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1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00321

全国201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00321
全国201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00321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中 国 文 化 概 论 (习题) ————张令牌 中国文化概 论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郡县帝最终得以确立时在位的皇帝是(B )

A.汉景帝B.汉武帝C.汉高祖D.汉文帝 2.尧舜时期的都城建立在(A ) A.汾河谷地B.河套地区C.江淮地区D.胶东平原 3.京杭大运河走向衰落是在(C ) A.宋朝B.元朝C.清朝后期D.明朝前期 4.唐代被称为世界文化融会场和集散地的是(C ) A.洛阳B.上海C.长安D.开封 5.唐宋以来,中国各地出现了“状元乡”、“秀才县”,主要是由于(A )A.典范人物的影响B.自然环境的影响 C.地理条件的影响D.区域意识的影响 6.据东汉学者郑玄解释,能走牛车的路称为(B ) A.径B.畛C.涂D.道 7.京剧脸谱的不同颜色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表示鲁莽豪爽的是(C)A.红色B.白色C.黑色D.紫色 8.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大量考订、校勘、辑佚、辨伪和注解的是( C ) A.浙东学派B.桐城学派C.乾嘉学派D.扬州学派 9.制成最初的指南针——司南的朝代是( A ) A.战国B.东汉C.北宋D.南宋 10.司马迁把现在徐州以东包括苏州、扬州一带称为( C ) A.南楚B.北楚C.东楚D.北楚 11.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避讳之风起源于( D ) A.南朝B.秦朝C.唐朝D.周朝 12.旧时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祖师,伶人行的祖师是( A ) A.唐明皇B.秦始皇C.嫘祖D.杨贵妃 13.在中国历史上,农民意识强烈的皇帝当属( C ) A.秦始皇B.汉武帝C.朱元璋D.乾隆 1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后,剪辫子、穿中山装的服饰标志属于( B )A.阶层标志B.政治标志C.职业标志D.信仰标志 15.在我国庆贺婴儿“满月”礼这天,主持“去胎发”仪式的是( C )A.爷爷B.爸爸C.舅父D.族长 16.全盘西化的提出者是( D ) A.李大钊B.郭沫若C.贺麟D.胡适 17.唐代以后通行的文字字体是( B ) A.行书B.楷书C.隶书D.草书 18.我国古代把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称为( A ) A.黄道B.红道C.紫道D.白道 19.现存最早的药学专书是( C ) A.《针灸甲乙经》B.《千金要方》C.《神农本草经》D.《千金翼方》20.元朝把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对待,其中地位最低下的是( D )A.蒙古人B.色目人C.汉人D.南人 21.民间人士对中国烹饪地方差异概括正确的是( A ) A.南甜、北咸、东辣、西酸B.南甜、北咸、东酸、西辣 C.南咸、北甜、东辣、西酸D.南辣、北咸、东甜、西酸 22.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是( B )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2014.10)真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2014年10月自考真题及答案 一单选 1. 百家争鸣中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有() A.邓析 B.邹衍 C.惠施 D.墨瞿 正确答案 B 知识点名称 重要几家的代表人物;各家思想特征 难易程度 简单 讲解 阴阳家以战国时期的邹衍为代表。邹衍用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五德终始"说,解释朝代的变更。其理论对后世中国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都有深刻影响。 统计 刷题次数 : 1530 错误率 : 60% 2. 士人群体出现于先秦,但真正构成一个享有社会实际权益的社会阶层,是在() A.西汉时期 B.两汉时期 C.东汉时期 D.魏晋时期 正确答案 B 知识点名称 士大夫阶层的养成 难易程度 简单 讲解 士人群体出现于先秦,但真正构变成一个享有社会实际权益的社会阶层,是在两汉时期。统计 刷题次数 : 2295 错误率 : 51% 3. 魏晋最重要的学术现象是()

B.玄学 C.般若学 D.涅槃学 正确答案 B 知识点名称 玄学 难易程度 简单 讲解 魏晋最重要的学术现象是玄学,玄风大畅是那个时代的显著特征。玄学是老、庄哲学在魏晋时期的新发展。一般认为始于曹魏的何晏、王弼,不过他们的贵无尚虚的取向基本在调和儒道,关心理想帝王人格问题,大体仍不离济世之道。 统计 刷题次数 : 2037 错误率 : 51% 4. 两税法得名因为征税在() A.春夏 B.夏秋 C.秋冬 D.冬春 正确答案 B 知识点名称 两税法的作用 难易程度 简单 讲解 两税法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其内容核心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 统计 刷题次数 : 1683 错误率 : 42% 5. 中唐以后兴旺起来的白话小说之祖是()

10月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2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中国典籍中,“文化”合成的最早典籍是( ) A.《说苑·指武》 B.《礼记·中庸》 C.《荀子·不苟》 D.《易·系辞》 2.下列各项不属于 ...国别文化的是( ) A.中华文化 B.华夏文化 C.炎黄文化 D.东方文化 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自隋唐至北宋初期,便进入了( ) A.第一个温暖期 B.第二个温暖期 C.第三个温暖期 D.第四个温暖期 4.黄河泛滥、海运兴起而使京杭大运河走向衰落的时期是( ) A.明朝末期 B.清代初期 C.清朝中期 D.清代后期 5.在保护自然方面,中国古代有一个重要观点值得注意,就是孟子提出的( ) A.不违天时观念 B.不违地利观念 C.不违人和观念 D.不违天地观念 6.距今约1万年左右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此前为( ) A.石器时代 B.旧石器时代 C.磨制石器时代 D.骨器时代 7.截止目前,认识夏文化的第一手资料是( ) A.半坡文化遗址 B.河姆渡文化遗址 C.赤山文化遗址 D.二里头文化遗址 8.战国时期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是( ) A.邹衍 B.公孙龙 C.惠施 D.公孙衍 9.西汉时期,强调“独尊儒术”的是( ) 1

