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生个性化培养 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加强学生个性化培养 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加强学生个性化培养 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加强学生个性化培养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多年来,北华大学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先后3次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把“学生个性化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于课内和课外各教育教学环节,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反响。

一、培养方案体现学生个性发展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注重培养过程的优化,为学生创造有利于个性发展与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的良好学习环境。特别是学校2005年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特长。为了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培养方案提出: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改革的力度,要求人文社会学科各专业建立个案分析、社会调查和社会实习三项内容相结合的综合训练性开放实践教学体系。理、工、医、林科各专业建立基础性必做实验、提高性选做实验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及科技活动四个层次的阶段式开放实验教学体系。推进学分制的实施,发挥学校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优势,把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及时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开设新课程,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提高动手与实践能力。以学科专业群为基础,构建大课程平台,形成文理渗透、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结合的模块式、多样化、网状有向的课程结构。在通识教育课的基础上,以学科大类确定公共基础课,以学科专业确定专业基础课,以专业类别确定专业方向课,以不同学科类别确定选修文化素质教育课,增大选修课比例与学分数。要求教师积极采用讨论式、学导式、研究式教学方法,不断扩大开放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引导本科高年级学生及早参加科学研究,创造更多的师生交流互动空间和自我动手动脑的机会,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育学生科学的批判精神和探究发现能力,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使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创造性品质和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培养方案明确规定,设立创新与技能学分,并将其作为学生取得毕业资格的基本条件之一。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取得创新与技能学分的环节或途径:(1)学生发表学术论文获得创新与技能学分;(2)学生参与科研取得成果获得创新与技能学分;(3)参与小制作、小设计、小产品获得创新与技能学分;(4)完成创新性实验获得创新与技能学分;(5)结合专业进行社会调查撰写出有一定水平的调查报告获得创新与技能学分;(6)学生参加各类校级以上的竞赛获得创新与技能学分;(7)通过国家外语和计算机考试获得创新与技能学分;(8)通过各类职业技能鉴定获得创新与技能学分。要求各学院参照以上所提供的环节或途径,结合实际制定本院的实施方案,提供适于本院学科专业特点的项目,安排好相应的指导力量和场地。要使每个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取得创新与技能学分,其爱好与专长都能得到充分展现。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案例分析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 教学“圆的面积”时,除了像课本上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用这些近似的等腰三角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从而得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S=πR2外,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把圆分成若干等份后还可以拼成哪些已学过的图形,这些图形的面积与圆面积有什么关系?利用这些图形能否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呢?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学生统一了认识: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后,还可以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根据这些图形与圆的关系,也可以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类似活动,使学生不拘泥于书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通过实践去感知知识,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而且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概括归纳能力都得到相应提高。这样的操作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会了自主探索,自己去发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案例二: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应把学生置于问题的情境中。让学生去面临问题,在问题的唤起下,

产生求知情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先设计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在黑板上写出“1、10、100、”问:“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把这三个数连接起来?”这个问题学生感到很新奇,这三个数分别是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怎么能用等号连接起来呢?学生陷入沉思,认真思考后,得出了多种答案:1元=10角=100分,1米=10分米=100厘米……,此时教师又提出问题:谁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学生一听,思维更活跃了,纷纷发表了不同意见:1元=1.0元=1.00元,1米=1.0米=1.00米……,我接着说:像1、1.0、1.00这样的数的大小是否相等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研究这个问题‘小数的性质’。”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能力。 【反思与分析】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直是贯穿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也是数学教学的落脚点。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多鼓励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我们应当注意发现学生的“别出心裁”,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在教学时应尽可能多地采用自由、开放的教学手段。 只要一个个新的教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生活情境之中去,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感兴趣,就会积极去探索,去创新。否则,则会对数

