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必修4)《哈姆莱特》教案2

人教(必修4)《哈姆莱特》教案2
人教(必修4)《哈姆莱特》教案2

人教(必修4)《哈姆莱特》教案2

[教学目的]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理解本剧的主题。

2、了解哈姆莱特的矛盾性格。

3、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教学重点、难点]把握哈姆莱特复杂的人物性格;品味诗一般优美的语言。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一生共写有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两首长诗和许多其他诗歌。主要代表作有早期的历史剧、喜剧———《亨利四世》、《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中期的悲剧———《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白》等;后期的传奇剧———《暴风雨》等。

二、莎士比亚创作《哈姆莱特》的社会背景: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未年的英国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三、悲剧的情节:这是一部五幕剧。

第一幕:老王鬼魂显现,告知哈姆莱特自己是被克罗迪斯害死的,这是复仇的缘起。第二幕,国王克罗迪斯心怀鬼胎,派原为哈姆莱特之友的罗森格兰兹等人对他展开试探。第三幕:克罗迪斯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的同时,哈姆莱特佯装疯癫,通过俳pái优所演的戏证实了克罗迪斯的恶行,并为复仇误杀了正在偷听的弄臣波格涅斯。第四幕:克罗迪斯为除后患,迫哈姆莱特去英国,欲借英王之手将他杀死,反被哈姆莱特抓住机会,假英王之手杀死了派去监视他的朝臣,返回丹麦。第五幕:奥菲利娅忧伤而死,其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哈姆莱特在王后误服毒酒而死、雷欧提斯当众揭露国王害人阴谋后,将国王杀死,自己也中剑而亡。

四、听录音或分角色朗读课文,掌握字词基础,整体感知。

1、注音积累:吮舐(shǔnshì)砧(zhēn)石傀儡(kuǐlěi)同衾(qīn)觊觎(jìyú)蜥蜴(xīyì)

2、词语积累: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受之泰然:心安理得地接受。伶人:旧时指戏曲演员。傀儡:比喻受人操纵的人。觊jì觎:希望得到不应得到的东西。

3、理结构。

(一)戏前安排。由开始至“开场词”之前

(二)这是写哈姆莱特精心设计“戏中戏”的准备工作。

(三)戏中。由“开场词”至“伶后上天保佑我俩永无灾悔!”这是“戏中戏”的上演。

(四)戏后。由“哈姆莱特母亲,您觉得这出戏怎样”至文末。这是看戏后各方面的心理反应与心理冲突。五、作业。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细读课文,说说你心目中的哈姆莱特。

第二课时

一、哈姆莱特的形象、性格。

哈姆莱特和克罗迪斯名为叔侄,实为仇人;哈姆莱特和葛忒露德虽是母子,但又有母嫁仇敌的隔阂。

克里迪斯和葛忒露德原为叔嫂后为夫妇,二人间又有毒杀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

另一个家庭波洛涅斯一家同样既有自身的矛盾又与哈姆莱特一家关系错综复杂。

波洛涅斯既是国王帮凶又是哈姆莱特挚爱的女友的父亲。奥菲利娅挚爱哈姆莱特又与父亲有骨肉亲情。

雷欧提斯本是哈姆莱特朋友,后又因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成仇人。

由此可见,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复仇事件是被放置在一个错综复杂的极为矛盾的环境中,他既担负着复仇的使命,又承受着亲情、爱情、友情等复杂感情的折磨。

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作品通过他与以克劳狄斯为代表的封建恶势力的斗争,全面地展示了人文主义的先进性、战斗性及局限性。哈姆莱特是一个个性鲜明、内涵丰富的艺术典型。

就出身讲,哈姆莱特是丹麦王子,属于封建统治阶级。但是他离开朝廷,在号称新思潮堡垒的德国威登堡大学读书,并在那里全面接受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形成了一整套对待人

类、人生、爱情、友谊等的人文主义观点。他天资聪颖,为人正直,英俊健康,多才多艺,对世间一切都抱乐观态度,是一个“快乐的王子”。在情人奥菲利娅的眼里,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实际上,他是一个理想的人文主义者。

回到丹麦以后,一系列意外事故接踵而来:父王的暴死,母后的匆忙改嫁,叔父的篡位娶母。这使他感到悲痛、耻辱、气愤。父王鬼魂对叔父阴谋诡计的揭露,又给他以沉重的打击。他越接触现实,就越感受到整个丹麦充满了罪恶:宫廷里小人得势;他的好友摇身一变成了新王的帮凶;而恋人又做了敌人的工具。这一切使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化为泡影,产生了精神危机,变成了一个“忧郁的王子”。但是,他内心没有消沉,没有绝望,而是面对现实,深入思考,探索答案,寻找出路。

