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中外媒体对中国特色词语翻译的异同

目的论视角下中外媒体对中国特色词语翻译的异同
目的论视角下中外媒体对中国特色词语翻译的异同

目的论视角下中外媒体对中国特色词语翻译的异同

摘要:随着中西方文化之间的深入交流,中国特色词汇在当下跨文化交流中出现的概率也越来越大。中国特色词汇本身蕴含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精华,中外媒体对其进行翻译时也会因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产生一些差异,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国特色词汇以及目的论的概念,随后就目的论的视角下中外媒体对中国特色词语翻译的异同进行了系统分析。

关键词:目的论;中西方媒体;中国特色词汇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207-02

一、主要概念

(一)中国特色词汇

中国特色词汇一般指中国语言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其中包括政治术语、特有短语以及汉语民族文化特色语言等。此外,中国特色词语的提出是相对常见普通词汇和国外引进词汇而言的,尤其是指中外文化交流中日渐凸显的汉语语言文化用语。中国特色词汇的发源地是中国,其限定性表现为词汇仅限于中国的事件和人物。中国特色词汇表达出的词意在国外词汇中并不存在,因为中国特色词汇包涵中华民族多年积聚的文化底蕴,将这些饱含中华文化的词汇翻译成外国人能够接受的词语并非易事。

(二)目的论

目的论由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家费米尔提出,目的论英文skopos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 翻译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反映本族文化的镜子,由于中西方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需要一定的翻译策略进行指导以实现顺畅的文化交流。翻译目的论包含三个基本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以孙致礼的《傲慢与偏见》译本为例,探究翻译目的论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 标签:目的论;文学翻译;《傲慢与偏见》 一、导语 传统的翻译理论大多以原文为中心,把“信”或“原文中心论”作为评价翻译的最高标准,强调译文与原文的对等性,认为译文应该是原文语言符号的转换,尤其对于文学翻译,更要忠实于原文。而翻译目的论则把翻译目的作为翻译实践的首要出发点,是评价译文的首要标准。在翻译实践中,翻译目的论更重视译者的创造性和主体性,在不同翻译目的的要求下,译者对原文不必“亦步亦趋”,非“信”不可。文学翻译是一个特殊的翻译领域,本文将结合《傲慢与偏见》的英汉译本进行实例分析,探索翻译目的论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 二、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产生于20世纪70 年代后期的德国,由Hans Vermeer提出。翻译目的论包括三个基本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其中,目的原则是首要原则。翻译目的论的出现是翻译理论史发展的重要变革,表明译者开始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而语言学及侧重形式的翻译理论不再占主导地位。这种转向得益于交际理论、行为理论、话语语言学、语篇学说以及文学研究中趋向于接受理论的一系列研究活动。翻译目的论发展了具有创新性的翻译观,不再把“信”或“忠实”作为首要的翻译标准,它认为翻译并不是两种或多种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而是一种具体的、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的预期目的是衡量译文是否成功的标准,需要在进行翻译实践之前确定下来,它反映了译文读者的要求,而读者的要求各不相同,因此翻译目的论推崇翻译标准多元化,是一种以译文功能为取向,注重实用性的解构主义理论模式。 三、《傲慢与偏见》的语言特点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女性小说家奥斯丁的杰出作品,是一部雅俗共赏,脍炙人口的长篇佳作。文章以伊丽莎白与达西先生的爱情为主线,揭露了物质在人际关系、婚姻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作品文笔细腻,主题深刻而生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奥斯丁通过情感交流、人物对话等方式或讥讽或褒贬地刻画出不同的人物特征。首先,文章语言具有幽默讽刺效果。例如“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从字面来看这句话是在陈述“有钱的单身男子都需要一个妻子”

