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5课 :大萧条和罗斯福新政 习题和答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5课 :大萧条和罗斯福新政 习题和答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5课 :大萧条和罗斯福新政 习题和答案

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习题练习

1.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

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2.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增加本国产品在国际市

场上的竞争力。属于这类措施的是

A.保持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某种平衡

B.把进口物品平均关税率从40﹪提高到47﹪

C.废止不公平竞争惯例使各产业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

D.在美元原来价值的50﹪~60﹪之间固定他与黄金的比价

3.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

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来求慰藉的心态

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可

4.1923~1929年,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出了劳动生产

率,同时在少数企业中工人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这反映出当时在美国 A.工人分享的经济发展成果有限 B.科技未对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C.供给与需求保持基本平衡 D.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

5.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对经济进行了

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6.美国在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的推动下,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国民收入从第一次世界

大战爆发时的340亿美元增加到1929年的830亿美元。其带来的结果是美国

A.消费不足问题更加突出 B.加紧占领殖民地取得海外市场

C.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 D.财政支出主要用于生产领域

7.20世纪30年代初,针对罗斯福新政调整农业政策的举措,在美国南方有这样的说法:

受过训练的骡子都知道不能践踏农田。这说明其农业政策()

A.不符合经济发展运行规律B.导致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

C.没有使农民损失得到补偿D.最初实施的效果不够理想

8.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和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的相似之处是()

①面临着极为困难的经济形势②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恢复农业

③国家颁布政策法令干预经济④都彻底摆脱了本国的经济危机

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

9.面对经济大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

壮者提供工作……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者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这段话预示罗斯福政府将()

A.由国家承建公共工程B.推行自由放任政策

C.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D.推行企业国有化政策

10.1933年4月上海《大公报》(右图)报道:“自日本放弃金本位后,积极倾销日货,至各

国大起反感,抵制日货者达二十七国。”从这条新闻得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日本开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B.经济危机导致国际关系恶化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开始形成D.日本的贸易政策引发了经济危机

11.1929年美国最高税率是24%,1935年则提高到79%,这样整个社会私人资本的低投资率

也就不难解释了,事实上1938年就出现了一次经济缓慢恢复中的回冷,史称“罗斯福萧条”。可见“罗斯福萧条”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高投资影响了民众购买力B.高税收影响社会资本流通

C.自由企业制度受到了限制D.市场自由调节能力增强

12.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利用“炉边谈话”向人民阐释其施政方针的总统。

在“新政”期间,罗斯福“炉边谈话”的内容最有可能的是()

A.主张推行计划经济模式B.阐释福利国家所带来的弊端

C.解读《全国劳工关系法》D.展望“新经济”时代的奇迹

13.“经济民族主义的中心思想就是经济活动要为国家的整体利益服务,在经济危机(1929

-1933年)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据此分析下列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

A.调整农业,扭转危局B.计划指导,政府干预

C.以工代赈,扩大内需D.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14.以当代美国默里.罗斯巴德为首的新的经济学派认为,胡佛政府对于经济危机的政策并

非“自由放任“,而是强制干涉给私营经济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胡佛对经济的干预包括抬高工资率和物价、扩张信贷、扶持濒临破产的企业和增加政府开支。政府的不当干涉和对私营产值的掠夺,才导致经济危机形势愈益严重。据此可以推断( )

A.罗斯福新政是对胡佛做法的全面否定

B.胡佛的举措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经验教训

C.胡佛对经济危机爆发负主要责任

D.胡佛开创了美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15.1931年,美国财长梅隆称:“在这个国家,无论政府还是企业,他们行动一致,坚定地

阻止工资下调,并尽量保证更多的人就业,并以此增加消费。……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维持生活标准。”这反映出当时的美国()

