《入行论》第5354课串讲笔记

【科判联系】

《入行论》十品的内容涵盖了所有菩萨道的修行方法。第一品宣讲菩提心利益,让我们对菩提心生起欢喜心。菩提心的本体就是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核心就是为了利益众生、他人。第二品就讲了修持菩提心,需要清净它的违品,需要忏罪、积累顺缘等等。第三品告诉我们如何受持菩萨心。受了菩萨戒之后要护戒,护戒通过第四品不放逸和第五品正知正念进行宣说,第四品宣说了要守护菩萨戒就不能放逸,要有小心谨慎的心态。第五品从正知正念来宣讲护戒的方便。正知:就是经常观察自己的三门,并了知自己的心正处于什么状态。正念时刻不忘失善法。如果缺少正知,就会观察不到自己的身、语、意处于怎样的状态中,会放逸,会产生很多非法的念头,就会造很多罪业,正念也随之缺失。因此正知正念对护戒的确是殊胜的方便。第五品戊二(正知正念)分三:一、护戒之方便法——护心;二、护心之方便法——护正知正念;三、教诫结合相续而精进。也就是护持正知正念,并结合修行心相续而精进实践。

其中:

己一、护戒之方便法—护心(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庚一、略说

庚二、广说(分四:一、需护心之理由;二、护持方法;三、如是护持之功德;四、需精勤护持之理。)

辛一、需护心之理由(分三:一、未护心之过患;二、护心之功德(分二:一、遣除怖畏;

二、修持善法。);三、摄义。)

辛二、护持方法

辛三、如是护持之功德

辛四、需精勤护持之理

己二、护心之方便法——护正知正念

庚一、教诫护正知正念

庚二、未护之过患(辛一、未护正知正念之过患;辛二、未护正知之过患(壬一、失毁智慧;壬二、失毁戒律);辛三、未护正念之过患)

庚三、护持之方法

辛一、护持正念之方法

壬一、护持方式

壬二、生起之因53.01 恒随上师尊,堪布赐开示,畏敬有缘者,恒易生正念。

53.02 佛及菩萨众,无碍见一切,故吾诸言行,必现彼等前。

如是思维已,则生惭敬畏。

壬三、护持之果53.03 循此复极易,殷殷随念佛。

53.04 为护心意门,安住正念已,正知即随临,逝者亦复返。

辛二、护持正知之方法

壬一、正知之前行53.05 心意初生际,知其有过已,即时当稳重,坚持住如树。

壬二、一同趋入

癸一、观察三门状态

子一、观察身体所做54.01吾终不应当,无义散漫望,决志当恒常,垂眼向下看。54.02苏息吾眼故,偶宜顾四方,若见有人至,正视道善来。

54.03为察道途险,四处频观望,憩时宜回顾,背面细检索。

54.04前后视察已,续行或折返,故于一切时,应视所需行。

54.05欲身如是住,安妥威仪已,时时应细察,此身云何住。

子二、观察心之动态55.01尽力遍观察,此若狂象心,紧系念法柱,已拴未失否?55.02精进习定者,刹那勿弛散,念念恒伺察,吾意何所之?

子三、开许放松之时55.03危难喜庆时,心散亦应安,经说行施时,可舍微细戒。55.04思已欲为时,莫更思他事,心志应专一,且先成办彼。

如是事皆成,否则俱不成。随眠不正知,由是不增盛。

癸二、观后当控制

子一、中止非事

丑一、断除贪执散漫56.01无义众闲谈,诸多赏心剧,临彼境界时,当断意贪著。

丑二、断除无义之事56.02无义掘挖割,于地绘图时,当忆如来教,惧罪舍彼行。

丑三、断除烦恼引发之事

寅一、略说56.03若身欲移动,或口欲出言,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

寅二、广说56.04吾意正生贪,或欲嗔恨时,言行应暂止,如树安稳住。

第53课串讲笔记

壬二、生起之因:

恒随上师尊,堪布赐开示,畏敬有缘者,恒易生正念。

——能生起正念的外缘

【消文解意】

上师:按照有些论典里的解释方法,就是能开示大乘、具菩萨戒、有正知正念、精通一切大乘教义的善知识。

堪布:是指亲教师,也就是小乘当中传沙弥戒、沙弥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或者居士戒的传戒师。那么上师也好,传戒的轨范师、亲教师也好,他们能赐予教言,让我们明辨取舍的道理。

