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化学基本概念 专题质量检测

专题1化学基本概念 专题质量检测
专题1化学基本概念 专题质量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7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化学科学需要借助化学专用语言来描述,现有下列化学用语:①Cl-的结构示意图;②羟基的电子式;③HClO的结构式:H—Cl—O;

④NaHCO

3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NaHCO

3

===Na++H++CO2-

3

;⑤碳酸氢铵与足量的

氢氧化钠溶液混合:HCO-

3+OH-===CO2-

3

+H

2

O;⑥二氧化硅的分子式为SiO

2

;⑦原

子核内有10个中子的氧原子:18

8

O。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⑦B.④⑤⑥

C.②③④⑥ D.②③⑤⑥⑦

解析:HClO的结构式为H—O—Cl,③错误;NaHCO

3

为弱酸的酸式盐,电离

方程式为NaHCO

3===Na++HCO-

3

,④错误;碳酸氢铵中NH+

4

也能与OH-反应,⑤错

误;二氧化硅中每个Si原子与4个O原子结合,形成空间网状结构,因此二氧

化硅中只有Si和O原子,不存在SiO

2

分子,⑥错误。

答案:A

2.下列关于物质的分类、性质、用途说法全部正确的是( )

A.水玻璃—混合物氨水—弱碱

B.油脂—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有机玻璃—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C.二氧化硅—半导体材料硅单质—光纤材料

D.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性碳酸钠溶液—碱性

解析:氨水是混合物,一水合氨是弱碱,A不正确;油脂不是高分子化合物,B不正确;二氧化硅是光纤材料,硅单质是半导体材料,C不正确。高锰酸钾溶液具有强氧化性,碳酸钠因水解而使溶液显碱性,D正确。

答案:D

3.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5℃时,1.0 L pH=7的NH

4Cl和NH

3

·H

2

O混合溶液中,OH-数为10-7N A

B.足量的铜与含2 mol H

2SO

4

的浓硫酸充分反应,可生成N A个SO2分子

C.28 g C16O与28 g C18O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14N A

D.1 mol·L-1碳酸钠溶液中阴离子总数小于0.1 N A

解析:A选项,c(OH-)=10-7mol·L-1,故OH-数目为10-7N A;B选项,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的浓度逐渐减小,最终生成二氧化硫的物质的量小于1 mol;

28 g C18O的物质的量小于1 mol,所含质子数小于14N A;D项中溶液体积不定,1 mol·L-1碳酸钠溶液中阴离子总数无法确定。

答案:A

4.[双选题]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A.硫化亚铁溶于稀硝酸中:

FeS+2H+===Fe2++H

2

S↑

B.NH

4HCO

3

溶于过量的NaOH溶液中:

NH +

4+HW-

3

===MH

3

·H

2

O+CO2-

3

+H

2

O

C.少量SO

2

通入次氯酸钠溶液中:

ClO-+SO

2+H

2

O===HClO+HSO-

3

D.大理石溶于醋酸中:CaCO

3+2CH

3

COOH===Ca2++2CH

3

COO-+CO

2

↑+H

2

O

解析:Fe2+和S2-都具有还原性,可被硝酸氧化而不生成Fe2+和H

2

S,A错误。

NaOH过量,OH-与NH+

4和HCO-

3

都反应,离子方程式为NH+

4

+HCO-

3

+2OH-===NH

3

·H

2

O

+CO2-

3+H

2

O,B正确。ClO-可与SO

2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错误。CaCO

3

是难溶物,

醋酸是弱酸,均不拆写,醋酸钙是易溶于水的盐,拆写,D正确。

答案:DB

5.[双选题]相对分子质量为M的气态化合物V L(标准状况),溶于m g水中,得到质量分数为w%的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密度为ρg·cm-3,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对分子质量M=22.4 m×w% 1-w%V

B.物质的量浓度c=

ρV MV+22.4 m

C.溶液的质量分数w%=

MV 22.4 m MV

D.溶液密度ρ=

cM 1000×w

解析:由c =1000ρw %

M

知D错误;由公式c=

n

V

知,c=

V 22.4

V 22.4×M+m×10-3÷ρ

1 000ρV

MV+22.4m

,B错误;由w%=

V

22.4

×M

m+

V

22.4

×M

MV

22.4m+MV

知C正确,将此式变换后即可得到A项中的式子。

答案:AC

6.下列各组离子在碱性条件下能大量共存,而在强酸性条件下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Mg2+、Na+、SO2-

4

、Cl-

B.K+、CO2-

3、Cl-、NO-

3

C.Na+、K+、NO-

3、SO2-

3

D.NH+

4、Na+、SO2-

4

、NO-

3

解析:碱性条件下,Mg2+、NH+

4

与OH-不共存,A、D不符合题意;强酸性条

件下CO2-

3与H+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NO-

3

(H+)具有强氧化性能与SO2-

3

发生氧化

还原反应,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答案:C

7.美日科学家因在研究“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获得

了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钯的化合物PdCl

2

通过化学反应可用来检测有毒气体

CO,该反应的反应物与生成物有:CO、Pd、H

2O、HCl、PdCl

2

和一种未知物质X。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中转移的电子为1 mol时,生成2 mol物质X

B.未知物质X为CO

2

C.反应中CO作还原剂

D.题述反应条件下还原性:CO>Pd

解析:钯的化合物PdCl

2通过化学反应可用来检测有毒气体CO,说明PdCl

2

作反应物,可知Pd化合价降低,那么CO中碳元素化合价升高,发生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为:CO+PdCl

2+H

2

O===CO

2

+Pd↓+2HCl。X物质为CO

2

,CO作还原剂,Pd

为还原产物,故还原性:CO>Pd;反应中转移的电子为1 mol时,生成1/2 mol 物质X,故A项错误。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8分)

8.(12分)2011年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九省市遭遇冬旱。水是组成生命体的重要化学物质,有关水的反应有很多。

(1)水分子自身作用会生成阴、阳两种离子,其中阴离子的电子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在由水电离产生的c(H+)=1×10-14mol·L-1的溶液中,①NH+4、Al3+、