A.放弃了自由竞争的经济政策

B.积极推行以工代赈

C.实行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

D.努力抑制物价上涨

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教师总结)有人说危机是危险和机遇的结合,是灾难和契机结合。面对空前的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总统突破传统的经济政策,果断地实施新政,对美国社会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新政缓和了美国的经济危机,给美国人民重新带来了自信和繁荣,“幸福的日子又来到了”。新政关注民生,注重协调发展,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可以说挽救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这些就是罗斯福总统及其新政留给后世最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同学们,如果有不理解或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通过百度网上搜索相关内容参考复习。 课后巩固练习 1.(2012·山东泰安质检·1题)小明同学收集到一张20 世纪30年代罗斯福与农民交谈的图片。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 交谈双方涉及的主要话题应该是() A.提高农业产量途径 B.扩大农业种植面积 C.压缩农业种植面积 D.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2.(2012·山东潍坊质检·16题)诚信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具有诚信机制作用的是() A.调节工业生产,避免盲目竞争 B.整顿银行,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 C.兴办公共工程,扩大经济需求 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3.(2012·湖北八校第一次联考·33题)罗斯福在其就职演说中这样说道:“为了防止旧秩序的罪恶重演,我们需要双重的保障:要严格监督一切银行、信贷和投资,以便制止利用他人金钱进行投机的勾当;必须为充足而可靠的通货做好准备。”在之后的新政中罗斯福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成立复兴金融公司 B.实行通货紧缩

图一 1930年的美国失业者图二经济萧条中饥饿的母亲 图三罗斯福与煤矿工人在一起 材料二《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整合[岳麓版]

历史必修二教材整合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 为什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整合教材可以对本册教材的全部内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在以后的复习中一定要注意:在处理一册课本之前,一定要先从某个角度去整合全部内容,把点连成线,加强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然后在复习每节课时再把点放在线上,这样就可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为什么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教材内容? 1、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历史必修二内容可以发现历史发展的轨迹,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 2、对研讨某个相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而言,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历史必修二内容可以使我们能够全面、科学地认识评价历史。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必修二内容: 一、 农业文明时代 (一)农耕文明 1、耕作方式的演进:(从生产力角度) (原始社会)(原始末期至商周)(从春秋战国起)2、土地制度的演进:

(原始社会)(商周时期)(战国以后)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以_________为主、___________为辅(产业结构);_________的农业生产模式;“__________”式的经营方式。 (二)农耕经济的补充:工商业(领先于世界) (三)政府的政策:________ (四)分化出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_________萌芽(发展缓慢) (原因:①根本原因: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内仍居主导地位;②市场因素: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_________极其低下;③政策因素:清政府______________等政策; ④观念因素:商人、工场主__________、投资土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五)近代前夜的迟滞 (因素:内因:明清__________、闭关锁国、固守_____经济;外因:西方列强完成____________,对外侵略扩张) 二、工业文明时代 (一)________率先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主题线索: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张燕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案

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使用日期编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罗斯福新政的实施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难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听过美国历史上“饥饿”总统的故事吗?美国第31任总统胡佛在1928年竞选总统时,曾为美国人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生活前景。可是不久他就获得了“饥饿”总统的绰号,这是为什么?(激趣、引出课题)1929年美国爆发了空前规模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粉碎了胡佛的美好预言。今天,我们来学习这场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影响,以及美国政府克服危机的实践。 [新课]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表现、原因、特点、影响) 1、表现 探究一:看图思考:大萧条是什么样的? 图1.黑色星期四的华尔街 图2.银行前挤兑的人群 图3.股市中破产者100美元出售汽车 图4. 农场主们把一桶桶的牛奶倒入河中 图5.英国失业者街头求职 图6. 美国人排起长队领救济金 整合一:大萧条的表现:银行倒闭、企业破产、生产下降、失业剧增,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2、原因 探究二 :“牛奶白白被倒掉……穷人饿得嗷嗷叫”,这就是大萧条里的很不正常的现象。那么,为什么?为什么大萧条会发生?请同学们阅读如下材料思考这一问题。 材料一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的场景

