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教学提纲

《秋声赋》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教学提纲
《秋声赋》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教学提纲

秋声赋》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秋声赋》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导读:教学设想:

本文选自苏教版“笔落惊风雨文以气为主”板块,这个板块有两篇文章,另一篇是已教课文《滕王阁序》。都属于教学课文范畴。这个板块的文章,文体上都有古代骈赋的特点。学习这两篇文章,意在理解散文的文气。这两篇文章,在内容的理解上,学生是有明显困难的,我们这一类学校虽然是属于江苏省四星级高中,但农村学校,学生的语文素养明显不足,加上本身学语文的态度就不是十分主动积极,所以教学的重点要放在内容的理解上,教学的基点也就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体会。初步形成一点鉴赏能力。

目标与要求:

1、了解作者及有关背景,理解文章的内容,体悟文章深刻的立意;

2、品味语言,朗读并体会本文的语言美;

3、欣赏、理解并学习本文对抽象事物描写的手法。

4、背诵名句。

教时设置:2教时

第1教时

要点: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朗读,理解1、2段。

过程:

一、导入

(完整版)《故都的秋》公开课获奖教案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一篇典型的抒情散文,作者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自己内心的“主观色彩”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浑然一体,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作为散文鉴赏的起始课,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赏析本文秋景,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以及严谨呼应的结构。 3、学习鉴赏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4、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 2、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和悲凉、伤感之音。 2、引导学生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读下列诗词名句,找出共同点与不同点。(出示名句)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月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枚《山行》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2、谈话:以上诗句有的悲秋,有的颂秋,“自古文人多悲秋”,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一起去感受、品味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显示课题) 二、欣赏视频朗诵,感知课文内容 1、欣赏视频朗诵。(1-11自然段) 2、思考:(多媒体显示) (1)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清、静、悲凉 提示:这是北国之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2)文中集中描绘秋景的几幅画面,主要在哪些段落?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每一景观的内容。 破院赏秋、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枣奇景 提示:作者所写的景似乎是信手拈来,无序,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这些景虽散,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清、静、悲凉。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本文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三、赏析景物描写,把握文章的神 1、欣赏第一幅画

全面细致的阿房宫赋导学案+答案

《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知识链接】 1、知人论世: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李白和杜甫称“老李杜”)。 2、“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指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铺采摛文”指在语言上要使用华美的词藻。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课前预习】 给划线的字注音 阿房宫()廊腰缦回()囷囷焉()蜂房水涡()媵嫱()梳晓鬟()剽掠()鼎铛玉石()逦迤()锱铢()架梁之椽()庾之粟粒()横槛()不霁()何虹 妃嫔()尽态极妍()管弦呕()哑() 梳理文章第一二段 重点词语解释 (1)六王毕,四海一() (2)盘盘焉,囷囷焉() (3)不霁何虹() (4)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 ) (6)而气候不齐() (7)杳不知其所之也() (8)雷霆乍惊() 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 ( ) (2)北构而西折:() (3)廊腰缦回 ( ) (4)檐牙高啄 ( ) (5)蜂房水涡:() (6)未云何龙:() (7)不霁何虹:() (8)辇来于秦 ( ) (9)朝歌夜弦 ( ) (10)鼎铛玉石 ( )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导学案学生版

学生版《阿房宫赋》导学案 三维目标 1、知识学习点: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掌握“一”“爱”“取”“毕”“辞”“独”“族”“焉”“而”“夫”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2、能力训练点: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体会本篇的铺排手法,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3、德育渗透点: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导致覆亡的道理。 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1、作者: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人称他“樊川先生”、“杜樊川”。杜牧工诗、赋、文、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是晚唐著名作家。他的诗意境清新,风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后人因称他为“小杜”,以继杜甫;又因和李商隐齐名,被称为“小李杜”。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纵横,敢于论列军国大事,指陈时弊,具有较强的现实性,继承了韩、柳派古文家的优良传统。他的古文颇多针贬时事的作品,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2、阿房宫: 早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秦始皇在攻灭一国之后,即令绘制该国宫殿的图样,在咸阳北阪及泾水、渭水流域,逐一仿照修建了各国宫殿。全国统一后,他又进一步加以扩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宫殿群。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从公元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一座规模更为宏伟的朝宫在渭南破土动工了。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远末完成,即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完成的这一部分,就是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倾倒的阿房宫。它又名阿城,只是朝宫的前殿,因其地地名为“阿房村”,所以后人以“阿房宫”称之。这座宫殿规制极为宏大:东西宽五百步,南北长五十丈,其上可坐万人,其下可以竖立五丈的大旗。据《三辅黄图》:“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它和已建成的其他离宫别馆,楼堂亭阁,弥山跨谷,逶迤相属,工程之浩大,可谓前无古人。而仅仅六年之后,随着不可一世的秦帝国的破灭,壮阔恢宏的阿房宫也被焚毁,从此,阿房宫的兴灭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诗人杜牧也加入到这一传统的议论中来,《阿房宫赋》便是他的一篇“发言”。 3、赋: 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前者是赋的远源,后者是赋的近源。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至于赋的作用,班固说:“或以抒下怀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也就是说,赋的作用是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望,讽喻政宁。在特点上,刘勰说过:“赋,铺采文也。”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