(英语毕业论文)目的论视角下的美国动画电影的翻译资料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6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者 学院、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文字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qq958035640。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1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论委婉语的翻译 2 中餐菜单英译的归化与异化 3 论《宠儿》中的母爱 4 英语电影对白汉译 5 英语动结式V+PP的语义整合研究 6 试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悲剧之源 7 论礼貌原则在国际商务信函的应用 8 Analysis on Heathcliff's Personality in Wuthering Heights 9 是什么在作祟?—论保罗爱情失败的原因 10 《永别了,武器》中主人公亨利形象分析 11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之对比研究 12 中西饮食文化中的差异 13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 14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15 On the Irony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6 词块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17 议论文中隐喻的认知分析 18 《怪物史瑞克》中体现出来的文化特征 19 关注耐心教育——浅谈《差不多是大人的人》中黑孩子的叛逆心理 20 文学翻译中的对等 21 (英语系经贸英语)浅析企业如何通过市场定位打开销售渠道 22 《紫色》主题的表现手法 23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from the

2019大学英语四级翻译中的中国特色词汇(1)

2019大学英语四级翻译中的中国特色词汇(1)一、汉语的那些秘密 小编啰嗦一句: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没有之一 汉字 Chinese character 单音节 single syllable 汉语四声调 the four ton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阳平 level tone 阴平 rising tone 上声 falling-rising tone 去声 falling tone 五言绝句 five-character quatrain 七言律诗 seven-character octave 八股文 eight-part essay; stereotyped writing 二、课本中的四书五经你忘了嘛? 四书五经 The Four Books and The Five Classics 1、四书 the Four Books 《大学》 The Great Learning 《中庸》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论语》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孟子》 The Mencius/The Works of Mencius

2、五经 The Five Classics 《春秋》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诗经》 The Books of Songs;The Book of Odes 《易经》(《周易》) I Ching; The Book of Changes 《礼记》 The Book of Rites 《尚书》 (《书经》) The Books of History

中国特色文化词汇翻译

1. 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 2. 刺绣:embroidery 3. 重阳节:Double-Ninth Festival 4. 清明节:Tomb sweeping day 5. 剪纸:Paper Cutting 6. 书法:Calligraphy 7. 对联:(Spring Festival) Couplets 8. 象形文字:Pictograms/Pictographic Characters 9. 人才流动:Brain Drain/Brain Flow 10. 四合院:Siheyuan/Quadrangle 11. 战国:Warring States 12. 风水:Fengshui/Geomantic Omen 13. 铁饭碗:Iron Bowl 14. 函授部:The Correspondence Department 15. 集体舞:Group Dance 16. 黄土高原:Loess Plateau 17. 红白喜事:Weddings and Funerals 18. 中秋节:Mid-Autumn Day 19. 结婚证:Marriage Certificate 20. 儒家文化:Confucian Culture 21. 附属学校:Affiliated school 22. 古装片:Costume Drama

23. 武打片:Chinese Swordplay Movie 24. 元宵:Tangyuan/Sweet Rice Dumpling (Soup) 25. 一国两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 26. 火锅:Hot Pot 27. 四人帮:Gang of Four 28. 《诗经》:The Book of Songs 29. 素质教育:Essential-qualities-oriented Education 30. 《史记》:Historical Records/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31. 大跃进:Great Leap Forward (Movement) 32. 《西游记》:The Journey to the West 33. 除夕:Chinese New Year’s Eve/Eve of the Spring Festival 34. 针灸:Acupuncture 35. 唐三彩:Tri-color Pottery of the Tang Dynasty/ The Tang Tri-colored pottery 36.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Chinese-charactered Socialist/Socialis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37. 偏旁:radical 38. 孟子:Mencius 39. 亭/阁:Pavilion/ Attic 40. 大中型国有企业:Large and Medium-size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41. 火药:gunpowder 42. 农历:Lunar Calendar 43. 印/玺:Seal/Stamp 44. 物质精神文明建设:The Construction of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红楼梦》中茶文化翻译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红楼梦》中茶文化翻译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红楼梦》中茶文化翻译

