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概论复习资料

网络传播概论复习资料
网络传播概论复习资料

网络传播概论复习资料

导言

网络新闻传播,就是以互联网作为媒介而开展的新闻传播活动。

广义上,互联网在传播新闻和信息方面具有媒体的性质和功能,可以较笼统的称为“网络媒体”。严格来说,网络媒体是指由报刊社、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等传统新闻机构创办的媒体网站和从事新闻传播的商业网站,以及其他发布新闻信息的各种网站。

新闻传播学一般划分为理论新闻传播学、应用新闻传播学、历史新闻传播学。

第一章网络新闻传播的历程

1969年,美国国防部资助一个有关广域网络的项目,开发出一个运用包交换技术的网络,称为ARPANET

互联网形成、发展的三个阶段:

略具雏形的ARPANET(1969-1986)

在科研教育中发展的NSFNET(1986-1992)

在商业化运做中飞跃的互联网阶段(1992-)

多媒体包括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通信技术两大领域。这种技术可以集文字、图像、录像、动画、音响等多种媒体于一身,给用户以视、声、光、画并存的全新的视听感受。

超文本是包含与其他资料相链接的资料,它既能处理文本,也能处理图形和声音。

分组交换指将资料分成不同的部分分别传输,这些被分为相同大小的“块”的数据上都有标记,并在网络中一站一站地传递,每一站都有记录,直至到达目的地。

交互性指人们在信息交流系统中发送、传播和接受信息时表现为实时交互的操作方式。

世界上第一家报纸网络版:美国的《圣何塞信使报》

中国第一家网络电子日报:《中国贸易报》

网络新闻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新近变动和正在变动的事实的报道和评论。网络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新闻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一切新闻性信息及其评说,狭义的网络新闻是指网络媒体所传播的新闻报道及其评论。

上网媒体指的是先以原子形态出现的传统媒体所设立的网站。

网上媒体是指以比特为原生态形式出现的网站。

第二章网络新闻传播的特性

网络新闻传播的内容:海量性、多样性

新闻事件的报道数量巨大

新闻报道的相关资料保存容量巨大

网络新闻传播的内容十分广泛

网络新闻传播的历史资料十分巨大网络新闻传播的形式:多媒体、超文本

据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传统大众传媒与网络媒体传输信息的形式有很大的差别,多媒体技术使网络媒体具备了传统大众传媒的优势。

超文本技术改变了信息组合方式,实现了新闻内容“跳转”,体现读者的主体地位,符合自由联想的思维规律。

网络新闻的传播主体:多元化

概述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主体与网络新闻传播主体的区别

网络新闻传播主体有:

传统媒体网站

商业网站

网络原生媒体

个人网站或网页

网络新闻的接受主体:个人化、主动化

个人主动控制信息的接受行为

个人以自己的需要为中心来选择信息

“我”成为真正的“我”,即传媒把“我”当作真正的有个性的一个人,而不是某个群体中的一分子。

网络新闻的传、受速度:快捷性

网络新闻在传、受速度上优于传统新闻:

网络新闻拆除传统新闻的地域藩篱

网络新闻在采、写、编、发布等,时间快

网络新闻不受制作周期和截稿时间的限制,可以随到随发

网络新闻传播的快捷性主要体现在:新闻报道的即时上网、网上新闻的及时刷新

网络新闻的传、受关系:交互性

交互性的四个层次:观看、浏览、使用和控制互联网体现互动功能的主要有:E-mail、线上聊天室、讨论区、网站调查、个别文章评述、订阅服务、数据库搜寻、多媒体、超链接等。

网络新闻传播中的交互性具体表现:

受者-传者的纵向意见反馈

受者-受者的横向意见反馈

传、受双方的多元动态交流

网络新闻的传、受范围:全球化

因特网创造了一种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与其他任何人进行任何形式的信息交流方式。

网络新闻的特点:新闻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新闻的选择和发布更加个性化

网络新闻传播全球化特征带来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第三章网络新闻价值的取向

新闻价值的定义:新闻满足受众认知客观现实变动情况的需要的属性。

新闻价值的要素及各要素的含义:

时新性-----指新闻在时间上的新鲜性质

重要性-----指新闻对人们的切身利益、对社会生活有较大影响的性质

接近性-----指新闻与受众在空间距离或心理距离上的接近程度。

显著性-----指新闻中的人物、地点、事件的知名度或突出度

趣味性-----指新闻所具备的新异奇特、富有趣味和人情味的性质。

宣传价值:新闻满足媒体宣传自己的思想观点、政治主张、权利要求等需要的属性。

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上的变化

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上把“及时性”发展为“实时性”。

实时性的定义

网络新闻对软新闻更加重视和突出,在价值取向的侧重点上表现为对趣味性的侧重。

网络新闻中,实用性成为新的价值标准或者

价值要素。

网络新闻价值判断的新标准是:实时性、重要性、趣味性、实用性。

第四章网络新闻传播的准则

新闻的真实性,就是指新闻工作者在报道过程中如实的描述、解释、分析新近变动的事实、使新闻报道与其反映的客观事实相符合、相一致、不可有些许的误差和歪曲。

新闻真实性的要求:

必须确有其事

对事实的描述必须真实

对事实的分析必须符合实际

影响网络新闻真实性的因素:

网络新闻采访(电子邮件)影响新闻真实性

通过互联网搜集新闻素材不能保证新闻真实性

网络黑客对信息篡改影响新闻真实性

不规范的网络新闻传播威胁新闻真实性

坚持网络新闻真实性的意义:

坚持网络新闻真实性是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体现

网络新闻真实性是满足网络受众新闻需求的重要保证

网络新闻的真实性是网络媒体在竞争中获胜的根本保障

新闻的客观性原则,就是指新闻记者本着客观的态度并运用客观的报道的手法来报道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不因为主观偏见而歪曲事实。

客观性原则的具体内涵:

对事实的高度重视

将事实与言论分开

公正的报道立场

客观的报道方法

网络环境下凸显出来的新闻主观性或倾向性(一)不可避免的新闻主观性或倾向性

主观性受制的因素:社会控制(政府、金融财团、公众舆论)和新闻从业人员的主观意识

掌握:新闻倾向性的含义及新闻倾向性的表现方式

(二)交互式的网络新闻传播有利于人们对主观意见的表达。

(三)对复杂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使一定程

度的主观性信息在传播中表露

坚持客观性和倾向性的统一

大力强化新闻客观性的根基作用——只有建立在客观性基础上的倾向性,才是有说服力的。

善于在客观报道中表达自己的倾向性。

充分发挥新闻倾向性的主导作用。

总之,客观性与倾向性是辨证统一关系,客观性是基础,倾向性是主导。倾向性在总体上制约着客观性,客观性又在微观上支撑着倾向性

网络新闻应坚持雅正性,避免煽情化

网络新闻工作者要发挥“把关人”的职能,把握好网络新闻价值选择的标准。

处理好网络新闻中硬新闻和软新闻的关系:把握好网络新闻中硬新闻和软新闻的比例;要灵活处理硬新闻和软新闻的报道风格。

网络新闻可运用高质量的深度报道来增

强雅正性。

第五章网络新闻采访

记者使用互联网的主要方式有三种:信息获取型、人际联络型、信息获取与人际联络结合型信息获取型包括:浏览万维网、使用网络检索工具、查阅网上数据库

人际联络方式包括:收发电子邮件和使用网络寻呼工具

信息获取与人际联络结合型包括使用各种电子论坛、聊天室及新闻组、邮件列表等。

网络记者指为网络媒体采集新闻、报道新闻的职业新闻工作者。

网络记者的分类:

