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全套教学设计及随堂练习

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全套教学设计及随堂练习
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全套教学设计及随堂练习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教学设计及随堂练习

课标要求: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感受分类方法对化学学科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根据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用及其发生的条件;通过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能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能正确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通过查阅资料等手段,浓度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3.感悟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

难点: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1.从图书馆中的能快速查找到所需要的图书或从超市中的能快速挑选到所

需要的商品

2.实验教师能从药品室中顺利地拿到自己所需用的试剂或用品

新知学习指导

阅读

提出问题: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有哪

两种

阅读教材第20页至21页有关内容

思考

交流

提出问题:请尝试对所学的化学物质

和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化学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化合物分为氧化物、酸、碱、盐

(各类物质都还可以再分类)

化学反应可分为化合、分解、置换和

复分解四种基本类型

归纳

整理

不论是对化学物质还是对化学反应所进行的分类,都是依据一定的分类标准。

分类标准不同,则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思考

讨论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如按组成、能

否电离、结构)对化合物进行分类

化合物(根据组成)

化合物(能否电离)

化合物(根据结构)

新知学习思考

讨论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比较:从有无固定

组成和结构、有无固定熔沸点、化学

性质等方面

纯净物混合物

有固定组成和结

无固定组成和结

有固定熔沸点无固定熔沸点

保持该种物质的

化学性质

保持原有物质各

自的化学性质

学习

探究

归纳

总结

一类物质可能有多种不同的树状分类

法,各种树状分类法间的交叉现象在

所难免,这就是交叉分类法

学习

探究

归纳

总结

树状分类法便于知识的积累和记忆,

也是化学上常用的分类方法

板书设计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化合物的分类

2.化学反应的分类

3.交叉分类法

4.树状分类法

巩固练习:

1.下列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A.CuO+H2Cu+H2O

B.C+2CuO2Cu+CO2

C.Fe2O3+3CO2Fe+CO2

D.Fe+CuSO=FeSO+Cu

2.下列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的是()

A.2CO+O22CO2

B.CaO+H2O=Ca(OH)2

C.C+H2O CO+H2

D.CO2+Ca(OH)2=CaCO3↓+H2O

3.下列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氧元素的是()

①水②酸③碱④盐⑤氧化物

A.①

B.①⑤

C.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⑤

4.一定由三种元素组成的是()

A.氧化物

B.碱

C.酸

D.盐

5.下列物质既是钠盐,又是硫酸盐的是()

A.NaOH

B.Na2SO4

C. Na2CO3

D.K 2CO3

碱酸盐酸性氧化物

A 纯碱盐酸烧碱二氧化硫

B 烧碱硫酸食盐一氧化碳

C 苛性钠醋酸石灰石水

D 苛性钾碳酸苏打三氧化硫

7.下列物质:①H2O②NaCl ③H2SO4 ④Ca(OH)2⑤Fe3O4 ⑥CuSO4·5H2O ⑦HNO3⑧AgNO3

⑨NaHCO3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__,属于碱的是_______

属于酸的是_________,属于盐的是___________

8.从铁、盐酸、氧气、水、硝酸银溶液五种物质中选出一种或两种作反应物,按下列要求的反应类型各写一个化学方程式

(1)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置换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复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我们已经知道了许许多多的物质。如氯化钠、氧化镁、硫酸铜、碳酸钙、金属钠、氯气、氢气、氧气、硫酸、金属铜、硫单质、二氧化硫、硫酸钙、氯化铁、硝酸钾、二氧化氮、氨气、二氧化硅、碘化钾等。(1)请从多角度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并说明你的分类标准。

(2)制作物质分类的示意图,再举出一些你知道的种类别的具体物质。

备课参考

1.练习答案:1.C

2.AC

3.C

4.B

5.C

6.D

7.①⑤④③⑦②⑥⑧⑨

8.3Fe+2O2Fe3O4H2O H2↑+O2↑

Fe+2HCl=FeCl2+H2HCl+AgNO3=AgCl↓+HNO3

2.备课资料:

公孙龙是战国时期平原君的食客。一天他牵了一匹白马出关被阻,公孙龙便以白马不是马的命题与之辩论,守关的人辩不过他,公孙龙就牵着马出关去了(或曰未能出关)。公孙龙说:“白马非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夫言色则形不当与,言形则色不宜从,今合以为物,非也。如求白马于厩中,无有,而有骊色之马,然不可以应有白马也。不可以应有白马,则所求之马亡矣;亡则白马竟非马。

公孙龙白马非马的论断,从颜色和形状两个方面把“马”和“白马”说成两个概念,从逻辑上讲是偷换概念,但从分类方法上可以说是颜色和形状分别对物质进行分类而得到的结论。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2.认识丁达尔效应

3.逐步探究胶体与浊液、溶液的区别

4.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胶体及其主要性质

难点:丁达尔效应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新课导入 1.从学过的溶液组成导入

2.从纳米科技简介导入

新知学习指导

阅读

提出问题:什么是分散系、分散质

和分散剂?

阅读教材第22页有关内容

归纳

整理

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

(或多种)物质里所得到的体系。

被分散的物质叫分散质,容纳分散质的物

质叫分散剂。

思考

讨论

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

它们之间的能使方式有哪些,并各

举一两例

分散质分散剂举例

气体气体空气

液体气体云、雾

固体气体烟灰尘

气体液体泡沫

液体液体牛奶、酒精溶液

固体液体糖水、油漆

气体固体泡沫塑料

液体固体

固体固体有色玻璃、合金归纳

小结

分散系具有多样性

学习

探究

分散系的分类(按分散质粒子的大

小)

思考

讨论

三种分散系性质的比较:

分散系

分散质粒

子大小

主要特征

粒子能否通

过半透膜

粒子能否

通过滤纸

举例浊液>100nm 不均一、不稳定不能不能泥浆水

溶液<1nm 均一、稳定能能盐酸

胶体1~100nm 均一、介稳定不能能蛋清

新知学习归纳

小结

1.溶液是常见的一种分散系,溶质是分散质,溶剂是分散剂

2.油状物质分散到水中可形成乳浊液;不溶于水的固体分散到水中可形成悬

浊液

实验

探究

Fe(OH)3胶体的制备:指导操作

操作1:向沸水中滴加少量饱和FeCl3溶

液,继续煮沸

现象:体系变红褐色

操作2:用激光笔分别照射得到的红褐色

液体与CuSO4溶液,并进行比较

前者:体系中有一条光亮的“通路”

后者:溶液中无光亮的“通路”

归纳

总结

丁达尔效应: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在胶体内部产生一条光亮“通路”的现象

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溶液和胶体

实验

探究

与上表结论对比:胶体粒子能透过

滤纸

1.将上述得到的Fe(OH)3胶体和泥浆水进

行过滤

Fe(OH)3胶体过滤后得到的液体与原体系

无明显差异;泥浆水过滤后得澄清透明的

液体

2.用激光笔照射Fe(OH)3胶体过滤后得到

的液体:有丁达尔效应

思考

讨论

1.日常生活中的丁达尔效应

2.如果没有丁达尔效应地球上将

是什么情形?

