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申庆欢

(渤海大学工学院 2013080016)

摘要

中国传统发展方式本体特征是投资拉动、要素驱动型发展方式,其不可持续性突出表现在这种发展方式遇到了资源、生态和市场三个约束。本文试图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研究中国经济转型,试图证明中国经济转型的深层基础是现有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性,同时,经济转型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必须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价值追求推进经济转型。

关键词:结构失衡反生态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率进入下行轨道,标志着中国经济开始进入转型阶段。2011 年来,中国经济在积极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进程中较快回暖,并大体回到较高位增长轨道,全年保持较快增长基本态势,但是经济增长率逐季放缓,到 2012年第一、第二季度,经济增长率放缓至 8.1% 和7.6% 。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调低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将 2013 年全球经济增长率调至 3.6% ,下调0.3% 。其中,将 2013 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调至8.2% ,下调 0.3% 。经济增长率持续下行表明,中国经济已经度过以高速度为标志的规模快速扩张阶段,开始进入全面经济转型,以摆脱传统经济增长路径,开启新的经济发展阶段。

本文试图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研究中国经济转型,试图证明中国经济转型的深层基础是现有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性,同时,经济转型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必须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价值追求推进经济转型。

一、经济现有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性

经济转型的本质就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即通过改变发展方式对经济发展中的深层矛盾进行深度调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很多,包括效率不高、结构不优、竞争力不强、在全球产业链条中的地位偏低等。但是,就当代中国经济而言,最深层次的矛盾是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建国以后的前 30 年间,中国形成了以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收益、高速

度低质量的“三高三低”为基本特征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出口依赖度迅速上升。从 1978 年的 4.6% 上升到2000 年的20.8% ,再上升到 2007 年的 36.% ,2008 年尽管出口市场受到严重冲击,仍然维持在 33.3% 的高位水平。由于出口依赖度的提升,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迅速提高,2005 年达到 24.1% ,接近四分之一。2006、2007 年分别为 19.7% 和19.3% ,接近五分之一。相应地,最终消费贡献率和资本形成贡献率不断下降,两种内需的加总贡献率从 2000 年的 87.5% 下降到2005 年的 75.9% 。

从上面的分析可见,改革开放 30 年来,中国发展方式转变成效不明显。相反,伴随出口依赖度的提高,在原有结构失衡的基础上,增加了动力失衡的缺陷。改革开放 30 年的发展方式与改革开放前30 年的发展方式没有本质区别,区别只是在于,前30 年的发展方式是在封闭半封闭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三高三低”的特点,后 30 年的发展方式是在开放条件下形成的,具有“四高四低”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后 30 年的发展方式是前 30 年发展方式在新的历史条件,即开放条件下的延续和翻版。因此,传统发展方式与可持续性形成尖锐矛盾。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性突出表现在中国经济发展遇到了资源、生态和市场三个约束。

首先,资源供给约束。一是耕地规模已经下降到接近 18 亿亩红线。根据中国人均粮食消费量和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中国必须保有 18 亿亩耕地才能保证中国粮食自给率不低于 95% 。但是,中国传统发展方式是土地消耗性的,伴随经济快速增长,近年来耕地消耗速度不断加快。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从 1996 年到2010 年 15 年间,全国耕地面积减少总量要求控制在 9661 万亩以内。实际上,1997~2007 年间,总共减少 1.23 亿亩,年均减少 1230 万亩。目前中国耕地为 18.2 亿亩左右。根据预测,到 2020 年,我国耕地的保有量还将较目前减少 7% 。另一方面,耕地的质量也在急剧下降。根据国土资源部 2009 年发布《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报告,中国耕地质量总体明显偏低。全国生产能力大于 1000 公斤/亩的耕地仅占耕地总量的6.09% 。优等地占 2.67% ,高等地占 29.98% ,中等地占 50.64% ,低等地占16.71% ,中低等地占比接近 70% 。在耕地占补平衡中,大量熟地被用于工业和

城市,许多不宜农用的山地、岗地被开垦为农田,耕地中熟地减少。此外,耕地地块状态和质量状况由集中、连片、优质逐步向破碎、零星、劣质转变,累积起来的破坏效应较为严重。2010 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由 2000 年的 1.58 亩减少到 1.38 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40%,不到发达国家的 1/4,只有美国的1/6、阿根廷的1/9、加拿大的 1/14。二是矿产资源的供给难以持续。根据测算,到 2020 年,国内石油、铀、铁、锰、铝土矿、锡、铅、镍、锑、金等 10 种矿产品的可供能力将下降到 40% ~70% 。2009 年,中国铁矿石依存度已经达到70% 。三是水资源供给难以持续。2000 年以来,资源性缺水日趋严重。到 2012 年初,全国年平均缺水 500 多亿立方米,全国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超过 2000 亿元。水资源过度开发,黄河流域开发利用程度已经达到 76% ,淮河流域达到 53% ,海河流域则达到 100% ,已经超过承载能力。四是劳动力的供给难以持续。近年来,中国的人口红利开始消失。西方国家都是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 4000 美元甚至超过 1 万美元才进入老龄化阶段的,而 2000 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 GDP 尚不足 1000 美元,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中国进入老龄化加速时期,老年人从世纪初年均增长 311 万人到年均增长 800 万人。近年来不断出现的招工难表明,中国不仅面临“未富先老”带来的巨大养老压力,而且正在面临劳动力短缺的局面。

其次,生态边界约束。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研究表明,在全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城市布局、气象条件等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以及不考虑新疆和西藏地区的前提下,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1200 万吨左右的情况下,全国大部分城市的二氧化硫浓度才可以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如果满足硫沉降临界负荷的要求,中国二氧化硫年排放总量水平应最终控制在 1620 万吨左右。也就是说,要使二氧化硫的排放处在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降解能力之内,全国最多能容纳 1620 万吨左右的排放量。自1981 年以来,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从未低于1200 万吨,而自 1991 年以来则从未低于 1620 万吨,且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2006 年二氧化硫排放量高达 2588.8 万吨。而且,上述数据未包括日益增加的乡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可见,二氧化硫排放量已经超出环境承受力。另有数据显示,2001 年 COD 排放总量为 1405 万吨,大约高于环境承受能力的 40% 左右。以此为标准,1985 年COD 排放量已经达到 726.9276 万吨,接近最大允许排放量,

而自 1997 年之后,COD 排放量则从未低于 1300 万吨。也就是说,至少自 1997 年之后,COD 排放量每年至少超过环境承受能力的 30% 。另外,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初到 21 世纪初的近 10 年的氮氧化物环境质量来看,氮氧化物的环境容量也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可见,一些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早已突破环境承载力。长期突破环境承受力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发展显然是难以持续的。