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创新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一言以蔽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现就自己的工作实践谈一谈体会,以与同仁共勉。 一、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②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第三,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扩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 二、重视内在诱导,引发创新意识。 “你可以把马拉到河边,但你却无法迫使它饮水。”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环境的创造,教学模式则是构建这种环境的方法。安静地坐在教室里的学生不等于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就等于教学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学的关键在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引导学生不断进行创新学习。 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谁知道,汽车为什么能行驶得又快又平稳?”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圆的。”“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汽车就能行驶得又快又平稳呢?”学生面面相觑,百思不得其解,迫切想知道答案。“看来,汽车为什么行驶得又快又平稳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还很有必要研究一下呢。”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弄懂“圆”、“圆心”、“直径”、“半径”的概念及性质。学生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自主地探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发表时间:2014-07-16T15:49:40.827Z 来源:《新疆教育》2014年第3期供稿作者:武文娟 [导读]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出一个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 河北省沙河市第五中学武文娟 摘要: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验教学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同时要规范实验步骤,注重观察实验现象,强化课内外实验,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基础上更要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一、实验教学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开学生的手、脚,不要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让学生去模仿,教师要相信学生都能成功的完成实验,允许学生实验失败,鼓励他们从失败中找原因,直至实验成功,要让学生从实验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但在放手实验时,首先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实验、去探究,把知识从实验中体会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积极性。 二、掌握步骤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适当。再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形态、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强调两种植物的显著区别,一是叶脉的结构:平行脉与网状脉;二是茎的结构:有无形成层;三是种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观察,就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三、做好初中生物实验 1.模拟生态法以少量活体生物完成量大的生物实验 教师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前到灌木丛间铲取地表的潮湿、疏松、富含水分的枯腐落叶泥土装在较大号的黑色方便袋中装至半袋处。当学生捉到鼠妇交到实验室时,就将它们放入袋子里的泥土上面,袋口敞开,袋身竖起向上,这样鼠妇自然会好好的生活在袋子里面,不会跑出来也不容易饿死。每次实验后都将收回来的鼠妇放入袋中,若时间较长,泥土有发干的现象,则向泥土中洒入适当水分保持泥土和落叶始终呈湿润状态,这样采来的鼠妇可保存一个多月。运用此种方法,原本只够一个多班使用的鼠妇现在就可满足近十个班实验之用,且最后一个班级完成实验后还留下一活的鼠妇让学生放回适宜的生态环境中。 2.替代法克服药品或器材差缺的困难 比如在使用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的教材,其中的第一节课就要运用吲哚酚试剂检测维生素C,然而上级部门目前还没有为初中生物实验配发这种药品,市场上也无法购买到。于是在多次实践中,我总结出运用0.01%的高锰酸钾溶液或医院用来消毒的碘伏就可代替吲哚酚试剂而很好地完成褪色反应。高锰酸钾和碘伏在一般的药店或村的卫生室都能买到,且价钱便宜,用量也少。应用此法,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能很好地完成这个看似无法完成的实验。实践证明,对于条件较差的学校以下方法也是比较实用的:米汤代替《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中所需要的淀粉浆糊;84消毒液代替《制作叶脉标本》中需要的漂白剂;野油菜花或红菜薹的花或白菜花代替冬季做《解剖和观察花的结构》实验中难以找到的桃花;米豆腐代替《研究细胞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中所需要的不易购买到的琼脂;配制斐林试剂检测葡萄糖以取代使用现在还无法买到的尿糖试纸检测葡萄糖;做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时,用校园内的杂草或灌木叶取代小麦种子,能够在一次性做好多组对照实验的同时节省一定数目的实验经费;用嫩的紫花茉莉等植物的叶取代香蕉也能做好《DNA的粗提取》实验;用市场上销售的白醋代替稀盐酸清洗盛过石灰水的试管、烧杯等玻璃仪器其效果比较好,同时也比较安全。 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1.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出一个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而且也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种动力,它孕育着希望的光芒、美好的情景,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希望他们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去发现问题。例如,在研究“消化”的实验里所提出的假设:“细胞膜只能透过小分子物质,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必须先变成小分子物质才能透过细胞膜。”这个假设的理论根据是:(1)人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生活的细胞需要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3)营养物质是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里的;(4)人和动物的营养物质来源于食物;(5)食物营养成分中有大分子物质。通过生物实验使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经过反复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理安排和组织实验 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避免了死记硬背。例如: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时,学生先分别观察四个部分的外形及细胞特点,教师将课文讲授穿插于其中。当学生将实践上升到理论后,教师再次要求进一步观察,以发现四部分之间的动态联系:生长点既受根冠保护,又为伸长区和根冠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细胞;伸长区的下部逐渐混同于生长点,其上部则趋向于根毛区。 例如:学习“蝗虫”一节前,我布置给学生一个兴趣小实验,回家捉两只蝗虫,并将甲蝗虫的头部浸入水中,而将乙蝗虫的腹部浸入水中,请仔细观察哪只蝗虫先死,并思考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很快就对知识理解和掌握了,而且也记得牢。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方案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方案 一、提出课题研究的背景: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二十一世纪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这是新世纪人才规格的特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时代赋予全社会的职责。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依据实际生活中的经验,解决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接触问题,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不断深入,教育创新改革向纵深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此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不断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是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以及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的。它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客观条件的产物,又是人们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活动,有利于

