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溪区民俗文化

纳溪区民俗文化
纳溪区民俗文化

纳溪区民俗文化

教学目标:了解纳溪区民俗文化

教学过程:

一、中国纳溪民歌中的"滚板山歌"

“太阳出来嘛一点红喔,那月亮出来哟都像弯弓喔,那星星啦出来喔都悬吊吊哎,那雷公忽闪哟闹哄哄。”走在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天仙镇将军村的乡村道上,不时会听到从田间地头传来的山歌,幽默、诙谐且形象生动的歌词,让人忍俊不禁。这便是纳溪民歌——滚板山歌。

滚板山歌震天吼

纳溪民歌独具特色,而纳溪民歌中的滚板山歌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所谓滚板山歌,即是以连续的短句,用连说带唱的方式,节奏明快地进行演唱。这里的连说带唱不是指说一段唱一段说唱分开,而是指“说”就是“唱”,“唱”寓于“说”中,这也成为纳溪滚板山歌的显著特征。

“第一次听村民唱滚板山歌是在下乡插队时,那场面现在都还记忆犹新。”纳溪区文化馆馆长曾令雄介绍说。1970年,年轻的曾令雄在乐登公社(现在的天仙镇将军村)插队,当地会唱山歌的农民很多,那时候都是集体劳动,大家集聚在田地里,边干农活边亮开嗓子唱山歌。满山遍野山歌此起彼伏,动人心弦,大家干起活来就更觉有劲。

滚板山歌一人唱,众人和,清唱无伴奏,歌词都是人们在劳动中有感而发。当地有个叫牟二爷的,薅秧歌唱得最棒。其石包腔、老鹰腔、大河腔运用自如,还能见子打子,随机编词,且高音过人。薅秧歌须一人领,众人和,牟二爷自然就成为领唱者:“(领)大田薅秧稗子多,(合)哟,依哟哟嗬嘿,(领)扯了一窝又一窝,(合)呀嘿嘿哟依哟……”看见田坎上走来一俊俏的姑娘,牟二爷马上随机编词:“对面走来个花姑娘,脚上穿的花花鞋,身上穿的花衣裳。”众人和:“哟哟依哟嘿。”看见稻田里的秧鸡,也唱,而且逗趣,“大田插秧行对行,一对秧鸡来歇凉,中间捡到秧鸡蛋,晚上按倒秧鸡娘。”

唱山歌俘获美人心

“大河呃,涨水嘛,起漩涡呃,你看那情妹妹,好心伤呃,想留我情哥哥吃晌午,又怕那米筛做门呃,眼睛多呃哟……”滚板山歌里的情歌,表达方式朴素、生动、幽默、风趣,颇具画面感和形象感。关在书房里的人无论如何也想不出“米筛做门眼睛多”这么生动的比

喻来,这一首首情歌也成就了一对对有情人。

天仙镇将军村老农陈开才,是唱滚板山歌的代表人物之一。陈开才自小酷爱民歌,听人唱一遍山歌就能记住,他会唱的民歌不计其数,并能自创歌词。1958年,四川音乐学院教授郎毓秀到将军村采风,对陈开才进行了指点,使他唱歌的技巧有了很大的提升。这年三月三,当地首次举办民歌节,陈开才登台演唱,技压群雄,一举夺冠。从此,陈开才会唱山歌的美名在当地传开了。陈开才的老伴周帮勋,当年是将军村的一枝花,村里的年轻人个个都喜欢,但她痴迷唱山歌,对在民歌节上一展歌喉的陈开才另眼相看。陈开才对周帮勋也心仪已久,经常在周帮勋房后放牛、砍柴时唱上一段山歌,周帮勋便躲在门后偷听。动人的山歌终于打动了美人的芳心,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如今,两人已年过花甲,对山歌依旧一往情深。

《撵野猫》的由来

说到滚板山歌,不能不提《撵野猫》,《撵野猫》是滚板山歌里最具代表性的曲目。2004年在第五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手邀请赛上,由泸州四位男歌手演唱的《撵野猫》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独特的和声结构和诙谐风趣的表演征服了评委获得金奖。那么,《撵野猫》是怎样在众多的山歌里发掘出来的呢?

1958年深秋,泸州师范学校音乐教师王建中等人到纳溪大里、龙车等地搜集、挖掘、整理民歌。一天上午,王建中一行正行走在乡间,猛然听到山间传来阵阵明快、高亢的山歌:“十七十八年娇,小妹也!

你在房中挑花绣朵绣花哟——鞋!”

“斗大一股黄风(儿)吹进来,

这股黄风(风)吹得哪个老表儿带信喽来?”

猛然一顿,又听到对门山上有几人一齐唱到:

“风不吹槐槐不动,妹不招郎郎不(欧)来!”

