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哲学史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代表.

中、西哲学史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代表.
中、西哲学史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代表.

1

1、?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4、?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王充

5、?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王充

6、?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张载

7、?五行之气、天与人相交胜。?(刘禹锡

8、?水是万物的始基。?(古希腊泰勒斯

9、?万物都从火产生,也都消灭而复归于火。?(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10、?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古希腊德谟克利特 11. 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12. 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13. 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 14. 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15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16. 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

[2007大纲卷]I153年,金迁都燕京。据史书记载,在迁都前后,朝臣曾有激烈争论。反对迁都者提出,“上都之地,我国旺气,况是根本,何可弃之”。赞同迁都者的理由则是,“上京僻在一隅,,转漕艰而民不便,唯燕京乃天地之中”;“燕都地处雄要……居庸、古北,松亭、榆林等关,东西千里,山峻相连,近在都鼓,易于据守”;.“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父之所”;“本朝与辽室异,辽之基业根本在山北……我本朝皇业根本在山南之燕”1151年,有司据阴阳五行学说来规划燕都的布局。金帝完颜亮言:“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使桀纣居之,虽卜善地何益? 使尧舜居之,何用卜为”迁都二十多年后“女真人莲忘旧风”,“燕饮音乐,皆习汉风”。(摘编白《大金国》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评析阴阳五行说与“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这两种建都观点?

【答案】在如何建都的问题上,有人以符合阴阳五行之说作为规划都城的理由,其理论依据是唯心主义的,“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是说国家的前途命运是由统治者是否施行德政决定的,而不是由都城的布局是否符合阴阳五行说决定的。

这体现了在考虑客观条件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备注】“五行”即宇宙中的五种基本元素。代表很广泛。 1、代表方位:东方木;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中央土。 2、代表季节(节令):春木;夏火;秋金;冬水;每季末月土。3、代表颜色:青木;红火;白金;黑水;黄土。

4、代表五脏:肝木;心火;肺金;肾水;脾土。(中医文化具有:猜测性直观性缺乏科学论证)

5、代表情志:怒木;喜火;悲金;惊水;思土。

6、代表天干:甲乙木;丙丁火;庚辛金;壬癸水;戊己土。

7、代表地支:寅卯木;巳午火;申酉金;亥子水;辰戌丑未土。

8、代表八卦:震巽木;离火;兑乾金;坎水;坤艮土

(二中、西哲学史上客观唯心主义典型命题列举

1、?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老子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万物。?(老子

3、?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程颐

4、?有是理,后生是气?,?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理在物先,理在事先?。(朱熹

5、?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黑格尔

6、?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柏拉图

7、?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8、人为天命所主宰。

(三中、西哲学史上主观唯心主义典型命题列举

1、?万物皆备于我。?(孟子

2、?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3、?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

4、?心即理。?(陆九渊

5、?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王阳明

6、?心包万物,心包万理。?(王阳明

7、?万物皆在吾心中。?(王阳明

8、?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康德

9、?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10、?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 11、?物质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 12、?物是感觉的复合。?(马赫13、?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尼采 14、?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是世界的本

质。?(叔本华 15、?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叔本华 16、?经验是世界的最终构成要素。?(波格丹诺夫 17、?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杜威 18. 休谟: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 19. 费希特: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 20.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21. 叔本华:万物是我们的表象

22. 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 23. 慧能: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2

(四中、西哲学史上古代自发辩证法典型命题列举

1、?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易经》,指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指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是一种普遍现象。

3、?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易传》,指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变化的原因;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表现出无穷的变化。

4、?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弛张?,?智有所不能立,力有所不能举?,?疆(强有所不能胜?,?无难之法,无害之功,天下无有也。?(韩非,是说,矛盾是普遍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相对的,绝对完善的事物和全智全能的人是不存在的,不能求全责备。

5、?动自休,自峙自流?,?吁炎吹冷,交错而动。?(柳宗元,是说,万物自己运动;运动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二气相经作用所引起。

6、?一物两体,气也?,?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天地变化,二端而已。?(张载,是说,阴阳两个对立面,即矛盾;气是阴阳两个对立面即矛盾的统一体;没有对立面,就没有统一体,没有统一体,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也就停止了;对立面的交互作用,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根源。

7、?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程颢,是说,万事万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8、?一切皆流,一切皆变,无物常住,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五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认识论典型命题列举

1、?知,材也。?(墨家,是说,认识是人的感受的一种特性。

2、?知也者,所以知也,而必知,若明。?(墨家,是说,人们都具备所以知的认识能力,因此能够产生认识,就象人有眼睛能够看见景象一样。

3、?凡以(可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荀子,是说,就人的本性说,是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就客观事物的道理说,是可以被认识的。

4、?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含谓之智。?(荀子,是说,人具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即知,这种认识能力与外界事物相结合就是认识,即智。

5、?缘(因耳而知声,缘目而知形。?(荀子

6、?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韩非,是说,遵循名实相符的原则来判定是非,根据检验的结果来审查言论是否正确。

