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文字训诂学 刘又辛

我和文字训诂学  刘又辛
我和文字训诂学  刘又辛

我和文字训诂学

作者:刘又辛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456 更新时间:2006-10-28

我原名刘锡铭,字又新,后改为又辛。1913年4月出生在山东省临清县城南的一个村子里。父亲旧制中学毕业,相当于现在的高中。在那个地区(现属聊城专区),那时算是最高学府了。他终生从事小学教育工作。抗战期间,曾把家中仅有的三间正房捐出创办了一所武训学校的分校。他教过的学生,有不少人长大成材。我的开蒙老师就是父亲。父亲的知识面很宽,新学旧学都能教,又善于规划教学次序。旧学中的四书五经,先教《孟子》、《论语》,再教《诗经》。新学国语课中的“大狗叫,小狗跳,大狗叫一叫,小狗跳一跳”那样浅陋可笑的课文,只是一读而过,但对于1920年才推广的注音符号,则让学生完全学会。记得有一次上国语课,他用注音符号写出一篇文章,让学生“翻译”成汉字。那正值县里一位督学先生来“查学”(检查教学),看了黑板上一大篇注音符号,竟然一个也不认得,下课后竟然悄悄地问父亲,你们这里还学英文吗?一时传为笑柄——我想这种训练,也许是我一生终于从事语言学研究的一点契机吧。

我是个愚笨的人,记性力差。二弟比我小三岁,比我聪明得多,几百字的书,他读上一两遍就能成诵,我却要读十几遍才行。父亲针对我这个缺点,要我养成苦读的习惯。每天早上一醒,还没有起床,就在被窝里回答父亲的提问。在走向学校和从学校回家的路上,父子三人,一问二答,一分钟也不放过。平时无假日,只是过旧年时休息一天半。这种训练对于我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知道勤能补拙的道理。二是身体不好,自幼多病,但后来也因此而积累了一套却病健身的知识。初中毕业后,本打算到济南去考师范学校的,因为父亲一人支持一个破败的八口之家,又要供给比我长三岁的叔父读书,实在不能再供我读高中了。那时读师范,衣食住完全公费,自己只要筹点零用钱就行了。却蒙一位同班好友盛情约我一同去北平读高中,学费由他负责,因此我便读了北平市立第一中学,随后在1934年考上了北京大学。那一年,胡适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中文系语言组的刘半农、白涤洲两位先生相继去世,便请罗常培先生来北大(那时他在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研究员)任教,随后任系主任。在中文系任课的老师有胡适、沈兼士、唐兰、闻一多、魏建功、罗庸、郑奠、钱穆、顾随、何容、陈绵、马裕藻、余嘉锡诸先生。

初入学时,我暂定读中文系,按照当时的规定,第二年可以转入文学院的其他系。一年级的课程,多数课是文学院各系的共同必修课,因此每周总要上两次一百多人的大课。胡造的“中国文学概要”和“中国哲学史”,钱穆的“中国通史”都是大课。专业课只有十几个人,同班同学只有十六个人,但是罗常培先生的“语音学”,课堂里常常坐满了人。因为北大有个特殊的校风,不但外系的学生可以来旁听,校外的人也可以来。经常来听罗先生讲课的,一位是外语系的教员袁家骅先生,一位是清华大学杨树达先生的研究生张清常。还有一两个日本人。罗先生对这些旁听生一视同仁,有的后来成为知名的语言学家。

在北大这三年,我学到的东西很多,最主要的是找到了理想的岗位,立志在研究中国语言文字和探讨传统文化方面做出贡献。这完全

是受了几位老师的教导和影响以及北大校风陶冶的结果。

胡适的两门课我都听过,他给我的最深印象是学贯中西,能够用中西对比的方法讲解中国文学和古代哲学中的许多疑难问题,深入浅出,很有吸引力。他的《白话文学史》《中国哲学史》在当时都是创新的工作。他从五四运动的前线退出来,转向“整理国故”,专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在这方面是很有影响的人物。

罗常培先生的语音学,给我印象最深,他用欧洲语音学的方法讲述汉语音韵问题,许多传统小学家说不清楚的,一经分析,无不涣然冰释,令人顿悟。一向被视为“绝学”的中国音韵学,竟然讲得那样生动,因而我也逐渐迷上了这一门课。我在二年级时,还做了两篇分析临清音系的小论文,在《读书周刊》(北大文学院主编,天津益世报副刊)发表。罗先生对我后来决定研究语言学,对于我终生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不动摇,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沈兼士先生的文字画理论和“右文说”等训诂学理论,唐兰先生的“三书说”理论,魏建功先生在《古音研究》(讲授“中国音韵学”时的讲义)一书中提出的上古汉语中的音韵、训诂问题,都使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当时分五段开设的中国文学史,我只听过罗庸先生讲的两段,都极精彩。顾随先生讲宋词,不但妙趣横生,而且加上手势表情,颇能引人入胜。陈绵先生的“话剧实习”课,除讲课外,还组织了一个小小的“干吗剧团”,这点知识在抗战初期一度派上了用场,我做过一个抗战剧团的团长兼导演。

闻一多先生讲的《诗经》、《楚辞》两门课都听过。那是闻先生第一次讲这类课,搜罗资料丰富而较少发挥。后来我到西南联大复学,又重听闻先生讲《诗经》,因为他考察过云南少数民族的民歌、歌舞和民俗,用以同《诗经》中的诗篇对照,于是把这项研究推向一个全新的阶段。他把《诗经》讲活了。这是后话。

钱穆先生的“中国通史”课,不但引发了我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还使我学会了做学问的某些方法。钱先生自学成才,三十多岁当小学教员时立志做学问,他说,一部《史记》读过十几遍,每读一次都从这部书中解答一个大问题,中国古史中的许多大问题都是这样得到解答的。有一次他说,从立志治学,十多年来只有三天没有看书,一直没有间断。这些话我至今记忆犹新。

北大还有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当时学生人数不多,读线装书的人更少,每可以占用一张能坐十几人的大书桌,一次可以借阅几十部书,不用任何手绪;下班时可以把书籍连同自己的笔记、卡片留在原处,不会有人移动。管理员的的水平也高,你只要告诉他书名,几分钟就把书送来;而且有时会主动告诉你,这书还有另外几种版本,如果需要,马上取来。当时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好,记得我在二年级时曾发表过一篇关于王若盛的小论文,魏建功先生看了立即给我写信,说北大图书馆的石刻拓片中有王若盛的墓碑资料。这件事也可说明北大学风的一个侧面。

但是我的治学梦被芦沟桥的炮声打断了。1937年7月7日我在北大东斋听到西南方向的炮声。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关头。我也被迫休学,在家乡曾参加了一段抗战活动。先是悲观失望,认为生为亡国奴,不如死为自由鬼。后来亲眼看到日本侵略者树敌过多,中国民心振奋,逐渐得到了日本必败的想法,而且听说北大已经迁到云南,成立了西南联大学,于是决心到昆明复学,重温治学的旧梦。

1943年从山东到云南,逃出沦陷区,到了西安,随后又得到朋友资助路费,第二年方到昆明。接着是抗战胜利,西南联大解散,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复员后,剩下一个师范学院,改名为昆明师范学院,由三校负责配备各系教师,算是三校在昆明的分校。罗庸先生担任第一任中文系主任,我被分配担任大一国文、国语语法和音韵学三门课程,经常在中文系主编的语文副刊上写论文,后来又由傅懋勉先生带头组织,创办了《云南论坛》杂志,由罗庸、钱穆、方国渝、董庶、傅懋勉和我任编辑。就这样,我重新开始了治学的道路。

解放后因探望罗庸先生的病来重庆,以后竟留在这里工作。1952年院系调整到西南师范学院(今西南师大)任中文系教授,直至于今。我同当时许多人一样,怀着一种民族新生的兴奋感参加工作。我根据当时的工作需要,讲授现代汉语。但在昆明的几年兴趣已倾向于文字训诂的钻研,因此这两方面都要兼顾。1955年我参加了现代汉语规范化会议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会议。1956年参加了高教部召集的现代汉语教学大纲研讨会,由黎锦熙先生任组长,陆宗达、肖璋、张志公、刘世儒诸先生都在小组中,主要讨论语法体系问题,后来几经修订成为中学汉语语法的暂行体系。1955我还带去了《从汉字演变的历史看文字改革》一文的初稿,丁声树、魏建功两位先生看过后加以肯定,后来交给周定一先生(比我晚一年的北大同学,当时任《中国语文》主编),1957年发表。这是我关于文字发展史的第一篇有影响的论文。我当时还是四川省推广普通话的负责人之一。