……

几分钟过后,民歌声戛然而止,但王建中还沉浸在婉转悠扬、动听优美的民歌乐曲中。他好像置身于春暖花开的二三月,耳边响起情侣阵阵对唱,那含蓄的情话,或吟或唱,撩拨得心上人心情荡漾。王建中从歌声中“醒”来后,马上请那10多个男女一句句地教唱,他则一句句地记谱和词。大半天的时间过去了,词全部记好了,王建中又从头到尾地唱给那些“师傅”听,一个字一个字地改,一句一句地和,但就是没那韵味。在听“师傅”唱了几十遍之后,王建中发现是自己没有用韵味和感情去表达,只好重学行腔。一番“折腾”后,“师

傅”才比较满意。后来,王建中调查发现,原来这首歌名叫《撵野猫》,是大里一带最有特色、最出名的民歌。这一发现,让王建中兴奋不已。

回到泸州后,王建中又请来当时宜宾音乐方面最有权威的王立三,一同对《撵野猫》的词曲进行整理。当时,带队到泸州指导文艺采风的郎毓秀在听了这首歌以后,同样兴奋不已。她觉得这首歌很有地方特色,有意境,曲调优美,具有很高的“卖点”,建议对其进行开发研究,并对修改提出了意见。

2002年,刚刚调入纳溪区文化馆的曾令雄再次对《撵野猫》进行了改编,并大胆尝试将独唱曲目改编成了男声四重唱,使《撵野猫》在各种比赛中连连夺魁。

原生态与现代文化的交锋

岁月的变迁、时代的进步,使原有的生产方式转变,加之现代文化的冲击,现在很少有人会唱山歌了。纳溪区将军村66岁的老农郭章福说,近几年再也没有放开嗓门大声唱山歌了,只是干活时自个儿小声哼哼。“为什么不放开嗓子唱呢?”笔者问。“现在大家干活都是各干各的,没有过去那种唱歌的环境了。即使你大声唱,也不会有人来应和。”

郭章福告诉笔者,村里年轻人多数外出打工了,在家的也只喜欢唱唱流行歌曲。据纳溪区文体局调查,目前,能演唱滚板山歌的不足30人,且多为五六十岁的老人。

为让滚板山歌这块文化瑰宝重放异彩,纳溪区对纳溪民歌进行了抢救性的保护,用文字、录音、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将滚板山歌真实、全面、系统地保存下来,并编辑出版《纳溪民歌精选》,共收录滚板山歌76首。2007年3月,纳溪滚板山歌进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纳溪区正大力推广滚板山歌,正在编制滚板山歌的地方教材,今后将进入校园,让学生们了解滚板山歌,当地还成立滚板山歌小型专业演唱队,设立滚板山歌传人保护基金;通过对全区中小学音乐教师、镇文化干事、旅游餐饮服务行业人员培训等各种手段,让滚板山歌走出“深闺”。

二、永宁河船工号子

“永宁河水弯又弯,滩多水浅难行船,咱们都是英雄汉,齐心协力战险滩……”6月23日,纳溪群众船工号子,再一次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泸州市纳溪区渠坝镇响起,仿佛又把大家带到百人拉大船,齐心协力战险滩那不堪回首的凄苦岁月。为了喜庆端节,唱响纳溪文化年主旋律旋律,纳溪区渠坝镇举办了首届码头文化节,让近1000群众在节日感受

浓厚的民间传统文化。

千年的码头,百年的字号,古老的驿站,新兴的家园。2011年,纳溪区被文化部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渠坝民间也流传着不少民歌。当天,渠坝本土的《爬海歌》、《蟹歌》等近10支永宁河民歌也搬上舞台,天籁般的歌声,轻快优美的旋律,让观众们沉醉其中。唱码头歌、演码头戏,丰富多彩的码头文化展演活动,让大家感受到了渠坝码头文化的独特魅力。省级非遗项目《永宁河船工号子》的展示成为此次码头文化节展演活动中的最大亮点,表演者一曲高亢有力、原汁原味的船工号子,仿佛又把人带回到当年永宁河上船工拉纤的场景中。

三、龙车搬打狮子

春节前后,泸州市纳溪区龙车搬打狮子掌门人李西明特别忙。自从龙车搬打狮子被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后,除了经常有记者找他,邀请演出的人也陡然增多。要接洽,要安排,自己还要上台表演,忙得不可开交。马上又是元宵节,他说,“还要忙几天扎实的”。

李西明今年72岁,在搬打狮子舞台上,已经表演了62年。搬打狮子是流传于川滇黔边区的一种民间艺术,源于唐开元初年,是民间庆祝丰收而举行的一种文艺活动。初为一些民间能人展示绝技,千年演变,逐渐成为集杂技、武术、戏剧于一身的表演形式,有武术、地游狮子、高台舞狮、猴子爬杆、钻刀圈、钻火圈等数十种,深得川滇黔边区群众喜爱。

纳溪区是搬打狮子的故乡,会耍狮子者极多。演员平时务农,演出时集中。1955年,纳溪县政府组织搬打狮子比赛,参赛者竟有102个队,平均一个村一个队还多。

在龙车一个表演现场,笔者看见院坝中央立有一根碗口粗、二十余米长的树杆,扮演猴子的演员爬到树杆顶部,像芭蕾舞演员一样,一只脚尖踩着树桩,一只脚提起来,笔直地立着,手搭凉篷,向外张望,似乎没站稳,晃了一下,引得观众“呀”声一片。接着,演员徐徐弯腰,用手撑住树桩,身子慢慢倒立,伸直了,双腿并拢,像柄剑似的直直指向天空。然后慢慢下滑,用头顶着树杆,两手伸开,像一个十字架,静静地停在空中约数十秒,突然一闪,演员的头离开树桩,如一架头朝下的飞机,飞速坠下。在将要着地的一刹那,以一个漂亮的倒空翻稳稳着地。惊险、刺激的表演为乡亲们带来了欢乐。

李西明告诉笔者,春节期间他的表演日程排得满满的,能为农村文化服务,再辛苦也乐意。他感到欣慰的是,狮子班吸收的10来个学艺的小孩,在春节的表演中均表现突出。“这些娃儿悟性好,进步很快。他们完全能够将这门艺术传承下去。”

