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一轮经典例题 正态分布 理

高考数学一轮经典例题 正态分布 理
高考数学一轮经典例题 正态分布 理

借助于标准正态分布表求值

例 设ξ服从)1,0(N ,求下列各式的值:

(1));35.2(≥ξP (2));24.1(-<ξP (3)).54.1(<ξP

分析:因为ξ用从标准正态分布,所以可以借助于标准正态分布表,查出其值.但由于表中只列出)()(,0000x x P x Φ=<≥ξ的情形,故需要转化成小于非负值0x 的概率,公式:);()()();(1)(a b b a P x x Φ-Φ=<<Φ-=-Φξ和)(1)(00x P x P <-=≥ξξ有其用武之地.

解:(1);0094

.09906.01)35.2(1)35.2(1)35.2(=-=Φ-=<-=≥ξξP P (2);1075

.08925.01)24.1(1)24.1()24.1(=-=Φ-=-Φ=-<ξP (3))54.1()54.1()54.154.1()54.1(-Φ-Φ=<-=<ξξP P

.8764.01)54.1(2)]54.1(1[)54.1(=-Φ=Φ--Φ=

说明:要制表提供查阅是为了方便得出结果,但标准正态分布表如此简练的目的,并没有给查阅造成不便.相反其简捷的效果更突出了核心内容.左边的几个公式都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它,并学会灵活应用.

求服从一般正态分布的概率

例 设η服从)2,5.1(2N 试求:

(1));5.3(<ηP (2));4(-<ηP

(3));2(≥ηP (4)).3(<ηP

分析:首先,应将一般正态分布)2,5.1(N 转化成标准正态分布,利用结论:若),(~2σμηN ,则由)1,0(~N σμηξ-=知:

,)(??? ??-Φ=<σμηx x P 其后再转化为非负标准正态分布情况的表达式,通过查表获得结果.

解:(1);8413.0)1(25.15.3)5.3(=Φ=??? ??-Φ=<ηP

(2);0030.0)75.2(1)75.2(25.14)4(=Φ-=-Φ=??? ??--Φ=-<ηP

(3);4013.0)25.0(125.121)2(1)2(=Φ-=??? ??-Φ-=<-=≥ηηP P

(4)

??? ??--Φ-??? ??-Φ-=<=<25.1325.131)2()3(ηηP P )]25.2(1[7734.0)25.2()75.0(Φ--=-Φ-Φ=

.7612.0)9878.01(7734.0=--=

说明:这里,一般正态分布),(~2σμξN ,总体小于x 的概率值)(x F 与)(x P <ξ和??? ??-Φσμx 是一样的表述,即:.)()(??? ??-Φ==<σμξx x F x P

服从正态分布的材料强度的概率

例 已知:从某批材料中任取一件时,取得的这件材料强度ξ服从).18,200(2N

(1)计算取得的这件材料的强度不低于180的概率.

(2)如果所用的材料要求以99%的概率保证强度不低于150,问这批材料是否符合这个要求. 分析:这是一个实问题,只要通过数学建模,就可以知道其本质就是一个“正态分布下求随机变量在某一范围内取值的概率”的问题;本题的第二问是一个逆向式问法,只要把握实质反向求值即可.

解:(1)-=??? ??-Φ-=<-=≥1181201801)180(1)180(ξξP P

;8665.0)11.1()]11.1(1[1)11.1(=Φ=Φ--=-Φ

(2)可以先求出:这批材料中任取一件时强度都不低于150的概率为多少,拿这个结果与99%进行比较大小,从而得出结论.

;9973.0)78.2()]78.2(1[1)78.2(1182001501)150(1)150(=Φ=Φ--=-Φ-=??? ??-Φ-=<-=≥ξξP P

即从这批材料中任取一件时,强度保证不低于150的概率为99. 73%>99%,所以这批材料符合所提要求.

说明:“不低于”的含义即在表达式中为“大于或等于”.转化“小于”后,仍须再转化为非负值的标准正态分布表达式,从而才可查表.

公共汽车门的高度

例 若公共汽车门的高度是按照保证成年男子与车门顶部碰头的概率在1%以下设计的,如

果某地成年男子的身高)36,175(~N ξ(单位:㎝),则该地公共汽车门的高度应设计为多高?

分析:实际应用问题,分析可知:求的是门的最低高度,可设其为)cm (x ,使其总体在不低

于x 的概率值小于1%,即:%101.0)(=<≥x P ξ,从中解出x 的范围.

解:设该地公共汽车门的高度应设计高为x cm ,则根据题意可知:%1)(<≥x P ξ,由于)36,175(~N ξ, 所以,;01.061751)(1)(??? ??-Φx 通过查表可知:;33.26175>-x

解得:;98.188>x

即该地公共汽车门至少应设计为189cm 高.

说明:逆向思维和逆向查表,体现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关键是理解题意和找出正确的数学表达式.

学生成绩的正态分布

例 某班有48名同学,一次考试后数学成绩服从正态分布.平均分为80,标准差为10,问从理论上讲在80分至90分之间有多少人?

分析:要求80分至90分之间的人数,只要算出分数落在这个范围内的概率,然后乘以总人数即可,而计算这个概率,需要查标准正态分布表,所以应首先把这个正态总体化成标准正态总体.

解:设x 表示这个班的数学成绩,则x 服从

)10,80(2N 设1080-=

x Z 则z 服从标准正态分布)1,0(N .

