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第2节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导学案(1)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第2节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导学案(1)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第2节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导学案(1)

学校临清三中学科生物编写人:冯子文审稿人:周晓成

第六章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知道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2、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及措施。

3、知道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二、预习内容

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 等。

2、生物圈内________,它们所拥有的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一般概括三方面:一是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

4、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概括为_________和________两大类;其中_________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5、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求”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

三、提出疑惑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2.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3.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4.进行资料搜集,了解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展。

学习重点和难点

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二、学习过程

(一)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1“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其中的“我们”是指谁?如何理解“共同的”涵义?

2、观察图6-6,举出我们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其形成的原因。

(二)生物多样性

1分析课本P125实例1,讨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实例1和实例2说明了生物多样性的哪些价值?

〖思考与讨论〗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2、如何保护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否意味着禁止升发和利用?

(三)可持续发展

思考: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反思总结

(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起因、危害、防治措施)

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

潜在价值

生物多样性价值间接价值

(2)保护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

就地保护——最有效的保护

保护措施

易地保护

(3)人类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

四、当堂检测

1、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

①全球气候变化②粮食短缺③臭氧层破坏④土地荒漠化⑤海洋污染⑥生物多样性锐减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⑥

D.①④⑤⑥

2、下列不属于野生生物资源价值的是()

①工业原料②科学研究③美学④间接使用价值⑤潜在使用价值⑥药用价值⑦野生生物数量太多,不利于生态平衡

A. ②

B. ⑥

C.⑦

D. ③

3、(多选)下列关于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禁止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B.野生生物的保护不仅要保护所有的野生动物还要保护所有的野生植物

C.自然保护要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并举

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惟一方法

4、简要回答生物多样的有关问题

(1)性状表现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从分子水平看,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从进化的角度看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三个层次上来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其中重要而有效的手段是______________。但对一些珍稀,濒危、繁殖能力很差的动物如大熊猫还需要________,另外采用___________等先进手段进行拯救。

课后练习与提高

1、下列哪一措施最可能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相符()

A.森林的采伐量小于生长量

B.人工鱼塘生产者的能量小于消费者的能量

C.农田通过作物输出的氮素多于补充的氮素

D.向农田施用无机氮肥多于生物固定的氮肥

2、下列除哪项外,均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A.遗传多样性

B.变异多样性

C.物种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包括()

①建立自然保护区②引入新的物种③对濒危的物种采取迁地保护

④开发野生生物资源⑤改良生物培养新品种⑥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①③⑥

4、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而采取的就地保护主要是指()

A.进行水土保护

B.建立自然保护区

C.保护生态系统

D.减少外来物种

5、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合理措施是()

A.禁止捕鱼

B.提倡人类养殖

C.适当捕捞成鱼

D.饲养单一品种鱼

6、海域发生“赤潮”,会使大批鱼类及海产动物死亡,形成“赤潮”的主要原因是()

A.海水受化学物质污染

B.海洋浮游生物突发性增殖

C.海水受生活垃圾污染

D.水土流失,大量红土壤进入大海

7、(多选)目前有三项被公认为世界三大环境问题,下列哪几项属于该三大环境问题()

A.人口急剧增长

B.酸雨

C.温室效应

D.臭氧层破坏

8、(多选)下列不属于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的最佳方法是()

A.封山育林,禁止砍伐

B.允许林区人民大砍大种,先富起来

C.实行有计划的合理砍伐

D.砍伐热带雨林,营造杉木纯种林

9、阅读下面三个事例:

事例一:我国某海岛的天然林覆盖率在1965年为25.7%,1974年为18.7%;1981年仅为8.53%,并且因遮盖地面程度大大降低,从而导致了坡垒等珍稀树种濒临灭绝。

事例二:我国西北某县野生甘草面积在1967年为4万多公顷,30年后已有一半被挖尽,我国的野马已经绝迹,野骆驼等野生动物也濒临灭绝。

事例三:一种原产日本的林业害虫,于20世纪80年代侵入我国华南沿海地区,并且由于缺乏天敌而迅速蔓延开来。1990年统计,这种害虫使该地区13万多公顷的马尾松林受到危害。

根据以上事例,回答下列问题:

(1)事例一说明造成野生生物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事例二说明造成这些野生生物资源明显减少或绝迹的原因是________和对生态环境的_________开发利用。

(3)事例三说明,由于______入侵或引种到_______的地区,使得这些地区原有物种受到威胁。

10、“绿色奥运”是北京市争办2008年奥运主办权的口号之一。“绿色”的含义除了包括城市绿化、绿色生活方式与消费观念外,还应包括尊重自然、珍爱生命,追求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道理等。“绿色北京”需要我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1)北京市的绿地总面积和人均绿地面积在逐年上升,与此同时,大量的非本地树种、草种“侵入”了首都,而大量的本地物种却遭受冷落。你认为外来物种的入侵可能会产生的后果是_______。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在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2)垃圾实际是被人们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是绿色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图6-7是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一种方案,此方案中①、②过程需要每一位市民的参与,我们参与的行动方式是_______。④、⑤过程利用的生物隶

属生态系统的________。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角度分析,④、⑤途径与③途径相比的优点是_________。

【当堂检测答案】1、C 2、C 3、ABD 4、(1)蛋白质的多样性DNA上基因的多样性生物生存的多种多样环境,对生物进行不同方向的自然选择而形成的(2)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克隆、细胞培养。

【课后练习与提高答案】1-5 C B D B C 6-8 B BCD ABD 9、①生存环境的改变或破坏②滥捕乱猎或滥采乱伐掠夺式③外来物种缺少天敌10、①使本地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基因物种生态系统②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分解者除利用了有机垃圾中的能量外,还充分地、分层地多级利用了垃圾中的物质。

5.2参与旅游环境保护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3[人教版] 第二节参与旅游环境保护 教学目标: 1.充分认识旅游者自身行为对旅游环境的影响,特别是负面影响,包括对旅游资源和旅游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破坏。 2.学会按照生态旅游的行为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为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旅游者自身行为对旅游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做个生态旅游者 难点:旅游者自身行为对旅游环境的负面影响 教学用具:景观图片、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旅游者在旅游的同时,对旅游地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积极影响是为旅游地的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及文化建设做出贡献,消极影响是大量游客的到来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 损失几乎是无法补救的。我国的三大石窟在自然风化与人为原因(游客涌入改变石窟小气候)的双重作用 无意的,我们每一个普通游客的正常旅游活动也会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一、旅游者行为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负面影响 1、环境破坏。 ①如捕杀珍禽异兽、滥伐林木、乱挖草皮等,破坏当地的动植物资源,造成生态系统失衡; ②游人过多,足踏、触摸、呼吸、体温等,会使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受到损坏; ③由于一些游客缺少社会公德,在旅游区内攀木折花、乱涂、乱写、乱刻、乱画、肆意践踏文物、随地吐痰等,对风景和文物古迹产生了直接的破坏。 2、环境污染。 旅游活动是一种消费活动,当然会产生各类废弃物。尤其是当游客数量过多而使大量废弃物排入环境后,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水污染。 3、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大量旅游者的到来,以及为接待旅游者而进行的各项服务,必然冲击当地正常的社会秩序。 漫画反映的是对旅游资源的故意破坏,那些缺乏社会公德的游客应该受到谴责、批评,甚至是严 厉的处罚。 措施解决问题。

高中生物必修三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读书笔记

第五章生态系统专题 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二、稳定性的原因: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 三、稳定性的表现: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相反关系: (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森林适量砍伐、草原合理载畜量、海洋适度捕捞、农田控制病虫害,建造防护林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池塘合理投放鱼苗、饲料;农田合理施肥、合理灌溉 五、

六、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七、生物多样性 1、概念:生物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价值:①潜在价值(未知) ②间接价值(生态功能) 例如:保持水土、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 ③直接价值(除了潜在价值和间接价值以外的价值) 例如:药用价值、观赏价值、科研价值、食用价值等 注意: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 3、保护措施: ①就地保护:是最有效的保护, 例如在原地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等。 ②易地保护:将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 例如建立动物园、植物园、濒危动植物繁殖中心。建立精子库和种子库。 近年来还用人工受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 注意:保护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并不意味着禁止利用和开发 八、可持续发展: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协调发展。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3、细胞外液的成分 a.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b.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c.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 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d.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 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4、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a.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 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吃冰棋淋会口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b.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H+ + HCO3- c.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 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5、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 ①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②营养不良 ③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6、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 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当尿液流经肾 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 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二、稳态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 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 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高考命题热点(二)生命科学与环境保护-高考生物三轮复习冲刺练习

