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实习报告

地质实习报告
地质实习报告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1 实习目的及任务

1.1.1 实习的目的

1.1.2 实习的任务

1.2实习区地理概况

1.2.1 桂林市地理概况

1.2.2 部分实习区域地理概况1.2.3 涠洲岛地理概况

1.3 时间及安排

1.4 工作完成情况

第二章地层

2.1 中泥盆统(D2)

2.1.1 中泥盆统信都组(D2x)2.1.2 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2.2 上泥盆统(D3)

2.2.1 上泥盆统榴江组(D3l)2.2.2 中泥盆统五指山组(D3w)2.3 下石炭统(C1)

2.3.1 下石炭组岩关组(C1y)2.3.2 下石炭组大塘组(C1d)2.4 白垩系(K)

2.5 第四系(Q)

第三章构造

3.1 褶皱构造

3.1.1 杨堤背斜构造

3.1.2 袁家村褶皱构造组合

3.1.3 永福凤山西北坡牵引褶皱3.1.4 唐家湾大型直立倾伏褶皱3.2 断裂构造

3.2.1 断层

3.2.2 节理与劈理

第四章岩浆岩

4.1 猫儿山岩体

4.2 涠洲岛玄武岩

第五章矿产

5.1 石灰岩矿

5.2 白云岩矿

5.3 钨矿

第六章内-外动力地质作用

6.1 内动力地质作用

6.1.1 岩浆作用

6.1.2 变质作用

6.1.3 构造作用

6.2 外动力地质作用

6.2.1 风化作用

6.2.2 剥蚀作用

6.2.2.1河流的侧蚀作用

6.2.2.2湖泊的侵蚀作用

6.2.2.3海洋的侵蚀作用

6.2.3 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

6.2.4 火山弹的冲击作用与海洋的搬运沉积作用6.2.5 崩塌

第七章结语

第一章绪论

1.1 实习目的及任务

1.1.1 实习的目的

1.1.2 实习的任务

1.2实习区地理概况

1.2.1 桂林市地理概况

地形条件: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地处南岭山系西南部,广平均海拔 150 米,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109°45'-104°40',北纬24°18'-25°41'。北、东北面与湖南省交界,西、西南面与柳州地区相连,南、东南面与梧州市、贺州市相连,毗邻广东省。辖秀峰,象山,七星,叠彩,雁山5城区和灵川,兴安,全州,临桂,阳朔,平乐,荔浦,龙胜,永福,恭城,资源,灌阳12个县,行政区域总面积27809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565平方公里。桂林地理位置在古代的时候是海洋,因为桂林的岩石主要是石灰岩,石灰岩属于典型的海洋环境沉积岩。几亿年前, 桂林一带是一片汪洋大海,海水带来的沉淀物以钙质为主,从而形成了石灰岩。二、三千万年前,地壳发生“燕山运动”,这次造山运动把广西掀起,形成了包括桂林在内的山峰和盆地。石灰岩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钙,看似坚硬, 却很容易被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溶解, 变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随水流走。天长日久, 裂缝和小孔溶成大大小小的奇洞。

气候条件:桂林地处低纬,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夏长冬短,四季分明且雨热基本同季,气候条件十分优越。年平均气温为19℃左右。8月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3℃,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15.6℃。年平均无霜期309天,年平均降雨量1949.5毫米。平均蒸发量1490~1905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3~79%。全年风向以偏北风为主,平均风速为2.2~2.7米/秒。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70小时。平均气压为994.9百帕。

土壤条件:桂林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属红壤土带,以红壤为主。酸碱度为4·5~6·5。依其成土的母质可分为红壤土、石灰土、紫色土、冲击土、水稻土等5个土类,14个亚类,36个土属,89个品种。河流冲积母质砂壤土和水稻土,土层深厚,耕作性良好,是水稻和蔬菜高产区。中色石灰土和黑色石灰土,宜旱地作物和林业生产。

动植物资源:桂林市的动物种类繁多,有1593种,隶属60目295科。陆栖脊椎动物有400多种,其中有云豹、黄腹角稚、穿山甲、果子狸等;水生物有144种,有珍贵的娃娃鱼、鳗鲡等。全市有高等植物1000多种,包括银杉、银杏等名贵树种;自然植被以马尾松为主,市区以桂花树为主,桂花是桂林市的市花。林业主产杉木和毛竹,森林储蓄量3774.42万立方米,每年可提供木材40余万立方米、毛竹1600多万根。

矿产资源:桂林矿产资源丰富,矿种主要有赤铁矿、黄铁矿、褐铁矿、铅、锌、锡、钨、铝、铌、钽、锰、滑石、重晶石、萤石、花岗石、石灰石、大理石等40多种,其中探明有一定储量的有30多种,在广西位于全国前列的36种矿产中,桂林占17种,其中大理石、花岗石、石灰石、滑石分布广,储量大,品质优,易开采,前景广阔。

水利资源:桂林境内河流密布,有漓江、湘江、洛青江、浔江、资江5条江,另有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65条,全市多年平均总水量为403.81亿立方米,河流落差大,水利资源丰富。水能,开发潜力巨大,已建成亚洲第一座超千米高水头电站──全州天湖水电站等一批水电站。

土特产品:桂林有很多名产:沙田柚果大形美,肉质清香,驰名中外;夏橙品质优良,色鲜味美,且成熟早,很畅销;罗汉果乃“医疗保健之良药,清凉饮料之佳品”,被誉为“东

方神果”;白果产量大,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质量居全国之首;月柿色泽金黄,肉甜味香,畅销澳、港和东南亚地区;荔浦芋个大味香,享誉京城;三花酒、辣椒酱、豆腐乳被誉为“桂林三宝”;桂林米粉配料芳香,味道鲜美,尤以冬季上市的马肉米粉最受称赞;此外还有马蹄、荷花鱼、腐竹等名优土特产。