四、纳溪牛牛灯

“咚锵锵,咚锵锵……”伴着欢快的锣鼓声,只见“两头牛”时而来回狂奔,时而打滚戏逗……样子滑稽可笑,形态憨态可鞠,不时搏得现场观众阵阵叫好声。这是记者于今年元宵节在泸州市纳溪区新乐镇铜鼓村看到的一幕。

“这是村民为庆祝元宵佳节,自发组织起来耍的‘牛牛灯’。” 铜鼓村支部书记胡光明告诉笔者说。

据该区文化部门的同志介绍,耍牛牛灯是纳溪区传统民间文化艺术。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表演者在锣鼓乐的配合下, 装扮成耕牛的样子, 作出耕牛劳作时的各种形态动作。当地民俗传统认为耍牛牛灯可以企求平安幸福,预示五谷丰登。

据了解,纳溪区区委、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间特色文化工作,在重大节日节气,都要组织本地民间艺人进行民间特色艺术表演。区上每年都要投入50万多元资金,用于民间特

色文化的收集整理和保护传承工作。同时,该区鼓励民间艺人,通过师带徒等形式,大胆创新,发扬和传承传统的牛牛灯、舞狮、秧歌等民间特色文艺。到目前,该区已拥有牛牛灯、舞狮、秧歌等民间特色文化队伍12个,队员达300多人。

据悉,今年春节,该区已组织牛牛灯、舞狮、秧歌等特色文化表演20多场次,观众达2万多人次。

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建议书

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建议书 印象?邢襄文化创意产业园 项目简介 二〇一一年七月 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 况 ..................................................................... . (1) 1.1项目名 称 ..................................................................... (1) 1.2项目地 点 ..................................................................... (1) 1.3项目单 位 ..................................................................... (1) 1.4建设周 期 ..................................................................... (1) 第二章功能分区及项目资 金 ................................................................. . (3)

第四章项目分 析 ..................................................................... (3) 4.1项目提出的背景和必要 性 (3) 4.2项目定位优 势 ..................................................................... . (4) 4.3项目投资的必要 性 .................................................................... 4 4.4预期效 益 ..................................................................... (5) 4.5项目开发目标及指导思 想 (5) 4.6项目经营思 路 ..................................................................... . (5) 第一章项目概况 1.1项目名称: 《印象〃邢襄》文化创意产业园 1.2项目地点: 太行路以东,公园西街以北,召马路以南,医专西围墙以西(附属二院家属楼

江南的民俗文化

江南的民俗文化 江南的民俗文化(一)民俗是约定俗成、世代积累、长久稳定的,往往超越历史阶段而存在,且延续至今。走三桥习俗,记载了江南的民俗文化传统。江南人在月光下出游,走过至少三座桥,传说是一种避灾求福的民间活动,后来演变成为一种普遍的吉祥礼仪。据记载:“妇女相携宵行,以祛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上海,也有走三桥的民俗活动。由于走三桥是在月光下步行的,因此也叫“走月亮”。这个名字让我想起那首“月亮走,我也走,我送阿哥到桥头到桥头……”的老歌。走月亮当晚的氛围也着实像歌曲中所唱的那样——天上云追月,地下风吹柳…… 晚风悠悠吹,小河静静流…… 天上广寒宫,地下樱桃河;月下走三桥,青春永不老。古时,才子佳人在月明之夜徜徉在樱桃河边,所感受到的不只是温馨和浪漫,那是整个身心的愉悦。江南的每一座桥都是有韵有味,因为桥就是江南人的性格,桥也构建了江南的民风与民俗。每逢中秋夜晚,江南的桥总是焕然一新,流光溢彩,“桥桥对峙,互相凝望,脉脉含情,萦水环绕,波光桥影,绿树掩映。如质朴典雅的东方女子,妙曼地跳舞,桥与桥之间的街圩,如舞起的裙裾,倒映着粼粼碧水…… 一条长江,分开了南北,从此便有了粗犷的江北与柔媚的江南。江北,多为广袤的平原,江南多是浩淼的水乡。平原厚实,那是江北人世世代代淳朴的厚重;水乡淡雅,自是江南祖祖辈辈优雅的书香,沉淀了千年的古韵与风华…… 江北,当是粗犷的江北;江南,自是婉约的江南。总是在黄昏时想起江南,那烟那雾那雨那水,那雨后的彩虹下面走来婀娜的江南女子…… 歌在花丛,歌在水边,歌在烟雨的江南,舞在飘渺的江南。走进江南的街阱,依旧可见纺车吱呀,童谣呢喃;水波粼粼,荷叶碧碧;菜油飘香,糯米情长…… 远处可见,江南女子采桑,养蚕,织布,浣衣;蓝花的头巾,竹丝的斗笠,红绿蝴蝶的发结,还有那羞红的笑魇…… 江南女子,雨一样轻轻,雾一样盈盈,总会在我的梦中羞答答地开放,缓缓地飘散着一缕绿暗香。江南的赶集,最是一道风景。弯弯的拱桥上,江南女子,三五成群,花花绿绿,叽叽喳喳,人在桥上,影在水里,青春荡漾…… 江南的女子来到集市,蜜桃也好,密橘也好,枇杷也好,只是叫卖却不说价钱,买者还价多少就是多少,从不开价也从不讨价。卖完水果,她们就来到布店,扯一截花布,或绿或红,身上一披,蓦然便幻化成了一群美丽的孔雀。然后,一路有笑有歌,走过一块块菜花地,走过一座座石拱桥,走过一棵棵绿柳树,宛若天女散花一样,飘进了贴满了福禄门神的各自的家门…… ——江南的民俗文化(二) 1993年早春时节,我第一次走进徽州,却感到有一种怀旧的气息扑面而来。迷离之间,我总觉得自己似曾来过,却又似乎很遥远。一时间,我陶醉在徽州温润的人文环境中。黄山脚下的屯溪古镇,处处体现着江南的柔美——一边是泛黄的昨日,一边是明媚的今天。徽州,就像一方沉默的古砚,被时光研磨,又在水中慢慢洇开,便生动了整个的江南。徽州牌坊始建于不同朝代,那些精致绝伦的雕刻和古韵天然的图纹昭示着它们曾经的气派与辉煌。牌坊象征着忠、孝、节、义的人文内涵,记述了曾经的辉煌,也收藏着经年的故事。现代文明的曙光,镀亮了亘久的人文历史,濯洗了锈蚀的文明,一座座浸透着威严,折射着显赫,隐喻着情感的牌坊,向世人诉说着千百年的风雨沧桑。如今,我只能在遗留的映象中寻找当年忠臣孝子与烈女节妇的沉浮背影,在徽州历史里翻阅那些动人的故事。挽着岁月的高度,将思绪抛掷到云端,借光

