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的区域特征、区域分异及其发生发展过程与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或者说,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系统的区域特征与空间分布、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

自然地理学的性质:①综合性、②区域性、③环境性、④系统性。

日地距离及其环境意义:日地距离不近也不远,因而地球表面接受接受的太阳辐射比较适中,是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高于水的冰点、低于水的沸点,大部分水以液态存在,为生命的存在创造了条件。

地球的质量及其环境效应:地球质量不大也不小,从而引力适中,形成了适宜的大气圈与水圈,为生命的诞生准备了必要条件。

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由于太阳光线直射在地球赤道附近,太阳高度角总体上由赤道附近向两极地区逐渐减小,因此,太阳辐射使地球表面增暖的程度也按同样的方向降低,从而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球表面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

地球的运动及其环境效应:㈠地球自转的环境效应:①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②地球自转产生了地方时;③地球自转产生了地转偏向力。㈡地球公转的环境效应:①地球的公转导致季节变化;②地球的公转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的运动对地球表面温度的调节、生命孕育有重要的意义。

三大界:无机界、有机界、人文界。

圈层结构: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地表过程:地球表面进行着的作用和变化过程。

地表过程的分类:①物理过程:物理性质或状态发生变化的地表过程;②化学过程:化学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的地表过程;③生物过程:指由生物引发的物理性质或者状态以及化学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的地表过程;④人类过程:指由人类活动引发的使地球表层环境的组成、结构、特征和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岩石圈:固体地球的最外层的由固态岩石组成的圈层即为岩石圈。包括全部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橄榄岩层,它是一个力学性质一致的刚性整体。

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

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

长石:构成地壳的最主要的一类矿物,常见于火成岩、成积岩和变质岩中。具瓷状光泽,硬度6,二向完全解理。解理呈正交者为正长石,多为肉红色;解理呈斜交者称斜长石,多为浅灰白色。

石英:在大陆地壳中数量仅次于长石,一常见于各类岩石中。成分简单(SiO2),无解理,贝壳状切口,具有典型的玻璃光泽,硬度7,性硬,相对密度2.5~2.8。在自然生长时结晶呈六面锥体但在结晶岩中晶体发育受空间限制,皆呈不规则形状。性质稳定,难以风化。

云母:假六方柱状或板状晶体,通常呈片状或鳞片状,单项极完全解理,易剥成具有弹性的光滑透明薄片,玻璃及珍珠光泽,成分复杂多样,常见的有黑云母、白云母和金云母。

角闪石:成分复杂多变,常见的一种为普通角闪石,程长柱状或条状,暗绿至黑色,二向完全解理呈彼此斜交,性脆。在中性和酸性岩浆岩和某些变质岩中常见。

辉石:成分与角闪石近似,但含铁、镁较多而不含羟离子。其中常见的为普通辉石,程短柱状,二向中等解理呈彼此正交,绿黑色,常与角闪石、橄榄石、某些斜长石等共生,在基性和超基性岩浆岩中常见。

橄榄石:粒状,橄榄绿色,玻璃光泽,性脆;为超基性岩和基性岩的主要组成矿物。

岩石: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结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岩石分类:火成岩、成积岩和变质岩。

岩浆作用: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

岩浆岩: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

火成岩的分类:按其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的不同分为四类:①超基性岩;②基性岩;③中性岩;④酸性岩。

岩浆岩的分类:按SiO2的含量划分①SiO2〉65﹪酸性岩;②SiO262﹪~65﹪中性岩;③SiO245﹪~52﹪基性岩;④SiO2〈45﹪超基性岩。按产状、构造分:喷出岩、浅成岩、深成岩。

沉积岩:由地表的松散物经压实固结而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先成岩石的破坏、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等几个相互衔接的阶段。沉积岩的构造:具有多种构造,最突出的是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

层理:指岩石的成分、结构、粒度、颜色等性质沿垂直于层面方向变化而形成的层状结构。层理通常可分为:①水平层理;②波状层理;③交错层理。

层面构造系:指上、下层面中留下的与岩石成因有联系的各种印模和痕迹。

沉积岩的构造类型:碎屑结构、泥质结构、化学结构和生物结构。

沉积岩的主要类型:①碎屑岩类;②黏土岩类;③生物化学岩类。

变质作用:由地球内力引起的岩石性质的变化过程。

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的特点:一方面受原岩的控制,而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另一方面由于变质作用的类型和程度不同,而在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上具有一定的特征。

变质作用的因素:岩石所处的环境物理条件和化学条件的改变,物理条件主要是指温度和压力,而化学条件主要是指从溶液中析出的气体和溶液。

变质作用的类型:①动力(碎裂)变质作用;②接触(热力)变质作用;③交代(热液)变质作用;④区域(动力)变质作用;⑤超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称为岩石圈的运动,又叫构造运动。地层(岩层)产状:地层产状通常用走向、倾向和倾角三个要素来刻画。

地层接触关系: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岩石圈的运动。

整合接触:当地壳处于相对稳定下降的情况下,形成了连续的沉积。地层是连续的,并且下老上新。这种关系叫整合接触。

不整合接触:由于构造运动,往往使沉积间断,形成地层时代的不连续,这种不连续的地层接触关系,叫做不整合接触。

褶皱:岩层的弯曲现象。

褶皱构造:指一系列弯曲的岩层,而把其中一个弯曲称为褶曲。

褶曲的形态:多种多样,但基本形式只有背斜和向斜两种。

断裂:地壳中岩石,特别是脆性较大和靠近地球表面的岩石,在受力情况下容易产生断裂和错动,总称为断裂。

断裂构造:分为节理和断层两大类。

节理:指断裂两侧的岩块沿着断裂面没有发生,或没有明显移位的断裂构造。

断层:岩块沿着断裂面有明显移位的断裂构造,称为断层。

断层分类:正断层、逆断层、走向滑动断层和斜滑断层。

板块构造学说:当今大地构造最重要的学说,也是20世纪地球科学最重要的理论成果。

大地构造地貌:由大地构造运动形成并受大地构造控制的地貌。

大地构造地貌分类:①大陆与大洋;②海沟、孤岛和边缘海;③大洋中脊、大陆裂谷与地缝合线;④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与深海盆地。

区域构造地貌:在大地构造的背景上,由于区域构造差异而形成的具有区域特征的构造地貌。褶曲地貌:由于岩层褶曲而形成或者受褶曲构造控制的地貌。

褶曲地貌分类:单斜地貌、背斜地貌、向斜地貌和穹隆地貌。

大地成分:分为三类:①主要成分;②微量成分;③痕量成分。

几种重要的微量成分和痕量成分的作用与功能:

1、CO2:二氧化碳是大气中的微量可变成分之一,二氧化碳对大地辐射收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CO2的增加将导致平流层将辐射更多的长波辐射,从而引起平流层的冷却;另一方面,将吸收更多的地面长波辐射,同时吸收能量的一部分又重新辐射回地面,从而引起对流层和地面温度的升高。