青少年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二十一世纪,是科技创新的世纪。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着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各国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内容已作为中小学核心课程的重要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由此可见,面对科技创新教育,国内外在科学发展观、创新教育理念、新思路和新对策等方面都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从而为科技创新教育在学校里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本次所确定的研究课题是在推动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为目标;结合学校实施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经过不断探索、研究而产生的。它全面概括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意义和目的、实施策略和指导方法。通过研究,旨在使青少年学生坚定科技兴国信念、初步养成勇于探索、追求新知、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广博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参与、动手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能力。以科学发展观和科技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引领青少年学生创新教育向深层次发展。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1.研究目标:①探索一套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基本思路和具体策略,并通过创新教育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②使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

小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计划

学生创新能力与研究能力的培养计划 东高平联小 一、提出课题研究的背景: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到了强国富民的理论高度。人类正处在新旧世纪交替时期,二十一世纪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这是新世纪人才规格的特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时代赋予全社会的职责。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依据实际生活中的经验,解决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接触问题,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不断深入,教育创新改革向纵深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此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不断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是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以及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的。它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客观条件的产物,又是人们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活动,有利于青少年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二十一世纪,是科技创新的世纪。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着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各国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内容已作为中小学核心课程的重要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由此可见,面对科技创新教育,在科学发展观、创新教育理念、新思路和新对策等方面都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从而为科技创新教育在学校里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本次所确定的研究课题是在推动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为目标;结合学校实施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经过不断探索、研究而产生的。它全面概括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意义和目的、实施策略和指导方法。通过研究,旨在使青少年学生坚定科技兴国信念、初步养成勇于探索、追求新知、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广博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参与、动手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能力。以科学发展观和科技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引领青少年学生创新教育向深层次发展。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1. 研究目标: ①探索一套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基本思路和具体策略,并通过创新教育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②使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带动各学科深化教学改革,使原来的以教为主的传授式教学真正转变为以学为主的创造性教学。 ③能促使学生优化学习行为,从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的研究性学习,从而促使学生实践能力、学习能力有较大的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精神,能不断提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2.研究内容: ①明确实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意义和目的。

浅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

浅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当今教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教师,在数学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综合体现。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学生主动探索 在?笛Э蔚慕萄е校? 教师要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创新,把学生真正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合作者。在教学中应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活动活动空间,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主动提出不同的见解。并且允许学生想错、说错,教师要适时点拨,要学生敢说、敢想,形成一种师生平等、民主和谐、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会激起学生创新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 二、夯实学生“双基”,提供创新思维源泉 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认知结构,小学熄灭的创新

