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

青岛
青岛

第一章青岛的自然环境

1.1基本情况

青岛建置于1891年,昔称胶澳。现辖七区五市,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唠山、城阳、黄岛等七区)面积1159平方公里,所辖胶州、即墨、平度、胶南、莱西等五市为9495平方公里。2007年底,全市常住人口为838.6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535.9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3.9%;乡村人口为302.7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6. 1%。

青岛作为副省级计划单列市,是山东半岛发展的经济龙头。2008年,全市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实现生产总值4436.18亿元,增长率为13.2%,占全省总量的14.3%。全市工业经济增长较快,2008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062亿元,增长12.1%,家电电子、汽车机车、造修船、海洋工程、石油化工等制造业集群初具规模。

在区域发展方面,青岛市提出“依托主城、拥湾发展、组团布局、轴线辐射”的城市发展战略思路和构筑“一主三辅多组团”现代化城市框架构想。根据规划,青岛市区不再布局工业项目,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城阳、黄岛两区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融合;即墨、胶州、胶南、平度和莱西五市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着力构建区域特色鲜明、产业集聚度高的县域服务业体系。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逐步形成了港口、开放、品牌、旅游、海洋科技、奥运城市的特色,经济总量进入国内大中城市前10位。

1.2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

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位于119°30′—120°00′E、35°35′—37°09′N之间,市区将胶州湾环抱其中且依水而长,即墨、胶州和胶南三市濒临海岸,平度和莱西两市处于内地。海岸带大陆陆域总面积5965.46k㎡,其中,市区面积为 110k㎡,,所辖胶州、即墨、胶南三市面积为4863.4k㎡。大陆岸线长730.64km,占山东省岸线的1/4强,岸线资源非常丰富。

青岛港与130多个国家和地区、45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开辟集装箱班轮航线几十条,并有国际游轮不定期来港。水路距上海港404海里,天津港460海里,广州港1169海里、香港1160海里、釜山495海里、新加坡2413海里;距北美、西欧、澳大利亚等港口超过5000海里。公路有济青高速、青银高速、

同三高速、204国道、308国道和309国道,以及多条省级干线公路。陆路距烟台市107.9公里、威海市189公里、潍坊市161. 1公里、淄博市268.4公里、济南市318公里、日照市178.9公里。铁路通过胶济线与全国铁路网衔接。青岛航空交通便利,流亭国际机场达到4E标准,开通国际、国内航线94条,其中,国际航线9条,通航城市55个,航空旅客吞吐量约790万人次,航空货邮吞吐量突破10万吨。

1.3气候自然条件

青岛市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内,属季风大陆性气候,四季变化明显。滨海地带不同于一般的大陆性气候,4-9月盛行东南风,湿热多雨,日差较小,呈现海洋性气候特点;10-3月在西北季风的控制下气候干冷,少雨雪,海洋对本区的影响减弱。

根据青岛市团岛气象站的实测资料统计

1、气温:年平均气温12. 4℃,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5. 4℃,历年极端最低气温-16.0℃;最热月为8月,月平均气温25. 2℃,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0.1℃

2、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为735.1mm,年最多降水量1325.4mm (1964年),最少降水量为401mm。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约占年降水总量46%。日降水量25mm的年平均天为5.5天。

3、风况:本地区常风向为SSE出现频率为14.38,次常风向NW,出现频率为13.41。强风向为ENE,最大风速为38m/s。年平均风速为5.5m/s;偏北向平均风速较大,为6.5m/s;偏南向平均风速仅为4.2m/s。全年7级风日数多年平均为7.5天。风玫瑰图见图1-1

图1-1 团岛气象站风玫瑰图

对青岛地区有影响的台风主要出现7-9月,每年约发生1-2次,最多4次(1962年)。影响时的最大风速超过12级,风向多为NNE和NNW向,其次为SE-S向。历史上造成巨大灾害的台风主要有1939年8月台风、8509号台风和9216号台风。

4、雾:海雾频繁是青岛气候特点之一,年平均雾日数48.6天,轻雾52.9天,年最多雾日数64天(1976年)。多集中于4-7月,秋、冬季较少,常出现于后半夜至上午,最长连续雾日达33天。