网络媒体自身工作人员,持有记者证

网络媒体自身工作人员,不持有记者证,平时主要担负编辑工作

在传统媒体工作的记者,为网络媒体采写稿件第六章网络新闻写作

一、消息写作的可能

掌握:网络媒体最主要的新闻样式是消息,最主要的报道方式是深度报道。

(一)网络重大新闻报道的写作方式

网络新闻写作方式的特点:报道量大、消息来源多、消息篇幅短小

(二)网络单篇新闻的写作方式

时政性新闻网络消息的标题:主题集中,表达清楚,通俗,口语化;软新闻的标题:刺激。

可见,单篇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与传统最大的不同是:网络新闻标题需要很多的信息量、刺激度。

网络消息主体之后的链接能使消息的结构发生

巨大的变化,但是设置链接时要注意:均衡。

(三)flash新闻

网络新闻中典型的多媒体新闻就是flash新闻,它极大软化了新闻,使新闻具备动漫的性质,表现更生动、有趣,更具可看性。

深度报道方式的变革

过去的深度报道是记者对整个事件的阐释,而网上的深度报道不是一篇报道的微观系统,而是多篇报道的有机组合,最终形成一个动态的认知构架。网络深度报道多以新闻专题的方式展现,涉及更多层次的网页。

第七章网络新闻编辑

编辑通常有两种含义:编辑工作、编辑职业(即专业人员)

网络新闻编辑是指基于网络媒体这一传播媒介充分运用网络传播手段,对网络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组织的编辑工作。

在网络媒体从事新闻编辑工作的人员。

把关人含义:1947年,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认为大众传媒的决策者、编辑、记者充当着传播把关人的职能,他们居于信息网的中心,高高在上,决定着信息的采编、汇总、过滤和流向,形成了配置信息资源、控制信息传播的特权。

网络新闻编辑要重建信息权威,做好把关人:网络新闻编辑应成为信息提供者,信息引路人,信息规范者和监督者。

网络新闻传播中怎么样做好舆论导向呢?

(一)利用各种适合网络特点的编辑手段引导舆论。运用时间和空间手段来评价新闻事件;运用稿件集合的合力指向表达编辑意图;运用多媒体形式凸显编辑意图;在网页中以特殊手段形成“强势”

(二)利用言论功能来引导舆论,即网络新闻编辑可以通过撰写评论、配置评论来进行“直接发言”。

(三)利用交互式手段来引导舆论,即网络媒体要通过网络论坛更好地观察自己所要引导的舆论方向与现实民意见是否存在差异,进一步判断自己的舆论导向是否合理,需要做哪些调整,如何进行调整。

新闻资源整合,即通过分析媒体、组织及个人提供的新闻资源,运用筛选、集成、配置和深度加工等编辑方法,编辑出符合网络特点的新闻,进而增加其新闻价值。

新闻资源整合的具体操作:

1,新闻的筛选

(标准是新闻的真实性、新鲜性、全面性与平衡性)2,新闻的梳理

新闻的梳理是对选定的新闻进行净化和优化处理,主要包括新闻的纠错与综合两个方面

新闻的梳理必须对网络信息进行事实性差错,政治性差错,知识性差错,文字性差错进行纠正。

新闻综合包括对同类事件的综合,对某一时段新闻的综合,对同一事件的综合,新闻综合还要在吃透新闻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创新。

3,标题的制作

掌握标题的制作的5点要求:新闻标题应简洁明了,言简意赅;标题必须是一行实题;标题要求新求活,富有内涵;当日最重要的新闻标题应被特殊处理;网页内标题应比主页标题标出更多更完整的信息。

新闻报道策划的含义:不是指策划新闻事件,而是指策划新闻传播活动,主要是指策划新闻报道,是编采人员对具体新闻事实的报道进行有创意的谋划与设计,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配置与运用新闻资源,办出特色,取得最佳效益。

新闻报道策划的类型:

阶段性报道策划,即对一个时期的报道做总体上的部署与安排。

专题性报道策划,是围绕某一个主题或事件所作的系统报道。

即时性报道策划,是对突发事件报道的策划。

新闻报道策划的要求:

创新性

动态程序和稳定性

适应性与反馈性

第八章网络新闻专题

新闻专题,指对一个关注程度较高的或者持续时间较长的新闻事件进行集合式的报道。

网络新闻专题的特性

多媒体性:网络编辑可以根据新闻专题的实际需要,该用哪种媒体就用哪种媒体,使网络新闻专题具有鲜明的多媒体性

链接性:网络新闻专题利用超链接,把有关标题、关键词、重要术语、作者以及相关音频、视频等信息,用指针标记起来,指向有关网络地址和文件,使人们可以方便获取所需的信息。

变动性:新闻专题是以页面方式出现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主题新闻事件的发展变化,它会相应地处于演化和调整中。

互动性:真正的新闻工作应是共同参与的过程。网络新闻专题中,传者受者及时沟通,双方共同完成新闻专题的传播过程。

第九章网络新闻论坛

新闻评论:是对新近报道的新闻或者还没有发表但具有新闻意义的事实加以评析论说的文章,具有显著的新闻时效性、现实针对性、政治方向性和群众教育性。

网络新闻评论:指在网络媒体上就某一新近发

生的新闻事实,迅速、及时进行评述,阐明道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意见。

设立网络新闻论坛的意义

为网民提供一个公共舆论空间

反映社情民意

促进政府决策的透明化、公开化

论坛策划的程序:论坛的定位,编制论坛的选题、主题、交流方式,整体形象设计等。

(一)网络新闻论坛的定位

网络新闻论坛必须遵守国家法律和党的宣传政策。

对象的调查与定位

新闻论坛的细分

个性化精品栏目的建设

(二)新闻论坛内容的策划

论坛选题的策划(好的选题条件是:现实性,有新意;有全局观念;见微知著)

讨论主题的策划(确定主题的三种方法:借助新闻事实确定;根据时局发展确定;根据节日确定)

交流方式的策划

整体形象的策划(包括论坛的内容安排和网页的内容设计安排)

