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古代印度优质课教案

第3课 古代印度优质课教案
第3课 古代印度优质课教案

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

教材分析

《古代印度》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上第3课,新的部编教材对世界古代史的内容进行了较大的重编.原人教版教材利用一节课讲述了除中国之外的亚非三大文明古国,而新教材则将其编为一个单元,分三课时,分别讲述了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三大文明古国的历史.古代两河流域是本单元的第3课,也是世界古代史的第3课.

本课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森严的种姓制度;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三部分内容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古代印度河流域创造了灿烂的人类古文明;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创立的影响至今的一种制度;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就,佛教诞生在古代印度,是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根源的,种姓制度就是其社会根源.

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者是初三学生,经过两年多的初中生活,生理和心理上都有新的成长,精力旺盛,独立性增强,接受新知识和独立学习能力也趋于成熟,完全具有独立阅读教材,理解基础知识的能力。但他们还是一群十五六岁的少年,精力充沛,但不耐久;活泼热情,但不深刻。所以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持久的注意力,本课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增强课堂内容的直观性、趣味性。充分利用古代印度文明的魅力—阿拉伯数字的产生;种姓制度的严格规定;佛教艺术的神秘广博等等,吸引同学们的兴趣。

在学习方法和技能方面,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和历练,掌握了初步的历史学习方法,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具备了初步的自主学习能力,练习了合作探究的方法,这为学习本课基础知识和探究综合题目提供了条件;但鉴于同学们历史综合概括能力和材料分析能力欠佳,因此本课在安排自主学习和探究时,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并提供大量课外史料,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古代印度文明的先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目标,更好的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初步了解印度,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2.通过阅读教材说出古印度的地理位置,概括古印度文明的变迁:国家的出现,文明的鼎盛时期,文化成就等。

3.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掌握印度种姓制度内容、特点;了解种姓制度的影响。

4.通过阅读教材知道佛教的兴起概况和佛教对外传播;初步探究佛教的影响。

教学重点

森严的种姓制度和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教学难点

种姓制度的影响和佛教的影响

教学策略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效率”为主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通过自主学习学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变“动力集中于老师一人身上”为“全体学生为主动力”。同时利用PPT增加教学宽度,创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情景,以最大可能实现课堂高效。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研习资料,探究问题,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小组竞赛法等。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西游记》影视图片。

老师:同学们,你知道《西游记》的故事吗?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西天”是现在的哪里?

对,是古代印度。为什么大唐帝国要到印度去取经呢?因为古代印度也是亚非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今天我们学习《古代印度》。

二、展示学习目标(见第三部分教学目标)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行动有方向,学习有动力。

三、教学流程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老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11页,完成下列问题:

1.初步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2.通过阅读教材说出古印度的地理位置。

3.概括古印度文明的变迁:国家的出现,文明的鼎盛时期,

4.了解古印度的文化成就等。

学生:依托学案,自主学习教材第一部分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边学边记,找出上述问题。

教师指导:

1.阅读教材结合图片,说说古代印度早期文明遗址有哪些?

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

2.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

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在南亚次大陆。包括现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地,它北面是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这里有两条河流,西部的是印度河,东面的是恒河。印度的名字起源于印度河,中国古代称他为天竺。

3.印度河流域的国家的出现

时间:公元前1500年左右;

种族:雅利安人;

孔雀王朝: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问题思考:想一想,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请问: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

请同学们思考讨论后教师出示答案:埃及。

公元前1500年,来自北方的白种人自称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他们征服了当地居民,建立起一些奴隶制小国,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除半岛最南端以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

问题思考: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吗?(印度文明)

阿拉伯数字计数法由于简便科学便为世界所通用,但是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印度,后经阿拉伯人传播到世界各地,被人称为“阿拉伯数字”。

古代印度的佛像艺术对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2-13页,完成下列问题:

1.掌握印度种姓制度内容、特点;

2.了解种姓制度的影响。

学生:依托学案,自主学习教材第二部分森严的种姓制度,边学边记,找出上述问题1,探究问题2。

教师引导:婆罗门编造说:从造物神的嘴演化出婆罗门,从手生出刹帝利,从腿生出吠舍,从脚生出首陀罗。种姓制度内容:

等级名称社会成员权利和义务

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宗教祭祀神权

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掌握国家军事、行政权

吠舍农民、牧民

手工业者、商人从事农业、牧业和商业

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

首陀罗被征服者

贫困失去土地者几乎无权利,受剥削、压迫从事低贱劳动

种姓制度的特点:

1)种姓世代相袭。

2)种姓界限森严;

