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墨子》选读《1兼爱》教案新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

高中语文《墨子》选读《1兼爱》教案新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
高中语文《墨子》选读《1兼爱》教案新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教案

必修一第三单元 本单元收录的三篇散文,都是现当代写人记事的散文名篇,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写悲惨忧伤之事,表悲悼、愤怒和怀念之情,给人以沉重感、正义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写先师形象,表敬爱之情,诙谐之趣,给人以轻松感、幽默感。 《记念刘和珍君》对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无比沉痛的悼念,对反动派虐杀爱国青年愤怒的控诉,让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大义凛然的爱国女子,更让我们透过文字感受到鲁迅先生的高尚品格。 《小狗包弟》通过对小狗悲惨命运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深深歉意,表达了对“文革”的控诉,使我们对那个“特殊年代”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反思。《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似记事而写人。作者并未从政治家、思想家的角度去渲染先生的伟绩,而是通过一次演讲来表现先生渊博的学识、洒脱的真性情。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个性化的语言 体会这几篇散文不同的语言风格。《记念刘和珍君》多运用警策语言,哲理深刻,起到强烈的艺术效果;《小狗包弟》语言质朴深沉,蕴涵作者内心诚挚深沉的情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语言简练传神、幽默而蕴藉。 2、领悟独特的情味 写人记事散文不惟叙事,还重在抒情,把握整篇文章的情感线索。情味不仅局限于情感,还包括情趣、情味等。《记念刘和珍君》有对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无比沉痛的悼念,有对反动派虐杀爱国青年的愤怒控诉,有对“沉睡在铁屋子”里的国民的呐喊。《小狗包弟》通过对小狗包弟悲惨命运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深深歉意和对“文革”罪行的有力控诉。《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通过对梁任公先生演讲时喜怒哀乐的神态、语言等的生动描写,抒发了作者对他的景仰之情、欣赏之情和赞美之情。 3、掌握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 本单元记叙的人物个性鲜明、作者的情感真挚浓烈,是我们学习写人记事散文的很好范本。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表达交流”第三单元“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学会观察,掌握写出人物个性的方法,学会在叙事过程中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 记念刘和珍君 学情分析: 1、本文写作于上世纪20年代,教学过程中可以联系时代背景,调动学生已有的中国现代史知识,认识“三一八”惨案的背景、过程、影响等,并了解刘和珍等学生的情况,以丰富和深化对课文的感受、理解。要引导学生接受鲁迅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受鲁迅刚正的性格、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义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学习过去那个年代的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敢精神。 2、本文篇幅较长,高一学生对文中内涵深刻、感情丰富的语言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要鼓励学生反复诵读,结合全文和段落的语境仔细揣摩。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2、深入了解鲁迅及其人品文品。 3、了解惨案发生的背景及原因。 4、理清文章脉络。

墨子兼爱上读后感

《墨子》兼爱(上)读后感 读到《墨子》兼爱(上)这篇文章时,就一直有一个问题屡次在我脑海里闪现,是的,我也从来都没有搞清楚过---------什么是爱? 孟子说:“仁者,爱人”,“臣忠于君,是爱;子孝于父,是爱;父兄姐妹之间互敬互助,是爱”,亲人之间的爱,永恒而无可替代。那恋人之间呢,什么才是爱?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小学的一间教室里,有几名学生。一个学生天真地问老师:“老师,什么是爱?” 老师觉得这个孩子提出的问题十分有意思,值得好好回答。当时正是课间休息的时候,于是,老师要求学生到校园里去玩儿,并在重返教室时带回一样他们最喜欢的东西。 孩子们迅速地跑到外面。在他们回到教室后,老师说:“我希望每个同学都拿出自己带回的东西。” 一个同学回答说:“我带回的这鲜花,它好看吗?” 第二个同学说:“我捉到一只蝴蝶,你们看它的翅膀多漂亮呀!我会把它收藏起来。” 第三个同学说:“我抓到一只小鸟,它是从树上鸟巢中掉出来的,你们看,多好玩儿啊!” 就这样,孩子们把自己带回的东西一个接一个地展示出来。但是,老师发现,有一个女同学没带任何东西回来,而且在那里默不作声。于是,老师问她:“你呢?什么也没找到吗?” 这个女孩不好意思地说:“请原谅,老师。我看见了花朵,嗅到了它的芳香,我也曾想把它摘下,但是我更愿意让它更长时间地散发着它的芳香;也看见了蝴蝶,它们颜色十分鲜艳,又十分可爱,我不忍心把它们当成我的俘虏;我也看到了那只从鸟巢中掉出来的小鸟,在我试图上前去抓它的时候,我看到了鸟妈妈的目光正在注视着我,我只想把它送回到鸟巢里。” 这个女孩接着说道:“老师,我已经嗅到了花的芳香,感受到了蝴蝶对自由的渴望,同时也体会到了小鸟妈妈眼睛里流露出的伤心。所以,我什么也没能带回来。” 老师热情地称赞了这位女学生。老师说:“爱是发自内心的感觉,爱不是摘取,不是抓住什么,也不是得到或失去什么。爱是自己享受自由,同时给予他人自由。” 是吗?爱,是给予自由?爱,是不轻易打扰?那一年,我们高三;那一年,我们一起为梦想而奋斗;那一年,秋日的树荫里,火红的枫叶,翠绿的雪松……