高考命题热点专项练(二)生命科学与环境保护 1.(2019湖南常德期末)2018年环境日主题确定为“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即希望人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使我们国家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就是新物种形成的过程 C.合理开发和利用野生资源是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措施 D.森林具有的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2.(2019福建漳州质监)人们利用恢复生态学技术改造盐碱化草地,可使重度盐碱化草地恢复至中度盐碱化草地,并最终恢复至轻度盐碱化草地和良好草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改造盐碱化草地的过程中,群落的空间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B.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有益于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C.在不同阶段种植不同种类的牧草来改善盐碱化草地可提高生物多样性 D.盐碱化草地生态系统中能量循环的速度取决于该生态系统恢复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3.(2019山东临沂质检)习总书记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建立植物园、禁止采伐珍稀濒危植物,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可行措施 B.提高三江源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是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举措 C.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循环利用实现经济循环 D.雾霾天气影响物种生育的温度、光照、pH等环境条件,会破坏生物多样性 4.(2019湖南株洲质检)在退化荒丘上建成的塞罕坝林场是我国荒漠化治理的典范。为更好地管理、利用林木资源,科研人员研究了不同砍伐强度对塞罕坝林场落叶松人工林的林木生物量影响,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图版_重点强化卷1 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 含答案 精品

重点强化卷(一) 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植被的减水减沙效益图,完成1~2题。 1.植被覆盖率与径流减少率、侵蚀减少率的关系是( ) 【导学号:73360114】A.呈正相关 B.与侵蚀减少率呈正相关,与径流减少率呈负相关 C.呈负相关 D.与侵蚀减少率呈负相关,与径流减少率呈正相关 2.下列关于植被覆盖率的提高对土壤侵蚀和径流量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一样大B.对土壤侵蚀影响大 C.对径流量影响大D.无法判断 【解析】由图可知,植被覆盖率与径流减少率、侵蚀减少率呈正相关,侵蚀减少率受植被覆盖率影响更大。 【答案】 1.A 2.B 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图1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3~4题。 图1

图2 3.图2中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是( ) A.水平梯田B.坡式梯田 C.隔坡梯田D.反坡梯田 4.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 ) 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B.修筑难度小 C.利于机械化耕作D.便于灌溉施肥 【解析】第3题,图2的比例尺较大,表示的范围较小,并且坡度变化不大,但是陡缓相间的特征明显。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等高线密集处坡度较大,不宜耕作,应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等高线稀疏处本身地势较平整,稍加整理即可耕种。综上分析,隔坡梯田最适宜。水平梯田和坡式梯田适合坡度较陡的地区,反坡梯田适合坡度更为和缓且缺水的地区。第4题,反坡梯田中的反坡与坡向相反,不利于水流顺坡而下,更有利于水土保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能够进一步减缓水流速度,增强水土保持效果。 【答案】 3.C 4.A 读下表,完成5~6题。 某区域2006~2010年湿地的转化单位:hm2 少。 5.各类湿地面积变化幅度由小到大顺序为( ) A.水库坑塘海涂水田河渠 B.河渠水田海涂水库坑塘 C.水田河渠水库坑塘海涂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稳态 知识点总结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考点: 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考点: 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 (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 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 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 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 水中毒; 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 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 吃冰棋淋会口渴; 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 H+ + HCO3- 温度 :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 ,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 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1,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2,营养不良 ) ( 3,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 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 尿。 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 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 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 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实验一,生物体维持PH值稳定的机制 本实验采用对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 加入酸和碱溶液引起的PH不同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7 7 7 总结: 以上三条曲线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物质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