2、臭氧(O3):大气中重要的可变成分和微量成分之一。臭氧能够强烈的吸收太阳紫外辐射,使大气温度升高。因此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温室气体,如果对流层臭氧增加,将会使地面温度升高。

3、水汽:大气中水量含量极少,属于微量成分,且时空分布不均匀。它在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和演变中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4、污染气体。

5、气溶胶。

垂直分层:根据气温从地面到高空垂直方向的分布,将整个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以及高空的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对流层:大气的最底层称为对流层。

对流层的三个主要特征:①一般情况下,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②空气的对流运动显著;

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对流顶层:对流层的最上层,与平流层之间,存在厚度为数百米到1~2千米的过渡层,称为对顶流层。

风:空气的水平运动。

气旋:指呈螺旋状向内旋转运动的大气。

反气旋:指呈螺旋状向外旋转运动的大气。

大气环流:在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面性质以及地面摩擦的共同作用下,大气圈内的空气产生了不同规模的三维运动。总称为大气环流。

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改变的现象。亚洲南部的季风主要是由行星风系的季节移动而引起的。

局地环流:由于局部环境的影响,如地面受热的不均、地形的起伏以及人类活动等引起的小范围气流运动,称为局地环流。

海陆风:指发生在沿海地区的、白天吹海风、夜间吹陆风、以一日为周期的周期性风系。高原季风:高耸挺拔的大高原,由于它与周围自由大气的热力差异所形成的冬、夏相反的盛行风系,称为高原季风。

山谷风:在山地,白天从山地吹响山坡、夜间从山坡吹响谷地,以一日为周期的周期性季风。焚风:沿着背风坡向下吹的既热又干的风。

决定气候分异的基本依据:气温和降水。

气候分异地带性:

气候分异的非地带性:分为①干湿度分带性;②垂直带性。

地球上水的组成:海水、湖水、河水、冰川水、地下水、土壤水。

河流:大气降水或地下涌出地面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地或周期性地沿流水本身造成的洼地流动,就形成了河流。

水系:河流沿途接纳支流,形成复杂的干支流网络系统,就是水系。

流域:每一条河流或每一个水系都从一定的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水,这一集水区就是河流或水系的流域。

分水线:两相邻流域间地面高程最高点的连线,就是两个水系的分水线。

径流形成过程:①大气降水阶段;②植物截留阶段;③流域蓄渗阶段;④坡地漫流过程;⑤河槽集流过程。

河水补给来源:①雨水补给;②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③冰川融水补给;④湖泊与沼泽水补给;⑤地下水补给。

湖泊: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规模的天然洼地的蓄水体系,是湖盆、湖水以及水中物质组合而成的自然综合体。

湖泊的分类:按研究目的不同分为:构造胡、火口湖、堰塞湖、河成湖、风成湖、冰成湖、海成湖、溶蚀湖。

沼泽:地面长期处于过湿状态或潴滞着微弱流动的水,生长喜湿和喜水植物,并有泥炭积累的洼地。

地下水:存在于地表以下岩(土)层空隙中的各种不同形式的水。

地下水分类: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地下水。(图6-7)

冰川分类:根据成因、形态和存在地区不同分成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

水循环: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重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冰川的运动:方式:重力流、挤压刘。

重力流:在斜坡上因冰川自重而产生的沿坡向的分力大于冰川槽对冰川的阻力时所引起的运动。

挤压流:由于冰川堆积的厚薄不同使内部所受的压力分布不均,引起的冰川运动。

洋流:指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海水,从一个海区水平的或垂直的向另一个海区大规模的、非周期性的运动。

洋流的分类:按成因分为:①风海流;②密度流;③补偿流。按本身与周围海水温度的差异分为暖流和寒流。

计算水量平衡

生物圈的结构特性:①亲岩性;②亲水性;③亲气性;④亲光性;⑤温控性。

生物的地域分异与区系性:①地带性;②干湿度分带性;③垂直带性;④地方性;⑤区系性。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一)非生物物质;(二)生物有机体:1、生产者有机体;2、消费者有机体:①食草动物;②食肉动物;3、分解者有机体。

生态系统的结构:1、营养级;2、食物链;3、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功能:1、生物生产;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平衡的维持和调节:反馈机制、抵抗力和恢复力。

风化作用:地球表层的岩石,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及生物的作用下,其物理、化学性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并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风化作用分类: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气候与地面的关系:(表8-1、p208)

风蚀作用:风对地面的侵蚀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风的吹蚀作用,也就是地面的松散颗粒被风刮走的过程;二是风的磨蚀作用,即风吹动沙粒或石块对地面撞击、磨损的过程。

风蚀地貌:在风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风蚀地貌的分类:风蚀石窝、风蚀蘑菇、风蚀谷地、风蚀残丘、风蚀雅丹、风蚀洼地、风蚀城堡。

风积地貌:在风积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风积地貌的类型:横向沙丘、纵向沙丘、多风向沙丘。

侵蚀循环理论:

地面的发育分为: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

流水作用:流水对地貌的改变具有三种作用,即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流水地貌:通过侵蚀、搬运、沉积,流水作用与地面岩石或沉积物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

流水地貌的分类:坡面流水地貌、沟谷流水地貌和河流地貌。

冲出堆:间歇性的洪流把冲刷下来的物质带到沟口堆积,往往形成半圆锥状堆积体,称为冲出堆或洪积扇。

冲出堆的特点:分选差,磨圆度不好,有不规则的层理。冲出堆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分布比较广泛。

河床类型:根据河床的平面形态,可以将冲积性河流的河床划分为顺直微弯、弯曲、分汊和游荡型河床。

河漫滩:分布在河床两侧洪水时被淹没的平整地面。

海岸地貌:在海岸与陆地、水与岩石的相互作用下,海岸带发生着侵蚀和堆积过程,从而在海岸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面形态:海岸地貌。

海岸地貌的类型: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

滑坡: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沿一定的滑动面做整体下滑的的现象。

河口的特点:(一)两种介质:河水、海水;(二)三重作用:径流、波浪、潮流相互作用;(三)双向水流;(四)快速沉积;(五)生物生产率高。

厄尔尼诺(图10-7、图10-8、图10-9)

黄土:一种灰黄色或棕黄色的特殊的土状堆积物。

黄土的特征:①质地均一,以粉砂为主;②结构松散,孔隙比较发育;③富含碳酸钙;④无沉积层理,垂直层理发育;⑤具有湿陷性。

黄土地貌类型:根据地貌部位分为:沟谷地貌、沟间地貌。

冰川作用:包括冰川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

冰缘作用:指发生在冰缘环境下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冰川地貌:冰川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冰川地貌的类型:冰蚀地貌(图11-7)、冰地貌、冰水地貌。