※上师和堪布都是诸佛菩萨通过慈悲化现具缘的上师、具缘的善知识。善知识的法相有两个标准:第一,善巧大乘义。对于大乘的本体、大乘的修行方式、大乘的果要精通,要非常善巧。因为我们所依止的善知识,如果对大乘的法义自己都不精通,怎么教导跟随他学习的人生起菩提心、抓住大乘的关要等,这样是无法教授弟子正确的修行方式的。第二,安住净律仪。这里指大乘的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的三大根本戒律。如果大乘的戒律守护得很清净,那么小乘的戒律也应该守持得很清净。守戒清净,无论是从通达佛法的侧面也好,还是修行佛法的侧面也好,他都是一个合格的善知识。最根本的,这些善知识一定要具足菩提心。如果有了菩提心,他就会有利他的意乐,如果有利他的意乐,他的所作所为都会考虑众生的利益,绝对不会害众生,一定是想方设法地利益众生。

畏敬:“畏”指畏惧恶果,厌离轮回。修行人了解到轮回和恶趣的情况,心里自然生起大怖畏,同时害怕自己违背了佛和上师的教言,违背了取舍之处,害怕上师不高兴,害怕上师舍弃我们,这叫“畏”。“敬”,对上师善知识的恭敬心,因为上师堪布等善知识,能够开示修行的方法,引导我们趋于解脱,有恩于我们,所以我们对他产生恭敬。恭敬心与畏惧心互相促进,修行人对轮回痛苦越是畏惧,就会对上师三宝越有真诚的恭敬心。佛法中的畏敬是因为谦卑的缘故,会在取舍方面非常小心,上师给的忠告、教言,也很愿意去实行,这样更容易接受智慧的教言,更容易得到殊胜的加持。

有缘者:有畏有敬的人,称之为有缘者,也可称之为法器。

【颂词解释】

如果经常跟随具足法相的上师尊长,听闻正法开示,那么具敬畏心的有缘者,就容易恒常生起正念。

【颂词分析】

1.为什么要依靠外缘来生起正念?依止善知识是趋入解脱道之必须依缘,《般若摄颂》中说:“佛法皆依善知识,功德胜主佛所说。”依止善知识的必要性体现为:第一,得到相应自己根基的引导,自己才能真实生起修法功德。否则佛法深广如海,凡夫人无法了知其纲领要点,无法通达真实义,也不知适合自己的修行次第和窍诀方法,这些必须如法依止上师,通过上师给我们开示取舍的正道:怎样发菩提心、怎样修持殊胜的大乘佛法等,我们才能学习到菩萨道的精神。第二,由于没有受过长期的教育,凡夫的心很容易被外境所转,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引导、加持和开示,往往会遭受很多违缘,最终导致修行一败涂地。

2.用什么样的心态来依止善知识?要用对轮和恶趣的畏惧心和对上师三宝的恭敬心来依止善知识。原因有三:第一,我们修行的所有功德、威德、悲心、智慧全部依靠上师而获得,所以没理由不恭敬。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的修行不好,让上师不高兴,或令上师失望,导致上师不摄受自己、舍弃自己,那我们就无法得到解脱,最终依旧在轮回中流转受苦,这会叫我们感觉很害怕,所以必须小心翼翼,不能惹上师生气不高兴。第三,畏惧心和恭敬心是我们依止上师修习佛法中必具的两种因素,也是得上师加持,证悟成就的关键。一个人如果毫无畏惧心,不相信因果轮回,违背上师教言也不害怕,犯了戒律也不害怕,堕金刚地狱也无所谓……这种人就像石头一样,水渗不入,刚强难化,即使佛陀亲临也没有办法调化。

