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行测数量关系经典总结(二)

公务员行测数量关系经典总结(二)
公务员行测数量关系经典总结(二)

工程问题

一、考情分析

工程问题是数学运算中最经典的题型之一,在往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中经常出现,虽然现在出现的频率略有下降,但是几乎每年还有出现,在各省市的公务员考试中更是频频出现。可以说,工程问题在公务员考试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

二、基本概念和公式

在日常生活中,做某一件工作,制造某种产品,完成某项工程等等,都要涉及到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量这三个量,探讨这三个数量之间关系的应用题,我们都叫做“工程问题”。它们之间的基本数量关系: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最基本的工程问题为: 一个施工队要修长度为1500米的隧道,每天可以修50米,问多少天修完?

什么叫工作量?就是拿到一个工程项目以后,这个项目工作的多少,比如上题中的“1500米的隧道”。工作效率呢,就是你完成项目的快慢程度,换而言之,就是你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比如上题的“每天修50米”。工作时间就更简单了,是指你完成项目所花的时间。

这三个量存在这么一个关系,大家要好好注意这个关系:

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出现在合作问题的时候,多人的工作效率=他们各自的工作效率之和。

【误区点拨】需要注意的是,在多人合作的时候,有时候他们各自的工作效率会受到其他人的影响而变快或者变慢,这时候需要按照他们的实际工作效率来求总的工作效率。 在一个工程问题里面,我们首先就要找到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这三个量,看看哪些量已经已知,需要求的又是哪些量,然后根据已知量和对应公式求出未知的量。

三、解题方法

(一)设“1”法

设“1”法是工程问题中的王牌方法,掌握了设“1”法,就能解决90%以上的工程问题,非常有效。

我们现在来解释一下什么是设“1”法。在很多工程问题里面,他们不告诉你具体的工作量是多少,只说需要多少多少天完成一项工作。这个时候,我们通常把总的工作量设为“1”,然后再代入计算。这个就叫设“1”法。

为什么要这么设呢?大家可以看看,如果5天完成一项工作,那么工作效率就是51;如果10天完成一项工作,那么工作效率就是10

1。是不是很方便?下面我们来看一道题: 例题1:一项工作,甲单独做需要10天完成,乙单独做15天完成。问两人合作3天完成工作的几分之几?

A.21

B.31

C.51

D.6

1 【答案详解】设总工作量为1,则甲每天完成101,乙每天完成15

1。所以两人合作3天完成工作的(101+151)×3=2

1。

【误区点拨】大家需要注意,当完成多项工程时,需要区分不同的“1”。

(二)方程法

方程法适合那些未知量较多的题目。在多人合作问题中,如果题目中没有给出任何一个人的工作效率而只是给出他们之间的关系,这时候优先考虑使用方程法。当然,方程法一般都是与设“1”法结合使用的。

例题2:有一工程,甲、乙合作48天可以完成,若甲先单独做60天,则乙再单独做30天完成全部工程,若甲先单独做40天,问乙还需要单独做多少天才能完成?

A.40

B.50

C.60

D.80

【答案详解】设甲单独完成需要x 天,则甲、乙的工作效率分别为:x 1、481-x

1,依题意,有60×x 1+30×(481-x 1)=1,解得x=80。可得乙的工作效率为481-801=1201。甲单独做40天后完成40×801=21,乙还需单独做(1-21)÷120

1=60天才能完成。 四、题型精讲

(一)单人完成工作问题

这是工程问题里面最简单的情况。对于这类题目,只要找到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就可以了。

例题3:一项工作,小李原计划20天完成。实际工作时,他的工作效率比原计划提高了25%,则可以提前几天完成?

A .2 B.4 C.6 D.8

【答案详解】原来的效率为201,效率提高后,工作效率为201×(1+25%)=161,则工作1÷16

1=16天即可完成。提前了20-16=4天。 (二)两人完全合作问题

例题4:打印一份稿件,小张5小时可以打完这份稿件的3

1,小李3小时可以打完这份稿件的4

1,如果两人合打多少小时可以完成? A.6 B.320 C .7 D.3

22 【答案详解】小张每小时完成全部稿件的3

1÷5=151,小李每小时完成全部稿件的是41÷3=121,则两人合作需要1÷(151+121)=3

20小时,选择B。 (三)合作+休息问题

例题5:一件工作,甲单独做需要10天完成,乙单独做需要30天完成。两人合作,期间甲休息了2天,乙休息了8天(不在同一天休息),从开始到完工共用了多少天?

A .11

B .15

C .16

D .20

【答案详解】甲休息时乙单独工作,完成了全部工作的301×2=15

1,乙休息时甲单独

工作,完成了全部工作的101×8=54,其余的两队合做,用了(1-151-54)÷(101+301)=1天,故一共用了2+8+1=11天。

(四)合作效率变化问题

例题6:有一工程,若由甲、乙单独做,分别需要12天和18天完成。若两人合做,因配合不默契,甲的工作效率比原来降低31,乙的工作效率比原来降低4

1,现在要求11天完成该工程,问两人至少需要合做多少天?

A .3 B.4 C.5 D.6

【答案详解】总天数已定,要使两人合做的天数在总天数中占的尽量少,只能由工作效率较高的甲单独做一部分,所以该问题实为鸡兔同笼问题,甲、乙两人合做每天可完成工程的121×(1-31)+181×(1-41)=181+241=72

7。 按鸡兔同笼问题解,设整个工程为1,则甲、乙二人合作的最少天数为(1-121×11)÷(727-12

1)=6天。 (五)轮流工作问题

下面介绍一个最近经常考的题型,大家注意一下。

例题7:规定两人轮流做一个工程,要求第一个人先做1个小时,第二个人接着做1个小时,然后再由第一个人做1个小时,然后又由第二个人做1个小时,如此反复,做完为止。如果甲、乙轮流做一个工程需要9.8小时,而乙、甲轮流做同样的工程只需要9.6小时,那么乙单独做这个工程需要多少小时?

A .8

B .7.8

C .7.3

D .7

【答案详解】依题意可知甲、乙轮流做一个工程时,甲工作了5小时,乙工作了4.8小时;乙、甲轮流工作时,乙工作了5小时,甲工作了4.6小时。由此可知甲工作0.4小时相当于乙工作0.2小时,则甲工作5小时相当于乙工作2.5小时,乙单独做此工程需2.5+4.8=7.3小时。

(六)多人合作问题

多人合作的话,情况会更加复杂。

例题8:如果单独完成某项工作,甲需24天,乙需36天,丙需48天。现在甲先做,乙后做,最后由丙完成。甲、乙工作的天数比为1∶2,乙、丙工作的天数比为3∶5。则完成这项工作共用了多少天?

A .30

B .38

C .32

D .40

【答案详解】先求出甲、乙、丙工作时间之比,再利用比例关系求解。

因为1∶2=3∶6,3∶5=6∶10,所以甲、乙、丙工作天数之比为3∶6∶10。如果甲、乙、丙分别工作3、6、10天,可完成这项工作的243+366+4810=2

1,故甲、乙、丙分别工作了6、12、20天,共用了6+12+20=38天。

(七)水管问题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类特殊的工程问题,它的工作对象是水管,我们有时候也称之为水管问题。在这类问题里,水池的注水或者排水相当于一项工程,注水量或者排水量相当于工作量,每个水管的注水或者排水效率就相当于工作效率。

唯一不同的是水管问题有可能出现同时注水和排水的情况,也就是说可能出现负的工作

效率。我们先来看看这几道题。

例题9:打开A 、B 、C 每一个阀门,水就以各自不变的速度注入水槽。当三个阀门都打开时,注满水槽需要1小时;只打开A 、C 两个阀门,需要1.5小时;只打开B 、C 两个阀门,需要2小时。若只打开A 、B 两个阀门时,需要多少小时注满水槽?

