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完整版)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完整版)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考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超出预期策:是从情感维度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策略。它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学材料,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2.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3.记忆策略:是指主体对自己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和由主体所使用的那些能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或认知活动。 4.元记忆:是人们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包括元记忆知识和元记忆监控。 5.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即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的刺激)在儿童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6.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 优点: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质变的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反复测量时间较长 7.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察觉、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 8.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9.文化比较法:不同文化间比较,可以了解人类发展是否存在普遍性规律,防止将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得出的结论过度类化;了解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0.儿童(小学生)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小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 1.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①遗传与环境的问题②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问题 ③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④发展的质变和量变 2.注意的品质包括哪些方面? ⑴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小学生注意的广度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 ?女生注意广度高于男生。 ⑵注意的稳定性 —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 ?年龄—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中年级学生可达25分钟左右,高年级可保持30分钟左右; ?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及刺激的性质,呈现方式有关; ?性别—女性注意的稳定性高于男生。

完整word版,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 详细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 1、发展心理学(背):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格方面。 弗洛伊德修订了自己早期把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的这种二分法而引入了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 ①本我 本我:本我是原始本能的自然表现,在人格中最难接近而又最有力的部分,类似于“无意识”的概念,遵守“快乐原则” 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本我可能闯入梦境。 ②自我 自我: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本我与现实世界的中介,遵守“现实原则”,属于意识结构部分, 随着儿童长大,他们发现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要考虑后果和现实经验,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是自我。 ③超我 超我: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超我遵守“道德原则”,部分属于潜意识部分属于意识 前者是超我中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构成的,是抽象的东西,使个体为之奋斗。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但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的盲目的激情以保持机体免受损害;而超我则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可能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超我与本我有其对立的一面。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师承于安娜·弗洛伊德的艾里克森,提出了人的八个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在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名词解释: 积极强化作用: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 消极强化作用: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作用 (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①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进行学习(名词解释) 观察学习的强化可以是三种,即: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苏联的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的实质: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质变的过程) 心理发展与教学:①最近发展区思想 最近发展区:(名解)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要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在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②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1.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的心理》,标志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3.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以研究实践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如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试验。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早期隔离或剥夺试验,是研究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方法之一。 4.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日记发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而全面地观察。 5.实验室试验法在研究出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如吉布森为研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实验。 6.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如“绘人测验”。 7.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先学前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有人称作第一个反抗期或危机期。幼儿期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8.新生儿(0-1个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适应新生活而展开的,柔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他们依靠各种无条件反射来适应新生活。如: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眨眼反射等等。9.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心理的发生。最早出现的自然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吮吸反射。 10.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11.4-5个月,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了,它是用手的动作区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收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眼手(视触)协调的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12.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6-12个月,五指分工出现。 13.母子之间的交往,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新生儿末期,明显的交往行为——“天真活跃反应”出现了。 14.人类特有的语言、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 15.4-5岁是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大约2岁左右,孩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其突出的表现在独立行动的愿望很强烈。 16.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2岁以前儿童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水平的提高和感知过程主动性的增强上。 17.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的发展。新生儿相当于具有20/150的视力,也就是说新生儿在20英尺处才能看到视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培训讲学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幼儿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 三.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190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 育心理学》 四.1913-1914年,他又将书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标志着作为 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的产生。提出了“学习个别差异理论” 五.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六.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行为主义-教学控制、认知主义、构建主义 七.幼儿教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 八.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九.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700s-1940s/1950s 1.法国- 思想 2.德国-福禄贝尔——最早研究幼儿心理的先驱者之一;1840年第一所幼儿园; 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套玩具“恩物”;“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3.意大利-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 (二)初创期 1960s-1980s (选)★ 1.直接教学方案——贝雷特、英格曼(行为主义)——早期补偿教育 2.认知主义教育方案——“奥苏贝尔方案”

