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创作中的整句与散句

散文创作中的整句与散句
散文创作中的整句与散句

论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可编辑修改word版)

高师函授毕业论文 题目论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 作者唐玉琳 2011 级汉语言文学专业选题专业方向 指导教师职称 完成时间年月日

目录 摘要┈┈┈┈┈┈┈┈┈┈┈┈┈┈┈┈┈┈┈┈ 3 正文目录┈┈┈┈┈┈┈┈┈┈┈┈┈┈┈┈┈┈┈3 一、艺术特色 (一)、对传统观念的突破—————————————————3 (二)、关注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5 (三)、寻找隐藏于ft水古迹的文化意蕴———————————5 (四)、将散文与小说结合追求小说化效果——————————6 二、美学特色 (一)、对传统了历史文化的探讨——————————————8 (二)、开创了新型散文典范———————————————9 注释┈┈┈┈┈┈┈┈┈┈┈┈┈———————————————10 参考文献┈┈┈┈┈┈┈┈┈┈┈┈┈┈┈┈┈┈┈┈┈┈——11

论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 唐玉琳 内容提要: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其散文美 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 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特色与美学风格的两个 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艺术美学特色 “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 是叶,这三者共同浇灌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当代文坛,谈到散文 不能不谈余秋雨。余秋雨散文,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结集 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广大读者 的热烈欢迎。据说,单他的《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就重印了 11 次,可见 其散文的魅力。”[1] 一、艺术特色 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 合的文化散文,借ft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 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一)、对传统散文观念的突破。 1、本世纪末期散文作家们在意图呈示时总体上存在着一种隐匿化倾向;研 读余秋雨散文,我们发现,这一特征在这位作家的文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集中与 频繁,并且不仅将这一追求运用于状物散文,而且运用于写景散文。“从而导致其散 文中所出现的某种景观、物象总是处于时代、社会、历史、文化、道德等多元视角的透视之中,或在一种多元开放的发散式显示中凸现出所写对象宽广、丰富的涵义,比如 其《白发苏州》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传统的写法,无非是先介绍苏州有哪些美好 的景点,这些景点的美学特征,然后再抒发一点主体的感怀完事。”[2]然而,《白发苏州》的写法全不是这样。作者并没有介绍人们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苏州美景,“苏州”在作品中就是一个已经综括了全部苏州

优美对偶句大全

有关对偶句的特点 在文章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对偶句,那么对偶句的特点是什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对偶句的特点”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对偶的特点: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 2018-07-02 常用的对偶句 对偶句是一种修辞手法,运用时要注意格式统一。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常用的对偶句”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1.名扬四海,声震八方2.游子魂销青塞月,美人肠 2018-05-31 什么叫对偶句 对偶句是一种修辞手法,那么什么叫对偶句?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什么叫对偶句”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对偶句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 2018-05-10 关于对偶句的作用 对偶句是一种修辞手法,在许多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到。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对偶句的作用”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对偶从形式上可分为两种。1、严式对偶:要 2018-04-18 关于对偶句的特点 我们经常运动的对偶句,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对偶句的特点”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对偶句形式工整、匀称并节奏鲜明,音调和谐,便于记忆和 2018-04-09 优美的对偶句精选 下面是作文网对偶句栏目为你准备的一篇《优美的对偶句精选》,更多对偶句就上作文网。 1.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2.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 3.心胸阔/天地宽 4.棋逢敌手

/将遇良才 2017-01-11 对偶句摘抄大全 下面是作文网对偶句栏目为您准备的一篇《对偶句摘抄大全》,更多对偶句就上作文网。对偶句大全优美对偶句小学生常用对偶句大全对偶句的作用优美对偶句大全什么是对偶句对偶句的特点 2016-11-21 精选对偶句大全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百学须先立志。(朱熹)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笔落惊 2017-02-22 对偶句:言必信 出国留学作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以下对偶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想了解更多的写作技巧请继续关注我们的作文栏目。言必信行必果名扬四海声震八方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游子魂 2017-07-07 对偶句特点 对偶句是我们经常会用到的写作手法,那么它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偶句特点”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对偶的特点】: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 2018-03-27 查看更多对偶句>>

2010年4月自考大学语文密押试卷及答案

2010年4月自考大学语文密押试卷及答案(一)[1]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前密押试卷 大学语文(一) 第Ⅰ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下列文章,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一句的是【】 A.《寡人之于国也》 B.《秋水》 C.《五代史伶官传序》 D.《论毅力》 2.劝贾岛把“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改成“敲”字的人是【】 A.韩愈 B.柳宗元 C.苏轼 D.欧阳修 3.《我的世界观》主要阐述【】 A.作者的人生观、政治思想和“宗教情感” B.现代物理学中的相对论 C.宇宙和谐之奥秘 D.作者的哲学观点 4.《咬文嚼字》、《散文创作谈》的文体是【】 A.杂文 B.驳论文 C.讲话 D.文艺专论 5.庄子用五帝、三王、仁人、任士、伯夷、仲尼来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种论证方法是【】 A.例证法 B.演绎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 6.《冯谖客孟尝君》的中心旨意是【】 A.如何巩固政治地位 B.如何礼贤卞士 C.如何报效知己 D.如何求取功名 7.《张中丞传后叙》中用来刻画南霁云形象的是【】 A.停杯投箸 B.抽刀断指 C.背诵《汉书》 D.杀妾食肉 8.下列作品,体现思想文化变革精神的是【】