旅游资源:作为我国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桂林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使之被誉为国际旅游明珠,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象鼻山、叠彩山、伏波山、穿山,众山平地拔起,神姿仙态;七星岩、芦笛岩、银子岩、冠岩、丰鱼岩,洞中奇石,琳琅满目,鬼斧神工,地布暗河,神秘莫测。加之大小江湖贯穿其中,流泉、峰林环布,间有险滩、飞瀑,形成“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美丽景观。

1.2.2 部分实习区域地理概况

1.2.2.1 杨堤

杨堤位于阳朔县城北部,乡政府驻地杨堤圩,距县城39公里,离桂林市区50公里,总面积102.80公里。东与兴坪镇交界,西南与葡萄镇相连,北与雁山区大埠乡、草坪乡接壤。杨堤属典型的"喀斯特"溶岩地貌区,境内群山耸立,山多地少,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杨堤仅有耕地10,009亩,其中水田6,394亩,旱地3,615亩。以农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和玉米,2003年粮食总产量为3,947吨,人均有粮349公斤;经济作物主要有沙田柚、黄皮果、柑橘、柿杨堤子、夏橙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尤其盛产方解石矿﹙学名重质碳酸钙﹚,主要分部于唐家村委,矿藏量覆盖面积达40平方公里,矿质白度达95%以上,现已经开采三个点,年产量达6万多吨,产品远销区内外。

1.2.2.2 永福

地形条件:永福县地处广西东北部,经度:109.98°,纬度:24.98°,县城北至桂林市48公里,南至自治区首府南宁市385公里,地理位置优越,陆空交通便利。

气候条件:永福县地处亚热带温带交界处,年平均气温18.8℃,年降雨量2000mm以上。

水利资源:永福县泉水众多,水质优良,具有小分子团、呈弱碱性、氧化还原低、矿物质含量丰富等特点,许多河流与泉水的PH值在7-8之间,矿化度优于国家天然矿泉水标准。研究显示永福县的水富含硒,每公斤水含硒2微克,享有“健康之水”、“营养之水”和“长寿之水”的美誉,土壤每公斤含硒1.1毫克,是全国平均值(每公斤0.29毫克)的3.3倍。

境内有十分丰富的水资源,地表水年径流量57.84亿立方米,水电理论蕴藏量33万千瓦,其中可开发10.4万千瓦,苏桥新区27万千瓦的火电厂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矿产资源:永福县内有十分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有重晶石、石灰石、黄铁矿、铜、锌、汞、水晶、磷等多种矿藏

1.2.2.3大圩镇

大圩镇位于山水旅游名城桂林市东南18公里处,距灵川县城30公里,地处漓江中游,在漓江北岸由西向东沿江而建,古风浓郁。大圩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10°24'--110°25',北纬25°10'--25°11'之间。行政区划面积193.78平方公里,总人口5.16万人,其中镇区常住人口1.5万人,耕地35.2公顷。下辖17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161个自然村。大圩镇是水路交通枢纽,更是著名的集市贸易集散地,东有潮田新河,与福利的马河相接;西连相思河,可至永福;北面的漓江贯串着桂林、兴安、阳朔、平乐、梧州,可上达湖南,直下广州。

1.2.2.4资源县

地形条件:该县位于越城岭山脉腹地,东径110°15′—110°55′,北纬25°46′—26°21′之间。东北与全州县相连,南西与兴安县毗邻,西南与龙胜县接壤。县城距桂林市107公里。境内高山环抱,山峦起仗,沟谷纵横,是一个山区面积大、平均耕地面积较小的县。

气候条件: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但光能不足,光、热、水时空分布不均匀,自然配合不协调。由于地势偏高,地形复杂,具有山地“立体气候”特征。

土壤条件:资源县土壤主要是由岩浆岩系的花岗岩变质的岩类、沉积岩系的砂岩、页岩等发育成的红壤、黄壤、黄棕壤土类,土层厚度中等,质地疏松、肥沃、透水性好,理化性质较好,适合各种作物生长。

水系和植被:资源县处于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带,境内山山有水,岭岭有泉,河溪遍布,水源丰富。众多的支流汇于两大河流——资江和浔江。资源县为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78.44%。

地方特产:资源县地方特产以药材最为出名,盛产据初步调查统计,全县共有药材种类150多种。国家收购数量较多的品种有前胡、白艿、桔梗、勾藤、金银花、田七、黄连、黄柏、杜仲、厚朴等。其中野生桔梗,勾腾,前胡年产量150余吨;人工种植的杜仲、厚朴、黄柏、金银花近10万亩,每年收购量达100余吨,质优价廉。另浔江鱼、娃娃鱼与石蛙也是该县负有盛名的土特产。

1.2.3 涠洲岛地理概况

1.3 时间及安排

1.4 工作完成情况

第二章地层

桂林地区内地层出露较全,由中元古界四堡群—第四纪均有分布,其中以上古生界为主,次为下古生界和中上元古界。其中以上古生界地层特别是泥盆系分布面积最广,其次为下石炭统;下古生界以寒武系、奥陶系分布最广,主要分布于实习区外围山区。

2.1 中泥盆统(D?)