第三,市场边界约束。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 TO)十年来,中国共遭受国外贸易救济调查 602 起,合计金额 389.8 亿美元。其中,反倾销调查 510 起,反补贴调查 43 起,保障措施 106 起,特保措施 33 起。截至 2010 年,中国已经连续 16 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5 年成为全球遭遇反补贴最多的国家。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遭遇贸易摩擦现象“愈演愈烈”。2010 年,中国共遭遇贸易救济调查 66 起,涉案金额 71 亿美元,为近十年之最。而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0 年全球 47% 新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和已完成的案件都针对中国。这表明,过于依赖出口和国际市场的传统发展方式已经遇到严重的市场约束。

二、发展方式转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现有发展方式之所以难以持续,是因为这种发展方式的逻辑结构决定了它与可持续发展是相冲突的。具体来说:

首先,发展方式的重心在于物本发展,忽视人的生态需求。中国传统发展方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其基本功能是支撑中国的赶超式发展。因此,追求产值、速度、规模,就成为传统发展方式的基本导向,相应地,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的生态需求被相对忽视,相反,对速度、规模、总量的追求必然带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从中国经济发展推进进程看,经济增长速度与环境污染速度相辅相成。例如,在“大跃进”时期,名义上经济增长速度一度很高,但是,由于过度强调“以粮为纲”,大面积推进围湖造田、垦草造田、毁林造田,导致土壤生态严重退化。到 1962 年 9 月,浙江省已经毁林种粮 200 多万亩;1958~1962 年间,云南省全省毁林开荒达 17.4 万公顷;1958~1959 年,广东省广宁县两年就毁林开荒 20多万亩;湖南省在 1958~1961 年间,毁林开荒共砍伐林木 107 万立方米;据湖北省房县、郧县、郧西、竹山和竹溪等五个县调查显示,1957~1960 年开荒 7.8

万多公顷。大面积毁林造田,加上围湖造田、垦草造田等行为的大面积发生,中国自然生态出现严重退化。这一时期,北方地区出现严重的土地沙漠化趋势,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与 70 年代相比,内蒙古、宁夏、青海的重点地区土地沙漠化面积平均增长 35% 。南方水蚀荒漠化和石质荒漠化也在发展。整个南方丘陵山区,由于水蚀造成的荒漠化土地从 50 年代占山区面积的 8.2% 扩大到 80 年代初期的 22.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进入生态危机急速加剧时期。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到1991 年,中国的大气污染排放就开始超过大气空间可降解范围。新世纪头十年,中国发展进一步加速,到 2010 年,成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二大国,但是,中国开始进入生态环境危机加速显性化时代。

其次,发展方式过度依赖要素投入,导致巨大生态消耗。速度型、总量规模扩张型发展建立在粗放型发展模式与重型化产业结构基础之上。这两者加大资源要素的投入需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一个短暂的轻型化阶段以后,到2005 年,中国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已达到 50,中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即以重化工工业为主的阶段。伴随重化工工业阶段的到来,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进一步提高,由于重工业本身就有高耗能、高污染的特点,重化工工业阶段的到来更加剧了节能减排、降低环境污染的难度。2007 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 19.5% ,增速比轻工业快 3.1% ,而占全国工业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近 70% 的钢铁、有色、电力、石油石化、建材等六大行业的增加值增长了20.1% ,同比高出 3.6% 。中国传统发展是要素投入驱动型的,目前,在经济增长贡献因素中,要素贡献在 60% 以上,技术进步等效率贡献不到 40% 。1997~2008 年间,在要素贡献中,土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 20~30% 之间,矿产资源贡献率高达37% ,环境资源贡献率 18% ,能源贡献率 16% 。粗放发展与重化发展导致巨大的资源消耗。

第三,环保体制机制逆生态化,生态保护缺乏制度支撑。在经济增长资源环境约束尚未充分显性化的条件下,中国的整体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推进缓慢;为了保证赶超型经济增长,一些制度安排存在对环境保护不力的时代烙印,更重要的是,在现实执行过程中,一些制度执行不力,所有这些,导致传统发展方式的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的逆生态化特征。一是生态保护法律制度及其实施不健

全。二是资源环境保护执法不严。三是无偿、廉价的生态环境使用制度和外部化的污染责任制度。四是政绩考核体制机制中生态环境保护导向偏弱。

第四,出口导致生态输出,生态逆差和福利流失。改革开放 30 年间,中国发展方式除了继续保持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收益、高速度低质量特征以外,又出现高出口依赖低内需拉动的特征。这种发展方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进一步加剧,突出表现在,伴随出口的高速增长,一方面,中国发展被钳制在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导致产业结构呈现“两高一资”特点,另一方面,伴随出口依赖程度的增加,出现了严重的污染产业聚集、生态流失和国际生态逆差。一是污染产业聚集,“污染者天堂”效应明显显现。近年来,由于片面实施出口导向战略,加上产业层次长期处于国际制造业产业低端,导致大量污染产业聚集。例如,2000~2004 年间,占中国出口贸易额前十位的产业分别是机械电器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金属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及制品、采掘业、皮革皮毛羽绒及制品、塑料及制品、食品烟草饮料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这十大产业出口占全国同行业出口的比重在 80% 左右,而这十大产业的废气排放量占全国工业废气排放总量的比重分别为 63.7% 、57.8% 、57.6% 、58.3% 、59.3% 、58.8% 、57、6% 、59.2% 。二是生态输出迅速增加,生态赤字急剧扩大。由于中国出口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平均污染强度大,而进口产品生产过程的平均污染程度小,中国出口结构中污染强度大的产品多,进口结构中污染强度小的产品多,加上日趋扩大的贸易顺差,生态逆差日趋扩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地区司牵头的课题组计算结果表明,如果不考虑生产结构与贸易结构的差异性,我国每年对外贸易造成的 SO2 “逆差”约为 150 万吨,占我国每年 SO2排放总量的近6% 。我国 SO2高、中污染行业产品的出口约占总出口额的 40% ,而 COD 高、中污染行业产品的出口占总出口额的 44% 。

可见,中国现有发展方式是高环境损耗低生态涵养型的,是生态破坏型和生态不经济发展方式。这种特征源于这种发展方式的深层结构,是这一逻辑结构的产物,因此是其重要属性。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这种发展方式的全面转型。

三、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推进发展方式转型

正是由于中国现有发展方式具有逆生态的特征,因此与可持续发展是相抵触

的,转变发展方式,需要围绕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才能从根本上构建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

