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教材解析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教材解析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教材解析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表内除法二》教材解析

一、教材介绍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乘法口诀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既是前面已经学过的用乘法口诀求商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也是后面学习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本单元主要包括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和运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两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有两个,一是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二是解决实际问题时,在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单价、数量、总价间的关系。

二、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

《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一、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方法,形成表内除法的口算能力(一)创设矩形模型,让学生自主探索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习新知识,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1.创设“旗子”“彩球”等矩形模型,引导学生从两个维度观察矩形模型,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在课程实施中,先引导学生从部分到整体观察矩形模型,唤起学生对乘法口诀的回忆,为用乘法口诀求商奠定基础,再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观察矩形模型,并让学生提出用除法运算解决的数学问题,列出两个有联系的除法算式。

2.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利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与方法进行迁移、比较、推理,学会用7~9

的乘法口诀求商,形成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二)通过内容丰富、方式多样的练习,使学生能熟练、正确地口算表内除法,形成表内除法的口算能力

1.通过顶球、过河采蘑菇、走迷宫等多种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口算表内除法的兴趣,逐步提高学生口算表内除法的正确率和速度。

2.通过基本练习、变式练习、新旧知识对比练习、针对练习等不同形式的练习,巩固表内除法的口算技能,提高表内除法的口算能力,并在练习中渗透函数思想、方程思想等。例如,在练习5×□=35,6×□=42,49÷□=7等习题时渗透方程思想;在练习24÷8=□,48÷8=□,16÷8=□,40÷8=□等习题时渗透函数思想。

3.通过视算—听算结合练、分散—集中综合练,使学生对口算的结果逐步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

4.通过整理表内除法算式,形成表内除法算式表,巩固表内乘除法,形成口算表内乘除法的技能,初步学会整理和复习的方法。

二、在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感受除法的现实模型,初步学会用“分析法”解决问题,初步渗透单价、数量、总价间的关系

1.创设“欢乐的节日”“拔河比赛”“游乐园”等活动情境,让学生观察思考提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根据已知信息提出问题的习惯和意识。例如,在教学主题图时,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按一定顺序(一般是从上到下)观察情境图,再引导学生将活动情境图分解成小画面,依次观察、思考,并根据已有信息提出问题。如根据“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这个信息,提出“平均每组分几颗?”的问题;根据“带来27个彩球,每9个摆一行”这个信息,提出“可以摆几行?”的问题。

2.创设“购物”“买电影票”“买门票”等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解决情境中的问题,感受除法的现实模型,初步学会用“分析法”解决问题,初步渗透单价、数量、总价间的关系。例如,在例3的教学中,利用学生购物的实际经验,引导学生从“可以买几个地球仪?”入手,追溯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一共有多少元”和“一个地球仪多少元”这两个信息,进而让学生理解“用56元钱买8元一个的地球仪,买了几个地球仪”就是“求56元里面有几个8元”,从而选择用除法解决问题,深化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初步建立用除法运算解决问题的模型。

3.通过合作交流、教师引导,渗透用乘法检验除法的方法,进一步沟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例如,在例3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可以买7个地球仪”当作已知信息,把“56元”当作未知信息,然后用“7×8=56(元)”来检验“56÷8=7(个)”的正确性。

本单元在知识内容和学习方法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课程实施中,一定要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知识的迁移、比较、推理,让学生自主探索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在解决问题方面,要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初步渗透单价、数量、总价间的关系,感受除法的现实模型,深化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与运算”教学领域中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本单元的练习中,要加强联想性训练,并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让学生经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使学生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四、具体内容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主题图

(1)展示了准备“欢乐的节日”情境,其中有三组信息,看到这些信息会自然地想到相应的除法问题,以其中的做小旗的问题引出例1。

(2)其他几个问题,教学例1之后让学生解答。

例1(主题图的继续)

(1)依次由其中的两个问题,引出除法算式56÷8、56÷7。

(2)引导学生探索56÷8的解法,56÷7由学生独立计算。

做一做(第49页)

相关的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成组编排,揭示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加深理解用口诀求商的算理。

2.解决问题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在二级上册教学了倍的概念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的基础上,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安排了两个例题:例2,通过实际操作说明“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及解答方法;例3,解决实际问题。

例2

通过操作使学生看到“10根(2个5根)与5根”“15根(3个5根)与5根”的倍数关系,引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和分析方法。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例3

(1)脱离实物操作,利用文艺演出的情境,通过对话和舞台上清晰可见的跳舞人数,给出问题全貌:“唱歌的有35人,跳舞的有7人,唱歌的人数是的几倍?”。

(2)根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解决“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

做一做(第55页)

呈现运动会的局部场景:三组学生(跑步、踢球、练武术)。

根据各组人数的倍数关系,教材提出一个“踢球的人数是跑步的几倍”的问题。

鼓励学生根据情境中提供的信息,继续提问题。

3.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例4

(1)以一群学生在公园里,先划船、再坐碰碰车为背景,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并解决游玩中的数学问题。

(2)有序出示两幅图表示上面情景,第一幅图隐含的问题是第二幅图所需的信息。

(3)两幅图有序出示,直观地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序思路。

(4)自主探索,展示学生两种解法:分步、列综合算式。通过“你是怎样想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解法。

五、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学生已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与前面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数目大了些。因此,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思路,同时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2.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1)由具体到抽象。例2及“做一做”,都是通过具体活动,直观感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由抽象回到具体。当学生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有初步认识后,可让学生摆学具表示:12是3的4倍。

3.加强基本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