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学之发展与世界之电化(一)

电磁学之发展与世界之电化(一)
电磁学之发展与世界之电化(一)

电磁学之发展与世界之电化(一)

摘要:现代人的生活,似乎离不开电.物理概念的发展而言,更有趣的,也更重要的是;人们怎么会从不知道用电,一步一步,变成了有了用电的能力,终于到了离不开它的地步。这段历史,也最能鲜明地描绘出:以理解大自然为目标的科学研究,对全人类可能(但不必然)产生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电磁学发展世界电化

一、前言

现代人的生活,似乎离不开电。电灯、电话、电视、电影、计算机、电冰箱…,样样都是生活必须用品。一旦停电,日子不知怎么过。但世界上第一个有规模的发电厂(尼加拉水力发电厂,显示了当时电力的需求已渐普遍)开动,不过是1896年的事,距今只有一百多年。(电视连续剧“大宅门”描写清末民初电灯、电话初到北京城的情形,相当有意思。)

一百多年间,这个世界上大部份的人的生活,从几乎没有电器用品,到充满了电器用品,这变化不但是巨大得令人难以想象,并且深入到生活、思想、感情…,所有的人生面向。举个有诗意的例子:爱情上受挫折是古今中外诗歌中最常见的题材。古诗中固然有怨恨情人变心的,但也很常见的是所爱之人远在他乡,衷情难诉,以致相思甚苦。例如:古诗十九首“采之欲谁遗,所思在远道”。李白长相思“天长路远魂飞苦”等等。如今的流行歌曲中,第二种越来越少,第一种却很多。──今日的手机、e-mail等等,使距离不再成为谈情说爱的障碍,但却防不了情人变心。──这也显示了,要了解古人,就要从古人当时的情境来看才能妥切。也许,很多人有兴趣知道最新奇的发明。但从物理概念的发展而言,更有趣的,也更重要的是;人们怎么会从不知道用电,一步一步,变成了有了用电的能力,终于到了离不开它的地步。这段历史,也最能鲜明地描绘出:以理解大自然为目标的科学研究,对全人类可能(但不必然)产生的巨大影响。

二、古代的电磁观察与应用

1936年,考古学家在巴格达附近挖出了一些铜罐,罐中铺了沥青,沥青上插着铁条。在大约同一地点,还发掘出了一些镀金物品。有研究者便认为这些铜罐就是巴比伦人发明的电池,而镀金物(如果是电镀)是这些东西确是电池之证据。而这些东西,其年代有早到公元前2000年以上的。

如果这是真的,巴比伦人领先了近代电池(伏特,1793)与电镀(1800-35),将近四千年。

别的文明在电磁方面就没有这样可惊的成绩了。古希腊人发现了琥珀、毛皮等摩擦可以生电,至今英文Electricity的字根,尚是希腊文的琥珀。但对他们说来,天上的雷电,仍然是宙斯大神的脱手武器。中国人很早就知道天然磁石会吸铁,带电物会吸小物体(东汉王充27-97“论衡”电磁力之记述:“顿牟拾介,慈石引针”),以及利用磁针导航,甚至对磁偏角有所记述(方以智,~1600)。“磁针导航”这技术,传到西方,促成了西方的“大探险时代”(15-16世纪。1492哥伦布发现美洲,1498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1519-22麦哲伦环绕世界一周,称为“三大航海”。他们都用磁针罗盘。)也引起了十八世纪以后的殖民主义。

这些电磁的观察与应用,可以使我们感叹古人之智能,特别是巴比伦电池。但巴比伦电池即使是事实,对日后电磁学发展,却没有什么影响。摩擦生电与磁性现象却在停滞千余年之后,在十八世纪的西欧,成为电磁学发展的出发点。

三、电之捕捉与库伦定律

十七世纪末(1684年),牛顿出版其“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从此,研究自然界之力之种种,成为物理学之中心课题,一直到今天。但这本书太成功了,力学的现象,从天上行星之运转,到地面苹果落地,似乎它都能精准描述。然而,牛顿此书中只有一种力:万有引力。牛顿也知道自然界绝不止这一种力,例如,杯子打破了,碎片不可能凑起来就合而为一,可见原来把杯子各部份连合成一块的力不是万有引力;万有引力太微弱,不足以使物体聚合成形。故

牛顿以后,要做有挑战性的研究,莫过于研究万有引力之外的力。

电与磁都会产生力,而且比万有引力大很多。(如果两块磁铁,吸在一起,使其相聚之力是磁力,就可以分分合合。)因此,十八世纪的欧洲,很多人在研究电与磁。特别是电,更富挑战性。因为电这个东西,虽然摩擦两个适当的物体,就能产生。带电物体会吸小纸片,有时还会在黑暗处冒火花,好玩得很。(当时,还有人发明了摩电器。)但是,却不容易驾驭,一不小心就被它溜掉。

1734年,法国人杜菲(Charles-FrancoisduFay,1696-1739),玩来玩去,玩出心得。他发觉不管是用什么东西摩出来的,电只有两种。他命名之为“玻璃电”与“树脂电”。只有不同类的电,相互靠近时才会相吸或冒火花,同类的不但不冒火花,还会相斥。他又发明了一个器具:密封的玻璃瓶中,插入一根金属棒,瓶内的一端,挂上两片金箔;瓶外的一端,做成一个小球。带电的物体靠近小球时,金箔就会张开。──这些,今日看来都没有什么了不起,但在电还是“神出鬼没”的时候,这是不简单的成就。

然而,每次玩电,都要从头摩起,相当烦人。1745年,荷兰莱顿大学教授穆森布洛克(PetrusvanMusschenbrock,1692-1761),根据克莱斯特(E.G.Kleist,1700-48)发明的储电器,发表了“莱顿瓶”。这也是一个玻璃瓶,内外壁上各贴一圈锡箔纸。内壁可以“充电”(把摩擦来的电碰触而输进去),这些电很久都不会跑掉。如果用两根金属线,把内外相连,两金属线的缝隙中就可以产生火花。

今日来看,“莱顿瓶”不过是个简单的电容器,但当时极受欢迎。瓶子越做越大,火花也更壮观。可是,电到一下可不是好玩的(也有人特意去尝一下被电的滋味)。这可以说这是人类驯服电的开始(姑且不算巴比伦),但也开始领教了电的威力。

十八世纪初,美国还是欧洲的化外之地,文化落后,更无所谓科学。波士顿的一个做肥皂与蜡烛的工匠,十七个子女中的第十个,自学有成,文采斐然。与欧洲,特别是英国的科学家,保持通信。他从英国进口仪器开始,研究电学而成名,到后来被英国皇家学院选为院士。在美国的独立革命中,他以著名科学家的身份,出使法国,立下大功。也在独立宣言(1776)上签名,成为美国的开国元勋之一。他就是鼎鼎大名的富兰克林(BenjaminFranklin,1709-1790)。1752年,他在大雷雨中放风筝,把天上的电,收到莱顿瓶中。从此证明了天上的电,与摩擦出来的电是一样的;一般人所怕的雷,声势吓人,其实并不可怕,伤人破屋的是电。进一步,他就发明了避雷针:建筑物上装一根金属针,通到地下,屋中的人就不怕雷了,因为电就会被导入地下。(新英格兰有一教堂中的牧师,认为避雷针保护好人,也保护坏人,有碍上帝的意旨,故在讲道中大加谴责。不料没几天,教堂受到雷击,塌了一角,只好也装上避雷针。)此外,他注意到了两种电有相互扺消的现象,所以他建议把“玻璃电”与“树脂电”改名为“正电”与“负电”(模拟于正数与负数之相互扺消)。