A.《冯谖客孟尝君》 B.《垓下之围》 C.《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D.《西湖七月半》 9.《先妣事略》写母亲娘家的良好家风和娘家人的受欢迎,对刻画母亲形象来说,这种表现方法是【】 A.对比 B.类比 C.烘托 D.象征 10.张岱《西湖七月半》在各类游客中,最欣赏【】 A.“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 B.“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 C.“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 D.“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 11.《爱尔克的灯光》中,“爱尔克的灯光”的象征意义是【】 A.封建家庭和礼教的没落与崩溃 B.美好希望的破灭和生活的悲尉 C.对旧家庭的憎恶和对财富的鄙弃 D.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12.称赞《蒹葭》一诗“最得风人深致”的是【】 A.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B.朱熹的《诗集传》 C.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D.王夫之的《姜斋诗话》 13.《陌上桑》写罗敷美貌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方法是【】 A.对比反衬 B.象征暗示 C.类比彰显 D.侧面烘托 14.《行路难》中,抒写英雄失意时抑郁悲愤心情的诗句是【】 A.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C.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5.杜甫诗歌的风格特点是【】 A.雄奇飘逸 B.沉郁顿挫 C.通俗易懂 D.清朗峻爽 16.《鹧鸪天>中,体现感情超越生死的词句是【】 A.同来何事不同归 B.头白鸳鸯失伴飞 C.旧栖新垅两依依

第三单元写作抓住细节

第三单元写作:抓住细节 学习目标: 1、懂得什么是细节描写,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通过研讨本单元课文归纳细节描写的方法。 2、学会在写作中运用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3、学会细心观察,留心生活中的细节之美,用心捕捉发现生活中的细节。学习重点:掌握细节描写的基本方法 学习难点:学会在写作中运用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猜一猜他是谁? (1)他在大街上走着。 (2)身穿黑衣服的他慢慢地在大街上走着。 (3)身穿黑衣服、戴着墨镜的他慢慢地在大街上走着,不时地左右观看。 (4)身穿黑衣服、戴着墨镜的他慢慢地在大街上走着,贼眉鼠眼地向四周张望,目光始终瞄着行人的口袋和背包。 (5)身穿黑衣服、戴着墨镜的他慢慢地在大街上走着,贼眉鼠眼地向四周张望,目光始终瞄着行人的口袋和背包。突然一阵警笛声使他身子一颤,立刻又恢复了常态。 大家能成功找到此人得益于什么?——细节描写 人们都说:“一沙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其实,大的生活,是由无数小的细节构成的。细节虽小,却是美的源泉,情的聚焦。生活中的细节之美,看在眼里,便是风景;握在掌心,便是花朵;拥进怀中,便是温暖;写在笔端,便是精彩。今天,我们来一起用双眼发现细节,用心灵感悟细节,用文字展现细节,让我们作文中的人与事如生活中一般于细处见情,微处见妙。 二、什么是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景物或事件等表现对象的细微刻画,往往能起到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的作用。 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描写都叫细节描写,只有那些于微小之处表现事物

特征或作者情感态度,能够给予读者深刻印象的描写才可称之为细节描写。 例句:(1)有个小银元落在地上。 (2)有个小银元,从桌上滚下来,落在地上丁丁当当地跳着。 问题:(1)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2)说说第(2)句增补了哪些内容? 第(1)概括简洁,第(2)句具体生动。 第(2)句增加了动词和象声词,即增补了细节描写。 三、细节描写的作用: 细节描写能增强作品的真实感、生动感、深刻感,能以小见大、画龙点睛。 运用细节描写,能感动阅卷老师,容易得到高分。 四、细节描写分类 人物描写细节、景物描写细节、场面描写细节。 人物描写细节包括肖像(神态)细节、语言细节、动作细节、心理细节。 1、肖像细节 肖像细节是指对人物身材、容貌、服饰以及表情等典型特征的细微刻画。 例如《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那件很漂亮的绿色礼服”“皱边的领结”“绣边的小黑丝帽”,这些“只有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的特殊服饰是表现韩麦尔先生最后一课珍视之情的重要手段。 专门对人物脸部细微表情的描写又称神态细节描写。神态细节对于表现人物心理和性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卖油翁》一文,“睨之”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射技的不以为意,而“微颔之”与“自矜”相对,则表现了卖油翁虽自负却又沉着内敛的性格。 2、动作细节 如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中描写阿长睡觉时“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的细节,活灵活现地写出了她令人“讨厌”的睡姿。 又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寿镜吾先生读书入神时的动作:“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寥寥几笔,一个可爱的“宿儒”形象跃然纸上。 把握动作细节的描写方法:

余秋雨散文精品读后感

余秋雨散文精品读后感 余秋雨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1987年余秋雨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以下是小编我大家收集整理的余秋雨散文精品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余秋雨散文精品读后感【一】在第一章当中,余秋雨总结中华文化为何长寿的原因,一共总结出是八个原因。一、体量自觉,二、自守自安,三、力求统一,四、惯于有序,五、简易思维,六、以德为帜,七、中庸为轴,八、特殊门径。 在阅读第二节的时候,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其他文化在地域对峙、教派纷争、军阀割据中也会产生不少人员的身份自判、边界跨越。这会造成一量一地的喜怒,却不会引起太广泛的反应。中华文化,则完全不同,非此即彼,非正即反,立场明确,不容漂移。踏错一步就会直追人格、牵动远近、留迹历史。” 从这段话中,犹其在最尾的那个句子中。我联想到最近的江歌事件,刘鑫就是踏错了一步,又或者说,她一直就是这样的,只不过是没有人发现而已。到现在的今天,全国人民都在关注这个事件。 为什么会出现现在的状况呢?我们都不得而知,由这个这件事件,我吸取的最大教训是:做人不能踏错一步,一步错就会步步错。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是有感情的,我们会思考的,我们会反省的,我当然不希望再发生江歌这样的事件,但是,不是每个人都

能发现,身边的伪装的狼人。 其实看到这个事件的时候,我也是哭了。因为江歌实在是太可怜了,他为朋友失去了生命,而他的朋友、他朋友的家人,却这样子对待江歌的妈妈,所以我们要吸取教训,做人不要太善良。 之前有看到一篇文章说,孩子,你不要太善良,因为成年人是不会向你求助的。人贩子伪装求助孩子从而把孩子拐走的事件。这样的事件也是挺可恨的,让一个家庭失去了孩子,让一个家庭关系破裂,让一个家庭中的父母痛不欲生。 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在世间的意外实在太多了,我不得而知,这样的事件最后会有怎样的发展,怎样的未来。 我们只能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步,做好每一件事,善待每一个人。一个人的坏不代表所有人都是坏的,我们要努力认清身边的每一个人,好的请珍惜,坏的如刘鑫一般的要疏远 江歌这个事件现在引起大众的关注了,看到很多自媒体都是在谴责刘鑫的。大家都是有各自的观点,当然都说是刘鑫做得不地道。然后凶手更加残忍,凶手他就是凶手,不管日本法律是否判他死刑。 我不明白刘鑫为什么要这样子对待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假如刘鑫她老老实实地说出嫌疑人,案发时就能很快就抓住了那个凶手了,他的杀人证据就不能销毁了。可惜刘鑫由这里开始就踏错了第一步,那么她会选择一直错下去吗? 我期待真相早日来临,我坚信正义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余秋雨散文精品读后感【二】

浅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与美学特色分析

喀什广播电视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 题目:艺术与美学--论余秋雨散文 专业:汉语言文学 形式: 学号: 姓名: 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艺术与美学--论余秋雨散文 内容摘要:余秋雨散文问世之后在海内外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得到许多作家的好评,构成了本世纪末期中国文坛一大景观。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同时也开创的新时代散文的大门,让更多的人会来喜欢和阅读他的散文。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与美学特色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艺术美学特色

孰不知余秋雨,余先生散文迷更是遍天下。从小看余先生的文章,就有种逸群脱俗的意味,加之先生的艺术方面的造诣,其散文更是充满了艺术魅力。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与美学特色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艺术特色 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是叶,这三者共同熔铸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当代文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余秋雨散文,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结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据说,单他的《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就重印了11次,可见其散文的魅力。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1、他大胆突破了传统的散文观念,成功地运用了一系列饱含着作家的个性、独创性的艺术表达程式。 其一,从理性回到感性,同时,在这种回复的过程中充分 重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的自由切入与转换;其二,本世纪末期散

我的散文创作谈

散文创作谈 李智红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散文大国,有着悠久雄厚的散文写作传统。早在先秦、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就开始写作散文。 所谓经、史、子、集(经史子集,是中国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分经、史、子、集四部,认为这四类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清乾隆时曾由政府编纂四库全书,按照经史子集分类编辑)四库中都有极为优秀的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庄子》等等都是优秀的散文集。我们国家的散文为世界上任何国家所不能企及,所无法攀比。 历史上,写作散文的人数不胜数,写出来的优秀散文也层出不穷。比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勃的《滕王阁序》、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等。这些都是优秀的古体散文,是古体散文中的典范,千古流传。哪怕是到了白话文取代古文至今,散文仍备受青睐,依然是文学园地里的一朵奇葩。 一说到散文,很多人脑海里都会很自然地想到“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而神不散”是指文章结构的脉络要放得开,主旨则要收得拢,象一把伞一样,伞有轴心骨,由伞骨支撑开伞面,都得围绕着轴心骨,所以撑得开也收得拢。 散文有了这样的要求,那怎样写好散文呢?