儿子:“现在天气这么冷,我们为什么不生炉子呢?” 妈妈:“因为我们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 儿子:“妈妈,爸爸为什么失业呢?” 妈妈:“因为煤太多了。” 材料二 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工厂中生产率却增长55%。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到1929年,国家财富的3/5由只占人口总数的2%的人拥有。 材料三 当时很多人梦想通过股票买卖一夜暴富,于是把本来可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的钱疯狂地投进了股市,使得股票价格暴涨,严重背离实际价格。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生产远远大于消费,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 整合二:大萧条爆发的原因: 导火线: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的崩溃; 主要原因:资本主义社会供给、需求(或生产、消费)之间的矛盾;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关于经济危机的特点、影响,可结合教材得出: 3、特点 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强 4、影响(提示:从经济、政治、对外关系等方面分析) (1)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导致国际关系恶化: (3)社会动荡、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危机。 (过渡)那么,该怎么办?怎么办?资本主义制度该何去何从? 二、罗斯福新政(内容、特点、评价) 简要介绍罗斯福的事迹(强调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顽强不息的意志,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探究三:假如大家就是罗斯福的“智囊团”,你们将怎样对症下药?你们的新政“新”在何处?(阅读教材,分组讨论)

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岳麓版必修2(第三单元) 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教师寄语: 判断一个人当然不是看他的声明,而是看他的行为;不是看他自称如何如 何,而是看他做些什么和实际是怎样的一个人。 ——恩格斯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掌握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特点,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教师提供有关统计数据,利用影视作品或图片生动再现当时情景,同时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式。 (2)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展开互动式讨论,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中肯的评价。 (3)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角色扮演,体验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培养其合作探究能力,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罗斯福应对危机的学习,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关注现实、迎难而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通过对罗斯福新政内容和影响的讲述,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内部调整。帮助学生懂得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如何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经验。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及特点。 难点: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三、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

成中的作用。与其前后知识之间有直接的因果联系。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实施的,它使美国摆脱了危机,并且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对二战后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学好它,有助于学生较好地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因而本课内容非常重要,具有承上启下作用。 四、学情分析 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是施教的出发点。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高一学生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但学习方法和习惯还待养成。因此,我认为应该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教法学法 教法: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学过程实质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由于本课理论性较强,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尤其对于世界史内容比较生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故采取“设置情景---激发兴趣---师生交流---落实重点---启发诱导---合作探究—-引导分析---突破难点---学以致用”过程,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师生互动贯穿其中。 学法: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改变其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理解和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经济危机破坏性和罗斯福新政的资料、新闻图片,电影片段等资料,并制成多媒体课件 学生:阅读课本,根据兴趣自愿结合成几个小组广泛查阅、收集有关经济危机资料,了解有关罗斯福应对危机的措施,模拟罗斯福的智囊团,为新政出谋划策。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视频——《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 2006年,震动传及东南亚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憾及了整个中国的灵魂。然而,就在中华民族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之时,07年出现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界的地震,使世界经济进入了天寒地冻的冬天。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被称为“八十年不遇的经济大衰退”。八十年前爆发了一场什么样的经济危机?它又是怎样解决的?它可以为我们现在度过危机提供哪些有利借鉴?下面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老师要求同学们要边看边思考:这段

第三单元 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课程标准: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一、“黑色星期四” 1.背景 (1)主要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出的巨大生产力使资本主义固有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2)政策失误:美国政府奉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使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得不到缓解。 (3)金融因素:经济繁荣带动了股票价格的上涨,人们盲目乐观,股票投机过度。 2.标志 1929年10月24日引发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的崩溃。 3.对策 美国政府延续自由放任政策,结果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二、经济危机横扫资本主义世界 1.特点 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 2.表现 银行倒闭,企业破产,生产下降,失业剧增,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3.影响 (1)经济破坏:资本主义世界损失严重。 (2)国际关系:各国采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办法,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3)政治危机:法西斯主义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三、罗斯福新政

1.背景 (1)经济危机严重。 (2)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无法解决危机。 (3)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总统。 2.措施 (1)整顿财政金融: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等,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 (2)调整工业生产:国会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等法案,以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标准,承认劳动者有组织起来与雇主集体谈判的权利。 (3)调节农业生产: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 (4)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颁布《社会保障法》,采取社会保障措施,稳定社会秩序;举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 3.核心内容 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缓和社会矛盾。 4.影响 (1)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 (2)在传统的自由放任改策再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时候,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3)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四、凯恩斯主义 1.背景 (1)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占据主导地位。 (2)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经济大危机的爆发促使人们进行反思,质疑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 2.内容 认为对付危机的办法是扩大需求,主张国家应当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 3.影响 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观念,因此被称为“凯恩斯主义”,而它的提出也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1.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即相对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发生了过剩,主要表现为产品过剩、工厂停工、工人失业、银行倒闭,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2.发生于美国的经济大危机为什么会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早已形成,世界经济联系加强。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大国,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强化版