3)等级低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

4)种姓实行内婚。

合作探究:印度的种姓制度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材料:印度自1947年独立以来,政府一直试图消除种姓制度,但结果并不理想。复杂的世袭种姓制度将印度社会划分出等级森严的阶层。1955年起,印度法律允许跨种姓通婚。但大部分印度人仍只与同种姓的人联姻,以免受到配偶“高种姓”亲属们“为维护荣誉而进行的迫害”。最近,在孟买附近的巴尔克尔城,法院判处因不满姐姐与“低种族”通婚而杀害4人的迪利普?蒂瓦里等3名男子死刑。最高法院指出,这种“为维护荣誉而进行的杀害”是野蛮行为,并下令警方保护通婚的夫妇。法院将种姓制度叫做“民族的诅咒”。——东方网文章《印破陋习出新招:不同种姓通婚奖励1000美元》

影响:严重地阻碍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甚至影响到近代。

政治上不利于印度的统一和团结。种姓制度,使社会四分五裂,人民之间缺乏团结。

在历史上,它为异族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印度的历史是一部不断被外族征服的历史,其原因与种姓制度造成的整个印度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性和利已性不无关系。它妨碍了印度人形成统一的民族意识,在面临外族入侵时,不能组织起强有力的抵抗力量。

独立以后对各项事业同样产生了不良影响。

过度:种姓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随着社会的发展,种姓制度日益引起人们的不满,反对婆罗门特权的情绪不断高涨。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佛教应运而生。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老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3页,完成下列问题:

1.知道佛教的兴起概况;

2.佛教对外传播情况;

3.初步探究佛教的影响。

学生:依托学案,自主学习教材第三部分,边学边记,找出上述问题。

教师引导:

1.佛教的兴起概况:

时间:公元前6世纪;

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佛教教义:众生平等、忍耐顺从

2.佛教对外传播情况:利用历史地图,直观展示。

合作探究:佛教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

从传统文化、文学、艺术、雕塑等方面试说明。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知识网络.

课堂达标检测

简单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1.下列国家中,推行过种姓制度的有()

A.古中国

B.古印度

C. 古埃及

D.古巴比伦

2.印度奴隶社会种姓制度所反映出的实质是()

A.社会成员分工不同

B.四个等级间权力义务的多少

C.严格的等级关系

D.等级间的种族差异

3.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等:①吠舍②婆罗门③首陀罗④刹帝利。从高到低的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①③②④

D.④②③①

4.比较亚非文明古国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说说它们的相同之处及

其对古代亚非文明的影响?

①自然地理环境:亚非文明古国所处的地区都有大的

河流,具体是埃及的尼罗河、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印度的恒河和印度河、中国的长江和黄河。

②自然环境的相同之处:位于北纬20°~40°之间。气候湿润,

土地肥美、灌溉便利、宜于农耕,适合人类生存。

③对古代亚非文明的影响:最早出现农业,农业发达;在

世界上最早出现国家,出现奴隶制文明;使亚非成为最早出现

统一国家的地区。

教学反思(略)

(部编)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

第3课古代印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印度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归纳总结大河文明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正确分析大河对于古代印度文明形成的意义,大河文明相对应在政治上多是加强君主专制的国家。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印度早期文明的代表;种姓制度、佛教的产生及其教义 难点:对于种姓制度的认识;佛教产生的背景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讲授新课: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印度的地理位置: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古代印度是指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印度河流域东北倚喀喇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东南介印度塔尔沙漠,西北为阿富汗兴都库什山脉,西南为俾路支高原,南临阿拉伯湾。 2、气候特点: 印度河流域属于亚热带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点,但由于东北部高山山脉的影响,使气候通常介于干燥与半干燥、热带与亚热带之间。一年分为四季。恒河和印度河,河水,定期泛滥,给两岸带来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 3、古文明遗址 约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印度河两岸出现了一些城市国家。已发现的古代印度城市遗址中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最为著名。两个城市各有数万居民,城市经过规划,有下水道系统,对外贸易发展。 哈拉巴,印度河流域上古文明的城市遗址。在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境内。 考古学家在此发现公元前3000-前2000年代的青铜器文化遗物,包括火砖建筑、下水道、工具、陶器、艺术品等。有卫城。还发现刻在印章上的文字符号,迄今尚未完成解读。其文明昌盛期已经入奴隶制发展阶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第三节 印度 教案