自学

指导

纳米科技与胶体化学

阅读教材、

课后查阅资料

板书设计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

2.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的分散系

3.丁达尔效应

4.纳米科技与胶体化学简介

巩固练习:

1.胶体和其它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

A.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B.是不是一种稳定的体系

C.会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D.粒子不没有带电荷

2.“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nm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

①是溶液②是胶体③能产生丁达尔效应④能透过滤纸⑤不能透过滤纸⑥静置后会析出黑色沉淀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③④⑥

3.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属于纳米级的是()

A.溶液

B.悬浊液

C.胶体

D.乳浊液

4.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向胶体中加入蔗糖溶液,产生聚沉现象

B.一束可见光透过胶体时,产生丁达尔效应

C.用渗析的方法“净化”胶体时,使用的半透膜只能让分子通过

D.胶体能够吸附阴离子和阳离子,故在电场的作用下,会产生电泳现象

5.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胶体外观不均匀

B.胶体带电荷,所以会产生电泳现象

C.胶粒能透过滤纸

D.胶体不稳定,静置后容易产生沉淀

6.Fe(OH)3胶体带正电荷的原因是()

A.在电场作用下,Fe(OH)3胶粒向阴极定向移动

B.Fe3+带正电荷

C. Fe(OH)3带负电荷,吸引阳离子

D. Fe(OH)3胶粒吸附了阳离子

7.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溶液显电中性,胶体带有电荷

B.胶体能透过半透膜,但不能透过滤纸

C.可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

D.电泳实验说明了胶体微粒带有电荷

8.不能用胶体的知识解释的现象是()

A.豆浆中加入石膏做豆腐

B.一支钢笔使用两种不同牌号的墨水,易出现堵塞

C.向Fe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会出现红褐色

D.在海水与河水交界处,易形成三角洲

9.某胶体遇盐卤或石膏水易发生凝聚,而与食盐水或硫酸钠溶液不易发生凝聚,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胶体粒子直径约为1~100nm

B.此胶体粒子带有电荷

C.与BaCl2溶液或Fe(OH)3胶体可发生凝聚

D.Na+使此胶体凝聚的效果不如Ca2+、Mg2+

10.已知土壤胶体粒子带负电,在土壤中施加含氮质量相同的下列化肥,肥效最差的是()

A.(NH4)2SO4

B.NH4HCO3

C. NH4NO3

D. NH4Cl

11.在Fe(OH)3胶体中加入Na2SO4饱和溶液,由于_______离子的作用,使胶体形成了沉淀,这个过程称为_______

12.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液体变为________色,得到的是_________,用此分散系进行下列实验:(1)将其装入U型管中,用石墨电极接通直流电,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阴极附近的颜色________,这说明

________________,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__

(2)向其中加入饱和(NH4)2SO4溶液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向其中滴入过量稀硫酸,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提纯此分散系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参考

1.练习答案:1.A

2.B

3.C

4.A

5.D

6.D

7.B

8.C

9.B 10.C

11.SO42-凝聚或聚沉12.红褐胶体(1)加深胶体粒子带电荷电泳

(2)产生沉淀电解质溶液使胶体发生了凝聚(3)先出现红褐色沉淀后沉淀溶解开始加入稀硫酸时,胶体发生聚沉生成Fe(OH)3,当酸过量时,又将Fe(OH)3沉淀溶解

2.备课资料:

胶体的凝聚:胶体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分散系。由于胶体粒子可以通过吸附而带电荷,同一种胶粒带有相同的电荷,它们之间的相互排斥使得脱粒不容易聚集,胶粒所作的布朗运动也使胶粒不容易聚集成较大的颗粒而沉降。但如果给予一定的条件使胶体中的粒子聚集成较大的颗粒,就会形成从分散系中析出。这个过程叫胶体的凝聚。通常使胶体凝集的方法有:

(1)加热:可使胶粒布朗运动速率加快,胶粒相互碰撞的机会增多,从而使之聚集成较大颗粒而沉降。(2)加入电解质:往胶体中加入某些电解质,由于电解质电离生成的阳离子或阴离子中和了胶粒所带的电荷,使胶体聚集生成沉淀析出。

(3)加入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不同的胶粒吸附带不同电荷的离子,如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吸附阳离子,使胶体带正电荷;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的胶粒吸附阴离子,使胶粒带负电荷。当两种带相反电荷的胶体混合,也会因胶粒所带电荷发生中和,而使胶体凝聚。

第二节离子反应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2.通过对酸、碱、盐电离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3.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讨论酸、碱、盐的电离情况,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本质

难点:电解质的概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在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有一类反应大多是在溶液中进行的。请大家回忆是哪类反应?并思考参加这类反应的物质的组成特点。

学习

新知学习

实验

探究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投影:

1.Cu 、NaOH 、KNO3 、蔗糖在下列三种情

形下能否导电,为什么?

①固体__________

②水溶液(Cu除外)_______

③熔化_________

2.HCl 、H2SO4 、酒精在下列情形下能否导电,

为什么?

①液态(纯净物)___________

②水溶液_____________

回忆初中所学物质导电性实验,针对题组展

开小组讨论交流,并小结发言:

Cu在固态或熔化时都能够导电,因为金属中

存在自由电子。

NaOH、KNO3在固态时不导电,因为阴、

阳离子不能自由移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

态下能够导电,因为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

HCl、H2SO4作为液态纯净物时,全部由分子

构成,不能导电;当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

作用下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故而能够导

电。

而蔗糖和酒精在上述情形下都不能够导电,

因为二者既不存在自由电子又不能电离产生

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归纳

思考

1.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

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

的化合物

思考:Cu和NaCl溶液是不是电解质?为什

么?

归纳

整理

⑴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指的都是化合物,应为纯净物

⑵单质、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新知学习

思考

交流

电解质溶于水或熔化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电离及电离方程式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26有关NaCl电离的介绍内

容及图2-9

投影:

⑴能发生电离的物质类别:______________

⑵电离的条件(与通电有无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电离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电离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电离的表示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后填写投影中的空白:

酸、碱、盐或电解质

溶于水或受热熔化,与通电无关

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

电解质溶于水或熔化时离解生成自由移动的

离子的过程叫做电离

电离方程式:用化学式和离子符号来表示电

解质电离过程的式子

思考

交流

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情况是怎样的呢?其电离

方程式如何书写?

每位同学分别列举酸、碱、盐各三种,小组

交流之后分类汇总,然后选三个组的代表在

黑板上一组写所列举的酸、一组写所列举的

碱、一组写所列举的盐。

检查

小结

将分类错误的予以更正,并从每类中选取三种能

够完全电离的物质让学生书写电离方程式

分别书写三种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写完之后在小组内互批互改

更正学生板演电离方程式中的不当之处

思考

交流

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酸、碱、盐的本质讨论:酸、碱、盐的电离有无共同点?归纳

整理

⑴. 酸: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⑵. 碱: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⑶.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应用

实践

可让学生判断右题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已知NaHSO4=Na++H++SO42-,据此判断

NaHSO4属于哪类物质?

学习

探究

电解质溶于水形成的溶液与其它溶液有什么本

质的区别呢?