查标准正态分布表,得:

5000.0)0(,8413.0)1(==ΦΦ

以,3.05.084.0)0()1()10()1080901080108080()9080(=-=?-?=<<=-<-<-=<

说明:这类问题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没有转化成标准正态分布就直接求解,一般地,我们在解决正态总体的有关问题时均要首先转化成标准正态总体.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经典例题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典型例题 【知识梳理】 一.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定义 1定义:在随机试验中,确定一个对应关系,使得每一个试验结果都用一个确定的数字表示.在这个对应关系下,数字随着试验结果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 ①随机变量就是一种对应关系;②实验结果必须与数字对应; ③数字会随着实验结果的变化而变化、 2.表示:随机变量常用字母X ,Y,ξ,η,…表示. 3、所有取值可以一一列出的随机变量,称为离散型随机变量 ( dis cre te ran dom var ia ble ) . 二、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1.一般地,若离散型随机变量X 可能取的不同值为x 1,x 2,…,xi ,…,x n, X 取每一个值x i (i=1,2,…, n)的概率P (X =xi)=pi ,则称表: 为离散型随机变量X P(X =x i )=p i , i =1,2,…,n, 也可以用图象来表示X 的分布列、 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的性质 ①pi ≥0,i=1,2,…,n ;②11 =∑=n i i p . 三.两个特殊分布 1.两点分布),1(~P B X 若随机变量X 的分布列具有上表形式,则称服从两点分布,并称p =P (X =1)为成功概率. 2、超几何分布),,(~n M N H X 一般地,在含有M 件次品的N 件产品中,任取n件,其中恰有X 件次品,则P (X =k )= n N k n M N k M C C C --,k =0,1,2,…,m ,其中m =min {}n M ,,且n ≤N ,M ≤N ,n ,M,N ∈N * . 三、二项分布 一般地,在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用 X 表示事件A 发生的次数,设每次试验中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 ,则P (X=k )=C 错误!p k (1-p)n - k ,k=0,1,2,…,n 、此时称随机变量X服从二项分布,记作X ~B (n ,p),并称p 为成功概率.易得二项分布的分布列如下;

高考数学导数题型归纳

导数题型归纳 请同学们高度重视: 首先,关于二次函数的不等式恒成立的主要解法: 1、分离变量;2变更主元;3根分布;4判别式法 5、二次函数区间最值求法:(1)对称轴(重视单调区间) 与定义域的关系 (2)端点处和顶点是最值所在 其次,分析每种题型的本质,你会发现大部分都在解决“不等式恒成立问题”以及“充分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创建不等关系求出取值范围。 最后,同学们在看例题时,请注意寻找关键的等价变形和回归的基础 一、基础题型:函数的单调区间、极值、最值;不等式恒成立; 1、此类问题提倡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解决: 第一步:令0)(' =x f 得到两个根; 第二步:画两图或列表; 第三步:由图表可知; 其中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实质是函数的最值问题, 2、常见处理方法有三种: 第一种:分离变量求最值-----用分离变量时要特别注意是否需分类讨论(>0,=0,<0) 第二种:变更主元(即关于某字母的一次函数)-----(已知谁的范围就把谁作为主元); 例1:设函数()y f x =在区间D 上的导数为()f x ',()f x '在区间D 上的导数为()g x ,若在区间D 上, ()0g x <恒成立,则称函数()y f x =在区间D 上为“凸函数”,已知实数m 是常数,432 3()1262 x mx x f x =-- (1)若()y f x =在区间[]0,3上为“凸函数”,求m 的取值范围; (2)若对满足2m ≤的任何一个实数m ,函数()f x 在区间(),a b 上都为“凸函数”,求b a -的最大值. 解:由函数4323()1262x mx x f x =-- 得32 ()332 x mx f x x '=-- (1) ()y f x =在区间[]0,3上为“凸函数”, 则 2 ()30g x x mx ∴=--< 在区间[0,3]上恒成立 解法一:从二次函数的区间最值入手:等价于max ()0g x < 解法二:分离变量法: ∵ 当0x =时, 2 ()330g x x mx ∴=--=-<恒成立, 当03x <≤时, 2 ()30g x x mx =--<恒成立 等价于233 x m x x x ->=-的最大值(03x <≤)恒成立, 而3 ()h x x x =-(03x <≤)是增函数,则max ()(3)2h x h == (2)∵当2m ≤时()f x 在区间(),a b 上都为“凸函数” 则等价于当2m ≤时2 ()30g x x mx =--< 恒成立 解法三:变更主元法 再等价于2 ()30F m mx x =-+>在2m ≤恒成立(视为关于m 的一次函数最值问题) 2 2 (2)0230 11(2)0230 F x x x F x x ?->--+>?????-<-+>??? 例2),10(32 R b a b x a ∈<<+- ],2不等式()f x a '≤恒成立,求a 的取值范围.

高考数学圆锥曲线大题集大全

高考二轮复习专项:圆锥曲线 1. 如图,直线l1与l2是同一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交点是A ,点B 、D 在直线l1 上(B 、D 位于点A 右侧),且|AB|=4,|AD|=1,M 是该平面上的一个动点,M 在l1上的射影点是N ,且|BN|=2|DM|. 2. (Ⅰ) 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求动点M 的轨迹C 的方程. (Ⅱ)过点D 且不与l1、l2垂直的直线l 交(Ⅰ)中的轨迹C 于E 、F 两点;另外平面上的点G 、H 满足: ○1(R);AG AD λλ=∈u u u r u u u r ○22;GE GF GH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30.GH EF ?=u u u r u u u r 求点G 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 2. 设椭圆的中心是坐标原点,焦点在x 轴上,离心率 23=e ,已知点)3,0(P 到这个椭圆上的点的最远距离是4,求这个椭圆的方程. 3. 已知椭圆)0(1:22221>>=+b a b y a x C 的一条准线方程是, 425=x 其左、右顶点分别 是A 、B ;双曲线1 :22 222=-b y a x C 的一条渐近线方程为3x -5y=0. (Ⅰ)求椭圆C1的方程及双曲线C2的离心率; (Ⅱ)在第一象限内取双曲线C2上一点P ,连结AP 交椭圆C1于点M ,连结PB 并延长交椭圆C1于点N ,若=. 求证:.0=? B A D M B N l2 l1