A.汉武帝 B.汉文帝 C.汉宣帝 D.汉景帝 10.在神话传说中,创制鱼网的神祇是( ) A.黄帝 B.后稷 C.神农 D.伏羲 11.对我国古代棉纺织业作出重大贡献的黄道婆是( ) A.宋代人 B.元代人 C.明代人 D.清代人 12.我国商界信奉财神,传说财神是( ) A.赵公明 B.黄道婆 C.太上老君 D.鲁班 13.我国传统中医学的理论框架基本定型是在( ) A.商周 B.春秋战国 C.两汉 D.南北朝 14.在宗法制度之下,周代王位的传递实行( ) A.父子相承 B.兄弟相及 C.五等爵位制 D.嫡长子继承制 15.据《周礼》记载,周朝专设司民之职,其职掌反映古代很早就有( ) A.什伍里甲制度 B.人口户籍登录管理制度 C.宗法制度 D.察举制度 16.《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这句话道出了传统礼俗的( ) A.等差性 B.调和性 C.规范性 D.唯一性 17.提出“天人交胜”观点的人是( ) A.战国荀子 B.唐代刘禹锡 C.唐代柳宗元 D.宋代张载 18.北魏时期,创立“北天师道”,使道教由民间宗教变为官方宗教的道士是( ) A.张道陵 B.张鲁 C.寇谦之 D.丘处机 19.“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句话出自( ) A.《周礼》 B.《仪礼》 C.《论语》 D.《老子》 2

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历年真题及答案

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历年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 小题,每小题1 分,共15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进到“文化”,人们常常引用“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语出自( ) 2002-10 A. 《论语》 B. 《易》 C. 《荀子》 D. 《礼记》 2.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这里的“文化”指的是()2004-10 A.广义的文化 B.狭义的文化 C. 民族文化 D. 国别文化 3.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广义文化的是()2015-10 A.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 B.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 C.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D.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4.下列选项中属于狭义文化产品的是()2008-1 A .生产工具 B .生活器具 C .运输工具 D .典籍 5.注重人的心态部分,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2017-10 A.广义文化 B.狭义文化 C.民族文化 D.国别文化 6.狭义的文化又称()2007-10 A. 国别文化 B.人文文化 C. 民族文化 D.历史文化 7.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 C )2012-10 A.规范性 B.调和性 C.稳定性 D.等级性 8.与英文Culture 对译的汉语是( ) 2008-10 2015-4 2016-4 A .文学 B .文章 C .文化 D .精神文明 9.“文化”一词中,“化”的本义是()2006-10 A .化学 B .文学 C .化解 D .改易 10.“文化”一词中,“文”的本义是()2007-1 A .文学 B .错画 C .文章 D .图画 11.以中国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就是()2015-4 A中国传统文化 B中国古代文化 C中国文化传统 D中国民族文化 12. 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是在( ) 2002-10 A.先秦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 D. 隋唐两宋 13.在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中,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的东部,东临浩翰的( ) 2002-10 2012-10 A.大西洋 B. 印度洋 C.太平洋 D.北冰洋 14.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一个条件是( )2002-10 A.人文环境 B.地理环境 C.生活环境 D. 自然环境 15.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2011-1 A.归宿 B.过程 C.发展 D. 资源 16.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我国重农主义观念起于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史上最全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1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儒家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主干,《大学》中的、亲民、止于至善就是三纲领,而格物、正 心、、、、 、被称为八条目,为古人设计了一条人生道路。 2.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佛教在不同的地域与该地区文化结合,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释加牟尼是在树下悟道的,因而该树为智慧的象征。四谛说是佛家的基本理论,四谛 指、、、、道,是佛家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以及修养原则。 3.、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张角所创立的,张陵、张衡、张鲁所创立的 是道教的重要源头,金元时期王重阳所创立的风靡中国。 4.中国古代科技曾创造过辉煌,自成系统。《汉书·五行志》中的一段:“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关于的记录。《》是汉代产生的著名数学著作,是南北朝著名的数学家,对推算圆周率作出重要贡献。 5.中国古代历史记载的系统性、完备性举世无双,形成了自成系列的史学巨著。《》是二十四史的开端,它是一部体通史;司马光的《》是一部体通史,与以后的续作形成了正史以外的又一系列;唐代杜佑的《》是体例制史书的第一部;宋代袁枢开创了 体系列。 6.中国学术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同的特点,先秦诸子学产生,东汉、西汉学发达,魏晋风行一时,隋唐佛学达到极盛,宋明开创了儒学的新局面。 7.五行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定形,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维工具,它们之间存在着和等关系。 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 1.百家争鸣中对逻辑分析方法及自然科学比较注重的学派是()。 A.儒家 B.兵家 C.道家 D.墨家名家 2.《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被称为“四大奇书”,代表了当时俗文学的最高成就。 A.《金瓶梅》 B.《官场现形记》 C.《红楼梦》 D.《初刻拍案惊奇》 3.我国四大发明中()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A.造纸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4.目前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A.仰韶文化的陶文 B.甲骨文 C.金文 D.石鼓文 5.“三武灭佛”之后,()成为中国佛教最为流行的宗派,它充分体现了华夏文化的特征。