(三)新闻论坛策划的调整与改进

网民会根据自己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不同目的、不同兴趣,有选择地使用论坛,因此,论坛开设后,要定期作一番调查,询问网民意见。

根据网民的反馈意见,及时改进论坛的各个环节,从以人为本的角度为网民提供最佳的服务,不仅能增强论坛的亲和力,而且还能促进论坛的进步。

网络新闻论坛的管理

网络新闻论坛的管理出现的矛盾:

办与不办(了解:国内新闻论坛的开设者为了降低交流信息内容的风险,所采用的5种做法:1,要求用户做出承诺,保证不在论坛中进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和法规的活动,用户对本人的网络行为所产生的后果自负责任,与ISP及论坛管理者无关,2,论坛管理者对论坛内容进行检查,有权删除任何内容,尤其对反动或色情的帖子格杀勿论,3,不设立任何涉及敏感话题的讨论,4,对论坛用户进行注册,5,在必要时永久或暂时关闭论坛)

删与不删(要妥善解决该问题,既要有版主对论坛规律及政策的把握,又要有网友加强自身素质并在论坛发表意见时有所自律。)

管制与不管制(我国政府借鉴了各国的成功经验,采取大量措施,这些措施对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起到很好的作用)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第九条的“任何人不得在电子公告服务系统中发布含有下列内容之一的信息”,包括内容如下:

(一)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二)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

(三)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五)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

(六)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七)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

(八)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九)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的。版主的业务要求与职责

论坛管理的分层:放任自流、宽松管理、严格管理论坛管理原则及方法(了解:《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规定》和《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在论坛管理原则及方法方面的相关规定)

管理者的修养(熟悉计算机和网络运作,不断学习,善于交流并拥有宽阔的胸怀,果断处理言论的能力,善于引导,创新能力)

第十章网络新闻工作者

网络新闻工作者的素质

一、网络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

必须具备马列主义的理论水平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备政治敏感和全局意识

二、网络新闻工作者的新闻理论修养熟练掌握新闻学的基本理论正确

比较中西方的新闻理念

三、网络新闻工作者的业务素养

善于运用各种网络新闻采集和报道的方式

具有基本的新闻采访、写作的技能

熟练掌握多媒体操作技能

具备超文本写作和构思的能力

具有辨别、过滤信息的能力,养成检验信息的习惯

具备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具有较强的外语水平

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要求

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拒绝报道色情、暴力等不健康内容

尊重知识产权,加强版权意识

树立团队合作的业务精神

加强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自律

考研《网络新闻传播学》笔记【暨南大学】

《网络新闻传播学》笔记 导言 网络新闻传播滥觞于互联网上的邮件列表、电子公告牌、新闻组。90年代中开始蓬勃发展。 1987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圣何塞信使报》,开传统媒体上网先河。 网络媒体:广义的指互联网,严格的是指由报社、通讯社、电视台等传统新闻机构创办的媒体网站及从事新闻传播的商业网站。我国网络媒体主要由传统媒体网站和商业网站新闻中心构成。 网络新闻:是指网络媒体在互联网上发布的新闻,或网络媒体所传播的新闻报道及其评论。 网络新闻传播:网络媒体通过互联网而从事的新闻传播活动。 80年代初,美国等西方国家产生了“计算机辅助新闻学”,包含以下4个方面内容:(计算机辅助报道)、(计算机辅助调研)(计算机辅助引证)(计算机辅助聚会)。 一般新闻传播学由理论、历史、实务三部分构成;要解决的是新闻传播学中的普遍性问题。 部门新闻传播学要解决的是新闻传播领域中特殊性的问题;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新闻传播学。 部门新闻传播学研究必须进行3个方面的融会贯通: 1、贯通不同媒介领域的新闻活动和社会活动;既充分认识新闻传播活动对社会活动的推动作用,有充分把握社会活动对新闻活动的决定性和制约性。 2、贯通部门新闻活动的理性认识和实践经验;把实践上升为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 3、贯通部门新闻活动的历史与现实;以现实眼光去追溯历史,让历史轨迹展现规律。 第一章 网络新闻传播的历程 一、计算机成为传播媒介的历史 1945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诞生; 1960年,利克莱德《人机共生》。 90年代,万维网。 二、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互联网:指全球性信息系统:(1)通过全球性唯一的地址逻辑的链接在一起,这个地址是建立在“网络间协议”(IP)或今后其他协议基础上的;(2)可以通过“传输控制协议”和“网络间协议”(TCP/IP)或今后其他接替的协议或与“网络间协议”兼容的协议来进行通信;(3)可以让公共用户或者私人用户使用高水平的服务,这种服务是建立在上述通信及相关基础设施之上的。 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ARPANET阶段,略具雏形。(1969-1986) 第二阶段:NSFNET阶段,在科研教育中发展。(1986-1992) 第三阶段:互联网阶段,在商业化运作中飞跃。(1992-今) 万维网:又称WWW,是一种在INTERNET之中扩增其力量的网络技术,能够以超文本链接的方式存取因特网信息文档,并支持图形、声音、视频和文本。 三、 互联网的功能及应用 1、技术特征:多媒体、超文本、分组交换、同步传播、交互性。 2、功能:多媒体、信息检索、超链接、媒介数据库等。 3、应用:电子邮件、万维网、在线聊天、网上论坛等。 四、 网络新闻传播: 1987年《圣何塞信使报》,全球第一家拥有报纸网络版; 1993年《杭州日报》,我国新闻机构的最早网上行;

网络传播概论-最终版本

网络传播概论 名词解释: 1、信息图表:将信息数据等可视化的一种方式。(含图表、图解、图形、表格、地图、列 表)。(新闻信息图表:它是那些具有新闻价值或者可以传达、解释新闻信息的图表,其特点是形象性与直观性。) 2、网络新闻专题:以网络为平台,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对特定的主题或事件进行组合或连 续报道的形式。 3、社会化媒体营销:是指运用各种社会媒体平台和手段开展的品牌营销、产品销售、客户 服务、企业公关等活动。 4、网络论坛:通常是指以各种话题讨论为主的BBS。它是利用网络手段所开展的一种多对多的交流方式,是网民意见表达的主要渠道,也是网民评论的主要栖息地。 5、语义网:就是能够根据语义进行判断的网络。也可以说,语义网是一种能理解人类语言的智能网络,它不但能够理解人类的语言,而且还可以使人与电脑之间的交流变得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样轻松。 6、微博:也称为微博客,它是一种基于社交关系网络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用户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终端,在微博平台上发表简短的消息,这些消息可以即时地传送给关注自己的那些对象。尽管它常常被拿来与博客相比,但微博不是博客的一种简单延伸,它把即时通信、SNS和博客等的特点结合起来,从而在人际交流与公共信息传播方面形成了综合优势。 7、网络社会:网络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结构,这一社会结构源于社会组织,社会变化以及由数字信息和通信技术所构成的一个技术模式之间的相互作用。(百度)从微观来看,该“网络社会”是从原现实社会中分化出来的比特世界与原子世界分离与统一的新的现实社会。从宏观视之,它是由人们的交往实践主体与主体通过网络这一中介客体构成的一个相互交错或平行的交往大系统,是现代世界交往、互动联系的媒介,是交往实践全球化的共在结构。 8、网络营销:指借助于互联网络、电脑通信技术和数字交互式媒体,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 9、媒介素养:是指媒介受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 问答: 一、网络新闻报道单元 是对日常稿件进行整合的一种手段,常常是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由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信息和手段等共同组成一个小的集合,通过他们的相互补充相互配合,达到更好的新闻传播效果。与新闻专题相比它的规模要小得多,且针对的是各种具有较大新闻价值的日常报道,而不一定是重大报道题材。 作用:(1)克服新闻碎片化现象;(2)体现网络媒体竞争力; 特点:(1)以某一稿件为主干,其他稿件为其服务、报道线索明确;