3.依止上师的方式:恒随。依止上师的时间一定要长,如果依止时间过短,修行的质量不够,就不能真正成为法器,没有被上师调化成一个真正行持菩萨道的行者,而且如果过早地离开善知识的话,我们以前的习气有可能复发,外面的因缘也会不断地引诱我们趋入邪道。所以恒随上师善知识的好处:一方面我们在即生中可以长久值遇殊胜的上师、善知识;一方面在这一生中,我们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要尽量遵循上师的教言,经常祈祷上师三宝给我们加持。如果经常这样,我们的心相续就会受到上师的加持,受到法的加持而逐渐地改变。此外,依止上师的方法有两类:一类是有时间、有精力,可以长时间在上师的身边依止。还有一类像城市里的修行者,虽说见到上师的机会不多,但上师也说过:如果能够看光盘,在屏幕上见到也算是依止上师。一方面可以听上师的教言,而且上师在讲法过程中的行为举止也可以去随学。要强调的最重要一点是:不管距离上师远近,关键是我们自己内心的信心和恭敬心,如果恒常不忘祈祷上师三宝,恒常把上师观于头顶心间等,这样实际上就是零距离。

【反观自身】

佛及菩萨众,无碍见一切,故吾诸言行,必现彼等前。如是思维已,则生惭敬畏。

——如何生起正念的内缘

(第一个颂词中讲到了“畏敬有缘者,恒易生正念”,既然有畏惧和恭敬,有缘者容易生正念,第二个颂词就讲怎样生起畏敬,因为佛菩萨可以无碍见一切的缘故,“如是思维已,则生惭敬畏”,思维佛菩萨无碍见一切的意义之后,就能够生起惭、敬、畏,生起了惭、敬、畏,就“恒易生正念”。)

【消文解意】

【颂词解释】诸佛菩萨圣尊们随时都能无碍地现见一切,因此我所有的言行心念,必然会毫无覆藏地呈现在他们面前。如此思维后,就会对自己不如法之言行生起惭愧。

【颂词分析】

1. 内缘是什么?我们如法依止上师,认真听受正法,了解到诸佛圣尊的功德后,依法反复思维,随时随地存想:佛菩萨和上师圣众,具有无边智慧神通,能无碍现见一切诸法实相,也能不杂现见诸法各自不同的别相,我们所有的言、行、心念,圣众们能随时清晰现见。那么我作为修行人,就不应该在诸佛菩萨面前不应该做不如法的事情……。这样不仅能自然而然地生起惭愧心;也能对诸佛圣尊所制定的学处从内心生起尊敬心;还能对因果生起畏惧,害怕自己违背学处而堕落,也害怕自己心行恶劣而不为诸上师圣尊摄受,无法得到加持而不能解脱轮回,生起畏惧心,则自然生起时刻不忘学处的正念。

2.内缘的核心是具惭愧心,这是修行人的基础,在《维摩诘经》、《二规教言论》等许多经论中,都强调过。《涅槃经》中说:“惭者内知羞耻,愧者向外发露。”惭指自己内心知道羞耻,惭指面对不知内情的人,自己内心暗自羞惭;愧指在上师三宝他人前发露羞耻愧疚。是在有神通了知己过的天人前感到羞愧。一个人能知惭愧,也是一种可贵的优点。在《佛遗教经》中说:“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非法。是故常当惭耻,无得暂替。若离惭耻,与诸禽兽无相异也。”若具足惭愧,能制止自己的非法,增长功德,这种人具足了最为第一的功德严饰;若无有惭愧,做什么事都不考虑善恶,不顾禁戒与他人的规劝,佛陀呵责他们与禽兽无异。

3.内缘起作用的关键是要坚信大慈大悲、圆满福慧二资的佛陀以及具有超胜功德的菩萨们,以无碍的慧眼随时能照见世间上的一切,所以不要认为自己干坏事谁都看不见,我们所有的起心动念、言谈举止恒常都会呈现在诸佛菩萨面前,《极乐愿文》中也说:阿弥陀佛昼夜六时照见一切众生的起心动念。《本师传》中也说:“不要认为别人见不到,就大胆地去造罪业,这样如同服用了毒药一般,始终不会有安乐的机会,天众以及瑜珈士们的清净慧眼也必然会无余照见。”以前上师如意宝经常说:“愚笨的人,经常认为自己背后做坏事谁都看不见,其实诸佛菩萨、护法神、空行母以及本尊,早就如理如实地见到了。因此我们应该表里如一地行持佛法,倘若实在烦恼深重,有些行为不如法,也要观想在诸佛菩萨面前进行忏悔,否则,自己不可能成为一个非常好的修行人。”《弥勒狮吼经》中说:“有些出家人在隐蔽的地方做一些不如法的行为,还认为谁都不知道,这种想法实际上是颠倒作意。诸佛菩萨随时能照见一切众生,因此,即便在暗处,自己的行为也应当谨慎。”

