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

中医内科
中医内科

一.感冒

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风热犯肺--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鼓桔梗汤

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weirui)汤化裁

二.咳嗽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痰热壅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

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四.喘证

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五.心悸

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安神定志丸

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加减

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氺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

瘀阻心脉—化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

六.胸痹

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

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舒肝散

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

七.不寐

肝火扰心----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

痰热扰心---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

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

心肾不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八.癫狂

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醒神—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

心脾两虚---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养心汤合越鞠丸

心脾两虚---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养心汤合越鞠丸

痰火扰神---清心泻火,涤痰醒神—生铁落饮加减

火盛阴伤—育阴潜阳,交通心肾---二阴煎合琥铂养心丹

九.痫病

风痰闭阻---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加减

痰火扰神---清热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瘀阻脑络—活血化瘀,熄风通络----通窍活血汤

心脾两虚----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

心肾亏虚---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

十.胃病

寒邪客胃—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香苏散合良附丸

饮食伤胃---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加减

肝气犯胃---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

湿热中阻—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加减

瘀血停胃---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

胃阴亏耗—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加减

十一. 呕吐

外邪犯胃—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加减

食滞内停--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加减

痰饮内阻—温中化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加减

脾胃气虚-----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

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加减

十二.腹痛

寒邪内阻---散寒温里,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湿热蕴滞---泻热通腑,行气导滞—大承气汤加减

肝郁气滞—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加减

瘀血内停---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腹逐瘀汤加减

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加减

十三.泄泻

寒湿內停—--散寒化湿---藿香正气散加减

湿热伤中----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加减

食滞肠胃-----消食导滞----保和丸加减

脾胃虚弱—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加减

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药方加减

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加减

十四.痢疾

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加减

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

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

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加减

十五.便秘

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加减

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加减

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合半流丸

虚秘—(1)气虚秘---益气润肠---黄芪汤加减

(2)血虚秘—养血润燥----润肠丸加减

3)阴虚秘---滋阴通便-----增液汤加减

(4)阳虚秘---温阳通便-----济川煎加减

十六.胁痛

肝郁气滞---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加减

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加减

瘀血阻络—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

肝络失养---养阴柔肝----一贯煎加减

十七.黄疸

1.阳黄……热重于湿—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加减

湿重于热-----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胆俯郁热-----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加减

疫毒炽盛-----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千金)犀角散加减

2.阴黄…..寒湿阻遏----温中化湿,健脾和胃---茵陈术附汤

十八.积聚

1.聚证….肝气郁结---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逍遥散合木香顺气散食滞痰阻---理气化痰,导滞散结---六磨汤加减

2.积证……气滞血阻---理气消积,活血散瘀---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瘀血内结-----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膈下逐淤汤合六君子汤

正虚瘀结-----补益气血,活血化瘀----八珍汤合化积丸

十九.鼓胀

气滞湿阻---疏肝理气,运脾利湿----柴胡舒肝散合胃苓汤

水湿困脾----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加减

水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

郁结水留-----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加减

阳虚氺盛-----温补脾肾,化气利水---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

阴虚水停-----滋肾柔肝,养阴利水---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

二十.头痛

1.外感……风寒头痛—疏散风寒止痛-----川芎茶调散加减

风热头痛-----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加减

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加减

3.内伤…….肝阳头痛—平肝潜阳熄风---天麻钩藤饮

血虚头痛---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加减

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

肾精亏虚----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大补元煎

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

二十一.眩晕

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天麻钩藤饮

气血亏虚----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归脾汤

肾精不足----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左归丸

痰浊中阻----化痰祛湿,健脾和胃---半夏白术天麻汤

二十二.中风

1.中经络…风痰入络—祛风化痰通络—真方白丸子加减

风阳上扰---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加减

阴虚风动---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加减

2..中脏腑…..阳闭---熄风清火,豁痰开窍---羚羊钩藤汤加减

阴闭---化痰熄风,宣郁开窍----涤痰汤加减

脱证----回阳救阴,益气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

二十三.水肿

风水相搏---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脾加术汤加减

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豆汤合五味消毒饮水湿浸渍----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

湿热蕴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加减

脾阳虚衰-----健脾温阳利水—实脾饮加减

肾阳衰微-----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二十四.淋证

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加减

石淋---清热利湿,排石通淋---石韦散加减

血淋---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加减

气淋---理气疏导,通淋利尿---沉香散加减-

膏淋----清热利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解分清饮加减

劳淋----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加减

二十五.郁证

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加减

痰气郁结---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加减

心神失养---甘润缓急,养心安神---甘麦大枣汤加减

心脾两虚---健脾养心,补益气血---归脾汤加减

二十六.血证

1.咳血

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加减

肝火犯肺---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

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汤加减

2.吐血

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

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气虚血虚---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加减

3.便血

肠道湿热----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

气虚不摄---益气摄血----归脾汤加减

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加减

4.尿血

下焦热盛----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小蓟饮子加减

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

脾不充血----补中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加减

5.血衄

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十灰散加减

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加减

气不摄血----补气摄血----归脾汤加减

二十七.消渴

肺热津伤----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加减

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加减

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加减

阴阳两虚----滋阴温阳,补肾固涩—金贵肾气丸加减

二十八.痹证

1.风寒湿痹

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加减

痛痹----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乌头汤加减

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加减

2.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

3.痰瘀痹阻---化痰行瘀,**痹通络—双合汤加减

中医内科学整理(必背).