3.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凯米.德芙里斯、海伊.斯科普 (三)发展期 1980s-现在 第二章学习理论 一、美国,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二、斯金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 一. 1.学习是由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的 2.学习需要过程 3.幼儿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 4.学习不仅指有组织的知识、技能、策略等的学习,也包括态度、情感、行为准则等的学习 二.使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等持久而深刻的变 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或是某种原因而导致的暂时性的改变 三.脑科学研究表明,有“学习关键期”。1岁儿童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 状、颜色和方位。2-3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图像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四.脑功能的单侧优势可以影响儿童的个性和学习方式 五.美国的斯佩里提出:左半球是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 行了具体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中枢 六.幼儿的学习障碍:1.学习困难 2.多动症 七.学习困难: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一、什么是发展? 发展是指个体从受孕到死亡的过程中,连续性和系统的变化。 系统性——有序、模式化、相对持久 连续性——跨时间的稳定性、对过去反应的的连续性 二、发展的过程: 成熟(maturation):由成长过程而非学习、受伤、疾病或者别的生活经历导致的身体或行为上的发展变化。 学习(learning):由个体的经历或实践导致的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三、发展的基本特点: 是一种持续和渐变的过程 是一种整体过程 具有可塑性 受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四、研究发展的目的: 描述:描述所有人都会遵循的一般道路(发展的典型道路),包括变化的典型方式(常态发展)和个体的差异(特殊发展)。 解释:解释观察到的变化及变化产生的原因。 优化发展(预测和控制):通过提供研究的结果帮助人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达到优化的目的。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 psychology)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life-span)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就是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 广义发展心理学是指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所谓种系心理发展,指的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这个演变过程包括: ?动物心理学 ?民族心理学 ?个体发展心理学 狭义发展心理学即个体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发展心理学具体研究问题: 1.有关心理发展原理或规律的理论问题 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先天VS后天 主动VS被动 阶段VS连续 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遗传决定论V.S. 环境决定论

【划重点】考研发展心理学要点整理

【划重点】考研发展心理学要点整理 一、发展心理学的概述 (一)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横断研究 (1)国外学者对传播的定义 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或几个年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 优点:可同时研究较大样本;可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数据资料;成本低费用少,省时省力; 缺点:缺乏系统连续性;难以确定因果关系;取样程序较为复杂;另外还可能受到世代效应的影响。 世代效应:群体中的年龄差异是由群体成长时的社会文化差异造成的,而非发展。 2、纵向研究 是指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人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研究,也叫追踪研究。 优点:能系统的,详尽的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量变质变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被试亡失),反复测量(练习效应),时间较长(其他变量增多)另外还会受跨代效应的影响。 跨代效应:由于目标群体可能经历某一特殊年代,受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而具有同样的特征,这样的结果可能难以推广。 3、聚合交叉研究

综合了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 4、双生子研究(格赛尔双胞胎爬梯实验) 是通过比较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在心理发展特征上相似程度,来了解遗传和环境因素对这种心理发展特征的影响程度。 同卵双生子之间的任何差异都可以归结为环境因素的作用。 5、发展心理学的历史 达尔文在长期观察自己孩子后于1876写成的《一个婴儿的传略》,该专著推动了儿童心理的传记法研究,被认为是科学研究儿童心理的先驱。 德国学者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他在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是公认的第一部儿童心理学著作。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1、弗洛伊德理论与艾里克森理论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把里比多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2)弗洛伊德心理发展五阶段 弗洛伊德认为,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家长如果能适度满足儿童的性需要,儿童就能健康成长;如果儿童的性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固着或倒退,成为各种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源。 (3)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发展的内涵 广义: 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种系演进——比较心理学 心理的种族发展——人类历史发展——民族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展——一生全过程——个体发展的心理学 狭义: 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1)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1)方向性: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 2)顺序性:从婴儿、幼儿、童年、少年、青年到中老年期 心理发展方向和顺序是先天的、固定的。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一生全程发展按不均衡速率向前进展,时快时慢 一般趋势: 第一发展加速期:婴幼儿期 缓慢发展期:童年期