投影:今有100mL1mol/L Al2(SO4)3溶液

①写出Al2(SO4)3的电离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溶液中阳离子数目为_________,阴离子

数目为________________

溶液中正电荷总数为___________,负电荷总

数为_______________

归纳

整理

4. 电解质溶液的特点

⑴导电性(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⑵电中性(电荷守恒)

板书设计第二节离子反应

一.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1. 电解质: 非电解质:

2. 电离及电离方程式 电离:

电离方程式:

3.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 ⑴. 酸: ⑵. 碱: ⑶. 盐:

4. 电解质溶液的特点

⑴ 导电性(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⑵ 电中性(电荷守恒)

巩固练习

1.下列状态的物质,既能导电又属于电解质的是( )

A. 氯化镁晶体

B. 氯化钠溶液

C. 液态氯化氢

D. 熔融氢氧化钾 2. 下列物质中导电性能最差的是( )

A. 石墨棒

B. 固体氧化钾

C. 盐酸

D. 熔融氢氧化钠 3. 下列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导电,但不是电解质的是( )

A. 铝

B. 食盐

C. 硫酸

D. 蔗糖 4. 仅能在水溶液中导电的电解质是( )

A. KOH

B. KNO 3

C. NH 4HCO 3

D. 酒精 5. 下列物质的水溶液中存在溶质分子的是( )

A. HCl

B. NaOH

C. Na 2CO 3

D. 蔗糖 6. 下列电离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

A. H 2SO 4=2H ++SO 42-

B. NH 4NO 3 =NH 4++NO 3-

C

. N a 2

C O 3

=N a +CO 32- D. Ba(OH)2=Ba

2++2OH - 7. 下列关于电解质的判断中,正确的观点是( )

A.

在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物质 B. 在熔融或溶液中能够导电的物质 C.

在熔融或溶液中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D. 在熔融和溶液中都能导电的化合物 8. 下列电离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 Ca(OH)2 =Ca 2++2(OH -)

B. FeCl 3=Fe 2++3Cl -

B. H 2SO 4 =H 2++SO 42- D. Al 2(SO 4)3 =2Al 3++3SO 4

2- 9. 设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关于0.2mol/L Ba(NO 3)2溶液不正确的说法是( )

A. 500 mL 溶液中的阴、阳离子总数为0.3N A

B. 500 mL 溶液中NO 3-

离子浓度为0.2mol/L C. 500 mL 溶液中Ba 2+离子浓度为0.2mol/L

D. 500 mL 溶液中NO 3-

离子总数为0.2N A 10.在_______中或在_______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电解质溶液之所以能够导电,是由于它们

在溶液中发生了___________,产生了________。电离时生成的_______________离子全部是_____的化合物叫做酸;生成的________离子全部是________的化合物叫做碱;生成________和_______的化合物叫做盐。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Cu ②H 2SO 4 ③NaOH ④NaCl ⑤CaO ⑥CO 2 ⑦CaCO 3 ⑧H 2

备课参考:

1.练习答案:1.D

2.B

3.A

4.C

5.D

6.C

7.C

8.D

9.B 10.水溶液熔化电离自由

移动的离子阳氢离子阴氢氧根离子金属离子酸根离子酸电离产生的氢离子与碱电离产生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11.②③④⑤⑦

2.备课参考:

电解质非电解质

定义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化合物类型离子化合物(强碱、盐),强极性共价化

合物

非极性共价化合物,弱极性共价化合物、大多

数有机物

能否直接

电离

溶于水或熔融时,能直接电离溶于水或熔融时,不能直接电离

通电时的

现象

溶于水或熔融时能导电溶于水或熔融时不能导电

实例H2SO4、HF、CaO、CaCO3等CO2、SO3、NH3、CH4等

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相同点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都能电离,都能导电,与溶解度无关

不同点电离程度完全电离部分电离

电离过程不可逆过程可逆过程,存在电离平衡

表示方法电离方程式用“===”

电离方程式用“”

水溶液中粒

子存在形式

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不存在电解质

分子

既有电离出的阴、阳离子,又有电解质

分子

实例绝大多数盐:NaCl、BaSO4等

强酸:H2SO4、HCl等

强碱:Ba(OH)2、Ca(OH)2等弱酸:H2CO3、CH3COOH等弱碱:NH3·H2O、Cu(OH)2等极少数盐:

第二节离子反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2.初步学会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

3.将实验探究与讨论交流密切结合,通过比较、归纳、分析、综合,加深对离子反应概念及其反应条件的

理解

4.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快乐,养成务实求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难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书写三组电离方程式:HCl、H2SO4、HNO3 NaOH、KOH、Ba(OH)2 KNO3、NaCl、AgNO3

新知学习学习

探究

引导分析混合液中的离子数目有无

增减,并引导讨论原因

1.若将100mL 1mol·L-1 KNO3溶液与

100mL 1mol·L-1 NaCl溶液混合,求

混合液中的离子种类及数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将100mL 1mol·L-1 AgNO3溶液与

100mL 1mol·L-1 NaCl溶液混合,求

混合液中的离子种类及数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

归纳

第1种情况中,混合液里含有K+、NO3-、Na+、Cl-四种离子各0.1mol,说明这些离子在溶液中是共存的,相互之间没有反应;而第2种情况中,溶液里仅存在NO3-、Na+两种离子各0.1mol,原因是0.1mol Ag+与0.1mol Cl-恰好结合生成了难溶的AgCl沉淀

思考

讨论

提出问题:什么是离子反应

如上述2中在溶液中电解质电离产生的

离子之间所发生的反应

指导

阅读

提出问题: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并思考讨论

实验

探究

实验现象

1.向盛有5mL CuSO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5mL

NaCl溶液

无明显现象

2.向盛有5mL CuSO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5mL

BaCl2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新知学习总结

归纳

CuSO4溶液与NaCl溶液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只是CuSO4电离出来的Cu2+、SO42-与NaCl电离出来的Na+、Cl-的混合;而CuSO4溶液与BaCl2溶液则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BaSO4沉淀:

CuSO4+BaCl2=CuCl2+BaSO4↓

学习

探究

进行学法指导

CuSO4=Cu2++SO42-

BaCl2=Ba2++2Cl-

CuSO4+BaCl2=CuCl2+BaSO4↓

Cu2++SO42-+Ba2++2Cl-=Cu2++2Cl-+ BaSO4↓

SO42-+Ba2+=BaSO4↓

总结

归纳

当CuSO4溶液与BaCl2溶液混合时,Cu2+和Cl-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而SO42-和Ba2+之间则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难溶的BaSO4白色沉淀,CuSO4溶液与BaCl2溶液反应的实质就是SO42-和Ba2+反应生成BaSO4沉淀(如上式)

思考

讨论

提出问题:离子方程式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

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学习

探究

要求写几个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

程式并试写它们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NaOH+HCl=NaCl+H2O

KOH+HCl=KCl+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2KOH+H2SO4=K2SO4+2H2O

离子反应方程式都是:

H++OH-=H2O

总结

归纳

上述四个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各不相同,但它们的离子方程式却都是相同的,酸碱中和的实质是酸电离出来的H+与碱电离出来的OH-结合生成了H2O 学习

探究

从上例四个中和反应引导

不仅可以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

且还可以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实验

探究

实验现象结论或解释

①Na2SO4溶液+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Ba2++SO42-=BaSO4↓

②Na2CO3溶液+HCl溶液放出气泡CO32-+2H+=CO2↑

③NaOH溶液(酚酞)+盐酸溶液红色消失H++OH-=H2O

归纳

总结

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生成水

板书设计二、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1.离子反应:

2.离子方程式:

3.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巩固练习:

1.下列各组反应中,不能用同一个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 )

A.盐酸分别与NaOH溶液、Ca(OH)2溶液反应

B.硫酸分别与NaOH溶液、Ba(OH)2溶液反应

C. 硝酸分别与Na2CO3溶液、K2CO3溶液反应

D. 锌分别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

2.不能用离子方程式CO32-+2H+=CO2↑+H2O表示的是( )

A. Na2CO3+2HCl=2NaCl +CO2↑+H2O

B. NaHCO3+HCl=NaCl +CO2↑+H2O

C. K 2CO3+H2SO4=Na2SO4 +CO2↑+H2O

D. K2CO3+2HNO3=2KNO3 +CO2↑+H2O

3.下列离子方程式错误的是()