第三节印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知道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2.通过读图了解地形, 气候同农业生产的关系。 重点 农业发展与人口的压力。 教学准备 1. 学生收集有关印度资料,准备课堂发言。 2. 有关印度音乐,舞蹈的录像. 教学过程 一、文明古国 [导入] 展示有关印度音乐,舞蹈及宏伟建筑。让同学思考:这是那个国家?再请同学说说有关印度的古文明。 [学生活动]读南亚地形图回答:哪个国家占有印度河平原?(巴基斯坦)。哪个国家占有德干高原的大部份?(印度)。哪个国家位于恒河三角洲?(孟加拉国)。请同学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特点。 二、印度人口问题 学生:读印度人口的增长图。每隔10年印度人口增长数。(发现1981年至1990年人中增长2.6亿1991年至2019年人口增长1.6亿) 教师:出示印度资源、产品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表。引导学生讨论丰富的资源和产品为什么还是不能满足人们所需?(结论:急剧增长的人口抵消了取得的成果,给农业造成很大压力) 三、地形、气候同农业节 教师:播放课件印度的洪灾印度的旱灾 [学生活动]读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观察出雨季月月。盛行从洋吹来的季风。再观察旱季月至次年月。盛行来自的季风。 [小结]印度东北部为西南季风迎风坡形成多雨中心。乞拉朋齐最为典型。 [教师]判断东北季风与西南季风哪个对印度农业影响大?为什么? [学生讨论对比、回答]西南季见对农业影响很大。因为西南季风来自热带海洋带来丰沛降水。 [教师]问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有何关系? 引导学生读图、思考讨论、回答(风势弱,来得晚,退得早------旱灾。风势强,来得早,退得晚------水灾) 展示课件:印度家庭在用餐了解印度饮食习惯。 [作业] 搜集有关印度风土人情的文章或图片等资料,在班里举行一个小型展览。第七章第三节印度(第2课时) 谭万新高龙中学 教学目标页 1 第 1、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2、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印度气候类型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为以后的生活服务。

度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一课一练:第3课古代印度(有答案)

2019-2019学年度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一课一练 第3课古代印度 一、单选题 1. 如果你生活在古代印度,下列情况中,最有可能碰到的是() A. 那里的人们最早开始种植粟 B. 商人的女儿与官吏禁止通婚,等级制度森严 C. 很多手工业者从事青铜铸造业 D. 柏拉图在和学生们探讨哲学问题 2. 印度电影《阿育王》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阿育王在印度家喻户晓,他在位时,孔雀帝国国力鼎盛。按照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应属于哪一等级() A. 婆罗门 B. 刹帝利 C. 吠舍 D. 首陀罗 3. 宣扬“众生平等”,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才能进入极乐世界”。这一教义属于() A. 基督教 B. 佛教 C. 伊斯兰教 D. 道教 4. 在古代印度,商人的女儿不能嫁给官吏的儿子,这是因为() A. 商人的财产多于官吏 B. 官吏的财产多于商人 C. 商人和官吏的喜好不同 D. 等级制度的严格限制 5. (2019?深圳)社会制度影响人们的生活。根据古印度种姓制度,下列选项符合当时农民身份的是 A. 担任祭司 B. 与国王或官吏的女儿成婚 C. 掌握军权 D. 纳税供养第一、第二等级 6. “不依国主,佛事难成”说明了佛教的传播依赖于() A. 统治者的支持 B. 法律体系完备 C. 民主政治发展 D. 满足了人民的精神需要 7. 古代印度的国王属于下列哪一等级()

A. 婆罗门 B. 刹帝利 C. 吠舍 D. 首陀罗 8. 古印度社会中的农民、商人属于下列哪个等级() A. 婆罗门 B. 刹帝利 C. 吠舍 D. 首陀罗 9. 小说及电视剧《西游记》中描述的“如来佛”这一角色,其原型来自于历史人物() A. 乔达摩﹒悉达多 B. 耶稣 C. 真主安拉 D. 宙斯神 10. 某校历史兴趣学习小组,把“南亚印度河流域奴隶制文明”确定为小组研究的课题。下列资源中,能为学习小组研究课题提供所需信息的是() A. 种姓制度 B. 《汉谟拉比法典》 C. 金字塔 D. 《荷马史诗》 11. 社会制度影响人们的生活。根据古印度种姓制度,下列选项符合当时农民身份的是( ) A. 担任祭司 B. 与国王或官吏的女儿成婚 C. 掌握军权 D. 纳税供养第一、第二等级 12. 一部印度电影里有这样的一句台词: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小偷的儿子永远是小偷。这种阶级歧视是源自于() A. 禅让制度 B. 种姓制度 C. 分封制度 D. 科举制度 13. 下列对印度的种姓制度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是为了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地位而采用的一种制度 B. 是古印度在向奴隶社会过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制度 C. 种姓制度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D. 各个等级中虽有高低贵贱之别,但可以互通婚姻,差别不大 14. 如果你生活在古代印度,下列情况最有可能见到的是() A. 伯利克里与将军们探讨军事问题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优秀教案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第3课古代印度 1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 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 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 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印度》教案