先秦诸子选读名句默写精粹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文学常识及名句默写检测 一、文学常识: 1、孔子是家学派的创始人,与苏格拉底、佛陀、耶稣并称四大圣人。孔子思想核心是“”,其理想人格的核心是。孔子还有一个重要思想是,孔子张扬之德,即。反对“过”与“不及”。其代表作是语录体著作,此书与、、并称为“四书”。 2、《民为贵》选自,作者,被后世称为亚圣,和他均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在人性论方面的主张却刚好相反。其学说包含三个内容:其一,在人性上他张扬;其二,在君、国、民方面,他宣扬;能反映此思想的语句是,,。其三,在治民方面,他提倡。在《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一课中,能体现此思想,并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语意相近的语句是:,。,。,,,。 3、在先秦诸子中,最奇特的一部著作是,又称,此书充满了意出尘外的想象,善用异彩纷呈的 来说理。作者庄子,是的另一位巨擘,他继承了的思想学说,他主张人要,。其基本底蕴是对。此书共33篇,分为,,。相传《内篇》是其本人所作,其中最著名的篇章是,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和超脱。在《无端崖之辞》一课中,讲了许多寓言故事,比如成语,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如成语,比喻手法熟练,技艺高超,在此则寓言故事中,他举匠石和郢人的故事,抒发了知音难觅的感慨,请再举几个相似的例子,, 。 4、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立者,他的核心思想是,他鼓吹天有意志,人间有鬼神并且灵验,其宗旨是促使人们兼相爱、交相利。 5、韩非子,是先秦学说当之无愧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荀子的,常常用自己对人性的认识,来论证、以及势治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6、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他有极强的,他弘扬了孔子的思想,并试图把伦理道德规范落实到法制当中。 7、提出“有无相生”观点的人是,姓,名,字,著有一书。此书又称,分上、下篇。上篇三十七章,又称,下篇四十四章,又称。《老子》思想的核心是“”。它是宇宙中的终极存在,它创造了万物;同时它还是一种的东西。9、先秦诸子的议论文之所以富有魅力,首先一个原因是,其次一个原因是。 二、名句默写: 1、子曰:“,则远怨矣!” 2、子曰:“由,,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子曰:“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矣。,。” 4、子曰:“,不悱不发。,则不复也。” 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其何以行之哉? 6、孔子论述“学”与“思”关系的两句是:,。 7、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 8、,非道弘人。 9、子曰:“,是谓过也。”10、岁寒,。 11、子在川上曰:“,。”12、君子去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13、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1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5、天时不如地利,。 1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17、,。敬人者,人恒敬之。18、,,天下可运于掌。 19、,,:此之谓大丈夫。20、,。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21、故有之以为利,。22、,跨者不行,,自是者不彰,;自矜者不长。 23、知人者智,。,自胜者强。24、大小多少,,,为大于其细。25、,生于毫末;九层之台,;千里之行,。26、是以兵强则灭,。,柔弱处上。27、,。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28、民之从事,。,则无败事。29、其安易持,,,其微易散。 30、默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1、《论语》中体现小人和君子学习礼乐后有差异的语句是,。 2、在《论语》中,论述好学精神和教学态度的语句是,。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全套教案