摘要:《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十八世纪的百科全书,书中详细的描述了清代的茶文化,为研究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从饮茶之人爱喝茶的种类,便可以推断出他们的性格,这对通过典籍来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笔者从翻译的“动态对等”原则和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出发,对杨译和霍译的《红楼梦》中关于茶名称的翻译对比,探讨具有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翻译方法,以便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关键词:茶文化;英译茶之名;动态对等;翻译目的论 一、中国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早在神农时期,茶的药用价值已被发现,并由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料,进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汉代文人提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而到南北朝时,文化、思想领域又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的茶文化初现端倪。到了唐代,中国茶文化已基本形成。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到宋代至明初,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可以说到了鼎盛时期。因此,我们说:“茶兴于唐、盛于宋。”到了清代,中国茶文化发展更加深入,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茶馆的兴起,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已成为普通人家的礼仪美德。 二、《红楼梦》中的茶文化 只要一翻开这部古典名著,顿觉茶溢字里行间,芳香飘逸,此书写到茶有260多处,咏及茶的诗词(联句)有10余处,为中国小说所罕见,有人说:“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红楼梦》中记录了茶之名,茶之具,茶之水,茶之礼,茶之诗词。从这些角度不仅可以看出曹雪芹对茶的研究已经到了相当纯熟的阶段,更可贵的是他是借茶来烘托其中的人物性格。同时,也呈现了清代的茶文化欣欣向荣的景象。 三、翻译目的论 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翻译的目的是目的论中一个极为关键的概念。这有三种解释。(1)译者的目的(如为了金钱);(2)译文的交际目的(如为了启迪读者);(3)使用某种特殊的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1]。从以上的三种阐释中,我们重点来谈谈译文的交际目的。在这一解释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读者在翻译中的核心地位。一部译品能否广为流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的接受程度。因此,译者在翻译前必须明确目的是什么,想要向读者传达什么思想,只有在目的明确后,翻译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初衷与反响才能相结合。译者应该以翻译目的论为基础,确立翻译的意图,以向读者传播介绍为手段进行翻译。要学会跳出文本的小圈子,站在读者与文化的大圈子中去进行翻译。只有把目的、对象都明确了之后,翻译时便能游刃有余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译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就是说自己始终起到纽带的作用,是一个传输文化思想与情感的媒介,不要带着要让作品成为经典的功利的思想去翻译,也就是要脱离文本[2]46。 四、茶之名体现人之性

中国特色词汇的音译

O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论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1.1 Definition of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中国特色词汇”的定义:(从内容与结构两个方面定义) 集中体现中国特有的事物或现象并具有中国语言独有的语言表达形式的一类词汇 1.2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中国特色词汇”的特点:(从内容与结构两个方面说明特点) 1.体现中国特色:集中体现中国特有的事物、现象,并往往带有鲜明的时代特 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日常生活等几乎所有领域。(反映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 中国特色词汇是相对于普通词汇和外语词汇而言的,是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突显出来的。其往往缺乏直接对应的英文词汇。 这些特殊词汇或表达法语言生动活泼, 形式简洁明了,并且通俗和富有特色,内涵含蓄丰富, 带有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社会在各个时期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 涵 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外交、艺术、科技、网络、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 政治类的,比如,“三讲”,“三通”,“两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00国两制”、“两手抓”、“三个代表”、“三下乡”、“八荣八耻”、“节日腐败”、“双规”、“地方粮票”等;经济类的,比如,“小康”,“龙头企业”,“解困基金”、“包产到户”、“练摊”、“倒爷”、“假日经济”、“黄金周”、“出口创汇”、“回扣”等等;社会类的,如,“安居工程”,“公款吃喝”,“货币化分房”、“托儿”、“红包”、“啃老族”、“毕婚族”、“超女”、“哈日”、“包二奶”、等;文化教育类的:如“禅宗”,“小品”、相声?“高考移民”、“高考状元”、“保送生”、“普九工程”、“希望工程”、“素质教育”等等;生活行为类的,如,“剪彩”,“皈依三宝”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这些新用语所包括的文化内涵,一开始不为英语国家人民所理解,但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繁荣和综合国力的增强,英语国家人民渴望进一步了解中国,他们开始逐步接受其文化中 所没有的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用语。) 2.具有中国语言独有的语言表达形式, 包括一些概念、政治术语、短语和汉语 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词语等。 这些词中, 有些是旧有词汇被赋予了新义, 有些是外来词汇进行了中国化改造, 有些是根据汉语特点新造出来的词汇。从总体上看, 这些特色词汇反映了汉语构词灵活, 内涵丰富的特点, 很难在英语中找到意思一致的词汇或表达, 因此, 给译者带来极 大的困难。 对与其构词灵活的特点,可以做如下分析。汉语的字和词是分开的。汉语的字是有限的,虽然人们还在造新字,但是这是极为有限的。而汉语新词构造却是无限的。汉字的词形较为