最新10月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全国 2018 年 10 月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 0032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5 分 )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 A. 文化产品 B. 文化内涵 C.文化现象 D. 文化事象 2.南北朝时出现在历史记载中,到唐代变得相当强大,与唐代和平交流居多,且主要居住 在今西藏地区的民族是 ( ) A. 羌 B. 吐蕃 C.鲜卑 D. 回纥 3.“书楚语,作楚声”一语说的是() A. 中原文化 B. 齐鲁文化 C.巴蜀文化 D. 屈原文学 4.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的特点是() A. 大地域上自然环境优越 B. 大地域上社会环境优越 C.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 D. 大地域上人口构成较松散 5.红山文化的神庙和祭祀遗址,实际上维系着附近相当大地区人群的( ) A. 社会生活 B. 精神生活 C.物质生活 D. 家庭生活 6.夏作为我国第一代王朝,历时近() A. 七百年 B. 六百五十年 C.六百年 D. 五百年 7.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 A. 政治观念 B. 经济观念 C.国家观念 D. 文化观念 8.我国市商贸易有一定的发展,并已开始使用货币是在() A. 夏朝时期 B. 商周时期 1

C.春秋时期 D. 战国时期 9. 古算中的“韩信点兵”就是现代数学中的( ) A. 一次同余式组解法 B. 二次同余式组解法 C.三次同余式组解法 D. 高次同余式组解法 10. 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药学百科全书是() A. 《神农本草经》 B. 《伤寒杂病论》 C.《素问》 D. 《本草纲目》 11. 我国造纸术传到中东阿拉伯国家是在() A. 公元 2 世纪 B. 公元 6 世纪 C.公元 8 世纪 D. 公元 12 世纪 12. 在宗法制度之下,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是( ) A. 宗族 B. 家庭 C.什伍里甲 D. 个人 13. 科举制建立与全面推行的时代是() A. 明代 B. 宋代 C.汉代 D. 隋唐 14.《诗·小雅·北山》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主要 表现的一项制度是 ( ) A. 分封制 B. 什伍里甲制度 C.君主专制制度 D. 九品中正制 15. 在下列先秦典籍中,对辩证思维作了大量简明而深刻论述的是() A. 《周易》 B. 《管子》 C.《商君书》 D. 《韩非子》 16. 在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中,提出“知先行后”主张的思想家是() A. 荀子 B. 程颐 C.王阳明 D. 王夫之 17.董仲舒说:“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这说明,他认为教育 应 ( ) A. 止于至善 B. 学思结合 C.教学相长 D. 德育和智育并重 2

2018年10月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前试题和答案00321

2018年10月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前试题和答案0032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第1题我国发明的指南针用于航海的时间是() A. 战国 B. 唐代 C. 北宋 D. 明代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2题在清代南方学术普遍兴盛的局面下,徽州一带尚经术,其中影响最大的典范人物是() A. 戴震 B. 魏源 C. 顾炎武 D. 俞樾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1分 第3题清朝皇帝亲行开耕礼的文物藏品,现保存在北京的() A. 日坛 B. 月坛 C. 天坛 D. 地坛 【正确答案】 D 本题分数1分 第4题《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 A. 吴道子 B. 米芾 C. 赵孟 D. 张择端

【正确答案】 D 本题分数1分 第5题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的《梦溪笔谈》的作者是() A. 张衡 B. 沈括 C. 葛洪 D. 王桢 【正确答案】 B 本题分数1分 第6题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农耕业萌芽是在() A. 河姆渡文化时期 B. 屈家岭文化时期 C. 仰韶文化时期 D. 龙山文化时期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7题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利他观念和公益精神的形成是在() A. 原始公有制时期 B. 家族宗亲制时期 C. 中央集权制时期 D. 奴隶制时期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1分 第8题东晋以后,佛教涅学的代表人物是() A. 道安 B. 慧远 C. 道生 D. 僧肇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9题我国火药的发明最迟是在()。 A. 唐代 B. 北宋 C. 南宋 D. 元代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1分 第10题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是() A. 道家学说 B. 魏晋玄学 C. 宋明理学 D. 阴阳五行说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11题在我国治理自然环境方面最早做出不懈努力的人是() A. 唐尧 B. 虞舜 C. 夏禹 D. 商汤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12题西晋时期河西走廊一带,在中原地区完全沦入北方边地部族入侵的混乱之际,因地理之便,长期成为中原文化的中心,对保存中原文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后来人们称这个地区的文化为() A. 敦煌文化 B. 张掖文化

00321中国文化概论2016年10月份

201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福建省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文化概论试卷(课程代码00321)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 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主张“道法自然”的古代先贤是 A.孔子B.老子C.孟子D.荀子 2.分为春秋、战国前后两期的朝代是 A.西周B.东周C.东汉D.东晋 3.宋仁宗时期,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是 A.蔡伦B.鲁班C.李耳D.毕昇 4.《本草纲目》的作者是 A.王叔和B.陶弘景C.李时珍D.孙思邈 5.古代“西南夷”杂居的地区是 A. 青藏高原B.云贵高原C.黄土高原D.内蒙古高原6.宗法制度下,周代社会的基本单位是 A.宗族B.家庭C.村落D.合作组