宫廷内外的乌烟瘴气和全国的混乱局面,使哈姆莱特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不仅仅是报杀父之仇,而且要重整乾坤。他变得更加清醒,更加深沉了。为此,他曾以装疯来试探敌人,以“戏中戏”来揭露敌人,证实了叔叔克劳狄斯杀父娶母、篡权夺位的罪行。但是他未能采取果断行动处决敌人,甚至放过了最为有利的时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不知道如何去实现重整乾坤这一伟大目标,一直处于决心行动百又不知如

何行动的矛盾之中,于是哈姆莱特成了一个“延宕的王子”。一直到敌人采取新的阴谋步步紧逼的时候,他才断然反击。他首先处理了送他去英国的两个帮凶,又果敢地迎接决斗的挑战,最后与敌人同归于尽,报了杀父之仇,而重整乾坤的任务却没有完成。

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从客观上讲,首先是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其次,是哈姆莱特性格中的矛盾。哈姆莱特有美好的理想但却不切实际;他受人民爱戴却又不相信群众,而是孤军奋战;他勇敢地担负起扭转乾坤的重任,却只相信自上而下的改良,而反对人民的暴动,摆脱不了宿命论的束缚。这暴露了人文主义者的局限性。

哈姆莱特的形象明显带有个人的、时代的色彩。18世纪评论家眼中的哈姆莱特是一个明智、富有理性的人,而19世纪则又成了一个忧郁的、梦幻的、冥想的、缺少行动的青年,是一个感伤主义者。到了20世纪,他又成为现代派的悲观绝望的虚无主义者,或者成为富有斗争经验的革命者。

意义

A、揭示了新旧交替时代尖锐的社会矛盾,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之间斗争的残酷性;

B、宣扬了人文主义思想;

C、起到了唤起民众,奋起反抗封建势力的作用。

二、鉴赏课文要点。

(一)戏前。

演戏前哈姆莱特的语言,特别是回答国王“你过得好吗,哈姆莱特贤侄?”的话以及对奥菲利娅的话有何特点?

多是疯话,这是哈姆莱特故意装出一副因痴情而精神失常的样子,胡言乱语。目的是让人们尤其是国王认识到哈姆莱特是因恋爱失意而疯了,从而放松对王子复仇的警惕。(二)戏中。

上演“戏中戏”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试探叔父克劳狄斯杀父娶母、篡权夺位之罪行。(三)戏后。

1、国王看戏时有何表现?说明了什么?

国王先问“情节”:有没有要不得的地方?因为他担心杀人阴谋被人揭穿。

2、国王看戏后有何表现?说明了什么?

国王脸色阴沉、坐立不安,不等戏演完就站起来,并大声吩咐人点起火把来。回去以后“非常不舒服”“发脾气”。这一切反常的表现都表明了罪恶被人揭穿时烦躁、害躁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总之,课文节选部分的戏剧情节是丰富的。这场戏包含着几组矛盾线索。在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情节主线外,还写了他与奥菲利娅间的不幸爱情,他和霍拉旭间的真诚友谊,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对哈姆莱特的友谊的背叛。揭示了社会

矛盾的纷繁复杂,也增强了剧作的可读性。

三、大量运用比喻修辞格,使剧本具有了像诗一样的语言。明喻如“我的幻想也就像铁匠的钻石那样黑漆一团了”(残酷的现实使哈姆莱特的理想变得黯然失色);暗喻如“我过的是变色蜥蜴的生活”(应付以国王为代表的人所过的装疯生活);借喻如“一响空枪”(一场假戏)。

课文中类似的比喻句还有:明喻如“(开场词很短)正像女人的爱情一样”;讽刺情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感情的背叛。借喻如“让那有毛病的马儿去惊跳退缩吧,我们的肩背者是好好的”,借“有毛病的马儿”喻“国王”。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体现了哈姆莱特的机智、幽默,这种语言风格与哈姆莱特装疯时的精神状态相一致。

【资料链接】

《哈姆莱特》剧情介绍

《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这出悲剧的情节是这样的: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并用借刀杀人法,让监视他去的两个密使带去一封信。要英王在王子上岸时就杀掉他,但被哈姆莱特察觉,半路上调换了密信,反而叫英王杀掉了两个密使,他自己却跳上海盗船,脱险回来。哈姆莱特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亚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奸王利用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为父报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雷特于死地。结果,哈、雷二人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临死遗嘱好友霍拉旭传播他的心愿。