首先,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完善转变发展方式的视角。传统发展方式是工业文明的产物,追求赶超式发展,如果仅仅局限于工业文明视角,是难以实现根本性转变的。要真正转变发展方式,首先必须强化发展方式转变的生态文明视角和可持续发展视角,将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明确为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点和指向,必须转换发展方式赖以构建的基点,即从传统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从赶超式发展转向可持续发展。

其次,要明确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方式的基本内涵与基本要求。生态文明型和可持续发展型发展方式具有与传统发展方式完全不同的内涵。原有发展方式是逆生态的,生态文明型发展方式是亲生态的;原有发展方式是生态耗竭型的,生态文明型发展方式是生态涵养型的;原来发展方式是生态破坏型的,生态文明型发展方式是生态友好型的;原有发展方式是生态福利流失型的,生态文明发展方式是生态福利提升型的。构建这样的发展方式,关键要构建新的发展方式的逻辑结构,即以生态文明为逻辑起点,构建新的发展方式的逻辑结构。构成这一结构的基本要素,应该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导向。发展模式是特定发展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以物为本是传统发展方式的价值观,以人为本是新的发展方式的价值观。以人为本,说到底是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本。因此,以人为本,不仅仅是指发展为了当代的人群,更重要的是为了人群的可持续发展。而维系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纽带,乃是人类的生存环境,说到底是人类的生态利益。从这个维度理解以人为本,才能确定生态文明型发展方式的逻辑起点。

二是构建集约式发展要素组合方式。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粗放的发展方式是导致生态破坏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一方面,粗放的发展方式导致资源的粗放利用和破坏性开采,造成了资源、环境上的“双超”,即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污染物的超常规排放。另一方面,粗放的发展方式导致地区之间产业结构雷同,形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污染排放。因此,必须构建集约式发展方式,即推进资源要素的集成、集中与集约利用,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形成资源的节约、循环使用的发展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节约

使用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和对自然的破坏。

三是形成完善的制度安排。关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制度安排,是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发展方式之所以忽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根本的制度原因是将相关制度排除在发展方式之外,同时,已有的制度安排不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要构建有利于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式,必须将制度安排植于发展方式之中,并使之成为新的发展方式的逻辑构建。具体来说,要构建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财政、税收、信贷制度,严格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市场机制体系等。

四是探索内生型发展模式。有利于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式,最终必须是内生型发展模式。内生型发展模式,首先是基于国内市场、国内资源、国内技术、国内资本的发展模式。由于主要依托国内市场,可以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减少因为出口而导致的资源输出和生态输出。其次,是内生循环的经济,即建立在循环经济基础上的发展。经济发展内生循环链条越长,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程度越高,产业的两型化和低碳化程度越高。因此,构建内生型发展模式,应该成为构建新的发展方式的逻辑归属。

今天,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人们逐渐取得了共识。然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还需要进一步深化认识,还需要进行长期不懈地努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于扎扎实实地贯彻科学发展观,出路在于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全党全国必须增强主动性、紧迫感、责任感,坚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推动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机遇期,以务实的态度、切实的举措、扎实的作风,在“加快”上下功夫、在“转变”上动真格、在“发展”上见实效,就必定能够使我国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来越宽,为我国持续健

康发展增添新引擎、创造新优势。

对于已经取得了相当成就的中国经济来说,要长久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避免经济出现大的波动,就必须改弦易辙,摈弃靠自然资源和要素投入驱动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把经济发展引导到更多地依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各类创新活动上来,让民众能够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实现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到现代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得经济发展与民众幸福共同提升,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能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推进这种转变,直接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 2012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科学出版社,2012.P68-99

【2】罗慧、曹毅.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展望[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 P54-57

【3】王潇白.对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转型的一些思考[J].现代商业,2012(17) 【4】吴开尧.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能源核算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博士论文, 2011

【5】王戒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J].改革与战略,2011(4) 【6】路正南,孙少美. 城市低碳化可持续发展指标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

2011(4)

【7】叶文虎主编.可持续发展的新进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8】曹斌,林剑艺,崔胜辉.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J]. 环境科学与技术,第33卷第3期,2010年3月

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深度解读(第一课)

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深度解读 ——支部书记陈世强 时间:2011年3月18日下午(大约1.5小时) 地点:五楼会议室记录人:朱剑军 参加人员:支部全体党员辅导人:陈世强 本课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对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深度解读,充分认识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有重大的作用:能够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国际风险的能力,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 主要内容: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 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面临的问题 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任务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一国,或者是一个地区,宏观经济的经济增长结构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高的方法和模式,就是要由粗放型的增长,到节约型的增长;从低级的经济结构,到高级的优化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有重大的作用:能够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同时不断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国际风险的能力,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发展的道路越走越

宽。世界金融危机后,我国的进出口经济遭受冲击,迫切需要扩大内需,提升经济发展速度。要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供给适应国内的需求,实现经济真正的可持续的增长。因此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迫切任务,如发展民族企业、调节收入分配等,这需要我们找准突破口,认清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 1.深刻内涵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一国,或者是一个地区,宏观经济的经济增长结构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高的方式和模式。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凡是要由粗放型的增长,到节约型的增长;从低级的经济结构,到高级的优化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转变。 2.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的地位和相互的比例关系,从宏观看,包括社会总需求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从微观看,包括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等。 经济结构调整,就是通过经济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使经济结构适应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所以经济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必要条件。 3.重大作用 一是能够不断地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二是不断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国际风险的能力,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空间越来越大、道路越走越宽。

中国未来十年经济转型和突破重点

美国经济的第一次重要转型,是在十九世纪的最后 30 年,美国处在重工业化的阶段, 当时最重要的产业是石油、冶炼、钢铁、化工 ,等等,美国涌现出了一批伟大的公司,美孚 石油、 通用电器、 杜邦化工, 他们都是通过资本市场这个平台上迅速崛起的。 尤其重要的是, 在这个阶段,美国资本市场上的并购浪潮风起云涌。 1901 年,卡耐基钢铁公司的产量已经 超过了英国的全国产量,而英国仍然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但华尔街的J.P 。摩根组 织的财团, 买下了卡耐基, 也买下了美国其他几个最大的钢铁公司,

并把它们整合成为了美 国钢铁集团, 一举奠定了美国在世界钢铁业的绝对垄断地位; 而同时期的洛克菲勒的美孚石 油,收购兼并的中小炼油厂多达 400 家。资本市场的平台整合了美国经济,使之上了一个 新的台阶, 成功跨越了重工业化的阶段, 并一举崛起在世界舞台上, 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经济 体。 美国经济的第二次重要转型,是在二十世纪的最后 30 年,美国高科技产业迅速崛起, 在 PC 、电信、互联网、生物制药等四大新兴产业中,独占鳌头,而这些产业中的每一个领