目的论视角下的公司简介汉英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中西酒文化比较 2 通过苔丝透析托马斯?哈代的现代女性意识 3 英语构词法对词汇习得的影响 4 浅析英语广播新闻的语言特色 5 论大学英语口语课外活动 6 英汉广告中的双关语及其英汉互译 7 文化语境视域下英语习语的汉译研究 8 DOTA游戏英雄名称汉译策略 9 外交辞令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 10 从许渊冲的“三美”原则论李白诗歌的翻译 11 论模糊限制语在广告中的语用功能 12 从顺应论角度看劳伦斯小说中关于心理动机的语码转换 13 论英语新闻翻译中的文化干扰及相应对策 14 论《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冲突和不确定性的体现 15 从英式桌球斯诺克看英国的绅士文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16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春节”和“圣诞节” 17 苔丝悲剧中乌托邦情结的探析 18 《呼啸山庄》中嵌套式叙述的美学功能 19 "工业小说"《玛丽?巴顿》的宗教解析 20 The Essence of Democracy and Freedom: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Animal Farm 21 《榆树下的欲望》卡博特的悲剧分析 22 On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in The Thorn Birds 23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的分析 24 从跨文化角度浅析化妆品商标翻译 25 任务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的应用研究 26 中英评论性文章的写作风格的对比分析 27 关于中国文化教学的文献综述 28 解读奥斯丁小说《诺桑觉寺》对哥特传统的模仿与颠覆 29 论中西方建筑风格的文化差异 30 红字中的象征意义 31 《飘》中斯嘉丽的主要性格特征浅析 32 中英文隐喻对比研究 33 英语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 34 论《重返巴比伦》中女性的身份的自我建构 35 中美家庭教育文化对比及其根源分析 36 圣经的女性意识 37 从文化的角度审视中西习语的来源 38 从《阿甘正传》中看美国梦 39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在英语专业八级翻译考试中的应用 40 小说《黑猫》中双重人格 41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 42 Study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从翻译目的论视角出发研究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两个译本

摘要翻译目的论将翻译的目的作为所有翻译行为所应遵循的首要法则,即目的决定方法。本文从翻译目的论的框架出发,对王尔德喜剧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的两个同时期的中译本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翻译目的的不同是导致译本差异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戏剧翻译翻译目的差异 1 引言 戏剧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翻译领域,戏剧翻译也是文学翻译重要的一支。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是著名戏剧大师王尔德七部戏剧中最成功的一部,在中国有不少译本。大陆地区比较有名的是解放后由钱之德先生译的《名叫埃纳斯特的重要性》,台湾地区比较有名的是余光中先生的《不可儿戏》。这两个译本出现时间前后相差不过半年,在文本语言选择上却有很大的差异,除去译者本身文学修养的不同,造成两个译本巨大差异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翻译目的的差别。1978 年汉斯·威米尔(Hans Vermeer)在《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书中首次提出翻译目的论的概念,把翻译置于人类行为理论的范畴中进行研究,指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并提出制约翻译过程的首要法则便是翻译行为的目的。本文拟依据翻译目的论对这两个翻译文本进行分析研究。 2 余译《不可儿戏》与钱译《名叫埃纳斯特的重要性》 在这两个译本中,我们可以看到,余光中和钱之德是抱着不同的目的来从事这部剧作的翻译的。 对余光中先生而言,翻译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完全是一种变通的、两相妥协的艺术。《不可儿戏》作为他的第一部剧本译作,完全秉承了这样的思想。在翻译此剧本时,他曾谈到,翻译此书,“不但是为中国的读者,也为中国的演员和观众”。充分表明了他译此剧的目的。也正是这样,为了上演的需要,余先生采用了灵活多变的译笔,跳出了直译、意译的一般模式。 而钱之德先生本身就是一位喜爱王尔德作品的读者。为了让其他文学爱好者和他一样有重读经典的机会,他在几乎没有任何译本参考的情况下翻译了这部作品,并且愿意把这部译作当作一部试译作,供读者欣赏阅读。他曾指出:“我认为,‘剧本对话,究以流利为是’正是我在翻译中必须遵守的准则之一。”因此,他