7、?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韩非,是说,检验言行的客观标准是?功用?,即效用。 8、?事实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王充,是说,认识和理论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必须通过实际效果来检验,凡是符合事实效果,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9、?空言虚语,虽得道心,人犹不信。?(王充,是说,违背事实效果的思想理论,即使说得再好听,也是不能令人相信的。

10、?闻见之知,乃物交而知。?(张载,是说,通过耳目感官和外界相接触而获得认识,外界事物是第一性的,人的认识是第二性的。

11、?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王夫之,是说,根据客观对象才得以发生主体认识,主体的认识必须符合客观对象。

(六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典型观点列举

1、?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孔子,是说,?行?是?学?的表现。

2、?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是强调知行统一,学以致用。

3、?只有两件:理会,践行?,?行为重。?(朱熹,认为知先于行,在认识上道理明了,就会指导人去行动;行重于知,理会的目的在于践行,只是理会不去践行,等于没学。

4、?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朱熹,是说,知和行是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关系。

5、?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朱熹,是说,知而不行,则体会不深;见之于行,则认识更明,知行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不可偏废。这是知行关系问题上的相互辩证法思想。

6、?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是说知是行的来源,行是知的作用;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认为知决定行。颠倒了知和行的关系,是唯心主义的知行观。

7、?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王阳明,认为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行合一。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8、?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是故知不行之不可以为学,则知不行之不可以为穷理矣。?(王阳明,强调只有通过?行?才能掌握学问,才能穷理。这是合理的观点。

9、?由行而行则知,由知而知所行。?(王夫之,强调知行统一。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10、?行可兼知,行高于知。?(王夫之,强调行对知的决定作用。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11、?行而后知?,?…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魏源,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获得的,行先知后。这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12、?知难行易?,?天下事惟患于不能知耳,倘能由科学之理则,以求得其真知,则行之决无所难。?(孙中山,在知行关系上认为,知是难的,行是易的,即知难行易。

13、?行先知后?,?宇宙间的道理,都是先有事实,然后才发生言论,并不是先有言论,然后才发生事实?,?夫维新变法,国之大事也,多有不能前知者,必待行之成之而后乃能知之也。?(孙中山,认为,行在先,知在后,?行先知后,?知是从行中来的,能实行便能知,能知便能进步。

14、?科学虽明,惟人类之事仍不能悉先知之而后行知之也,其不知而行之事,仍较于知而后行为尤为也。且人类进步,皆韧于不知而行者也,此自然之理则,而不以科学之发明为之变易者也。?(孙中山,是说行先知后,行易知难。这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七中、西哲学史上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的典型观点列举

1、?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它对人大有用处,所以才给…真理?的美名。?(胡适

2、?有用的就是真理。?(詹姆斯

3、?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是社会组织起来的经验。?(波格丹诺夫

4、?被社会公认的就是真理。?

(八中、西哲学史上古代形而上学典型命题列举

1、?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万物皆一?,?齐万物而为一。?(庄子

2、?合同异?,?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惠施

3、?坚白离?,?白马非马。?(公孙龙

4、?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

5、?没有过去,没有将来,唯有现在,现在是唯一不变的存在?,?…存在?是唯一,并无运动的余地?,?只有…存在?始终不动?。(巴门尼德

6、?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

7、?飞矢不动。?(芝诺

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区别

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区别 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在公共基础知识的马哲部分考查次数最多的内容,是马哲中的重中之重。王世明老师就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区别做下阐述: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中国宋代程朱理学的“理”,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德国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就都是这种作为世界本体的客观精神或原则。客观唯心主义的所谓客观精神或原则,实际上是把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的结果。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中国宋明时期的心学所谓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英国贝克莱的所谓“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就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观点。 客观唯心主义论题 古希腊的柏拉图认识感觉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或影子 中国宋代的朱熹主张“理在事先”“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在这里” 德国的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都是“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的产物程颐:“有理则有气”“有理面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 主观唯心主义论题 中国宋代的陆九渊认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中国明代的王守仁认为“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认为“心即是天”,“心者,天地万物之主”。 奥地利的马赫认为“物是感觉的符合”。 风吹动的旗是唯物的,旗飘动才有风颠倒因果是形而上学,是你们两个的心在动是唯心主义。 以下列举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一些观点,以供参考: (一)中、西哲学史上客观唯心主义典型命题列举 l、“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老子)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万物。”(老子) 3、“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程颐) 4、“有是理,后生是气”,“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理在物先,理在事先”。(朱熹)

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在考研政治中,有关唯心主义的知识点最难的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和客观唯心主义的的区别与联系。 首先看他们的联系:它们都是唯心主义,都承认意识第一物质第二,即世界的本源是意识,物质世界是由意识派生出来的,即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其次,它们的区别是: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只在自我才是惟一存在的“唯我论”。例如,英国大主教贝克莱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人的主观感觉,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马赫倡言“世界是感觉要素的复合”;康德的“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尼采的“自然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叔本华的“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波格丹诺夫的“经验是世界的最终构成要素”;杜威的“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中国古代庄子讲的“万物与我为一”;孟子讲的“万物皆备于我”;陆象山说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阳明说的“天下无心外之物,心包万物,心包万理,万物皆在我心中”,等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

