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的小故事

古代文人的小故事
古代文人的小故事

古代文人的小故事

【篇一:古代文人的小故事】

观古往今来,一直是承接历史展望未来的桥梁,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

推荐的几篇古代文人故事。

古代文人故事1:李白和汪伦的故事桃花潭,在安徽省南部青弋江

的上游(今泾县水车公社境内),是个风景幽美的地方。这里,一直流

传着这么一个感人的故事:

唐朝时候,桃花潭边,有一个出身贫寒的青年人,名叫汪伦。汪伦

家贫读不起书,但很爱听诗书;每次到田里干活,经过村头的私塾,

见老先生讲诗书,总是悄悄地在窗边听一会。当时,诗人李白已名扬,汪伦很喜爱他的诗。他常常想:要是我能亲眼见到李先生一面,那该是多么幸福啊!

这一年春天,李白从宣城的敬亭山下来到泾县城边的水西。当时,

水西是泾县的风景胜地:翠竹亭亭掩古塔,泉水潺潺绕寺前。李白

很喜欢这个地方,在此玩赏了数日,作了不少诗,还恋恋不想离开。李白来到水西,不知怎么被汪伦知道了。他非常高兴,驾一叶小舟,顺着青弋江的碧波来到了水西。他上了岸,一眼就看到一个风流儒

雅文士,站在古寺前观赏烟霞,浏览风光。他从旁边一个游客口中

得知,这人就是李白。他欣喜地走上前去,倒身就拜:

先生,久仰了!

李白吃了一惊,定睛一看,原来是个布衣打扮、素不相识的俊俏后生,他眨眨眼想了想说:

年轻人,你找错人了吧?

没有,汪伦咧开嘴笑了,我找的就是你,李青莲先生。

哦,找我有什么事? 李白含笑,他觉得这青年人很有趣。

汪伦又打了一躬,说:我叫汪伦。听说先生喜欢饮酒吟诗,今特来

奉告,有一个好去处,不知先生可愿前往?

李白一听,正中下怀,急忙问道:在什么地方?快告诉我。

汪伦指着闪闪发光的青弋江,说:在这条江的上流,我就住在那里;

那里有一个桃花潭,岸上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

真的? 李白到泾县数日,还不曾听说有这么个好地方,于是他怀疑地问道:果真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 ?

千真万确。

汪伦点点头,不知先生可想去游一游?

李白从汪伦那诚实的眼神中看出,这个青年人决不会撒谎,于是欣

然应道:

去,我一定去!

那好。先生,请上船吧。

就这样,青弋江的流水,把李白送到了桃花潭边。

当时,桃花潭边是很荒凉的。二人弃船上岸。李白抬头看去,哪里

有什么十里桃花,万家酒店 ?!但见潭水悠悠,野渡舟横。岸上只有

一树桃花,孤零零地开着,桃花树边,有一个茅店,门前屋檐下,

一根细竹竿斜挑着一面杏黄色的酒旗,在春风中哗啦啦地飘舞。

李白万万没想到这就是汪伦说的桃花潭。正想找他问个明白,汪伦

却含笑不语,拉他进了小酒店,拣了个座位坐下,向店家要了一壶

陈窖老酒,几碟山鲜野味,汪伦这才举起酒杯对李白说:

先生,山野荒村,无甚招待,千万莫要见怪。

李白也端起酒杯,呷了一口,疑惑地问:

这就是你说的桃花潭?

汪伦笑道:是啊,这就是桃花潭。

你骗了我,李白放下酒杯不悦地站了起来,哪里有什么十里桃花,

万家酒店 ?

有啊。

汪伦依然微笑道,我们刚才经过的地方,叫十里边山,这小店门前

的那棵桃花,不是十里桃花吗?

那万家酒店呢? 李白又问道。

先生,你看。

汪伦指着窗外那面迎风飞舞的酒旗说,喏,那不写得清清楚楚。

李白朝那酒旗瞅了一眼,上面果真写了万家酒店四个大字

原来酒店主人姓万。

李白这才恍然大悟,噗哧一声,刚进口的酒喷了一地,他连连点头,原来如此!

汪伦这才把心底话儿全掏了出来:先生,我是个山野鲁莽之人,平

时很喜欢你的诗,也很想见你一面。这次听说你到了水西,一心想

请先生到寒舍作客,又怕先生嫌我们家贫,不肯光临,因此想了这

么个主意。晚生该死,欺骗了先生,请先生宽恕! 说罢,纳头便拜。

李白顿时被汪伦的一片诚心实意感动了,他双手扶起汪伦,深情地说:你要早说明,我也会来的。我很喜欢你,我俩交个朋友吧。

汪伦万万没想到这位闻名天下的大诗人,会同自己这样一个布衣平

民交朋友,他激动地拉住李白的手,热泪滚滚而下,滴落在李白的

衣袖上

就这样,李白在桃花潭边住了十多日,受到汪伦和村人的热情款待。李白临走那天,汪伦恋恋不舍,唱着山歌为他送行。他很感动,诗

兴大发,口占一首绝句《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的船远了,他回过头来,看见汪伦还站在岸边,朝他不住地挥手,挥手

古代文人故事2:范蠡和西施的故事勾践灭了吴国,在大摆庆功酒的

那天夜里,功劳很大的范蠡,悄悄地带了西施,偷偷出齐门,坐上

早就等在那里的阿得大叔的小木船,穿过护城河,转了一个圈子,

直向太湖而去。他们到了太湖北边的五里湖边,见这里风景优美,

山明水秀,就搭了几间草房子,隐姓埋名住了下来。

住了几天,西施与阿得大叔商量,想重操旧业,纺纱织布。范蠡知

道了,笑笑说:昨天的君王妃子,今天又做了农家女。

西施说:坐吃山空,我们总得活下去。

范蠡却不以为然,笑着说:我能使越国富强,灭掉吴国,还怕没有

养活三口之家? 他要西施尽管放心。每天早晨傍晚,总是伴着西施,在五里湖边走走,看看野景散散心。慢慢地,西施脸上增加了红润,心痛病也不大发了。有时,他们走上小土坡,到野花丛里坐坐。

西施高兴的时候,便摆动宽袖,翩翩起舞。据说过路人常常看到西

施轻盈的舞姿,正如仙子下凡一般,这个地方后来叫做仙女墩。

西施对范蠡说:总要有些事情做做,现在闲着也闷得慌。

范蠡点点头说:那我们就来酿酒,开一个小酒店吧!

五里湖边的小酒店办起来了,生意十分兴旺。范蠡懂得酿酒,他用

野花的香料做酒引子。用太湖甜水酿造,酒香扑鼻,酒味醇厚,到

这里来喝过酒的,一个个都竖起大拇指夸赞好酒。没有多久,五里

湖边这家小酒店就远近闻名了。

可是好景不长,一天,有个喝酒常客告诉范蠡说,勾践杀掉了大将

文种,现在正派人到处寻找逃走的范蠡和西施。阿得大叔听到这样说,愁得坐立不安。西施也整天愁眉不展,心惊肉跳,怕范蠡被人

抓走。范蠡却一点也不惊慌,宽慰阿得大叔和西施说:鸟在笼中,

尚且能夺门高飞,何况已在山林!天地大得很,何愁没有安身之处。

第二天,小酒店就关了门,他们把酿好的酒,全部倒在太湖里,从此,太湖水可以闻到一阵阵酒香味。范蠡要阿得大叔留在家里,他

自己带西施来到宜兴一带,改名叫陶朱公。

西施在宜兴丁独山住了一些时候,但总忘不了五里湖边的山光水色,说那里的鲜鱼活虾,也比别处的更加鲜美可口。他们又回到了五里

湖边。

一天吃过晚饭,西施说:回来一年多了,得想法做点生意弄点钱。

范蠡笑笑,对西施说:钱有的是,就怕你花不掉。

他说着一手拉住阿得大叔,一手拉住西施,来到一个大池塘边,说

钱就在这池塘里。他拾起一块泥团,往湖心掷过去,只听得泼辣辣

一声,月光里,好几条尺把长的鱼窜得老高。

我计算过了,这个池塘里的鱼,至少可以收二十担,还不够我们一

年吃用吗? 原来范蠡早就在水草边捞了鱼子,在几个池塘里养了鱼。第二年,范蠡就和当地老百姓一起筑堤围塘养鱼。最早养的是鲤鱼。鲤鱼名字好听,肉质鲜美,西施也最喜欢吃。范蠡赚了很多钱,他

又把大桩钱财散给穷苦的老百姓。

这年春夏之交,西施又发了一次,她忧忧郁郁,面对太湖风光,更

是触景生情,有一次,他俩来到东乡的一个池塘边,那里绿柳垂杨,景色迷人。西施听几个渔人在树底下聊天。有一个说:勾践夫人太

残忍,连那些歌女也都被她沉到江中淹死了! 西施当场昏了过去,醒

来后,长长地吐了三口气(后人称这个池塘为三叹塘)。范蠡扶住西施,回到家里,她仍然感伤万分,泪流满面,没有多久,这个才貌双全

的女子就死了。她死后,就葬在三叹塘那里。

范蠡睹物伤情,就到太湖中的马迹山去,后来死在马迹山。阿得叔

根据他死前的嘱咐,把他的尸体埋葬在马山的杜圻洲。

范蠡和西施居住过的五里湖边,后来修建了风光美丽的蠡园,就因

范蠡而得名;鼋头渚的陶朱阁,也是为纪念范蠡、西施而修建的。

古代文人故事3:郑板桥审石头的故事早先,咱这潍县赶大集,是在

东门外的沙滩上。一到大集,人山人海,十分热闹;作买作卖的,干

什么的都有。

这天又是大集。县太爷郑板桥正在东门城墙上看着百姓来来往往的

作买卖,忽听得城墙下有人嚎哭。板桥低头细看,只见一堆人围着

看一个老妇人哭诉。板桥大人差人去问,原来一个卖蛋的,挎着一

篮子鸡蛋去集上卖,没想到走到这里被一块石头绊倒,一篮子鸡蛋

摔了个碎。老妇人一见,守着淌了黄的碎鸡蛋皮哭嚎不休。

板桥大人听了,略作沉吟,发话道:大胆顽石,竟敢绊倒老人,摔

碎鸡蛋,让老人如何过活?来人,立即将顽石锁上大堂,待本官勘问!衙役们一听,心里好笑,竟有这等怪事,老爷要审石头!但又不敢违命,只好立即下城来,用铁索锁上石头,领着老妇人,一起回县大

