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

《阜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
《阜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

《阜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主要内容

一、总则

(一)规划期限

近期至2015年,中期至2020年,远期至2030年,并展望城市远景发展。

(二)规划范围

1、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阜阳市市域行政区划范围,面积约9775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范围:西至绕城公路以西50米,北至茨淮新河北岸100米陆域边界,东至绕城公路以东50米,南至阜阳市区行政边界。规划区面积约1053.59平方公里。

二、城市规模

2030年,阜阳市域常住人口960万左右,城市化率65%左右。

2030年,阜阳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2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00平方公里。

三、城市性质与职能

城市性质:全国著名的农副产品基地、区域性交通枢纽和豫皖省

际区域性中心城市。

城市职能:国家层面上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之一;泛长三角层面是新兴能源基地;中原经济区层面上为豫皖省际的商贸物流中心;从省域层面上看是安徽省加工制造业基地之一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在皖北层面上为皖北魅力水城,生态宜居家园。

四、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

(一)城市发展目标

以建设区域性经济强市为目标,不断提高阜阳在中原经济区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阜阳在豫皖交界地区经济管理、科技创新、信息、交通、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发展城市经济,不断增强城市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奋力率先崛起,将阜阳建设成为产业结构合理、城乡融合发展、生态良好宜居、具有强大区域竞争力的现代化大城市。

(二)城市发展战略

1、城镇化发展战略

(1)中心壮大策略:以壮大中心城市为首要任务,加快规划区内中心城市与周边重点镇一体化发展。

(2)县域突破策略:培育优势县城中心城市,强化其与市域中心城区的分工协作,辐射带动其周边城镇与农村地区全面发展,实现县域经济突破。

(3)重点培育策略:选择若干个发展基础好、潜力大、受限制条件小的城镇为重点镇,优先培育专业型和特色型小城镇,带动周边地域发展,并服务农村地区。

2、产业发展战略

(1)壮大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原有支撑产业

(2)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区域能力

3、生态发展战略

(1)对城市用地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划分不同的生态功能区,制定不同的管治策略。

(2)突破行政区划制约,在更大空间范围内构筑生态体系,城市拓展的同时注重生态保护,建设城乡生态网络。

(3)加强水环境治理。加大城乡水环境治理投资力度,禁止污水直排河道;运用高新技术治理水环境。建设节水型城市。

(4)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鼓励节能降耗,实行清洁生产。完善再生回收利用体系。

(5)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加快环保产业体系建设。

五、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空间结构

形成“强核多心三组群”的多层级网络化城镇空间结构,周边城镇密集区为市域城镇重点发展圈层,沿主要交通轴线,向四周辐射。

强核:中心城区。

多心:界首市区、颍上县城、太和县城、阜南县城、临泉县城。

三组群:中部综合型城镇群:由阜南县城、太和县城、西湖镇、程集镇、滑集镇、闻集镇、田集镇、三塔镇等小城镇组成的中部专业化城镇群。东部特色专业型城镇群:由颍上县城为市域东部的中心,包含迪沟镇、杨湖镇的旅游商贸特色及北部的工矿城镇特色,形成阜阳东部特色专用型城镇群。西部门户商贸型城镇群:界首市区、临泉县城、光武镇、杨桥镇、泉阳镇等小城镇组成的西部门户城镇群,是阜阳市域衔接豫东南的重要门户及商贸产业平台。

(二)规模等级结构

形成四级城镇体系。

(1)中心城市:中心城区,城镇人口规模200万人。

(2)次中心城市5个,包括界首、太和、颍上、临泉、阜南,人口规模为45—60万人。

(3)重点镇30个,其中一级重点镇5个包括宁老庄、程集、插花、袁寨、王店,各镇人口规模6—10万人;二级重点镇25个,包括闻集、行流、伍明、口孜、正午、杨楼孜、光武、陶庙、泉阳、三堂、李兴、税镇、倪邱、迪沟、杨湖、滑集、杨桥、鲖城、三塔、黄岗、田集、八里河、西湖、三合、袁集,各镇人口规模3—6万人,。

(4)一般镇39个,市辖三区5个,界首4个,太和8个,颍上7个,临泉7个,阜南8个,各镇人口规模0.5—1.5万人。

表格1市域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2030年)

(三)市域城镇职能结构

以城镇主要职能和特色将市域各城镇分为综合型、都市型、工业型、旅游型、商贸型和农村服务型等六种类型。以综合型城镇为枢纽,以专业和特色型城镇为发展支点,形成城镇协调发展的职能结构。