富兰克林的正负电命名,沿用至今,但是却有些不幸。因为常用的金属导线中流动的都是电子,而电子上所带的电,却被命名为负电。以致电线中的电流若是向左,其中电子其实是向右跑。

“正数与负数之相互扺消”这事中,含有量的关系(+3,-3可以相消,+3,-2就消不干净。)“电荷量”之测定,却要归功于法国人库伦(CharlesAugustinCoulomb,1736-1806)。(也有人得到类似的结果,但以他的发表最早,影响也最大。)

库伦出身兵工军官,早年在中美洲驻扎时,把身体搞坏,回国做研究。法国大革命(1789)后退隐家园。他发现了用细长绳索吊挂一根细棍,细棍两端对称以维持水平。两端若受水平方向之微力,则以的绳索之扭曲以平衡之。这“扭称”(torsionbalance)可以做很精准的力的测量(至今尚是的测量微小力的最精准工具,但这种实验都是很难做的)。在1785-91年间,他用这工具,反复测量,终于发现了库伦定律:

电荷与电荷之间,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其力之方向在两电荷间之联机上。其大小与电荷间

之距离之平方成反比,而与两电荷量之大小成正比。

这是电学以数学来描述的第一步。请注意:

(1)此定律用到了牛顿之力之观念。(若无牛顿对力之阐述,很难想象此定律是何形式)。这成了牛顿力学中一种新的力。其与牛顿万有引力有相同之处,如:与距离之平方成反比;亦有不同,如:可以相吸,亦可以相斥。

(2)这定律成了“静电学”(即电荷静止时之各种现象)之基础。如今所有电磁学,第一个课题必然是它。

(3)这也是电荷单位的来源。例如:两个相同之电荷,相距一公尺,若其相斥之力为“若干”时,称之为一单位。原理上,这“若干”可以任意选定,所以电荷单位有好几种。但今日“公制”(MKSA)的做法,却是先决定电流单位“安培”(理由见后),再以一安培之电流一秒中的累计量为一“库伦”,再间接决定这“若干”=9×109牛顿。

(4)这9×109牛顿,相当于九十万公吨的重力──静电力强大的可怕。虽然也可以说一库伦的电荷太大,但无论如何,正负电相消的趋势是很强的。日常的物体中,虽然电荷很多,但几乎都抵消的干干净净,呈现电中性的状态。必须花功夫(如摩擦)才能使其呈现带电状。而且,一不小必就又跑去中和掉,所以难以驾驭。

因此,虽然库伦定律描述电荷静止时的状能十分精准,单独的库伦定律的应用却不容易。以静电效应为主的复印机,静电除尘、静电喇叭等,发明年代也在1960以后,距库伦定律之发现几乎近两百年。我们现在用的电器,绝大部份都靠电流,而没有电荷(甚至接地以免产生多余电荷)。也就是说,正负电仍是抵消,但相互移动。──河中没水,不可能有水流;但电线中电荷为零,却仍然可以有电流!

电磁学发展简史

电磁学发展简史 07 电联毛华超 一.早期的电磁学研究 早期的电磁学研究比较零散,下面按照时间顺序将主要事件列出如下:1650年,德国物理学家格里凯在对静电研究的基础上,制造了第一台摩擦起电机。1720年,格雷研究了电的传导现象,发现了导体与绝缘体的区别,同时也发现了静电感应现象。1733年,杜菲经过实验区分出两种电荷,称为松脂电和玻璃电,即现在的负电和正电。他还总结出静电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同性排斥,异性相吸。1745年,荷兰莱顿大学的穆欣布罗克和德国的克莱斯特发明了一种能存储电荷的装置-莱顿瓶,它和起电机一样,意义重大,为电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基本的实验工具。1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对放电现象进行了研究,他冒着生命危险进行了著名的风筝实验,发明了避雷针。1777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通过研究毛发和金属丝的扭转弹性而发明了扭秤。1785-1786年,他用这种扭秤测量了电荷之间的作用力,并且从牛顿的万有引力规律得到启发,用类比的方法得到了电荷相互作用力与距离的平反成反比的规律,后来被称为库仑定律在早期的电磁学研究中,还值得提到的一个科学家是大家都已经在中学物理课本中学过的欧姆定律的创立者-欧姆。欧姆,1787年3月16日生于德国埃尔兰根城,父亲是锁匠。父亲自学了数学和物理方面的知识,并教给少年时期的欧姆,唤起了欧姆对科学的兴趣。16岁时他进入埃尔兰根大学研究数学、物理与哲学,由于经济困难,中途缀学,到1813年才完成博士学业。欧姆是一个很有天才和科学抱负的人,他长期担任中学教师,由于缺少资料和仪器,给他的研究工作带来不少困难,但他在孤独与困难的环境中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自己动手制作仪器。欧姆对导线中的电流进行了研究。他从傅立叶发现的热传导规律受到启发,导热杆中两点间的热流正比于这两点间的温度差。因而欧姆认为,电流现象与此相似,猜想导线中两点之间的电流也许正比于它们之间的某种驱动力,即现在所称的电动势,并且花了很大的精力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开始他用伏打电堆作电源,但是因为电流不稳定,效果不好。后来他接受别人的建议改用温差电池作电源,从而保证了电流的稳定性。但是如何测量电流的大小,这在当时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难题。开始,欧姆利用电流的热效应,用热胀冷缩的方法来测量电流,但这种方法难以得到精确的结果。后来他把奥斯特关于电流磁效应的发现和库仑扭秤结合起来,巧妙地设计了一个电流扭秤,用一根扭丝悬挂一磁针,让通电导线和磁针都沿子午线方向平行放置。再用铋和铜温差电池,一端浸在沸水中,另一端浸在碎冰中,并用两个水银槽作电极,与铜线相连。当导线中通过电流时,磁针的偏转角与导线中的电流成正比。实验中他用粗细相同、长度不同的八根铜导线进行了测量,得出了欧姆定律,也就是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势差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这个结果发表于1826年,次年他又出版了《关于电路的数学研究》,给出了欧姆定律的理论推导。欧姆定律发现初期,许多物理学家不能正确理解和评价这一发现,并遭到怀疑和尖锐的批评。研究成果被忽视,经济极其困难,使欧姆精神抑郁。直到1841年英国皇家学会授予他最高荣誉的科普利金牌,才引起德国科学界的重视。 二.安培和法拉第奠定了电动力学基础 1820年间,奥斯特在给学生讲课时,意外地发现了电流的小磁针偏转的现象。当导线通电流时,小磁针产生了偏转。这个消息传到巴黎后,启发了法国物理学家安培。他思考,既然磁与磁之间、电流与磁之间都有作用力,那么电流与电流之间是否也存在作用力呢?他重复了奥斯特的实验,几天后向巴黎科学院提交了第一篇论文,提出了磁针转动方向与电流