意识是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思维如同“海市蜃楼”,创新也只是“空中楼阁”,所以在组织教学时,让学生获得有关数学、数量关系,几何图形一简易方程等基础知识,通过有的放矢地训练,让学生对基础知识达到“应用自如”的境界,为培养思维能力奠定基础。基础知识是培养基本技能的基础,是创新思维的源泉,每种能力都是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培养出来的,只有牢固地掌握它,思维才能活跃,创新的灵感才能得以激发,解决问题才能得心应应手。为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时必须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对课标、教材要求掌握的重点知识要彻底弄懂,做到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三、培养学习兴趣,点燃创新思维火花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动力,同时也能使注意力集中、观察敏锐、记忆持久而准确、思维敏捷而丰富,而没有兴趣的强迫学习只能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望,扑灭创新思维的火花。可见兴趣是创新的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因此,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的重要条件。首先,导课新颖,引发兴趣。常言道:“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课的导入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发兴趣,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比如:讲一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可提出问题:“方程

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如何培养

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如何培养 发表时间:2012-09-07T08:42:12.937Z 来源:《新疆教育》2012年第8期供稿作者:李云升 [导读] 在语文教学中,尊重学生读解课文的自主性,也就意味着把握了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契机。 广西北流市六麻镇初级中学李云升 实施创新教育已逐渐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贯彻创新原则,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使学生能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呢?笔者认为,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热情鼓励学生主动质疑批评,创新思维的培养就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以落实。 1 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在语文教学中,尊重学生读解课文的自主性,也就意味着把握了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契机。创新的起点是独立与自主。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学习者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的自主活动成为教学活动的基础。认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人脑对外部信息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选入语文课本的是一篇篇纷繁复杂,展现五光十色的现实世界和作者内心世界的文章。学生在学习每篇课文时,都可以根据其知识和经验多角度地主动地读解课文,得出不同的结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并认可学生读解课文的自主性,允许他们对课文有着不同于教师和教参的理解。学生的这种自主性保证了学生本身原有的认知结构与课文所提供的信息之间得以建立起实质性的非任意的联系———认识结构同化或顺应外界信息。这两种类型的理解,都会带来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和提高,同时也带来学生学习理解能力的提高。如果教师不尊重主体的自主性,灌输所谓的标准答案,往往就不能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发生联系,而最终成为学生机械记忆的内容。鉴于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让学生感到老师和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地位是平等的,是合作的“伙伴”,让学生可以自由读书,自由思考,自由发言,同时把教师的讲和问压缩到最低的程度,使学生有属于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有进行创新活动的时间,这样就能有效地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2 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构成新形象的过程,其特点是具有生动的再造性或独特的创造性。康得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没有想象,便没有创新。每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无不借助课文,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思维邀游宇宙,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青少年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又特别喜欢想象。他们对课文的读解,从课文语句的理解到全文思想,形象和意境的把握,都需要借助想象的创造功能来完成。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就应尽量避免学生完全受课文制约,亦步亦趋,只是从课文中被动地接受一些东西的局面,而应努力引导学生带着被课文所唤起的全部激情和想象、理智及思考,以学生鲜明的个性色彩和主动精神去积极发现一些东西,甚至是一些隐藏在课文深处连作者自己也未曾认识到的东西;引导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来补充课文情节上的空白,意念上的省略改组课文的内容,延续课文的情节,或对课文的某观念进行提炼升华,从课文中引出新的见解等。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就能借助于想象的创造精神力,生动地再现、灵活地填补、大胆地延伸课文内容,在头脑中展现出一幅幅崭新的现实画卷,从而使学生步入神思自由的创新境界,得到了创新训练,培养了创新能力。 3 热情鼓励学生质疑批判 目前,一些语文教师,受落后教学观念的支配和考试制度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照搬教参的现成结论,追求答案的唯一、统一标准化,对学生缺乏质疑批判的训练,致使学生为权威所困,拜倒在名人脚下,不敢有半点“越雷池”的非分之为,扼杀了学生在读解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创造性萌芽,这种现象实在令人痛心,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爱思考、善质疑、敢批评,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由于思维定势力的影响,学生往往对书上、或带权威性的说法总想如何领会它,记住它,不敢另作新解推翻原说。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师就更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的优势,在教学中热情鼓励学生用审视的眼光大胆质疑,敢于批判,不盲从,不迷信,善于发现,勇于探索,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那么,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质疑批判创新的火花呢?首先,教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要树立起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其次,在教学上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为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条件。在学习方法上,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动机,引导他们谈看法,摆见解,让学生注意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到底是否真有道理,经过比较,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在思考问题对。不要用预制的结论去束缚学生的思想,鼓励他们不仅从正面设想,也从反面进行设想,提出新的看法。最后,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钻得进去,接受、领悟、吸收,获得人类的创造智慧,还要引导学生跳得出来,运用发散性和灵活性的创造思维触角,从评判、辨析、质疑、引申和发挥等角度来审视,善于从貌似正确的现象中敏锐地发现其错误之处,敢于否定其中的“是”,揭示其中的“非”。 苏霍姆林斯说:“教学的特殊目的就是发展智力,培养聪明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利用每一节课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激发出他们智慧的火花,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摘要]: 科技辅导员对青少年创新意识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做一名优秀的科技辅导员呢?我们应该从四个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整合资源、配合教学;激发兴趣、科学探究;鼓励创新、活动开路;创设和谐,共同合作。 [正文]: 在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过程中,科技辅导员是一支至关重要的队伍。他们努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促进青少年科技素质的提高。我们作为科技辅导员,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整合资源、配合教学 首先,现代教育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容的,它还包括电视、电影、录音、幻灯等多媒体,还有实验教学。这些现代教育技术的资源建设、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学校信息技术设备比较完善,实验室建设也比较规;有的则缺这少那,特别是农村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建设大多不到位;有的资源建设比较好,但由于多种原因,设备长期闲置,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科技辅导员要积极配合校领导,制订好资源建设的整体规划。 其次是抓好资源的管理,对现有资源进行鉴别、取舍、维修,对新添的资源建设要有系统的“管理使用制度”,构建现代教育技术资源体系。