在那几年,我忘寝废食的工作、备课、写讲义、研究汉字史、写文章,简直不知疲劳。但是,到了1959年,在那次“扩大化”的反右运动中,竟被“扩大”成右派,被无中生有罗织了八大罪状,于是我被陷入绝境。1962年重新任教,奉命改教三个班的习作课,还担任一个进修班的“毛主席论文研究”和“鲁迅杂文研究”课。我已洞悉这是个陷阱,在那个以阶段斗争为纲的时代,要在这类敏感的课程中找出口实,那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在带着枷锁的跳舞中,我仍然认真研究,写出了《现代汉语论文语言的发展》一文的初稿,完成了一本关于习作的讲义。随后是“文革”,我理所当然地又一次被迫离开讲台和研究。这十年我只得重新钻研中医,在批斗喘息之余竟做起了业余医生,至今我还保留着几十本尚待整理的医案。1976年我开始进入《汉语大字典》的编写筹备工作,后来成为编委,有幸重新回到文字训估的旧业中来。因为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已经思考过多年,重理旧业并不困难。为了编好这部大字典,我写了有关整理异体字、处理同源字、处理假借字等问题的七八篇论文,还给参加大字典工作的青年同志写了一本讲稿。

1982年我招收第一届研究生,到1987年奉命退休培养了四届共九名汉语史硕士研究生,这些学生都能坚守教学和科研岗位,没有一个人“下海”,有几位已经颇有成就。1985年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在武汉举办第三期音韵学研究班,1987年在西南师大举办第四次研究班(改名为古汉语研究班),共召收全国讲师以上的学员近一百多人。我按照严学窘学长的“将令”,讲授训诂学。研究班的学员,有好多位成为各地高校

古汉语一类课程的主要教师,有的在出版社成为这一领域的骨干。1985年我把几十年来有关文字训诂的论文选出三十篇,编成《文字训诂论集》一书交给中华出局出版。这几年我先后写出《通假概说》、《训诂学新论》两部书,交巴蜀书社于1988年、1989年出版。

退休后,我给自己拟了一个规划:一是要写出“汉字发展史”,这是我思考钻研了大半生的一个课题。二是同我的学生合写一部汉语史。这两部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一部书。前者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由我和方有国合作,已经完成,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后一规划,已经着手撰写的,有我和张博合著的《汉语词族谱》,已有十几个词族脱稿。方有国、冯英合写的《上古汉语语法研究》也写出了几十篇论文。“词汇史”要等一等,将来由张博完成。还应该有一部文学语言史,我自己估计已很难完成。我的忘年好友段启明教授和夫人毛秀月,一位是红学专家,一位担任语言学概论课多年,他们二位愿从事这项研究,希望能够实现。

另外,还打算写一部关于《论语》的书,姑且定名为《论语选注》吧,因为近七八年来不断给研究生讲“古代文献导读”课,《论语》一书讲了好多次,每次都有训诂上的新发现,近年来孔子也得到“平反”昭雪,如何吸取孔子及其他古人的思想精华,古为今用,用以丰富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已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学人不容推御的责任。因而在我的能动笔的时候,把这部书写出来。因为我懂点中医,也懂得一点中国的养生之道,很多朋友希望我写个小册子供大家参改。这个建议我也乐于接受,不过得往后拖一拖。以上是我一生的大致情况。

现在谈谈我在文字训诂学方面有哪些“创新”的地方。孔子提出来“温故而知新”这个命题。一切学术都是人类知识的积累,都是“故”,“故”就是前人已经发明发现了的知识,当今及以后的人要在“温故”的基础上创新,有所前进,有所发展,这就叫“知新”。这样,这门学科才会发展。反之,学术就停滞,僵化。但是,“新”要有个标准,不是有异于前人论说的说法都是新。“新”是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前人没有发现,你发现了它,而且经过实践的检验,证明了这个发现,这才叫知新。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我在几十年研究中的一些“新”说,是不是符合这个标准,还不敢说,这里暂且列举出来,希望对这类课题有兴趣的朋友加以检验。

第一,关于假借字的问题。假借字是汉字六书中的一类,自从许慎加以解说以后,历代小学家经常讨论这个问题,清代戴震的“四体二用”说,认为假借字不是造字法,是“用字法”;于是又产生了引申假借、借形、借义、通假等说法。近代学者又有人认为古人用假借字为写别字,又有人还分假借和通假为两类不同的字。对于这些议论,我探索思考了多年,后来写在《论假借》一文(载《罗常培纪念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4年出版,又拙著《文字训诂论集》页36—61),后来又写成《通假概说》一书(巴蜀出社1988年出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我得到的结论是:一、假借字利用表形字当作记音符号用以记录与之同音的词,是人类文字发展的一个飞跃。一切古文字,如埃及圣书字,苏美乐楔形文字,中国的甲骨文、金文,都有大批假借字,甚至是这些文字体系中的主要因素。这是文字从表形向表音发展的标志。

二、许慎给假借字下的定义是“本无其字,依声〓事”八个字,说得极是。法国学者一直到十九世纪才对埃及圣书字解读成功,他们把假借字叫做“画谜”(rebus),布龙菲乐德的《语言论》才有了较切实的阐述。三、许慎的解说也有缺点,他误把“令”、“长”两字当作假代字,又把真正的假借字“来”、“西”等字解为会意字。只讲字本义,不讲假借义。四、戴震的“四体二用”说认为“假借”和“转注”是用字法,把假借排除在造字法

之外,这同汉字体系的构成和汉字的演变都不相合。五、上古汉字中假借字所占比例最高,假借字是表音文字初级阶段的标志,因而我把秦以前的文字定为表音文字阶段,在世界文字体系中,属于初级表音文字阶段。我认为,经过这番探索,许多纠缠不清的问题,如假借和引申、假借和通假、形借和义借、用字和造字等,都可以迎刃而解。

第二,关于汉字发展三阶段的说法。关于汉字发展历史的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答的大问题。汉字有没有古今的不同?传统的说法,认为古今字体的变化,从大篆、小篆变为隶书、楷书,这就是古今汉字的差异,并据以划分为几个历史阶段。国外的文字学家对古今汉字视为一物,避而不谈汉字的发展,这无论从文字史还是训诂学的角度看都是说不通的。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首先提出了古今字的概念,他明确指出,所谓古今字的不同,不是指篆隶楷这类字体的不同,而是用字的不同,可惜他并没有作进一步的探讨。沈兼士先生提出,在“六书”以前,有一个“文字画”阶段,他是第一个用比较文字学方法试图构拟汉字发展阶段的学者,但是他仍然没有跳出“六书”的圈子,没有建立起新的理论。唐兰先生提出他的“三书说”,用以代替“六书”旧说,但是他的“三书”中把“假借”排除在外,又分“象形”和“象意”为两个阶段,都不符合汉字的实际。我的三书说和汉字发展三阶段说,是在沈先生和唐先生两位老师的基础上继续探讨而形成的。三阶段的第一个阶段,完全接受了沈先生的“文字画”说,不过改称为表形文字。第二阶段为以假借字为主的阶段,同两位先生的构拟完全不同。我读了欧洲学者关于比较文字学的论著,又注意到商周文字中大量应用假借字的情况,才决定把秦以前划为汉字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以假借字为主的阶段。以形声字为主的第三阶段,不会有多大争论,因为所有文字学家都注意到汉代以后形声字大量增加这个事实。这个三阶段说是1957年正式提出来的,经过多年的反复检验,证明这个假说可以说明三四千年来汉字发展的历程,我在最近完稿即将出版的《汉字发展史纲要》一书中,详细分析了这个历程。在这个课题下,我还对汉字的性质,对汉字造字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比较文字学的角度看,人类制造文字符号的方法只有三种:一是表形法,包括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二是表音法,包括假借及一切拼音文字、日本的片假名;三是兼表形音的形声法。汉字兼有这三种造字法,而现代汉字则以形声字为主体。要认识汉字的性质,也应以此为准。

以上两类问题,是文字学的问题,也是训诂学的问题。北大中文系二十年代开设的课程,有文字学音篇(相当于后来的音韵学)和文字学形义篇(包括文字学和训诂学)。1934年开始才分开为音韵学、文字学、古文字学等。沈兼士先生在北大只讲授文字学,在他担任教务长的辅仁大学又讲授训诂学。从这些课程由合而分的经过,可以看出音韵、文字、训诂这三者的密切关系。这几门学问都是由于汉字体系的特殊性造成的。为什么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没有这类学科,只有从这方面加以比较才能解答。研究这套学问的主要目的是读懂上古典籍,进而探讨中国传统化。研究这套学问时,应以音韵学为手段,以文字学为依据,以明训诂为中心,这样才能真正解决训诂学中的许多难题。

第三、关于同源词研究。关于汉语同源词

词族

字族

右文的研究,清代的程瑶田、王念孙、段玉裁、黄承吉以及章太炎、刘师培、黄侃等人都从各个方面做过探讨,瑞典学者高本汉在《汉

语词族》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汉语“词族”这个术语(书名为Word Families of chinese,张世禄译为《汉语词类》)。这部书利用清人关于上古音韵的研究成果,按照音韵的配合列成十个音表,然后把两千多个词(字)分别填入这十个表中。后来他在《汉文典》一书中(Gramata Serica, seript and phonetics in Chinese and sino Japanese)又加修订。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也是在这个框架中写成的。