头羊,微软、思科、朗讯、谷歌,无一例外,几乎全部依托于美国资本市场尤其是纳斯达克 的发现和推动。 金融危机 3 年后, 我们突然发现, 美国冒出了两个东西, 第一个是 iPhone , iPhone 横空出世,诺基亚在全球纷纷退市, 2009 年苹果的股价是 70 美元,那时已经是一 个世界级的企业,现在超过了 700

美元。一个世界级的企业在 3 年之内市值翻了 10 倍,我 们还是要惊叹资本市场的资源动员能力。第二个是 Facebook , Facebook 一上市,我们发现 社交网络能够成为了一个新兴产业,这大概是所有人不敢想象的。这又是资本市场发现的。 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两次转型, 都与资本市场息息相关, 不是偶然的。 经济转型是一个 巨大的系统性工程,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下,是决定转型成败的关键。而从长期来看,资本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效率远远超越其他方式。 可能一些同学读过《伟大的博弈》这本书,它是我翻译的,讲述了华尔街发展的历史,

中国经济转型的原因与作用研究

中国经济转型的原因及作用研究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动力及作用 渠道——基于国际贸易和资源 配置效率的分析 学位申请人璐丹 专业名称国际贸易学 学院(系、所)经济学院 指导教师登峰 分类号F740 学校代码10590 U D C 339 密级公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 明 本人重声明 :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 中国 经济转型发展的动力及作用渠道 一 一

基于国际贸易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分析 》 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 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 除文中己经注明 引 用的 容外 , 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作品或成果 。 对本文的研宄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 论文作者签名 : 曰 期

: 年 f 月 丨 又 曰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 、 保存 、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 艮 P : 研宄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大学 。 学校有权保 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他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 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 。

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 可以采用影印 、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 汇编学位论文 。 ( 涉密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 论文作者签名 : 导师签名 : t / 心 日 期 : 年 r 月

( V 日 日期 : 年 7 月 丨 y 日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动力及作用渠道——基于国际贸易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分析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世界各国联系更加紧密,技术扩散更加快速, 科技交流更加频繁,国与国之间合作竞争关系更加明显,而一国在国际上的地 位与话语权,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与此同时,中国步入经济转型的关 键阶段,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面临着从“要素投入驱动型”经济 增长模式向“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而根据新经济增长的理论, 全要素生产率是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源因素,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重 要依据,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动力之源。因此,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备受 国家政策制定者与研究者的关注。 笔者在阅读国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利用我国1999-2014 年间除港澳台 和外30 个省市及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分析促进我国经

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地关系(1)

抓好城市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县政府副县长王洪波 县委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三化”协调发展,把经济做强、工业做大、农业做优、城市做靓、民生做实的基本思路和宏伟目标,给我县城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我们城建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主管城建工作的副县长,如何结合当前全县深化“一创双优”开展“六讲六比两带头”集中活动中,我进行了深入思考,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但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在县委的领导下,重新审视我们的城建工作,进一步理清思路、完善措施,把城市扮靓,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擦亮“名片”,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助推二三五目标早日实现。 一、不断提高对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城市作为永续发展的地域空间,是经济、文化、生态、人口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其伴随经济发展而发展,反过来,又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何做好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这篇大文章,实现城市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以城市发展带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综合力的增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经济发展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条件,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对立统一、互为因果的关系。

(一)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1、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其次,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城市建设作为一个扩大投资、推动消费、促进发展的过程,其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活动。通过城市建设,可以带动房地业、建筑业、商业等十几个相关产业的大发展。从经济发展的全局看,城市建设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作用,虽然不直接创造价值,但参与价值的创造。加快经济发展城建必须先行。城市建设的大发展,大变样,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吸纳剩余劳动力、促进招商引资具有重要意义。 2、城市建设是经营城市增加财力的重要途径 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并加速向资本的转化,是解决城市建设钱从哪里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政府通过公开拍卖、挂牌出售等方式,把存量土地资源转化为土地资产,实现土地资产价值,进而形成了对城市土地的再投入。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并加速其向资本的转化,就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建资金短缺与加速城市建设的矛盾,切实积聚城市建设、改造资金,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进一步推动城市建设向高起点、大手笔、大投入跨越。财政收入的大幅增加,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房地产建设,虽然这个观点是落后的,却是我县目前情况下的唯一选择,是符合目前发展需要

中国经济如何转型

中国经济如何转型? 中共十八大将在11月8日召开,引发全球瞩目。 此次会议之所以倍受关注,盖源于以下几点因素: 其一,中国经济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二,在美国去杠杆化、欧洲陷入漫长债务危机的背景下,中国7%以上的增长堪称世界经济的希望之火; 其二,十八大之前中国经历了重庆唱红打黑的“折腾”,社会认知出现分歧,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需要进一步的“顶层设计”; 其三,经历了过去十年“超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已经面临投资率高达50%、基尼系数突破0.5、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失控、腐败泛滥等一系列瓶颈因素的制约。吴敬琏先生警告说:中国的经济矛盾和社会矛盾已经几乎到了临界点。忠言逆耳利于行。新一届政府能否对形势做出准确判断,并重启改革进程,攸关下一个十年的社会稳定。 新阶段的改革,其核心目标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所谓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主要是实现两个转变:从制造向创新转型,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型。 过去十年,中国充分享受了“入世”红利,“中国制造”的全球市场份额从7%猛增至15%左右。但依然难以摆脱“低价格、低成本、低质量”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不能一味抱怨企业不争气,而要反思制度环境。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动物,企业行为取决于制度环境的导向。而现有的制度环境存在诸多不利于创新的“负向激励”: 1)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2)央企靠行政垄断做大做强,市场经济的“费厄泼赖”难以保障; 3)土地、资金、劳动力、环境等主要生产要素价格被显著扭曲,致使企业可以靠“扭曲的成本优势”赚取利润、获得生存空间; 4)政府掌握了大量的经济资源和审批权,寻租成为企业最快捷的“商业模式”; 5)由于法治尚不完善,再加上企业家寻租成为常态,这导致企业家安全感缺失,重庆打黑更是充分彰显了企业家在公权力面前的脆弱性。于是乎,富人移民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花钱消费其实是人的动物本能,无需刺激,关键是有没有能力消费。眼下中国储蓄率升至50%的历史高位,除了企业储蓄与政府储蓄大幅度上升之外,居民缺乏消费的安全感亦是关键原因:首先,虽然居民收入有所增长,但在经济增长“蛋糕”中所占的份额不断降低,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总收入比重在1992年至2008年间下降了12个百分点。其次,由于长期的利率管制,居民财富保值存在很大挑战。2004-2011年中国一年期银行存款实际利率平均为-0.3%,按照目前超过30万亿的居民存款规模,每年损失即高达1千亿。再次,由于中国股市目前仍然是财富掠夺而非价值创造为主的市场,居民难以通过股权投资分享经济的成长性。第四,房价高企,严重透支居民未来20年收入,导致“中产阶级贫困化”的奇怪现象。最后,中国在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的发展滞后和历史欠账,导致居民严重缺乏安全感。 理解了上述经济转型的“症结”所在,就不难给出十八大之后的“改革任务清单”:---------------------------------------------------------精品文档---------------------------------------------------------------------

