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哈尔滨地区流通货币的演变

清末民初哈尔滨地区流通货币的演变
清末民初哈尔滨地区流通货币的演变

摘要

伴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哈尔滨的城市建设也同时启动。随着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哈尔滨的金融机构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与此同时,哈尔滨货币体系的建立、发展和完善,也为哈尔滨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华俄道胜银行是哈尔滨地区首家成立的近代化金融机构,建立伊始,就觊觎哈尔滨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金融控制权。中东铁路的建设经费由华俄道胜银行筹措,它利用当时东北地区货币匮乏的状况,另铸新币,同时大肆行用俄国国家银行发行的纸币卢布。在中东铁路建成时,运费又使用俄国货币。城市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大量俄侨的到来,华俄道胜银行大力扶持俄侨在哈尔滨的工商业活动,对俄侨工商企业给予了巨额信贷支持。俄国货币因此在中东铁路沿线迅速蔓延,进而取代中国货币。在此种形势下,吉林官帖局(永衡官银钱号前身)、广信公司等官立金融机构为对抗沙俄金融力量应运而生,开始了银元、铜元、制钱官帖、铜元票、大小洋票等金属货币和纸币的发行。日俄战争(1904—1905)以后,沙俄势力退居中国东北北部,哈尔滨更是成为其经营的重中之重,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金融业也逐渐繁荣起来,各种金融机构接踵而至,落户哈尔滨,并竞相推行自己的货币,形成了以卢布为主多种货币为辅的格局。这种格局在十月革命后随着沙俄力量的瓦解逐渐被打破,由于卢布币值江河日下,沙俄货币在哈尔滨金融体系中的统治地位逐步丧失。中国方面在酝酿重振中国货币的计划,日本则企图乘机把金融力量推向哈尔滨,俄国华俄道胜银行则竭力维持自己在哈尔滨的地位。在不断的较量中,中国货币险胜日本货币,跌跌撞撞地走上了哈尔滨流通货币舞台的最前沿。

关键词:哈尔滨;货币替代;卢布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Eastern Railway, Harbin's urban construction also started. With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city,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lso experienced from small to multi-process. At the same time, the monetary system of Harbin were developing and improving. It provided t he Harbin’s urban construction with strong financial support.

Russo-Chinese Bank was the first financial institution established in Harbin in modern times.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Russo-Chinese bank, it was seeking the control of region and the whole of northeast currency. Railway construction in the Eastern railway was funded by the Russo-Chinese bank. It took advantage of the deflation of the region to release Russian ruble notes issued by the State Bank. When the railway was completed, freight only charged Russian currency. With the influx of a large number of Russian emigrants, Russo-Chinese Bank loaned Russian emigrants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activity. The Russian currency in the Middle East was spreading along the railway line and then replaced the Chinese currency. In order to boycott Russian currency, Chinese currency institution had been settled up and issued currency .After the Russo-Japanese War (1904-1905) , Russian influence retreated to north of Northeast China, Harbin was a top priority of its operation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of Harbin, the financial industry was also gradually on the rise, variou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followed and settled in Harbin. After the October Revolution, this pattern was gradually broken with collapse of the tsarist Russia. Before and after the October Revolution, the ruble currency was diminishing quickly. People are gradually losing confidence in the ruble, the Chinese side was making preparations for revitalizing the Chinese currency, While Japan took the opportunity to put the financial strength of an attempt to push Harbin, Russo-Chinese Bank struggled to maintain its position in Harbin. In the ongoing competition, Chinese currency defeat the Japanese currency, tumbled onto the stag e of Harbin’s currency.

Key words: Harbin; Currency Substitution;ruble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录....................................................................................................................................................... III 引言 (1)

一、哈尔滨城市的兴起与货币的流通(1898——1917) (3)

(一)哈尔滨建城前的货币流通 (3)

(二)卢布在哈尔滨流通领域的出现、流行和主币地位的确立 (5)

(三)中国货币体系在哈尔滨的发展 (8)

(四)哈尔滨地区流通货币的特点 (12)

二、1917年俄国革命对哈尔滨地区流通货币的影响(1917—1920) (15)

(一)卢布体系的崩溃 (15)

1、卢布退出哈尔滨货币流通领域的历史过程 (15)

2、卢布贬值的影响及社会各方面应对卢布贬值的策略 (18)

(二)中国货币体系在哈尔滨地区的重建 (22)

1.滨江县署推行的小洋计划 (22)

2.永衡官银钱号发行大、小洋执帖的活动 (23)

3.哈尔滨大洋券的发行和流通 (24)

结语 (27)

参考文献 (29)

引言

相对于中国许多动辄数千年文化底蕴的城市来说,哈尔滨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城市。1898年随着总站设在哈尔滨的中东铁路的动工修建,仅仅十余年,这个松花江畔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迅速发展成区域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枢纽城市。作为金融中心城市的哈尔滨,中外金融机构林立,各种货币在此发行、流通,因此哈尔滨的货币十分杂乱,成为国内外各种货币共同流通的城市。因此本文拟从货币金融方面对清末民初哈尔滨的城市发展和社会经济进行探讨。

对于近代哈尔滨及东北地区货币金融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初。1919年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编印的《东三省经济调查录》,虽名为经济调查,然而最主要的内容是关于当时东北各个商埠的货币金融方面的记录,该书对哈尔滨1918—1919年间货币金融的介绍也是非常值得参考的。1931年侯树彤编著的《东三省金融概论》,则是较早研究东三省金融状况的专著,书中对包括哈尔滨的整个东北的中外金融机构及其发行的货币都有详尽的介绍。1932年何孝怡编著的《东北的金融》,主要偏重于东北货币的研究,是民国时期研究东北金融的重要著作。上述资料成书于民国,距书中所载时代较近,可信度因此较高。尽管主要内容是围绕东三省的,但是对于了解当时哈尔滨货币发行的背景,哈尔滨货币与其它城市的货币兑换都是很有意义的。当然其中一些章节直接记载了哈尔滨货币金融情况,其参考价值更多。

在此之后,关于东北货币史方面的研究几乎沉寂了半个世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东北地区货币金融方面的研究逐渐兴盛起来。在东北地区货币金融的研究中,从研究方向上来看,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对于近代东北金融机构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黑龙江金融历史编写组编的《华俄道胜银行在华三十年》,傅文龄主编的《吉林永衡官银钱号》,中国银行辽宁、吉林、黑龙江分行合编的《中国银行东北地区行史资料汇编(1913—1948)》。第二,对于近代东北流通货币的研究。黄丽巍的《华俄道胜银行在华货币发行研究》,乔传义的《滨江农业银行存票发行始末》,《霍尔瓦特票发行始末》,王凤杰的《清末民初东北私帖述论》,王学文、张新知的《“羌帖”:危害白山黑水五十载》。在地方志方面,《黑龙江省志》、《哈尔滨市志》也保存了不少哈尔滨货币金融方面的史料,尤其是哈尔滨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著的《哈尔滨市志?金融》,论述了清末民初哈尔滨地区货币流通的状况,对当时哈尔滨的货币和金融机构分别论述,史料的叙述大多详实可靠。但经笔者考证,部分观点还须仔细斟酌,在文章中将会具体探讨。另外,对各种货币和金融机构分别立章节加以论述,条理固然清晰,内容一目了然,但却缺乏哈尔滨货币金融体系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性论述,对当时哈尔滨货币流通的概况、各种货币之间的关系也没有进行更为精确的探讨。