一、感冒 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 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荆防) 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银) 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薷)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参苏)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葳)-------------------------------------------------------- 二、咳嗽 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拗+咳)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菊)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杏) 内伤咳嗽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清金) 6肝火犯肺:清肺平喘,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白+黛)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沙) -------------------------------------------------------------------- 三、哮病 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还有虚哮平喘本 发作期 1寒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射)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定)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小龙+石) 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三子)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平固) 缓解期 6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六) 7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脉地+金水) --------------------------------------------------------四、喘证 寒喘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郁五,肺虚生脉肾虚匮,正虚喘脱参附汤 实喘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黄+盖)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麻甘)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桑皮)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五磨) 虚喘 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 五、肺痈 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 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银)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千+如) 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桔)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沙清)或(桔杏) --------------------------------------------------------------------------------------------------- 六、肺痨 肺痨阴月火合气阴保真阴阳造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中医内科学整理(必背)

一、感冒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 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荆防) 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银) 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薷)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参苏)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葳)二、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拗+咳)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菊)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杏)内伤咳嗽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清金) 6肝火犯肺:清肺平喘,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白+黛)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沙) 三、哮病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还有虚哮平喘本 发作期 1寒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射)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定)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小龙+石) 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三子) 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平固) 缓解期 6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 汤(六) 7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脉地+金水)四、喘证寒喘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郁五,肺虚生脉肾虚匮,正虚喘脱参附汤 实喘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黄+盖)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麻甘)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桑皮)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五磨) 虚喘 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五、肺痈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 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 (银) 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千+如) 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桔) 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沙清)或(桔杏) 六、肺痨肺痨阴月火合气阴保真阴阳造 1 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中医内科指导:失眠辨证分型

1.肝郁化火症状:不寐,情绪急躁易怒,不思饮食,口渴喜饮,目赤日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青红,苔黄,脉弦而数。 证候分析:忧怒伤肝,肝失条达,气郁化火,上扰心神则不寐;肝气犯胃则不思饮食;肝郁化火测急躁易怒;肝火乘胃,胃热则口渴喜饮;火热上扰,故目赤口普;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均为热象。 2.痰热上扰症状:不寐,心烦,痰多胸闷,恶食暧气,吞酸恶心,口苦,头重目眩。苔腻而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宿食停滞,积湿成痰,因疾生热,痰热上扰则心烦不寐;痰湿壅遏于中,气机不畅,胃失和降,故见胸闷,恶食暧气或呕恶;清阳被蒙,故头重目眩;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宿食内停之征。 3.阴虚火旺症状: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头晕耳鸣,健忘,腰酸梦遗,五心烦热,口干津少。舌红,脉细数。 证候分析:肾阴不足,不能上交于心,心肝火旺,虚热扰神,故心烦不寐,心悸不安;肾精亏耗,髓海空虚,故头晕,耳鸣,健忘;腰府失养则腰酸;精关不固,故而梦遗;口干津少,五心烦热;舌红,脉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象。 4.心脾两虚症状;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弱。 证候分析:心脾亏虚,血不养心,神不守舍,故多梦易醒,健忘,心悸;气血亏虚,不能上奉于脑,清阳不升,故头晕目眩;血虚不荣,故面色少华,舌淡;牌失健运,则饮食无味;血少气虚,故肢倦神疲,脉虚弱。 5.心胆气虚症状:不寐多梦,易于惊醒,胆怯心悸,遇事善惊,气短倦怠,小便清长。舌淡,脉弦细。证候分析:心虚则心神不安,胆虚则善惊易恐,故多梦易醒,心悸善惊;气短倦怠,小便清长为气虚之象;舌淡,脉弦细均为气血不足之表现。

中医内科学考试常考知识点总结

《中医科学》课程考试常考知识点 第一篇肺系病证 感冒的基本病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 咳嗽病位: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咳嗽痰湿蕴肺证的治法和主方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汤、三子养亲汤 肝火犯肺证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哮证和喘证的鉴别要点 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伏痰) 哮病的治疗原则: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朱丹溪)即发时治标,平时治本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虚哮证的治法和主方 喘证病位:在肺和肾涉及肝脾 喘证辨证要点:首辨虚实,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 上实下虚喘证的概念治法和主方 喘证表寒肺热痰浊阻肺肾虚不纳证的治法和主方 肺痈的基本病机:邪热蕴肺,热雍血瘀成痈,血败肉腐为脓 肺痈四期的治疗原则和主方 肺痨的临床特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

肺痨病理性质:主要在阴虚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 肺痨治疗原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 肺痨肺阴亏耗证气阴耗伤证的治法和主方 《十药神书》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 肺胀病位: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于心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 肺胀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 第二篇心系病证 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 心悸基本病机:虚证:气血阴阳亏耗心失所养实证:痰饮气火扰乱心气心主不安 惊悸和怔忡的鉴别 心悸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治法和主方 胸痹的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基本病机:心脉痹阻(阳微阴弦)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气虚阴伤阳衰及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标实:瘀血寒凝痰浊气滞痹阻胸阳阻滞心脉) 胸痹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主治和主方 不寐的基本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安神定志 不寐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 痴呆和癫证的鉴别 癫狂的基本病机 痫证的临床表现基本病机