高中生物《生物科学与社会》第四章 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苏教版知识点练习

高中生物《生物科学与社会》第四章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苏教版知识点练习 第1题【单选题】 用微生物处理污水,使污水得到净化,下列与这一措施无关的是( ) A、要利用厌氧型微生物 B、要利用需氧型微生物 C、要首先清除污水中个体大的固体污染物 D、污水净化后,应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位于某大城市风景区的一个湖泊,由于受到周围环境生活废水的严重污染,出现了"水华"现象。生物科技工作者经过研究发现,在发生"水华"的水域适量放养一种鱼,不仅可以解决"水华"问题,而且可以收获大量的鱼。那么,放养的这种鱼应该是( ) A、捕食浮游植物的链鱼 B、捕食浮游动物的鳙鱼 C、捕食水草的草鱼 D、捕食各种螺狮的青鱼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发菜与下列哪种生物的结构相似( ) A、大豆 B、大肠杆菌

C、线虫 D、酵母菌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在绿色食品中,禁止使用有机磷农药。若长期使用有机磷农药,会随着营养级的升高富集,还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其原因是( ) A、有机磷农药杀死了绝大多数生物,只有藻类繁殖 B、有机磷农药选择了藻类的繁殖 C、有机磷农药分解后,为藻类的繁殖提供了大量的无机磷 D、有机磷对于植物来说,是一种高级肥料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工农业及城市生活污水中含有磷,处理污水时要不要去除磷,以下几种观点你认为正确的是( ) A、磷是生物的营养元素,不必除去 B、含磷的污水是很好的肥料,不必除去 C、过量的含磷污水会导致水体藻类增殖,水质恶化,必须除去 D、磷对人体无害,除去与否无关紧要 【答案】: 【解析】:

必修三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基础知识梳理】 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一、黄土高原概况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地处黄河中上游与海河上游地区,一般泛指太行山脉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的广大区域。面积30多万平方千米,地表大部分被厚层黄土覆盖。这里沟谷发育,地表破碎,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①对耕地的影响: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②对黄河的影响: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使下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严重威胁两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了自然灾害。 三、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原因: ①地理环境的过渡性:黄土高原处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的地区,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错,生态环境脆弱。 ②土壤质地特殊性:黄土质地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实,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容易分散,极易受流水的侵蚀。 ③降水的不均匀性:黄土高原地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多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 ④自然灾害多发性:黄土高原是我国地质灾害频繁地区,滑坡、塌陷、泥石流等时有发生, 从而加剧了水土流失。 2.人为因素:(主要因素) ①人口压力(根本原因):人口迅速增长,人均耕地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对土地资源的压力日益增大。 ②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轮荒耕作制度,使林草植被遭到破坏,加剧水土流失。露天开矿破坏地表植被。无计划地修建窑洞、修路、建设水利设施也会加剧水土流失。 ③破坏植被:农业垦荒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历史上营造宫殿、伐木烧薪、战争等破坏植被。 四、区域水土流失的治理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进行综合治理。 ①工程措施:固沟、护坡、保塬。 ②农业技术措施:在耕作区,因地制宜开展平整土地、栽培种植、轮作套种等农耕作业。同时,精选良种、发展地膜、喷灌滴灌技术等,以达到提高土壤肥力、保持水土的目的。 ③生物措施: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 【补充】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一、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 1.范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大部。 2.干旱原因:远离海洋,加上高大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导致本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时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3.景观特征:水分条件自东向西逐渐变干,自然景观以草原和荒漠为主要特征。 二、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 ①地表覆盖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加上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这就为风沙活动提供条件。②气候 干旱促进荒漠化的进程。 2.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过度樵柴、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交通不注意环保等方面。 三、荒漠化的防治 1.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 2.内容:一是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三是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整治模式: 首先有明确的整治目标,即贯彻国家环境和资源法规,建立既防治荒漠化,又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防治体系,求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 其次,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各种外力作用的性质,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 第三,要有健全而完善的治理实施系统。这是因地制宜实施治理措施,完成荒漠化防治目标的基本保证。 建立早期预警系统,是预防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任何有效的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消除贫困为核心。 4.治理措施和经验: 干旱、半干旱流沙地区飞机播种、设置沙障固沙、钻孔深栽等造林技术世界领先。 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三北”防护林被称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第二节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一、鲁尔区发展的背景 鲁尔区的优势区位条件(5条):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鲁尔煤田) ②离铁矿区较近(初期:法国洛林;后期:瑞典等地) ③充沛的水源(温带海洋性气候;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 ④便捷的水陆交通 ⑤广阔的市场 二、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传统产业的衰落原因: (1)内因:①生产结构单一(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doc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一) 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6. (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7.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兴奋部位的电位:外负内正。 9.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10.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二) 1.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2.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3.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4.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5.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6.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7.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地位。 8.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9.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10.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向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少,生长的慢,背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多,生长的快。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三) 1.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 3.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一般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