【反观自身】

壬三、护持之果:

循此复极易,殷殷随念佛。

——如是护持,相续中很容易直接生起随念佛陀的心态。

【消文解意】

循此:如果我们掌握了护持心的方便方法,通过修持恒随善知识和生起惭敬畏,就是生起或修持了护持的因。

随念佛:就是护持方法的果,即产生了殷勤地或者经常性不断地随念佛陀的正念。佛法中的六随念:随念布施、随念持戒、随念本尊、随念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布施,就是随念布施的方法,随念布施的利益;随念持戒,思维它的功德利益和取舍之处;随念本尊,因为本尊有神通能看到我们的种种行为;随念佛陀是因为佛陀是我们的皈依处,随念佛陀就容易随念法,随念法容易随念僧,功德自然会随之产生。倘若念念不忘佛陀,对佛陀始终有种感恩心、亲近心、恭敬心,那我们的言行举止便会一直处于佛的加持中,以后也不容易出现违缘。这是一个功德。。

【颂词解释】通过上述通过以敬畏心依止善知识,认真听受正法,以及忆念上师、诸佛菩萨随时都在照见自己,相续中很容易生起随念佛陀的心态。

【颂词分析】

1.生起正念的关键在内缘。我们如果时常心怀惭愧,时刻警惕存念:“我不能违背诸圣尊的教言,如果违背,他们都在看着我,在这些高尚的圣者前,我如果作一些丑事,那怎么能对得起圣尊们,怎么能算是修行人呢?……”这种坚持修持内缘的结果,就会在自相续中具足惭愧、警醒,生起正念。生起正念的功德非常大,因为生起正念就圆满具足了随念佛、法、僧的功德。修持正念好的人会时时刻刻都觉察到三宝不离自己,观照护念自己,就能做到时刻念佛不辍,能以此而熏染起无量功德之香。而那些没有惭愧敬畏正念的人,即使每天念“阿弥陀佛”,也会像之前学习过的颂词一样,“然心散他处,佛说彼无益。”也会如憨山大师所说,那只是枉费功劳,得不到很大利益。

2.生起正念需要长时期闻思修串习。以上介绍了生起正念的内外因缘。如果我们具足了这些因缘,上师三宝的加持不会离开自己,圣尊们的智慧与自心融通无隔,正知正念也不会离开自相续,这样,我们的修行肯定会顺利取得成就。但凡夫心没有稳定可言,有可能过不了多久,有人就会将这些教言忘得一干二净,一点印象也不留。所以,想要保持正念,就应该经常反复闻思修,加深印象,这样自相续会为圣尊的智慧所充实,自己的分别念也就与圣尊的智慧相融,如此长期熏习,圣尊们的智慧点金剂也就能将自己分别念钢铁变成纯净的智慧黄金。

【反观自身】

为护心意门,安住正念已,正知即随临,逝者亦复返。

——用比喻说明以正念护心可令正知接踵而至,即便忘失了也会返回。

(如果正念和正知都具足了,我们就能够护心,如果经常护心,就能够护戒,护学处,这就是护持正念之果。)

【消文解意】

心意门:我们心中,拥有戒定慧等善法的智慧和福德,这些必须要用正念的门卫来守护,这样才不会给贪嗔痴和嫉妒傲慢等烦恼盗贼任何可乘之机。

【颂词解释】为了守护心意门,防止烦恼侵袭,而将心安住于忆念善法的正念后,正知也就自然地随着来临,即便是正知短暂地离开,但是因为有正念的缘故,忘失的正知也会返回到我们相续当中。

【颂词分析】

1.此颂继续宣讲了护持正念的第二种果,以及正念和正知的关系。首先,前面有颂词讲,如果没有正念,无正知的贼会趁虚而入偷盗我们的善财,夺去生善趣的生命,那么从这个颂词的反方面讲,如果我们安住了正念,正知也就随临了,无正知的烦恼就不会生起,即便逝去也会复返,这是护持正念的第二种果。其次有了正念,就会生起正知,反过来如果我们有了正知,经常观察自己的三门,也能引发正念,所以正知和正念二者相辅相成。,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说过:“所谓的正念,就像我的门卫一样,如果外面没有门卫,各种各样的人经常跑进来,所以安门卫是有必要的。”

