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十一五’规划纲要

海口市‘十一五’规划纲要
海口市‘十一五’规划纲要

海口市‘十一五’规划纲要

海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

五年规划纲要

(二〇〇六年二月)

为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海口对外开放和体制创新,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热带滨海绿色温馨城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共海南省委四届七次全会和中共海口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特制定《海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一、发展基础

“十五”时期,市委市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成功抗击非典、禽流感疫情,战胜干旱、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全市国民经济在“九五”恢复性增长的基础上,进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轨道,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本完成了“十五”计划任务,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2005年海口市生产总值达到301.35亿元,年均增长12.1%,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3.3%。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8.8:24.7:66.5调整为2005年的7.7:27.6:64.7。人均生产总值2005年达到17418元。财政总收入60.83亿元,年均增长21.4%,占全省的41.9%。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城郊型、服务型农业得到巩固和提高,产业内部结构优化,200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3.09亿元,“十五”平均增长7.3%,农、林、牧、渔产值比例调整为40.4:4.9:38.8:12.5。200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83.14亿元,“十五”平均增长18.1%。汽车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药谷”建设快速推进,资源加工型产业持续增长,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开始崛起,2005年工业增加值达62.12亿元,“十五”平均增长21.6%。以“旅游、商贸”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稳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95.12亿元,“十五”平均增长10.3%。旅游业总收入2005年达到47.2亿元,“十五”平均增长1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5年完成138.45亿元,“十五”平均增长12.9%。

2、统筹城乡建设发展,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十五”时期是全市城乡建设投入最多、变化最显著的五年。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38.66亿元,比“九五”期间增加140.66亿元。市区龙昆南路、世纪大桥、滨海大道、国兴大道、秀英大道等新建、改造项目完成,自然村通车率99.2%,以海口为中心的环岛高速公路网基本贯通,货运大道和绕城高速公路开工建设,美兰机场二期扩建投入

试运营,粤海铁路开通,城市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增强。城市燃气普及率96.8%,管道燃气普及率35%。供水供电能力、港口吞吐量、信息通讯水平都有新的提高,城市服务功能不断增强。生态文明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市空气质量继续保持国家I级水平,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2005年,非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比例59.5%,比2000年提高8.9个百分点。

3、统筹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改革开放取得新成绩。初步构筑门类相对齐全、开放程度较高的市场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场运作机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政府职能转变、行政机构改革、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依法行政、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进一步提高。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取得明显进展,以粮食、商贸等国有企业为重点的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企业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作用显著,旅游集团等资产经营公司组建完成。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规范的分配制度和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积极参与泛珠三角等区域合作,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努力拓展保税业务,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招商引资和对外贸易取得新进展。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3.79亿美元,五年平均增长12.4%。2005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12.35亿美元,五年平均增长19.7%,占全省比重的51.9%。其中出口4.12亿美元,五年平均增长19.4%,占全省比重的44.5%。

4、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热带生物、制

药、海洋技术研发力量增强,国家863生物医药成果产业化基地建设扎实推进,“十五”期间市级科研单位共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6项,省级科技成果48项。教育投入大幅增加,普教经费总投入达30.78亿元,是“九五”期间总投入的2.86倍。教育布局调整力度加大,改建、扩建和新建了一批学校,教育资源配置得到优化,教育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两基”教育得到巩固。城市教育综合改革稳步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实施,社会办学迅速发展,职业教育快速推进。公共卫生应急网络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大幅加强,农村卫生得到重视,全市医疗卫生条件和技术水平继续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较好地完成各项任务。文化事业不断发展,文化市场日趋繁荣,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

5、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整治美舍河、南渡江等水系,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生态脆弱区得到有效保护,工业污染源达标率为99.03%。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739.5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达6.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3829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达 6.1%。城市居民人均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由2000年的48%下降到2005年的45%,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2000年的12.8平方米增加到2005年的21.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2000年的19.4平方米增加到2005年的26.97平方米。每百户家庭拥有小轿车6.3辆,每百户家庭拥有电脑40台。城镇登记失业率3.4%,全市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8.68岁。

总结“十五”时期的实践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在加快发展中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二是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经济综合竞争力;三是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城市特色,提高中心城市功能;四是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加快思想创新、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五是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

二、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但仍面临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三低一小”矛盾尤为突出,具体表现在七个方面。

1、经济总量小,综合竞争力不强。经济实力与综合竞争力与兄弟城市差距拉大,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301.35亿元,在全国有资料比较的26个省会城市中仅高于银川市和西宁市,排在24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84亿元,在有数据比较的25个省会城市中排在24位。

2、产业发展层次低,自主创新能力弱。工业化水平低,企业研发能力不强,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45.7亿元,在全国有资料的24个省会城市中排在23位;旅游业发展水平不高,旅游产品竞争力不强,2005年旅游饭店接待人数348.86万人次,低于三亚市的406.59万人次,由2000年全省排名第一下降至全省排名第二。

物流业发展滞后,金融业发展水平低。

3、中心城市聚集辐射能力弱,城市特色不突出。港口功能不完善,秀英港和新港超负荷运转;城市人口素质不高,城市内涵不丰富;中心城市辐射范围小,对周边地区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带动能力不强;城市管理水平不高,旧城改造任务繁重,“城中村”问题亟待解决。

4、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三农”问题仍较严重。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水平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业抵御灾害能力脆弱;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农村水、电、路、通讯以及科教文卫等设施落后,农村道路等级低,四级以上道路仅占45.9%,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5、就业压力较大,居民收入不高。2005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40元,在省会城市中排在第18位,比居首位的广州市少7100元,比居末位的西宁市高出960元。2005年预计全市居民家庭平均每户就业人口1.51人,比2000年减少0.19人,城市居民就业面44.7%,比2000年下降3.2个百分点。

6、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与城乡居民生活需求差距较大。科技、教育、卫生、文体等公共设施不足,我市拥有高等院校数量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排在未位,每千人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排在32位,每千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在有数据的28个大中城市中排在26位,人才数量、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