表格2市域城镇职能结构规划(2030年)

六、市域城乡统筹

(一)发展目标

阜阳市域城乡统筹发展,重点是协调市域人口增长,积极引导新增人口空间合理集聚和产业向园区集中;提升市域城市化水平;统筹城乡空间资源的利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增强城镇对乡村地区的辐射、吸纳和带动的能力;综合配置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加强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构筑市域基本公共设施共建共享、城乡空间品质均等、城乡

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二)城乡统筹战略

1、分类指导

依据城市空间资源分布状况,结合城乡建设现状,在市域范围内合理划分城镇建设空间、农业发展及生态保护地区边界,对城镇、乡村和生态开敞空间等不同发展地区进行分类指导建设,实施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开发管制措施,构筑覆盖市域城乡空间协调的发展框架。

2、注重集约

统筹城乡空间资源和产业发展,促进“建设向新城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集约发展,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化,提升城市化水平;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进程,实施农业规模化生产,提高土地利用强度,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

3、强调特色

依托阜阳城市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塑造皖北水城风貌;传承农村地方风貌,提升乡村空间品质,保留和发挥阜阳城乡空间特色。

4、均等服务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市政基础设施的区域化服务,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配套;统一规划城乡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实现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统筹建设城乡公共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创建“和谐高效、服务均等”的城乡服务体系。

七、市域交通发展策略与重大交通设施规划

(一)总体目标

充分利用阜阳四位一体的交通优势,强化综合交通枢纽,提升区域中心地位。加快完善各种运输方式自身建设,迅速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并以综合交通枢纽为衔接点,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与集约化运输,构建现代化、一体化、智能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阜阳与周边城市的快速直达。

(二)市域铁路系统

铁路枢纽规划形成“一主一辅”客运枢纽与“一主两辅”货运枢纽的总体布局,实现阜阳铁路枢纽由“并列式”向“环形”布局的战略转变。客运枢纽:阜阳西站、阜阳站;货运枢纽:阜阳编组站、阜阳南站、阜阳北站。

铁路网规划形成“一环十射”的线网总体布局,其中铁路客运专线与既有铁路线构成铁路环线,商杭客专、郑合客专、京九客专等形成四条高速铁路射线,京九铁路、淮阜铁路、漯阜铁路、青阜铁路与阜六铁路构成六条普通铁路射线。

(三)公路系统

以“无缝衔接”和“零距离换乘”为目标,强化阜阳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地位,优化公路客货运枢纽布局。规划形成5个公路客运枢纽,即阜阳汽车南站、汽车东站、汽车西站、汽车北站与开发区汽车站。规划形成3个物流中心、1个公铁联运中心和1个物流园区,即辛桥物流中心、泉北物流中心、西南物流中心、公铁联运中心和东南物流园区。

规划布局“两纵两横”的高速公路网,形成未来阜阳城区高速公路环线。“两纵”:G35济广高速、阜淮高速;“两横”:G36宁洛高速、S12滁新高速。规划阜淮高速经阜南县城西侧北向延伸,沿太和与界首之间至G36宁洛高速后,东北向经徐阜高速至徐州。

规划形成“一环六纵六横一联”的国省干线公路网络。“一环”:G105、S102、S305的阜阳城区段;“六纵”:S224、S305、S202、G105、S237、S204;“六横”: S308、S102、S339、S340、S328、S341;“一联”:G106。规划将国省干线公路阜阳城区段移至城区外围,形成阜阳的绕城公路,疏导城市过境交通流,服务城市空间拓展。

(四)水运系统

以阜阳、颍上2个主要港区为龙头,以太和、界首、临泉和阜南等4个一般港区为依托,形成公用码头与专用码头相结合,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大小结合的阜阳港综合体系。

以现有航道网为基础,规划形成“三主三支”的干线航道网。“三

主”:淮河、沙颍河、茨淮新河。规划淮河为四级航道;规划沙颍河由现状五级航道提升至四级,作为“两干三支”国家高等级航道网重要的“一支”进行重点建设;规划茨淮新河为四级航道。“三支”:泉河、茨河、洪河,其中泉河杨桥船闸以下至泉河入沙颍河口54公里航道,规划为五级航道;洪河航道自拟建船闸位置(方集下流约5公里处)至洪河入淮河口28公里航段规划为五级航道;泉河杨桥船闸以上及茨河航段均为六级航道。