高二语文秋声赋的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秋声赋的教案设计 一、教师激趣导入 时日匆匆,风寒如雨,雨寒如风。人心总是不耐风雨,坐听窗外风音雨韵绵绵不绝,牵引出多少载不动、卸不去的沁凉透骨的秋情。秋风秋雨,秋花秋月曾引发多少古今文人墨客书写下一行行或凄清或优雅的文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九百多年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由“秋声”而引发的一段流传千古的文思――《秋声赋》(板书课题、作者) 二、讨论学习内容 作为文言文,哪些内容是必学的?学习的基本顺序是怎样的?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继续促进学习共识的形成(可能与学生意思相近,但用词会有差异):文言文言,自然有“文”有“言”。因此文言文的必学内容有两个,一个是“文”,一个是“言”。“文”和“言”应该先学哪个?应该先“言”后“文”,因为字词句的意思正确理解了,才能顺利地学习其作为文章和文化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形式和技巧。其中的“言”包括字词句的音和义的理 解;“文”包括表达的内容和表达的形式,因此可以切分成四个学习板块,一是“言”的字词音义,二是“言”的句子意义,三是“文”的表达内容,四是“文”的表达形式。 三、介绍学习方法

浅易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主要有两个,一是自主诵读,二是自主梳理。每人要在自主诵读中疏通整理,进而自主获得,独立过关。在此基础上,听取同学和老师的发言,从中获得启发,深化自己的学习。同时,每诵读一次,就要让自己对课文再熟悉一步;经历四次诵读后,就能开口背诵。 讨论学习内容、介绍学习方法,体现了“把人当人、自主成长”的“非指示性”教育理念。或许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不太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和差距,但学生思考、讨论的过程,就是唤醒他们自主学习意识的过程,也是让他们意识到教师把他们当做学习主人的过程;而学生思考、讨论的结果,则让他们懂得了文言文该学什么、怎么学。以后他们离开教师也就能独立学习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要求:“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有利于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提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四、一读,梳理“言”的字词音义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诵读前教师先引导,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每人独立诵读课文,边诵读边梳理字词的音和义,一个也不放过,每个都要过关;边看课文边注意下面的注解,没有注解的随时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从它原有的义项中查找答案,再适合参阅手头资料;还是不懂的先用铅笔做上记号;时间12分钟左右。

《秋声赋》教学设计

秋声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的艺术技巧。 2.能借助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 3.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调动起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和审美经验,通过吟咏对进行鉴赏,从而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的艺术技巧,理解秋的意境。 2.能借助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 教学难点: .文本研习,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的认识和体会。2.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的艺术技巧。教学方法: 反复阅读、品味形成自己的认识。讲读结合,学生自主探讨, 用评点法研习文本。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自古文人多悲秋,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一位文人才子,抒

发了秋的悲伤。 “宋玉悲秋”典故——“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九辨》 宋玉是抒发悲秋之情的第一人。后来很多文人不厌其烦地追随“悲秋”的主题,抒写宋玉式的悲凉,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笔下的秋是否有新颖之处。 (板书课题作者) 作者简介(PPT)注释1 二、自由朗读课文 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同时思考一下,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秋天的。 .字音 悚(s eng) 然 萧飒(s ) a : 鏦(c eng) 鏦铮铮 砭(bi m) 人肌骨 戕(qi mg贼 见课文注释) 2.释词义 ( 3.通假字 忽奔腾而砰湃(砰湃同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有动于中(中同衷,内心) 4.古今异义如赴敌之兵(兵,古义;军队。今义:士兵。)

