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有效课堂教学下历史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浅议有效课堂教学下历史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浅议有效课堂教学下历史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浅议有效课堂教学下历史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以《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多媒体课件为例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历史课件教学案例

论文摘要:新《历史课程标准》的出台正热切呼唤新课堂的亮相。“学为主”已成为21世纪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和基本特征。因此,教师设计和制作历史课件时应该结合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要求,(①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④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以人为本,关爱教学双方,充分考虑到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和主导作用,既方便教师演示,又方便学生自学。设计制作出承载新课程理念的历史课件。

随着多媒体课件在历史课教学中的日益普及,多媒体教学,以自身的优势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为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促进着教学观念模式和方法的变革。因此,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授课非常普遍。但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课题”(海涅语),新《历史课程标准》的出台正热切呼唤新课堂的亮相。“学为主”已成为21世纪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和基本特征。因此,我认为在设计与制作历史课件时老师也必须相应地落实“软设计”操作。这就是说,教师设计和制作历史课件时应该结合新课标的要求,以人为本,关爱教学双方,充分考虑到学生和教师的

主体和主导作用,既方便教师演示,又方便学生自学。那么,怎样面向新课程、新标准、新教材,设计制作出承载新课程理念的课件?新的课改理念能否运用在课件创作中或者说课件创作能否体现新的课改理念,这对推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那么,如何在课件创作中体现新的课改理念呢?

一、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课程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这是20世纪各国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课程由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是课程理念的一大飞跃。学生生活在生活世界中,而不是生活在科学世界中,课程只有面向生活世界,并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使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互为补充,才能真正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课件的设计也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面向社会,反映社会科技的发展水平。

案例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要以史为鉴,因此,多媒体课件设计时采用“面对面”交流的形式,设计《触摸和感悟历史——改革开放30年的沧桑巨变》进行探讨。教师引导学生展开社会调查,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入手,课前把学生分成服饰组、饮食组、居住组、交通组。从我们的日常生活等方面去制作调查问卷,询问家长、老师等或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图片。这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因此便于学生寻找资料、发现资料、合作学习。这是学生很容易能做到。通过对资料的整理、交流、讨论,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议

是正确的、英明的,确实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到中国经济的发展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从生活的巨变亲身感受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历史贴近生活,使学生体会到历史就在周围,生活中处处有历史,扩大学生的知识接触面,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趣味和作用,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完善与发展。此课件案例配合历史教学,可以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环境的沟通,使课程由传统教育模式的面向科学世界回归到面向生活世界,一方面,通过社会调查拓展课程时空,打开学生视野,穿越时空隧道,把过去、现在、未来的知识浓缩在一起;另一方面,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

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件制作也应适于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课件设计和制作时应创设合理问题情景,提供自主探究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究的欲望。课件设计和制作时应留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只有创设条件,提供他们主动参与的空间,自主探究的效果才能得到增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