堂来。

这一下惊动了满集的人,听说县大老爷要审石头,这事可是头一遭,看看大老爷怎么个审法!看热闹的人踢里踏拉跟了一大串。越走看热

闹的越多,越传越远,县大堂前是黑压压的一片人。板桥大人端坐

堂上,两边衙役侍立,喝令带上顽石来。原告老妇人也跪在一边,

又大开衙门,放看热闹的进来。看热闹的开始不敢往里进,后来有

几个大胆的先进来了,众人一看没事,一下子涌进大门,满满站了

一院子。板桥大人喝令关门。众人又有点提心吊胆。猜不透他胡芦

里卖的什么药。

板桥大人问清了老妇人摔倒经过,开言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一人帮百人难,百人帮一人易。现在院内诸位,每人助老人一钱,

可救老妇人一难。现将老人竹篮放于门口,各位出门时放一文钱于

篮内即可,诸位请便! 看热闹的人恍然大悟,这才明白桥板大人审石

头的用意。人们依次退出,出门时或三文,或五文,放在老妇篮内。人走完了,竹篮内钱也不少了。

板桥大人见人走完了,喝声退堂! 老妇人千恩万谢,挎起篮子走了。这就是郑板桥审石头一段佳话,流传至今。

看了古代文人故事的人还看了:

【篇二:古代文人的小故事】

古代诗人小故事范文一:1、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间相传李太

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过了小溪,看见一位

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奇怪便问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针。”李白问道:“铁杵磨成针,能行吗?”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被她的毅力与意志所感动,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学业。老婆

婆自己说她姓武,现在磨针溪旁有武氏岩。

2、贾岛初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

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不停做着推和敲的动作,围观的人对此感到惊讶。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

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

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

推搡到韩愈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

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

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两人于是并

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好几天不舍得离开。(韩愈)因此跟普通老百姓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原文地址:1、磨针

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间相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

放弃离去了。过了小溪,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奇

怪便问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针。”李白问道:“铁杵磨成针,

能行吗?”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被她的毅力与意志所感动,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学业。老婆婆自己说她姓武,现在磨针溪旁

有武氏岩。

2、贾岛初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

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不停做着推和敲的动作,围观的人对此感到惊讶。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

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

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

推搡到韩愈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

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

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两人于是并

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好几天不舍得离开。(韩愈)因此跟普通老百姓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范文二:王维买药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年轻时不仅文才出众,而且仪表堂堂。因此,许多名门望族、达官显贵,都希望王维能成为自己的乘龙快婿,有的托媒前去

说合,有的亲自登门求亲,但都被王维一一婉言谢绝了。

那年刚入冬,忽然下起雨来,天气骤然变冷,王维受了风寒,感到有些发烧,身上难受,便去找郎中诊治,郎中给王维开了几味草药,让王维拿上

药方速去药店买药。

阅读详情:

且说药店的掌柜有个独女,名叫紫云,芳龄二九,长得貌若仙女,精通诗

词联谜,是镇上有名的才女。

阅读详情:那天正巧掌柜的有事外出,紫云代父打理药店。王维来到

药店,见紫云虽非大家闺秀,却别有一番风姿,一时竟看呆了。而紫云却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地问王维道:“公子有何贵干?” 阅读详情:王维这

才回过神来,连忙答道:“昨日偶染风寒,特买几味草药疗疾,不知贵店有无?” 阅读详情:姑娘微微一笑,又问:“有药方吗?” 阅读详情:王维素闻紫云颇有才华,决定试她一试,灵机一动,说:“来得慌张,药方忘带了。” 阅读详情:紫云道:“还记得药名吗?” 阅读详情:王维说:“记得,头一

味是——酒阑宴毕客何为?” 阅读详情:紫云不由一怔,但马上明白过来:此人借口买药,实为前来考试姑娘我的才学。便将身子一扭,背对着王维,面对着药橱,道:“酒阑宴毕客当归,当归当然有了。” 阅读详情:

王维一惊,暗暗钦佩紫云果然才思敏捷,又说道:“夜深月黑路不迷。”

阅读详情:姑娘又马上猜中,仍然背对着王维,以问作答:“??熟地??要多少?” 阅读详情:“再要百年美貂裘。” 阅读详情:“??陈皮??也有。” 阅读详情:“还要夫妇偕白头。” 阅读详情:“??百合??是新

进的。” 阅读详情:…… 阅读详情:

王维被紫云姑娘的才思折服了,一种爱慕之情油然而生。买药回去之后,心里久久平静不下,觉得紫云正是自己所希望的未来伉俪。但他不

知道人家意下如何,又不便直接去问,决定重新试探姑娘一回,便提笔在纸上写了一首诗,然后折叠几下,唤来书童,吩咐他道:“我方才前去买药,买得少了,你拿上这个药方,速去再买两服来。” 阅读详情:书童来到

药店,言称王公子派他前来买药,说罢将药方递给了紫云。紫云展开一看——哪是什么药方?原来是一首谜诗: 阅读详情:二者缺一真可叹,

书房偏又无石砚, 阅读详情:金童身边少玉女,晴天无日烦心添。

阅读详情:紫云斟字酌句,原来是个四字成语:一见钟(钟)情。不禁两

腮飞红,连忙假装取药转过脸去,问书童道:“那位王公子叫什么呢?” 阅读详情:书童忙答道:“就是大名鼎鼎的诗人王维呀!” 阅读详情:

啊?原来他就是王维!其实,紫云姑娘也对那个英俊潇洒、才华不凡的

买药书生产生了爱意,一听那人就是王维,心中更加欢喜,低头一想,便

对书童谎称王维所买之药本店已经不全,让他明日再来。说罢也给王

维回了首谜诗,然后叠好,让书童带了回去。

阅读详情:王维接到紫云的回信,急忙展开看去——阅读详情:一月

一日喜相逢,二人结缘去问僧, 阅读详情:竹林深处见古寺,伊刚张口

人无踪。

阅读详情:王维乍一看,顿时凉了半截,再一琢磨,不由会心地笑了。阅读详情:

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

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

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

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

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

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

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

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

广陵》。首句点明送别之地是黄鹤楼,次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花开

似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这烟花美景将伴随友人一路直到扬州。

扬州当时是繁华之都,这时节肯定也是花团锦簇,春光烂漫。后两

句传情达意,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

未尽,令人回味无穷,堪称送别佳作。

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影响苏轼一生的重大事件。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

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李定告发,后在御

史台狱受审。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

诗案”。

1079年(元丰二年)三月,苏轼被贬调湖州。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

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本是官

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作了手脚,于是在表中写出

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

牧养小民”一句。朝廷的公报是固定按期出版的,相当于现在的官方

报纸,苏轼的文字照例惹人注意,这次谢恩表,使那些“新进”成了

读书人心目中的笑柄。

监察御史舒亶、御史中丞李定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作

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找

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地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

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

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力教导、监督

官吏;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

人民卖盐。总之,是认定他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虽然他们都要苏轼死,但神宗皇帝不愿杀害他,只同意拘捕他,而且不同意苏轼在进京途中关入监狱过夜。

朝廷在七月二十八日将苏轼逮捕,八月十八日送到御史台的监狱。

二十日,正式提讯。此时任宰相的王珪,指出苏轼歌咏桧树的诗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新党指控苏轼“大逆

不道”,要置其于死地。十月十五日,御史台申报苏轼诗案的审理情况,其中有苏轼数万字的交代材料,查清收藏苏轼讥讽文字的人物

名单,计有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王诜、苏辙、黄庭坚等二十九

位大臣名士。李定、舒亶等欲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但神宗一时举

棋不定:太祖早有誓约,除叛逆谋反罪外,

一概不杀大臣。

明代张路绘《苏轼回翰林院图》阅读详情:

苏轼写《狱中寄子由》说“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无

比凄惨。审讯者常对他通宵辱骂。巨大精神压力下,苏轼写下了“与

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的悲惨诗句。因为儿子苏迈离开京

城去别处借钱,把送饭的事交给朋友,但是忘了告诉朋友父子之间

有约定:送饭只送蔬菜和肉食,若听到坏消息,才送鱼去。巧的是

这位朋友恰恰送去熏鱼。苏轼大惊,就给弟弟苏辙写了上面两首诀

别诗。诗作完成后,狱吏按照规矩,将诗篇呈交神宗皇帝。宋神宗

读到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感动之余,也不禁为苏轼的才华所折服。加上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轰动一时的“乌

台诗案”就此销结,而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也广为流传开来。

辛弃疾

辛弃疾是南宋抗金名将,大词人,本片所讲述的是他青年时期的一

段逸闻传奇。1150年,年轻骁勇的金将粘得力率金兵闯入南宋城池

山东历城烧杀劫掠。辛文郁率众家丁力抗金寇,并掩护父亲辛赞与

lo岁的儿子辛弃疾远遁。战火中,辛文郁背中粘得力斧劈,含恨而逝,辛弃疾挣脱祖父,抚尸痛哭。粘得力以全城大宋百姓生命相胁,迫辛赞归降。辛赞身在金营,心中仍眷念祖国山河,他指导孙子辛