桂林地区内广泛分布,兴安—灵川—阳朔一带均有出露。分上下二组,下部称信都组(D?x),上部称东岗岭组(D?d)。

2.1.1 中泥盆统信都组(D?x)

桂林地区内滨-浅海相碎屑岩,主要岩性为紫红色砂岩和泥岩,向上部颜色变浅,为灰绿、灰黄色。产双壳类、腕足类及鱼类碎片。局部夹鲕状、豆状赤铁矿层,厚度 280 — 500 m。

实习中于杨堤合作村道班前小山包(G-004) 可观察,为青灰色(风化后呈土黄色),中厚层状石英砂岩,细砂结构,主要成分为石英,含有少量的黏土矿物,岩性致密坚硬,层理清晰,产状为235°∠19°。有两组明显的共轭剪节理。

2.1.2 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d)

桂林地区内浅海相碳酸盐岩,主要岩性为灰色厚层—块状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常见腕足类、层孔虫、珊珊化石。此期岩相分异明显,局部可出现较深海水条件下的硅质、泥灰质沉积。厚度 60-500 m 。

1.中泥盆统东岗岭组下段(D?d1)白云岩:于合作村道班路边 (G-005) 可观察。

灰白色(风化面呈灰黑色)厚层状白云岩,细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为白云石。岩层中可见有大量层孔虫化石,生物化石被方解石交代填充。岩石表面具刀砍纹,俗称太婆脸。产状为251°∠20°(层理)、240°∠26°(层理)。

2.中泥盆统东岗岭组上段(D?d2)灰岩:于G-005点向南200m公路边( G-006)可观察。

灰白色,薄中厚层状泥晶灰岩,成分为泥晶方解石,夹杂有少量硅质岩,岩层面含碳质,触之易污手。有许多方解石脉(脉幅为1-5mm)。产状为220°∠11°(层理)、260°∠15°(层理)、250°∠20°(层理)。

2.2 上泥盆统(D?)

桂林地区内分布极大,兴安—灵川—阳朔一带均有出露。分浅水型和深水型两套沉积地层;表明此期沉积受古构造的控制形成两类同期异相的沉积:浅水型(碳酸岩台地沉积),分下部桂林组(D?g)及上部融县组(D?r),桂林组岩性为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以盛产枝状层孔虫为特征,厚度200 m ;融县组岩性为灰白色块状灰岩、鲕状灰岩,化石罕见,以岩性质纯、色浅、不显层理,并常见鸟眼构造为特征。厚度大于400 m ;深水型 (台地边缘或台沟沉积),分下部榴江组(D3l)及上部五指山组(D3w);榴江组以硅质岩和硅质页岩为特征,产丰富的竹节石化石;三里组以扁豆状灰岩为特征。深水型的上泥盆统厚度仅为浅水型的几分之一。总厚小于400 m 。

2.2.1 上泥盆统榴江组(D?l)

实习中于距G-006点向南400m左右的公路边(G-007)可观察:灰黑薄层状硅质岩与硅质页岩互层,风化后呈褐黄色,岩石致密,性硬脆,易破碎,破碎后,硅质岩呈棱角分明的碎块状。产状为240°∠23°(层理)。

2.2.2 中泥盆统五指山组(D?w)

实习中于局G-007点250m左右的公路边 (G-008)可观察:浅灰色,中厚层状扁豆灰岩。扁豆与条纹构造发育,扁豆体为泥晶灰岩,呈透镜状、蠕虫状、豆荚状,大小不一,多为 0.5×2 — 1×4 cm ;条纹具水平层理围绕扁豆体波状起伏分布,条纹较细,宽约 0.2 — 0.5 cm ,主要为泥质、铁质及少量粉砂级石英。由于差异风化作用,风化面上扁豆体稍凹,条纹较凸。产状为260°∠5°(层理)。

2.3 下石炭统(C1)

桂林地区内分布于中部地带,分下部岩关组(C1y)及上部大塘组(C?d):岩关期由于继承了晚泥盆世的沉积环境、古地理、古构造,因而亦分为浅水型和深水型两套同期异相的沉积:浅水型:岩关组为一套灰—深灰色灰岩、白云岩,间夹富含海百合茎的泥灰岩,产珊瑚及腕足类化石,厚度 468 m ;深水型:岩关组为一套灰黑色页岩、硅质岩、纹层状泥灰岩,产菊石、海百合、双壳类等。地貌特征为土丘,厚度 200 m ,大塘组在桂林附近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岩性以深灰—黑灰色中至厚层状灰岩夹薄层泥灰岩为主,局部夹硅质岩及白云岩、常见腕足类化石,厚度大于 300 m ,在兴安以北上部夹劣质煤层,出现了短暂的海陆交互环境。

2.3.1 下石炭组岩关组(C?y)

1.反虹管刘家村南岸渡口 (G-001):灰黑色,薄层状泥质灰岩,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含有少量的泥质和炭质,厚度为1-2cm,层面光滑,节理发育,可见发育有两组方解石脉。产状为75°∠35°(层理)。

2.永福凤山西南侧半山腰 (G-010):灰白色(风化面呈灰黑色),薄—中厚层状硅质灰岩,厚度为6-45cm,矿物成分为方解石、白云石和二氧化硅。岩层内发育了许多方解石脉(脉幅为0.3-1cm)。岩石致密较硬、性脆、层理清晰。灰岩中方解石脉较难风化,突出于风化面表面。产状为180°∠26°(层理)。

3.永福凤山西北坡半山腰 (G-011):灰黑色,薄—中厚层状硅质、碳质灰岩,该处下石炭统岩关组(C1y)中发育有一逆冲断层。产状为320°∠15。

4.大圩镇钓鱼山半山腰 (G-012):灰白色(风化面呈灰黑色),厚层—块状白云岩,砂糖结构,主要成分为白云石,表面具刀砍纹,此处与下石炭统大塘组(C1d)连续沉积,整合接触,产状为160°∠30°。