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易错点: 1,西周受封诸侯对土地享有世代使用权,而无权转让买卖; 2,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标志着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3,井田制下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无权支配劳动产品;个体农耕下农民能够支配部分劳动产品; 4,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与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是汇票,不是货币。 山东历史: 1,春秋时期齐鲁的税制改革,标志着井田制开始瓦解; 2,农业书籍:西汉氾胜之《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元代王祯《农书》; 3,手工业:齐国盐铁纺织业发达;西汉设“三服官”;西汉丝绸之路的源头; 4,商业:战国秦汉时临淄和陶是著名经济都会;

考点一:农业 有利因素不利因素 耕作方式 土地制度小农经济成为封建基础组织形式 土地私有,以家庭为单位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结合,自给自足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精耕细作; 1,铁犁牛耕,开垦私田;2,战争频繁,遭到破坏;3,税制改革,承认私有。 土地兼并: 原因:土地私有制度和土地买卖制度 影响:政治上政府收入减少,贫富悬殊加剧,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爆发,王朝走向灭亡;经济上农民普遍贫困,工商业者买田置地,影响工商业生产,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小农经济成长因素: 有利因素: 1,生产工具的使用:铁犁牛耕; 2,封建政府的扶植:重农政策; 3,农民自身的努力:拥有生产资料,提高生产积极性,提高耕作技术,提高单产产量。 不利因素:

1,规模小,条件差,剥削重; 2,天灾人祸,土地兼并,人口增加,威胁破产; 3,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的农业,始终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表现: 1,分散性: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 2,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3,封闭性:老死不相往来; 4,脆弱性:容易受政策、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影响; 5,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小农经济的影响: 1,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我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2,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3,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居主导地位,其长期存在决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漫长。 明清时期小农经济的成就: 1,14-18世纪社会经济全面高涨,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衣食结构变化:双季稻的扩种与增产,玉米番薯的引进和推广,广泛植棉; 3,赋役制度变革:明中后期一条鞭法;清前期摊丁入亩,标志着赋役制度的成熟; 4,国力强盛,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大量增长; 5,农业科技进入经验总结阶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大全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大全 生产关系(经济体制、国家政策)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一、精耕细作(人们不断更新生产工具、灌溉工具,提高农耕技术和水利技术,使粮食亩产量提高,是中国农业的特点,)(一)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的产生: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南稻北粟 3、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二)生产工具、农耕技术、灌溉工具、水利技术的进步: 1、生产工具的进步: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骨耜等石器;进入文明时代(商周),主要农业生产工具仍然是耒、耜,但是也出现了青铜农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 2、农耕技术的发展: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唐代曲辕犁。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翻车和筒车等。 4、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春秋战国时期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汉明帝派王景负责治理黄河,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其中的代表。 (三)个体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产生: 1、产生:自耕农出现于春秋时期 2、形成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铁犁牛耕)的进步。直接原因:私有土地的出现 3、小农经济的特点(评价):①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②封闭性: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与市场联系少; ③落后性:后期阻碍社会经济发展;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等影响;⑤稳定性:在我国古代长期存在,稳定了社会经济;⑥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地位(影响):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废井田,开阡陌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公所有 2、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3、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其有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主要)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土地私有制存在问题: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不能解决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制。 (二)租佃关系(地主与佃农) 过程:由战国,随着私有土地而产生,到明清:普及全国,取代自耕农,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 趋势: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 影响:由于,农民可以获取一部分粮食,所以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稳定农业生产。 三、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粮食产量高)的南移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经济区域的特点:多样性、不平衡。 2、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汉代时的经济中心)、江南、龙门碣石以北。 (二)中原人口的三次南迁:两晋之际、中唐的安史之乱后、两宋之际(靖康之变)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①中原人口(最主要)的南迁②南方相对稳定③南方蕴涵巨大经济潜力 2、过程:(1)三国两晋南北朝初步开发 (2)中唐后开始超过北方 (3)南宋成为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 3、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四、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1、商周青铜器,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并用于冶铁,北宋普遍流行。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碳炼铁 2、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3、制陶技术: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种类有彩陶、黑陶、白陶。 4、制瓷技术 (1)东汉晚期,制瓷技术成熟,烧出了成熟的青瓷。 (2)南北朝时期,成功烧制出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3)隋唐时期,陶器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 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 (4)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5)元代承前启后,烧成了著名的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陶生产时期。 (6)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7)清代,在配料的准确、火候的控制等方面要求更为精密,又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影响:至迟从唐朝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张燕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案