A .1.1小时

B .1.15小时

C .1.2小时

D .1.25小时

【答案详解】设水槽总量为1,则A 、C 两个阀门1个小时可注满5.11=3

2;B 、C 两个阀门1个小时可注满21;单独开C 阀门1个小时可注满32+21-1=6

1。故只打开A 、B 两个阀门1个小时可注满1-61=65,共需1÷6

5=1.2小时注满水槽,选择C 。 例题10:一空水池有甲、乙两根进水管和一根排水管。单开甲管需5分钟注满水池,单开乙管需10分钟注满水池。如果单开排水管需6分钟将整池水排尽。某次池中没有水,打开甲管若干分钟后,发现排水管未关上,随即关上排水管,同时打开乙管,又过了同样长的时间,水池的4

1注了水。如果继续注满水池,前后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A .3 B.3.5 C.4 D.4.5

【答案详解】设水池的容量为1。则甲、乙每分钟分别注入51、10

1,排水管每分钟排水61。设排水管打开的时间为x 分钟,则有(51-61)x+(51+101)x=41,解得x=43。 注满水池,还需要(1-41)÷(51+101)=4

10分钟。 则前后一共花了43×2+4

10=4分钟。 五、核心要点

工程问题: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程问题一般采用赋值法解题。赋值法有2种应用情况,第一种是题干中已知每个人完成工作的时间,这时我们假设工作量为工作时间的最小公倍数,进而得到每个人的工作效率,从而快速求解;第二种是题干中已知的是每个人工作效率的等量关系,这时我们通过直接赋效率为具体值进行快速求解。

方阵问题

一、考情分析

通过近几年的国考来看,方阵问题虽然并不像行程问题、利润问题那样年年都会考查。但是作为公务员考试的一个常考知识点,大家还是应该对其引起重视,尤其近两年常会碰到的方阵的转换及变形,以及空心方阵问题都有一定难度,需要大家熟记方阵问题的公式。

二、基础知识

1.题型简介

方阵问题是数学运算中一类常见的数学问题,是许多人或物按一定的条件排成正方形(简称方阵),再根据排成的方阵,找出规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2.概念区分

行:排队时,横着排叫做行。

列:排队时,竖着排叫做列。

实心方阵:中心区域没有空缺,叫实心方阵。

如图1是实心方阵。

奇数型实心方阵:如图2方阵每行每列都为奇数,叫奇数型实心方阵,其几何中心恰好存在一个元素。

偶数型实心方阵:如图3方阵每行每列都为偶数,叫偶数型实心方阵,其几何中心不存在元素,其中心区域由4个元素构成。

空心方阵:中心区域有空缺,叫空心方阵。

如图4是一层的空心方阵,图5是二层的空心方阵。

3.方阵问题的基本概念

(1)方阵不管在哪一层,每边人的数量都相同,每向里面一层,每边的数就减少2。

(2)方阵每相邻两层之间的总人数都相差8。

4.解题思路

在解决方阵问题时,首先应该准确判断方阵的类型,要搞清方阵中的一些量(如层数、最外层人数、最里层人数、总人数)之间的关系。解题时要开动脑筋,运用相关公式,用多种方法来解题。

三、方阵问题考点精讲

(一)实心方阵

(1)方阵总人数=方阵最外层每边人数的平方

(2)方阵每层总人数=方阵每层每边人数×4-4

(3)方阵每层每边人数=(方阵每层总人数+4)÷4

(4)奇数型实心方阵的最外层每边人数=2×层数-1

偶数型实心方阵的最外层每边人数=2×层数

例题1:在一次阅兵式上,某军排成了30人一行的正方形方阵接受检阅。最外两层共有多少人?

A.900

B.224

C.300

D.216

【答案详解】根据题意可知,阅兵方阵为实心方阵。

最外层每边30人,则最外层总人数为30×4-4=116人;

根据相邻两层相差为8人可知,次外层总人数为116-8=108人;

最外两层共有116+108=224人。

提示:(1)在方阵中若去掉一行一列,去掉的人数=原来每行人数×2-1;

(2)在方阵中若去掉二行二列,去掉的人数=原来每行人数×4-2×2。

(二)空心方阵

根据“相邻两层的人数相差为8”,即以方阵最外层人数为首项,依次向里,组成一个公差为-8 的等差数列,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可得:

方阵总人数=层数×最外层总人数-(层数-1)×层数÷2×8=层数×最外层总人数-(层数-1)×层数×4

方阵总人数=层数×最内层总人数+(层数-1)×层数÷2×8=层数×最内层总人数+(层数-1)×层数×4

公式不需要直接记忆,只要记住每一层的人数能够组成一个公差为-8的等差数列就可以了。

例题2:有一队士兵排成若干层的中空方阵,外层人数共有60人,中间一层共44人,则该方阵士兵的总人数是:

A.156人B.210人C.220人D.280人【答案详解】方法一,根据“相邻两层人数相差为8”,结合“外层人数共有60人,中间一层共44人”,可知这个方阵从外到内每层人数依次是60、52、44、36、28,所以该方阵士兵的总人数是60+52+44+36+28=220人。

方法二,最外层到中间一层相差(60-44)÷8=2层,即中间一层是第3层,一共有5层,则总人数是5×44=220人。

(三)方阵人数增减

例题3:体育课学生排成一个方阵,最外层的人数为60人,如要在方阵最外层增加一层,则增加后最外层每边有多少人?

A.15

B.16

C.18

D.20

【答案详解】增加前最外层人数为60人,则最外边每边人数为(60+4)÷4=16,增加一层后最外层每边人数为16+2=18人。

(四)方阵重排

例题4:五年级学生分成两队参加学校广播操比赛,他们排成甲、乙两个实心方阵,其中甲方阵最外层每边的人数为8。如果两队合并,可以另排成一个空心的丙方阵,丙方阵最外层每边的人数比乙方阵最外层每边的人数多4人,且甲方阵的人数正好填满丙方阵的空心。五年级参加广播操比赛的一共有多少人?

A.200

B.236

C.260

D.288

【答案详解】空心的丙方阵人数=甲方阵人数+乙方阵人数,若丙方阵为实心的,那么实心的丙方阵人数=2×甲方阵人数+乙方阵人数,即实心丙方阵比乙方阵多8×8×2=128人。丙方阵最外层每边比乙方阵多4人,则丙方阵最外层总人数比乙方阵多4×4=16人,即多了16÷8=2层。这两层的人数即实心丙方阵比乙方阵多的128人,则丙方阵最外层人数为(128+8)÷2=68人,则丙方阵最外层每边人数为(68+4)÷4=18人。那么,共有18×18-8×8=260人。

(五)方阵问题与其他问题相结合

例题5:某部队战士排成了一个6行、8列的长方阵。现在要求各行从左至右1,2,1,2,1,2,1,2报数,再各列从前到后1,2,3,1,2,3报数。问在两次报数中,所报数字不同的战士有:

A.18个

B.24个

C.32个

D.36个

【答案详解】此题可画出直观图进行解答。当从左至右报1时,从前至后报2的有8人,报3的也有8人;当从左至右报2时,同理可得,从前至后报1的有8人,报3的也有8人,即所报数字不同的战士有32人。故选C。

四、核心要点

1.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的平方(方阵问题的核心)

2.方阵最外层每边人数=(方阵最外层总人数÷4)+1

3.方阵外一层总人数比内一层总人数多2

4.去掉一行、一列的总人数=去掉的每边人数×2-1

牛吃草

一、考情分析

牛吃草问题虽然现在出现的频率没有那么高了,但是在近几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中还是偶有出现,因此大家仍然不可以忽略这种题型。牛吃草问题本身难度就很大,近期考查中又出现了多种变形,因此需要考生更加细致地去掌握这些知识。

二、题型概述

牛吃草问题跟鸡兔同笼问题一样,也是一个比较古老的问题,但它是由国外提出来的。17世纪,英国的科学家牛顿提出了这个牛吃草问题,这个牛顿,也就是那个被苹果砸到头然后发现万有引力的那位哥们儿,大家可以学习一下这位全能的人。

典型牛吃草问题的条件是假设草的生长速度固定不变,不同头数的牛吃光同一片草地所需的天数各不相同,求若干头牛吃这片草地可以吃多少天。由于吃的天数不同,草又是天天在生长的,所以草的总量随牛吃的天数不断地变化。

牛吃草问题存在两个不变量:草地最初的总草量和每天生长出来的草量。

标准的牛吃草问题为:

有一块牧场,可供10头牛吃20天,15头牛吃10天,则它可供25头牛吃多少天?三、常用方法

我们现在介绍三种方法来解决这道题。

(一)推导法

大家注意看好我的推导过程,这个方法很好用的,而且是最基础的方法,大家来跟着我一起推导看看。

设1头牛1天吃的草量为1,那么10头牛20天吃的草量为10×20=200,15头牛10天吃的草量为15×10=150。这下问题就来了,两种情况总草量居然相差了50份,这相差的50份草量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啊,这草它是天天都在长的,这多出的50份草就是20-10=10天所长出来的,因此草地每天生长的草量为50÷10=5,最初的草量为150-5×10=100。25头牛1天吃25份草,我们可以把这25头牛分成两拨,一拨专门吃新长的草,也就是需要5头牛去吃,剩下的这20头牛,就让它们专心去吃原来的100份草,因此25头牛可以吃100÷20=5天。

由上面的推导过程,我们可以得出推导法的步骤:

①假设1头牛1天吃的草量为1,根据不同头数的牛所吃草的天数不同,计算出草地每

天长草的量;

②计算草地原有的草量;

③计算所求的牛吃草的天数。

(二)公式法

根据上面的推导过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公式:

其中(2)为核心公式。

我们来把题目中的数据代入上述式子:

草地每天新长的草量= 102015101020--x x =5

原有的草量=(10-5)×20=100

牛吃草的天数= 5

25100-=5。 记住公式以后是不是很简单?

四、题型精讲

(一)标准牛吃草问题

这种题型刚刚讲过了,大家可以拿这道题再练练笔。

例题1:有一个牧场,每天都生长相同数量的草,若放50头牛,则9天吃完牧场的草;若放40头牛,则12天吃完。问若放30头牛,则多少天吃完?

A .15

B .18

C .20

D .24

【答案详解】设每头牛每天吃的草量为1,则每天长的草量为(40×12-50×9)÷(12-9)=10,最初的草量为(50-10)×9=360。若放30头牛,则360÷(30-10)=18天吃完。

(二)草量持续减少的牛吃草问题

一般情况下草每天都会长的,但是也有草每天都枯萎的情况。比如下面这道题:

例题2:由于天气逐渐冷起来,牧场上的草不仅不增长,反而以固定的速度在减少。已知某块草地上的草可供20头牛吃5天,或可供15头牛吃6天。照此计算,可供多少头牛吃10天?

A .4

B .5

C .6

D .8

【答案详解】此题的主要特点是每天草量没有增加,反而减少,即每天的长草量为负值,可直接根据标准问题的解法来解答。

假设每头牛每天所吃的草量为1,则每天的长草量为(15×6-20×5)÷(6-5)=-10,

故牧场原有的草量为[20-(-10)]×5=150。

故可以供150÷10-10=5头牛吃10天。

事实上,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只需要把草地每天新长的草量看成负数就可以了。(三)多种动物吃草问题

有时候题目给定的吃草动物不止一种,比如出现了牛和羊一起吃草的情况,这时候又该怎么办呢?

例题3:牧场有一片青草,每天生长速度相同。现在这片牧场可供16头牛吃20天,或者供80只羊吃12天,如果一头牛一天的吃草量等于4只羊一天的吃草量,那么10头牛与60只羊—起吃可以吃多少天?

A.7B.8C.12D.15【答案详解】题干中存在两种动物,计算时很不方便,根据“一头牛一天吃草量等于4只羊一天的吃草量”,将所有动物转化为牛,从而将原问题转化为标准问题:“牧场有一片青草,每天生成速度相同。现在这片牧场可供16头牛吃20天,或者供20头牛吃12天,那么25头牛一起吃可以吃多少天?”

设每头牛每天的吃草量为1,则每天的长草量为(16×20-20×12)÷(20-12)=10,原有的草量为(16-10)×20=120,故可供25头牛吃120÷(25-10)=8天。

对于此类问题,一般都会给出两种动物吃草量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这类关系,将两种动物或者多种动物都转化成一种动物,从而继续按照标准型的解法来解决问题。

(四)多种草地问题

如果牛不在同一片草地上吃草,我们又该怎么解决问题呢?

例题4:有三块草地,面积分别是5,15,24亩。草地上的草一样厚,而且长得一样快。第一块草地可供10头牛吃30天,第二块草地可供28头牛吃45天,问第三块草地可供多少头牛吃80天?

A.42 B.60 C.54 D.72 【答案详解】草地的面积不同,因此每天的长草量和最初的草量都不一样。为了方便计算,应该把草地单位化,计算每一亩草地牛吃草的情况。可将原问题化为标准问题:

“一亩草地可以供10÷5=2头牛吃30天,(28÷15)头牛吃45天,那么可以供多少头牛吃80天?”

设每头牛每天吃的草量为1,则一亩草地每天的长草量为(28÷15×45-10÷5×30)÷(45-30)=1.6,一亩草地最初的草量为(2-1.6)×30=12,因此可以供12÷80+1.6=1.75头牛吃80天。24亩草地可以供1.75×24=42头牛吃80天。

可以看出,只需要把不同面积的草地转化为相同面积即可。

(五)草地吃不完问题

如果要求牧草永远吃不完,那么能放牧多少头牛?我们来看看这类题目。

例题5:有一片牧场,24头牛6天可以将草吃完,21头牛8天可以将草吃完,要使牧草永远吃不完,至多可以放牧多少头牛?

A.8 B.10 C.12 D.14 【答案详解】要使牧草永远吃不完,那么牛最多只能吃完每天所长的草量。

设每头牛每天吃的草量为1,则每天新长的草量为(21×8-24×6)÷(8-6)=12,可最多供12头牛吃1天,因此要使牧草永远吃不完,至多可放牧12头牛。

其实这类题目最简单,只需要求出草地每天的长草量就可以了。

(六)牛吃草问题变形

这一类问题看着没有牛也没有草,但它们实际上还是牛吃草问题。

例题6:一个水库在年降水量不变的情况下,能够维持全市12万人20年的用水量。在

该市新迁入3万人之后,该水库只够维持15年的用水量。市政府号召节约用水,希望能将水库的使用寿命提高到30年。那么,该市市民平均需要节约多少比例的水才能实现政府制定的目标?

A .52

B .72

C .31

D .4

1 【答案详解】这是一道不同背景的“牛吃草”问题。年降水量相当于“每天新长的草量”,人数相当于“牛的头数”,水库最初的水量相当于“最初的草量”。

假设每万人每年所用的水量为1,迁入3万人以后该市有15万人,则每年的降水量为(12×20-15×15)÷(20-15)=3,故水库最初的水量为(12-3)×20=180。

要使寿命提高到30年,则每年的用水量为180÷30+3=9,需要节约(15-9)÷15=52。 大家注意找到潜在的“牛”和“草地”就ok 了。

五、核心要点

解题关键是弄清楚已知条件,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求出每日新长草的数量,再求出草地里原有草的数量,进而解答题总所求的问题。

这类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

1.(牛的头数×吃草较多的天数-牛头数×吃草较少的天数)÷(吃的较多的天数-吃的较少的天数)=草地每天新长草的量。

2.牛的头数×吃草天数-每天新长量×吃草天数=草地原有的草。

2020江西公务员行测考试数量关系预测试题含答案

2020江西公务员行测考试数量关系预测试题含答 案 2017江西公务员行测考试数量关系预测试题含答案 1.有一项工程,甲单独做需要36天完成,乙单独做需要30天完成,丙单独做需要48天完成。现在由甲、乙、丙三人同时做,在工作期间,丙休息了整数天,甲、乙均未休息。完成这项工作也用了整数天。则丙休息了多少天? A.11 B.12 C.15 D.18 2.某茶叶店运到一批一级茶、二级茶和三级茶,其中二级茶的数量是一级茶的2倍,三级茶的数量是二级茶的1/3,一级茶的买进价是每千克240元,二级茶买进价是每千克160元,三级茶买进价是每千克100。现在照买进价加价60%出售,当二级茶全部声完,一级茶剩下1/3,三级茶剩下1/2时,共盈利13860元,那么,运到的一级茶有多少千克? A.40 B.45 C.50 D.55 3.甲、乙两人在一条长100米的直路上来回跑步,甲的速度3米/秒,乙的速度2米/秒。如果他们同时分别从直路的两端出发,当他们跑了10分钟后,共相遇多少次? A.14 B.15 C.16 D.17 4.将一堆糖果分别分给甲、乙、丙三个小朋友,原计划甲、乙、丙三人所得糖果数的比是5:4:3,实际上甲、乙、丙三人所得糖果数的比是7:6:5,其中一个小朋友比原计划多得了15块糖果,那么这位小朋友实际所得的糖果数是多少块? A.150 B.160 C.170 D.180