《哈姆莱特》主要人物分析及其造成悲剧的原因

《哈姆莱特》这个悲剧是莎士比亚的中心作品,最丰富的作品;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已经在西方成为家喻户晓的形象。世界各国的导演和批评家往往把这出戏当作自己的毕业课题;翻译家总想译一译这部作品;演员总想演一演这个角色。三个多世纪以来出现了种种不同的解释,种种不同的译本,种种不同的演出,真是五光十色。

《哈姆莱特》可以说莎士比亚的戏剧中被人们讨论最多的一部悲剧了。并且还由此而产生了一句谚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可见它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

悲剧主要是讲哈姆莱特复仇的故事。从德国人文主义新文化中心威登堡大学毕业回国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经历了人世间的极大痛苦:首先是父亲的去世,而且是死的不明不白;然后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在父亲死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下嫁给了她的弟弟——哈姆莱特的叔叔——新的国王。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他难以承受,让他觉得不可思议。就像他与好友霍拉旭的极具讽刺意味的对话中谈到的:

霍拉旭:殿下,我是来参加您的父王的葬礼的。

哈姆莱特:请你不要取笑,我的同学;我想你是来参加我的母后的婚礼的。

霍拉旭:真的,殿下,这两件事情相去得太近了。

哈姆莱特:这是一举两便的方法,霍拉旭!葬礼中剩下来的残羹冷炙,正好宴请婚宴上的宾客。①

老国王哈姆莱特品德高尚,治国有方,是人文主义者心目中的理想君主,也是哈姆莱特心目中最完美的“人”。我们可以说他是无愧于哈姆莱特关于人的那段赞美的:“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第二幕第二场)。父死母嫁,叔叔篡位,使哈姆莱特的理想遭到沉重的打击。从他心爱的母亲迅速改嫁,使他联想到女性的共同弱点,说出了“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第一幕第二场)这句经常被引用的名言。他把自己的私仇和社会上普遍的罪恶现象联系起来,看出了“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第一幕,第五场),丹麦和全世界都是“一座监狱”(第二幕,第二场)。他想维护理想,改革现实,靠自己个人力量“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第一幕,第五场),又觉力不从心,结果引起内尽的激烈斗争和痛苦。他一再思考,犹豫,延宕,甚至考虑到“生存还是毁灭(To be ,or not to be.)”(第三幕第一场)的问题。重重的顾虑使他的精神越来越忧郁。他深怕被叔叔看出破绽,有所提防,就装作失恋后发疯。他又怕鬼魂所言不实,就把鬼魂讲的谋杀情节编成戏,叫戏子扮演给国王和王后看,国王看了果然脸色大变,不等终场便仓惶离

去,说明他心里有鬼。接着哈姆莱特单独会见他母亲,当面斥责她无情无义,随后发现帷幕后有人偷听,以为是叔叔,就一剑刺去,结果错杀了他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波洛涅斯。克劳狄斯由此觉察到哈姆莱特可能对他不利,于是便想除去他。他派他去英国,想借英王之手杀死他。结果哈姆莱特发现了他的阴谋,中途折回。这时奥菲利娅发疯落水而死,他哥哥雷欧提斯受克劳狄斯挑拨,决心找哈姆莱特决斗,并在剑上涂了毒药,要杀死哈姆莱特以为父亲和妹妹报仇。克劳狄斯又准备了毒酒,万一哈姆莱特逃过毒剑,再用毒酒把他毒死。决斗时,雷欧提斯和克劳狄斯均为哈姆莱特所杀,他母亲误饮了毒酒,他自己也中了毒剑,四人同归于尽。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主人公哈姆莱特。他是一个受过人文主义思想教育的新人。他从威登堡大学回来,心里有的是全新的思想。他一回家就看到了巨大的变故:父死母嫁,叔叔成为了新的国王。这一切对他来说,似乎来的太突然了,让他没有时间来适应,没有思想准备去接受。然而他的一次与父亲的鬼魂的交谈却使他原本就不平静的心又起一层波澜。他的父亲告诉他,他的叔叔弑兄篡位!这使得哈姆莱特不得不开始了为父报仇的计划。为了不引起叔叔的疑心,他首先装疯,然后又用“戏中戏”的方法证实了父亲的鬼魂的说法是正确的。他就下定了决心为父报仇。然而报仇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他的叔叔是一个不好对付的家伙。他人面兽心,骗得