窦娥冤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 2.介绍元杂剧: 指导阅读 1.阅读“自读提示”中与本折有关的情节。 2.阅读课文。 3.提问式阐述: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得清楚明白。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第三折里?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现;第三折里仅有窦娥指天发誓,刑场受戮,故事情节简单,而构成窦娥矛盾冲突的对立面,如社会恶势力的代表张驴儿、元代残酷统治的典型官府都隐藏在幕后,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更没有高潮,可见,全剧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与戏剧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4.提问: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5.提问: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按“思考和练习”一的要求) 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6.分析第1层。齐读第1层两支曲子。 7.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布置作业 1.默写[滚绣球]曲牌,整理“思考和练习”五。 2.结合“思考和练习”三,研究阅读第2、3两个层次。 3.熟悉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先秦诸子选读要背的带翻译

《先秦诸子选读》要背的(带翻译) 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译文】过去的不可挽回,未来的还可以赶上。 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真贤德!一篮饭,一瓢水,在陋巷,人人都愁闷,他却乐在其中。颜回真贤德!” 3.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译文】曾点说:“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约上五六人,带上六七个童子,在沂水边沐浴,在高坡上吹风,一路唱着歌而回。” 4.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5.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孔子说:“有错不改,这才是真错。” 6.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缺点,象日蚀月蚀。一有缺点,人人都能看见;一旦改正,人人都会敬仰。” 7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子夏说:“小人犯了错一定要掩饰。” 8.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孔子说:“人能弘扬道义,不是道义能壮大人的门面。” 9.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免怨恨。”10.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子夏做莒父的市长,问政。孔子说:“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只求速度,往往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11.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就象大车没有车轴,小车没有车轴,怎么能启动?” 1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第一单元 命题人:宝鸡铁一中沈静 班级 ------------- 姓名------------ 第Ⅰ卷(28分) 一、(18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颛臾(duān )后羿(yì)社稷(jì)鳏寡孤独(guān )B.阙如(quē)期功(qī)弑君(shì)鲜为人知(xiān)C.忝居(tiǎn)怃然(wǔ)击磬(qìng)荷枪实弹(hè)D.孝弟(tì)忠恕(shù)左衽(rèn)被发行吟(bèi)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狩猎修葺钻燧改火及及可危B.渎职沮丧礼崩乐坏克己复礼C.迂阔肇始譬如北辰治丝益棼D.陪臣轻裘始作俑者待价而沽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春秋战国时代,许多政治家和士人都充斥急功近利的情绪,他们提出了许多政治策略和措施都是短视的。 B.孔子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他的主张被人们视为迂腐。C.孔子在奔走于列国之间的年代里,曾多次受到暴力威胁,每次他都以坚定的信心克服了困难。 D.无论历史条件还是自身条件,孔子若实现改造社会的理想,其困难都比汤、武大得多。

4、下列画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保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我们如果不加强廉政建设,就会祸起萧墙,自己搞垮自己。 B.比赛开始了,远动员们陈力就列,发令枪一响,就箭一般地向前跑去。 C.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思想阵营日益巩固,资产阶级思想阵营分崩离析。 D.片面追求升学率,只能培养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于国于民都有害处。 5、对下列古代文化知识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 A.千乘之国,指国力强大的国家。古时四匹马拉的一辆车称一乘。 B.“萧墙”指国君官门内当门的照壁,“有国者”、“有家者”分别指国君和诸侯。 C.古代认为大伦有五条,即君臣有思、父子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D.“四体不勤”中的“四体”指头、手、身、脚;“五谷不分”中的“五谷”指稻、黍、稷、麦、菽。 6、对下列文学知识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也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B.《论语》由孔子编写,全书共20篇;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C.《论语》的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D.“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7、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今女安,则为之 C.使子路反见之 D.泛爱众而亲仁 8、下列各句和“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中词类活用方式相同的一项是()A.愿无伐善,无施劳 B.既来之,则安之