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绝对精神等)变为独立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它认为世界的本原不是人的主观精神,而是由超空间的客观存在的精神决定的,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这种精神实体的派生物或表现。客观唯心主义的荒谬之处在于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其所谓的客观精神不过是上帝的别名。例如,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约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影子”,“世界是上帝的确良创造物”,“人为天命所主宰”。中国古代哲人老子的“道是天地之根,万能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万物”;和颐的“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朱熹认为“理在物先,理在事先,理是万物之本”,都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 由此可见,对它们的区别还是要从概念上理解:主观唯心主义的出发点是是“我”——我的意识或思想等,客观唯心主义的出发点是“他”——既不是人也不是自然界的第三者的意识或精神,如宗教的上帝创造万事万物。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2011年高考历史备考必知考点(一)

一、选择题 1.以下有关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 B.其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 C.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D.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巩固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在在于()A.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发展社会经济 C.巩固国防抵御侵略 D.加强民族交流 3.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4.秦朝御史大夫的职责不包括() A.掌管奏章 B.管理军事 C.下达诏令 D.兼理监察 5.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举措()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强化中央机构 D.统一文字 6.秦朝郡县制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7.郡县制和分封制的最主要差别是() A.地方长官的名称 B.地方长官权力的大小 C.地方长官的任免方式 D.皇帝是否总揽一切大权 8.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的政治作用是()

A.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B.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C.巩固了国家统一 D.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9.汉初的中央集权与秦朝时最大的不同是() A.中央官制 B.皇帝权力 C.地方行政设置 D.独尊儒术 10.贾谊《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之义,国小则亡邪心。”下面措施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颁布推恩令 B.收回王国官吏控制权 C.夺去王侯爵位 D.削减王国封地 11.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的根本作用是() A.削弱了皇权,有益于政治清明 B.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明确了官吏分工,提高了行政效率 D.增加了政府职能机构,便于纳贤 1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了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由此应吸取的教训是() A.改革必须重视精兵简政 B.扩大国家机器是改革的必然结果 C.机构改革必然增加财政开支 D.加强中央集权势必导致财政危机 13.“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所采取的措施是()A.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 B.设立通判 C.派文官任州的长官 D.设三司管理财政 14.唐朝在中央设置的尚书省职能相当于元朝的() A.中书省 B.吏部 C.枢密院 D.行中书省 15.明初撤销中书省及丞相官制,皇帝秘书班子内阁的地位上升,主要反映了()A.中央政府提高工作效率 B.文臣的地位开始提高 C.君主专制统治大大加强 D.科举制度不断发展 16.“票拟”是() A.大臣的奏章 B.阁臣帮助皇帝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C.皇帝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 D.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 17.关于清朝军机处,不正确的表述是() A.军机大臣由皇帝的亲信、重臣组成 B.能接触国家的军政机要 C.始终是清朝位于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D.它的设立使皇权进一步加强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

主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 英国:贝克莱(1684年—1753年); 德国:费希特(1762年—1814年); 中国:孟轲(约前372年—289年)、王守仁(1472年—1528年)。 “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陆九渊(宋);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王阳明(明); “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复合”——贝克莱(英国) “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 法)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康德(德) “物是感觉的复合” ——马赫(奥地利) “万物皆备于我” ——(孟子) “人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泰戈拉(古希腊) 客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 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认为现实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创造的,理念是世界的本原,现实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黑格尔(1770-1831)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绝对精神”的自我辩证发展到一定阶段外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宋朝哲学家朱熹:“理在气先。” 禅宗五祖慧能:不是幡动,不是风动,唯有心动。 笛卡尔(实际上是个二元论):我思,故我在。 唯物主义:荀子的“形具而神生”,王充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范缜的“形谢则神灭”,王夫之的“气者,理之依也”。 主观唯心主义:陆象山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客观唯心主义:朱熹的“理在气先”。 追问 可不可以详细点啊详细加分好了 回答

唯物主义:主要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某种基本元素组成并决定精神,集中于法家人物及其亲近者,荀子的“形具而神生”,王充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范缜的“形谢则神灭”,王夫之的“气者,理之依也”。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宇宙万物是自我感觉而存在,集中于陆王心学人物,陆象山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阳明的“心外无物”。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宇宙万物由一个“天理”决定的,集中于传统儒家人物和程朱理学人物,朱熹的“理在气先”。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讲究世界的本质是物体 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讲究世界的本质是意识 主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之一。它认为个人 的精神(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而世 界上的一切事物只存在于个人的心灵之中,或是个人心灵的产物,是 第二性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贝克莱(1684年一 1753年),德国的费希特(1762年一1814年),中国的孟轲(约公元前372年 一公元前289年),以及王守仁(1472年一1528年)等。 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中的一种;它认为 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但这精神并不是个人的主观意识, 而是存在于宇宙空间的一种神秘的、客观的精神。客观唯心主义的主 要代表人物有: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前427年—前327年), 他把这种“客观”精神称为“理念”;中国南宋唯心主义哲学家朱熹(1130年—1200年),他把这种精神称为“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 尔(1770年—1831年),他把这种精神称为“绝对观念”或“绝对精神”。 唯物主义有机械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区别,机械唯物主义 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各个个体组成的,如同各种机械零件组成一个大机器,不会变化;辨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永远处于运动与变化之中,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机械唯物论的代表人物是费尔巴哈,辨证 唯物论的代表是马克思。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 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 主义社会。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类已经经历了前三个阶段,目前正 处于第四阶段(越南,古巴,朝鲜等自称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20 世纪80年代,中国称自己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简单的说就是: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 我们应该用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世界。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 答而形成的哲学中的两个派别。它们只能在哲学意义上,即在回答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 质何者是第一性上被使用。