5.袁家村进村南侧300m处(G-013)和袁家村路口 (G-014):灰黑色,薄—中厚层状泥质灰岩与粉砂质泥岩互层。

2.3.2 下石炭组大塘组(C?d)

实习中于大圩钓鱼山半山腰 (G-012)。灰白色,薄—中层状泥质灰岩与灰岩互层,层理构造,灰岩呈泥晶结构,成分为泥晶方解石。泥晶灰岩风化后呈黄色,较疏松。岩层中含较多生物化石,主要有笛管珊瑚、贵州珊瑚及一些腕足类。

2.4 白垩系(K)

桂林地区内零星分布,主要见于奇峰镇和永福一带,为陆相地层,岩性以紫红色砾岩、泥岩及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厚度大于 200m 。与下石炭统岩关组(C1y)角度不整合接触。

1.永福凤山西南侧半山腰 (G-010):底部为土黄色厚层状含砾砂岩,砾石成分主要为灰岩和硅质灰岩,砾石大小不一,粒径2-5cm,尖棱状,胶结物为钙质、泥质和硅质。产状为240°

2.永福凤山西北侧半山腰 (G-011):浅黄色厚层状砂岩,块状构造,产状为24°∠15°。

2.5 第四系(Q)

桂林地区内分布广泛,为冲积、洪积、残积、坡积及洞穴堆积成因的最新地层。可为分下部更新统(Q?)和上部全新统(Q?)。更新统:冲积层,零星分布于河流两侧的二、三级阶地上,高出水面15-30m,多为基座阶地及堆积物,堆积物具二元结构:下部为河床相砾石层、砂砾石层、砾石成分复杂;上部为河漫滩相含砾亚黏土、亚砾土,厚度大于16m。残积-坡积层:分布于山麓、丘陵及陇岗地带,为红色、杂色或灰白色砂、砾、亚黏土及黏土;厚度5-15m。洞穴堆积:分布于溶洞中,底部为砾岩、含砾亚砂土,中部为砂质黏土、含砾亚黏土或砂,上部为石灰华盖板;产哺乳类化石(剑齿象、大熊猫等)。厚度1-5m。全新统:分布于现代河床、河漫滩、一级阶地、溶洞及岩溶洼地。其中以河流冲积层较发育,具二元结构,下部为大小混杂,不稳定的泥灰岩。厚度3-7m。

此次实习仅于北海涠洲岛上着重观察第四系更新统,其为土黄色—褐黄色—灰黑色,多为薄—中层状火山碎屑岩,为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橄榄玄武岩、凝灰岩等组成,多为水平层理,局部有交错、斜、爬升层理。

实习中于

从区域构造分区上看,实习区主要属于华南准地台上的桂中-桂东台陷带内的桂东北凹陷区之桂林弧形断褶带。桂林弧形断褶带位于兴安、桂林、阳朔一代,呈一向西突出的南北向弧形构造带。弧形构造带由泥盆系、石炭系盖层组成,局部出露早古生代褶皱基底。弧形构造带中次级线状背、向斜相间排列,轴面直立或歪斜,多呈拱状,部分为尖棱状或箱状。岩层倾角20°-50°。与褶皱伴生的纵向逆断层较发育,断面多向西倾,倾角30°-50°。实习区地史上经历了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及喜山运动,各次运动均使其上下两构造层间存在角度不整合。褶皱构造及断裂构造在区内较发育。

3.1 褶皱构造

桂林地区内在兴安-桂林-阳朔复式向斜范围之中,核部见到的部分最新的古生代地层为下石碳统,产状较缓。该复式向斜由多个轴向近南北或近北东的次一级背斜、向斜组成。复式向斜的周围为多个复式背斜,即东为海洋山复式背斜,南为架桥岭复式背斜,西为40km 大南山复式背斜,北为猫儿山复式背斜。

桂林地区附近可见一系列的小型的背斜和向斜构造。往往见两翼为单面山,核部为较平缓的岩石,或被剥蚀为洼地,还可见背斜,向斜构造连续相连的地质构造景观。

这些褶皱的形成时期大致分为两部分:其一是寒武系,奥陶系中的紧密褶皱,属加里东期形成;其二是泥盆系,石碳系中,属印支期形成的兴安-桂林-阳朔复式向斜。

3.1.1 杨堤背斜构造

杨堤道班前小山包点位(G-004)

该点可见有一发育较好的背斜构造:核部地层为中泥盆统信都组(D?x)青灰色(风化后呈土黄色)中层状细粒石英砂岩,层理清晰;两翼地层为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d)白云岩夹层孔虫白云岩。西翼产状237°∠16°,东翼产状86°∠32°,由此可判断轴面近于直立。背斜轴向近与南北枢纽南端向南倾伏,北端向北倾伏,褶皱长短轴之比约为6:1,故为短轴背斜。背斜两翼的节理比较发育。由于核部砂岩较难风化,该背斜在地表呈一馒头状小山包。

可判断其为一直立倾伏短轴背斜(图3-1)。

3.1.2 袁家村褶皱构造组合

袁家村进村南侧约300m处点位(G-013)

该点可见下石炭统岩关组(C?y)的背斜构造:核部地层为下石炭统岩关组的灰岩,两翼地层也为下石炭统岩关组的灰岩,但两翼地层形成时期比核部地层晚,则该褶皱为背斜。背斜东翼较陡,产状为48°∠66°,西翼较缓,产状为195°∠33°,轴面竖直,枢纽倾伏,圆弧形转折端,褶皱转折端可见纵张裂隙为方解石脉填充,核部可见于大褶皱同型的次级小褶皱。

根据产状和枢纽可判断为一直立倾伏背斜。(图3-2)