时间内也以俄币为主,但是中国货币在哈尔滨货币的流通领域始终存在并占据着重要地位,且最终取代了俄国货币。因此了解近代中国的货币制度可以更好的把握哈尔滨的货币金融状况。对于近代中国货币的研究,主要有杨端六编编著的《清代货币金融史稿》,彭信威编著的《中国货币史》,魏献猷编著的《中国近代货币史》,千家驹等编著的《中国货币史纲要》,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的《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戴建兵的《中国近代纸币》。杨端六先生编著的《清代货币金融史稿》对制钱、银两的介绍清晰、易懂,很容易把人引入清代货币史研究中去,给笔者以很大启发。戴建兵先生的博士论文《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对白银在近代社会经济中的功用的介绍更是达到了空前的详尽,其中对以白银为主要材料制造的货币和白银为本位的纸币的介绍使笔者从中获益良多。这些书是了解中国近代货币制度的重要参考书目,也是对哈尔滨地区货币研究的所应该掌握的基础性资料。

国外对于东北地区流通货币和金融机构方面的研究也有不少,首先要提到的是日本。《满洲开发四十年史》对当时东北的货币沿革、金融机构的介绍是可以借鉴的。《北满概观》中也保存了不少东北地区金融方面的史料。美国人雷麦编著的《外人在华投资》对日本和俄国在东北投资的介绍也是可以借鉴的,尤其是对俄国卢布在哈尔滨的流通和俄侨工商企业在哈尔滨的设立和经营的介绍,都是值得借鉴、参考的。

鉴于对以上史料掌握的基础上,笔者又从近代哈尔滨报刊中征引部分记载哈埠货币发行和金融机构演变的史料,运用历史学、货币学的研究方法,注意不同货币、不同金融机构的关系,从宏观经济背景和微观经济变迁考察近代哈尔滨货币金融对哈尔滨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状况的影响。由于哈尔滨地区金融机构众多,货币复杂,笔者在写作中对于地区金融有重大作用的金融机构或者货币将做详细介绍,对前人解释较为明确的则一带而过,力争总结出其货币流通的特征及其历史成因,对当时的货币状况做出符合历史原貌的诠释。

一、哈尔滨城市的兴起与货币的流通(1898——1917)

哈尔滨是一个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而兴起的城市。“自中东铁路修筑至20世纪20年代,哈尔滨城区主要分布于松花江和马家沟河之间,集中于今道里、道外、南岗三区的中心地带。其时哈尔滨长期呈一城多市状态:今道里、南岗老城区一带先后归俄国中东铁路管理局和中国北京政府东省特别行政区所辖;今道外、太平桥一带先后归清滨江关道和吉林省滨江厅、滨江县所辖。”①本文所指的哈尔滨地区主要是指以上区域。从城市开始建设到发展成为区域首位性城市,哈尔滨仅用十余年时间。毋庸置疑,铁路是哈尔滨城市兴起的关键,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左右着城市的发展。随着铁路的修筑、城市的建设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金融业也逐渐繁盛起来,货币流通速度加快,种类增多,货币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大。旧有的货币制度逐渐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桎梏,一场币制变革在新形势的刺激下经过短期的酝酿,悄无声息地拉开了序幕。

(一)哈尔滨建城前的货币流通

自1860年营口开埠通商以后,东北南部地区尤其是辽河流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而东北北部虽然土壤肥沃、资源丰富,但由于由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地广人稀的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滞后于关内发达地区,同时滞后于东北南部辽河流域迅速发展的城市带。在这期间哈尔滨地区的城市化过程尚未开始,商品经济并不发达,而落后的商品经济直接影响了货币金融的发展,哈尔滨地区在此刻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金融体系。金融机构的职能多由其他社会组织代理,例如河北人开设的商店:“遂有直隶人经营之商店出现,多取杂货店之形式……兑换金钱,发行支票。”②可以看出,落后的地区经济不能满足专营金融机构成立的条件。在流通的货币上,“清朝在统治中国二百多年间所采用的货币制度,是不完整的银铜平行本位制度。”③在这种货币制度下,白银和铜作为主要的铸币材料被铸造成制钱和银两投入市场。哈尔滨地区在这一时期流通的货币与全国其他地区类似,“不外制钱银锭尔”。④

哈尔滨地区流通的制钱主要是东钱和中钱,以中钱为主。东钱主要流通范围在今天辽宁省,以160文为一吊。中钱流通范围主要在今天吉林和黑龙江两省,1枚为为两文,

①哈尔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哈尔滨市志??总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页。

②(日)稻叶岩吉原著:《东北开发史》,杨成能,史训迁合译,北京:辛未编译社,1935年,第345页。

③杨端六著:《清代货币金融史稿》,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页。

重量1厘,500个为一吊(一千文),而传统制钱一枚重量为二厘,这样中钱的一吊只相当于传统制钱的半吊,即处在中间的位置,这就是中钱的由来。①哈尔滨地区流通的制钱主要来源有二:一为外地输入,二为地方政府自行铸造。外地输入货币的主要形式为中央政府财政拨款,此外商贾和关内移民的涌入也带来了制钱的输入。在清代早期和中期,外地输入的制钱是哈尔滨地区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制钱的主要来源。到了晚清,由于中央政府财政困难,加上区域经济的发展,货币需求量增大,外地输入的货币已经难以满足本地经济发展的要求,东北地方政府开始自铸制钱。

1888年吉林将军希元设立宝吉局铸造制钱,重量一钱,年仅铸造20余万吊,政府无力承担铸币成本,自铸制钱便终止了。此次铸造的制钱数量较少,未对市面造成大的影响,制钱紧缺的现象也没有得到缓解。不法分子乘机铸造掺有过多杂质的劣质制钱,这种制钱流入市面使得制钱的价值进一步下滑。相对于金、银等为原料的贵金属货币,以铜为主要材料的制钱的价值就相形见绌。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出现更高价值的货币来代替制钱,因此制钱在此时已是穷途末路,制钱的流通范围和流通数量大为缩减:“在大商埠已不多见,仅在偏远农村仍占有一定地位。”②

哈尔滨地区流通的银两,主要是宽平银、吉平银、江平银。其中江平银、吉平银为实银,大多铸造成马蹄形状的马蹄银,宽平银为长春地区的市平银,是虚银③的一种。江平银、吉平银在现实交易中并不多见,多为殷实商户所储藏,市面上一出现便很快杳无踪迹。这种情况的出现表明银两在在当地还是极为匮乏的。流通货币的短缺使得有信誉的商家在相互交易的时候采取记账的方式,并不付给现钱,只有在年节结账的时候,差额部分才由现银或是制钱支付。当在结账的时现银或是现钱不足时,商家便会开出欠条,这类信用单据在市面上几经辗转,逐步具有了信用货币的功能,私帖便由此产生并大行其道。当时闻名遐迩的田家烧锅④,给长工抵工资的“流通券”,被当地当作流通货币使用,可到烧锅内兑换银两。这个“流通券”便是私帖的一种。私帖在哈尔滨地区的广泛流通,反映了该地区的流通货币严重不足。为方便交易,商民只能行用私帖。这就形成了当时东北地区流通领域制钱、银两、私帖三足鼎立的局面。私帖的币值只能靠发帖机构或者个人的信誉保证,一旦发帖商铺倒闭,私帖的币值便无法保证,更有许多不法商人假借发私帖大揽钱财后逃之夭夭,极易引发金融市场的动乱。

一言以蔽之,在这一时期哈尔滨流通的主要货币或是充当货币的媒介物为制钱、银两和私帖。在应用上,大者用银,小者用钱,银钱不足便以私帖代替。信用货币不足是这一阶段货币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而信用货币的匮乏导致私帖的盛行,私帖的盛行更加剧了币制的混乱。在地区商品经济尚未发展时,这一货币格局尚可勉强维持,随着经济的发展,币制变革势在必行。中东铁路的修筑为哈尔滨城市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也