Br-、SO2-

4,②Na+、Mg2+、Cl-、NO-

3

,③K+、Ba2+、Cl-、NO-

3

,④K+、Na+、HCO-

3

SO 2-

4四组离子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________(填序号)。

(3)在下列反应中,水仅作氧化剂的是________(填字母,下同),水既不作氧化剂又不作还原剂的是________。

A .Cl 2+H 2O

HCl +HClO

B .2Na 2O 2+2H 2O===4NaOH +O 2↑

C .CaH 2+2H 2O===Ca(OH)2+2H 2↑

D .3Fe +4H 2O=====高温

Fe 3O 4+4H 2

(4)下图是某品牌饮用矿泉水标签的部分内容,请认真阅读标签内容后计算。

①该矿泉水中镁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最大值是________;

②一瓶合格的这种矿泉水中硫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不能超过________ mol 。

答案:(1)[×·

O H]- (2)③

(3)CD AB

(4)①2×10-4mol·L -1 ②1×10-4

9.(15分)有一瓶澄清的溶液,其中可能含有H+、NH+

4

、Mg2+、Ba2+、Al3+、

I-、NO-

3、CO2-

3

、SO2-

4

、AlO-

2

,取该溶液进行以下实验:

(1)取pH试纸检验,溶液呈酸性,可以排除________________的存在。

(2)取出部分溶液,加入少量CCl

4及数滴新制氯水,经振荡后CCl

4

呈紫红色,

可以排除________的存在。

(3)另取出部分溶液逐滴加入NaOH溶液,使溶液由酸性逐渐变为碱性,反应过程中均无沉淀产生,则又可排除________的存在。

(4)取出部分上述碱性溶液加入Na

2CO

3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有

________的存在,可以排除________的存在。

解析:(1)CO2-

3和AlO-

2

水解均使溶液显碱性,故CO2-

3

和AlO-

2

均不能存在于酸

性溶液中。

(2)根据实现现象,说明原溶液中含有I-、而I-具有强还原性,在酸性条件

下与NO-

3不能共存,即原溶液中不含NO-

3

(3)若含有Mg2+和Al3+,则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过程中会有沉淀产生,根据

实验现象可排除这两种离子的存在。

(4)由题意确定原溶液中含有Ba2+,而Ba2+与SO2-

4

不能共存,故原溶液中无

SO2-

4

答案:(1)CO2-

3、AlO-

2

(2)NO-

3

(3)Mg2+、Al3+

(4)Ba2+SO2-

4

10.(15分)2011年3月11日13时45分,日本发生9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10公里,地震引发海啸及伤亡。灾区重建面临多种困难,其中饮水安全是重要问题之一。高铁酸钾是一种重要的绿色净水剂,具有净水和消毒双重功能。某课外学习小组设计如下方案制备高铁酸钾:

(1)高铁酸钾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推测它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

(2)在次氯酸钠(NaClO,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溶液中加入烧碱固体形成碱性环境,将研磨的硝酸铁少量多次地加入到上述溶液中,冰浴中反应1 h。发生

的离子反应为2Fe3++3ClO-+10OH-===2FeO2-

4+3Cl-+5H

2

O,氧化剂是________。

将KOH加入到反应后的溶液搅拌半小时。静置,抽滤粗产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为2KOH+Na

2FeO

4

===K

2

FeO

4

+2NaOH,根据复分解反应原理,高铁酸钠的溶解度

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高铁酸钾的溶解度。

(3)在强碱性溶液中,高铁酸钾能将亚铬酸钾(KCrO

2)氧化为铬酸钾(K

2

CrO

4

),

生成的铬酸盐溶解酸化后,得到的重铬酸钾(K

2Cr

2

O

7

)用(NH

4

)

2

Fe(SO

4

)

2

的标准溶液

滴定,以二苯胺磺酸钠为指示剂。到达滴定终点时,溶液由紫色变为淡绿色(+6

价铬转化成+3价铬),有关离子方程式为FeO2-

4+CrO-

2

+2H

2

O===CrO2-

4

Fe(OH)

3↓+OH-,2CrO2-

4

+2H+===Cr

2

O2-

7

+H

2

O,2Cr

2

O2-

7

+6Fe2++14H+===2Cr3++

6Fe3++7H

2

O

现称取5.00g高铁酸钾样品于烧杯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钾溶液,加入稍过量

的KCrO

2

,充分反应后,转移到250 mL容量瓶中,定容,量取25.00 mL,再用

稀硫酸酸化,用0.1000 mol·L-1的(NH

4)

2

Fe(SO

4

)

2

标准溶液滴定,用去标准溶液

33.33 mL。计算上述实验制得的样品中,高铁酸钾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4)明矾、硫酸铁、高铁酸钾都能净水,简述高铁酸钾净水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解析:(1)高铁酸钾中铁为+6价,最高价态,铁通常为+3、+2价,所以,高铁酸钾具有强氧化性;

(2)在该反应中,次氯酸钠是氧化剂;复分解反应向溶解度较小的方向进行,高铁酸钾的溶解度小于高铁酸钠的溶解度;

(3)根据离子方程式得到关系式:K

2FeO

4

~3Fe2+,

n(Fe2+)=0.1000 mol·L-1×0.1 L 3

n(K

2FeO

4

)=

0.01000

9

mol,

w(K

2FeO

4

)=

0.01000 mol

9

×198 g·mol-1×

1

5.00 g×

25.00 mL

250 mL

×100%=

44.0%。

(4)从两个方面分析高铁酸钾处理水过程;高铁酸钾具有强氧化性;能杀菌消毒,本身被还原成Fe3+,铁离子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铁胶体,能净水。

答案:(1)+6 强氧化性(2)NaClO 大于

(3)44.0% (4)高铁酸钾能杀菌消毒,其还原产物Fe3+水解生成氢氧化铁胶体粒子能吸附悬浮物,起净水作用

11.(16分)若X、Y两种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同一主族,且相隔一个周期。

在一定条件下有下列反应(未配平):X m+Y n+H

2O―→HXO

3

+HY。已知m=n>0请

回答:

(1)该反应的还原剂的电子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配平上述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3)若某化学反应如下:(未配平)

KX+Y n+H

2O―→KXO

3

+X m+HY+KY

①若KXO

3

和X m的化学计量数均为1,则Y n的化学计量数为____________。

②在下面化学式上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KX+Y n+H

2

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4)已知:在反应中,若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发生在同一分子内部处于同一化合价的同种元素上,使该元素的原子(或离子)一部分被氧化,另一部分被还原。

这种自身的氧化还原反应称为歧化反应。实验室模拟KXO

3

的制法如下:

①在进行步骤Ⅰ实验时,有学生主张电解装置用U形管,有的学生主张用烧杯,你认为用哪种仪器更合适________(填名称)。

②步骤Ⅰ的阴极电极反应式为(用化学式表示):____________。

③步骤Ⅰ中生成NaYO

3

的歧化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用化学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④步骤Ⅱ中向NaYO

3的溶液中加入粉末状的KY,搅拌后生成KYO

3

。已知有2

L 3 mol·L-1的NaYO

3

溶液,则至少需要加入________ mol KY粉末可将溶液中

的YO-

3沉淀至浓度变为0.1 mol·L-1。[已知K

sp

(KYO

3

)=0.366,计算结果保留两

位小数,加入KY粉末后溶液体积不变]

解析:(1)由生成物HY中元素Y的化合价为-1可判断X和Y均为卤族元素,再结合题中信息可知X是碘,Y是氯,同时可得m=n=2。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I

2+5Cl

2

+6H

2

O===2HIO

3

+10HCl。

(3)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可知Y n的化学计量数为4,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可

以表示为

(4)①为了让电解NaCl溶液过程中阳极产物Cl

2

和阴极产物NaOH充分接触,因此选用烧杯更好。

②步骤Ⅰ的阴极电极反应式为2H++2e-===H

2↑或2H

2

O+2e-===2OH-+H

2

↑。

③步骤Ⅰ中两个歧化反应方程式为:

Cl

2+2NaOH===NaCl+NaClO+H

2

O,

3Cl

2+6NaOH===5NaCl+NaClO

3

+3H

2

O。

④根据方程式NaClO

3+KCl KClO

3

+NaCl可知,反应需n(KCl)=

n(NaClO

3

)=6 mol,溶液中过量c(K+)=3.66/0.1=3.66 mol·L-1,即n(KCl)=7.32 mol,故共需n(KCl)=13.32 mol。

答案:

(2)I

2+5Cl

2

+6H

2

O===2HIO

3

+10HCl

(4)①烧杯

②2H++2e-===H

2

↑或

2H

2O+2e-===2OH-+H

2

③3Cl

2+6OH-===5Cl-+ClO-

3

+3H

2

O ④13.32

化学基本概念及其学习(精)

化学基本概念及其学习 一、关于化学基本概念 化学概念是对一类化学是事物的概括,是反应物质在化学运动中特有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它反映着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如“分子”,属于化学学科的一个基本概念,此概念反映了所有分子的共同特性----一种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 和其他学科的概念一样,完整的化学概念通常由概念的名称、概念的例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三个部分组成。 (1)概念的名称——用以表达概念的一种符号。如“分子”这一“符号”就是概念的名称; (2)概念的例证——指的是概念所指的同类事物。如水分子(h2o)、氧分子(o 2)等都是分子的一个例证,被称之为“正例”(属于“分子”这一类);而氢原子(h)、氧原子(o)等不属于分子,则被称为“反例”。 (3)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指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外延——指该类事物所涉及的范围。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概念内涵的属性越多越具体,则概念的外延就越小。以“分子”的概念为例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如水分子(h2o)、氧分子(o2)。 加粗、下划线部分为概念的名称;加粗部分为概念的内涵,下划线部分为外延,倾斜部分就是分子概念的例证。 化学概念很多。在中学化学基本概念体系中,化学概念是以物质结构知识为主线,把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概念,由个别到一般、简单到复杂。化学基本概念分为化学知识方面概念和化学技能方面的概念。知识方面的概念包括物质组成(如化合物烷、羧酸等)、结构(如分子、原子、化学键、同分异构体等)、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以及“化学计量”(摩尔、式量、ph、物质的量等)、化学用语(电子式、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6个方面;而化学技能方面包含化学实验(常见的仪器和操作等)和化学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有机化学计算等)两个部分。 二、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 1、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化学概念习得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概念的形成;另一是概念的同化。 (1)、以自下而上习得概念的方式——概念的形成。这种习得方式是指通过接触概念的例证的过程中获得概念的内容。它又可以分成两种形式:(1)通过接触正、反例证但不对概念的定义性特征进行分析——非分析性的习得方式。如初中化学中“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习得。课本通过例举蔗糖、淀粉、纤维素、油脂、蛋白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正、反例证,指出前五者、后三者分别是人类生存所必须、非必须的物品,指出前者是“有机化合物”;(2)通过接触正反例证并抽取例证的共同特征的方式——分析性习得。如初中“分子”概念的学习,就是通过具体的事例,指出分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中的变化,然后进行揭示,得出分子的具体概念。还有象高一新教材中气体摩尔体积的学习,教材安排也是采用这种模式。

专题综合测试5

专题综合测试(五) 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指出:1952年至1956年4年间,北京大学的科研项目有100项,1956年到1957年有400项。1958年8月1日开始算起,只用了40天的时间,科研成果就达到了3 406项,其中达到或超过国际水平的有119项,属于国内首创的有981项。这表明()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双百”方针推动了科技发展 C.科技领域出现了“大跃进” D.科技工作者具有非凡创造力 解析:根据干时间“1958年8月1日开始算起”分析,此时正处于“大跃进”时期,题干现象是“大跃进”在科技领域的表现,因此应选C项。 答案:C 2.1965年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为此,毛泽东给郭沫若写信表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毛泽东的意见体现了() A.“百家争鸣”的方针 B.“百花齐放”的主张 C.“文化革命”的观点 D.“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解析:从题干中“笔墨官司,有比无好”的信息可知毛泽东主张学术方面“百家争鸣”。故A项正确。

3.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骕因为批评前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周恩来与中科院负责人谈话:“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骕承认错误。”该谈话() A.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B.实现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 C.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D.蕴含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解析:材料“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这说明要让不同的学术问题相互争鸣,不在学术问题上搞集中统一,这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故选A项。 答案:A 4.1961年,有中央领导人在文艺工作会议上说:“文化部一位副部长到四川说:川剧落后。得罪了四川人。当时一位同志回答:落后不落后要由四川七千万人去回答、去决定。我看这位同志很勇敢,回答得好!人民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这表明() A.文艺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针 B.中国共产党实行“科教兴国”政策 C.文学创作受到“大跃进”的干扰 D.新中国文艺反映了现实生活 解析:抓住关键信息“落后不落后要由四川七千万人去回答、去决定”“人民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可以看出这体现了文艺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针,故A项正确。