3.1.3 永福凤山西北坡牵引褶皱

3.1.4 唐家湾大型直立倾伏褶皱

唐家湾市委党校大门口对面点位(G-018)

该点可见一背斜构造,核部地层为中泥盆统信都组(D?x)石英砂岩,两翼地层上部为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d)的灰岩,下部为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d)白云岩,东翼产状为110°∠28°,西翼产状为260°∠35°。背斜轴面近于直立,枢纽向南倾伏,为一直立倾伏背斜。

该处背斜顶部因张力的作用造成岩石破碎,易被风化剥蚀,形成山谷。

3.2 断裂构造

除寒武系、奥陶系中的加里东期断层外,区内主要的断层多属印支期,且近南北向与岩层走向近一致或小角度斜交的纵断层为主,并发育有规模不大的横断层。区内规模较大的断层,多具有多次活动的特点。实习区出露的主要断层有南北向至北北东、北东向断层。南北向断层包括龙胜、永福断裂带、白石断裂;北北东向断层有资源断裂;北东向断层有桂林-来宾断裂带、观音阁断裂带。

3.2.1 断层

此次实习过程中,总共观察了3处断层:

1. 白沙—寿崴断层

杨堤公路与桂阳公路交汇处往里300m处 (G-009)

该点为白沙—寿崴断层出露点,断层面较陡,略向西倾,倾角较陡,约为85°,近于直立。断层走向为北西南东向。断层东盘为上泥盆统五指山组(D?w)中薄层状泥质灰岩,西盘为下石炭统岩关组(C?y)厚层—块状灰岩。断层带宽约20-30m,带内牵引褶皱及断层角砾岩发育。角砾为碎裂灰岩和白云岩,大的直径约为1m,小的直径为1-2cm,角砾棱角分明,胶结物为方解石,由此可推断该断层有多期活动性,断层旁侧两盘牵引现象发育,表现为岩层的产状紊乱,地貌表现为断层崖和负地貌。

2.永福凤山的西北坡(G-011)

该地可见一逆冲断层:发育在不正合面之下的下石炭统岩关组(C?y)中,断层面较平整,产状为72°∠15°,断层面上有明显的擦痕和阶步。断层带宽30-40cm,带内构造透镜体、劈理和小褶皱发育。两盘的岩层均有明显的牵引现象。

3. 涠洲岛北海油基地燃烧塔250°方向约500m海岸边G-019)断层

该点可见一约20m高的海蚀崖,崖中发育有一断层构造,上盘呈下降、下盘呈上升趋势,为正断层,并于断层面旁发育有阶梯状断层构造。断层上下盘产状分别为:126°∠32°,146°∠18°。断层面产状为126°∠32°(图3-5)。

3.2.2 节理与劈理

3.2.2.1节理

此次实习过程中,总共观察了处节理:

1.杨堤合作村道班前小山包(G-004)的泥盆统信都组(D?x)地层中可观察到两组明显的共轭剪节理,节理面光滑平直且紧闭,延伸较远,节理将岩石切成网格状。

2.

3.2.2.2劈理

此次实习过程中,总共观察了处劈理:

从区域上看,实习区位于桂东北-桂中加里东期、燕山早期花岗岩区。区内岩浆岩主要为加里东期及燕山早期的酸性侵入体。加里东期有越城岭岩体、苗儿山、海洋山岩体和新寨岩体,燕山期有南源洞岩体。其中越城岭和苗儿山花岗岩体为多期侵入体。主岩体以基岩产出,属加里东期。中生代伴随南岭地区广泛的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燕山期酸性岩浆以岩株的形式侵入于加里东岩体中,形成复式岩体。

4.1 猫儿山岩体

苗儿山岩体分布于兴安县和资源县的龙塘岭、猫儿山、神仙岩一带,位于越城岭岩体之西,呈岩基产出。

岩体主要侵入于丹洲群、震旦系及寒武系砂、页岩中,东边与泥盆系为沉积不整合接触。岩体长轴方向与早古生代地层构造线方向一致或小角度斜交(其方向为北东—南西向),侵位于单洲群、震旦系及寒武系形成的背斜轴部。

岩体在实习区内出露面积472km2,呈不规则扁圆形。其接触面特点是:(1)岩体与围岩接触面多倾向围岩,只有个别点倾向岩体,接触面陡,倾角在50°-76°;(2)岩体西北部上茅竹山一带,较低地带出现南北延长的数平方公里之围岩残留顶盖,这说明顶部接触面高低不平;(3)岩体分布内许多山顶为细粒花岗岩,但边缘接触带发育较差,这也说明顶部接触面平缓起伏状,故边缘相岩石发育,而边部接触面陡则不很发育;(4)外变质带一般较窄,多小于500 m ,说明岩体与围岩接触面较陡。

根据结构、岩性特点,可划分为中心相及边缘相。两者为过渡关系,其过渡带宽窄不一,最窄仅25 m ,最宽大于200 m 。

中心相

中心相位于岩体中心部分,岩性变化不大,局部地方有变粗或变细的趋势。暗色矿物局部较集中,此现象主要由岩浆分异作用所造成。

岩石中见有扁圆状析离体,其长4-10cm,宽2-4cm,与母岩无明显界限,岩性为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呈灰黑色,块状构造,细粒斑状结构。斑晶及基质均由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组成。斑晶粒径在2-6mm,含量约占岩石的330%-40%,基质具微文象构造。

中心相岩石为灰色、灰白色,风化后为松散状,以中粒似斑状结构为主,块状构造。斑晶由钾长石组成,可见卡氏双晶,晶形良好,大小不一,一般为0.5cm×1cm或2cm×4cm