第三节,印度 授课教师: 一,学习目标 1、据图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以及主要的邻国。(重点) 2、据图说出印度的三大地形区,并依此说说印度的地势特征。(难点) 3、结合资料及媒体,知道印度的一些特殊的文化,风俗习惯等知识。 二,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同学们都知道《西游记》的故事吧?主要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学生活动:依据自己对《西游记》故事的了解,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总结:依据学生回答,总结相关信息,得出“唐玄奘西天取经”确有其事,进而得出“西天”即“天竺”,就是今天的印度,总结印度名称的由来,然后过度到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印度。 2、媒体展示世界地图 问:大家能不能找到印度这个国家?它位于哪个大洲? 答: 问:那么这个位置应该属于亚洲六大地理分区的哪一分区?(回顾亚洲地理分区的知识)答: 总结:印度位于亚洲的南部,属于南亚,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3、媒体展示印度政区图 教师: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出北回归线,以及穿过印度最北和最南部的两条纬线,说说印度的纬度位置。 学生:自主学习,在图上找出相关纬线,用自己的话描述印度的纬度位置。 教师总结:印度大部分位于10°N——30°N,北回归线穿过印度北部,属于热带和北温带。 4、媒体展示印度地形图 教师: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绘出喜马拉雅山脉,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印度洋,然后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印度的海陆位置。 学生: 教师:依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总结归纳印度的海陆位置: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侧,东临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南临印度洋。 5、展示印度地形图 教师: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到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度的地形。 北部:山地,主要以喜马拉雅山脉为主 中部:平原,恒河平原为主

人教版七地下第七章第三节《印度》知识梳理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 第三节《印度》 首都:新德里著名的建筑:泰姬陵 1、地理位置 (1)海陆位置:位于亚洲的南部,南邻印度洋,东临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 (2)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10°N~30°N,属于热带和亚热带。 (3)相对位置:北临中国(与我国有不连续疆界)、尼泊尔、不丹,东北与孟加拉国、缅甸接壤,西北与巴基斯坦毗邻,东南、西南分布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隔海相望。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2、人口:印度人口超过了12亿,目前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人口增长速度较快。 3、自然环境 (1)印度地形分布特点:南亚自北往南,分为明显的三大地形区。北部为喜马拉雅山地,中部为恒

河平原,南部为德干高原。地势整体上由北至南呈现“高-低-高”的变化。 (2)气候: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气候特点:全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降水的变化主要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 (3)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原因是西南季风不稳定,降水量的时间分配不稳定。来得早退得晚,风力强,形成水灾;来得晚退得早,风力弱,形成旱灾。 (4)河流:印度的母亲河是恒河,自西北向东南流入孟加拉湾。 4、粮食生产 (1)粮食作物:水稻和小麦 (2)作物分布:深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 (3)生产现状:受水旱灾害的影响而不稳定。 (4)粮食增长:得益于两次的“绿色革命”,粮食已经自给有余。 (5)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黄麻(印度半岛东北部)、茶叶(东北部喜马拉雅山南坡)。最大麻纺织工业中心为加尔各答,最大棉纺织工业中心是孟买,其中孟买还是印度最大的港口。 5、宗教与文化 南亚是一个宗教复杂的地区,印度主要信奉印度教,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主要信奉伊斯兰教,斯里兰卡和尼泊尔主要信奉佛教。

第七章第三节 《印度》练习题

第三节印度 一、选择题 1.印度最重要的河流是( ) A.恒河B.布拉马普特拉河C.红河D.印度河 2.下列关于印度自然地理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部是山地,中部是平原,南部是高原B.全国都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多雨C.恒河流人阿拉伯海D.印度东临阿拉伯海,西临孟加拉湾3.印度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是( ) A.温带大陆性气候B.热带雨林气候C.亚热带季风气候D.热带季风气候4.给印度带来丰沛降水的季风是( ) & A.6—9月盛行的西南季风B.6—9月盛行的东南季风 C.10一次年5月盛行的东北季风D.10一次年5月盛行的西南季风 5.下列情况中,易形成印度水灾的原因是( ) A.东北季风来得晚或退得早B.西南季风来得晚或退得早 C.东北季风来得早或结束晚D.西南季风来得早或结束晚 6.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 A.小麦、玉米B.水稻、玉米C.小麦、谷子D.水稻、小麦 7.印度最大的麻纺织中心是( ) A.加尔各答B.新德里C.孟买D.班加罗尔 8.印度水稻主要分布在( ) ? A.恒河上游地区B.阿拉伯海的西岸 C.德干高原西北部D.德干高原东北部和恒河中下游地区 9.印度农产品的产量很大,而出口量很少,其原因是( ) A.工业发达,农业原料消费多B.畜牧业发达,饲料需求大 C.人口众多,消耗农产品多D.环境污染严重,农产品质量不合格 10.以下关于印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独立后大量引进国外人才,发展本国工业 二、综合题 B.钢铁、机械、化学和纺织工业具有一定的规模 C.印度是世界第一软件大国 ( D.印度是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所以几乎没有高科技工业 二、综合题 11.读印度略图7-8,回答下列问题: (1)把图中代号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名称填在下面相应的 空格上: 邻国名称:① ②③ ④ 河流名称:⑤ 地形区名称:⑥

