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读书报告

实践论读书报告
实践论读书报告

《实践论》是毛泽东在一九三七年七月写作的,主要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毛泽东曾以这篇论文的观点在延安的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讲演,他写作这篇文章及他的演讲主要是为了反对当时党内教条主义和机会主义的错误,尤其是机会主义。而机会主义的错误是导致中国共产党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三年遭受重大打击的主要原因。因此,虽然这篇文章所论及的主题是哲学上的认识论,但也有着重要的现实的目的。理论论述的同时有着强烈的现实目的和现实意义是这篇文章的一大特点。

按照我的理解,《实践论》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理解的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先于认识,这是一种符合唯物主义的观点。《实践论》指出,在所有的实践活动中,人的生产活动是人认识的基本来源。人的活动首先是为了生存和繁衍的生产物资生活资料的活动,这是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的生物的共同的特征。人在生产过程中必然会与外界的自然环境发生联系、与自然发生互动,在这个过程中人获得了关于自然的认识,了解了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在生产过程中,人与之间发生联系,从而使人获得了关于人和社会的认识。

在这里我想到了海德格尔现象学的观点,毛泽东论及的人类获得认识的过程,其实就是人在与自然和社会的关联和互动中实现的,如果用海德格尔的观点解释,就是人在于外界的事物的“相遇”中(通过实践),事物充分的展开自身,自己展示自己的本质,自己解释自己,从而使人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在这个层面上这两种观点似乎是相同的。但毛泽东的认识论由于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所以对认识的过程的阐述更加的简洁,赋予了人理性认识世界的能力,赋予了人唯一主动的地位。

除了阐述生产实践的重要地位外,毛泽东的《实践论》也界定了“实践”的范围。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包括所有的物质生活和政治文化生活。而在这些活动中,阶级归属和阶级斗争是最重要的。每个人的思想都有阶级特征,阶级斗争给人的认识以最深刻的影响。因为人的生产活动是有低级到高级发展的,所以主要来源于生产活动的人的认识亦然。在马克思主义之前,因为阶级偏见和生产规模的狭小导致了对社会历史的片面的认识,这两个因素被打破后,人类就产生了对社会历史全面科学的认识,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

对这一部分的内容存在的疑问:第一,其关于实践的定义是非常广的,这就导致了其可证伪程度的降低,也会导致牵强附会更加容易。无论实践是不是产生某种认识的主要原因,都可以在太宽广的实践的定义中找到一种可以解释这种认识产生的实践,然而这种牵强附会对于发现真相是没有意义的。

第二,这部分对阶级和阶级斗争地位的强调,在现在看来是与当时的政治目的有关的。人并不只是在阶级中生活,人的现实生活是多种层次中生活综合的结果,很难确定哪一种因素就是主导性的。就像本人既是男生又是北方人,我爱吃鸡肉这种爱好,很难说是男生这个因素导致的还是北方人这个因素导致的。将所有的思想都与阶级挂钩是牵强的,现在社会中所谓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已经比较模糊了,尤其是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本身对于社会的作用也已经大大降低,思想和认识的发展更难以用这种方式解释。马克思主义“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概念是时代的产物,在现在来说已经不是一个解释事实的很好的概念了。

第三,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推崇和所有之前学术的贬低(认为是片面的),虽然是可以自圆其说之举,但总有循环论证和为政治目的绑架之嫌。

第四,关于生产的发展导致生产关系的变化从而引发人对社会和人的认识的发展这一过程。生产活动通过生产关系来产生人对社会方面的认识,但生产关系的变化并不是技术和物质是累积的关系,只是由一种生产关系变化到另一种生产关系。而且,社会的认识,或者说除了自然认识之外所有的认识,其产生以后就会有自身的传承和演变,即使这个因素不能说是认识发展根本的因素,起码也是不输给生产发展的因素。

还有一个问题是,认识的变化发展只能依赖于实践的变化吗?认识只能亦步亦趋的跟在实践之后吗?认识,尤其是理性的抽象的认识,一旦产生之后就变成了一种客观的存在,有着自己独立的发展能力,有着自身的传承、演化、发展的逻辑,而并不一定非要仰息实践的发展。认识按照自身的逻辑未必不能够超越实践的发展。逻辑、想象、类比的力量是伟大的。认识本身也是在指引这实践的发展的,所谓知难行易也。美国等国家现代政治制度的实践完全就是在启蒙思想家的理论的指引下发展起来的。当然,这可以解释为启蒙思想家的认识是在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确立扩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本质上还是基于实践的。我承认启蒙思想的创见确实是一种当时的社会现实的互动,是对社会问题、社会危机的一种学术上思想上的回应。但这样的回应起码在一定程度上是思想家和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运动的结果,而且,此后的政治实践是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而非完全由于生产发展的结果。起码在这个制度的创制上,也可说是人的认识的自我发展是主要的因素。

