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教案(第一课时)

《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教案(第一课时)
《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教案(第一课时)

“目标导航,问题引领”自主学习法课堂模式备课设计

高一数学组成员:

周连平杨金银曹容菊何兴华苏春元郭婷秦丽

§2.1.1《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教案(第一课时)

高一数学备课组主备人:曹容菊时间:10月3日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I)

§2.1.指数函数

§2.1.1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n次方根和根式的概念;

2、理解有理数指数幂的意义,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等认知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和探究的方法,使得学生参与到指数范围的扩充和完善的过程中,从而领会类比、从特殊到一般、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态与价值目标:

1、体会数学模型与实际问题之间的关系,从而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2、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简洁美和统一美。

3、让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有理数指数幂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根式的概念、掌握根式与分数指数幂之间的转化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根据本节课的特点,采用问题探究、引导发现和归纳概括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教学用具:多媒体手段

四、教学思路(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以实例引入,激发学生探究分数指数幂的兴趣与欲望。

问题1:百万富翁与“指数爆炸”:

杰米是百万富翁, 一天, 一个叫的人对他说, 我想和你订个合同, 我将在整整一个月中每天给你10万元, 而你第一天只需给我1分钱, 以后你每天给我的钱是前一天的两倍. 杰米欣喜若狂, 同意了。

思考:杰米与韦伯一个月以后谁更有钱?

问题2:当生物体死亡后,它机体内原有的碳14会按确定的规律衰减,大约每经过5730年衰减为原来的一半,这个时间称为“半衰期”。根据此规律,人们想获得了生物体内碳14含量P 与死亡年数t 的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关系式:

573012t P ??= ???

基于时间的连续性和死亡生物体碳14含量变化的连续性,说明引进分数指数幂必要性,如6000573012P ??= ???。

总结关系式能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指出为了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入学习函数。不断提出新问题,打开心理缺口,

造成认知冲突,激起求知欲望,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二)研探新知

1、n 次方根

回顾:什么是平方根,什么是立方根?一个数的平方根有几个,立方根呢?

n 次方根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n x a =,那么x 叫做a 的n 次方根,其中1n >且*

n N ∈。

口头练习:(1)4的平方根,16的四次方根,4-的平方根。

(2)8的立方根,8-的立方根,32-的五次方根。

(3)0的七次方根,6a 的立方根。 总结n 次方根的性质:

(1)当n 是奇数时,正数的n 次方根是一个正数,负数的n 次方根是一个负

数,这时a 的n 2=-。

(2)当n 是偶数时,正数的n 次方根是有两个,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这

时,正数a 的正的n 表示,负的n 次方根用符号表示。正

的n 次方根和负的n 次方根可以合并写成0)a >,如2=±。负数没有偶次方根。

(3)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记作00=n 。

2、根式的定义:叫做根式,这里n 叫做根指数,a 叫做被开方数。

以堂上练习和课本探究题引入,加深根式的概念理解,得到根式运算的性质。

堂上练习:(1)5 (2(3(4

公式:n a =。提醒学生注意当n 为大于1的偶数时,0a ≥;

当n 为大于1a =。

当n 为大于1a =。

3、分数指数幂

规定正数的正分数指数幂的意义,对比整数指数幂的意义,说明正分数指数幂的意义不表示相同因式的乘积而是根式的一种新的写法。

正数的正分数指数幂的意义为:*0,,,1)m n a a m n N n =>∈>

回忆负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引导学生结合正分数指数幂的意义自己提出正数的负分数指数幂的意义。 正数的负分数指数幂的意义为:*1

(0,,,1)m

n m

n a a m n N n a -=>∈>

说明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的例1,加深对根式运算的性质的理解。

例1 (3

(4

)a b >

例2 求值

238;1225-;512-?? ???;54

1681-?? ???

(三)归纳小结

通过小结,有利于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加深课堂记忆,也更进一步提高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本课学习了n次方根和根式的概念。还知道了分数指数幂是根式的另一种表示形式,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我们要学会将根式转化为分数指数幂。

(四)作业安排

以课后作业为引,引导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回顾本节所学的重点内容,掌握攻克本节难点的要领。