2.正知正念对修行圆满的意义。以前的那些修行人,最初智慧的积累,中间智慧的增上,最后功德的圆满,全部都依靠正知正念。有些大德的教言中说:“自古以来千千万万的大成就者,他们修行中最殊胜的窍诀,就是不舍正知正念。”无论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没有正知正念的高僧大德,哪个传承中都是找不到的。因此,寂天论师在前面也是对我们合掌祈请:只要想护持戒律,只要想护自己的心,绝对不能舍弃正知正念!

【反观自身】

辛二(护持正知之方法)分三:一、正知之前行;二、一同趋入;三、略说护持正知之法相。壬一、正知之前行:

心意初生际,知其有过已,即时当稳重,坚持住如树。

——了知心意的状态有无过失,引发正知的正行修法就有了基础

【消文解意】

住如树:如果遇到了恶念,你的心不能去跟随,然后身体不要去动,口也不要说,暂时强压自己的烦恼,忍耐后稍作安住。

【颂词解释】在我们心意最初开始活动之际,就要以正知审察,如果有过失,就应该稳重安住如大树一般,不为烦恼所动。

【颂词分析】

1. 善法的大小主要是依靠自心来安立的,修行任何一个法,做任何一件事情,包括行住坐卧、言行举止之前,都应该认认真真地观察我们的发心。如果是贤善的发心,就可以付诸行

动;如果我们发的心是一种无记的心,就要调整为善心。以菩提心的摄受,善法的力量就非常巨大。如果我们听法的心是个恶心,那就更要停下来调整它。龙树菩萨说过:“贪嗔痴所造的业为不善业,无贪无嗔无痴所造的业为善业。”如果怎样努力都没有办法调整怎么办?华智仁波切说:如果无论怎样努力都调整不了自己的发心,就要选择放弃这个事情。上师提到,若是以嗔恨心杀生,异熟果是堕入地狱;若为吃肉、得毛皮而以贪心杀生,将会转生于饿鬼当中;若以愚痴心来杀生,果报就是沦为旁生。

2. 我们如果想造一些恶业,恶念层出不穷,这时应该觉察到这是贪嗔烦恼业障现前。如果了知心意是染污的,那么这对自己的修行不利,我们就应该立刻让心稳重下来让心像树一样如如不动,再在此状态中进一步观察身语意,进一步把它调整到一个如理如法的状态中,这样对我们的修行就会有真正的作用。

【反观自身】

我们众生的分别念瞬息万变,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它在对你指挥的时候,要看动机善还是不善。动机善的话,则要尽心尽力去做;如果动机不善,立即要悬崖勒马,不要再继续下去。一般来说,我们心里想的不一定都要去做,尤其是造恶业,如果听从这些念头,后果将会非常可怕。华智仁波切也说过:“心里所想的,不能全都付诸于行,否则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过患。”

第54课串讲笔记

壬二(一同趋入)分四:一、观察三门状态;二、观后当控制;三、控制后作修心之行;四、成圆满学处之支分。

(一同趋入可以理解为对身体、语言和心三门一同观察。即通过观察身体、语言、心而进入调心的状态。)

要随时了知身语意的状态:何时处于修行状态,何时处于放松状态。总而言之,就如佛陀的教诲:修行不能堕于两边,而应该行于中道。中道有见解上、行为上和生活方面的中道。比如见解方面的中道:就是抛开极端的常见、断见,安住于中道;行为上的中道:既不能太散乱,也不能过于紧张,我们必须知道何时该紧,何时该松,松紧适度是行为方面的中道;生活方面的中道,就是不能过于奢侈,也不能过于贫穷,要远离这两端而行于中道。佛陀教育我们:身体的行为、说话、心态都不能走极端;修行、抉择正见等都不能极端,保持中道才符合修道的意义。