A.铁与稀硫酸反应:2Fe+6H+=2Fe3++3H2↑

B.盐酸与氢氧化钡溶液:H++OH-=H2O

C.碳酸钙与稀硝酸:CaCO3+2H+=2Ca2++ CO2↑+H2O

D.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Cu2++SO42-+Ba2++2OH-=Cu(OH)2↓+BaSO4↓

4.在pH=1的无色为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NH4+、Mg2+、SO42-、Cl-

B. Ba2+、K+、OH-、Cl-

C.Al3+、MnO4-、SO42-、Cl-

D.Na+、Cu2+、Cl-、Ba2+

5.对四种无色溶液进行离子检验,检验结果如下,其中明显不正确的是()

A. SO32-、OH-、Cl-、K+

B. Na+、NO3-、OH-、Cl-

C. K+、Na+、NO3-、Cl-

D. K+、CO32-、H+、Ba2+

6.将两种物质的溶液相混合,有魄白色沉淀生成,加入稀硝酸后,沉淀消失并有气泡生成,再加入AgNO3溶液,又生成白色沉淀,则这两种物质是()

A.MgCl2和Na2CO3

B.K2SO4和BaCl2

C.NaOH和CuSO4

D. K2CO3和Ca(NO3)2

7.离子方程式CO32-+2H+=CO2↑+H2O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实现该离子反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某溶液中可能存在下列阴离子:Cl-、SO42-、CO32-中的一种或几种

(1)当溶液中存在大量H+时,________________不能在溶液中大量存在

(2)当溶液中存在大量Ag+时,________________不能在溶液中大量存在

(3)当向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能生成白色沉淀,则原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

为了进一步确定的溶液中存在哪种离子,可继续向溶液中加入_______________,通过观察

_______________再作出进一步的判断。

备课参考

1.练习答案:1.B

2.B

3.A

4.A

5.D

6.A

7.可溶性碳酸盐与强酸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Na2CO3+2HCl=2NaCl +CO2↑+H2O

8. (1)CO32-(2)Cl-、SO42-、CO32-(3)SO42-、CO32-至少有一种;稀硝酸;沉淀是否部分溶解或全部溶解或都不溶解

2.备课资料:

1.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1)生成难溶物质或微溶物:如SO42-与Ag+、SO42-与Ca2+、CO32-与Mg2+等生成微溶物导致离子反应

发生

(2)生成气体或挥发性物质:如NH4+与OH-、H+与、CO32-、HCO3-、S2-、HS-、

SO32-、HSO3-等之间发生离子反应

(3)生成弱电解质:如H+与CH3COO-、CO32-、S2-、SO32-、F-等生成弱酸;OH-与NH4+、Cu2+、Fe3+

等生成弱碱;H+与OH-生成水(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

2.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步骤:

(1)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2)拆:将化学式中易溶于水且能完全电离的物质拆写成阴、阳离子符号;而难溶于水、难电离、气体、

水、单质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3)删:删去方程式等号两边重复的离子

(4)查:检查是否满足元素原子守恒、反应前后电荷守恒等。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根据化合价变化分析、判断、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2.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准确描述概念、比较辨析概念的能力

3.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科学的态度,勇于探索的品质学习化学,并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变化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

难点:用化合价变化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1.从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如:食物的腐败、钢铁的生锈、燃料的燃烧等现象导入

2.从学生写初中学过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实例导入

知学习

知学习思考

交流

列举几个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

实例

⑴这两类反应的分类标准是什

么?

⑵得氧者氧从何处来?失氧者氧

向何处去?

氧化反应是物质得到氧的反应,还原反应是物质失去氧

的反应,如在中,CuO失去

氧的同时,H2得到氧

辩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辩论:

正方: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不是独立进行的。

反方: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可以分别独立进行。

总结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犹如生活中的“买”和“卖”的关系,它们尽管表现不同,彼此对立,但它们又是相伴而生,同时进行,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有氧化必有还原,我们称之为氧化还原反应。

归纳

整理

投影:

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分析

⑴氧化反应

⑵还原反应

⑶氧化剂

⑷还原剂

⑸氧化还原反应

⑴氧化反应:物质得到氧的反应

⑵还原反应:物质失去氧的反应

⑶氧化剂:提供氧的物质

⑷还原剂:接受氧的物质

⑸氧化还原反应:有得氧失氧的反应

活动

探究

检查小结人类很早就已经学会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如火的使用、

金属的冶炼等。炼铜就是利用还原剂将铜从化合物中还

原出来。

分析下列两种炼铜方法的异同。

比较:Cu都是从化合物中被还原出来,C和Fe与之相

对应,在反应中被氧化。但第二个反应中不存在得氧失

氧的情况。

指导学生分析反应前后元素化合

价变化情况

换个角度,将以上反应中的各元素化合价标注出来,并

分析反应前后的变化。

思考

讨论

完成教材P30“思考与交流” 1.请分析下列反应中各元素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

化,如何变化?

2.是否只有得氧、失氧的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

检查

小结

从已知的氧化还原反应来看,凡是失氧的元素其化合价会降低,即被还原;凡是得氧的元

素其化合价会升高,即被氧化。可见氧化还原反应与元素化合价升降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而得氧失氧只不过是其中的特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是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不断向

前发展的。

归纳

整理

投影:从元素化合价升降的角度

分析(特征)

⑴氧化反应

⑵还原反应

⑶氧化剂

⑷还原剂

⑸氧化还原反应

⑴氧化反应: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

⑵还原反应: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

⑶氧化剂: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

⑷还原剂: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物质

⑸氧化还原反应: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

归纳

总结

氧化还原反应不局限于存在得氧失氧的反应,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

反应。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思考

讨论

下列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预习

作业

为什么氧化还原反应一定伴随元素

化合价的变化呢?

复习初中所学化合价相关知识,并预习教材P31~P32

有关内容。

板书设计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一、从电子得失的观点分析二、从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分析

1.氧化反应: 1.氧化反应:

2.还原反应: 2.还原反应:

3.氧化剂: 3.氧化剂:

4.还原剂: 4.还原剂:

5.氧化还原反应: 5.氧化还原反应:

巩固练习:

1.下列反应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但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Fe+CuSO4=FeSO4+Cu

B.Fe2O3+3CO2Fe+3CO2

C.AgNO3+NaCl=AgCl↓+NaNO3

D.2KMnO4K2MnO4 +MnO2 +O2↑

2.下列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CaCO3CaO+CO2↑

B.Na2O+H2O=2NaOH

C.Na2CO3+H2SO4=.Na2SO4+CO2↑+H2O

D.MnO2+4HCl MnCl2+Cl2↑+2H2O

3.下列变化需要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的是()

A.NaOH→NaCl

B. H2SO4→H2

C. HCl→Cl2

D. CaCO3→CO2

4.在下列反应中,水既不作氧化剂,又不作还原剂的是()

A.2Na+2H2O=2NaOH+H2↑

B. Na2O=2NaOH

C. H2O H2↑+O2↑

D.C+H2O CO+H2

5.下列变化过程一定属于还原反应的是()

A. HCl→MgCl2

B. Na→Na+

C.CO→CO2

D.Fe3+→Fe2+

6.下列反应氯元素只被氧化的是()

A.5Cl2+I2+6H2O=10HCl+2HIO3

B.MnO2+4HCl MnCl2+Cl2↑+H2O

C.2Cl2+2Ca(OH)2=CaCl2+Ca(ClO)2 +2H2O

D.2HClO2HCl+O2↑

7.分析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的变化,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1)2Fe+3Cl22FeCl3氧化剂_________还原剂___________