弃疾阅读汉室书籍、令他拜师学艺,以待重返祖国收复失地。1161年,文武兼备的辛弃疾拜别已辞官的爷爷,与同伴党怀英以应考为

名,进京探查金人军情。长城下,辛弃疾绘图时被金兵察觉,迅速

隐蔽。粘得

力得知,嘱部将土德彪监视赶考举子。党怀英满腹经纶,高中状元;而辛弃疾则人追缉,被岳飞旧将、乔装成说书艺人的铁嘴岳所营。

党怀英贪慕功名,出卖辛弃疾,带金兵追至,铁嘴岳为掩护辛弃疾

以身殉国。辛弃疾带伤逃入范府花园。身着金人官服的范邦彦与女

儿范如玉演习武艺,辛弃疾不知就里,持剑疾刺范邦彦。粘得力与

党怀英寻迹而来,范邦彦连忙出迎,见未来女婿党怀英如此人品,

面露不愉。辛弃疾被擒,粘得力将军情图交党怀英保存。范如玉目睹,深慕辛弃疾之忠义,不耻党怀英所为,她与父亲合力,终助辛

弃疾逃出樊笼。灵岩寺方丈义端留辛弃疾养伤,引辛赞前来,令他

祖孙相见。金兵围住寺院,辛赞见一手养大的党怀英竞卖国求荣,

痛心疾首,怒斥金人后含愤而逝。范如玉拉辛弃疾杀出庙门,得百

姓相助火烧金兵。历城辛文郁墓前,辛弃疾跪拜立誓:身许抗金大业,誓将胡虏逐出中原。

杜甫

唐军收复长安以后,杜甫也跟着许多官员一起回到长安。唐肃宗把

他派到华州(今陕西华县)做个管理祭祀、学校工作的小官。杜甫

带着失意的心情,来到华州。那时候,长安、洛阳虽然被官军收复了,但是安史叛军还没消灭,战争还很激烈。唐军到处拉壮丁补充

兵力,把百姓折腾得没法过活。有一天,杜甫经过石壕村(在今河

南陕县东南),时间已经很晚了。他到一家穷苦人家去借宿,接待

他的是老农夫妻俩。半夜里,他正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时候,忽然

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杜甫在房里静静听着,只听到隔壁那个老

人翻过后墙逃了,

老婆婆一面答应,一面去开门。

进屋的是官府派来抓壮丁的差役,他们厉声吆喝着,问老婆婆说:“你家男人到哪里去了?” 老婆婆带着哭声说:“我的三个孩子都上邺

城打仗去了,前两天刚接着一个儿子来信,说两个兄弟都已经死在

战场上。家里只有一个儿媳和吃奶的孙儿。你还要什么人?” 老婆婆

讲了许多哀求的话,差役还是不肯罢休。老婆婆没有法子,只好自

己被差役带走,到军营去给兵士做苦役。

天亮了,杜甫离开那家的时候,送别的只有老农一个人了。杜甫亲

眼看到这种凄惨情景,心里很不平静,就把这件事写成诗歌,叫

《石壕吏》。他在华州的时候,前后一共写过六首这样的诗,合起

来叫做“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

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由于杜甫的诗歌大多是写安

史之乱中人民的苦难,反映了唐王朝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所以,

人们把他的诗篇称作“诗史”。

范文三:古代诗人的五则小故事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

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

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

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在知道真实情

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

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

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啊(成语出人头地就是从这儿来的)!”并正式收

苏轼为弟子。

北宋仁宗时,有位名妓谢玉英,色佳才秀,最爱唱柳永的词。柳永

才高气傲,恼了仁宗,不得重用,中科举而只得个馀杭县宰。途经

江州,照例浪流妓家,结识谢玉英,见其书房有一册

有一次,晏殊路过杨州,在城里走累了,就进大明寺里休息。晏殊

进了庙里,看见墙上写了好些题诗。他挺感兴趣,就找了把椅子坐下。然后,让随从给他念墙上的诗,可不许念出题诗人的名字和身分。晏殊听了会儿,觉得有一首诗写得挺不错,就问:“哪位写的?”随从回答说:“写诗的人叫王琪。”晏殊就叫人去找这个王琪。王琪

被找来了,拜见了晏殊。晏殊跟他一聊,挺谈得来,就高兴地请他

吃饭。俩人吃完饭,一块到后花园去散步。这会儿正是晚春时候,

满地都是落花。一阵小风吹过,花瓣一团团地随风飘舞,好看极了。晏殊看了,猛地触动了

自己的心事,不由得对王琪说:“王先生,我每想出个好句子,就写

在墙上,再琢磨个下句。可有个句子,我想了好几年,也没琢磨出

个好下句。”

王琪连忙问:“请大人说说是个什么句子?”

晏殊就念了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

王琪听了,马上就说:“您干吗不对个——‘似曾相识燕归来?’”

下句的意思是说,天气转暖,燕子又从南方飞回来了,这些燕子好

像去年见过面。

晏殊一听,拍手叫好,连声说:“妙,妙,太妙了!”

王琪的下句对得确实好,跟上句一样,说的都是春天的景色。拿“燕

归来”对“花落去”,又工整又巧妙。用“似曾相识”对“无可奈何”也恰

到好处。这两句的音调正好平仄相对,念起来非常和谐好听。

晏殊对这两句非常喜欢,他写过一首词《浣溪沙》,里边就用上了

这副

欧阳修4岁时,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极其贫穷,母亲供不起欧阳

修识字读书。欧阳修买不起书,就经常到李家(藏书丰富)去借。为了

能借到书,他陪李家的小朋友一起裁衣、玩耍。每当借到一本新书,他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读起来,常常是通宵达旦。碰到好文章,

连抄带背。就是靠这种精神,欧阳修成了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代

名家。

这天是上元佳节,正好也是赵明诚回家的日子,赵明诚刚在书房中

坐定,丫环来报,有一位大学来的青年公子求见。当那公子走进书房,但见他头戴绣花儒巾,身着湖色棉袍,足登粉底缎靴,眉清目秀,风度翩翩。赵明诚连忙起坐,动问尊姓大名。那书生举止潇洒,还了一揖,答道:“小生与兄素有同窗之谊。半月不见,吾兄为何如

此健忘?”赵明诚醒过神来,不觉哈哈大笑,一把扯过女扮男装的妻子。吃过午饭后,男装的李清照带着丫环,随着赵明诚穿街过巷,

来到全城的中心大相国寺。游过了大相国寺,蜇进一家外灶内堂的

小吃铺里,赵明诚专拣那市井之人惯吃而李清照见也没有见过的小吃,让李清照都尝一点,然后又在流浪艺人的担子上买了些小泥人

之类的玩物。大家闺秀出身的李清照第一次走上街头,自然是格外

新奇,格外快活。这个故事纯粹是现在我们一些言情小说作家笔下

活生生的情节,看来,古人的浪漫的确甚有其事。

范文四:关于古代诗人的故事

刘禹锡一生生活不幸、仕途坎坷。他结婚九年后便丧妻,对他感情

上的打击很大。因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于公元805年从监查

御史贬为朗州司马;十年后返京,再出为连州刺史;六年后转夔州

刺史;三年后转和州刺史;两年后罢官还京,公元831年出苏州刺史;835年转同州刺史;一年后升为太子宾客,六年后去世。

刘禹锡的修炼道路和他的生活道路一样地坎坷不平。他开初对佛教

的认识比较浅,甚至把它与养生相提并论;他不同意陶渊明抛官不

仕的作法,认为在官场中也可逍遥自在。他是个勤于思考的人,但

把思考限制在常人感官所及的范围,势必不能看到更高层次的理。

因此他在自己的《天论》三篇里不接受“因果报应”和“天人感应”的

理,而自己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说法,认为任何事物

都不能“逃乎数而越乎势”。这实际上反映了他对自己“远大政治抱负”放不下,希望时来运转,还有大显身手的机会。这也为他自己在修

佛的道路上设下了一个极大的障碍。他这种因执著而妨碍自己真修

的情形,也被他的高僧朋友指出过。

但他毕竟是个佛缘中人。公元820年左右,他有过一次梦游,受到

神人点化,明白了许多道理,特别对以往自己给自己制造思想障碍

感到后悔,并因得到点化而深感幸运。他一生中有过很多佛门中的

朋友,甚至有来自日本、遍访名山而又悟性极高的僧人。他和这些

朋友在一起谈经论道、研讲佛理;有些高僧讲的超常的经历,使他

渐渐打破了眼耳的屏障,认识到单靠常人感官无法理解更高层次的

真相。

有一次到一高僧山房留宿。禅房高入云端,向下一直看到清江如练。白天燃香听僧讲道,晚上听到山林中猛虎啸吼,秋涧里巨龟长鸣,

令人胆寒。但坐禅者观心入静,各种音响也就悄然而逝;另一位禅

师知他名心太重,为使他出迷而让他看到玄关开启,体悟到不可言

状的理,明白了人世间这个身体不足为贵,慧性不能因此而受到任

何障碍,并产生了要修成正果的希望。但想到自己一晃二十年,百

思而无一得,最后才明白了出世间法是自己真正要追求的东西,又

怕生命已不长久,力不从心,不免悲从中来。

刘禹锡另一方面的生活经历也使他修佛之心渐趋稳定。由于他是有

名的文学家,又是大家都知道的修佛居士,因此有佛门中人请他写

一些碑铭、塔记之类的文章。他曾为禅宗六祖慧能写过第二碑(第一

碑是大文学家柳宗元写的),其中有“无修而修,无得而得;能使学者,还其天识;如黑而迷,仰见斗极。”的认识;在为牛头山融大师

新塔写的塔记中,他记述了这位高僧曾经坐在石室之中,运用神通

使久旱的山麓涌出泉水,从皑皑白雪中生出莲花,制伏了一条巨蟒,以及群鹿都来听他讲法的种种异象。他还在一位高僧的碑文中记述到,这位高僧坐化以后,火化而得舍利子,晶莹如珠者竟有几千粒

之多。

他和白居易是同年出生的,一次相遇使他们交上了朋友。公元826年,他从和州罢官返洛阳,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人在扬州相逢共饮。席间白居易赠他一首诗,对他仕途坎坷深表同情和安慰,也为

自己的类似经历而叹息。白居易在诗中说,“你为我添酒举杯来痛饮,我为你筷子敲着盘儿唱诗助兴。虽然是举国知名的诗人哪又有什么

用啊,命运面前只得把头低。满眼风光遇上这寂寞的心,一大堆官

儿站满朝也没你我的份。你也真该遭一点不幸,谁叫你才华和名声

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也未免太过份!”对于白居易的安慰

和委婉的赞扬,刘禹锡写了一首酬答的诗。他在诗中说,“在四川和

湖南那一类偏僻荒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时光,好象被这世界

抛弃了一样。回来后人事全非、恍如隔世,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

我只能吟诵闻笛赋聊表思念。我自己虽如病树、沉舟没有了希望,

但毕竟还能看到万木逢春、千帆竞发的境象。今天我听了你为我深

情歌唱,又举杯共饮,我觉得精神多了,心情也大不一样。”他不为

自己厄运而悲,能为他人成功而喜,对世事变迁和宦海沉浮表现了

十分豁达的胸怀。他诗中的两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

头万木春”,至今还被人们引用。到公元836年刘禹锡迁升为太子宾

客以后,他和白居易更是往来频繁、互相唱和、情意深厚,世人把

他们合称“刘白”。白居易晚年修炼很认真,把交游、宴饮都取消了,连剑佩等玩物都收拾起来,甚至酒也戒了,经常就是焚香打坐。有

一次白居易持斋一月修禅,斋满后他写诗赞扬;另一次他说到白居

易在家里试着炼丹,结果没有炼成。白居易认真的修炼态度对刘禹

锡晚年的真修肯定是有积极影响的。

随着真修而来的是体悟的提高。他在一首诗的引中说,“????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因定而得景,????由慧而遣词????”,可见他于“戒定慧”的修持已到了较高层次了。他还多次在诗中提到

一些高僧的前世,说一个高僧的前世是“雪山童子”,是“金粟如来”

的弟子,另一高僧是释迦弟子阿难转世。值得一提的是,他哥哥也

是归山隐居的修道人,他还希望与哥哥一同修成呢!