接下来,毛泽东论述了实践才是人们对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在实践中检验错误、认识错误,从而按照实践的结果不断的纠正错误,以致得到正确的认识。这简洁却深刻的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很大一部分认识过程的实质,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比如改革开放的实践,邓小平说过,“允许看,但要坚决的试”,这就体现了这种观点。改革开放的成功就充分说明了这样一种观点和态度的强大力量。

第二部分,阐述了认识的发展过程。

人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人对事物认识的第一阶段是对事物的现象方面的认识,看到的是各个事物的片面,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第二个阶段,人在这种感性的直观的认识基础上产生概念,作出合乎逻辑的结论。这是理性的抽象的阶段。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产生出合乎逻辑的结论,从而使认识达到了较高的阶段。人的认识运动是基于变革现实的实践而产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运动,是在实践基础上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文中列举了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的例子、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认识的的例子和战争(指挥作战的实践和经验)的例子以及很多同志接受工作时表示不了解情况而不敢接手的例子。后两个例子的分析是非常深刻的,而且针对的都是当时的现实情况,对现实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该部分还阐述了人的认识的两种不同类型,即直接认识(来源于自身的实践)和间接认识(来源于他人的实践)。

这一部分在总结了其观点之后,批评了与之相对的“唯理论”和“经验论”的的观点。唯理论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觉的经验是靠不住的。经验论认为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这两种正好相反的观点都只是说明了认识过程的一个阶段,而毛

泽东在《实践论》里论述的认识论同时强调了经验认识和理性对人的认识的重要性。如果建立在可知论的基础上,这种认识是清晰简洁的,揭示了大部分正确认识的过程。在逻辑上也同样可以得到结论,如果得到的认识最后是正确的,那必须是认识的材料(经验得到的)和认识的过程(理性推理)都是正确的。

第三部分,强调利用认识的能动作用改造世界。

认识的能动的作用包括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由感性认识到理论的过程,也就是通过经验的感性的材料得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第二个飞跃是以理性的认识来指导实践的发展,即由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第二个飞跃是第一个飞跃的延续,可以验证第一个飞跃是否是正确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性认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认识与实践的多次反复运动中才能到达正确的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特点。这是由于现实中客观情况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基于实践的认识也必然随着不断发生变化。因为实践是无限的,所以认识也是无限的。

通过最后一点,毛泽东批评了当时的顽固派、右倾机会主义者和左倾冒险主义者。前者的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认识是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认识落后于实践的变化;后者的错误在于认识超越了现实情况的限制。这两种情况都是没有遵循认识紧随客观现实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的结果。

这一部分还论述了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有前提条件的,是与当时的客观情况紧密相关的,真理是没有尽头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知行统一观,反对将实践和认识的分离。

总结起来,我的感想是,毛泽东的《实践论》说出了人类认识的大部分的事实,对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有着深刻而清晰的揭示(这两者通常是不可兼得的),对现实生活有着非常大的指导作用,令人受益匪浅。但任何的正确的观点、理论,任何真理都是有前提的、有它的适用范围的。这也是毛泽东《实践论》中的观点。因此深刻的理解《实践论》的观点在解释哪些认识时是适用的、是最有力的解释,而在哪些方面的解释上却是不合适的、牵强的甚至是错误的,这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算真正的理解了《实践论》。然而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完全弄清楚这个问题,这也是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的。

大学生实践论读书笔记

大学生实践论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出来而做的笔记。在读书时,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以下是的大学生实践论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实践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需要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对具体来说就是:在对任何事情没有做出深入了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于作出任何结论。具体的操作过程可以是: 1)观察事物的外在特性:尽可能多地从不同的侧面观察事物的特性,详细列举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 2)观察事物的内在特性:探寻事物内在特性,尽可能多地列举事物的特性的各个要素。 3)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即探寻事物特性如何随推演变化的。划分事物的变化阶段、描述每个阶段的事物特性的变化。

4)观察手段:从一切可以或得文字、影像、交流、思考中提取事物的特性,逐一记录。提取过程中,保持客观态度,忽略原作者所有带有推断性、结论性或感性化的描述。 5)观察事物内在联系:描述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是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 6)观察事物外在联系:描述事物与周边相关的联系:是如何区别与联系的,整体与局部是如何互动的。 7)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反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摸索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发展做出合理预测。 实践论的提出根本意图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指导人们依据对客观事物的深入认识来改造世界。 经李老师的介绍,读了《实践论》,对实践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该文不仅系统的阐述了阐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与实践有关的问题进行了精辟地论述。“实践,认识,再认识,再