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 目标的确定 环境和资的问题,与人类的行为紧密相关。本节内容,作为本的结尾,同时,也是本模块学习的结束,应该着意引导学生在本前三节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形成有关环境保护和资合理利用的行为和意识。改变人类的行为方式,应该从生产和消费行为两方面着手,而消费行为则会影响,甚至能够决定生产方式。绿色消费的方式,不仅考虑要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安全和健康需要,还要考虑满足后代的消费需求、安全和健康需要。这种消费方式,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方式。因此,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绿色消费。简述绿色消费的兴起、说出绿色消费的概念是学习本节后续内容的基础。生活中有很多消费行为,哪些是绿色的消费行为呢?尤其是自己有哪些行为和观念还不符合绿色消费?通过让学生评价自己的消费行为,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消费行为还不是绿色消费,让学生认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行为。但是,仅仅是自己做到绿色消费还不够,作为社会的一员,还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即让更多的人进行绿色消费。因此,参与“宣传绿色消费观念,倡导绿色消费行为”的活动就很有必要。 --思路

教学实施的程序 前师生搜集有关绿色消费的资料,在网站上建立倡导绿色消费的网页,内容包括:什么是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误区、网络自测问卷(中英)、倡导绿色消费的宣言、问题讨论区等。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 教学手段 与方法 预期目的 导言

同学讨论对绿色消费的认识 教师总结,从绿色消费的兴起,引导学习绿色消费的概念 澄清学生对绿色消费的错误认识 通过网络平台,让学生提问,发现学生中对绿色消费的“误区”提出填写绿色消费自测卷的要求

分析调查结果 结束语 师:今天,在我们心中,绿色不仅是由树木花草构成的风景,而且是安全、健康、清洁和环保等美好事物的象征。在商店里,消费者可选购绿色产品和绿色食品。在各种媒体中,以绿为冠的新名词不时扑入眼帘。就连广告用词中,商家也常常大谈“绿色”。很多公司和企业的标志,也设计成双手紧握着绿叶。转眼间,“绿色”充溢于我们的生活,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绿色时代”。“绿色消费”这一概念离我们的生活似乎越越贴近了。但是,同学们对“绿色消费”了解多少呢?你们

必修三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学习目标】 1.描述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2.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关注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4.运用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方法,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 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自主学习与点拨】 【预习完成】 1、,“地球村”第60亿位公民降生。年,我国将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2001年,我国颁布了《》,从而把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和制度措施等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我国的人口和已明显下降,目前已进入 低水平的国家行列。 2、我国历年来人口增长的曲线呈型。 3、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口人将在较长时期内。我国人口发展的目标是:年,人口总数(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要控制在亿以内;年,人口总数要控制 在亿以内;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接近亿)以后,将缓慢下降,从而基本实现人口与、、和的协调发展。 4、人口增长过快对我国的资源、资源、资源以及能源等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也加剧了环境污染。 5、我国在控制的同时,还加大了保护和的力度,如植树种草, ,防治;监控、治理;加强 和,以及推进等。 【练习巩固】 1、按一对夫妇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20~40年, 美国需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量的动态信息主要来自 A.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 B.现有人口数量 C.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D.人口男女性别比例 2.图28—7分别表示A、B两国人口的女性年龄组成图(设性别比例=1.0)。横轴示年龄,纵轴示各年龄段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下列叙述能反映人口数量变化规律的是 A.图中涂成黑色的部分表示幼年个体,预计A国的人口增长率一定更快 B.设A国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为a,人口基数为x,则y年后的人口总数为x+ay C.若B国的平均寿命增加,出生率不变,则在和平年代,人口增长率将会增加 D.若A国实施晚婚政策,但每个育龄妇女出生人口数不变,则出生率也不变