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采薇》教案

《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诗经》的常识:包含了那段时间的诗歌、内容、写法和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每首诗的内容、中心、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通过三首诗了解“国风”的写作内容,体会民间的歌谣的特色。 4、了解卫、秦、邶三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体味独特的文化内容。 采薇 【学习目标】 1、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3、背诵并默写课文,归纳《诗经》的艺术特点,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学习方法】颂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前提详解 1、作者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史记·孔子世家》说: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严格遵守“礼”,特别强调“仁”,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整理编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其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其思想,从汉朝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背景介绍 《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得最高文学成就。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的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3、相关资料 《诗经》的语言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浅议墨子兼爱思想

论墨子“兼爱”思想 【摘要】墨子名翟,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正值社会转型期,诸侯兼并,战祸不断。在这样一个生产关系变革、政治局势动荡的年代,旧的社会道德体系正逐步瓦解,建构新的社会道德体系更是刻不容缓。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墨子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以“兼爱”作为其主张的核心,构建了一套较完整的社会道德和社会政治理论。本文将从“兼爱”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实现途径以及现代价值简要介绍“兼爱”思想。 【关键字】墨子“兼爱” 一、“兼爱”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春秋末年,随着铁器的发明和应用,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生产力的提高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改变,波及到了上层建筑和整个社会体系。铁器的使用,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实不亚于蒸汽机的发明对于欧洲产业革命,整个社会的生产状况、社会组织、政治制度等等无不发生变化。自公元前549 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确认私田的合法性和所有权以来,就进一步破坏了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到春秋晚期,中原各国都已采用对田地按亩征税的制度”,奴隶制经济基础日益瓦解,社会出现了极大的变革。自周平王东迁,公室势弱,诸侯乱礼,相继称王,各国卿大夫也专擅国权,僭越之事,比比皆是。公元前562 年,鲁国的三桓“作三军,三分公室”。其后,三家又进一步瓜分国君的权力,“四分公室”,鲁昭公、鲁哀公亦相继被逐走。 其他各国情况也基本相同,田氏代齐,韩、赵、魏三家擅晋。其间,战争蜂起,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和人口,为了自己的一己权势,混战不已。这一时期,政治舞台风云变幻,生产力遭到大力的破坏,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到处呈现一片乱世景象。乱世之像,从孔子那时就已出现。孔子之道,以“爱人”的“仁”为核心,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专以己度人。而从孔子周游列国却“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的一再受挫看来,孔子的救世主张在实践上当时也很难被执政者采用而达到应用的效果,这就需要另寻一条救世之道。墨子便在此背景下针对社会这种纷争不断的局面从平民的立场提出了他的救世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尊天、事鬼。“兼爱”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和精华,是作为一种治天下之乱并用于社会改造和社会批判而提出的。1 二、“兼爱”思想的主要内容 何谓“兼爱”?我认为,墨子的“兼爱”是无差等的博爱,是所有的人之间互相平等,超越阶级的爱。而孔子的仁爱是推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有等差的爱,这种仁爱的实质目的是在强调礼纲,即封建专制下的一个统治秩序。比如夫为妻纲、君为臣纲等, 这样的爱有着鲜明的阶级性。墨子反对儒家的“爱有差”等说法, 强调爱无差别等级, 主张不分远近亲疏厚薄的平等的爱。墨子的“兼爱”是爱别人如爱自己,不分你我,一视同仁的对待他人,这才是真正的爱。如墨子所说的:“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它有着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兼爱”是爱天下百姓,是对全人类的爱,爱 1刘源,曹雅娟,《兼爱思想及其对当代的借鉴意义》,《社科纵横》,2011 年3 月总第26 卷