7.不属于古代婚制“周公六礼”的是 A.纳采B.问名C.加冠D.亲迎 8.“天人合一”的思想起源于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9.就商贸方式而言,钱庄、银号属于 A.行商经营B.坐商经营C.农商兼营D.工商兼营10.在中国,“仁、义、礼、智、信”被称为 A. 五德B.五伦C.五常D.五礼 11.提出教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步骤的经典著作是A.《论语》B.《中庸》C.《大学》D.《易经》12.屈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 A.《九歌》B.《天问》C.《离骚》D.《阳春》13.中国古代建筑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 A.以石结构为主B.以砖结构为主 C.以木结构为主D.以土结构为主 14.作为一种艺术观念,最早体现在《诗经》中的是 A. 诗情画意B.诗言志C.乐以教化D.文以载道15.有历史记载的从事汉字规范的第一人是 A.蔡伦B.毕昇C.张衡D.仓颉16.对联的演变来源于 A.古代的诗歌B.古代的“桃符”C.古代的巫术D.古代的赋17.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是 A.老子B.庄子C.孔子D.孟子18.在汉代,大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29.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的有(ABDE )3-137 A.环境标志 B.等级标志 C.性别标志 D.年龄标志 E.体型标志 30.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ABCDE )5-213 A.艺术 B.政治 C.道德 D.风俗习惯 E.宗教 26.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CDE 】 A.渔业的布局B.盐业的兴办C.水利的兴修 D.运河的开凿E.土地的开垦 27.据《史记》记载,上古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包括【AB 】 A.战争B.宗教C.农耕 D.渔猎E.天灾 28.下列选项中属于诞生礼俗的有【ABCDE 】 A.求子礼俗B.催生礼C.洗三 D.满月礼E.周岁礼 29.尊崇自然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以下文学作品中属尊崇自然典范之作的有【ABCDE 】 A.陶渊明《归园田居》B.柳宗元“永州八记” C.范仲淹《岳阳楼记》 D.欧阳修《醉翁亭记》E.苏轼《石钟山记》 30.中国历史上曾先后被汉语同化的语言有【ACDE 】 A.北朝的鲜卑语B.隋代的高丽语C.唐代的西夏语 D.辽代的契丹语E.近代的满族语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广义文化 答: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32地理环境 答: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故此,文化的总体特征的了解,必须从了解其地理环境开始。 33.制度文化 答: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它既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34.楚辞 答: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过渡到了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35.“中体西用论”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去吸收西方科技和文化,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请以实例说明典范人物对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 答:(1)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由此产生乡土意识。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如对您有帮助,请购买打赏,谢谢您! 绪论 一、知识题 1、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2、中国文化分为四种: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二、名词解释: 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内涵;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3、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妯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 4、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5、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6、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7、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8、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上层文化是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三、问答题 1、“文化”名称的来源? 答:A“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在人类认知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文”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文治也就是礼治,与“武功”相对。B“化”的本义是改易。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2、文化的古代意义、现代意义? 答:1)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修养属改造主观世界的范畴,创造属改造客观世界的范畴。2)基于汉语“文化”概念的传统解释,学术界经常把它与英语的culture对译。culture的原义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由于物质创造包含人的智慧,与精神文明难以截然划分开。 3、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 答:1)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应把握三要点:A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B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C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2)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 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应把握三要点:A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B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C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所以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学,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4、民族文化和国别文化及其特点? 答:1)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反之,在社会学领域里,民族也是文化划分的依据。以民族特点为标志的文化就是民族文化。其特点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2)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其特点是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特点,是由中国境内56个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 5、传统文化和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 答:1)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2)错误认识: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一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6、文化传统及其性质? 答: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其性质是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 7、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 答:关于文化的分科,有两分法(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分法(物质、制度、精神)、四分法(物质、制度、风俗、思想价值取向或物质、制度、精神、语言)。以及更多的分类法(例如,有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风俗六分法等等)本课程采用四分法: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8《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 答:中国文化史是以中国文化历时演变为主要内容的。而中国文化概论虽然也有一定的篇幅来梳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但其目的是为了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树立传统文化的历史观念。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一、知识题 1、灾荒主要指旱、涝、蝗、风、雹等 2、司马迁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山西地区、山东地区、龙门—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江南地区。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3、在保护自然方面,古代有一重要观点,就是孟子提出的不违天时观念。 4、在保护西北地区环境方面起作用最大的,还是南北朝至唐朝中期牧马场地的广布。 5、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另一项重要举措是开凿运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吴国、齐国、魏国都有运河的修建,如邗沟、鸿沟等;吴国的运河已经与黄河、济水相接。秦汉至南北朝,也多有运河的开凿。秦汉时有连接湘江、漓江的灵渠,加强长江漕运的漕渠、阳渠,纵贯河北平原的白沟、平虏渠、泉州渠、新河、利漕渠等等,还改造了先秦旧有的各种水运沟渠。魏晋南北朝连接江、淮、河、海的运河网已经形成。另外还疏凿了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与汴水共称通漕四渠。又有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北起通州,南达杭州。 6、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林木的滥砍滥伐,在北方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更加严重。长江、黄河以及淮河越来越大的危害,都与片面的重农思想有关。 二名词解释 1、三个大自然区:用现代地理学的观点观察中国地理的自然特征,可以将广大的中国领土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寒区。 2、古代的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冀州(西河以东,东河以西)、兖州(古济水、黄河之间)、青州(渤海、泰山之间)、徐州(黄海、泰山、淮河之间)、扬州(淮河以南、大海以西)、荆州(荆山以南、衡山以北)、豫州(荆山以北、黄河以南)、梁州(华山以南、怒江以东的汉中、四川盆地)、雍州(西河以西、黑水以东)。[《尚书》之《禹贡》篇] 3、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所以,竺可桢把从公元1400到1900年的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称为“方志时期”。方志时期又称寒冷时期。 4、仪器观测期:因为自1900年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所以,竺可桢把此一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期”。 5、地缘:此地缘概念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它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6、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三、问答题 1、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在中国显得十分重要。关中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它的西、北、东三面环绕,南面是秦岭山脉,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北有阴山山脉、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此地还有泾水、渭水流过,真可谓沃野千里,山河表里。而且此地有富裕的经济后方,有方便的交通,进可攻退可守,所以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王朝都在这里建都,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晋北地区坐落在山西高原上,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发祥地,据说尧舜时期就在谷地的偏南地区建立过都城。而晋北地区又与蒙古高原相连接,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再加上太行山脉的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就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总之,正因为关中及晋北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的重要,不仅使大量的人群聚集在这里,而且又使便利的交通让各地域之间进行相互的文化交流,因此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中国地形地势特点? 答: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东部,东临浩瀚的太平洋。在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第一个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第二个阶梯是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第三个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50米。 3、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答:作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