佛陀告诉我们,修行时如果处于两个极端,心会出现比较强烈的波动;如果处于中道,不管是身心,还是生活方式,都会处于相对比较平和的状态,心没有过多的波澜、动摇,有助于我们思维法义,安住在究竟的实相当中。这样的状态容易修行,容易了知一切现象的本质。癸一(观察三门状态)分三:一、观察身体所做;二、观察心之动态;三、开许放松之时。子一、观察身体所做:

此处强调了学习佛法的修行人,在行住坐卧方面对身体行为也有一些要求,因为一方面我们的身体跟心有密切关系,假如身体的行为如法,自然对调心有一定的帮助。从另一方面来讲,通过一个人的身体和语言,也能了解其内在的心理。

世间的正式场合中,一般有比较规范的礼仪要求,如社交礼节、日常威仪等,世间上的这些要求,如培训公司员工、宾馆服务员,要求他们的身口意应该如何,就是为了做好这件事情,或者为了更好地满足客人的需求。这些跟佛法上的要求有所不同,佛陀在律藏中制定的威仪,目的是为调伏我们的心,让我们最终获得解脱。因此,二者的终极目标有极大差别。

吾终不应当,无义散漫望,决志当恒常,垂眼向下看。

——在修心的过程中,如何以正知正念保持行为如法而行。

【消文解意】

【颂词解释】我始终不应该放纵自己的眼睛,无意义地四处散漫张望。我一定要下决心“恒

常”地保持双眼微睁,向下垂视。

【颂词分析】

1. 作为修学佛法的人,要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如法如理。做任何一件事情、前往任何一个地方,首先要观察自己的动机是否是利益众生的善念,如果是对利益众生有重大意义,那么我就开始行动。在行路的时候,威仪应当如法,不能东张西望,而要稳重庄严,徐徐而行。

2. 每一位出家人或在家居士,行为要如法,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佛教,一方面众生通过观察修行人的行为来评论佛教,一个佛弟子的威仪、行为如理如法,比较寂静、调柔的话,就容易让其他人心生好感和信心,可以感化周围很多人,甚至是不信佛教的人;如果看到这个人的行为很粗野,非常不如法,别人当然对你直接产生反感,也会对你所行持、所皈依的教法心生不满。我们的有些行为可能为别人种下了解脱的因,有些行为则可能毁坏了别人的善根。所以,为了保护他人的心相续,作为一个佛弟子有必要行为如理如法,在行住坐卧中,心中具足正念,不让妄念随意指使自己,不让别人心生反感。因为我们的行为和心有关联,通过观察外在的行为可以了知内心的想法,外在的行为都是受心所支配。另一方面,外在的行为和内心有一定关系。如果我们行走时动作很大、眼睛到处散漫地观望,就说明自己的心很散乱。

3.那么如何做到行为如法呢?首先不能散漫地东张西望,如果眼睛四处张望,看的外境多,分别念就很多,分别念很多,内心就会产生很多不如法的心态。而且一个人的眼睛毫无意义地东张西望,不但身体不如法,给别人不端严的印象;他自己的心也会散乱于外境随色法而转。华智仁波切说:“眼识贪执于色故,飞蛾亡于灯火中。”其次,行路时,双眼注视前面约一木轭远的地面,过远,心易随外境散乱;过近,走路不方便;左顾右盼,更是不如法。在《般若摄颂》中也说过:“行住坐卧具正念,视一木轭心不乱。”第三,行路时应摄心念佛,一心不乱。第四,不但外表上很庄重,内心也能藉此护持好正知正念。

4. 如何可以做到行为如法呢?第一应对自己有种观察的勇气,如果有了这种正知,随时都会有一种控制的能力。第二加强闻思能够提升控制身威仪的能力。第三要持之以恒如理如法行为处事,不要“诈现威仪”。

【反观自身】

苏息吾眼故,偶宜顾四方,若见有人至,正视道善来。

——长时间盯着前方走路容易疲劳,修行也不容易进步,所以,此时应该舒缓疲劳

【消文解意】

“正视”就是以平和正视的方式对待对方。

【颂词解释】为了使垂视的双眼得到休息,我应偶尔放目看看四周。如果正好有人来至近处,就和颜悦色地看着他(问好)说:善来!