1.4海洋水文

潮汐:

青岛属正规半日潮港,每个太阴日(24时48分)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潮差为1.9-3.5米,大潮差发生于朔或望(上弦或下弦)日后2—3天。8月份潮位比1月份潮位一般高出0.5米。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观测的平均潮位被命名为“黄海平均海水面”,其高度在青岛观象山国家水准原点下72.289米。中国自1957年起,大陆国土的地物高程即以此为零点起算。外海潮波由东向西传播,高潮时间东部早于西部,潮差西部略大于东部。青岛港(大港验潮站)潮汐特征值如下(以理论最低潮面起算):

历史最高潮位:5.36 m (1956年3月6日)

历史最低潮位:-0.70m (1980年10月16日)

平均高潮位:3.80m

平均低潮位:1.02m

平均潮差:2.78m

平均海平面:2.42m

青岛大港的工程水位为:设计高水位4.34m,设计低水位0.37m,极端高水位

5.43m,极端低水位-0.85m.

潮流:

青岛近海的潮流属于正规半日潮,潮流运动形式除少数区域外,基本为往复流,薛家岛东南海域具有旋转流形式,旋转方向多为左旋。近岸潮流流速方向基本与海岸平行。最大流速出现在胶州湾口和黄岛东北水域,最大实测涨潮流速达2. 76m/s和3. Om/s;湾内的前湾湾口和大港附近海域流速较小,最大涨潮流速0. 55m/s,最大落潮流速0. 53m/s。胶州湾外海域的涨潮流向偏东,落潮流向偏西,最大涨落潮流速发生在高低潮前1h;一般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最大流速均小于湾内;鳌山港附近的实测的最大涨落潮流速分别为0.39m/s和0. 33m/s.青岛近海的余流流速一般小于0.2m/s,近岸水域潮致余流的比重相对较大,且比较稳定。沿海海域存在多个余环流系统,团岛与黄岛之间有顺时针余环流、黄岛以北有反时针余环流、团岛与薛家岛之间的湾口部有一个流势较弱但范围较大的顺时针余环流。

波浪:

青岛沿海濒临黄海,受外海波浪影响较大,沿岸以风浪为主,风浪出现频率为97%,涌浪出现频率为67%,夏季可达88%。全年波向以偏南向为主,出现频率30%;偏北向次之,为27%;夏季多偏南向浪,冬季多偏北向浪。年平均波高以东北部海域的千里岩最大,平均波高0. 9m,向西南逐步减小,小麦岛为0. 6m,董家口约为0. 5m。海域实测的最大波高为9m(小麦岛,1985年),胶州湾内的黄岛最大波高仅为2. 8m。海域受外海涌浪的影响,年平均周期较大,为3.4-4.6s,最大周期14.7s(小麦岛)。

胶州湾内,由显浪咀测波资料分析:常浪向为NW向,频率10.43%,次常浪

= 1.5m;次强浪向为NE向,频率7.52;强浪向为NNE, NE向,实测最大波高H

4%

向为ENE向,实测最大波高H

,=1. 3m。波浪主要为胶州湾内生成的小风区波浪,

4%

小部分为外海传入以涌浪为主的混合浪,一般情况下波浪较小。推算的50年一遇波要素见下表。

表1-1 青岛港50年一遇波要素

5地貌地质

地貌情况:

青岛为海滨丘陵城市,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隆起,中间低凹,其中山地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5.5%、丘陵占25. 1%、平原占37. 7%,洼地占21.7%。

青岛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新华夏隆起带次级构造单元—胶南隆起区东北缘和胶莱凹陷区中南部。区内缺失整个古生界地层及部分中生界地层,但白至系青山组火山岩层发育充分,在本市出露十分广泛。岩浆岩以元古代胶南期月季山式片麻状花岗岩及中生代燕山晚期的艾山式花岗闪长岩和唠山式花岗岩为主。市区全部坐落于该类花岗岩之上,建筑地基条件优良。本区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自第三纪以来,区内以整体性较稳定的断块隆起为主,上升幅度一般不大。

全市海岸分为呷湾相间的山基岩岸、山地港湾泥质粉砂岸及基岩砂砾质海岸等3种基本类型。浅海海底则有水下浅滩、现代水下三角洲及海冲蚀平原等。

工程地质:

本区海岸由嵘山、大珠山等的余脉组成,田横岛、竹岔岛、灵山岛等海岸由基岩组成。由侏罗系砂页、白至系火山岩组成的石质海岸质地致密、坚硬、整体性好,其承载力在1000kPa以上。泥质粉砂岩、含砾砂岩风化壳的承载力为600kPa 左右。在陆上沉积的坡积物、残积物、洪积物、冲积物,其泥质沉积层的含水量为18%-31%,呈可塑状,一般呈饱和状态。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本区地震动参数所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

1.6山脉河流情况

山脉:全市大体有3个山系。东南是唠山山脉,山势陡峻,主峰海拔1132.7

米,从嵘顶向西、北绵延至青岛市区。北部为大泽山(海拔736.7米,平度境内诸山及莱西部分山峰均属之)。南部为大珠山(海拔486.4米)、小珠山(海拔724.9米)、铁撅山(海拔595. 1米)等组成的胶南山群。

河流:全市共有大小河流224条,均为季风区雨源型,多为独立入海的山溪性小河。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较大河流33条,按照水系分为大沽河、北胶莱河以及沿海诸河流三大水系。

1.7自然资源情况

2007年底,全市实有耕地面积41.3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3.760l0,沿海滩涂3.8万公顷,浅海水面5.8万公顷。青岛海区港湾众多,岸线曲折,滩涂广阔,水质肥沃,是多种水生物繁衍生息的场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开发利用潜力。胶州湾、唠山湾及丁字湾口水域营养盐含量高,补充源充足,异样菌量比大陆架区或大洋区高出数倍乃至数千倍,水中有机物含量较高。

青岛地区矿藏多为非金属矿。截至2007年,已发现各类矿产(含亚矿种)66种,占全省已发现矿种的44%。优势矿产资源有石墨、饰材花岗岩、饰材大理石、矿泉水、透辉岩、金、滑石、沸石岩。

青岛的风能资源非常丰富。据测定有效风能密度为240.3瓦/平方米,有效风能年平均时间达6485小时。光能资源也较好,全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20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50.7小时,日照百分率达58%。

第二章青岛海岸线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2. 1青岛海岸线的基本情况

2.1.1岸线的基本情况

全市所辖海域位于119°30′—120°00′E、35°35′—37°09′N之间,所辖领海基线以内海域面积约8405km2, 30m等深线以内的海域面积约9165 km2。青岛市所辖岸线843.9km,其中大陆岸线长730.5km,岛屿岸线113.4km。大陆岸线北起丁字河口,南至黄家塘湾,长且曲折(见图2-1)。在曲折的岸线上分布着胶州湾、汇泉湾、浮山湾、唠山湾、鳌山湾、唐岛湾、灵山湾、董家口湾等32个海湾,离岸不远有黄.岛、唐岛、灵山岛、大公岛、小公岛、徐福岛等68个岛屿和54处礁石、14处滩涂。[1]

2. 1.2青岛海岸线类型

1.侵蚀后退岸线:

主要表现在基岩呷角岸,分布于胶州湾西海岸(薛家岛至红石崖)、红岛南岸、唠山沿岸(太平角至山东头)及女儿岛南岸,占整个岸线的40%。主要特点是海水直接作用海岸,形成活海蚀崖、海蚀柱等海蚀地貌。潮间带较窄,有明显的分带性,近岸为石块或大砾石,渐变为沙滩及细砂滩,整个岸段多岩滩。由于岩性的差异性,海岸后退速度是不同的,从总体上看,后退速度是相当缓慢的。[2] 2.稳定岸线:

主要分布于侵蚀后退海岸的小海湾,如前湾、大石头湾、团岛湾、浮山湾、沙子口湾、王哥庄湾、胶州湾东岸及」一字湾等,占整个岸线的30%。主要特点是高潮滩上有海蚀陡崖。潮间带有沙堤、沙滩和人工堤的保护。大风浪时海水才能到达岸边,岸线保持稳定。潮间带的沙堤变化较大,如汇泉湾潮间带已形成两道水下沙堤(或沙咀),并呈有增无减的趋势。