《阿房宫赋》导学案

《阿房宫赋》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3、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学习鉴古讽今的手法。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人称他“樊川先生”、“杜樊川”。杜牧工诗、赋、文、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是晚唐著名作家。他的诗意境清新,风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后人因称他为“小杜”,以继杜甫;又因和李商隐齐名,被称为“小李杜”。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纵横,敢于论列军国大事,指陈时弊,具有较强的现实性,继承了韩、柳派古文家的优良传统。他的古文颇多针贬时事的作品,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2、阿房宫: 早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秦始皇在攻灭一国之后,即令绘制该国宫殿的图样,在咸阳北阪及泾水、渭水流域,逐一仿照修建了各国宫殿。全国统一后,他又进一步加以扩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宫殿群。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从公元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一座规模更为宏伟的朝宫在渭南破土动工了。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远末完成,即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完成的这一部分,就是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倾倒的阿房宫。它又名阿城,只是朝宫的前殿,因其地地名为“阿房村”,所以后人以“阿房宫”称之。这座宫殿规制极为宏大:东西宽五百步,南北长五十丈,其上可坐万人,其下可以竖立五丈的大旗。据《三辅黄图》:“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它和已建成的其他离宫别馆,楼堂亭阁,弥山跨谷,逶迤相属,工程之浩大,可谓前无古人。而仅仅六年之后,随着不可一世的秦帝国的破灭,壮阔恢宏的阿房宫也被焚毁,从此,阿房宫的兴灭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

(完整版)12《阿房宫赋》教学设计(完整)

12 阿房宫赋 【教学目标】 1、认识封建统治者荒淫奢侈、鱼肉百姓的罪恶,理解秦王朝自取灭亡的道理。 2、了解“赋”的文章体裁特点,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3、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之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内容。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到了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再次提起,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 二、解题 1、杜牧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郎。后在地方军府任幕僚多年。开成四年(839)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司勋员外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为“杜樊川”。 杜牧工诗、赋、古文,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他的诗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又和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 2.关于“赋” “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指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铺采摛文”指在语言上要使用华美的词藻。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阿房宫赋》导学案答案

《阿房宫赋》导学案 【自主学习】 2、梳理文言现象 A、重点词语解释 (1)统一(2)相当于“然”……的样子(3)雨过天晴(4)成为(5)经过(6)到…去(7)美丽(8)被宠幸 B、词类活用 (1)数词用作动词,统一(2)北、西名——状向北向西(3)名—状,像人腰) (4)名—状,像鸟嘴(5)蜂房,水涡,名——状,像蜂房,像水涡。(6)云、龙、名——动,出现之出现龙。(7)虹名——动,出现彩虹。(8)名作状语,乘坐辇车(9)名词作动词,歌唱;奏乐 C、古今异义 (1)古义:跑今义:行(2)古义: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常用来比喻用尽心思,明争暗斗。(3)古义:雨雪晴阴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状况(4)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名的人。 【文本分析】 1、阅读第一段根据提示用文中语句填空 阿房宫建造历史背景:(六王毕,四海一) 阿房宫面积之大地域之广:(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阿房宫楼阁之高:(隔离天日) 阿房宫楼台之多:(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人们进入阿房宫内部的感受:(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2、第1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 (1)阿房宫的来历(2)阿房宫的外在形势 (3)阿房宫的本体构筑(4)阿房宫的生活情境 3、用一两个词概括阿房宫的特点:(宏伟,雄伟,壮美,壮丽,庞大等) 4、第2段从哪角度描写阿房宫的? 宫女之众: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 (1)经营的财物,指金银(2)平底锅(3)喜爱(4)形容极其细微(5)承担(6)于:比(7)那个人(8)顽固(9)被攻占(10)族:名词作动词,族灭。)(11)使:假使,如果。爱:爱护。(12)可惜(13)能够(14)空暇(15)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文本分析】 秦朝灭亡的原因:不施仁政,荒淫骄奢,贪图享乐 2、这两段议论分别侧重哪一方面?两段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 第3段侧重于揭示秦皇的荒淫、奢靡和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导致农民起义,阿房宫毁灭;第4段侧重揭示秦与六国自取灭亡的教训,讽劝“后人”要引为鉴戒。后一段是对前一段的拓展、推论。

18《秋声赋》教案(最新)