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

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Transition of China 内容摘要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30年的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其中中国经济增长经历了三个完整周期,而每一次周期性繁荣都源于一次较大的制度改进,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经济增长与这种制度的改进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而每一次制度的改进又意味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本文就是研究分析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并得出结论:结构转型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经济的增长的负面产物又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 关键词 中国经济经济增长结构转型世界经济 文献综述 在对本课题的研究中,陈平和李广众的《中国的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一文是当前学术界比较权威和全面的,它集中分析了结构转型以及伴随着结构转型的资源转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利用中国的时间序列数据对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伴随着结构转型的资源转移对产出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分析。并且由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表明:结构转型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而非经济增长造成了我国的结构转型。对于总体产出增长而言,伴随着结构转型的资本转移对产出增长的贡献达到7.1%,因此可以将之视为解释我国产出增长的一个独立的、重要的解释变量。(引用) 通过陈平和李广众的《中国的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一文中给出的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利用中国1952-199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来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我以为在中国没有加入世界经济板块,至少没有加入WTO以及成为“世界工厂”之前是可以认为一些外资和国外的某些大国的经济、政治对我们这个课题的研究影响可以降为0 或某个常数。但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成为组成世界经济的重要一部分的时候,世界经济的走向已然成为可以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甚至可以简接来改变中国现有经济结构。在陈平和李广众的一文中,并没有把这个重要的因素加进去,同时他们拿的是中国1952-1998年的数据,虽然可以说明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变化,但是中国加入WTO,经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之后,他们并没有加以分析讨论。 主体内容 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的地位和相互的比例关系,从宏观看,包括社会总需求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从微观看,包括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等。 经济结构调整,就是通过经济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使经济结构适应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所以经济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必要条件。 表1:经济普查后GDP总量修订情况 单位:亿元

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质

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质 纵观当前全国的经济转型,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把科技放在了突出位置。因此,中国当前经济转型的实质就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发展中的高科技含量。 4、当前全国经济转型的重点、任务和方向 目前全国许多地区的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受到国家产业政策、资源和环境的制约,不能更好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中来。因此,全国经济转型的重点是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之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转型的主要任务是开发和应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在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出口和控制污染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转型的方向是发展高科技,用科技化带动产业化。当前的世界经济是高科技主导下全球一体化经济,高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因此,大力发展高科技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提高高科技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高科技产业化是经济转型的必然方向。 5、加入WTO后我国的产业发展态势与经济转型 加入了WTO后,中国的一些优势行业如纺织、服装、鞋类、玩具、机电等由于不再受到最惠国、反倾销之类的威胁,因而得到迅猛发展。这些优势行业在迅速占领世界市场的同时,也在发展壮大中占领了世界生产技术的制高点。以服装为例,2005年中国服装在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设限的情况下,许多产品的外贸出口量和2004年相比仍实现了翻番。中国服装业在向世界市场的迈进中,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水平得到了锻炼和提升,达到和超越了世界一流水平,令欧盟和美国的服装生产界感到震惊。因此,在部分地区的经济转型中,有的地区(如阜新市新邱区)把服装行业作为了产业的发展方向,并且完成了一定数量的外贸出口。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未来的全国经济转型中,我国的优势行业将是一些地区的最佳选择。 (五)当今世界经济转型的潮流 当今世界经济的两个主要特征就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信息化的突起,经济全球化是对全球资源和市场追逐的结果,经济信息化则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使然,在这场竞争中世界经济将转向以商务电子化为代表的新经济。新经济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带动下,将发展成为以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环境技术和管理技术等七大高科技产业为支撑的龙头经济。有的学者甚至把这种新经济称为第三次产业革命。(六)经济转型与传统经济发展 世界经济转型的历史是一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历史,又是一部新兴产业崛起的历史。世界各地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尽管有许多新兴产业的崛起和发展,但是除了一些资源型产业因资源枯竭而退出历史舞台外,传统产业并不会因经济转型而成为终结者,相反传统产业会在经济转型中得到更大程度地改造和提升。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技术、市场和管理支撑,会遇到许多问题。只有在经过漫长而痛苦的孕育发展期后新兴产业才可能成为某个区域的支柱产业。因而,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融合,才是经济转型的最快和最佳选择。在经济转型中,让高新技术和商务电子技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来带动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的流动,从而推进市场资源进行整合,最终促成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是推进经济转型的有效方法。 二、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中国经济转型的原因及作用研究

中国经济转型的原因及作用研究 深圳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动力及作用 渠道——基于国际贸易和资源 配置效率的分析 学位申请人姓名刘璐丹 专业名称国际贸易学 学院(系、所)经济学院 指导教师姓名赵登峰 分类号F740 学校代码10590 U D C 339 密级公开深圳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 :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 中国 经济转型发展的动力及作用渠道 一 一

基于国际贸易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分析 》 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 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 除文中己经注明 引 用的 内容外 , 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作品或成果 。 对本文的研宄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 论文作者签名 : 曰 期

: 年 f 月 丨 又 曰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深圳大学关于收集 、 保存 、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 艮 P : 研宄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深圳大学 。 学校有权保 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他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 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 。

本人授权深圳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 可以采用影印 、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 汇编学位论文 。 ( 涉密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 论文作者签名 : 导师签名 : t / 心 日 期 : 年 r 月

( V 日 日期 : 年 7 月 丨 y 日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动力及作用渠道——基于国际贸易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分析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世界各国联系更加紧密,技术扩散更加快速, 科技交流更加频繁,国与国之间合作竞争关系更加明显,而一国在国际上的地 位与话语权,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与此同时,中国步入经济转型的关 键阶段,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面临着从“要素投入驱动型”经济 增长模式向“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而根据新经济增长的理论, 全要素生产率是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内源因素,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重 要依据,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动力之源。因此,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备受 国家政策制定者与研究者的关注。 笔者在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利用我国1999-2014 年间除港澳台 和西藏外30 个省市及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分析促进我国经