客观唯心主义在实践中的表现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客观唯心主义承认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强调作为世界本原的“精神本体”,是内生于客观世界自身的,而且这种“精神本体”又都不约而同地带有“事物规律”的含义。 客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虚构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客观”精神,并把它当成万物的创造者。在中国,西周时代的天命观是具有初步理论色彩的客观唯心主义。汉代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是系统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认为“天”是“百神之大君”,“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三纲五常的封建秩序是“天”有意志有目的安排的。魏晋玄学把神秘的精神实体作为万物的本原。王弼认为“万物皆由道而生”,而“道”是“无状无象,无声无响,故能无所不通,无所不往”的独立存在的精神。宋代的朱熹认为“理”是天地万物的创造主,“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在西方,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说是最早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认为“理念”世界是唯一真实的存在,由具体事物构成的“感性世界”则是由“理念”派生出来的不完善的“摹本”或“影子”。欧洲中世纪的托马斯主义和实在论也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近代最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代表是G.W.F.黑格尔,他认为“绝对精神”是宇宙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现象都是“绝对精神”在自我实现、自我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中的外部表现。现代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流派有新黑格尔主义、新托马斯主义、人格主义等。 也许是过于绝对的说法,中国古代诗人对于自然山水的审美形态基本上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而王维在这方面极具代表性。 王维的诗文中找不到现成的关于审美的直接论说,最能为我们提供其美学思想上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他的散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全文抄录如下: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独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闻。此时独坐,童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当待春中,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傥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蘖人往。不一一,山中人王维白。 这是一篇情辞俱美的书信体散文,其中欲说还休而终于还是说了的情感波澜尤其感人至深。明知邀人出游要影响他人温经为何考虑再三还是发出了邀请?为何众多朋友不邀而独邀裴迪一人?从审美的角度看,此中包含有三层意思: 第一,王维肯定了自然山水本身的美,美在自然山水的本身。人的心灵活动并不是一种纯粹的逻辑思维活动,而是“应物现形”的形象演绎,不泛说理,不空论道,托物以起兴,这是客观唯心主义区别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最根本之处。蓝田辋水所以让王维觉得美,是因为其本身具有美的素质,美出了出了个性,“是一种向情感和思想发出的呼吁”(黑格尔语)的特有形式。神秘的冬夜,烂漫的春日,山林水月,轻鲦倏鸥,其中“深趣”无限,而又正因为诗人“物在灵府”的唯心作用,此山中则更具玩味不尽的美的意蕴。客观的美的价值,正在于它以其感性的特有形式呼唤审美主体以自由创造精神的积极参与。我们从此文中可看到,诗人

中、西哲学史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唯物与唯心篇 (一)中、西哲学史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1、?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4、?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王充) 5、?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王充) 6、?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张载) 7、?五行之气、天与人相交胜。?(刘禹锡) 8、?水是万物的始基。?(古希腊泰勒斯) 9、?万物都从火产生,也都消灭而复归于火。?(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10、?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古希腊德谟克利特) 11.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12. 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13.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 14. 14.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15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16.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 [2007大纲卷]I153年,金迁都燕京。据史书记载,在迁都前