第 15 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使用日期编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1929—1933 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罗斯福新政的实施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难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听过美国历史上“饥饿”总统的故事吗?美国第31任总统胡佛在1928 年竞选总统时,曾为美国人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生活前景。可是不久他就获得了“饥饿”总统的绰号,这是为什么?(激趣、引出课题)1929年美国爆发了空前规模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粉碎了胡佛的美好预言。今天,我们来学习这场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影响,以及美国政府克服危机的实践。 [新课]一、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表现、原因、特点、影响) 1、表现 探究一:看图思考:大萧条是什么样的? 图 1. 黑色星期四的华尔街 图 2. 银行前挤兑的人群 图 3. 股市中破产者100 美元出售汽车 图 4. 农场主们把一桶桶的牛奶倒入河中 图 5. 英国失业者街头求职 图 6. 美国人排起长队领救济金 整合一:大萧条的表现:银行倒闭、企业破产、生产下降、失业剧增,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2、原因 探究二:“牛奶白白被倒掉……穷人饿得嗷嗷叫”,这就是大萧条里的很不正常的现象。那么,为什么?为什么大萧条会发生?请同学们阅读如下材料思考这一问题。 材料一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的场景 儿子:“现在天气这么冷,我们为什么不生炉子呢?”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完美版

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课标要求: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知识能力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了解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性质、特点和影响,了解凯恩斯主义产生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罗斯福新政的改革措施,探讨其对促进社会生产力恢复及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中形成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使学生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史有一个客观、全面地了解,以提高学生全面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大危机爆发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虽然历次危机爆发的形式不同,但其根源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罗斯福新政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罗斯福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顽强不息的意志,认识到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的必要性,认识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可以积极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经验。 重点: 经济危机的成因、罗斯福新政内容 难点: 经济危机的成因、罗斯福新政评价 教学方法: ppt课件,小组合作,启发式讲授,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更被许多美国人称为“繁荣年代”。面对繁荣,资产阶级得意忘形。被冲昏了头脑的美国总统胡佛踌躇满志地向美国人民许诺:“揭开锅,两只鸡;家家户户小汽车。”就在人们陶醉于永久繁荣的幻想时,一场恶梦悄然降临。 播放视频《经济危机的表现》 1、经济危机的原因: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案与反思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案与反思 【课标要求】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及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影响;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2.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影响;凯恩斯主义。 【教学方法】 1.采用设置情境、设疑引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由浅入深,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讲述罗斯福新政时,可结合课前准备的图片或音像资料,突出他战胜疾病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顽强不息的意志,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板书设计】 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一、经济危机