第二加速发展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期发育期) 成熟期(平稳变化阶段):中年期 下降期:老年期 心理发展的动因 之一: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高尔顿) 之二: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华生) 之三:遗传与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二因素论) 之四: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班杜拉) 之五: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维果斯基) 之六: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 主要观点: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1)在心理发展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2)主体和客体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 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 ●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 1. 图式:认知结构 功能: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 作用: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 发展:不断建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方式:同化和顺应 2. 同化: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作用:强化并丰富已有的认知结构。使图式得到量变。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提 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瑞士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自我发展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 自我发展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自我发展 1.青少年自我发展的一般特征 (1)初中生自我意识高涨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第一个在1-3岁),他们的内心世界越发丰富,常常用很多心智用于内省。这也导致了个性上的主观偏执,一方面总认为自己正确;另一方面总感到别人在挑剔自己。初中者这种突然高涨的自我意识,使个性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即并普遍存在反抗心理和情绪上的矛盾。 (2)高中生自我意识高度发展 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于其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征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基本特点归结如下: ①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 ②自我意识成分分化(形成自我和超我) ③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 ④自我评价的成熟 ⑤较强的自尊心 ⑥道德意识高度发展 自我形象:个人对自己的态度,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品行成分 自我形象在高中阶段已趋于稳定。 自我评价:个体对自身思想、能力、水平等方面所作的评价,是自我调节机制的主要成份 自我评价能力只有在高中阶段才开始成熟 2.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参考P6 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关于自我同一性的结构、内容、过程、功能目前处于极大的争议中。——MJ注) 个体在青少年期必须对自己和他人有较充分的了解。当然,这里的他人是指与自己有重要关系的人。同一性的概念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坚持自我整合感,二是指坚持与他人分享一些基本经验(Erikson,1959) 处于青少年晚期的个体,会对自己的核心本质产生强烈的好奇和疑问。在努力为自己心中的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他们必须把自己过去已经与他人建立的关系和未来的志向结合起来进行考虑,通过重新检验获得有选择的反馈。在这一过程中,同一性就好比一个基点,使个体在社会关系中获得必要的、连续性的经验。许多女性不符合同一性发展标准,他们趋向于被动地社会化,通过留心别人的行为来界定自己的同一性。 同一性获得:个体成功将自我许多成分统合,形成明确的世界观和前景目标。 将内部的信仰和价值观与新的外部的社会需求整合在一起,促进个体从事积极有意义的行为。

发展心理学重点整理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从生命全程角度阐述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及毕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学习发展心理学的目的是让我们在心理咨询活动中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普遍性与特殊性等基本理论问题,使我们了解各种心理能力发展趋势圴不同程度地呈现适应性的特点,从而树立起关于生命全程的毕生发展观,全面发解个体发展的纵向图景。在学习时可以通过表格形式归纳总结,更好地记忆。 第一节:概述 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发展的内涵: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发展的科学。“心理发展”这一概念的科学理解是学习发展心理学首先要弄清的。心理发展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1、心理种系的发展 2、心理种族的发展 3、个体心理发展 *以上三个方面合起来指的是对心理发展的广义理解,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发生,二是发展。 *通常所说的心理发展,多指人个体心理发展,这是从狭义上理解心理发展。*心理发展的性质: 1、心理发展的整体性 2、心理发展的社会性 3、心理发展的活动性 4、心理发展的规律性:(1)心理发展的普遍性的特殊性的统一。(2)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婴儿期属第一发展加速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发育期)是第二个加速发展期*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这是心理发展的动因,是心理发展的本质问题。

2、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问题:这是心理发展过程的问题。 3、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问题:这是关于主体的自生成、自发展的心理动力与环境和教育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形成自组织发展过程的重要问题。 4、“关键期”问题:这是关于个体早期心理发展是否具有关键期以及如何年看待敏感期。 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功能: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发展心理学关注的是个体从出生死亡全过程的心理发展和变化历程,它体现的是心理发展的过程性和动态性,可简化为发展性。这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核心特点。 *研究对象是年龄跨度大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显著特征。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 1、横向研究设计—优点:适用性时效性质缺点:人为的联结性组群效应 2、纵向研究设计—优点:能够系统的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 能够揭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缺点:时效性差被试容易流失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3、纵横交叉研究设计:这是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设计融合在一起的一种研究设计方式。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跨文化比较研究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研究方法的整合训练万赖俱寂和教育实验越来越受重视 第三单元心理发展的动因 *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心理发展 *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1、高级心理机能决定心理发展 2、文化历史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 3、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识记: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主干学科之一。它是研究个体心理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发展心理学的发展阶段:1.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演变。 3.从儿童心理发展到一生心理发展。 4.发展心理学的问世与发展。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融合时期(20年代80世纪以来)2.领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发展心理学术语心理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它主要探讨个体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3.教育心理学属于心理学中的应用学科之一,它主要探讨学校教育情境下学与教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4.心理学是一门既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的学科。 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演变过程:1.在中国的发展:(1)古代:第一,先天与后天关系问题上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第二,年龄阶段上孔子提出“吾十有五,而志在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二从心所欲,不 逾矩。”第三,在学习问题上孔子 提出“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 以求之者也”“学而不思则罔,思 而不学则殆”等观点。第四,在 教学问题上提出“有教无类”、“中 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 不可以语上”等观点。第五,在 作为教师问题上提出“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等观点。(2)近现代:1924年廖 世承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 书,1962年中国心理学会成立了 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1963年潘 菽主编《教育心理学》,1978年 中国心理学会建立了发展心理— 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1984年建 立了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2. 国外的发展:(见识记2、3) (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 任务综合应用:发展与教育心 理学的研究任务:一、探索心理 发展的规律为社会实践服务: (一)可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 据。(二)可为医疗、文艺及社会 工作等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二、 探索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提高其 素质:第一探索不同年龄学生学 习的心理规律。第二探索学生学 习各门课程的心理规律。三、探 索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规律提高教 育教学质量。 (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 方法 1.识记:客观性原则:在研究的 过程中,研究人员必须实事求是 地反应客观事物的真实面貌,以 达到对其真理性的认识。 发展性原则:坚持用发展变化的 观点来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所 涉及的问题。教育性原则:发展 与教育心理学研究要符合教育的 要求,要有利于学生身心的正常 发展。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发展 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问题来源于 教育实践,研究成果也将服务于 教育实践。1、研究的课题应是我 国当前学生教育、卫生保健和心 理健康等领域中所提出的重大问 题。2、在研究设计和进行过程中, 既要紧密联系当前学生的实际, 又要有理论指导。伦理性原则: 在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问题 时,不能违反社会的伦理道德准 则。横断研究设计:在同一评价 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 研究,比较各个年龄的学生在所 观察获实验的某种心理活动上的 差异,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发展变 化的依据。纵向研究设计:对同 一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里的某种 心理活动进行评价,比较两次或 两次以上的观测结果,以此作为 这种心理活动在这些年的发展变 化依据。聚合式交叉设计:将横 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综合 起来,构成聚合式交叉设计。观 察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