(2) CuO+CO Cu+CO2氧化剂_________还原剂___________

(3)2Al+3H2SO4=Al2(SO4)3+3H2↑氧化剂_________还原剂___________

(4) 2KClO32KCl+3O2↑氧化剂_________还原剂___________

备课参考

1.练习答案:1.B

2.D

3.C

4.B

5.D

6.B

7.(1)Cl2 Fe (2) CuO CO

(3)H2SO4Al(4) KClO3 KClO3

2.资料选用: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的意义

我们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金属,都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从矿石中提炼而得到的。如制造活泼的有色金属要用电解或置换的方法;制造黑色金属和别的有色金属都是在高温条件下用还原的方法;制备贵重金属常用湿法还原,等等。许多重要化工部的制造,如合成氨、合成盐酸、接触法制硫酸、氨气体法制硝酸、食盐水

电解制烧碱等等,主要反应也是氧化还原反应。石油化工里的催化去氢、催化加氢、链烃氧化制羧酸、环氧树脂的合成等等也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在农业生产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是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施入土壤的肥料的变化,如铵态转化为硝态氨,SO42-转化为H2S等,虽然需要有细菌起作用,但就其实质来说了,也是氧化还原反应。土壤里铁或锰的氧化态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作物的营养,晒田和灌田主要就是为了控制土壤里的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

我们通常应用的干电池、蓄电池以及在窨技术上应用的高能电池都发生着氧化还原反应,否则就不可能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把电能转变成化学能。

人和动物的呼吸,把葡萄糖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通过呼吸把储藏在食物的分子内的能,转变为存在于三磷酸腺苷(A TP)的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这种化学能再供给人和动物进行机械运动、维持体温、合成代谢、细胞的主动运输等所需要的能量。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的燃烧更是供给人们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大量的热。

由此可见,在许多领域里都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我们引导学生学习和逐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对于他们今后参加生产、走向社会等都是有意义的。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6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案 课题金属的化学性质年级高中化学必修一 授课对象授课教师刘时间2016年月日 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加深对基本的理解和对化学反应规律的认识 学习重点难点钠的物理性质和钠的氧化、铁的化学性质、Fe与水反应原理、铝和强碱的反应 教学过程 S (归纳)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钠( sodium)的物理性质: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是热和电的良导体,质软,密度小,熔点低。 2、钠与氧气的反应: (1) 缓慢氧化:4 Na+O2==2Na2O [探究实验3-2]钠在空气中加热(2) 2Na +O2 △ Na2O2 [科学探究]铝的性质探究 3、其它常见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2Mg+O2点燃2MgO 4 Al+3O2点燃 2 Al2O3 3Fe + 2O2点燃Fe3O4 规律小结:一般金属+O2金属氧化物3Fe + 2O2点燃Fe3O4 金属+Cl2最高价金属氯化物2Fe +3Cl2点燃2FeCl3 金属+S 低价金属硫化物Fe +S 点燃FeS 二、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观察实验3-3]钠与水反应 1、钠与水的反应:2 Na +2H2O ==2NaOH +H2↑ 2 Na +2H2O ==2NaOH +H2↑ 离子方程式:2Na +2H2O==2Na++2OH―+H2↑ 2、金属铁与水的反应:3Fe +4H2O (g) △ Fe3O4 +4H2 失2 e- 得2e-

3Fe + 2O2点燃Fe3O4 [讲]除了能被氧气氧化外,金属还能被氯气、硫等具有氧化性的物质所氧化,生成相应的氯化物或硫化物。 [概念]规律小结: 一般金属+O2金属氧化物 金属+Cl2最高价金属氯化物 金属+S 低价金属硫化物 例如:3Fe + 2O2点燃 Fe3O4 2Fe +3Cl2点燃2FeCl3 Fe +S 点燃FeS [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金属钠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与氧气反应和铝箔在空气中加热的反应情况。同时我们利用铝在空气中的化学特性,可以把铝制成日常用的铝制品。 钠与水反应 实验步骤: 1、用镊子取一小块钠置于滤纸上,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绿豆大的一粒,其余放回原瓶。 2、在小烧杯中加一小半水,并将切下的钠粒投入小烧杯中,观察实验现象 3、反应结束后向烧杯中滴入1-2滴酚酞试剂,观察溶液的变化。 [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解释 浮在水面上钠的密度比水小 熔成银白色小球钠是银白色金属,熔点低,且反应放热 小球四处游动并发出嘶嘶响声生成气体推动小球游动反应剧烈且放热 滴入酚酞溶液变红色有碱性物质生成[概念]1、钠与水的反应 2 Na +2H2O ==2NaOH +H2↑[问]从氧化还原角度分析反应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2.化学计量之间的转化关系 (1)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摩尔质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 (2)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n= M m = NA N =Vm V =C B ×V (3)有关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守恒):C (浓)·V (浓)==C (稀)·V (稀) (4)溶质质量分数(W )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 )的转化:(注意其中的单位换算) 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 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及误差分析 (1)容量瓶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仪器,其常用规格有50 mL 、100 mL 、250 mL 、500 mL 、1000 mL 等,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其规格,如500 mL 容量瓶。并且使用前一定要检查其是否漏水。 (3)误差分析 由公式知,凡是溶质的物质的量减少或使溶液体积增大的操作,都会使c 偏低,反之偏高。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1.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将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①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将化学反应分为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 ③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2.电解质和离子反应 (1)电解质的相关概念 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②电离:电离是指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③酸、碱、盐是常见的电解质 酸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为H+的电解质;碱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为OH-的电解质;盐电离时产生的离子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或铵根离子。 (2)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①复分解反应实质上是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 ②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有沉淀生成、有气体生成和有水生成。只要具备这三个条件中的一个,复分解反应就可以发生。 ③在溶液中参加反应的离子间发生电子转移的离子反应又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3)离子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离子方程式更能显示反应的实质。通常一个离子方程式不仅能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能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一般依照“写、拆、删、查”四个步骤。一个正确的离子方程式必须能够反映化学变化的客观事实,遵循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如果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总数还必须相等。 (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3.氧化还原反应 升 失 氧 还,降 得 还 氧 (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 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共用电子对偏移)的化学反应,它的基本特征是反应前后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2)氧化剂和还原剂 反应中,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是氧化剂;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是还原剂。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 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3)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总数必定相等,化合价升高、降低的总数也必定相等。 4.分散系、胶体的性质 (1)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2)胶体和胶体的特性 ①分散质粒子大小在1nm~100nm 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胶体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属于介稳体系。

高一化学_必修1_苏教版_专题_知识点重点难点总结笔记(完整版)