自考必过中国文化概论重点

一.名词解释。 1.文化:广义是指人类在 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 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 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 和。狭义的文化专指人 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 人的心态部分。 2.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 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 现,其中就含有规律 性,成为某一历史时 期、某一国家(民族或 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 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 情,这些现象就称为文 化事象。 3.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 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 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 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 全部文化遗产。 4.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 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 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 精神。 5.方志时期:竺可桢将从 公元1400年到1900年 划为第三个气候时期, 为寒冷时期,因为这一 时期明清现代我国多 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 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 了更为详细的记录,故 而得名。 6.分封制:西周建立后, 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 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 立诸侯国家,史称封 建,所形成的社会制 度,就是分封制。 7.永嘉之乱:永嘉五年 (311年),匈奴贵族刘 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 虏晋朝皇帝,西晋灭 亡,史称“永嘉之乱”。8.一条鞭法:是明朝张居 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 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 的税制改革,内容是把 田赋、力役及其他名目 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 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 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 续。 9.儒户:是元朝根据宗教 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 佛教、道教、穆斯林、 景教、阴阳先生、萨满 教巫师户同等级。 10.中国的生产经济文 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 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 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 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 态,又称农业文明。 11.家庭:指共同居住、 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 的社会集团。 12.家族:是由出生和婚 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 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 缘关系。 13.赌胜:实质是打赌, 碰运气,刺激人们从感 官上接近神、共享神佑 的愿望。如触摸某寺庙 山门前的某一动物形 状或形态殊异的一小 块建筑物,表示能得到 一种定向的神赐。 14.宗法制:是中国古代 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 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 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 趋完备。 15.分封制:是与宗法制 密切相关的封建制度。 简言之就是分地以封 诸侯。国王将土地分封 给诸侯,诸侯将所得的 土地分封给大夫,大夫 又将它分封给士,士则 直接组织庶人进行生 产活动。 16.春秋决狱:即以《春秋》 的精神与事例附会法 律,《春秋》经义不但成 为法律的补充,其权威 性甚至还高于法律。其 重要原则,就是重视心 理动机的判定。以善恶 动机论罪,为人们的主 观臆断打开了方便之 门。 17.整体思维:是指把天 地、人、社会看做密切 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 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 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 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 互依存的联系。 18.类比思维:是指依据事 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 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 维方式。 19.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 立统一的观点、方法来 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 象及其变化。 20.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最高价值原则,其含 义是指可常行常用的 最高的德。 二.选择题知识点。 1.文化的界定。文:① 本义是“错画”,也 就是花纹。②引申为 后天形成的品德、修 养。③在政治领域 里,引申为“文治教 化”。④天文指的是 自然现象和规律,人 文指的是社会现象 和规律。“化”的本 义是改易。 2.广义的“文化”定义 是以人类与非人类 的分野作为立论的 依据。狭义的文化又 称人文文化。 3.中国文化又称中华 文化、华夏文化、炎 黄文化,它属于国别 文化。 4.文化的特点:民族 性、区域性、历史性、 创造性、时代性。 5.教材将文化归纳为 两个层次:上层文化 和底层文化。 6.文化的历史传播,上 层文化是以文字典 籍为媒体的,而底层 文化主要靠口头传 承。 7.文化是一个历史概 念。 8.中国传统文化,指的 是以中华文化为源 头、中国境内各民族 共同创造的、长期历 史发展所积淀的文 化。 9.文化传统具有稳定 性、延续性、普遍性、 可变性。 10.《中国文化概论》是 一门兼顾历史的关 于中国国别文化的 基础知识和基本理 论课程,是中国传统 文化学的入门课程。 11.教材对文化分科采 用四分法:生产生活 文化、制度文化、思 想观念与精神文化、 语言文字文化。 12.中国境内,地势西高 东低,地形呈阶梯状 分布。地势最高的是 青藏高原,号称“世 界屋脊”。 13.陕西关中地区是四 塞之地,黄河在它的 西、北、东三面环绕, 南面是秦岭山脉,西 北有六盘山、贺兰