中医内科

一、感冒---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失和,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 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 1》风寒感冒---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或葱豉汤---挟:湿、痰浊、气滞、寒包火 荆防败毒散--人参败毒散:去人参加荆芥防风(13):荆芥、茯苓、防风、甘草、川芎、羌 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实、桔梗、生姜、薄荷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 生姜薄荷煎汤服,扶正祛邪有奇功。 葱豉汤 ==葱白、豆豉(多加:苏子、杏仁,荆芥、防风) 2》风热感冒---苔薄黄;脉浮数---辛凉解表,清肺透邪---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清宣温热煮无过。 3》暑湿感冒---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5) 新加香薷饮:香薷6g、银花9g、鲜扁豆花9g、厚朴6g、连翘9g 香薷散:香薷9g、白扁豆6g、厚朴6g 三物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 若易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 4》体虚感冒 1)气虚感冒----舌淡苔薄白;脉浮而无力---益气解表----参苏饮(11)(等份) 参苏饮内陈皮草,枳壳前胡半夏从; 葛根木香桔梗茯,气虚感寒最宜用。(加:生姜3片,大枣3枚)2)阴虚感冒---舌质红,苔剥脱或无苔;脉细数---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8)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 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魁。 二、咳嗽 -----肺失肃降,肺气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病症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舍苔薄白;脉浮或浮紧---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嗽散三拗汤==麻黄汤—桂枝 止嗽散(7):止嗽散用桔甘前,紫菀荆陈百部研; 止咳化痰兼透表,姜汤调服不用煎。 2》风热犯肺---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8)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3》风燥伤肺-----舌红苔薄白或薄黄,干而少津;脉浮数或细数---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7) 桑杏汤中浙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 身热咽干咳痰少,辛凉甘润燥能医。 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舌苔白腻;脉濡滑---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二陈汤(6):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姜梅一并存; 利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三子养亲汤(3):三子养清用紫苏,配伍白芥与莱菔; 老人痰多饮食少,咳喘胸闷一并除。 2》痰热郁肺---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 清金化痰肺热吃,芩草蒌仁与山栀; 桔梗云苓广橘红,桑皮二母麦冬施。(二母:知母+贝母) 3》肝火犯肺--舌质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清肺泻肝,化痰止咳--黄芩泻白散+黛蛤散泻白散(5):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 泻肺清热平咳喘,又可和中与健脾。(泻白散+黄芩)

中医内科指导:面神经麻痹

【概述】 面神经麻痹是由于面神经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瘫(简称面瘫)。临床上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征,多为单侧性,双侧同时发病的极少。起病急,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前额皱纹消失,眉毛下垂,睑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面部被牵向健侧。本病为神经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20~40岁最为常见。任何季节均可发病。面瘫轻者,并及时治疗,预后较好;面瘫持续时间越长,预后越差。面神经麻痹中医称“面瘫”、“口僻”等,属“中风”范畴。 【病因病理】 面神经麻痹的病因主要为“正气”相对虚于内,头面部受风寒之邪侵袭所致,导致筋脉失养而致本病。 病理变化为患者在劳累和体力下降的情况下,正气相对虚于内,脉络空虚,头面部受风寒之邪侵袭,导致经络阻滞,气血痹阻经络,筋脉失养,而见口眼歪斜诸症。 【诊断要点】 1.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之间,男性居多。多有面部受凉、风吹病史。 2.起病急骤,伴面瘫侧耳后、耳内、乳突或面部轻微疼痛,清晨洗漱时发现口角流水,面部活动不灵,口角歪斜;或于进食时发现食物存积于一侧齿颊间隙,并有口水从口角淌下。 3.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眼睑闭合不能或不全,泪液分泌减少,病侧角膜反射消失,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下垂,病侧做闭目、蹙眉、皱额、鼓气、噘嘴、露齿等动作均不能。 【辩证分型】 1.风邪入络症状:每于晚间受风寒或受潮湿之后,次日晨起即发现面瘫,口眼歪斜,或有头痛,苔薄白,脉浮。 证候分析:正气相对不足,脉络空虚,感受风寒之邪,侵袭头面,筋脉痹阻,故面瘫乃作,口眼歪斜; 风寒之邪外束,故头痛,苔薄白,脉浮。 2.气血两虚症状:口眼歪斜,日久不复,头晕乏力,纳差胃呆,心悸眼花,苔薄,脉细。 证候分析:正气不足,感受风寒之邪之后,经络阻滞,气血痹阻不利,筋脉失养,故口眼歪斜,日久不复;病久不复,致气血两虚,故头晕乏力眼花;血不养心,故心悸阵作;牌不健运,则纳差胃呆;苔薄,脉细为气血不足之征。 3.痰瘀互阻症状:口眼歪斜,头痛,肢体麻木,头晕,神疲乏力,纳呆。舌质黯,苔薄腻,脉细滑或细涩。 证候分析:气血不足,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人络,夹痰夹瘀痹阻经络,故口眼歪斜而致面瘫;瘀血阻络,清窍不利,故头痛肢麻;气血不足,故头晕,神疲乏力;健运失司,纳呆;舌质黯,苔薄腻,脉细滑或细涩为气虚血滞,痰瘀互阻之象。 【分型治疗】 1.风邪入络治则:祛风活血,和营通络。 方药:牵正散加减。 白附子9克僵蚕9克全蝎粉1.5克(吞)当归9克防风9克白芷12克白芍12克川芎6克钩藤12克天麻12克随症加减:痰多者,加天竺黄12克、制南星12克,以化痰开窍;口于咽燥者,加黄芩12克、生石膏30克,以清热泻火;有寒象者,加细辛6克、麻黄9克,以温经通络散寒;有瘀象者,加鸡血藤15克、红花9克、路路通9克,以活血通络。 2.气血两虚治则:补益气血,祛风通络。 方药:八珍汤加减。 党参9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当归9克赤芍12克川芎6克地龙12克蜈蚣2条全蝎粉1.5克(吞)桂枝9克随症加减:神疲气短者,加黄芪15克,以补益中气;头晕目