苏教版化学必修1 专题知识点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物质的分类(可按组成、状态、性能等来分类) 物质的转化(反应)类型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2. 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电子发生转移 判断依据: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注意:a.“e-”表示电子。 b.双线桥法表示时箭头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箭头起止为同一种元素, 应标出“得”与“失”及得失电子的总数。 c.失去电子的反应物是还原剂,得到电子的反应物是氧化剂 d.被氧化得到的产物是氧化产物,被还原得到的产物是还原产物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比较:氧化剂+ 还原剂→ 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性:氧化剂> 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 还原产物 (2)从元素化合价考虑: 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如Fe3+、H2SO4、KMnO4等; 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Fe2+、S、Cl2等; 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如金属单质、Cl-、S2-等。 (3)根据其活泼性判断: ①根据金属活泼性: 对应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减弱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对应的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 ②根据非金属活泼性: 对应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Cl2Br2I2S 对应的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 (4) 根据反应条件进行判断: 不同氧化剂氧化同一还原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氧化剂的氧化剂越强;不同还原剂还原同一氧化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如:2KMnO4 + 16HCl (浓) = 2KCl + 2MnCl2 + 5Cl2↑ + 8H2O MnO2 + 4HCl(浓) =△= MnCl2 + Cl2↑ + 2H2O 前者常温下反应,后者微热条件下反应,故物质氧化性:KMnO4 > MnO2 (5) 通过与同一物质反应的产物比较: 如:2Fe + 3Cl2 = 2FeCl3Fe + S = FeS 可得氧化性Cl2 > S 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1、溶液的颜色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汇总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汇总 1、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BaCl2 + Na2SO4 ==== BaSO4↓+ 2NaCl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CaCl2 + Na2CO3 ===== CaCO3↓ + 2NaCl 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4、木炭还原氧化铜: 2CuO + C 高温 2Cu + CO2↑ 5、铁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Fe + CuSO4 ===== FeSO4 + Cu 6、氯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aCl2 + Na2CO3 ===== CaCO3↓+ 2NaCl 7、钠在空气中燃烧:2Na + O2 Na2O2 钠与氧气反应:4Na + O2 ==== 2Na2O 8、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 + 2H2O ==== 4NaOH + O2↑ 9、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10、钠与水反应:2Na + 2H2O ==== 2NaOH + H2↑ 11、铁与水蒸气反应:3Fe + 4H2O(g) ==== Fe3O4 + 4H2↑ 1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 13、氧化钙与水反应:CaO + H2O ==== Ca(OH)2 14、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15、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2O3 + 6HCl ===== 2AlCl3 + 3H2O 16、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2O3 + 2NaOH ===== 2NaAlO2 + H2O

2019高一化学必修一教案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对Na2O和Na2O2性质的探究,掌握Na2O2的重要化学性质及用途。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用途;初步学会实验探究过程中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采用对比的方法,学会从同类化合物找出性质的差异性、相似性,形成规律性的知识的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实验对比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教学与探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运用对比教学,培养学生对比研究的思维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培养善于合作的科学品质,树立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性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Na2O2与H2O,Na2O2与CO2的反应及碳酸钠、碳酸氢钠与酸的反应 【教学过程】 【设置情境】同学们,俗话说“水火不相容”。水可以用来灭火,那水可不可以用来生火呢?今天,我给大家做一个小魔术,叫“滴水生火”,大家看好了 【实验演示】滴水生火 【提问】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 【讨论】叙述观察到的现象 【引入】奥妙是什么?——过氧化钠,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钠的重要化合物。首先学习钠的氧化物 【提问】(1)钠有哪些氧化物? (2)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颜色、状态以及化合价是怎样的? (3)氧化钠有哪些化学性质 【学生】书写氧化钠与水、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过渡】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一种钠的氧化物,接下来继续学习钠的另一种氧化物——过氧化钠 【问题引导】过氧化钠有怎样的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实验3-5:探究Na2O2和水反应 操作+现象 初步结论 把水滴入少量的Na2O2中,现象_____________;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1全册基本内容梳理 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臵,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三、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 AgNO3、稀HNO3 产生白色沉淀 Cl-+Ag+=AgCl↓ SO42- 稀HCl、BaCl2 白色沉淀 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 把含有6.02 ×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 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 n =N/NA

高一化学必修一专题一

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 【课标内容】 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2. 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3.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4.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5.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教学目标】 1. 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认识比较 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2. 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 3. 知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初步学会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之间的简单计算。 4. 知道固、液、气态物质的一些特性。初步学会运用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5. 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6.能用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等概念解释一些实际的问题。

7.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8.知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初步学会书写离子方程式。 【课时安排】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物质的量1课时 物质的聚集状态, 物质的分散系1课时 【课题】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2、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3、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4、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本节关于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内容正好可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学生正确的唯物主义物质观 【教学重点】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类型 【教学难点】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类型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教学过程】 一、物质的分类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答案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答案 第四章非金属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 第一节(P80课后习题) 1.(1)⑧⑩(2)④⑤⑥⑦⑨(3)①②③④ 2. 材料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玻璃透明、坚硬、熔点高、不溶于水稳定。其实能与HF、NaOH溶液反应。陶瓷不透明、坚硬、熔点高、不溶于水稳定。跟玻璃一样,与HF、NaOH溶液反应。 3.Na2SiO3 + H2SO4 + H2O = H4SiO4↓+Na2SO4H4SiO4 = H2SiO3 + H2O (注:从水溶液里析出的硅酸其实都是原硅酸H4SiO4,书上为了简便,就把它写成了硅酸) 4.B(注:SiO2+4HF = SiF4↑+2H2O;NaOH与SiO2的反应太慢,故并不选D。)5.玻璃、石英、陶瓷里都含有大量的SiO2,熔融烧碱时有: SiO2+2NaOH=Na2SiO3+H2O反应发生,对坩埚造成腐蚀。 6.河沙主要成分是石英,其化学成分为SiO2晶体,属于原子晶体,非常坚硬,可以做磨料。 7.SiO2+2NaOH=Na2SiO3+H2O、Na2CO3+SiO2高温Na2SiO3+CO2↑(注:其实水玻璃是指Na2SiO3的水溶液,并非Na2SiO3本身,Na2SiO3叫“泡花碱”。)8.半导体。用于二极管、三极管及集成电路(IC)生产。 9.(1)还原剂(2)化合反应置换反应还原剂 (3)SiO2(沙滩物质)—— Si(粗)—— Si(纯)——集成电路产品如电脑(用户) 10.(1)同:最外层电子数都是4;异:电子层数不同。二者为同主族元素。(2)晶体硅的结构与金刚石的结构非常相似,二者的硬度都很大,熔点都很高。但碳元素的另一单质石墨由于结构的关系,却很软。 (3)CO2、SiO2由于结构关系,物理性质差异非常大。CO2常温下为气体,而SiO2为非常坚硬的固体。但二者的化学性质非常相似,如都是酸性氧化物,可与碱反应,都具有一定的氧化性,能被C还原等。 11.(1)n(Na2O):n(CaO):n(SiO2)= ::=1:1:6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高一化学必修I 第1章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制备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让学生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明确现代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3.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科学的主要分支以及在高中阶段将要进行哪些化学模块的学习,以及这些课程模块所包含的内容。 4.使学生了解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技能,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探究课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悟出学好化学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化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化学高科技产品及技术介绍,激发学生的科学审美感和对微观世界的联想,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化学审美创造力。 3.介绍我国科学家在化学科学的贡献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社会”、“化学与职业”等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与化学有关地社会问题,引领学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 【教学过程】 [电脑展示] Chemistry ----- What? Where? How? [引言] 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面对生机勃勃、变化无穷的大自然,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物质构成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自然界?物质是怎样形成的?物质是如何变化的?怎样才能把普通的物质转化成更有价值的物质?或许你也在思考,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化学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情景一:溶洞景观图片(其它图片可以自己收集补充)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期末试卷及答案

