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概论考试试题及答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一、填空题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观察法、问卷法、调查法和实验法

2.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3.知觉的特性主要表现为知觉的理解性、整体性、选择性和恒常性。

4.一种感觉的相互作用现象,是指由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即联觉。

5.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为内容的记忆称为情感记忆。

6.人们应用创新的方案或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是创新性思维。

7.当我们读完鲁迅的《阿Q正传》后,就会在头脑中出现阿Q的形象,是再造想象。8.人类的表情极其丰富,主要包括面部表情、姿势表情和言语表情。

9.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

10.意志行动过程可分为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两个阶段。

11.人类有四种气质类型,它们是: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12.智力差异的表现为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两个方面。

13.个体心理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14.心理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是脑的反射活动。

15.高级神经活动的规律包括:扩散和集中规律和相互诱导规律。

16.依据记忆的内容,可以把记忆划分为形象记忆、情感记忆、逻辑记忆和运动记忆。

17.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叫再造想象。

18.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无意注意。

19.在出乎预料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就是应激。

20.个体遇到挫折时能够摆脱困扰以避免心理与行为失常的能力,即挫折、承受力或挫折耐。

21.人类有四种气质类型,它们是: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22.人格差异表现在气质、性格、动机和自我上的差异。

23.保证人们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就是能力。

24.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或说良好的心理状态,就是心理健康。

二、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也可以说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事实、机制、规律和本性的科学。

2.定势:也叫心向,是指个体先前心理活动形成的准备状态。

4.智力: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平日我们所说的智力,就是指一般能力,一般能力是指在任何活动中都要运用或表现出来的能力,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其中抽象思维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5.心理健康: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或说良好的心理状态

6.遗忘:是指识记过的材料不能提取,或提取时发生错误的现象。

7.创造想象:是根据预定的目的,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8.发散思维:也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它指在解决问题时,沿着多方向去探寻方法,从而形成多种正确答案的思维。

9.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支配和调节其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0.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其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1 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被试者的外部表现

(如言语、表情和行为等)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

12 实验法: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13.记忆: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14.气质:气质是先天的,表现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同一般所谓的“脾气”、“秉性”相近。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上的个性心理特征。

15.再造能力:再造能力也称模仿能力,是指人们根据提供的式样以相同或相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能力。

16.激情: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强烈的、短暂的情绪状态。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10分)

1.心理学是在1879年诞生的,创始人是( C )。

A、华生

B、弗洛伊德

C、冯特

D、马斯洛

2.刚吃过甜的东西之后再吃苹果,会感到苹果比较酸,这是( B)。

A、感觉相互作用

B、感觉的对比

C、感觉适应

D、联觉

3.短时记忆的储存容量有限,大约为( B )个组块。

A、4~9

B、5~9

C、6~9

D、7~9

4.沿着多方向去探寻方法,从而形成多种正确答案的思维是( D )。

A、集中思维

B、创造性思维

C、常规思维

D、发散思维

5.有的教师认为:“调皮的后进生多数是没有出息的”。这用的是( C )。

A、集中思维

B、发散思维

C、常规思维

D、创造性思维

6.人在获取知识和探求真理的活动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 A )。

A、理智感

B、道德感

C、美感

D、同感

7.“左右为难”、“进退维谷”属于动机冲突中的( B )型冲突。

A、接近—接近

B、回避—回避

C、接近—回避

D、多重接近—回避

8.服从于一定的目的、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无意后注意

D、有意后注意

9.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脾气”、“秉性”、“性情”,其实就是(C )。A、性格 B、能力 C、气质 D、个性

10.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者是( D )。

A、斯皮尔曼

B、塞斯顿

C、吉尔福德

D、加德纳

11.最早对遗忘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德国心理学家( B )。

A、爱因斯坦

B、艾宾浩斯

C、爱迪生

D、艾里斯

12.教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听课的情况,是注意的( B )。

A、范围

B、分配

C、稳定性

D、转移

13.一种与人的生活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就是( B )。

A、幻想

B、理想

C、空想

D、思想

14.借助概念,通过判断和推理解决问题的思维是( C )。

A、动作思维

B、形象思维

C、抽象思维

D、常规思维

15.一种微弱而有持久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是( D )。

A、激情

B、应激

C、同感

D、心境

16.“锲而不舍,坚韧不拔”属于意志的( C )品质。

A、独立性

B、果断性

C、坚定性

D、自制性

17.“智力三维结构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家( D )。

A、斯皮尔曼

B、塞斯顿

C、加德纳

D、吉尔福德

18.施特恩首创智商概念,智商简称( A ),是个人智力水平的数量化指标。A、IQ B、EQ C、AQ D、MQ

19.“左右为难”、“进退维谷”属于动机冲突中的( B )型冲突。

A、接近—接近

B、回避—回避

C、接近—回避

D、多重接近—回避

20.“锲而不舍,坚韧不拔”属于意志的( C )品质。

A、独立性

B、果断性

C、坚定性

D、自制性

四、简答题

1.教师应如何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答:无意注意既可能成为教学的有利因素,也可以成为学习的不利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教师应做到如下:

(1)要有安静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在教室中不要过多张挂图片、奖状、锦旗等的布置,也不要搞得花花绿绿的,布置简单就行;教师的衣着打扮应朴素大方,不要过分打扮,分散学生注意力;还有不要有多余的口头禅,也不要有多余的动作。

(2)要有丰富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必须具有新颖性、生动性,如果学习内容是司空见惯早已熟悉的东西,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会降低学习兴趣的,生动的教学有利于激起学生的情绪体验,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还需运用丰富的情感的语言来表达。(3)要有灵活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形式上课,提高学生的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4)要有熟练的教学技巧。如语言技巧、熟练的板书设计,使用直观教学的技巧和处理偶然事件的技巧。

(5)要有良好的教学气氛。

2.如何合理地调节情绪和情感?

答:(1)情感升华(2)自我暗示(3)心理疏导(4)自我宣泄

3.如何提高挫折承受力

答:挫折承受力,也称“挫折耐受力”,是指个体遭遇挫折时经受得起挫折的打击和压力,保持心理和行为正常的能力。青少年的自我调节机制及其表现形式:

(1)调整心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一是什么:确定自我心理的困扰,二是为什么:寻找导致困扰的原因,三是怎么办:四是怎么样(2)调节情绪

(3)总结经验,“吃一堑,长一智”。(4)转化视角(5)放松调节法(6)倾诉(7)心理咨询法

4.遗忘的规律是什么?如何防止和克服遗忘

5.

答:1、遗忘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即在识记后的最初时间遗忘的比较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

2、根据遗忘规律科学有效地组织复习可防止和克服遗忘。(1)复习要及时、经常地进行(2)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相结合(3)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4)要合理用脑。(5)进行适当地安排复习材料。(6)进行适当的超额学习。

5.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答:①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②提倡发散思维并与集中思维相结合

③鼓励直觉思维和培养逻辑思维

④善于发现和正确对待创造型的学生⑤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⑥改革应试教育体制,大力发展创造性思维⑦敢于挑战权威

6.教师应如何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答:在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时,要注意到以下几点:

(1)提出明确的学习目的和任务。大目标的教育,即如果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必须努力学习;在教每门课时,想学生讲明该学科的目的、任务和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该学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教每一章节时,要向学生明确地告知这一节课的学习目的和任务,力求达到具体化。

(2)培养广泛而稳定的学习兴趣。人们注意的产生和保持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兴趣为条件的。直接兴趣是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源泉,而间接兴趣又是保持有意注意的重要支柱。

(3)正确组织教学活动。教师要根据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严密组织课堂教学。教学和时间按品牌必须紧凑,教学进程中结合教材内容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减少和避免分散注意的机会,致使注意力集中而稳定。

(4)锻炼坚强的意志力。在教学中,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力来说十分重要。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组织学生从事锻炼注意力的活动。培养学生要求学习的愿望和能够学习好的信心;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地从事学习的态度。第二、提出严格而合理的要求。第三、培养坚强的班集体。

7.引起无意注意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主要概括为两大类:

第一,刺激物的特点。属于刺激物的本身性质,这主要包括:(1)刺激物的强度;(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3)刺激物的运动变化;(4)刺激物的

新异性;(5)刺激作用的开始于终止;(6)刺激物的情绪色彩。

第二,人的主观状态。属于人本身状态的原因,主要包括:(1)人们的需要、兴趣和态度;(2)人们的精神状态和情绪状态。

8.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答:识记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主要是:

(1)识记的目的和任务。且识记的目的越明确,任务越具体,识记效果越好。

(2)识记材料理解与否、材料的数量和性质;(3)识记方法与态度;

(4)识记时的环境与时间;(5)合理的作息制度与用脑;

(6)健康的体魄和稳定而愉快的情绪。

五、判断正误并详细说明理由题

1.陈鸿园同学说:“人的心理带有主观色彩,面对同样的挫折情境(如考试失利、失恋等),总是有人无动于衷,而有人却痛不欲生;面对同样的压力(如学业、择业等压力),总是有人从容应对,而有人却不知所措。”陈鸿园同学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答:正确。

因为人的心理带有主观色彩,说明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它具有以下性质:(1)主体性:心理反映带有主体的特点,是一种主观映像。(2)个体差异性:心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却是有每一个具体的人进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点。(3)自主选择性,心理反映具有选择性,人对

客观世界的反映是根据主体的需要、动机、目的、任务、兴趣、爱好而有选择地进行着的,人在反映中具有主动权。正是由于人们心理的主观性,才是人们的心理更加丰富多彩。

2.有位初中班主任老师在评价学生个性时写道:“梁鹏园同学反应速度快,活泼好动,适应力强,兴趣易转移;高燕岭同学反应迅速、行为敏捷,精力旺盛,急躁易怒;刘雷阳同学反应迟缓,做事稳重,安静沉稳,可塑性差。”这位老师的上述评价,反映了三位同学哪些方面的差异为什么

3.