中国经济转型与环境保护

中国经济转型与环境保护1 林衛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代表 意识到当前增长模式对环境的影响后,中国已开始采取措施以减少对能源和自然资源的依赖。除了政府在税收和环境监管方面的措施外,绿色金融将在推进中国环保并可持续增长发挥重要作用。除了通过银行强化绿色信贷指引,扩展绿色金融可通过多样化的资金来源,以及进一步引入民营资金。同时,中国向可持续经济增长、环境保护转型将需要使资源合理定价和配置,其中需要一个包括财政、金融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综合路径。 一、引言 中国经济在过去成功取得高增长也同时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当中对环境的负外部性影响往往并未被纳入家庭和企业的考累之中,所以环境保护丶推广绿色经济增长还有很大的空间。政府将环境保护作为“十二五”规划的目标,此外,去年的三中全会的改革蓝图也将环保作为一个改革重点。根据改革蓝图,水、燃料和电力等资源的定价将更加市场化,并硏究引入环境税,从而将污染和能源损耗的成本内部化。在未来的几十年中,这一目标将鼓励经济向环保方向发展转型。 人们已经意识到通过投资拉动增长,能源密集型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根据多边机构的估计,从中期来看,为了保护环境(包括节能和可再生能源),政府每年将需要在环保上花费2万亿人民币。2 1这篇报告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一定代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政策方向,该报告在2014年有中国人 民银行和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学术论坛上讨论使用。 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银行表明,为了实现低碳经济,每年,全世界将花费5万亿美元来满足交通、

绿色金融一般是指为可再生能源和环境保护提供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例如银行贷款、私募股权、债券以及股票的发行等。3它将指引资本和资源的配置,为解决环境保护的融资需求做出贡献。同时,如果中国过渡到一个可持续并更加环保的增长,就需要一个包括财政、金融和国有企业部门改革的一个综合的路径,这将使资源的定价以及配置更加合理。 本文考察了包括绿色金融等措施的进展,并讨论它对推进中国环保并可持续增长的作用。第二部分考查了环境保护措施,并对金融监管机构做出的现有绿色金融措施作出评估。到目前为止,在绿色金融融资方面,中国主要依赖政府基金和银行贷款。第三部分提供了一些减轻污染负外部性的财政税收措施和加强绿色金融的政策选择,同时也强调国有企业、财政和金融部门的改革对推动保并可持续增长是相辅相成的;第四部分为总结。 二、当前环境保护政策的措施 政府已经实施了一些环保法规来限制污染和工业能源损耗4。通过绿色公共采购以及环保税,在形成以市场为基础上取得一定成就,但是需要做的还有更多。 环保税。虽然中国对多种资源和车辆征税的同时也征收污染费,但是与OECD国家相比,征收总额还是偏低的,并没有把气候变化、局部污染以及拥挤等的负面外部性内在化。税种的实施和设计等问题也阻碍着解决外部性的成本。不同费用在各层地方政府都有不同的共享机制,这种结构不仅降低了系统性征收的作用,也增加了从付费向征收环境税转变模式的难度。税收亦在一个较低水平,并且在实际征税中,执法力度稍为不够(Parry, Heine, Lis, and Li 2014)。最近的估计表明,污染源的聚集和人口的高密度使得中国污染的整体外部性 能源和水资源对基础设施的需求。该数据源自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的和气候小组根据国 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的委托而编写的报告。 3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 4以下的叙述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概况,这并不意味着是实施措施的一个详尽的记录。

浅析中国经济转型与中国经济的现状

浅析中国经济转型与中国经济的现状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辉煌瞩目的成绩。不过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如宏观经济出现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以及严峻的国际现状等,这就迫切地要求中国进行经济转型。中国的经济转型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很多的障碍,而中国经济转型对中国本身及世界都是很有意义的。同时面对金融危机的加剧,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进行了下调。 【关键词】转型障碍中国经济现状 一.中国经济转型的必要性与中国经济现状分析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经济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然而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过度依赖资源投入和投资驱动的基础之上,现在这样的增长方式已经引发了严重的问题。 从宏观经济的深层结构看,表现为内外两个方面的失衡:内部失衡主要表现为投资和消费的失衡,过度投资而消费不足。现在西方发达圜家每年GDP中只有20%左右用于投资,而中国却高达50%左右,从而导致最终需求不足,越来越多的东西卖不掉,国家只好再投资,利用投资带动消费,久而久之就会进入经济发展恶性循环。外部失衡的主要袭现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外汇存底的大量增加.这样可能会造成中国和贸易伙伴国之间的摩擦加剧,同时使国内的贸易条件变差.

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在宏观经济上的集中表现是货币的过量供应。货币的过量供应会导致房地产、股票、收藏品等资产泡沫的形成,而且会使一圜的金融体系变得非常脆弱,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当遇到外部或者内部冲击的时候出现了严重的系统性风险,中国应该借鉴他们的经验。这些问题深层的根源在于由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或称经济发展模式),所以为了解决宏观经济中的这些问题,就必须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另外,当前的国际环境也是很严峻的。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仍在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世界经济面临衰退的风险加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增长将降至0.5%,发达国家经济将出现2.O%的负增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将大副滑落至3.3%,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也将出现2.8%的负增长。在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边和日趋严峻的同时,我国经济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很突出,外部冲击与内部因素相互交织影响,使得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因此,为了应对国内和国外的挑战,中国应当寻求经济转型,以实现经济的义快又好又平稳的发展 二:中国转型中遇到的障碍与中国经济的发展出路 然而中国在1995年制定“九五”计划的时候,就开始要求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十年以后,到了2005年制定“十一

中国经济两次转型的基本结论

中国经济两次转型的基本结论 中国经济两次转型的基本结论张建君 中国经济的两次转型,创造了两个经济奇迹。一是从 1952-1969年快速建立了国民经济工业体系,实现了国家从农业国家向初步工业化国家的转变,原子弹成功试爆、卫星上天,确立了中国成为一个在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一切方面独立自主发展的大国国际地位,创造了快速工业化发展的奇迹;二是从1978到现在快速实现经济体制的转型,并推动了中国经济由落后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转变,成就了举世瞩目的中国模式,创造了快速现代化发展的奇迹。从1952-2008年中国GDP保持了8.1%的增长率,这56年的经济高速成长证明中国的发展道路是成功的;1952年我国GDP 总量只有679亿元,2008年实际超过了77倍,这既有新中国经济建设所奠定的坚实经济基础,更是中国转型经济所创造的经济奇迹。中国经济转型的奇迹,在世界瞩目的经济成就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称赞。从改革缘起的经济增长主题,到改革探索和体制突破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引入,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确立及不断的改革深化,中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改革道路,成为转型经济的中国模式,成就了工业化、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中国模式。需要指出的是,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整数关口,