高考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命题特点和复习策略

高考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命题特点和复习策略 一、基本概念、化学基本理论知识体系及考点 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是化学的最基本内容与最基础的知识,是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分化点,更是高考的重点。基本概念"块":包括物质组成和分类线、性质变化线、化学用语线、分散系统、化学量线等五条知识线(或小系统)。基础理论"块":包括结构理论(原子结构,分子即化学键理论,晶体结构理论)和元素周用律、周期表线,电解质溶液(含氧化-还原理论)线,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理论线。理论块是化学的灵魂。主要考点有: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掌握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电极方程式,理解物质的量浓度、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气体体积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数目,并能配平反应方程式,了解原子的组成及同位素的概念,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理解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及离子共存、离子浓度问题,掌握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及确定分子式的计算,掌握有关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含溶液PH的计算、溶液浓度、质量分数、溶解度有关计算),掌握利用化学反应方程 式的计算等。 二、高考化学命题特点和趋势 1.注重基础: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题的挥毫泼墨 随着高考试卷整体难度的调整和试卷长度的缩短,高考化学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试题也越来越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题目涉及的内容和背景资料基本上为考生所熟知,例如高考常考不懈的“五同”的概念、原子的构成、化学键的类型、离子反应、平衡体系中反应物的转化率、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等都是化学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中的重点、也是基点。 2.突出迁移:概念、理论试题的神来之笔 高考化学概念与理论试题重视基础,但不是就基础考基础,而是注重化学概念与理论基础的延伸和拓展,注重将课本理论知识的综合和应用。例如“氢镍电池”、“熔融盐燃料电池”、“镍镉可充电电池”、“甲醇燃料电池”等,都是课本原电池知识的

高中化学总复习资料-试题{绝对精典-16套}化学基本概念测试题一

化学基本概念测试题一 说明: 本试卷分第I、II卷;第I卷为客观题,共48分;第二卷为主观题,共52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min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F:56S:32O:16H:1 Cl:35.5Ag:108K:39 Na:23C:12N:14 Mg:24Mn:55Bi:209Cu:64Al:27 F:19Pt:195 Xe:131Ba:137 第Ⅰ卷客观题(共48分) 一、单选题:(每题4分,共20分) 1.现有80℃质量分数分别为60%和90%的某物质水溶液以质量比1:2混合,若把此溶液降温至10℃恰好变为饱和溶液,该物质在10℃时的溶解度是: A. 400g B. 415g C. 451g D. 475g 2. 若a g FeS 2在空气中充分燃烧共转移n个电子,则N A 可以表示为: A. 12n/a B. 60n/a C. 11a/120n D. 120n/11a 3. 在密闭容器内充入4molSO 2和3molO 2 ,一定条件下建立平衡: 测得SO 2 的转化率为90%,则此条件下反应放出的热量(KJ)为:A. 1.8Q B. 2Q C. Q D. 0.9Q 4. 有W、X、Y、Z四种金属,已知碱性X(OH) 3>Y(OH) 3 ,X3+可以氧化Z, W可与热水反应产生H 2 ,X不能和热水反应,将X和Z金属丝相互缠绕,插入稀 H 2SO 4 中, X溶解速度加快,此四种金属活动性关系一定是 A. X>Y B. Z>Y C. W>Z D. Z>X 5. 下列各组离子,在pH=0的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是 A. Al3+、Fe3+、 Br-、SO 3 2- B. K+、Na+、SO 4 2- C. Na+、Cu2+、I-、NO 3 - D. NH 4 +、K+、HPO 4 2-、Cl- 二、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每小题有1-2个选项符题意,多 选、错选均为0分,若正确选项包含2个,只选1个且正确给2分,) 6. AgCl的饱和溶液中,Cl-和Ag+物质的量浓度的乘积是个常数,现把足量 AgCl放到下列物质中: ①20mL0.1mol·L-1的(NH 4) 2 CO3溶液②40mL0.02mol·L-1的CaCl2溶液, ③30mL0.03mol·L-1的NaCl溶液④10mL蒸馏水 ⑤50mL0.05mol·L-1AgNO3溶液。 则 AgCl的溶解度由大→小排列的顺序是: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④③②⑤ C. ⑤④②①③ D. ④③⑤②① 7. 把100g浓度为18mol·L-1、密度为1.84g·cm-3浓H 2SO 4 加入到一定量的 水中稀释成9mol·L-1的H 2SO 4 ,则加入水的体积为: A. <100mL B. 100mL C. >100mL D. 100/1.84mL

专题4 专题综合检测

政治选修2专题4综合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经济政策满足了劳动者的利益要求,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特别是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快速发展。这说明实施新经济政策的经济意义有()A。巩固了工农联盟 B.恢复了国民经济 C.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 D。保证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解析:本题考查实施新经济政策的经济意义。A项是其政治意义。C、D两项不符合题意。只有B项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B 2。斯大林关于经济规律和国家制定经济计划的关系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经济规律是可以创造的 B.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C。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D.正是由于存在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规律,才使得国家计划机关有可能去正确地计划社会生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斯大林关于经济规律和国家制定经济计划的关系的认识。A项表述错误。B、C两项没有体现二者的关系。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3。在斯大林看来,国民经济的计划化,固然可能造成某些企业、某些部门的生产赢利减少,甚至没有,但从整个社会来看,从长期来看,国家获得的生产赢利更多。高级赢利的产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此看法最恰当的是() A.其观点是正确的 B。其观点是错误的 C.在一定条件下正确,但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变,也更重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 D。表明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 解析:对斯大林观点的认识应采取辩证的态度,既不能一概肯定,也不能一概否定,只有C 项是最恰当的。

答案:C 4。斯大林在1929年12月的一次讲话中说:“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斯大林“抛开”新经济政策的做法是()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确定和实施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C.颁布1936年宪法 D.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 解析:苏俄最初实行新经济政策,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但当苏俄(联)的经济逐渐恢复的时候,苏联确定和实施农业集体化,为加速实现工业化创造条件。 答案:B 5。“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毛泽东这段话表明我国当时() A。以俄为师 B.以苏为鉴 C.与苏联结盟D。与苏联矛盾激化 解析:毛泽东的这段话是在苏联暴露出一些问题后在《论十大关系》中讲的,表明我国当时“以苏为鉴”。 答案:B 6.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党内和国内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长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遇到严峻的挑战.我党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局限性,在对待苏联经验的态度问题上,开始由“以俄为师”转为“以苏为鉴”,这种转变的目的是() A。抛弃苏联经验,走自己的路 B.更好地借鉴苏联的成功经验,避免“苏联模式”中的问题,少走弯路 C.指导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A项“抛弃苏联经验,走自己的路”是不正确的,因为苏联模式还有借鉴意义;C项也是错误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认识,应排除D 项。故选B项。 答案:B