答:气质方面的差异。

(1)梁鹏园同学活泼好动、适应力强,兴趣易转移,属于多血质的气质类型;(2)高燕岭同学反应迅速、行为敏捷,精力旺盛,急躁易怒,属于胆汁质的气质类型;(3)刘雷阳同学反应迟缓,做事稳重,安静沉稳,可塑性差,属于粘液质的气质类型。

3、张博雅同学是一个很喜欢活动的人,他常说:“人的心理的基础是人的社会实践。所以,大学生除了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以外,还应该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博雅学子’”。张博雅同学的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答:正确。

因为人的心理不是自发产生的,只有作为心理源泉的客观现实和作为反映器官的脑二者相互作用,才能产生正常的心理,而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1)实践活动是外部世界与主观心理相结合的桥梁;(2人的心理正确与否也应在实践中得到证明;(3)人的心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4)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4.有位初中班主任老师在评价学生个性时写道:“高崇德同学为人正直、诚实,富有同情心;李信勇同学做事果断而坚定,自控力强;刘弘志同学喜好交往,热情健谈,活泼好动,情绪外露。”这位老师的上述评价反映了三位同学哪些方面的差异为什么

5.

答:性格方面的差异。

因为这位初中班主任老师是在分析这三位同学性格的心理结构的基础上写这番话的。(1)描述了高崇德同学为人正直、诚实,富有同情心;属于性格的态度特征;(2)描述了李信勇同学做事果断而坚定,自控力强;属于性格的意志特征;(3)描述了刘弘志同学喜好交往,热情健谈,活泼好动,情绪外露;属于性格的情绪特

征。

6.张怡宁同学说:“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只要讲课过程具有逻辑性就完全可以了,是否充分发挥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并不重要”张同学说得对吗为什么

7.

答:不对。

因为教师的情感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应做到:(1)教师对工作的满腔热情;赞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2)爱学生;(3)要当好“课堂气氛”的调控员;(4)注重直观教学;(5)教师要讲究语言与非语言的技术。

6.方舟子老师说:“实践证明:人在解决问题时,如果过分急于求成,或者积极性不高,都不利于问题的顺利解决”。这是什么道理?

答:动机和情绪对问题解决的作用。

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内,动机的强度和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但动机太强或太弱都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率。动机太强使人的心情过于紧张,不易发现解决问题的重要因素。动机太弱容易被无关因素引到问题之外。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条“倒转的U型曲线”来说明:图如P103.图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解决问题的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高而上升。中等强度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水平。

六、论述题

1.思维总是体现在问题解决的活动过程中。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经过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心理过程。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您应该掌握关于解决问题方面的基本知识,以便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指导学生解决各种问题,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能力。您对“解决问题”了解多少?

请您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详细回答下列各问:

(1)什么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取决于哪些因素

(2)

答: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就是找出问题所在。问题解决的社会需要转化为个人的思维任务,就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能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取决于下列因素: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取决于个人的活动积极性、求知欲和知识水平。具体来讲:(1)活动量大,接触范围广泛,勤于思考,就易于发现问题(2)求知欲高,能在别人不认为有问题之处发现疑点或在被公认的解释中提出新的疑问,善于观察,勇于探索,就容易提出问题;(3)知识水平高,经验丰富,就能提出复杂、深刻、有价值的问题;刻苦攻读,知识丰富,就善于发现问题。

(3)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答:一、问题解决的策略

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问题,是影响问题解决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因素。好的策略,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有以下几种通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1)原型启示。其是指人们在创造发明开始前,总是受到一种类似事物或模型的启发,并一次为基础进行联想和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出新事物来。

(2)尝试性动作。在很多情况下,解决问题的原则,途径,方法,不是一下子就能找到的,往往要做一些尝试性的动作。如毕业生设计求职信,常常要用模型和图形来安排,直到满意为止。

二,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1)知识经验:人已有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越概括,就越容易被应用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

(2)知识的表征方式:知识的表征方式能影响问题的解决。

三、定势、功能固着的作用。

(1)定势的作用:定势也叫心向,是指个体先前心理活动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定势的这种倾向性有时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2)功能固着:人们倾向于将某种功能固定地赋予某事物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亦即一个人只能看到某件物品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功能。如盒子是装东西的,笔是写字的等等。这种功能的固定性影响到灵活运用物品,为解决问题设置了障碍。

四、动机、情绪的作用

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内,动机的强度和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但动机太强或太弱都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率。动机太强使人的心情过于紧张,不易发现解决问题的重要因素。动机太弱容易被无关因素引到问题之外。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条“倒转的U型曲线”来说明:图如P103. 图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解决问题的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高而上升。中等强度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水平。

五、人际关系,个性的影响

研究表明:善于解决问题的人总是与他的灵活性,创造性,意志等个性心理相联系的。

2.人的成功依赖于“信心、勤奋和毅力”。其中,毅力是指坚强持久的意志。而意志行动有其发生、发展和完成的历程。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您应该掌握关于意志行动方面的基本知识,以便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指导学生的各种意志行动,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您对“意志行动”了解多少?