彭兰 《网络传播学》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 彭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网络媒体协会理事、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1997年开始从事网络新闻传播的教学与研究,著有《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网络传播概论》、《点击美国在线》等著作,并主译了《网络新闻导论》、《网络研究——数字化时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等著作。 目录上编网络传播实践 第一章网络应用基础 第一节网络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互联网的发展 第三节互联网提供的服务 第四节互联网的接入 第五节IE浏览器的使用 第六节E—mail软件的使用 第七节在网上查找信息 第二章网页设计与制作 第一节网站设计的一般原则 第二节HTML语言 第三节网页制作工具之一——Frontpage的使用 第四节网页制作工具之二——Dreamweaver的使用 ★第三章网络新闻传播 第一节作为新闻媒体的网络的发展 第二节作为新闻媒体的网络的特点 第三节网络新闻的采集 第四节网络新闻的写作 第五节网络新闻的标题 第六节网络新闻的编辑 第七节新闻网页的设计 第八节新闻网站(频道)的规划 第九节网络时代的新闻工作者 第十节现阶段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补关系 第四章网站建设与经营 第一节网站的经营环境分析 第二节网站的规划 第三节网站的建设与推广 第四节网站的品牌建设 第五节网站的资本运营 第五章网络营销 第一节网络营销简介 第二节网络广告 第三节电子邮件营销

第四节网络数据库营销 第五节电子商务 下编网络传播理论 ★第六章网络中的传播 第一节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第二节网络中的群体传播 第三节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第四节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第七章网络传播中的受众 第一节网络受众的整体特点 第二节网络受众的时代特征 第三节网络受众的类型 第四节网络受众的心理 第五节受众参与网络传播 第六节网络受众的“使用与满足” 第七节网络传播模式对受众个体的影响 ★第八章网络传播的宏观影响 第一节网络传播与“把关人”理论 第二节网络传播与“议程设置”理论 第三节网络传播与“沉默的螺旋”理论 第四节网络传播与“数字鸿沟” ★第九章网络传播中的文化现象 第一节网络与跨文化传播 第二节网络传播与大众文化 第三节网络传播与亚文化 第四节网络传播与文化的同质化 第十章网络传播中的若干法律问题 第一节网上不良信息传播 第二节网上诽谤 第三节网络传播中的个人隐私问题 第四节网络传播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后记 第一节网络的基本概念 一个计算机网络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网络通信系统:实现节点间的数据通信,主要涉及到传输介质、拓扑结构、介质访问控制等一系列技术。这是网络技术的核心和基础。 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用户与计算机网络之间的接口,是对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系统。提供基本的网络服务、网络操作界面、网络安全性和可靠性措施等。网络应用系统:根据应用要求而开发的基于网络环境的应用系统。 一、网络提供的服务文件服务、打印服务、电子邮件服务、信息发布服务、视频会议、新闻论坛、电子商务等。

新媒体概论复习笔记

新媒体概论 期末复习笔记 课程讨论框架 新媒体传播环境 技术支撑 内容制作 传播观念 第一节 绪论 ? 新媒体——非传统报纸、电视广播传播平台,如传统媒体的网络平台发布,门户网站、微博、微信 等新APP 客户端(呈现形式) ? 新媒体——新计算机技术应用,如virtual reality 在电视制作中的应用(技术进步) ? 新媒体——新传播、通讯工具或终端,如个人移动终端(使用终端) “新媒体”,更大程度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不断变化状态 本课程采用定义为:新媒体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传播媒体和使用终端,融合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和内容,可进行“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P2P ) 1.传播介质改变: 2.使用体验改变:新旧媒体的区别体现在对人类感官影响的强硬程度和刺激程度。例如信息传播的速 度与强度、受众的反馈加强了信息本身的影响力 3.传播更具灵活性:时间、空间、形式上的灵活性。新媒体具有滚动型,而旧媒体是局限在一个时间 段,定时定点的传播信息 差别在即时的反馈与个性化的体现上——互动和点对点 4.即时的社交性:人际沟通和获取信息的重叠 新媒体体现的广泛参与度与旧媒体所体现的深度与权威性,两者本身就是有联系的,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发展为综合体——“全媒体” 本节要点: 1.对新媒体概念的理解 2.需了解网络媒体出现前的传统媒体特点 第二节 媒介融合与媒体融合

两种思维:发散思维和定向思维 媒介融合,是媒介业务形态的融合和媒介内容的多媒体性 各种传统形态的媒介产品都“借道”网络,而不是成为简单意义上的网络产品,即各种媒介产品都将汇流到网络中进行传输,而后又分散到各种不同的接收终端中,这样仍然可以保持媒介产品的多样化。——彭兰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1983)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索勒·浦尔提出 浦尔《自由的技术》:联网计算机将成为21世纪的印刷机;各种媒介功能一体化 思考:传播媒介——某一种媒介的常见特性是否是不能改变的?例如文字报道沉淀的全面宏观、广播新闻的口语化和伴随性、电视娱乐性和网络传播的碎片化等 媒介被大家熟悉的“固定”特性是能变化的,例如地铁报虽然是文字报道,但类似微博传播的碎片化,是一种浅短阅读;而各类移动网络终端进行专题的策划,也是网络传播追求深度化传播的表现(各种特性相互渗透) 选择的或然率=可能性报偿/费力的程度 融媒尝试 1.纸质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A网络报刊 电子版 1987美国圣何塞信使报首度报纸电子化 中国纸媒最早电子化实践为1995年1月《神州学人》杂志网络化 2000年是中国传统媒体进军网络媒体标志性一年 2000年8月《人民日报网络版》改为“人民网” B移动终端报刊(纸媒与手机、平板电脑融合) 手机报-纸质内容通过移动通讯平台,以短信、彩信方式发送到客户端 2004年《中国妇女报》彩信版为国内第一家手机报 2.广播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网络与广播结合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1995年4月美国西雅图“进步网络”在其网页上放置Real Audio System试用版软件,提供“随选音效”服务 1997年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开国内网络广播之先河 A网络广播(利用互联网作为平台,提供音频服务,在线直播或点播,如QQ电台) B移动终端广播(利用移动无线通信技术传输或手机内置FM广播协调器,如豆瓣电台) C.APP 3.电视和新媒体的融合