冰缘地貌:冰缘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冰缘地貌主要包括:①石海:由融冻风化作用形成的,分布在山顶夷平面或山麓地带等平坦地貌部位的,由岩石碎块组成的比较宽广的平地;②石河:由融冻风化作用形成的岩石碎块沿着沟谷徐徐向下移动,形成的条带状碎石体;③石环:由粗砾围绕的多边形土;④冰丘:因冻胀作用使土层局部隆起形成的丘状地貌;⑤冰锥:由冻结产生的承压重力水冒出地表或冰面再冻结而形成的锥状冰。

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1、除尘灭菌;2、吸碳吐氧;3、对污染物的吸附、吸收。

植物分布与水循环:(一)干湿度分带性:降水的空间分异与生物分带性;(二)生物的分布形式与地表水、地下水分布的关系:1、条带状分布;2、岛状分布;弧状分布;4、格状分布;5、帽状分布;6、盆状分布。

植被与水循环:(一)植物的蒸腾作用;(二)植被对降水的影响;(三)植被对径流的影响;(四)植被与水循环:1、减慢了水分大循环的速度;2、加快了局部水循环的速度;3、调节了洪水∕枯水的水分分配;4、提高了水分的利用率。

湖泊效应(图12-16);荒漠化效应(图12-18)

绿洲效应(图12-19)

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平衡(图13-4、图13-5)。

跨越圈层的水循环(图13-7)

地域分异规律:指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即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某个方向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和有规律的变化。包括1、纬度地带性;2、干湿度分带性:由于海陆分布导致的干湿度由海向陆的带状分布规律;3、垂直分带性:自然景观随海拔而呈现出的带状分布与变化规律;4其他地域分异规律。

土壤:陆地最表层能够为植物生长提供营养成分、水和自然支撑的物质层次。

原生矿物:指来自成土母质的、组成与结构没有发生变化的矿物。

次生矿物:指在成土过程中形成的新矿物。

土壤有机质:指土壤中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物质。

土壤的组成:(一)土壤矿物质;(二)土壤有机质;(三)土壤水(图13-17);(四)土壤空气。

土壤剖面:指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也就是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是土壤成土过程中物质发生淋溶、沉淀、迁移和转化形成的。

天然土壤的六个发生层:有机层(O)、腐殖质层(A)、淋溶层(E)、淀积层(B)、母质层(C)、和母岩层(R)。

土壤性状:①土壤颜色;②土壤质地;③土壤结构;④土壤酸碱度;⑤土壤松紧度;⑥土壤孔隙度;⑦土壤干湿度;⑧土壤新生体;⑨土壤侵入体。

土壤分类:中国土壤发生学分类系统的主要土壤类型:砖红壤、红壤、黄壤、棕壤、褐土、黑土。

成土母质:岩石表面的风化产物,往往成为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圈层的相互作用对土壤发育的影响:(一)成土母质对土壤发育的影响;(二)气候对土壤发育的影响:①气候影响土壤的组成;②气候影响土壤的形成速度;③气候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三)生物影响土壤发育;(四)地形影响土壤发育;(五)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发育;(六)人为因素影响土壤发育。

喀斯特作用:水对可溶性岩石以化学过程为主,机械过程为辅的破坏与改造作用。

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①岩石的可溶性;②岩石的透水性;③水的溶蚀力;④水的流动性。喀斯特作用的空间分布:按照地下水运动的特征,划分为四个带:垂直渗透带、季节变动带、水平流动带、深部流动带。

喀斯特地貌:喀斯特作用形成的地貌。

地面喀斯特地貌:溶沟:由于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出露于地面的石质小沟;石芽:溶沟之间的石质垄脊;石柱:石芽继续发育形成石柱;石林:石柱的组合体;溶斗:喀斯特作用形成的漏斗状的小型洼地;落水洞:开口于地面而接连地下河流、洞穴的竖直洞穴或通道;喀斯特谷地: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宽阔的平底谷地;喀斯特平原:多个喀斯特谷地相连形成的喀斯特平地;干谷:喀斯特地区无水谷地;盲谷:河水通过落水洞转到地下,突然消失,这样的河谷叫盲谷;峰林:喀斯特地区分布的,根部分离或者略有相连的一组山峰;峰丛:根部相连共用一个基座的一组山峰;孤峰:孤零零分布在溶蚀谷地或者溶蚀平原上的单个山峰。

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溶蚀作用形成的洞穴;地下河:位于地下的河流;天生桥:溶洞塌落形成峡谷,如果峡谷中仍然残留着狭窄的没有崩落的洞顶,则为天生桥;石钟乳:溶洞中由碳酸钙淀积形成的悬挂于洞顶的锥状堆积物;石笋:由地面向上生长的锥状、塔状堆积体;石柱:石笋与石钟乳相连形成石柱;石幔:含碳酸钙的水沿洞壁漫流淀积形成的片状或层状地貌;边石堤(边石坝):在洞底由碳酸钙淀积形成的高度为几厘米至几十厘米的垄岗状地貌。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答案

?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 新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地球上淡水的总量占所有水资源的()。
1.0 分
? A、
9.931%
? B、
4.458%
? C、
2.762%
? D、
1.336%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
地壳最后的地区是哪儿?
1.0 分

? A、
平原
? B、
盆地
? C、
高原
? D、
海洋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
地球表层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来自于地球的什么系统?
1.0 分
? A、
地热系统
? B、

地表系统
? C、
生物系统
? D、
生态系统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
以下不是冰缘地貌的是:
1.0 分
? A、
石河
? B、
冰丘
? C、
冰山
? D、

石海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5
大气上升运动的主要方式不包括()
1.0 分
? A、
热力对流
? B、
动力抬升
? C、
大气波动
? D、
蒸发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6
海陆分布的变化会通过以下哪种变化影响全球与区域气候?
1.0 分

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答案

1 夏季我国东南沿海的洋流方向是()。?A、 从北向南 ? ?B、 从南向北 ? ?C、 台湾海峡以北由南向北,台湾海峡以南由北向南? ?D、 台湾海峡以南由南向北,台湾海峡以北由北向南 ? 我的答案:B 2 有机物质的元素组成主要是()。 ?A、 氢、氧、钙 ? ?B、 钙、氧、碳 ? ?C、 氢、钙、碳 ? ?D、 氢、氧、碳 ? 我的答案:D 3

戴维斯的理论不足之处不包括()。 ?A、 忽略了抬升过程中的侵蚀作用 ? ?B、 忽略了均衡的调整 ? ?C、 忽略了地震等自然剧烈外力影响的作用 ? ?D、 忽略了地面再次抬升的可能性 ? 我的答案:C 4 关于湿润地区气候对地貌的影响,说法错误的是()。?A、 化学风化比较强 ? ?B、 容易形成浑圆的山坡 ? ?C、 容易形成岭谷相间的地貌 ? ?D、 泥流阶地比较常见 ? 我的答案:B 5

土壤的组成中,矿物质占()左右。 ?A、 7% ? ?B、 11% ? ?C、 23% ? ?D、 38% ? 我的答案:D 6 地貌与地质环境评估的途径一般不考虑()。 ?A、 海拔高度 ? ?B、 地面起伏 ? ?C、 地貌部位 ? ?D、 板块区域 ? 我的答案:D 7 根据自然地理学的定义,自然地理学采用()的观点和方法()。