最新中国文化概论自学考试_试题及答案

2009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A) A.文化内涵 B.文化现象C.文化事象D.文化产品 2.下列各项中属于文化思潮的是(D) A.生产领域中的行业禁忌B.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动作C.文学史上的建安风骨D.清代的考据学3.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属于中国气候变迁中的寒暖交错期。这个寒暖交错期上起西周,下迄(D) A.秦末 B.两汉C.唐末D.明初 4.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是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 A.从东南向西北逐渐移动B.从西到东逐渐移动C.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D.从东到西逐渐移动5.在《史记》一书中,较为全面描绘秦汉时期各地区域文化特色的是? A.《滑稽列传》B.《秦始皇本纪》C.《货殖列传》D.《游侠列传》6.周人的“贱业”概念指的是(D) A.农业 B.牧业C.手工业D.商业 7.中国古代普遍使用铁器是在? A.夏代 B.商周时期C.春秋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 8.在我国手工行业传说中,发明了指南车和乐器的人是(A) A.黄帝 B.伏羲C.后稷D.鲁班 9.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当时与医学有关的“方技”包括“医经”、“经方”、“神仙”和(B) A.“本草”B.“房中”C.“难经”D.“四诊” 10.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是(A) A.伦理政治 B.强权政治C.议会政治D.民主政治 11.君主专制制度脱胎于原始社会? A.前期的禅让制 B.前期的母权制C.后期的父权制D.后期的禅让制12.科举考试以考试为主要标准,其考试的主要形式是? A.口试 B.策问C.笔试D.殿试 13.风、云、雷、雨神的祭祀,属于古代的(A ) A.天神祭祀 B.地神祭祀C.人神祭祀D.四时祭祀 14.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审美意识等方面属于(D) A.物质文化 B.生产生活文化C.制度文化D.精神文化 15.《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句话体现出的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是(A) A.整体思维B.类比思维C.辩证思维D.抽象思维16.在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中,主张“行先知后”说的思想家是(B) A.荀子 B.王夫之C.程颐D.王阳明

2010年4月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00321中国文化概论(答案)(1)

2010年4月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00321中国文化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1.隋朝大运河西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分成南北两支,偏向东北的一支称为() A.通济渠B.永济渠C.广济河D.金水河 2.盘庚迁殷后,在河南北部安阳平原建立起政治中心,由此迅速走向强大,达到鼎盛是在()A.祖乙时期B.祖丁时期C.武乙时期D.武丁时期 3.辛亥革命以后,新式理发业的商业标志为() A.字号B.头像C.灯具D.广告 4.中国古代皇帝的龙袍,属于服饰的() A.信仰标志B.阶层标志C.仪礼标志D.政治标志 5.据东汉学者郑玄解释,古代十六尺宽的标准路称为() A.径B.畛C.涂D.道 6.“我爱邻居邻爱我,鱼傍水活水傍鱼”的修辞格属于() A.析字B.回文C.顶真D.对偶 7.汉字与姓名有内在联系,如“牛得草”、“马识途”等属于() A.“为长者讳”B.“名字相应”C.“名因姓取”D.“有名省形制字” 8.佛教在中国的繁荣阶段是() A.东汉魏晋时期B.东晋南北朝时期C.隋唐时期D.宋元明清时期 9.世界上主要栽培作物中,起源于中国的占() A.5%以上B.10%以上C.15%以上D.20%以上 10.楷书书写单位的基本类型有() A.八种B.六种C.七种D.五种 11.把汉语共同语称为“雅言”是在() A.唐代B.汉代C.春秋时代D.元代 12.在现行少数民族文字中,属于表意文字的是() A.藏文B.彝文C.蒙古文D.锡伯文 13.有文献可考的周代乐器多达() A.50余种B.60余种C.70余种D.80余种 14.《农政全书》的作者是() A.蒲松龄B.吴敬梓C.孔尚任D.徐光启 15.下列属于清代文学作品的是() A.《金瓶梅》B.《红楼梦》C.《西游记》D.《水浒传》 16.历史上,京杭大运河走向衰落是在() A.宋朝初期B.元朝中期C.清朝后期D.明朝前期 17.“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发生在() A.周武王时期B.周文王时期C.汉文帝时期D.汉武帝时期 18.在南宋时期,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A.周敦颐B.张载C.程颐D.朱熹 19.在我国民间,龙抬头日是指() A.正月初一B.二月初二C.六月初六D.七月初七 20.在封建社会中,天子与后妃乘坐的一种富丽堂皇的大马车称为()