(一)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具体原因——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3.直接原因——纽约股市崩溃 (二)经济危机的特点 (三)经济危机的影响 1.破坏经济 2.社会危机 3.国际关系恶化 二、罗斯福新政 (一)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 1.经济危机 2.罗斯福当选总统 (二)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1.金融业 2.工业 3.农业 4.社会救济 (三)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教师语言导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更被许多美国人称为“繁荣年代”。面对繁荣,资产阶级得意忘形。被冲昏了头脑的美国总统胡佛踌躇满志地向美国人民许诺:“揭开锅,两只鸡;家家户户小汽车。”就在人们陶醉于永久繁荣的幻想时,一场恶梦悄然降临。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价狂跌,股市崩溃,转眼间许多人倾家荡产。这一天在历史上被称作“黑色星期四”。“黑色星期四”引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危机很快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动摇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心,更有人惊呼:“资本主义已经走到了尽头”。这场危机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各国又是怎样渡过危机的?危机过后,资本主义制度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讲授新课 一、经济危机 (一)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展示图片】 【投影材料】 材料1 到1929年,占美国人口2%的富人的收入相当于美国全部国民收入的3/5,而全年收入大约在2000美元左右的贫困户占家庭总数的60%,还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到1000美元。 材料2 1920年到1929年,美国工业生产增长了55%,而工人工资仅增长2%。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工资的40%。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题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题 开原高中高三历史组 一、单项选择题 1.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这表明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2.“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超趋萎缩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②③ 3.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 A.农业合作化 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 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 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 5.1933年,罗斯福总统签署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案,实施对该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全面发展计划,其“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这种经营方式 A.表明国家放弃对企业干预 B.改变了田纳西河流域国有制 C.抑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D.具有私营企业的某些灵活性 6.有学者认为,加入多边国际公约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指标。图6中最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复习提纲 (金沙县第五中学万飞制) 夯实基础构建体系知识迁移注重实战 本书叙述中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展示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分析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复习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进行知识梳理和体系构建。 【核心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三要素: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生产关系三要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本单元掌握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土地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国农业的区域分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复习指导】理清两条主线:A 、西方的工业文明进程和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世界由孤立走向整体;B 、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传统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的冲击,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和发展。 【核心内容】西方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14世纪),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促成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方的殖民掠夺与扩张,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建立和两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壮大了西方国家的实力,闭关锁国的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因此导致了洋务运动以及民族工业的发展,社会生活以及交通通讯也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发生着重大的变化.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复习指导】理清两条主线:A 、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苏联)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改革;B 、资

本主义国家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核心内容】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尼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相关内容;罗斯福新政、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国家干预经济、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等相关内容。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育教学反思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学反思

————————————————————————————————作者:————————————————————————————————日期: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学反思 通过《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的授课,得出一些认识: 其中优点有: 1、教学内容处理恰当。课文包括四目:“黑色星期四”、“经济危机横扫资本主义世界”、“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在这四目中,“黑色星期四”和“经济危机横扫资本主义世界”讲的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凯恩斯主义”虽然是“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有很大影响,但“课程标准”并未列入要求。因此我将课文内容分成了两大部分:一为“大萧条”,一为“罗斯福新政”。用“大萧条”揽括第一和第二标题,以“罗斯福新政”揽括第三和第四标题(“凯恩斯主义”只穿插讲述)。这样处理有两个好处。第一,优化了课堂知识结构,使教学内容一目了然,条理分明。第二,在教学中以“课程标准”为基准,但又不完全脱离书本实际;用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以教材为首要教学内容,又恰当地补充了某些书本没有而相对重要的知识。 2、教学理念把握适中。“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教师应把课堂话语权还给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性作用。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十分明显。从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表现、爆发原因、特点和影响,到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和评价,再到罗斯福成功原因的探讨,都是由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或独立或互助完成的。而我在这堂课中,扮演的似乎只是冰糖葫芦上的那根小木棍,将某些重点、难点进行解析和概括,引导学生学习,循循善诱,将学生引入学海佳境。课堂上的颗颗“冰糖”,粒粒珍珠,都是学生探索的结果,思维的结晶。事实证明,学生完全可以主宰课堂;他们,做得比老师想象的还要好,还要出色。 3、教学环节紧凑,张弛有度。在教学过程中,我以“难点解析”、“重点概括”、“七嘴八舌”、“重点归纳”、“论从史出”、“我看历史”等教学环节为中心,辅以“图说历史”、“双语课堂”、“漫画历史”、“人文历史”等趣味题材,将教学任务顺畅地完成了。在这些教学环节中,既有轻松愉快的“图说历史”、“漫画历史”,又有严谨深刻的“重点概括”、“难点解析”;既有“七嘴八舌”的发散式教学,又有“重点归纳”的收网式探讨;既有“我看历史”的辨证史观教育,又有“人文历史”的人文精神培养。教学方式多样又不失于“花耍”,体现了历史学科的严谨性和趣味性,展现了历史教师应有的风貌。 4、教学设计巧妙,自有独到之处。 此有三:1在我的常规教学中,比较注意双语教学,尽管在此问题上,我还在尝试和学习阶段,收获无多。在这堂课中,我教会了学生“大萧条”和“新政”等专有名词;在课堂上还有小段英文段落的朗读;在“人文历史”环节中,我展示了罗斯福影响深远的一句名言“There is nothing to fear, but fear itself ”,并和学生一起翻译成中文。尽管这只是课堂教学中的微不足道的花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时间轴