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 ? ?B、 系统的、微观的、区域联系的 ? ?C、 微观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 ? ?D、 系统的、综合的、微观的 ? 我的答案:A 8 下列地区中,硒元素缺乏较为严重的地区是()。?A、 台湾 ? ?B、 东北 ? 我的答案:B 9 地表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没有体现于()方面。 ?A、 人类的诞生 ? ?B、 人种的形成 ? ?C、 人群的文化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试卷及答案(共5套)

《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计20分) 1、回归线 2、分水岭 3、石环 4、山谷风 5、副热带 6、食物网 7、气旋、反气旋 8、土壤腐殖质层 9、冻融作用10、气压梯度力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计40分) 1、试述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生物学、水文学、大气科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 2、简述世界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3、试述行星风带的成因机制。 4、试述地球表面干湿度的空间变化规律,并说明其成因。 5、画图并简述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路径。 6、简要说明碳在地球表层环境中的循环。 7、简述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8、简述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及其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三、分析题(每题8分,共计24分) 1、试分析地球的大小、形状、运动及日地距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 2、假如太平洋消失,亚洲的环境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3、假如没有青藏高原,中国的环境格局将会是个什么样子 四、计算题(每题8分,共计16分) 1、全球的海洋年蒸发量为420立方千米,年降水量为380立方千米;全球大陆年蒸发量为70立方千米,年降水量为110立方千米。如果不考虑土壤湿度的变化,试计算全球年入海径流量,并写出陆地水量平衡、海洋水量平衡和全球水量平衡方程式。 2、在某一灌丛草原生态系统中,只有兔子和狼两种动物,构成了灌丛草地——兔子——狼这样一个生物链。假设这一灌丛草原的净初级生产量为每年210000千克,每只狼每年至少要吃350千克肉,并且狼只以兔子为食。按照林德曼百分之十定律,这一灌丛草原系统最多能养活多少只狼

卷1套答案要点 一、名词解释 1回归线:一年中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的南北界线。 2分水岭:两个流域之间由地面最高点连接组成的山岭高地。 3、石环:由于融冻作用形成的由石块或者砾石组成的环状地貌。 4、山谷风:由于山坡与谷地受热与冷却的速度不同,而产生的白天吹向山坡,夜晚吹向谷地的风。 5、副热带:位于热带两测由下沉气流控制的气候干燥的地带。 6、食物网:由生物组成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关系网 7、气旋、反气旋:围绕着低压或者高压中心所形成的旋转着的气流系统叫做气旋或反气旋。 8、土壤腐殖质层:位于土壤剖面的枯枝落叶层之下,由枯枝落叶腐烂转化而成的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层次。 9、冻融作用:在冰缘或者冻土地区,由于温度波动于零度上下,地表物质中的水不断发生液态与固态的转换,由此引发其体积的膨胀与收缩,从而引起地表物质的变形与变位的过程。 10、气压梯度力:有气压差引致的,垂直于大气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的力。 二、简答题 1、自然地理学是这些学科交叉而形成的学科 2、环太平洋带、大洋中脊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带,都位于板块边缘,是板块活动的结果 3、由于太阳辐射分布在地表的差异,导致了热量带的产生;由于高低纬之间热量的差异,引致了大气环流;由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气流在副热带地区下沉形成副热带高压带,由副热带高压带与极地高压带流出的空气在副极地辐合上升,形成副极地低压带。在这些气压带的控制下,近地表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由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则分别形成了极地东风带、中纬西风带和东北、东南信风带。 4、由于受地面气压带的控制,赤道低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气流辐合上升,降水多而气候湿润;副热带高压带与极地高压带气流下沉,降水少而气候干燥。

考试试卷1及答案现代自然地理学

课程导航 离开 刷新 关于本课程 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 第二章:地球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三章: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四章:岩石圈与地球表层结构和轮廓 第五章:大气圈与气候分异规律 第六章:水圈与水平衡 第七章:生物圈与生态系统 第八章: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九章:水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十章: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 第十一章: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十二章: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的相互作用 第十三章: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 相互作用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十四章:地表环境评估与区划 第十五章:地表环境预测 第十六章:地表环境的规划与管理 第十七章:地表环境的优化调控 第一节: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地理学问题 第二节: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自然地理学的性质 第四节: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地内系统对地表系统的影响 第一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地球表层环境(系统)的结构 第三节: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 第四节: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 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 第二节:岩石圈的结构 第三节:岩石圈的运动 第四节:固体地球表面的结构与轮廓 第五节:构造地貌

第六节:岩石圈与人类 第一节: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第二节:大气运动 第三节:物质输移 第四节:能量传输 第五节:气候分异规律 第六节:大气与人类 第一节:水圈的组成 第二节:水圈的结构 第三节:水圈的演化 第四节:水的运动 第五节:水分平衡 第六节:水圈与人类 第一节:生物圈的组成 第二节:生物圈的结构 第三节:生物圈的形成与演化 第四节:生态系统 第五节:人与生物圈 第一节:岩石风化与气候 第二节:岩石圈变动与气候 第三节:地貌与气候 第四节:沙尘暴与黄土沉积 第一节:岩石与水 第二节:岩石圈的结构与流域性质和水系发育 第三节:水的分布、负荷均衡与岩石圈的形变 第四节:构造-侵蚀-地貌循环 第五节: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 第六节:海岸线与海岸带 第七节:海啸、泥石流、崩岸、滑坡-水、岩相互作用的实例第八节:河口地貌 第一节:水汽与天气 第二节:水与气候 第三节:大气环流与水的循环 第四节:海气相互作用 第一节:气候-海面-冰川-均衡 第二节:气候-水的分布-地球自转速度-构造运动或形变第三节:构造运动-大气环流-水份循环 第四节: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冰川、冰缘地貌第五节: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黄土地貌

2018年尔雅网课《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试题答案.