从翻译目的论视角谈关雎的英译

从翻译目的论视角谈“关雎”的英译 摘要:翻译目的论的出现,打破了翻译语言学派中原文至上的观念。译文忠实原文不再是译者首要考虑的问题,原文只是为译者提供了信息。决定翻译过程和结果的是翻译的预期目的。在翻译目的论视角下,译者和译文的重要性都有所提高。本文以詹姆斯?理雅各以及汪榕培的“关雎”英译本为例,从翻译目的论视角分析两个英译本,以期说明由于不同的翻译目的,译者的翻译策略以及翻译结果都会有所不同。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目的;关雎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GuanJ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Abstract: Skopos theory changed the concept of original text being the first priority held by the linguistic schools. Faithfulness is no longer the first concern of the translator. The original text just provides information to the translator. It is the purpose that determines the procedures and results of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the significance of translators and translated texts is enhanced. In the light of Skopos theory, this paper takes James Legge’s and Wang Rongpei’s English translationsof Guan Ju as examples in order to show that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results vary because of different translation purposes. Key words: translation; Skopos Theory; purpose; Guan Ju

目的论视角下英文商标汉译研究An Overview of Skopostheorie

目的论视角下英文商标汉译研究An Overview of Skopostheorie 3.1 Development of Skopostheorie There are four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s, Katharina Reiss, Hans J. Vermeer, Justa Holz-Manttari and Christiane Nord in the development of Skopostheorie. Catherine Rice's Possibility and Limitations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marks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She believes that the ideal translation should be that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the source language try to achieve the same effect in terms of conceptual content, language form and communication function. But Rees knows that complete reciprocity is impossible, and in some cases does not require complete reciprocity. Hans Vermeer considers translation to be a human act because it involves the transfer of communicative linguistic symbols and nonverbal symbols. He sees translation as an idea of human behavior and explains that any form of translation, including translation itself, can be considered an action, and any action is purposeful (Vermeer, 1989b: 173f). Therefore, Vermeer named his theory as teleology. In his theory,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is determined by the expectations of the intended recipient or audience and the needs of communication. Justa Holz-Manttari believes that translation is a complex movement for a specific purpose. She believes that translation is a cross-cultural act that conveys linguistic information (Nord, 2001: 13). Christiane Nord elaborated on her functionalist approach and loyalty in translation. She believes that they are two very important principles in translation. Loyalty here refers to the translator, the source text provider, the target text receiver, and the launcher. Loyalty limits the reasonable goal of a particular source text and prompts translators and their clients to negotiate translations (Nord 2001: 126). 3.2 Basic Concepts of Skopostheorie 3.2.1 Skopos Skopos comes from the purpose in Greek. The Skopos theory in translation believes that the first principle that determines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is the purpose (purpose) of the entire translation activity (Nord,2001:27). Other concepts like purpose,function and aim are thought to be the generic concept of Skopos.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金融英语翻译策略