九上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九上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印度种姓;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现在印度 * 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

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 * 的分化政策吗?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 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 * ,后者是国家的世俗 * 。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 提示:为了维护反动的等级制度,婆婆罗门祭司把等级制蒙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 * 利用婆罗门教的说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殊地位。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知识点总结整理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知识点整理 1.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我国西南面有一个世界文明古国——印度。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印度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军事实力地位也居南亚首位。印度是南亚唯一掌握一箭十星卫星发射技术的国家。 ⑴地理位置 ①纬度位置:绝大部分位于10°N和30°N之间的低纬度地区,主要位于热带和亚热带 ②海陆位置:印度位于亚欧大陆南部,西临阿拉伯海,东濒孟加拉湾,南到印度洋 ⑵印度的邻国 印度北邻中国、尼泊尔、不丹,东北与孟加拉国、缅甸接壤,西北与巴基斯坦毗邻,东南、西南分别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隔海相望 2.印度的地形及河流 ⑴地形 印度地形自北往南可分为三部分: ⑵河流

恒河:大部分在印度境内,下游流经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 3.人口 ⑴人口数量 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2011年,印度人口达到12.1亿,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 ⑵人口问题: 印度人口数量多,目前,人口还在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众多的人口,较快的增长速度,给印度的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印度的耕地、水等自然资源丰富,工农业为生产的发展速度也很快,但是因人口激增,使印度的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人均占有量。 ⑶解决措施 人口问题已成为印度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20世纪70年代,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印度政府开始推行控制生育计划,鼓励一对夫妇只要两个孩子。政府对不多于两个孩子的夫妇在就业、教育、住房和医疗等方面给予照顾,退休后提供退休金。但是,该政策只在城市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在广大的农村,多生子女现象依然非常普遍。 4.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 ⑴气候 印度绝大部分地区处于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一年明显地分为旱、雨两季。

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教案

第三节印度 【课程标准】 在地图上找出该地区的位置、范围、国家首都,读图说出该国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面剖面图,归纳该地区地势以及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是关系;运用图标说出当地气候特点以及气候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运用地形图说明该地区城市分布的影响;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该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举例说明当地发展旅游业的优势;运用资料描述改地区有地理特色的文化习俗。 【学习内容与学情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从世界范围内选学部分大洲、地区、国家,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学习认识国家的内容: 1、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况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4、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5、举例说明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方面的联系。 【学习目标】 1、对照地图和课文,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学会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运用资料分析印度的人口特点以及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学会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人口特点。 3、对照印度的水稻和小麦分布图、地形图、降水分布图,找出印度水稻、小麦分布与降水、地形的对应关系,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4、阅读课文和其他资料,了解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简要分析某国家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以及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方面的联系。 【评价设计】 1、3指图检查; 2、 3、4文字表述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 印度 教案

第三节印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2.通过读图了解地形, 气候同农业生产的关系。 重点 农业发展与人口的压力。 教学准备 1. 学生收集有关印度资料,准备课堂发言。 2. 有关印度音乐,舞蹈的录像. 教学过程 一、文明古国 [导入] 展示有关印度音乐,舞蹈及宏伟建筑。让同学思考:这是那个国家?再请同学说说有关印度的古文明。 [学生活动]读南亚地形图回答:哪个国家占有印度河平原?(巴基斯坦)。哪个国家占有德干高原的大部份?(印度)。哪个国家位于恒河三角洲?(孟加拉国)。请同学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特点。 二、印度人口问题 学生:读印度人口的增长图。每隔10年印度人口增长数。(发现1981年至1990年人中增长2.6亿1991年至2019年人口增长1.6亿) 教师:出示印度资源、产品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表。引导学生讨论丰富的资源和产品为什么还是不能满足人们所需?(结论:急剧增长的人口抵消了取得的成果,给农业造成很大压力) 三、地形、气候同农业节 教师:播放课件印度的洪灾印度的旱灾 [学生活动]读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观察出雨季月月。盛行从洋吹来的季风。再观察旱季月至次年月。盛行来自的季风。 [小结]印度东北部为西南季风迎风坡形成多雨中心。乞拉朋齐最为典型。 [教师]判断东北季风与西南季风哪个对印度农业影响大?为什么? [学生讨论对比、回答]西南季见对农业影响很大。因为西南季风来自热带海洋带来丰沛降水。 [教师]问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有何关系? 引导学生读图、思考讨论、回答(风势弱,来得晚,退得早------旱灾。风势强,来得早,退得晚------水灾) 展示课件:印度家庭在用餐了解印度饮食习惯。 [作业] 搜集有关印度风土人情的文章或图片等资料,在班里举行一个小型展览。 第七章第三节印度(第2课时) 高龙中学谭万新 教学目标 1、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2、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印度气候类型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

