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摘要:

目前中学信息技术开展情况使得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制定的目标达成有了一定的难度。每周一节课,每节课45分钟。一学期16~17 课时,使得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和学生都觉得课标实现捉襟见肘。我借鉴一些地区提出的变教案为学案的学案导学模式,尝试通过它来弥补课上时间短带来的缺陷,督促学生在课下自学基础性的知识,并回答问题。该在课下完成的

任务就在课下完成,大大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效率。

我在本校初二年级10 个班尝试开展了学案导学的实验,实验历经三个阶段,不断摸索

提高,教学效果初见成效。证明了,这种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课时短对课程开展带来的问题。在实验过程中我还开展了“小督学” 实验,“问题帽” 对课堂的促进作用实验等等。

另外,在实验开展过程中,还有很多的以外收获,即学案导学可以对以下方面具有促进作用。

(一)学案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坚持性,自信心及勤奋,踏实等性格特征,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二)学案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兴趣。

(三)学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探索性和创新性。

(四)学案实用有利于促进教师角色的转换。同时,通过一个学期的实验,我也发现了学案导学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比如:

1.实施学案导学是否对所有的学生有效还有待进一步实验。

2.实施学案导学,难以保证所有班级课堂任务的完成。

3.教师自身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的欠缺给制定学案进行导学带来一定困难。

4.每堂课都制定学案对教学活动来说不是很合理。

我在信息技术课中开展该实验的一个学期,半数以上的学生学习效果有了提高,我自身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我相信通过让学生先自学,然后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索,使他们亲身

参与课堂教学,真正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为主旨的学案导学模式,会对信息技术课的开展有显著的作用。

主题词:

学案信息技术创新

正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而设置的必修课程。它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主要特征。旨在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兴趣和活动中学习知识与技能。

而目前中学信息技术开展情况使得这个目标达成有了一定的难度。每周一节课,每节课45 分钟。一学期16~17 课时,使得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和学生都觉得课标实现捉襟见肘。而学案导学可以很好的弥补课上时间短带来的缺陷,督促学生在课下自学基础性的知识,并回答问题。该在课下完成的任务就在课下完成,大大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效率。

新学期,我尝试在我校初中二年级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学案导学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

有很多自己的感触,在此,我谈谈自己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学案导学” 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的几点感受与大家分享。

背景介绍

第一次听到“学案”这个词,是在北师大的课堂上,杨开诚老师给我们上教学设计课。虽然杨老师只是作为题外话提到了学案这个词。我原来只知道有教案,现在才知道还有学案一说。课程结束后,我去查了关于学案的资料。所谓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

由此我联系到,在北师大读在职研究生期间,班里同学形成习惯,总是在老师上课之前由班长负责印制老师的教案,发到我们手里。这样上课之前同学们都会参照教案针对老师第二天的课程有一个准备,包括专业知识,理论等等的准备。这样,第二天的课程听起来才觉得效率高。如果哪一天由于种种原因,没来的及看老师的教案,第二天听课的时候就会觉得吃力,主要是对老师的教学意图等等缺乏了解。

我们的学生会不会也有这种感觉呢?教师只顾自己备好了课,可学生上课前还是懵懵懂懂的。虽然每堂课之初,老师都会设置一个环节进行创设情境,课堂引入,让学生了解老师的讲课意图,然后顺着老师的思路进行学习。老师呈现什么,学生就听什么。我想能不能尝试一下改变这种模式,不是已经上课了学生才知道老师的意图,可是已经没有了知识、情感等的准备时间了。如果上课之间就让学生了解老师的意图是不是可以有更充分的准备呢。

学习了一些有关学案的知识后,我觉得学案对我们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来说真是及时雨。拿我们学校来说,目前我校初中信息技术开设情况是初一、初二两个年级,每班每周一节课,一学期下来差不多16到17学时。我在初中任课已经5 年了,发现了这种课时安排对于老师的课程开展,学生的学习等方面均有不足。一节课45 分钟,由于距离上一节课的时间很久了,课上要给学生5 分钟左右的复习时间,另外保证每节课25 分钟以上的操作时间,使得老师的新课内容讲解基本上15分钟左右。实际上,这15分钟对于日益更新的信息技术,和课标上所说的信息素养,信息意识、信息技能等等的培养确实是捉襟见肘。另外,我们的学科在学校的地位决定了教师不大可能给学生留课后作业,使得任课教师觉得信息技术课很难上。

二、现状分析

以往我在备课的过程中,自己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并虚心向周围的同事请教,认真备课,写教案。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我任课的初二年级10 个班,不同班级有不同的特点,一个教案很难满足这么多班级的要