的需求差距较大,人才创业、使用环境亟待改善。

7、体制、观念创新不够,发展的制度性障碍依然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政府的行政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力度不够大,改善投资环境的任务依然繁重。

三、发展环境

今后5—15年,既是我市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又是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凸显时期,我市加快发展既有有利的条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1、有利条件。

“十一五”期间,国内外、岛内外的发展态势为我市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市场开拓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把握利用好这些条件和机遇,我市经济社会就能加快发展。

——全球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高新技术产业化掀起新一轮经济发展热潮;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国际资本继续看好中国,我国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步伐加快;区域经济整合趋势逐步加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在“十一五”末期正式建立,为我市吸引外资和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与资源,参加区域经济合作与竞争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国内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推动了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并拉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住房、汽车、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等成为消费热点,我市产业发展的需求拉动力进一步增强。

——??我省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大项目加快进入,西部工业走廊迅速崛起,南部旅游经济蓬勃发展,南海资源开发将为经济增长带

来持续动力,全省经济加快发展对进一步发挥我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为我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业、“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我市是中国最南端的海岛型省会城市,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海岛型都市建设形成的良好基础,新一轮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城市发展空间的进一步扩张,为我市提升城市整体价值、打造城市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2、不利和不确定因素。

——世界总体和平,但局部地区军事冲突、恐怖事件时有发生,世界范围内的能源、资源短缺加剧,贸易保护主义屡有表现,将使我市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面临更大的挑战。

——我国加入WTO结束“过渡期”,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对我国体制创新的影响加强,国际产业转移更加注重市场、人才、技术、产业配套等因素,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区域协调加强,生产要素加速向优势区域聚集,区域、城市竞争更加激烈,对我市的发展环境建设提出新的挑战。

——省内西部重工业和南部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对我市强化中心城市的龙头地位形成更大压力;社会转型期各种经济社会矛盾日益显现,化解这些矛盾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省委四届七次全会和市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落实“五个统筹”,贯彻“六个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努力打造“娱乐之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型农业,进一步加强海口作为全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的新型工业基地、全国热带滨海旅游休闲胜地、全省都市型农业基地、国家海岛生物产业基地、区域交通枢纽和现代服务中心的战略地位;加快城市化进程,完善中心城市功能,突出城市特色,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区域协调,把海口建设成为聚集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优越的热带滨海绿色温馨城市;深入实施“文化立市”、“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和谐海口建设;加快体制创新,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10年努力实现建设宽裕型小康社会的目标,跨入全国先进城市行列。

2、指导原则。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海口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以下原则: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贯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四届七次全会精神,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快”字和“好”字上下功夫,用加快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既要努力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更要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在推动经济增长中更加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源的优化,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来抓,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必须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调整优化都市型农业,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努力打造“娱乐之都”,提升现代服务业。加快工业化进程,以工业化带动农业、旅游、商贸等产业发展,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壮大经济总量,推进产业升级,增强海口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必须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和生态城市建设,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全省区域发展战略,从琼北和全省区域发展的大局出发,努力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带动周边地区和全省快速发展;把保持生态环境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作

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战略,扩展和充实生态城市建设内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高效利用资源,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创体制新优势。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的方针,立足海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现实条件,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经济社会体制创新的成功经验,提高体制创新能力,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突出市场取向、企业自主、社会更具活力的体制特色;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在全面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

——必须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努力构建和谐海口。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注重社会公平,努力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3、需要把握的几个重大关系。在贯彻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导原则的同时,实际工作中要把握处理好三个重大关系。一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扩张经济总量的关系。既要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又要结合海口实际,努力克服“经济总量小”的主要矛盾,在提高经济质量的同时加快扩张经济总量。二是扩大消费需求与扩大投资需求的关系。既要努力实现经济增长由过多依赖投资需

求转向更多依赖消费需求;又要清醒地认识到海口消费规模小,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低的现实问题,努力扩大投资需求,积累生产能力,在投资推动和消费拉动的双重作用下加快经济发展。三是协调发展与重点推进的关系。既要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五个统筹”,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要清醒地认识到海口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仍较落后,投资需求巨大,但经济实力有限,实际工作中仍需集中有限资源,实行重点倾斜,通过点的突破,逐步达到面的平衡与协调。

二、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我市未来五年的发展趋势和条件,“十一五”时期,我们的主要目标是: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加快推进全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的新型工业基地、全国热带滨海旅游休闲胜地、全省都市型农业基地、国家海岛生物产业基地、区域交通枢纽和现代服务中心建设,产业特色更加突出。以2000年为基数,确保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翻一番以上,力争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翻一番;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城市化率达到65%以上。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重点领域技术研发优势初步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九年制义务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发展。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逐步完善,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明显降低,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居住、交通、生活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生活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规划进一步配套和落实,城市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城区道路交通、安全防护能力、服务市民生活的城市功能明显改善;管理效能不断提升,城市面貌明显改观。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中介组织发达,社会服务功能比较完善,形成以市场调节为主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廉洁高效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体制机制和对外开放形成新优势。

——构建和谐海口取得新的进步。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实惠。社会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逐步形成。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文明程度有新的提高,覆盖全市的安全网络日益健全,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在实现“六大目标”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五大特色”:壮大现代制造业、现代物流、休闲娱乐、旅游房地产等产业,形成产业特色;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大力发展科技、教育、

卫生事业,形成文化特色;丰富热带海岛型都市功能与内涵,强化中心城市聚集和辐射能力,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化水平,形成城市特色;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加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体制特色;塑造生态型、滨海型的城市景观,城市绿色公共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大气、水体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形成环境特色。

第二章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全面提高经济竞争力为目标,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化进程,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型农业,加快发展生物产业,努力建设全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的新型工业基地、全国热带滨海旅游休闲胜地、全省都市型农业基地、国家海岛生物产业基地、区域交通枢纽和现代服务中心。