沈兼士先生总结了前人关于“右文”的研究和有关声训、声转、词根研究的经验教训,提出字族研究的方法,是在这一领域开拓的一条新路。

我的《“右文说”说》,《汉语词族研究的沿革方法和意义》,《释〓〓》等文都是沿着沈先生的思路继续前进写出来的。关于“右文”,我从汉字发展历史的角度,解答了沈先生提出的几个疑难问题;关于“字族”,我拟定的撰写《汉语词族谱》的计划,同我的学生张博合作,已经写了十几个词族的“谱”,对前人在这方面的研究分别加以吸取和扬弃。

第四、关于异体字的研究。我在任《汉语大字典》编委期间,对汉字中的异体字进行过研究,并且提出过在大字典中处理异体字的做法。我的设想深得徐中舒先生(主编)和趟振铎、李格非两位任副主编的赞许,在编委会下成立了异体字组,由我担任组长,拟出第一批字书材料,翦贴了十几万张卡片。下一步打算在这批资料的基础上加以补充,采用宋代《类篇》和《集韵》处理正字、异体字的方法编入大字典,以后再另编成一部《汉字异体字字典》。可惜这个计划竟因故未得实现。许多朋友都对此深表惋惜,只有我关于异体字研究的几篇论文和《汉字发展史纲要》一书中有一些这方面的内容,还可看出我在这个问题上的主张。我希望以后有人能继续这项研究,希望将来修订大字典的时候,能够把这项成果吸收进去。

以上四个方面的多数看法,都是在几位老师和前辈的研究基础上经过多年钻研取得的,这些看法是否算是创新,还需要有关专家加以检验。

现在谈谈我几十年来从事这类研究的几点体会。

第一、关于做人和做学问。

我自幼读书,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年长后亲身感受到国家贫弱受列强欺凌的痛苦,曾多方摸索过人生的道路,到上大学时,才决定走研究学问这一条路。曾记得有两位先生都在那国家危急的关头在课堂上含泪讲过这样的话:中国有四五千年的文化,这种文化不会灭亡,中国也不会亡;我们有责任把中国的文化传下去。当时也认识到这些话的迂腐,但也的确打动了我的心。我之所以决定钻研语言文字,其实就是受这种思想的支配,当然还有别的原因,那就是我的性格极不适宜于做政治活动。

儒家思想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使自己成为仁人。“仁”字从人从二,是个会意字,表示一个人要关心别人。《说文》中“仁”字的重文写做“〓”,从千从心,也是会意字,表示仁人的心中要想念着千千万万人。这同欧洲的个人主义完全不同,但同社会主义思想却有根本性的共同点。研究中国的古代文化思想,文字训诂、音韵这一套传统语言学是打开上古典籍的钥匙。正是在这个信念下,我找到了自己做人,做学向的位子。

孔子曾自述他一生学习、研究的几个阶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在今天看来,仍有现实意又。十五岁立志学习,这一句容易懂,不用多说。“三十而立”这句话最不好懂,传统的说法,认为“立”是树立,树立了什么,则众说纷纭。有的说,树立了几部经书;有的说,道德、事业方面的树立,但都不能自圆其说。孔子三十岁时在立德、立言、立行等方面都还没有“立”起来。据我看,这个“立”应读做“位”,位是位置、岗位。现在三十岁左右的人,大多数还没有确定自己的位子。例如,大学毕业后,做干部?做生意?做教师?做研究工作?往往到三四十岁都还没有找到适合于自己的位子,有些人早有了职业,但并不安心从事这种职业,甚至终生也找不到安心的位子。反之,有的人职业岗位可以经常改变,但他干一行爱一行,行行都做出成绩,却已经找到了他的位子。孔子的“三十而立”,正是说他三十岁找到了自己的位子,四十岁时坚守这个位子,一直不动摇(不惑)。甚至到五十岁他的理想仍不能实行时,也不后悔(知天命)。这不是我瞎说,因为春秋时期还没有这个“位”字,当时所有“位”字都写做“立”。例如,某某王“即立”就是“即位”,书证多不胜举,《论语》中的“位”字都是汉代学者根据汉代通行的文字改写的。这个“三十而立”的“立”没有改写,是因为这句话解为三十有所树立,字面上讲得通。

回想起来,我在三十年代已找到了自己做人做学问的位子,六十年来历经坎坷,始终没有放弃这个位子。也有过两三次“做官”的机会,但都“未改初衷”,因为自知并无这方面的才能,只图一时“有所得”,失去一生应该做的工作,于心不安。这也许是我终于能够写出七八本书,一百多篇论文的最大原因。当然,如果不是十几年来的国运丕变,也许不会有什么东西留给来者。另一方面,我在最困难的时候,如果没有这点固执的意愿,也许早就告别了这个世界。现在有些人对我不理解,已经八九十岁了,还辛辛苦苦的写这些东西干什么?其实,我在这里得到的快乐,决不是百万富翁以及在麻将桌上消磨时光的人所能体会得到的。我常有一种负疚感:总感到自己的生活消费都来自人民,自己所学到的一点知识,都来自前人,现在有幸恭逢盛世,亲自看到国家的日益昌盛,只觉得自己做的事太少,实在有愧于我们可爱的国家和人民。

第二,谈谈“京派”与“海派”问题。我在北大读书时,第一次听到学术界的所谓京派与海派之争。京派、海派这两个词来自京剧。当时北平的京剧和上海上演的京剧,在外行人看来并无不同,只是上海京剧多采用话剧舞台布景旧规,舞台上只是一面屏幕,桌椅在需要时搬出,用完即搬回,这样便更能突出演员的唱工和做工。内行人则可以说出一大套道理指摘海派。在学术界,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也有了京派与海派之分。那时的上海,接受外来思想较快,思想比较活跃,学术的人,喜欢写大本大本的书。这类著作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是从宏观上对一门学科做出全面的勾画,有的也介绍了国外的新思想;缺点是作者往往并没有对那个课题进行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提出的论点,多无切实的证据。因此这类著作显得内容贫乏,初看时令人眼花缭乱,看过后往往一无所得。这就是当时所谓海派学者的大致情况。当然,也并不

是说所有在上海居住的学者都属海派。

至于京派,好像是胡适倡导起来的。胡适在五四运动的浪潮中退下来,主要精力放在“整理国故”上,那时把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研究叫做国学。北大出版了《国学季刊》杂志。北大文学院的哲学系、中文系、历史系原来合称为国学门,沈兼士先生就担任过国学门的负责人。胡适先生对如何整理古代典籍和研究国学,提出过许多设想,他自己也做过不少具体研究工作,他还多次称誉过好几位学者的著作。这些都是“京派”学术作风、治学方法的说明,在这里不可能进行详尽的阐述。据我的体会,当时京派的特点是重写论文。你要研究某一部书或某一学科,先抓住一两个关键性的问题,加以深入的探讨。问题要小,但要“小题大做”。比如,胡适研究《诗经》的语法,他做了一篇《诗经言字解》,把《诗经》中所有的“言”字都抄录下来,加以分析比较。他研究《红楼梦》,从考证曹雪芹的生平家世入手。他研究孔子,写了一篇《说儒》。这都是他“小题大做”、“先写论文”主张的实例。这种学风的提倡者,还有清华国学研究所的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人。二三十年代在北平从事文学、语言、历史、哲学等方面学习的学人,几乎都受过京派学风的熏陶。

我在这种京派学风的陶冶下,形成了以京派为主的治学方法。例如,我研究文字训诂学,不急于写书,先写小论文。研究文字,先抓住假借字这个问题,在中外古今的有关论述中找答案;答案找不到,就用甲骨文、金文中的假借字同汉代以后的文字作比较;又用比较文字学的方法探索出假借字是一切古文字共有的现象;于是得出结论,写成关于汉字发展阶段的几篇论文。从研究“右文”、假借再进而写《训诂学新论》,也是这样做的。但从几十年的研究中逐渐体会到,京派也有很大的缺点,那就是“见木不见林”。只懂得做微观研究,不重视宏观分析;只看得见一棵棵的树木,却看不到生长这种树木的山林。例如,胡先生研究《诗经》中的“言”字,认为所有在动词前面的“言”字都当解为“以”,他对自己的这篇文章很自许,认为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如果从《诗经》所代表的上古汉语语法的整体来看,这个结论并不可靠。我在《汉语汉字答问》(商务印书馆,1997年出版)一书中,曾对这类字的语法作用提出另一个假说,认为“言告言归”,“言采其蕨”的“言”字是加在动词前面的前缀,这个假说是与汉藏语系亲属语言的同类情况相比较而提出来的。这是对这类问题的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我提出的这个假说,也仍然并非定论,但至少比旧时训诂学方法要可靠一些。英国社会学家甄克思(E,Jenks)在他的名著《社会通诠》(A Hist ory of Politics)一书中有一段话说得极好:学之为道,有通有微。通者,了远之璇玑也;微者,显微之测验也。通之失在肤,微之失在狭,故爝火可炀室而不可以觇敌,明月利望远而不可以细书;是以在用何如耳。彼徒执显微之管以观物者,又乌识璇玑之为用大乎?善夫,吾师之言曰:“后世科各为学,欲并举众科,科诣其极,人道所必不能者也,惟于所有诸科各得其一二,而于一二之科,则罄其所有,此当今学者必由之途术也”。(严复译《社会通诠》页4,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这段话对科学研究的微观与宏观(通),二者容易出现的缺点说得极为透辟。一个学者治学应该既照顾到“通”又必须以“微”为基础,掌握一二学科的微观研究,对于有关诸学科又能知其一二,这样才能避免两个方面的缺点。三十年代的京派与海派之争,其实就是甄克思所说的“微”与“通”之别,我逐渐领悟到这个道理,便不强调这二者的孰优孰劣,而改为二者应加以综合。我指导学生写论文时,提出的要求是“大题化小,小题大做”八个字。“小题大做”四个字是胡适提出来的,罗常培先生教导学生时经常使用。“大题化小”是我想出来的。我一直认为,“小