儿童发展心理学核心知识点总结(详细全面)

儿童发展心理学核心知识点总结 一、心理发展的生物基础: 1、唐氏综合征:第21号常染色体的分离变异。 2、笨丙酮尿征:先天性代谢缺陷,早期检查和饮食干预可防止。 3、胎儿的发育过程:胚种期(0-2周)、胚胎期(2-8周、胚胎期是胎儿发育的关键阶段、胚胎期的发育展示了一个从内向外,从头到脚的发展模式。)胎儿期 4、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1)、关于畸胎形成的研究:畸胎形成物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伤害胎儿;(2)、母亲的自身因素对胎儿的影响;(3)、药物及烟和酒对胎儿的影响:酒精综合征(四)激素(五)母亲所处的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5、儿童生理发展的基本原则:首尾原则、近远原则 6、身体的发展:人体的生长发育呈波浪式,发展不等速,快慢交替进行。 7、儿童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脑的发育是最优先的,神经纤维的髓鞘化,是脑内部结构成熟的重要标志,它保证神经冲动沿一定的通道迅速而准确地传导。婴幼儿大脑皮层的发育按一定顺序(“O-T-P-F”)进行。枕叶成熟最早,其次是颞叶、顶叶,额叶成熟最晚。脑发育的加速度现象是间隔出现的。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幼年儿童皮层主动抑制过程比兴奋过程弱。两个加速期:5-6岁、13-14岁。 8、动作发展的规律:从上至下,由近及远,由大到小。 9、环境对大脑发展的影响:可塑性、修复性。 10、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生存反射:眨眼、呼吸、吞咽,原始反射:足趾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惊跳反射(莫罗反射),游泳反射,行走反射 11、独立行走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1)婴儿的躯体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使活动具有一定的主动性; (2)主动行走可以扩大认知范围; (3)增加了与周围人的交往机会。 12、够摸动作:最先发展的精细动作。 13、手的抓握动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随意性,发展的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 重要意义:(1)主动性:主动探索和认识周围事物;(2)逻辑思维:开始操作工具,使动作具有间接性;(3)经验丰富:使动觉、触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协调活动,为知觉发展奠定基础。 14、左、右半球在某些方面成为优势半球,这种机能不对称被称为大脑单侧化。 15、出生后的前几年,脑机能的可塑性是一生中最强的时候。 二、儿童的认知发展: 1、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常用方法:(1)、视觉偏爱法 :通过给婴儿呈现两个(或更多)刺激物,观察他更喜欢哪一个,从而获取婴儿知觉发展的相关信息的方法。(2)、习惯化与去习惯化(3)、诱导电位法(4)、高振幅吮吸。 2、视觉的产生与发展:(1)视觉调节能力的发展(2)视敏度的发展(3)颜色视觉 视崖实验说明婴儿具有深度知觉。 3、听觉:涉及到三个方面:检测、辨别、定位;定位:“U”字形发展曲线,胎儿期即已产生听觉 4、信息加工系统模型把人的思维分为3个基本成分:感觉登记、工作记忆或短时