一、建设全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的新型工业基地

坚持“发展具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工业发展方针,实施“质量兴市”工程,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壮大汽车制造、制药、化纤纺织、食品饮料、农副产品加工等五大支柱产业,培育电子信息、精细化工、橡胶化工、旅游工业、生态环保等五大潜在

优势产业,加快“药谷”、汽车工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飞地工业园建设,把我市建成全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的新型工业基地。到201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12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3.6%。

1、壮大五大支柱产业。

——汽车制造业。大力支持海南汽车集团二期建设项目,重点发展以海南汽车集团公司为龙头,其他中小型汽车配件制造企业为辅助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加强与国内外公司的技术合作,提高汽车整车开发能力,提高汽车配件技术研发能力,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制药工业。落实“药谷”政策,加快“药谷”二期项目建设步伐,扩大“药谷”园区和制药产业规模。大力发展化学制剂药品,积极发展中药和生物药品,加快发展药品包装业。按照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方针,积极引进新药,特别是一、二类新药,加快引进国外到期专利药品,努力提高药品自主研发能力,开发以海南独有的南药资源为主要原料的南药系列产品和药用植物系列产品,研制开发海洋药物和保健品。在积极扩大国内市场份额的同时,加快与国外大型制药企业的合作,加快开拓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医药市场,努力把海口建设成为中国南方重要的药品研发、生产和销售基地。

——化纤纺织工业。抓住我省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有利时机,重点发展以兴业、振业、翔业、盛业等企业为代表的化纤纺织业,优化纺织印染中间产品,发展纺织服装下游产品,形成

较为完整的化纤纺织产业链。

——食品饮料工业。依托椰树集团、椰岛公司、亚太啤酒等优势企业和华南热带作物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着力开发天然、营养、保健、功能性饮料新产品,重点发展独具特色的热带果汁饮料、浓缩果汁加工和饮料酒等产品,将海口建成全国最大的热带天然果汁饮料加工生产基地,为带动我市乃至全省农业更快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保障。

——农副产品加工业。围绕海南丰富的热带作物资源和海洋资源,积极发展水产品加工、保鲜技术、热带瓜果蔬菜和热带作物深加工技术,开发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农渔业深加工产品,提高我省农副产品的附加值。支持海南红塔卷烟公司调整产品结构,开拓海外市场,提高烟草加工深度,力争工业总产值和企业效益有新的突破。

2、培育五大潜在优势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大力发展以正红科技、清华显示器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加快推进三星光纤光缆二期建设,积极引进光纤光缆的配套项目,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较大的生产规模,努力将电子信息产业建成我市的支柱产业。

——精细化工业。依托海南石油天然气的资源优势和西部工业走廊的上游石化工业,积极发展石化工业下游产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重点开发食品添加剂,如防腐剂、增味剂、乳化剂、酶制剂等;发展农业化学品,如植物生长调节剂、饮料添加剂、微量元素肥料、果蔬保鲜剂等;发展日用化学品,如化妆品、塑料制品等以及油漆、涂料、

工业水处理剂、表面活性剂等。

——橡胶化工业。充分利用海南独特的橡胶资源优势,引进国内外的大企业,引进新的生产技术和新产品,积极发展具有资源优势的橡胶轮胎制造业,扩大汽车、摩托车等配套产业规模。

——旅游工业。依托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突出海南地方特色,发展椰雕工艺品、贝壳工艺品、特色食品、礼品、纪念品等加工业,适应游艇经济、高尔夫经济的发展需要,发展相关制造业。

——生态环保产业。应用节能、节水生活废弃物无公害资源化处理、环境监测、水污染防治、直接饮用水净化等技术,开发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再生资源利用技术和生态环保产品。

3、合理调整工业布局。

加快调整我市工业发展布局,形成有利于产业向园区聚集、充分发挥城市基础设施效能、实现集约化发展的工业空间布局。工业布局坚持“西移南扩”方针,主要选择在我市西北、西南部毗邻港口、火车站和南海大道、货运大道等交通便利、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加强工业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汽车工业园、“药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狮子岭“飞地工业园”。加快老城区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步伐。突破工业用地瓶颈,打破现有行政区划限制,丰富“飞地工业”的内涵。发挥马村港枢纽港口的作用,加快建设“临港出口加工区”、“港口保税物流园区”,积极发展临港工业。

二、建设全国热带滨海旅游休闲胜地

加强旅游与其他产业的协调和融合,整合琼北地区旅游资源,提

高旅游资源开发水平,开发新的旅游产品,丰富旅游内涵,把海口发展成为集观光游览、度假休闲、疗养健身、商务会展、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型全国热带滨海旅游休闲胜地,打造以户外有氧运动、游艇经济和丰富的夜间文化娱乐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娱乐之都”。到2010年,建成拥有600个泊位、中国最大的游艇经济中心。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76亿元,年均增长10%,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15%。

1、精心打造滨海旅游休闲胜地和娱乐之都。文化、体育等旅游相关行业,都要策划建设一批精品项目,提升产业素质和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户外有氧运动和游艇经济,建设中国最大的游艇经济中心,丰富夜间文化娱乐生活,把海口打造成为南中国的“娱乐之都”。完善西海岸旅游度假功能,高水平开发东海岸旅游资源,努力把西海岸、东海岸打造成一流的滨海度假旅游休闲基地。抓好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红树林生态旅游区、玉龙泉森林公园等一批项目建设,努力打造一批旅游精品景点。开发府城老城区、五条骑楼建筑街区,修整文山村、潭谢村、新安村等一批百年千年文化村庄,发展海口“古文化游”。

2、发展多功能、综合型、区域化大旅游。发挥省会城市综合优势,促进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的互相融合与渗透,加强旅游区域协作,走多功能、综合型、区域化的大旅游发展道路。促进旅游与文化、体育产业的融合,加速发展文化、体育产业,努力发展旅游娱乐业。促进旅游业与医疗保健业的融合,发展疗养保健业;促进旅游业与生态