中医内科病的四大类型

中医内科病的四大类型: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中医学是一门伟大的科学宝库,我们应当努力的去挖掘它,并加以提高。 本人16岁起就跟随父亲学习中医,至今已有40余年。在这40多年的医疗实践中,本人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从而也发现了传统中医学存在的不足之处。不管是在辩证上,还是在治疗方法上,都不能完全的适应病人的需要,应该进行进一步完善,添加新的内容使中医学得到更大的发展。 下面是本人提出的新观点和新问题。虽然我不敢说十分正确,但就我长期给病人的治病的的效果证明,基本上还是比较准的。我要提的有以下几点: 人体内科的发病的基本原理有两个概念 (一)百病从虚而入。 (二)百病由气而生。 中医内科病的治疗范围极广,由五脏六腑导致的内科病患者众多,发病率极高,病人层出不穷,处处皆是。人体内科病的发病几率在人群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占人群总发病率的70%以上。 (1)百病从虚而入 俗话说:体虚多病,体弱多病。体虚就易病,虚病有四种(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临床上有些病人的只占一虚,有些病人占二虚,还有些病人占二虚以上,四虚占全,即全虚。虚的越少,病越轻,虚的越重、越多,病越重。 人体一虚,病人就失去抵抗力,病邪就容易侵犯人体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我发现每个病人的病都有虚的一面,其所谓不虚不病,有病就虚。正所谓中医学所讲正不胜邪。 1)气虚 人体的五脏都有气化的功能,即肺主气,肺有肺气,脾有脾气,胃有胃气,

心有心气,肝有肝气,肾有肾气。五脏气化功能盛衰直接关系到人体抵抗能力的强弱。各个脏器出现气的不足或者气虚,都能导致疾病的发生。那个脏器气的功能下降,那个脏器就要发病。 气虚有以下几种: 1.脾气虚的病人:胸闷气短,肢体浮肿,多汗易感冒。 2.中气虚的病人: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 3.胃气虚的病人:消化力差,不思饮食,食后腹胀。 4.心气虚的病人:心悸气短。 5.肝气不和的病人:急躁易怒,心胸胀满,两肋胀痛。 6.肾气虚的病人:腰膝酸软,肢倦乏力。 2)血虚 血是人体生命的源泉,血是生命重要的物质基础。人体缺血或失血过多,就有生命的危险。通常上说的缺血,贫血,心脏供血不足,心肌缺血,大脑供血不足,大脑缺血,都属于血虚的范围。 血虚,即人体的血少,就是人体的血液达不到一个正常人的血容量。血虚容易患病。血虚的人脉象大都细小,皮肤颜色都呈黄色,面色萎黄。血少不能充盈血管,就会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大脑供血不足,还会导致心脏缺血,大脑缺血,还会导致其他器官供血不足。又能引发人体各个组织细胞的供血不足,就会出现头晕、头痛、心慌、心悸、失眠多梦、噩梦、盗汗、肢倦无力等,更有甚致血虚生风、肢颤麻木出现虚脱等症,危害人的生命安全。 3)阴虚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阴阳是代表各个器官的属性,阴阳平衡是人体的关键。人体阴阳平衡,人就不会发病。反之,脏器就要发生毛病。中医所

中医内科(整理)

中医内科学 目录 1.下列常见内科病证的概念、沿革、病因病理、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摄及研究进展。 肺:感冒、咳嗽、哮证、喘证、肺痈、肺胀、(肺痿、肺痨、) 心:心悸、不寐、胸痹心痛、癫狂、痫证、痴呆、厥证。 脾胃胃痛、痞满、呕吐、腹痛、泄泻、痢疾、便秘、(噎膈、呃逆) 肝胆: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头痛、眩晕、中风,瘿病、疟疾 肾:水肿、淋证、癃闭、(关格、阳痿,遗精、耳鸣、耳聋) 气血津液:郁证、消渴、内伤发热、虚劳、痰饮、血证,自汗盗汗 肢体经络:腰痛、痹证、痿证、(痉证、颤证)。 2.下列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 肺痿、肺痨、自汗盗汗、噎膈、呃逆、痉证、瘿病、疟疾、遗精、耳鸣、耳聋、关格、颤证。 3.下列病证的比较鉴别 中医内科病证的概念、病理、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等方面互相之间存在相似而又相异之处,正确地加以比较、鉴别对于提高中医理论、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1)感冒与温病早期。(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3)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 (4)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5)风热咳嗽与肺痈。(6)肺痈与肺痨。(7)哮证与喘证。 (8)实喘与虚喘。(9)肺胀与咳嗽、喘证、痰饮。(10)肺胀与心悸、水肿。(11)肺痨与虚劳。 (12)苓桂术甘汤与甘遂半夏汤治疗饮停于胃。(13)自汗与脱汗、战汗、黄汗。 (14)相同病理,导致不同血证。(15)相同处方,治疗不同血证。(16)胸痹与真心痛。(17)胸痹与胃痛、胁痛、悬饮。(18)惊悸与怔忡。(19)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 (20)癫、狂、痫证。(21)中风、厥证、痫证、痉证。(22)中风之中脏腑与中经络。 (23)刚痉与柔痉。(24)暑厥、气厥、蛔厥。(25)头痛与眩晕。 (26)诸痛的部位、性质、特点与辨证论治。(27)引起昏迷的常见病证。 (28)以下列方药为主方治疗的病证:龙胆泻肝汤、温胆汤、柴胡疏肝散、归脾汤、金匮肾气丸、失笑散、藿香正气散、葛根芩连汤等。(29)噎膈、反胃、梅核气、呕吐。 (30)呃逆与干呕、嗳气。(31)泄泻与痢疾。 (32)干霍乱与腹痛。(33)腹痛与疝气、肠痈。(34)胃痛与真心痛。 (35)急黄、胆黄、瘟黄。(36)虚证黄疸与萎黄病。(37)积证与聚证。(38)鼓胀与水肿。 4.下列病证的转化联系 中医内科病证发生后,由于失治误治,往往转化成另外病证,只有清楚地认识到病证之间的转化过程、相互之间的联系,才能正确地诊断和治疗。 (1)感冒与咳嗽。(2)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3)肺痈、肺痨、咳嗽、喘证、哮证与肺痿。(4)哮证与喘证。(5)咳嗽与喘证。(6)咳嗽、喘证、痰饮与肺胀。(7)肺胀与心悸、水肿。(8)胸痹与心悸。(9)心悸与不寐。(10)泄泻与痢疾。(11)活人败毒散与葛根芩连汤治疗痢疾。 (12)痢疾的预后与转归。(13)呕吐与反胃。 (14)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在病理上的联系与转化关系。(15)鼓胀常见合并症的诊治。(16)淋证与癃闭。(17)淋证、癃闭与水肿。(18)消渴与中风、胸痹。 (19)消渴常见合并症的诊治。(20)头痛与眩晕。(21)头痛、眩晕与中风。 (22)下列病证的调护特点:胸痹、郁证、水肿、中风、癃闭、消渴、虚劳、痹证、胃痛、泄泻、痢疾及呕吐等。 (23)湿、水、饮、痰相互转化在中医内科病证发生发展的意义。(24)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 (25)肺痨与虚劳。(26)痿证与痹证。

