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中燃烧的青春

战火中燃烧的青春

战火中燃烧的青春

80年前,红军在敌人围追堵截和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胜利走过长征路。可能很多人不曾想到,在那漫漫征程中舍生忘死、浴血奋战的红军是一支极为年轻的队伍,他们当中甚至还有一大批是稚气未脱的"孩子"。

据有关资料显示,长征出发时,红军作战部队的官兵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师团级干部平均年龄不足25岁,14岁到18岁的红军战士约占40%,其中还有不少14岁以下的红军战士。年龄最小的红军战士是红二、六军团的向轩,1926年出生,7岁加入红军,9岁随部队长征。年龄最小的女红军战士是红四方面军的王新兰,1924年出生,9岁加入红军,11岁随部队长征。平均年龄最小的部队是红二十五军和红一军团第十五师。红二十五军中,团营干部年龄大多不到20岁,机关人员和连队战士年龄基本都在18岁以下,不少还是十二三岁的少年。第十五师前身为少共国际师,其政治委员肖华年仅18岁,全师平均年龄同样只18岁左右,约占30%的少先队员年龄主要集中在14到16岁之间,被称为"少儿师"。

苦难让青春更加厚重,战火洗练了青春的颜色。年轻的红军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他们在跋涉中成长,在战火中走向成熟,凭着坚定的信念和钢铁般的意志在不朽征程上谱写出了一曲曲生命的壮歌。

来源:解放军报

关于苏德战争爆发的简析

关于苏德战争爆发的简析 通过本学期《二战简史》选修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了更多关于二战的知识。俗话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了解更多的关于二战的历史,可以对认识当前世界形势有很大的帮助。 下面我就以我对二战中苏德战争的了解分析一下德国在开战之初为什么会以非常之快 的速度侵入苏联达600多公里。当然苏联最后还是的打赢了“卫国战争”,但其在战争之初的反应还是很让人担心的。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德国160个整编师同时向苏联边境发起了猛烈进攻,然而苏联方面仅仅在三个小时之前才发布了战备命令。德国为了准备这场突袭从5月25日就开始从西线战场撤下500多万人运往苏联西部边境,然而苏联对这些动作似乎有点视而不见抑或根本没放在心上,这是为什么呢?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我根据我的一下看法做一下简要的分析。 分析两国之间的战争必然要分析一下交战国双方的各方面情况。 我们知道苏联在一战期间就通过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到二战时期已经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国家结构和国内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军事和经济实力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也就是基于这个原因斯大林对爆发在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二战很不感兴趣,并且他自己认为战争是资本主义国家相互竞争的工具,作为社会主义的苏联不应该参与进去。早在德国闪击波兰的1939年8月23日斯大林就与希特勒就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当然斯大林也并没有糊涂到对德国的扩张不存一点戒心。斯大林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也在苏联西部边境囤积重兵以备万一。而且在德国突袭苏联之前,苏联情报部门已经通过各种途径捕捉到了德国想要入侵苏联的意图,然而令人惊奇的是斯大林对这些情报似乎并没有在意。仔细分析一下,由于斯大林对苏联的绝对领导,而且斯大林个人脾气相当暴躁。导致其下属虽然得到了一些情报,但是都没有比较确凿的证据,递交报告的时候生怕被斯大林责难,所以言辞并不是那么确定,有时还会自己推翻自己找到的证据。当时最影响斯大林判断的就是1940年11月12日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访问德国所带来的信息,斯大林据此判断德国在解决完英国之前不会入侵苏联,然而希特勒却在这次访问之后下定决心要入侵苏联。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斯大林个人的判断失误和其性格上的问题确实影响了本次战争的发展。 然而影响苏联战争布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希特勒高超的战争欺诈术,在希特勒下定决心要入侵苏联之后就使用各种欺骗手段来蒙住苏联,干扰斯大林的判断。希特勒的情报部门甚至故意泄露消息说重兵东移就是对进攻英国的最大佯动。受到这种欺诈术的影响,在德国入侵的前一天苏联还通过火车向德国运送大量的战备物资,继续谨慎地履行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协议。 当然以上的分析仅仅建立在苏联对德国的入侵几乎毫无防备的基础上的。当苏德战争爆发之后的开始阶段,苏联军队战斗力也着实令人担忧。那么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仔细分析一下苏联在30年代爆发的大清洗运动,不难得出部分原因。由于斯大林的一些政治目的,残害了一大批高级军官,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加上苏联当时的国防工业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还有一些差距,所以在面对士气极盛的德国军队的时候显然有点力不从心。 分析战争的目的就是避免历史重演,也避免在以后的战争中犯下类似的错误,我们中国现在所面临的周边及国际环境相当复杂。虽然我们一直倡导和平发展,但并不是完全远离战争。我们不能犯下苏联时期过于乐观迁就敌人的错误。要时刻保持军队的高战斗力,不能因为和平的现实而放松警惕。对待日本这个曾经的侵略者,要保持200%的警惕特别是在现在其在极力的冲击着战后的和平体制。