温馨提醒:下载后用word查找速度更快 --蜡笔小兴整理 2018年尔雅网课《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试题答案以下哪种岩石的层理比较明显? 1.0分 窗体顶端 A、 方解石 B、 玄武岩 C、 沉积岩 D、 浮石 窗体底端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2 黄土的地貌可分为(。 1.0分

窗体顶端 A、 沟谷地貌和沟间地貌 B、 纹沟和细沟 C、 细沟和冲沟 D、 沟间地貌和切沟 窗体底端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3 液态水占总水量的( 1.0分 窗体顶端A、 0.9723 B、 0.99 C、 0.9785

D、 0.95 窗体底端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4 冰川气候区的主要地貌特征是1.0分 窗体顶端A、 多边形地面 B、 刃脊 C、 泥流阶地 D、 石海 窗体底端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5 大气上升运动的主要方式不包括( 1.0分 窗体顶端A、

热力对流 B、 动力抬升 C、 大气波动 D、 蒸发 窗体底端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6 发展经济,发展社会主要依靠的是什么: 1.0分 窗体顶端A、 资源 B、 知识的创新 C、 科技的进步 D、 窗体底端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7 以下是土壤控制因素中,不是实在因素的是: 1.0分窗体顶端A、 母质 B、 生物 C、 时间 D、 气候 窗体底端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8 地球上人类生存的原因是: 1.0分 窗体顶端A、 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 B、 地球的质量及其环境效应 C、

日地距离及其环境意义 D、 窗体底端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9 以下哪个地方地震比较少? 1.0分 窗体顶端A、 日本 B、 智利 C、 南京 D、 汶川 窗体底端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0 在厄尔尼诺年,地球的自转速度会如何变化: 1.0分窗体顶端A、 增快

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时指土地的使用情况。是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按照一定的经济、社会目 的,采取一系列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长期或周期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动。 土地覆被(LUCC:土地覆被是指地表的覆盖情况。不仅包括地表的植被,也包括地表的人工覆盖物和人工改造物,是地球表层的植被覆盖物和人工覆盖物的总和。两者的关系:土地利用时土地覆盖变化的外在驱动力。土地覆盖反过来影响土地的利用方式,两者在地表构成一个综合体。 2、土地:是地球表面某一地段包括地址、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动植物等全部自然要素在内的 自然综合体,也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在内。 土地资源:是指在目前和可预见未来的技术水平下,能直接为人类用于生产和生活所应用的土地。 3、地域分异规律:自然环境的各个因素及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按特确定方向作有规律发生 水平或垂直分异现象,称为地域分异规律。包括维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自然区划:由于地域分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自然环境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根据这种规律性趣划分各自自然区域之间的差异和界限,确定各自然区划等级之间的从属关系,可以构成一个区域等级组合体系。自然区域的这种系统研究法,称为自然区划。

4、诊断层: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诊断表层(A或A+AB和诊断表 下层(B或E。 诊断特性:如果用来鉴别土壤类型的依据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则称为诊断特性。 5、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生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自然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他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主要采用定性描述的方法,分别研究地球表层的各种自然要素,如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物等和自然综合体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它们在空间上的相互依存与联系,旨在揭示不同地域之间在自然性质方面的差异性或相似性。用以描述空间范围与性质的地理语言包括有地点、地方、区域、地带、圈层、距离、界线、类型、分布格局等。 6、土地类:主要根据引起土地类型分异的大(中地貌因素将各土地纲分成若干类型,主要的类型 有:高山、中山、低山丘陵、高平地(岗、台地、平地(川地、沟谷地、低湿(沼泽、滩涂等。 土地型:主要依据次一级土地类型分异的植被亚型或群系组、土壤亚类划分。 7、土地自然生产潜力:是指认为因素(如种子、栽培管理技术、物质投入等完全满足的条件下, 在当地光温水土条件作用下作物可能获得的单位面积最高产量。 土地经济生产潜力:指在一定的光温水条件下,由于科学技术的作用(如改良、适时的栽培管理、科学的耕作制度、合理的物质投入所能达到的单位面积最高产量。

现代自然地理学

超星学习通现代自然地理学章节测验答案,尔雅课后答案 1 【单选题】二十世纪地理学的发展包括(D)。 A、 从经验地理学走向实验和实证地理学 B、 从定性描述地理学走向定量分析地理学 C、 从站在地表看地表的地理学走向从地表以外看地表的地理学 D、 以上皆是 2 【单选题】关于白光润教授对现代地理学的看法,下面说法错误的是(C)。A、 现代地理学是全球地理学 B、 现代地理学是建设、统一地理学 C、 现代地理学是圈层相互作用的地理学 D、 现代地理学是综合、高技术地理学 3 【多选题】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体现为(ABC)。 A、

大众化 B、 中心化 C、 国际化 D、 精英化 4 【判断题】20世纪的地理学是以资源开发为目的的。(×) 5 【判断题】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际上为地理学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行性。(√) 1 【单选题】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D)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区间内特殊圈层。 A、 植物圈 B、 沙土圈 C、 气候圈 D、 生物圈

2 【单选题】以下(C)不是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A、 环境演变 B、 灾害防治 C、 地方志 D、 区域可持续发展 3 【多选题】被应用于地理学研究和调查的科学技术包括(ABCD)。 A、 遥感 B、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C、 信息管理技术 D、 信息分析技术 4 【判断题】现代地理学新体系相比过去地理学体系,研究任务主要是协调人地关系。(√) 5

【判断题】地理学是从地域、空间和尺度的视角着重对人类社会和环境进行研究。(√) 1 【单选题】地球表层系统科学是(B)提出的。 A、 杨振宁 B、 钱学森 C、 任美娥 D、 李吉均 2 【单选题】生活中(C)与现代地理学的关系不大。 A、 旅游 B、 健康 C、 风水 D、

现代自然地理学超星尔雅课后答案

学科发展趋势的多角度分析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关于李吉均院士对现代地理学的看法,说法错误的是()。 A、现代地理学是全球地理学 B、现代地理学是建设地理学 C、现代地理学是统一地理学 D、现代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分析地理学发展的趋势一般不需要分析()。 A、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其对学科的要求 B、国家政策变化的趋势对学科的导向 C、学科自身的发展趋势 D、教育发展的趋势 我的答案:B 得分:25.0分 3 【判断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地理学的影响之一是,分析实验技术的发展使得对地表环境的定量观测越来越广泛。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人类经历了一个从依赖适应自然,到修饰改造自然,最后达到相互协调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理学学科的变化。()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科学的、技术的、哲学的地理学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科学的地理学的主要变化是()。 A、从实验、实测到经验 B、从分析到描述 C、从定性到定量、半定量 D、从机制探索到过程研究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自然地理环境所指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特殊圈层不包括()。 A、大气圈 B、生物圈 C、气候圈 D、岩石圈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3 【单选题】地理学发展的背景与趋势不包括()。 A、宏观、微观分析的深化到宏观、微观的有机结合 B、分析、综合的分离到分析、综合的统一

C、人文、自然、技术的相对分离到文、理、工的紧密结合 D、独立、整体的割裂到独立、政体的融合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4 【判断题】地理学的视角包括地方的综合、地方间的相互依存、尺度间的相互依存人地相互依存等四个视角。()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系统的、统一的、全球的、发展的、生活的地理学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已经成为地理学的性质和特征。 A、独立性 B、拓展性 C、系统性 D、关联性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自然地理学是()的核心学科。 A、地球系统 B、地球内部系统 C、地球表层系统 D、地球表层自然系统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3现代自然地理学绪论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地理学的研究趋势不包括()。 A、研究对象的复杂化 B、研究维度的立体化 C、研究尺度的多样化 D、研究对象的扩大化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对地理学家提出的新要求中的“三种技术”是()。 A、信息获取的技术、信息分析的技术、地理综合和集成的技术 B、信息筛选的技术、信息分析的技术、地理综合和集成的技术 C、信息获取的技术、信息筛选的技术、地理综合和集成的技术 D、信息获取的技术、信息分析的技术、信息筛选的技术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3 【单选题】一般来说,地理学家需要的专业基础是()。 A、圈层系统科学专业基础 B、地表系统科学专业基础 C、地球系统科学专业基础 D、人地关系系统专业基础