范文五:古代诗人小集

骆宾王(约638—约684)

今浙江义乌人。唐初文学家。从小聪明过人,才华出众,曾经当过

侍御史,这在当时算是很大的官了,可当了没多久就得罪了很多人,进了监狱。获释后,被贬到浙江临海当县丞。擅长写七言歌行和五

言律诗,笔调高昂,风格雄放。与当时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合称“初唐四杰”。

李峤(约645—约714)

今河北赵州赞皇人,唐朝诗人。唐高宗时考中进士,先后见过高宗、武后、中宗三朝皇帝,当过中书令。他的诗多数以风、月、雨、露

为题材,语言清新,讲究声律,当时很有名气。

贺知章(659-约744)

今浙江萧山人,唐朝诗人。他性格狂放,喜欢喝酒,自称“四明狂客”,是李白的好友。武则天女皇期间考中进士,当过太子宾客、秘

书监等官,晚年退休还乡后当了道士。少年时就以写诗而闻名,特

别擅长写景诗和咏物诗。他的诗清新通俗、意境优美。他的书法也

很有名,草书和隶书写得特别好。

王之涣(688-742)

字季淩,今山西太原人。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做过县主薄、县尉等

小官,由于遭人诬陷,一度放弃当官,四处漫游。他的诗与高适、

岑参、王昌龄齐名,风格也相似,内容大多描写边塞风光,表现出

热情进取的人生观。

孟浩然(689-740)

今湖北襄阳人。比李白大十二岁,是李白所敬仰的盛唐时期的著名

诗人。早年隐居家乡鹿门山,读书做诗。四十岁时到京城长安考进士,没有考中,非常失意,回家后仍然过隐居生活。他的诗以写田

园隐逸生活为主,诗风恬静淡远。著有《孟浩然集》。

王翰

生卒年不详,今山西太原人。唐朝诗人。进士出身,唐玄宗时被招

为秘书正字,后来被贬为道州司马。生性豪迈,能文善诗,尤其以

写边塞诗闻名。

王昌龄(约698-约756)

今陕西西安人。唐朝诗人。当过几任小官,但屡次被贬官。他以写

边塞诗闻名,抒情诗也同样脍炙人口。他的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著有《王昌龄集》。

王维(约701-761)

字摩诘,今山西永济人。唐朝著名诗人。做过左拾遗、尚书右丞等官。晚年参禅信佛,过着半官半隐的田园生活。他多才多艺,在诗歌、音乐、绘画、书法等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他的山水诗大多描

写空寂、宁静的自然景色,刻画细致,生动传神,韵味十足,达到

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在今甘肃静宁,出生于碎叶(在今吉尔

吉斯斯坦境内),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青年时期曾经游历各地,结识了许多朋友。李白才华横溢,博学多才,精通剑术,一心

想为国家建功立业。他一生曾两次做官,结果不是遭宦官排挤,就

是被皇帝流放,很不得志。他写的诗,风格雄奇豪放,想像丰富,

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很有艺术感染力。后人称李白为“诗仙”。

高适(约700-765)

字达夫,今河北景县人。唐朝诗人。他早年过着流浪的生活,很不

得志。他比较熟悉边塞风光和军队生活,他的诗多反映当时的边疆

形势和士兵疾苦。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今河南巩义人。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早年漫游南北各地,途中结识了李白等

许多朋友。曾两次去京城长安赶考,都没有考中。杜甫一生有很大

的抱负,可惜没有机会实现。他曾经当过左拾遗,在皇帝身边工作,不久便因为仗义直言,触怒了皇帝,被免除了官职。安史之乱时,

他到处颠沛流离,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在四川成都西郊建了草堂,暂时定居下来。当时镇守剑南的节度使严武见杜甫很有才能,就请

他担任参谋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严武死后,杜甫生活失去了依靠,又开始四处漂泊,五十九岁时死在长沙

去岳阳的船上。杜甫的诗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全面反映了唐朝社会

从繁荣走向衰败的过程,赢得了“史诗”的称誉。他的诗题材多样,

富于变化,风格深沉抑郁,语言抑扬顿挫,耐人寻味,到达了炉火

纯青的程度。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著有《杜工部集》。

孟郊(751-814)

字东野,今浙江德清人。唐朝诗人。年青时隐居嵩山,性情耿直,

很少与人来往。年近五十才中进士,做过小官。他是韩愈最赏识的

诗人,但一生穷困潦倒,被成为“穷酸孟夫子”。他的诗大多抒写胸

中不平,倾诉穷愁孤苦的心情,也反映了一些民间疾苦。他善于用

白描手法写景抒情,诗风朴实深沉,语言精练。

柳宗元(773-819)

字子厚,今山西运城人。二十五岁中进士。当时唐顺宗希望依靠翰

林学士王叔文进行政治革新。革新损害到宦官的利益,握有兵权的

宦官迫使顺宗让位于宪宗,王叔文被杀。参与革新的柳宗元被贬为

永州司马,先后贬至邵州、永州、柳州。柳宗元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歌和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

的造诣,山水游记和寓言小品尤其有名。他的诗清新脱俗,擅长描

写自然景物。

字浪仙,今河北涿州人。唐朝诗人。早年屡试进士不中,曾出家当

和尚,所以他的诗多数描写荒凉、孤寂的意境。他写诗注重炼字炼句,以苦吟诗人著称。传说,贾岛骑着毛驴进京赶考,一边行路,

一边吟诗。当时他想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句,其中的“敲”字开始想用“推”,接着又想用“敲”,想来想去,定不下来,于是不

停做着“推”和“敲”的手势,不觉冲撞了别人的马车。幸好坐在马车

上的人是当时很有名的文学家韩愈。韩愈不仅没有怪罪他,反而与

他一起商讨,认为“敲”比“推”好。“推敲”一词由此而来。

张继

生卒年不详,字懿孙,今湖北襄樊人。中唐诗人。在江南一带做过

盐铁判官和检校祠部员外郎。他写有不少旅游题咏诗,善于用白描

手法写自然风光。著有《张祠部诗集》。

张志和

生卒年不详,字子同,今浙江金华人。唐朝诗人,在朝廷做过小官,后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擅长诗词,能作画、击鼓、吹笛。

诗歌多写隐居时的闲散生活,风格清新自然。

卢纶(748-约799)

字允言,今山西永济人。唐朝诗人。几次考进士都没有考中,后来

做过几任小官。他的诗多数写送别和酬答,也有一些优美的风景诗。最被后人称赞的,是他那几首反映边塞生活的绝句。著有《卢纶诗集》。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今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他和白居易一起参

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派。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郎州司马,后

来在苏州等地任刺史,晚年又入朝廷当官。在贬官期间,写了不少

反映民间疾苦的诗。他善于从民歌中吸取营养,语言生动,风格清新,在唐诗中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唐朝“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他曾经当过翰林学士、左拾遗。因敢于直言,得罪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来又在

杭州、苏州等地当刺史。杭州西湖有一条白堤,相传是白居易任职

期间所筑。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他的诗形象鲜明,语言

通俗,相传老太婆也能听懂。

字公垂,今江苏无锡人。唐朝诗人。他与当时的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并共同倡导写作新乐府。他在唐朝元和年间考取进士,官做得很大,一直做到宰相的职位。但他对普通百姓还是很有同情心,在不少诗歌中流露出对百姓穷困生活的关心之情,这在封建社会当官者当中是非常难得的。

杜牧(803-853)

字牧之,今陕西西安人。唐朝诗人。他主张写文章要“以意为主”,有感而发。他的诗写景抒情,清新生动,七绝尤其出色。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李商隐(约813-约858)

字义山,今河南沁阳人。晚唐著名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统治集团里宗派斗争最激烈的时代,与当时对立的牛僧孺、牛德裕两派朋党都有关系,成了两派斗争的无辜牺牲者,因而内心感到非常苦闷。他写的许多诗都曲折地反映了这种心境。他的诗文字和音调很美,多用象征手法,浪漫色彩很浓。他的抒情诗情调感伤,意境朦胧,对后代影响很大。

罗隐(833-910)

字昭谏,今浙江富阳人。唐朝诗人。他生活在唐朝末年的大动乱时代,对当时的社会黑暗很不满,所以他的诗多为讽刺现实之作。他的诗中善于运用口语,民间流传颇广。

胡令能

生卒年、籍贯不详人。晚唐诗人。年青时当过木匠和铁匠,被人称为“胡钉铰”。后来信仰佛教,隐居福建莆田。他写的诗流传下来的仅四首。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工于诗词散文,所作文章富于政治内容,词传世仅五首,风格较为明健。著有《范文正公集》。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号半山,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当过两任宰相,曾积极进行政治改革,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改革失败了,自己也被贬职。他的诗立意新颖,讲究修辞技巧,喜欢用典故,好发议论。小诗语言精练,构思绝妙。著有《王临川集》。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虽然生活在北宋王朝比较安定的时期,但

他的政治生涯非常曲折。由于他多次反对王安石革新变法,因而大

部分时间在边远偏僻的地方做官,他因此有机会游历祖国大好河山,接触社会现实生活,了解民生疾苦,创作出不少被后人传诵的名篇。他的诗气象万千而又精致秀丽,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苏轼很

会对对子。传说有一天他到莫干山逛寺庙,寺中的老和尚不认识他,显得很怠慢,见他进门,只冷冷地哼了一声“坐”,不乐意地向小和

尚吩咐:“茶”。一番交谈之后,老和尚发现来人谈吐不凡,有点来头,就比较恭敬地说:“请坐!”高声吩咐小和尚:“敬茶”。后来他

知道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苏轼时,便一反常态,点头哈腰,打躬作揖,兴冲冲地招呼:“请上坐。”急忙吩咐小和尚:“敬香茶”。苏轼

要走了,老和尚请他为寺庙写一付对联。苏轼拿起笔就写,他写的

对联是: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李清照(1084-约1151)