发展心理学复习要点说明

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 1、发展心理学(广义、狭义、种系发展) 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容(基本理论问题有哪些?什么是个体心理的年龄特征) 3、社会化 4、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5、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6、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 7、观察学习、积极强化、消极强化、 8、维果斯基(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和原因是什么?最近发展期、教育与发展 的关系、语言和工具的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9、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发展阶段理论) 10、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 11、横断研究、纵向研究、交叉聚合研究、微观发生学研究、双生子研究 12、胎儿宫发育分期 13、胎儿大脑是未成熟脑。未成熟大脑发育的两个关键期是 14、影响胎儿生理-心理发展异常的因素 15、后天环境影响与婴儿脑发展的关系 16、婴儿神经系统发展的特点是什么?其相应的行为特征是什么? 17、个体心理和生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18、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和顺序、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19、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20、元认知 21、主我客我 22、转换生成理论 23、婴儿言语发展中“词语爆炸”指的是

24、气质定义、托马斯切斯的气质类型说 25、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26、依恋定义、依恋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依恋发展阶段、依恋类型、依恋对儿童心 理发展的意义 27、儿童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 28、儿童游戏发展的特点及其所反应的心理发展特点 29、儿童口语表达能力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30、麦科比所区分的四种自我控制活动 31、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 32、侵犯行为(工具性、敌意性)、亲社会行为概念、发展、理论 33、性别角色认同 34、小学儿童发展的一般特点 35、广义的学习 36、角色采择 37、青少年发展一般特点 38、青少年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 39、青少年情绪表现的特点 40、自我同一性 41、青少年常见的心理社会问题 42、延缓偿付期 43、成年早期的一般特征 44、爱情三元理论 45、沙伊的智力适应理论 46、成年中期的一般特征 47、巴尔特斯的智力发展双重过程模型理论

发展心理学考点整理

兰州大学2015心理学双学位

发展心理学考点 发展心理学概念: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广义: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狭义:个体发展心理学。 研究内容: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一: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二: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这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 两个主要部分:一是认知过程的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知觉、思维、想象等;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价值观、情感、自我意识、能力等。 四个有关方面:1.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2.生理因素的发展;3.动作和活动的发展;4.言语的发展。) 心理发展内外因:人的心身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的联.系,既表现出连续性,又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形成年龄特征。发展心理学正是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个体心理的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带有普遍性)、典型特征(具有代表性)或本质特征(表示有一定

的性质)。 2.在一定的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等文化背景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改变。 3.心理现象是复杂的,所以心理发展既指心理整体的综合发展,又指各种心理现象的发展。尽管生理、言语、活动、认知和人格的发展存在内在一致性,但也存在着各自发展的不平衡性。所以,发展心理学一般以横向联系为主要线索加以研究每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从纵向角度探索某种心理现象在生命全程中的发展趋向。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创始人,1882年出版《儿童心理》。标志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思与1927年出版《发展心理学概论》一书,作为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其诞生标志着发展心理学这一学科的诞生。 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发展心理学 重点笔记

第一章绪论 一、发展心理学的内涵和外延(广义定义和狭义定义)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考察种系演化发展,比如比较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 ·狭义的发展心理学:考察个体从受精成胎到生命终结的心理发展变化,包括婴幼儿心理学、儿重心理学、少年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等。 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描述、解释、揭示、探究、帮助) A描述儿童发展的普通行为模式; B解释和测量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 C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D探究不同的外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E提出帮助与指导儿童的具体方法 三、科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产生 ·两个推动因素:a自然主义教育(夸美纽斯·洛克); b生物进化论(拉马克和达尔文)·儿童观的演化——现代的儿童观: 1、拥有基本人权 2、不等同于成人 3、应当享有童年 4、具有主体性 5、拥有发展潜力 6、发展存在递减法则(应当早开发) 7、本质是积极的 8、全面发展才能成分发展9、学习形式多种多样 ·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出版《儿童心理》——标志了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 四、几个主要理论流派: A成熟实力说:格塞尔——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B精神分析理论:佛洛伊德/诶里克森/马勒; C行为主义观:华生——S-R、害怕实验;斯金纳——操作性强化,迷信的鸽子;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D相互作用论:皮亚杰 ·影响发展的四因素:成熟、自然、社会经验、平衡化 ·思维的本质是适应,包括格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化四个过程 ·认知发展四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岁);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 E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ZDP) 五、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访谈、问卷);测验法;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临床法(观察、谈话、实物操作) ·横向设计:不足:世代效应 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和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规律或特点·纵向设计(追踪研究):不足:练习效应、成本高 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观察………………………………………………… ·时序设计:将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融合在一起……………………………………………