考试试卷4及答案_现代自然地理学

《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试卷四 分析题(每题10分,共计100分) 1、中国在综合自然区划上划分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和东部季风区,试述这三大自然区的成因及其联系。 2、试述季风与海陆风的成因机理。 3、世界的火山分布有什么样的规律,为什么? 4、试述植被的地域分异规律,并说明其成因。 5、试述地表热量的输移方向与方式。 6、从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论述,河流地貌、海岸地貌、风沙地貌、冰川地貌、黄土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7、假如一个地区的构造主压应力为南北向,那么请画出该区的应力椭球体,并说明这个地区的断裂构造体系(几组断裂的性质与方向)。 8、试述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的途径。 9、试述太阳辐射能、地热能和地球自转动能对地表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10、假如黄赤夹角由目前的23o27' 变为0o,那么地表的环境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现代自然地理学]试卷四答案 卷4套答案要点 1、中国在综合自然区划上划分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和东部季风区,试述这三大自然区的成因及其联系。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引致和加强了东亚季风,形成了水热同季的中国东部季风区;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青藏地区变成海拔高度大、气候严寒的环境;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中国西北地区盛行下沉气流,气候干燥,并且由于高原的阻挡作用,来自印度洋的水汽难以到达西北内陆地区,从而形成了西北干旱区。总之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改变了区域大气环流的格局,中国的地带性规律受到干扰与破坏,而非地带性明显增强,由原来的以热带湿润带、副热带干燥带和温带湿润带为标志的纬向地带性分明的环境格局,变为东部季风区、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为标志的三区分异的环境格局。(热力作用、动力作用) 2、世界的火山分布有什么样的规律,为什么? 世界火山有三个集中分布的地带:环太平洋火山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带和大洋中脊火山带,他们都分布在板块边缘(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美洲板块的接触地带,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接触地带,以及洋底新生地带(也是扩张性板块接触边缘地带))。这是因为在板块边缘地区,构造活动强烈的缘故。 3、试述季风与海陆风的成因机制。

2020超星尔雅慕课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答案四

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 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 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 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 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 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 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 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 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 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 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 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 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 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 lzxcvbnm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 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 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 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 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 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 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 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 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 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 hjklzxcvbnmrtyuiopasdfghjklzxcvbnm 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 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 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 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 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 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 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 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 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 dfghjklzxcvbnmrtyuiopasdfghjklzxcvb 2020超星尔雅慕课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答案四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试卷(A)标准答案

2010─2011 学年第 1 学期 《现代自然地理学》课程考试试卷(A卷)标准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30分) 1.地域分异规律 所谓地域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保持特征的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2. 沉积岩 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然后把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等四个过程而形成的岩石。 3.季风 季风是指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改变的现象。季风形成因素最主要是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造成的,其次是由于行星风系的季节而形成的。 4.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是指地球表层的岩石,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及生物的作用下,其物理性质、化学形成不断发生着变化,并形成新的物质的过程。 5.地球表层系统 地球表层系统是指自上地幔顶部到大气层顶有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四大圈层组成的环境整体系统,各圈层间通过物质传输、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6.流域 每一条河流或每一个水系都有从一定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水,这一集水区就是河流或水系的流域。 7.食物网 由生物组成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关系网。 8.气旋、反气旋 围绕着低压或者高压中心所形成的旋转着的气流系统叫做气旋或反气旋。 9.土壤腐殖质层 位于土壤剖面的枯枝落叶层之下,由枯枝落叶腐烂转化而成的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层次。 10.冰川作用、冻融作用(4分) 在冰缘或者冻土地区,由于温度波动于零度上下,地表物质中的水不断发生液态与固态的转换,由此引发其体积的膨胀与收缩,从而引起地表物质的变形与变位的过程。 11.黄土 12.海岸均衡剖面 13.风沙地貌 14.对流层 大气层底部,大气的垂直运动比较显著的层次。

《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 考试性质与试题命制的原则 一、考试性质 《自然地理学》是普通高等学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或相邻专业(环境类、农林生态类、化学化工类)本科插班生专业课考试科目,是本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地球与地质基础、大气与气候、海洋与陆地水、地貌、土壤基础与土壤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综合自然地理研究。《自然地理学》课程考试目的是:准确、简明地考核考生对《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要素、分析方法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地理的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试题命制的原则 、根据《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教学要求,考试命题具有一定的覆盖面且重点突出,侧重考核考生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项选拔性考试,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插班生《自然地理学》考试试题在设计上具有必要的区分度和合理的难度系数。 、考试主要参考书为《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一版),王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年月第版。 n.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分钟,试卷满分为分。 、试卷能力层次结构的分数比例为:识记占,理解占,应用占。 、试卷的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其分数比例为,易约占,较易约占,较难约占,难约占。 、试卷的题型结构:名词解释()、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等五种题型。(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参见题型示例) 皿.考核内容和要求 下面分章节列出《自然地理学》的考核内容及要求,其考试目标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类:识记是要求记住有关基本知识;理解是要求能够领会知识要点,掌握其内在联系;应用是指能够运用有关知

马建华版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绪论 简答题 1、现代自然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研究管理和保护地球的问题,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前沿领域包括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响应。相比于传统的定性描述,现代自然地理学更强调认识变化过程、揭示变化原因、提出管理对策,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运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新兴技术手段。 2、简述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的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第一章地球 名词 1、经线:通过地轴的平面和地球表面相交成为圆,其中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弧为经线。 2、经度:某地所在经线与本初子午线之间的角距,即这两个经线平面在地轴上的夹角。 3、岛屿:被海洋所环绕,但面积远比大陆小的小块陆地。 简答题 1、地球表面有哪些基本特征? 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各界面上的物质相互渗透,三相物质相互转换,形成多种多样的胶体物质和溶液系统。 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 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 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 2、简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是确定地理坐标的基础。 2)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3)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 4)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5)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 6)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3、简述地球的圈层分化并着重介绍地球的外部构造。 原始地球是一个接近均质的物体,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地球圈层的分化过程同整个地球的温度变化密切相关。放射性

《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试卷三[1]