后,在迁都前后,朝臣曾有激烈争论。反对迁都者提出,“上都之地,我国旺气,况是根本,何可弃之”。赞同迁都者的理由则是,“上京僻在一隅,,转漕艰而民不便,唯燕京乃天地之中”;“燕都地处雄要……居庸、古北,松亭、榆林等关,东西千里,山峻相连,近在都鼓,易于据守”;.“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父之所”;“本朝与辽室异,辽之基业根本在山北……我本朝皇业根本在山南之燕”1151年,有司据阴阳五行学说来规划燕都的布局。金帝完颜亮言:“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使桀纣居之,虽卜善地何益?使尧舜居之,何用卜为”迁都二十多年后“女真人莲忘旧风”,“燕饮音乐,皆习汉风”。(摘编白《大金国》等)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评析阴阳五行说与“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这两种建都观点? 【答案】在如何建都的问题上,有人以符合阴阳五行之说作为规划都城的理由,其理论依据是唯心主义的,“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是说国家的前途命运是由统治者是否施行德政决定的,而不是由都城的布局是否符合阴阳五行说决定的。这体现了在考虑客观条件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备注】“五行”即宇宙中的五种基本元素。代表很广泛。 1、代表方位:东方木;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中央土。 2、代表季节(节令):春木;夏火;秋金;冬水;每季末月土。 3、代表颜色:青木;红火;白金;黑水;黄土。 4、代表五脏:肝木;心火;肺金;肾水;脾土。(中医文化具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都把精神、意识当作世界的本原,第一性的东西。 不同的是,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意志当作世界的本原,当作第一性、决定一切的东西。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我”的感觉、观念、意志、情感等的产物,没有“我”,就没有世界``````` 客观唯心主义,则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但是这个精神不是某些个人的主观意识,而是存在于宇宙空间的一种神秘的、客观的精神```` 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都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 不同的是,辨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则否认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为物质世界是彼此孤立的、静止的,物质的运动形式只有机械运动,否认事物因内部矛盾而引起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把世界上一切事物当做是主观感觉或者意识的产物,认为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等是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客观唯心主义则认为某种客观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由于“绝对精神”、“理念世界”、“理”都属于客观精神或原则,因此,黑格尔、朱熹和柏拉图的观点都是唯心主义的,而且都是客观唯心主义的。 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中的一种;它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但这精神并不是个人的主观意识,而是存在于宇宙空间的一种神秘的、客观的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前427年—前327年),他把这种“客观”精神称为“理念”; 中国南宋唯心主义哲学家朱熹(1130年—12 00年),他把这种精神称为“理”;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1770年—1831年),他把这种精神称为“绝对观念”或“绝对精神”。 如柏拉图的“理念创造一切”、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外化为万事万物”、老子的“道生万物”、朱熹的“理在事先”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脱离人而存在的精神实体的都是。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演变 地方行政制度 中央官制 秦:郡县制 三公九卿制 汉:郡国并行制 中外朝制度 州郡县三级制 尚书台制度 唐;道州县 三省六部制 宋:路州县 二府三司制 元:行省制度 一省二院制 明:三司制 废丞相设内阁 清:废三司设行省 军机处 基本内容:(先中央后地方) 秦 ①中央:三公九卿制【结构】 【特点】特点:①皇权中心; ②相互配合、彼此牵制 ②地方:郡县制度【内容】:①36郡,中央直辖,郡下设县; ②郡守县令,皇帝任命 【特点】:垂直管理、服从中央、无独立性 作用:有效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汉 ①中央:中外朝制度(西汉)【结构】 【内容】汉武帝时期重用侍从,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参国事,削弱相权 ②中央:尚书台制度(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制”(相权削弱,皇权加强) ③地方:郡国并行制度(西汉初汉高祖刘邦)到推恩令(汉景帝) ↓ ↓ 削弱中央集权 加强中央集权 地方:州郡县三级制(东汉末年) 地方监察制度:汉武帝设刺史制度 唐 ①中央:三省六部制【结构】 【特点】①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②三省相互牵制监督 【作用/影响】①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②提高行政效率 ③中央行政制度创新,历朝沿用 【注】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 ②地方:道州县三级制、设节度使(名朝廷藩镇*军事)形成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1.丞相(行政)“百官之首”→统率诸卿 2.御史大夫(监察) 3.太尉(军事*虚设) 相互牵制 尚书令侍中 (中朝*决策) 皇帝 三公九卿 (外朝*执行) 中书省(草拟/决策) 门下省(审核) 尚书省(执行)→具体部门