(五)航空系统

规划将阜阳机场飞行区等级标准提升至4D级,成为辐射皖北、豫东南地区的中型机场。严格按照4D级标准控制机场净空保护区和机场发展备用地。规划对跑道进行扩建,跑道向南延长600M-800M,跑道扩建后尺寸为3200M×45M或3000M×45M,并对现有跑道进行盖被。此外,新建一条平行滑行道。

八、市域绿道规划

(一)绿道建设目标

维护生态系统稳定,促进生态发展;构建合理的城乡空间格局,促进宜居城乡建设;引领绿色生活方式,构筑慢行交通网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二)规划空间结构

规划结构可概括为“四横、三纵、三环”的总体格局。

“四横”分别指淮河风情绿道、泉河-沙颍河展示绿道、沙颍河-茨淮新河观光绿道、谷河-八里河-焦岗湖体验绿道。“三纵”分别指茨河-沙颍河-阜南-王家坝南北贯通绿道、界首-临泉特色乡镇观光绿道,迪沟-颍上-半岗休闲体验绿道。“三环”分别指环八里河观光绿道、环西湖观光绿道、环古城精品绿道。

九、中心城区规划

(一)城市空间结构布局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为“双核四轴,三区七片;指状伸展,有机疏散;襟河枕湖,绿水贯颍”。

双核四轴,三区七片:双核为依托现有城市中心发展起来的三角洲城市中心,和城南新区新崛起的双清湾城市中心;四轴是指东西向一主两副的城市发展轴,和一条纵贯南北的城市发展轴,城市发展轴将主要的城市中心和副中心等连接起来。三区七片是以目前的颍州、颍泉和颍东三个行政区为基础,将中心城区划分为相对独立、规模适中的七个城市片区,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发展格局,便于城市规划管理与建设引导。

指状伸展,有机疏散:以生态舒展的空间形态为范式,规划城市用地沿河湖水系、主要交通线向四周呈指状伸展,形成有机疏散的多个城市组团,疏解中心城区的增长压力,形成交通便捷、生态优良的

特色城市空间格局。

襟河枕湖,绿水贯颍:紧紧围绕阜阳城区的母亲河沙颍河及其支流泉河作为城市生长轴,依托古西湖和新西湖两个特色水域,打造具有阜阳地域特色的滨水园林城市。

秉承“三清贯颍”的城市文脉,以东清、中清与西清三河为主要脉络,梳理整合城区的主要水系,结合绿道系统规划,打造“北方水城”的城市意象。

(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商业设施规划

规划两个市级商业中心,七个区级商业中心,大型批发零售专业市场集中区若干。商业服务业设施的主要空间规划为“南北双核、七心一环”。

双核为城市商业商务核心,其中之一是指位于颍州、颍泉、颍东三区交汇处的三角洲城市中心商业区,另一心是指城南政务文化中心周边的双清湾商业商务中心。七心是指七个片区级商业中心。一环是指位于城市内环和外环之间辐射省际的特色大型专业市场群。

2、文化设施规划

在城南新区规划新的市民文化中心,包括档案馆、城建展览馆、

博物馆、图书馆、会展中心、歌剧院、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

区级文化设施依托各片区中心设置。居住区配套建设相应的中小型文化娱乐设施,满足市民日常文化娱乐生活需要。

3、科研教育设施规划

中小学布点规划综合人口密度、地理环境、交通条件、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和中小学的现状等各方面因素,在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均衡、做大做强高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规划2030年阜阳城区中小学共136所,其中小学8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初中26所、完中7所、高中(职高)12所。

加快职教园区的建设和发展。鼓励科研机构与教育培训机构同各高校、各类产业园区共同发展,促进教育、科研向产、学、研一体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4、体育设施规划

规划政务文化区体育中心,承担综合性体育赛事;结合大专院校布置体育设施,承担单项竞技性赛事;结合片区中心、社区中心、中小学布置群众性体育设施,满足全民健身需求。

体育场地设施有突破性发展,形成市、区、街道、社区四级体育场地设施网络,完善市级大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