先秦诸子名句默写

先秦诸子选读情景式默写 1.孔子说要用启发式教学,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的句子是:,。,。 2.君子无论是急促、仓促中,还是受磨难、挫折时,都会按照仁的要求去做:,,。 3. 孔子说做人不能不讲诚信的句子是:,。 4. 孔子在《论语·子路》中强调做事不要图快,不要只见眼前小利的两句是:,。 5. 孔子表达“严于己,宽于人”的句子是:, 。 6.孔子认为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 7.《论语·卫灵公》中阐述儒家对人与道的基本看法的两句是: ,。 8.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表达做事要勤勉,做人接近有道德的人的句子是:,。9.《论语·子罕》中颜渊对孔子之道赞叹的两句: ,。 10.孔子告诫读书人须有远大抱负和坚强意志,因为他社会责任重大,前路漫长的句子:,。 11.《论语·卫灵公》中表达有志于仁德之士,把仁德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重要的句子:,,。 12. 曾皙描绘暮春咏归图的句子:,,, ,,,。

13.孔子是如何指导弟子颜渊学习的:,。 14.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化用了《论语》中的“,”,表达以往的不能挽救,将来的还可以补回。 15.《论语》中,“”一句告诉我们,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失去主见。 16.孔子在《论语·里仁》中告诫人们要向有德行的人看齐,同时认真反省自身缺点的句子是:,。 17. 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强调有了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的句子:,。 18. 孔子以大车小车为喻,阐明为人治国要讲诚信的句子是: ,,。 19. 能表现孔子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变革的句子是:,。 20. 论语》中讲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才能考验出一个人坚强不屈的品质的句子是:,。 21.《论语》告诉我们面对别人的误会,我们应该, 。 22.《论语》中曾子每天从哪些方面来反省自己, ,。 23.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用比喻的修辞形象的说明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24. 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曾子所说的“,”自勉。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蜀道难》

蜀道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本诗进行赏析,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难点)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串讲法、赏析法。 四、2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 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那么这首给李白带“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 1、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②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2、教师范读这首诗,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把握诗中比较生僻的读音和本诗的句读 噫吁嚱(yixūxi)鱼凫(fú)秦塞(sai)萦绕(yíng) 石栈(zhàn)猿猱(náo)参(shēn) 峥嵘(zhēngróng) 抚膺(yīng) 巉岩(chán)飞湍(tuan) 咨嗟(zījiē) 喧豗(huī)砯崖(png)崔嵬(wéi)吮血(shǔn) 2、在教师范读学生听读的基础,有学生齐声朗读本诗,教师检查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读音和句读,在学生有失误的地方予以纠正。在学生朗读的基础,教师对本诗中比较重要的字词予以解释,疏通文意。 噫吁:感叹词,蜀地方言。 开国何茫然:茫然,渺远貌。意谓远古事迹,茫昧难详。 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指开国之初。 不与秦塞通人烟:塞,山川险要的地方。通人烟,相互往来。 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横着飞过去。巅,顶峰。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迂回、绕道。高标,可以做一方标志的最高峰。