中医内科学简答题

1、论述“无痰不作眩”和“无虚不作眩” “无痰不作眩”出自xx 病机: 过食肥甘,劳倦太过,伤于脾胃,脾失健运,水谷不化,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蒙蔽 清窍所致。 表: 眩晕而头重如蒙,属本虚标实之证,以治痰为先。 “无虚不作眩”出自xx 先天不足,久病伤肾,气血亏虚,房劳伤精,以致老年肾亏,造成体内精气血的亏虚,以致髓海不足清窍失养而形成 的眩晕病症。 证以眩晕动则加剧,劳则即发为特点,属虚证,补虚为主 2、消渴病的三多症状,上、中、下之分。 (1)肺燥,多饮,上消胃热,多食,中消肾虚,多尿,下消 (2)辩标本 本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各有侧重,互为因果,初病多以燥热为主,病长者阴虚燥热忽见,日久阴虚,阴损 及阳,导致xx 俱虚。 (3)三多一少,消瘦为基本临床表现,本证为主,并发症为次,多数患者先见本证后见并证,少数患者相反。 消渴辨证要点:1辨病位①以肺燥为主,多饮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上消② 以胃热为主,多食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中消③ 以肾虚为主,多尿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下消。2 辨标本:

本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常因病情长短及病情轻重不同,而阴虚和燥热之表现各有侧重。一般初病多以燥热为主,病程较长者则阴虚与燥热互见,日久阴虚为主,由于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俱虚。3 辨本证与并发症: 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为本证的基本临床表现,易发诸多并发症为另一特点,多数患者先见本证再见并发症,少数相反,如少数中老年患者,本证不明显,常因心脑病症等为线索,最后确诊本病。 3、xx 湿重于热症状治法代表方 症状: 身目俱黄,黄色不及热重于湿鲜明,身困、痞满、恶心呕吐、腹胀,舌苔厚腻微黄,脉濡数或濡缓。 治法: 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 代表方: 茵陈XX合甘露消毒XX加减 4、痹证治疗原则 (1)痹症以风寒湿热、痰瘀痹阻气机为基本病机,治疗以驱邪通络为基本原则,根据邪气偏盛分别予以祛风、散寒、 除湿、清热、化痰、行瘀兼顾宣痹通络 (2)痹症治疗: 养血活血,治寒温阳补火,治湿健脾益气,久痹正虚者扶正补肝益气血 5、xx 风病的xx 经络与xx 脏腑有啥区别 (1)中经络病浅、病轻,无神志改变,仅表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 (2)中脏腑病深、病重,主要表现神志不清,猝然昏扑,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失语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复试题目

2011 名词解释:瘿气,鼓胀,关格,其他的请大家补充 简答: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的鉴别,胃痛和真心痛的鉴别。 论述:虚劳的定义和辨证要点。 病例:便血--脾胃虚寒型--黄土汤加减。症状与七版中内脾胃虚寒型证型便血一样 2010 1. “阳微阴弦”的出处及病机W$u/tRF 2. 治痿独取阳明的出处及具体含义F0+@FS0 3. 痰饮、溢饮、悬饮、支饮的含义 c|~f[ 4、苏子降气汤的组成X:gE mcXc 989 5、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j*@EJ"Gm> 6、莫氏1型和2型传导阻滞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ScTeh 病例分析4个,40分:v/}h y$7 1、中医:吐血sBWLgJz?C 胃中积热 2、中医:肺胀痰蒙神窍 3、中风(中医),脑卒中(西医) 4,胸痹(中医),心绞痛(西医) 2011 战汗雷头风尿浊口僻肾着 简答题:每个8分 癥积与瘕聚的区别与联系 补益法治疗虚劳应注意什么 如何理解“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消渴病的并发症及其病机与治疗 简述:每个10分 怎样理解头痛“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提壶揭盖法”的含义、理论依据、具体运用 理解痿病“泻南方,补北方”的原则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解 病案1道16分 水肿-脾阳虚衰-实脾饮(我认为是这样,不知对不) 2011中西医 一:名词解释 1.食医 2.关格 3.奔豚 4.急性冠脉综合征 5.癫痫 6.卒中 7.慢性阻塞性肺病 8.高血压危象 9.癃闭10.中寒 二:填空 1.陈无择三因是哪三因 2.最早海藻治疗瘿病的书名 3.止血四法 4.叶天士《__》,创立__学说 5.脑出血常见部位 6.痞满的病机 7.霍乱由__所致,属__传