3.淤积增长岸线:

这类海岸主要分布于胶州湾大沽河口、红岛东、鳌山湾及丁字湾,占整个岸滩的30%。岸滩地形平缓,多为淤泥及粉砂组成,直接受陆源河流影响,使海岸线不断向外淤长。

图2-1青岛海域卫星影像图

2.1.3青岛主要港口基本情况

胶州湾位于青岛市岸线中部,是一因海水入侵构造盆地而形成的优良的半封闭海湾,两侧主要为基岩海岸,湾顶部分为粉砂淤泥质海岸。海岸分布着海蚀崖和海蚀台地,并间有湿地、海滩、沙咀等海积地貌。胶州湾内在潮流作用下形成水下侵蚀槽,在湾口处最深达到64m,深槽在过团岛一黄岛后,呈指状辐散为4条水道指向湾顶,成为胶州湾主要的涨落潮流通道,其中沧口水道直抵湾顶,5m 深槽长度达15km,是进出青岛老港区的主要通道。胶州湾两侧及附近只有一些小河注入,河流泥沙来源较少,海岸侵蚀和海底侵蚀泥沙也较少,城市倾废加之人工围垦导致胶州湾面积一度缩小。水深资料分析的结果表明,目前胶州湾冲淤基本处于稳定态势,湾内东北部、沧口水道的水深变动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图2-2胶州湾港区现状图

鳌山湾(北湾)位于即墨市境内东部,面向东南,口门东北起女岛(36°22′11″N,120°51′12″E),西南至鳌山半岛的草岛头(36°20′00″N,120°44′00″E)。岸线长度64.59km。海底地势平缓地向东南(湾口)倾斜,底质为泥沙,近岸多为砂质,少部分为岩礁。基岩埋深由于海底基岩凸凹不平,埋深变化较大,最浅者仅有4m(裸于海底),深者埋深达30m以上。总趋势是由湾东北向西南埋探逐渐变大。

董家口地区位于青岛市南部,行政区划属于胶南市,董家口地区规划总面积约134平方公里,由董家口港区和董家口临港产业区两大部分组成。董家口港区位于董家口地区的南部,总规划面积约74平方公里,从东到西分别为棋子湾作业区、董家口嘴作业区、琅琊台湾作业区、胡家山作业区。其中近期开发建设董家口嘴作业区和琅琊台湾作业区,区域面积约46平方公里;远景开发建设棋子湾作业区和胡家山作业区,区域面积约28平方公里。

董家口临港产业区位于整个董家口地区的北部,总规划面积约60平方公里,与董家口港区南北相连,规划主要作为石化、冶金、装备制造、海洋高新技术等的产业发展用地。董家口港是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组成部分,作为青岛组合港的重要一翼,董家口港将打造成“全球著名的能源储运和大宗散货中转枢纽中心,世界先进的临港产业与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高地”。

董家口位于青岛市南翼的胶南市辖境、琅琊台湾西南端,靠近青岛市与日照

市分界处。董家口一带海岸线比较开敞,受风浪影响较大,沿岸陆域地势宽广平缓,有大量农田紧邻海岸。正在修编的青岛市城市规划己基本明确胶南市将依托海岸资源发展临港工业。目前沿岸修造船产业的发展趋向明显,青钢已确定将搬迁至董家口地区。根据地区资源特点和胶南市产业发展需要,规划将董家口港区做为青岛港总体功能的重要补充,重点发展为临港工业服务的杂货、大宗干散货、液体化工品等运输功能,依托临港工业,逐步拓展港区服务对象和范围,发展成为青岛港南翼的大型综合性深水港区和大宗干散货运输基地。青岛市规划在棋子湾建设钢厂,煤炭、矿石和成品钢等均由海运,因此规划该岸线以大型散货泊位和通用泊位为主。

港区功能定位

前湾港区是青岛港综合运输核心枢纽的骨干和主要基础,以国际集装箱干线运输为主,同时承担铁矿石、煤炭下水等大宗干散货运输任务,兼顾钢铁等杂货运输功能。

黄岛港区是青岛港综合运输核心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型专业化液体散货港区,以接卸外贸进口原油、成品油和液体化工产品运输为主,并具有国家原油战略储备功能。