罗尔斯正义论高二学生小说读书笔记作文

罗尔斯正义论高二学生小说读书笔记作文 罗尔斯正义论读书笔记1 “正义”一词的使用由来已久。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它主要用于人的行为。然而,在近现代的西方思想家那里,“正义”的概念越来越多地被专门用作评价社会制度的一种道德标准,被看作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罗尔斯则更明确地规定,在他的正义论中,正义的对象是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用来分配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划分由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和负担的主要制度。他认为:人们的不同生活前景受到政治体制和一般的经济、社会条件的限制和影响,也受到人们出生伊始所具有的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和自然秉赋的深刻而持久的影响,然而这种不平等却是个人无法自我选择的。因此,这些最初的不平等就成为正义原则的最初应用对象。这样,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将先前人们只关注形式正义演变成更加关注实质正义,通过克服社会制度、自然条件乃至人的秉赋上的偶然差异实现实质上的平等。罗尔斯认为,正义论可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即理想部分,确立了那些在有利的环境下一个组织良好的社会的原则,即那些处理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自然限制和历史偶然因素的原则;第二部分即非理想部分,主要由解决不正义问题的原则组成。“公平的正义”理论应当排除功利主义的选择。对照罗尔斯的正义论,我国经济社会结构中还存在许多明显的结构性矛盾,如因自然条件的差别,存在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落后地区之间的地区差距;因从业部门不同而形成的行业差异和行业保护;因居住状况不同而形成了城市与乡村的巨大差距;因权力异化而滋生出的严

重某某某某现象,各种就业歧视、入门限制等等非理想状况,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妨碍了以人为本目标的实现。这些不平等现象的存在,也说明我国进一步深化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罗尔斯认为,各方将选择的原则是处在一种“词典式序列”(le某icalorder)中的两个正义原则,第一个正义原则是平等自由的原则,每个人对与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第二个正义原则是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的结合: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1)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差别原则);(2)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其中,第一个原则优先于第二个原则,而第二个原则中的机会公正平等原则又优先于差别原则。这两个原则的要义是平等地分配各种基本权利和义务,同时尽量平等地分配社会合作所产生的利益和负担,坚持各种职务和地位平等地向所有人开放,只允许那种能给最少受惠者带来补偿利益的不平等分配,任何人或团体除非以一种有利于最少受惠者的方式谋利,否则就不能获得一种比他人更好的生活。罗尔斯的正义论追求一种实质的平等主义。当前,中国处于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期,人与自然的矛盾不可调和,各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由于社会发展不平衡,利益分配不均,各种社会矛盾也集中爆发,一些恶性案件不断发生。老百姓信访不信法,涉诉信诉案件以井喷式爆发,纠结徘徊于人治与法治之间。社会治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情况、新压力。需要我们以天下为公,以

2019-实践论读书心得800字3篇-范文word版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实践论读书心得800字3篇 《实践论》一文是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1937年7月的论文著作。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实践论读书心得8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实践论读书心得800字范文1 马克思认为:世界时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起能动作用。马克思还认为:一切从实际出发,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只有主观能动性,没有客观实践性是无法取得成功。 小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叫《小马过河》。老马看到小马长大了,让他独自驮一袋麦子去磨坊,然而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河水是深是浅小马发愁了,老牛个子高,认为河水很浅,刚没小腿。松鼠个子小,认为河水很深,还淹死了他的一个同伴。小马不知道怎么办,只有回去问妈妈。妈妈亲切地对小马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最终的结果是:河水既没有老牛说的那样浅,也没有松鼠说的那样深,小马成功渡过河,完成了妈妈交代的任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的《实践论》,对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剖析得非常透彻,是在马克思哲学的基础上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论述。 中国有个"闭门造车"的成语,比喻做事不考虑客观情况,脱离实际。至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闭门造车",则是形容不顾实际,也不吸取别人的经验,一味主观地杜撰瞎造的意思,好比关起门来在家里制造车子,而完全不考虑门外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结果就不合规格,不能适用。 当然,意识对物质起能动作用。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革命运动的成功离不开实践经验,就象过去的战争,战争的领导者,如果是一些没有经验的人,不是那些经过无数次失败的教训,再结合具体实际,总结经验和教训,使得战术和战略上取得成功的经验,从而再一次次的取得胜利,最终取得革命的最大胜利。 联想到最近的"钓鱼岛"事件。日本掀起购岛闹剧后,国人喊打声一片。特别是那些所谓的爱国者,直接把矛头指向政府,认为政府无能,实则是那些人不懂得从实际出发的真理,不懂得运用毛泽东的实践论。