一、要写出散文的韵味。 散文写作虽然不必追求诗歌的平仄押韵,但得写出散文韵味。所谓散文味,指的是,散文这一文体所特有的某些品格,比如自然、朴实、自由自在、随意而无拘束等。 散文文体“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定论之外。在白昼筹谋已定的种种规则笼罩不到的地方,若仍飘泊着一些无家可归的思绪,那大半就是散文了——写出来是,不写出来也是......它从不停留,惟行走是其家园。”史铁生的这段话,便道出了散文韵味。 散文的韵味,不仅是指文字表达的技巧、风格,而是作家人格、个性和散文这一特殊文体融洽无间散发出来的一种包括氛围、美感在内的艺术境界。这种散文韵味的追求,往往体现出作家的写作风格,比如我们在读五四到建国时期的散文,我们会读到鲁迅先生的冲淡平和;叶绍钧的宁静淡泊;郁达夫的热情浓郁;沈从文的轻灵美妙;朱自清的朴实细致;冰心的典雅飘逸;郭沫若的史诗合一;许地山的自然哲理;周作人的闲适雅致等等。 而要写出散文的韵味,不是靠文字的雕琢、修饰的功夫,就可以达到的艺术境界,而是凭借其思想、意识、品德、其他艺术等方面的修养而产生的。各种方面的修养,往往得靠他山之石,多读、多想、多写往往是积淀起自己写作风格的途径。 正因为散文它自由了没有定体,其中的艺术奥秘往往更不易捕捉,犹如来去无踪的春风,浪漫无羁的晓雾,但大体却是有的:就是要让别人品出味来。大千世界浩瀚雄奇,散文的韵味,当然不必担心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简评解读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简评一 一日,有个朋友与我聊起余秋雨,说余如何有文采,文章写得如何好,我不以为然。因为我刚读过西方朔先生评余秋雨所写的《泰州望海楼新记》一文。余文短短三四百字,不文不白,狗屁不通,实在令人不敢恭维。最可笑的是,余秋雨在文后缀一七言诗:“本为望海筑此楼,岂料远近皆望楼;风晨雨夕独登临,方知何处是泰州。”不仅词意卑琐,而且不讲格律,通篇平仄混乱,押韵竟连用两个“楼”字,连入韵为平不入韵为仄这一旧体诗最起码的规矩都不懂,真是给文化人丢脸! 朋友说,这篇《泰州望海楼新记》可能是泰州有关部门慕名来求,大师推托不掉,于是敷衍成文,糊弄一下那些文盲罢了。他建议我认真读读余大师的《苏东坡突围》,说这一篇写得真的很好,可算是余大师写的最好的文化散文。 好奇之下,在网上一搜,果然找到了《苏东坡突围》。看了第一段,我便忍俊不禁。余秋雨在文章开头是这样写的:“住在这远离闹市的半山居所里,安静是有了,但寂寞也来了,有时还来得很凶猛,特别在深更半夜。只得独个儿在屋子里转着圈,拉下窗帘,隔开窗外壁立的悬崖和翻卷的海潮,眼睛时不时地瞟着床边那乳白色的电话。” 大师住进了“半山居所”,不是来休养,就是来写作,肯定不会在这里长住的。按说,作家是应该耐得住寂寞的,否则怎么能潜心读书、安心写作?何况又不是在这里长住。可是,大作家在“深更半夜”竟然耐不住“寂寞”了,竟然在屋子里转起了圈子,而且盼望有人深更半夜地来电话——这猴急状可真够痛苦的,让人看了也痛苦。 接下来,真是心想事成,电话竟真的响了,是一位不相识的台湾女记者——“说我的《文化苦旅》一书在台湾销售情况很好,因此要作越洋电话采访。问了我许多问题,出身、经历、爱好,无一遗漏。” 台湾与大陆任何一个省区的时差,总不会差上半天吧!这位与大作家“素昧平生”的台湾女记者在深更半夜将电话打到余大师的隐居地,而且打的是座机,也真够神通广大的!难道台湾记者有深更半夜打电话采访名人的工作习惯?读到这里,怎不令人啧啧称奇! 如果余大师这样写:正当他在深更半夜寂寞得六神无主正在房中团团打转的时候,突然有人敲门,开门后,只见月光下站着一位貌若天仙妩媚可人的女子,仿佛是美丽多情的狐仙,又像是婀娜多姿的花魅。一问才知,竟是不远万