网络传播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网络传播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1 信息焦虑:当人们不理解信息时,不知道到哪里查找信息时或者知道到哪里找却不能对其访问时都会产生焦虑,这就是信息焦虑。 2网络成瘾: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3 网络媒体:借助于互联网这个信息传播平台,以电脑,移动电话为终端,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来传播新闻信息的一种数字化,多媒体的传播媒介。 广义:借助于互联网发布信息和进行信息服务的站点。 狭义:我们认为只有在互联网上主要从事新闻信息的选择,编辑,登载,和链接等信息服务的专业网站才能被认为是网络媒体。 5 公民新闻:又称参与式新闻,指大众传媒以组织者、行动者的身份参与社区事物,倾听市民心声,寻找共同关心的问题而发起的讨论,以各种形式吸引公众广泛参与,同时进行高强度,大规模地报道,争取对社会各界产生最大程度的影响,以实现某个良好愿望或解决某个社会问题的媒体行为。 6网络广告:从广义上讲,一切基于网络技术的传播信息方法与过程都是网络广告。从狭义上讲,网络广告是基于计算机操作,通过国际互联网发布的电子广告。 7虚拟社区:又称网络社区,指由具有共同兴趣及需求的人组成,成员可以分布于各地,以知趣认同的形式作在线聚合的网络共同体。(核心功能:公告栏,群组讨论,社区通讯等)8博客:是以网络作为载体,简易迅速便捷的发布自己的心得,及时有效轻松的与他人进行交流,再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V)撰写博客文章的行为,其他人可以感受到博客门的行为价值。 (N)具有博客行为的人群,他们将其生活与网络相结合,通过网络展示自己的生活,并通过网络社区实现其价值。 9、网络隐私:是指自然人在网上享有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活动领域与个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也包括第三人不得随意转载、下载、传播所知晓他人的隐私,恶意诽谤他人等。 10、网络伦理: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人类社会所显示出得新型道德关系,表现为社会意识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对人和多种组织提出的新型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 13、中国网络媒体:依据中国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并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授权和认定,在

网络传播概论复习资料

网络传播概论复习资料 1.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数4.04亿,互联网 普及率28.9%,手机上网网民2.33亿,使用宽带上网的网民为3.46亿,农村网民数10681万。 2.如何理解中国农村网民的增长: a. 农村网民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09年12月底,已经达到10681万人,但其增长速率放缓。.在导致农村互联网增速放缓的因素中,“农村地区网络基础知识匮乏,对互联网的认知存在偏差”“农村互联网相关基础设施薄弱,公共上网资源匮乏”“农村上网成本相对于农民收入水平仍较高”是最重要的三大原因。 b. 农村网民结构偏向年轻化、低学历. c. 广大农民通过网络了解天下大事,交流、沟通信息,使网络发挥了很好的桥梁作用,优化了农村地区的信息结构,缩短了城市与农村的思想差距。但与此同时,由于网络本身的“双刃剑”特征以及农村上网环境、上网群体的特殊性,相对于城市“网吧”目前的集中式管理以及日趋严格、完备的制度,农村地区目前上网呈自由、管理呈空白状态,随之而来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3、互联网新技术关键词 核心技术:是服务器+客户端,基本思想是网络信息共享 IPv6:它是IETF设计的用于替代现行版本IP协议-IPv4-的下一代IP协议。目前的全球因特网所采用的协议族是TCP/IP协议族。IP是TCP/IP协议族中网络层的协议,是TCP/IP协议族的核心协议。IPv6正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它在不久的将来将取代目前被广泛使用的IPv4。每个人将拥有更多IP地址。P2P:P2P是英文Peer-to-Peer(对等)的简称,又被称为“点对点”。“对等”技术,是一种网络新技术,依赖网络中参与者的计算能力和带宽,而不是把依赖都聚集在较少的几台服务器上。P2P还是英文Point to Point (点对点)的简称。它是下载术语,意思是在你自己下载的同时,自己的电脑还要继续做主机上传,这种下载方式,人越多速度越快但缺点是对硬盘损伤比较大(在写的同时还要读),还有对内存占用较多,影响整机速度。 语义网:语义网是Semantic Web的中文名称。语义网就是能够根据语义进行判断的网络。 Web2.0: 定义:是一种技术,是一种应用,是一种平台,是一种趋势。一般来说We b2.0 是相对Web1.0 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Web1.0 的主 要特点在于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Web2.0 则更注重用户的交 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 特征:1、多人参与2、人是中心3、可读可写互联网4、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完整word版)网络传播概论

网络传播概论 名词解释: 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它是一套协议的结合,用于定义设备接入互联网,以及数据在设备之间传输的标准。通俗的说,TCP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证数据安全、正确地传送到目的地,而IP负责给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 搜索引擎:为满足大众信息检索需求的搜索技术,分为网络蜘蛛型搜索引擎(搜索引擎)和基于人工分类目录的搜索引擎(分类目录)。谷歌、百度是前者的代表,雅虎是后者的代表。 社会化搜索:通过整合用户力量,来补充及其搜索的不足。人肉搜索也可以被看作一种社会化搜索。社会化搜索引擎主要指基于人们的社交网络、针对社会化媒体中用户生产的内容进行搜索的技术。 Web2.0:指允许用户广泛参与网站内容建设和交互的技术,网络不仅是“可读”的,也变得“可写”,整体指由用户主导生成内容的互联网应用模式。相比Web1.0,Web2.0具有强烈的交互性、个性化等特征。与此相关的技术有RSS、博客、维基、SNS、微博、微信等。Web2.0是一种用户参与的架构,这既指网站内容建设,也指网站的整体“生态系统”的建设。Web2.0的指向试图将人与内容的关系深化为人与人的关系。Web2.0的应用还是一种社会纽带,是个体吸纳与整合社会能量的接收器,也是个体能量放大为社会能量的转换器。 自媒体:在网络技术特别是Web2.0技术环境下,不从属于专业媒体的个体或组织通过各种网络手段进行自主的信息传播的新形式。 UGC(UCC):用户生成内容,不仅可以使信息生产的成本转移到用户,从而减轻网站的负担,而且用户生产的内容更具个性化,更能满足常委需求。同时它也有助于用户人际关系的形成,因此更容易产生黏着力。 社会化媒体: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平台。主要特征有内容生产与社会相结合;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主角是用户,而不是网站的运营者。社会化媒体常常能产生大众传播的效果,“社会化”意味着依赖于人们关系的集成,要在人们的社会互动基础上产生较大规模的社会聚合。社会化媒体不仅为普通人提供了社交的平台,带来了丰富的内容资源,它也在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社会化媒体也促进了公民新闻和自媒体的繁荣,对专业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与传播格局带来了重大打击。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一.名词解释 1.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 冗余信息:信息中包含的、不影响信息完整的、不容心愿自由选择的那一部分。 3. 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4.噪音:对正常传播的信息起干扰作用,使讯息变得不清晰的信号。 5. 群体压力:群体对其成员形成的约束力与影响力,包括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两种。 6. 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7. 编码: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 8. 把关人:控制信息在信道里流通的个人或组织。 9. “5W”模式: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 1948 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10.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多以聚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式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11.释码: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理解和阐释的过程。释码过程要受到受众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故体现了社会的多样性。 12. 信息沟: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人们才有进行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言语活动。 13. 经验学派: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他们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他们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 14. 批判学派(西欧学派):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于美国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派别立场,坚持批判观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15.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6.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