5.今年王先生的年龄是他父亲年龄的一半,他父亲的年龄又是他儿子的15倍,两年后他们三人的年龄之和恰好是100岁,那么王先生今年的岁数是多少? A.40岁 B.30岁 C.50岁 D.20岁 1.【答案】A。解析:设三人合作完成工作用x天,丙休息了y 天。 (1/36+1/30+1/48)x-(y/48)=1→59x-15y=720。因为720和15y 均是15的倍数,则59x也是15的倍数。59不是15的倍数则x是15的倍数。乙单独完成这项工程需要30天,则三人合作完成工作小于30天,x=15,y=11。 2.【答案】B。解析:设运到的一级茶有x千克,则运到的二级茶为2x千克,三级茶为(2/3)x千克,根据题意有(1- 1/3)x×240×60%+2x×160×60%+(1- 1/2)×(2/3)x×100×60%=13860,解得x=45。即运到的一级茶有45千克。 3.【答案】B。解析:方法一:10分钟两人共跑了 (3+2)×60×1O=3000米,共3000÷100=30个全程。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他们总是在奇数个全程时相遇,即1,3,5,7,…,29,共15次。 方法二:第一次两人相遇需要100÷(3+2)=20秒,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两人共走两个全程,需要20×2=40秒。10分钟后,(10×60-20)÷40+1=15.5,共相遇15次。 4.【答案】A。解析:由于总的糖果数没有变化,则可设糖果数有5+4+3=12和7+6+5=18的最小公倍数——36份。根据糖果分配比可知甲、乙、丙原计划各得15、12、9份,实际得14、12、10份。可见丙比原计划多得1份,这1份是15块糖。丙实际得到10份,共15×10=150块。 5.【答案】B。解析:设儿子的年龄为x,则王先生父亲为15x,王先生为15x÷2=7.5x,三者年龄和为x+15x+7.5x=23.5x。两年后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与逻辑分析技巧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技巧:因数分解法 因数分解是解数字推理题的一种常用解法,尤其是2010年国考五道数字推理题当中2道都可以用因数分解的方法解题,这引起了广大考生对于因数分解题型的重视。但是如何将一个数列中的各项进行合理拆分,使新构成的两个数列能够呈现非常简单的规律,是解题的难点。本文将对这种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方法简介 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具体介绍因数分解这种方法: 【例1】2、12、36、80、( ) A.100 B.125 C.150 D.175 原数列2、12、36、80、( 150 ) 子数列1:1、2、3、4、( 5 ) 子数列2:2、6、12、20、( 30 ) 原数列中的项等于子数列1和子数列2中对应项的乘积,子数列1为自然数列,子数列2为二级等差数列,所以答案为C。从这个例题我们可以总结出,因数分解就是将原数列中各项进行拆分,最终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呈现简单规律的子数列从而解题的一种方法。 二、难点突破 因数分解的难点在于如何将一个数字进行分解,比如数字30,可以分解为1*30,3*10、5*6三种形式,最后选择哪一种种分解非常关键。做这一类题的核心是迅速的从原数列当中提取出一个非常简单的子数列,这个子数列很多情况下就是一个明显的等差数列,如: 0、1、2、3、4…… -2、-1、0、1、2…… 1、2、3、4、5、6…… 1、3、5、7、9…… 通过以下往年国考真题具体掌握上述方法:

【例2】1,6,20,56,144,() A.256 B. 312 C. 352 D.384 解析:迅速从原数列当中提出子数列1为:1、3、5、7、9、(11),则另一子数列2为:1、2、4、8、16、(32),所以选项为11*32=352,选C。 【例3】-2,-8,0,64,( )。 A.-64 B.128 C.156 D.250 解析:迅速从原数列当中提出子数列1为:-2、-1、0、1(2),则另一子数列2为:1、8、27、64、(125),所以选项为2*125=250,选D。 【例4】0,4,18,48,100,( )。 A.140 B.160 C.180 D.200 解析:迅速从原数列当中提出一个子数列为:0、1、2、3、4、(5),则另一子数列为1、4、9、16、25、(36) 所以选项为5*36=180,选C。 三、题型识别 因数分解方法解题迅速,技巧性强,在考试当中利用这种方法可以节约时间,如何有效识别题型是利用这种方法的前提,这种题型一般除了个位数之外,其它数的绝对值都是合数。若数列中间有0,且其前后项分别为负数和正数(如例3),则首先考虑因数分解。 正是由于其科学性和技巧性,因数分解方法在进行有效的学习后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这当然也就需要大家在备考时多做练习、多总结。最后预祝大家公考成功。 十字交叉法 公务员考试中的行测科目题量大、时间紧,是大家公认的难点。因此如何运用技巧来加快解题速度是行测备考的重点。十字交叉法在解决数量关系提的“加权平均问题”时非常简便,因此深受广大考生青睐。本文将结合真题对十字交叉法进行全面介绍,使各位考生能熟练掌握此法。 一、基本内容

(完整版)行测数量关系的常用公式

行测常用数学公式 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 总工作量=各分工作量之和; 设总工作量为1或最小公倍数 (1)方阵问题: 1.实心方阵: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2=(外圈人数÷4+1)2=N 2 最外层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1)×4 2.空心方阵: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2-(最外层每边人数-2×层数) 2 =(最外层每边人数-层数)×层数×4=中空方阵的人数。 ★无论是方阵还是长方阵:相邻两圈的人数都满足:外圈比内圈多8人。 3.N 边行每边有a 人,则一共有N(a-1)人。 4.实心长方阵:总人数=M ×N 外圈人数=2M+2N-4 5.方阵:总人数=N 2 N 排N 列外圈人数=4N-4 例:有一个3层的中空方阵,最外层有10人,问全阵有多少人? 解:(10-3)×3×4=84(人) (2)排队型:假设队伍有N 人,A 排在第M 位;则其前面有(M-1)人,后面有(N-M )人 (3)爬楼型:从地面爬到第N 层楼要爬(N-1)楼,从第N 层爬到第M 层要爬N M -层。 线型棵数=总长/间隔+1 环型棵数=总长/间隔 楼间棵数=总长/间隔-1 (1)单边线形植树:棵数=总长÷间隔+1;总长=(棵数-1)×间隔 (2)单边环形植树:棵数=总长÷间隔; 总长=棵数×间隔 (3)单边楼间植树:棵数=总长÷间隔-1;总长=(棵数+1)×间隔 (4)双边植树:相应单边植树问题所需棵数的2倍。 (5)剪绳问题:对折N 次,从中剪M 刀,则被剪成了(2N ×M +1)段 ⑴ 路程=速度×时间; 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平均速度型:平均速度= 2 12 12v v v v + (2)相遇追及型:相遇问题:相遇距离=(大速度+小速度)×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追击距离=(大速度—小速度)×追及时间 背离问题:背离距离=(大速度+小速度)×背离时间 (3)流水行船型: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顺流行程=顺流速度×顺流时间=(船速+水速)×顺流时间 逆流行程=逆流速度×逆流时间=(船速—水速)×逆流时间 (4)火车过桥型: 列车在桥上的时间=(桥长-车长)÷列车速度 列车从开始上桥到完全下桥所用的时间=(桥长+车长)÷列车速度 列车速度=(桥长+车长)÷过桥时间 (5)环形运动型: 反向运动:环形周长=(大速度+小速度)×相遇时间 同向运动:环形周长=(大速度—小速度)×相遇时间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20种题型必考