福建民俗风情

福建民俗风情文化 摘要:本文对福建的地域风貌、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主要对福建的饮食,节日, 正文:一、福建的地域风貌 1.1福建地貌 福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山地丘陵面积约占福建省土地总面积的90%,所谓“八山一水一分田”。省内有闽西与闽中两大山带大体平行,闽西山带以武夷山脉为主,斜贯闽、赣两省,长约530千米,平均海拔1千米。最高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位于武夷山市西北部,是中国东南地区最高峰。闽中山带从北至南分为鹫峰山脉、戴云山脉、博平岭。 福建海岸地貌格局以多海湾、多半岛的曲折海岸线为主体。闽江口由于山地逼近海岸, 且广泛分布海蚀红土台地。闽东南沿海地带是省内耕地集中区,亦是福建省经济文化最为发达地区。 四大平原:漳州平原、福州平原、泉州平原、兴化平原。 2.1福州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是我国一个传统的扫墓祭祖节日,但福州的清明节却有其独特的风俗,每年清明节前后,福州市民家家户户都要去郊外踏青,为祖先扫墓、压纸、培土。扫墓完毕后,必须折松枝带回,插在家门口,向邻人说明本户已履行了扫墓祭祖的责任。

福州人扫墓祭祖还要供奉的供品,供品并不复杂,只有光饼、豆腐和面点等,但有一供品是绝对少不了的,即福州特制的“菠菠稞”,所以清明节前后,福州家家户户都要做菠菠稞,如今,清明节前后,街上店铺也大量出售菠菠稞。 菠菠稞是用菠菠菜压榨成汁,渗入米浆内揉成稞皮,以豆沙、萝卜丝等做成馅捏制而成的,造型比较简单,倒是菠菠菜的青绿色赋予菠菠稞以春天的绿意,扫墓后回家的路上,菠菠稞就成了很好的充饥的点心。 2.2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我国著名的民歌之一,居住在福建的客家人与其他地区的客家人一样善唱山歌,用客家山歌表达他们的生活、劳作和情爱等情感。客家山歌是用客家人的口头语言演唱,融含客家人的语言特色,形成民歌中的独枝一秀。客家人由于所处环境大多是山野峻岭,男女共同劳作,没有“男主外,女主内”的地位差别,客家人大都纯朴耐劳,客家人这些独特的背景和文化,也影响着客家山歌。 客家多分布于我国南部和东南部山区,日常生活工作都与山有关系,客家妇女与男子同样从事着山间的各种劳作,在长期的山间劳作中,用山歌互相倾诉表达是自然中事。客家人因居住在山区地带,劳作辛劳,一旦走到田野山谷中,不免感到心花怒放,唱几首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客家人因没有其他较为普遍的民众娱乐,而唱山歌正是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所以客家男女对它都有共同的喜爱。在客家社会里,旧礼教束缚也很严,由于在家里拘束过严,到了山间就精神得到了解放,所以会自然地唱起山歌来。 2.3龙岩客家婚嫁习俗 生活在龙岩的客家人迎娶婚礼别有风趣,男方迎亲队到达女方家,新娘出门要站在一个画有八卦太极图的米筛中换上新鞋,客家民间称为“过米筛”,象征留下娘家的活土财气,到婆家去重立业。接着要背新娘出家门,上车轿时新娘的兄弟用一碗水泼到车上,表示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到达男家后,新娘要在手捧盛着柑橘吉祥圆盘的伴娘牵引下跨过火红的木碳炉,表示“火红兴旺”,进入厅堂拜堂后,即入洞房,婚宴开始。 2.4泉州民俗风情 泉州地处我国福建东南沿海,古为闽越族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千百年来泉州民风淳朴,文教昌盛,人们勤奋坚毅,知礼乐善的遗风世代相传,形成独特的泉州民俗民风。 宋代初期,泉州海上交通贸易繁盛,成为“万国衣冠”的时尚之地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港口重镇,不少外国商贾、传教士择地而栖,安居乐业。多种宗教传入,与本地儒道教传统文化相渗透,寺院庙观教堂遍布,信仰逐步世俗化,形成中外多种文化兼收并蓄的泉州民俗习性。 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外来风俗文化的交融,构成泉州独特的文化风俗氛围。诸如衣食住行、婚丧喜庆、岁时节日、信仰崇拜、礼仪风尚等,更多体现出文化古城和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中民俗文化保护的几点建议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中民俗文化保护的几点建议 民俗文化是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地域中逐步形成和发展演变的生活文化,是一个地方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的重要标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多样化、多层次精神文化产品需求的日益增长,民俗文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对民俗文化进行科学保护,使之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文化财富,是实现农村稳定和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当前,全省许多地方都在积极实施美丽乡村改造工程,为改善人居生活环境做出不懈努力。但是,如何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维持原有民俗文化的生态平衡?如何正确处理美丽乡村建设与民俗文化保护传承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我们调研组就美丽乡村建设中民俗文化保护传承进行调研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美丽乡村建设对民俗文化影响的主要问题 美丽乡村是新农村发展的一次全面提升,其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美丽乡村的文化建设在这二十字方针中主要体现在“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上。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乡风文明中的乡风则是民俗文化的主体部分,也应该纳入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范畴。但是,从美丽乡村建设中民俗文化保护传承的现实情况