老港区及四方港区以散、杂货和内贸集装箱运输为主,适度发展国际集装箱运输。

海西湾港区以造船、修船、海洋工程建造为主,船舶配套、科研开发为辅,将逐步发展成我国主要的船舶产业基地之一。

鳌山湾港区将在2020年以后逐步发展成为青岛国际集装箱干线港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当兼顾散杂货物运输。

董家口港区

董家口港区是青岛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大宗散货、液体化工品、集装箱及杂货运输为主,逐步发展成为服务腹地物资运输和临港产业开发的大型综合性港区。

图3-1 青岛市港口布局示意图

黄岛

前湾

董家口

海西湾

老港区及四方

鳌山湾

薛家岛岸线

青岛市其它岸线由于周边为山地丘陵,河流短小,泥沙来源有限,动力作用较弱,岸线变化不大。

2.2青岛海岸线的主要功能

青岛市三面临海,全市海岸线占山东省海岸线总长度的1/4,青岛的海岸线类型多样,具体有以下功能。

2.2. 1港口功能

港口资源是青岛最为宝贵的资源,青岛的海岸主要由岩石、山甲角及海湾组成,岸坡陡峭,深水线离岸较近,是兴建大型港口和多功能港口群的优良岸线,其中胶州湾是举世闻名的半封闭天然优良深水港湾,湾内水深城阔,避风条件好,不冻不淤,是国内外少有的天然良港的港址,具有建设数亿吨大型港口的发展潜力。青岛是一个港口城市。青岛港始建于1892年,见证了青岛的历史变迁。现已形成青岛老港区、黄岛油港区、前湾新港区三大港区,是我国重要的外贸口岸之一。拥有规模位居国内前列的集装箱码头、原油码头、铁矿石码头和国家级的港口技术中心,与世界130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2007年,港口吞吐量达到2.6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946.6万标准箱,分居国内港口第五位、第三位均跻身世界港口前10位。见图2-3。

港区功能定位

前湾港区是青岛港综合运输核心枢纽的骨干和主要基础,以国际集装箱干线运输为主,同时承担铁矿石、煤炭下水等大宗干散货运输任务,兼顾钢铁等杂货运输功能。

黄岛港区是青岛港综合运输核心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型专业化液体散货港区,以接卸外贸进口原油、成品油和液体化工产品运输为主,并具有国家原油战略储备功能。

老港区及四方港区以散、杂货和内贸集装箱运输为主,适度发展国际集装箱运输。

海西湾港区以造船、修船、海洋工程建造为主,船舶配套、科研开发为辅,将逐步发展成我国主要的船舶产业基地之一。

鳌山湾港区将在2020年以后逐步发展成为青岛国际集装箱干线港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当兼顾散杂货物运输。

董家口港区

董家口港区是青岛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大宗散货、液体化工品、集装箱及杂货运输为主,逐步发展成为服务腹地物资运输和临港产业开发的大型综合性港区。

图3-1 青岛市港口布局示意图

黄岛

前湾

董家口

海西湾

老港区及四方

鳌山湾

图2-3青岛市港口岸线利用图

2. 2. 2旅游功能

青岛依山傍海,风景秀丽,山海城浑然一体,西部“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老城区与东部现代化建筑风貌交相辉映,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市区保存完好的近代欧式建筑群,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辖区内有国家级的嵘山风景名胜区、石老人旅游度假区、马山自然保护区等景区。沿海有丰富的沙滩资源,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六海水浴场以及石老人、金沙滩、银沙滩等众多的海水浴场,尤其是许多浴场位于市区内,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这在全国并不多见。良好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为青岛发展滨海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007年接待国内外游客、海外游客和旅游总收入分别突破3000万人次、100万人次和400亿元,旅游总收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0%。2.2.3渔业功能

青岛海区岸线曲折,港湾众多,滩涂广阔,水质肥沃,底质类型多样,是多种海洋生物繁衍生息合适的场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开发利用潜力。沿海滩涂3.8万hm2,其中可利用的面积7333.3hm2余。胶州湾、唠山湾及丁字湾口水