《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试卷三 一、概念解释(每题2分,共30分) 1、赤道 2、不整合 3、泥石流 4、海陆风 5、林线 6、地转偏向力 7、信风带 8、土壤淀积层 9、喀斯特作用 10、大气辐散 11、对流层 12、常绿阔叶林 13、热量带 14、回归线 15、赤道辐合带 二、简答题(只答要点)(每题4分,共计32分) 1、举例说明生态系统是怎样维持其稳定性的。 2、为什么位于高营养级上的生物取食空间范围要比低一级上的生物取食范围大? 3、简述地外系统(宇宙环境)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4、在水的相态转换过程中,能量是怎么传输的(说出传输的方向即可)? 5、简述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 6、土壤发育与地形、地貌之间有什么联系? 7、从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解释厄尔尼诺产生的原因 8、简要说明植被在水分循环中的作用 三、分析题(每题7分,共计21分) 1、假如地球停止自转,地表环境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2、假如大气组分90%为二氧化碳、甲烷和水汽,那么地表环境将会是个什么样子? 3、假如没有青藏高原,中国的环境格局将会是个什么样子? 四、计算题(每题8.5分,共计17分) 1、一内陆封闭湖泊,面积为100平方千米,流域面积10000平方千米。流域平均年降水量为120毫米(以毛毛雨形式降落),平均年蒸发量为2100毫米,土壤下渗水量相当于20毫米的降水,假定流域降水全部流入湖泊(没有外流),不考虑人类用水,那么湖泊水位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变化幅度大约有多大?假如以暴雨形式降落,湖泊水位又会怎么变化?大致变化幅度为多少?(假设忽略湖泊的水平扩张) 2、根据图1和图2写出大气和地面的能量平衡方程 图1

现代自然地理学

现代自然地理学]词汇表 A 1 岸礁(fringing reef):又称“裾礁”。一种与海岸相连、宽度不等的珊瑚礁平台。珊瑚向上生长以低潮位为准,故其表面大致与低潮潮位高度相当,外缘向海洋方向倾斜。我国台湾恒春半岛、海南岛东岸都有分布,最阔处可达千米。[10] B 2半岛(peninsula):伸入海洋或湖泊中的陆地,三面环水,一面同陆地相连。如我国的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等[10] 3 饱和带(saturation zone):地下自由水面以下被水充满的地带。由于自由水面以下的岩石处于大于大气压条件下,岩石的空隙几乎被水充满。储存在饱和带第一无压含水层中的潜水,以及充满两相对隔水层之间的承压水,是地下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14] 4堡礁(barrier reef):又称“离岸礁”。有泻湖同陆地隔开的珊瑚礁。成堤状,而多数成不连续的岛状,围绕着海岸延伸,距海岸十数千米至二百千米不等。最长的如澳大利亚东海岸的大堡礁,延伸达2000千米以上。[10] 5暴雨径流(storm flow):由暴雨产生的水流。包括坡面流和河槽流。因历时短而强度大,故陆地水文学研究中比较核心的问题。古算其大小的标准一般用重现期或频率概念,如百年一遇,千年一遇。[12] 6 雹灾(hail damage):雹是发展得特别旺盛的积雨云的产物。直径往往大于5毫米。由于从几千米的高空降落,冲击力极大,往往会损坏房屋庄稼人畜造成灾害。[12] 7 北半球(northern hemisphere):赤道以北,夏至日(6月22日)白昼最长,冬至日(12月22日)白昼最短的半个地球。[15] 8北回归线(Tropic of Cancer):太阳光线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在一年内可能达到的最北点所在的纬线。。[11],[12] 9北极(North Pole):轴北端与北半球表面的交点。[11],[12] 10 辫状河(braided stream):河流纵横交错,形似鱼网的水系。常出现在土质疏松的河漫11滩和河流三角洲上。河道易淤易冲,变化频繁。如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上发育的这种水系。[10] 12 滨(shore):是陆地面与海水面的交界处。由于潮位的升降、风成增水、减水和海面上气压的急剧变化等作用,滨线随时移动。通常把多年平均高潮位的滨线作为海岸线。[10]13冰擦痕(glacial stria):刻在暴露出石上的窄槽或划痕,它们是由嵌在滑移冰川底部硬石块的磨蚀作用而形成的。擦痕可为我们提供以前冰川作用地区冰快运动方向的有用线索。[23] 14冰川(glacier):覆盖在地面或接近地面的有明显运动迹象的大规模冰体。[23] 15 冰川学(glaciology):研究所有天然冰及各式天然冰体的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的科学。它以冰为研究对象、自成体系;内容涉及冰体的理化特性、成因与分布、冰川流动及与其有关的力学和热学,冰体变化与气候地貌间的关系等方面。[15] 16冰斗(cirque):冰斗是分布普遍而明显的一种冰川地貌。三面为陡壁所围,朝向下坡的一面是个缺口,外行呈围椅状。它是由冰斗壁、盆底和冰斗出口处的冰坝所组成。[7] 17 冰斗冰川(cirque glacier):较小的冰粒雪和雪集合体,所占据基岩上的一种手扶椅形的凹地。相对它的长度来讲比较宽。它由吹雪迅速补给,因此表现出活跃的特性,包括旋转滑动。[23] 18冰盖(ice sheet):指一大冰块,其面积一般大于5000km2,由冰穹和溢出冰川构成的。[15] 19冰后期(post-glacial):晚更新世冰期结束之后的温暖时期,一般指全新世。[15]

尔雅现代自然地理学(王建)网络课程习题及答案

现代自然地理学 学科发展趋势的多角度分析 1关于李吉均院士对现代地理学的看法,说法错误的是()。 A、 B、 C、 D、 正确答案: D 220世纪地理学的发展不包括()。 A、 B、 C、 D、 正确答案: C 3分析地理学发展的趋势一般不需要分析()。 A、 B、

D、 正确答案: B 4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地理学的影响之一是,分析实验技术的发展使得对地表环境的丁莲观测越来越广泛。正确答案:× 5人类经历了一个从依赖适应自然,到修饰改造自然,最后达到相互协调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理学学科的变化。() 正确答案:√ 科学的、技术的、哲学的地理学 1地理学发展的背景与趋势不包括()。 A、 B、 C、 D、 正确答案: D 2自然地理环境所指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特殊圈层不包括()。

B、 C、 D、 正确答案: C 3科学的地理学的主要变化是()。 A、 B、 C、 D、 正确答案: C 4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是指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为发生明显变化的天然环境。()正确答案:× 5地理学的视角包括地方的综合、地方间的相互依存、尺度间的相互依存人地相互依存等四个视角。() 正确答案:√ 系统的、统一的、全球的、发展的、生活的地理学 1()已经成为地理学的性质和特征。

B、 C、 D、 正确答案: C 2地理学的发展未来不太会成为()。 A、 B、 C、 D、 正确答案: B 3自然地理学是()的核心学科。 A、 B、 C、 D、 正确答案: D

4人文地理学家对于自然因素对人文过程作用考虑得比较全面,而自然地理学家对人文因素考虑较为欠缺。() 正确答案:× 5要研究区域分异,必须从整个地表环境着眼,才可能得出比较全面和准确的认识。() 正确答案:√ 现代自然地理学绪论 1一般来说,地理学家需要的专业基础是()。 A、 B、 C、 D、 正确答案: C 2对地理学家提出的新要求中的“三种技术”是()。 A、 B、 C、 D、