来看,许多不利的因素不断浮出水面,有的甚至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1、传统建筑破坏严重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古村落的整体景观不协调,建设性破坏严重。许多古建筑周围的历史空间环境已被所谓的“现代建筑”空间所取代,以往古老的空间格局和传统风貌荡然无存;在许多古村落的老祠堂、老民居之间,都夹杂着一些新的建筑物;有些农民为改善生活居住条件,随意翻建或修缮古屋古院,把古栈道的路面毁坏铺成水泥路,这在相当程度上减弱和破坏了村落的古朴风貌和历史氛围。 2、民俗实物严重流失 民俗文化的很多内容是依附在传统的民俗实物之中的,但是,在美丽乡村改建、新建中,许多传统木制房屋的构件买卖、交易问题十分突出。一些商人看中了古民居的旅游开发价值,出钱收购这些古民居后迁建别处进行旅游开发。如在嘉兴的西塘古镇、桐乡的乌镇,许多古民居的构件被出售、被偷盗。还有一些外国人不惜出巨资收购古建筑,拆卸其材料后动用飞机运回国内按原型复建。还有些地方商贩在利益驱使下,受雇于外国人向各地古村落的村民收购民俗文化古器具,有的甚至将古民居木制房屋构件一件件拆下来,化整为零的出售。 3、原生态环境遭破坏

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投资策划书

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投资策划书 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况 (1) 1.1项目名称 (1) 1.2项目地点 (1) 1.3项目单位 (1) 1.4建设周期 .................................... 1 第二章功能分区及 项目内容 (1) 2.1功能分区 (1) 2.2项目内容 .................................... 1 第三章资 金 ...................................... 3 第四章项目分 析 (3) 4.1项目提出的背景和必要性 (3) 4.2项目定位优势 (4) 4.3项目投资的必要性 (4) 4.4预期效益 (5) 4.5项目开发目标及指导思想 (5) 4.6项目经营思路 (5) their own conditions to develop the correct road, the maximum to avoid investment risk, gain profit.(three) vigorously promote the brand. To establish brand awareness, awareness of the use of brand, brand value, brand acquisition performance, enhance the competitive strength. Concentrated manpower, careful planning, packaging and publicity of a

number of unique, market influence and coverage of the br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key breakthroughs,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 strength, walking business road the competition of alien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the pursuit of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four)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To further broaden their horizons,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within the group, the city resources, other industries and regional resources, mutual trust, mutual benefit, seeking win-win principle, in the framework of national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strict inspection and argumentation, legal consultation,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procedures, strict regul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attract injection the social investment to the industry group, to achieve leveraging the development, ensure that the value of state-owned assets.(five)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ersonnel.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cadres and workers of the existing business, firmly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the market, enhance the sense of crisis to adapt to market competition, the sense of urgency, improve the ability to respond to market competition, improve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of the market.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e need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vigorously the introduction of high-quality management management personnel, and strive to build a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team, hard work, and promote the entire workforce knowledge structure, age structure,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ability, enhance core competitiveness, adapt to the need of market competition.(six) seriously