①参考哈尔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哈尔滨市志??金融》,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4页。

②参阅侯树彤编著:《东三省金融概论》,上海:太平洋国际学会,1931年,第34页。

③虚银在现实中并无实物存在,仅规定了银两的成色和重量,其出现的原因在于当时中国各地平砝复杂,造成商品交易和记账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便出现了虚银,库平银、关平银、上海规元是当时在全国范围内影响较大的虚银单位。

为地区货币的变革提供了一个契机。

(二)卢布在哈尔滨流通领域的出现、流行和主币地位的确立

在中东铁路修筑以前,卢布在东北地区便开始流通。1858年《瑷珲条约》的签订,沙俄除了割占了东北地区大片原属中国的领土外,还取得了在中俄边境贸易的权利。瑷珲(今黑河)等边境城市的中俄贸易迅速发展起来。由于东北地区向来缺少货币,卢布①在边境地区大行其道。依克唐阿在给光绪帝的奏折中提到:“奴才于光绪初年在黑龙江副都统任内,亲见瑷珲商贾行用皆系俄帖。且华商购办货物必须以银易帖始可易货,以致边界数百里,俄帖充溢不下数百万。迨后调任珲春,见华俄互市,仍以俄帖为重。”②哈尔滨地区虽处松花江江畔,但边境贸易并不发达,从现有掌握的史料来看,哈尔滨地区在此时可能有少许俄币流通,但规模不会很大,对当地金融格局并未产生大的影响。

俄国货币在哈尔滨大规模的流通是在哈尔滨被设为商埠以后。“考哈尔滨在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年)设埠之后,为俄国在东三省北部之发展中心。故自此以迄光绪三十一年(一九零五年),市面通货几全为俄品。”③这种情况的出现,与中东铁路的修建是息息相关的。1896年《中俄密约》的签订,沙俄取得中东铁路的修筑权,华俄道胜银行则被沙俄政府授权总理中东铁路事务。由道胜银行组织的中东铁路公司于1898年4月派先遣队进驻哈尔滨“田家烧锅”大车店,也就是今天的香坊,华俄道胜银行哈尔滨分行和中东铁路局也在同年迁入,中东铁路的施工就此展开:“中东铁路就以哈尔滨为中心,分成东、西、南三条路线六处相向施工。”④中东铁路的建设经费由华俄道胜银行统筹:“截至1903年7月1日通车时止,中东铁路经费总数共计3亿1500万卢布。”⑤这笔经费经过华俄道胜银行,以给付工人工资、购买建筑材料和生活用品的形式迅速流入东北。至于卢布占据哈尔滨地区流通货币领域的时间大概在1903年左右。当时盛京将军在1903年致外务部的公文中援引俄使照会:“近来东三省出有一卢布及三卢布伪票甚多。此票系由日本、上海传来,为铁路界限内附近村民所流传。”⑥卢布假钞的出现和广泛流行,说明卢布的流通范围在1903年已经超出铁路附属地,蔓延到中东铁路周边的乡村,即卢布最迟于1903年已经占据中东铁路沿线的货币市场。前苏联学者阿瓦林也认为:“1903年底卢布成为满洲占支配地位的通货。”⑦至于具体盛行时间,还需要进一步的商榷。

①卢布包括金属货币和纸币,金属货币包括金卢布、银卢布和铜卢布,纸币在东北地区俗称羌帖,文中如无特殊说明,卢布主要指纸币卢布。

②就瑷珲行用俄帖事,盛京将军依克唐阿折,转引自毕凤鹏主编《华俄道胜银行在华三十年》,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21页。

③若连:《东三省通行之我国货币》,《中东半月刊》,第2卷第3号。

④参阅曲晓范著:《近代东北城市的历史变迁》,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2—43页。

⑤《Historical Review of the Chinese Eastern Railway》,1899—1923,哈尔滨,1923年,第5页。转引自(美)雷麦:《外人在华投资》,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421页。

⑥光绪二十九年九月十八日盛京将军咨呈外务部,毕凤鹏主编:《华俄道胜银行在华三十年》,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第223页。

中东铁路的修筑和经营是俄币在哈尔滨乃至整个东北盛行的主要原因。在筑路之初,沙俄以大条银兑换吉元使用。吉元是吉林于1896年试铸的大银元,重七钱二分,在流通中颇受商民欢迎。然而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吉元铸造数量较少,本地行用尚且不能充分满足,因此对于中东铁路的建设产生的巨大资金缺口,东北地方的货币是难以满足其需求的,这为俄币的流通提供了一个天赐良机。“中东铁路之轨道既成,卢布之流行益广,其为中东铁路运货之主币固无论矣,即一般交易亦莫不以之为一般中介物也。”

①这一时期流通的卢布为罗曼诺夫卢布,系沙俄政府于1897年开始发行的以金卢布为本位的纸币,其面额分为1卢布、3卢布、5卢布、10卢布、25卢布、50卢布、100卢布、500卢布。为推广卢布,沙俄宣称卢布即是黄金,纸币卢布可以兑换相应金币和银币:“查此项俄币,积蓄五张即可兑一钱有奇之金币,不足五张,每张可兑五钱八分之银币。”

②在华俄道胜银行的维持和竭力推广下,罗曼诺夫卢布信誉昭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哈尔滨地区的货币市场。在中东铁路修筑过程中,义和团运动爆发,建设中国的中东铁路遭到拳民的破坏,沙俄以此为借口出兵占据东北,并在山海关以北铁路沿线驻扎军队,据估计军费开支达一亿卢布。俄国派遣军的供给大多依靠当地,卢布因此得到迅速流通,“及乱平时卢布票在东三省南北部均已有根深叶茂之势”。③“到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后,铁路当局强行规定铁路客货运费只收卢布,不收其他货币。”④这更加速了卢布在哈尔滨地区的流通。

俄国侨民在哈尔滨的生产经营活动,这也是俄币在哈尔滨流通的重要原因。在中东铁路局和华俄道胜银行哈尔滨分行进驻哈尔滨以后,大批俄侨涌入,有铁路员工、警察、商人等。据统计:“至1903年,在长春以北地区俄国移民已突破三万人,其中哈尔滨一地即有俄侨2.3万人。”⑤这还不包括驻扎在哈尔滨的两万护路军。首先进入哈尔滨地区的是中东铁路公司的技术人员及其眷属,随后商服人员和传教人员也大量涌入。许多俄侨抱着来远东淘金的态度,不远万里,来到了哈尔滨这块新兴之地,进行工商业投资活动。俄侨的工商业活动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工业、商业、房地产业到金融业、餐饮服务业均有涉猎。他们在哈尔滨建立起地区的第一批近代工商业企业。1898年俄国商行秋林洋行在哈尔滨出现,1900年俄商经营的满洲第一面粉公司在哈设立。此后俄侨投资经营的酿酒厂、制糖厂、伐木公司、矿业公司也接连出现。“1903年末东北俄国私人企业投资至少当有1600万卢布。”⑥相对于当时总计达4亿6百万卢布的中东铁路总投资来说,这一资本投入投入微不足道。然而这些俄商私人企业的投资大多集中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方面,如酿酒、制糖、面粉等部门,这样使俄国侨民的活动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俄币也如影随形,深植于哈尔滨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

俄国侨民在从事工商业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俄国政府和华俄道胜银行的大力支持。

①咸一:《侵略东北市场之外国货币》,《中东半月刊》,第2卷第2号。

②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俄关系史料??俄政变与一般交涉1》,1960年,第172页。