【颂词分析】

1.行路中劳累、昏沉时候有一些开许,我们可以稍作一会儿休息,放目看看四处,让疲劳的身体、眼睛恢复,这时候必须停止走路,边走边看也是不如法的行为。应该注意的是,在休息时,不能将头扭来扭去,东西顾盼。上师如意宝说:“有些没有学过戒律、受过佛教教育的人,他的头是‘日勒勒梭’的,很难看。”“日勒勒梭”是藏语中的贬义词,是形容人头部东西转动、探头探脑等不庄重的行为。世间有世间的礼仪,我们佛教有自己的威仪,世间的礼仪对修行无有益处,戒律中不开许出家人去学。

2.在休息放眼远望时,恰好看见有人到了自己近旁,应当用和蔼的目光迎视对方,并且和气地打招呼说:“善来!”与别人说话时,不说无关修行的语言态度与言辞应尽量祥和,使对方能感到佛弟子的慈祥、宁静,而对三宝生起信心,我们自己也能减少一些对修心的干扰。

3. 作为一个修行人,身语意都应尽量表现得温和,因为人们都喜欢和感觉亲切的人打交道。菩萨的发心是利益有情,内心当中如果非常慈爱众生,那么必定会在身语方面表现出来。经

常修慈爱的人,整个人会散发出一种慈爱的气息,自然就有一种亲和力、凝聚力,很容易让对方心生安全感与好感。非常温和、慈心很深的人,不单是人很愿意接近,即便是动物遇到他也不会回避。“善来”里面有很多内容。因为修行者除了内心当中要对别人有慈爱心,身语也应该表示慈爱。慈爱主要是心,但身和语会不会有慈爱的业?《前行》中引用佛经说:慈身业、慈语业、慈意业,就说明身、语、意都有表现慈爱的业。慈身业:比如此处说平和地正视对方,自己的身体很恭敬对方,表现出关爱、微笑的姿态等;慈语业:比如此处说:您好!阿弥陀佛!善来!愿你安乐!愿你离苦等;慈意业:就是内心当中愿对方真实离开轮回的痛苦,离开痛苦获得安乐。

4. 如果我们心中真正地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安乐,而且无论何时何地遇到任何人,都很安乐地释放出一种善意的话,那么对方也应该能够感受得到。平时如果遇到很和善的人,我们马上就会很放松,觉得这是个好人,和他交往应该是非常愉悦的;但如果遇到一个凶神恶煞的人,我们对他自然就会产生一种警惕感,觉得不安全,想赶快离他远一点。

菩萨是以利益一切有情为目标的,想要利益对方,就不能把人吓得远远的;与对方有了距离感,很难做到直接的利益。所以如果我们表现得很柔和,经常说善语,就能够影响对方、感染对方,即便他不会马上对佛法生起信心并开始修学佛法,但至少他对修道的人会有好感。今生当中他也许暂时没有因缘,但是如果他对修行人、对修菩萨道的菩萨有好感的话,也会成为以后被菩萨摄受、利益的因。菩萨利益众生,并不是单单是度化因缘已经成熟了的人,同时也在为其他众生播种下解脱的种子。因此,我们不能只观察菩萨成功地度化了多少人,除此之外,还要看他和多少人结下了菩提缘。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不管他学不学佛,如果我们都能够以一种比较温和的、让对方愉悦的方式来交往,这在佛法当中就叫做结欢喜缘。那么,令众生对我们心生欢喜的最大目的是什么呢?暂时来讲,我们在轮回中漂流的时候,如果以前和很多人结过欢喜缘的话,这一世当中我们就会得到很多人的喜爱,很多人会来亲近、帮助我们,形成更多的顺缘与助缘,对我们会有很大的帮助。从长远来讲,如果和众生结过欢喜缘,那么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就经常遇到修行的助缘——或者他会成为我们修行的道友,或者他以后会成为我们度化的对象。正因为结过欢喜缘,在我们成道以后,他看到我们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欢喜心,让他发菩提心也好,让他修空性也好,他都会很愿意听我们的话,这样度化起来就比较容易,比较方便。