作业:P54 1、2

孔子游春word版教案1

课题内容23 孔子游春课型讲读课 导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第8自然段。 2、理解生字词,联系上下文体会温文尔雅、从容不迫、深思熟虑等词语成语的意思。 3、体会第8节中孔子所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语所蕴涵的道理,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之间浓浓的情谊。 导学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能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汇及语段,反复品读,体会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第8节中孔子 所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语所 蕴涵的道理,领会孔子循循善 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之间浓浓 的情谊。 教学难点:体会“孔子论水” 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导学媒体多媒体 导案学案二次修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生字词,联系上下文体会温文尔雅、 从容不迫、深思熟虑等词语成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一、名言导入,揭示课题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学们知道这是谁的 名言吗? 2、孔子是什么人?你们还知道他的哪些名 言? 3.揭示课题:2 3、孔子游春 交流 导学探究 一、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文体会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指名说课文中的成语有哪些。 出示成语: 桃红柳绿意味深长司空见惯情不自禁 温文尔雅深思熟虑从容不迫手舞足蹈 (3)指导书写生字 ①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②引导评价,适当范写。(突出字的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及笔顺) ③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 四.默读课文: 1.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大体上写了几部分内容?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三部分内容:泗水春景孔子论水 师生论志向指名读课文指名说 书写 板演。 默读课文: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五、达标检测 .选择你所喜欢的那一部分,读给同桌听。 六、作业 1.练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及本课中的成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孔子所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语所蕴涵的道理,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之间浓浓的情谊。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第8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 温故知新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分为几部分? 二、精读课文: 1.反复轻读课文,找出你感受深的句子。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出示: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交流 交流 轻读课文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物质的量说讲课

物质的量说讲课 引言:接到这节课的备课任务,我的第一反应是:真倒霉!因为这节课是公认的难;不过,在后来的准备过程中,又觉得这也挺好,因为在准备的过程中感到有了收获。 下面本人分为教材分析、教学思路、……等几个方面向大家汇报我的备课过程。 一、教材分析 《物质的量》一课是以概念学习为主导,通过学习学会接受新概念并熟练运用。“物质的量”所占篇幅不过是课本中的一页,但有关“物质的量”的应用却贯穿整个高中学习,是学生计算方法和思维上的一大转变。通过探究让学生学会实践掌握许多科学理念。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物质的量这个词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难以理解。容易和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因此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微粒数之间的关系。本节还涉及了相关的计算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微粒个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计算。这类计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有关化学计算的能力,还可以通过计算进一步强化、巩固概念。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期望一、两节课下来学生就能掌控,更不能随意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大学生学习的困难。 关于摩尔质量,教材是从一些数据的分析,总结出摩尔质量和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自然引出摩尔质量的定义。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本节重点: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 本节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引入和形成。 二、教学思路 摩尔质量概念 阿伏加德罗常数 本人认为这节课教学的关键是:(一)坚持并贯彻以下两个原则:①以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为基础。②把握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特点。(二)突出并解决以下四个问题:①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什么?②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及阿伏加德罗常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③为什么要引入“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④在使用摩尔时,为什么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三)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重视双边活动。另外,巧妙运用类比、归纳、推理、比喻、迁移等到教学方法;注意各知识点教学的过渡和衔接;合理利用相关材料,如七个基本物理量等。教学过程要以“物质的量”为核心。 物质的量概念

《秋天的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_教案教学设计

《秋天的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秋天的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第11课,是一篇想象奇特、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课文以秋雨为线索,抓住秋天的特点,写了秋雨到来后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丰收的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极尽描写秋雨的奇特、秋景的美丽、秋天的快乐。作者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通篇语言艺术化,给人以美感。文章描写具体生动,用词精确。 【学情分析】 学生由二年级刚刚升入三年级,经过前两年的语文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具备了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也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同时,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依赖无意注意,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依然以感性思维为主。因此,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另外,这个阶段的学生阅读方面虽然有了一定的方法和速度,但阅读理解和感悟能力还不够,城里孩子对秋天原野的直观感受不如农村孩子。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采用个性化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使他们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迁移。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 2、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活动的主人,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中快乐的学习,教师则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与欣赏者,力求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学相长的教学思想。 3、正确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关系。立足本课教材实际,科学的确立三维目标。教学中紧紧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以语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语文素养的形成为目标,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的指导,力求使相互交融的三维目标在教学中有效达成。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钥、匙、趁、柿、菠、喇、衔、裳”8个生字,会写“扇、邮、爽、柿、仙、梨、菠、萝、粮、紧、杨”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炎热、邮票、凉爽、柿子、仙子、菠萝、气味、香甜、粮食、加紧、油亮亮、杨树、丰收”等词语。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已有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

23 孔子游春第一课时

23 孔子游春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成语的意思,并任选其中两个成语造句。 2.体会第8自然段孔子所说的那段话所蕴含的道理。 3.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间浓浓的情谊。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2、8自然段。 二、教具准备挂图、投影片。 一、名言导入,揭示课题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学们知道这是谁的名言吗? 2、孔子是什么人?你们还知道他的哪些名言? 3.揭示课题:孔子游春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 ①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通每句话。 ②用“——”画出本课中的成语,用“——”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体会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1)指名读 学生1:读第二自然段 学生2:读第十自然段 学生3:读第八自然段“得行”(不读轻声) 学生4:读第三自然段 学生5:读第十一自然段 学生6:读第十二自然段 5.刚才听了六(2)班文章,一方面大家很优秀,一方面是文章中不少优秀的成语。老师在课前布置了,这些成语都划下来了吗? (1)读成语(领读-齐读)