行测数量关系知识点整理(一)2012-02-03 22:22 (分类:公务员考试) 1.能被2,3,4,5,6,整除的数字特点。 2.同余问题。一个数除以4余1,除以5余1,除以6余1,这个数字是?(4,5,6的最小公倍数60+1) 3.奇偶特性。奇±奇=偶奇±偶=奇偶±偶=偶奇×偶=偶奇×奇=奇偶×偶=偶; 例:同时扔出A、B两个骰子,两个骰子出现的数字的奇为偶数的情形有多少种? 解析:偶×偶C3.1*C3.1 + 奇×偶C3.1*C3.1+偶×奇C3.1*C3.1=27; 4.一个数如果被拆分成多个自然数的和,那么这些自然数中3越多,这些自然数的积越大。例如21拆分成3×3×3×3×3×3×3,比其他的如11×10要大。 5.尾数法。 ①自然数的多次幂的尾数都是以4为周期。3的2007次方的尾数和3的2007÷4次方的尾数相同。 ②5和5以后的的自然数的阶乘的尾数都是0。如2003!的尾数为0; ③等差数列的最后一项的尾数。1+2+3+……+N=2005003,则N是();A.2002 B.2001 C.2008 D.2009 解析:根据等差公式展开N(N+1)=......6,所以N为尾数为2的数,所以选择A。 ④在木箱中取球,每次拿7个白球、3个黄球,操作M次后剩余24个,原木箱中有乒乓球多少个? A.246 B.258 C.264 D.272 解析:考察尾数。球总数=10M+24,所以尾数为4,选C。 6.循环特性的数字提取公因式法。 200820082008=2008×100010001(把重复的数字单独列出;列出重复次数个1;在这些1之间添加重复的数的位数-1个0) 7.换元法,整体思维。 8.等差数列。a1+a5=a2+a4; a11-a4=a10-a3; 9.逻辑推断。例:一架飞机的燃料最多支持6小时,去时顺风1500千米/时,返回逆风1200千米/时,飞多远必须返航? A.2000 B.3000 C.4000 D.5000 解析:中间值为3小时,但顺风时间<3,逆风时间>3;即去<4500,返回>3600,所以只有C项符合。 8.排列组合。 ①定义:N(M)-有序排列->排列问题;N(M)-无序排列->组合问题; ②计算方法:分类用加法,分步用乘法; ③调序法:顺序固定为题。例如6名学生站队,要求甲、乙、丙三人顺序不变,排法有多少种?解析:A6.6÷A3.3 ④插空法:如上题。第一名学生有4种选择,第二名有5种选择,第三名有6种选择,所以答案120。 ⑤插板法:适用于分配问题。例:10台电脑分给5个同学,每人至少一台,多少种分法?解析:10台电脑9个空,在9个空中选4个板即可分成5份,所以C9.4即是答案。 ⑥其他公式:Cn.m=An/m!(n.m为下标n和上标m)Cm.n=C(n-m).n 9.集合问题。集合是无序的。 ①▲A+B=A∪B+A∩B 例:某外语班有30名学生,学英语的有8人,学日语的有12人,3人既学英语又学日语,既不学英语又不学日语的有多少人? 解析:30-A∪B即为所求。A∪B=12+8-3=17,所以答案为13。

行测数量关系练习题

1.某剧院有25排座位,后一排比前一排多2个座位,最后一排有70个座位。这个剧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A.1 104 B.1 150 C.1 170 D.1 280 2.甲、乙二人练习跑步,若甲让乙先跑10米,则甲跑5秒可追上乙,若乙比甲先跑2秒,则甲跑4秒能追上乙,则甲每秒跑多少米? A.2 B.4 C.6 D.7 3.55个苹果分给甲、乙、丙三人,甲的苹果个数是乙的2倍,丙最少但也多于10个,丙得到了多少个苹果? A.10个B.11个 C.13个D.16个 4.甲、乙两人同时从A点背向出发,沿400米环形跑道行走,甲每分钟走80米,乙每分钟走50米,两人至少经过多少分钟才能在A点相遇? A.10分钟B.12分钟 C.13分钟D.40分钟 5.一架飞机所带的燃料最多可以用6小时,飞机去时顺风,速度为1 500千米/时,回来时逆风,速度为1 200千米/时,这架飞机最多飞出多少千米就需往回飞? A.2 000 B.3 000 C.4 000 D.4 500 6.某人要到60千米外的农场去,开始他以5千米/时的速度步行,后来有辆速度18千米/时的拖拉机把他送到了农场,总共用了5.5小时。问:他步行了多远? A.15千米B.20千米 C.25千米D.30千米 7.下图是一个边长为100米的正三角形,甲自A点、乙自B点同时出发,按顺时针方向沿三角形的边行进。甲每分钟走120米,乙每分钟走150米,但过每个顶点时,因转弯都要耽误10秒。乙出发后多长时间能追上甲?

A.3分钟B.4分钟 C.5分钟D.6分钟 8.红星小学组织学生排成队步行去郊游,每分钟步行60米,队尾的王老师以每分钟步行150米的速度赶到排头,然后立即返回队尾,共用10分钟。求队伍的长度。 A.630米B.750米 C.900米D.1 500米 9.甲读一本书,已读与未读的页数之比是3:4,后来又读了33页,已读与未读的页数之比变为5:3。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A.152 B.168 C.224 D.280 10.全班46人去划船,共乘12只船,其中大船每船均坐5人,小船每船均坐3人,其中大船有()。 A.5只B.6只 C.7只D.8只 11.用一根绳子测井台到井水面的深度,把绳子对折后垂到井水面,绳子超过井台9米,把绳子三折后垂到井水面,绳子超过井台2米,绳长为多少? A.12米B.29米 C.36米D.42米 12.商店购进甲、乙两种不同的糖所用的钱数相等,已知甲种糖每千克6元,乙种糖每千克4元。如果把这两种糖混在一起成为什锦糖,那么这种什锦糖每千克的成本是多少元? A.3.5 B.4.2 C.4.8 D.5

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各类题型汇总

例2:某高校对一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准备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有63人,准备参加英语六级考试的有89人,准备参加计算机考试的有47人,三种考试都准备参加的有24人,至少准备选择参加两种考试的有46人,不参加其中任何一种考试的有15人。问接受调查的学生共有多少人? A.120B.144 C.177D.192 【中公解析】此题与第一题的区别在于所给条件多出两个字变为“至少准备选择参加两种考试的有46人”虽然只多出了至少两个字,但是它代表的含义就有所不同。至少准备选择参加两种考试的有46人表示的是参加两种考试和参加三种考试的人数之和,即文氏图中两层和三层之和,所以减去46后,两层减了一次,三层也减了一次,因此三层只需再减一次就够了。所以列示就应该是63+89+47-46-1×24+15=144,选B。 例3:某高校对一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准备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有63人,准备参加英语六级考试的有89人,准备参加计算机考试的有47人,三种考试都准备参加的有24人,准备选择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和英语六级考试的有16人,准备参加英语六级考试和计算机考试的有13人,准备参加计算机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有17人,不参加其中任何一种考试的有15人。问接受调查的学生共有多少人? A.120 B.144 C.177 D.192 【中公解析】此题将“准备选择参加两种考试的有46人”条件改为“准备选择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和英语六级考试的有16人,准备参加英语六级考试和计算机考试的有13人,准备参加计算机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有17人”,这三个数值代表的是文氏图中两个圆相交的区域,每一个相交的区域都包含一遍三层的区域。所以它们加起来的代表的两层的区域之和以及三遍三层的区域,所以减去这三个数之和需要加上三层的一遍,列示应该是63+89+47-16-13-17+24+15=,选D。 例4:某高校对一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准备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有63人,准备参加英语六级考试的有89人,准备参加计算机考试的有47人,三种考试都准备参加的有24人,仅准备选择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和英语六级考试的有16人,仅准备参加英语六级考试和计算机考试的有13人,仅准备参加计算机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有17人,不参加其中任何一种考试的有15人。问接受调查的学生共有多少人? A.120 B.144 C.177 D.192 【中公解析】此题描述的是“仅准备选择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和英语六级考试的有16人,仅准备参加英语六级考试和计算机考试的有13人,仅准备参加计算机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有17人”,多了一“仅”字,那么这三个数值代表的是文氏图中三个两层的区域。它们加起来的和正好是代表的两层的区域之和,所以减去这三个数之和需要减去三层的两遍,列示应该是63+89+47-16-13-17-2×24+15=120,选A。