大一电磁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 总结一、电磁感应 (1)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dt d 共同特征是面积变化或磁场变化 产生感应电动势的条件是:穿过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对于多匝回路(2)楞次定律 第一种表述:闭合回路中感应电流的方向,总是使得它所激发的 磁场来阻止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第二种表述:感应电流的效果总是反抗引起感应电流的原因 感应电流的效果总是反抗引起感应电流的原因。 楞次定律本质上是能量守恒定律的反映 二、电动势 (1)动生电动势 磁场不变导体在磁场中运动s s d B dt d k dt d N dt d B V K

(2)感生电动势涡旋电场 导体不动,磁场变化而产生的电动势 涡旋电场(感生电场)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比较这是麦克斯韦方程组的一个, 核心是变化的磁场激发涡旋电场 感应加速器 电磁感应和相对运动 存在电场或存在磁场与观察者有关 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也是相对的 电磁场力是相对论不变的 三、互感和自感 1.互感、互感系数 自感、自感系数 全磁通与回路的电流成正比: 称L 为自感系数,简称自感或电感 物理意义:一个线圈中通有单位电流时,通过线圈自身的磁通链数,S d t B l d E S L S L S d j l d B 0S d t B l d E S L i B F V E Li

等于该线圈的自感系数。 由电磁感应定律,自感电动势 自感和互感的关系 2.电感的连接 顺接 反接3.自感磁能和互感磁能: (1)自感磁能 同理自感为L 的线圈,通有电流I 所储存的磁能应该等于这电流消失时自感电动势所做的功 (2)互感磁能 同理,先合开关k2使线圈2充电至I2,然后再合开关k1保持I2不变,给线圈 1 充电,得到储存在磁场中的总能量为:这两种通电方式的最后状态相同,dt di L dt d L 21L L k M M L L L 221M L L L 221L I L L W LI idt dt di L dq A 2021 L o I L L W LI di Li idt A 2212 1122 222 1112212121I I M I L I L W W W W m 1 2212 112 2221122121'I I M I L I L W W W W m M M M 2112

电磁学发展史简述

绪论 一、电磁学发展史简述 1概述 早期,由于磁现象曾被认为是与电现象独立无关的,同时也由于磁学本身的发展和应用,如近代磁性材料和磁学技术的发展,新的磁效应和磁现象的发现和应用等等,使得磁学的内容不断扩大,所以磁学在实际上也就作为一门和电学相平行的学科来研究了。 电磁学从原来互相独立的两门科学(电学、磁学)发展成为物理学中一个完整的分支学科,主要是基于两个重要的实验发现,即电流的磁效应和变化的磁场的电效应。这两个实验现象,加上麦克斯韦关于变化电场产生磁场的假设,奠定了电磁学的整个理论体系,发展了对现代文明起重大影响的电工和电子技术。 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这个理论支配着一切宏观电磁现象(包括静电、稳恒磁场、电磁感应、电路、电磁波等等),而且在于它将光学现象统一在这个理论框架之内,深刻地影响着人们认识物质世界的思想。

电子的发现,使电磁学和原子与物质结构的理论结合了起来,洛伦兹的电子论把物质的宏观电磁性质归结为原子中电子的效应,统一地解释了电、磁、光现象。 和电磁学密切相关的是经典电动力学,两者在内容上并没有原则的区别。一般说来,电磁学偏重于电磁现象的实验研究,从广泛的电磁现象研究中归纳出电磁学的基本规律;经典电动力学则偏重于理论方面,它以麦克斯韦方程组和洛伦兹力为基础,研究电磁场分布,电磁波的激发、辐射和传播,以及带电粒子与电磁场的相互作用等电磁问题,也可以说,广义的电磁学包含了经典电动力学。 2电学发展简史 “电”一词在西方是从希腊文琥珀一词转意而来的,在中国则是从雷闪现象中引出来的。自从18世纪中叶以来,对电的研究逐渐蓬勃开展。它的每项重大发现都引起广泛的实用研究,从而促进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现今,无论人类生活、科学技术活动以及物质生产活动都已离不开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某些带有专门知识的研究内容逐渐独立,形成专门的学科,如电子学、电工学等。电学又可称为电磁学,是物理学中颇具重要意义的基础学科。

电磁学的发展及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电磁学的发展及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摘要:电磁学核心及发展,电磁学应用(磁悬浮列车、电磁炮) 关键字:电磁学、磁悬浮、电磁炮 引言: 随着电话,电视等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电磁学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内容: 简单的说来,电磁学核心只有四个部份:库伦定律、安培定律、法拉第定律与麦克斯威方程式。并且顺序也一定如此。这可以说与电磁学的历史发展平行。其原因也不难想见;没有库伦定律对电荷的观念,安培定律中的电流就不容易说清楚。不理解法拉第的磁感生电,也很难了解麦克斯威的电磁交感。因此,要了解电磁学的应用就必须先了解它的发展。 早期,由于磁现象曾被认为是与电现象独立无关的,同时也由于磁学本身的发展和应用,如近代磁性材料和磁学技术的发展,新的磁效应和磁现象的发现和应用等等,使得磁学的内容不断扩大,所以磁学在实际上也就作为一门和电学相平行的学科来研究了。 电子的发现,使电磁学和原子与物质结构的理论结合了起来,洛伦兹的电子论把物质的宏观电磁性质归结为原子中电子的效应,统一地解释了电、磁、光现象。电磁学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电磁在生活技术当中的应用。 (一)民用--磁悬浮列车 1911年,俄国托木斯克工艺学院的一位教授曾根据电磁作用原理,设计并制成一个磁垫列车模型。该模型行驶时不与铁轨直接接触,而是利用电磁排斥力使车辆悬浮而与铁轨脱离,并用电动机驱动车辆快速前进。 1960年美国科学家詹姆斯?鲍威尔和高登?丹提出磁悬浮列车的设计,利用

强大的磁场将列车提升至离轨几十毫米,以时速300公里行驶而不与轨道发生摩擦。遗憾的是,他们的设计没有被美国所重视,而是被日本和德国捷足先登。德国的磁悬浮列车采用磁力吸引的原理,克劳斯?马菲公司和MBB公司于1971年研制成常导电磁铁吸引式磁浮模型试验车。 随着超导和高温超导热的出现,推动了超导磁悬浮列车的研制。1987年3月,日本完成了超导体磁悬浮列车的原型车,其外形呈流线形,车重17吨,可载44人,最高时速为420公里。车上装备的超导体电磁铁所产生的电磁力与地面槽形导轨上的线圈所产生的电磁力互相排斥,从而使车体上浮。槽形导轨两侧的线圈与车上电磁铁之间相互作用,从而产生牵引力使车体一边悬浮一边前进。由于是悬空行驶,因而基本上不作用车轮。但在起动时,还需有车轮做辅助支撑,这和飞机起降时需要轮子相似。这列超导磁悬浮列车由于试验线路太短,未能充分展示出空的卓越性能。 (二)军用—电磁炮 早在1845年,查尔斯?惠斯通就制作出了世界第一台磁阻直流电动机,并用它把金属棒抛射到20米远。此后,德国数学家柯比又提出了用电磁推进方法制造“电气炮”的设想。而第一个正式提出电磁发射(电磁炮)概念并进行试验的是挪威奥斯陆大学物理学教授伯克兰。他在1901年获得了“电火炮”专利。1920年,法国的福琼?维莱普勒发表了《电气火炮》文章。德国的汉斯莱曾将10克弹丸用电磁炮加速到1.2公里,秒的初速。1946年,美国的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建成了一个全尺寸的电磁飞机弹射器,取名“电拖”。 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脉冲功率技术的兴起和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电磁发射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查里德?马歇尔博士运用新技术,把3克弹丸加速到了5.9公里,秒。这一成就从实验上证明了用电磁力把物体推进到超高速度是可行的。他的成就1978年公布后,使世界相关领域的科学家振奋不

经典电磁场理论发展简史..