【反观自身】

为察道途险,四处频观望,憩时宜回顾,背面细检索。

——继续行路不忘审视各种违缘和障碍

【消文解意】

【颂词解释】为了察看道途上的危险,应偶尔四处观望;停下来休息时,也应回头仔细检查后方。

【颂词分析】

1. 修行人在行脚时,无论是一个人,还是和其他人同行,要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在即将离开的时候,观察有没有遗漏东西,观察四周有没有危险,这些都应该仔细做。确保万无一失的时候,才可以继续前行。有些时候,因为丢了东西,或者因为没有观察好的缘故,让自己或亲友出了事,就会影响自己的心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如果自己的心产生了波动,负面的压力就会很大。

2. 有智慧的人,做任何事情都考虑得非常周到,绝对不会盲目而行。哪怕是很短的一程路,从中也能学到很多很多,且不说佛教中一些高深莫测的境界,世间上的许多知识也是这样学到的。行万里路,可以学到很多知识。

3.第一个科判是观察三门状态,首先是观察身体所做,重点就体现在观察。走路的时候也需要观察。人身是很难得的,得到人身之后,应该利用它去做最大的利益。当然,一旦业力成

熟我们也没有办法,但如果并非业力所致,而仅仅是因为不观察的缘故,导致了生命的违缘,或者身体方面出现违缘,以至于不能顺利地闻思修行,这是很大的损失。所以,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当中,我们都应该存有这样一种高度警惕的忧患意识。由仔细观察道路过渡到下一个颂词:观察自己的发心,观察身语意的必要。也就是说,一件事情该不该做,通过观察之后就可以有一个结论。此处观察:我的身体处在什么状态?我走路的时候,旁边有没有什么违缘或伤害?习惯这样观察之后,再观察自己的语言和心,如果处于合理的状态当中,那么就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到自己的修学,守护自己的心。

【反观自身】

前后视察已,续行或折返,故于一切时,应视所需行。

——以比喻说明任何时候都要了知必要而行

【消文解意】

所需:即观察自己的行为有没有必要,对自己和众生是否有利益。

【颂词解释】前后四面都观察过以后,就可以决定继续前行或返回。总之,无论在任何时间地点,我们都应观察自己的三门,是否具备必要而后行。

【颂词分析】

1. 智者在做事情之前都要提前观察,观察我做这个事情有什么必要性?会出现什么样的障碍和违缘?如果出现违缘应该怎样应对?智者事先都有预案,所以如果出现状况都会有准备,有准备就可以解决问题。如果已经认真观察好了,还是出了事情,那么也不会有过度懊悔的地方,因为毕竟是事先通过思维和观察而做出的决定。所以格言中讲:事先观察是智者,事后懊悔是愚夫。以前上师经常说:“我们说话、做事千万不能像发疯者一样,应该如理如法详详细细地观察,心静下来考虑之后再行事。”

2.凡夫何时可以利益众生?需要观察自己通过长期的闻思修行,有无不会被外境染污的把握,或者虽然尚未断除自私自利和我执,但如果很明确到城市里给别人讲经说法,不是为了财产名声,能够把握自己不会依靠佛法做坏事,初中后的动机肯定都是利益众生,若有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心,那就可以去利益众生。此外,有些大德曾说:“何时将上师看作真佛,并对众生产生无比的悲心,那时候才可以度化众生。”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悲心稍微有点足够,行为也不容易被外境同化,则应尽量发心去利益众生。当然,弘法利生不是为了钱财,现在有些人依靠佛法来赚钱,这种罪过非常非常大。佛经中记载:十不善业中,贩卖佛法来养活自己的过失尤为严重。所以我们作为佛教徒,这方面理应值得注意!

【反观自身】

欲身如是住,安妥威仪已,时时应细察,此身云何住。

——在初中后都应该用正知正念来观察自己的心态。

【消文解意】

【颂词解释】身体在做任何事情,或者安住于某种威仪时,首先要用正知正念来观察自己:“这件事情该不该做?我安住的威仪是否如法?”然后在行事的过程中,也要关注身体是否按照前面所思维的那样安住了。

【颂词分析】

1.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初、中、后三种心态都很重要,如果做一件事情过程中,初、中、后三种心态始终明确也没有改变,业就圆满了。比如说杀生,刚开始想杀这个众生,产生这样的念头;中间的时候,准确无误地认知对境,知道自己杀的是天授(人名),并不是慈氏(人名);最后将其杀害,并产生一种随喜心。如果有了这三种心态,那造恶业就已经圆满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