(2)对于这些成语的理解,大家可以结合上下文进行解释,大家还有什么方法? (3)师生交流方法 (4)再读成语 (5)知道为什么要让大家再读一遍呢?(师生交流) 孔子告诉我们:“温故而知新”我们多读,多记就便于积累和运用了。 6.2500年,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是怎么样游春的呢? (1)请大家读读课文,迅速地找到答案并做出相应的记号。看看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游春的过程中看了什么,听了什么,说了什么? (2)师生交流 (3)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知道在哪里吗? 四.默读课文: 1.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大体上写了几部分内容?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三部分内容:泗水春景孔子论水师生论志向) 五.选择你所喜欢的那一部分,读给同桌听。 六、作业 1.练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及本课中的成语。

公开课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

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物质的量请查询公开课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找到学案及PPT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2)了解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涵义 (4)了解摩尔质量的含义 (5)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物质的量与摩尔质量之间的简单换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学习,讨论,加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物质的量,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加强学生对待化学的严谨性和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阿伏伽德罗常数的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微粒数目之间的简单计算 三、教学难点: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微粒数目之间的简单计算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自学、归纳总结 五、教学过程:

七、课后反思: 基础训练: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物理量,表示物质所含粒子的多少 B、1 mol氢中含有2 mol氢原子和2 mol电子 C、1 mol H2O的质量等于N A个H2O分子质量的总和 D、摩尔表示物质的量的数量单位 2、填写下表: 变式训练: 1、下列的叙述正确的是() A、等物质的量的CO和CO2所含的氧原子数目之比为1:1 B、2molNO和2molNO2含有的原子数相同

C、1 mol任何物质都含有6.02×1023个分子 D、等物质的量的CO和CO2中所含碳原子数相等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6.02×1023叫做阿伏伽德罗常数 B、12g12含有的碳原子数目就是阿伏伽德罗常数 C、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值个微粒的物质是1摩尔 D、1摩尔氯含有6.02×1023个氯分子 3、下列有关摩尔质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mol 0H-的质量为17g/mol B、2N A个H2SO4的摩尔质量为196g/mol C、铁原子的摩尔质量等于它的相对原子质量 D、一个钠原子的质量等于23/6.02×1023g 4、科学家发现一种化学式为H3的氢分子。1molH3和1molH2具有相同的:() A、分子数 B、原子数 C、质子数 D、电子数 5、设N 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如a克某气体中含有分子数b,则该气体的摩尔质量是( ) A、 g/mol B、 g/mol C、 g D、 N A g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mol氢约含有6.02×1023个微粒 B、氢气的摩尔质量是2g C、1molO2的质量是32g,含有的氧原子数目为2N A D、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粒子数目 7、N 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2.3 g钠由原子变成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为 0.2N A B、 0.2N A个硫酸分子与19.6 g磷酸含有相同的氧原子数 C、 28 g氮气所含的原子数为N A D、 N A个氧分子与N A个氢分子的质量比为8∶1 8、下列物质中,与0.3molH2O含有相同氢原子数的是( ) A、18.9g HNO3 B、3.612×1023个HCl分子 C、0.1mol H3PO4 D、0.2N A个CH4 9、已知8 g A能与32 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2 g C和一定量D,现将16 g A与70 g B的混合物充分反应后,生成2 mol D和一定量的C,则D的摩尔质量为多少?

孔子游春

《孔子游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段落。 2、借助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体会第八自然段孔子所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语所蕴含的道理,感受孔子的循循善诱以及师生间浓浓的情谊。 3、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树立远大的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第八自然段孔子所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语所蕴含的道理,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师生间浓浓的情谊。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许多的教育先哲们,他们的教育教学思想理念对后世的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我国春秋时期的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是一位令世人铭记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进《孔子游春》,去感受圣人教育的智慧。 1、师生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课文以“游春”为线索,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师相机板书:(泗水春景孔子论水师生言志) 三、感悟水的君子特点。

过渡:在上节课我们跟随孔子和它的弟子欣赏了浓浓的春景,俗话说“仁者爱山,智者乐水”,孔子作为智仁兼备的圣人对水也是情有独钟。对水,孔子还作出了一番充满智慧和灵性的议论。 1、课件出示并抽生读: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2、孔子这段对水的一番议论是围绕哪句话说的? 3、孔子又是从几方面来说明水是真君子的? 4、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4句话。结合课本语言和自己的知识积累理解这几句话的含义。 5、抽生汇报交流感受: (1)水的“德行” 抓住“奔流不息”感受水的不知疲倦。“哺育”感受它具有母亲的无私奉献的品质,“一切生灵”感受他胸怀博大、一视同仁。 (2)水的“情义” 抓住“流必向下”感受水不为自己对世间万物有着卓越贡献而骄傲自满;从“和顺温柔”体会到水的温和善良。抓住“或方或长”这个词语看出水一直在改变自己,适应别人,可见它为人着想,真是有情有义! (3)水的“志向”