网络传播概论重点概念

网络传播概论 主要概念: 1、计算机网络:若干台所处地理位置不同,且固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相互连接起来,以实现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网络上的每台计算机被称为一个节点。 2、www:伯纳斯李在1989检提出的技术构想。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第二次飞跃。互联网中的一种应用方式,主要功能是利用互联网传送超文本信息,即包括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在内的多媒体信息,同时利用超链接将网络中的信息相互连接起来 3、物联网:1999年提出,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和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测、和管理的一种网络。也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4、P2P技术:也称对等网络技术,是一种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客户端/服务器结构,整个网络结构中不存在中心节点,每一个节点大都同时具有信息消费者、信息提供者、信息通信等三面功能。其中每一个节点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对等的。 5、云计算:将庞大的计算粗粒任务自动分拆成多个较小的子任务,然后把这些任务分配给多部网络服务器所组成的系统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返回给用户。利用此技术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极为复杂的信息处理,实现和超级计算机同

样效能强大的网络服务。

6、社会化媒体: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社交平台以及内容生产与交换的平台。主要两个特征:一是内容生产与社交的结合。社会关系与内容生产两者间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社会关系的需求促进了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内容生产,反过来这些平台上的内容也成为连接人们彼此关系的纽带。社会化媒体平台的传播机制可以很快从无数信息碎片中将有公共价值的内容筛选出来。二是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主角是用户,而不是网站的运营者。 7、公民新闻:非专业新闻工作者从事的新闻信息和评论的发布、传播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从总体来看,人们对公民新闻的两点共识是,一是强调公众在新闻报道活动中的参与,二是强调新技术对于公民新闻发展的作用。对于公民新闻活动的认识应该把公民的各种新闻信息生产行为综合在一起进行考察,包括新闻采集、发布、整合、传播以及相关的评论和其他活动。 8、媒介融合: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浦尔教授提出。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媒体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带来的最终结构就是各种媒体之间界限模糊、功能交叉与产品的融合。既是未来网络技术发展的一种走向,也是其他媒体发展的共同趋向。 9、流媒体技术:流式传输,将声音、影像或动画经服务器向用户计算机进行接续、不间断的传送,用户不必等到整合文件全部下载完毕,而是只需经过几秒或者十几秒的启动延时即可进行观看。用户在播放时,文件的剩余部分还会通过服务器继续下载。流式传输技术两种:一是顺序流式传输,另一种是实时流式传输。

网络传播导论笔记

《网络传播导论》(重点、笔记、背诵) 首先广而告之:从2012年以来,传播方向(无论专硕还是学硕)的选答参考书已经换成钟瑛老师的了。之前,不少同学问我如何做好《网络传播导论》这本书的笔记以及如何把握重点背诵等问题,在QQ、微信上我已经回复了部分同学。鉴于小编精力以及时间有限等原因,今天,针对大家呼声极高的如何吃透这本书给大家来个统一回复。 之所以大家在复习这本书的时候,出现的问题比较多导致大家如此迷茫,原因不外乎有两点: 一、此书很“鸡肋”(理论分析与阐释较少,案例分析与技术类词汇较多,标题看上去很像一个简答论述题,然而想总结点什么来却没有; 二、目前在这块市面上还没有总结的比较好的笔记供大家参考。 等小编辞职后,我会上传完整版笔记,敬请期待。总体而言,钟瑛老师的《网络传播导论》广泛涉及计算机科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化学、伦理学等学科,体现了当前网络传播研究的跨学科、多视角的取向。是一本目前市面上非常不错的教材。 一、如何做好《网络传播导论》的笔记 这本书对大家而言,无疑是除了传播学教程以外第二大重要的书,因为它会出60—70分的题目。所以,大家尤其要重视。 要想吃透这本书,还是那条老路,看书3遍——做笔记——背笔记。看书前拿出真题,把5年来考过的知识点都在课本上(目录、具体内容两个地方同步)红色的笔标记出来。的时候记得多写多划,以辅助记忆。而且还要善于质疑,比如看到这个观点跟别的书不一样就要及时对不同观点进行整合然后总结出自己能接受的比较利于自己背诵的完整版,或者那个地方有错误,都要及时修正。 做笔记。一个比较大的原则就是所有章节的标题都要抄下来。 1.标题下面的就要选择性的摘抄,好多甚至可以一个字不不抄。要学会有选择性的做笔记。不然花了那么多时间,做了好多无用功,一定要有一种敏锐的思维,高效地复习。一个比较现实的例子就是国内外互联网发展简史不会考,去年考过的今年一般不会重复再考(还是要掌握的,只是不用再去做笔记)。 2.大都大标题下面只需要摘抄小标题,比如网络新闻的特点,只要在下面抄上1234几点就可以了,一个点一句话。而不需要去很完整去抄好多具体的分析。我跟你讲,考研考的就是你的分析能力,背诵以及做笔记的话只需要把标题给背诵,具体的分析自己在考试时凭自己的印象补上去,只要你懂了,加上你看了那么多遍书,不相信一点印象都没有吧。当然部分题目是需要写好多的,这个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尤其是名词解释类题目和论述类题目。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一章知识点整理

目录 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2) 第一节计算机网络 (2) 第二节连接的演进 (3) 第三节自进化:网络媒体的演变 (5) 第四节大变局:网络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变革 (7) 第五节重定向互联网的未来走向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9)