高一化学(必修一)期末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O:16 Na:23 S:32 Cu:64 N:14 Cl:35.5 Fe:56 Ba:137 第I卷(选择题,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3分,共60分) 1、当钠、钾等金属不慎着火时,可以用来灭火的是:() A、水 B、煤油 C、沙子 D、泡沫灭火剂 2、在自然界中,既有以化合态存在,又有以游离态存在的元素是() A、碳 B、硅 C、镁 D、铝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mol N2的质量是14g B、H2SO4的摩尔质量是98 g C、H2O的摩尔质量是18 g /mol D、1mol HCl的质量是36.5 g /mol 4、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于同一溶液中的是( ) A.CO32-、H+、Na+、NO3-B.H+、Ag+、Cl-、SO42- C.K+、Na+、OH-、NO3-D.Ba2+、Ca2+、SO42-、OH- 5、下列离子反应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铁与稀硫酸反应Fe+2H+====Fe3++H2↑ B.二氧化碳与水反应CO2+H2O====2H++CO32- C.碳酸钡与盐酸反应CO32—+2H+====H2O+CO2↑+Ba2+ D.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2OH—+Cu2+====Cu(OH)2↓ 6、下列物质中既能导电,又属于强电解质的一组物质是() A.石墨、醋酸溶液、食盐晶体B熔融状态的KOH、熔融状态的NaCl C.稀H2SO4、NaOH溶液、纯HNO3D.液氨、石灰水、水银

高一化学上学期教案-必修一【人教版】第一章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3)用完酒精灯,不可用嘴吹灭,必须用灯帽盖灭,并盖两次。 (4) 不慎洒出的酒精若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谎,应立即用湿抹布或沙子扑盖。 3.着火和烫伤的处理、化学灼伤的处理、如何防止中毒、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方法等。 着火烫伤时应该先冷敷。浓硫酸灼伤时先用干布小心拭去浓硫酸,再用大量的水冲洗。 [讲]刚才同学们发表了很多关于实验安全应该注意的事项,那么大家还要注意常用的危险化学标志。请见课本P4。 [讲]实验安全是为避免受到意外伤害的保障,要想我们的探究实验取得成果,我们还必须遵守实验的有关原则、安全措施及正确的操作方法。 [板书]1、遵守实验室规则 2、了解安全措施 3、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过渡]以上是我们做实验必须遵守的一些注意事项,正确我们学习几种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思考与交流]淘金者是利用什么方法和性质将金子从沙里分离出来?如果有铁屑和沙混合物,你用什么方法将铁屑分离出来? (沙里淘金是从含金量相对较大的沙里淘金。根据金是游离态存在,密度比沙大的性质,可以用水洗法将金子从沙里分离出来。 如果是沙和铁屑的混合物,可以用物理方法用磁铁吸取的方法将二者分离出来。) [过]以上我们用的都是较简单的物理方法,大多数分离与提纯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一些新的方法。 [板书]二、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 1、基本概念: 物质的分离:将混合物中各物质通过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把各成分彼此分开的过程。物质的提纯:把混合物中的杂质除去,以得到纯净物的过程。 2、操作原则: 四原则: (1)不增------提纯过程中不增加新的杂质 (2)不减------不减少欲被提纯的物质一些安全内容的记录,学生能认识到安全实验的重要性,为以后的实验安全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认识各图标的意义。 学生阅读P4注意问题1、2、3,学生回答实验注意问题,教师穿插、补充、完善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超全总结

化学必修1知识点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i、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常见物质除杂方法

①常见气体的检验

②几种重要阳离子的检验 (l)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或橙色的甲基橙试液变为红色。 (2)K+用焰色反应来检验时,它的火焰呈浅紫色(通过钴玻片)。 (3)Ba2+能使用稀硫酸或可溶性硫酸盐溶液产生白色BaSO4沉淀,且沉淀不溶于稀硝酸。(4)Al3+能与适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Al(OH)3絮状沉淀,该沉淀能溶于盐酸或过量的NaOH溶液。 (5)Ag+能与稀盐酸或可溶性盐酸盐反应,生成白色AgCl沉淀,不溶于稀HNO3,但溶于氨水,生成[Ag(NH3)2] (6)NH4+铵盐(或浓溶液)与NaOH浓溶液反应,并加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蓝试纸变蓝的有刺激性气味NH3气体。 (7)Fe2+能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Fe(OH)2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沉淀。或向亚铁盐的溶液里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加入少量新制的氯水后,

(完整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一、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的物理量之一,用n 表示 2、意义:把一定数目的微观粒子与宏观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它表示的是物质中所含粒子的多少-分子、原子、离子、质子、电子。 3.注意:“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全称,是一个专有名词,不能当成物质的数量或质量来理解,不得随意增减。 二、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 1、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1摩尔:含有与0.012Kg 12C 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的粒子数,该物质的物质的量为1mol 。它表示的是物质中微粒的个数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比值。 =粒子数目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 A N N n = 2、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 单位:mol -1(/ mol ) 数值:0.012kg 12C 中所含12C 原子的个数(kg kg 2610993.1012.0-?) 近似值:6.02×1023mol -1 (6.02×1023/ mol ) 3、适用范围: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不能应用于宏观物质。(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在使用时必须标明微观粒子的种类,如1molH 、1molH+。不能用摩尔数代替物质的量。 三、摩尔质量 如何由物体质量求出微观粒子个数呢? 物质质量?→?? 物质的量?? ?→??A N 粒子个数 单个粒子质量很难称量,但大量粒子总质量可称量。(分子质量约10-26~10-25 kg ,若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总质量约为10-3~10-2kg ,即1g ~10g ) 1、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即每摩尔粒子所具有的质量,用M 表示 m M n ==物质质量摩尔质量粒子物质的量 2、单位:()()mol kg mol kg mol g mol g //,11--??或 3、摩尔质量的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质量。 即:H 2O 分子量为18,H 2O 的摩尔质量为18g/mol 4、相关计算 例题1. 1 mol 水分子中含有约 个水分子(6.02×1023) 0.5mol O 2中含有约 个O 2分子(3.01×1023) 2 mol H +中含有约 个H +(1.204×1024) 2. 在反应X+2Y=R+2M 中,已知R 和M 的摩尔质量之比为22:9,当1.6克X 与Y 完全反应后,生成4.4克R ,则在此反应中Y 和M 的质量之比为( ) A 、16:9 B 、23:9 C 、32:9 D 、46:9 3.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摩尔是基本物理量之一 B 、1mol 氯分子的质量是71g C 、0.5mol 硫酸的质量是49g D 、0.006kg 碳原子的物质的量是0.5mol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超全总结

化学必修1知识点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i、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 和KNO3混合物。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常见物质除杂方法 ②几种重要阳离子的检验 (l)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或橙色的甲基橙试液变为红色。