天津高考化学复习资料有机化学基本概念

专题十八有机化学基本概念 挖命题 【考情探究】 考点内容解读 5年考情预测热 度 考题示例难度关联考点 有机化学基本概念1.掌握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方法。 2.知道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 特点,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 象及其普遍存在的本质原因。 3.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并能根据 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 机化合物。 2018天津理综,3、 8(1) 2014天津理综,4 中★★★ 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1.根据官能团、同系物、同分异构体 等概念,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和结 构。 2.判断和正确书写有机化合物的同 分异构体(不包括手性异构体)。 2018天津理 综,8(4) 2017天津理 综,8(2) 2016天津理 综,8(4) 2015天津理 综,8(4) 较难 有机合 成 ★☆☆ 分析解读高考对本专题知识的考查主要有有机物分子中官能团的种类判断、同分异构体的书写、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等,其中限定条件下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是本专题考查的重点。考查学生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真题典例】 破考点 【考点集训】 考点一有机化学基本概念 1.下列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正确的是( ) A.乙烯(CH2 CH2)、苯()、环己烷()都属于脂肪烃

B.苯()、环戊烷()、环己烷()同属于芳香烃 C.乙烯(CH2 CH2)、乙炔()同属于烯烃 D.同属于环烷烃 答案 D 2.下列物质的分类中,不符合“X包含Y、Y包含Z”关系的是( ) 选项X Y Z A 芳香族化合物芳香烃的衍生物(苯酚) B 脂肪族化合物链状烃的衍生物CH3COOH(乙酸) C 环状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苯的同系物 D 不饱和烃芳香烃(苯甲醇) 答案 D 3.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乙酸和乙酸乙酯可用Na2CO3溶液加以区别 B.戊烷(C5H12)有两种同分异构体 C.乙烯、聚氯乙烯和苯分子中均含有碳碳双键 D.糖类、油脂和蛋白质均可发生水解反应 答案 A 考点二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 1.下列各组物质不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 A.2,2-二甲基丙醇和2-甲基丁醇 B.邻氯甲苯和对氯甲苯 C.2-甲基丁烷和戊烷 D.甲基丙烯酸和甲酸丙酯 答案 D 2.某只含有C、H、O、N的有机物的简易球棍模型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有机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初中物理化学基本概念概要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概要 一、测量 ⒈长度L:主单位:米;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的单位是长度单位。 ⒉时间t:主单位:秒;测量工具:钟表;实验室中用停表。1时=3600秒,1秒=1000毫秒。 ⒊质量m: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主单位:千克;测量工具:秤;实验室用托盘天平。 二、机械运动 ⒈机械运动: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 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运动必须选取另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⒉匀速直线运动: ①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a 比较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路程。b 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需的时间。 ②公式:1米/秒=3.6千米/时。 三、力 ⒈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N)。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要作标度;力的示意图,不作标度。 ⒊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和质量关系:G=mg m=G/g g=9.8牛/千克。读法: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力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⒋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上。 物体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静止,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⒌同一直线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 ;合力方向与F1、F2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⒍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 7.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四、密度 ⒈密度ρ: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公式:m=ρV 国际单位:千克/米3 ,常用单位:克/厘米3, 关系:1克/厘米3=1×103千克/米3;ρ水=1×103千克/米3; 读法:103千克每立方米,表示1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3千克。 ⒉密度测定:用托盘天平测质量,量筒测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面积单位换算: 1厘米2=1×10-4米2, 1毫米2=1×10-6米2。 五、压强 ⒈压强P: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压力F: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单位:牛(N)。 压力产生的效果用压强大小表示,跟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4 专题综合检测(三)

专题综合检测(三)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张家界一中月考)林则徐至广东禁烟时称茶叶、大黄是“制夷之大权”,认为“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视中华”。魏源则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这表明() A.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B.“天朝上国”观念有所改变 C.英国受制于中英贸易 D.华夷观念被打破 解析:选B。林则徐至广东禁烟时仍认为“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视中华”,但魏源在1842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反映出中国人认识到了西方的长处,以中国为中心的“天朝上国”观念有所改变,故B项正确。 2.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道:“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解析:选A。材料中魏源对西方人的评价,以及对西方人称呼由“夷”到“洋”的变化,反映了中国人对西方人态度的转变,这源于对西方了解的不断增多和深入。 3.李鸿章凭淮军实力日渐强盛。一次,他在游孔林时说道:“孔子不会打洋枪,今不足贵也。”李鸿章这样评价孔子,其背景最可能是() A.“师夷长技”思想萌发B.“中体西用”思潮兴起 C.“托古改制”思想产生D.“尊孔复古”思潮泛滥 解析:选B。“师夷长技”思想萌发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李鸿章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故A项错误;据材料“孔子不会打洋枪,今不足贵也”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思想,即“中体西用”思潮兴起,故B项正确;“托古改制”思想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故C项错误;“尊孔复古”思潮是袁世凯提出的,故D项错误。

2020学年高中政治 专题六 法律救济专题综合检测(六) 新人教版选修5

专题综合检测(六)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仲裁这种解决纠纷的方式,既不同于民间调解解决纠纷的方式,也不同于诉讼解决纠纷的方式,它的显著特点是( ) ①自愿性②民间性③平等性④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选D。仲裁是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在争议发生前后达成的仲裁协议,自愿将该争议提交中立的第三者进行裁判,并作出对争议双方均产生约束力的裁决的一种纠纷解决方式,不具有平等性特点,应排除③。 2.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从传统的农耕社会进化为具有现代意义的法治社会。人们很自然地把诉讼作为实现权利价值的选择,司法途径不仅成为解决纠纷的有效途径,而且被作为第一甚至是唯一的选择。关于诉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三种②起诉是迈向诉讼程序的第一步③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都以立案为起点④诉讼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开庭审理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选B。③说法不正确,应排除。 3.金某驾驶汽车经过渡海新村5号楼时,突然有一花盆从楼上坠下,当即将金某驾驶的车的挡风玻璃砸碎,金某的脸部因此受伤。事后,金某与房主赵某交涉赔偿事宜,但赵某矢口否认上述事实。金某随后诉至法院。关于本案的举证责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本案举证责任倒置,因此金某对于本案不负任何证明责任 B.赵某应当证明他对于侵权行为的发生没有过错 C.金某应当证明赵某对侵权行为的发生有主观过错 D.赵某应当证明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答案:B 4.葛老汉平整宅基地时用推土机把邻居王大妈家宅基地的一角推掉十余立方米土方,推出的位置占为己有。王大妈多次要求葛老汉退还多推出的地方,村干部也屡次做工作,都被