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第一节计算机网络 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 (1)硬件A. 若干台计算机; B. 相关的通信设备; C. 有线或无线通信线路。 (2)软件 A. 网络通信系统实现节点间的数据通信,是网络技术的核心和基础。 B. 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用户与计算机网络之间的接口,对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系统。 C. 网络应用系统根据应用要求而开发的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种应用。 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广域网和局域网 A. 局域网通信范围在几公里以内,传输速率相对较高。主要用来构造单位的内部网。 B. 广域网通信范围在几十公里以上,甚至可达到几万公里。传输速率相对局域网来说较低。主要是公用数据通信网。 (2)有线网路和无线网络 A. 有线网络各个计算机之间必须用一定的介质来连接。 B. 无线网络采用视线介质(无线介质)进行数据传输。 3.网络协议 (1)协议(Protocol)是计算机网络中为实现实体(各种应用程序、文件传送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及终端等之间的通信所制定的规则的集合。 (2)现在所用的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一套协议的集合,用于定义设备连入互联网,以及数据在设备之间传输的标准。通俗地说,TCP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证数据安全、正确地传送到目的地,而IP负责给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 (3)IP地址分为两类: A. 一类是静态地址,即电脑的IP地址是固定不变的,在网上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器一定要采用静态地址; B. 一类是动态地址,就是每一次登录后的地址都可能不一样,例如我们家庭中电脑上网,通常都是被分配动态地址。 4.网络互联技术 (1)常见的网络互联设备:中继器、网桥、路由器、网关。 (2)从信息传输的角度看,衡量网络接入技术的一种重要指标就是带宽,即传输通道的传输能力。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3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按照信息传受范围的大小,可以把传播分为五个层次,其中位于第二层次的是() A.大众传播 B.群体传播 C.自我传播 D.人际传播 2.1949年,首次从学科角度整理、总结此前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研究成果的学者是() A.卢因 B.施拉姆 C.拉斯韦尔 D.霍夫兰 3.布雷多克在拉斯韦尔5W模式基础上提出了7W模式,其中增加的因素是动机和() A.理解 B.记忆 C.选择 D.情景 4.误差最小的抽样形式是() A.简单随机抽样 B.等距随机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整群随机抽样 5.有学者把传播的个人功能分为自我中心性和社交性两种。这位学者是() A.皮亚杰 B.霍克海姆 C.托尔曼 D.斯蒂芬森 6.“试图描述在新闻事件与最终的接受者(如报纸的读者)之间存在的各种各样的中间传播者”的把关模式是() A.怀特的把关模式 B.巴斯的把关模式 C.卢因的把关模式 D.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 7.内容分析是研究传播内容的一种方法,按照贝雷尔森的定义,这种方法的特点是() A.客观、思辨、定性 B.实证、系统、定性 C.客观、系统、定量 D.实证、思辨、定量 8.麦克卢汉把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分为三个时期,其中文字印刷传播时期也叫() A.部落前文化时期

B.部落文化时期 C.脱离部落文化时期 D.重归部落文化时期 9.按照选择性因素理论的观点,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传向受众时遇到的第二关是受众的() A.选择性注意 B.选择性暴露 C.选择性记忆 D.选择性理解 10.20世纪70年代至今是传播效果研究的第三阶段。这个阶段提出的关于传播效果的主要观点是() A.“议程设置理论” B.“两级传播理论” C.“有限效果理论” D.“说服性传播理论” 11.格伯纳等学者提出的“培养理论”特别强调一种传播媒介在“培养”人们形成“共识”方面的作用,这种传播媒介是()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网络 12.传播学批判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A.克拉帕 B.哈贝马斯 C.盖洛普 D.麦克卢汉 13.首创“群体动力学”和“场论”的社会心理学家是() A.霍夫兰 B.施拉姆 C.卢因 D.拉扎斯菲尔德 14.“新闻媒介历来没有发挥过独立的作用,也从来没有摆脱权力的操纵。”这个观点出自() A.《理解媒介》 B.《论出版自由》 C.《帝国与传媒》 D.《权力的媒介》 15.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有三个主要论点,其中之一是() A.人的行为大多是“前台行为” B.要把情景视为信息系统 C.人的行为大多是“后台行为” D.要把媒介视为一种情景 16.拉扎斯菲尔德等学者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作的调查,也叫()

《网络传播概论》考研彭兰版考研复习笔记和真题

《网络传播概论》考研彭兰版考研复习笔记和真题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的技术基础★ 计算机网络是指若干台地理位置不同,且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线路和通信设备互相连接起来,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输的一种计算机系统。 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见表1-1) 表1-1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 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见表1-2) 表1-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3网络协议 (1)网络协议的含义 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为达到实体(各种文件传送软件、应用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及终端等)之间的通信所制定的规则的集合。 (2)通信体系结构 ①计算机网络通信通常采用结构化的设计与实现技术,即采用层次结构的协议集合来实现。采用这种技术实现通信功能的硬件和软件就是通信体系结构。 ②目前一般采用的一种参照基准是ISO的层次模型。 (3)ISO层次模型 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的英文简称是ISO,它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参考模型,即OSI 模型。这个模型共分成七层,包括数据链路层、物理层、传输层、网络层表示层、会话层、应用层等。现在的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 (4)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 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它是一套协议的集合,用来定义设备接入互联网,以及数据在设备之间传输的标准。 ①TCP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障数据正确、安全地传送到目的地。 ②IP用于给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目前,IP地址分为两类: a.静态地址,即电脑的IP地址是固定不变的,在互联网上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器一定要使用静态地址。

网络传播概论新编

1、中国的网民人数超过了亿,居世界第一 2、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将互联网确定为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3、“信息爆炸”是信息社会的特征之一 4、1883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莫尔斯电码,采用点和划的组合来表示字母、数字和标点符号,创造了一种把复杂的信息转化为点、划两种信 号的信技术 5、1948年,美国数学家克莱特香农发表了著名论文《通信的数学理论》,这篇论文被认为的信息论诞生的标志 6、信息是对客观事物变化和特征的反应;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的表现;是客观事物经过感知或认知后的再现 7、信息的主要特性: ①客观性;②可处理性;③可识别性;④可存储性;⑤可传输性;⑥时效性;⑦共享性 8、①第一次信息传播革命是语言的形成;②第二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文章符号的产生和运用;③第三次信息传播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④第四次信 息传播革命是电磁波的利用;目前我们正处在第五次信息传播革命,这是计算机革命与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 9、“信息社会”的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由日本学者首先提出来的。日本著名学者梅田中夫在《朝日放送》杂志上发表了论文《情报产业论》。第 二年,《朝日放送》杂志又刊登了日本立教大学教授上岛的论文《论情报社会的社会学》,第一次使用了“情报社会”这一概念 10、早在1959年,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奥地利的一次学术会议上首先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的概念 . 11、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个互相联系的不同阶段 12、1956年,美国的“白领人员”的人数第一次超过了“蓝领工人”,1957年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两大具有上几节历史意义的时间,标志着信息社会的开端 13、从目前的社会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发展来看,信息社会已经并且正在表现出以下特征 ①信息和知识成为社会财富增长的主要力量 ②知识型劳动者成为社会的产业主体 ③信息产业成为社会的主导产业 ④人们的生活方式面临巨大改变 14、信息技术又是信息社会的核心技术和基本力量 15、现代通信的手段包括:①微波通信;②卫星通信;③光纤通信;④移动通信 16、根据美国政府的NII计划,信息高速公路的基本要点为: ①铺设覆盖美国的光纤网络 ' ②用光纤网络联结所有的通信系统、数据库和电信消费设施 ③让光纤网络能够传输视频、声频、数字、图像等多种媒体 17、第一个将这一设想付诸实施的是德国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威廉斯卡德,1623年他制造了第一台计算器,并称之为“计算器” 18、目前公认的第一条使用计算器是由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布雷斯帕斯卡与1623年制造的 19、巴贝奇的设计已经于现代计算机十分接近了,因而她被后人尊为“使计算机之父” 第一个采用电子遇见自造计算机的是德国工程师康拉德朱西 20、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制造的Mark-I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台自动机电式计算机。其主要设计者霍华德艾肯。在日本广岛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的 计算,就是由Mark-I完成的 21、计算机的发展已经经过了四代 ①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8——1958);②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59——1964);③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1965——1970);④第四代大规 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至今) 22、计算机信息网络由包括通信设施、计算机、数据资料和人这些个体组成 23、任何一个网络必须有以下三个部分组成:①至少两台分离的计算机,在它们之间有一些需要共享的东西;②一种能保持计算机之间进行接触的 通道;③一些保证计算机相互通信的规则 : 24、OSL模型分为两组共七层,即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其中一应用层、表示层和会话层为应用组,