题大做”这四个字至今仍要坚持,就中国学(包括中国语言学)而言,有许多尚待解决的小问题和大问题,大问题的解决往往要从小问题入手。一批一批的小问题彻底解决了,大问题就容易解决了,反之,如果有关的小问题没有经过认真微观研究,大问题就不会得到真正的解决。举例说,孔子思想,孔子对人类文化的贡献或罪过,对于孔子的评价,七八十年来一直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迄今尚无明确定论。孔子思想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思想,并且至今还有很大的影响力,要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民族的过去,不能不研究孔子。但是有许多小问题至今还没有搞清楚,有些说法严重歪曲了孔子的思想。例如,孔子说的“仁者爱人”,有人说,这个“人”指的是贵族,不包括普通农民和老百姓,因而否定了孔子这一重要思想。如果把《论语》中“泛爱众而亲仁”等所有这类论点都一一加以微观考查,则可得出结论,孔子是在奴隶社会解体后第一个认识到“人”的解放而提出博爱思想的大哲学家,而欧洲的博爱思想则是在文艺复兴时才提出来的。象这类的例子俯拾皆是,所以我提出的“大题化小”,加上京派的“小题大作”,应该是比较切实的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

第三,高等学校关于培养中国学的教学设置问题。“国学”在国外叫做汉学,现在国内叫做传统文化研究、古籍整理,中国文化学,名称很不一致,我认为应该规范一个较统一的说法,叫做中国学、中华学都可以。比“国学”明确,但中华学包括现代中国的各个方面,传统文化、古籍整理则是中华学的分支。“国学”这个术语的缺点是对外无法使用,因为许多国家都有他们的国学,如日本学、美国学等,好处是过去曾使用过多年,商务印书馆曾出版过一套“国学基本丛书”,涵义很明确。解放前培养这类学者主要由大学的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系,哲学系等系科负担。那时的课程设置,面比较宽,拿中文系来说,总的倾问是重古轻今,重研究轻创作(但清华大学等大学中文系则不大相同)。因为有关古代的课程多,所以培养的学生对于古代典籍以及有关语文、文字、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大都有较好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从事研究工作,比较容易。用以同解放后的课程对比,差异较大。拿语言文字课程来说,因为听信了当时苏联专家的意见,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语法学、修辞学等课程一律取消,合并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两门课,外加上一门若有若无的语言学概论课。结果是传统的几门学科几乎成为“绝学”。记得中国训诂学会在武汉开成立会时,许多人把训诂学会误读为“训话学会”,一时传为笑谈。我从1982年开始召收研究生,开设的专业课程是文字、训诂、音韵,然后才是带研究性质的课,这些课全是以前本科一二年级的必修课。中国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有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有独特的汉字作为五千年文化的载体,国家需要培养一批这方面的教师和专家,这类课程如何开设,需要考虑。

我在1944年到西南联大复学时,发现那时的课程设置又有了变化,一是“大一国文”,是必修课。那时同班同学李松筠已升任中文系教员,我的名字就在他任课的那个班。另外,还要学两门社会学课,一门是社会学,一门是政治学。还要学一门自然科学,我选了李继侗先生的“生物学”。我在北大时,用了三年的时间几乎把当时规定的学分都学完了,估计四年级只要写论文就行了,却不料又增加了这么多必修课。但是后来逐渐体会到,听听这类课,不但可以开拓眼界,而且对我研究的课题也有不小的助益。记得当时讲的社会学,实际上是社会人类学,以后我用心读了莫尔根的《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译本),又读了恩格斯根据此书写出的名著《家族、私有财产及国家的起源》。学习了这部历史唯物主义著作,然后悟出语言学的历史比较法也是这种思潮在语言学领域中的应用。我用这种方法探索中国文字训诂中的问题,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进行的。至于生物学,我也从中得到许多直接间接的启发和收益,说来话长,就不多说了。

今天大学文科的课程设置,同这种精神很不同。据我所知,多数学校的文科,课程都太“专”太狭。文科学生不懂自然科学,不懂姊妹学科,甚至,在同一系科的不同专业,也不通闻问。教师也是这样,不但教语言课的不懂文学,教文学课的不懂语言,而且“古”、“今”不相谋,甚至到讲秦汉的不问魏晋、唐宋,讲训诂的不讲文字,讲文字的不懂音韵训诂,各自抱残守缺,守住自己熟悉的一小块天地。比较起来,西南联大那时课程设置的框架,似乎仍有参改的价值。

从当前的情况看,随着中国的日益富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也正在日益扩大。在国内,如何更深入地研究传统文化,吸取其精华,使之成为现代精神文明的重要因素,也是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这两方面都需要中国学这个学科的大力发展。我希望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的中青年学友能够在二十一世纪成为这一领域的大师,为中华振兴和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做出大的贡献。至于我在一生坎坷的晚年写下的这些文字训诂方面的论著,如果能充当青年人前进道路上的一两块〓石,也就心满意足了。

1997年12月15日

四川大学训诂学

训诂学为传统小学之一。 小学分为三部分:训诂(尔雅、广雅、方言)、字书(说文解字、玉篇)、韵书(切韵、广韵) 汉书.艺文志出现“小学”,隋书经籍志始以有关文字、训诂、音韵著作的研究称为小学。 第一章概说 一、训诂与训诂学 说文·言部:训,说教也。段玉裁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诂,调诂者也。段玉裁注:调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 或称故。训诂、训故、故训、诂训 E.g:鲁故、左氏传训故、周官训诂 训诂就是用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 训诂学就是研究训诂理论、方法、规律的学问 二、训诂的起因 形、音、义既皆有变通,于是求本字、本音、本义之说起也 1、时间变化 E.g: 尚书史记 下民其咨(叹息),有能俾乂下民其忧,有能治者 佥曰:“于,繇哉!”皆曰:“繇可!” 庶绩咸熙众功皆兴 钦若昊天,克谓以孝敬顺昊天,能和以孝 2、地域的变化 异名同实 E.g:尔雅·释天: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同名异实 E.g:尹文子·大道下:璞:璞玉或鼠肉 三、为什么有训诂学 1、语言的原因 1)古语 E.g:为长者折枝(《孟子》):汉代作按摩,宋代作折草木之枝 奇名:美,非常 2)方俗语 E.g:五日为期,六日不詹(《诗经》):至 绿荷包饭趁虚人:岭南谓村市为虚 3)译语 E.g:站(《广韵》):中国原称驿,后借蒙古语纥逻敦肥水泉好:突厥语,青草地 4)代语 E.g: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巽坎难与期:巽即水,其义为风雨 5)双关语 E.g:维南有箕 6)成语典故 E.g:匪狎竹马之朋,卓有乘羊(支谦)之誉 龙女心亲献,蛇王口自倾。护鸽人却活,黄雀义犹轻。 两方(东西)——四方——八方(八卦)——十方(印度又加上下方位) 7)语法 ①词法问题 E.g:朱雀桥边野草花 下者飘转沈塘坳 ②句法问题 E.g:野于饮食(墨子) 私族于谋(方传) 室于怒,市于色 ③虚词问题 E.g:终风且暴(诗经):虚词,既 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虚词 2、语言外的原因 1)文字上的原因 ①古字 E.g:“现”古作“见”:军无见粮、见龙在田 “飞”古作“翡”:飞龙在天 ②通假字 E.g:庄公寤生:通“啎”,逆,倒者 ③讹误字 E.g:又从而招之:为之误,通络,缚 ④避讳字

训诂复习资料(精华)