电磁场理论发展史 ——著名实验和相关科学家 纲要: 一、定性研究 1、吉尔伯特的研究 2、富兰克林 二、定量研究 1、反平方定律的提出 2、电流磁效应的发现 3、电磁感应定律及楞次定律 4、麦克斯韦方程 5、电磁波的发现 三、小结 一、定性研究 1、吉尔伯特的研究 他发现不仅摩擦过的琥珀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而且一系列其他物体如金刚石、水晶、硫磺、明矾等也有这种性质,他把这种性质称为电性,他是第一个用“电力”、“电吸引”、“磁极”等术语的人。吉尔伯特把电现象和磁现象进行比较,发现它们具有以下几个截然不同的性质: 1.磁性是磁体本身具有的,而电性是需要用摩擦的方法产生; 2.磁性有两种——吸引和排斥,而电性仅仅有吸引(吉尔伯特不知道有排斥); 3.磁石只对可以磁化的物质才有力的作用,而带电体可以吸引任何轻小物体; 4.磁体之间的作用不受中间的纸片、亚麻布等物体的影响,而带电体之间的作用要受到中间这些物质的影响。当带电体浸在水中,电力的作用可以消失,而磁体的磁力在水中不会消失; 5.磁力是一种定向力,而电力是一种移动力。

2、富兰克林的研究 富兰克林(公元1706一1790)原来是费城的印刷商,他通过书本和科学上的来往获得了丰富知识,他利用莱顿瓶做出的第一项重要工作,是根据莱顿瓶内外两种电荷的相消性,在杜菲的“玻璃电”和“树脂电”的基础上提出正电和负电的概念。 富兰克林所做的第二项重要工作是统一了天电和地电。 二、定量研究 1、反平方定律的提出 1750年前后,彼得堡科学院院士埃皮努斯在实验中发现;当发生相互作用的电荷之间的距离缩短时,两者之间的吸引力和排斥力便增加。1766年富兰克林写信给他在德国的一位朋友普利斯特利(公元1733一1804),介绍了他在实验中发现在金属杯中的软木球完全不受金属杯电性的影响的现象。他请普利斯特利给予验证。 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在1772年做了一个电学实验,他用一个金属球壳使之带电,发现电荷全部分布在球壳的外表面,球腔中任何一点都没有电的作用。 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公元1736—1806),起先致力于扭转和摩擦方面的研究。由于发表了有关扭力的论文,于1781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他从事研究毛发和金属丝的扭转弹性。1784年法国科学院发出船用罗盘最优结构的悬奖征文,库仑转而研究电力和磁力问题。 1785年库仑自制了一台精巧的扭秤,作了电的斥力实验,建立了著名的库仑定律:两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其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和两者所带电量的乘积成正比。 公式:F=k*(q1*q2)/r^2 2、电流磁效应的发现 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公元1777—1851)首次发现电流磁效应,揭开了电和磁两种现象的内在联系,从此开始了电磁学的真正研究。 1820年4月在一次关于电和磁的讲课快结束时,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做了实验,在一根根细的铂丝导线的下面放一个用玻璃罩罩着的小磁针,用伽伐尼电池将铂丝通电,他发现磁针偏转,这现象虽然未引起听讲人的注意,却使他非常激

电磁学第三章例题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方 法 作 业 注:教案按授课章数填写,每一章均应填写一份。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教学内容须另加附页。

总结: 1、E P χε0= (1)极化率χ各点相同,为均匀介质 (2)τ ?=∑i p P 各点相同,为均匀极化 2、极化电荷体密度 ()τ ρ??- ='? ?-='?='????S S S d P S d P q d S d P q (1)对均匀极化的介质:0='='ρq (2)特例:仅对均匀介质,不要求均匀极化,只要该点自由电荷体密度0000q ρρ''===,则:, (第5节小字部分给出证明) 3、极化电荷面密度 ()n P P ?12?-=' σ 2P 、1P 分别为媒质2、1的极化强度,n ?为界面上从2→1的法向单位矢。当电介质置于真空(空气中)或金属中: n P n P =?='? σ n P :电介质内的极化强度 n ?:从电介质指向真空 或金属的法向单位矢。 例(补充):求一均匀极化的电介质球表面上极化电荷的分布,以及极 化电荷在球心处产生的电场强度,已知极化强度为P 。 - -z 解:(1)求极化电荷的分布,取球心O 为原点,极轴与P 平行的球极 坐标,选球表面任一点A (这里认为置于真空中),则:

A n P ??=' σ 由于均匀极化,P 处处相同,而极化电荷σ'的分布情况由A n ?与P 的夹角而定,即σ'是θ的函数(任一点的n ?都是球面的径向r ?) A A A P n P θσcos ?=?=' 任一点有: θσcos P =' 所以极化电荷分布: ()()()140230030 22P θσθσθθπσππθθσ?'>? ?'

电磁学的历史

电磁学发展简史 一. 早期的电磁学研究 早期的电磁学研究比较零散,下面按照时间顺序将主要事件列出如下:1650年,德国物理学家格里凯在对静电研究的基础上,制造了第一台摩擦起电机。1720年,格雷研究了电的传导现象,发现了导体与绝缘体的区别,同时也发现了静电感应现象。1733年,杜菲经过实验区分出两种电荷,称为松脂电和玻璃电,即现在的负电和正电。他还总结出静电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同性排斥,异性相吸。1745年,荷兰莱顿大学(图1)的穆欣布罗克和德国的克莱斯特发明了一种能存储电荷的装置-莱顿瓶,它和起电机一样,意义重大,为电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基本的实验工具。1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对放电现象进行了研究,他冒着生命危险进行了著名的风筝实验,发明了避雷针。 1777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通过研究毛发和金属丝的扭转弹性而发明了扭秤,如图2所示。1785-1786年,他用这种扭秤测量了电荷之间的作用力,并且从牛顿的万有引力规律得到启发,用类比的方法得到了电荷相互作用力与距离的平反成反比的规律,后来被称为库仑定律。