③咸一:《侵略东北市场之外国货币》,《中东半月刊》,第2卷第2号。

④毕凤鹏主编:《华俄道胜银行在华三十年》,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6页。

⑤曲晓范著:《近代东北城市的历史变迁》,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9页。

满洲第一面粉厂、秋林公司、矿业公司、老巴夺烟草公司等都曾得到过华俄道胜银行的信贷支持,而面粉工业以及一系列其他企业开设的资金90%是由它提供的。1903年中东铁路通车后,俄国国家银行海参崴分行便将100万卢布拨入哈尔滨华俄道胜银行分行,专门向俄侨私营业主予以贷款扶持。在每年的秋冬季节,华俄道胜银行还向在华俄商放贷大量纸币卢布,用以购买大豆、小麦等运往俄国。这一系列的鼓励措施使得俄国侨民的工商业活动迅速发展。在金融领域,俄商组织的第一借款公司、第二借款公司在华俄道胜银行信贷的支持下成立,它们吸收社会闲散资金,从事借款、汇款业务,同华俄道胜银行一起,促进了卢布在哈尔滨的流通。

值得一提的是,在1904—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数十万俄军的军需取给依靠当地,这极大地推动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原有的不大的工业企业—半手工业面粉厂、肥皂作坊、机械作坊和成衣作坊等在俄日战争时获利极大。俄国企业从军事机关领到大量补助金和预付金。产生了很多具备欧洲式设备和生产的新企业,其中有玻璃厂、制革厂、蒸汽机面粉厂、啤酒厂、通心粉厂等。一般说来,应认为俄日战争是满洲的欧洲型工业萌芽的开始,主要在北部,即哈尔滨。”①俄侨工商企业的发展带来的是更大规模的卢布流通,这与义和团事件的影响相似,扩大了俄币的流通范围,增加了俄币的流通数量,加深了俄币对当地货币市场的影响。俄侨工商业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华俄道胜银行及中东铁路公司的支持,工商业活动的货币媒介全部以卢布进行,在经营活动取得良好收益的同时,又为华俄道胜银行的存款业务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来源。二者相互促进,为卢布在哈尔滨地区的流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可以这样说,中东铁路的修筑和营运把卢布带到哈尔滨地区,侨民的工商业活动则让卢布在这片土地上真正扎根,彻底控制了哈尔滨的货币市场。

从1898年中东铁路在哈尔滨动工,到1903年铁路全线通车,仅用五年时间,卢布就已经成了哈尔滨的第一主币。哈尔滨的国内外汇兑、商品交易、政府税收几乎全部使用卢布。这在经济学上是十分典型的货币替代②(Currency Substitution)现象,而且是货币替代中的不对称型货币替代。这种不对称型货币替代一般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在两个国家的国民之间,发达国家的国民一般只持有本国货币,对发展中国家的货币要求不大,发展中国家国民既持有本国货币,又对发达国家的货币有着强烈的需求。当时卢布在哈尔滨的状况同今天美元在拉丁美洲的状况十分相似,其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后果有过之而无不及。“从总体上说,货币替代会会扰乱一国正常的金融秩序,影响国内外经济贸易的稳定,妨碍国民经济的发展。具体来说,它会造成一国汇率水平的剧烈波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失效”。③概言之,对于被替代国来说,发生货币替代现象弊大于利。在1917—1920年间由于卢布崩溃给哈尔滨经济造成的巨大损害充分说

①(苏)阿瓦林著:《帝国主义在满洲》,北京对外贸易学院俄语教研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01—102页。

②所谓货币替代,是指一国居民因对本国货币的币值稳定失去信心或本国货币资产收益率相对较低时发生的大规模货币兑换,从而外币在价值贮藏、交易媒介和计价标准等货币职能方面全部或部分地替代本国货币。参考姜波克、杨槐著:《货币替代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0页。

明了这一点。

卢布在哈尔滨的流通也有其积极方面的影响。哈尔滨城市建设伊始,中国的货币体系尚未完善,货币紧缺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桎梏。抛开沙俄的政治目的,卢布的流入在客观上解决了城市发展的燃眉之急。随着俄国侨民的涌入,卢布的使用方便了其在华投资,哈尔滨第一批近代化工商企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可以说卢布的流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国际移民城市的发展。卢布的流通刺激了当时东北地方当局,吉林的永衡官帖局、黑龙江的广信公司相继成立,发行官帖、银元票、铜元票以抵制卢布。这间接上促进了中国货币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东北的货币变革在这一时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三)中国货币体系在哈尔滨的发展

流通货币不足的现象在清末东北地区素来就十分严重,制钱、银两匮乏,私帖盛行,币制状况十分混乱。为解决货币紧缺问题,早在1856年,吉林就曾设立通济官钱局以保证户部发行的官银票的流通,官银票旋即因发行过多、不能兑现而失败,这可以说是清末东北地区币制变革较早的一次尝试。此后为解决流通货币不足这一问题,银元、铜元、银两票、大小洋票、官帖、铜元票相继发行、流通。中国货币也经历了从制钱、银两向铜元、银元的转变,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转变。其中在哈尔滨地区流通的最为重要的几种货币分别是和官帖、银元、铜元

随着俄币的流入和私帖的盛行,地方行政当局打着“整顿圜法,抵制羌帖”的名义,开始了官帖的发行。可以说卢布的流入间接上促进了中国货币体系的发展。货币的发展阶段也由实物货币阶段发展到信用货币阶段。当时在哈尔滨地区流通的官帖主要是永衡官银钱号(前身为永衡官帖局)发行的吉帖和广信公司(黑龙江省官银号)发行的江帖。“光绪三十年(一九零四)齐齐哈尔有广信公司之设,乃官民合办性质,营业科目为放款、汇兑、商品运输,而纸币之发行亦其一也。”①广信公司成立之初发行的是制钱为本位的官帖,“有一吊、两吊、三吊、五吊、十吊、二十吊、五十吊、一百吊”。②黑龙江官帖是当时黑龙江省一般交易所用的媒介物,松花江北岸农民进行粮食交易的时候多使用江帖,因此部分江帖流入哈尔滨,在哈尔滨道外货币市场占有一隅之地。“宣统元年黑龙江省官银号哈尔滨分号成立”。③黑龙江官帖在哈尔滨的流通量有了一定增加,在江帖流通初期信誉还是比较良好的,当时吉林永衡官银钱号发行的吉帖兑换江帖“八十七吊易一百吊”,④后由于吉帖贬值速度过快,江帖币值逐渐超过吉帖。但是江帖的信誉良好也仅仅是相对于吉帖而言,对于日本金票,其贬值也是极为惊人的。“民元之时,日金一元仅可易六吊一百余文,假而八吊,而十二吊,二十吊。民国十八年末得五百余吊。”

①若连:《东三省通行之我国货币》,《中东半月刊》,第2卷第3号。

②若连:《东三省通行之我国货币》,《中东半月刊》,第2卷第3号。

③哈尔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哈尔滨市志??金融》,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8页。

①时人也承认“江帖毛荒原由供过于求”,②江帖发行数量过多是造成江帖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其发行额数一九零九年近三千万吊耳,民初达两万万吊。”③江帖是以制钱为本位的纸币,其发行时便承诺可以兑换相应面额的制钱,此后由于制钱逐渐退出流通领域其兑现便改为铜元。但由于其发行数量过大,发行机构难以实现全额兑现,遂改为部分兑现,最后改为不兑现。当时人们把纸币是否可以足额对象当做纸币信誉好坏的评判标准,江帖因此失信于人,在哈尔滨也仅仅作为纸币卢布的一种可有可无的补充而流通。

