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技巧

语文教学技巧
语文教学技巧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技巧

教学的技巧能产生一种迷人的力量。而语文教学是科学和技巧的结合,假如上课没有教学技巧,学生上课的兴趣就减去了一半;剩下一半即使是科学的知识,学生也处于一种被动而僵化的状态。因此语文教学不能没有技巧。

常听人们说,听一堂好课是一种享受,这正是对执教者“教学技巧”的褒奖,对执教者来说,课之所以上得好,其“秘诀”就在于成功地运用了“教学技巧”。

那么在新课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运用教学技巧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呢?下面我想就几个方面来谈谈语文课堂教学技巧。

一、导课的技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犹如序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负有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心理学认为:在教学活动开始之际,学生普遍存在着希望上好课的动力准备,心理学称为“心向”。这时候,有经验的教师往往非常重视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以精湛的导入愉悦学生的耳目,激发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过来。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部分必须成为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

新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不胜枚举,有:

1、悬问设置法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

如教《狐假虎威》一课时,我这样导入:“假如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在一起,谁怕谁?谁吃掉谁?”学生答:“这用问?当然狐狸怕老虎,老虎吃掉狐狸。”我说:“但是今天要讲一个故事却是老虎听从狐狸的话,狐狸轻而易举地指挥着老虎。老虎非但不敢吃掉狐狸,反而觉得狐狸威风凛凛。你们说奇怪不奇怪?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请打开课文——《狐假虎威》。”这一段导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急于要弄清问题的心情,驱使他们认真学习课文。

我在上《惊弓之鸟》时,开篇就布疑阵:“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学生凭经验纷纷说,用箭射,用枪打,用弹弓弹……至此,我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话峰一转,说:“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绝,却是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时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2、背景介绍法

有些课文,由于写作年代较早,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感到生疏,难于理解。对这些课文,就可以通过介绍背景来导入新课。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上《月光曲》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板:月光曲)。”像这样的介绍背景式的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对理解课文的内容都有很大的帮助。

3、创设情景法

那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课文,可运用语言、电化教具等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所感,产生共鸣。如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先布置了一下教室的环境,然后用悲痛、低沉的语调导入,很快就把学生带入那催人泪下的情境中去,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凝重的声音中感受“人民爱总理,人民想总理,人民悼总理”的深切感情,起到了不需“言传”也能“意会”的效果。

二、提问的技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所谓学问就是学与问的融合,学而不问就难以长进。那么老师要用什么方式来提问才能激发增强学生的探索意

识,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学习呢?以下是比较有效的几点做法:

1、激励式提问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宗旨,这种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动力。提问是激发学生认真求索的动力和关键。采用激励式的提问,促使学生产生求知激情,带着一种欲望去探索发现,为学生自主发展创造机遇。

如:我在教学《捞铁牛》之后,让学生说说如果在现代高科技发展的年代,你能想出其他的办法?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会去探究。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发散式提问

发散式提问就是要学生突破思维常规,教师可以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供学生设想。在教《亲人》一文时,在通过学生读熟课文后,我只抓住了三句话,一是妈妈的话:“放学回来,你也该帮老奶奶做点事,少先队员应该懂得尊敬老人,照顾老人。”二是老奶奶的话:“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的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该怎样谢谢你们呢?”三是我说话:“你说哪儿去了,帮您做点事应该的……”我把这三句话(即诱饵)先后投影到屏幕上,并设计了下列程序进行教学:①同桌

对话;②表演情景;③文本理解;④思考问题;⑤借题拓展;⑥再结合自己的行为思考问题:1、少先队员应该做些什么?2、我为什么这样做呢?3、我们应该怎样尊敬老人?抓住问题进行质疑并借题发挥,学生即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受到了教育。

3、创新式提问

课程改革就是要创新,不但教师创新,更要学生创新,创新式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很多心理学家把创造能力看作求异思维的能力。求异,既坚持答案结论的多维性,又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学生通过创新思考,培养了思维的多向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引导学生提出新思路、新方法,让学生在标新立异中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如:教《我的新朋友——电脑》一课时,在学生对电脑的用处及它成为我的朋友的原因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后,提出,大家都希望自己也有位电脑朋友,你希望你的这位“朋友”是什么样的?让学生转换角色成为“设计者,”要求他们根据自己实际生活中的需要及对未来的憧憬,设计“我的未来电脑”。结果,这些,“小设计师”设计出了许多合理和新奇的电脑:有专门抓坏蛋的警察叔叔”——“正义使者”型电脑;有救死扶伤的“医学博士”电脑;有既可以做装饰品,又可以让人在高科技信息海洋中遨游的“Q型式样电脑表”……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发明创造的兴趣。