在早期的电磁学研究中,还值得提到的一个科学家是大家都已经在中学物理课本中学过的欧姆定律的创立者-欧姆。欧姆,1787年3月16日生于德国埃尔兰根城,父亲是锁匠。父亲自学了数学和物理方面的知识,并教给少年时期的欧姆,唤起了欧姆对科学的兴趣。16岁时他进入埃尔兰根大学研究数学、物理与哲学,由于经济困难,中途缀学,到1813年才完成博士学业。欧姆是一个很有天才和科学抱负的人,他长期担任中学教师,由于缺少资料和仪器,给他的研究工作带来不少困难,但他在孤独与困难的环境中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自己动手制作仪器。 欧姆对导线中的电流进行了研究。他从傅立叶发现的热传导规律受到启发,导热杆中两点间的热流正比于这两点间的温度差。因而欧姆认为,电流现象与此相似,猜想导线中两点之间的电流也许正比于它们之间的某种驱动力,即现在所称的电动势,并且花了很大的精力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开始他用伏打电堆作电源,但是因为电流不稳定,效果不好。后来他接受别人的建议改用温差电池作电源,从而保证了电流的稳定性。但是如何测量电流的大小,这在当时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难题。开始,欧姆利用电流的热效应,用热胀冷缩的方法来测量电流,但这种方法难以得到精确的结果。后来他把奥斯特关于电流磁效应的发现和库仑扭秤结合起来,巧妙地设计了一个电流扭秤,用一根扭丝悬挂一磁针,让通电导线和磁针都沿子午线方向平行放置。再用铋和铜温差电池,一端浸在沸水中,另一端浸在碎冰中,并用两个水银槽作电极,与铜线相连。当导线中通过电流时,磁针的偏转角与导线中的电流成正比。实验中他用粗细相同、长度不同的八根铜导线进行了测量,得出了欧姆定律,也就是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势差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这个结果发表于1826年,次年他又出版了《关于电路的数学研究》,给出了欧姆定律的理论推导。

电磁学发展史简述

电磁学发展史简述

————————————————————————————————作者:————————————————————————————————日期: 2

绪论 一、电磁学发展史简述 1概述 早期,由于磁现象曾被认为是与电现象独立无关的,同时也由于磁学本身的发展和应用,如近代磁性材料和磁学技术的发展,新的磁效应和磁现象的发现和应用等等,使得磁学的内容不断扩大,所以磁学在实际上也就作为一门和电学相平行的学科来研究了。 电磁学从原来互相独立的两门科学(电学、磁学)发展成为物理学中一个完整的分支学科,主要是基于两个重要的实验发现,即电流的磁效应和变化的磁场的电效应。这两个实验现象,加上麦克斯韦关于变化电场产生磁场的假设,奠定了电磁学的整个理论体系,发展了对现代文明起重大影响的电工和电子技术。 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这个理论支配着一切宏观电磁现象(包括静电、稳恒磁场、电磁感应、电路、电磁波等等),而且在于它将光学现象统一在这个理论框架之内,深刻地影响着人们认识物质世界的思想。 3

电子的发现,使电磁学和原子与物质结构的理论结合了起来,洛伦兹的电子论把物质的宏观电磁性质归结为原子中电子的效应,统一地解释了电、磁、光现象。 和电磁学密切相关的是经典电动力学,两者在内容上并没有原则的区别。一般说来,电磁学偏重于电磁现象的实验研究,从广泛的电磁现象研究中归纳出电磁学的基本规律;经典电动力学则偏重于理论方面,它以麦克斯韦方程组和洛伦兹力为基础,研究电磁场分布,电磁波的激发、辐射和传播,以及带电粒子与电磁场的相互作用等电磁问题,也可以说,广义的电磁学包含了经典电动力学。 2电学发展简史 “电”一词在西方是从希腊文琥珀一词转意而来的,在中国则是从雷闪现象中引出来的。自从18世纪中叶以来,对电的研究逐渐蓬勃开展。它的每项重大发现都引起广泛的实用研究,从而促进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现今,无论人类生活、科学技术活动以及物质生产活动都已离不开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某些带有专门知识的研究内容逐渐独立,形成专门的学科,如电子学、电工学等。电学又可称为电磁学,是物理学中颇具重要意义的基础学科。 4

电磁学第三章例题教学文案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注:教案按授课章数填写,每一章均应填写一份。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教学内容须另加附页。

总结: 1、E P 0 (1)极化率 各点相同,为均匀介质 (2) i p P 各点相同,为均匀极化 2、极化电荷体密度 S S S d P S d P q d S d P q (1)对均匀极化的介质:0 q (2)特例:仅对均匀介质,不要求均匀极化,只要该点自由电荷体密度0000q ,则:, (第5节小字部分给出证明) 3、极化电荷面密度 n P P ?12 2P 、1P 分别为媒质2、1的极化强度,n ?为界面上从2→1的法向单位矢。当电介质置于真空(空气中)或金属中: n P n P ? n P :电介质内的极化强度 n ?:从电介质指向真空或 金属的法向单位矢。 例(补充):求一均匀极化的电介质球表面上极化电荷的分布,以及极 化电荷在球心处产生的电场强度,已知极化强度为P 。 - -z 解:(1)求极化电荷的分布,取球心O 为原点,极轴与P 平行的球极 坐标,选球表面任一点A (这里认为置于真空中),则:

学习资料 A n P ? 由于均匀极化,P 处处相同,而极化电荷 的分布情况由A n ?与P 的夹角而定,即 是θ的函数(任一点的n ?都是球面的径向r ?) A A A P n P cos ? 任一点有: cos P 所以极化电荷分布: 140230030 22P 右半球在、象限,左半球在、象限,左右两极处,,最大上下两极处,,最小 (2)求极化电荷在球心处产生的场强 由以上分析知 以z 为轴对称地分布在球表面上,因此 在球心处产 生的E 只有z 轴的分量,且方向为z 轴负方向。 在球表面上任意选取一面元S d ,面元所带电荷量dS q d ,其在球心O 处产生场强为: R R dS E d ?42 其z 分量为: cos 4cos 2 0R dS E d E d z (方向为z 轴负方向) 全部极化电荷在O 处所产生的场强为: 2 0222 0cos 4cos sin cos 4z S dS E dE R P R d d R 乙