填空题 □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本义。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 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 □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 纂集类训诂专书有: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解字》;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释名》;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方言》等。 □ 考证专书包括:孔颖达《五经正义》;顾炎武《日知录》;王念孙、王引之《读书杂志》与和《经义述闻》;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与《十驾斋养新录》;赵翼《陔余丛考》;沈家本《历代刑法考》;李慈铭《越慢堂日记》; □ 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 黄侃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 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 □ 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 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的形、音、义)古代合称“小学”。 □ 训诂学在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两大任务是: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 □ 应用训诂学侧重于实际应用,主要是解读和注释古代文献。 □ 理论训诂学侧重于理论探讨,如词和义之间的关系等。 □ 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二者的关系是:理论探讨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实际应用以理论探讨为指导。 □ 训诂的产生期在先秦两汉;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在魏晋隋唐;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在宋元明;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在清代;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在近现代。□ 训诂的萌芽期在先秦,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在两汉。 □ 训诂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再度注释的出现、训诂范围的扩大、集注、集解的出现与字书、韵书、义书的分立。 □ 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所作的《五经正义》。 □ 郭璞注《尔雅》和《方言》。 □ 《论语集解》的作者是魏何晏。 □ 魏晋至隋唐时期,注释工作有所深入、研究的范围有所扩大、训诂纂集的种类有所增多,所以这是一个训诂学的发展时期。 □ 造成宋代的疑古与创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程颢、程颐、朱熹等代表的宋明理学

第一节 训诂与训诂学

第一节训诂与训诂学 一、什么是训诂 1.“训”、“诂”、“训诂”之由来 1)《尔雅》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词典,也是我国最早的训诂学专著,一向被认为是“训诂之鼻祖”。 前三篇篇名叫《释诂》《释言》《释训》。“训”和“诂”就是来自于这里。 ?《释言》和《释诂》属于一类,以词释词。 ?《释训》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用较多的文字来解释,达到疏 通文意的目的。它包括对词的具体含义和色彩的说明,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对修辞手法的阐释以及对古人思想观点和情感心理的发掘,内容十分丰富。 ?由《尔雅》得出: “训”和“诂”一开始都是单音词,且都是名词。 2)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毛诗故训传》是汉代毛亨为《诗经》作的注解。30卷。这是古人最早的训诂实践 成果。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诗经》注本,全书以解释字义为主,其章句解释大抵取自先秦群籍,保存了许多古义。东汉末年,郑玄为之作《笺》,唐代孔颖达又进一步疏解《毛传》、《郑笺》而作《毛诗正义》,遂使《毛传》在经学研究领域地位不断提高。 ?“训”“诂”二字在《尔雅》中是分开的,两字连用在一起且成为一个术语,最早见于 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诂训或训诂从意义上看:训是解释疏通,诂是解释古代语言,意义基本相同,都有 注释、解说义。 ?从结构看,训、诂都是是动词,是并列结构,不可误认为是动宾结构。 2、前人对“训诂”的解释 ?1)唐·孔颖达: “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于此。” 诂和训是当时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 ?(一) “诂”是解释“异言”的。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

汉语言文学《训诂学》期末考试答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训诂学简答题 P91、训诂学功用:古文教学、古籍阅读、古籍整理、辞书编纂 2、训诂学任务:分析古代书面语言的矛盾与障碍、总结前人注疏经验、阐明体例、方式方法、原则和运用。 3、训诂学不等于词汇学:词汇学是研究、分析语言中的词及词义和词汇演变,训诂学要研究这些,但还要研究比这些词更大的语言单位。 4、训诂学不等于语义学: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的学科,训诂学涉及到语言的意义,但也研究语义以外的东西。如文字是校勘、探求语源等内容。 5、训诂学既古老又年轻:从中国古代语言学发展历史来看,训诂学创始得最早。所以古老。但就语方科学成长的时间来看,科学的训诂学的产生是比较晚的。 6、训诂不等于训诂学:训诂是一种工作,训诂学是研究训诂这门工作的一门学术。 7、训诂学不等于文字学: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但是并不等于语言。汉族历代文献是汉字记录的,同样,历代文献也不等于汉字。训诂学研究的对象是历代文献语言,而不是历代文献汉字。文字研究内容涉及到音义,但主要是形,训诂学研究主要内容是语义。训诂学涉及文字学,可以利用文字学的研究成果,但二者有明显的区别。 P338、互文见义在所表达的意义上和修辞手法应怎样理解:一是上下两句的词语要相互补充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意义。如:公入而赋,姜出而赋,是指二人在入洞和出洞时都是吟赋。二是上下两句交替使用不同的词语以避免行文的单调枯燥。如:贽币不通,言语不达。通和达就是互文见义。 9、人为因素造成的古代书面语言的障碍:讹字、通假、衍文、脱文、错简。 10、古书阅读中文字障碍: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讹误字、避讳字。 古今字: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所使用的不同的字。如:史记项羽本纪中,距关,母内诸候,秦地可尽王矣中的内和纳的关系就是古今字。 通假字:无本字的假借,许慎所说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有本字的假借,本有其字,临时代替,多称通假。前者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后者是从有到有的过程。前一种假借比较长久、固定,有的借义甚至挤掉本义,独占优势。后一种借字与本字关系刚比较轻散,不固定。识别通假字的条件是音近或音同。阅读古书最容易引志误解的大多是有本字的假借。常见错误有不明通假而误和滥用通假。 异体字:是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可以通用的外形不同的字。 讹误字:古书在反复传抄过程中,形体相近的字很容易混同造成讹字。 P5411、文意训释:串讲大意、分析句读、显示修辞、阐述语法、今译全文。 12、校勘的方法:本校、他校、理校、对校。 本校:用本书的前后文字互证,断定其中的错误。 他校:用他书勘定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其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 理校:根据文字、音韵、语法、文理等规律来推测其讹误。 对校:用同书的版本或别本互相对勘。 13、注意方法:直音、读若、譬况、反切、如字 直音:同音字注音。 读若:训诂术语之一,用来注音,破通假。有的完全相同音,有的读音相近。 譬况:多用急气言,缓气言。如高诱:哄,读近鸿,缓气言之。 反切:训诂术语之一,简称反或切。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字的读音,上字取其声母,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声母和韵母合在一起,得出被切字的读音。 如字:训诂术语之一,指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仍按原先的一般读音来读。 14、解释文意:串讲大意、分析句读、阐明语法、显示修示、申述章旨、考证名物典章制度、引证史实故事。 15、以通语释方言同以方言证古语的区别:出发点不同,方式相似。它们的释者和被释者都有一方是方言,另一方是通语或者古语。它们的目的不同。以通语释方言在于说明某个方言词语意义相当于通语中的某个词语,使方言与通语相通;以方言证古语,是为了说明古语发展到当时在方言的遗留,表明当时方言是古语的地方变种,或者辨析古代事物在当时方言区的异名同实。它们的关系,以通语释方言是横的空间关系,以方言证通语是纵的时间关系。 P76 16、形训的作用:又称以形索义,就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字义。如:夫文,止戈为武。这种训诂方式就是属于形训范围。在于探求文字的本义,但不能说明语源。 运用形训方法,把字的意义解释得更清楚。

训古学各章主要内容

一、训诂工作与训诂材料 1.训诂名称的由来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的《毛诗诂训传》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他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一)“诂”是解释“异言”的。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因时代不同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因地域不同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二)“训”是道形貌的。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对于训诂二字的理解,马瑞辰有《毛诗诂训传名义考》;黄侃说,“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2.训诂工作 (1)注释工作。用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文意训释和词义训释。 (2)纂集工作。一种有目的的字、词、义的类聚工作。 (3)考证工作。考释和证明的合称,考释是指找出已经作出的训释的原始依据;证明是提出有力的证据。 3.训诂材料 (1)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2)纂集类训诂专书。例如《尔雅》、《说文解字》、《释名》、《方言》等。 (3)考证材料。清代一些大家的考证专书有顾炎武的《日知录》、王念孙和王引之父子的《读书杂志》与《经义述闻》、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等。也有的直接以“考”命名,如钱大昕的《二十二史考异》、赵翼的《亥余丛考》、沈家本的《历代刑法考》等。 二、训诂体例与训诂原理 1.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 2.训诂原理,指从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中总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 三、训诂学 1.内容和范围 训诂和训诂学虽密不可分,又不是一回事,前者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工作和材料,后者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黄侃辨析:“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

中国史-河南师范大学

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60200) 一、培养目标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高级人才的重任。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是: 1、掌握基本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中国史硕士生要具有广博的通用工具性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外语能够达到基本交流的能力,能够阅读一般史学文献和写作专业论文摘要;能够运用计算机初步进行专业服务;掌握基本的统计技能并能够运用基本的统计软件;初步掌握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档案文献系统从事相关研究和资料的处理工作。必须具备哲学、文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哲学社会学科的综合知识,同时必须具备相应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根据专业需要,初步掌握与其学科方向相关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了解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并具有一定的相关研究技能。 中国史硕士生要对中国史专业核心知识体系有较为深入的把握。初步掌握中国史文献资料相关文本知识的核心知识范畴,初步或部分具备中国史学的各种分支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熟悉来自史学理论与方法以及中国史各个研究方向中的很多分支学科中的中国史文献资料所揭示的理论知识。 2、具备良好的学术素质和高尚的学术道德 中国史硕士生要具有较为广博的人文素质、现代意识;初步具有科学的研究精神与推理能力,其中必须具备科学精神;初步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国际视野,能够胜任历史研究实际工作,初步具备独立进行历史研究的能力。要品行端正、遵纪守法、诚实守信,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视抄袭为可耻行为。 3、具备基本学术能力 中国史硕士生要初步具备获取中国史学科知识的能力,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对当代中国史研究成果与档案资料初步判断的能力,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在各种学术会议上介绍相关学术项目和成果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英语或其他外语的能力。此外还应该初步具备提出新问题、获得新史料、采用新方法、引用新理论、运用新技术和获得新