今山东济南人。宋朝著名女词人。她的词多写身世,情调感伤,但

语言清丽,讲究韵律,精致典雅,是婉约词派的重要代表。她也能

写诗,留传下来的不多。她的诗多数借历史典故抒发自己的情感,

基调高昂,语言铿锵,与她婉约的词风完全不同。著有《漱玉词》。陆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做很多

地方官,一生处于国家动乱、民族危亡、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积

极从事抗金复国运动。他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首,内容极

为丰富。他的诗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

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

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

范成大(1126-1193)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今江苏苏州人。宋朝诗人。他的后半生创作

了大量非常有特色的田园诗,洋溢着热爱生活的激情,是宋诗中的

优秀篇章。他善于写绝句,诗风清新、秀丽,充满生活气息和艺术

感染力。著有《石湖居士诗集》。

杨万里(1127-1206)

字廷秀,号诚斋,今江西吉水人。南宋诗人。他的诗善于捕捉瞬息

流动的事物的景色,富有新意,构思新巧,平易自然,自成一家,

被称为“杨诚斋体”。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但流传下来不多。著有

《诚斋集》。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号晦庵,今江西婺源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一生主张抗金,反对议和。学问渊博,讲学不倦。他为人诚实正直,一次他入

朝议事,路上有人对他说:“皇上讨厌你的正心诚意的学说,你不要

多讲了。”朱熹说:“我平生做学问就是以这四个字为指导的,我怎

么能藏在心里来欺骗皇上呢?”他写的诗清新朴实,常寓哲理于形象。著有《朱文公文集》。

林升生卒年不详,子梦屏,今浙江平阳人。南宋诗人,生平事迹不详。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今浙江龙泉人。南宋诗人。诗风淡远,耐人寻味。著有《靖逸小集》等。

翁卷生卒年不详,字灵舒,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写诗注重修

辞炼字,善用白描手法描绘景色。著有《苇碧轩集》。

高鼎生卒年不详,今浙江杭州人。清朝诗人,其诗善于描写自然景物。

王冕(1287-1359)

字元章,今浙江诸暨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画家。他出身贫寒,

少年时替人家放牛,在牛背上读书,勤奋学画。他擅长画梅花和竹石,写一些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个人志趣的诗歌。他的诗文语言质朴,不拘一格,在元诗中独树一帜。著有《竹斋集》。

于谦(1398-1457)

字廷益,号节庵,今浙江杭州人。明朝诗人、政治家。为官清正,

不畏强暴,深受百姓爱戴。他的诗气质刚正,明白如话。著有《于

忠肃集》。

郑燮(1693-1765)

字克柔,号板桥,今江苏兴化人。清朝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擅长

画兰花和竹子。他主张作诗面向现实生活,抒发真实情感,反对因

循守旧,重复古人。所作诗词多描写民间疾苦,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朴素自然。著有《板桥全集》。

袁枚(1716-1798)

字子才,号随园老人,今浙江杭州人。清朝著名诗人。他的诗明白

流畅,清新灵巧,绝句尤其精妙。

龚自珍(1792-1841)

六个勤奋学习的名人小故事

勤奋学习的名人小故事 1、鲁迅卖奖章 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顿时,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书攻读。 2、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3、囊(náng)萤映雪 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ìn),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 4、负薪(xīn)挂角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5、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把头皮扯痛,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中国民间神话传说故事

中国民间神话传说故事 【中国古代四大神兽】 在中国古代最令妖邪胆战心惊并且法力无边的四大神兽就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兽了。青龙为东方之神;白虎为西方之神;朱雀 为南方之神;玄武为北方之神,龟蛇合体。故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王者制宫阙殿阁取法焉。”。 在上古时代,古人把天分为东西南北四宫,分别以青龙(苍龙)、白虎、朱雀、玄武(一种龟形之神)为名。实际上是把天空分为四部,以每部分中的七个主要星宿连线成形,以其形状命名。 东方的角、亢、氏、房、心、尾、箕形状如龙,所以称东宫为青龙; 西方七星奎、娄、胃、昂、毕、角、参形状如虎,称西宫为白虎; 南方的井、鬼、柳、星、张、翼、轸联为鸟形,称朱雀; 北方七星斗、牛、女、虚、危、室、壁,其形如龟,称玄武。 于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又成为镇守天官的四神,辟邪恶、调阴阳。四神之中,青龙与白虎因为体相勇武,主要地被人们当作镇 邪的神灵,其形象多出现在宫阙、殿门、城门或墓葬建筑及其器物上,在最后一种场合里,龙已不是助墓主升天,而是镇慑邪魔,保卫墓主 的灵魂安静。 青龙白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顺阴阳,四灵圣兽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虽然在欧美奇幻中很少出现,但是在中国和日本的神 话传奇中,它们却以尊贵无比的四圣兽身份出现。 青龙,亦作“苍龙”,古代神话中的东方之神。龙是中华民族的 图腾,自黄帝授命于天,威泽四方,龙就成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中国

的象征,而比较明确的定形是在汉代,从大汉朝开始,龙就被确定为 皇帝的象征与代表。在东方传奇中,青龙身似长蛇、麒麟首、鲤鱼尾、面有长须、犄角似鹿、有五爪、相貌威武,而在西方神话里,龙更像 是长翅膀的蜥蜴。 白虎,古代神话中的西方之神。形体似虎,白色,凶猛无比,因 此成为尊贵的象征。同时白虎也象征着威武和军队,所以古代许多以 白虎冠名的地方都与兵家之事相关,例如古代军队里的白虎旗和兵符 上的白虎像。 朱雀,亦称“朱鸟”,形体似凤凰,古代神话中的南方之神。因 其形似鸟状,位在南方,火属性,所以在游戏中经常以凤凰的形状出现。但其实朱雀和凤凰是两种不同的生物,凤凰是百鸟,而朱雀却是 天之灵兽,比凤凰更稀有尊贵,破坏力也更强。在日本的漫画和游戏里,朱雀都是作为强力呼唤兽或者妖兽出现的,比如漫画《幽游白书》和依据漫画改编的同名游戏。 玄武,也叫“真武”,俗称“真武大帝”,是道教所奉的神。相 传古净乐国王的太子,生而神猛,越东海来游,遇天神授以宝剑,入 湖北武当山修炼,经四十二年而功成,白日飞升,威镇北方,号玄武君。但宋朝忌讳玄字,因而改称真武。玄武又相传本身是北海一只大龟,此龟以前被当作柱子支撑整个蓬莱仙山,因其灵性深觉,历经多 年的听道闻道,终于修得正果。所以帝王陵寝多有驮碑之龟,正是以 此暗寓玄武。另外玄武又叫玄冥,故又称北冥,听到这个名字估计许 多读者又联想起北冥归海,还有金庸老先生笔下人物逍遥子的《北冥 归海》。 【神女峰的神话故事】 人人都知道,世界上的山峰是喜玛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可是 你知道吗?很久很久以前,那里是一片浩瀚的大海,终年四季如春, 是一片富足漂亮的乐土。

古代民间故事

古代民间故事 有一年,山东巧匠鲁班,带着他的小妹,到杭州来。他们在钱塘门边租两间铺面, 挂出“山东鲁氏,铁木石作”的招牌。招牌刚刚挂出,上门来拜师傅的便把门槛都踏断了 鲁班挑挑拣拣,把一百八十个心灵手巧的年轻后生,收留下来做徒弟。鲁班哥妹的手艺巧 极了,真是鬼斧神工:凿成的石狗会管门,雕出的木猫会捉老鼠。一百八十个徒弟经他们 一指点,个个都成了高手。 一天,鲁班哥妹正在细心给徒弟们教生活,忽然一阵黑风刮过,顿时天上乌云乱翻, 原来有一个黑鱼精到人间来作祟啦,黑鱼精一头钻到西湖中央,杭州一个三百六十丈的深 潭潭。它在深潭潭里吹吹气,杭州满城鱼腥臭;它在深潭潭里喷喷水,北山南山下暴雨。 就在这一天,湖边的杨柳折断了,花朵凋谢了,大水不断往上涨。 鲁班哥妹带着一百八十个徒弟,一齐爬上了宝石山。他们朝山下望望,只见前面一片 汪洋,全城的房屋都泡在臭水里,男女老少都逃到西湖四周的山头上。湖中央,转着一个 老大老大的漩涡,漩涡当中翘起一只很阔很阔的鱼嘴巴,鱼嘴巴越翘越高,慢慢地露出整 个大鱼头,鱼头往上一挺,蓦地飞起一朵乌云,升到天上。乌云飘呀飘呀,飘到宝石顶上,慢慢落下来,里面钻出一个又黑又丑的后生。 黑后生滚动圆鼓鼓的斗鸡眼珠,朝鲁妹瞟瞟:“哈!漂亮的大姑娘,你做的啥行当?” 鲁妹说:“你问姑娘啥行当,姑娘是个巧工匠。” 黑后生把鲁妹从头看到脚说:“对了,对了!我看你亮亮的眼睛弯弯眉,想必能绫罗 绸缎巧裁剪。走,跟我去做新衣。” 鲁妹摇摇头。黑后生鲁妹从脚看到头:“对了,对 了!我看你苗条的身材纤巧的手,想必有描龙绣凤好针线。走,跟我去绣锦被。” 鲁妹 摇摇头。黑后生猜来猜去猜不着,心里想一想,眯起眼睛说: “漂亮的大姑娘,不会裁剪不要紧,不会刺绣不要紧,你嫁到我家去,山珍海味吃 不完,乐得享清福哩。”说着,伸手来拉鲁妹。 鲁班一榔头隔开他的手,喝声:“滚开点!”黑后生仍旧咧开大嘴,嘻皮笑脸: “我的皮有三尺厚,不怕你的榔头!大姑娘嫁了我,什么都好讲;大姑娘不嫁我,再涨大水 漫山岗!”鲁妹心里想:倘若再涨水,全城人的性命都保不住了。她眼珠儿转了两转,办 法便有了,对黑后生说:“嫁你不急,让阿哥替我办样嫁妆。” 黑后生一听开心了:“好姑娘,我答应,你打算办样啥嫁妆呢?” 鲁妹说:“高高山上高高岩,我要叫阿哥把它凿成一只大香炉。” 黑后生高兴得拍大腿:“好好好!天上黑鱼王,落凡立庙堂。有个你陪嫁的石香炉, 正好拿它来收供养!”