秋声赋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把握文言知识点。 2、文初步感知课文,理解作者摹写秋声的方法。 3、通过文本研习,了解文章结构,体会作者情感,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研读文本,理解作者摹写秋声、化抽象为形象的方法。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 掌握生字,翻译课文1、2两段,把握文言知识点;初步感知作品写景抒情的结构特点。 一.导入 自然界的秋天是一个百卉俱腓,众芳摇落的季节。可在我们学到的文学作品中,秋天总是萧瑟肃杀的,它常常寄寓着一种繁华的消逝或一种心绪的黯然。下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到过的描写萧瑟肃杀之秋的一些名句或名文: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登高(唐?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雨霖铃(宋?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汉乐府?长歌行》:常恐秋节至,煜黄华叶衰。 其实只要我们了解我们祖国沧桑的历史,我们会理解,这是与中国古代文人普遍而深刻的失落心态有着某种自然的契合,于是我们常常在描写秋天的诗文中,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伤感。其中宋代欧阳修的《秋声赋》应该是写尽了秋的悲凉。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秋声赋》。 二、相关知识补充 1、走近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幼年丧父,家境贫困,读书刻苦,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后以右正言(谏官)充任知制诰(主管给皇帝起草诏令)。由于上疏为先后被排挤出朝的杜衍、范仲淹、韩琦、富弼等名臣分辩,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又知扬州、颍州,再回朝廷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晚年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等高官,死后追赠太子太师、谥文忠。 欧阳修继承唐代韩愈“文以载道”的精神,发扬唐代古文运动传统,被公认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散文、诗词、史传等方面都有较高成就,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尤以散文对后世影响最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说理畅达,语言流畅自然,抒情委婉,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2、文题背景: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3、赋:赋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于通过极力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我们学过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轼的《赤壁赋》。 三.先听课文录音,整体感悟内容。 1、读准下面几个词语 悚(sǒng)然萧飒(sà)鏦(cōng)鏦铮(zhēng)铮 砭(biān)人肌肤戕(qiāng)贼

《阿房宫赋》导学案.2

导学案《阿房宫赋》(教师版) 主备人:陈彦秋校对人:林植君使用时间:2012年11月22日 【学习目标】 1、知识学习点: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 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掌握“一”“爱”“取”“毕”“辞”“独”“族”“焉”“而”“夫”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2、能力训练点: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学习重难点】 1、积累“一”“爱”“取”“毕”“辞”“独”“族”“焉”“而”“夫”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用法。 2、体会本篇的铺排手法,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学法指导】 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的《阿房宫赋》、《过秦论》、《六国论》,它们在立论上既有共同特点又有独创性。 共同特点是: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有为而发,规劝当政者要引以为鉴。 独创性是: ①贾谊论秦亡,在历史上首先揭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 ②苏洵论六国之亡,第一次从“六国破灭”的内部因素的角度来立论,对这些内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 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多方面,而且处处显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③《阿房宫赋》,可以说是用赋的形式来写议论文,这写法本身就具有独创性;其次,作者选择了一个 具体、形象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始皇骄奢淫逸的象征,作为秦始皇压榨人民的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标志,这种立论的方式更具有特色。 【知识链接】 1、作者: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人称他“樊川先生”、“杜樊川”。杜牧工诗、赋、文、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是晚唐著名作家。他的诗意境清新,风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后人因称他为“小杜”,以继杜甫;又因和李商隐齐名,被称为“小李杜”。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纵横,敢于论列军国大事,指陈时弊,具有较强的现实性,继承了韩、柳派古文家的优良传统。他的古文颇多针贬时事的作品,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2、阿房宫: 早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秦始皇在攻灭一国之后,即令绘制该国宫殿的图样,在咸阳北阪及泾水、渭水流域,逐一仿照修建了各国宫殿。全国统一后,他又进一步加以扩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宫殿群。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从公元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一座规模更为宏伟的朝宫在渭南破土动工了。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远末完成,即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完成的这一部分,就是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倾倒的阿房宫。它又名阿城,只是朝宫的前殿,因其地地名为“阿房村”,所以后人以“阿房宫”称之。这座宫殿规制极为宏大:东西宽五百步,南北长五十丈,其上可坐万人,其下可以竖立五丈的大旗。据《三辅黄图》:“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它和已建成的其他离宫别馆,楼堂亭阁,弥山跨谷,逶迤相属,工程之浩大,可谓前无古人。而仅仅六年之后,随着不可一世的秦帝国的破灭,壮阔恢宏的阿房宫也被焚毁,从此,阿房宫的兴灭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诗人杜牧也加入到这一传统的议论中来,《阿房宫赋》便是他的一篇“发言”。 3、赋:

高一语文《秋声赋》教案 新人教版

秋声赋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把握文言知识点。 2、文初步感知课文,理解作者摹写秋声的方法。 3、通过文本研习,了解文章结构,体会作者情感,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研读文本,理解作者摹写秋声、化抽象为形象的方法。 教学安排: 两课时 相关知识补充 1、走近作者: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2、文题背景: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3、赋:赋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于通过极力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我们学过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轼的《赤壁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 掌握生字,翻译课文1、2两段,把握文言知识点;初步感知作品写景抒情的结构特点。一.导入 自然界的秋天是一个百卉俱腓,众芳摇落的季节。可在我们学到的文学作品中,秋天总是萧瑟肃杀的,它常常寄寓着一种繁华的消逝或一种心绪的黯然。下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到过的描写萧瑟肃杀之秋的一些名句或名文:

……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登高(唐?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雨霖铃(宋?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汉乐府?长歌行》:常恐秋节至,煜黄华叶衰。 其实只要我们了解我们祖国沧桑的历史,我们会理解,这是与中国古代文人普遍而深刻的失落心态有着某种自然的契合,于是我们常常在描写秋天的诗文中,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伤感。其中宋代欧阳修的《秋声赋》应该是写尽了秋的悲凉。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秋声赋》。二.先听课文录音,整体感悟内容。 …… 1.读准下面几个词语 悚(sǒn g)然萧飒(sà)鏦(cōng)鏦铮(zhēng)铮砭(biān)人肌肤戕(qiāng)贼 2.这是一篇文赋。文赋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于通过极力描绘景物再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我们学过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轼的《赤壁赋》。结合这样的理解,思考一下,文章哪些自然段是描写秋声的。 …… 第1、2两段。 三.朗读第1段,结合有关资料翻译第一段。 …… 欧阳先生我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一听,惊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声,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好像金属相互撞击。再(仔细)听,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正衔枚疾进,听不到到任何号令声,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1.注意下面几个实词的意思 方:正 夜读书:在夜里读书。夜,在夜里,名词作状语。