主观唯心与客观唯心等概念

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 客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之一;它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但这精神不是某些个人的主观意识,而是存在于宇宙空间的一种神秘的、客观的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年一公元前327年),他把这种“客观”精神叫做“理念”;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1770年一1831年),他把这种精神叫做“绝对观念”或“绝对精神”;中国南宋唯心主义哲学家朱烹(1130年一1200年),他把这种精神叫做“理”。 主观唯心主义则把主观精神、主观意志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做世界的本原,当做第一性的、决定一切的东西。他们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我”的感觉、观念、意志、情感等等产物,没有“我”就没有世界。中国宋代的陆九渊认为,“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明代的王守仁认为,“心者,天地万物之主”,“心即是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在西方,18世纪英国的贝克莱认为,“对象和感觉是同一个东西”,“存在就是被感知”,他举例说,苹果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而是人们看到一定的形状和颜色,闻到某种香气,尝到某种滋味,把这些感觉组合在一起,而后给这感觉的组合起个名字,叫苹果。奥地利的马赫说:“物是感觉的复合”。主观唯心主义因为夸大了个人意识的作用,把客观世界看成是主观意识的产物,必然走上唯心主义的道路。 主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之一。它认为个人的精神(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只存在于个人的心灵之中,或是个人心灵的产物,是第二性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贝克莱(1684年一1753年),德国的费希特(1762年一1814年),中国的孟轲(约公元前372年一公元前289年),以及王守仁(1472年一1528年)等。 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中的一种;它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但这精神并不是个人的主观意识。 经验论与唯理论 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分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和唯心主义的唯理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以斯宾诺莎为代表。他承认规律是客观的,主张只有理性才能把握规律,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在承认认识对象即自然界的客观性这一点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反对信仰高于知识的宗教观念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它片面夸大理性的作用,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并且实际上会导致把理性看作是主观自生的东西,对唯心主义让步。 经验论又译“经验主义”。它是“唯理论”的对称。认识论的一种学说。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证明。有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经验论。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是唯物主义经验论体系的代表。他批判天赋观念说,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经验”的。主张经验按照其来源可分为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两类,前者即感觉,后者指反省。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在其对感性经验作唯物主义的说明这一点上是正确的,在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斗争中也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它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不懂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 形而上学metaphysics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也指与辩证法对立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一词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初使用,原意为物理学之后。作为思维方式,它把研究宏观物体机械运动的科学,即经典力学的观点和方法无条件地加以普遍化,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凝固不变的,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忘记了它的产生、消灭和运动,把变化仅仅归结为位置移动和单纯数量的增减,视为外力推动的结果。 形而下学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处于最低层、最末端,是原理的具体化和实际运用,是一种技术知识、应用科学;在逻辑方法上是“多元主义”,反对“一致性原则”,主张“认识论的无政府主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讲主义,“怎么都行”;在学科内容上铭刻着科学主义(实证主义),认为科学是客观的,精确的,实证的和实用的,科学是人类理性的极致和骄傲,科学是最高理性,“科学之外无知识”;在学科功能上是实用主义,学以致用,“有用的就是真理”,“真理就是工具”。形而下学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工具性和功利性。 朴素唯物主义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古代生产力基础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物质的、生成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的;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典型代表是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1、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1)自然界的本原是某一物质(如水,火等)或某几种物质(如金、木、水、火、土等)或某种抽象的东西(如气、道、端、理等);物质与精神不可分离,灵魂不能脱离肉体独立存在;自然界是物质的、运动的,是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统一。 (2)自然界的生成和发展来自于其物质内部的矛盾运动;“在宇宙中,阴与阳两种基本力量处在永恒的矛盾中”;自然界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3)人来源于自然界,并与自然界形成“天人合一”的关系;人类能够运用“阴阳”、“五行”和“气”等哲学思想和归纳、抽象等方法认识自然界并获得知识;人类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界。 2、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1)自然是事物运动和变化的本原,是决定事物运动和变化并赋予其特定秩序的内在原因,是自然物(包括人类)的本性,是它们运动变化的原因和依照的原则。 (2)自然界的本原存在于“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或“某种特殊的东西中”。例如,泰勒斯、阿那颗西米尼、赫拉克利萨戈拉、留基波和徳谟克利特、

毕达哥拉斯分别在存在、根、种子、原子、数中寻找万物的本原;自然界在其内部各要素间的矛盾作用下,无限和永恒地变化和发展着。 (3)宇宙是有形(箱子或者长方盒子)的、有限的(从原始混沌的洪水中生成和演变而来的);它是运动的(或围绕地球转动——“地心说”,或围绕太阳转动——“地动说”)。 (4)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人类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路径及演绎推理等方法认识自然界并获得知识。 3、古代中国和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比较。 (1)在追溯自然界的本原方面,古代中国人和古希腊人都持有一元论或多元论的观点,如古代中国的“元气说”或“五行说”和古希腊的“原子论”或“四因说”等。 (2)在认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古代中国人和古希腊人都主张人类来源于自然界。 (3)在认识自然界的方法论方面,古代中国人善于运用直觉领悟的方法认识自然界并以此获得知识。古希腊人善于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认识认识自然界并以此获得知识。 (4)在表达思想的方式方面,古代中国人“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论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例如,“《老人》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论证”,这种表达方式“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古希腊人则“最为思辨,充满着论辩、推理和证明等说理方式”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突出特点是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突出特点是 朴素唯物主义,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初历史形态。它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试图从中找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 朴素唯物主义 又称自发的唯物主义。产生发展于古代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其萌芽时期就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现象看作是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如古希腊哲学家泰利斯认为,万物产生于水,并经过各种变化之后又复归于水。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等。随着人们实践范围的扩大和理论思维能力的提高,朴素唯物主义逐步摆脱了把世界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局限性。欧洲出现了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的原子唯物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不能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组成的,开始从物质结构上研究世界的本原。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则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一种极细微的流动的物质“气”构成的,气是世界的本原,提出了气一元论。如战国时期荀子认为,物质性的、统一的气构成自然界的万物,而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荀子还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可贵命题。春秋的老子对于世界也提出了关于道的思想东汉王充提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范缜在说明神形关系时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北宋张载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这些都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思想的朴素反映。朴素唯物主义往往和朴素辩证法结合在一起。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在把五行当作世界的本原时,还以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世界的联系和发展。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则用“火”说明世界发展的辩证景象。 朴素唯物主义是依据直观经验和比较粗浅的自然知识所作的理论概括,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带有一些猜测的成分。因此,它有直观性的特点。 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某些原初的物质,即“始基”,变化、发展而来的,万事万物又可以还原为这些原初物质。在中国古代,代表观点是“五行说”,认为世界万物的联系和发展可以用“水、木、火、金、土”五大要素的“相生相克”来解释。在古希腊,泰勒斯把水定义为万物的始基,赫拉克利特则认为火是万物的始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最高成就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原子论认为世界上的万物是由不可分、不可灭、至小无外的“原子”在“虚空”中的无规则运动而产生的。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直观地猜测到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但缺少科学证明;而且把哲学物质范畴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混淆了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并不能真正解决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区别