部编本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6课《秋天的雨》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6《秋天的雨》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钥、匙”等11个生字。会写“盒、颜、料”等13个字。能读写“颜料、邮票、淡黄、一曲”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解题,初读课文,感受秋雨。 1.(板书“雨”)雨。 交流:我们对它并不陌生,每个季节的雨都有不一样的特点,春雨绵绵,夏雨滂沱,带来暂时的凉意。冬雨深沉,令人感到寒冷。那秋天的雨又是怎么样的?秋天里有那么多景物值得我们写,作者偏偏写秋天的雨,他想告诉我们什么?他要与我们分享什么? 2.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带着这些问题走近课文,自由地读读课文。 (课件出示)友情提醒: (1)读通课文,做到三点:不加字,不漏字,不读错字。 (2)思考:哪些句子概括地写了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3.交流学习成果。 (1)指名分小节读课文,分散识字,及时纠正字音。

(2)过渡:不仅要读通课文,还要读懂课文,知道了秋雨有什么特点? (课件出示)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秋天的雨? 4.互相交流,教师小结:有些小朋友眼睛真亮,早发现了二、三、四段的开头句,概括地写了秋雨的特点。(课件出示)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二、研读课文,感受景美,感悟情美。 (一)品读第一自然段。(课件出示)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1.同学们,大声地读读吧。边读边思考,你感受到了什么? 2.指名读。把秋天的雨当成了一把钥匙,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小朋友们,你家里的钥匙干什么用的?这里的钥匙打开的是什么?开的是秋天的门,是大自然的门。这秋雨可真神奇啊。你再轻轻地读读,你想说点什么呢? 3.秋天的雨很清凉,凉凉的,感觉很舒服。——绵绵细雨,真的很舒服,你来读读。感觉到清凉了吗? 4.你还想说点什么吗?交流对秋雨的感受。 5.这么美的语言,我们怎么舍得放过?一起背背,记在心中了。(二)品读第二小节,感受秋天之美,语言之美。 1.导读:(总结学法)刚才我们通过美美地读,品味到了秋雨带

孔子游春教学设计

《孔子游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游记,描述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带着弟子到泗水河畔游春,巧借河水教化弟子的生动一课,表现了孔子对弟子的关心,洋溢着师生间浓浓的情谊。孔子乘“泗水河正涨春潮”之际,组织弟子“游春”,并以“水”为话题,润物无声,因材施教;后与弟子弄琴唱和、“手舞足蹈”、情浓至极。课文意境深远,发人深省、回味无穷。让学生从中感受泗水河边浓浓的师生情和孔子对水的一番宏论中悟出的深刻道理。使学生明白做人应做像水一样的真君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八自然段。 2、体会孔子论水那段话所蕴含的道理。 3、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之间的情谊。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质疑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

主要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春天到了,泗水河边春意盎然。谁来说说泗水描述了怎样的美景?让我们再来欣赏泗水河边美丽的春光。(多媒体配以泗水画面,背景音乐) 二、精读3—9自然段 1、过渡:泗水河边的美景让孔子的弟子们心旷神怡陶醉其中,而孔子却从水中看出了很多道理,究竟是什么道理呢?我们来读读课文3—9自然段,用笔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想想这儿写了什么? 2、谁来说说你感受最深的地方是哪段文字?写什么的? 3、课件出示第八自然段、录音朗读。 4、同学们自己读读第八自然段,看能提出什么问题让大家讨论? 5、交流、评价(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为什么说水有情义、有德行、有志向、善施教化?省略号,还有什么特点?论水的用意?【师板书:水→真君子?】 6、同学们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就一个一个地解决 7、解决第一、二个问题(实物投影出示总结的四个问题)(1)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 (2)为什么说水有情义、有德行、有志向、善施教化?

11.秋天的雨(第一课时)_教案教学设计

11.秋天的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钥”等8个生字,会写“扇”等12个生字。读准文中多音字和轻声的读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积累好词佳句,感受秋天的美好。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秋天丰富的色彩。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欣赏秋色铺垫情感1、配乐播放秋天的图片。2、谈话: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欣赏图片。丰富的图片、亲切的交谈唤起了孩子们的记忆,激发学习的兴趣。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播放课文配乐朗诵。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强调轻声。1、倾听配乐朗诵。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3、同桌互相检查生字认读情况。4、默读全文,整体感知。配乐朗诵把孩子们带入了秋天的雨中,缩短了学生与书本的距离。以学生感知为主,初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细读品味感受美好(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1、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感悟、以悟促读。2、相机指导朗读。1、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颜色的词语。2、理解“五彩缤纷”。学生在“读”的基础上