行测数量关系常用公式汇总

公务员考试 行测数学常用公式汇总大全 (行测数学秒杀实战方法) 目录 一、基础代数公式 (2) 二、等差数列 (2) 三、等比数列 (2) 四、不等式 (3) 五、基础几何公式 (3) 六、工程问题 (4) 七、几何边端问题 (4) 八、利润问题 (5) 九、排列组合 (5) 十、年龄问题 (5) 十一、植树问题 (6) 十二、行程问题 (6) 十三、钟表问题 (7) 十四、容斥原理 (7) 十五、牛吃草问题 (8) 十六、弃九推断 (8) 十七、乘方尾数 (8) 十八、除以“7”乘方余数核心口诀 (8) 十九、指数增长 (9) 二十、溶液问题 (9) 二十二、减半调和平均数 (10) 二十三、余数同余问题 (10) 二十四、星期日期问题 (10) 二十五、循环周期问题 (10) 二十六、典型数列前N项和 (11)

1. 平方差公式:(a +b )·(a -b )=a 2-b 2 2. 完全平方公式:(a±b )2=a 2±2ab +b 2 3. 完全立方公式:(a ±b)3=(a±b)(a 2 ab+b 2 ) 4. 立方和差公式:a 3+b 3=(a ±b)(a 2+ ab+b 2 ) 5. a m ·a n =a m +n a m ÷a n =a m -n (a m )n =a mn (ab)n =a n · b n (1)s n = 2 )(1n a a n +?=na 1+21 n(n-1)d ; (2)a n =a 1+(n -1)d ; (3)项数n = d a a n 1 -+1; (4)若a,A,b 成等差数列,则:2A =a+b ; (5)若m+n=k+i ,则:a m +a n =a k +a i ; (6)前n 个奇数:1,3,5,7,9,…(2n —1)之和为n 2 (其中:n 为项数,a 1为首项,a n 为末项,d 为公差,s n 为等差数列前n 项的和) (1)a n =a 1q n -1 ; (2)s n =q q a n -11 ·1) -((q ≠1) (3)若a,G,b 成等比数列,则:G 2 =ab ; (4)若m+n=k+i ,则:a m ·a n =a k ·a i ; (5)a m -a n =(m-n)d (6) n m a a =q (m-n)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公式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公式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数量关系公式 1.两次相遇公式:单岸型S=(3S1+S2)/2两岸型S=3S1-S2 例题:两艘渡轮在同一时刻垂直驶离H河的甲、乙两岸相向而行,一艘从甲岸驶向乙岸,另一艘从乙岸开往甲岸,它们在距离较近的甲岸720米处相遇。到达预定地点后,每艘船都要停留10分钟,以便让乘客上船下船,然后返航。这两艘船在距离乙岸400米处又重新相遇。问:该河的宽度是多少 米米米米 典型两次相遇问题,这题属于两岸型(距离较近的甲岸720米处相遇、距离乙岸400米处又重新相遇)代入公式3*720-400=1760选D 如果第一次相遇距离甲岸X米,第二次相遇距离甲岸Y米,这就属于单岸型了,也就是说属于哪类型取决于参照的是一边岸还是两边岸 2.漂流瓶公式:T=(2t逆*t顺)/(t逆-t顺) 例题:AB两城由一条河流相连,轮船匀速前进,A――B,从A城到B城需行3天时间,而从B城到A城需行4天,从A城放一个无动力的木筏,它漂到B城需多少天 A、3天 B、21天 C、24天 D、木筏无法自己漂到B城 解:公式代入直接求得24 3.沿途数车问题公式:发车时间间隔T=(2t1*t2)/(t1+t2)车速/人速=(t1+t2)/(t2-t1) 例题:小红沿某路公共汽车路线以不变速度骑车去学校,该路公共汽车也以不变速度不停地运行,没隔6分钟就有辆公共汽车从后面超过她,每隔10分钟就遇到迎面开来的一辆公共汽车,公共汽车的速度是小红骑车速度的()倍 解:车速/人速=(10+6)/(10-6)=4选B 4.往返运动问题公式:V均=(2v1*v2)/(v1+v2)

202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习题

202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习题 1.5名学生参加某学科竞赛,共得91分,已知每人得分各不相同,则分最低是: A.21 B.18 C.23 D.15 答案:A 2.假设五个相异的正整数的平均数是15,中位数是18,则此五个 正整数中的数的值可能是() A.24 B.32 C.35 D.40 答案:C 3.为增强职工的锻炼意识,某单位举行了踢毽子比赛,比赛时长 为1分钟,参加比赛的职工平均每人踢了76个。已知每人至少踢了70个,并且其中又一人踢了88个,如果不把该职工计算在内,那么平均 每人踢了74个,则踢得最快的职工最多踢了多少个? A.88 B.90 C.92 D.94 答案:D 4.某单位2020年招聘了65名毕业生,拟分配到该单位的7个不 同部门。假设行政部门分得的毕业生人数比其他部门都多,问行政部 门分得的毕业生人数至少为多少名? A.10 B.11 C.12 D.13 答案:B 5.现有100块糖,把这些糖分给10名小朋友,每名小朋友分得的 糖数都不相同,则分得最多的小朋友至少分得()块糖。 A.13 B.14 C.15 D.16

答案:C 6.某单位举办趣味体育比赛,共组织了甲、乙、丙、丁4个队。比赛共5项,每项第一名得3分,第二名得2分,第三名得1分,第四名不得分。已知甲队获得了3次第一名,乙队获得3次第二名,那么得分最少的队的分数不可能超过()分。 A.5 B.6 C.7 D.8 答案:C 7.一学生在期末考试中6门课成绩的平均分是92.5分,且6门课的成绩是互不相同的整数,分是99分,最低分是76分,则按分数从高到低居第三的那门课至少得分为: A.95 B.93 C.96 D.97 答案:A 8.100人参加7项活动,已知每个人只参加一项活动,而且每项活动参加的人数都不一样。那么,参加人数第四多的活动最多有几人参加? A.22 B.21 C.24 D.23 答案:A 9.将25台笔记本电脑奖励给不同的单位,每个单位奖励的电脑数量均不等,最多能够奖励几个单位? A.5 B.6 C.7 D.8 答案:B 10.254个志愿者来自不同的单位,任意两个单位的志愿者人数之和很多于20人,且任意两个单位志愿者的人数不同,问这些志愿者所属的单位数最多有几个?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经典类型问题

交替合作问题:交替合作问题与合作问题有很大的区别体现在“交替”两个字,合作效率为各部分效率的加和;交替合作,也叫轮流工作,顾名思义即是每个人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流进行工作。 解决交替合作问题关键: (1)已知工作量一定,设出特值。 (2)找出各自的工作效率,找出一个周期持续的时间及工作量; (3)在出现有剩余工作量的情况需要根据工作顺序认真计算,确 定到最后工作完成。 例1:一条隧道,甲单独挖要20天完成,乙单独挖要10天完成。如果甲先挖1天,然后乙接替甲挖1天,再由甲接替乙挖1天,两人如此交替工作。那么挖完这条隧道共用多少天? A.13 B.13.5 C.14 D.15.5 【答案】 B 【解析】:典型的关于交替合作的问题,题目体现出已知工作总量一定和两人工作时间,可以设特值,假设总的工作量为20,则甲 的工作效率为1,乙的工作效率为2,因为1个周期持续的时间为2天,一个周期可以完成总的工作量为1+2=3;所以 20÷3=6..........2就代表前面需要6个周期,对应6×2=12天, 之后剩下2的工作量需要甲先做1天,剩下乙工作半天,所以整个过程需要13.5天,故答案为B。 以上为正效率交替合作的问题,还有一个涉及到负效率交替合作

例2、有一个水池,装有甲、乙、丙三根水管,其中甲、乙为进水管,丙为出水管。单开甲管需15小时注满空水池,单开乙管需10小时注满空水池,单开丙池需9小时把满池的水放完,现按甲、乙、丙的顺序轮流开,每次1小时,问几小时才能注满空水池? A.47 B.38 C.50 D.46 【答案】 B 【解析】:典型的关于交替合作的问题,题目体现出已知工作总量一定和两人工作时间,可以设特值,假设总的工作量为90,则甲 的工作效率为6,乙的工作效率为9,丙的工作效率为-10,所以1个周期持续的时间为3天,一个周期可以完成总的工作量为6+9-10=5,此种最大效率6+9=15,所以(90-15)÷5=15,就代表共需要15个周期,对应15×3=45天,之后剩下15的工作量需要甲先做1天,乙再工作1天就可以完成,故答案为B。 在考试中交替合作的问题如何应对,只要把以上的两道例题所涉及的正负效率两种类型能够很好的理解,在考试中能够快速判断题型,这种类型的题目往往能够快速求解。 排列组合问题 一、分类与分步的区别 分类和分布的区别主要在于要求是否全部完成,如果完成为一类,如果没完成那就是一个步骤,我们拿一个例题来分析一下。 【例题】有颜色不同的四盏灯,每次使用一盏、两盏、三盏或四