实践论心得

用实践来认识人生,在人生中应用实践 ——《实践论》学习体会 《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毛泽东之所以以“实践论”为题阐述认识论问题,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特征;二是党内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轻视实践,造成中国革命的严重损失,用实践的思想教育广大党员和干部,具有现实针对性。《实践论》对认识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上出现的社会性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有必要再读《实践论》一文。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在通读《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一、树立正确的实践观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年轻人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步的一个最好手段。所以,在实践中进步,从现在开始。 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人的勇气与信心与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规律性的了解程度直接相关。这对于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年轻人,我在学习、工作、生活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加深认识,才能增加对各项实践活动的信心。 在进入市社会福利中心工作之前,我对我国的民政事业,尤其是社会福利事业认识不全,了解不深。通过在一线岗位的实践,使我对民政工作、社会福利工作本身有了新的理解,更好地指导我的工作思路,增强了我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并深深爱上了这一份重要而且充满公益意义的工作。 二、掌握正确的实践方法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我认为,掌握实践的方法,主要从实践的特性入手。 第一,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当地,因此要避免“刻舟求剑”似的错误。 第二,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 实践,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因此要避免“守株待兔”似的错误。 第三,实践具有层次性。在某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第四,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实践的这四个特性共同作用形成了人类实践的局限性。正因如此,掌握正确的实践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能预防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正如我在福利院照顾那里的老人,他们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而不能自理生活,所以在为他们进行穿衣喂食等最基本的服务时,都要因人而异慎重选择适合他们的方式方法。 三、总结正确的实践经验教训

《实践论》读后感5篇最新范文

《实践论》读后感5篇最新范文 毛泽东的《实践论》,对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剖析得十分透彻,是在马克思哲学的基础上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论述。那么实践论读后感怎么去写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实践论读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实践论》读后感范文一 《实践论》不仅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 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状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资料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好处。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潜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用心提升自我,用心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关于正确、深刻的认识来源问题。《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比如说

游泳、骑自行车,一个人因为不会而不去游、不去骑,总在一旁看别人做,那么他永远也不可能会。又比如说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许多事物,务必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正所谓“实践出真知”。 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关于真理的绝对与相对的问题。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哲学问题。“没有绝对真理”,这句话如果是正确的话,那这句话本身是否看作是绝对真理呢这似乎存在着不小的矛盾。《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必须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必须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此刻、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好处。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实践论》读后感范文二 最近,按照省厅和警令部“三读”活动的安排和要求,我认真阅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深受启发,总有一种清新之气如春风般扑面而来的感觉,除了因一些旧事远去的生疏感外,并不觉得烦难。 《实践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我认为,不懂得哲学的人,是无法深刻理解事物的,没有哲学思维功底做铺垫,也是无法进行事物抽象思维的,所以,认真学习哲学十分必要。一九三七年毛泽东之所以以“实践论”为题阐述认识论

正义论小说读书笔记五年级作文

正义论小说读书笔记五年级作文 《正义论》读书笔记篇1 本书被誉为是二战后伦理学、政治哲学领域中最重要的理论著作。本书涉及法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诸领域,对正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以无知之幕和原初状态的理论预设为前提,提出了作为公平的正义理论,并论述了正义分配的平等自由原则和机会公平与差别原则。也是自由主义的重要著作。什么是公平罗尔斯的回答绝了:无知才能公平。没有偏见就是无知,也就是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人。当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个阶层,不知道自己的天赋和才能,甚至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追求什么的时候,他的决策就是毫无偏见的。当所有的人都在这样一重无知之幕背后作决策时,他们所一致公认的社会契约,就是正义的。这就是我读完《正义论》后的最深的感受! 罗尔斯的正义论提出的人们会选择的对制度的设计的两个原则——第一个是平等的自由原则,第二个是机会的公正平等与差别原则的结合。其中第一原则优先于第二原则。而第二个原则的机会公平原则优于差别原则。第一个原则是有关公民政治权利部分,一是有关社会和经济利益部分。 在《正义论》的阅读中,我感触很深,想知道什么是正义,就要知道为什么需要正义。罗尔斯借鉴了启蒙者卢梭的确信每个人都应该是自由而平等的,他认为这是人类社会制度的根本前提,只有这样的制度才是公正的、有生命力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正义的理想国。罗尔斯提