永衡官银钱号哈尔滨分号设于1909年,地址在道外傅家甸。但永衡官银钱号发行的吉帖进入哈尔滨的时间略早于此时,大致是在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前后。永衡官帖局(永衡官银钱号的前身)设立于1898年,其最早发行的官帖是基于“市面上银元供不给求故发此以济商用”。④可见,银元官帖发行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银元供应的不足问题,因此政府规定银元官帖以现大洋为本位。“其面额分为:6吊600文,4吊400文,2吊200文1吊100文,440文五种,折合银元为3元、2元、1元、5角、2角。”⑤银元官帖本位为银元,价格为制钱,在交易中还要同银两进行折算,相互之间折算困难,这无疑增加了交易难度。可以看出银元官帖的发行未经科学的论证,也缺少正确货币理论的指导,并不符合市场需求,银元官帖的流通并不顺利。

为解决银元官帖流通不便的问题,1900年永衡官帖局又发行面额为1吊、2吊、3吊、5吊的制钱官帖。“光绪三十四年(一九零八)复增发十吊、五十吊、百吊三种”。⑥这样永衡官帖本位由银元改为制钱,官帖本位与价格脱节的问题得到解决,这方便了永衡官帖的流通。与江帖一样,永衡官帖同样面临着兑换困难的问题。永衡官帖以制钱为本位,而制钱在晚清时期已是日薄西山,官帖以制钱为本位,就需要巨额制钱做准备金以保证兑换,这在当时是难以实现的。制钱官帖因此从开始发行便注定了信誉不佳的结局。永衡官帖在最初全额兑现制钱。“其发行额数民国元年为一万万零三百万吊,民国八年时为八万三千四百万吊。”⑦随着官帖发行量的增加制钱便不敷兑换,于是使用铜元代替制钱。随后由于官帖发行数额实在过大,铜元也不敷兑换,便规定只可兑换票面金额的二成,即五分之一。到了后来,随着10吊、50吊、100吊大帖的出现,二成的铜元兑换也难以维持,制钱因此彻底沦为不可兑换的纸币。永衡官帖的信誉因此大受打击,官帖币值也因此日减。“民国元年日金一元可购四吊三百余文,次年为五吊四百余。于是而八吊,而十四吊,日以下降,十八年为二百零七吊有余。”⑧永衡官银钱号的职能之一为代理省库,财政收支、税款缴纳等项目都归永衡官银钱号经营。在政府财政状况良好的情况下,代理省库可有效扩大官银钱号的资金来源,有利于推广官帖。但是在清末民初时有灾荒发生,再加上训练新军、筹备立宪,政府财政无以为继,只能靠增发官帖

①若连:《东三省通行之我国货币》,《中东半月刊》,第2卷第3号。

②《黑龙江省官银号之整理》,《中东半月刊》,第1卷第11号。

③若连:《东三省通行之我国货币》,《中东半月刊》,第2卷第3号。

④侯树彤编著:《东三省金融概论》,上海:太平洋国际学会,1931年,第39页。

⑤孙贵田、王雪枫主编:《吉林货币金融史料》,吉林:吉林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吉林市《金融志》编纂委员会,1988年,第28页。

⑥若连:《东三省通行之我国货币》,《中东半月刊》,第2卷第3号。

⑦若连:《东三省通行之我国货币》,《中东半月刊》,第2卷第3号。

来解决。这种靠通货膨胀方式来解决财政问题的方法无异于饮鸩止渴,官帖因此越发越多,面额越来越大,币值也涨落不定。

与官帖信誉欠佳相对应的是,罗曼诺夫卢布在1915年以前一直维持着较为稳定的币值,下面是1903—1915年1卢布兑换大洋数额:①

1903 0.70—0.90元1910 1.00元1904 0.80元1911 1.05元1905 0.55— 0.90元1912 1.10元1906 0.9元1913 1.15元1907 0.9元1914 1.20元1908 1.00元1915 1.25元1909 1.00元

卢布与官帖都是信用货币,本身不具备内在价值,它的价值完全由它的信用所支撑。随着官帖价值的一跌再跌,其信誉丧失殆尽。两者相对比之下,卢布是良币,官帖是劣币。在纸币流通时代,出现逆格雷欣法则的现象,即良币驱逐劣币现象。卢布便在这种形势下将大部分官帖驱逐出哈尔滨流通货币的市场。

在这一时期,白银一般被铸造成银元的形式投入市场流通。银元在当时被称作洋钱,分为大洋钱和小洋钱两种。“大洋仅有一元之一种,小洋则有五角、二角、一角、五分之别,沈阳及永吉均有铸造。”②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吉林就曾试铸银元,但因质量低劣、数量较少未能广泛流通。东北地方行政当局较大规模铸造银元的活动始于1896年,当时吉林机器局试铸“光绪元宝”银元,“自光绪二十二年十一月试铸,截至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止。陆续兑换,循环铸造。共铸五种银元44.7万两,静得盈余银37200两。截止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底止……计得盈余银19万两。”③这样吉林大银元(简称吉元)在当地迅速流通,信誉良好。但是吉元并没有解决地区货币匮乏的问题,政府铸造吉元的活动很快终止,实际上吉元铸造的数量对于市场所需来说无异杯水车薪。

吉元的失败有其内在原因:首先地方政府把铸造银元当做一种牟取暴利的事业,在银元铸造之初,银元价格高于银元所含银的价值,故铸造银元获利颇丰,地方政府因此争相鼓铸。随着银元数量的增加,在市场的调节作用下,银元价格逐渐下降,鼓铸银元变的无利可图甚至亏赔,地方政府为牟利而逐渐降低银元的成色。银元面额高于实际价值,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银元贬值严重。最先铸造的成色好的银元被收藏或是融化转而铸造成成色差的银元,格雷欣法则(Gresham’s Law)④开始发挥作用,造成市面上银元的成色参差不齐,劣质银元充斥货币市场。银元的信誉因此大跌,难以承担主要流

①汤尔和著:《黑龙江》,第650页,转引自毕凤鹏主编:《华俄道胜银行在华三十年》,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53页。

②若连:《东三省通行之我国货币》,《中东半月刊》,第2卷第3号。

③孙贵田、王雪枫主编:《吉林货币金融史料》,吉林:吉林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吉林市《金融志》编纂委员会,1988年,第182页。

④即劣币驱逐良币法则,这是发生在硬币流通时的一种货币现象,硬币在流通过程中,实际价值高于法定价值的“良币”

通货币职能的重任。第二、吉林所铸银元的表面一般标有七钱二分等重量单位。这说明这一时期铸造的银元仍未脱离银两这种称量货币的范畴,尚处于货币发展的低级阶段。银元在流通过程中按照重量、成色来定价值,并未独立成为抽象的货币符号。在后来铸造的银元中,成色多样,重量各异,价格也涨落不定,并未给交易带来方便,因此社会接受程度较低。第三,现货缺乏的现象在这一时期并没有得到解决。整个东北地区银两、现大洋的数量极少,“大洋之流通市面者甚少,大抵以存储做准备金及出境携带为多。”