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

二、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 1.郝懿行:《易说》《书况》 2.刘熙:释名、孟子注 3.张揖:广雅、埤仓、古今字诂 4.颜师古:匡谬正俗、急就章注、汉书注、五经正义 5.郭璞:尔雅注 6.服虔:春秋左氏传行谊、春秋汉义驳 7.邢昺:论语正义尔雅义疏孝经正义 8.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三、写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 1.周礼正义——书名,八十六卷,二百余万字,作者为清代学者孙诒让。《周礼正义》是疏证周代官制的书,解释周礼最精审详备,是清人诸经新疏中最晚出而成就最高的学术巨著。 2.方言——中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著作,全名《楢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扬雄著。今存13卷。体例是先列举词条,然后分别说明通行情况。书中所记载的都是古代不同地区的词汇,还掺杂少数当时少数民族的语言。《方言》对所记录的词汇,往往注明通语、某地语、某地某地之间语、转语等,从中可大体了解汉代方言分布轮廓。《方言》以各地的活方言作为记录对象,不受文献记载和文字形义的限制,并注意综合时间和地域的不同去研究方言,这在研究方法上为后世树立了优良传统,在中国和世界的方言学史上都享有盛名。 3.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作者蒋礼鸿,语言学家。字云从,浙江省嘉兴人。《敦煌变文字义通释》是一部考释敦煌变文中词语的专著。该书对语词的通释研究,使敦煌变文的词义多已涣然得释。这对于读者读懂变文及当时的其他文学作品都是很有助益的。该书为语词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本义。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

训诂学资料

训诂学 总论 1、从新注、旧注、方俗词解三方面例析了一些些语言现象的训释问题。 一是新注错了,影响了对文艺论述的正确理解; 二是旧注错了,影响了对古代历史事实、政治思想、哲学思想的正确了解; 三是常用语的本义不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觉地驾驭语言。 2、训诂学的任务主要有三项: 一是“释古今这异言。”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代词语。 二是“通方俗之殊语。”用通语释方言。 三是“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 3、训诂学的根本任务: 一是加强对训诂学史和训诂学方法论的研究,实现训诂学自身的建设与发展 二是总结训诂实践的经验,提高训诂工作水平,促进古文教学这、古籍整理和词典编纂等等。 4、解释语义的专著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总释群书语义。 二是专释一书语义。 三是解释部分词语。 5、训诂学从客观现实出以,至少要注意三点: 一是以今释古、以易释难。 二是以已知释未知。 三是为“今世”服务。 6、训诂的内容有 一是解释字词二是解释文句三是分析篇章 四是分析表达方式五是分析时空关系 7、训诂实践形式有 一是解释语义的专著 二是音义兼注的专著 三是注释书 四是形音义合解的专著 8、在坚持训诂的现实原则时,应注意的问题有

一是要注意以今释古,以易释难 二是要注意以已知释未知 三是要注意为“今世”服务 100、训诂的原则有 一解释古语要懂得语义的历史演变情况,所以说,从事训诂必须有发展的观点二语言是社会现象,语义和语言其他诸要素一样,是约定俗成的 三对于前人训诂,我们既要尊重,又不能盲从。 9、训诂学的用途有 一用来指导古代作品的阅读与教学 二用来指导古籍的整理工作 三用来指导字典辞书的编篡工作 四用来帮助历史学、医学等学科的研究工作。 10、训诂学关于“互文”作用 一用互文说明上下文有互相交错的情况 二用互文就必须把上下文合起来理解,意思才完整 三用互文就合有关的词语互相辉映、暗示从而使意义表达得更全面 四用互文可收到意义全面而行文简洁的效果 五用互文说明上下文有互相补充的情况。 11、词义的引申的类型有 一理性的引申二形比的引申三礼俗的引申 12、词义的理性的引申包括 一因果的引申二时空的引申 三反正的引申四虚实的引申 13、词的感情色彩变化的社会因素包括 一政治观点的进步二艺术思想的变化 三科学技术的发达 14、词的感情色彩变化的语言因素包括 一词义的变迁二修辞手法的影响 三上下文的感染 15《尔雅》中解释百科名词的大类有

训诂学试题(1)汇总

训诂学试题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每题3分,共15分) 1.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2.互训——即以意义相同之字,相互训释。 3.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一般用于以同义词或近义词作释。 4.读曰——又称“读为”“破字”,即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 5.当为——校勘术语,用以直接指明正字以纠正误字。也称“当作”。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我国的传统语言学(旧称小学)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_音韵学_、_文字学_、_训诂学_。 2.所谓义疏,也是一种传注形式,其名源于六朝佛家的解释佛典,以后泛指_正义_。 3.学习和研究训诂学,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它要求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具体说来,应注意如下三点:一曰务平实,忌好奇;二曰重证据,戒臆断;三曰宁阙疑,勿强解。 4.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在谓之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 5.《一切经音义》有两种,一种的编者是释玄应,凡二十五卷;另一种的编者是释慧琳,凡一百卷。 6.王念孙、王引之,世称高邮王氏父子,称他们的四部主要著作为高邮王氏四种,即:《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7.读破又称破字或易字,这个术语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指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8.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训诂的方法,主要就是释词的方法。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10分) 1.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 ) 微闻:略略听到。 2.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 ) 保:依恃,凭仗。 3.察笃夭隐,孤寡存只。( √ ) 笃:察。 4.杯觞引满从衣湿,墙壁书多任手顽。( ╳ ) 从:随着。 5.牧童向日眠春草,渔父隈岩避晚风。(╳ ) 隈:躲在。 五、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每小题1分,共8分) 1.郝懿行:《易说》《书况》 2.刘熙:释名、孟子注 3.张揖:广雅、埤仓、古今字诂 4.颜师古:匡谬正俗、急就章注、汉书注、五经正义 5.郭璞:尔雅注 6.服虔:春秋左氏传行谊、春秋汉义驳 7.邢昺:论语正义尔雅义疏孝经正义 8.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六、写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每题4分,共12分) 1.周礼正义——书名,八十六卷,二百余万字,

训诂常用术语(学生用)

训诂常用术语(简) 第一部分随文释义的注疏术语 一、用以释义的术语 1、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说的是”。一般用于“随文立训”,说明词语在特定的上下文中的含义。 《诗经·鄘风·君子偕老》:“鬒发如云”。毛传:“如云,言美长也。” 《诗经·郑风·子衿》小序:“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脩焉。”传:“郑国谓学为校。言可以校正道艺。”(语源) 2、斥意思与“指”同。郑笺中多用,后世用“指”。。例如: 《诗经·魏风·硕鼠》:“硕鼠硕鼠。”郑笺:“大鼠大鼠者,斥其君也。” 3、亦用以说明变文避复或者似异而实同的词语。例如: 《史记·秦始皇本纪》:“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集解》引应劭曰:“黔,亦黎黑也。” 二、辨析词义和说明功用属别的术语 1、辨析词义的术语 (1)浑言析言 “浑言”又称“统言”、“通言”,即笼统称说之意,往往用于说明词义相同的原因。析言又称“对文”,与“浑言”相对。古代汉语中有些词用于特指,即分析称说之意。例如: 《说文·夕部》:“夜,舍也。天下休舍。”段注:“夜与夕浑言不别,析言则殊。” (2)散文散言 与“对文”相对,即分开称说之意。例如: 《尔雅·释畜》:“未成豪,狗。”郝懿行疏:“狗、犬通名。若对文则大者名犬,小者名狗。散文则《月令》言‘食犬’,《燕礼》言‘烹狗’,狗亦犬耳。今亦通名犬为狗矣。” 2、说明功用、属别的术语 辞(词) 用以指明被训释的词是虚词。例如: 《诗经·周南·芣苡》:“采采芣苡,薄言采之。”毛传:“薄,辞也。” 《经传释词》卷五“居”字条:“居,词也。《周易·系辞传》:‘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郑王注并曰:‘居,辞也。’” 三、区别古今和说明通语方言的术语 (1)古文今文 古文指六国时的文字。今文指汉代通行的隶书。用古文所写的经书称古文经,与当时用通行的隶书所写的今文经相对。郑玄即兼通古文、今文诸经,他在经文中采用了今文,则在注文中往往注明某字古文为某。例如: 《仪礼·士冠礼》:“某有子某。”郑注:“古文某为谋。”意即经文从今文,用“某”字;古文经写作“谋”字。 (2)故书指郑玄注《周礼》时所见到的其他版本。 《周礼·天官·大宰》:“二曰嫔贡。”郑注:“嫔,故书作宾。”贾公彦疏云:“言故书者,郑注《周礼》时有数本,刘向未校之前,或在山岩石室有古文,考校后为今文,古今不同。郑据今文注,故云:‘故书作宾’。” (3)通语凡语通呼为扬雄的《方言》中,用以指没有地域限制,当时比较通行的词语。例如:《卷三》:“庸、恣、比、侹、更、佚,代也。齐曰佚,江淮陈楚之间曰侹,余四方之通语也。” (4)转语语之转指由于时、地不同而语音发生转变所产生的词语。如: 《方言》卷三:“庸谓之倯,转语也。”今按:“庸”、“倯”为迭韵相转。