出,正义的定义首先需要三个前提,其实这也和卢梭定义社会契约的前提有点类似,那就是:理性的人、原始状态和无知之幕。这自然也是一种纯粹假设的状态,但也是得到真正正义必须的状态。 那么,反省我们中国的现状,又有什么感想呢我突然想到了这一方面。我们中国现实中的道德社会是什恶魔样的呢。例如,范跑跑事件中,中国人的道德表现,指责范的人几乎全部是建立在传统道德基础上混沦吞枣的道德观念。很多都是仅仅在心领意会的共同道德认识基础上做出。责任义务,权利自由,善恶公私等握在一块。指责起来头头是道,但永远缺乏社会根据和理论根据。没有一定清晰的逻辑,如果叫他解释,不可能解释清楚的。那么他只有通过二条途径来反击。1,就是通过中国民众的传统道德观念,孝道和性善论来进行,即在把人同动物的区别中,而不是人同人的区别中进行认识,所以我觉得读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对于我们的道德建设和道德理论也很有意义。正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正当的一个子范畴,或者说,正义即是应用于社会制度时的正当。按罗尔斯的说法,伦理学必须包括正义论,而正义总是意味着某种平等,这等于是说,设计一种正义的社会制度就是要使其最大限度地实现平等。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也确实透露出这样一种平等乃至平均主义的倾向;他认为他的差别原则达到补偿原则的某种目的,即给 那些出身和天赋较低的人以某种补偿,缩小以至拉平他们与出身和天赋较高的人们的出发点方面的差距。在他看来,天赋不是道德上应得的,应当把个人的天赋看成是一种社会的共同资产,虽然自然资质的

实践论读书心得体会

实践论读书心得体会 篇一:《实践论》读书心得 题目:《实践论》读书心得 学校: 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 班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心得体会 《实践论》读书心得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误导了党和军队的革命决策,严重妨害着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就是为了揭示这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危害,纠正当时党和军队的错误指导思想,突出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中实践的重要意

义,而写出《实践论》。 《实践论》开篇就批判了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这是毛泽东结合中国的客观实际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情况而得出的评价。同时,《矛盾论》又讲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理。”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领导,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全军;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内的部分先进的思想分子和革命战士根据马克思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运用以及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说明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教条化和经验主义。 在阐述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时,毛泽东首先说明了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毛泽东承认生产活动活动是

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同时又提出了“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这样的一种观点纠正了一些人狭隘的实践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也为迷惑中的人们指明了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向。 有人说毛泽东的《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确实如此。毛泽东在“哲学就是认识论”就说过,“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关于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道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没有讲清楚。列宁也没有讲清楚。列宁写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只讲清楚了唯物论,没有完全讲清楚认识论。”在整个《实践论》中,毛泽东都没有脱离认识而独写实践。

学习沟通与管理心得体会【精品】

沟通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是真诚、信任和尊重。其桥梁是沟通,下面整理了学习沟通与管理心得体会,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是真诚、信任和尊重。其桥梁是沟通。关心员工善于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与积极性。企业决策广泛征求员工的意见,参与的员工越多,获得支持的员工越多。“一言堂”排斥参与,只有争议、争辩、“斗智”,才能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才能集思广益,才是真正的沟通。 沟通是从心灵上挖掘员工的内驱力,为其提拱施展才华的舞台。它缩短了员工与管理者间的距离,使员工充分发挥能动性,使企业发展获得强大的原动力。 沟通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说沟通是学问是因为任何沟通都是有其本身的目的,把握住沟通的目的,同时掌握沟通的要领,将相互的理解或者思想表达出来是需要练习和实践的;说沟通是一门艺术,讲的是沟通是技巧,其中包括语言的,非语言的,外部因素,交流双方对事件的认知度等等。 沟通的目的有很多,最浅显的一个目的便是信息的传递,信息的传递包括了单向和双向传递,而此时,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及时性,保真度等等都是需要重要考虑的方面;沟通的高一级别的目的在于沟通的影响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去“说服”沟通的一方的行为,思想等。 有效地改善沟通工作中的沟通并不总是看起来那么容易,但它却是一个工作基础,你可以利用它来建构你的团队,显示你的领导能力并提供及时的指导。你需要从基础出发来决定使用如何来补救工作沟通不顺的现状。当信息输入之后无法得到输出时,沟通实际上就是封闭的。在一部分团队成员能够访问到一些确切的信息,其他成员不能的情况下会出现沟通封闭。管理者的关键性职责就是提供定期的信息反馈,例如状况汇报,工作日志,会议记录或仅仅是一张发表工作信息的通知、便条。你应该提供一个完整确切的工作信息来避免团队中出现错误的沟通和混乱。另一方面,你应该确保你给客户或其他成员提供了正确的信息,而不是给他们提供过量的不相关的或是重复性的信息。优秀的管理者知道如何计划他们的沟通工作,了解每一个团队成员需要什么类型的信息,并在工作中采用了很广泛的沟通方式。总之,在工作中我们要善于沟通应用沟通才能达到更好的工作效率。 部门改善计划: 1、定期给其他员工开展沟通培训课程,提高全队沟通意识。 2、通过沟通,提高成员的团队协作意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3、增强外部沟通,和内部沟通的能力。 4、与各部门之间多开一些现场协调会。 明年沟通的目标:进行沟通理论的进一步学习和实践,把沟通与实际相结合,取得工多更好的工作实效。