农业的融合,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促进旅游业与商务会展业的融合,大力发展商务会展旅游。促进旅游业与工业的融合,逐步发展工业旅游,研发旅游工艺品。促进旅游业与房地产业的融合,建设国内居民理想的第二居住地。整合琼北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海口到洋浦、海口到琼海、海口到文昌等一日游产品。加强我市与环北部湾地区、泛珠三角地区的旅游协作,培育资源互补的精品线路和产品,提高资源、信息、市场的共享水平。

3、提高旅游行业组织和管理水平。通过引进、兼并、重组等方式,在酒店业、旅行社行业、文化娱乐业、商务会展业、医疗保健业,扶持发展一批大型骨干企业,提高行业组织和服务水平,引导行业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政府组建的旅游投资控股公司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强旅游行业管理,通过法律、行政、市场手段,大力整顿旅游市场秩序,逐步规范旅游市场,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完善旅游团队和散客服务的配套功能。

4、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规划建设一批度假酒店、酒吧街、购物街、休闲娱乐会所和高尔夫球场,在主要旅游区配套建设一批文化、体育、疗养设施。加快建设和改造通向主要旅游景区(点)的公路,形成交通便捷的旅游公路网。充分利用海南省航权开放的机遇,创造条件开通更多国际包机、定期航线。加快旅游景区供水、供电、通信等配套设施和厕所、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建设和完善全市旅游中英文路牌标识系统,规划完善重要游客集散地段停车场。

5、加强旅游促销。加强政府、旅游行业协会和旅游企业的合作,

加大海口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把握旅游市场动态,适应游客消费需求,适时调整旅游促销主题。加强与国内外旅行社、旅游组织的合作,不断开辟新的客源市场。

三、建设全省都市型农业基地

坚持“富裕农民、服务城市”的方针,突出“无疫区、无公害”特色,以发展生态农业为重点,以服务全省热带农业和服务城市为方向,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促进生产型农业向服务型农业转变,加速传统城郊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变,建设全省都市型农业基地。到2010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32亿元,年均增长7%。

1、发展都市型农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热带瓜果、蔬菜、热带花卉等种植面积,大力发展畜牧业,鼓励发展外海、远海捕捞、水产养殖业。大力发展无公害生态农业,建设“无公害蔬菜示范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因地制宜发展园林、园艺和花卉种植,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瓜果菜良种繁育、良种猪苗繁育、文昌鸡种鸡、乳鸽种苗等四大种苗工程,构建琼北地区最大的种苗供应基地,带动和辐射全省农业发展。到2010年,农、林、牧、渔产值比例调整为30:4:50:13。

2、扩大农产品出口。以农产品出口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一批标准化的种植、养殖出口示范基地,完善良种良苗繁育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实现良种、技术规程、产品质量标准化,提高农产品出口能力。加快水产、畜禽、果菜加工等一批重点农业产业化出口项目建设,依靠科技开发新产品,打造品牌产品,发挥品牌效

科技发展十一五计划及2020-远景规划纲要

科技发展十一五计划及2020-远景规划纲要 “十一五”期间,是举国上下着力实施“三步走”战略,奋力朝着小康目标阔步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一接三新”、“争当四个排头兵”、“融入一小时经济圈”的振奋时期。为了大力推进全市科技进步的进程,打造好科技发展的对接平台,进一步为全市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特制定本《纲要》。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接长珠闽、抢抓新机遇、增创新优势、建设新**”的要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以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的升级,促进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调整为目标;以引进、消化、推广为主要途径;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促进农业的科技成果推广为核心。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利用两个市场,发挥两种资源。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及效益优先原则,重点发展若干高新技术企业,培植一批实力强劲的民营科技企业,大力推广以良种良法为主的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着力实施专利、技术标准战略,大力增强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努力把全市科技进步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二)、基本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要以促资源、环保与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加强科技进步在提高生产与资源利用率、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等方面的作用;要把促进经济的发展放在首位,将科技进步真正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要加强科技进步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科技进步的可持续发展。 2、目标导向原则。既要突出我市自身的特色,又要与国家、省、赣州市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 3、有限目标原则。要把有限的人、财、物力集中起来,优化组合,形成合力,集中力量发展那些一旦突破就能对本市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技术领域。 4、远近结合原则。既要解决近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又要为下一步全市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5、市场与计划结合原则。要把市场机制作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本手段。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效益优先,遵循市场经济与科技工作规律。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宏观指导作用,用好用活政策手段,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科技进步。 6、自主与引进相结合原则。在培养、壮大现有四大支柱产业的基础上,对有色金属、稀土材料、甜柚、特种养殖、

中国广播影视“十一五”发展战略(DOC5)(1)

中国广播影视“十一五”发展战略 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和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今日上午在北京大学举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朱虹出席论坛并作主题发言,发言的题目是“中国广播影视‘十一五’发展战略”。??朱虹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引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和全局高度出发,对未来五年我国文化发展进行了科学地、全面地规划和部署,也为我国广播影视业指明了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贯彻落实好《纲要》提出的各项目标,以导向为灵魂,以改革为动力,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中国广电今后五年最重要的任务。? 概括起来“十一五”期间我国广播影视业的主要任务是:加强新闻媒体建设,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广播影视产业,繁荣广播影视创造,全面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化;加快实施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 一,加强新闻媒体建设。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广播影视的主阵地,加强新闻媒体建设,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 1.加强广电媒体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不断增强宣传实力。硬件建设就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广电媒体设备运行速度,加强电台、电视台、广播电视发射转播台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和省级电台、电视台重要频率的覆盖,加强对周边国家的播出频率和时间。加快安全播出保障体系的建设,构建国家广播电视监测信息平台。?软件建设就是要加强频道、频率的栏目建设。进一步优化广播电视播出机构频道、频率布局结构,促进频道频率的专业化、对象化、品牌化发展。加强少儿、农业、少数民族、外宣等工艺性较强的专业频道。频率和栏目的建设,大家知道我们中央电视台从今年元月1号开始把国际中文频道变成三个频道。积极推进节目的改版和创新,着力打造精品频道的节目栏目。?? 2.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水平。首先,是要改进宣传方式方法,认真贯彻“三贴近”原则,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的新闻报道,改进和加强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完善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其次进一步净化荧屏,以文艺、娱乐、情感性栏目和电视剧为重点,以提高播音员、主持人素质为突破口,制定完善的规范制。加大违纪违规处罚力度,加强对广播电视广告的监管。 ? 3.拓展宣传的新阵地,鼓励和支持电台、电视台开办网络广播电视,积极占领网络舆论宣传的新阵地,加强通过中国广播网、国际在线、央视国际等重点新闻网站的建设,努力将其办成世界知名的综合性的新闻网站。积极利用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等新型媒体进行宣传。? 二、构建公共服务体系。文化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类。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由政府主导,不以盈利为目的,通过大力提高公共节目的质量和服务质