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13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学案

13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1.近五年课标卷对生态系统的考查难度较小,侧重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特点以及稳定性的类型、高低的判断等。 2.在题型方面,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考查到。在命题形式方面,常借助简洁的文字材料或者结合具体的食物链、食物网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及三大功能,非选择题的填充内容注重教材中的相关科学名词及结论性语句的考查。 3.新考纲无变化。备考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析、理解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2)借助图解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3)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大小、破坏及对稳定性的保护措施等。(4)运用实例识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 考点1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生态系统四种成分关系图的判断技巧 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再根据两者中有“3”个指出箭头的D为 考向预测

“生产者”,有“3”个指入箭头的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最后根据D→A→B,确定A为消费者,B 为分解者。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图解 (1)分析图示需注意:①消费者摄入能量=消费者同化能量+粪便中能量,即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能量,应为上一营养级固定或同化能量;②消费者同化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③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2)能量传递效率与能量利用效率不同: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即(某一营养级全部生物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全部生物同化量)×100%,而不是相邻营养级中个体间的传递效率,如“一只狼”捕获“一只狐”时,应获得了狐的“大部分能量”而不是只获得了“10%~20%”的能量,“所有狼”捕获“所有狐”时,获得的能量才是10%~20%。 例1.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高等植物约202种,以矮小的草本和垫状植物为主,木本植物极少;另外,还生活着藏羚羊、岩羊、野驴、白唇鹿、狼、雪豹、棕熊、秃鹫、猎隼、细菌、真菌等。关于以上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它们中的植物属于自养型生物,自养型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C.它们中的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 D.它们中的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解题思路】矮小的草本、垫状植物、木本植物是生产者,藏羚羊、岩羊、野驴、白唇鹿、狼、雪豹、棕熊、猎隼等是消费者,秃鹫、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与真菌等是分解者,但是,生态系统除包括上述组成成分外,还包括阳光、空气、温度,水、土壤等无机环境,A错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型生物,但有些植物(如菟丝子)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营寄生生活,而且并不是所有的自养型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如硝化细菌,其进行是化能合成作用,B错误;在生态系统中,不是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如秃鹫可以是分解者,C错误;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D正确。 【答案】D “三判”生态系统各生物成分 1.判断生产者时要注意是否为“自养型”生物,若为自养型生物,则为生产者。 2.判断消费者时要特别注意异养型、寄生、捕食、非腐生等关键词,植物、微生物都有可能成为消费者。 3.判断分解者的主要依据是“腐生型”,凡腐生型生物均属分解者。 例2.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1)

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事业已得到了迅速发展。其特点是起步晚、基础差、发展的速度快。从内外接待来看是先国外、后国内,以接待国外带动国内旅游。现在已经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无烟工业”产业。它在国民经济诸多产业中,独具“朝阳产业”的特色。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由于国家采取了鼓励部门、地方、集体、个体、外资一起上的政策,进一步促进了旅游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一、我国旅游环境存在的问题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 1.工业“三废”造成对旅游的严重污染?据有关方面 报导,昆明滇池、杭州西湖、无锡太湖、武汉东湖、桂林漓江、长江三峡等旅游区,受到沿岸工业废水、废渣和城市生活污水、垃圾的污染,水质逐年下降,有的形成沿江段污染带,例如四川乐山大佛脚下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水汇流处形成了一条长年不消的黑色污染带;江苏苏州著名的寒山寺下有一条黑臭的河流是造纸厂排放液所致,使得文化灿烂、景观奇特的大佛和寺院大煞风景,严重地影响了游人观山赏水的心情。 又据了解,峨眉山国家级风景区,这些年来污染呈增长趋势,山下共有市属企业150个,乡镇企业95个,监测数据表明,每年废气排放量达92.7亿标立方米,致使大气环境质量达到中等污染状态。大气污染还引来酸雨对风景名胜区,文物建筑的危害,峨眉山顶冷杉大片死亡。这些都是工业“三废”对文物古迹造成的腐蚀和灾害。?