2011年第4期总第169期 林区教学 Teaching of Forestry Region No.42011General No.169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金融英语翻译策略 王立莉 (哈尔滨金融学院商务英语系,哈尔滨150030) 摘要:简要回顾了翻译目的论的主要内容,并探讨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依据金融英语的主要特征,针对金融英 语翻译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金融英语特征;金融英语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714(2011)04-0066-02 收稿日期:2011-02-25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金融学会重点课题研究项目“金融外语在黑龙江省金融业国际化进程中的作用”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立莉(1969-),女,吉林大安人,副教授,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教学研究。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规模和数量的不断 壮大,涉外金融业务也日益增加,由此与对外金融业务密切相关的金融英语学科也呈蓬勃发展的态势。金融英语的翻译问题也成为一些学者探讨的话题,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对金融英语的翻译提出了一些翻译技法。本文尝试从翻译目的论着手,探讨利用这一翻译理论,为金融英语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翻译策略。 一、翻译目的论的主要内容 德国学者弗米尔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 )这一理论,它彻底突破了以原文本为中心的结构主义等值翻译理论,奠定了功能派翻译理论的 重要里程碑。Skopos 在希腊语中意为“目的” 。根据目的论,无论何种翻译,其最高规则都是“目的法则” 。根据目的法则,一种翻译行为由行为的目的决定,即 “目的决定手段”(张美芳,2005)。在这一理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 的最重要因素便是受众— ——译文预期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每一种 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境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张美芳,王克非, 2005) 此外,“目的论”中有三个重要的法则,即目的法则、 语际连贯和语内连贯。语际连贯指的是译文与原文之间 存在的某种关系,这种关系也常被称为对原文的 “忠实”。语内连贯指的是译文在译入语文化及交际情景中应该有的意义,它强调译入语文化以及交际情景。弗米尔认为,语际连贯或忠实应从属于语内连贯,同时二者又都从属于“目的法则”(文军,2006)。在弗米尔看来,翻译中的最高 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不同,翻 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换言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综上所述,翻译目的论把翻译从原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从译入语的新视角来诠释翻译活动,它对翻译采取前瞻的态度,使得译文在完成译语情境中交际功能的同时,又符合各参与方的意愿。同时,翻译目的论是以读者为中心或者以译入语文化为导向的翻译理论,因此对金融英语 这种“信息型”功能文本的翻译特别适合。 二、金融英语的特征 金融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近几年逐步从商务英语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内容涉及宏观经济运作、金融法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监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信贷、银行会计、外贸等诸多专业,文字种类包 括担保抵押、 往来书信、债券发行、法律文件、通知、公告等,语言表达具有独特的专业语言特点和风格。 1.金融英语的词汇特征 金融英语最显著的特征是专业词汇丰富,专业术语广泛。一是有不少通用英语中的词语出现在金融英语中具有特定的词义;二是有大量的金融英语特有的专业词汇;三是专有名词多;四是缩略语使用频繁;五是金融英语中许多核心词非常活跃,搭配能力强,既常以固定搭配出现,具有搭配的独特性,又频频出现于不同的语域,具有使用的灵活性;六是金融英语中运用专业词语构词法派生的新 词语很多(冯长甫, 2007)。2.金融英语的句式特征金融英语中长句较多,句中常常插入短语、从句等限定、说明成分,形成冗长而复杂的句式结构,有时一个句子就是一个段落。这些结构复杂的长句在业务信函中不仅能表达复杂的意义,使行文显得严谨,而且使主要信息以词序的形式得到强调,增强了行文的正式程度。例如:O-ver the whole of 2010,GDP in the OECD area expanded by 2.9percent ,significantly up from the sharp decline of 3.5percent recorded in 2009,the OECD report showed ,confir-ming what economists previously predicted that the recovery trend is sure ahead though uncertainties linger in an unbal-anced way.这个句子既有宾语从句、主语从句,又有让步状语从句,还有现在分词短语作状语,过去分词短语作定语,结构非常复杂。 3.金融英语的语法特征总的说来,金融英语的语法相对比较简单。时态通常以一般现在时态为主,语态则常用被动语态,这是因为被动语态的使用具有结构紧密、语义准确、表达严密、逻辑性强等特点。在金融英语中使用被动语态,不必指出行为发 — 66—