电磁学概论

电磁学概论 12级物理系物理学皮潇潇 摘要:经典电磁学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从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终于建成了经典电磁学的理论大厦,并成为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有关资料分析做一概述。 关键词:经典;电磁学;发展;概论 一.早期的电磁学研究 早期的电磁学研究比较零散,下面按照时间顺序将主要事件列出如下:1650年,德国物理学家格里凯在对静电研究的基础上,制造了第一台摩擦起电机。1720年,格雷研究了电的传导现象,发现了导体与绝缘体的区别,同时也发现了静电感应现象。1733年,杜菲经过实验区分出两种电荷,称为松脂电和玻璃电,即现在的负电和正电。他还总结出静电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同性排斥,异性相吸。1745年,荷兰莱顿大学的穆欣布罗克和德国的克莱斯特发明了一种能存储电荷的装置-莱顿瓶,它和起电机一样,意义重大,为电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基本的实验工具。1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对放电现象进行了研究,他冒着生命危险进行了著名的风筝实验,发明了避雷针。1777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通过研究毛发和金属丝的扭转弹性而发明了扭秤。1785-1786年,他用这种扭秤测量了电荷之间的作用力,并且从牛顿的万有引力规律得到启发,用类比的方法得到了电荷相互作用力与距离的平反成反比的规律,后来被称为库仑定律在早期的电磁学研究中,还值得提到的一个科学家是大家都已经在中学物理课本中学过的欧姆定律的创立者-欧姆。 二.安培和法拉第奠定了电动力学基础 1820年间,奥斯特在给学生讲课时,意外地发现了电流的小磁针偏转的现象。当导线通电流时,小磁针产生了偏转。这个消息传到巴黎后,启发了法国物理学家安培。他思考,既然磁与磁之间、电流与磁之间都有作用力,那么电流与电流之间是否也存在作用力呢?他重复了奥斯特的实验,几天后向巴黎科学院提交了第一篇论文,提出了磁针转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就是大家在高中学习过的右手定则。再一周后,他向科学院提交了第二篇论文,在该文中,他讨论了平行载流导线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同时,他还发现如果给两个螺线管通电流,它们就会象两个条形磁铁一样相互吸引或者排斥。1822年,安培在实验的基础上,以严密数学形式表述了电流产生磁力的基本定律,即安培定律。该定律表明,两个电流元的作用力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库仑定律很类似,但是它们作用力的方向却要由右手定则来判断。安培通过研究电流和磁铁的磁力情况,他认为磁铁的磁力在本质上和电流的磁力是一样的,提出了著名的安培分子电流假说。该假说认为在物体内部的每个微粒都有一个环形电流,它们实际上就相当于一个小磁针,当这些小磁针的磁性排列一致时,就体现出宏观磁性。这一假说在当时不被人们看重,一直到了70年后人们才真的发现了这种带电粒子,证明了安培假说的正确性。 既然电流有磁效应,那么磁是否也会有电流效应呢?根据物理的相互作用原理,这个结果应该是显然的,因此不少人为此做了很多实验,试图发现磁的电流效应。但是这个现象直到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10多年后,才被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和美国物理学家亨利发

电磁场理论发展史(DOC 6页)

电磁场理论发展史(DOC 6页)

电磁场理论发展史 引言 载法拉弟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那一年,英国诞生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麦克斯韦,他因创立电磁场理论而成为十九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创立电磁场理论系统而完整地概括了电磁场的基本规律,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 一、历史的前奏 在麦克斯韦以前,解释电磁相互作用有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超距作用学说.即在研究两个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力时,忽略中介空间的作用,电荷会超越空间距离而互相作用,库仑、韦伯、安培等人都是主张用超距作用学说来解释电磁相互作用的.这种学说当时拥有数学基础.另一种是媒递作用学说.认为空间有一种能传递电力的媒质(称作以太)存在,电荷间通过媒质互相作用.法拉弟通过实验揭露了空间媒质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在空间媒质中充满了电力线,即通过场来传递,但媒递作用学说还没有数学基础,不易被人接受.也使其发展受到了阻碍.麦克斯韦功绩就在于建立了电磁场理论并促进了它的发展.他中学时曾在数学和诗歌比赛中获第一名,这显示了他的数学才华与丰富的想象力方面的潜力.他年轻时曾读过法拉弟的《电学实验研究》,对法拉弟的物理思想(如电力线和场的思想)十分推崇,同时也发现了它的弱点.麦克斯韦对电磁相互作用的超距观点早就表示“不能接受即时传播的思想”,在法拉弟的物理思想影响下,他决心“为法拉弟的场概念提供数学方法的基础”. 二、麦克斯韦创立电磁场理论 麦克斯韦创立电磁场理论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统一已知电磁定律 麦克斯韦于1856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论法拉弟的力线》,在这篇文章中,他试图用数学语言精确地表述法拉弟的力线概念,他采用数学推论与物理类比相结合的方法,以假想流体的力学模型去模拟电磁现象.他说:“借助于这种类比,我试图以一种方便的和易于处理的形式为研究电现象提供必要的数学观念”他的目标是想据此统一已知的电磁学定律.麦克斯韦为达到此目的,他运用了“建立力学模型——引出基本公式——进行数学引伸推导”的解决科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步,建立力学模型 首先运用类比方法,麦克斯韦把电磁现象和力学现象做了类比,认为可以建立一种不可压缩流体的力学模型来模拟电磁现象.这种流体模型为:一是没有惯性,因而也就没有质量;二是不可压缩;三是可以从无产生,又可消失.显然这是一种假设理想流体.麦克斯韦在这篇文章中写道:“我企图把一个在空间画力线的清楚概念摆在一个几何学家的面前,并利用一个流体的流线的概念,说明如何画出这些流线来”“力线的切线方向就是电场力的方向,

电磁学第三章

第三章静电场中的电介质重点 电介质:绝缘体 自由电荷:可宏观分离的电荷. 束缚电荷:约束在原子、分子中的带电粒子, 不能宏观分离 极化电荷:电介质由于极化产生的等效宏观电荷。 §1电介质的极化 讨论电介质在电场中的电性质 1. 偶极子模型 1.偶极子模型 近似正、负电荷分别集中在两点——偶极子模型 2. 偶极子 (1)偶极子: 相距极近的两个等值异号点电荷组成的系统. 偶极矩p = q l (2) 偶极子激发的电场 U(r)≈pcosθ/(4πε0r2) E r= -?U/?r=p r cosθπε 2 3 Eθ= -1 r (?U/?θ)= p r sinθ πε 4 3 Eφ= -1 r sinθ (?U/?φ)=0 E= -P/(4πε0r3)+3(P?r)r/(4πε0r5) 特点: E ∝ p/r3∝ q l/r3 <>l时一系列模型近似:点电荷、电荷对(偶极子)、双电荷对(电四极子)、……对中性分子,点电荷项为零,电荷对的作用成为最主要的 电偶极子在外场E中势能 W =-q0E?l=-P?E 2.电介质的极化 1. 无外场时分子的电特性 (1)有极分子

分子(固有)偶极矩p分子≠0 , 随机分布?P宏观=0 (2)无极分子 分子(固有)偶极矩p分子=0 ? P宏观=0 (3)分子电特性取决于分子结构 2. 在电场中分子极化 有极分子转向极化 响应时间: 10-2~10-10s ; 可以有损耗 无极分子位移极化: 响应时间: 10-14~10-16s; 无损耗 极化结果: 沿E方向有P宏观 3. 极化强度 定义: P=∑p分子/?V (库仑/米2) 即:单位体积内分子偶极矩之和 4.极化强度与场强关系 1. 线性关系 各向同性电介质P=χε0E 各向异性电介质P, E线性但不同向 说明:(1)线性关系的条件:E非很大. (2)均匀电介质:χ为常数 2. 其它 铁电体 驻极体(永电体) 5. 极化对流体黏度的影响—电流变效应(Electrorheological effect) 电流变效应: 一些特殊液体由于极化其黏度发生明显的、可逆的、连续的、可控的变化§2极化电荷 极化引起电介质内部电荷“重心”的规则分布, 宏观看有电荷效果 1. 极化电荷q’与P关系 求闭合曲面S内的极化电荷q’ 1. 位移极化情况 偶极子被S面切开贡献± q 通过d S的偶极子的贡献dq’= -qn dV = -P?d S S内的极化电荷 q’= -∮P? d S ρ’=?q’/?V= -??P P均匀?ρ’=0 q’=0 2. 转向极化情况介绍S dS