三、点拨的技巧

教学中的点拨技巧展示了教师的教学技巧。点拨技巧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点拨技巧要讲求学生的自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

1、点拨要能把自主意识引入阅读教学中

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教师板书课题后提出:为什么课题中用“飞夺”?“飞”“夺”各指什么?体现了什么?让学生读文,相互讨论,各抒己见,然后归纳。通过巧妙点拨创设诱人的情境,使学生感兴趣,激发思维。

2、点拨要有时机性

要“点”得适时,“拨”得及时,如在教学《江总书记来我家》,课文最后一句:一行行深深的脚印留在灾区人民的心里。这句话意思抽象有些同学会说:“雨大,道路泥泞,江总书记踩下去会留下深深的脚印。”这时,笔者说:“可是,那脚印是留在道路上,怎么会留在心里呢?”同时对学生点拨引导:江总书记来到这儿干什么?他会给灾区人民带来什么?江总书记走了,但……通过一系列的点拨,学生就能说出:但他对灾区人民的关怀和挂念却留在灾区人民的心里。

当然,点拨技巧还得做到全面性、整体性和技巧性。课堂教学是一件千变万化的“艺术品”,它要求教师善于觉察上课进程中发生的独特而细微的变化,注意点拨技巧,随时调控教学,使课堂教学顺利有效地进行。

四、沟通的技巧

在教学中,对学生应以平等的心态进行沟通,这也是技巧。

1、沟通要见机行事

我们经常外出听一些特级教师上课,他们为了推广经验,推动教改,常常借班上课,师生互不认识,互不了解,这时,教师怎样沟通学生迅速缩短师生交往距离,解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教例: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一次在杭大借班上课。地点在大礼堂,学生坐在舞台上上课,下面听课的老师有上千人,看得出学生心情有些紧张。

上课伊始,孙老师笑容可掬地走上讲台,同学们以惊奇的眼光看着老师。孙老师扫视一周,宣布“上课”,师生互致问好。礼堂顿时鸦雀无声,包括听课的老师在内,人人都屏住了呼吸,学生当然就更加紧张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姓什么吗?

生:不知道。

师:我和齐天大圣孙悟空一个姓,姓孙,你们知道孙悟空有什么本事吗?

生:会七十二变,会翻筋斗……

师:孙老师有孙悟空本事那么大吗?你们想有孙悟空那么大本事吗?

生:想。

师:谁来介绍一下自己?(请三位同学上黑板写名字)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生:答。

师:你们的名字都蕴含了父母对你们的期望,多好的名字,老师这儿也写个名字。

板:落花生

我当时在现场听课,这是耳闻目睹的一个教学片断,上课开始,孙老师并没有急于讲出上课的内容,而是提出乍看与课内无关的问题。实际上与上课有直接联系,使学生解除了紧张情绪,迅速沟通了学生的心理。

这说明要想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必须首先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沟通学生的心理,师生一起从同一起点共同投入教学活动。

2、沟通学生的智力心理和非智力心理

在课堂学习中,学生面对着学习任务,一筹莫展,常不知从哪里入手,这除了知识障碍外,多半是方法问题。这时,教师要从方法上给予指导,点拨开窍,既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也让他们尝到解决问题的甜头。如教学《苦柚》一文,在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安排学生围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卖柚姑娘具有诚实的美好品质?”这一问题展开自学。这时,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了几个字和有关符号:⑴哪些?(边板书边作出解释: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⑵怎么?(你怎么看出来的);⑶△△△(找出关键性词语做上记号)。上述学法提示虽寥寥数语,却言

简意赅,学习要求、学习步骤、自学操作方法等都全部明示。结果,学生不仅高效率地学懂了课文内容,而且感知了有关学法。

有时候学生不想学习,不爱学习,课堂上反映不积极,倒不是智力上有问题,常常是缺乏学习动机,这时老师就要不断给学生输送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并不断使他们的愿望在成功的喜悦中变成现实。如学习拼音,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是一件很枯燥乏味的事情。我先请一位学生读课文,可是因为他认字很少,难以流畅地读下去。这时,我将拼音表挂出来,用声母和韵母相拼,竞拼出许多音节。顿时,学生的脸上露出惊喜。抓住这一瞬间,我说:“如果你能将表上的字母读准,也能像我一样读出许多音节,能读通顺许多有趣的书了。”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自觉地产生一种要学拼音的愿望。有时在学习给音节标调的时候,我将拼音儿歌引进课堂,增强拼音的趣味性。

总之,教师与学生心理沟通,这是教学的起点,我们要时时处处给学生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提供切实而具体的帮助,使学生学习能顺利进行。

教学有法,然无定法。教师可以在教学技巧实践中,探索各种有效的方法,这就是课堂教学技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