2.旅游区内生活污水、垃圾及燃煤污染日益加重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区内各大饭店、宾馆林立而起,由于旅游人数逐年增加,景区内的楼堂馆所及生活设施也随之巨增,随即带来了生活废水、垃圾粪便和燃煤等污染,使旅游区的环境质量下降,观赏价值也随之贬低。以湖南省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它是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82年建立国家森林公园以来,各种类别的宾馆、饭店、招待所已有30多家,生活煤灶273座,每年排烟尘22.5吨,烟尘和二氧化硫分别超标率为100%和46.2%,生活污水年排放约20.2万吨,使景区内水体质量逐年下降,景区内垃圾每天总量约6.5吨,有的不加处理,有的埋于林内,造成二次污染,上述种种生活污染,影响了游客的欣赏情趣和游览心境。 3.旅游区内资源和景观的破坏与日俱增?许多风景名胜区和旅游渡假村都不同程度存在着随意砍树、采石、偷盗国家保护的野生生物、修建违章建筑、设置过多的旅馆饭店、辟地摆摊设点、任意开辟索道,随地抛弃垃圾和果皮等等。 例如峨眉山风景区内开荒种植黄连木;海南省青皮林保护区内开采矿石;青岛即墨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和辽宁千山风景区的开山采石,四川大熊猫保护区的偷猎大熊猫,云南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大量捕杀野象以及峨眉山、张家界森林公园等处林木、墙体、岩体、石碑上的乱刻乱画现象到处可见。?由于开发者不合理的开发,管理者不当的管理,旅游者不文明的旅游,破坏了自然和人文景观的 自然美,破坏了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阻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物遗传进化和生态生物与环境环境保护

第四节环境保护 教学目标 1.了解野生动植物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意义。了解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状况,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了解环境污染的现象以及危害,认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迫切性和长期性。 3.了解我国为保护环境所制定的法律和采取的措施,从小树立环保意识,自觉参加保护环境的各种活动。 重点、难点分析 1.了解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状况以及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意义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近年来,我国政府重视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各种媒体做了大量的宣传,学生或多或少地对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状况以及保护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较详细地向学生介绍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现状,特别要帮助学生认识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意义。野生动植物资源不仅与人类目前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有密切的关系,还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野生动植物不仅可以丰富美化我们的环境,它们还是人类的朋友。在地球这个大家园中,应该有它们的生存空间和位置。人类应该与野主动植物共同生存。面对目前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数量不断减少的现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立宣传、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的意识。 2.环境污染的问题也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同时还是一个难点。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了解的有关环境污染的情况与学生共同分析造成污染原因以及目前环境中存在的一些不正常的自然情况与环境污染的关系,认识国家大力宣传并采取措施治理环境污染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教学过程设计 本小结教学可以结合观看有关环境污染的挂图、图片或录像,教师组织学生分几个问题讨论进行。 引言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环境,这个环境是由各种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共同组成的。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对环境资源利用的不合理或者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合理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如生物资源的减少,环境污染等等。因此,我们要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防止环境污染成为其中两项及其重要的任务,这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我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1.看挂图和图片,观看录像,介绍我国珍稀动植物。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知识点

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一、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环境的影响 1. 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而且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近百年来呈“J”型; 2.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a. 人均耕地减少; b. 燃料需求增加; c. 多种物质、精神需求; d. 社会发展 地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沉重压力。 3. 我国应对的措施:a. 控制人口增长 b. 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 c.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农业发展 二.全球环境问题:a. 全球气候变化 b. 水资源短缺 c. 臭氧层破坏 d. 酸雨 e. 土地荒漠化 f. 海洋污染 g. 生物多样性锐减 1.温室效应CO2等温室气体 2.酸雨大气中SO2过多 3.臭氧层破坏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 4.海洋污染各种污染物通过河流和大气进入 5. 土地荒漠化植被的破坏 三.生物多样性 ①概念: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潜在价值目前不清楚 ②价值间接价值生态功能 直接价值食用药用工业用旅游观赏科研文学艺术 ③保护措施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易地保护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如植物园、动物园) 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基因进行保护 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关键) 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 6. 可持续发展 ①定义: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是追求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发展。 ②措施 a. 保护生物多样性 b. 保护环境和资源 c. 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习题 1.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和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危机的措施依次是 A.煤、石油、天然气大量燃烧;营造森林绿地 B.S02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种植夹竹桃等能大量吸收SO2的植物 C.人造含氟制冷剂的泄漏;采用无氟制冷剂 D.汽车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收取排污费,限令整改 2.生态入侵是指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地把某种生物带入宜于它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域稳定扩展的现象。例如,紫茎泽兰原产于墨西哥,解放前由缅甸、越南进入我国云南,并由此扩展到广西、贵州等地区,连接成片,成为当地的“害草”。紫茎泽兰的