域营养盐含量很高,补充源充足。异养菌量比大陆架区或大洋区高出数倍乃至数千倍,水中有机物含量较高。尤其是胶州湾一带泥沙底质岸段,是发展贝类、藻类养殖的优良海区。一该海区的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经济无脊椎动物、潮间带藻类等资源也和丰富。青岛临近海域栖息的鱼类有100余种。

2.2.4盐业功能

青岛沿海岸线盐场分布较广,浓度较高的海水和优越的气候条件,为海盐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青岛市原有盐田总面积约108.5平方公里,分布于青岛市域沿海一线,东北起自即墨市泊子盐场,西南至胶南市黄海盐场,见图2-4。到2006年,全市盐田实际退盐面积32.2平方公里,目前,全市现有盐田面积76. 3平方公里,制盐企业9家,年生产能力约30万吨。胶州湾底部是青岛市盐田分布和生产能力最为集中的地区,盐田面积占全市盐田总面积的85%,生产能力占全市总生产能力的80%。

图2-4青岛盐田变迁情况图

2. 2. 5其它功能

海洋中还蕴藏着丰富的潮汐能、风浪能、海流能、温差能、盐差能等能源,以及海水中丰富的水资源和化学资源有很大的开发潜力,海水淡化工程己经按照规划正在推进。

2. 3青岛海岸线分区域利用概况

目前已开发的大陆海岸线主要用于港口航运、渔业养殖、临海工业和滨海旅游等行业。

1、胶州湾内区域

胶州湾内海岸线总长约216km,区域范围由团岛头至薛家岛。现阶段开发利用岸线多集中在团岛头至李沧河口段、红岛段及张戈庄至薛家岛段,主要为港口、临海工业及渔业养殖岸线,分别占区域内岸线的6.22%, 6.33%和13. 10%。胶州湾内港口岸线较为密集,占青岛港口总岸线的55.77%。但区域内70%的岸线仍基本处于未开发利用状态。

2、东北部区域

东北部区域范围由团岛头至金口,岸线总长311.3km。该区域主要以渔业养殖及海滨旅游为主,渔业养殖岸线主要分布在仰口港至金口段,占区域岸线总长的59.98%;旅游岸线主要集中在太平角六路至黄山村段,占区域岸线总长的25.4%;港口岸线分布在石老人、沙子口湾、太清宫、仰口湾、鳌山湾、女岛及田横岛各处,以交通旅游码头为主,占区域岸线总长的3.1%.

3、西南部区域

西南部区域范围由薛家岛至王家滩湾,岸线总长203.4km。该区域仍以渔业养殖为主,岸线主要分布在薛家岛东南岸、灵山湾琅哪台湾及棋子湾区段,占区域岸线总长的75.6%;旅游岸线占区域岸线总长的6.12%,主要集中在薛家岛、灵山湾及斋堂岛沿岸:港口以交通旅游码头和渔业码头为主,规模较小,分布在薛家岛、灵山湾、斋堂岛及琅娜台湾,占区域岸线总长的0.5%;工业岸线集中在灵山湾附近,占区域总岸线长度的3.62%.

2.4青岛市海岸线利用的主要特征

主要特征:岸线资源的研究主要侧重在港口利用方面,港口行业占据了几乎所有的优质岸线。

青岛市岸线利用现状情况见表2-1。

岸线利用现状统计表表2-1 单位:km

从表中的分析可得,港口建设仍是目前青岛海岸线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在青岛市良好的宜港岸段中,已建成万吨级以上码头有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老港区、油港区、前湾港区)、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等的码头;千吨级以上码头有国家海洋局青岛海洋科学考察基地、沙子口、黄岛电厂、湖岛、安子、女岛、青山、青一黄轮渡、团岛湾码头、鳌山、田横、积米崖、大湾、琅哪等,能停靠百吨级以上船舶的码头几乎各岛屿都有,地方小型港站自北向南均匀分布在青岛市所辖的大陆海岸线上。

截至2007年底,青岛港拥有生产性泊位82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51个;主航道水深满足25万吨级船舶进出;仓库总面积18.7万平方米,堆场总面积626.5万平方米,油罐83.2万立方米,粮罐28.4万立方米。全市已拥有水路运输企业74家,拥有船舶总载重吨38.7万吨、3347TEU, 11527客位。