意味着已经有三代人与改革同呼吸、共命运。改革还待大发展,但必要的检点,是更好发展的起点。为此,有必要对30年的经济转型加以简要的总结。改革30年,中国不但初步完成了经济转型的艰巨任务,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中国奇迹;而且中国经济转型的经济成就令世界注目。改革转型30年,既要体制改革又要经济增长,按照热若尔·罗兰的话来说:“这一困难可以与飞机飞行中拆换发动机相比”。改革以来的中国经济增长率年均保持在9.8%以上的水平。2003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2008年中国人均GDP再创3000美元的大关;中国人均GDP进入了快速翻倍增长的发展时期。按照中国官方的标准,目前中国贫困人口不足3000万,有效的社会基本保障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这就使中国的经济转型不但区别于其他转型国家“转型衰退”的特点,而且带有十分典型的福利增进的转型特征,使得改革的成果较为普遍的造福于中国人民。通过对中国模式的转型过程的描述及主要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一些反映中国经济转型道路逻辑经验和模式特征的基本结论。 一、转型要破除模式崇拜和理论教条 中国的两次转型,虽然创造了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发展奇迹。但两次转型,形成了两种教条,出现了两种模式崇拜,值得警惕。一种模式崇拜是苏联模式,把苏联模式看作是社会主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转型。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转型 1、转型的四个阶段 在某种程度上,全国新一轮经济转型浪潮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转型的延续和发展。因此,要研究当前中国的经济转型,必须先研究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转型。改革开放后,中国从计划经济迈向了市场经济,阶段性过渡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转型的主要特征。有专家认为,中国的经济转型一开始并不是朝着市场经济发展,通常采用“先试验后推广”和“不断调整目标”等做法。总体上讲经济转型是渐进的,但在某个阶段也有激进的性质。 中国从计划 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即经济的自由化、市场化、民营化和国际化。其一,在经济自由化的过程中,中国经历了一个从农村到城市的渐进式改革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以放开国有企业自主经营权为核心的改革,使国有企业初步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同时也使非国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二,经济市场化的改革将国营企业推向了市场,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展开竞争。其三,经济民营化改革强调了产权的重要性,允许了经济更大程度上的经济自由,各种所有制的竞争,使非国有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力量;其四,经济国际化的改革,使中国经济在加速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同时能够面对世界新经济的挑战,逐步向国际经济一体化过渡,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中来。 2、当前全国经济转型概况 加入WTO后,中国经济正飞速地迈向国际化。在国际化竞争和较量的进程中,中国经济将出现一种新观念、新技术和新体制相结合的经济转型模式。这种经济转型模式不仅是中国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且还将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当前,全国许多地区提出了经济转型的构想,并且许多地区还制订了经济转型规划。其它地区虽然没有提出经济转型的问题,但是实质上也在做着经济转型的工作。整体上看,全国经济转型可分为北方的经济转型和南方的经济转型,并且南北双方的经济转型有着明显区别。北方的经济转型以东北三省为代表,南方的经济转型以粤、浙、闽等省为代表。北方是我国的能源基地,改革开放近二十多年来的能源开采利用,许多地区能源开采业进入了萎缩期,由于资源的逐渐枯竭,导致了一些社会矛盾的出现。东北以阜新市、辽源市、伊春市、大庆市为代表的四个国务院资源型经济转型试点城市,转型的主要任务是减少能源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另外,北方是我国重型制造业基地,但是制造业整体水平落后。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态势,北方工业需要有新的提升。因此,北方经济转型的核心是发展替代产业、接续产业,其次是产业技术升级和经济制度创新。也就是说北方经济转型是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技术进步为辅的经济转型。南方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中国经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核心地带”,尽管如此,南方经济与世界发达经济还存在着生产技术、管理上的差距。因此,南方经济转型的核心是推进产业技术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质上是与世界经济接轨,参与世界竞争。 3、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质

城市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

城市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随着我国社会生成产力的不断发展,经济的深化改革与转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的推进,城市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已越来越紧密。但是我国的城市发展起步较晚,形式粗犷,且多以改变城市的外观为主要目标,不太注重内涵建设,缺少长远发展布局,间接影响了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而良好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实现城市良性发展的前提,因此面向可持续发展,认识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城市发展的必要的一环。它既强调城市发展中经济的重要性,又体现了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调性。 城市经济发展关系 城市发展 城市发展是指政治、经济、贸易、金融、科教文化、生态环境、人口等因素的综合发展,其发展伴随经济增长而加快,反过来,又对经济的增长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投资量、劳动量、生产率水平。用现价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的速度。 经济增长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条件,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对立统一、互为因果的关系。如何做好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相结合,实现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和谐关系,以城市发展带动经济增长,以经济增长促进城市综合力的增强,是认识和研究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键。 一、城市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动力 1、城市发展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生力军 城市建设作为一个扩大投资、推动消费、促进发展的过程,其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活动。通过城市建设,可以带动房地业、建筑业、商业等十几个相关产业的大发