浅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

浅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 摘要:余秋雨散文的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中始终贯穿着一个鲜明的主题,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余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从尘封的史料和那平淡无奇的山水中挖掘出深厚的内涵,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哲理与形象相交融,进而呼唤“文化传承”,呼唤“建立健全的文化人格”,呼唤“对文明的思考与追求”,让人们去思考历史、自然、人生。 关键词:艺术特色,历史主题,对文明的思考 《文化苦旅》的问世,标志着“余秋雨热”的开始,此后,余秋雨的散文与广大的读者就如同干柴烈火一般,相遇就意味着燃烧,这股燃烧的热情随后就席卷了神州大地,同时也点燃了许多海外华人阅读的狂热。《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作品的相继推出,犹如火里加薪,让“余秋雨热”长热不熄。 《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心理上过着多种年龄相重叠的生活,没有这种重叠,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很容易风干和脆折,苏东坡左手牵猎狗,右手托苍鹰,一任欢快的马蹄纵情奔驰,显得洒脱、放达,却自称“老夫聊发少年狂”,而那时苏东坡也还不到四十岁,可见苏东坡是同时在享受着老年、中年和少年。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将老之际把日子过得颠颠倒倒又有滋有味——做自己想做的事?于是有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历时两年写成,虽然只有区区十一篇文章,却已力图把对历史深涩嶙峋的思考萃炼得平易可感,把玄奥细微的感触释放给更大的人群,山居于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之中,把艰辛的结果拿出来分享,不但没有让人感受到艰辛,而且还招呼读者用当代生命去感触和体验那些超越具体遗迹的整体性难题。《霜冷长河》是漫步河岸的遐想,是从黑河出发,先向东,到瑗珲,再向西,到呼玛,最后回黑河的漂流,余秋雨在梦中的长河与现实的黑龙江在遐想与漂流中交织成霜冷长河的背景下,像饭后茶余一般,谈人生,谈文化。《千年一叹》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余秋雨亲身越野数万公里考察人类各大文明遗迹的经历,探讨了世界上的文明兴亡宿命的疑问。《行者无疆》则是北极圈的欧洲一侧,二千年的最后几天,余秋雨站在雪地里,喝上一口鹿血酒,抬头看星星,辨别方向,对着十五年前的自己,长长的思索,思索自己离开书斋的目的与意义,然后对比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 李白说,行路难。但他一直在走,走到生命的尽头。他把滔滔江水中明月的倒影,作为一生脚步的句号。谁也不知道那天夜晚他究竟是酒醉还是失足,是主动还是被动,但谁也想不出另一种更好的结束方式。他的明月就是他的故乡……①余秋雨从《文化苦旅》开始就呈献出关于行走的文章,但不管地点怎么变换,他的散文总是有那么一个向心力,指向中国文化,指向中华文明,这就是他的散文受到欢迎的原因——以中华历史为散文主题。通过对文化传承、建立健全的文化人格,追寻文明的踪迹和穴位,思考中国历史的重大难题,文明和野蛮构成的对应和传承等的探讨,余秋雨独立地发出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面对历史、面对文化、面对山水、面对文明时内心真切的声音,发出了一种娓娓道来、侃侃而谈的批判,一种不露声色的批判,一种商量性的批判,一种构建多于破坏的批判,所以他赢得了社会大众的认可。 余秋雨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他散文中的文化批评、人文反思、人性溯源引起的文化学术界的批评和讨论,见仁见智,褒贬皆有,但无论是崇拜他的人还是批评他的人,观点不免都会带上自己的情绪。应该认识到的是余秋雨只是个文化的拓荒者,是个文化的建设者,

散文有情,生活有心

生活有心,散文有情 ——我的散文创作谈 首先,感谢东子老师给我这样的机会与各位文友在一起畅谈散文创作。收到东子老师的邀请时,我是诚惶诚恐的,在文学创作上,我还是一个门外汉,因为觊觎文学的美丽,时时在门外窥视,窥视后,愈发着迷,于是,开始模仿,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学会了把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我所写的文字里,有了我自身的模样。 因为喜爱,也是因为在文学创作上有着票友心态,在文学创作的诸多领域,我都有所尝试。写诗填词,难登大雅之堂;小说创作,让人贻笑大方;小品剧本,只能敝帚自珍。当写作的杂文被东子老师见到后,几句褒扬,竟让我喜不自禁。东子老师说,喜欢我的散文,让我谈一谈,可对于文学创作,我知道自己的斤两,虽然,在我的写作中,散文所占的比重比较大,但心得寥寥。于此,只能浅述一番,请各位文友老师们指教。 我一直觉得,在文学领域里,散文是最接近生活的,散文是最有情的。 散文是写实的,它的写作素材全部来自于生活,不管是写人的,还是记事的,写景的,都是生活本真的再现。虽然,小说创作也来源于生活,但小说创作虚构的成分太大,能明显看出斧凿的痕迹来。诗歌呢?因为过于抽象含蓄了,所以,在再现生活上,留白太多;杂文呢?因为要议论,所以,作者的主观性太强。还有剧本,以及各种评论,都没有散文的生活味浓。我喜爱写散文,也恰恰是因为这一点。我写散文,其实写的就是我的生活。笔下所写的,是我的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我用文字把它们记录下来,生活陡然多味了起来。我想着,若干年后,当我两鬓苍苍的时候,看着泛着墨香的文字,追忆似水流年,人生才不虚度。

是的,文学是记忆的,尤其是散文,写的更是记忆。散文中的人、事、物、景都是作者的曾经,是过去式。人本质上是喜好追忆过去的,在追忆中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在追忆中缅怀曾经,在追忆中畅想未来。 《童梦乡学路》就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一次,我偶回故乡,一时兴起,在村中漫步。看着童年走过的,散发着泥土气息的乡路,现在已被沥青混凝土所覆盖,回忆不禁油然而生。那一件件童年往事,一股脑地挤进我的脑海中,吵吵嚷嚷地。为了把他们写出来,我一点点地静下心来,慢慢地梳理,细细地分析,认真地择取,把这些往事重新地排列组合,最终,以春夏秋冬的结构形式,梳理了出来。 因我的写作初衷是想追忆童年生活的美好,抒发对曾经的人,曾经的物的眷恋之情,情感的抒发在文中占很大的比重。所以,叙事的时候要有情,遣词造句的时候要渗情。我一直觉得,能够把情融入到文字中,才是好的散文。 这就涉及到了散文的语言。一篇好的散文,都是十分重视语言的运用的。如何更好地把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是需要写作者斟酌的地方。曾经,我在写作的时候,只是注重怎样把话说明白,说清楚。可渐渐地,我发现,把话说明白,说清楚只是浅层次的写作,只有注重遣词造句,注意语言的表达效果,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更感人,更吸引人。所以,在《童梦乡学路》的创作中,我在每一部分的开头和结尾,我都采用了短句复沓的语言形式,在结构上构成了回环往复,这样,内容清晰了,节奏感强了,读来,也有味道了。 如果说,《童梦乡学路》重在追忆往事,那么,《雪落长春》就重在描摹现实生活。在生活中,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当你学会了了观察生活后,人生就有意思多了。 其实,写雪的文章,我写得多了,近几年,每年我都要写到雪,但每年的雪