4. 椭圆的中心在坐标原点O,右焦点F (c,0)到相应准线的距离为1,倾斜角为45°的直线交椭圆于A ,B 两点.设AB 中点为M ,直线AB 与OM 的夹角为αa. (1)用半焦距c 表示椭圆的方程及tg α; (2)若2

二项分布专题练习

二项分布专题练习 1.已知随机变量X 服从二项分布,X ~B 16,3?? ??? ,则P (X =2)=( ). A . 316 B . 4243 C . 13 243 D . 80 243 2.设某批电子手表正品率为 34,次品率为1 4 ,现对该批电子手表进行测试,设第X 次首次测到正品,则P (X =3)等于( ). A .223 13C 44??? ??? B .2 2331C 44 ??? ? ?? C .2 1344 ??? ??? D .2 3144 ??? ??? 3.甲、乙两名篮球队员轮流投篮直至某人投中为止,设甲每次投篮命中的概率为0.4,乙投中的概率为0.6,而且不受其他次投篮结果的影响,设投篮的轮数为X ,若甲先投,则P (X =k )等于( ). A .0.6k - 1×0.4 B .0.24k -1×0.76 C .0.4k -1×0.6 D .0.76k - 1×0.24 4.10个球中有一个红球,有放回地抽取,每次取出一球,直到第n 次才取得k (k ≤n )次红球的概率为( ). A .2191010n k -???? ? ? ???? B . 191010k n k -???? ? ? ???? C .1119C 1010k n k k n ---???? ? ????? D .1 1119C 1010k n k k n ----???? ? ??? ?? 5.在4次独立重复试验中,事件A 发生的概率相同,若事件A 至少发生1次的概率为 65 81 ,则事件A 在1次试验中发生的概率为( ). A . 13 B . 25 C . 56 D . 34 6.某一批花生种子,如果每一粒发芽的概率为4 5 ,那么播下4粒种子恰有2粒发芽的概率是__________. 7.一个病人服用某种新药后被治愈的概率为0.9,则服用这种新药的4个病人中至少3人被治愈的概率为__________.(用数字作答) 8.假定人在365天中的任意一天出生的概率是一样的,某班级中有50名同学,其中有两个以上的同学生于元旦的概率是多少?(结果保留四位小数)

高考数学考点解析及分值分布

高考数学考点解析及分值分布 1.集合与简易逻辑。分值在5~10分左右(一道或两道选择题),考查的重点是抽象思维能力,主要考查集合与集合的运算关系,将加强对集合的计算与化简的考查,并有可能从有限集合向无限集合发展。简易逻辑多为考查“充分与必要条件”及命题真伪的判别。 2.函数与导数,函数是高中数学的主要内容,它把中学数学的各个分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中学数学全部内容的主线。在高考中,至少三个小题一个大题,分值在30分左右。以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生成性函数为载体结合图象的变换(平移、伸缩、对称变换)、四性问题(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反函数问题常常是选择题、填空题考查的主要内容,其中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有向抽象函数发展的趋势。函数与导数的结合是高考的热点题型,文科以三次(或四次)函数为命题载体,理科以生成性函数(对数函数、指数函数及分式函数)为命题载体,以切线问题、极值最值问题、单调性问题、恒成立问题为设置条件,与不等式、数列综合成题,是解答题试题的主要特点。 3.不等式;一般不会单独命题,会在其他题型中“隐蔽”出现,分值一般在10左右。不等式作为一种工具广泛地应用在涉及函数、数列、解几等知识的考查中,不等式重点考五种题型:解不等式(组);证明不等式;比较大小;不等式的应用;不等式的综合性问题。选择题和填空题主要考查不等式性质、解法及均值不等式。解答题会与其它知识的交汇中考查,如含参量不等式的解法(确定取值范围)、数列通项或前n项和的有界性证明、由函数的导数确定最值型的不等式证明等。 4.数列: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又是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重要衔接点,所以在历年的高考解答题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题量一般是一个小题一个大题,有时还有一个与其它知识的综合题。分值在20分左右,文科以应用等差、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求通项公式、前n项和为主;理科以应用Sn或an之间的递推关系求通项、求和、证明有关性质为主。数列是特殊的函数,而不等式是深刻认识函数与数列的工具,三者综合的求解题与求证题是对

高考数学第一道大题习题大全

1. 17.已知0αβπ<<4,为()cos 2f x x π? ?=+ ?8? ? 的最小正周期,1tan 14 αβ???? =+- ? ??? ? ? ,,a (cos 2)α=,b ,且?a b m =.求 22cos sin 2() cos sin ααβαα ++-的值. 2. .在ABC △中,1tan 4A =,3tan 5 B =. (Ⅰ)求角 C 的大小; (Ⅱ)若ABC △ 3.已知ABC △的面积为3,且满足06AB AC u u u r u u u r g ≤≤,设AB u u u r 和AC u u u r 的夹角为θ. (I )求θ的取值范围;(II )求函数2()2sin 24f θθθ?? =+- ???π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4.已知函数2π()2sin 24f x x x ??=+ ?? ? ,ππ42x ??∈???? ,. (I )求()f x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II )若不等式()2f x m -<在ππ42x ?? ∈????,上恒成立,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5.已知函数2πππ()12sin 2sin cos 888 f x x x x ?? ?? ?? =-++++ ? ? ?? ? ? ? ? ? .求: (I )函数()f x 的最小正周期; (II )函数()f x 的单调增区间. 6. 设函数f(x)=a ·b ,其中向量a =(2cos x ,1),b =(cos x , 3sin2x ),x ∈R. (Ⅰ)若f(x)=1-3且x ∈[- 3π,3 π ],求x ; (Ⅱ)若函数y=2sin2x 的图象按向量c=(m ,n)(|m|<2 π )平移后得到函数y=f(x)的图象,求实数m 、n 的值. 7.设锐角三角形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2sin a b A =. (Ⅰ)求B 的大小; (Ⅱ)求cos sin A C +的取值范围. 8.在ABC △中,已知内角A π = 3 ,边BC =B x =,周长为y .