锦瑟 高品质公开课获奖教案

课堂实录 课前几分钟,肖老师让学生们朗读了《秋声赋》的后两段。 师:刚刚从秋天走出,看看窗外是怎样的天? 生:雨天 师:雨是那个唤起我们许多记忆的一种东西,喜欢雨天吗? 生:不喜欢。 师:不喜欢,我用四个字来说说“又是雨天”,猜猜看我对雨天是什么感情?你来说。 一生:觉得雨天发生很多的事情,有点感伤,有点怀念。 师:你从老师的哪个字感觉出来? 生:又是 师:又是,同学们说她解读得对不对? 生:对 师:从一个词上她感觉到老师的一种情感,不错。来,再听,又是雨天。 一生:感觉你有点不耐烦的感觉。 生:(轻声)啊!(笑声) 师:同学们说他错了。好,你来说。 一生:我认为老师刚才的感觉是十分高兴的,十分欣赏的,又是雨天,终于雨天又来了,老师非常期待这个雨天,非常期待这个下雨的季节。 师:同学们说对不对啊? 生:对。 师:这四个字,老师不同的语调,不同的节奏,读出的情感一样不一样? 生:不一样。 师:不一样,这就说明朗诵是建立在对文字揣摩的基础上的,是不是? 生:是。 师:来,模拟一下。西南旱灾的人们是怎么说这四个字的? 生:又是雨天! 师:太高兴了,是吗?再来,广东雨灾后的人们是怎么说这四个字的? 生:又是雨天!(拖长声音,充满苦恼) 师:对了。同学们,雨天啊,是很容易唤起心头一种情感的,它装载了太多的东西,它很容易唤起我们心头的一些遥远记忆,心底的一种深沉。同学们,从表达情感的需要,雨天往往适合于回首,适合于追忆。今天,这个雨天我们就一起走近晚唐诗人李商隐的《锦瑟》,听一听他心中的锦瑟之音,好不好? 生:好。 师: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二开始。 (生读《锦瑟》) 师:好。题为《锦瑟》,什么是“锦瑟”,快速找出来。 生:一种乐器。 师:一种乐器,一种绘有美丽锦文的乐器,那么,李商隐这首诗在大家的第一次朗读之后,你告诉我它是写锦瑟的吗? 生:不是。 师:那是写什么? 一生:写他自己。 师:写他自己,写他什么事,找出一个字,写什么? 生:思 师:思,刚才同学们说出来了,思,或者换一个字。 生:忆 师:哎,这位男同学说出来了,忆。来,把开头和结尾四句话再一起来读读,锦瑟一二读。 (生读) 师:这是一首李商隐回首往事的诗,那么回忆,同学们考虑一下,在回忆的时候人们的情境是……或者说,回忆的文字在朗读的时候节奏是…… 生:慢 师:哎,舒缓,缓慢一些。第一次朗读了,接下来,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出这种回忆的感觉。注意,要放慢节奏,缓慢一些。“锦瑟无端五十弦”一二读。 (生齐读) 师:如果要把回忆的感觉读出来,最后两个字“惘然”要…… 生:慢一些 师:哎,再来一遍,“只是”一二开始 (生读最后一句) 师:慢慢的,还在回忆,这个“然”字不一定就从回忆中醒过来,它还在引导着我们继续去沉醉,继续去思考。好,这位女同学,你给大家读一读。 (一女生读,读得一字一顿) 师:速度再慢一点好吗,读两句,最后两句。 (女生读最后两句,读到“当时”的时候笑了) 师:只是当时已惘然(师范读)所有同学一起来读,一二开始 (生读) 师:好,再说说看,这次读了以后你告诉我,这首诗你读出了诗中的…… 生:悲伤。 师:好,马上就说出来了,悲伤。你呢? 另一生:哀愁。 师:其实,这两个词所表达的概念一样不一样? 生:一样。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第4单元《阿房宫赋》最新教学设计 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2.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二、了解时代背景及、赋 1、阿房宫,秦始皇所建造的宫苑,故址在今西安市阿房村。《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全部工程秦灭亡时犹未完成。阿房者,一说:“此以其形名宫也,言其四阿旁广也。”(《史记·秦始皇本纪》索隐)为了建筑阿房宫,秦发“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工程浩大,耗费民力财力极多,加剧了当时的社会危机,促使农民起义的爆发。秦亡后,此宫为项羽所焚,现尚存夯台基。这个历史教训,就是杜牧在赋中所表现的讽喻意义。 《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先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2、赋 何为赋?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用新奇美丽的辞藻来描摹事物(体物),抒写情志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写、铺陈、夸饰等文学手法的运用,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赋在结构上一般可分为三个部分前面有序,说明作赋的缘由,用不押韵的散文或骈体文; 中间是赋的本身; 后面有“乱”或“讯”的部分,对全篇作小结。 三、学习重点

阿房宫赋导学案答案

阿房宫赋导学案答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一语文导学案答案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知识: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 了解文体“赋”的特点 3. 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4. 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学习重点:重点文言知识的积累;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课题及作者 1. 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一种文体。 2.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文学家,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其擅长诗、赋、辞,其中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尤以七绝著称。与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著有《樊川文集》。 (二)背景 阿房宫,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役夫七十余万,工程浩大,至秦灭时仍未完工。因其前殿所在地为阿房,故称“阿房宫”。杜牧此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自称有讽喻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之意。 (三)注音 1. 骊.山(lí)4. 初霁.(jì)7. 鼎铛.(chēng)10. 栏槛.(jiàn) 2. 缦.回(màn) 5. 媵嫱 ..(yìngqiá ng) 8. 俪迤 ..(lǐyǐ) 11. 庾.之粟粒(yǔ) 3.囷.囷(qūn) 6. 剽.掠(piāo) 9. 锱铢 ..(zhīzhū) 12. 架梁之椽.(chuá n) 2

《秋声赋》教学案(练习)[苏教版必修四]

《秋声赋》教学案(练习)[苏教版必修四] 《秋声赋》学案 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当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夜、悚然、砰湃、明河、惨淡: 清明、栗冽,方、以等等。 2、掌握本文骈散结合、铺陈渲染的写作特点以及起承转合的行文方式。 3、理解作者由无形的秋声而引发的人生感叹。 一导入课文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美的,春光灿烂,艳丽动人;夏天也是美的,热情奔放,令人回味无穷。那么,秋天呢?更是令人难忘的。在中国的诗句中,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有哪些诗句是描写秋的。比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座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再比如马致远的《秋思》“”,当然还远不止这些大家一起看屏幕,这些都是描写秋的佳句,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同样是描写秋天的,却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讨论一下,不同在什么地方。 左边的诗句描写的秋天的哪些景象:枫叶、排云直上蓝天的鹤,这些景物充满了生计和活力,右边的诗句描写的秋天景物凋零,一片萧条的景象。同样是写秋天的,却体现出了不