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在公共基础知识的马哲部分考查次数最多的内容,是马哲中的重中之重。王世明老师就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区别做下阐述: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中国宋代程朱理学的“理”,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德国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就都是这种作为世界本体的客观精神或原则。客观唯心主义的所谓客观精神或原则,实际上是把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的结果。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中国宋明时期的心学所谓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英国贝克莱的所谓“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就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观点。 客观唯心主义论题 古希腊的柏拉图认识感觉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或影子 中国宋代的朱熹主张“理在事先”“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在这里” 德国的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都是“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的产物d.e.f. 程颐:“有理则有气”“有理面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 主观唯心主义论题 中国宋代的陆九渊认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中国明代的王守仁认为“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认为“心即是天”,“心者,天地万物之主”。 奥地利的马赫认为“物是感觉的符合”。 风吹动的旗是唯物的,旗飘动才有风颠倒因果是形而上学,是你们两个的心在动是唯心主义。 以下列举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一些观点,以供参考: (一)中、西哲学史上客观唯心主义典型命题列举 l、“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老子)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万物。”(老子) 3、“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程颐) 4、“有是理,后生是气”,“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理在物先,理在事先”。(朱熹)

(通史版通用)新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3单元第6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与社

第6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对应学生用书第291页)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明设官,开国数年一再更定,内外无偏重,大小监制,缓急繁减,咸克互济,可为尽善。 独是罢丞相而尊尚书,事难画一,缓急不辨,以此得,亦以此失,势有然也。”材料主要反 映明朝废丞相后( ) A.权力过于分散B.行政效率提高 C.中央集权加强D.君权空前强化 A[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出现那种“事难画一,缓急不辨”局面,究其原因就是“独是罢 丞相而尊尚书”导致的权力过于分散,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明太祖罢丞相所导致的是行政效率的低下而非提高,故B项错误;明朝罢丞相之后出现的是专制皇权而非中央集权的加强,故C项错误;明朝废丞相后确实出现君权空前强化的局面,但这在材料中却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 2.2017年4月1日,中央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其“副首都”的城市定位使京津冀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追溯历史,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元代河北为腹里 之地,明清此地区为北直隶辖地,承担了首都的部分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该历史现象表明 ( ) A.历史发展具有区域差异 B.城市发展受制于行政因素 C.地方行政区划一脉相承 D.地理环境决定城市的发展 B[材料并没有涉及历史发展的区域差异,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城市发展受制于行政因 素,故A项错误,B项正确;从题干信息中可以看出,虽然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但具体的管辖归属是有差异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地理环境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故D项错误。] 3.科举考试中,新进士容易与主考官结成座主、门生关系。宋代正式举行殿试,并规定考试合格者在殿前由皇帝亲自召见并唱名赐及第,及第进士遂成天子门生。此后,元、明、清各朝 因之。这主要是因为可以通过殿试来( ) A.笼络士人,巩固统治 B.防止营私舞弊,取舍不公 C.抑制权贵,奖拔寒俊 D.选拔真才实学,择优录用 A[材料中特别提到了“新进士容易与主考官结成座主、门生关系”,因此,宋朝采取的

主观唯心与客观唯心主义例子.

一、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典例。 (一)中、西哲学史上客观唯心主义典型命题 l、“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老子)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万物。”(老子) 3、“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程颐) 4、“有是理,后生是气”,“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理在物先,理在事先”。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朱熹)鳃记劲蕷桨脑妈三聲訪缑獪懷漣冪鶇摆褴祷紼屨橋聳馐薌伪瀠饋缌谓駘釀娱撷荧謔議鼹楊錟賂讯匭哝儂釗煩龜软遞滄锔殴經飯跻哑峤側晝。 5、“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黑格尔)钉狱葱賕栏烧帻帳长獼糴韜觋诼涛钻辚鈽鳄蚬恋岭牍现噦閌钫頂軌絷幫阉览箪惩儔揮鵑縉满鲸戆鹈凫紂麽坏馒鈍瘾棖缢揮頂艫覿為徑襝紇。 6、“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柏拉图) 7、“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8、人为天命所主宰。 9、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庄子) 10、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子夏); (二)中、西哲学史上主观唯心主义典型命题 l、“万物皆备于我。”(孟子) 2、“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3、“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 4、“心即理。”(陆九渊) 5、“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王阳明) 。 6、“心包万物,心包万理。”(王阳明 7、“万物皆在吾心中”(王阳明) 8、“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康德) 9、“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10、“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 11、“物质是观念的集合i”(贝克莱) 12、“物是感觉的复合。”(马赫) 13、“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尼采) 14、“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是世界的本质。”(叔本华) 15、“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叔本华) 16、“经验是世界的最终构成要素。”(波格丹诺夫) 17、“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杜威) 18、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 19、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毕尔生); 20、事物的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柏格森) 二、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例子: 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天下没有离开物体而独自燃烧的火,世间怎么能有脱离形体而独自产生知觉的精气呢)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德谟克利特);“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范缜)铋薈却蘺亚雳鉅赈鴟缥栈递鹼臚捞荊钫嘘鲟餃釘纵輯興順蛮睞鲁壞据蕆髅牺爍显毁躯骆饞缔渙誘檜簖眯竞斕愷澜饌虚墜嚕廢錈濱镪俨趋绠。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例子: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为代表,在本体论上也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但看不到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在状态论上看不到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否认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用孤立,静止,片面的方法看问题。“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培根)“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狄德罗)異尘轹镯樅铙骚矚鸨乡闺诎觶袜济灏霧剎評鍘珏鏇轾塊鹜浈狮鏌淀汇荧蝼貶刿卢詬鳔梦躡賒痨衔蝈鸽挠锖溝躪颉湿雜驵謂鋰顰玮绕讥阑鯰。 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主要特征: (1)皇帝集最高立法者权、最高行政权和最高司法权,不受任何约束与监督。 (2)广大官吏唯上是从,官场具有浓厚的因循守旧之风。 (3)官僚机构膨胀,官僚主义、贪污腐化盛行等。