二项分布经典例题+测验题资料

二项分布经典例题+测 验题

二项分布 1.n 次独立重复实验 一般地,由n 次实验构成,且每次实验相互独立完成,每次实验的结果仅有两种对立的状态,即A 与A ,每次实验中()0P A p =>。我们将这样的实验称为n 次独立重复实验,也称为伯努利实验。 (1)独立重复实验满足的条件第一:每次实验是在同样条件下进行的;第二:各次实验中的事件是互相独立的;第三:每次实验都只有两种结果。 (2)n 次独立重复实验中事件A 恰好发生k 次的概率 ()P X k ==(1)k k n k n C p p --。 2.二项分布 若随机变量X 的分布列为()P X k ==k k n k n C p q -,其中 0 1.1,0,1,2,,,p p q k n <<+==则称X 服从参数为,n p 的二项分布,记作(,)X B n p 。 1.一盒零件中有9个正品和3个次品,每次取一个零件,如果取出的次品不再放回,求在取得正品前已取出的次品数X 的概率分布。 3.甲乙两人各进行3次射击,甲每次击中目标的概率为2 1,乙每次击中目标的概率为3 2. (1)记甲击中目标的此时为ξ,求ξ的分布列及数学期望; (2)求乙至多击中目标2次的概率; (3)求甲恰好比乙多击中目标2次的概率. 【巩固练习】

1.(2012年高考(浙江理))已知箱中装有4个白球和5个黑球, 且规定:取出一个白球的2分,取出一个黑球的1分.现从该箱中任取(无放回,且每球取到的机会均等)3个球,记随机变量X为取出3球所得分数之和. (Ⅰ)求X的分布列。 (Ⅱ)求X的数学期望E(X). 2.(2012年高考(重庆理))(本小题满分13分,(Ⅰ)小问5分,(Ⅱ)小问8分.) 甲、乙两人轮流投篮,每人每次投一球,.约定甲先投且先投中者获胜,一直到有人获胜或每人都已投球3次时投篮结束.设甲每 次投篮投中的概率为1 3,乙每次投篮投中的概率为1 2 ,且各次投篮 互不影响. (Ⅰ) 求甲获胜的概率。 (Ⅱ) 求投篮结束时甲的投篮次数 的分布列与期望 3.设篮球队A与B进行比赛,每场比赛均有一队胜,若有一队胜4场则比赛宣告结束,假定,A B在每场比赛中获胜的概率都是 1 2 ,试求需要比赛场数的期望. 3.(2012年高考(辽宁理))电视传媒公司为了了解某地区电视观众对某类体育节目的收视情况,随机抽取了100名观众进行调查.下面是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观众日均收看该体育节目时间的频率分布直方图。

高考数学导数题型归纳(_好)

导数题型归纳 请同学们高度重视: 首先,关于二次函数的不等式恒成立的主要解法: 1、分离变量;2变更主元;3根分布;4判别式法 5、二次函数区间最值求法:(1)对称轴(重视单调区间) 与定义域的关系 (2)端点处和顶点是最值所在 其次,分析每种题型的本质,你会发现大部分都在解决“不等式恒成立问题”以及“充分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创建不等关系求出取值范围。 最后,同学们在看例题时,请注意寻找关键的等价变形和回归的基础 一、基础题型:函数的单调区间、极值、最值;不等式恒成立; 1、此类问题提倡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解决: 第一步:令0)(' =x f 得到两个根; 第二步:画两图或列表; 第三步:由图表可知; 其中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实质是函数的最值问题, 2、常见处理方法有三种: 第一种:分离变量求最值-----用分离变量时要特别注意是否需分类讨论(>0,=0,<0) 第二种:变更主元(即关于某字母的一次函数)-----(已知谁的范围就把谁作为主元); 例1:设函数()y f x =在区间D 上的导数为()f x ',()f x '在区间D 上的导数为()g x ,若在区间D 上,()0g x <恒成立,则称函数()y f x =在区间D 上为“凸函数”,已知实数m 是常数, 4323()1262 x mx x f x =-- (1)若()y f x =在区间[]0,3上为“凸函数”,求m 的取值范围; (2)若对满足2m ≤的任何一个实数m ,函数()f x 在区间(),a b 上都为“凸函数”,求b a -的最大值. 解:由函数4323()1262x mx x f x =-- 得32 ()332x mx f x x '=-- 2 ()3g x x mx ∴=-- (1) ()y f x =Q 在区间[]0,3上为“凸函数”, 则 2 ()30g x x mx ∴=--< 在区间[0,3]上恒成立 解法一:从二次函数的区间最值入手:等价于max ()0g x < (0)030 2(3)09330g m g m <-? ?<--

二项分布经典例题+测验题

二项分布 1.n 次独立重复实验 一般地,由n 次实验构成,且每次实验相互独立完成,每次实验的结果仅有两种对立的状态,即A 与A ,每次实验中()0P A p =>。我们将这样的实验称为n 次独立重复实验,也称为伯努利实验。 (1)独立重复实验满足的条件第一:每次实验是在同样条件下进行的;第二:各次实验中的事件是互相独立的;第三:每次实验都只有两种结果。 (2)n 次独立重复实验中事件A 恰好发生k 次的概率 ()P X k ==(1)k k n k n C p p --。 2.二项分布 若随机变量X 的分布列为()P X k == k k n k n C p q -,其中 0 1.1,0,1,2,,,p p q k n <<+==则称X 服从参数为,n p 的二项分布,记作(,)X B n p 。 1.一盒零件中有9个正品和3个次品,每次取一个零件,如果取出的次品不再放回,求在取得正品前已取出的次品数X 的概率分布。 3.甲乙两人各进行3次射击,甲每次击中目标的概率为2 1,乙每次击中目标的概率为3 2 . (1)记甲击中目标的此时为ξ,求ξ的分布列及数学期望; (2)求乙至多击中目标2次的概率; (3)求甲恰好比乙多击中目标2次的概率. 【巩固练习】 1.(2012年高考(浙江理))已知箱中装有4个白球和5个黑球,且