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1 化学基本概念专题检测

专题检测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42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1.(2010·株洲质检)下列逻辑关系图示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解析 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而气溶胶属于胶体的一种,故A 错误;氧化还原反应与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分类标准不同,故B 错误;钾盐与钠盐是根据盐中的阳离子进行分类的,碳酸盐是根据盐中的阴离子进行分类的,故C 错误。 答案 D 2.(2011·乐清模拟)水是最宝贵的资源之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H 2O 的电子式为H + [··O ·· ·· ··H]- B .4 ℃时,纯水的pH =7 C . D 162O 中,质量数之和是质子数之和的2倍 D .273 K 、101 kPa ,水分子间的平均距离d :d (气态)>d (液态)>d (固态) 解析 本题考查有关水的结构与性质的内容。A 项,水是共价化合物,其分子的电子式为 H ··O ·· ·· ·· H ;B 项,25℃时,纯水的pH =7;C 项,一个D 162O 分子中,其质量数为20,质子数 为10;D 项,在此条件下,由于冰中的水分子之间最大程度地形成氢键,使冰中水分子间平均距离比液态水中水分子间平均距离大,反映宏观现象上,冰可以浮在水面上,即d (固态)>d (液态)。综上分析可知,本题选C 项。 答案 C 3.设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常温下,1 L0.1 mol·L-1的NH4NO3溶液中氮原子数为0.2N A B.1 mol羟基中电子数为10N A C.在反应5I-+IO-3+6H+===3I2+3H2O中,每生成3 mol I2转移的电子数为6N A D.常温常压下,22.4 L乙烯中C—H键数为4N A 解析本题主要是以阿伏伽德罗常数为载体,考查如下知识点:①22.4 L·mol-1的正确使用,②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的计算等。A项,无论NH+4水解与否,根据元素守恒,氮原子数为0.2 N A;B项,1 mol羟基中有9N A个电子;C项,在该反应中,每生成3 mol I2,转移5N A个电子;D项,常温常压下,气体摩尔体积V m不为22.4 L·mol-1。综上分析得知,本题选A项。 答案 A 4.下列每组中的两种物质相互反应时,无论谁过量都可用同一个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 A.偏铝酸钠溶液和盐酸B.磷酸二氢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 C.苯酚钠溶液和二氧化碳D.硝酸银溶液和氨水 解析A项,盐酸过量和偏铝酸钠过量时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AlO-2+4H+===Al3++2H2O,H2O+H++AlO-2===Al(OH)3↓;B项,磷酸二氢钠过量和石灰水过量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2H2PO-4+Ca2++2OH-===CaHPO4↓+HPO2-4+2H2O,2H2PO-4+3Ca2++4OH-===Ca3(PO4)2↓+4H2O;C项,无论哪种物质过量,离子方程式均为 ;D项,硝酸银溶液过量和氨水过量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2Ag++2NH3·H2O===Ag2O↓+2NH+4+H2O,Ag++2NH3·H2O===[Ag(NH3)2]++2H2O。 答案 C 5.(2010·沈阳模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温度20 ℃50 ℃ A的溶解度35.7 g 46.4 g B的溶解度31.6 g 108 g A.若A中混有少量的B B.上述两种盐在相同温度下配制的饱和溶液的浓度不可能相同 C.氯化钠溶液、水等分散系不能发生丁达尔现象 D.在Fe(OH)3胶体中滴加少量H2SO4溶液将有沉淀产生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 专题5专题综合检测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满分50分) 1.破译生物基因组DNA的遗传信息进行基因操作时,首先要提取细胞核DNA。下列不.适宜作为提取DNA的实验材料的是() A.鸡血细胞B.蛙的红细胞 C.人的成熟红细胞D.菜花 解析:选C。DNA主要分布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而人的成熟红细胞中无细胞核,故无DNA,因而不能用人的成熟红细胞作为提取DNA的实验材料。 2.在下列图示中,可以正确反映DNA溶解度与NaCl溶液浓度之间关系的是() 解析:选C。在NaCl溶液的浓度为0.14 mol/L时,DNA的溶解度最小,而蛋白质的溶解度较大;NaCl 溶液的浓度高于或低于0.14 mol/L时,随着其浓度的升高或降低,DNA的溶解度都会逐渐增大。 3.蛋白酶能将蛋白质水解而使染色质中的DNA分离出来,下列药品可达到上述同一目的的是() A.蒸馏水B.NaCl溶液 C.NaOH溶液D.盐酸 答案:B 4.在“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有两次DNA沉淀析出: ①DNA在NaCl溶液中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4 mol/L溶解度最低;②DNA在冷却的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中能够沉淀析出。该实验依据的原理是() A.两次都是①B.两次都是② C.第一次是①,第二次是②D.第一次是②,第二次是① 解析:选C。DNA在0.14 mol/L的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最低,而高于或低于这一浓度,DNA在NaCl 溶液中的溶解度都会增大;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是,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则溶于酒精,这样DNA 就可以沉淀析出。 5.在研究DNA的基因样本前,采集来的血样需要蛋白水解酶处理,然后用有机溶剂除去蛋白质。用蛋白水解酶处理血样的目的是() A.除去血浆中的蛋白质 B.除去染色体上的蛋白质 C.除去血细胞表面的蛋白质 D.除去血细胞中的所有的蛋白质,使DNA释放,便于进一步提纯 解析:选D。蛋白水解酶简称蛋白酶,能够催化多肽或蛋白质水解,所以这种酶可以分解血细