训诂学要籍名家序选注

训诂学要籍名家序选注

●张岱年最喜爱的书: 《周易大传》、《孟子》、《庄子》、《史记》、《通鉴》、《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自然辩证法》、《哲学笔记》、《西方哲学史》(罗素)、《邓小平文选》。 ●季羡林最喜爱的书: 《史记》、《世说新语》、陶渊明的诗、李白的诗、杜甫的诗、南唐后主李煜的词、苏轼的诗文词、纳兰性德的词、《儒林外史》、《红楼梦》。 ●张世英最喜爱的十本书: 《理想国》、《精神现象学》(黑格尔)、《哈姆雷特》、《少年维特之烦恼》、《海德格尔诗学文集》、《》、《唐诗三百首》、《红楼梦》、《古文观止》、《中国哲学史》(冯友兰)。 ●饶鑫贤推荐书目: 《三字经》、《古代汉语》、《中国古代史讲座》、《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胡绳)、《中国历史要籍序论文选注》(雷敢)、《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毛泽东)、《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周密推荐书目: 《共产党宣言》、《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实践论》、《矛盾论》、《论人民民主专政》、《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国通史》(范文澜)、《中国史稿》(郭沫若)。 ●陈仲庚介绍几本基础和人格心理学入门书: 《心理学导论》(希尔加德)、《西方心理学史大纲》(唐钺)、《心理学方法学》(周谦)、《人格心理学》(陈仲庚、张雨新)、《人格心理学》(伯格)、《精神分析引论》(弗洛伊德)、《人格导论》(米谢尔)、《人格的生物学基础》(艾森克)。 ●汤一介最喜爱的书: 《论语》、《庄子》、《陶渊明集》、《绞刑架下的报告》、《生死》。 ●邵津我最喜爱的书: 《冷战后国际关系》(宫少朋)、《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王逸舟)、《国际法》(邵津)、《案例与资料》(M.Dixon&R.McCorquodele)、《千首唐人绝句》(富寿荪)、《徐志摩经典》、《名曲的诞生》(崔光宙)、《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

古书注解和训诂学常识

通论:古书的注解、训诂学常识 一、古书的注解 古书注解的发展 1.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于汉代。著名的注解家有: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等。 2.唐人除了为先秦经书做注疏工作外,也为汉以下的其他古书做注解,如《史记》、《文选》。 3.宋代朱熹不受汉代学者的束缚,直接从正义入手。 4.清代学者的贡献 (1)为古书作注解和考证工作: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 (2)古籍校勘的工作 (3)以读书札记的形式,对古书的词句诠释和文字校订提出自己的看法: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等等。 注解的任务 1、注明出典。如李善《文选》注。 2、划分段落,诠释大意。 3、阐明哲学思想。如郭象注和成玄英疏《庄子》。 传、笺、疏 “传”指阐明经义。如《毛诗故训传》。 “笺”有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一方面对毛传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毛传的意见提出,使可识别。郑玄《六艺论》:“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十三经》及其注疏者 集注:把前代各家的注选集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成为集注或集解。 注解常见的四种情况 A、释词。 B、串讲。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在串讲中附带注释了词义。 C、释词并串解。前两种方式的同时使用。 D、通释全章大意。 常见训诂术语 1.释义的术语

曰、为、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不仅用来释义,还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郑玄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饑,蔬不熟为馑。” 《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 谓:格式是“甲谓乙也”。被释词放于其前。往往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 《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孔安国注:“政谓法教。” 《论语·子罕》:“后生可畏。”何晏注:“后生谓少年。” 《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貌:一般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被释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 《论语·阳货》:“夫子莞尔而笑。”何晏注:“莞尔,小笑貌。” 《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王逸注:“纷,盛貌。” 犹:格式是“甲犹乙也。”释者与被释者往往是同义或近义的关系。《说文》:“讎,犹应也。”段注:“凡汉人作注云犹者,皆义隔而通之。” 《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毛传:“侧,犹厓也。” 《诗经·邶风·式微》:“式微式微。”朱熹注:“微,犹衰也。” 之言、之为言:格式是“甲之言乙也”、“甲之为言乙也”。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或叠韵的关系。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之言肃。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是以谓之萧墙。” 《论语·为政》朱注:“政之为言正也,德之为言得也。” 2.拟音的术语 读若、读如:一般是用来注音;有时也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说文》“读”下段注云:“拟其音曰读,凡言读如、读若皆是也。” 《说文·王部》:“皇,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自,讀若鼻。” 《礼记·儒行》:“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如字:在这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 《左传?隐公元年》:“卫国在汲郡朝歌县。”陆德明《释文》:“朝,如字。”

训诂学2007讲义20070训诂学课程前言

《訓詁學》課程前言 一、教材 郭在貽《訓詁學》(修訂本),中華書局。 定價:20元。 可往萬聖書園等處購買。 購得教材後請預習第一、二章。 該書目錄: 第一章訓詁和訓詁學 一什麼是訓詁 二什麼是訓詁學 第二章訓詁學的內容 一釋詞和解句 二辨析古書異例 (一)倒文 (二)省文 (三)複文 (四)變文 第三章訓詁學的作用 一指導語文教學 (一)訓詁學可以指導我們確認古代詞語的正確含義 (二)在遇到眾說紛紜的疑難問題時,訓詁學可以幫助我們進行裁斷,以決定取捨,避免盲從 (三)在遇到課本或選本中當注而未注的疑難問題時,訓詁學可以幫助我們進行獨立的研究,從而求得正確的答案,以彌補課本或選本在注釋方面的不足 (四)課本或選本如有誤注之處,訓詁學可以幫助我們發現這種錯誤,並加以匡正 (五)訓詁學能夠使我們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二指導古籍整理 三指導辭書編纂 第四章訓詁的條例、方式和術語 一訓詁的條例 二訓詁的方式 三訓詁的術語 第五章訓詁的方法 一據古訓 二破假借 三辨字形 四考異文 五通語法

六審文例 七因聲求羲 八探求語源 第六章學習和研究訓詁所應掌握的基本觀點 第七章學習和研究訓詁所應採取的正確態度 第八章訓詁中常見的幾種弊病 第九章訓詁學的新領域 第十章訓詁源流述略 附錄一訓詁學參考文獻要目 附錄二俗語詞研究參考文獻要目 後記 《訓詁學》整理後記 二、網絡/電子文獻介紹 (一)四庫全書、四部叢刊 https://www.360docs.net/doc/fa13954261.html,/database/ebook.html 按照說明下載、安裝軟件。 有可编辑的文字版和图像版。遇到不能顯示的生僻字,可打 開圖像版觀看(並可剪貼圖片)。 拷貝時,《四庫全書》中的雙行小字全部附于正文之後,須 對照原文復原,不太方便;《四部叢刊》中的雙行小字則以 括弧形式附于相應的正文之後,十分便利。 (二)二十五史 http://202.114.65.40/net25/ 全文檢索、部分拷貝。 (校圖書館也有網絡版二十五史,但只可作觀覽之用,不能 拷貝。) (三)說文解字 https://www.360docs.net/doc/fa13954261.html,/xiaozhuan/shuowen/ 檢索條件全文檢 索高級檢索我要浏览 [説明]:

训诂学

语文教师要多懂训诂学 训诂学原为我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古代的字义和词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懂得一点训诂学方面的知识。我们阅读和讲授古代的文言文,首先遇到的难点在于词汇。不疏通字词,便不能准确地理解原文。既然训诂学的研究对象是古代的字义和词义,那么它跟阅读和讲授文言文的关系也就可想而知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训诂知识(包括训诂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正是我们阅读和讲授文言文的一个器,而且是一个有力的器。 (一)训诂学能够使我们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要想读懂一篇文言文,不能满足于知道其中的字词句应该怎样解释,还要进一步知道为什么这样解释。也就是说,我们不但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如果我们缺乏必要的训诂知识,我们在文言文的阅读和教学中便很难做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学生问一个为什么,便往往无言以对。比如:《屈原列传》:“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课本注道:“顾反,回来。顾,还。”我们斟酌注释是讲得通的。“顾”为何有“还反”义呢?这时有必要运用训诂学知识加以探索。《说文》:“顾,还视也。”由此可知,顾的还反义是从这个本义引申出来的。乐府诗《度关山》:“行人思顾返,道别且徘徊。”古诗《行行重行行》:“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王粲《七哀诗》:“行者不顾返,出门与家辞。”这些佐证材料说明了“顾反(返)”都是同义复词,顾就是反(返)。现代汉语“义无返