论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仁爱”的不同之处

论墨子的“兼爱”与孔子“仁爱”思想的不同之处 在中国伦理史上,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都主张爱人”,但儒家的爱人是“仁爱”,墨家家的爱人是”兼爱”。虽然在“爱人”这一点儒墨两家有着共同之处,但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毕竟还是有着一些区别的。 第一、“兼爱”和“仁爱”的核心不一样 儒家的仁爱精神是建立在亲亲基础上的,并且亲亲的核心是孝悌。儒家道德以孝悌说仁爱,又把孝悌建立在返本的自然情感上,而把仁从外部的规范变为人性的本能。在亲亲基础之上,孝梯通过纵横两个方面把血缘关系和等级关系两方面构造起来。孝移于君,便有了“忠”,悌移于尊,便有了“义”。然而,墨家兼爱的核心却是爱无差等,是一种没有等级观念的爱, 要求人们抛弃儒家所说的血缘等级等因素, 做到爱人如己。就是墨子所说的“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由此达到“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 盗贼无有, 君臣父子皆能孝慈”的和谐安定的社会局面。而在墨子看来,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是难以行得通的。 第二,“兼爱”与“仁爱”的本质不一样 儒家道德讲“爱人”,归根结底是爱己、为己。儒家道德的修己安人之道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个人利己这一目的的方法。这种行为在本体上表现为“不忍人之心”,在行为上表现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以力假人者霸,以德行人者王。”由此可见,儒家之仁爱是在“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的推的人情法则作用下,达到利己、为己的目的.然而,墨家兼爱却是一种利人、为人之爱。墨子把是否‘中万民之利”作为评价人的行为善恶的准则。墨子认为,讲兼爱必须给人以实际的利益。关于爱人和爱己的关系,墨子认为两者并不矛盾。他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第三,“兼爱”和“仁爱”的产生起点不一样 儒家的的“爱”不是由外向内强加于人的, 而是自发的。它以人性向善作为其哲学起点, 孔子“爱人”的观念是对人性的信赖和人格的尊重。儒家注重伦理,认为首先要作为一个尽“孝”道的人, 才有可能去爱其它的人, 这是行仁之道的基本条件。提倡“亲亲”之爱, 乃是发之于人的本性, “父子”血缘关系是人与人关系的基础和起点。因此,儒家的爱是由特殊性到普适性的, 由“爱亲”产生而推至“爱众”、“爱民”。墨子则认为“爱”是自外向内的, 由于现实的需要而存在。他的政治思想以“天志”为本。面对战国时期频繁的兼并战争、崩坏了的道德规范,墨子从“天志”出发推出“兼爱”, 让“爱”成为天下太平的工具。在墨子的学说中, “爱”是外在产生的, 作为人们生存必需拥有的一项品质而强加。 第四,“兼爱”与“仁爱”实现的方式不一样 孔子把春秋时代看作“礼坏乐崩”的时代, 因此, 他提出了以“仁爱”为基础内容的“礼乐”思想。反过来“,礼乐”成为其“仁爱”的实现方式, 即内乐而外礼的人的标本。对于违背礼法原则的行为, 他总是给予严厉的批评和抵制。孔子认为, 实现了忠恕之道, 也就实现了对他人的泛爱。与孔子相比, 建立在功利基础上的墨子之“兼爱”思想的实现, 就体现在他的“尚贤”、“交相利”、“非攻”、“非乐”、“节用”、“节葬”等。“兼爱”则以“交相利”为准则, 带有功利主义色彩,并且将“兼爱”的实现寄希望于王侯将相,不易为人所实施, 就难免流于空想。

《先秦诸子选读》名句默写答案

《论语》选读名句 1、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2、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3、丈人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4、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 5、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6、子曰: “当xx,不让xx。” 7、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8、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9、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10、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11、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1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3、、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人能xx道,非道xx人。 14、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岁寒,然后知xx之后凋也。” 17、子在xx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8、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19、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20、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21、xx曰: “士不可以不xx,任重而道远。” 2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3、君子xx,小人xx。 24、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25、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126、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2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9、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30、子曰: “xx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各课原文

《先秦诸子选读》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八佾》2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微子》)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曰,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5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论语·宪问》) 二、当仁,不让于师 1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论语·子张》)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论语·子张》)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论语·子罕》)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6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论语·述而》)7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 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论语·雍也》) 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1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曰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论墨子的“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论墨子的“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墨子的思想是我国古代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兼爱”思想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它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我国德育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关键词】:墨子;兼爱;现实意义 墨子是我国先秦时代继孔子之后又一位有巨大影响的思想家。他姓墨名翟,战国初期鲁国人,但其一生的活动范围却远远超出鲁国,前后到过宋、齐、卫、魏、楚等国,还在宋昭公时做过宋国大夫。他所创立的墨家,是当时唯一可以与儒家相抗衡的学派,因而与儒家齐名,时称“儒墨显学”。墨子的学说,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宗旨,以“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用”、“节葬”、“天志”、“明鬼”为内容。其中,“兼爱”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兼爱”代表了墨子理想社会中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其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血缘宗法制度。 一、“兼爱”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墨子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我国春秋战国时代,这一时期正处于社会大动荡、大改组的时代,一方面社会发展中各种新的事物纷纷涌现,表现出强劲的内在活力;令一方面,激流汹涌必使沉渣泛起,社会的各种弊端、阴暗面亦暴露无余。墨子认为,这种乱世的产生,其根源就在于人们之间的“不相爱”。 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墨子?兼爱中》)。 为了医治社会混乱的病根,墨子提出了“兼爱”并不遗余力地加以宣传,以代替流行的“别爱”,克服社会的各种弊端,使天下内乱得治。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一切社会现象的最终根源存在于社会的经济生活之中,人们的道德状况是由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状况决定的。墨子把社会的病根完全归之于社会的道德状况,这显示了他的历史局限性。但他至少看到了私有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弊病,意识到了道德的巨大社会作用,提出了“兼爱”的德育思想,他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的美好愿望是值得肯定的。 二、“兼爱”思想的内容及现实意义 (一)以“兼爱”代替“别爱”,反对自私自利 “兼爱”,或曰“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学说的核心,墨子提出“兼爱”,首先是反对“别相恶”的,而“兼爱”的首要含义正体现在同“别相恶”的对立之中。“别”