(名师整理)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古代印度》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课标内容】 古代文明古国古印度兴起,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产生和传播以及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地位作用】 古代印度位于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古代印度是古代亚非文明之一,古代亚非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古代印度的文化成就也为世界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教材分析】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入侵南亚次大陆以后所形成的一种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它把人分成世袭不变的等级,并且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强化。种姓制度在今天的印度虽然已经被废除,但它的消极影响至今依然存在。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佛教提倡“众生平等”,但是,这种“众生平等”的观念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对人民有很大的麻痹作用。种姓制度和早期佛教都是古代印度统治者用来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学情分析】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自学和理解能力有了一定提高,关于文明的兴起和佛教的产生这两部分内容学生学习起来很容易。种姓制度及其影响、佛教产生的背景学生了解的较少,理解起来有困难,需要侧重讲述。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印度早期文明的代表,森严的种姓制度、佛教的产生及其教义。 难点:种姓制度及其影响,佛教产生的背景。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预习法、提问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等进行学习。 1.预习法。课前先预习,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2.提问法。通过抛出问题,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的把控。同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自主学习法。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也有利于老师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从而侧重训练。 4.合作探究。通过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探究学习的有效性。让学生取长补短,达到资源共享和共同提高。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媒体】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教案

第三节印度 学习目标 1、学会运用文字和资料,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过度增长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2、学会分析“气温与降水量分布图”和“南亚1月、7月风向图”,了解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 3、学会读印度人口增长图、降水柱状图等图表,培养学生获取、提取、判断、分析信息的能力。 4、树立人口发展应与环境相协调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 1、印度的人口情况 2、热带季风气候 教学难点: 分析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 自主预学 情趣导入:明确目标,个性导入 [视频导入] 以印度舞蹈和宗教图片引入课题,以感受文明古国印度的视觉冲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自主预习单: 知识点●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1.位置: (1)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10°N~30°N,__北回归__线经过。 (2)海陆位置:在亚洲南部,南临__印度__洋。 (3)相对位置:印度北邻A中国、尼泊尔、不丹,东北与孟加拉国、缅甸接壤,西北与B__巴基斯坦__毗邻,东南、西南分别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隔海相望。 2.地形:北部是__喜马拉雅__山,中部是__恒河__平原,南部是__德干__高原。 3.人口:2011年,印度人口达到12.1亿,仅次于__中国__,居世界第二位。探究导研1:合作探究,互助研讨 探究点印度的人口特点 下图是印度人口增长图,据图了解印度的人口特点。

(1)印度的人口数量居世界第二位。 (2)印度的人口优势:劳动力资源丰富而廉价;人口多,市场需求量大,市场广阔。 (3)印度的人口劣势:人均耕地和粮食产量较少,影响粮食供给; 人均收入低,影响经济的发展。 (4)印度的人口对策: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印度政府开始推行控制生育计划,鼓励一对夫妇只要两个孩子。 ◆知识拓展 世界人口增长有三种模式: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原始型的人口增长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的人口增长特点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的特点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目前,印度的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76%,属于传统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探究导研2:合作探究,互助研讨 知识点●热带季风气候 1.气候类型:__热带季风__气候为主。 2.特点:全年高温,一年明显地分为__旱、雨__两季。 探究点水旱灾害成因:

第3课 古代印度 教案

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古代印度的区域范围,知道雅利安人入侵古代印度、建立新的国家的时间和经过。 (2)知道种姓制度是印度一种特殊的等级制度,理解种姓制度对印度的影响。 (3)了解释迦牟尼的故事,知道佛教产生的时代、创始人和主要教义,明确佛教是意识形态领域中对种姓制度的反抗。 2.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印度的种姓制度,培养客观、辩证地看问题、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特征的能力。 (2)通过理解佛教创立的背景、认识佛教的教义,做到既不违背现行宗教政策,又不伤害信教群众的宗教感情,还尊重宗教界的思想信仰,逐步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掌握种姓制度的特征、内容和评价,认识到种姓制度既反映了古代印度的社会状况,又是古代印度文明的典型代表,进而客观认识与评价种姓制度。 (2)通过了解佛教的产生及教义,体会古代印度的哲学思想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体验远古文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对今天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重点 印度的种姓制度;佛教的创立。 教学难点 种姓制度的本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利用网络查阅南亚次大陆的范围、古代印度城市(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的图片、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的图片。(2)利用网络收集乔达摩·悉达多的人生经历及其创建的佛教。(3)结合世界地图理清佛教向印度境外传播的路线。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 生:听歌曲,并逐步和着节拍唱。 师:同学们,歌曲《敢问路在何方》是电视剧《西游记》的主题曲,该主题曲唱出了玄奘