求。虽然自己也在积极地修改,但是,自己的力量毕竟有限,另外对于教案的修改还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总是上完一节课才发现这个班级的特点,即使改进了方法,对下一个班起作用,而这个班也已经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2.教师一人闭门造车、一厢情愿抛出的教案,难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全班学

生的创造潜力。

3.教学的单向性,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考虑如何把课本知识讲的精彩完美,而忽

视了学生自己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只是根据自己的以往的经验去想象学生的反映。

4.教案是老师自备,没有学生的参与,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在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

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学习。

另外,记得听某业内人士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哪一个学科比得上信息技术这样对学生

的层次差异体现得这么明显。但是有了学案,使我看到信息技术课开展的新模式。我积极学习,不断摸索。从懵懵懂懂开始,进行了大约一个学期的实验。本学期,我的教学内容是VB 程序设计和视频编缉(绘声绘影)。下面具体谈谈我的实验开展情况。

三、实验阶段

我的实施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教案作学案

学期之初,我照搬研究生课程学习时的方法,把自己写好的教案直接印发给学生,当作学案,经过3 周的实验发现这种模式效果不好。因为老师写教案的初衷是给自己看的,比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等,学生看起来云里雾里,不是很容易懂。另外,学生还觉得那是授课教师的事,跟自己没什么关系。还有,因为我在教案中把教学的环节阐述的清清楚楚,课前学生都对此略有所知,以至于课程开展时学生已经没有了新鲜感。于是我总结了以上的不足,进入了第二阶段。

表2:第一阶段学生学生对学案的满意度调查

第二阶段:学案初形成

汲取第一阶段的教训,第二阶段我对自己的教案进行了修改,把它改成学案。第一,教学目标改为学习目标;第二,列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难点;第三,本节课主要的知识点;第四,列出学习本节内容学生要准备的知识;第五,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

尝试后发现,这次比第一阶段的效果有很大提升。学生在课下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知识

准备。老师在新课讲解中进行得很顺利。但是依然有不足,主要表现为:1、学习目标主要

是我想教会学生什么?而真正的教学中心应当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所谓“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食;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才是教育发展的主题思路。2、知识点及重点难点只是简单的罗列,并没有帮助学生在各知识点之间建立关系,也没有注意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等等,即没有把知识形成系统结构。3、整个学案虽然提出了让学生准备什么知识,但却没有具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基于此,我又进入了第三个阶段的尝试。

表:第二阶段学生学生对学案的满意度调查

第三阶段:完善学案

总结了前两个阶段的经验和教训后,加之我对学生反应的观察和分析,我又开始了第三

个阶段的学案导学尝试。首先是准备学案时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与我的教学目标相对应,突出学习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有明确的目标;第二,给学生提供利用

Viso2003 绘制的每节课的知识结构图,梳理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能够明确意识到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提供相关知识介绍和实践应用情况的介绍,促进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促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本身的价值;第三,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我有时也通过创设一种特定的学习和问题情景,使学生懂得意识到所学知识在解决具体问题时的作用和价值;第四,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积极思考;我把在研究生阶段了解到的“思维导图” 形式介绍给学生,鼓励学生自己绘制本学科相关章节的思维导图,梳理学科知识。第四,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评价,进一步明确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目的。

经过尝试和总结以及对学生的访谈调查发现,第三个阶段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好。因为上

课时老师按照众多学生参与修改后的学案并参照教案对学生进行检查和点拨,以学定教。学生会了的老师就不再讲,不会的进行点拨,老师要教的就是学生想学的,学生不会的东西正是教师要点拨的东西,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也是老师要补充的东西。没有多余的废话,没有多余的活动,没有故弄玄虚的东西,课堂效率高。

表4:第三阶段学生学生对学案的满意度调查

第四阶段:实验总结

开展了三个阶段的实验后,我自己对学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深有感触。开始的时

候觉得工作量大,困难多。而且学生刚刚开始接触这样的信息技术课,课下学案的使用以及课上学案的利用等都难以把握。每节课后我发下一节课的学案,一周的时间学生去准备,根据自己的时间零散安排学习即可。另外,我还给了学生学案改编权。新的教育理念呼唤“以生为本,发展为本”,这也是目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学案应当是无条件向学生开放的,融合师生共同心智、和谐共振的学习方略。事实上,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畅通,使得沟通更加无限更加多向,让师生竞相登场,让思维相互碰撞,学习成了有趣的知识之水。学案下发的一周内我的学生如果有问题,有想法可以随时到办公室找我进行沟通。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我在班级内设置了“问题帽” ,大大方便了生生、生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由于不同的学生得到的第一手资料不尽相同,学生的建议和意见也成为老师的宝贵资源。据此会随时修改学案和教案。另外,对于学生根据学案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无论多忙,我都会认真倾听仔细解答。我深知,如果我的答复敷衍了事,会挫伤