规定:取出一个白球的2分,取出一个黑球的1分.现从该箱中任取(无放回,且每球取到的机会均等)3个球,记随机变量X为取出3球所得分数之和. (Ⅰ)求X的分布列。 (Ⅱ)求X的数学期望E(X). 2.(2012年高考(重庆理))(本小题满分13分,(Ⅰ)小问5分,(Ⅱ)小问8分.) 甲、乙两人轮流投篮,每人每次投一球,.约定甲先投且先投中者获胜,一直到有人获胜或每人都已投球3次时投篮结束.设甲每次投 篮投中的概率为1 3,乙每次投篮投中的概率为1 2 ,且各次投篮互不 影响. (Ⅰ) 求甲获胜的概率。 (Ⅱ) 求投篮结束时甲的投篮次数 的分布列与期望 3.设篮球队A与B进行比赛,每场比赛均有一队胜,若有一队胜 4场则比赛宣告结束,假定,A B在每场比赛中获胜的概率都是1 2 , 试求需要比赛场数的期望. 3.(2012年高考(辽宁理))电视传媒公司为了了解某地区电视观众对某类体育节目的收视情况,随机抽取了100名观众进行调查. 下面是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观众日均收看该体育节目时间的频率分布直方图。

由2008年江西高考理科数学最后一题说起

由2008年江西高考理科数学最后一题说起 周湖平 年年岁岁卷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2008年是江西省高考数学自主命题的第四年,今年全省理科平均分为69.37 比去年了降了19.87,特别是理科压轴题的难度系数为0.11,属于超难题。2007年考生满面笑容,2008年考生叫苦连天。2008年的理科压轴题是一道函数与不等式的综合题,一改前两年以数列与不等式的综合题为压轴题局面,避免了老师和学生猜题压宝,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压轴题基于公平的原则体现了试题选拔功能,其设计之新颖,立意之深隧,技巧之高难,把选拔功能体现得酣畅淋漓。本文以08年江西省高考数学理科压轴题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1考查能力好载体 题目 函数()f x =x +11+a +11+8 +ax ax ,x ∈(0,+∞). (1)当8a =时,求()f x 的单调区间; (2)对任意正数a ,证明:()12f x <<. 解 (1)略 (2)对任意给定的0>a ,0>x ,因为 ax a x x f 8 111111)(+++++=,若令ax b 8=,则8=abx ① b a x x f +++++=11 11 11 )( ② (一)先证1)(>x f :因为x x +>+1111,a a +>+1111,b b +>+1111 又由x b a +++2≥8244=abx ,∴x b a ++≥6 所以 (2).再证2)(+++++=b a x abx ax bx ab x b a b a x ax bx ab x b a b a x ax bx ab x b a b a x b a x x f

高考数学百大经典例题 正态分布

借助于标准正态分布表求值 例 设ξ服从)1,0(N ,求下列各式的值: (1));35.2(≥ξP (2));24.1(-<ξP (3)).54.1(<ξP 分析:因为ξ用从标准正态分布,所以可以借助于标准正态分布表,查出其值.但由于表中只列出)()(,0000x x P x Φ=<≥ξ的情形,故需要转化成小于非负值0x 的概率,公式:);()()();(1)(a b b a P x x Φ-Φ=<<Φ-=-Φξ和)(1)(00x P x P <-=≥ξξ有其用武之地. 解:(1);0094.09906.01)35.2(1)35.2(1)35.2(=-=Φ-=<-=≥ξξP P (2);1075.08925.01)24.1(1)24.1()24.1(=-=Φ-=-Φ=-<ξP (3))54.1()54.1()54.154.1()54.1(-Φ-Φ=<-=<ξξP P .8764.01)54.1(2)]54.1(1[)54.1(=-Φ=Φ--Φ= 说明:要制表提供查阅是为了方便得出结果,但标准正态分布表如此简练的目的,并没有给查阅造成不便.相反其简捷的效果更突出了核心内容.左边的几个公式都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它,并学会灵活应用. 求服从一般正态分布的概率 例 设η服从)2,5.1(2N 试求: (1));5.3(<ηP (2));4(-<ηP (3));2(≥ηP (4)).3(<ηP 分析:首先,应将一般正态分布)2,5.1(N 转化成标准正态分布,利用结论:若),(~2σμηN ,则由)1,0(~N σμηξ-=知:,)(?? ? ??-Φ=<σμηx x P 其后再转化为非负标准正态分布情况的表达式,通过查表获得结果. 解:(1);8413.0)1(25.15.3)5.3(=Φ=??? ??-Φ=<ηP