中国文化概论 自考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全)1-30 1.中国古代典籍中文化的含义⑴文的本主是错画,也就是花纹的意思⑵化的本义是改易⑶文化很早就已合成 2.广义文化应该把握的要点⑴是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⑵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⑶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3.狭义文化应该把握的要求⑴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⑵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历史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⑶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4.文化现象与文化事象的区别:文化现象所反映的是文化展过程中的外中状态和联系,具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等特点。而文化则指的是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是群众在共同需要、共同心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和不断给予陶冶的结果。它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特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文化现象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发概括的认识产物 5.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统一性表现在:多元性在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境内共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统一性在于: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文化就是在统一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其形成原因⑴有着共同的文化源⑵多元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渗透、互相促进⑶汉族文化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6.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的区别与联系:区别:上层文化是由统治阶级和上层文人创造的,其传播途径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是由广大人民创造的,它主要是*人们的口头才得以传播的;联系:无论是上层文化不审底层文化,它们的来源都是原始文化的,虽然在后代有分化,产生了差异甚至对立,但深究其内在的精神又互相关联、互相补充。民族文化与国别文化都是这由这两个文化面联合构成的。两个文化层面缺一不成其为完整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就是两个层面文化精华的荟萃。 7.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区别是:传统文化指历史上贵留下来的所有人文精神的总和,是全部的文化遗产,带有整体性。文化传统就比较概括一点,它指的是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精神,具有稳固性和延续性的特点。它是在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产生,并与那个时代相适应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它又通过不断的传承逐渐积淀下来,综合了不同时代的多方面的内容,因而就带有各个时代的普遍特性。 8.文化传统有那些性质和特点:特点: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它是在传承中积淀下来的,是历时的产物,又在每一个时代产生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形式特点;因此,它带有各时代的普遍特性,又综合了不同时代的多方面的内容。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性质:文化传统既有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发展起负面作用的。对文化传统一律否定,采取虚无的态度是不对的;不加分析,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也不是正确的态度。9.如何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是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基于文化的本源和沿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 从而认为讲究传统文化即是复古,甚至认 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 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这种认识忽略了 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 分,一但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 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 目标是不一致的 10.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⑴一切 文化事象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 变异、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的特色⑵ 文化是在历时传承的过程中积淀并确立了 自身的传统 1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如何对待西 方文化: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 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 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也就是 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 文化相融合,它便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没有一种文化是纯而又纯的,吸收外来文 化是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 一。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是不能与西方文 化截然对立的,而应该是吸取精华,去其 糟粕,洋为中用,才是符合时代文化潮流 的。 12.如何掌握中国文化的理论体系:⑴有关 文化的一般概念⑵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 理环境⑶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 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⑷有关中国文化分科 的知识⑸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⑹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 13.地理地人类文化发展当中的作用:地理 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 着自然提供给它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 化的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因此, 了解一个文化的总体特征,从地理环境方 面进行观察是十分必要的。要注意的是, 为了解文化所作的地理观察,必须是历史 的,文化与地理是互动的。越是早期,人 类文化的创造越是受制于它的地理条件; 越到后来,人类施加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影 响越深。同时,地理对人文的影响,也不 是简单的人与物质自然的关系,其间还有 复杂的中介内容 14.中国地形地势的特点:自西向东构成了 三个落差显著的阶梯。第一阶梯是青藏高 原;第二阶梯是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第 三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 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 中国东部地区。整个中国的地势和地形就 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欧亚大 陆,东南面向太平洋 15.中国古代的几条交通线:我国古地理专 家从新石器文化遗址的颁布,发现了远古 中国的交通线。大致沿渭水、黄河、济水 一线,从遥远的古代,就形成一条联系东 西的交通线。与这条东西线相交,还有三 条南北方向的交通线,一条在太行山以东 不远,北起河北的曲阳,南至河南新乡, 都有仰韶和龙山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址存 在。另一条在太行山西侧的汾水流域。列 西的一条,则在今陕西境内,南起西安, 向北穿山越岭,北达榆林、府谷一带。 16.中国近千年气候变迁的趋势和分期:五 千年来中国气候的大势是由暖变冷,具体 表现是温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 一个比一个低。主要有温暖期、寒暖交错 期、方志时期(寒冷时期)、仪器观测期。 18.气候变化与饥荒有没有直接关系?为 什么?中国气候的变化与灾荒疾病是有直 接关系的。