2017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9单元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第5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限时检测

第5讲生态环境的保护 [限时检测] [满分100分;限时4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下列有关人口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可以改造地球,人口可以不断增长 B.人口剧增会导致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严重破坏 C.如果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人口密度一定不变 D.为了使人类与社会和谐发展,要控制人口成为负增长 解析世界人口的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人口不可能不断增长;人口剧增对生态环境已经产生了沉重的压力,如耕地减少、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年龄组成只是起到预测人口数量的作用,人口增长还受战争、疾病、人口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控制人口增长并不是要使其成为负增长。 答案 B 2.某池塘有藻类植物、水草、浮游动物、吃浮游动物的鱼类等生物。由于大量排入污水(pH近中性),藻类爆发,引起水草死亡,之后,浮游动物及鱼类等生物死亡,水体发臭。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导致水草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缺少阳光 B.藻类刚爆发时,若清晨采集水样检测,其pH可能低于7 C.更多水生生物死亡又加重了水体污染,这属于负反馈调节 D.藻类刚爆发时,若投放食浮游植物的鱼类和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有利于修复 解析藻类爆发,遮盖于水草上,导致水草缺少阳光死亡,A正确;清晨时藻类植物光合速率低,水样中二氧化碳含量较多,pH可能低于7,B正确;更多水生生物死亡加重了水体污染,属于正反馈调节,C错误;藻类属于浮游植物,若投放食浮植物的鱼类会导致浮游植物减少,种植大型挺水植物,与藻类植物竞争,也会导致藻类植物减少,有利于修复生态环境,D正确。 答案 C 3.为了拯救野生朱鹮,我国各级政府和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野生朱鹮的种群数量由1981年的7只发展到2007年的800余只。朱鹮的食物中1/3是小鱼,2/3是泥鳅,有关野生朱鹮的食物链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环境污染、食物短缺和栖息地的缩小等都是导致野生朱鹮大量减少的原因 B.就地保护是保护野生朱鹮最有效的方式,可使朱鹮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C.若朱鹮增加1.5 kg体重(干重),则至少消耗水草37.5 kg(干重) D.日照时间的长短能影响朱鹮的繁殖,朱鹮感受到的这种信息属于物理信息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前三章知识点汇总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单元知识点 一、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植物的向性运动 概念: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如向光性、向重力性。 原因:与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调节作用有关 §2、植物生长的向光性 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生长素量多于向光一侧,因此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生长得快,表现为向光弯曲生长。 ★光不是产生生长素的因素,有光和无光都能产生生长素,光只是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生长素化学本质:吲哚乙酸)。 §3、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产生部位:主要合成部位是嫩叶、叶原基和发育中的种子 分布部位:分布广泛,大多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 运输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运输方向横向运输:发生在顶端分生组织 极性运输: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4、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应用 1、生长素的二重性 表现: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甚至 杀死植物。 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度不同:根最适浓度是10-10mol/L,芽的最适浓度是10-8mol/L, 茎的最适浓度是10-4mol/L。 体现两重性的现象根的向重力性 顶端优势: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 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 长受抑制。打顶或摘心使侧芽生长素降低,打破顶端 优势 2、生长素的功能应用 ①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浸泡枝条下端,不久长出大量的根。 ②促进果实发育: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未受粉的花蕾,可长出无籽果实。 ③防止落花落果: ④作为除草剂:如一定浓度的2,4—D可除去单子叶农作物中的双子叶杂草。 §5、其他植物激素 1、植物激素 指由植物体内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2、种类及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