2021年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精选20题及解析

2021年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精选20题及 解析 1.若x,y,z是三个连续的负整数,并且x>y>z,则下列表达式是正奇数的是()。 A.yz-x B.(x-y)(y-z) C.x-yz D.x(y+z) 2.编一本书的书页,用了270个数字(重复的也算,如页码115用了2个1和1个5共3个数字),问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 A.117 B.126 C.127 D.189 3.某商场促销,晚上八点以后全场商品在原来折扣基础上再打9.5折,付款时满400元再减100元。已知某鞋柜全场8.5折,某人晚上九点多去该鞋柜买了一双鞋,花了38 4.5元,问这双鞋的原价为多少钱?() A.550元 B.600元 C.650元 D.700元 4.甲、乙、丙三种货物,如果购买甲3件、乙7件、丙1件需花3.15元,如果购买甲4件、乙10件、丙1件需花4.20元,那么购买甲、乙、丙各1件需花多少元?() A.1.05元 B.1.4元 C.1.85元 D.2.1元

5.甲、乙、丙、丁四人为灾区捐款,甲捐款数是另外三人捐款总数的一半,乙捐款数是另外三人捐款总数的13,丙捐款数是另外三人捐款总数的14,丁捐款169元,问四人一共捐款多少钱?() A.780 B.890 C.1 183 D.2 083 6.把一根钢管锯成5段需要8分钟,如果把同样的钢管锯成20段需要多少分钟?() A.32分钟 B.38分钟 C.40分钟 D.152分钟 7.四年级一班选班长,每人投票从甲、乙、丙三个候选人中选一人,已知全班共有52人,并且在计票过程中的某一时刻,甲得到17票,乙得到16票,丙得到11票。如果得票最多的候选人将成为班长,甲最少再得多少张票就能够保证当选?() A.1张 B.2张 C.4张 D.8张 8.一只船沿河顺水而行的航速为30千米/小时,已知按同样的航速在该河上顺水航行3小时和逆水航行5小时的航程相等,则此船在该河上漂流半小时的航程为()。 A.1千米 B.2千米 C.3千米 D.6千米 9.A、B两地相距100公里,甲以10千米/小时的速度从A地出发骑自行车前往B地。6小时后,乙开摩托车从A地出发驶向B

202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数量关系(副省级)

202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数量关系 (副省级) 第三部分数量关系 61.扶贫干部某日需要走访村内6个贫困户甲、乙、丙、丁、戊和己。已知甲和乙的走访次序要相邻,丙要在丁之前走访,戊要在丙之前走访,己只能在第一个或最后一个走访。问走访顺序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方式? A.24 B.16 C.48 D.32 62.高架桥12:00~14:00每分钟车流量比9:00~11:00少20%,9:00~11:00、12:00~14:00、17:00~19:00三个时间段的平均每分钟车流量比9:00~11:00多10%。问17:00~

19:00每分钟的车流量比9:00~11:00多: A.40% B.50% C.20% D.30% 63.某种糖果的进价为12元/千克,现购进这种糖果若干千克,每天销售10千克,且从第二天起每天都比前一天降价2元/千克。已知以6元/千克的价格销售的那天正好卖完最后10千克,且总销售额是总进货成本的2倍。问总共进了多少千克这种糖果? A.180 B.190 C.160 D.170 64.环保局某科室需要对四种水样进行检测,四种水样依次有

5、3、2、4份。检测设备完成四种水样每一份的检测时间依次为8分钟、4分钟、6分钟、7分钟。已知该科室本日最多可使用检测设备38分钟,如今天之内要完成尽可能多数量样本的检测,问有多少种不同的检测组合方式? A.6 B.10 C.16 D.20 65.一条圆形跑道长500米,甲、乙两人从不同起点同时出发,均沿顺时针方向匀速跑步。已知甲跑了600米后第一次追上乙,此后甲加速20%继续前进,又跑了1200米后第二次追上乙。问甲出发后多少米第一次到达乙的出发点? A.180 B.150 C.120

(完整)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各类题型汇总,推荐文档

例2:某高校对一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准备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有63人,准备参加英语六级考试的有89人,准备参加计算机考试的有47人,三种考试都准备参加的有24人,至少准备选择参加两种考试的有46人,不参加其中任何一种考试的有15人。问接受调查的学生共有多少人? A.120 B.144 C.177 D.192 【中公解析】此题与第一题的区别在于所给条件多出两个字变为“至少准备选择参加两种考试的有46人”虽然只多出了至少两个字,但是它代表的含义就有所不同。至少准备选择参加两种考试的有46人表示的是参加两种考试和参加三种考试的人数之和,即文氏图中两层和三层之和,所以减去46后,两层减了一次,三层也减了一次,因此三层只需再减一次就够了。所以列示就应该是63+89+47-46-1×24+15=144,选B。 例3:某高校对一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准备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有63人,准备参加英语六级考试的有89人,准备参加计算机考试的有47人,三种考试都准备参加的有24人,准备选择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和英语六级考试的有16人,准备参加英语六级考试和计算机考试的有13人,准备参加计算机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有17人,不参加其中任何一种考试的有15人。问接受调查的学生共有多少人? A.120 B.144 C.177 D.192 【中公解析】此题将“准备选择参加两种考试的有46人”条件改为“准备选择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和英语六级考试的有16人,准备参加英语六级考试和计算机考试的有13人,准备参加计算机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有17人”,这三个数值代表的是文氏图中两个圆相交的区域,每一个相交的区域都包含一遍三层的区域。所以它们加起来的代表的两层的区域之和以及三遍三层的区域,所以减去这三个数之和需要加上三层的一遍,列示应该是63+89+47-16-13-17+24+15=,选D。 例4:某高校对一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准备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有63人,准备参加英语六级考试的有89人,准备参加计算机考试的有47人,三种考试都准备参加的有24人,仅准备选择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和英语六级考试的有16人,仅准备参加英语六级考试和计算机考试的有13人,仅准备参加计算机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有17人,不参加其中任何一种考试的有15人。问接受调查的学生共有多少人? A.120 B.144 C.177 D.192 【中公解析】此题描述的是“仅准备选择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和英语六级考试的有16人,仅准备参加英语六级考试和计算机考试的有13人,仅准备参加计算机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有17人”,多了一“仅”字,那么这三个数值代表的是文氏图中三个两层的区域。它们加起来的和正好是代表的两层的区域之和,所以减去这三个数之和需要减去三层的两遍,列示应该是63+89+47-16-13-17-2×24+15=120,选A。

江西省公务员行测真题(数量关系)

江西省公务员行测真题(数量关系) >>2014年江西公务员考试真题 >>2014年江西公务员考试答案 在这部分试题中,每道题呈现一段表述数字关系的文字,要求你迅速、准确地计算出答案。 请开始答题: 61.某市电价为一个自然月内用电量在100度以内的每度电0.5元,在101度到200度之间的每度电1元,在201度以上的每度电2元。张先生家第三季度缴纳电费370元,该季度用电最多的月份用电量不超过用电最少月份的2倍,问他第三季度最少用了多少度电? A.300 B.420 C.480 D.512 62.某单位利用业余时间举行了3次义务劳动,总计有112人次参加,在参加义务劳动的人中,只参加1次、参加2次和3次全部参加的人数之比为5:4:1。问该单位共有多少人参加了义务劳动? A.70 B.80 C.85 D.102 63.环形跑道长400米,老张、小王、小刘从同一地点同向出发。围绕路道分别慢走、跑步和骑自行车。已知三人的速度分别是1米/秒,3米/秒和6米/秒,问小王第3次超越老张时,小刘已经超越了小王多少次? A.3 B.4 C.5 D.6 64.箱子里有大小相同的3种颜色玻璃珠各若干颗,每次从中摸出3颗为一组,问至少要摸出多少组,才能保证至少有2组玻璃珠的颜色组合是一样的?