中国的灾害性气候非常多,旱 灾特重,其次是洪涝,以及与此关的蝗灾 病虫害等。特别是自中国的气候转入寒暖 交错期后,灾荒疾病随之增多。大水之后 往往有瘟疫,大旱之后往往有蝗灾。 19.从地理条件说明中国为什么不能走古 希腊式的文明道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虽 然是黄河流域,但不同于西亚文化的是, 它所依赖的不是黄河干流本身,而是它众 多去流河汊所形成的河曲湿润地区。地理 特征决定着中国古代不可能走古希腊式的 文明道路。古希腊文化产生于地中海的半 岛和岛屿,各地理单元都有着很大的独立 性,而地理环境的独立性决定着每一个地 域上的人口构成的相对单纯;而且那里不 太适宜农业,这又决定着它经济上对外依 赖性,海上贸易及掠夺盛行,曲此一个商 业形态的城市民主文明得以形成。而中华 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的 大地域上的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在中 国战争征服是有的,但最终古代文明的成 功依*的不是战争,而是联合和融合。中国 的文明道路既不同于古埃及、巴比伦,更 不同于古希腊,独特的地理条件,制约着 它独特的文明形态和文化方向 20.中国大一统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天在 大一统的观念是由于中国的地域广大,统 治者追求统一而逐渐形成的。分裂与统一 是中国历史的两在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 倾向的追求。这样的追求来源于广大地域 上人群的迁移及人群间许久以来的相互交 流。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统 一。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 间也不算短,但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 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天下一家 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论, 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曾起过重要 作用 21.中国文化的地缘特征:中国文化的地缘 特征不同于现代的观念。它所指的是当中 国文化中民调整期怕,与北方范围更加的 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从地理的角度 观察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应该特别注意 与北方边地草原人的地缘关系,那里蔵着 中国历史命运的重要秘密。 22.中国的经济中心与文化中心移动的趋 势:每当遇到北方边地民族大举南进的时 候,中原文化人群都有一个南国作为他们 的后方。实际上在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 的重心已经移到南方,接着才是经济中心 的南移。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这样 的南北对峙: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的剧 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构成南北不同的 历史景观。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同时充 当着对峙高潮的两大历史舞台。文化中心 与经济中心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是中 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 23.元明清时期中国经济中心与文化中心 是互相对峙的形势:元明清时期,南北对 峙的现象起了新的变化,统一的国家出现 了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的局 面。北方在经济上相对落后,主要表现为 单一农业经济占上风;而在南方,早已经 过去这样的阶段而进入农工商留全面兴旺 的局面。处在北方的王朝政治中心,它的 立国精神都是陈旧的得小农的,因此它从 来不懂得在国家政策上保护南方经济的发 展势头,从而南对峙,变成政治与经济上 的对立和矛盾,中国文化发展的迟滞真正 开始 24.九州的划分及不足:九州分别是冀、讼、 青、扬、荆、豫、梁、雍。不足之处在于 由于时代限制,中国其他的地理上自成一 体的区域没有涉及到。 25.自然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地域文化 形成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自然环境。自然环 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们的生存质量和状 态。因为人得向提供物质的自然讨生计, 这是自然环境决定地域人群文化样式的第 一个层次,越是人类生活的早期,这一层 次的内容起的作用越大。西方有史学家曾 经提出自然的挑战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原 因。中国古代文明国家最早在黄河中下游 兴起,就不能理解了 26.典范人物对地域文化的影响:典范人物 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 文化特色。我们知道,任何人都有自己的 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感知, 乡土意识由此而来,一个地区典范人物的 业绩,能持久地感动他的乡亲,中间起得 要作用的就是这种乡土意识。典范人物是 一个地区的民智资源 27.司马迁史记里把中国划分为:天下划分 为四大基本的经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习俗 的。一是山西地区(即关中)二是山东地区 (大臻包括先秦时期秦国以东的六国)三是 龙门-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和江南地区 28.宋元明清以后地域文化的主要特色是: 地域文化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外在条件的 变化,可以使一个地方经济及附着在经济 之上的文化现象兴衰起落。精神方面,一 些没有被一方人民重视的东西,也容易淡 漠甚至遗忘。新的因缘,则带来新的现象。 宋元明清以后地域文化的新现象,是东南 沿海一带因海洋贸易所发展起来的一些影 响一方的商业都会,如广州、福州等,在 与西方的商贸往来中,文化观念首先发生 变化。近代革命先从南方兴起,不是没有 道理的,那里得风气之先 29.中国古代文化基干包括:先秦时期主要 有三大区域文化,即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 源于在晋的法家文化和源于南楚的道家文 化及楚辞文学。它们后业经过汇集融合, 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30.地域文化是隋唐文化的一个重要资源: 历史悠久的国家,有时也面临着各种深度 的灾难,但我的文化从未断绝,地域性的 保存之功实在不小。西晋时期河西走廊一 带的凉州在中原地区完全沦入北方边地部 族入侵的混乱之际,因地理之便,长期成 为中原文化的中心,对保存中原文化起了 相当大的作用。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 源论稿中,认为凉州文化是隋唐文化的一 脉重要的资源 31.中国古代保护自然方面的观点:孟子的 不违天时的观念。孟子的一些言论在古代 有相当的代表性,明显的包含的保护自然 的意识在内。不过,总体看来,古代许多 起到保护环境作用的措施,都是与其他观 念相关的行为 32.中国古代是如何重视土地的深度利用 的:先秦时期的魏国曾有李悝的尽地力之 教,由政府督导农民提高单位亩产量,表 现出信纸经营的特点。汉武帝时期曾有 代田法和区田法的推广,大幅度提高了亩 产量。区田法在明清时期盛极一时。深度 利用土地的意识加强,导致了一种量力而 行的经营观念的出现。西晋的傅玄和北魏 的贾思勰,都提出过注重提高单位产量, 而不过分依*开垦土地增产增收的主张。 33.运河的开通和使用对两岸人民的经济 生活的影响:⑴随着沟通南北东西的大运 河体系的开通,一系列大小城市沿河兴起 ⑵历代统治者为保证漕运畅通,甚至严禁 东北、山东一带的农民引用沿线支流溉田, 致使广大的华北地区河道淤塞、沟渠荒废, 农业经济日趋停滞 34.中国古代利用自然的同时有哪些失误: 主要是土地的过度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 开采。 35.山西为何历来天下形势之说:⑴山西高 原的东西两侧是太行山和吕梁山,中间夹 着一条宽平的谷地,即汾河谷地⑵山西高 原的北部与蒙古高原相接,蒙古高原是一 个草原、沙漠、戈壁交错的地带,历来也 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⑶太 行山脉中的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 地区。 36.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和作用①自 然环境。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人们的 生存质量②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③ 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 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在这种情 况下生产的区域文化最具有历史的深度和 广度和高度④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个地区典范人物的业绩,能持久地感动 他的乡亲,中间起重要作用的就是这种乡 土意识。 37.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以下几项 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 运河的开凿。这三项成就,都是根植于中 国的地利条件,是古代正德、利用、厚生 精神的体现,也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体 现。 38.大一统文化观念与地域文化观念是否 冲突?它们的关系:没有冲突。中国这样 一个辽阔广大的地域上,由于地理环境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