①市面上仅有少量袁大洋、吉大洋、西班牙银元、墨西哥银元出现。银元作为金属货币,其币值信誉上还是很有保障的,但是由于数量太少,在货币市场上难以作为主币进行流通。

“铜元的铸造开始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的广东,随即为大多数省份所效仿,不过五六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成为清朝铸造铜元的全盛时期。”②东北地区最初流通的铜元大多从关内流入,随后吉林银元局从1903年开始试铸铜元。“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以前,铜元在哈尔滨流通很广,主要是当十、当二十铜元,除户部铸造的以外,大部分由吉林和奉天造币厂铸造”。③在1905年以前铸造的铜元表面大多标明当制钱若干,这表明铜元代替制钱的目的。当时人们苦于制钱缺乏,铜元流通之初,因其式样新颖,携带方便,大受欢迎。“东北初有铜元时价甚高,大概九十余枚即可兑大洋一元。迨后各省疆吏视造币为殖利之薮,恣意鼓铸。于是铜元遂充斥市面,价格日落。”④铜元的贬值,各省滥铸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但私铸的影响也应该考虑在内。私铸铜元的现象在各省屡禁不止,甚至许多不法日本商人也参与其中,他们在中国大量收买制钱,融成铜块,或者直接铸造铜元,运到中国。不管是政府滥铸,还是国内外商人的私铸,其原因在于铜元在最初的流通价格高于其本身价值。硬币的流通价格应该是等同于其本身所含金属的价值,这个价格还应该刨除硬币的铸造成本。这说明硬币的铸造对政府来说应该是一种贴钱的事情,最初铸造铜元来谋取利益的行为是一种违背经济规律行为,其铸造利润也会随着价值规律发生作用而逐渐消失,因此政府铸造铜元的行动势难持久。况且此时哈尔滨的货币正由硬币阶段向纸币阶段转化,信誉良好的纸币卢布呈现出硬币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因此铜元在正常情况下只能作为辅币流通。

中国货币在哈尔滨地区难以通行,除去卢布的强势外,其重要的内在原因在于在于币值不稳定,贬值严重。信用是现代货币制度的基石,信用不佳的货币难以在地区内通行。中国货币信用丧失的原因在于地方政府的货币政策,地方政府为解决财政问题一般都采取滥发纸币的政策,导致纸币难以兑现,这极大损伤了官帖、大小洋票等中国货币的信誉,动摇了人民对中国货币的信心,从而使人们转而投向币值相对稳定的俄币。

①若连:《东三省通行之我国货币》,《中东半月刊》,第2卷第3号。

②杨端六著:《清代货币金融史稿》,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22页。

③哈尔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哈尔滨市志??金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7页。

(四)哈尔滨地区流通货币的特点

在清末民初时期,当其他地区货币大多处于“废两改元”时期的时候,俄国纸币卢布已经在哈尔滨地区大行其道。独特的政治环境和地理位置,造成了哈尔滨地区的货币状况与内地迥然不同。哈尔滨地区的币制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以俄币为主、多种货币共同流通。沙俄发行的纸币卢布是这一段时期哈尔滨地区流通的主要货币。在1917年俄国革命爆发前,哈尔滨地区流通的货币以罗曼诺夫卢布为主,系俄国国家银行所发行,因俄国当时处于罗曼诺夫王朝统治时期,故称为罗曼诺夫卢布。罗曼诺夫卢布在哈尔滨使用量极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罗曼诺夫卢布在东北北部地区的数量已经极其惊人:“其流行北满之额数,已达一万万元之巨,计哈尔滨一埠四千万元,东铁沿线六千万元。”①这笔数额庞大的卢布,承担了这一时期哈尔滨地区货币的主要职能。大到财政税收、国内外贸易结算、货币汇兑,小到水电费的缴纳、工人和公务人员的工资、日常生活交易均可使用罗曼诺夫卢布。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罗曼诺夫卢布在哈尔滨地区商民心目中享有极高的信誉。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沙俄积极参战,随着战争逐渐陷入胶着状态,沙俄为筹措军费进行战争,大力发行纸币卢布,造成通货膨胀,卢布币值开始下跌,但整个货币格局在1917年前未出现大的变化。当时哈尔滨地区呈现出这样的货币格局:“哈埠无现货,其市面通用者均系羌帖,即奇零小数亦系俄国纸币,不惟大洋绝迹,即角洋铜元亦不经见市面,只有中交两行大小洋券及吉黑两省之官帖,然因不兑现之故,只能供信托上买卖之用。”②短短数十语,哈尔滨地区的货币特点被概括的十分准确。现大洋、银两、铜元等金属货币很少在市面上出现市,市面上出现最多、应用最广的就是各式各样的纸币卢布。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大洋券、小洋券在市面上虽有流通,但数量较少,且信誉不佳,主要用于向关内汇款及钱粮信托上的买卖。大洋券、小洋券为银元兑换券,时人认为“我国之国币为银本位,各地银行发行之纸币皆此种银币之代表。纸币既代表现币则必随时均可兑现而后不失代表之资格,否则信用丧失。”③清末民初时期由于政治动乱,大洋券和小洋券很难保证兑换,因此信誉较卢布和金票相差很多,不被广大商民所认可。吉帖、江帖在哈尔滨地区主要应用于粮食买卖,在其分支机构经营范围内(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从事省内汇兑业务。其中道外傅家甸地区在民国初期因属于吉林省滨江道所辖,永衡官银钱号发的吉帖还可以做缴纳税费只用。

日本货币在哈尔滨货币市场也占一定地位。其中主要是军用手票、横滨正金银行银钞票和朝鲜银行金票。军用手票系日俄战争(1904—1905)期间日本使用的,当时“日本侵入辽东半岛之时携有以银元(日本的)为本位的军用手票数万万元,藉其军力强制通行……战后此种军用手票之流通于南部一带者尚达一万五千万元左右。”④其中部分辗

①侯树彤编著:《东三省金融概论》,上海:太平洋国际学会,1931年,第109页。

②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编:《东三省经济调查录》,出版地不详,1919年,第228页。

③沅芷:《纸币之流通及其价格》,《东省经济月刊》,第5卷第12号。

转流入哈尔滨。为收回军用售票,横滨正金银行于1906年发行银本位的钞票,在大连等地被称作日本钞票,“分一元、五元、十元及百元四种”。①横滨正金银行印钞票1912年以前在南满铁路范围内流通很广,其中部分流入哈尔滨,为在哈尔滨地区旅行和居住的日本人所用,“除用在收回军用手票外,主要是为大额特产交易提供资金……成为日商在哈购买粮豆的主要货币之一。”②日本金票自1912年正金银行在哈尔滨设立支行以来,在哈埠货币领域也占有一定地位。发达国家的货币本位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时大多由银本位改为金本位,日本也紧随潮流,“1907年日币改为金本位,同年十月一日起,南满铁路之运费票价亦以金票为标准货币。”③日本金票又称“老头票”,这一时期其发行权属于横滨正金银行,日本金票在这一时期逐渐取代正金银行银钞票,成为中日商民之间交易的媒介,同时可以向国外(主要是日本)汇兑。日本货币在哈尔滨的流通在此时规模还是相对较小的,主要限于日本侨民之间,与卢布地位还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哈尔滨所流通的辅币,主要是俄国国家银行发行的铜戈比和银戈比,其中包括“五戈比、三戈比、二戈比、一戈比、半戈比等铜货及一卢布、半卢布、五十戈比、二十戈比、十五戈比、五戈比等银货”。④中国铜元在这一时期在哈尔滨也有流通,但由于纸币卢布与其辅币戈比关系紧密,而纸币卢布又是哈尔滨流通主币,作为其辅币的戈比也跟着水涨船高,其流通数量多于中国铜元。