有所“思”、有所“悟”,感受语言的魅力,提升阅读的乐趣。识记生字指导书写1、引导学生观察字形。2、巡视,进行个别指导。3、四人小组识记生字。4、练习书写。鼓励学生自主识字,注意观察字形,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1、小结。2、出示课后练习。自选课外练习。多元化作业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11.秋天的雨(第一课时) 一、欣赏秋色,铺垫情感 1、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片。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喜欢秋天吗,喜欢秋天的什么?谁来说几个和秋天有关的词语。 2、谈话:是谁把美好的秋天带到我们眼前?有人说是那秋天的雨。秋天的雨是怎么样的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你用心聆听课文。(播放录音)你喜欢秋天的雨吗? 2、请你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读完后同桌互相检查生字。 3、老师把生字藏进句子去,你能认出它们吗?来看一段话,轻声地读一读。 “是谁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秋天的大门? 是谁给橘子、柿子、菠萝穿上了美丽的衣裳? 是谁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告诉我们秋天来到了?” 问:“是谁呀?” 指名读句子。 “钥匙、衣裳”指名读。你听出了什么?(读轻声)齐读。 4、多么神奇的秋雨啊!课文是怎么样描写秋天的雨的?请你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公开课教案

第三章物质的量 第一节物质的量(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调动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积极主动学习。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教学方法】设疑-探究-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引入】(提问式引入)课件展示:想一想? 1.你知道古代曹冲称象的故事吗?曹冲在称象时的主导思想是什么? (化整为零,化大为小) 2..已知托盘天平的最小刻度为0.1克,你能用它称量一粒大米的质量 吗?你的主导思想又是什么?(积小成大,聚微为宏) 深入到化学: 化学反应中量的关系 2Na+2H2O=2NaOH+H2↑ 质量:46g 36g 80g 2g 微粒数:? ? ? ? 课件展示:宏观?微观 (质量)(分子数) 【提问】要想找到微观粒子的个数与宏观质量之间的关系,应该用什么指导思想?

【讲解】科学上采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把一定数目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 【板书】第三章物质的量 第一节物质的量 【提问】物质的量的定义是什么? 一、物质的量 1、是一个物理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符号是n,其单位 是摩尔,简称(mol)。 【提问】:提到物理量同学们不会感到陌生。你们学习过的物理量有哪些呢?(学生回答:质量、长度、温度、电流等,它们的单 位分别是千克、米、开、安(培)) 课件展示: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

6 秋天的雨 教案

6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钥、匙”等11个生字。会写“盒、颜、料”等13个字。能读写“颜料、邮票、淡黄、一曲”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到秋天的雨,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好课文。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课文中描写的秋天美景,体会作者对秋雨的喜爱之情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钥、匙”等11个生字。会写“盒、颜、料”等13个字。能读写“颜料、邮票、淡黄、一曲”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看拼音写汉字。 yán liào wén dàn fēng ()好()()黄()收 2.本文从()方面写了秋天的雨,分别是()、()、()、()、()。 3.从课文中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颜料闻淡丰 2.五一把钥匙一盒颜料许多好闻的气味金色的小喇叭一首歌 3.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读写“颜料淡黄仙子好闻香梨”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化学:3.1《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大纲人教版第一册)

第三章物质的量 第一节物质的量 从容说课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物质的量这个词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抽象、难懂的,而且非常容易将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以致错误地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因此,使学生正确地理解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是学生学好这一章知识的前提条件之一。关于摩尔质量,教材是从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关系的角度来导出的。这种推导,有利于学生对摩尔质量的了解。在进行有关摩尔质量的计算时,教材重视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进行有关化学计算的能力。同时,强调解题格式的规范化。 本节课采用以生活实际引入,通过启发、推理、对比、讲解等教法,让学生从我们熟知的知识来理解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等概念,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目的。 另外,在进行物质的量及摩尔的教学时,应该强调,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子的种类要用化学式表示。在进行关于摩尔质量的计算教学时,还应强调解题格式的规范化,规范化的解题格式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巩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的含义。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 2.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2.摩尔质量的概念和有关摩尔质量的计算 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教学方法 启发、对比、推理、讲解、练习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第二课时:摩尔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 教学用具 第一课时:投影仪、胶片 第二课时:投影仪、胶片、一杯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让学生称量1粒小米、1粒大米的质量,然后再称量100粒小米、100粒大米的质量。结论为用托盘天平难以称量它们1粒的质量,而称100粒的质量是极易办到的。而小米、大米都是宏观物体而不是微观粒子,可见肉眼看不到的单个的粒子——原子、分子、离子等更难以称量。那么,科学上是用什么物理量将一定数目的原子、分子、离子等粒子与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的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物质的量”。 [板书]第三章物质的量 第一节物质的量(第一课时) [讲解]就像长度可用来表示物体的长短,温度可用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一样,物质