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 在讲视频编辑中的文字处理时, 由于提前一周拿到了学案, 学生了解了老师的意 图,就会在这一周有意或无意的观察身边的各种媒体中的文字运用。 对于视频中的文字编辑 有了更多的认识。有的学生来跟我交流他们在玩网络游戏中看到的有趣的标题和文字等等。 通过和学生交流也开拓了我的视野, 丰富了我的教学案例。 这样上课时老师再结合具体的案 例给学生讲解, 课程进展自然很顺利, 而且部分学生还能提出自己在文字处理上的独到见解 和建议。促进了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现了双赢。

三个阶段学生对学案使用的满意度比较曲线图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满意度

三个实验阶段学生满意度对比图

四、 学案导学中的合作学习问题

无论是以前的教学模式, 还是学案导学的方式,都面临小组合作的问题。我认为, 首先 组内一定要分好工,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任务,其次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避免个人表 演现象的出现。

我校 2007 年暑期建设了新的学生机房,机房采用圆桌式摆放方式,区别于传统的秧田 式桌椅摆放方式, 这种方式更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组织形式。 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 了学习过程中需要更多合作与交流。而且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确实很多内容需要小组讨论, 合作完成。 不过,我也觉得, 许多不值得讨论的问题就不要让学生讨论,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意见不一致时, 方法多样时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使学生讨论成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而 不是一种形式。即使是通过小组内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怎样才能发挥每个人的作用?” 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比如学案导学中的前期准备工作主要由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 评价的时候以小组团体的 成绩作为评价标准。 这样做往往会导致在教学时老师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小组整体上, 而无 意中弱化甚至忽略了个体的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 最终是要为学生个性的全面 发展服务。 所以,在每次小组合作活动之前, 我都要求小组成员进行更为明确的分工, 具体 表现为每组都要填写小组任务分配表以备任务完成后参照每个人的任务分配对任务完成情 况进行评价。

在此有一点必须说明, 学生每次任务分工我都会留下记录, 下一次任务分工时, 尽量不 让学生领取与上次同性质的任务, 例如, 负责协调任务分配的小组长要轮换, 利于锻炼每个 人的组织协调能力。 再比如每次小组作品完成后, 要有同学负责展示讲解, 这个角色也要轮 换,使得每个人都能够有机会站到讲台前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实际操作中,由 于我的机房共 6组,每组 6~7人,桌椅有编号 A1 、A2 ?? B1 、B2 ??等等,所以基本上 每次都按照桌椅编号分工, 很容易把握角色分工的轮换情况。 实践表明不同角色的转换不仅 可以促比分

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使每位学生都有兴趣积极参与,而且也促使每一个学习小组都能迅速成长为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合作集体。而且,这种合作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更是一种人际交往的培养过程。这一点,在学生从“自然人”逐步成为“社会人”的成长中,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

五、学案导学的意外收获

最初,我开展学案导学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解决课时短,内容多的矛盾。但是,真正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尝试后,我发现不但我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而且我还有很多的意外收获。

(一)学案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主动力和源泉,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要抓住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向和特征,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使学生在自觉主动的去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去体会过程中的乐趣,逐步培养兴趣,实现变“苦学”为“乐学”的目的。

对学生而言,学习中的思考是至关重要的,善思者,会经常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忆、想像、对比归纳,这样可以加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正所谓“学起于思” 。

教师在传道授业时,要善于点拨疏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特别是在教学时,要创设丰富的智力开发情景,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矛盾的焦点上,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当学生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着力指导学生拓宽思路,丰富学生想像力,以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引导学生超常思维,即打破思维定性,改变思维习惯,调动学生潜在的能力,产生新思路,达到求新、求异的目的,从而锻炼和发展思维能力。

(二)学案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坚持性,自信心及勤奋,踏实等性格特征,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在讲视频编缉软件中的视频滤镜知识时,我尝试适当留白,就是讲课不要面面俱到,没有讲所有的滤镜自定义参数,给学生的思考和尝试留有余地。鼓励学生自己尝试这些滤镜的作用和使用技巧,并且把自己摸索到的知识传递给其他同学。还有,对于一些简单的操作,我在课上不再一一列举操作方法,而是通过提前发的学案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摸索操作进行学习。鼓励学生尽可能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 的良好思维习惯。显然,要想自己摸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必须踏实,肯干,并持之以恒的去探索。在把自己摸索到的知识与别人交流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且通过这种模式,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据理力争,敢于质疑。

(三)学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探索性和创新性。

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而学习工具的根本目的就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所以学习信息技术不能止于技术,而是要以培养学生主动性、独立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为更深层次的目标。但是我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看到的现象表明,我们的学生在主动性、创新性、探索性方面目前还存在很大问题。