中医内科学证型(整理)

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元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病机:外感六淫,卫表不和 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风寒束表: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荆防败毒散。 风热犯表: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暑湿伤表:暑湿伤表,表卫不和,肺气不清。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气虚感冒:素体气虚,卫外不固,风邪承袭。益气解表。参苏饮。 阴虚感冒: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阳虚外感:再造散) 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外感咳嗽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内经》咳嗽的病位在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景岳全书》外感、内伤 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 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一)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风寒袭肺,肺气失宣。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坳汤/止嗽散。 风热犯肺:风热犯肺,肺失清肃。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风燥伤肺:风燥伤肺,肺失清润。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凉燥杏苏散) (二)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痰热壅肺,肺失肃降。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肝郁化火,上逆侮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肝)合加减泻白散(肺)。 :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 《金匮要略》咳而上气,喉中水鸣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 病因:外邪、饮食、情志、体虚 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一)发作期:痰气搏结,阻与气道,肺失宣降 冷哮: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热哮: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 寒包热哮: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 风痰哮: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哮病久发,痰气淤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喘脱危证:痰浊壅盛,上蒙清窍,肺肾两亏,气阴耗伤,心肾阳衰。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生脉饮。(二)缓解期:正虚为主 肺脾气虚:哮病日久,肺虚不主气,脾失健运,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原,津凝为痰。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金水六君煎。 张介宾把喘证归纳为虚实两大证。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病因:外邪、饮食、情志、劳欲久病 病机:病位在肺、肾,涉及肝、脾。(实在肺,虚在肺肾) (一)实喘

中医内科学证治表格整理笔记

中医内科学证治表格整理 一、感冒-解表达邪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1.风寒证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葱豉汤或荆防败毒散 2.风热证辛凉解表,清肺透邪银翘散 3.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宣肺散邪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 7.肺阴亏耗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1.发作期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3)浊哮化浊除痰、降气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4)风哮疏风宣肺、化痰平喘华盖散 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缓解期2)脾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四、喘证-实喘治在肺,祛邪利气, 虚喘治在肺肾,以肾为主,培补摄纳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1.实喘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肝气乘肺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6)水凌心肺温阳利水,泻壅平喘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2.虚喘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3.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加紫石英,灵磁石,沉香,蛤蚧 五、肺痈-清热解毒,化瘀排脓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1.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整理

肺系疾病 感冒 治疗原则:解表达邪。风寒证治以辛温发汗;风热证治以辛凉解表;暑湿杂感者,又当清暑祛湿解表。 气虚感冒 症状: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咯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 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证机概要:气虚卫弱,风寒乘袭,气虚无力达邪。 治法:益气解表 代表方:参苏饮加减。本方益气解表,化痰止咳。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憎寒发热,无汗,头痛,咳嗽,气短,脉弱等症。 常用药:党参、甘草、茯苓——补气扶正以祛邪; 苏叶、葛根、前胡——疏风解表; 半夏、陈皮、枳壳、桔梗——宣肺化痰止咳。 阴虚感冒 症状: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干咳少痰;头昏,心烦,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 治法:滋阴解表 代表方:加减葳蕤汤化裁。本方滋阴解表,治疗阴虚感冒,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汗少,咳嗽咽干,舌红,脉数等症。 常用药:玉竹——滋阴,以资汗源;甘草、大枣——甘润和中; 豆豉、薄荷、葱白、桔梗——疏表散邪;白薇——清热和阴。 咳嗽 治疗原则 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外感咳嗽,多为实证,应祛邪利肺,按病邪性质分风寒、风热、风燥论治。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标实为主者,治以祛邪止咳;本虚为主者,治以扶正补虚。同时,须按本虚标实的主次酌情兼顾。咳嗽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 病有治上、治中、治下之分: 治上:治肺:温宣、清肃(直接针对咳嗽之主脏施治)。 治中:治脾:痰湿偏盛,健脾化痰;脾虚肺弱,补脾养肺。 治下:治肾:咳嗽日久,咳而气短,补肾。 注意审证求因咳嗽是人体正气祛邪外出的一种病理表现,故治疗时不可一味“见咳止咳”,而须审证求因,针对病因病机而治,除以治肺(清肺、宣肺、降肺、温肺、敛肺、补肺、润肺)为主外,应注意调治脾胃、清肝疏肝、补审纳气等整体疗法的应用。 风热犯肺证 症状: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黄,咳时汗出,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或见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证机概要: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代表方:桑菊饮加减。 常用药:桑叶、菊花、薄荷、连翘——疏风清热; 前胡、牛蒡子、杏仁、桔梗——清肃肺气 大贝母、枇杷叶——清肃肺气,化痰止咳。 痰湿蕴肺证 症状: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