从《废墟》论余秋雨散文的风格与内涵

从《废墟》论余秋雨散文的风格与内涵 10涉外2班崔晓燕13号最先接触余秋雨的作品是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浅读之后,我深深的被他的文字所震撼,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令我折服,他思接千载,天马行空的联想,对历史、对文化渗透着的领悟,无一不给我以深刻的思考。 《废墟》是这部散文集中的一篇,细细品读之后,我从中对余秋雨散文的风格和内涵获得了一些认识。 总的来说,余秋雨惯于将中国传统文化意境与现代意识连接在一起,以逆向操作的方式异军突起,呈现给读者一种新的阅读文本,激发起他们新的审美趣味。我认为在《废墟》这篇散文中有着明显的表现。 《废墟》中,几乎字字句句都渗透着作者对文化、民族、人生等的思考和内心的呼喊。一方面,气势磅礴,潇洒自然,一气呵成,让读者也随着他的情绪时而崇拜、向往自然,时而对历史深沉愤慨;另一方面,他一唱三叹,一步一回首,低沉的调子,悲怆的氛围,一次次让我们去思考历史、自然、人生。作为一个文化意识较强,颇具历史感的散文作家,尽管行走匆匆,却常能俯仰古今,见微知著,从尘封的史料和那平淡无奇的山水中挖掘出深厚的内涵,进而做到历史与现实相沟通,哲理与形象相交融。“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废墟昭示着沧桑,让人偷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等等这些话,无一不让我思考着些什么。 其实,与其将余秋雨说成是散文大家,不如说成是一位辩思的哲人,正如一些评论者对他的评论:“余秋雨散文的最大特色除了它浓郁的学术味和文化味外,便是那种诗意的写作风格,而构成这种风格的,恰好就是那种雅致高贵的忧伤,神驰古今的浪漫,充满终极关怀的文化品位”。

余秋雨的散文把沉重的文化反思和秀丽的自然山水艺术地融合在一起,在以其厚重的责任感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在润物细无声中,把一腔爱国情怀根植到读者心中。我认为这是余秋雨散文的一个重要的内涵。 在这篇散文中,字里行间涌动着浓浓的忧患意识。他以巨大的历史穿透力和敏锐的艺术眼光,赋予历史现象和历史现实人物以浓重的忧患色彩,从而将读者带入了一种对民族、历史、现状和前途的深深思索之中。无可厚非的是,余秋雨文化散文对青年一代作了积极的人文引领。正如《废墟》这篇散文的结尾处写道:“废墟的留存,是现代人文明的象征。废墟,辉映着现代人的自信。废墟不会阻遏街市,妨碍前进……现代是宽容,现代是气度,现代是辽阔,现代是浩瀚。我们,挟带着废墟走向现代。” 毋庸置疑,“余秋雨”热已逐渐冷却。围绕余秋雨文化散文及其个人在新闻传媒上的表现的争议已不受时人的关注,甚至已被很多人淡忘。但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中所发掘和品味的有悟性的文人、有品性的常人、有灵性的自然山水和封存已久的历史文化内涵等要素不应被淡忘,它们将穿越时空,对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继续作人文引领。

对偶句大全精选106句

對偶句大全精選106句 發表時間:2011-11-30 19:23:07 [查看原文] 1.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 2.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解心虛是我師 3.心胸闊/天地寬 4.棋逢敵手/將遇良才 5.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6.黑髮不知勤學習/白髮方悔讀書遲 7.寧吃鮮桃一口/不吃爛杏一筐 8.登高極目/覽水送歸 9.英雄氣短/兒女情長 10.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11.樹已半枯休縱斧/果然一點不相干(無情對) 12.細羽家禽磚後死/粗毛野獸石先生(無情對) 13.太極兩儀生四象/春宵一刻值千金(無情對)

14.五月黃梅天/三星白蘭地(無情對) 15.公門桃李爭榮日/法國荷蘭比利時(無情對) 16.獨立小橋人影不流河水去/孤眠旅館夢魂曾逐故鄉來 17.誰曾將此樓一拳打破/我也在上頭大膽題詩 18.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 19.君子之交淡如——水/醉翁之意不在——酒(黃偉濤個人很欣賞此聯) 20.未必逢凶化——吉/何曾起死回——生 21.廩生抹圍裙——斯文掃地/屠戶戴頂子——殺氣沖天 22.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回文倒順) 23.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回文倒順) 24.僧遊雲隱寺/寺隱雲遊僧(回文倒順) 25.處處紅花紅處處/重重綠樹綠重重(回文倒順) 26.雪映梅花梅映雪/鶯宜柳絮柳宜鶯(回文倒順) 27.靜泉山上山泉靜清水塘裏塘水清(回文倒順) 28.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山東落花生花落東山(回文倒順)