第三,抓好资源使用率,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此,科技辅导员既要协助校领导抓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应用能力和水平,还要努力协助学科教师制订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计划”,为他们写好教案,提供方便,包括制作教学课件,选择音像教材资源等。 二、激发兴趣、科学探究 如何让学生热爱科学、提高科学素养,这需要科技辅导员付出更艰辛的劳动。 1、要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往往是靠老师通过多种形式去激发的。如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育生活化。如在教“周长和面积”的容时,我设计了一个课件,即教师买了一套住房(多媒体展示高楼大厦),要进行装修,有几个问题请你帮忙解决。问题一:计算出这套房子的总面积;问题二:用边长5分米的石铺地需要多少块?每块石售价8元,需要多少钱?学生听后跃跃欲试,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 2、引发科学探究。小学生对上科学课普遍很感兴趣,都能自发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而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来源于对事物观察后所产生的科学问题。他们想了解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就引发对这一问题的探究活动。如《比较水的多少》一课,学生经过观察,发现要比较出水的多少,不能只从容器的大小,液面的高低来确定,而是要综合地考虑到多种因素,液面虽高,但由于容器的体积(底面积)小,所以所装的水不一定多。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用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判断出哪瓶水多,哪瓶水少呢?此时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想亲身探究一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研究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研究 创新能力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寻求生存的重要条件,我们任何一个人,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不可缺少这种创新能力,都不可缺少这种应变素质。它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综合素质。创新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重要基础和保障,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命力之所在、希望之所在。 怎样认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呢? 创新思维即创造型思维,就是有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表现。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灵活、独特、新颖”,而且人人都具有创造性思维。对于中学生而言,创新思维包涵有:积极动脑、思维多向、求异;想象大胆、丰富、新颖;口语和书面表面流畅、灵活、生动;接受事物主动、敏锐;与人交往主动、热情、大方;办事有条理、有影响力,就是敢于对书本上的知识产生质疑,在深入理解、领会前人智慧精髓的基础上,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对于学生来言创新能力不仅表现在对知识学习的选择、处理和运用上,也不仅反映在对新思想、新事物、新技术的发现发明上,而且表现在有没有怀疑的精神、求变的态度和综合选择的能力,有没有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中小学时代是创新思维培养的最佳时期,他们往往凭关敏锐观察、直接理解、整体判断、迸出灵感、豁然顿悟、多元求异、创造想象等来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 实践能力的含义很广,泛指人们在从事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有意识的活动中具备的能力。对学生而言,我认为实践能力不光是指动手操作和社会实践的能力,还包涵以下内容,如: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的能力、写作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积累语言文字的能力、处理资料的能力、生活自理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等。 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之一,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的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归宿。中学语文,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培养民族素质这项伟大工程中的一项奠基工程,它肩负着培养和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任。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不是一般性的要求,更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应成为自己教育活动的一项基本指向,自己应尽的一项神圣职责,并把它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作为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最高标准。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中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并努力提高创新素质。 一位著名教育心理家认为:“许多学生之所以未能取得优异的成绩,问题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未能得到适合于他们各自特点所需要的教学帮助和时间。 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要真正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认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认真学习和吸取现代的科学教育理论,继承和发扬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教育经验和传统,