中医内科学整理笔记 方便背诵版

一、感冒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元代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六淫之邪、时行病毒和正气亏虚,以风邪为主 病机:卫表不和治则:解表达邪忌用补敛之品 1)风寒束表-荆防败毒散 2)风热犯表-银翘散 3)暑湿伤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参苏饮、玉屏风散 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医学心语论病理。 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内伤:脏腑失调,內邪上干于肺。病理因素:痰、火 外感咳嗽祛邪利肺,忌敛涩;内伤咳嗽祛邪扶正,忌宣散。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三拗汤合止咳散 2)风热犯肺-桑菊饮 3)风燥伤肺-桑杏汤 4)痰湿蕴肺-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内伤咳嗽 5)痰热郁肺-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泻白散合黛蛤散 7)肺阴亏耗-沙参麦冬汤 三、哮证朱丹溪首创病名;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宿痰伏肺(夙根),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引发 病机:痰壅气道,肺管狭窄,肺失宣降 1. 发作期 1)冷哮-射干麻黄汤合小青龙汤 2)热哮-定喘汤 3)寒包热哮-小青龙加石膏汤 4)风痰哮-三子养亲汤 2. 缓解期 1)肺睥气虚-六君子汤 3)肺肾两虚-金匮肾气丸 四、喘证 《临证指南医案》: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实喘祛邪利气,虚喘培补摄纳 1.实喘 1)风寒袭肺-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里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五磨饮子 2.虚喘 1)肺气虚-生脉散合补肺汤(补中益气汤) 2)肾气虚—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喘脱—参附汤 五、肺痈 金匮要略首提病名;备急千金要方之苇茎汤清热排脓 1)初期-银翘散 2)成痈期-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3)溃脓期-加味桔梗汤 4)恢复期-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肺痨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阴虚为主 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明确病因为“肺虫”,元代《十药神书》收载十方,治疗肺痨第一部专著。千金要方明确在肺,朱丹溪滋阴降火;明代虞抟医学正传提出“杀虫”“补虚”1)肺阴亏损-月华丸 2)阴虚火旺-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保真汤合参苓白术散 4)阴阳两虚-补天大造丸 七、肺胀内经首载病名 《丹溪心法》:痰挟瘀血碍气而病;《证治汇补》分虚实。久病肺虚,复感外邪痰浊、水饮、淤血 1)肺肾气虚-平喘固本汤、补肺汤 2)阳虚水泛-真武汤合五苓散 3)痰蒙神窍-涤痰汤 4)痰浊蕴肺—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5)痰热郁肺—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 八、饮证 《金匮》始有名称,提出“用温药和之”治则 《仁斋直指方》区分痰与饮;提出饮清稀而痰浊 清代叶天士重视脾、肾,提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 阳虚阴盛,输入失职 1.痰饮胃肠 1)脾阳虚弱-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胃肠-甘遂半夏汤 2.悬饮胁下 1)肺络不畅-香附旋覆花汤 2)阴虚内热-沙参麦冬汤 3)邪伏少阳-柴枳半夏汤(麻杏石甘汤) 4)饮停胸胁-十枣汤、葶苈大枣泻肺汤 3.溢饮四肢—小青龙汤 4.支饮胸肺 1)寒饮伏肺—小青龙汤 2)脾肾阳虚-金匮肾气丸 九、血证 《血证论》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血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治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 《金匮》创立泻心汤、黄土汤;《备急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病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气虚不摄,血溢脉外;瘀血阻络,血不循经 治则:治火、治气、治血 1.鼻衄 1)邪热犯肺—桑菊饮 2)胃热炽盛—玉女煎 3)肝火上炎—龙胆泻肝汤 4)气血亏虚—归脾汤 2.齿衄 1)胃火炽盛—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 2)阴虚火旺—滋水清肝饮合茜根散 3.咳血 1)燥热伤肺-桑杏汤 2)肝火犯肺-泻白散合黛蛤散 3)阴虚肺热-百合固金丸 4.吐血 1)胃热壅盛-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归脾汤 5.便血 1)肠道湿热—地榆散合槐角丸 2)脾胃虚寒—黄土汤 6.尿血 1)肾气不固—无比山药丸 2)下焦热盛-小蓟饮子 3)肾虚火旺-知柏地黄丸 4)脾不统血-归脾汤 7.紫斑 1)血热妄行—犀角地黄汤合十灰散 2)阴虚火旺—茜根散 3)气不摄血—归脾汤 十、心悸 《内经》病因:宗气外泄,心脉不同,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病名首见于《金匮》《伤寒》提出治则及炙甘草汤等 《医学正传》认为尚与与肝胆有关,并区分惊悸与怔忡 《医林改错》补充瘀血可致心悸,并记载血府逐瘀汤治疗