边缘相,个别为3cm×5cm。斑晶含量约占5%-10%(质量分数)。基质由长石、石英、黑云母组成。钾长石及斜长石围殴灰白色,肉眼不易区分。黑云母分散分部。

主要矿物为微斜条纹长石20%-43%,石英18%-38%,斜长石20%-48%,黑云母2%-10%。

副矿物为钴石、金红石、磷灰石、榍石、褐帘石、白云母、电气石、石榴石、钛磁铁矿。

次生矿物为绿泥石、绢云母、斜黝帘石、绿帘石、高岭石、白钛石。

边缘相

边缘相分布于岩体的南部及边缘,主要为细粒斑状花岗岩、细粒花岗岩,当黑云母大于5%时,则称黑云母花岗岩。围岩处出现花岗闪长岩、斜长花岗岩、石英二长岩。岩体同化作用强烈。由于钠长石化作用,极个别出现钠长石。

细粒斑状(或细粒)花岗岩为灰白色、灰色,致密坚硬,块状构造,细粒及细粒斑状结构。由斑晶几基质组成。斑晶由长石及少数石英组成,大小为5-10mm,含量为5%-10%(质量分数)。基质由长英矿物及黑云母组成。粒径一般为0.4-2mm。钾长石与斜长石均为灰白色,不易区别。

主要矿物为微斜微纹长石25%-42%,石英20%-42%,斜长石12%-38%,黑云母2%-10%。

副矿物钴石、金红石、磷灰石、榍石、褐帘石、电气石、磁铁矿。

次生矿物为绿泥石、绢云母(白云母)、斜黝帘石、绿帘石、高岭石。

资源牛塘界越城岭林场340°方向沿公路约500m公路边 (G-015)

花岗岩岩性特征:灰白色,块状构造,似斑状结构。斑晶由长石(钾长石和斜长石)、石英和黑云母组成。钾长石呈肉红色,自形较好,板柱状,常具卡氏双晶,大小不一,一般长4-5cm,宽1-2cm,含量约30%;斜长石呈灰白色,半自形,短柱状,粒度0.8-1cm,含量约15%-20%。石英,无色透明,他形粒状、油脂光泽,粒度0.8-1cm,含量约15%-20%;黑云母,黑色,鳞片状集合体,含量约10%。部分蚀变为绿泥石。基质亦为结晶程度较差的正长石、斜长石、石英和黑云母。含量约20%-30%。

综上所述可定名为灰白色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4.2 涠洲岛玄武岩

第五章矿产

区内矿产丰富,种类较多,内生、外生矿产均有。金属矿种有铅、锌、铜、铁、钨、金及外围的锡、锰等;非金属矿种有石灰岩、白云岩、大理岩、重晶石、硅灰石、石英砂岩(玻璃原料)、磷、煤及外围的滑石等。

5.1 石灰岩矿

石灰岩广泛分布,可作水泥原料和其他工业用原料者,目前已查明大型矿床3处,中型矿床3处,小型矿床1处,主要分布于市南西郊。其产地为泰江、田心、鲁山、临桂、大头山—罗汉山、绿坊、菱角山等。

矿体大部分属上泥盆统融县组。个别为桂林组。矿石呈灰-灰白色,中-厚层状,微-细粒结构。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局部少许白云石,品位CaO 50%-56%,MgO 0.13%-1.81%;总储量5亿多吨。

5.2 白云岩矿

已查明大型矿床1处(二塘四塘白云岩矿)。该矿位于临桂二塘南西3 km处。矿体属下石炭统岩关阶白云岩,呈北东—南西向分布,长3000-5000 m,宽200-900 m,厚80 m,含MgO 18%-21%;储量大于 5992 万t。

5.3 钨矿

已知钨矿2处,位于资源牛塘界和兴安华江钨矿。

牛塘界钨矿矿体赋存与寒武系清溪组中,清溪组自上而下可分为四段,矿体主要产在第二段下部(3-4层白钨矿)和上部(1-3层白钨矿),矿体的顶底板为浅变质的富钙镁的泥质粉砂岩和绢云母板岩。矿体呈层状,似层状或沿层产出的透镜体,走向或倾向上常有膨缩现象,局部见含白钨矿石英脉交切矿层。矿体产状于围岩产状一致,总体倾向200°-250°,倾角10°-40°。单层矿体平均厚1.34-3.99m。

矿石主要为含白钨矿的矽卡岩化角岩,含白钨矿的矽卡岩化大理石,含白钨矿的泥质粉砂岩和绢云母化板岩等类型。WO(小标3)的含量0.144%-0.766%。属矽卡岩型矿床。

第六章内-外动力地质作用

6.1 内动力地质作用

6.1.1 岩浆作用

区内岩浆岩分布于北部边缘地带,主要是加里东期及燕山期的酸性岩侵入,东部的劳江岩体为加里东期侵入的花岗岩株,下泥盆统莲花山组不整合覆于其上,未受变质。东部外围的海洋山花岗岩体亦为加里东期侵入岩基,与寒武系、奥陶系侵入接触,而泥盆系不整合覆于其上,未受变质。北部的猫儿山花岗岩体为多期活动侵入岩体。主岩体以岩基产出,侵入于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中,属于加里东期侵入。中生代时随着南岭地区广泛的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燕山期酸性岩浆以岩株的形式大量侵入猫儿山、越城岭的加里东岩体中,形成复式岩体。区内南部的南源洞花岗岩体为小型岩株。侵入于下石炭统岩关组中,围岩蚀变明显,无疑属中生代之侵入。

1.在资源牛塘界钨矿(G-016)可见一处花岗岩岩体与震旦系(Z)围岩侵入接触关系:

该点可见花岗岩岩体与震旦系(Z)浅变砂质岩围岩的侵入接触关系剖面图(如图6-1)。接触面凹凸不平,之上位震旦系浅变质砂岩,接触面附近见烘烤边,靠近围岩一侧的岩石较硬发生了硅化。岩体为中粒灰白色花岗岩,风化后呈褐黄色,近围岩处石英岩化强烈,并有冷凝边现象。围岩为青灰色的砂岩,细粒结构。花岗岩岩体内有宽约20cm的石英脉,石英脉形成于后期,切穿花岗岩。

2.北海涠洲岛是火山岛,为火山喷发堆凝而成的岛屿,详见涠洲岛简介。

6.1.2 变质作用

广泛而强烈的加里东运动(广西运动)伴随而来的即为区域变质作用。致使震旦系及早古生代地层普遍发生轻度的区域变质,岩层强烈褶皱,泥质岩石(如页岩、泥质粉砂岩)中的粘土部分变成绢云母,局部尚有变成绿泥石者,致使泥质岩石为板岩,千枚岩这是区内加里东构造层区别于相对年轻的海石构造层的一个特点。即前者多经受了一次广西运动的改造。在加里侵入体的接触带上,寒武系、奥陶系的岩石由于受岩浆热力的烘烤,岩石中的粘土成分发生集中乃至重新结晶,形成斑点状板岩,越靠近岩体,则斑点越明显、越变大,依次形成斑点状绢云母角岩,斑点状绿泥石角岩,斑点状云母,这种现象和规律是确定泥质碎屑岩与花岗岩侵入接触的有力证据,也是寻找隐伏岩体的可靠方法之一。这种角岩的标本可在漓江沿岸的砾石中普遍找到。如果花岗岩侵入的围岩是碳酸盐岩,则产生大理岩化,硅灰石化,矽卡岩化,如南源洞岩体即普遍找到。断裂作用也可使岩石变质,形成碎裂岩、构造角砾岩、糜棱岩、这往往是断层存在的证据。

在资源牛塘界钨矿(G-016)可见震旦系(Z)浅变质砂岩:

青灰色,细粒结构,岩石矿物成分有石英、长石、云母和硅质岩屑。

6.1.3 构造作用

(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地壳或岩石圈物质的机械运动的作用)

刘家村南渡口(G-001):

灰岩中有两组方解石脉,一组沿岩石发育,呈白色薄膜状,脉幅为0.5-10cm,其上可见擦痕和阶步。由擦痕和阶步特征可判断该处岩石曾发生逆向滑动。另一组为穿层陡倾斜脉体,呈雁形排列,单脉呈白色透镜体,脉幅为0.3-2cm。

由陡倾斜方解石脉切穿顺层方解石脉现象,可判断后者形成较早,前者形成较晚。

6.2 外动力地质作用

6.2.1 风化作用

资源牛塘界越城岭林场340°方向沿公路约500m公路边 (G-015)

该点可见一人工揭露的花岗岩风化壳剖面,风化壳剖面总厚度约15m,从上往下依次为土壤层、强风化层、半风化层及基岩层。其中,土壤层厚约0.5m,呈黄褐色,较疏松,富含腐殖质,植物根系发达;强风化层厚约1m,呈浅黄褐色,岩石强烈风化呈土状;半风化层厚约2 m,呈黄灰色,花岗岩中的长石风化呈白色高岭土,黑云母风化后呈褐红色铁质物;基岩层为花岗岩,土露厚度大于10m,岩石新鲜,呈浅灰色。

6.2.2 剥蚀作用

6.2.2.1河流的侧蚀作用

1.反虹管刘家村北渡口 (G-002)

此处向南岸(侵蚀岸)望去,南岸为下石炭统岩关组(C1y)灰岩构成基座,漓江于此处由由北向南流转为由东向西流,南岸水深且流速快,河流对南岸侧蚀作用明显,表现为下水部岩石表层蚀空,河壁较陡。

2.大圩钓鱼山半山坡(G-012)

在该点向远处眺望可见一牛轭湖。牛轭湖,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

6.2.2.2湖泊的侵蚀作用

由于湖水的运动速度很小,故侵蚀作用也相对较弱,包括机械冲蚀、磨蚀和化学溶蚀等方式,其中以机械剥蚀为主。湖泊的剥蚀作用主要由波浪产生,波浪对湖岸的冲蚀及磨蚀等破坏作用,可形成湖蚀洞、湖蚀凹槽和湖蚀崖等;这些作用持续进行,湖蚀崖后退可形成波切台。

6.2.2.3海洋的侵蚀作用

此次北海实习中,尤其是在涠洲岛上实习期间,观察了众多海蚀地貌,包括海蚀崖、波切台、海蚀凹槽、海蚀洞、海蚀柱、海蚀桥等,为海洋的主要为海浪动力剥蚀作用形成,现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涠洲岛上猪仔岛265°方向南湾海岸边山脚下点位(G-016)进行描述:

该点可见一高约15 m的海蚀崖,崖下部可见数个海蚀凹槽及海蚀洞,海蚀洞最深约5 m,洞口最宽约3 m,沿海岸可见一由崖向海延伸约30 m的波切台。由于海浪的不定向冲蚀,造成少部岩层出现一些非平行层理。且因为地壳的间歇式抬升及沉积间断,某些沉积地层由于海蚀作用出现波浪形层理

6.2.3 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

1.反虹管刘家村北渡口 (G-002)

