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语文学习习惯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把“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作为课程总目标的第三点提出,足见其重要的程度。

一、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积极思考的习惯

倾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素养,不仅是摄取知识的有效保证,也是与他人交流的前提,更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因此,应格外重视对这一习惯的培养。从学生入学第一天起,就应着力进行训练。课前3分钟是训练的好时机,指导学生跟着老师“小耳朵竖起来”――念琅琅上口的儿歌、童谣,背浅显易懂的古诗,猜刺激好玩的谜语,还有“词语接龙”“信鸽传话”“听故事讲故事”等有趣的语文活动,也能让他们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抖擞,竖起耳朵积极参与。课中设计一些“醒脑操”,既放松学生紧张的身心,又训练他们的快速反应能力。课毕通过诸如“唤醒耳朵”“左右手游戏”等区别形近、音近的拼音和生字,训练学生的听力,唤醒有意倾听。每个训练环节都要通过各种形式,表扬注意倾听的和有进步的学生。

随着年级的升高,要求也不断提高,不仅要倾听老师怎么讲,有什么要求,同样要倾听同学的发言,边听边思考,能听出重点,听出异同,听出优点和不足,倡导当“小医生”

“评论员”,不仅做到不重复别人的发言,还能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对他人发言给予更正、补充、归纳,清晰发表自己的见解、认识,还有诸如听“红领巾广播”“国旗下讲话”“学校通知”等,能抓住关键,择要复述……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以及对语言的敏感性,又提高了学习效率,尤其是强化了“倾听”意识,养成了规范的听说交流习惯。

二、培养学生主动识字、规范写字的习惯

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识字的积极性,既抓住汉字的构字特点,教给音、形、义结合识字的方法,更注意启发引导,激发学生时时处处认字的意识,主动认同学和家人的姓名,看学校通知、书名、店名,读标语、广告语等,开展“比比谁认的字多”活动,及时树立他们身边、的小榜样,请这些“小博士”介绍学法,推广经验,在班级形成自主学习汉字的浓厚氛围。

相对于认字,写字对低年级学生来说,难度大得多。一方面,要适时给他们讲古今中外名人勤学苦练的故事,传授良好的书写习惯,比如“怀素写字非常认真。他总是先看清字的形状,记住字的笔顺,再一笔一画照着写……”另一方面,从他们学写第一个拼音字母起,就进行写字姿势的训练指导,言传身教,表扬激励。首先借助书上的照片、教者的示范,要求做到头正、肩平、身直、臂开、足安,本子放正,写时必须做到“三个一”。以后每次动笔前,都坚持一边对

照要领,一边检查姿势是否正确,做到姿势不正确不写字,直到他们习惯成自然。从写第一个字起,耐心指导他们写好横竖撇捺点钩等基本笔画,逐步掌握规范的运笔要领。同时,引导他们认识汉字基本的问架结构,了解写好字的一般规律。长此以往,学生养成“提笔即是练字时”的好习惯,一笔一画认认真真地写,越写越熟练,不仅字体工整了,问架匀称了,行款也整齐了。与此同时,指导学生养成卷面整洁、爱护文具等习惯。

总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端端正正地写字,写出端端正正的汉字的良好习惯,并达到一定的速度,为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以及将来以漂亮的“第二张名片”示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读思结合、自主解疑的习惯

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怎样抓好这个关键呢?阅读之初,就应该训练他们“一

边读一边想”的习惯。结合课文,如《学会查无字词典》《读书做记号的学问》《读书莫放拦路虎》等,通过课前预习、

课堂交流,指导学生把书读熟读透,“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做记号,遇到“拦路虎”决不轻易放过。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要查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看看怎么读、什么意思,再联系上下文体会体会,有的文章阅读时还应该在头脑中过过电影。一段读完了,要想想主要写了什么,一篇

文章读好了,要想想主要内容是什么,重点在什么地方,哪儿写得精彩等等。精彩的语句、段落要反复诵读,熟读成诵。题目是文章的灵魂,它要么是对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要么是对文章中心的提炼,要么激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因此抓住课文题目发问,既能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又能提高他们预测文章内容、深入解读文本和谋篇布局的能力。

古人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鼓励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师生交流解决问题,逐渐引领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复杂的、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再请教别人,或者与别人一起查找资料,深入讨论、探究,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边读边思、熟读精思、自主解疑等良好阅读习惯逐步养成的过程,也是语文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这为他们积极有效的课外阅读提供了方法、策略保障,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四、培养学生博览群书、广泛积累的习惯

教学实践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语文素养高、综合能力强的往往是那些阅读兴趣浓、数量多、范围广的学生,怎样把学生引入浩瀚的书海中遨游?我认为应针对低中高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

低中年级,“兴趣引路”。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帮助他们选择程度适合的课外阅读内容,强化阅读期待。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适时配上“精神套餐”――推荐

古今中外优秀的童话、神话、寓言故事、诗歌、小说、散文名篇、名人传记等;可以利用晨读和每周一节的阅读指导课,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交流,通过朗读、背诵、表演、讲故事、演课本剧、成语接龙、诗词比拼、阅读欣赏、报纸剪贴等形式汇报、展示阅读成果,体验阅读带来的精神享受,极大地调动课外阅读的自主性。

中高年级,为了巩固前面的阅读成果,进一步扩大学生的阅读空间,应配合课前预习、课堂拓展训练及课后的延展性阅读,逐步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或上网查阅图片、文字、作者简介、其他作品以及评论文字等,还可以结合口语交际、习作教学,开展辩论赛、要闻播报、走近伟人、交流读后感等活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关注生活,关注时事,关注世界。博览群书、广泛积累习惯的逐步养成,也是学生的视野不断开阔、思想日益敏锐、文化底蕴逐渐深厚的过程。

五、培养学生勤写多记、自己修改的习惯

勤写多记、自主修改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我们应发扬光大,并在小学6年的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让学生养成这一良好的习惯。

这一习惯从低年级就要培养。教学应密切与其他实践活动的关系,找准写话训练点,帮助学生轻松快乐地写话。或模仿教材例文的语言进行迁移运用,引领学生用规范语言表达,如运用文中一些句式写写课堂表现、课间活动、天气情

况等;或坚持“每日一句”,指导学生运用文中出现的用得精当的词语写好一句话;或利用文中空白点进行想象写话,如看插图写话,续编故事,替故事主人公“思考”等等;或开展诸如贴烧饼、捉迷藏、丢手绢等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人人参与,让学生们玩中乐,乐中写,写时回味玩的乐趣……如此这般,不拘一格,鼓励多动笔勤练习,练语言基本功,练思维和想象,练熟表达技能,最终必然练出写话兴趣。

中年级,应在前一阶段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勤写多记。一方面关注日常生活,留心周围事物,勤写日记,一草一木,一虫一鱼,皆可收入笔端,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特别是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另一方面,抓住教材读写结合点进行“练笔”,教师及时反馈指导,并创造机会在班级“发表”,增强学生习作自信心,与他人分享习作快乐。

高年级,巩固前面的训练成果,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实践中学会运用”。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的习惯,有意识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与人交流的习惯。出手抄报、黑板报,班级开辟“佳作园地”,向校报、各级各类刊物投稿,参加征文比赛等,鼓励学生展示交流习作,体验成功快乐。与此同时,

引导学生认识到“文章不厌百回改”,在读写实践中掌握修改的方法,一边念一边改,并在自己修改的基础上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精益求精,不断提高习作水平。

语文学习习惯培养内容众多、周期漫长,是一项艰巨、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精心规划,耐心指导,言传身教,反复训练,并与家长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抓住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