语文评课稿—《孔子游春》中体现的诗意语文

语文评课稿—《孔子游春》中体现的诗意语文 六年级语文评课稿—《孔子游春》中体现的诗意语文 接触"诗意语文"已两年有余——自我们成立研究共同体,我们最先接触到的就是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可以说,是王老师的诗意课堂激发了我内心深处对语文教学那份深埋已久的喜爱和敬仰,从此与平淡枯燥的教学生活说再见,踏上小语教学的研修之路。也正因为如此,我对王崧舟老师的尊敬与喜爱从未改变过。 王老师历经"崭露头角"——"孤独沉潜"——"一鸣惊人"——"开创流派"几个阶段,渐渐成长为我们所熟知的那个拥有深厚底蕴和大师风范的王崧舟,可其中的艰辛也许只有他自己才知晓。当下,每每看到王老师令人陶醉的课堂,我们都在不时地感叹:这样的课只可以欣赏,我们永远学不来,也不可能形成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实不然!也许,我们也经历如王老师那样"孤独沉潜"的五年(上千节听课,众多书籍融入内心),即使我们不能拥有那么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自会硕果累累! 课标修订版出台之前,诗意语文曾是众多热爱小语教学的教师争相赏析与模仿的对象,但也出现了很多异样的声音:认为诗意语文对学生的"牵引"成分太大,课堂"诗意"的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呈现,教师的表演成分太多。不知是不是这些异样声音的影响,王老师有一段时间没有新课例的问世。伴随着课标修订版的出台,我们一直在期待——期待诗意语文在课标修订版指引下的改变。终于,2012年王老师推出了新美南吉的作品《去年的树》——课堂依旧不改其诗意让我们每一个观者都陶醉在课堂的意蕴,文字的魅力之中。同时,完美融合了"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课标核心主题,使诗意语文更具语用价值。

今天,我们再次观摩王老师执教的《孔子游春》,对诗意语文的了解更加深入。 感受 《孔子游春》一课,叙述了孔子在泗水河畔给众弟子上得一堂意味深长的课——孔子以景色优美的泗水河畔为课堂,以"水"为课文,引领弟子感悟"水"乃"真君子"。如此,一位是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子,一个是自古以来被众多文人墨客追逐的意境深远的"水",一位是当代名副其实的"诗意语文大师"。三位大师的不期而遇,为我们呈现了一堂令人陶醉、引人深思的小语课堂。 1、教师: 王老师的语言永远是那样不徐不疾,朗读的深沉有力,教学的环环相扣,对学生的那份尊重及设计精妙的指导与评价,均给诗意课堂的呈现铺垫了坚实的基础。 2、学生: "从读到悟,从悟再到读,从读到写",学生陶醉在这样诗意的课堂,收获着不断发展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从学生课堂读和写的表现来看,他们的各种能力是在逐步提高的。

《秋天的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秋天的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读“清凉、留意、扇子、炎热”等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部份。3、激发学生对秋雨的喜爱。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2。 【教具准备】 1、课文录音带。 2、挂图。 3、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情感 师引述:同学们,金秋时节是丰收的季节,秋天踏着轻盈的脚步,洋洋洒洒的来到我们的中间,它不仅有着缤纷的色彩,还有奇妙的声音。请你猜猜会是怎样的声音。你想感受一下这雨声吗?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雨声的课文──《秋天的雨》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听课文录音,完成填空题: 出示题目:秋天的雨,是一把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有一盒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藏着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吹起____________ 2、指名学生口头回答问题。 3、检查认读生字的情况。(指名读;互读;指名领读。)4、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段,读一读,还可以进行背诵,然后对你的同桌说说喜欢这个自然段的原因。 三、学生汇报,老师相机教学 1、教学第二自然段: ⑴学生1:我喜欢第二自然段,因为秋天的雨给大地带来了五彩缤纷的顔色,有红色的枫叶,有金黄色的田野,真像一幅图画。 ⑵书中讲到了哪些颜色?请划一划。这么多的顔色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你会用四个字的词。形容它吗?(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等) ⑶指导朗读,(读出秋天的热闹,绚丽多彩。) 2、教学第三自然段: ⑴学生2:我喜欢第三自然段,我喜欢吃水果,秋天的雨使果园的水果更鲜嫩了。 ⑵老师引导:课文描写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还有什么味道吗? 学生:还有酸酸的、苦苦的…….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3孔子游春苏教版