29.萬事平安幸福年/吉祥如意拜年順 30.人和家順百事興/富貴平安福滿堂 31.志士惜日短/愁人嫌夜長 32.堅冰已經打破/航道已經開通 33.偉濤個人很欣賞的:孫行者/祖沖之 34.新春福旺鴻運開/佳節吉祥如意來 35.日子紅火喜迎門/天隨人意福星照 36.打鐵錘鳴,紅火焰中三尺雪/彈棉弓響,白雲堆裏一聲雷 37.月朗星稀,今夜斷然不雨/天寒地凍,明朝必定成霜 38.葉落枝枯,看光棍如何結果/刀砍斧劈,是總督也要拔根 39.綠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 40.淚隨流水急/愁逐野雲飛 41.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42.貓兒竹下乘涼,全無暑氣/蝴蝶花間向日,更有風來

浅谈余秋雨散文中的文化人格

浅谈余秋雨散文中的文化人格 [摘要]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深入挖掘封存于自然山水以及人文风物中的文化意蕴,探索着中国文人的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以其独特的文化感悟对文化健全人格的构建进行了多层次的探寻,执着地追求文化人格的完善,为现代进程中的中国文人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文化人格参照。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文化人格人格完善 20世纪90年代,中国一度消沉的散文界呈现出异常的活跃和繁荣,一大批散文家带着各自的散文文本齐登文坛。在散文的多元格局中,余秋雨和他的“文化散文”独树一帜。他像一个朝圣者,又像一个苦行僧,一路走来,思接千载,深入挖掘封存于广袤中华大地的文化内涵,探索着中国文人的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文章中充盈着浓重深厚的文化气息。他的《文化苦旅》系列作品,因其对中国历史、文人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的解读,对生命意识的高度关注,表明了我国当代散文已经超越了平庸,日趋成熟。 一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把笔触直接指向古代文人的文化良知,展现了中国文人的艰难心理构成,并以严峻的理性和浓郁的人文意识,将历史文人一个个展现出来,不断思索和审查,企图在这个群体里找到新的起点,建立起一种健全的文化人格。 余秋雨热情讴歌了肩挑起历史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古代文人。他们无论为宠臣还是遭贬谪,都忧国忧民,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革弊兴利。《柳侯祠》中,柳宗元被贬永州,中国文化史有了《永州八记》;而被贬柳州,修成政绩,“朝廷万未想到,正是发配南荒的御批,点化了民族的精灵。”柳宗元凭着自己的文化人格,营筑着一个可人的小天地。苏东坡从长安到雷州,再从雷州去海南,经历了无数挫折坎坷。然而,这种贬谪和摧残却使他坚定地保持了一种“完整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更坚强地执著着他那“硬朗的主体精神,理性的思考”,终于找到了精神突围的缺口,还原为真正的文人并找回一个真正的自我。余秋雨以柳宗元、苏东坡为镜子,映照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史,并启示当代知识分子独立思考行世、超然不群的人格自觉。 在《都江堰》中,作者开门见山地说“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他对由李冰治水及其后人的代代延传,中国由此“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感到欣慰,李冰“他没有在哪里学过水利,但是,以使命为

2019年对偶句大全精选100句

2019年对偶句大全精选100句 1.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2.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 3.心胸阔/天地宽 4.棋逢敌手/将遇良才 5.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6.黑发不知勤学习/白发方悔读书迟 7.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 8.登高极目/览水送归 9.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10.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1.树已半枯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无情对)

12.细羽家禽砖后死/粗毛野兽石先生(无情对) 13.太极两仪生四象/春宵一刻值千金(无情对) 14.五月黄梅天/三星白兰地(无情对) 15.公门桃李争荣日/法国荷兰比利时(无情对) 16.独立小桥人影不流河水去/孤眠旅馆梦魂曾逐故乡来 17.谁曾将此楼一拳打破/我也在上头大胆题诗 18.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绿水本无忧因风皱 19.君子之交淡如——水/醉翁之意不在——酒(黄伟涛个人很欣赏此联) 20.未必逢凶化——吉/何曾起死回——生 21.廪生抹围裙——斯文扫地/屠户戴顶子——杀气冲天 22.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回文倒顺) 23.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回文倒顺)

24.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回文倒顺) 25.处处红花红处处/重重绿树绿重重(回文倒顺) 26.雪映梅花梅映雪/莺宜柳絮柳宜莺(回文倒顺) 27.静泉山上山泉静清水塘里塘水清(回文倒顺) 28.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山东落花生花落东山(回文倒顺) 29.万事平安幸福年/吉祥如意拜年顺 30.人和家顺百事兴/富贵平安福满堂 31.志士惜日短/愁人嫌夜长 32.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开通 33.伟涛个人很欣赏的:孙行者/祖冲之 34.新春福旺鸿运开/佳节吉祥如意来 35.日子红火喜迎门/天随人意福星照