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皮亚杰认知 发展理论 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知论”。他认为,人类的知识不管多么高深、复杂,都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时期。生物学和逻辑学可以分别解释儿童智力和思维的起源和发展。他既强调心理因素中内外因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导致了心理特征不断发生的量变与质变。 心理发展的原因:心理因素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与本质。个体的任何心理反应,不论指向外部动作还是内部思维,都是一种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而适应则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形式完成。 心理发展的因素:支配心理发展的原因有成熟、物理条件、社会环境、平衡。 心理发展的结构: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其中图式为核心概念。 (1) 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儿童喜欢敲击东西) 图式最先来自遗传,之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改变和丰富,经过同化、顺应、平衡演变成新图式。 (2) 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用锤子敲完了用勺子敲) 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 (3) 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用鸡蛋敲了一次桌子鸡蛋碎了,以后不敢用鸡蛋敲) 顺应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4)平衡:同化与顺应导致的适应,是机体暂时达到平衡,但这只是下一个较高水平平衡运动的开始。 平衡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 心理发展的阶段: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人的动作图式经过不断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形成了本质不同的心理结构,也就是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 发展阶段年龄核心能力 感知运动阶段0-2 客体永久性 前运算思维阶段2-7 象征思维,自我中心 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 守恒、可逆性、客体依赖性 形式运算阶段12-15 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阶段15~ 辩证思维

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汇总

第一章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述 发展心理学把儿童定义为0-18岁的发展中的人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是指从发展的角度研究心理产生和发展规律的心理科学,包括三个分支: 儿童发展心理学只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的一部分,但却是核心的部分。

原因:由此年龄段在人发展中的重要性决定——儿童期是人的一生中生理、心理发展速度最快,对人影响最大,可塑性最强的时期。 儿童发展的基本内容:1、认知的发展 2、情绪和意志的发展 3、个性的发展 4、生理和动作的发展 通常把儿童认知发展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自然现象的认知发展 二是社会认知发展 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是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包括能力、气质、性格、动机、信念等。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内容: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5、提出指导和帮助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意义:1、帮助人们正确了解儿童 2、为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3、为与儿童有关的其他工作提供指导 4、丰富心理学的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一)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 (二)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三)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四)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从中世纪开始,大致经历了三种模式。 1、主要效应模式完全否定环境的作用(遗传决定论)高尔顿霍尔的复演说 完全否定遗传的作用(环境决定论)华生 2、相互作用模式皮亚杰心理图式通过同化与顺应的机制 3、交互作用模式萨莫夫和山德勒 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连续论强调发展上的量变强调发展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 阶段论强调发展上的质变 现在的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发展是量变、质变的统一体 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儿童生来就能积极地探索周围世界,主动与他人交往,认为发展的原动力来源于机体的内部。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劳伦兹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有两大因素起直接的推动作用:自然主义教育运动和进化论的影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编写《世界图解》 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 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尔——论教育》 进化论的影响达尔文《一个婴儿的传略》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以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普莱尔被誉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成熟势力说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双生子爬楼梯成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 格塞尔总结出三个重要的观点: 1.发展是遗传因素的主要产物;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考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超出预期策:是从情感维度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策略。它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学材料,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2.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3.记忆策略:是指主体对自己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和由主体所使用的那些能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或认知活动。 4.元记忆:是人们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包括元记忆知识和元记忆监控。 5.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即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的刺激)在儿童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6.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 优点: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质变的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反复测量时间较长 7.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察觉、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 8.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

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9.文化比较法:不同文化间比较,可以了解人类发展是否存在普遍性规律,防止将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得出的结论过度类化;了解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0.儿童(小学生)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小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 1.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①遗传与环境的问题②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问题 ③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④发展的质变和量变 2.注意的品质包括哪些方面? ⑴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小学生注意的广度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 ?女生注意广度高于男生。 ⑵注意的稳定性 —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 ?年龄—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中年级学生可达25分钟左右,高年级可保持30分钟左右; ?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及刺激的性质,呈现方式有关; ?性别—女性注意的稳定性高于男生。 ⑶注意的分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