2019四级翻译中的中国特色词汇(一)

2019四级翻译中的中国特色词汇(一)一、汉语的那些秘密 小编啰嗦一句: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没有之一 汉字 Chinese character 单音节 single syllable 汉语四声调 the four ton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阳平 level tone 阴平 rising tone 上声 falling-rising tone 去声 falling tone 五言绝句 five-character quatrain 七言律诗 seven-character octave 八股文 eight-part essay; stereotyped writing 二、课本中的四书五经你忘了嘛? 四书五经 The Four Books and The Five Classics 1、四书 the Four Books 《大学》 The Great Learning 《中庸》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论语》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孟子》 The Mencius/The Works of Mencius

2、五经 The Five Classics 《春秋》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诗经》 The Books of Songs;The Book of Odes 《易经》(《周易》) I Ching; The Book of Changes 《礼记》 The Book of Rites 《尚书》(《书经》) The Books of History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Of Studies三个译本的分析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Of Studies三个译本的分 析 【摘要】德国功能翻译派的兴起和翻译目的论的提出,为人们研究翻译作品提供了新视角;对等、转换等传统语言学翻译手法得以补充和完善。本文从翻译目的论出发,对弗朗西斯?培根的著名散文《Of Studies》的三个译本进行分析比较,文章将在翻译目的、连贯原则以及忠实原则视角下对三个译文版本进行简要对比,并探讨翻译目的论对翻译实践工作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翻译;目的;翻译目的论 一、引言 长久以来,西方翻译理论发展迅速,历史上也多次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功能派翻译在德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凯瑟琳娜?莱斯提出将功能范畴引入翻译评论的观点,她指出翻译的“对等”应建立在语篇的基础上,而不是词和句子的层面,不是简单的语码转换过程。莱斯认为高质量的译文有几方面综合判定标准,目标语在概念内容、语言形式以及交际功能层面应当等同于原语文本。德国著名学者汉斯?弗米尔将目的论引入翻译理论。目的论认为翻译是在原文基础上进行的一系列有目的有结果的行为。