十一五规划纲要.区域协调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十九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二十章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第二十一章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第十九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第一节推进西部大开发 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区域合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出境、跨区铁路和西煤东运新通道,….建设电源基地和西电东送工程。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继续推进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加强植被保护,加大荒漠化和石漠化治理力度,加强重点区域水污染防治。…支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强清洁能源、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及加工,支持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及其他有优势的产业。….建设和完善边境口岸设施,加强与毗邻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发展边境贸易。落实和深化西部大开发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动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 第二节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发展现代农业,….发展高技术产业。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

抓好阜新、大庆、伊春和辽源等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支持其他地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第三节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中部地区要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能力,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 第四节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东部地区要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在率先发展和改革中带动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着力发展精加工和高端产品。促进加工贸易升级,积极承接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第五节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财政性投资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加快发展。保护自然生态,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发展教育..加强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发展民族特色产业、民族特需商品、民族医药产业和其他有优势的产业。优先解决特困少数民族贫困问题,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继续实行支持西藏、新疆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的政策。 第六节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健全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健全互助机制,发达地区要采取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健全扶持机制,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国家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铁路十一五规划

铁路“十一五”规划 铁路“十一五”规划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编制,主要阐明铁路行业发展基本思路、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是指导铁路行业发展、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决策重大铁路项目、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一、“十五”回顾 “十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怀下,铁路行业职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出发,推进铁路跨越式发展,全面完成了铁路“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任务。 铁路运输取得显著成绩。2005年,铁路全行业完成旅客发送量11.56亿人,“十五”期间年均递增1.92%;旅客周转量6062亿人公里,年均递增5.99%;货物发送量26.93亿吨,年均递增8.56%;货物周转量20726亿吨公里,年均递增8.52%。尤其是“十五”后两年,铁路主要运输指标增势加快,旅客发送量、旅客周转量、货物发送量、货物周转量年均增速分别达到9.01 %、12.51%、9.58%和9.62%,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路网建设进入新阶段。国务院批准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铁路建设掀起了新的高潮。宁西线、渝怀线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大秦重载铁路2亿吨配套改造完成,青藏铁路全线铺通,武广、郑西、石太、京津等一批客运专线和城际轨道交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路网布局趋于合理,路网质量有所提高。2005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7.5万公里,比“九五”末增长9.9%。其中复线里程2.5万公里,电气化里程2万公里,分别比“九五”末增长19.4%和35.6%。 科技进步迈出坚实步伐。掌握了时速160公里等级的运输装备、线路、信号及运营管理成套技术,基本掌握了时速200公里等级线路的修建技术和既有线改造技术,引进了国外客运动车组和大功率机车等先进技术,研制并投入运用了25吨轴重大型运煤货车,成功开行了大秦线2万吨重载列车,推进了信息系统建设。青藏铁路高原多年冻土等建设施工技术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铁路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铁路运输管理体制改革完成阶段任务,实现了铁路局直接管理站段,推进了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优化了运力资源配置,提高了运输和管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科学发展贯穿规划纲要 张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政策导向、发展目标,以及重点任务,都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尤其是把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 他说,“十二五”规划纲要力求做到长短结合,既衔接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出的各项政策、举措,以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果,也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纲要中尽量体现扩大内需的导向,把扩大内需作为一个长期的方针和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坚持了民生优先的原则,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改革,把改革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 突出亮点是民生优先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一个突出亮点是民生优先。 他说,“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范围和重点,涉及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住房保障、环境保护九个方面。“无论东部,还是西部,不管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政府都要提供同样水平的公共服务。” “十二五”居民收入增长要与经济发展同步 徐宪平介绍,“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出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步。这“两个同步”的导向提出以后,已经产生了重要的效应。徐宪平举例说,在“十一五”规划中,我国仅一个省提出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最终结果是有三个省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目前,“十二五”地方规划中,提出居民收入增长超过经济增长的有5个省,提出“完全同步”有19个省,提出“基本同步”的有5个省市。“从‘十一五’的1个,到‘十二五’的29个,相信执行的效果会更好。” “十二五”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年均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即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地扩大就业和创业的规模,特别是要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提出5年年均要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要转移农村劳动力800万人。 为提高住房保障的水平,未来5年,要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其中今年1000万套,明年1000万套,后面3年还有1600万套,使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对于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提供廉租房,实行廉租房制度。对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提供公共租赁住房保障。 “十二五”期间要实现城乡社保全覆盖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今后的五年新

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二十一个重点

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二十一个重点专项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法规类别】国家计划 【发文字号】楚政办通[2008]68号 【发布部门】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2008.08.12 【实施日期】2008.08.1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二十一个重点专项规划中期评估 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楚政办通〔2008〕68号)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直有关部门: 按照《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云发改规划〔2008〕1143号)要求,为了全面做好我州“十一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同时为即将启动的“十二五”规划前期工作做充分准备,现将《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二十一个重点专项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O八年八月十二日