中医内科指导: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一)中医内科学的萌芽阶段(殷周时期)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在生产斗争的同时便开始了原始的医药活动,“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随着医药活动的增加,进入奴隶社会,中医内科学开始萌芽,在殷代的甲骨文里已有“疾首”、“疾身”、“疾足”、“风疾”、“疟疾”、“蛊”等一些内科疾病的记载,殷商时期已发明汤液药酒治疗疾病。周朝对医学进行分科,有了疾医、疡医、食医、兽医分工不同的医师,其中的疾医可谓最早的内科医师。 (二)中医内科学的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脉法》《五十二病方》(现名)《治百病方》(现名)《上下经》《扁鹊内经》等医学著作,医学体系逐步形成。始于战国而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全面阐术了中医关于解剖、生理、病因、病理、诊法、治疗、摄身及阴阳五行、人与自然等一系列重要观点,不仅为中医内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还论述了200多种内科病证,一般都能从病因、病机、转归、传变及预后等方面加以论述。汉代张仲景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著成《伤寒杂病论》,书中伤寒部分(后人将其整理成《伤寒论》)以六经分证概括、认识外感热病;书中杂病部分(后人将其整理成《金匮要略》)按脏腑经络体系概括、认识内伤杂病。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伤寒杂病沦》创造性地建立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和脏腑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为中医内科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中医内科学的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 1、病因学、症状学、治疗学的充实和发展魏晋以还,内科疾病的病因学有较大发展,许多疾病的病因得到充实。如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不少疾病的病因观察与认识已经比较深入,其对“寸白虫候”(绦虫病)的感染途径是饮食不当,食生猪牛肉片;瘿病(甲状腺肿大)的发生与水土和情志有关;消渴病者“必数食甘美而多肥”的论述已得到今天的证实。葛洪著《肘后备急方》对尸注(结核病)、癞(麻风病)、沙虱(恙虫病)等传染病的发病也有较深刻的认识。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在病因上首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类。;金元时期对中风的病因认识已从既往的“内虚邪中”发展为以“内风”立论。 在症状学方面,《诸病源候论》论及的病候已达784条,对许多疾病的症状学特征描述得详细、准确,如《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指出“石淋者,淋而出石也”,“膏淋者,淋而有肥,状似膏”,对淋证病症状学的描述与现在的观察基本一致。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对消渴病易发疮痈有所认识。王焘的《外台秘要·消中消渴肾消》还认识到消渴病“每发即小便至甜”的证候特征。这一时期,对伤寒、疟疾、肺痨等传染病都在症状学上有详细的论述,对中风、痹病、心痛、虚劳、脚气、水肿等内科疾病的辨证水平均有较大的提高。 在治疗学方面,有些病证的治疗在当时已很先进,如晋,《肘后方》用青蒿治疗疟疾,用海藻、昆布治疗瘿病。唐·《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使内科的治疗更加丰富多采。如《千金要方》肯定了《神农本草经》用常山、蜀漆治疗疟疾,肯定了《金匮要略》用白头翁治疗痢疾,并用苦参治疗痢疾,用槟榔治疗寸白虫病,用谷皮煎汤煮粥治疗脚气病等,极大地提高了这些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宋·《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收集整理了大量治疗内科疾病的方药,反映了当时的研究水平和成就。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内科病的专题论著,如《脚气治法总要》《十药神书》等,极大地提高了相关专病的辨证论治水平。 2、学术理论的创新金元时期,涌现出不同学术流派,如刘完素倡“六气皆从火化”的火热病机学说,治疗主用寒凉;张从正认为疾病皆“邪气加诸身”,倡用汗吐下三法攻邪治病;李东垣倡“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学说,治疗多用补脾升阳法;朱丹溪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学说,治病主用滋阴降火。学术的争鸣,促进了内科学术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四)中医内科学的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明代,薛己的《内科摘要》是首先用“内科”命名的著作,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指出:

中医内科学表格归纳

一、感冒-解表达邪 第一节感冒1风寒束表证——荆防败毒散 就是人参败毒散去人参加荆 荆防达表汤荆防达表苏芷苓,姜葱神曲橘杏仁,辛温疏表宣肺卫,风寒感冒服康宁。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 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葱豉桔梗汤葱豉桔梗薄荷翘,山栀竹叶加甘草,热邪束肺嗽咽痛,风温初起此方疗。 葱豉桔梗汤连翘,竹叶栀子薄荷草,疏风解表清肺热,咽痛咳嗽服之效。暑湿伤表证——3(辛温辛凉并用)新加香薷饮表里双解汤。大黄黄芩用酒炒,薄桑银荆加石膏,赤芍再请牡丹皮,表里双解功劳高. 4气虚感冒证—— 参苏饮 方歌二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感寒最相宜。 5阴虚感冒—— 加减葳蕤汤 方歌一玉竹姐为何早操吃葱(玉竹、桔梗、白薇、薄荷、大枣、甘草、豆豉、葱白) 方歌二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葱白桔梗随,草枣薄荷成八味,阴虚感冒用毋违。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功可谓二、咳嗽-外感咳嗽应祛邪利肺;内伤咳嗽标实者祛邪止咳,本虚者扶正补虚。

第二节咳嗽(一)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三拗汤 三拗汤用麻杏草,宣肺平喘效不低。止嗽散方歌一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方歌二止嗽散用荆桔前,紫菀百部陈草研,每服三钱姜汤调,止咳化痰解表兼。 方歌三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白前甘芷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2风热犯肺证—— 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3风燥伤肺证—— 桑杏汤(温燥) 方歌一桑杏汤中浙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干咳鼻涸又身热,清宣凉润燥能祛。 方歌二桑杏杀身,智斗贝利(桑杏沙参,栀子、豆豉、浙贝母、梨皮) 杏苏散(凉燥) 方歌一杏苏散内夏陈前,枳桔苓草姜枣研;轻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方歌二杏苏二陈三,更值钱(二陈:二陈汤;三:姜、草、枣;桔梗、枳实、前胡) (二)内伤咳嗽 4痰湿蕴肺证——二陈汤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二陈平胃散=二陈+平胃散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 利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平胃散:苍术皮老厚(苍术、陈皮、甘草、厚朴) 平胃散 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四味齐,燥湿宽胸消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三子养亲(来借书)莱芥苏 5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 清金化痰肺热吃,芩草蒌仁与山栀;桔梗云苓广橘红,桑皮二母麦冬施。 (二母:知母+贝母) 肝火犯肺证——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6. 黛蛤散:青黛+蛤蚧 泻白散(清泻肺中伏火,清郁热,小儿稚阴) 泻白桑皮地骨皮,粳米甘草扶肺气。 7肺阴亏虚证——沙参麦冬汤 方歌一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秋燥耗津伤肺胃,咽涸干咳最堪尝。 方歌二沙参麦冬用玉竹,桑叶扁豆伴甘草 三、哮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第三节哮病 (一)发作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