名人励志小故事简短

名人励志小故事简短 每一个获得成功的名人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励志的到来的。所以想要获得成功并不容易,是需要自己的努力奋斗的。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名人励志小故事简短,希望大家喜欢。 名人励志小故事简短篇1:有谁统计过,贝克汉姆在球场上到底吸引过多少人的目光?每当这位世界顶级球星的身影出现在球场,无数的尖叫声立刻响遍全场,相机快门也闪个不停。小贝从3岁就开始踢球,尽管那时还是“玩”球多于“练”球,但父亲一直苦心培训他,顽皮的他渐渐奠定了对足球事业的热爱。 上小学时,小贝跟父亲之间甚至还约定了一个常规“赌局”:如果小贝能站在禁区边不助跑射门,每次把球踢中门柱,就能从父亲那儿赚到50个便士。总是赢到零花钱的小贝很开心,直到长大成人后他才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名人励志小故事简短篇2:李小龙1940年11月27日,他出生在美国三蕃市,英文名叫布鲁斯.李。因为父亲是演员,他从小就有了跑龙套的机会,于是产生想当一名演员的梦想。可由于身体虚弱,父亲便让他拜师习武来强身。1961年,他考入华盛顿州

立大学主修哲学,后来,他像所有正常人一样结婚生子。但在他内心深处,一刻也不曾放弃当一名演员的梦想。 一天,他与一位朋友谈到梦想时,随手在一张便笺上写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我,布鲁斯.李,将会成为全美国最高薪酬的超级巨星。作为回报,我将奉献出最激动人心、最具震撼力的演出。从1970年开始,我将会赢得世界性声誉,到1980年,我将会拥有1000万美元的财富,那时候,我与家人将会过上愉快、和谐、幸福的生活。” 写下这张便笺的时候,他的生活正是穷困潦倒,不难想像,如果这张便笺被别人看到,会引起什么样的嘲笑。 然而,他却把这些话深深铭记在心底。为实现梦想,他克服了无数次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比如,他曾因脊背神经受伤,在床上躺了4个月,但后业他却奇迹般地站了起来。1971年,命运之神终于向他露出了微笑。他主演的电影《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均刷新香港票房记录。1972年,他主演了香港嘉和公司与美国华纳合作的《龙争虎斗》,这部电影使他在为一名国际巨星,被誉为:“工夫之王”。1998年,美国《时代》周刊将其评为“20世纪英雄偶像”之

生活中关于感恩的小故事

生活中关于感恩的小故事 生活中,只有懂得感恩,才能被人们所尊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感恩故事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和参考! 生活中关于感恩的小故事_感恩故事 帮助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候,他时常往城下钓鱼,希望碰着好运气,便可以解决生活。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作工的,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劳克苦仅能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的报答她。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是不高兴,表示并不希望韩信将来报答她的。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这句成语就是出于这个故事的。它的意思是说: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难时,即使一点点帮助也是很可贵的;到我们有能力时,应该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才是合理。

我们运用这成语时,必须透澈的了解它的含义,第一,真心诚意的乐于助人的人,是永远不会想人报答他的;第二,有钱人对穷人的救济,那是一种捐助,即使穷人真有一天得志了去报答他,也不能称之谓“一饭千金”;第三,最难能可贵的是在自己也十分困难的情形下,出于友爱、同情的去帮助别人,这样的帮助,在别人看来,确是“一饭”值得“千金”的。 生活中关于感恩的小故事_感恩故事一个天生失语的小女孩,从小和妈妈相依为命。在她们贫穷的家里,妈妈每天辛苦工作回来后给她带一块小小的年糕,是她最大的快乐。 有一天,下着很大的雨,已经过了晚饭时间了,妈妈却还没有回来。天,越来越黑,雨,越下越大,小女孩决定顺着妈妈每天回来的路自己去找妈妈。当她看见妈妈的时候,妈妈手里拿一块小小的年糕倒在路旁,已经永远的离开了她。 雨一直在下,小女孩也不知哭了多久。她知道妈妈再也不会醒来,现在就只剩下她自己。妈妈的眼睛为什么不闭上呢?她是因为不放心她吗?她突然明白了自己该怎样做。于是擦干眼泪,决定用自己的语言来告诉妈妈她一定会好好地活着,让妈妈放心地走…… 小女孩就在雨中一遍一遍用手语做着这首《感恩的心》,泪水和雨水混在一起,从她小小的却写满坚强的脸上滑

中国古代名人励志小故事

中国古代名人励志小故事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着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着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着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着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

七岁儿童看的中华古代传统民间故事全集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七岁儿童看的中华古代传统民间故事全集,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七岁儿童看的中华古代传统民间故事全集 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下面就是我们给大家带来的中华古代传统民间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中华古代传统民间故事一 宋濂是我国明代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他从小喜爱读书,但家里很穷,上不起学,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

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中华古代传统民间故事二 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境内,有一条可以媲美西湖的秀丽湖泊,它就是西湖的“姐妹湖”湘湖。相传,湘湖葫芦般的形状竟然与神农氏有关。 一日,神农氏来到浙江杭州郡内试尝百草,走到山上树林里,突然看到一只硕大的毛毛虫静静地伏在一株植物茎秆上,那毛毛虫足有一尺长,浑身都是长毛。神农氏的徒弟孙娃上前想拍死毛毛虫,被神农氏劝住:“徒儿休得无礼,它也是一条生命,切不可胡乱杀生。”说完,神农氏发现毛毛虫尾部竟然有条伤痕,还流着一些绿色的黏液。 原来它受伤了,怪不得躺在草茎上不动。神农氏从身边拿出一株药草,把药草的几片叶子撕开,搓出些汁液滴在毛毛虫的受伤处,边滴边说:“毛毛虫,看你的造化,希望这治伤草能在你身上起效果。”说完,神农氏和孙娃就走向另外一片林地。 神农氏尝药,即便万般小心,还是出了状况。那天,神农氏

名人励志小故事(1)

名人励志小故事(1) 鲁迅弃医从文 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和思想家。早年在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 一天,在上课时,教室里放映的片子里一个被说成是俄国侦探的中国人,即将被手持钢到刀日本士兵砍头示众,而许多站在周围观看的中国人,个个无动于衷,脸上是麻木的神情。这时身边一名日本学生说:“看这些中国人麻木的样子,就知道中国一定会灭亡!”鲁迅听到这话忽地站起来向那说话的日本人投去两道威严不屈的目光。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他的心里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一个被五花大绑的中国人,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一一在脑海闪过,鲁迅想到如果中国人的思想不觉悟,即使治好了他们的病,也只是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他终于下定决心,弃医从文,用笔写文唤醒中国老百姓。 从此,鲁迅把文学作为自己的目标,用手中的笔做武器,写出了《呐喊》、《狂人日记》等许多作品,向黑暗的旧社会发起了挑战,唤醒了数以万记的中华儿女,起来同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夜以继日地写作。 华罗庚勤奋成才 小时候,华罗庚家境贫寒,初中未毕业便辍学在家,辍学之后,他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而且也懂得用功读书,他从一本《大代数》,一本《解析几何》及一本五十页从老师那儿摘抄来的《微积分》开始,勤奋自学,踏上了通往数学大师的路。 华罗庚辍学期间,帮父亲打理小店铺。为了抽出时间学习,他经常早起。伏天的晚上,他很少到外面去乘凉,而是在蚊子嗡嗡叫的小店里学习。严冬,他常常把砚台放在脚炉上,一边磨墨一边用毛笔蘸着墨汁做习题。每逢年节,华罗庚也不去亲戚家里串门,埋头在家里读书。白天,华罗庚就帮助他的父亲在小杂货店里干活与站柜台。顾客来了,帮助他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顾客走了,就又埋头看书或演算习题。有时入了迷,竟然忘记了接待顾客。时间久了,父亲很生气,干脆把华罗庚演算的一大堆草稿纸拿来就撕,撕完扔到大街上。有时甚至把他的算草纸往火炉里扔。每逢遇到这种时候,华罗庚总是拼命的抱住他视之如命的算草纸,不让他的父亲烧掉。华罗庚的志气与行径,几乎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与阻力,不断前进,终于成为世界知名的数学家。 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大全精选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大全精选 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是一个动人的小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下面这些是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古代名人励志故事大全精选。 王充是我国东汉初年具有唯物主义思想和批判精神的杰出的思想家。 王充少年时代,父亲就去世了。王充竭尽全力奉养母亲,后来到了京城,进太学学习,拜当时着名的学者班彪做老师。他喜欢广泛地阅读,善于抓关键问题,因而进步很快。 王充读书非常专心,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又很强,所以只要读上一遍,就能记住书的主要内容,甚至能够背诵某些精彩的章节。但是,家庭穷困,买不起很多书,为了满足如饥似渴的求知欲,王充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当时的洛阳街上有不少书铺,王充便决定把书铺当做他的“图书馆”,每天吃过早饭后,他就带上干粮,到书铺里去阅读出售的书籍。不分春夏秋冬,不论晴天雨天,他读了一册又一册书,跑了一家又一家书家书铺。就这样,他终于读遍了诸子百家的重要着作,掌握了书中的基本精神。 王充由于出身贫苦,因而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基本上是从劳苦人民实际生活的情况出发的。他在读遍了诸子百家的主要着作之后,对于某些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唯心主义的说教深感不满,下决心给予严厉的批判。于是便集中精力独立思考,着手写书。为了不耽

误时间、不打断思路,他在住宅的门上、窗上、炉子上、柱子上甚至厕所里,都安放了笔、纸,想一点,写一点,走到哪里,写到哪里。经过长时期的努力,他终于写成了充满着批判精神、闪耀着唯物主义光辉的《论衡》。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大全精选2:王亚南读书的故事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 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 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大全精选3:余秋雨饿着肚子读书的故事1946年,余秋雨出生在余姚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本分的基层公务员,而母亲则是一位没落大家族的小姐。在他出生那天,天上一直下着小雨,因此得名叫秋雨。 余秋雨的童年是在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市)度过的,乡村的生活简单、清贫而又快乐。从上海来的母亲几乎是村里唯一的文化人,在村子里开办了一个免费的识字班。儿时的余秋雨跟在母亲身边玩,竟然也认识了不少字。 4岁那年,余秋雨背上书包走进了乡村的小学。小学有一个图书馆,有几十本童话和民间故事,十分诱人。但几十本书怎么能满足得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论文 (精选)