了他母亲的信任,使她甘心受他反指使。他还用自己的政治手腕骗得了一帮朝臣的拥戴,像波洛涅斯这样的老臣对他是忠心不二。正像老王的鬼魂对他评价的那样:“那个乱伦的、奸淫的畜生,他有的是过人的诡诈,天赋的奸恶,凭着他的阴险的手段,诱惑了我的外表上似乎非常贞淑的王后,满足他的无耻的兽欲。啊,哈姆莱特,那是一个多么卑鄙无耻的叛徒!”(第一幕,第五场)。所以,对哈姆莱特来说,他的复仇行动是有阻力的。其实如果他不是丹麦的王子,只是一般平民百姓的话,他的复仇也不会如此麻烦,他只要找个机会把他的叔叔克劳狄斯一剑刺死即可。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他是丹麦的王子,他不仅仅担负着为父报仇的重任,更重要的是,他还要把他的国家从他叔叔的手中解救出来。于是复仇就变得更加复杂了。但是,他也没有退缩,他在努力地寻找机会。有一次,他的叔叔在进行忏悔,哈姆莱特在这个时候完全可以把他一剑刺死。可是他说“不,我还要考虑一下:一个恶人杀死我的父亲;我,他的独生子,却把这个恶人送上天堂。啊,这简直是以恩报怨了。”(第三幕,第三场)其实我们可以想像这只是他的一个借口。因为他是一个接受过人文主义教育的具有先进思想的人,他不可能笃信那些旧的宗教迷信。这体现了他性格中的优柔寡断的一方面。可见,他的性格中的弱点使他的思考多于他的行动,他是思考得太多了。他的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距,

存在着强烈的矛盾冲突。要解决这些矛盾,他知道凭他自己的力量是难以办到的。所以,他的行动是迟缓的,是犹豫的。或许对于他来说,这也是一个优点,可以使克劳狄斯不会过早地发现他的计划,我们暂且把它叫做镇静。他可能正在寻找一种比较完美的解决办法,他想把这件事情妥善地解决,他想尽量地考虑得周到一点。可是,也正是由于他的考虑过周,才给了克劳狄斯以苟延残喘的机会,才使他意识到了哈姆莱特对他不利,才使他想出了让英王替自己把哈姆莱特杀死的阴谋。如果这时哈姆莱特在回国之后,像雷欧提斯一样,立即召集群众,反抗暴君的统治,其实这样是很简单的,因为连克劳狄斯都不止一次地承认他是受国民的拥戴的,也许结果就不一样了。可是他没有,这是他又一次失去了机会。一次次的丧失良机,使他的复仇计划终于泡汤了。所以最后,他只能用最后的力量,在与雷欧提斯的决斗中受伤之后,用毒剑刺死了他的仇人。结果连自己的性命也丢了。这正是悲剧的所在。

语言特色

1.充分发挥独白和旁白的作用塑造人物形象

独白是戏剧中角色表白个人的情感和愿望的话。旁白是戏剧中角色假定在场的其他角色听不见而面对观众说的话。

剧情和人物性格发展的关键时刻,都安排独白或旁白表现主人公的思想矛盾,表现他的内心活动,把人物矛盾推向白

热化。尤其是他的那段感情灼热、忧郁彷徨的长篇独白,更在揭示他内心的矛盾的同时,展示了莎士比亚语言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P75-76

大段独白,反映哈姆莱特痛苦、矛盾的心情

2.个性化而又富有强烈的对比性的语言,适合人物身份地位及个性特点

正反面形象之间的对比:哈姆莱特的激情和深沉与克劳迪斯的阴沉和邪气

正面同类人物之间的对比:哈姆莱特的矛盾与优柔寡断和奥菲利娅的单纯与深情惋惜

P77-78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对话

哈姆莱特故意坐在奥菲利娅身边装出一幅因痴情而精神失常的样子,胡言乱语。目的是让人们尤其是国王认识到哈姆莱特是因为恋爱失意而疯了,从而放松对王子复仇的警惕。也流露了对国王的仇恨和对母亲的怨责。

3.善于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这些语言就极富抒情性和形象性。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

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第三幕第一场)

这是莎翁戏剧中最经典的哲理性独白,既能表现人物激烈的内心矛盾冲突、展示人物性格,又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这段独白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哈姆莱特对生死问题的思考,第二层次是他对思想和行动之间关系的思索。这之前,他已决定复仇,但他毕竟置身于种种矛盾旋涡中,难

以立即付诸行动,这段独白正是他思想转变期激烈的矛盾斗争的产物。面对邪恶,是坚强还是软弱,是拼死作战还是消极忍受,在哈姆莱特看来,这是生死选择,或挺身反抗或自杀了之。而即使选择拿起武器挺身反抗,也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是哈姆莱特历数资产阶级社会种种不平等和非正义现象,表现“活”也并不容易,但由于惧怕不可知的死后世界,人们并不情愿结束自己的生命,顾虑使人们变成懦夫。这是哈姆莱特在经历了一场灵魂的对决后转而思索决心和行动的关系,告诫自己过于“审慎”就会使“赤热”的决心蒙上“灰色”,复仇的大业也会“逆流而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