正态分布及其经典习题和答案

专题:正态分布 【知识网络】 1、取有限值的离散型随机变量均值、方差的概念; 2、能计算简单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方差,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实际问题,借助直观(如实际问题的直观图),认识正态分布、曲线的特点及曲线所表示的意义。 【典型例题】 例1:(1)已知随机变量X 服从二项分布,且E (X )=2.4,V (X )=1.44,则二项分布的参数n ,p 的值为 ( ) A .n=4,p=0.6 B .n=6,p=0.4 C .n=8,p=0.3 D .n=24,p=0.1 答案:B 。解析:()4.2==np X E ,()44.1)1(=-=p np X V 。 (2)正态曲线下、横轴上,从均数到∞+的面积为( )。 A .95% B .50% C .97.5% D .不能确定(与标准差的大小有关) 答案:B 。解析:由正态曲线的特点知。 (3)某班有48名同学,一次考试后的数学成绩服从正态分布,平均分为80,标准差为10,理论上说在80分到90分的人数是 ( ) A 32 B 16 C 8 D 20 答案:B 。解析:数学成绩是X —N(80,102), 8080 9080(8090)(01)0.3413,480.34131610 10P X P Z P Z --??≤≤=≤≤=≤≤≈?≈ ???。 (4)从1,2,3,4,5这五个数中任取两个数,这两个数之积的数学期望为___________ 。 答案:8.5。解析:设两数之积为X , ∴E(X)=8.5. (5)如图,两个正态分布曲线图: 1为)(1 ,1x σμ?,2为)(22x σμ?, 则1μ 2μ,1σ 2σ答案:<,>。解析:由正态密度曲线图象的特征知。 例2:甲、乙两人参加一次英语口语考试,已知在备选的10道试题中,甲能答对其中的6题,乙能答对其中的8题.规定每次考试都从备选题中随机抽出3题进行测试,至少答对2题才算合格. (Ⅰ)求甲答对试题数ξ的概率分布及数学期望; (Ⅱ)求甲、乙两人至少有一人考试合格的概率. 答案:解:(Ⅰ)依题意,甲答对试题数ξ的概率分布如下: 甲答对试题数ξ的数学期望 E ξ=5 9 61321210313010=?+?+?+? . (Ⅱ)设甲、乙两人考试合格的事件分别为A 、B ,则

高考数学题型归纳完整版

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第一节集合 题型1-1 集合的基本概念 题型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题型1-3 集合的运算 第二节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题型1-4 四种命题及关系 题型1-5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断与证明 题型1-6 求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中的参数取值范围 第三节简单的逻辑联结词、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题型1-7 判断命题的真假 题型1-8 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的否定 题型1-9 结合命题真假求参数的取值范围 第二章函数 第一节映射与函数 题型2-1 映射与函数的概念 题型2-2 同一函数的判断 题型2-3 函数解析式的求法 第二节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最值) 题型2-4 函数定义域的求解 题型2-5 函数定义域的应用 题型2-6 函数值域的求解 第三节函数的性质——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题型2-7 函数奇偶性的判断 题型2-8 函数单调性(区间)的判 断 题型2-9 函数周期性的判断 题型2-10 函数性质的综合应用 第四节二次函数 题型2-11 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 二次不等式的关系 题型2-12 二次方程的实根分布及 条件 题型2-13 二次函数“动轴定区间” “定轴动区间”问题 第五节指数与指数函数 题型2-14 指数运算及指数方程、指 数不等式 题型2-15 指数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题型2-16 指数函数中恒成立问题 第六节对数与对数函数 题型2-17 对数运算及对数方程、对 数不等式 题型2-18 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题型2-19 对数函数中恒成立问题 第七节幂函数 题型2-20 求幂函数的定义域 题型2-21 幂函数性质的综合应用 第八节函数的图象 题型2-22 判断函数的图象 题型2-23 函数图象的应用 第九节函数与方程 题型2-24 求函数的零点或零点所 在区间 题型2-25 利用函数的零点确定参 数的取值范围 题型2-26 方程根的个数与函数零 点的存在性问题 第十节函数综合 题型2-27 函数与数列的综合 题型2-28 函数与不等式的综合 题型2-29 函数中的信息题 第三章导数与定积分 第一节导数的概念与运算 题型3-1 导数的定义 题型3-2 求函数的导数 第二节导数的应用 题型3-3 利用原函数与导函数的关 系判断图像 题型3-4 利用导数求函数的单调性 和单调区间 题型3-5 函数的极值与最值的求解 题型3-6 已知函数在区间上单调或 不单调,求参数的取值范围 题型3-7 讨论含参函数的单调区间 题型3-8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图象的

高考数学最后两题怎么拿分

2019年高考数学最后两题怎么拿分 “高分靠实力,满分靠运气”。首先您得有这个心态,才能继续往下看。 先说说训练。主要分两步走,如果实力可以做到除了后三道大题其余均会做,那么老师发的每一套卷子就先不做后三题,这样可以节约出大量的时间(因为后三道的任何一道都够做一套选择题了)训练准确度。大约两周的时间吧,把这一关过了,最后三道题能剩将近一小时吧,而且做5套卷子能错1道题左右。即使能做出的题目,或是难题中比较简单的前几小问也要比较认真地过一下答案,因为很多时候虽然能做出来但是可能方法不是最直接的,表述也不是最严密的,模仿标准答案的思路对于解决答题标准性问题帮助很大。 然后开始攻克后三题。先找来了近三年各个省的后2-3题,把他们按六大专题归了类(就是三角函数,立体几何,概率统计,数列,导数,解析几何),每周一个专题,先做一半的题,总结一次方法,再做另一半的题目。这样又花了一个半月的时间搞定了。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

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压轴题的难度一般较大,因此计算能力的练习是必要的。这里的计算能力不仅仅指数字计算,还有化简带有一堆符号的等式不等式。扎实的基本功是前提。 压轴题的思路往往比前边的题多拐一些弯,所以在做压轴题的时候,思维就要调整为压轴题模式,不要怕思维绕和计算量大,只要认为方法正确就做。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高考数学复习题库 正态分布