人教《先秦诸子选读》名言名句整理(含解释)

人教《先秦诸子选读》名言名句整理(含解释)《论语》名句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b5E2R。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为以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地方法了.)p1Ean。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地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地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地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几个方面地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DXDiT。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忧愁).”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仁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RTCrp。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道不同,不相为谋.”“小不忍,则乱大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成全人家地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小人相反)

高中语文教案模板

高中语文教案模板 篇一: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模板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模板 篇二:语文教学设计参赛优秀模板(含高中和初中) 语文教学设计优秀模版(含高中和初中) 初中篇 【设计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2.文本简析:

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并且,初一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上几点主要是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去认识归纳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课时安排】 一课时(45分钟) 【课型】 新授课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3分钟) (一)课前预习 1.掌握本文字词,熟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有疑惑的地方做好记号。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认识并熟悉作者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三、奇文探究共赏析(22分钟) 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内容,并且采用“小组擂台积分榜”进行评价。 (一)研读入境品语言 展示例句,让学生运用联想法,替换法,咀嚼品味作者细腻而准确的写作手法。 (二)赏读入心悟情思 让学生“读其所喜,品其所爱”,重视诵读能力,并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这也是我的教法和学法指导。学生边读边评边议,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导学生用怎样的感情、语调来朗读,并作好评价的引导。 (三)涵咏入理勇质疑 这个环节安排在这里是为了给学生讨论交流提供一个缓冲的空间,让学生质疑,这个疑问可以是预习课文时留下的,

论《墨子·兼爱》

论《墨子·兼爱》 摘要: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是我国古代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墨子提出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十大思想主张中,“兼爱”思想是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墨子学说的理论之一,它代表了墨子理想社会中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德育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墨子兼爱内涵对等互报和谐社会 正文:墨子是我国先秦时代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思想家,与孔子、老子并称为中华民族三杰。他所创立的墨家,与儒家齐名,时称“儒墨显学”。梁启超说:“欲救今日之中国,舍墨学之忍痛则何以哉!”【1】 墨子的学说,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宗旨,以“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用”、“节葬”、“天志”、“明鬼”为内容。其中,“兼爱”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它代表了墨子理想社会中最基本的道德原则。 一、兼爱的内涵 “兼爱”是墨子十大主张的核心思想,其基本涵义是视人如己,不分亲疏远近、贫富贵贱,同等程度地爱一切人。【2】 “兼爱”的本义可以形象地阐述为“像爱自己一样地爱所有的人”。墨子的“兼爱”是把“爱”的观念社会化。“兼”有“兼顾”、“无差等”的意思,也有“相对”、“相互”的意思,“兼爱”便是相互无差等的一种普遍的爱。这要求人们相互地、平等地爱。做到爱人之国如爱己国,爱人之家如爱己家,爱人之亲如己亲,爱人之身如爱己身,无差别地泛爱他人。 “兼爱”是墨家学派最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所谓“兼爱”,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3】 墨子提出兼爱,并不是为了反对儒家的别爱,而是为了自己的政治目标。中国古代思想家大都是以平治天下为己任,而墨子创立学说、组织学派更是为了救世济民。《兼爱上》开篇就说:“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4】(P81)要使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首先要知道乱的原因。墨子将天下之人的“不相爱”看作是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认为国与国相攻,家与家相篡,人与人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这些“天下之害”皆源自“不相爱”。《墨子·兼爱上》中所说:“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子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再如《墨子·兼爱上》中讲到:“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诸侯各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