分号的用法

分号的用法 一、分隔单重复句中的并列分句 在单重复句中,并列分句不包含逗号时可用逗号或分号分隔,包含逗号时宜用分号分隔。例如: (1)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 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事实上许多职业并不要求人们具有很高的语言和逻辑数学方面的才能;相反, 许多工作往往需要人们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和运动能力等。(郑国胜《现代人的智能》) (3)纵比,即以一事物的各个发展阶段作比;横比,则以此事物与彼事物相比。(宋 庆龄《谈“比较”》) (4)微笑是美的,美是有感召力的。(王霆钧《迷人的微笑》) (5)微笑是笑之国度里的国王;微笑是笑之花海中的牡丹。(同上) 例(1)(2)(3)中有一个或两个分句包含了逗号,所以各分句用分号分隔。例(4)(5)的各分句中都不包含逗号,例(4)在两个分句之间使用逗号是属于一般用法,而例(5)使用分号则属于特殊用法,是为了强调两个分句在一个整体内的相对独立性。在英语,像例(4)那样的无连词连接的两个并列分句,不能用逗号分隔,必须像例(5)那样用分号分隔。 二、分隔并列的多重复句中的第一层 (1)有的学会烤烟,自己做挺讲究的纸烟和雪茄;有的学会蔬菜加工,做的番茄酱 能吃到冬天;有的学会蔬菜腌渍、窖藏,使秋菜接上春菜。(吴伯箫《菜园小记》) (2)例如人物的对白中常用当时民间的口头语,因而使得我们如闻其声;又如动作 的描写,只用很少几个字,就做到了形象鲜明,活跃纸上。(茅盾《谈<水浒>人物和结构》)

(3)不要幻想成功之神会被你微不足道的努力所感动,主动跑过来和你拥抱亲吻; 也不要幻想胜利之果会装在盘子里,端到你的餐桌前尽你开怀享用。(郑健、张建敏《再朝前走一步》) (4)内容有分量,尽管文章短小,也是有分量的;如果内容没有分量,尽管写得多 么长,愈长愈没有分量。(郭沫若《关于文风问题》) 这四句都是多重复句,分号用在第一层。表示并列关系有多种方式,例(1)通过三个“有的”加以分说,例(2)通过副词“又”,例(3)通过副词“也”,例(4)通过一有一无的对比。下面例(5)是并列的多重复句,“联合”和“分散”具有对待关系,“联合则效益好”后的逗号要改为分号。 *(5)联合则兴旺,联合则竞争力强,联合则发展快,联合则效益好,分散则发展慢,分散则效益差。 三、分隔非并列的多重复句中的第一层分句 分号多用于表示并列关系的复句,包括单重复句和多重复句;为了分清层次,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的第一层分句有时也用分号分隔。例如: (1)或作演讲,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2)昨天一清早,天气骤然变冷,空中布满了铅色的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 来了,呼呼地刮了一个下午;黄昏时分,风停了,就下起鹅毛般大雪来。(小学语文《第一场雪》) (3)而于狗,却不能以此为例,与对等的敌人齐观,因为无论它怎样狂嗥,其实并 不解什么“道义”;况且狗是能浮水的,一定仍要爬到岸上,倘不注意,它先耸身一摇,将水点洒得人们一身一脸,于是夹着尾巴逃跑了。(鲁迅《论“费厄泼赖”应当缓行》)

浅析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的特色

浅析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的特点 【摘要】:说到现当代中国文坛,余秋雨是一位始终绕不开的作家。特别是他 标志性的历史文化散文,更是引领了文坛一股鉴史伤古的散文创作潮流。其《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霜冷长河》等散文集更是成为近一二十年年来经久不衰的畅销书,余秋雨可以说是现当代历史文化散文的开创者和领跑者。本文结合余秋雨散文的具体描写,试通过对其文章的探究以及写作笔法的剖析,浅析其历史文化散文的特点和特色。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特色 中华散文,源远流长。数千年的散文创作,或抒情、或言志、成状景、或怀人……莫不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中华散文的这些优良传统在二十世纪以降的新文学那里,不仅得到了全面传承,且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余秋雨的历史文化散文便是其中优秀的代表。余秋雨是中国现代文坛最著名的散文作家之一,著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中国文脉》等文集,被公认为全球华人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多从“历史文化”视角写人状物,余秋雨总能注入相关的文化历史知识,传达对民族文化命运的深刻思考与文明批判,将人、自然、历史与文化浑然融为一体,具有广博而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但其一些历史散文中也不免为了突出情感而故作矫情,给人一种虚假做作之感。下文将从历史的追忆、人文情怀、主体意识和诗意的语言、以及部分片段的做作矫情等几个方面对余秋雨的散文特色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对历史的追忆 作为历史文化散文,对名胜古迹的凭吊以及对历史的追寻与反思自然是第一位的。余秋雨的散文都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对历史的追寻。历史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是永远无法也不能为人们所忘却的文化传承,中国的历朝历代都有写史的传统,可见历史在中华民族中的特殊地位以及独特情感。余秋雨在散文作中将历史与文化相融,使其作品散发出强烈的历史厚重感。 在余秋雨笔下,历史并不是没有生命的,而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漫漫长河,过去、现在与未来都在文化历史中紧密相连。余秋雨写过敦煌,写过都江堰,但写到最后一篇却是《这里真安静》,是一片荒凉的坟墓。余秋雨在《文化苦旅》的自序中写道:“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悠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在《莫高窟》中,他写道:“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这是何等的气魄,在余秋雨的笔下,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前人留下的骨架,而是充满了血肉、永远不会凋零的生命。在《道士塔》中,余秋雨面对面前的断壁残垣,想起了:“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