电磁场理论发展历史及其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电磁场理论发展历史及其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摘要:电磁场理论在现代科技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现代电子技术如通讯、广播、导航、雷达、遥感、测控、嗲面子对抗、电子仪器和测量系统,都离不开电磁场的发射,控制、传播和接收;从工业自动化到地质勘测,从电力、交通等工业农业到医疗卫生等国民经济领域,几乎全都涉及到电磁场理论的应用。不仅如此,电磁学一直是,将来仍是新兴科学的孕育点。在本文中主要介绍电磁场理论发现和发展的历史以及在现代科技中的也应用。 关键词:电磁学电磁场理论现代科技 对电磁场现象的研究是从十六世纪下半叶英国伊莉莎白女王的试医官吉尔伯特开始,然而他的研究方法很原始,基本上是定性地对现象的总结。对电磁场的近代研究是从十八世纪的卡文迪许、库伦开始,他们开创了用测量仪器对电磁场现象做定量的规律,引起了电磁场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 库仑定律的建立基于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在1772年做的一个一个电学实验,他用一个金属球壳使之带电,发现电荷全部分布在球壳的外表面,球腔中任何一点都没有电的作用。库伦定律揭示了电荷间的静电作用力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安培在假设了两个电流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沿着它们的连线之间的作用力正比于它们的长度和电流强度,而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公式,即提出了著名的安培环路定理。基于这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十分类似,.泊松、.高斯等人仿照引力理论,对电磁现象也引入了各种场矢量,如电场强度、电通量密度(电位移矢量)、磁场强度、磁通密度等,并将这些量表示为空间坐标的函数。但是当时对这些量仅是为了描述方便而提出的数学手段,实际上认为电荷之间或电流之间的物理作用是超距作用。 直到M.法拉第,他认为场是真实的物理存在,电力或磁力是经过场中的力线逐步传递的,最终才作用到电荷或电流上。他在1831年发现了著名的电磁感应定律,并用磁力线的模型对定律成功地进行了阐述,但是电磁感应定律的确认是在1851年,这一过程花了20年。1846年,M.法拉第还提出了光波是力线振动的设想,为以后麦克斯韦从数学上建立电磁场理论奠定了基础。.麦克斯韦继承并发展了法拉第的这些思想,仿照流体力学中的方法,采用严格的数学形式,将电

电磁学答案第3章.

第三章 静电场的电介质 3.2.1 偶极矩为p → =q l → 的电偶极子,处于场强为E 的外电场中,p → 与E → 的夹角为θ。 (1) 若是均匀的,θ为什么值时,电偶极子达到平衡? (2)如果E 是不均匀的,电偶极子能否达到平衡? 解: (1)偶极子受的力: F + =F _=qE 因而F → +=-F → _∴偶极子 受合力为零。偶极子受的力矩 T =p ?E 即 T=qEsin θ 当 T=0时,偶极子达到平衡, ∴ pEsin θ=0 p → ≠0 E → ≠0 ∴θ=0 , π θ=0这种平衡是稳定平衡。θ=π是不稳定平衡。 (2) 当E → 不是均匀电场时,偶极子除受力矩外还将受一个 力(作用在两个点电荷的电场力的合力)。所以不能达到平衡。 3.2.2 两电偶极子 1p →和2 p → 在同一直线上,所以它们之间距r 比它们自己的线度大的很多。证明:它们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为F= 4 02 123r p p πε,力的方向是:1 p → 与 2 p → 同方向时互相吸引,反方向时互相排斥。 证: 已知当r >>l 时,偶极子在其延长线上 一点的场强:E → =3 02r p πε→ 当 1p → 与 2p → 同方向时,如图 2p → 所受的力的大小: +→ F =E → q= r l r q p ∧ +3 201)2 (2πε

-→ F = - E → q= r l r q p ∧ --3 201)2 (2πε ∴F → = +→ F +-→ F =r l r l r q p ∧????? ? ?? ????--+323201)2(1 )2(12πε =r l r l l r q p ∧ ?? ? ???---?32223 222 01)2()2(2262πε 略去 4 22l 及 83 2 l 等高级小量。 F → =-r r ql p ∧ 4 02 146πε = -r r p p ∧ 4 02123πε 当 1p → 与 2p → 反方向时(如图) ,同理: F →= r l r l r q p ∧????? ? ?? ????--+323201)2(1 )2(12πε =012πεq p ?r l r l l r ∧ -+3222 3 222) 4 ()2(23 略去高级小量得: F → =r r P P ∧ 402123πε 3.2.3 一电偶极子处在外电场中,其电偶极矩为 ,其所在处的电场强度为 。 (1) 求电偶极子在该处的电位能, (2) 在什么情况下电偶极子的电位能最小?其值是 多少?

物理学史3.1 电学历史概述

3.1历史概述 静磁现象和静电现象很早就受到人类注意。公元前6、7世纪发现了磁石吸铁、磁石指南以及摩擦生电等现象。系统地对这些现象进行研究则始于16世纪。1600年英国医生吉尔伯特(WilliamGilbert,1544—1603)发表了《论磁、磁体和地球作为一个巨大的磁体》(De magnete,magneticisque corporibus et de magnomag-nete tellure)。他总结了前人对磁的研究,周密地讨论了地磁的性质,记载了大量实验,使磁学从经验转变为科学。书中他也记载了电学方面的研究。 静电现象的研究要困难得多,因为一直没有找到恰当的方式来产生稳定的静电和对静电进行测量。只有等到发明了摩擦起电机,才有可能对电现象进行系统的研究,这时人类才开始对电有初步认识。 1750年米切尔(John Michell,1724[?]—1793)提出磁极之间的作用力服从平方反比定律,1785年库仑(Charles AugustinCoulomb,1736—1806)公布了用扭秤实验得到电力的平方反比定律,使电学和磁学进入了定量研究的阶段。 1780年,伽伐尼(Aloisio Galvani,1737—1798)发现动物电,1800年伏打(Alessandro Volta,1745—1827)发明电堆,使稳恒电流的产生有了可能,电学由静电走向动电,导致1820年奥斯特(Hans Christian Oersted,1777—1851)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于是,电学与磁学彼此隔绝的情况有了突破,开始了电磁学的新阶段。 在这以后,电磁学的发展势如破竹。19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了电磁学大发展的时期。 首先对电磁作用力进行研究的是法国科学家安培(AndréMarie Amperè,1775—1836),他在得知奥斯特发现之后,重复了奥斯特的实验,提出了右手定则,并用电流绕地球内部流动解释地磁的起因。接着他研究了载流导线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了电流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安培定律。与此同时,比奥-沙伐定律也得到发现。 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对电磁学的贡献尤为突出。1831年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进一步证实了电现象与磁现象的统一性。法拉第坚信电磁的近距作用,认为物质之间的电力和磁力都需要由媒介传递,媒介就是电场和磁场。 电流磁效应的发现,使电流的测量成为可能。1826年欧姆(Georg Simon Ohm,1784—1854)因而确定了电路的基本规律——欧姆定律。