中国古代传奇故事----孟姜女哭长城 关键词:传奇孟姜女哭长城爱情历史 摘要:在中国古代传奇故事中,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家喻户晓,它反映了秦代徭役对百姓所带来的深重痛苦。从故事中我们解读到孟姜女对爱情的忠贞和秦政的暴虐,从而更深的了解中国历史。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奇人、奇事、奇景、奇物、奇技、奇艺、奇趣、奇迹??凡此代代相传,这就成了一篇篇使人好奇、令人惊奇的传奇故事。读这些曲折离奇、美妙感人的故事,不仅可以了解在民间传说中不同地方名胜的由来,还可以领略各地的自然风光,增进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故事内容 孟姜女的故事,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奇之一(其他三个是《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秦始皇正徵发八十万民工修筑万里长城。官府到处抓人去当民工,被抓去的人不分白天黑夜地修筑长城,不知累死了多少。 苏州有个书生叫范杞梁,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他不得不四处躲藏。有一天,他逃到了孟家花园,无意中遇到了孟姜女。孟姜女是一个聪明美丽的姑娘,她和父母一起把万喜良藏了起来。两位老人很喜欢万喜良,就把孟姜女许配给他作了妻子。

新婚不到三天,范杞梁就被公差抓去修长城了。孟姜女哭得象泪人似的,苦苦地等待丈夫归来。半年过去了,万喜良一点消息也没有。这时已是深秋季节,北风四起,芦花泛白,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了。孟姜女想起丈夫远在北方修长城,一定十分寒冷,就亲手缝制了寒衣,启程上路,要到万里长城去寻找万喜良。 一路上,孟姜女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难,吃了多少苦,才来到了长城脚下。谁知修长城的民工告诉她,万喜良已经死了,尸骨被填进了城墙里。听到这个令人心碎的消息,孟姜女只觉得天昏地暗,一下子昏倒在地,醒来后,她伤心地痛哭起来,只哭得天愁地惨,日月无光。不知哭了多久,忽听得天摇地动般地一声巨响,长城崩塌了几十里,露出了数不清的尸骨。孟姜女咬破手指,把血滴在一具具的尸骨上,她心里暗暗祷告:如果是丈夫的尸骨,血就会渗进骨头,如果不是,血就会流向四方。终于,孟姜女用这种方法找到了范杞梁的尸骨。她抱着这堆白骨,又伤心地痛哭起来。 秦始皇看到孟姜女很美丽,想逼她做妃子。孟姜女假意答应了他,但要求秦始皇先办三件事:请和尚给范喜良念四十九天经,然后把他好好地埋葬;秦始皇要亲自率文武大臣哭祭范杞梁;埋葬范杞梁后,孟姜女要去游山玩水,三天以后才能成亲。秦始皇只得答应了孟姜女的要求。三件事办完以后,孟姜女把秦始皇痛骂了一顿,然后纵身跳进了波涛滚滚的大海。 故事发展 孟姜女的传说一直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广为流传。直到20世纪初,在“五四”精神的推动下,她才被纳入到研究者的视野中。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将孟

成功名人充满励志的奋斗小故事

成功名人充满励志的奋斗小故事 卓别林能编,能导,能演,是不可多得的全能影人。有一次,他召开影片摄制会议,一只苍蝇在他四周绕着圈子飞。起初他用手打 几下,没有打到,就要了一个苍蝇拍。会议进行中,他就握着苍蝇拍,摆出打苍蝇的姿态,眼睛狠狠地望着那苍蝇。可是打了三次, 都没有打到。后来苍蝇就在他面前的桌上,他慢慢地拿起苍蝇拍, 正要作死命一击时,忽然放下手中武器,让苍蝇飞走。旁边在座的 人看了,就说:为什么你不把它打死?这位谐星耸了耸肩,说:这只 不是方才那只! 牛顿研究学问非常专心。有一次,朋友请客,席间,他想起家中有瓶好酒,于是叮嘱朋友稍等,自己回家取酒。这位朋友左等右等,就是不见牛顿回来,只好去看个究竟。原来牛顿在回家的路上,想 起一项实验的做法,到家后,就一头栽进实验室,做起实验,把取 酒招待朋友的事忘的一乾二净。又有一次,他饿了,煮鸡蛋吃,却 一边想问题,一边把鸡蛋放进锅子中,等问题解决了,想吃鸡蛋时,揭开锅盖,捞起的竟是自己的怀表。 欧阳修晚年,每天把生平所写的文字,加以修改,用心极苦。他的夫人叫他不要修改了,说:何必这样折磨自己?难道还怕老师责骂?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人笑。 宋朝司马光出生于官宦世家。从小机智过人,勤奋好学。刚满二十岁即考上进士。他为官清廉,公务之余常利用时间读书,立志写 一部通志,作为人们的借鉴。为了把握时间读书,他特意制作一个 圆木枕头,枕头的妙用是睡觉时身子只要一翻动,它就会滚动,人 也就惊醒了,可以继续研究学问,因此称“警枕”。每当司马光需 休息时,便枕着“警枕”,如此学习的结果,终于取得了成功,成 为一位学问渊博的人。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

古代感恩老师的故事

古代感恩老师的故事 古代感恩老师的故事1 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煮粥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当我们真心地对待他人的时候,他人也必定会以真心回报我们的。 古代感恩老师的故事2 尊敬师长名留后世,桓荣是汉明帝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尊教.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亲自拜桓荣为老师.明帝能放下自己尊贵的身份来恭敬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 古代感恩老师的故事3 秦始皇焚书坑儒,为此而落

得个骂名千古。可他尊敬老师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那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六年后,即公元前215年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时发生的事。当时,秦始皇在文武群臣的护卫下,乘着车辇,浩浩荡荡地从碣石向东北的仙岛前进。随着均匀的马蹄声,秦始皇不觉沉入对往事的追忆中:回想起自己幼年的老师,仿佛他就在眼前,虽说严厉,可令人钦敬难忘。我嬴政能有今日,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劳呢。 那位威严的老人,第一次授课讲的就是舜爷赐给我们家的姓。他先分别讲了“亡,口,月,女,凡”,然后再合成一个“嬴”字。第二天就要背写。“老师,这字太难写了。”“什么?一个嬴字就难住了?将来秦国要你去治理,难事多着哩,能知难而不进吗?”说着就举起了荆条棍……可惜自己已多年没见过这位老师,听说他老人家已经去世了。 突然,车停了。前卫奏道:仙岛离此不远,请万岁乘马。于是,秦始皇换乘了心爱的大白马。过不多时,便到了岛上。始皇环视渤海,胸襟万里,豪气昂然,更加思绪万千。待到他低头察看眼前,却忽然下马,撩衣跪拜起来。随从的大臣们见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着参拜。等皇帝站起身来,大臣李斯才问他为何参拜。秦始皇深情地说:“众位卿家,此岛所生荆条,正是朕幼年在邯郸时老师所用的荆条,朕见荆条,如见恩师,怎能不拜?”后来,人们就把这

中国古代名人励志小故事汇集

中国古代名人励志小故事汇集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本文由点梦时刻 https://www.360docs.net/doc/fa13192063.html, 倾情奉献,更有详情请访问点梦时刻) 设计、旅行、影视、摄影、科技、音乐、艺术、人文、出版、饮食、漫画游戏

中国民间故事300字【四篇】

中国民间故事300字【四篇】 中国民间故事300字篇一:虎娃 有一只小老虎,名叫虎娃。饿了叫妈妈喂他;困了,叫妈妈抱他;妈妈出门,就叼住妈妈的尾巴:“妈妈,我怕,我怕!”妈妈说:“你是小猫吧,不是小虎娃。明儿自己去找吃的,别老缠着妈。”虎娃说:“不嘛,不嘛!我要妈妈。” 一天大清早,虎娃醒来了,不停地叫妈妈。妈妈让他自己过日子,再也别回家。“吱吱吱……”是谁在说话?原来是个小东西,阔耳朵,尖尾巴。虎娃吓得哇哇叫。“别怕,我的名字叫老鼠,和你老虎是一家。跟我到外边溜溜去,看看我的本事有多大。”老鼠当大哥,小弟是虎娃。走出山洞上山坡,穿过树林到山下,小动物见了滚的滚,爬的爬。老鼠摸着胡子说:“谁个见我不害怕?狗熊见我也跪下。”话还没说完,前面出现一个黑疙瘩,又高又大,狗熊就是它。 老大哥跑了。只剩下小虎娃。狗熊爱胡闹,爱打架,它说:“小虎娃,快跪下,给你大爷磕个头,要不,大爷叫你嘴啃泥。”说罢,狗熊龇着大门牙,一步一步往前走,小虎娃一步一步往后退。这回呀,小虎娃没有叫妈,也没有害怕。它一个虎跳扑过去,吓得狗熊忙趴下。它咬住狗熊的耳朵,揪住狗熊的尾巴,使劲儿地打,使劲地抓。狗熊痛得不住地说:“我给你磕头,我叫你大哥,往后,我再不胡闹,不打架。”虎娃这才知道自己的牙齿像铁钳,自己的

爪子像钢叉。虎娃这才知道自己的力气有多大,不是小猫是虎娃。 中国民间故事300字篇二:孔融让梨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孩儿名字叫孔融。他家有六个兄弟,他排行第六,大家都叫他小六儿,因为他性情活泼、随和,大家都喜欢他。虽然家里兄弟多,但爸爸妈妈对他们每个人的要求都很严格:要勤奋读书;对人要懂礼貌;说话要和气;无论什么事,兄弟们都要互相谦让,不要光想着自己;别人有困难要给予帮助。孔融年纪虽小,爸爸和妈妈的话,他都记得清清楚楚。他喜欢做事,总抢着扫地呀,端碗什么的,非常讨人喜欢。 在孔融四岁那年,有一天,爸爸的一个学生来看老师和师母,并带来了一大堆梨。客人让孔融把梨分给大家吃。在爸爸点头同意后,小孔融站起来给大家分梨。他先拿个的梨给客人;然后挑两个大的给爸爸、妈妈;再把大的一个一个分给了哥哥们;最后,他才在一大堆梨中,拿了一个最小的给自己。客人问小孔融为什么捡一个最小的给自己呢?孔融回答:“我年纪最小,当然应该吃最小的。”客人听了孔融的回答直夸奖他。爸爸也满意地点了点头。 后来,爸爸的学生便把孔融分梨、让梨的故事写成了文章。于是大家就把它传诵开了,从古代一直讲到现在。 中国民间故事300字篇三:虎怕漏 闽南方言在平常时的应用中,在生活中,有时无意中会应用得非常奇妙和十分趣味。显示出误打误撞出其不意的结局,却也显得相当神妙和富有深刻意义。这些,也许正是闽南方言所发挥的艺术效果。