2020关于当代民间信仰调查报告【精品】

从物质和意识的领域来理解,信仰就是一种意识,道德就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从真理的概念来理解,信仰就是人们对未来世界正确的意识,道德就是在信仰的支配下正确的行为。如果我们站在个人的角度来讲: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自以为是的信念或者真理。道德是在信仰支配下的行为。信仰是指人们对某人某物或某种主义、学说、理论等的极度信任和景仰,以至在它面前表现出敬畏和依赖感,并神圣地奉为自己行为的典范和指南。 一、民间信仰概述 民间信仰是一种在特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以鬼神信仰和崇拜为核心的民间文化现象。民间信仰指流行在中国一般民众尤其是农民中间的神、祖先、鬼的信仰,庙祭、年度祭祀和生命周期仪式,血缘性的家族和地域性庙宇的仪式组织,世界观和宇宙观的象征体系。民间信仰深深植根于乡村民众之中,成为农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管社会环境如何变迁,外界压力有多大,农民始终没有放弃属于自己内心深处的自然崇拜、神灵信仰、祖先崇拜等精神追求。民间信仰以其独特的“民间性”,伴随农民的一生。 中国民间信仰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民间传统的信仰、仪式和象征影响着社会中大多数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并与国家上层建筑和象征体系的构造形成微妙的冲突和互补关系。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社会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在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作用。因此,对于民间信仰、仪式和象征的研究,不仅可以提供一个考察中国社会——文化的基层的校对,而且对于理解传统中国社会——文化全貌有重要的意义。 民间信仰共同构成了乡村民众的信仰图景,扎根于农民心中,渗透在乡村生活的各个方面,满足着农民的精神需求和利益索求。宗教与民间信仰反映着乡村生活的全貌,日益成为文化人类学研究和探索的热门课题。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曾经引起过众多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解放后,由于受到现代民族国家理念的影响,在破除迷信的口号下,民间信仰更是被打入冷宫,特别是当与之密切相关的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学科在大陆绝迹后,就再也无人问津,研究则更无从谈起。直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社会政治环境的宽松,这一情况才有所改变,历史学、民俗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等学界的学者开始关注和重视这一领域,并取得了不少成果。 二、民间信仰的特征 民间信仰以广大的乡村为土壤,它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各种信仰,内容相当庞杂,既有远古时期的巫教巫术,也有民间的方土方术,还有神仙传说、对各路自然神的崇拜、阴阳五行风水、医术与养生学等等,其中也包括寄寓于普通民众心态中的社会理念与人生理想。基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祖先崇拜,内含牌位崇拜和坟墓崇拜,其中牌位崇拜又分家内崇拜与祠堂崇拜;(2)神灵崇拜,内含自然崇拜和精灵崇拜;(3)岁时祭祀;(4)农业祈仪;(5)占卜风水;(6)咒符法术。祖先崇拜是中国民间信仰的重要内容,它与古人相信祖先死后灵魂不死,并会变为鬼神保佑后代有关,其中体现了儒家伦理价值。与其有关的崇拜活动有祭祀,包括立宗庙、祠堂、牌位等,还有一套烦琐的祭祖礼仪。祖先崇拜的主要指向不是鬼神,而是人事,其作用是在表达对先人追思的同时,调动家族成员间的情感与道德。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目前,上海共有15家市级文化产业园区、77家市级创意产业集聚区。和其他省市相比,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的起步较早,数量较多,规模也比较大。 根据2010年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年检报告,上海市级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营业收入、税收、入驻企业数量、从业人员数量等均有大幅度提高,平均租金稳中有降。 2010年上海创意产业总产出3900亿元,其中园区产出672.8亿,约占总产出的20%;园区主营收入50%来自租金。 园区产业主题特色鲜明 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主题特色鲜明。 15家文化产业园区中,7家以网络、数字多媒体为主题;3家以“民族、民俗、民间”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题;3家以文化艺术原创和艺术品经营为主题;1家以演艺产业和影视产业为主题。 77家创意产业集聚区中,也有不少特色主题创意产业园。比如以动漫文化为特色的宝山动漫衍生产业园,以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为特色的花园坊,以雕塑艺术为特色的红坊,以建筑设计业为主题的环同济集聚区等。 老厂房是重要载体 上海77家市级创意产业集聚区,约2/3由老厂房改建而成。 老厂房是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的重要载体,也是上海原生态创意产业的集聚地。目前,如八号桥、M50、田子坊等由老厂房改建而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不仅成为了具有上海地标意义的“人文景观”,在全国范围内也颇有知名度和“样板”意义。 目前,一些沪上知名的创意产业园区正利用集聚效应所形成的辐射功能,逐渐向街区和社区发展转型。典型的如田子坊,它将创意产业与商业、旅游业、文化、居民生活等有机结合,为消费者提供了良好的休闲环境,也为改善居住环境、探索城市旧区改造新模式创造了条件。 服务和管理逐步规范 近些年来,创意园区的功能从物业管理服务向产业要素服务转变。上海版权交易中心、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上海市动漫公共服务技术平台等一批国家级和市级的专业化创意服务平台先后出现。据统计,沪上77家创意产业集聚区共建

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

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我国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 摘要:民俗文化本身就带有稳定及和谐的特质,一直是维持社会和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此,对民俗文化的开发研究也成为我们急需努力探索的课题。而针对当前我国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如保护力度不够、保护方式不完善、开发方式不合理以及民俗精神淡化等一系列的问题,本文结合各家观点对我国的民俗文化开发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 关键词:民俗文化;现状;保护;继承;科学开发 民俗是人在生存活动中创造并享用的一种文化现象。民俗文化的创新应紧紧联系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民俗文化反映着该民族独特的个性、气韵和风骨,是沟通和联系该民族全体成员心灵的无形纽带。千百年来形成的民俗已深深扎根于人们的生活和观念中,融汇在民族风情和民族自尊中。 一、概念的界定 万健中在《民俗文化与和谐社会》中指出:民俗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从人类社会生活中产生,并没有从人类社会生活中挣脱出来,而是与现实生活糅合一体,成为具有传统意义的社会生活方式,群体生活习惯的一个组成部分。关于民俗文化,洪勇于《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与保护》一文中阐释道:民俗文化是以口头、风俗或行为等形式创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与生活密切相连,体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道德伦理、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 二、我国民俗文化的现状 洪勇就《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与保护》指出,从古至今,在我国传统的节俗,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以流行广泛的大型节俗如:春节、元宵、端午、中秋为例,在现实生活中,就是特定时空中的生活习惯,属于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我国自二十世纪八十