电磁学的发展

第六章 电磁学的发展(2) §6.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与研究 一法拉第(1791-1867) 英国物理学家。他是一个穷铁匠的儿子,兄妹10人。小学没毕业就失学,当了装订工。但失学不失志,经常阅读书报。1812年法拉第来到伦敦皇家学院,自荐当了戴维助手。1821年受任为皇家研究所试验室主任。 1821年,法拉第开始电磁学的研究,总共工作四十年。1924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25年任皇家学院实验室主任。法拉第一生发明极多,他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建立了电磁感应定律;发明了第一台电动机和发电机;发现了电流的化学作用的规律,即法拉第电解定律;提出了电场和磁场等重要概念;1845年,他发现了抗磁性;他的巨著《电学的实验研究》中有三千多个条目,详细记录了他作过的实验。法拉第一生热衷科学事业,不好功名利禄,谢绝了封爵和许多奖赏。 二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 1820年,电磁热席卷欧洲,研究结果大量发表,众说纷纭,真伪难辩。1821年,英国哲学学报(Annal of Philosophy)杂志编辑约法拉第写一篇关于电磁问题的评述,这件事导致法拉第开始了电磁学方面的研究。法拉第在整理文献时,为了判断各种学说的真伪,亲自作了许多实验,其中包括奥斯特和安培的实验。 当时英国的皇家学会会长沃拉斯顿在获知奥斯特的发现之后,提出了“电磁转动”的思想,认为通电螺线管会使附近的导线绕他的轴转动,但他的实验没有成功。法拉第在得知这一实验后,想起了奥斯特得“电冲突”是在载流导线周围呈圆形分布的,于是于1821年9月他设计了如下所示的电磁旋转实验: 1.电磁旋转实验 当接通电源时,发现左侧的容器里,磁铁棒绕着固定导线缓慢的作圆周运动;而右侧则是另一种情景:导线绕固定磁棒在转动。实际上,着就是最早的旋转电动机的雏型。 1822年,英国物理学家巴罗(P.Barlow)运用相同的原理,制成了著名的“巴罗轮”:架在水平轴上的一个铅直的活动铜盘,下方侵入一个水银槽里,上方夹在一块马蹄形磁铁中间,当通过轴心和水银槽供给电流的时候,铜盘就转动起来。这实际上就是一台直流电动机。2.信念的产生 从1824年到1828年,法拉第做了无数次电磁效应实验,收集了各种电磁实验的资料,经仔细分析思考,他认为既然有电流对磁、磁对磁、电流对电流的相互作用,那么为什么就没有磁对电的作用呢?于是他确信“由电能产生磁,由磁也能产生电”。为此,法拉第坚持了长达10余年的苦心实验研究。日复一日的实验、思考、总结和改进。例如他先将磁铁放入一个线圈内,再将线圈两端接在检流计上,未发现指针偏转等。 3.实验三 1828年法拉第又作了这样一个实验如右图,右侧为一铜线圈,左侧为一平衡球,中间用线悬挂起来。然后在右侧铜线圈内放一条形磁铁,他认为这时线圈内应产生感生电流,然后再用另一块磁铁靠近铜线圈,线圈就会转动。当然,他什么也没看见。 这时,英国物理学家斯特金发明了电磁铁,即在一块原来没有磁性的软铁上绕以导线,通电以后,软铁就成了具有强磁性的磁铁。后来,美国物理学家亨利改进了斯特金的电磁铁,用彼此绝缘的铜导线代替铜裸线,制成能吸引三百千克铁的电磁铁。这些对法拉第的进一步研究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4.实验四

电磁场理论发展史

电磁场理论 在法拉弟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那一年,英国诞生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麦克斯韦,他因创立电磁场理论而成为十九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创立电磁场理论的思路与方法大致如下. 一、历史的前奏 在麦克斯韦以前,解释电磁相互作用有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超距作用学说.即在研究两个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力时,忽略中介空间的作用,电荷会超越空间距离而互相作用,库仑、韦伯、安培等人都是主张用超距作用学说来解释电磁相互作用的.这种学说当时拥有数学基础.另一种是媒递作用学说.认为空间有一种能传递电力的媒质(称作以太)存在,电荷间通过媒质互相作用.法拉弟通过实验揭露了空间媒质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在空间媒质中充满了电力线,即通过场来传递,但媒递作用学说还没有数学基础,不易被人接受.也使其发展受到了阻碍.麦克斯韦功绩就在于建立了电磁场理论并促进了它的发展.他中学时曾在数学和诗歌比赛中获第一名,这显示了他的数学才华与丰富的想象力方面的潜力.他年轻时曾读过法拉弟的《电学实验研究》,对法拉弟的物理思想(如电力线和场的思想)十分推崇,同时也发现了它的弱点.麦克斯韦对电磁相互作用的超距观点早就表示"不能接受即时传播的思想",在法拉弟的物理思想影响下,他决心"为法拉弟的场概念提供数学方法的基础". 二、麦克斯韦创立电磁场理论 麦克斯韦创立电磁场理论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统一已知电磁定律 麦克斯韦于1856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论法拉弟的力线》,在这篇文章中,他试图用数学语言精确地表述法拉弟的力线概念,他采用数学推论与物理类比相结合的方法,以假想流体的力学模型去模拟电磁现象.他说:"借助于这种类比,我试图以一种方便的和易于处理的形式为研究电现象提供必要的数学观念"他的目标是想据此统一已知的电磁学定律.麦克斯韦为达到此目的,他运用了"建立力学模型--引出基本公式--进行数学引伸推导"的解决科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步,建立力学模型 首先运用类比方法,麦克斯韦把电磁现象和力学现象做了类比,认为可以建立一种不可压缩流体的力学模型来模拟电磁现象.这种流体模型为:一是没有惯性,因而也就没有质量;二是不可压缩;三是可以从无产生,又可消失.显然这是一种假设理想流体.麦克斯韦在这篇文章中写道:"我企图把一个在空间画力线的清楚概念摆在一个几何学家的面前,并利用一个流体的流线的概念,说明如何画出这些流线来""力线的切线方向就是电场力的方向,力线的密度表示电场力的大小".他企图阐明电力线和电力线所在空间之间的几何关系.他还试图通过类比凭借已知的力学公式推导出电磁学公式,寻求这两种不同的现象在数学形式上的类似. 第二步,引出基本公式 早在1842年,W·汤姆逊就曾把拉普拉斯的势函数的二阶微分方程,普遍用于热、电和磁的运动,建立了这三种相似现象的数学联系.1847年,他又在不可压缩流体的流线连续性基础上,论述了电磁现象和流体力学现象的共同性.麦克斯韦正是吸收了W·汤姆逊这种类比方法,把它发展成为研究各种力线的重要工具.例如麦克斯韦把电学中的势等效于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