该点可见由河流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的河漫滩。河漫滩宽约20 m,主要由紫红色砂岩、灰绿色砂岩、花岗岩、灰岩、脉石英等砾石组成,其中含量最多的为紫红色砂岩,砾石分选性和磨圆度较好,由河床到岸边砾石的粒度递减,近河床砾石直径约10cm,河漫滩边部砾石直径约1-2cm,砾石扁平面多向河床倾斜局部呈叠瓦式排列。此处向西望,由于河流分流,

2.洲尾村泄洪渠与漓江交汇处(G-003)

由于地壳间歇式上升和河流地质作用,该点可见发育于漓江一级阶地上的二元结构剖面,剖面高约4m,上部为厚约1.5m的河漫滩相,主要由粉砂和黏土组成。下部为厚约2m(未见底)的河床相,主要由砾石和粗砂组成,砾石磨圆度较好,大小一般为2-10cm,此外由于河流沉积作用的特征,密度较大的颗粒先沉积,较小的颗粒后沉积,造成剖面由上到下砾石粒度递增。由于河流搬运作用的特征,底部砾石扁平面多向河床倾斜,形成叠瓦式构造。

6.2.4 火山弹的冲击作用与海洋的搬运沉积作用

1.火山弹的冲击作用

2海洋的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

此次北海涠洲岛上实习期间,可见大量火山弹冲击形成的呈“U”或“V”字型的重荷膜以及冲击坑(包括较深的石臼和坑边具螺旋纹的石窝)。火山弹由于喷发时于空中高速旋转,形成各种不同的形态,最为典型的是月亮湾上的大型呈极度扭曲的火山弹(图6-5)。而由于海洋的搬运作用将火山弹搬走,所以可见许多重荷膜和冲击坑上并无火山弹(此外还有火山喷发出来的角砾岩也有对地层有冲击作用,但由于其大小相对较小,无火山弹冲击作用明显,故不作描述)。

另外,沙滩、泥滩沉积和其上的沉积贝壳、螺类等也与海洋搬运及沉积作用有关。

6.2.5 崩塌

崩塌是指陡峻山坡上岩块、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突然的急剧的倾落运动。多发生在大于60°~70°的斜坡上。崩塌的物质,称为崩塌体。崩塌体为土质者,称为土崩;崩塌体为岩质者,称为岩崩;大规模的岩崩,称为山崩。崩塌可以发生在任何地带,山崩限于高山峡谷区内。崩塌体与坡体的分离界面称为崩塌面,崩塌面往往就是倾角很大的界面,如节理、片理、劈理、层面、破碎带等。崩塌体的运动方式为倾倒、崩落。崩塌体碎块在运动过程中滚动或跳跃,最后在坡脚处形成堆积地貌——崩塌倒石锥。崩塌倒石锥结构松散、杂乱、无层理、多孔隙;由于崩塌所产生的气浪作用,使细小颗粒的运动距离更远一些,因而在水平方向上有一定的分选性。

1.雷劈山(G-017)

该点可见一发育于溶岩峰林地貌区的山体崩塌地质现象。雷劈山山体岩性为泥盆系融县组的厚层块状灰岩,崩塌发生在雷劈山的北坡,可见陡立的崩塌面。崩塌体是从山的北面倒下的,呈锥状,构成崩塌体的砾石大小不一,棱角分明,其块度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自山脚向远处,块度依次变小,最大可达3万m2,崩塌体体积约为9万m2。据说崩塌发生于清朝年间。

发生原因:①构造方面:山体发育两组节理,其中一组将岩石劈开②岩性方面:山体由上泥盆统融县组厚层灰岩构成,灰岩质纯性脆,在山脚下发育有溶蚀边槽,边槽的逐渐加深,使得被节理“劈”开的危岩体临空失重③地形地貌方面:陡立的山体,相对高差由120m ④其它方面:遭遇雷劈

2.涠洲岛

转眼间,当我已经将实习报告写完,开始思考如何下笔写这章结束语时,才发觉这次基础地质野外认识实习的确就要告一段落了,虽知时光飞逝不等人,却着实有着恋恋不舍之感。野外实习对于一个地质专业类的学生来说太重要了,“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野外实习是对课堂所学地质专业知识的考察,同时这也是验证我们以后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地质工作者的一个很好的契机。

而我也并不虚此行。在此次基础地质认识实习期间,我始终严格律己,准守纪律。老师在各路线点位所安排的任务,我都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做到认真完成任务。在每一个点位上,专心听老师讲解,仔细观察现象,认真作好笔记,能当场理解所观察的现象。通过实习,我学会了如何能更快更好地画好剖面图;更加熟练地使用罗盘打方位、测产状;初步掌握了野外描述地层及地层间接触关系、构造运动、岩体岩性特征等的方法;强化了野外识别常见的岩层、矿物的能力等。

这次实习同时也是一次身体与毅力上的锻炼。在实习期间,无论遇到是暴晒还是雨淋,我们都能坚持完成实习任务。摔跤了,爬起来,手脚被划破了,仍然坚持向前走,同学们都表现出地质工作者所应有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另外,实习也拉近了同学们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的感情,大家彼此都能愉快相处。老师们常与我们一起亲切探讨生活及学习上的问题,通过与老师们的接触,我们学到很多关于专业就业的知识、做人做事的道理等,大受启发。

不过,在实习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如课堂理论知识不牢,无法准确完整描述所见现象;对于许多稍复杂现象,仅从表面现象莽撞判定其成因;在野外还不能较熟练的抓住所观察现象的关键特性等,这些都需要自己认真反省。“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将促使我更加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

最后,衷心感谢带队的XXX老师,感谢您们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悉心指导,更感谢您们在实习生活中的谆谆的教导,教会了我做人、做事的道理。

这次基础地质认识实习将会是我人生的一份珍藏的记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