西行取经的艰难险阻。那么,你们知道玄奘西行要到哪儿取经,取什么经吗? 生:天竺,即今天的印度;取佛经。 师:今天的印度古时叫天竺,它在哪儿?它又为人类创造了哪些文明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古代印度。 讲授新课: 一、严格的种姓制 1.师:南亚次大陆最早的文明出现于何时?是由谁创造的? 生:(1)约公元前2200年。(2)印度河流域的居民。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明白印度河流域的居民创造出南亚次大陆最早的文明。) 2.雅利安人侵入南亚次大陆,逐步确立了种姓制度,请你阅读下列材料,谈谈对种姓制度的认识与评价。 印度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历史。这一制度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根据《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绘的瓦尔那等级: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罗是原人的脚。至于贱民,则被排除在原人的身体之外。 (1)雅利安人取道今天的阿富汗,侵入南亚次大陆,征服当地居民,建立新的国家,逐步确立了“种姓制”。 (2)“种姓制”是古代世界最森严、最复杂的等级制度。 (3)在种姓制度下,社会成员按血统、职业和肤色分成四个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及享受奉献的权利,主教育,受众刹帝利,负责垄断文化教育和报道农时季节及宗教话语解释权;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婆罗门思想的受众,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主政军,负责守护婆罗门阶层生生世世;第三等级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主商业;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饭的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是人口最多的种姓,从事低贱的职业。在种姓制度中,来自不同种姓的父母双方所生下的后代被称为杂种姓。 (4)每个等级的社会地位与法律地位是世袭的,彼此之间的职业和身份有严格区别,不同等级之间严禁通婚。

古代印度教案

古代印度教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古代印度的区域范围,知道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建立古代印度国家的时间和经过,吠陀和梵书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历史文献,所以把这一时期称为”吠陀时代”,知道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也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生活状况和雅利安人扩张情景,是文学艺术领域对种姓制度的反映;知道种姓制度是印度国家形成中的一种特殊的等级制度和阶级关系,”吠陀时代”是种姓制度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解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发展、民族文化、民族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知道佛教产生和发展的概况,佛教是意识形态领域中对种姓制度的反抗,理解产生佛教的经济与政治背景、思想文化因素。 掌握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并对不同区域进行比较的技能。 2.通过吠陀与两部史诗的对比,了解历史文献与文学作品的区别;通过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佛教产生的背景,初步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产生的影响,初步尝试用辨证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 3.知道宗教是意识形态之一,理解其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存在的合理性。懂得尊重别人宗教信仰的道理。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佛教的创立与发展。 难点:种姓制度。 说明: 1.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早期佛教的产生反映了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状况,故列为重点。 2.种姓制度是印度一种独特的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等级制度和阶级关系,作为贯串全课的线索,与其它内容的相互联系,对学生而言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故列为难点。 [教学设计] 导入: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区域范围要比现在的印度广。 教学内容一:吠陀时代 教学环节一: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标是加强学生历史学习基本技能的训练。 教学环节二: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对了解历史的主要途径加深印象。为下一教学环节作铺垫。 教学环节三: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认识史诗虽能反映社会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第三节 印度讲解与例题 (新版)新人教版(1)