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文档资料

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时代的课题,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谁能抓住历史机遇,培养创新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谁就能在未来激烈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站在国际竞争的制高点。那么,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造轻松愉快的活动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活动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创设以学生为 主体的民主、和谐、宽松的活动情境,消除学生的心理顾忌,使学生敢想、敢说,闪现灵动的智慧。 好的环境,能直接沟通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身心愉快,在活动中轻松接受知识,而创新意识就孕育在这种情境中。创造环境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采取有效的措施,如通过播放音乐,利用挂图、实物、投影仪等,还可采取其他有效措施,如根据内容布置教室,将桌椅根据需要进行摆放,效果会很好。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多一分耐心去发现和培养学生别具一格的创造力,对学生迸发的创造性火花,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创新意识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乐观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

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形成、提高创新意识的重要条件,可见,兴趣在学习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劳动技术课是一门以实践为主,培养学生劳动技术素质的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兴趣如何,直接影响着他们知识的学习、技术的掌握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因此,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叶圣陶老人所言,让学生“高高兴兴地学,有滋有味地学”,并在他们面前摆上问题,让他们去解决,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 如在陶艺课中,教师首先出示各种精美、独特的作品,并告 诉学生将有一批自己动手设计制作的作品参加展览,直观性、竞争性的现场气氛调动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既强化了学生积极探索、追求完美的心理趋向,又活跃了学生的思想。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重视情境因素,这样就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学生掌握技能的热情和欲望,启迪学生的才智。 三、鼓励求异探索,诱导创新思维 求异思维是开放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求异,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如教学《制作笔筒》时,教师先演示笔筒的制作过程,而后让学生自己制作, 引导学生不要停留在模仿制作,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敢于异想天开,设计新异、独特的笔筒,并大胆地去实践,把自己创新的构思变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素质,而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明确的任务。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引奇激趣——迎接创新的使者 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和欲望,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工作。在教学中,兴趣又往往表现为一种好奇心,有好奇心才会有深刻而独特的思维方式,才会有发明创造。教师应该加倍爱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迎来创新的使者,拉开求知的序曲。 1.巧设悬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迸发创新因素,获得新的知识。为此,教师必须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赤壁之战》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80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3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一巧妙的提问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悬念,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使学习的热情高潮,兴趣油然而生。 2.创设情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语)。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文质兼美,有的文笔清晰;有的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富有幻想。在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雾凇》这篇课文中,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雾凇图,教学的开始,教师播放录像(雾凇景象),向学生展示雾凇的奇特和壮观,使学生在欣赏雾凇景色美丽的同时,激起求知的欲望。 3.联系实际 在语文教学中,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教师可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游戏激趣、导语激趣、活动激趣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诱导质疑——催生创新的萌芽 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