请您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详细回答下列各问:

(1)意志行动过程分哪几个阶段它们各自包含哪些内容

(2)

答:意志行动过程分为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两个阶段。(一)采取决定阶段:它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动机的斗争;(2)目的的确立;目的是人在行动中所渴望达到的结果(3)方法的选择;方法是实现目的手段和途径。(4)计划的制定;(5)决策的做出。(二)执行决定阶段:(1)内部困难,包括:其他动机的干扰、其他目的的诱惑;行动方法不周密或有错误和自身原因;(2)外部困难

(2)举例说明动机冲突的类型。

答:(1)双趋冲突:接近——接近型冲突它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同时吸引着人们,而人们只能选择其中一种目标时所产生的内心冲突。实际上就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式的冲突(2)双避冲突回避——回避型冲突它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都是人们想回避的,而人们只能回避其中一种目标时所产生的内心冲突。是一种“左右为难”式的内心冲突,如一个小孩的得了蛀牙,感觉非诚疼痛,但又不肯就医,因为害怕治疗的疼痛,此时,牙疼和治疗带来的疼痛都是他想要回避的目标,但是又不能同时回避。(3)趋避冲突接近——回避型冲突它是指一个人一方面要接近一个目标。同时又想回避这个目标时所产生的内心冲突,例如一些女孩喜欢甜食,但又怕发胖。(4)多种趋避冲突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它是指当两种或两种以上接近——回避型冲突所混合成的一种复杂模式。例如有人想换一个新的工作单位,可以有较高收入和良好的住所环境,虽然工作和生活环境不适应,但又考虑到留原单位工作,可以有习惯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尽管收入、住所环境差点。

3.请您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影响能力形成的主要条件和因素。

答:1、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人的能力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前提,对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就不能发展相应的能力。如生来失明的人难以发展绘画能力。

2、环境和早期经验

(1)产前环境的影响(2)早期经验的作用,早期经验和能力的形成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的影响。总之,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家庭的教育方式以及父母为孩子的出生和发展所做的准备对儿童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3、学校教育的作用

环境对能力的影响主要靠教育,特别是靠学校教育来发生作用的。由于学校的教育的特点,它对学生能力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4、社会实践活动

高尔基的聪明才智也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他很自豪的把社会实践命名为“我的大学”。因此,实践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5、非智力因素

勤奋是一切活动中取得成就的一个根本的因素。如果没有主观的努力和个人的勤奋,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就和能力的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勤奋,才能使素质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4.请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性格是怎样形成的。

答:性格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个体的生活实践活动逐渐形成的,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具体说来。个体性格的形成主要受以下几种因素的影响:

1、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巴甫洛夫曾经指出,性格的生理基础是神经类型特性和生活环境影响的“合金“。

2、家庭。家庭对个体性格的形成起着最初的影响。这种影响最明显地反映在父母的养育态度或育儿方式上。父母的抚养方式与孩子的出生顺序有关。有的心理学家认为,长子往往具有孤独、倔强等性格特征,次子往往具有反抗、嫉妒等性格特征,末子往往具有依赖、爽直等性格特征。对于独生子女的性格一般说来,处于溺爱型家庭的独生子女具有人性、依赖、固执等性格特征;处于严厉专制型家庭的孩子具有利己、缺少宽容态度的性格特征;处于粗暴或放任型家庭的孩子具有攻击、易动感情等性格特征;处于民主型家庭的独生子女则有相当多的良好性格特征。

3、学校。学校教育对学龄儿童性格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表现在校风、教师人格、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课堂学习活动和课外活动等方面。

4、社会信息。社会信息主要包括无形的习俗风尚和有形的媒体信息。各国的文化习俗、风尚不同,则会对人新歌的形成产生不同的影响;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人们的性格也有所不同;不同的社会制度,形成的性格也各有千秋。

5、社会职业。社会职业主要通过角色规范影响个体的性格的形成和行为表现。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一般总是根据职业的要求,来表现自己的言行,从而巩固或改变着自己的性格特征。

6、自我教育。个体可以通过树立目标、自我反省、自我激励、自我控制以及实践锻炼等突进来塑造自己良好的性格。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