商 西周 春秋 战国 西汉 魏晋 东汉 南北朝 唐 南宋 北宋 清 元 明 原始社会末 1840 原始农业出现 刀耕火种 宋朝不抑兼并 重 农 抑 商 有 所 放 松 重心南移完成 王一景牛治一理人 黄 河 经 济翻重 心车 开 始 南 移 曲辕犁犁评筒车 石器锄耕 土地国有制(贵族) 集体耕作 西周·井田制 重 农 抑 商 开 始 土 地 私 有 制 确 立 商 鞅 变 法 都 江 堰 重 农 抑 商 加 强 牛 耕 推 广 早期:耦 犁 中期:犁 壁 晚 期:二 牛 抬 杠 北魏均田制 土均南地田方兼制超并崩过严溃北重 方 (中唐) 重 农 抑 商 加 强 铁犁牛耕出现、自耕农 小农经济出现、男耕女织 农作物种类增多、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青铜器出现 官营手工业 工商食官 木 炭 冶 炼 铁 钢 私 营 手 工 业 出 现 家 庭 手 工 业 出 现 炒钢法 青瓷、水排 丝国、汉代开始用煤冶铁 灌钢法、白瓷 邢窑白瓷、越窑青瓷 普遍用煤冶铁、瓷都 缂丝技术 棉纺织业出现 开始焦炭炼铁 黄道婆 彩瓷:青花瓷、釉里红 资本主义萌芽 五彩、斗彩、松江(棉布) 粉彩、珐琅彩 西 周 ————明 中 期, 官 营 手 工 业 占 社 会 主 导 地 位 明中期后,私营手 工业占主导地位 私商出现 工商食官 (秦—唐以前)重 农 抑 商,商 业 发 展 缓 慢 唐朝繁荣: 邸店、飞钱、柜坊 周——唐,实行坊市制,政府直接管理市场,集市有空间(坊市分开)和时间限制(日中为市) 宋朝出现纸币、打破坊市制,政府不再直接管理集市,出现了夜市、草市、晓市。(瓦子、勾栏)。元朝商业繁荣,宋元对外贸易发达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会馆),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但实行海 禁、闭关锁国,阻碍了发展。 1765—1850 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机器工厂代替手工工场,轻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必背知识点梳理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必背知识点梳理 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随着生产工具地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不断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在中国形成并日臻成熟。 2.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3.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所有制,从春秋战国时起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土地国有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4.中国古代素以手工业发达著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古代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中取得突出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5.中国的手工业长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始终是农业经济的附属存在,明清时期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受到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中国始终没有进入工厂手工业时代。 中国古代的商业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1.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但整体来看,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制之下。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繁盛促使中国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2.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从周到唐的严格限制阶段和宋至明清的放松限制阶段。周到唐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商业活动受地域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军事中心,市场规模不大;宋代以后坊市界限被拆除,打破了空间限制,乡村可以贸易、打破了时间和经营范围限制,出现了夜市草市晓市,政府放松限制,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加强。 3.明清时期农耕经济和工商业繁荣的表现 ①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商品化程度提高,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②明中叶以来,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厂,占据了主导地位。 ③工商业市镇兴起,商品流通扩大,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白银在流通中广泛使用,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④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了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等大商帮。 4.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古代一项经济政策,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实力、维护社会的稳定起过积极作用。但是明清时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5.闭国锁国政策尽管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但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6.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迟滞)的原因【课本版】 ①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低下。 ②明清时期专制统治成为新经济因素成长的阻碍。 ③官府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收、收取重税等“重本抑末”政策的打压。 ④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迟滞)的原因【总结版】 ①市场因素:沉重剥削导致农民贫困,购买力低;闭关锁国很难形成海外市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导致国内市场狭窄。 ②资金因素: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人将赚来的钱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③政策因素:对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收、收取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的生产规模;对外实行闭关政策,阻碍中外经济交流,很难形成海外市场。 ④政治因素:专制集权统治和传统纲常礼教阻滞着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 7.近代前夜的危机 ①闭关锁国(海禁)政策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②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开辟市场,建立殖民统治,西方工业文明巨大飞跃。 ③到19世纪,英国退市罪恶的鸦片贸易后,中国陷入深重的危机之中。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农作物:水稻(南)、粟(北)(引进作物:玉米、番薯) (2)生产工具的变革: ①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②商周:主要使用耒和耜 ③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出现 ④唐代:曲辕犁 ⑤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 (3)水利设施的完善: ①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②汉代:漕渠、白渠、坎儿井、治理黄河 (4)生产方式的变化: ①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 ②自耕农经济:? 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 产生:春秋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 二、古代中国主要的土地制度 (1)井田制: 形成:商周时期 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私有制确立: 形成:战国时期 原因:私田逐渐私有;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3)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4)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 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四、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特征 (1)金属冶炼术的演变: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2)纺织技术: ①丝织技术:?西汉中国被称为“丝国”称号?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 ②棉纺技术: ?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元明时期:江苏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新兴的手工业部门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3)陶瓷: ①陶器的发明:新石器时代:黑陶、彩陶、白陶 ②制瓷技术: 东汉末年:青瓷 南北朝:白瓷 隋唐时期:技术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宋代:瓷都景德镇,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 元代:创造了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代 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 ③影响:唐代瓷器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4)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①官营手工业:? 产生:西周时期