闽台文化: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

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 闽南文化大体是指由闽南人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闽南人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域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闽南文化包括闽南方言、民间信仰、民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传统建筑风格等方面。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古越族人在闽南居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土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晋时期,大批中原汉民迁入闽南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了发展。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了丰富。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传教士东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千百年来,闽南文化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内涵丰富的地域文化,成为中华民系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闽南与台湾一水之隔,闽南文化随着闽南人到台湾而广为流播,并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拟从这一问题入手,对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此求教于前辈与同仁。 一、闽南人移居台湾的几次热潮人是文化最忠实、最积极、最活跃的传播者,而文化远距离的传播,有赖于人口的迁移。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是通过闽南人移居台湾来实现的。历史上,闽南人移居台湾源源不断,并形成几次热潮,这对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一次热潮早在唐宋时期,据史料记载,就有一些闽南人自发移居到台湾的澎湖列岛,他们带去了早期的闽南文化,成为闽南文化在台湾传播的使者。南宋乾道六年(1 17 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就到澎湖屯垦。元代时期,元朝政府在澎湖设置巡检司,隶属于泉州路的晋江县。这时从泉州去澎湖的闽南人日益增多,以至澎湖曾一度被称为“泉州外府”。①明朝天启年间( 1 6 2 1 - 1 6 2 8年)福建漳州人颜思齐和泉州人 郑芝龙带领闽南人,以台湾北港为中心,开发台湾本岛。那时,漳州和泉州沿海旱灾频繁,闽南人纷纷前往台湾,投奔颜、郑二人。虽然,这种移民是没有组织的,但结伴而去的人有时多达数千人,这就形成历史上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一次热潮。这一时期闽南人以开发澎湖列岛和台湾北港为主,相应,闽南文化就在这些地区开始传播。 (二)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二次热潮明朝崇祯六年(1628年),郑芝龙归顺明朝,当上了明朝的官吏。郑芝龙在当时福建巡抚熊文灿 的支持下,召集福建沿海饥民数万人,“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用船载至台湾”,让他们定居下来,开垦荒地。②这些移居台湾的闽南人,把大陆先进的农业技术带到台湾,帮助台湾原住民发展生产,对台湾的早期开发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大陆民众有组织地向台湾移居,也是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二次热潮。 (三)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三次热潮 1 6 4 4年明朝灭亡后,郑芝龙之子郑成功以闽南地区为中心,屯兵厦门,开展反清复明活动,兵源以闽南人为主。16 6 1年,清朝政府为了剿灭反清复明的力量,实行北起山东南至广东,所有沿海3 0 里以内不得住人,居民一律内迁,严禁船员出海,违者处死的野蛮的“迁界”政策。闽南地区是清政府实行“迁界”的重点地区。“迁界”③因此,被迫“迁界”的闽南人,除了一部分迁入内地和前往东南亚谋生外,更多的是投奔郑成功。1661年4月,郑成功挥师东进,1662年1月,从荷兰殖民主义手中夺回台湾,并在台湾建立政权,实行“寓兵于农”的政策,鼓励屯垦开荒。这一时期,大量闽南人前往台湾,形成历史上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三次热潮。据史学家估计,当时有20余万闽南人前往台湾,他们主要分布在台湾西部地区。④相应,闽南文化也在这些地区传播。 (四)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四次热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奉清政府之命收复台湾,郑氏在台湾的政权结 束,大陆和台湾出现了政治上大统一的局面。清政府设立台湾府,将其划入福建省进行管理。从1684 年到1 8 8 3年,是中国历史上长达2 0 0年之久的“闽台合治”时期。这一时期,清政府先后开放了福建泉州、福州等地港口与台湾对口通航。特别是由于地缘、血缘密切关系等原因,闽南人前往台湾持续不断,几乎遍布全岛。这就形成历史上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四次热潮。据1 9 2 6年调查资料显示,这一时期,台湾人口中的8 0%以上祖籍是泉州或漳州的,其中泉州籍约占4 5%,漳州籍约占3 5%。⑤相应,闽南文化也在台湾全岛广为传播。 (五)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五次热潮1893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省。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腐败无能

农村民俗节日集锦

农村民俗节日集锦 一、春节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二、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三、二月二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四、清明节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

绿。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 五、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六、七夕节 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鹊在银河上搭成一座鹊桥,牛郎和织女才能相见。这个美好的传说始于汉朝,经过千余年的代代相传,深入人心。这一天,民间有向织女乞巧的习俗。一般是比赛穿针引线,看谁更心灵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每到七夕将至,牵牛和织女二星都竟夜经天,直至太阳升起才隐退,因而又被喻为人间离别的夫妻相会。 七、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间,因此称中秋节。中秋之夜,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此夜,人们仰望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民俗文化节策划方案

民俗文化节策划方 案 1

民俗文化节策划方案 【篇一:民俗文化节策划方案】 民俗文化节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传统和美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开展“民俗文化节”活动,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将德育教育放在首位,把民俗文化和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纳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和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并把民族精神的传承与道德好习惯的养成结合起来。本活动为期一个月,从“五一”劳动节放假回校开始持续到端午节,在此期间展开关于名俗文化的各项活动。 活动流程 第一周: 1、关于名俗文化为主题的校园、班级文化的布置。 2、主题班会的开展。 第二周: 1、手抄报的评比。

2、周五班级板报的评比。 3、诗文朗诵比赛。 第三周: 1、“名俗文化”为主题的书画评比,展览。 第四周: 1、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周五下午开展的关于端午节的校园传统小游戏。如包粽子,用雄黄酒在孩子脑门写“王”,插艾叶,做香囊、编蛋带,撞蛋等。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教育全过程,贯穿整个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积极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氛围,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和人民是最大光荣;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继承和发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悠久的文化传统。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1.在此期间学校每周一举行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全体师生齐唱国歌。利用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学校、爱集体、文明守纪、文明礼仪等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性强。 2.充分利用校园网、橱窗、板报和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和弘扬民俗文化。专题为“民俗文化润我心”“民族精神代代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宣传和介绍,在校园内营造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及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中的经验总结出来进行推广,对活动中典型的事例及时进行宣传,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3.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氛围,确保活动有条不紊,丰富多彩。 (1)张贴有关宣传标语;把学生的优秀书画、摄影、制作成一幅幅壁挂,点缀教室、走廊,达到既美化环境,又鼓舞学生、启迪学生的目的。 (2)各班利用晨会、班会、等时间组织学生背礼仪规范、看经典书籍、唱文明礼仪歌曲、办手抄报和黑板报、写文明礼仪文章等。(3)建立班级名俗文化学习园地,形成独特个性的班级文化。 三、开展丰富的活动,进行民俗文化及民族精神教育 1.加强各种民俗节日的宣传,营造学习氛围。 2.将民俗文化与的主题班队会活动相结合,创新活动载体。