[读后感]实践论读书笔记

[读后感]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1): 《实践论》是毛泽东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资料,本质特征和重要好处,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透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透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资料,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在过去的高考课本里,我们学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当时记得很牢,但是如果没有实践,你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你没有构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此刻你回想一下高考的知识你还记得多少。如果此刻让我们去再考又可不能够考到原先的分数呢?所以实践是重要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资料,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年轻人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步的一个最好手段。所以,在实践中进步,从此刻开始。 《实践论》论文的语言不仅仅直白生动,还准确。对于论文而言,语言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毛泽东通篇用的都是常见的词汇,但却十分精确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内涵。比如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能够实现这些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各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简洁精确的例子把要说的问题一语道破,这也算是毛泽东的高明之处了吧! “你要明白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明白原子的组成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状况。你要明白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实践,不论是怎样的工作都离不开实践,实践出真知! 实践也是要求我们对于时光和空间有个统一,因为不一样的时期和地点则要求我们进行不一样的实践,在整篇实践论当中,也能够看到很多贴合当时历史背景的具体实例,用那些实例说服人们,我们也明白,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所以在不一样的时期地点,进行不一样的实践。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到达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

正义论读后感大全(8篇)

正义论读后感大全(8篇) 【篇一:正义论读后感】 在写读书笔记之前,我想谈谈读了这本书几节之后给我的感受。拜读罗尔斯的《正义论》,个人认为理论性太强,又太深奥,大多没有读懂,只是了解了许多新的概念,虽然有的是过去知道的词语,但罗尔斯都有赋予了它们新的内涵,诸如,正义,正义观,公平的原始状态,契约论等等,很简略地将书翻了一下,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了哲学,经济学,伦理学,法学等多门学科。初次接触这本书的第一章的前几节,虽然就像之前说的看不太懂,但是很感兴趣并且有耐心去研读,也希望自己在读书的过程中获取丰富的知识,懂得很多道理。 罗尔斯在开篇论述正义的作用时就直接认为,人类社会的第一美德有两个方面,一是真理,一是正义,并且二者是不可调和、决不妥协的。其中,社会基本结构是正义的主题,人们在达成其他协议之前,首先要就社会制度的原则达成协议。然而这种缔约不是一种实际的历史行为,而是在假定的原初状态中的选择的结果,它是互相冷淡的个人在无知之幕背后的选择。下面,我想就公平正义原则的原始状态和证明进行简要分析。 罗尔斯说过:公平的正义并不是一种完整的契约论。因为契约论的思想显然可以扩大应用于选择一种或多或少完整的伦理体系,就是说,扩大应用于一种把不但对正义而且对所有美德也同样适用的原则包括进去的体系。也就是说,正义即公平观以及它所体现的有普遍代表性的那类观点所涉及的范围是有限的。而且可能有人会提出类似的结论,这些结论可能更加吸引和新颖。然而要像罗尔斯一样,要证明这些具有相当普遍性的道德常识,尤其是具有理性上的说服力,却是异常艰难的。因此,我们只是在意罗尔斯的结论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知道罗尔斯是如何证明的,即这些结论是怎样得出的。只有这样做,我觉得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罗尔斯的思想;亦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一些错误与批评,因为罗尔斯在正义论中的论证体系是非常严密的,逻辑性非常强。 首先必须对原初状态要有正确的刻画。原初状态相当于社会契约论中的自然状态,它在历史上并不真实存在,它只是在思维中的一种状态,但是由它所得出的结论却对现实有巨大的作用和参考价值,我想这就是罗尔斯要提出原初状态的重要原因。罗尔斯是这样定义原初状态的:它是一种期间所达到的任何契约都是公平的状态,是一种各方在其中都是作为道德人的平等代表、选择的结果不受偶然因素或社会力量的相对平衡所决定的状态。当然,原初状态必须具有一定的背景环境,而且也会有一些可取的限制,使我们排除受到偏见指引的偶然因素的察知。 原初状态目的在于建立一种公平的程序,从而使达到的每一个同意的原则都将是正义的,也就是试图通过程序上的正义,达到实质上的正义。我们必须以某种方法排除使人们陷入争论的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引导人们利用社会和自然环境以适应他们自己的利益。基于此,罗尔斯假定各方都在无知之幕之中。无知之幕中的各方并非一无所知,而是有所知有所不知。他们不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也不知道他在先天的资质、体力、智力等方面的运气;甚至不知道他们的特定的善的观念或他们特殊的心理倾向,但是他们知道自己正在经受环境的制约,他们也具有选择正义原则所必须的一般知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心得体会单纯的从个人角度来看,作为一位刚刚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已经从大学时期的政治必修课任务当中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思考。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意义、联系和发展的规律认识、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过程以及人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结合自身的观察和日益广泛的网络对于人越来越能直接、清楚的认识社会在发展和进步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社会现象有了特殊的感悟。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对我们进行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使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帮助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维水平,为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确立社会主义信念自觉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实践需要,在总结当时的自然科学的最高成果、批判地吸取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相比,具有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三个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使哲学的对象、内容和作用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成为哲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成为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在内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分离,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特别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建立,