青岛港已与世界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通航。已开辟外贸航线(含内支线)123条,内贸航线16条,集装箱班轮每周约130班,初步形成了远近洋航线兼备,干支线配套的全球性航线网络。2007年,完成港口吞吐量2.7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946万TEU,跻身世界港口前10位,是世界集装箱吞吐量增长最快的港口之一。

2.5青岛岸线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关于岸线资源的研究主要侧重在港口利用方面,港口行业占据了几乎所有的优质岸线。然而,随着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不断提高,岸线及土地利用缺乏统一协调,开发与保护矛盾日愈突出。目前,青岛市海岸线及相邻区域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主要有:

一、岸线利用缺乏中长期规划指导,海岸线不断缩短。

由于缺乏中长期规划全局性、协调性、长远性的指导,短期的、局部的、个体的目标追求导致长远的、全局的、整体的利益受损。过去20多年大规模的港口建设、填海造陆等人为活动所造成的大陆海岸线缩短是惊人的。其直接后果是港湾减少、海流改变、鱼虾等海洋动物的产卵场面积减少,进而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二、岸线利用结构不合理,岸线利用效率不高。

沿海景观、水源保护、城市生活占用岸线比例较小,而港口、码头、工业占用岸线过多。一是深水浅用,由于历史原因,有一部分小船码头占用了较好的深水岸线。二是油品码头布局过于分散,造成对优良岸线的大量占用,其中大部分还是深水岸线。三是等级偏低、占用岸线长的货主码头建设过多。四是岸线使用与陆域布局不协调,一些企业多占少用或不愿向纵深发展、不合理多占岸线,有些单位沿海岸线布局,码头占用岸线长度过多,而陆域深度仅几十米,宝贵的黄金岸线得不到充分利用。五是码头布局不合理,不顾条件、争相上马,低水平竞争,导致码头空置率高。见图2一5

图2-5胶州湾港口、航运现状图

三、海岸受到侵蚀,海水污染仍然严重。

海岸侵蚀导致一些地区的地下水质被破坏、盐碱地增加、海滨浴场和渔港遭到破坏,沿岸农田、公路和居民区也受到威胁。导致海岸侵蚀的原因很多,除风暴潮等引起的自然过程外,生态恶化、径流减少、不合理采砂、护岸植被破坏等是重要的人为原因。生态破坏的标志之一是生物多样性降低,虽然这方面尚缺乏详细的调查数据,某些潮间带生物已明显减少,甚至濒临灭绝,如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黄岛长吻虫、多鳃孔舌形虫等过去主要分布在青岛及附近沿海,现在已很难见到。生态破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环境污染外,填海造地、海洋工程、海产品挖采、滩涂海水养殖等都可能给潮间带生物带来严重损失。

四、海湾纳潮能力逐步下降,水动力条件减弱。

以胶州湾为例,水域面积的缩小其直接后果必然是造成海湾的纳潮量减少,对气候的调节能力降低,造成流场改变,水动力强度减弱,水体交换和携沙能力下降,导致海洋自净能力降低,生态环境恶化。20世纪40年代以前,由河口等注入的泥沙及少量的工业三废等物质,通过涨落潮,水体交换,几乎全部携带到湾外,胶州湾基本处于稳定平衡状态。由于填海造地,大兴港口建设使海湾面积的急剧减小,其纳潮量正逐步减弱。据历史资料记载1935年总水域面积约559平方公里,纳潮量为11.822亿立方米;1985年总水域面积约390平方公里,纳潮量为9. 144亿立方米。现在的纳潮量只有7亿立方米,减少了40。人为因素造成胶州湾水域急剧缩小,直接导致了纳潮量减少4亿多立方米。

五、海岸线景观破坏

除由于各种开发建设导致的海岸线缩短外,青岛现存的海岸线、特别是具有较高景观价值的岩礁海岸和沙质海岸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破坏。近年来滨海挖山采石、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和滨海公路建设等也使很多岸段的景观遭受严重破坏。由于有限的海岸带土地资源具独特的地理、经济、人文优势,海滨土地成为企事业单位、个人和房地产商竞相抢占的资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