民俗学专业民间信仰书目

滨岛敦俊 1991 《明初城隍考》,《社会科学家》,1991年第6期。(许檀译)1995 《朱元璋政权城煌改制考》,《史学集刊》,1995年第4期。 2008 《明清江南农村社会与民间信仰》,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朱海滨译) 蔡相辉 1989 《台湾的王爷与妈祖》,台北:台原出版社。 常人春 1993 《红白喜事—旧京婚丧礼俗》,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2 《老北京的民俗行业》,北京:学苑出版社。 陈进国 2002 《民间通书的流行与风水术的民俗化——以闽台洪潮和通书为例》,《台湾宗教研究通讯》,第四期 2005 《信仰、仪式与乡土社会:风水的历史人类学考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陈戍国 2002 《中国礼制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邓文宽 2002 《敦煌吐鲁番天文历法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渡边欣雄 1998 《汉族的民俗宗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周星译) 1999 《东方社会之风水思想》,台北:地景出版社。(杨昭译) 杜赞奇(Durara) 2006 《刻划标志:中国战神关帝的神话》,韦思谛编,《中国大众宗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陈仲丹译) 范可 2007 《魂归何处?》,《读书》,2007年第7期。 冈田谦著陈乃蘖译 1960 《台湾北部村落之祭祀范围》,《台北文物》,9卷4期。 高明 1993 《秦简日书“建除”与彝文日书“建除”比较研究》,《江汉考古》,1993年第2期。 葛兰言著(Grant)赵丙祥、张宏明译 2005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顾颉刚 2004 《两个出殡的导子帐》,叶春生主编:《典藏民俗学丛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韩国河

闽台民俗文化开发

闽台民俗文化开发 福建、台湾地处祖国东南,自古为百越先民居住繁衍之区。秦统一中国以后,大批中原百姓不断迁徙入闽,拓展台湾,文化交融,薪火传承,生生不息。先民们富于开拓精神的生活经验和智慧结晶,汇聚成丰厚积淀的闽台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群体生活的俗文化,其形成有赖于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承传,是一个民族共同文化的具体标志之一。因此,民俗文化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中国是一个民俗文化大国,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闽台民俗是中华文化一体多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闽台人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在共同的文化精神基础上共同创造的,从衣食住行到岁时节令,无不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伦理与信仰思想之精华,闽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语言互通,同风共俗,根深蒂固,不可分割。 新世纪以来,两岸的文化发展越来越得到政府的关注。民俗文化尤其突出,两岸民俗文化交流日趋多样化。福州、厦门、泉州凭借区域、经济、政治优势,率先打头阵,以各式各样的民俗文化节吸引众多台湾同胞前来观摩和参与。内容主要包括大型灯展、综艺晚会、擂台竞技、以及富有闽南特色的舞蹈、舞狮、戏曲、邀请来自台湾的各大民间社团联袂演出。此外,还包括举办高校学术研讨会、闽台工艺品参展等等。主要侧重在海洋文化、宗教文化、闽南乡土古韵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民俗文化活动形式较单一,游客单一,吸引力较低,且并无最大化将周边旅游景点结合,民俗旅游商品开发仍比较薄弱,资源的最大化有效整合仍未达到。那么,如何充分开发民俗文化将其与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有效结合,实现价值最大化?下面我们将闽台民俗文化划分为三个开发方向:闽台物质生活民俗、闽台社会生活民俗、闽台精神生活民俗。逐步探讨如何进行有效开发。 一.闽台物质生活民俗 闽台物质生活民俗主要表现在生活民俗、工商业民俗、生产民俗等方面。 明清以来,在中华炎黄文化精神大一统的基础上,闽台沿海一带的衣食住行习俗基本相同。闽台海边渔民多着黑、棕两色的大襟衫,或以荔枝树汁染衫为浅褐色,以抗海水的溅湿。妇女节假日或出门访亲友,喜穿红衣裙。童装亦有定制。刚出生的婴儿,通行着白棉布制成

科尔沁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综合服务平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

####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综合服务平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总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项目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错误!未定义书签2.1 项目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建设的必要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项目区建设条件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自然地理条件和资源................................................................................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地理位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 农产品:毛竹自然生长条件良好............................................................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 农产品:毛竹资源丰富,开发基础好.................................................... 错误!未定义书签。 3.5 技术优势明显............................................................................................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市场预测与营销方案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市场预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营销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章项目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及进度错误!未定5.1 项目建设规模..........................................................................................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 项目建设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 项目建设进度..........................................................................................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章环境影响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6.1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6.2 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6.3 声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6.4 固体废物影响评价结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错误!未定义书签。 7.1 投资估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7.2 资金筹措..................................................................................................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章效益分析与评价错误!未定义书签。 8.1 效益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8.2经济分析的结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九章优惠政策 ...... 错误!未定义书签。 9.1 政策条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9.2 土地政策.................................................................................................... 错误!未定义书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