中考化学专题讲座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中考化学专题讲座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专题讲座一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考点剖析: 1、化学用语 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的语言工具,熟悉并熟练应用化学用语,是初中学生应该具有的化学学科基本素质之一,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学用语有: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其基本要求是能够理解其意义并能正确书写。 2、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重点掌握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会判断物质的类别并掌握各类物质的读法、写法。 3、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重点掌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基本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对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进行判别。 4、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理论解释,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去解决实际问题。 中考热点预测 1、元素符号和化学式 用化学用语表示微粒或元素化合价,根据物质名称或指定物质类别书写化学式是较典型的题。近年来联系最新科技信息的题目渐多,一般是根据题目提供的化学式说明新物质的元素组成或分子构成情况。 2、物质的结构和分类 分子、原子、离子定义及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等内容是本部分考查的重点,联系环保、化工等问题,考查物质的类别、组成或构成及隶属关系。在介绍一种新物质或有关环保、毒品或中毒的事件后,要求考生根据题给信息进行讨论和判断,是较新潮的题型。 3、化学方程式 判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化学方程式的读法等内容是考查的重点,对化学反应类型的考查多与书写方程式相揉和,特别是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是必考点。 4、质量守恒定律 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理论解释是本部分的基础,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是各地中考题中的常见题型,如: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化学反应之中某物质的质量变化、求某物质的化学式或推断物质的组成。 说明:本部分内容在各省市中考题中都有,常常作为中考试题的开篇题,考核率为100%,命题的形式有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形式。 复习技巧点拨 1、掌握规律,把好记忆关,在记忆过程中注意总结,增强应变能力和迁移能力。 2、复习时要有所侧重,在中考中,化合价与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是必考知识点,对于这样的精品知识,复习时要重点突破。 3、抓住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第一章 化学基本概念和定律习题

第一章 化学基本概念和定律习题 一.选择题 下列有关同位素的说明中,正确的是( ) A. 质量数相等,原子序数不同,化学性质相似 B. 质量数和原子序数都相等,化学性质不同 C. 质量数不相等,原子序数相等,化学性质相似 D. 质量数不相等,原子序数相等,化学性质不同 原子的摩尔质量,正确的描述是指( ) A. 任何一摩尔原子的质量 B. 标况下,一摩尔原子的质量 C. 含有阿佛加德罗数目个原子的质量 D. 数值上等于原子量,单位为g·mol -1的质量 一种未知气体,在一台扩散仪内以15.0mL·s -1的速度扩散,而此仪器内甲烷气体以30.0mL·s -1的速度扩散,则未知气体的分子量为( ) A. 64 B. 32 C. 144 D. 72 完全中和10升0.01mol·L -1 H 2SO 4需NaOH 的物质的量为( ) A. 0.2mol B. 2mol C. 0.5mol D. 0.4mol 与20克SO 3所含氧原子个数相同的CO 2的质量为( ) A. 33克 B. 44克 C. 16.5克 D. 22克 3.1克磷与氯气反应,生成PCl m 和PCl n 混合物,已知PCl m 和PCl n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则PCl m 和PCl n 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 A. 3 B. 2 C. 0.06 D. 0.04 E. 0.05 一定量的某气体于300K 时装入10升密闭容器中,此时压力为91.2kPa ,若温度升高为360K ,容器压缩为原来的3/4,此时压力将变为( ) A. 68.4kPa B. 121.6kPa C. 146kPa D. 73kPa 将等体积的氧气和氢气放入钢瓶中,此时的温度为423K ,压力为20.26kPa , 经点燃爆炸并恢复到原来的温度,则P 总, P 2 O 分别为( )kPa A. 10.133 B. 15.199 C. 5.066 D. 0.1 E. 0.05 将100kPa 压力下的氢气150mL 和45kPa 压力的氧气75mL 装入250mL 的真空瓶,则氢气和氧气的分压分

初三化学专题复习-基本概念和理论

/初三化学(下)总复习测试卷(一)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S:32 C:12 一、选择题:以下各题,只有一个符合要求的答案(每小题2分,共30分) 1、市场上销售的食盐种类有加钙盐、加锌盐、加碘盐等,这里的“钙”、“锌”、“碘”是指( ) A 、分子 B 、元素 C 、单质 D 、阴离子 2、下列现象,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①有水滴产生的过程 ②浓硫酸放在空气中质量增加了 ③碳酸氢铵露置空气中质量减轻了 ④爆炸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3、下列变化中,可以用来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可分的是( ) A 、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氮气和氧气 B 、分解液态水得到氢气和氧气 C 、分离KNO 3和NaCl ,得到KNO 3晶体 D 、对天然水加热时有气泡冒出 4、已知用碳还原烘干的铬酸钠可制得氧化铬4Na 2CrO 4+4C+O 2==4Na 2CO 3+2Cr 2O 3,在这反应前后的两种含铬的化合物中,铬的化合价依次是( ) A 、7、3 B 、6、3 C 、6、5 D 、5、6 5、下列各组物质中,在物质分类里前者从属于后者的是( ) A 、纯净物、混合物 B 、氧化物、化合物 C 、单质、化合物 D 、金属、非金属 6、过氧化氢(H 2O 2)是隐形眼镜的洗液成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它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 、它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 C 、它由两个氢元素和两个氧元素构成 D 、它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7、一个CO 分子的质量为a 千克,其中氧原子的质量为b 千克,若以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则CO 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A 、b a a -8 B 、b a a -12 C 、b a a -16 D 、b a a -32 8、将下列物质分别加入或通入到水中,所得溶液pH 小于7的是( ) A 、CuO B 、CaO C 、CO 2 D 、NaCl 9、使25克甲与5克乙充分反应,所得混合物中含10克甲和11克丙,还有另一种新物质丁,若甲、乙、丙、丁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0、20、44、18,其化学式分别用A 、 B 、 C 、 D 表示,则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A+B==C+D B 、A+2B==2C+D C 、2A+B==2C+ D D 、2A+B==C+2D 10、现代医学证明,人类牙齿由一层称为碱式磷酸钙的坚硬物质保护着。碱式磷酸钙 的化学式中除钙离子外还含有一个氢氧根离子和三个磷酸根离子(PO 43-),则其化学式正 确的是( ) A 、Ca 2(OH)(PO 4)3 B 、Ca 3(OH)(PO 4)3 C 、Ca 4(OH)(PO 4)3 D 、Ca 5(OH)(PO 4)3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五专题综合检测含解析