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二十一个重点专项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的实施 意见 根据《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云发改规划〔2008〕1143号)文和《楚雄彝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我州将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二十一个重点专项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评估意义 州“十一五”规划,是“十一五”时期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开展中期评估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有助于督促各方加大实施力度,推进“十一五”规划实施;有助于调整“十一五”规划目标、内容,更好地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有助于寻找关键性问题,并提出加快推进规划的中后期实施意见;有助于提高规划水平,为“十二五”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奠定良好的基础。开展中期评估,落实规划,已成为推动全州经济社会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的重要任务。 二、评估原则 开展规划中期评估要坚持以下原则: 坚

陕西省十一五规划纲要

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录 第一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十五”发展回顾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二章总体要求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二、工作着力点 三、奋斗目标 第二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三章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三、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五、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第四章加快改善农村面貌 一、完善新农村建设规划 二、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三、加强乡风建设和民主管理 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第三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第五章水利设施建设 一、加快建立城乡供水保障体系 二、建立和完善农业高效灌溉体系 三、进一步强化防洪安全保障体系 第六章交通体系建设 一、铁路建设 二、公路建设 三、机场建设 四、水运和管道建设 第七章信息化建设 一、传输系统建设 二、“数字陕西”建设 三、应用体系建设 第四篇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八章加快工业化进程 一、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三、支持军工发展民品 四、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第九章促进服务业发展

一、培育壮大旅游、文化、物流业 二、加快发展金融、商贸业 三、促进其它服务业同步发展 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十章统筹区域发展 一、促进关中、陕北、陕南协调发展 二、加快建设四大基地 三、合理规划主体功能区 第十一章加快城镇化进程 一、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 二、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功能 三、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第六篇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第十二章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一、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二、促进优势领域科技创新 三、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第十三章大力开发人才资源 一、培育壮大人才队伍 二、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第七篇全面发展社会事业 第十四章加快发展教育事业 一、继续加强基础教育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三、稳步发展高等教育 四、积极发展民办教育 第十五章大力发展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一、繁荣文化事业 二、提高医疗卫生水平 三、发展体育事业 四、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五、保护妇女儿童权益 第八篇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第十六章保障群众切身利益 一、积极扩大就业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三、合理调节收入分配 第十七章提高公共安全水平 一、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二、加快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三、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第十八章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 一、民主法制建设 二、精神文明建设

重庆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一)

重庆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一)目录 第一章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十五”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第二节“十一五”面临新机遇新挑战 第三节“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原则 第四节“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第二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五节加强农村基本生产生活设施建设 第六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第七节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第八节改善农村社会组织结构 第九节强化农村扶贫开发 第十节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第三章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 第十一节提升壮大汽车摩托车产业 第十二节构建装备制造业基地 第十三节构建资源加工业基地 第十四节构建高技术产业基地 第十五节优化发展建筑业 第十六节依托产业园区发展产业集群 第四章加快发展服务业 第十七节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 第十八节提升商贸业发展水平 第十九节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业 第二十节积极发展金融业 第二十一节优化发展房地产业 第二十二节大力发展信息和中介服务业 第二十三节加快发展旅游和文化业 第五章构建三大经济区协调发展格局 第二十四节鼓励都市发达经济圈做大做强 第二十五节支持渝西经济走廊发展更快更好 第二十六节帮助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发展提速提档 第二十七节健全三大经济区协调互动机制 第二十八节加快集约型城镇化进程 第六章三峡库区移民迁建和安稳致富 第二十九节全面完成移民迁建任务

第三十节促进移民安居乐业 第三十一节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第三十二节保障库区生态安全 第七章完善基础设施体系 第三十三节加快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第三十四节提升能源保障能力 第三十五节构建水利保障体系 第三十六节加快市政设施建设 第三十七节优化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第八章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三十八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三十九节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第四十节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 第九章深化体制改革 第四十一节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第四十二节着力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第四十三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第四十四节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四十五节加强市场机制建设 第十章扩大开放与区域合作 第四十六节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质量 第四十七节加强双边多边区域合作 第十一章实施科教兴渝和人才强市战略第四十八节优先发展教育 第四十九节注重自主创新发展科技 第五十节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第五十一节培养造就大量人才 第十二章构建和谐重庆 第五十二节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第五十三节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第五十四节合理调节收入分配 第五十五节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第五十六节加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第五十七节大力发展公共文化 第五十八节强化社会公共安全 第五十九节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 第六十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第六十一节完善社会管理体系 第十三章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第六十二节发挥规划导向调控作用

建设部关于印发《建设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建设部关于印发《建设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法规类别】建设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建综[2006]53号 【发布部门】建设部(已撤销) 【发布日期】2006.03.15 【实施日期】2006.03.1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建设部关于印发《建设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建综[2006]53号)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及有关部门,各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建委(建设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国资委管理的有关企业,部机关各司局,直属事业单位,部管有关社团: 现将《建设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 建设部 二○○六年三月十五日

建设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 建设事业“十一五”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重要专项规划,也是“十一五”期间,统揽整个建设领域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规划。规划的主要内容,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战略部署,根据建设事业发展的现状基础,阐明“十一五”期间政府推进建设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意图和战略目标,明确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和引导调控机制,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基本情况 “十五”期间,全国建设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战略决策,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建设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建设事业“十五”计划纲要总体上实施良好,按同口径核算,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指标如期完成,为实施建设事业“十一五”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城镇化持续快速推进,城乡规划实施和监督管理的力度加大,城镇建设与发展的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有所增强。2005年底,我国设市城市数量661个,建制镇近2万个。全国城镇人口数量约5.5亿,城镇化水平43%左右。城乡规划编制与实施监管工作明显加强和改进。12个省(区)和4个直辖市建立了规划委员会制度,4个省(市)实行了派驻规划督察员制度,一批城市开展了城乡规划动态监测试点。编制、制定了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目前,全国27个省、自治区全部完成了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工作,其中17个省(区)的规划已批复实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城镇密集地区城镇群协调规划研究取得实质性进展;90%的设市城市、82%的县城、80%的建制镇的总体规划已经过批准并在实施;设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制定工作全面展开,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有所提高,设市城市达到60%,县城达到35%。历史文化名