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几种有效方法

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几种有效方法 摘要:现代社会是改革创新的社会,今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的学生,就是从学科创新方面选拔人才。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们只有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开辟途径和形式,鼓励学生创造发明,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成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后备人才。 关键词:创新途径形式 纵观世界风云变幻,有的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也有的企业却由强变弱、由大变小,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创新。现代社会是改革创新的社会,没有创新精神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就会被淘汰。今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的学生,就是从学科创新方面选拔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学校成立科技创新领导小组 学校专门成立了科技领导小组,领导一手抓,以保障各项措施顺利实施。计算机掌握较好的老师负责各个兴趣小组,每周举行一次活动,让学生不拘泥于教科书的限制,引领他们大胆畅想,形成了一批科技创新骨干教师队伍。 二、学校提供了足够的物质保障

学校建立了配套设施齐全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器材室,使学生能及时对所学知识动手操作,做到对知识灵活运用,从而对实验进行创新。我校有5名学生获得省实验创新奖。我们建成了两个多媒体网络教室、一个远程教育室和一个电子备课室等信息化功能室,班班配备了多媒体,为学校的科技教育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学生在多媒体教室进行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的创作,并且在网上参加各种比赛,在这里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三、建立科技展览室和参观科技巡展活动 我们把学生富有创意的作品放到展览室中,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由科技辅导老师对每项展品进行详细的讲解,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每年都组织学生参观上级部门举办的科技巡展活动,学生实际操作各种展品。通过亲身体验、共同探讨,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了创新的实际意义,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四、加强科技创新教师的培养 学校选派优秀教师担任科技辅导员,组织各项科技创新活动,每年都去外地参加培训,学习电脑动画、绘画、信息学奥赛、机器人等方面的技巧,学习各地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开拓了创新思路,及时、不断地学习和传播新的科技教育信息。我们制定了完善的激励机制,对比赛获得省级名次的,给予教学能手的荣誉称号和一定的奖金,保障科技教师

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如何培养这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把它贯彻落实到本学科的教学之中。那么,就中学语文教学而论,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下面,结合我个人的教学体验,谈几点粗浅看法,仅供参考。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起点。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存在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是创新精神的原动力。如果一个学生对语文这门课程根本不感兴趣,那又怎能谈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呢?因此,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情,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的基础。 1、激发兴趣,保护学生的求知欲。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的前几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比如讲故事等活跃课前气氛,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那么,如何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呢?一是要善于从学生的诸多不足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每一次小小的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明白学习语文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因为成功能让学生产生自信,因为自信,求知的欲望才会增强。因此,作为教师应给

每一个学生以成功的机会。一方面,要注意每个学生的语文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跳起来能够摘到“桃子”,避免因超出学生的能力限度,而出现使他们经常受挫的现象。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让他们挖掘自身潜力,享受成功的喜悦,且以其他方面的成功为基地,引导他们向语文方面迁移。二是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考试分数对他们的压力,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学习负担过重,分数压力过大,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这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些教师特别是有些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所学词语,布置大量的机械性的作业,把词语抄写十几遍或几十遍。其实这样非但不能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强化。相反,还势必会令学生产生不满情绪。因此,我们必须摒弃无效的练习,做到以少胜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要淡化分数意识,不能以分数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此外,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积累、感悟、运用的欲望。 2、创设情景,保持学生的兴趣。 我们通过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把教育的根本立足点由知识传授转移到开发潜能上来。一个人的个性与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

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计划

金山小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计划“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创新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一言以蔽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现就自己的工作实践谈一谈体会,以与同仁共勉。 一、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②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第三,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扩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 二、重视内在诱导,引发创新意识。 “你可以把马拉到河边,但你却无法迫使它饮水。”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环境的创造,教学模式则是构建这种环境的方法。安静地坐在教室里的学生不等于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就等于教学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学的关键在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引导学生不断进行创新学习。 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谁知道,汽车为什么能行驶得又快又平稳?”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圆的。”“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汽车就能行驶得又快又平稳呢?”学生面面相觑,百思不得其解,迫切想知道答案。“看来,汽车为什么行驶得又快又平稳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还很有必要研究一下呢。”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弄懂“圆”、“圆心”、“直径”、“半径”的概念及性质。学生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自主地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