主备人: 个案修改人: 【教材分析】 本课描述了孔子带领弟子们到泗水河畔赏春, 巧借河水诱导弟子的故事, 表 现了孔子对弟子的关爱及师生间真挚的友谊。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联系上下 文体会文中成语的意思,并任选其中两个成语造句。 2. 感受泗水河边醉人的春景, 体会“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 ”的含义, 并能仿照 句式仿写。 3. 体会第 8 自然段孔子所说的那段话所蕴含的道理。 通过孔子与子路、 颜 回谈志向 的一段对话,了解人物形象。 4. 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 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间浓浓的情 谊。 5. 背诵课文 2、 8 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 体会第 8 自然段孔子所说的那段话所蕴含的道理。 2. 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间浓浓的情谊。 【资料链接】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党派的创始人。 在教育方面提出“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等主张。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 七十二人;他还曾整理过《诗》 《书》《礼》等古籍,编写过《春秋》 。 孔子名言:(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一二两段中的成语的意思 “阳光普照、 桃红柳绿、 翩 翩到来、 草色青青、绿草如茵”,并任选其中一个成语造句。 3.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感受泗水河边醉人的春景, 体会“大自然多像一位 伟大的母 亲”的含义,并能仿照句式进行仿写,并练习背诵。 【教学过程】 【预习导学】 1. 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凿(z GD zh do )石壁 哺(btp u )育情谊(y ly 1)从(ch (ng c 印g )容 23 孔子游春 主备研讨人: 个案修改审核人: 审核人: 审核时间:

物质的量教案(第一课时)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体的物理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 2、知道摩尔质量的概念和不同粒子的摩尔质量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 1、学会有关物质的量的简单计算,理解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有关计算 2、通过学习,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形成条件 【道德情感目标】在化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中,体验类比、迁移的学习方法,培养思维能力以及研究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与摩尔质量、质量等之间的关系 【难点】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等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器材 投影仪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 讨论法、归纳法 〖引入〗思考并讨论: 1、 问题1:一个个的水分子看得见吗?数得出吗?问题2:怎么比较谁喝的水多? 2、我们在初中学过了化学方程式,你能说出一个具体的化学方程式所代表的意义吗? ,方程式中的系数2是什么意义?我们如何取用二个碳原子与一个氧气分子反应? 〖讲解〗显然,我们能够很快想到可以用一定数目的粒子集体将宏观与微观联系起来,为此,

国际科学界引进了“物质的量”这样一个物理量(n),其单位为摩尔(mol),简称为摩。〖阅读〗P12资料卡片 〖过渡〗那么到底用多少粒子作为一个集体最为合适呢? 〖活动〗参照P11表格中的数据,学生进行猜想。 〖设问〗科学家选择了6.02×1023这样的近似数据,用此数据的优点是什么呢? 大量实验证明,约6.02×1023个粒子的质量都是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所以我们就把含有约6.02×1023个粒子集体计量为1mol,也就是说1 mol任何粒子所含粒子数约为6.02×1023个,这里的粒子集体可以是原子、分子、离子或原子团,也可以是电子、质子、中子等,但不可以是宏观物体。 〖举例〗1 molFe、1 molO2、1 molNa+、1molSO42—、2molH2O 指出注意事项:使用摩尔作为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子的种类要用化学式表示。 〖讲解〗阿伏加德罗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他对6.02×1023这个数据的得出,有着很大的贡献,故用其名字来表示该常数,以示纪念,即将6.02×1023 mol-1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用N A表示。 〖归纳〗归纳得出公式:粒子数N=n?N A 〖练习〗 5molH2SO4中含有的分子个数是多少?原子总数是多少?氧原子个数是多少? 1、0.5 molNa2SO4中含有________mol Na+;_________SO42-;___________mol O。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质量的H2和Cl2相比,H2的分子数较多。 B:1 mol 大米含有6.02 ×1023米粒。 C:摩尔是物质的数量单位。 D:1 mol Na变成Na+失去的电子数为 6.02 ×1023个。 3、有如下物质,按要示填空: ①0.7 mol HCl ②0.2 mol NH3③3.01×1023 H2O ④6.02×1022CH4 比较上述物质所含分子数的多少,按多到少的顺序排列。 比较上述物质所含原子数的多少,按多到少的顺序排列。 比较上述物质所含H原子数的多少,按多到少的顺序排列。

孔子游春_2

孔子游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语言,抒发自己独特的感受。 2、熟读课文,能揣摩课文前后的联系,感受文中洋溢着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感悟“孔子赞水”这部分内容,并以此融会贯通地理解全文。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大体内容。 教学设计及说明: 一、整体感知 1、同学们已经认真初读了全文,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泗水春景 孔子论水 师生谈志向 (通过初读,反馈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 二、自主选读,感悟语言