高考数学复习题库正态分布 正态分布 一.选择题 1.已知随机变量X服从正态分布N(3,1),且P(2≤X≤4)= 0.6826,则P(X>4)=( ) A.0.1588 B.0.1587 C.0.1586 D.0.1585 解析通过正态分布对称性及已知条件得 P(X>4)===0.1587,故选B. 答案 B 2. 设随机变量服从正态分布,则函数不存在零点的概率为( ) A. B. C. D. 解析函数不存在零点,则因为,所以答案 C 3.以Φ(x)表示标准正态总体在区间(-∞,x)内取值的概率,若随机变量ξ服从正态分布N(μ,σ2),则概率P(|ξ-μ|<σ)等于( ). A.Φ(μ+σ)-Φ(μ-σ) B.Φ (1)-Φ(-1) C.Φ D.2Φ(μ+σ) 解析由题意得,P(|ξ-μ|<σ)=P=Φ (1)-Φ(-1). 答案 B 4.已知随机变量X~N(3,22),若X=2η+3,则D(η)等于( ). A.0 B.1 C.2 D.4 解析由X=2η+3,得D(X)=4D(η),而D(X)=σ2=4,∴D(η)=

1.答案 B 5.标准正态总体在区间(-3,3)内取值的概率为( ). A.0.9987 B.0.9974 C.0.944 D.0.8413 解析标准正态分布 N(0,1),σ=1,区间(-3,3),即(-3σ,3σ),概率 P=0.997 4. 答案 B 6.已知三个正态分布密度函数φi(x)=e-(x∈R,i=1,2,3)的图象如图所示,则( ). A.μ1<μ2=μ3,σ1=σ2>σ3 B.μ1>μ2=μ3,σ1=σ2<σ3 C.μ1=μ2<μ3,σ1<σ2=σ3 D.μ1<μ2=μ3,σ1=σ2<σ3 解析正态分布密度函数φ2(x)和φ3(x)的图象都是关于同一条直线对称,所以其平均数相同,故μ2=μ3,又φ2(x)的对称轴的横坐标值比φ1(x)的对称轴的横坐标值大,故有μ1<μ2=μ 3.又σ越大,曲线越“矮胖”,σ越小,曲线越“瘦高”,由图象可知,正态分布密度函数φ1(x)和φ2(x)的图象一样“瘦高”,φ3(x)明显“矮胖”,从而可知σ1=σ2<σ 3. 答案 D 7.在正态分布N中,数值前在(-∞,-1)∪(1,+∞)内的概率为( ). A.0.097 B.0.046 C.0.03 D.0.0026 解析∵μ=0,σ=∴P(X<1或x>1)=1-P(-1≤x≤1)=1-P(μ- 3σ≤X≤μ+3σ)=1-0.9974=0.002 6. 答案 D 二.填空题

二项分布经典例题练习题

二项分 布 1.n 次独立重复试验 一般地,由n 次试验构成,且每次试验相互独立完成,每次试验的结果仅有两种对立的状态,即A 与A ,每次试验中()0P A p =>。我们将这样的试验称为n 次独立重复试验,也称为伯努利试验。 (1)独立重复试验满足的条件第一:每次试验是在同样条件下进行的;第二:各次试验中的事件是互相独立的;第三:每次试验都只有两种结果。 (2)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事件A 恰好发生k 次的概率()P X k ==(1)k k n k n C p p --。 2.二项分布 若随机变量X 的分布列为()P X k ==k k n k n C p q -,其中0 1.1,0,1,2,,,p p q k n <<+==L 则称X 服从参数为,n p 的二项分布,记作(,)X B n p :。 1.一盒零件中有9个正品和3个次品,每次取一个零件,如果取出的次品不再放回,求在取得正品前已取出的次品数X 的概率分布。 2.一名学生每天骑车上学,从他家到学校的途中有6个交通岗,假设他在各个交通岗遇到 红灯的事件是相互独立的,并且概率都是31 . (1)设ξ为这名学生在途中遇到红灯的次数,求ξ的分布列; (2)设η为这名学生在首次停车前经过的路口数,求η的分布列;

(3)求这名学生在途中至少遇到一次红灯的概率. 3.甲乙两人各进行3次射击,甲每次击中目标的概率为 21,乙每次击中目标的概率为3 2. (1)记甲击中目标的此时为ξ,求ξ的分布列及数学期望; (2)求乙至多击中目标2次的概率; (3)求甲恰好比乙多击中目标2次的概率. 【巩固练习】 1.(2012年高考(浙江理))已知箱中装有4个白球和5个黑球,且规定:取出一个白球的 2分,取出一个黑球的1分.现从该箱中任取(无放回,且每球取到的机会均等)3个球,记随机变量X 为取出3球所得分数之和. (Ⅰ)求X 的分布列; (Ⅱ)求X 的数学期望E (X ). 2.(2012年高考(重庆理))(本小题满分13分,(Ⅰ)小问5分,(Ⅱ)小问8分.) 甲、乙两人轮流投篮,每人每次投一球,.约定甲先投且先投中者获胜,一直到有人获胜 或每人都已投球3次时投篮结束.设甲每次投篮投中的概率为1 3 ,乙每次投篮投中的概 率为1 2 ,且各次投篮互不影响. (Ⅰ)求甲获胜的概率; (Ⅱ)求投篮结束时甲的投篮次数ξ的分布列与期望