第二,货币流通量的季节性差异很大。在哈尔滨地区,官帖的流通量与粮食的买卖密切相关:“哈埠金融以春冬两季为最活动,冬季粮食上市,悉以官帖交易,故官帖价高,至来年三四月,农民所藏官帖多行用出市面,官帖日多,故其价格大落。”⑤可以看出,在冬季,由于秋粮上市,粮商一般用官帖购买粮食,官帖进入农民手中,市面上官帖数量相对减少,价格因此提高。在春季,农民卖粮所得的官帖逐渐被花出,再加上农民需要购买种子、农具等,官帖于是充斥市面,价格开始回落。抛开官帖的价格,单从流通数量上来说,冬春两季的官帖流通数量大大高于夏秋两季。河北、山东等地在哈尔滨打工、经商的人很多,在接近中秋、年关的时候,人们要把一年所得寄回家乡,因此汇兑业务在这段时间极其繁荣。省际之间的汇兑一般以卢布折合大洋来进行,因此卢布的使用量也是大大增加。

第三,货币的流通范围受金融机构空间分布的影响较深。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哈尔滨城市建设也不断发展。截至1903年:“当时哈尔滨的城市规模已超过了8平方公里,其空间形态是码头、香坊火车站、哈尔滨新城三镇的分散格局。”⑥与俄国市政建设相对应的是道外傅家甸地区的中国城市建设,1902年清政府从中东铁路公司收回傅家甸,此后滨江关道、滨江厅江防同知在清末相继在此设立,民国初期傅家甸属于滨江县管辖,哈尔滨的城市建设在这一时期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①咸一:《侵略东北市场之外国货币》,《中东半月刊》,第2卷第2号。

②哈尔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哈尔滨市志??金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1页。

③咸一:《侵略东北市场之外国货币》,《中东半月刊》,第2卷第2号。

④咸一:《侵略东北市场之外国货币》,《中东半月刊》,第2卷第2号。

⑤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编:《东三省经济调查录》,出版地不详,1919年,第225页。

在俄人控制的中东铁路附属地内,哈尔滨自治市于1907年掀起了新一轮城市建设的热潮。他们划定码头区、新城区为国际商埠,优化了道路网设计,道路建设采取分散布局方式,以建设花园式城市为目标,拓宽主要道路。从美化城市布局和隔离城市区间考虑,扩大了公园的建设。严格规划城市建筑,建筑风格完全欧式化。①优美的环境和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加上哈尔滨城市建设带来的投资机遇,吸引了众多在哈尔滨的金融机构前来。“外人银行俱在道里埠头区,有下列各家:华俄道胜银行、苏维埃远东银行、犹太国民银行、横滨正金银行、朝鲜银行、龙口银行、哈尔滨银行、汇丰银行、花旗银行。”②华俄道胜银行哈尔滨分行最初设在香坊,1902年迁入霍尔瓦特大街,并在埠头区(道里)十二道街设立分行。正金银行哈尔滨分行成立于1912年,地址为道里地段街。汇丰银行成立于1915年,地址在道里水道街。外商银行地址大多选在道里,朝鲜银行哈尔滨分行设立于1916年7月2日,地址在埠头区地段街。外国银行主要设沙俄中东铁路附属地主要原因在于外侨来哈尔滨一般住在道里、南岗,其工商企业也大多设在该地区,银行选在那里,方便为外侨服务。

与外国银行大多设立在道里、南岗的情况相对应的是,在区域分布上,中国本土银行主要分布在道外以傅家甸为中心的地区:“中国银行在傅家甸三道街,交通银行在傅家甸西丰街,永衡官银钱号在傅家甸二道街,东三省官银号在傅家甸四道街,浙江兴业银行在傅家甸四道街。”③中国人设立的钱庄、汇兑庄、储蓄会等金融组织因为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国人,因此也大多设在道外中国人聚居的地区。在对地区金融有较大影响力的机构中,只有广信公司一家设在道里,而外商银行都分布在道里地区,中外金融机构的空间分布可谓泾渭分明。这种格局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才逐渐被打破。“朝鲜银行向只设于道里,近以道外市面较道里日见兴盛,特又派人在安埠街组设分号一处。本埠华界内之有外国银行,以此为始云。”④

可以看出,在1917年以前,没有任何一家外国银行在道外设立。环境原因大概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因素。“同南岗、道里区‘街道整齐、广植树木、空气清新’的优雅环境相比,民国时期的哈尔滨道外区(滨江市区)由于辖区空间面积狭小,并缺乏规划和市民卫生养成意识,外在总体面貌肮脏杂乱。”⑤中外金融机构分设的格局对哈尔滨地区的货币流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于中国金融机构大多设在道外,如要进入道里中东铁路附属地进行商贸或者日常购物,就需要把江帖、吉帖等中国货币事先兑换成卢布方可在中东铁路附属地内畅行,如与日人交易,则须换成金票。卢布、金票进入道外则一般不需要兑换江帖、吉帖,可以直接通行整个哈尔滨。可以这样说,金融机构的区域分布对中国货币的影响较为明显,对外国货币的影响则较轻。

①参见曲晓范著:《近代东北城市的历史变迁》,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40—144页。

②李珍甫编纂:《东三省旅行指南》,上海:上海银行旅行部,1926年,第129页。

③参见李珍甫编纂:《东三省旅行指南》,上海:上海银行旅行部,1926年,第129页。

④《朝鲜银行分设道外》,《远东报》,1917年6月3日。

二、1917年俄国革命对哈尔滨地区流通货币的影响(1917—1920)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无产阶级苏维埃政权在俄国建立。与俄国远东地区相邻的东北北部地区,尤其是作为沙俄势力范围的哈尔滨及中东铁路沿线地带所受到的影响又远大于东北其它地区及关内各省。在内地,人们仅仅是得知俄国发生了一场动乱,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刚刚开始意识到这不同于以往的政权更替,开始有意识的关注这场革命,有意识的向民众介绍这一革命。而在俄国控制的中东铁路沿线,当地政治、经济、社会生活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可以这样说,在十月革命过程中和革命胜利后最初的几年里,相对于关内地区精神方面的间接冲击,中东铁路沿线受到的是最直接的冲击。俄国政局变更导致在哈尔滨的俄国殖民当局变成俄国的非法机构,原沙俄在哈尔滨的殖民统治面临着撤销和解体的境地。在这一背景下,由于中东铁路局的影响力顿时减弱,从而导致哈尔滨的卢布币值急剧下滑,卢布难以继续维持在哈尔滨地区的统治地位。一场以卢布找零小票不足为特征的金融危机在哈尔滨发生,揭开了卢布体系在哈尔滨地区崩溃的序幕。

(一)卢布体系的崩溃

俄国卢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在哈尔滨地区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币值,从1903年到1914年,卢布兑换现大洋的数目逐渐增多,纸币卢布甚至隐隐有升值的趋势。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解决财政问题,筹措战费,“8月沙皇下令纸卢布停止兑现”①并大量增发纸币卢布,“卢布票遂成不兑现纸币渐为一般人所怀疑矣”。②从1916年起,纸币卢布明显开始贬值。但由于纸币卢布在东北素有良好信誉,也可能是长期行用积重难返,卢布虽逐渐贬值,商民仍然把卢布作为第一流通货币,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1917年。

1、卢布退出哈尔滨货币流通领域的历史过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俄国通货膨胀严重,国民经济陷于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难以为继,哀鸿遍野,这引发了二月革命。二月革命给罗曼诺夫王朝带来了灭顶之灾,罗曼诺夫卢布也因此丧失其在俄国法定货币的地位,受政治形势的影响卢布急剧贬值。俄国二月革命的消息传到中国,“俄帖价值一日间跌落数次,由吉钱八、九吊落至五、

①哈尔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哈尔滨市志??金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3页。