A.11 B.15 C.18 D.21 65.甲乙两辆车从A地驶往90公里外的B地,两车的速度比为5:6.甲车于上午10点半出发,乙车于10点40分出发,最终乙车比甲车早2分钟到达B地。问两车的时速相差多少千米/小时? A.10 B.12 C.12.5 D.15 66.某有色金属公司四种主要有色金属总产量的1/5为铝,1/3为铜,镍的产量是铜和铝产量之和的1/4,而铅的产量比铝多600吨。问该公司镍的产量为多少吨? A.600 B.800 C.1000 D.1200 67.某工厂有100名工人报名参加了4项专业技能课程中的一项或多项,已知A课程与B课程不能同时报名。如果按照报名参加的课程对工人进行分组,将报名参加的课程完全一样的工人分到同一组中,则人数最多的组最少有多少人? A.7 B.8 C.9 D.10 68.某单位组织参加理论学习的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分组讨论,如果每组分配7名党员和3名入党积极分子,则还剩4名党员未安排。如果每组每5名党员和2名入党积极分子,则还剩下2名党员未安排。问参加理论学习的党员比入党积极分子多多少人? A.16 B.20 C.24 D.28 69.一个圆形的草地中央有一个与之同心的圆形花坛,在花坛圆周和草地圆周上各有3个不同的点,安放了洒水的喷头,两用直管将这些喷头连上,要求任意两个喷头都能被一根水管连通,问最少需要几根水管?(一根水管上可以连接多个喷头)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之数字推理经典试题及分析【华图网校】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之数字推理经典试题及分析【华图网校】 1.19,4,18,3,16,1,17,() A.5 B.4 C.3 D.2 解析:本题初看较难,亦乱,但仔细分析便可发现,这是一道两个数字为一组的减法规律的题,19-4=15,18-3=15,16-1=15,那么,依此规律,()内的数为17-15=2。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2.49/800,47/400,9/40,() A.13/200 B.41/100 C.1/100 D.43/100 解析: 方法一: 49/800,47/400,9/40,43/100 =>49/800、94/800、180/800、344/800 =>分子49、94、180、344 49×2-4=94 94×2-8=180 180×2-16=344 其中4、8、16为等比数列 方法二: 令9/40通分=45/200

分子49,47,45,43 分母800,400,200,100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3.6,14,30,62,() A.85 B.92 C.126 D.250 解析:本题仔细分析后可知,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2倍加2,14=6×2+2,30=14×2+2,62=30×2+2,依此规律,()内之数为62×2+2=126。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4.12,2,2,3,14,2,7,1,18,3,2,3,40,10,(),4 A.4 B.3 C.2 D.1 解析:本题初看很乱,数字也多,但仔细分析后便可看出,这道题每组有四个数字,且第一个数字被第二、三个数字连除之后得第四个数字,即12÷2÷2=3,14÷2÷7=1,18÷3÷2=3,依此规律,()内的数字应是40÷10÷4=1。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5.2,3,10,15,26,35,() A.40 B.45 C.50 D.55 解析:本题是道初看不易找到规律的题,可试着用平方与加减法规律去解答,即2=1^2+1,3=2^2-1,10=3^2+1,15=4^2-1,26=5^2+1,35=6^2-1,依此规律,()内之数应为7^2+1=50。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6.3,7,47,2207,() A.4414B6621C.8828D.4870847 解析:本题可用前一个数的平方减2得出后一个数,这就是本题的规律。即7=3^2-2,47=7^2-2,

行测数量关系的常用公式讲解

行测常用数学公式 一、工程问题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 总工作量=各分工作量之和; 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设总工作量为1或最小公倍数 二、几何边端问题 (1)方阵问题: 1.实心方阵: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2=(外圈人数÷4+1)2=N 2 最外层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1)×4 2.空心方阵: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2-(最外层每边人数-2×层数) 2 =(最外层每边人数-层数)×层数×4=中空方阵的人数。 ★无论是方阵还是长方阵:相邻两圈的人数都满足:外圈比内圈多8人。 3.N 边行每边有a 人,则一共有N(a-1)人。 4.实心长方阵:总人数=M ×N 外圈人数=2M+2N-4 5.方阵:总人数=N 2 N 排N 列外圈人数=4N-4 例:有一个3层的中空方阵,最外层有10人,问全阵有多少人? 解:(10-3)×3×4=84(人) (2)排队型:假设队伍有N 人,A 排在第M 位;则其前面有(M-1)人,后面有(N-M )人 (3)爬楼型:从地面爬到第N 层楼要爬(N-1)楼,从第N 层爬到第M 层要爬N M -层。 三、植树问题 线型棵数=总长/间隔+1 环型棵数=总长/间隔 楼间棵数=总长/间隔-1 (1)单边线形植树:棵数=总长÷间隔+1;总长=(棵数-1)×间隔 (2)单边环形植树:棵数=总长÷间隔; 总长=棵数×间隔 (3)单边楼间植树:棵数=总长÷间隔-1;总长=(棵数+1)×间隔 (4)双边植树:相应单边植树问题所需棵数的2倍。 (5)剪绳问题:对折N 次,从中剪M 刀,则被剪成了(2N ×M +1)段 四、行程问题 ⑴ 路程=速度×时间; 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平均速度型:平均速度= 2 12 12v v v v + (2)相遇追及型:相遇问题:相遇距离=(大速度+小速度)×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追击距离=(大速度—小速度)×追及时间 背离问题:背离距离=(大速度+小速度)×背离时间 (3)流水行船型: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顺流行程=顺流速度×顺流时间=(船速+水速)×顺流时间 逆流行程=逆流速度×逆流时间=(船速—水速)×逆流时间 (4)火车过桥型: 列车在桥上的时间=(桥长-车长)÷列车速度 列车从开始上桥到完全下桥所用的时间=(桥长+车长)÷列车速度 列车速度=(桥长+车长)÷过桥时间 (5)环形运动型: 反向运动:环形周长=(大速度+小速度)×相遇时间 同向运动:环形周长=(大速度—小速度)×相遇时间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公式整理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公式整理

代入排除法 范围: 1.典型题:年龄、余数、不定方程、多位数。 2.看选项:选项为一组数、可转化为一组数(选项信息充分)。 3.剩两项:只剩两项时,代一项即得答案。 4.超复杂:题干长、主体多、关系乱。 方法: 1.先排除:尾数、奇偶、倍数。 2.在代入:最值、好算。 数字特性 一、奇偶特性: 范围: 1.知和求差、知差求和:和差同性。 2.不定方程:一般先考虑奇偶性。注意是“先”考虑。 3.A是B的2倍,将A平均分成两份:A为偶数。 4.质数:逢质必2. 方法: 1.加减法:同奇同偶则为偶,一奇一偶则为奇。a+b和a-b的奇偶性相同。 2.乘法:一偶则偶,全奇为奇。4x、6x必为偶数,3x、5x不确定。

二、倍数特性 1.整除型(求总体): 若A=B×C(B、C均为整数),则A能被B整除且A能被C整除。 试用范围:用于求总体,如工作量=效率×时间,S=VT,总价=数量×单价。 2.整除判定法则: 口诀法: a)3/9看各位和,各位和能被3/9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9整除。例: 12345,能被3整除不能被9整除。 b)4/8看末2/3位,末2/3位能被4/8整除,这个数就能被4/8整除。例: 12124,能被4整除不能被8整除。 c)2/5看末位能否被2/5整除。2看末位能否被2整除,即是不是偶数,5是 看尾数是不是0或5。 拆分法: 要验证是否是m的倍数,只需拆分成m的若干被+-小数字n,若小数字n能被m整除,原数即能被m整除。 例:217能否被7整除?217=210+7,因此能够被7整除。 复杂倍数用因式分解: 判断一个数是否能被整除,这个数拆解后的数是否能被整除,拆分的数必须互质。 3.比例型: a)某班男女生比例为3:5,即可把男生看成3份,女生看成5份。 男生是3的倍数,女生是5的倍数,全班人数是5+3=8的倍数,男生女生差值是5-3=2的倍数 b)A/B=M/N(M、N互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