第三节印度 1.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1)印度的位置 ①半球位置: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②纬度位置:大部分在10°N~30°N之间,属于低纬度,位于热带和亚热带。 ③海陆位置:位于亚洲的南部,西临阿拉伯海,东临孟加拉湾,南临印度洋。 印度北邻中国、尼泊尔和不丹,东北与孟加拉国、缅甸接壤,西北与巴基斯坦毗邻,东南、西南分别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隔海相望,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印度的地形与河流 ①地形分三部分 北部:狭长而崎岖的喜马拉雅山南侧山地; 中部:恒河平原; 南部:德干高原。 ②“圣河”——恒河 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流经印度、孟加拉国,由西北向东南流,注入孟加拉湾。 (3)印度的人口 ①人口数目 2011年,印度人口达到12.1亿,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 超载的印度火车 ②人口增长和人口问题 印度人口数量多,人口增长过快,给其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0世纪70年代,印度政府开始采取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及奖励计划,但是由于印度广大农村的传统观念仍然强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印度人口每年净增量会越来越大。照此速度,本世纪中叶,印度总人口将会超过中国,而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例1-1】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海域: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国家: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 (2)印度地形分三部分,北部为高大的________山,中部是D________河冲积而成的平原,南部①是________高原。 (3)南部高原的地势东西相比较,________部较高,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 解析:印度位于亚洲的南部,南临(A)印度洋,西临(B)阿拉伯海,东临(C)孟加拉湾。其西北邻(②)巴基斯坦,北邻中国、(④)尼泊尔和不丹,东邻(③)孟加拉国和缅甸,南与(⑤)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隔海相望,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印度地形分三部分,北部是狭长而崎岖的喜马拉雅山南侧山地;中部是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根据德干高原上河流的流向(自西向东),可知其西部较高,东部较低。 答案:(1)印度洋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斯里兰卡(2)喜马拉雅恒德干 (3)西河流自西向东流 【例1-2】读“印度人口增长图”,完成下列问题。 (1)2003年印度人口为________亿。 (2)从1951年到2003年,印度人口增加了________亿。 (3)读图可知,印度的人口增长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口增长过快,会给印度带来哪些影响? 解析:柱状图说明了印度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学会运用图文说明印度人口增长速度快的特点,以及人口增长过快与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答案:(1)10.6 (2)7 (3)人口增长过快 (4)人口增长过快制约着印度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粮食、土地、水资源、环境、就业、教育等成为难题。 2.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 (1)印度的气候 印度绝大部分地区处于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一年明显地分旱、雨两季。 每年10月至次年5月为印度的旱季,盛行东北季风。东北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气流干燥,降水稀少;每年6~9月为印度的雨季,盛行西南季风,西南季风从印度洋上带来了丰富的水汽,降水丰沛。 印度东北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乞拉朋齐平均年降水量11 430毫米,为世界“雨极”。 (2)水旱灾害频繁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3课古代印度

第3课古代印度 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会。 1.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掌握印度种姓制度以及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2.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3.辩证地看待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 重点 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难点 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1955年起,印度法律允许跨种姓通婚。但大部分印度人仍只与同种姓的人联姻,以免受到配偶“高种姓”亲属们“为维护荣誉而进行的迫害”。印度法院曾判处因不满姐姐与“低种姓”通婚而杀害4人的案件。最高法院指出,这种“为维护荣誉而进行的杀害”是野蛮行为,并下令警方保护通婚的夫妇。法院将种姓制度叫作“民族的诅咒”。这是一种什么制度,为什么会延续到今天?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到印度这个古老的国度,追溯这种野蛮的制度。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自然环境 史料古代印度。 教师:古代印度指整个南亚次大陆。印度得名于印度河,始见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历史》一书,书中称印度河流域及其以东广大地域为印度。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在南亚次大陆,包括现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地,它北面是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这里有两条河流,西部的是印度河,东面的是恒河。印度的名字起源于印度河,中国古代称其为天竺。 2.文明历程

史料1哈拉巴遗址。 史料2摩亨佐·达罗遗址。 教师:在古代印度河流域发现的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遗址,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这个文明一度繁荣,后来因不明原因衰亡,长期不为人所知。 史料3雅利安人入侵。 雅利安人是说印欧语的白种人。最初生活在黑海附近,以游牧为生。公元前14世纪到

印度教案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第三节:印度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 第三节:印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够利用地图和教材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学会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能够读图指出印度主要的地形种类和地形单元,知道主要河流、平原、山脉和高原。 3.了解印度人口众多,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能够运用资料分析出印度的人口特点及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4.印度的热带季风气候与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1.学会运用文字和图片资料,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分析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2.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印度的热带季风气候与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由表及里地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环境资源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 1.印度的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2.热带季风气候与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关系; 教学难点 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出示课件,看到图片,你会想到是哪个国家?他们的传统服饰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细致引导,最后得出结论)我们带着激动的心一起来认识和了解印度吧。 板书第三节印度 (出示)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目标。(学生齐读) 板书:一、位置和范围 1.课件演示:图7.32“印度在世界的位置”,提问印度所处的半球位置,学生描述。 2.出示亚洲地理分区学生描述:纬度位置,主要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及方位,对比国家面积。(学生回答略)。重点突出: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3.课件演示:图7.34“印度的地形”,引导观察:印度的海陆位置,读出印度首都,印度的地形特点,找出主要的河流、平原、山脉和高原。 学生读图回答:主要河流是恒河(印度人心中的母亲河,圣水河),印度地形可以分成三大地区,西北部是喜马拉雅山南侧山地,中部是恒河平原,南部是广大的德干高原。 教师讲述:从地形来看,印度分布面积最大的是德干高原,其次是恒河平原,山地面积较小,绝大部分领土在海拔1000米以下,起伏较小,由于开发历史悠久,(补充)印度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目前,印度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 板书:二、世界人口第二大国

九上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九上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古代印度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印度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

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 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 提示:为了维护反动的等级制度,婆婆罗门祭司把等级制蒙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统治者利用婆罗门教的说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