2-3-2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2-3-2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一、选择题 1.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答案】B 【解析】本题是不完整式选择题,考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和影响。这场经济危机使农产品价格暴跌,排除A 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困境,纷纷采取了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办法,国际关系恶化,D项错。各国生产下降,失业剧增,政治危机严重,C项错。B项符合史实。 2.据可靠统计,在1929年,1548707人在美国29家股票交易所拥有帐户。在1.2亿人口中,接近0.3亿户家庭积极参与股市交易,有100万投资者可以被称为投机者。这种情况造成的严重后果是() A.股价被大幅度哄抬,造成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B.使很多美国人一夜暴富,刺激了美国经济的繁荣 C.全民皆股,造就了美国人拥有丰厚的经济学知识 D.使美国贫富差距越拉越大 【答案】A 【解析】“投机者”众多,这显然会造成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3.1933年底,一位国会议员在纪念林肯诞辰124周年的演说中

说:“我已经看到一位独裁者正在成长,它已使希特勒、墨索里尼十分嫉妒,私营企业的独立性已成为往事,个人自由不过是记忆而已。”这位议员是在() A.批评罗斯福扩大了政府权力 B.肯定了罗斯福新政挽救美国经济 C.称赞林肯做出伟大贡献 D.批判希特勒、墨索里尼的独裁统治 【答案】A 【解析】解答本题注意时间1933年底,此时罗斯福上台采取措施遏制经济危机的危害,其最大的特点便是加强国家干预,材料的含义既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4.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大力兴办公共工程,其客观作用包括() ①扩大生产资料市场②增加就业机会 ③刺激消费需求④抑制物价上涨 A.②③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此题以金融危机为大背景切入,考查罗斯福新政。兴办公共工程能够拉动生产资料的投资,新工程的开工建设能提供就业岗位,工人就业后能够有能力进行消费,故①②③都正确,④和题干无关。 5.(2011·浙江联考)英国史学家霍布斯邦说:“若无19世纪资产阶级社会解体在先,势无十月革命以及苏联的成立在后。”又说:“发生于二十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使人们认为苏联的经济制度成为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