高考数学大题题型总结及答题技巧

高考数学大题题型总结及答题技巧 高考数学大题题型一般有5种,关于后面的大题,通常17题是三角函数,18题是立 体几何,19题是导数,但也不排除变更的可能,前面三道题和后面两道大题比起来会简单很多。 如何学好高中数学高中数学解题方法与技巧怎样学好高中数学高中数学怎么学成绩提 高快 17题三角函数 17题考的知识点比较简单,只要在平时多加注意和总结就不成问题,但是重要的公式譬如二倍角公式等一定要熟记,这些是做题的基础; 18题立体几何 18题的第一小题通常是证明题,有时利用现成的条件马上就可以证明,但是也不排除需要做辅助线有一点难度的可能,而且形势越来越偏向后一种,所以在平时要多多注意需 要做辅助线的证明题,第二小题通常是求线面角和线线角的大小,也有可能是求相关的体积,不过这样也是变相的让你求线面角或线线角的大小,至于求面面角大小,我们老师说 不大可能,因为求面面角的难度稍大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比较多,这样对后面的发挥会有比 较大的影响,虽然高考的目的是选拔人才,但是全省的平均分也不能太低。 点击查看:高考数学大题有哪几种题型 提醒一点:如果做第二小题时没有很快有思路,那就果断选择向量法,向量法的难点 是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一定要找到三条相互垂直的线分别作为x轴y轴z轴,相互垂 直一定要是能证明出来的,如果单凭感觉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万一错了后面的就完全错了。 19题导数 19题的难点是求导,如果你对复杂函数的求导掌握的很熟练,那第一小题就不用担心啦,第二小题会比较有难度,但是基础还是求导,无论有没有思路都要先求导,说不定在 求导的过程中就找到思路了; 最适合高考学生的书,淘宝搜索《高考蝶变》购买 20题圆锥曲线 20题是圆锥曲线,第一小题还是比较基础的但完全正确的前提是要掌握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因为很有可能会出现让你判断某某是椭圆、双曲线、还是抛物线的题目。 第二小题比较难,但是简单在有一定的套路,做题做多了就知道的套路就是1.设立坐标,一般是求什么设什么.2.将坐标带入所在曲线的方程中.3.利用韦达定理求出x1+x2,x1x2,y1+y2,y1y2.4.所求的内容尽力转换为与x1、x2、y1、y2相关的式子,在转换的过程中

正态分布附其经典习题及答案

25.3正态分布 【知识网络】 1、取有限值的离散型随机变量均值、方差的概念; 2、能计算简单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方差,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实际问题,借助直观(如实际问题的直观图),认识正态分布、曲线的特点及曲线所表示的意义。 【典型例题】 例1:(1)已知随机变量X 服从二项分布,且E (X )=2.4,V (X )=1.44,则二项分布的参数n ,p 的值为 ( ) A .n=4,p=0.6 B .n=6,p=0.4 C .n=8,p=0.3 D .n=24,p=0.1 答案:B 。解析:()4.2==np X E ,()44.1)1(=-=p np X V 。 (2)正态曲线下、横轴上,从均数到∞+的面积为( )。 A .95% B .50% C .97.5% D .不能确定(与标准差的大小有关) 答案:B 。解析:由正态曲线的特点知。 (3)某班有48名同学,一次考试后的数学成绩服从正态分布,平均分为80,标准差为10,理论上说在80分到90分的人数是() A 32 B 16 C 8 D 20 答案:B 。解析:数学成绩是X —N(80,102 ), 8080 9080(8090)(01)0.3413,480.3413161010P X P Z P Z --??≤≤=≤≤=≤≤≈?≈ ???。 (4)从1,2,3,4,5这五个数中任取两个数,这两个数之积的数学期望为___________。 ∴ (5)如图,两个正态分布曲线图: 1为)(1 ,1x σμ?,2为)(22x σμ?, 则1μ2μ,1σ2σ(填大于,小于) 答案:<,>。解析:由正态密度曲线图象的特征知。 例2 :甲、乙两人参加一次英语口语考试,已知在备选的10道试题中,甲能答对其中的6题,乙能答对其中的8题.规定每次考试都从备选题中随机抽出3题进行测试,至少答对2题才算合格. (Ⅰ)求甲答对试题数ξ的概率分布及数学期望; (Ⅱ)求甲、乙两人至少有一人考试合格的概率. 答案:解:(Ⅰ)依题意,甲答对试题数ξ的概率分布如下: 甲答对试题数ξ的数学期望 E ξ=5 9 61321210313010=?+?+?+? . (Ⅱ)设甲、乙两人考试合格的事件分别为A 、B ,则

高考数学考点解析及分值分布

高考数学考点解析及分值 分布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高考数学考点解析1.集合与简易逻辑: 10-18分 主要章节:必修1第一章《集合》、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选修1-1(文)2-1(理)《常用逻辑用语》 考查的重点是抽象思维能力,主要考查集合与集合的运算关系,将加强对集合的计算与化简的考查,并有可能从有限集合向无限集合发展。简易逻辑多为考查“充分与必要条件”及命题真伪的判别。 2.函数与导数: 30分+ 主要章节:必修1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第三章《函数的应用》必修4第一章《三角函数》 必修2第三章《直线与方程》、第四章《园与方程》 选修1-1(文)2-1(理)《圆锥曲线与方程》、《导数》 选修4-4《极坐标方程》《参数方程》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主要内容,它把中学数学的各个分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中学数学全部内容的主线。以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复合函数为载体,结合图象的变换(平移、伸缩、对称变换)、四性问题(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反函数生成考题,作为选择题、填空题考查的主要内容,其中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有向抽象函数发展的趋势。函数与导数的结合的解答题,以切线、极值、最值问题、单调性问题、恒成立问题为设置条件,结合不等式、数列综合成题,也是解答题拉分关键。

3.不等式:5-12分 主要章节:必修5第三章《不等式》 选修4-5全书 一般不会单独命题,会在其他题型中“隐蔽”出现,不等式作为一种工具广泛地应用在涉及函数、数列、解几等知识的考查中,不等式重点考五种题型:解不等式(组);证明不等式;比较大小;不等式的应用;不等式的综合性问题。选择题和填空题主要考查不等式性质、解法及均值不等式。解答题会与其它知识的交汇中考查,如含参量不等式的解法(确定取值范围)、数列通项或前n项和的有界性证明、由函数的导数确定最值型的不等式证明等。 4.数列:20-28分 主要章节:必修5第二章《数列》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是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重要衔接点,所以在历年的高考解答题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题量一般是一个小题一个大题,另外一个与其它知识的综合题。文科以应用等差、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求通项公式、前n项和为主;理科以应用Sn或an之间的递推关系求通项、求和、证明有关性质为主。证明题以考“错位相减法”比较多。 5.三角函数: 18-25分 主要章节:必修4第一章《三角函数》、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