超级励志的经典名人故事

超级励志的经典名人故事 篇一:中外名人励志小故事20篇 中外名人励志小故事20篇 1、法国名画家纪雷有一天参加一个宴会,宴会上有个身材矮小的人走到他面前,向他深深一鞠躬,请求他收为徒弟。纪雷朝那人看了一眼,发现他是个缺了两只手臂的残废人,就婉转拒绝他,并说:“我想你画画恐怕不太方便吧?” 可是那个人并不在意,立刻说:“不,我虽然没有手,但是还有两只脚。”说着,便请主人拿来纸和笔,坐在地上,就用脚趾头夹着笔画了起来。他虽然是用脚画画,但是画得很好,足见是下过一番苦功的。在场的客人,包括纪雷在内,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纪雷很高兴,马上便收他为徒弟。这个矮个子自从拜纪雷为师之后,更加用心学习,没几年的工夫便名扬天下。他就是有名的无臂画家杜兹纳。 启示:没有手竟然能成为画家,岂不是很不可思议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排除万难的毅力和恒心,你就能创造奇迹,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只要努力、才会出现奇迹。 2、每一个人都有幽默的时候,只是在不要同的地方。就算是周总理,只是在不同的地方。 一位记者问总理:“中国有没有妓女?”不少人纳闷:怎们问这种问题?大家关注着周总理,周总理肯定的说:“有!”接着“中国的妓女在台湾!”这一答,记者哑口无言。其实这是一个圈套,只要总理说:“没有”,一旦你真的这样回答了,就中了他的圈套,他会紧接着说“台湾有妓女”,这个时候你总不能说“台湾不是中国的领土”。 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位记者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 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美国官员的话里显然包含着对中国人的极大侮辱。在场的中国工作人员都十分气愤,但又不能在外交场合强烈斥责对方的无礼。如果忍气吞声,听任对方的羞辱,那么国威何在?周总理的回答让美国人领教了什么叫做柔中带刚,最终尴尬、窘迫的是美国人自己。 有时候的幽默,可以用来玩,也可以用来维护尊严。 3、郭沫若是我国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他于1892 年生于四川乐山“绥山毓秀,沫水钟灵”的古镇——沙湾。郭沫若四岁半便进“绥山馆”读书,在这里度过了八个春秋。郭沫若在私塾先生的训导下,读《唐诗三百首》、《千家诗》 等许多古书。因此,他不到七岁,就已能写出满不错的对联和诗词。 郭沫若在少年时代就十分同情家庭困难的同学。有一天,他碰到在乐山太平场读书的好友余童生,只见小余表情沮丧,仔细一问,才知他因交不起学费,被迫退学了。郭沫若心想,小余聪明好学,很有抱负,如今中途辍学,多可惜呀!于是,他温情脉脉地安慰小余说:“别难过,我去找私塾先生求求情,让他免费收下你。”说罢,当场作了一副对联,送给了私塾先生。 谁知,私塾先生接过对联,只看了两眼,就无动于衷地扔到了一边。郭沫若急了,又研墨挥毫,作了一首七绝《怜余童生》:“学海茫茫庭院森,无银不敢拜大成。吾望吾师施恩典,同病相怜应有人。” 私塾先生读了这首情深意切的七绝诗,深受感动,不久就免了余童生的学费,使他得以继续念书。 4、海明威每天早晨6点半,便聚精会神地站着写作,一直写到中午12点半,通常一次写作不超过6小时,偶尔延长两小时。他喜欢用铅笔写作,便于修改。有人说他写作时一天用了20支铅笔。他说没这么多,写得最顺手时一天就用了7支铅笔。海明威在埋头创作的同时,每年都要读点莎士比亚的剧作,以及其他著名作家的巨著;此外还精心研究奥

关于古代感恩、报恩的成语小故事

关于古代感恩、报恩的成语小故事 1,投桃报李出自《诗经》: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从“木桃”到“琼瑶”,仅仅一枚感谢的种子而已——缘于爱与被爱.这之间连接的不过是一份心意罢了.或许,木桃对他来说,已是上上之品,你报之以琼瑶,也未必就是倾其所有——譬如就是一声由衷的“感谢”吧. 2,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原文是“涓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书面记载最早为清代的《增 广贤文朱子家训》,原为民间俗语,后清代朱用纯编辑收录,为教子醒世用. 3,慈母之恩唐代诗人孟郊曾写下《游子吟》一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出自明朝《增广贤文》一书,意思是: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 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5,衔环结草,以报恩德结草与衔环都是古代报恩的传说: 出自《左传》.前者讲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后者讲有个儿童挽救了一只受困黄雀的性命,黄雀衔来白环四枚,声言此环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洁白,身居高位.后将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明朝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写道:大恩未报,刻刻于怀.衔环结草,生死不负. 6,漂母的一饭之恩韩信少年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

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却仍然无以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为人家漂洗纱絮的老妇人,人称“漂母”,见韩信可怜,就把自己的饭菜分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深受感动.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始终没忘漂母的一饭之恩,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 7,知遇之恩: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遇暴雨滞留岩下,寂寞之余,拿出古琴弹了起来.也正在附近躲雨的樵夫钟子期听到后,忍不住叫道:“好曲!真是好曲!”随后伯牙每奏一支琴曲,子期都能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二人所以结为知音,并约好来年再相会论琴.可第二年伯牙来会子期时,得知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伯牙痛惜伤感,摔破了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8,士为知己者死: 这是春秋末期晋国刺客豫让说的,强调感恩报恩.因为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者智伯被赵襄子所杀,豫让认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决心刺杀赵襄子为智伯报仇.第一次攻击失败以后,他用漆疮烂身体,吞炭弄哑声音,残身苦形,使妻子不识,然后寻找接近赵襄子的时机.第二次行刺仍以失败告终,但是被捕的豫让说:“明主不掩人之美,忠臣有死名之义.”他请求赵襄子借衣服让他砍一刀.赵襄子脱下了贵族的华服,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然后伏剑自杀.在感恩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多少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的小故事.古有小黄香在寒冷的冬天,先用自己的体温暖了席子,才让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今有伟人毛主席,邀请他的老师参加开国大典;朱总司令蹲下身,亲自为妈妈洗脚.还有居里夫人,寄去机票,让她的小学老师欧班老师来参加镭研究所的落成典礼,居里夫人还亲自把老师送上主席台.伟人之所以伟大,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都拥有美好的心理品质——感恩.

中国古代名人杜甫的小故事

中国古代名人杜甫的小故事 杜甫是一位爱国者,一生盼望为国效力,而命运并不眷顾他,以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的诗篇。他的爱国情怀集中体现在他的诗作中。 杜甫生活在那个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的时代,他用卓越才华和惊人毅力建造了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的丰碑。沉淀于诗中忧国忧民的涕泪,人道主义悲天悯人的情怀,铸就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感人肺腑的民族精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由一己的苦难推及广大人民的不幸;安史之乱,长安沦陷,他亲眼看见国破家亡的惨景,写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这样感人肺腑的诗句。 杜甫,学习过他的《登高》《蜀相》《客至》《旅夜书怀》《咏怀古迹》《阁夜》《登岳阳楼》《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 【原文再现】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素材评析】

此诗是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诗中写到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着,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 【适用话题】 杜甫即使在住茅屋期间,在流落船上,无所适从的时候,心中还依然怀抱“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志,思考国家的命运,适用话题“忧思与抱负”、“肩膀”、“生无所息与生有所息”、“我想握住你的手”、“人与路”等。

中国传说古代民间故事

中国传说古代民间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孩子叫“象”,他与老年的母亲相依为命。有一天,象上山打柴,路过一个小山凹,看到泉眼旁边青草里有一条小花蛇,那花蛇浑身是伤,小小的蛇嘴发出 微弱的呻吟,眼看着就要死了。象觉得它很可怜,就从衣裳上扯下一块布,把花蛇包起来,带回家去。 老母亲也同情这条蛇,她熬了草药给它敷,又让它吃人的食物。过了一段时间,花蛇 的伤好了,它身上的花纹越长越漂亮,象和老母亲很喜欢它。小花蛇也仿佛能通人性,它 对象和象的老母亲十分顺从。 一年又一年,蛇跟象一起玩耍,蛇跟象一道吃饭,蛇跟象在一张木床睡觉。蛇和象和 老母亲,就像一家人一样。就这样过了几年,象长大成人,小花蛇长成了大花蛇。象渐渐 不怎么跟蛇玩了,他脑袋里开始为赌博、娶妻和到官府谋一份差事发愁。 不知什么时候,蛇离开了象的家,回到山上。 象的母亲年纪越来越大,她腿脚不灵了,背越来越驼了,有一回,她得了心痛病,痛 得捂着心口,整夜整夜睡不着觉。 “象啊,听说白花蛇舌草能治心口痛,你到山上去,摘些药草煎药汤给我喝吧。” 象于是到山上去,寻找白花蛇舌草。他走到山凹,一条巨大的花蛇从草丛探出头来, 对他说:“象啊,你不必再寻白花蛇舌草,我的蛇肝能治痛症,你到我肚子里去,用你手 里的镰刀割一片蛇肝,拿回去让老母亲做药,她的心痛病马上就能治好。” 说完,花蛇张开巨大的嘴巴,象朝蛇嘴望进去,见里头黑洞洞的,不由得退后了两步。 “没事的,进来吧!” 象颤抖着,从蛇嘴爬进蛇肚子里,蛇肚子漆黑一片,蛇肝闪着微弱的金光,仿佛一盏灯,照亮了象的睛。象小心翼翼割下一小片蛇肝。蛇的身子剧烈痉挛,仿佛地震似的,过 了好一会,蛇才平静下来,张开大嘴,让象爬出来,回到阳光之下。 象把蛇肝带回家,老母亲吃了蛇肝,心痛病马上好了。 过了几个月,象听人说,宰相的长子得了头痛病,京城的大夫全都束手无策,宰相已 贴出告示通告天下,不论是谁,只要能治好这个病,宰相将给予千两黄金的酬谢,并承诺 尽全力帮助他实现愿望。 象赶忙跑上山凹,大声唤花蛇:“蛇,我从小玩到大的花蛇,你出来!快出来!” 花蛇从草树中爬出来:“象,什么事?你找我什么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