(4)Al3+能与适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Al(OH)3絮状沉淀,该沉淀能溶于盐酸或过量的NaOH溶液。(5)Ag+能与稀盐酸或可溶性盐酸盐反应,生成白色AgCl沉淀,不溶于稀HNO3,但溶于氨水,生成[Ag(NH3)2](6)NH4+铵盐(或浓溶液)与NaOH浓溶液反应,并加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蓝试纸变蓝的有刺激性气味NH3气体。 (7)Fe2+能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Fe(OH)2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沉淀。或向亚铁盐的溶液里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加入少量新制的氯水后,立即显红色。 (8)Fe3+能与KSCN溶液反应,变成血红色Fe(SCN)3溶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Fe(OH)3沉淀。(9)Cu2+蓝色水溶液(浓的CuCl2溶液显绿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的Cu(OH)2沉淀,加热后可转变为黑色的CuO沉淀。含Cu2+溶液能与Fe、Zn片等反应,在金属片上有红色的铜生成。 ③几种重要的阴离子的检验 (1)OH-能使无色酚酞、紫色石蕊、橙色的甲基橙等指示剂分别变为红色、蓝色、黄色。 (2)Cl-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的AgCl沉淀,沉淀不溶于稀硝酸,能溶于氨水,生成[Ag(NH3)2]+。 (3)Br-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淡黄色AgBr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4)I-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黄色AgI沉淀,不溶于稀硝酸;也能与氯水反应,生成I2,使淀粉溶液变蓝。(5)SO42-能与含Ba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4沉淀,不溶于硝酸。 (6)SO32-浓溶液能与强酸反应,产生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该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3沉淀,该沉淀溶于盐酸,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 (7)S2-能与Pb(NO3)2溶液反应,生成黑色的PbS沉淀。 (8)CO32-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的BaCO3沉淀,该沉淀溶于硝酸(或盐酸),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CO2气体。 二、常见事故的处理 三、化学计量 ①物质的量 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 单位摩尔符号 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A表示。约为6.02x1023 N 公式:n= NA ②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分子量 m 公式:n= M ③物质的体积决定:①微粒的数目②微粒的大小③微粒间的距离 V 公式:n= Vm 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④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⑤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符号CB 单位:mol/l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目录及知识整合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教材整合(共4个专题个10单元31节)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一、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移去“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二、物质的量 三、物质的聚集状态(删去“1mol物质体积的计算”) 四、物质的分散系(移去“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 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一、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移去“萃取、分液”) 二、常见物质的检验(移去“Cl-、SO42-检验、焰色反应”) 三、溶液的配制及分析 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删去一或与二合并)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三、原子核的组成 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一、氯气的生产原理 二、氯气的性质(加上“Cl-检验”) 三、氧化还原反应(加上“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四、溴、碘的提取(加上“萃取、分液”) 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 一、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加上“焰色反应”) 二、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 三、离子反应(加上“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 四、镁的提取及应用 专题3 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第一单元从铝土矿到铝合金(重点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一、从铝土矿中提取铝 二、铝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 三、铝及铝合金 第二单元铁、铜的获取及应用(重点铁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一、从自然界获取铁和铜 二、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第三单元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重点硅及二氧化硅的性质) 一、硅酸盐矿物与硅酸盐产品 二、二氧化硅与信息材料 专题4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重点浓硫酸的特性) 一、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二、硫酸的制备和性质(加上“SO42-检验”) 三、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一二的复习) 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含氮化合物(重点氮氧化物、硝酸的性质) 一、氮氧化物的产生和转化(一二合并) 二、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三、硝酸的性质 一、教材整合的整体思路是:由于学生基础底,知识薄,教学中特别注重初中知识的复习与高中知识的衔接。前期关注“点”即“知识点、考点”;中期过渡到“线”即“知识链”;后期到“面”即“知识网”,使学生将知识用“块”的立体形式来构建学科模块,以便学生认知、理解、运用学科知识。 二、教材整合的整体原则:将相关知识合并,将一些无所谓的过渡性内容删除,将重点知识加以强化。 三、教材整合的具体操作: 专题一:大量移去理论性知识。移去理由:我校学生初中化学知识几乎空白,没有初中知识支撑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无疑难如登天,费时费力。 专题二:加上专题一中移去的理论性知识。加上理由:专题二在学习了具体元素化合物知识后马上加上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了就用自然而然,省时省力。 这样“一删一加”在不影响知识掌握的情况,省去了不少时间,而且易教易学。 专题三、专题四:删去无所谓的过渡、与衔接,学会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是关键。所以均整合为: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以学生记忆、应用练习为主。这样专题三、四会省去不少时间,而且不影响知识的学习。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超全总结--新版

高一化学必修-知识全点 第一章从科学实验中学习化学 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 和KNO3混合物。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常见物质除杂方法 ②几种重要阳离子的检验 (l)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或橙色的甲基橙试液变为红色。

(2)K+用焰色反应来检验时,它的火焰呈浅紫色(通过钴玻片)。 (3)Ba2+能使用稀硫酸或可溶性硫酸盐溶液产生白色BaSO4沉淀,且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4)Al3+能与适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Al(OH)3絮状沉淀,该沉淀能溶于盐酸或过量的NaOH溶液。(5)Ag+能与稀盐酸或可溶性盐酸盐反应,生成白色AgCl沉淀,不溶于稀HNO3,但溶于氨水,生成[Ag(NH3)2](6)NH4+铵盐(或浓溶液)与NaOH浓溶液反应,并加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蓝试纸变蓝的有刺激性气味NH3气体。 (7)Fe2+能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Fe(OH)2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沉淀。或向亚铁盐的溶液里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加入少量新制的氯水后,立即显红色。 (8)Fe3+能与KSCN溶液反应,变成血红色Fe(SCN)3溶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Fe(OH)3沉淀。(9)Cu2+蓝色水溶液(浓的CuCl2溶液显绿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的Cu(OH)2沉淀,加热后可转变为黑色的CuO沉淀。含Cu2+溶液能与Fe、Zn片等反应,在金属片上有红色的铜生成。 ③几种重要的阴离子的检验 (1)OH-能使无色酚酞、紫色石蕊、橙色的甲基橙等指示剂分别变为红色、蓝色、黄色。 (2)Cl-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的AgCl沉淀,沉淀不溶于稀硝酸,能溶于氨水,生成[Ag(NH3)2]+。 (3)Br-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淡黄色AgBr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4)I-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黄色AgI沉淀,不溶于稀硝酸;也能与氯水反应,生成I2,使淀粉溶液变蓝。(5)SO42-能与含Ba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4沉淀,不溶于硝酸。 (6)SO32-浓溶液能与强酸反应,产生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该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3沉淀,该沉淀溶于盐酸,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 (7)S2-能与Pb(NO3)2溶液反应,生成黑色的PbS沉淀。 (8)CO32-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的BaCO3沉淀,该沉淀溶于硝酸(或盐酸),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CO2气体。 二、常见事故的处理 三、化学计量 ①物质的量 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 单位摩尔符号 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A表示。约为6.02x1023 N 公式:n= NA ②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分子量 m 公式:n= M ③物质的体积决定:①微粒的数目②微粒的大小③微粒间的距离 V 公式:n= Vm 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教案 一、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引入物质的量的必要性 2、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3、阿伏伽德罗常数及其应用。 4、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粒子数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两个基本公式的应用。课时安排:约15~20分钟二、教学目标知 识与技能: 1、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认识到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掌握摩尔质量的概念。 2、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掌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过程与方法: 1.培养逻辑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2.培养 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三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在讲解今天的内容之前,老师先考考大家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请问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啊?学生答: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嗯,是这样的!物质就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组成的。那么这些粒子之间有什么 共同点呢?学生答:都很小,都在不停地运动… 对!它们都很小!我们知道,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分子、原子或离子之间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但是这些微粒都太小,显然我们是不能一个一个将它们取出来进行反应吧!那大家告诉我,在实验室里我们是怎 样取用物质来进行化学反应的啊?学生答:天平称固体的质量,量 筒量液体的体积。嗯,虽然我们说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微 利之间按一定比例进行的。但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是称取一定质量(g)或者量取一定体积(mL)的化学物质来进行我们需要的化学反应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微观粒子的数目和物质宏观的质量或者体积之 间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的。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探讨它们之间的 这种联系!板书课题:物质的量嗯,老师现在遇到了一个小麻烦,现在老师的粉笔用完了,所以呢,只有再买一些。可是粉笔好小啊,一支支的数好麻烦啊!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呢?学生答: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