实践的当代价值——《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的当代价值——《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的当代价值——《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发表于1937年7月,是党内两条路线激烈斗争的产物,是毛泽东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著作,这篇文章是为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 时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结束,抗日战争刚刚开始,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关头。在我们党内,曾经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同志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不从实际出发,而从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出发,根本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他们不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总结中国革命的实际经验,而是只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另外,还有一部分经验主义的同志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面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工作。这两类同志的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在1931—1934年使得中国革命遭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却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

同志。不彻底揭露和批判教条主义,就不能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统一的观点深入全党,革命就不能取得胜利。同样,经验主义,也是一种主观主义。因此,我们不但要克服教条主义,而且要克服经验主义,只有这样,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才能得到提高,革命才能取得胜利。 《实践论》一文主要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即知和行的关系问题,系统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实践论》主要包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辩证的统一和结论等。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这部分主要阐述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并具体分析了实践对认识的基础作用,包括:认识活动依赖于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认识活动的源泉和动力,实践活动决定认识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是认识活动的基础。 (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实践论》明确提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这里有两层含

正义论范式分析

《正义论》 著者生平 约翰·罗尔斯(1921年2月21日-2002年11月24日),美国政治哲学家、伦理学家、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哈佛大学教授,写过《正义论》、《政治自由主义》、《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万民法》等名著,是20世纪英语世界最著名的政治哲学家之一。 哲学基础 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是一种经济和政治学思潮,它反对国家和政府对经济的不必要干预,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但不同于经典自由主义,它提倡社会市场经济,即政府只对经济起调节以及规定市场活动的框架条件。作用在国际政策上,强调开放国际市场,支持全球性的自由贸易和国际分工。新自由主义者反对社会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环境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认为这会妨碍个人自由。 古典契约论。古典契约论以自然法理论为基础,契约论是实现自然法的方式。自然法规导人们通过订立契约摆脱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建立国家。自然法是一般性的原则,它高于一切特殊法律,而一切特殊法律以自然法为基础。自然法不是成文法,但它是判断成文法正义与否的标准。自然法是人生来便具有的,是自然赋予给人类的,它崇尚人的不言自明的理性的力量。自然法理论以形而上的人性的理论加以证明。古典契约论从一种人性的理论出发来解释历史、社会,来论述规导社会活动的正义原则。古典契约论的形而上学的道德哲学的前提预设正是罗尔斯所极力排斥的。因为从形而上学出发获得的道德法则是武断的。罗尔斯同时也反对从经验主义出发获得道德法则,因为这样的道德法则具有偶然性。罗尔斯认为,作为道德法则的正义原则产生于我们选择正义原则时所处的理想处境——平等的原初状态。罗尔斯用对原初状态的解释来代替社会契约,用原初状态的程序设计——一种新契约论使古典契约论上升到更高的抽象水平。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 导读:《实践论》是一篇杰出的具有创造性的贡献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既丰富和发展了《反对本本主义》关于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思想。下面是关于实践论读书笔记精选的内容,欢迎阅读! 实践论读书笔记一: 此次阅读学习,我主要拜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读后获益良多,也有自己的一些感想。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运用了马克思哲学的观点,有力地批判了当时党内严重错误的教条主义。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名为《实践论》。 《实践论》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社会实践有阶级深刻的影响;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原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主要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该著作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文章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