广东省十一五规划纲要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2006-06-29 10:11:00 目录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二)发展环境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要求1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总体要求 三、主要任务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2.促进工业产业升级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4.全面推进信息化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加强重点领域和区域自主创新 2.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3.健全创新支撑服务体系 4.加快科技体制和机制创新 5.加强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工作 (三)促进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 1.优化提升外源型经济

2.做大做强内源型经济 (四)加强区域协调与合作 1.调整优化区域空间结构 2.提升珠三角发展水平 3.加快两翼和山区发展 4.提升粤港澳合作水平 5.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五)统筹城乡发展 1.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2.提高城镇化水平 3.统筹城乡建设 4.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5.深化农村改革(六)发展教育文化和人才事业 1.推进教育现代化 2.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3.壮大人才队伍 (七)构建绿色广东 1.加强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2.加强环境综合治理 3.加强生态保护(八)适度超前发展基础设施 1.完善交通运输网络 2.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3.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九)深化体制改革 1.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2.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4.探索地方金融体制改革 5.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促进就业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2.维护社会公平 3.加强卫生体育和人口工作 4.保障公共安全 5.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6.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四、重大工程 (一)综合运输工程 (二)能源保障工程 (三)水利建设工程 (四)自主创新工程 (五)现在重化工程 (六)服务业工程 (七)农村建设工程 (八)环保生态工程

科技发展十一五计划及2020年远景规划纲要

科技发展十一五计划及2020年远景规划纲要 “十*五”期间,是举国上下着力实施“三步走”战略,奋力 朝着小康目标阔步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一接三新”、“争当四个排头兵” 、“融入一小时经济圈”的振奋时期。为了大力 推进全市科技进步的进程,打造好科技发展的对接平台,进一步为全市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特制定本《纲要》。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的重要思想。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接长珠闽、抢抓新机遇、增创新优势、建设新__”的要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以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的升级,促进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调整为目标;以引进、消化、推广为主要途径;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促进农业的科技成果推广为核心。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利用两个市场,发挥两种资源。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及效益优先原则,重点发展若干高新技术企业,培植一批实力强劲的民营科技企业,大力推广以良种良法为主的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着力实施专利、技术标准战略,大力

增强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努力把全市科技进步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二)、基本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要以促资源、环保与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加强科技进步在提高生产与资源利用率、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等方面的作用;要把促进经济的发展放在首位,将科技进步真正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要加强科技进步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科技进步的可持续发展。 2、目标导向原则。既要突出我市自身的特色,又要与国家、省、赣州市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 3、有限目标原则。要把有限的人、财、物力集中起来,优化组合,形成合力,集中力量发展那些一旦突破就能对本市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技术领域。 4、远近结合原则。既要解决近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又要为下一步全市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5、市场与计划结合原则。要把市场机制作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本手段。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效益优先,遵循市场经济与科技工作规律。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宏观指导作用,用好用活政策手段,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科技进步。 6、自主与引进相结合原则。在培养、壮大现有四大支柱产业的基础上,对有色金属、稀土材料、甜柚、特种养殖、花卉等地方

“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纲要对比

十一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 第一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第二章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三章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四章发展现代农业 第五章增加农民收入 第六章改善农村面貌 第七章培养新型农民 第八章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 第九章深化农村改革 第三篇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十章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 第十一章振兴装备制造业 第十二章优化发展能源工业 第十三章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 第十四章提升轻纺工业水平 第十五章积极推进信息化 第四篇加快发展服务业 第十六章拓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丰富消费性服务业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环境 第二章指导思想 第三章主要目标 第四章政策导向 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 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第十八章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 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十九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二十章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第二十一章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六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二章发展循环经济 第二十三章保护修复自然生态 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第二十五章强化资源管理 第二十六章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第七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 第二十八章优先发展教育 第二十九章推进人才强国战略 第八篇深化体制改革 第三十章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第三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三十二章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第三十三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第三十四章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第九篇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 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 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在线阅读 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下载(PDF)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说明中表示,根据出席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审查和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委员讨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对《纲要(草案)》进行了修改完善。 一、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中的“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大型灌区,完善中小型水利设施”修改为“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改造大型灌区”。 二、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中的“加强物种资源保护”修改为“加强物种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三、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引导农民合理建设住宅”后增加了“保护有特色的农村建筑风貌”。 四、将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中的“实行城市教师到农村支教交流制度”修改为“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 五、将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中的“发展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修改为“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 六、在深化农村改革中的“发挥农村信用社的支农作用”后增加了“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七、在深化农村改革中增加了“稳步推进集体林权改革”。 八、在植保工程中将“建设部分生态和生物治蝗示范基地”修改为“建设一批生态和生物控灾示范基地”。 九、在壮大船舶工业实力中增加了“优化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力船型”。 十、在大型乙烯成套设备中的“推进百万吨级大型乙烯成套设备和对二甲苯、对苯二甲酸、聚酯成套设备的国产化”中删除了“聚酯”。 十一、将积极发展电力中的“建设金沙江、雅砻江等水电基地”修改为“建设金沙江、雅砻江、澜沧江、黄河上游等水电基地”。 十二、将调整化学工业布局中的“关停小型低效炼油装置”修改为“关停并转小型低效炼油装置”。 十三、将鼓励纺织工业增加附加值中的“推进纺织工业梯度转移,提高自主品牌比重”修改为“提高纺织工业技术含量和自主品牌比重”;在“扩大产业用纺织品”后增加了“丝绸”;将“推进纺织工业梯度转移”移至该段的最后一句。