例如,我校组织学生参加每年一届的全国中小学生电脑作品比赛,虽然学生在其他学科

中取得了很多的成绩,参与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只要把这些内容整理起来,用合适的形式进行表现即可完成很好的电脑作品。可是,在作品征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技术基本可以达到要求,但是欠缺的是创新性,不知道用什么方式来表现更好。回忆我们信息技术课的

每一节课的教案,在设计之初老师都会写上情感态度价值观:例如,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将自身的审美体验进行适当表达的能力与意识,等等。但是,纵观我们的课堂,很少有信息技术老师能够花时间在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上,甚至老师自身的审美也有一定欠缺。我们在学习视频编缉软件后,要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我发现技术大家都没问题,制作出的片子差异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创新性、美感和材料协调性等方面。而且我也在评价中大大增加了这方面评分的比重。

通过实验我发现只要给学生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参与,学生表现出的创新潜质超出老师的预料,很多学生都拿出了令人吃惊的创意,教师要作的就是努力创设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为培养学生创新素质造就条件。当学生提出某些不同意见时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引导,是提高学生创新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只有质疑才能调动思维,只有思维活跃才能产生创新的意识。教师给予必要指点的同时,尽量把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个性才能显现,才能取得发展。学案的编写工作赋予学生适当的权利,就是很好的还学生以空间的做法。

(四)学案的使用促进教师角色的转换。

学案导学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自主探究,但不等于学生自己学习,教师更不能不管不问。学生讨论时,教师要了解情况,掌握全局,及时参与、指导。

本学期我在初二8 班开展了“小督学”的实验活动。可以算作我开展学案导学的第5 个阶段。由班里的学生分小组负责制定学案。提前两周制定本节课的学案,期间由老师作顾问负责修改把关。而且我还大胆尝试,让学案的制定小组参考我的教案,推荐小组成员在课堂中担任小老师讲新课。为了鼓励学生,每节学生讲的课我都为他全程录像。然后由班里的学生负责后期编辑,制成光盘送给学生留作纪念。从中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激发

“小督学”的形式绝大多数学生都很喜欢,但是也有个别学生问我:“老师,我们又备课又讲课,您干什么呢?”。我说:“在学习过程中,作为学生的你们才是学习的主人,我会尽量为你们搭建学习的舞台,而你们才是这个舞台的主角。教师扮演的只是组织者、引领者和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角色,”一篇好的有份量的教案,能成为学生的学案。同时,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认真编写的学案,经过老师的点拨,也能够成为一份精彩的教案。我的每一节课都是师生共同揣摩、双向交流、相互沟通的产物,是师生群体的意志,而绝非教师单向意愿、个体所为。

六、存在的问题

1.实施学案导学是否对全体学生都适用还有待进一步实验。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根据我的统计全年级曾经积极参与学案修改意见的学生有差不多30%,近一半的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这份学案,能够在课下认真阅读学案,为新课做准备。但还有近一半的学生没有充分利用这个学案。另外每个班都有个别学生,上课的时候已经把学案丢失了,而且不是很在意。对于后一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充分利用学案,所以难以判断学案对他们的有效性。这也是下一步我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2.实施学案导学,难以保证所有班级课堂任务的完成。

我现在还处在实验初期,学案的制定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保证初二所有10 个班在45 分钟内都能完成课堂任务,相信在后面的实验中这个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

3.教师自身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的欠缺对于制定学案进行导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在编写学案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明确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教材知识的结构体系,而且还要学习必要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特别是有关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建构主义学习和教学理论,以便在编写学案的过程中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增强学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而这正是我最需要充电的部分。

4.每堂课都制定学案对教学活动来说不是很合理。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过程中要分新课讲授、理论知识和综合任务上机实验等等形式。尤其是每个阶段的知识讲授完成后都会有综合任务,做任务的时候学生以上机实践为主。此时根本用不上学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采用恰当的形式。

在结尾处我想引用杨开诚博士在课堂上给我们打的一个很好的比方,是它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学案的好处。学生——问路人,老师——指路人。教案就像指路人拉着问路人的手,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了目的地。甚至是背着走到目的地。但下次再走这条路,他还是没记住。学案就是指路人告诉问路者,前行多少米,几个红绿灯,左拐右拐。至于路,要自己走。可能问一遍不行,要问好多人。慢慢地走到目的地。这样走下来,他印象深刻。因为这里面,有他自己的思考、判断、探究。他是走路的主体,这样走的才有兴趣。否则,只能是被拉着,毫无兴趣,昏昏欲睡,效率极低。

可见学案导学就是让学生先自学。然后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索,使他们亲身参与课堂教学,这样就真正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

我在初二年级10 班中进行的这个实验没有任何经验,自身水平还有待提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并吸取更多先进经验加以改进。还希望大家能够批评指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