专题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8广东东莞高三三调)“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由于许多历史原因(俄国比其他国家落后得多,战争带给它的困难特别大,沙皇制度腐朽透顶……),使得俄国革命比其他国家先爆发。”材料主要说明( ) A.沙皇腐朽统治是十月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 B.政治经济状况落后使得俄国社会矛盾尖锐 C.俄国国内矛盾错综复杂促使革命迅速发展 D.“一战”加剧俄国社会矛盾加速了革命的爆发 2.(2018东北三省三校高三联考)列宁通过新经济政策所揭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思路,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时期,它对于一切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落 后的国家具有普遍深远的意义。这一观点认为新经济政策( ) A.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前提 B.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近代化 C.为落后国家走向近代化提供经验 D.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3.(2018安徽宣城高三二调)1932—1933年,乌克兰发生粮荒,斯大林动用警察、国家安全机构强行征粮,致使乌克兰地区约400万人因缺粮而死亡。对此苏联政府不但不予以粮食援助,而是继续向该地区征粮。斯大林此举旨在( ) A.备战反法西斯战争 B.保证工业化的优先发展 C.消除城乡之间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之路 4.(2018安徽马鞍山高三质检)1970年苏联著名学者萨哈洛夫公开发表呼吁书,认为“(我们)所处的困境的根源不在于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根源在于反民主的传统和在斯大林时期已制定、至今仍未被废除的公共行为的准则。”由此可知,该学者( ) A.对斯大林持完全否定观点 B.呼吁中央实行民主决策 C.对困境根源没有清晰认识 D.主张学习西方民主制度 5.(2018河南八市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测评)1962年10月22日到12月14日,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来往的信件有25封,在这些信件中,两人都明确表达了避免世界因为这场危机陷入核大战,通过和平谈判的途径解决危机的强烈愿望。这反映了美苏两国( )

最新-中考化学复习专题一 基本概念模拟试题 精品

初三化学《专题一基本概念》模拟试题 相对原子质量:K-39 I-127 0-16 C-12 H-1 Fe-56 S-32 Al-27 一、选择题(每一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计40分)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汽油挥发 B.木炭燃烧 C.冰融化成水 D.矿石粉碎 2.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 A.干净无污染的空气 B.干冰 C.冰和水的混合物 D.液态氢 3.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 A.核外电子数 B.中子数 C.质子数 D.最外层电子数 4.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A.干冰 B.熟石灰 C.空气 D.醋酸 5.下列物质中,具有还原性的气态化合物是() A. CO2 B. C C. H2 D.CO 6.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有些水果和花的香虽有一定距离,仍能闻到,这一现象说明( ) A.分子很大 B.分子分裂成更小的原子 C.分子间有间隔 D.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7.化学反应前后肯定不变的是( ) A.物质的种类 B.分子的种类 C.原子的种类 D.分子的数目 8.下列各组物质或其主要成分的名称(或俗称)与化学式一致的是( ) A.大理石、CaCO3 B.纯碱、NaOH C.熟石灰、CaO D.烧碱、NaCl 9.根据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下列物质的化学式(括号内)书写不正确的是() A.氯化铝(AlCl3) B.氧化镁(MgO) C.硫酸铁(FeSO4) D.氧化钠(Na2O) 10.某物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物质一定是() A.碳单质 B.含碳元素的化合物 C.含碳、氧元素的化合物 D.含碳的物质 11.在空气的成分中,约占空气体积1/5的气体是( ) A.氮气 B.稀有气体 C.氧气 D.二氧化碳 12.在 M + 2O2 == 2CO2 + 2H2O 中,依质量守恒定律可以判断M为( ) A.CH3OH B.C2H5OH C.CH3COOH D. CH4 13.饱和食盐水在室温下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有少量的氯化钠固体析出,这是因为() A.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小 B. 溶液变成了不饱和溶液 C.溶剂质量变小 D.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1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B.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构成的 C.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D.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 15.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 A.稀溶液 B.浓溶液 C.不能继续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D.含有100g水的溶液 16.对于SO2和SO3这两种物质,相同的是( ) A.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 B.硫元素的质量分数 C.相对分子质量 D.分子中氧原子的个数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微粒 B.由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的单质 C.一种元素只能表现出一种化合价 D.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就是氧化物 18.环境科学家的最新观点是“室内污染不比户外污染轻”。室内装潢所用油漆、胶合板等材料会释放出有害气体,其主要成分是甲醛(CH2O)。下列关于甲醛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甲醛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16)

《专题一综合检测题》word版

高三政治专题一综合检测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为规范护理员收费行为,福建省物价局规定:自2013年8月21日起。医院护理员陪护费应“明码标价”这里的标价( ) ①是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②是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③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不是现实的货币 ④需要现实的货币,而不是观念上的货币 A.①③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绿色、健康、环保”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在服装市场,面料健康环保、生产过程无污染、产品废弃以后能够回收利用的绿色服装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热销的商品。绿色商品之所以热销,是因为( ) A.其使用价值能够适应消费者的需求 B.其凝结了较多的体力和脑力劳动 C.其具有较高的价值 D.其交换的范围越来越广 3.假设某国2012年每件X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15元。2013年,该国生产X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13年该国每件X商品的价格是A.10元 B. 7.5元 C.22.5元D.15元 4 日期1月29日5月1日7月15日 1美元兑 6.2851元 6.2082元 6.1663元 人民币 ③人民币汇率升高④人民币贬值,美元升值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某商品的价格和需求的关系发生了由Q1到Q2的变化(见下图)。下列选项,可以用右图表示的是( ) A.由于汽油价格的上涨,汽车的销售量下降 B.由于担心房价反弹,近阶段买房的人有所增加 C.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手机的价格越来越低 D.由于机票价格下调,选择乘飞机出行的人越来越多 6.请阅读下面对话。小明:我想买个智能手机。爸爸:你已经有手机了,为什么还要买?小明:现在商店卖的许多智能手机都有看电影、玩游戏等功能,我那款非智能手机只能接电话、发短信,老掉牙了。这一对话体现了( ) A.生产决定消费 B.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C.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D.物价的变动影响人们的购买力 7.关于收入(Y)和消费(C),存在如图所示的关系(C0B线)。不考虑其他因素,由该图可推断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