中国经济转型的路径分析

第31卷 第1期2016年1月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Vol.31No.1Jan.2016 doi:10.16299/j.1009?6116.2016.01.001 中国经济转型的路径分析 刘霞辉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836) 摘 要:文章在回顾经济转型理论与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中国目前经济增长遇到的困境,借鉴新卡尔多事实的相关理论,提出了要使中国经济再上新台阶,从 十三五”开始必须进行经济转型三转型的基本路径是:首先,合理确定政府的定位,使其从经济增长的带领者转化为发动者,从前台走向幕后;其次,进行财税制度改革,适应中国经济增长新阶段,使税制由工业化阶段的间接税制逐步过渡到城市化阶段所要求的直接税制;第三,进一步完善市场竞争环境,通过价格制度改革二事业单位改革等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真正使创新和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大作用三 关键词: 十三五”;经济转型路径;新卡尔多事实;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6116(2016)01??0001??06 收稿日期:2015??10??21 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2012)三 作者简介:刘霞辉(1962 ),男,湖南岳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室主任,研究方向:宏 观经济管理三 十三五”时期及未来十五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国内外需不振,经济转型的压力下,经济出现了明显的下行压力三客观上看,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三一是 十三五”期间劳动力要素供给将出现拐点,且随着城市化率的提升,资本要素供给的增长速度也将下降到个位数三二是随着产业结构的现代化(工业二服务业等现代部门的增加值按可比价计算约占GDP 的93%),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现代部门转移的结构性配置效率下降;同时,由于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低于第二产业,导致服务业规模扩张过程中的劳动二资本非效率配置问题突出,并引致整体劳动生产率改进速度下降三三是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高峰期近30%左右的水平,下降到了目前约17%的水平三四是随着 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分配要素开始向劳动者倾斜,劳动产出弹性上升到 0.5的水平,进一步强化了经济减速趋势三在此背景下,要保持中国经济的较快增长,经济转型是关键三 一二经济转型的理论与事实:经济发展的阶段性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经济成长 的阶段“一书中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提出了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他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它们是传统社会阶段二准备起飞阶段二起飞阶段二走向成熟阶段二大众消费阶段三第一个阶段是传统社会阶段,生产功能有限,一般是封闭或孤立的经济,技术相对落后三第二个阶段是准备起飞阶段,开始经济改革,主导产业通常是第一产业或者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三第三个阶段是经济起飞阶段,是经济由落后阶段向先进阶段的过渡时期,大量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制造业,外国投资明显增加,出现若干区域性的增长极三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从农业转向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如服装二鞋二玩具二小工艺品和标准化的家电产品三第四阶段是走向成熟阶段,产业及出口的产品开始多样化,投资重点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密集型产业,交通和通信设施显著改善,企业开始向国外投资三中国目前已经进入了这一发展阶段三第五阶段是大众消费阶段,一个经济体的主要产业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在休闲二教育二保健二国家安全二社会保障项目上的消费增加三目前,主要的发达国家都已进入这一发展 四 1四

2018年城市经济发展情况总结

2018年城市经济发展情况总结 今年以来,我市把发展城市经济作为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出台《关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工作意见》和《关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实施细则》,聚焦七个重点领域,培育壮大城市经济主导产业,城市经济发展趋势良好。 一、工作推进情况 1.服装城转型。今年以来,服装城(莫城街道)按照年初确定的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围绕提升业态层次、构建配套体系、推进制造业服务化三大主线,创新性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江南时尚创意园已招商完成,进入试运营阶段,引进原创设计工作室,成立中韩时尚设计中心,努力实现服装城服务业业态层次的提升。成功举办服博会、时装周和以淘宝直播产业带直播日活动,赴迪拜开展“中国常熟服装城——迪拜经贸合作推介会”,与阿联酋商界人士共同探讨“一带一路”倡议下双方拓展经贸合作的新机遇。稳步推进新东方男装城、第一楼男装、宝鼎女装等特色标签市场转型升级,1-12月,预计市场成交额1373亿元、增长5 %;优化市场采购贸易联网信息监管平台功能,运营市场采购监管场所,中亚市场采购专列全程物流时效快速提升30%;1-9月,服装城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货值约8.72亿美元,同比下降19.85%,累计货值21.65亿美元。监管平台上1-9月完成备

案商户133家,备案外贸服务企业14 家。完成智慧商城发展规划编制,“智慧商城”项目荣获国家级“双创”平台试点示范。打造快捷便利智能化的全域物流系统,加快建设服装城物流配送中心,积极审批通过《常熟国际贸易物流港控制性详细规划》公示,打造智慧物流。 2.大数据产业。市城市经济发展公司成立,负责大数据产业园,金融产业园的招商与运营。大数据产业园展示中心展馆建成投用,自城发公司成立以来,产业园内新签订入驻企业9家,入驻企业总数达29家,产业园江南大厦已出租面积约为8950平方米,出租率约为40.7%。当前,中图地理大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易华录数据湖示范项目工程、中科软常熟大数据服务平台等6个项目正在积极洽谈中,另有潜在项目12家。召开专门协调会,研究数字经济产业新城项目相关事宜;召开“常熟市城市金融及大数据产业推介会”,会上共签约易华录等大数据项目三个。1-9月,全市大数据企业实现营收9.68亿元,同比增长144.5%;入库税收4994万元,同比增长115.1%。 3.金融服务。截止三季度,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302.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78.9亿元,增长8.4%,贷款余额2586.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11.51亿元,增长8.2%。金融产业园自城发公司成立以来,已签订入驻企业2家,分别是江南农村商业银行、常熟创业投资协会,产业园已入驻企业总数达16家,截至目前,产业园尚有中国人寿、中国人保等在谈项目4家。召开“常熟市城市金融及大数据产业推介会”,会上共签约江南农商行等金融项目两个。上海石油交易平台项目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经济转型的概念 经济转型(Economic Transition)或经济转轨(Economic transformation)是指一种经济运行状态转向另一种经济运行状态。这种转变有四个关键要素:转型目标模式、转型初始条件、转型过程方式和转型终极条件。其中,转型目标模式以及所谓渐进和激进两种转型方式的比较已是人们熟悉的命题,而对转型的条件研究却有所忽略。实际上,初始条件转变为终极条件非常重要,不同的经济运行条件必然会导致不同的运行路径依赖,产生不同的结果,也对目标模式产生。在探讨经济转型之前,应分析“转型”一词的词义。“转型”作为一个基本概念,最初应用在数学、医学和语言学领域,后来才延伸到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布哈林在研究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的转型过程中,曾首先使用了“经济转型”的概念。 在研究文献中,对经济转型的表述及研究的侧重点均有不同,中文文献往往以“改革、转型、渐进和转化”来描述。 就经济转型的概念而言,经济转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根本变化。具体地讲,经济转型是经济体制的更新,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经济结构的提升,是支柱产业的替换,是国民经济体制和结构发生的一 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经济转型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任何一个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都 会面临经济转型的问题。即使是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经济非常发达的西方国家,其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也并非尽善尽美,也存在着现存经济制度向更合理、更完善经济制度转型的过程,也存在着从某种经济结构向另一种经济结构过渡的过程。 经济转型的分类 经济转型有多种分类方法,常见的有以下两种划分方法: 1、按转型的状态划分:分为体制转型和结构转型。 体制转型。指从高度集中的计划再分配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体制转型的目的是在一段时间内完成制度创新。 结构转型。是指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型。结构转型的目的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而在转型过程中改变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和区域经济体系中的地位。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市场结构、供求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等等。因此,结构转型又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技术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结构调整等。 另外,有的学者把经济转型的状态分为四类:经济体制转型、发展战略转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经济结构转型等。我们认为,无论怎么划分,经济转型都不外乎体制转型和结构转型两种类型。 2、按转型的速度划分:分为激进式转型和渐进式转型。 激进式转型。指实施激进而全面的改革计划,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进行尽可能多的改革。大多数学者把俄罗斯和东欧“休克疗法”的经济改革称为激进式转型。激进式转型注重的是改革的终极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