六吊。”①在此刻卢布虽然大幅贬值,但对市面造成的影响很快平复。滨江县政府当时正忙于建设其在东四家子新的县公署,外地商人来哈尔滨创办银行、钱庄的络绎不绝,整个哈尔滨在此时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自欧战爆发以来,本埠商家无不获利倍从,内地商店不能望其万一。故纷纷来哈组织商号银行及公司等。惟限于市房不足应用,多败兴而回云。”②

经济繁荣的现象一直持续到4、5月份,到1917年6月份的时候,克伦斯基临时政府发行的卢布开始进入哈尔滨货币市场。其面额“计分一千卢布、二百五十卢布两种,另有国债票与大帖同时发行,计分二十卢布、四十卢布两种。”③人们对克伦斯基卢布并不信任,尤其是四十卢布与二十卢布的国债券,认为其“票面仅载如有假者惩以法律等字,并无发行年、月、日及号数,亦无兑换现金若干字样,显与旧式者有别。此种纸币虽俄使称系俄国临时政府所发,为普通便利起见与旧式纸币同一效力,究竟有无效力,信用若何,本会(哈尔滨总商会)无从揣测。”④由于罗曼诺夫卢布此时在人们心中信誉尚存,新发的克伦斯基卢布又没有被广泛接受,贸然用新卢布代替旧卢布,必然会对货币市场产生剧烈的冲击。

“据哈尔滨交易所估计,当年6月间每日进入哈尔滨傅家甸市场200万卢布。”⑤在克伦斯基卢布大量进入的同时,华俄道胜银行将罗曼诺夫卢布暗中收回,准备全面行用克伦斯基卢布。相对于罗曼诺夫卢布,克伦斯基卢布面额较大,随着罗曼诺夫卢布在市面上逐渐的减少,市场上一般交易所用的找零小票顿时不足,铜戈比和银戈比等辅币也消失无踪,商民无奈只能“以一戈比、二戈比、三戈比、五戈比、十戈比、十五戈比、二十戈比七种邮票代之以资周转”。⑥邮票几经周转票面便污秽不堪,难以继续使用,交易由于无法找零而不能进行。这引发了卢布的第一轮大规模贬值。中国银行、汇丰银行、正金银行在7、8月间份纷纷关闭卢布汇兑业务,这引发了人们对卢布的恐慌,卢布贬值幅度更加剧烈。在1917年初上海规元百两可折算二百六七十卢布左右,到八月份则可折五百六七十卢布左右,到1917年底则需要一千四五百卢布。⑦人们把卢布的贬值归结于克伦斯基卢布的发行,纷纷拒绝使用克伦斯基卢布,或是用克伦斯基卢布兑换罗曼诺夫卢布。“道胜银行发行之千元俄币因商民不愿使用,随折扣至二百五十元之多。现该行以信用攸关,特设法兑换小帖,故道外各商号前往兑换者争先恐后云。”⑧除卢布自身贬值外,投机的盛行加剧了卢布贬值带来的影响。哈尔滨是中东铁路的交通枢纽,也是区域发展的金融中心,其金融的发达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粮食贸易的发达。当时人们把钱和粮放在一起,称之为钱粮,许多人从事买空卖空的货币和粮食投机。

①《俄洋逐次降价》,《远东报》,1917年4月5日,这里是指一卢布兑换永衡官帖原本可兑换八九吊,当时只可兑换五六吊。

②《傅家甸之发达》,《远东报》,1917年5月15日

③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编:《东三省经济调查录》,出版地不详,1919年,第231页。

④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俄关系史料??俄政变与一般交涉1》,1960年,第212页。

⑤鲍戈列别茨斯基:《俄国卢布在满洲》,哈尔滨,1927年俄文版。转引自石方、刘爽、高凌著:《哈尔滨俄侨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第602页。

⑥咸一:《侵略东北市场之外国货币》,《中东半月刊》,第2卷第2号。

⑦该数据来自1917年《远东报》所载上海规元对卢布的汇率。由于其数据过于分散,故对其具体日期不再一一说明。

时人在当时已经注意到投机对哈尔滨发展的危害。他们认为:“商业宜求实在,不宜专事买空卖空也。哈埠投机事业,以货币农产为最”。①

当时投机的手段主要有两种。其一,买卖兑换货币。在哈尔滨地区流通的货币十分复杂,除卢布外,日本金票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发行的大洋票,吉林永衡官银钱号发行的大洋票、官帖(吉帖),黑龙江官银号发行的官帖(江帖)等。官帖、大洋票等虽在流通领域出现较少,但可用于信托上的买卖。源顺泰是道外傅家甸地区较大的钱庄,其经营就带有明显的投机性质。“本埠近日喧传源顺泰因俄洋跌价亏陪五百余万,兹详加访查,该号以前收买俄帖价在江帖四吊五、六及落至两吊左右丝毫未动,迨至昨前两日,已超过原买之价,故连日卖出,除原本之外尚获利若干云”②源顺泰收进大量卢布,通过卢布币值的涨落牟取利益。在卢布币值稳定的时候,这种炒作不易获得暴利。只有在卢布币值上下不定的时候,运用种种手段操控市场,从而获取暴利。中德断交、二月革命、十月革命都被一批别有用心之人刻意炒作,甚至捏造虚假消息说道胜银行破产,第一借款公司被抢,使货币市场出现剧烈波动,他们从中牟取私利。这种投机行为加速了卢布体系的崩溃,让本来已经在风雨飘摇中的哈尔滨经济更是雪上加霜。相对于民营金融机构的投机行为,政府金融机构的行为更加让人不齿。广信公司在这一时期全力增发行江帖以购买卢布,以期将来卢布升值时获取暴利。由于全力印帖,工作人员不足,便从其他银行、钱庄暂借人员。这种行为更甚于源顺泰等普通商户。在这个时期,无论商家银行还是个人无不把货币投机作为一种快速致富的捷径,社会风气如此,一时难以改变,只有经过惨痛的教训,才会有所改观。

这一阶段的卢布贬值是卢布自在哈尔滨流通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严重影响了卢布在广大商民中的信誉。但是人们对于罗曼诺夫卢布仍然持有相当的信心,这使得卢布虽然信誉大跌,其在哈尔滨货币市场的地位仍苟延残喘一年多才最终被其他货币所取代。1918年12月,华俄道胜银行根据中东铁路总办霍尔瓦特的属意下,以解决辅币不足为名,发行了数额为2000万的卢布。其面额“分一百卢布、十卢布、三卢布、一卢布、五十戈比五种”。③霍尔瓦特票发行之后,“黑龙江督军鲍贵卿电告奉天吉林两省拒绝收用,并通令商会一律拒用。”④此种情况导致霍尔瓦特卢布流通范围并不广,“其流通区域仅在哈埠道里及铁路而已”。⑤ 1919年初哈尔滨货币流通数量如下:⑥

吉林永衡官银号官帖吉林永衡

官银号小

洋执帖

吉林永衡

官银号大

洋执帖

江省广

信公司

官帖

交通银

行大洋

交通银

行小洋

中国银

行大洋

中国银

行小洋

羌帖

约三千余万吊约二十余

万元

约五十余

万元

约六千

余万吊

约二十

余万元

约三十

余万元

约二十

余万元

约五十

余万元

约两

万万

由于单位不统一,很难看出端倪,笔者根据1918年底行市,将卢布以外的中国货币换

①《哈尔滨之发达与改良》,《远东报》,1917年3月23日。

②《源顺泰营业之天幸》,《远东报》,1917年9月29日。

③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编:《东三省经济调查录》,出版地不详,1919年,第231页。

④哈尔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哈尔滨市志??金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3页。

⑤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编:《东三省经济调查录》,出版地不详,1919年,第230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