顾”“回顾”就是对“顾”的本义的继承。知道了“顾”这个义项的来龙去脉,我们的理解当然也就深刻得多了。 再如:《吕氏春秋·察今》:“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课本训“要”为“适应”,这是对的。我们认为,准确诠释应该是:要,约也。由“制约”引申出“适应”(正反义)来。考证“要”是“腰”的本字(要、腰为古今字),如《墨子·兼爱中》:“楚灵王好士细腰。”《康熙字典·西部》:“要,与腰通。”许慎《说文》:“要,身中也,象人要(腰)自臼之形,从臼。”段玉裁《说文注》:“上象人首,下象人足,中象人要(腰),而自臼持之……人多护其要(腰),故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亦遵此说。因为腰在躯干的中部,所以可以训为“中”、“正”、“适中”。王念孙《广雅疏证》曾有明训:“要,正也。”由此又可引申出“适合”、“适应”、“符合”之类的意思。如《礼记·乐记》:“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缀兆,乐队的行列位置)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对词语训释的把握也就清楚明白了。 《柳毅传》:“飨德怀恩,词不悉心。”注释“飨”同“享”,受。为何“飨”同“享”呢?我们从音义两方面看。音的方面,享飨同音,阳韵。义的方面,《说文》:“享,献也。”《尔雅释诂》:“享,献也。”段玉裁曰:“毛诗之例,凡献于上曰享,凡食其献曰飨。”《广雅·释诂》:“献,进也”。此三字,语音因通转而近,词义围绕进献的动作(献)、对象(享)、和结果(飨)而连系在一起,成为同源。由此得出,享、飨同源词,同义而异形,且各有字源。

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参考书目

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参考书目 考试科目参考书目编著者出版社1001英语无 1002俄语无 1003日语无 1004德语无 2001马克思主义原理(含原著)原著部分参考书目:《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第1卷 2002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田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003中外文论《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版 《当代文学理论导读》 【英】拉曼·塞 尔登等著;刘象 愚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版 《理论是什么——文学理论反思 研究》 邢建昌人民出版社2011年 2004汉语言文字学(综合卷)《中国语言学史》王力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 版 《汉语音韵学》王力中华书局2014年版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汉语词汇学史》符淮青 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12年版 2005文史综合《中国文学史》袁行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版 《中国通史》吕思勉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版 《中国文献学》张舜徽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版

2006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论无 2007中国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夏鼐等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6 年版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社科院考古所文物出版社 1984年版《新中国考古五十年》 文物编辑委员 会 文物出版社 1999年版 2008中国古代史无2009中国近现代史无 2010专业综合一(点集拓扑、近世代数、泛函分析)《点集拓扑讲义》(第四版)熊金城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近世代数基础》(修订本)张禾瑞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泛函分析讲义》(上册) 张恭庆 林源渠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011专业综合二(概率论、模式识别、泛函分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 (第二版) 魏宗舒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模式识别》(第三版)张学工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泛函分析讲义》(上册) 张恭庆 林源渠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012量子力学《量子力学》周世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2013地理科学导论《地理学:科学地位与社会功能》蔡运龙陈彦光 阙维民等 科学出版社 (2012年第一版) 2014植物学《植物学》马炜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第四版)朱玉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高级生态学《现代生态学》戈峰科学出版社(第二版) 2017医学分子生物学《医学分子生物学》药立波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三版) 3001国际政治理论《国际政治学概论》李少军上海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009年10月

训诂常识

训诂常识 要点: 一、什么是训诂 二、训诂的内容 三、训诂的方法 四、训诂著作形式 五、训诂的术语 第一节什么是训诂 一、训诂就是对古代文献中的各种语言现象进行解释。 中国传统语言学称为“小学”(汉代指文字学,隋唐以后成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总称)。“训诂”也叫“训故、诂训、故训”,从语源学的角度看,“训、驯、顺”,“古、故、诂”分别同源(音近、同,义通)。训诂二字分开说,“训”是以通俗的话来解释词义,比如《尔雅·释水》:“大波为澜,小波为沦”。“诂”是以当代语解释古语或以通行语解释方言。比如《尔雅·释诂》:“乔、嵩、崇,高也。”《方言》:“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以上是“对言”,“散言”、“浑言”则无别。 唐孔颖达《周南·关雎诂训传》正义:“詁訓傳者,注解之別名。毛以《爾雅》之作多為釋詩,而篇有釋詁、釋訓,故依《爾雅》訓而為詩立傳。傳者,傳通其義也。《爾雅》所釋十有九篇,獨云詁訓者,詁者,古也。古今異言,通之使人知也。訓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釋言則釋詁之別,故《爾雅》序篇云:釋詁、釋言通古今之字,古與今異言也。釋訓言形貌也。然則詁訓者,通古今之異辭,辨物之形貌,則解釋之義盡歸於此。” 二、学习训诂学的功用 1、阅读、教学古文 △《曹刿论战》:“齐师败绩”。 △《离骚》:“岂予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训释:

《左传·庄公11年》:“凡师,敌未陈曰败某师,皆陈曰战,大崩曰败绩,得俊曰克,覆(伏兵而袭)而败之曰取某师,京师败曰王师败绩于某。” 《说文》:“败,毁也。从攴贝。”又“bai,坏也(段注:坏,毁也。bai与败音义同)。从辵贝声。” 三国魏正始2年《三体石经·左传·僖公28年》:“楚师败ji(从辵朿声)” 《说文》:“迹,步处也。从辵亦声。蹟,或从足責。籀文迹从朿。” 《说文》:“绩,缉也。从糸責声。”《诗·七月》:七月鸣鴂,八月载绩。(毛传:丝事毕而麻事起矣)缉麻——续接——功绩 《诗·小雅·沔水》:“念彼不蹟”,毛传:“不蹟,不循道也。” 《礼记·檀弓》:“魯莊公及宋人戰于乘丘,縣賁父御,卜國為右縣卜皆氏也凡車右勇力者為之○縣音 卷內皆同賁父上音奔下音甫人名字皆同馬驚,敗績。驚奔失列○馬驚敗一本無驚字公隊,佐車授綏。戎車之貳曰佐授綏乘公○隊宜類反綏息佳反公曰:‘末之,卜也!’末之猶微哉言卜國無勇縣賁父曰:‘他日不敗績而今敗績,是無勇也。’公他日戰其御馬未驚奔遂死之。二人赴敵而死圉人浴馬,有流矢在白肉。圉人掌養馬者白肉股裏肉○圉魚呂反股裏上音古下音里公曰:‘非其罪也!’流矢中馬非御與右之罪○中丁仲反遂誄之。誄其赴敵之功以為謚○誄力軌反謚也士之有誄,自此始也。記禮失所由來也周雖以士為爵猶無謚也殷大夫以上為爵△○上時掌反” 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败绩,依照意思,字形应该是“bai(从辵贝声)迹(或蹟)”。原义是不循轨迹(乘丘之役,鲁胜宋败,可见“败绩”原非战败之义。马受伤不循轨迹前进驚奔失列,致使庄公掉下车来),因为车战失败的一方总是夺路而逃,不会依次循前车轨迹行进,所以引申为大败(大崩)。对这个词的训释,我们采取了分析字形、字音(绩与蹟是同音假借关系),查考同时代文献,依托上下文去取等方法。 2、了解古代文化 △《诗·齐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诗·小雅·斯干》:载衣之裳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_徐通锵)详细复习资料_课堂讲义笔记

语言学纲要讲义笔记 导言 一、语言的定义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由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 二、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 要把语言学跟语文学区分开来 中国传统语文学——?小学? 小学是我国古代语文学的统称,由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三部分组成。 在古印度,公元前4世纪,著名学者潘尼尼在整理、注释婆罗门教经典《吠陀》时,写了一本《梵语语法》,提出3996条规则,被人们称为最完备的语法书。 在古希腊,伯拉图和亚里斯多德是从哲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他们讨论了词为什么具有意义等内容。 三、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语言学既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1、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联系 语言研究的成果是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社会学、民族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所必须利用的,可见语言研究在这些社会科学中已占重要地位。 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相交叉产生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生物语言学、模糊语言学、实验语音学等。如:运用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 对这一具体过程的解释需要结合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 三、语言学的基本类别 总体上,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语言学可以分为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两大类。(一)理论语言学可分为: 1、一般/普通语言学 2、个别/具体语言学 具体语言学 (1)历时语言学

(2)共时语言学 (二)应用语言学 1、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与社会集团的关系。如地域方言、社会方言、语言的接触、语言规划等。 2、心理语言学:研究儿童语言习得、语言的接收和发生过程,等。 3、神经语言学 最近二十年才从心理语言学中分离出来的一门新的学科,主要研究语言和大脑结构的关系,中心是大脑如何生成语言。 此外,还有数理语言学、统计语言学、实验语音学等。 第一章语言的功能 第一节语言的社会功能 一、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 信息传递功能是语言的最基本的社会功能。 人类还借助语言之外的其他形式传递信息,它们是文字,旗语,信号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等等。 身势等伴随动作等是非语言的信息传递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