1984年,弗米尔和莱斯共同出版《普通翻译理论原理》,其中重点指出五条按照重要程度排列的翻译目的论原则。第一条,也就是最重要的翻译原则即“决定因素永远是翻译目的”。同时翻译应遵循“连贯原则”与“忠实原则”。在目的论的新视角下,原文和译文、译者和原文、译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呈现多元化趋势。本文将简要阐述目的论的贡献,并从目的论角度对比Of Studies应用最广泛的三个译文,从翻译目的、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视角下简要评价三篇译文。 二、目的论的贡献 “Skopos theory focuses above all on the purpose of the translation,which determines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strategies that are to be employed in order to produce a functionally adequate results”。第一,相比传统语言学翻译理论,目的论没有拘泥于原文和原文读者的反应,而是将翻译目的、翻译的连贯忠实程度放在重要位置;第二,译者主动性更强,对翻译效果的评价标准液呈现多元化趋势。Jeremy Munday总结目的论的突出贡献为:“An importan t advantage of skopos theory is that it allows the possibility of the same text being translated in different ways according to the purpose of the TT and the commission which is given to the translator ”. 同样的源语文本,会有多种多样,甚至截然不同的翻译文本。译者会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受众多样的需求采用多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策略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日益加快及互联网技术的飞跃发展,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了解舆论,观察、感受社会转型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这引起了语言研究者的兴趣。但是,目前对于网络流行语的英译研究虽多却缺乏相应的翻译理论依据。本文将从翻译目的论视角出发,研究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策略,将这些流行语自然得体地翻译出来,向外国友人准确传递其意义和文化内涵。 二、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流传在网民,尤其是年轻的网民中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但流传广,影响大,并成为一种时尚。黄涛曾描述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口语,是人们在网上交际时使用的别致、活泼而新鲜的词语。 三、翻译目的论视角下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策略探析 1.翻译目的论。翻译目的论是功能翻译学派中的重要理论成果。由德国翻译理论家凯瑟琳娜·赖斯于 20 世纪 80 年代首先提出,后由她的学生汉斯·弗米尔逐步发展完善。目的论有三个基本准则目的准则、连贯准则和忠实准则。目的准则是指翻译应能在目标语情境文化中,按目标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决定翻译过程的根本准则是翻译活动的目的。连贯准则是指译文必须考虑接受者的背景知识和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做到语义连贯,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使译文接受者能够理解其意义。忠实准则是指原文和译文中应该存在某种对应关系,并不要求原文和译文在内容上一字不差。在运用这三条准则时,忠实准则应服从于连贯准则,而忠实准则、连贯准则又服从于目的准则。 2.汉语网络流行语的翻译策略。根据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和翻译目的论准则,在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英译中应考虑以下因素:一是明确汉语网络流行语汉英翻译的首要目的。它并不是给中国人自己看,而是把汉语网络流行语的意义内涵用英语传递出来,让渴望了解这类语言的外国友人能够领会,实现网络信息的交际目的;二是预判由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受众反应。应面向目标文化受众,考虑他们的文化背景和表达习惯,以确保实现信息传递目的的达成。正如奈达所指出的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网络流行语的汉英翻译中,不可千篇一律,否则会陷入错译、胡译和死译;而应在摄取原文核心内涵意义的基础上,根据翻译目的论和目的语文化,灵活运用变译策略,实现转换,使读者感受到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生动性和真切性。 四、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的主要策略和方法 1.直译。直译是指在不违背英语习惯用法的前提下,有些网络流行语可以将其指称意义用直译的方法翻译出来,既保留汉语的文化特色,又不致产生误解。 例1:中国梦,译文为the chinese dream。中国梦一词的翻译相对比较容易,可参考美国梦的英文原文the american dream即可。 2.直译加注。不少网络流行语都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因素,有些人物名、地名、历史事件等专有名词,如果不加注释,单纯采取直译或音译的方式,外国友人可能不知所云,也就达不到有效传递信息的目的。 例4:正能量,译文为positive energy。正能量本是天文学领域的专有名词,科学的解释是:以真空能量为零,能量大于真空的物质为正,能量低于真空的物质为负。而走红的正能量在它天文学本义的基础上具有延伸意义,指的是乐观、进取、豁达等一切予以人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更加幸福的动力和情感。在翻译时该词时,可以采用直译的方式,positive energy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但是如果不加注释,会使目的语的读者联想到这个词原有的天文学词义,从而造成误解。

中国文化特色词语英译

中文摘要 特色词汇是中国研究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中国特色词汇是表达中国文化中的特有事物,其中蕴藏着中国千百年文化的内涵,当中国的文化传出中国走向世界的时候,这些中国特色词汇又是怎样不失原味的被翻译成外语从而被外国人所接受的呢?本文将以中国特色词汇翻译成为例,介绍了一些中国特色词汇的被译成英语的方法,它们分别是音译、直译、意译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使大家基本了解中国特色词汇在英语交际是怎样被转换并被使用的,逐渐融合进传统英语中的,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用英语交流的需要。除此之外,还将浅谈中国特色词汇所对应的特别的英文词汇出现的原因之一: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词汇空缺。并对文化差异进行细分详细阐述。还将提出一些关于中国特色词汇在英语国家传播的前景的看法。 关键词:中国特色词汇;文化差异;翻译 Abstract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the study of China English.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refer to the uniqueness of Chinese items, and of course, contain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With the wide spread of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orld, how can they be understood and accepted by foreigners accurately in translation? The paper, by giving a good number of examples, introduces some methods of translating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including transliter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and so on. These methods help to understand how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a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