考试试卷5及答案_现代自然地理学

分析题(每题10分,共计100分) 1、试述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地表环境分异的作用与影响。 2、世界的地震分布有什么样的规律,为什么 3、试述山谷风与焚风的成因机制。 4、试述土壤的地域分异规律,并说明其成因。 5、试述地表水分的输移方向与方式。 6、总结地貌的区域分异规律,并说明其形成的原因。 7、假如一个地区的构造主压应力为东西向,那么请画出该区的应力椭球体,并说明这个地区的断裂构造体系(几组断裂的性质与方向)。 8试述水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的途径 9、试述地表系统中的碳循环的途径与机理 10、假如太平洋消失,亚洲的地表环境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现代自然地理学]试卷五答案 卷5套答案要点 1、试述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地表环境分异的作用与影响。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引致和加强了东亚季风,形成了水热同季的中国东部季风区;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 青藏地区变成海拔高度大、气候严寒的环境;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中国西北地区盛行下沉气流,来自印度洋的水汽难以到达西北内陆地区,从而形成了西北干旱区;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长江中下游地区由原来的副热带干燥气候变为现在的鱼米之乡;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中国东部地区季节变差显着增大。总之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中国的地带性规律受到干扰与破坏,而非地带性明显增强,由原来的以热带湿润带、 副热带干燥带和温带湿润带为标志的纬向地带性分明的环境格局,变为东部季风区、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为标志的三区分异的环境格局。(热力作用、动力作用) 2、世界的地震分布有什么样的规律,为什么

世界地震有三个集中分布的地带:环太平洋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和大洋中脊地震带,他们 都分布在板块边缘。这是因为在板块边缘地区,构造活动强烈的缘故。 3、试述山谷风与焚风的成因机制 白天山坡接受日照的时间早、时间长,地面温度上升得快,而谷底接受日照的时间晚、时间短,地面温度上升得缓慢。因此,在白天山坡上的温度高于谷底,山坡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而谷底近地面空气沿坡上行补偿,从而形成了由谷底吹向山坡的风——谷风;相反,夜晚山坡上的地面降温快于谷底,空气在山坡上下沉并沿山坡流向谷底,形成由山坡吹向谷底的风——山风。 含有一定水分的气流遇到一定高度的山地,被迫沿坡抬升,按照干绝热递减率降温,当达到水汽凝结高度时,则按照湿绝热递减率降温,逐渐形成降水。越过山顶以后,水汽含量大大减少,按照干绝热递减率下沉升温。由于干绝热递减率大于湿绝热递减率,过山后的气流比过山前的气流同高度的温度要高。故出现了既干又热的风——焚风。 4、试述土壤的地域分异规律,并说明其成因 由于受气候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和垂直带性的影响和控制,土壤的分布呈现出从赤道向南北两测由热带土壤、亚热带土壤、温带土壤和寒带土壤(颜色通常由红色、黄色变为棕色、灰色)的变化规律,从海岸到内陆则出现由森林土到草原土到荒漠土的变化规律,从海平面附近向高海拔地区则出现由森林土到草甸土到寒漠土的变化规律。 5、试述地表水分的输移方向与方式。 由副热带地区向两测输移,由海洋向大陆输移,由低空向高空输移。方式:通过大气环流,通过洋流。 6、总结地貌的区域分异规律,并说明其形成的原因 由于受内应力的作用与影响,地貌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高大山脉通常出现在板块边缘地带。海洋最深处分布在板块俯冲处,岛弧与边缘海大多出现在海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的板块边缘地带等等。火山地貌、地震地貌多分布在板块边缘地带,滑坡、泥石流、重力地貌多发生在山区或者山地、丘陵与盆地、平原过度地带。

2015现代自然地理学(王建)

2015现代自然地理学(王建) 1 以下对降水和气温不具有调节作用的是哪一项? ?A、 湖泊 ?B、 水库 ?C、 沼泽 ?D、 岩石 我的答案:D 2 地球上淡水的总量占所有水资源的()。 ?A、 9.931% ?B、 4.458% ?C、 2.762% ?D、 1.336% 我的答案:C 3 属于地下喀斯特的是() ?A、 石芽 ?B、 溶洞 ?C、 溶沟 ?D、 峰林 我的答案:B 4 以下哪个地方地震比较少? ?A、 日本 ?B、 智利 ?C、 南京 ?D、 汶川

5 下列哪位发现了大陆漂移: ?A、 麦哲伦 ?B、 魏格纳 ?C、 郑和 ?D、 爱因斯坦 我的答案:B 6 以下不是地质与地貌环境评估的途径的是:?A、 海拔高度 ?B、 地貌的起伏 ?C、 地貌的部位位 ?D、 地下组成 我的答案:D 7 中国洪涝灾害最多的地区是哪里? ?A、 东北地区 ?B、 华北地区 ?C、 东南沿海 ?D、 西南地区 我的答案:C 8 以下是土壤荒漠化的后果的是: ?A、 下渗增强 ?B、 径流减弱 ?C、 土壤湿润 ?D、 土壤干燥

9 有助于保证都江堰枯水期也有足够的灌溉水量的是()。 ?A、 深淘滩 ?B、 低作堰 ?C、 宝瓶口 ?D、 弯道环流 我的答案:A 10 水的分布的改变会影响地球自转的速度,如果水更多的分布在中高纬度地区,地球的自转速度会: ?A、 变快 ?B、 变慢 ?C、 没变化 ?D、 都不对 我的答案:A 11 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内容是: ?A、 人地相互作用 ?B、 利用环境 ?C、 空间组成与结构 ?D、 成因与变化过程 我的答案:B 12 生态系统中各级净产量只有总产量的() ?A、 83%-60% ?B、 17%-44% ?C、 0.5 ?D、

尔雅网课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试题答案

尔雅网课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试题答案精 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温馨提醒:下载后用word查找速度更快 --蜡笔小兴整理 2018年尔雅网课《》期末考试试题答案 以下哪种岩石的层理比较明显? 分 窗体顶端 A、 B、 C、 D、 窗体底端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 黄土的地貌可分为()。 分 窗体顶端 A、 B、 C、 D、

窗体底端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3 液态水占总水量的() 分 窗体顶端A、 B、 C、 D、 窗体底端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 冰川气候区的主要地貌特征是 分 窗体顶端A、 B、 C、 D、 窗体底端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5 大气上升运动的主要方式不包括() 分 窗体顶端A、 B、 C、 D、 窗体底端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6 发展经济,发展社会主要依靠的是什么: 分 窗体顶端A、 B、 C、 D、 窗体底端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7

以下是土壤控制因素中,不是实在因素的是: 分 窗体顶端A、 B、 C、 D、 窗体底端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8 地球上人类生存的原因是: 分 窗体顶端A、 B、 C、 D、 窗体底端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9 以下哪个地方地震比较少?

分 窗体顶端A、 B、 C、 D、 窗体底端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0 在厄尔尼诺年,地球的自转速度会如何变化: 分 窗体顶端A、 B、 C、 D、 窗体底端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11 区域的内部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分 窗体顶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