中央集权是“地方分权”的对称,是国家统治权力集中统一于中央政府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地方政府统一服从于中央,并根据中央政府的政策和法令办事。君主专制通常指奴隶制和封建国家实行君主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君主拥有无限权力,他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法律,以国家为其私有财产,依靠庞大的军事官僚机构维持其统治。 贯穿于中国古代政治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因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而为人熟知,也使很多人把“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混为一体,产生了错误的认识,正确理解这两个概念对学习和研究历史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专制主义

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政权组织方式,其主要特征是: 1.君主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等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在专制国家里,法律仅是君主的意志,皇帝集立法、司法、行政等大权于一身,天下之事皆决定于上。君口一言,君言的好恶成为评是非、功过的最高原则。君主凌驾于一切之上,极易出现专横、残暴,而臣民则被剥夺了权利和自由。 2.无数的大小官僚,作为君权代表对百姓实行专制统治。这些官僚是皇帝的奴仆,随时听从使唤。他们在辖区内代表王权统治百姓。 二、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指国家的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的密切关系,地方政府在政治、

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其主要特征有: 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不允许有相对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2.中央为控制地方,重视对地方官员的任用和监督。中国自秦开始,地方官员的任用、升迁、调动,一律由中央决定。绝对地执行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一切听命于君言的制度要求。同时君主在官职设置上有意造成职权重复,使之相互牵制,相互监督,无限制地将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 三、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区别与联系 通过上述可以看出,二者是不同的概念:一个是政体,体现君臣关系;一个是国家结构形式,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专制主义可行之于中央集权国家,也可以实行于地方割据王朝,同时并非中央集权都导致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演变

1、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 (1) 含义:君主专制指国家政权统治形式,君主掌握最高权力,臣下必 须服从君主;中央集权指国家政权分配形式,国家权力(军、政、财大权)集于中央,地方必须服从中央。核心在于:皇帝控制国家核心人事大权,地方和中央必须绝对服从皇帝。 (2)发展历程:秦朝建立→两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新发展→明空前强化→清到顶峰。 ⑶两对矛盾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始终围绕两对矛盾展开, 即:一是地方与中央权力的矛盾;二 是集中到中央的权力由谁来掌握。一方面,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末的军阀割据、唐朝的安史之乱和五代 十国的割据局面,都是由于地方权力过大,中央对地方失去控制而形成的。另一方面,相权、宦官专权、 外戚专权等现象,从本质上讲都是君主专制质变的产物,也是危及皇权专制的重要因素。 最能体现国家机器特征的是两种机构:官吏和军队。官吏任免权和军权是国家权力中最基本的,这两 个权力能否集中到中央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的关键。 ⑷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 ①加强君主权力。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专制制度:从两汉到唐朝,王 国、豪强、士族、节度使都曾 是威胁中央集权和皇权的大问题;宋太祖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强化了皇权;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②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明清的八股 取士,清朝的文字狱。从控制 对象的范围看、是由镇压反对派儒生,到控制官吏选拔,再到控制和镇压全体汉族地主与人民。 ③中央机构。秦始皇时期三公九卿;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明清时期废 丞相,设内阁,增设军机处, 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 ④官吏选拔制度。秦汉时期官吏由皇帝任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士族世 袭,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明 清时期八股取士。 ⑤对地方的控制。秦汉时期的郡县制,王国问题的解决,士族势力的消 亡,藩镇割据势力的强大与解 决。北宋削弱地方势力,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朝设三司,清朝设军机处直接控制地方的官吏。 (5)历史评价: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建立于封建经济基础之上,与中国的封建生产方式相适应。 B、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 C、为封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民族融合。 D、同时。它也是造成历代封建王朝中后期腐败的根源。 E、到了封建社会后期,这种制度愈来愈加强,并且逐渐趋于反 动,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