同的美,那么,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又是怎样来写秋天的呢? 二自由朗读课文 下面我们先从头至尾把文章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同时思考一下,文章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秋天的三研读课文1-2小节 生一起回答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秋天的1—2 第一自然段是描写的什么? 秋声 生齐读这一段(串讲第一自然段) 找找看,在这一段中哪些词是描写秋声的? 谁给我解释一下“如赴敌之兵” 这些词写出了秋声的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看看作者是用哪些方法来写出秋声的这些特点的? 明确:比喻本体是秋声,喻体是 如果说第一段是写的秋之声,那么第二段写的又是什么呢?讨论一下,如何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先串讲这一自然段) 这一段从表达方法上看可分为两部分。分哪两部分? 从“秋之为状---余烈”是描写,后面是议论 从字面上看第一部分是写秋之状,怎样来写秋之状的呢?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6课赤壁赋优质课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6课赤壁赋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的知识。 2、把握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清行文思路。 3、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以及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理解作者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4、培养学生勇于面对人生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 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过一位古人:“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教育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8222;8222;”——《苏东坡传序》(投影展示) 这里描述的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就是苏轼,一个曾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人。然而,恰恰是黄州成就了他,使他在文学上“成熟”了。在这里,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名篇光耀千古。二、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文“三苏”“八大家”“欧苏”,诗“苏黄”,词“苏辛”,书“宋四家”“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这对苏轼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可对中国文艺来说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这段时间苏轼的创作达到了巅峰。《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三、回顾“赋”的文体知识。(随机请学生回答相关问题) 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思考: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请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表现情感变化的相关词语。) 板书: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乐)—→(悲)—→(乐) 2.理清思路,请同学试概括本文行文内容。(投影) 1段:写赤壁夜游之乐。 2段:写饮酒放歌之乐引出客人悲凉的箫声。 3段:主客回答引出人生短暂之感。 4段:苏子超然于世的情怀。 5段:客转悲为喜,主客畅饮。 四、指导诵读: 1、这篇课文体裁为文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特质与情韵,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诵读时,要特别注意文章中的押韵和形式中的对偶句。先请同学们听示范朗读,对照以下押韵字和换韵情况,自己跟着低声吟诵。第一段间,天,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一、作者及背景介绍 1.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_________,号_________,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_________”,以别于杜甫。与_________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_________”,著有_________。 2. 阿房宫(ēpáng gōng)是秦朝的宫殿,据史书记载,始建于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 年)在消灭六国统一全国以后,在都城咸阳大兴土木,建宫筑殿,其中所建宫殿中规模最大的就是阿房宫。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认为都城咸阳人太多,而先王的皇宫又小,下令在故周都城丰、镐之间渭河以南的皇家园林上林苑中,仿集天下的建筑之精英灵秀,营造一座新朝宫。这座朝宫便是后来被称为阿房宫的著名宫殿。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开始营造朝宫,即阿房宫。由于工程浩大,秦始皇在位时只建了一座前殿。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其规模之大,劳民伤财之巨,可以想见。工程未完成秦始皇死了,秦二世胡亥调修建阿房宫工匠去修建秦始皇陵,后继续修建阿房宫,但秦王朝很快就垮台了。古有童谣唱道:“阿房,阿房,灭始皇”秦末项羽入关,付之一炬,化为灰烬。汉代属上林苑而得以利用、扩建,汉末废毁;南北朝时这里建有佛寺;宋代演为农田。 3.《阿房宫赋》写作背景。文章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这时的唐王朝,藩镇割据,拥兵自重,宦官专权, 民不聊生。唐敬宗李堪年少即位,好游乐,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本文就是作者23岁时有感于时政而写的,目的是借古讽今,劝谏当朝统治者以史为鉴,不要劳民伤财。 4. 杜牧作品选读 赠别 多情却是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赤壁 折戟沈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二、解释加点的字 1六王毕.(),四海一.()。 2.未云何.()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