网络传播概论期末试题与答案

绝密★启用前 网络传播试题 一、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目前网络广告中最常见的形式有:()。 A、弹出式窗口 B、文字链接 C、电子邮件 D、网上购物 E、专栏赞助 2、网络新闻正文的写作要点是()。 A、文章宜短 B、段落宜短 C、句子宜短 D、文字朴实直白 E、具有“可扫描性” 3、网络中三个层面的“把关人”有()。 A、政府把关 B、网站把关 C、网民自我把关 D、意见领袖把关 E、学生把关 4、网络新闻专题的类型有()。 A、采访型专题与编辑型专题 B、网民专题 C、全面集纳型专题与结构化解读型专题 D、动态型专题与静态型专题 E、事件性专题与非事件性专题 5、网络传播的特性有()。 A、传播更新速度慢 B、信息量大,内容丰富 C、全球性和跨文化性 D、检索便捷 E、多媒体特性,超文本特性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网络中的组织传播方式的是内联网、。 2、超文本结构的网络新闻写作建立在核心技术思想之上。 3、电脑游戏是网络传播中的形式。 4、是互联网的雏形,1969诞生于美国。 5、所谓4P’S策略,即产品、价格、渠道和。 6、网络社区组织结构可以分为两类:“圈”式结构和。 7、中国网络媒体的构成有三大要素,分别是:传统媒体网站、、网民。 8、网络舆论的主要作用:意愿声张、、行为导向、社会监督、情绪宣泄。 9、组织子域名:com是商业机构 , 是教育机构。 10、网络受众的总特征有:个体性、、虚拟性、自主性、参与性。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网络公关: 2、搜索引擎: 3、微博: 4、大众传播: 5、匿名心理: 四、简答题(第1、4题5分,第2、3题8分,第5题4分,共30分) 1、通常网络新闻一篇文章的完整层次包括哪几部分? 2、网站传播特点是什么? 3、网络论坛的功能是什么? 4、记者微博的功能有哪些? 5、中国网络媒体的构成有三大要素是什么?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论述网络受众调查的意义及局限。 2、试比较网络传播与传统传播区别与联系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ABCDE 2、ABCDE 3、ABC 4、ACDE 5、BCDE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互联网 2、www 3、大众文化 4、阿帕网 5、促销 6、“链”式结构 7、商业新闻网站 8、意见整合 9、edu 10、社会性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网络公关:网络共关是指社会组织为了塑造组织形象,借助互联网等数字交互式媒体等传播、沟通手段,实现公关目标、影响公众的行为。 2、搜索引擎是指根据一定的策略、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从互联网上搜集信息,在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后,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将用户检索相关的信息展示给用户的系统。 3、微博:是一种基于社交关系网络进行信息传博的方式,也是比博客更轻便的一种信息发布形式,个体可以利用它向公共空间发布信息,并获得自己关注对象发布的信息。 4、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5、匿名心理:在社会心理学中住的是在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下,人可能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力。 四、简答题(第1、4题5分,第2、3题8分,第5题4分,共30分) 1、通常网络新闻一篇文章的完整层次包括: 层次一:标题 层次二:内容提要 层次三:新闻正文 层次四:关键词或背景链接 层次五:相关文章的延伸性阅读 2、网站传播特点: 技术上相对复杂性;特定网站中传播主体的单一性和高控制权;传播受众的相对不确定性;可互动性。 3、网络论坛的功能是:1)它是民意表达的主要渠道2)它是维持网民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3)它 是维系网民与网站间关系的重要方式4)它是网站了解自己的网民构成,确立自己的定位的一个重要依据5)它是形成网站品牌的一种重要方式6)它是新闻报道的一个传播渠道7)它是新闻报道的一个反馈渠道8)它是网民评论的一个形成空间。 4、记者微博的功能是:记者利用微博,不仅可以吸收公民新闻,还可以将公民新闻的水准提升。主要体现在:1)新闻的直播平台2)新闻线索的集结地3)新闻的延展空间4)新闻真伪的检验员5)

考研《网络传播概论》名师彭兰讲义和考研真题

考研《网络传播概论》名师彭兰讲义和考研真题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1.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的技术基础★ 计算机网络是指若干台地理位置不同,且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线路和通信设备互相连接起来,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输的一种计算机系统。 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见表1-1) 表1-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 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见表1-2)

表1-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3网络协议 (1)网络协议的含义 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为达到实体(各种文件传送软件、应用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及终端等)之间的通信所制定的规则的集合。 (2)通信体系结构 ①计算机网络通信通常采用结构化的设计与实现技术,即采用层次结构的协议集合来实现。采用这种技术实现通信功能的硬件和软件就是通信体系结构。 ②目前一般采用的一种参照基准是ISO的层次模型。

(3)ISO层次模型 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的英文简称是ISO,它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参考模型,即OSI 模型。这个模型共分成七层,包括数据链路层、物理层、传输层、网络层表示层、会话层、应用层等。现在的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 (4)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 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它是一套协议的集合,用来定义设备接入互联网,以及数据在设备之间传输的标准。 ①TCP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障数据正确、安全地传送到目的地。 ②IP用于给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目前,IP地址分为两类: a.静态地址,即电脑的IP地址是固定不变的,在互联网上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器一定要使用静态地址。 b.动态地址,就是每一次登录后的地址都不完全相同,这主要是由Pv4技术下IP地址资源有限导致的。 4网络互联技术(见表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