十一五规划内容

十一五规划内容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的。胡锦涛同志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建议》稿进行多次讨论,听取有关部门的专题汇报,并就《建议》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重大问题作了重要指示。《建议》稿还广泛征求了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党内老同志和十六大代表的意见,听取了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形成的过程,是充分发扬民主的过程,比较好地集中了各方面的智慧。这个《建议》经这次全会审议通过以后,将由国务院据以编制“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明年春天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后,颁布实施。现在,我受中央政治局的委托,对《建议》作如下几点说明。 一、关于“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面临的形势 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是制定“十一五”规划的依据和前提。《建议》指出,“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个判断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新世纪的头五年,在我国历史进程中是不平凡的五年,是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五年。我国摆脱了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成功地战胜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的挑战,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抑制了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经济社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预计,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5万亿元,五年平均增长8.8%;财政收入将达3万亿元左右,比2000年的13395亿元增长1.3倍。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较大发展。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改革有了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上了一个大台阶,预计2005年进出口总额将超过13800亿美元,比2000年的4743亿美元增长1.9倍多。预计五年累计利用外资2700亿美元。城乡居民收入有较大幅度提高,生活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五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尤为重要的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思想,这对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全局的和长远的指导作用。 《建议》全面分析了我们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今后一段时期,国际环境总体上对我们有利。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这些有利于我们集中精力加快发展自己,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国内有利条件也很多。我们有十三亿多人口日益增长的国内市场需求,有丰富的和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劳动力资源,有明显改善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科技教育基础,有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还有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充分利用国内外有利条件,今后五年我们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也面临着不少突出问题和严峻挑战。国际环境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趋于强化。我

张江高科技园区“十一五”规划纲要

张江高科技园区“十一五”规划纲要 (2006年6月) “十一五”是张江高科技园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聚焦和推进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既是上海贯彻落实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的具体体现和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之一,对于构建上海“创新城市”和提高城市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十一五”期间,张江高科技园区要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出发,抓住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机遇,把握世界高科技及其产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两个优先”的产业发展方针,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中区的规划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深化“聚焦张江”战略,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和产业发展环境,积极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与创新网络,提高高科技产业能级和技术含量,提高城市化水平和综合服务环境,把张江打造成为生产、生态、生活和谐的现代化科技新城,产、学、研结合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引领区。根据国家、上海及浦东新区的有关“十一五”发展规划,特制定《张江高科技园区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一、主要成就和面临形势 (一)、主要成就

1、贯彻落实“聚焦张江”战略,政府与市场合力推进,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1999年9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实施了“聚焦张江”战略决策,。明确了张江高科区以生物医药和信息技术两大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产业,集中体现创新创业的主体功能。目前,园区已经完成开发面积17平方公里,共引进项目938个,吸引投资额110.59亿美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0.51亿元人民币。张江高科区通过政府和市场形成开发合力,整合各种开发资源,并通过产业集聚带动人才积聚和功能集聚,以不同于硅谷模式的“张江高科区模式”推动了张江高科区的快速发展。张江高科区成为海内外知名的园区品牌,品牌效应进一步加速创新人才、研发机构和高科技企业的集聚,与中关村一起成为推进中国高科技产业腾飞的两个主引擎。 2、率先实践产业链发展思路,发展三大支柱产业,产业集聚趋势日益凸现 “十五”期间,张江高科区在产业发展中特别注重产业链的完善,在坚持引进重大龙头项目的同时,也注重吸引产业链内的配套协作企业和有核心优势的中小企业,逐步吸引了一批与主导企业相关的上下游企业来此集聚,通过产业联动、分工和协作,初步形成了创新氛围浓厚、配套协作程度高、产业链较完善的三大支柱产业集群。具体而言,一是从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到设备制造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和创新链已经形成;二是包括中国银联研发中心和数据处理中心、中国银电网迅等公司在内的“国际软件产业基地”聚集与辐射效益日 益显现;三是人才培养—研发开发—中试孵化——规模生产”的现代生物医药技术创新链不断完善。

国家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

附件: 国家安全生产发展规划纲要 (2004~2010)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二○○三年十二月

目录 前言 (11) 一、安全生产现状、形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2) 二、指导思想、基本方针与目标 (33) (一)指导思想 (33) (二)基本方针 (44) (三)总体目标 (44) (四)分类目标 (44) 三、主要任务 (66) (一)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体系 (66) (二)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 (66) (三)加强安全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 (77) (四)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 (77) (五)加快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 (88) (六)加快安全生产技术保障体系建设 (88) (七)加强安全生产培训和宣传教育体系建设 (88) (八)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 (88) (九)加强对城市公共安全的监督检查 (99) (十)强化职业卫生监督检查 (99) (十一)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安全监管 (99) (十二)促进安全产业发展 (1010) (十三)加强安全生产中介机构建设 (1010) (十四)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1010)

(十五)加快社区安全建设 (1010) 四、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1111) (一)统筹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建立综合决策机制 (1111) (二)加强各级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 (1111) (三)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 (1111) (四)建立完善安全生产投入机制 (1111) (五)编制和落实安全生产专项规划 (1212) (六)建立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相结合的机制 (1212) (七)建立安全生产许可制度,严格市场准入 (1212) (八)加强群众性的安全生产监督 (1313) (九)倡导先进的安全文化 (1313) (十)加强安全生产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1313) 五、规划实施的重大工程 (1313) (一)安全生产理论发展与创新工程 (1313) (二)安全生产科技进步与创新工程 (1313) (三)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工程 (1414) (四)重大危险源监控与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工程 (1414) (五)矿山事故预防与主要灾害治理工程 (1414) (六)运输车辆、船舶安全监控系统工程 (1414) (七)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工程 (1414) (八)安全生产技术保障建设工程 (1515) (九)安全生产监管手段创新工程 (1515) (十)职业卫生促进工程 (1515) (十一)安全专业人才及培训基地建设工程 (1515) (十二)安全文化创新工程 (15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