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入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也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感觉如何而定,而是依据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 社会的实践。从这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所阐述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完全统一的,正如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也就是今天被我们常提到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实践论》还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正如在过去的十几年学习生涯中,我们学大多数知识都只是为了

实践论心得体会1500字

读《实践论》有感 堃 按照报社党委创先争优活动小组工作的安排和要求,我认真阅读了同志的《实践论》,深受启发,《实践论》是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 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 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实践论》是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2011.3.28篇二:实践论心得体会 知行合一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同志《实践论》读后感 根据党校课程安排,今天再次学习了同志的《实践论》,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读,但仔细读一遍下来,还是深有感触。 在这篇充满了文学气息的哲学论文中,同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全面阐述了马克思的"主观认识"-"人类实践"-"客观检验"-"再认知"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朝向真理的通达之路,可以称得上是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论与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从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的

正义论读后感6篇

正义论读后感6篇 在读完这本我自以为很难读懂的书后,才发现并不是我想像的那么的难懂,相反,我读懂了一些东西,一些我觉得很有用的东西—— 在《正义论》的阅读中,我感触很深,想明白什么是正义,就要明白为什么需要正义。罗尔斯借鉴了启蒙者卢梭的“确信每个人都就应是自由而平等的,他认为这是人类社会制度的根本前提,只有这样的制度才是公正的、有生命力”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正义的理想国”,读后感《读后感》。罗尔斯提出,正义的定义首先需要三个前提,其实这也和卢梭定义社会契约的前提有点类似,那就是 《正义论》读后感 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从公平正义入手,全面系统深刻地论证了自由与公平、个人与国家、机会与结果等广泛的社会政治问题,力图为现代西方社会重建“公平正义”的道德基础。他的学说,对西方政治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引发了西方学界对“公共理性”与社会行为、个人权利与社会共同体要求、个人价值与社会正义、社会多元与社会统一、自由与平等、民主与秩序等重大理论问题的广泛讨论,从而构成了当今西方社会政治哲学的大繁荣局面,以致人们将《正义论》的出版视为

“罗尔斯时代”或“罗尔斯轴心时代”开始的标志。 罗尔斯的正义论,追本溯源,能够在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里找到它的滥觞。但它有别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正义思想。同样是讲正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强调的是社会秩序,认为正义体现为国家和谐的秩序。而罗尔斯强调的是人的自由平等,认为人的自由是正义的核心。柏拉图从他的理念论出发,认为一个理想的国家就应是不同潜力的人得到最恰当的安排,使所有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从而使社会成为协调一致的那种国家。社会上不同潜力的人各司其职,不相僭越,国家就到达了正义。 罗尔斯的正义思想与其说是古代正义思想在长期社会发展中的演变,勿宁说是近代资产阶级启蒙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更为恰当。 尔斯的正义论,继承了启蒙时期自由主义这一传统。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修正和发展了启蒙主思想家的正义思想。这主要表此刻:罗尔斯从人都处在“无知的面纱”中的“原初状态”出发,推出正义的两条根本原则。第一条原则:“每个人都在最大程度上平等地享有其他人相当的基本的自由权利。”第二条原则:“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被调解,使得人们有理指望它们对每个人都有利;并且它们所设置的职务和岗位对所有人开放”。罗尔斯的第一原则简称为自由原则,这一原则保证了人们享有平等的自由权利。罗尔斯认为正义

实践论读后感2000字

实践论读后感2000字 篇一: “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该把这些对立面看作僵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看作活生生的、有条件的、活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列宁《哲学笔记》第116——117页中共中央党 校出版社1990年版 《实践论》是毛泽东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 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实践的观点 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2)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 识到实践的过程。(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 系。 首先,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 论认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实践。由 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构成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既是客 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又是人的能动性的活动,这种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历 史的变化发展的。实践不仅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人类 最基本的活动。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活动的实践,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统一 的基础。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 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完《实 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另一则对煮酒论英雄想到的是人们对于英雄的向往。我想向往英雄的境界也是我们精 神生活的一部分吧,这从武侠小说的广受欢迎中可以看得出来。而这一则青梅煮酒论英雄 的小说段落尤其是写得精彩,让后世的人在闲适中也能增添一些精神的悦乐。从这一点来 说这典故真是大有裨益了。 其次,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毛泽东在 《实践论》中总结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 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 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 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 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 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 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 “失败者成功之母”。我想对于我们的学习就应该有这种实践态度。过去的十几年学习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