1、同学们已经整体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请大家选读其中感受深的那一部分内容反复轻读,有什么感受? 2、学生自读。 (学生自主选读,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体现教为学服务。) 3、交流。 相机教学: A、读悟“泗水春景”。 (1)学生读。 (2)配乐,教师范读。 (3)学生交流感受,相机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齐读。 (在学生自主选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语言表达的意境美,表达方式的美,更好地诵读好这段文字。) B、读悟“孔子论水”。 (1)小组练读。 (2)交流读,老师要求:请同学们认真听这小组读,边听边想这部分内容,哪些词、哪些句子、哪一段落你感受最深。 (3)交流感受,相机引导学生重点读第八自然段。 (4)读词“凝望”、“意味深长”,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论水”这段话。 (5)交流对这段话的感悟,感受“真君子”的形象。 (6)欣赏“水”的动画。 (7)结合第八自然段再交流一下感受或对水还有哪些更深入

《孔子游春》说课稿

《孔子游春》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一篇游记,是描述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带着弟子到泗水河畔游春,巧借河水教化弟子的生动一课,表现了孔子对弟子的关心,洋溢着师生间浓浓的情谊。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感受泗水河边的醉人春意,体会第八自然段孔子所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语所蕴含的道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感悟“孔子赞水”这部分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孔子有句名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意思是说,仁慈宽厚的人喜爱山,智慧聪明的人喜爱水。不论是波平浪静还是汹涌澎湃,不论是涓涓细流还是浩浩荡荡,不论是清水一泓还是烟波浩淼,都能让孔子这样的智者流连忘返,赏心悦目。这是为什么呢?课文《孔子游春》或许会给我们一些启迪。 2、齐读课题:孔子游春 (二)精读第一段(重点读第二节) 1、春天到了,孔子听说泗水正涨春潮,便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游玩。涨着春潮的泗水河畔,究竟是怎样的一副景色呢?自由读读第二小节,找出描写泗水春景的句子。 (课件)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指读------齐读 2、你瞧,那一幕已经被定格在了画面上。让我们再次来感受一下这泗水河

畔的美景。(齐读课件) 3、此时,我仿佛也来到了泗水河边,感受到了那浓浓的春意。你们呢?让我们用朗读吟出那份春意吧。(齐读课件) 4、这么美的春景,看了怎能不让人浮想联翩呢?作者想像的一点也没错,---(课件)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 5、在每个人心中,母亲是最慈爱,也最美丽,作者如此描写春天,应该怀着怎样的情感?谁来用朗读告诉大家。 (三)精读第二段(重点读第八节) 1、过渡:浪漫的泗水春景让人赏心悦目,但孔子充满智慧和灵性的语言更给我们启迪。孔子曾说,学贵有疑,同学们自己读读第八自然段,看能提出什么问题让大家讨论? 2、(课件)孔子凝望看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齐读) 3、质疑: (1) 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 (2) 孔子论水的四个方面的品行是怎么理解的。 (3)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呢? (4) 论水的用意是什么? 4、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同桌讨论讨论,可以抓住孔子话语中的重点词语说说自己的理解;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 5、交流评价 (1)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 (2)谈谈自己对孔子论水的四个方面的品行是怎么理解的。(水的志向是流向大海,为此它穿山岩,凿石壁,可见它在前进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过许多艰难险阻,但他不畏困难,勇往直前,朝着理想奔去,这种精神令人敬佩;水默默无闻,它无私地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一切生灵,真像一位伟大的母亲;水具有宽容之心,它能容万物,以自己的和顺温柔去感化教育别人,多么像一位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教案 一、教材分析 1. 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1(必修)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物质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懂得了“物质的量”这个新物理量的应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物质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能力,同时为电解质溶液,中和滴定的学习奠定基础。 2. 教学内容 本课题共包括三大内容: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粒子数存在的关系。本节课的内容都是新的理论知识,同学们第一次接触物质的量这个新物理量,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单位以及应用。 3.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掌握物质的量、摩尔和摩尔质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知识的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分析和总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4.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从达到本课题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以及和本单元《从实验中学化学》中心内容的联系来看,《物质的量》这一内容的重点,可以确定为“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单位”“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粒子数之间的关系”和有关知识的应用。 【教学难点分析】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已有的知识与技能水平来看,教学的难点应该是“通过举例分析总结得出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这些新概念及如何应用”。由于高一学生化学科学意识还比较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同时《物质的量》是纯理论性的知识。要使学生感兴趣、完全理解物质的量这一个新的化学概念,需要多联系生活,通过举例,把理论性知识生活化,并引导学生回想以前所学知识,通过例比的方法来学习本节课知识,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避免单一的授课方式,教师应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⑴游戏。通过学生数粉笔的活动,调动课堂气氛,同时为接下来的课题的引入做准备。 ⑵质疑。游戏后,对游戏结果提出质疑,结合生活分析,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 ⑶分析总结。在“物质的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按“提出问题——结合生活的能力,运用已学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二、学情学法分析 ⒈学情分析 ⑴学生起点能力分析 物质的量是一个新的化学概念,比较抽象,以高一学生的已有化学知识和科学素养,要完全理解,并懂得运用比较困难。把化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挖掘化学知识,并能运用已学知识,通过对比来理解记忆新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