结合城市发展在道路建设中建设健康大道,在各公园、绿地、广场建设中增设健身设施,规划建设15分钟健身圈。

5、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医疗用地布局分为医疗资源控制区和医疗资源发展区。

医疗资源控制区:为阜城主城区颍州、颍泉、颍东三区二环路以内区域。目前医疗资源在该区分布已较为密集,以保留充实提高为主。

医疗资源发展区:阜阳经济开发区、颍州区西向航颍路以东,南向竹园路以北、颍泉区北向颍柳路及颍阳路以南、颍东区东向中兴路以西的区域及颍州西湖景区东向等城市新开发地区。鼓励新增医疗资源向以上地区倾斜。

市区医疗卫生设施指标按照8张床位/千人和10名卫生技术人员/千人进行控制。

(三)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1、发展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综合交通枢纽为引领,以绿色出行、低碳发展为基本理念,加快发展、优化衔接,构建外畅内达、安全高效、生态和谐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人们提供安全、便捷、经济、舒适的出行服务,为货物提供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物流服务,支撑引领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2、道路交通系统

以外畅内达为目标,构筑城区快速路网体系,加快完善主次干路网络,大力夯实支路网络,形成功能合理、规模适当、衔接顺畅、稳定可靠的四级城市道路网络体系。

规划形成“二环九射加方格网”的城市路网结构。“二环”:内环由南京路、淮河路、向阳路、古泉路组成,作为主城核心区的环路;外环基本沿现有主城外围通过,是未来阜阳城区的外围环路。“九射”:界首路、涡阳路、阜蚌路、阜胡路、阜口路、阜颍路、阜王路、阜南路和阜临路。

主次干路体系采用“方格网”的布局形态。对于老城,以容量控制为原则,维持现有主次干道路网;对于城市新兴地区,严格落实规范指标,确保主次干道路网密度。

3、公共交通系统

充分树立公交主导发展理念,建设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公交和出租车为辅助的公共交通系统,改善公交系统内部及与其它交通方式间的衔接,鼓励公交+自行车出行方式的使用,实现交通系统的低碳与绿色发展。

(四)绿地景观与水系规划

1、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布局

从自然生态背景出发,以二河三区七片的城市用地布局为基础,紧密结合城市的自然形态,突出水道与绿道建设,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网络化结构,形成“一环、二河、四园、多点、线网”的空间格局。

2、城市空间景观整体格局

建设“二水襟带,三清贯颍,碧水穿城”的城市水体景观格局。

规划建设注重轴线关系明晰、空间肌理清晰、开放空间通透、城市天际轮廓起伏,凭借平原地貌,构建“疏朗、大气、通透、开放”的整体城市意象。

将城市分为九个景观区,包括自然保护景观区、水域岸线景观区、公园绿地景观区、公共建筑景观区、近郊农业观光区、城市门户建筑区、老城自然与历史文化风貌区、城市工业风貌区、文化古迹保护景观区。

3、水系规划布局

构建“两河一湖,环抱颍州”的水系布局,形成以水为纽带的生态廊道,达到水环绿染、水绿交融的景观效果。

总体结构:以新泉河、茨淮新河、小润河、芦桥沟、东三十里河为框架,形成环城水系,环抱颍州。重点打造颍州西湖和泉河、颍河风景带。

十、远景规划设想

(一)远景城市性质职能展望

远景阜阳将在水陆空各种交通方式均取得长足发展,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凸显;食品加工、医药制造等加工业形成规模,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形成大区域的商贸物流、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

和循环经济基地;成为具有区域影响的中原特大城市。

(二)远景空间结构

积极构筑大阜阳都市圈,形成大阜阳都市圈的三个空间层次:

内部核心圈层——阜阳市区,以半小时交通距离为划分依据;

外延拓展圈层——颍上、界首、阜南、临泉和太和,以一小时交通距离为划分依据;

协调发展圈层——涡阳、蒙城、利辛、新蔡、淮滨、沈丘和亳州等县市,以两小时交通距离为划分依据。

(三)中心城区远景空间布局

城市继续向西、向南发展,形成舒展的指状形态,向西发展边界到达西湖风景区边缘。围绕高铁枢纽形成新的城市生长极核,多中心的大都市形态基本形成,生产、生活、公共服务各项用地合理安排,城市形成慢行友好、公交主导、生态优良、环境宜居的整体空间。

(四)城市生态空间结构

远景城市拓展将更加注重对城市生态绿色空间、自然水体空间、防护林带、生态廊道等城市绿楔的保护,城市发展空间与湖泊、湿地、河道等生态空间融合,形成生态和谐、环境友好、景观优美、设施完善、集约高效的现代化城市。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