战争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战争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战争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生发展一直至今。战争是具有极大破坏性的历史现象,是人类自己制造的一种灾难。但就象自然灾害一样,它促使人类不断进取不断发展,可以这么说,战争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首先,它最初起源于人类诞生之初争取生存的狩猎活动,进而演变成不同群体之间的争夺利益的战争。从这个层面上讲,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 其次,战争的组织与进行,促使人类社会组织形式向更加有效的方向发展,国家的出现,常备军队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也是战争的推动。 第三,战争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弓箭的使用、掷石器的发明、铁器的煅造、火药的应用、火炮、导弹与原子武器的发明使用、计算机的出现,人类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代表之作,无不与战争有紧密的联系,这些发明都是人类自身能力的延伸与加强,科技的发展不仅过去、而且将来都会受战争的推动而不断前进,现代国家之间的科技的竞争也是战争的延伸,是对《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追求和实践。 第四,战争是各大文明由隔绝走向联系、由分散走向统一的重要方式之一,促进了人类社会进程中的质变与飞跃。历史中的伟人,多数是有赫赫战功者,从亚历山大到成吉思汗、从凯撒到拿破仑、从华盛顿到毛泽东,都是旧时代的终结者、新时代的开创者,是什么使他们走进的行列?战争,对人类发展有进步意义的战争。战争在他们的伟大理想指挥下,成了拓荒的犁铧,成了照亮黑暗的火把,整个世界由分散走向联合,由未知变成已知。 第五,战争使人类意识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于战争带来的破坏与灾难,促使人类对自身存在意义的反复思考,对生命价值的探索,对和平的向往与追求。使人类由感性走向理性,使国家制度和国际关系走向成熟。当今社会和平与发展这所以能成为主流,正是由于对战争的理性思考而得出的经验教训,总之,战争以它固有的方式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它仍在推动着人类发展的进程,它是人类社会运动的方式,是人类社会内部能量的释放。它可以避免,但不会消失 人类历史上发生了很多次战争,但影响文明的战争就是先进文明跟落后文明之间的战争拉,这样的战争结果有两种,一种是先进文明战胜落后文明,保住了文明的成果,同时也使得落后的文明得到发展,二是落后的战胜先进的,但也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落后文明破坏先进文明,使得人类文明遭受损失,第二种是落后文明学习先进文明的制度,文化,使的落后文明进化为先进文明,如蒙古统治中国,大清朝等..至于其他战争,不外乎两个结果一个是保住了文明的成果,第二个是破坏了文明... 文明与战争,野蛮形影不离,但人类历史究竟是一部文明史,还是一部战争史,野蛮史呢? 战争是正义的光荣的伟大的,为其牺牲也是可引以自豪的,而且战争带给我们的前景也是美好的,光明的。可以让我们重新更换一个国家政权。 但是战争带给人类的唯一的结果,只有灾难。将会有多少各生命个体战死沙

希特勒在苏德战争中犯下几次致命的战略错误

1. 希特勒在苏德战争中犯下几次致命的战略错误 苏德战争是二战的主战场,因为这个战场牵制住了轴心国中最厉害 的国家---法西斯德国的陆军的主力部队,苏德战争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整 个欧洲战场乃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成败,因此希特勒在这个战场上 的战略失误直接导致纳粹德国的灭亡和轴心国的战败。 1.1. 希特勒在入侵苏联时间安排上的战略失误 1941年巴尔干出现了错综复杂的事件,导致希特勒推迟了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六周的时间,从而对于日后对苏联的进攻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个不祥之兆,暗示着德国在苏联战场上被打败。 希特勒在一九四零年十二月十八日下达了执行《巴巴罗萨》计划的最后命令。《巴巴罗萨》计划规定:“德国武装部队必须做好准备……通过一次快速进剿制服苏联”。进攻的时间确定在一九四一年五月。但是希特勒并没有能够遵守他所规定的进攻时间。因为,在此期间巴尔干出现了错综复杂的事件。三月间,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加入了三国(德—意—日)条约同盟。有了此种背景,希特勒决定去援助在希腊的墨索里尼。然而,就在条约签立后不久,贝尔格莱德的亲英派和英国签订了互相友好和互不侵犯的条约。因此,希特勒决定先打南斯拉夫,然后再去教训希腊。 四月六日,对南战争开始了。四月十七日,南斯拉夫军队缴械投降;四月二十一日,希腊军队步了南军的后尘。占领了希腊半岛和克里特岛之后,希特勒赢得了优越的战略地位,既可以从这里直取苏伊士运河,又可以从这里去进攻苏联。但是,另一方面他却因此而失掉了六周的时间,这对于日后对苏联的进剿将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不是由于巴尔干出现了错综复杂的事件,使希特勒失掉了六周的时间去侵略苏联的话,这样德军就有四个多月的时间来消灭苏联了,这对于擅长使用闪电战突袭的德军来说,有四个月的时间,确切的说应该有20周的时间来收拾苏联已经足够了。 1.2. 希特勒在列宁格勒会战中的战略失误 希特勒想把列宁格勒从世界地图上抹掉,他下令将列宁格勒四面围困并以重炮向城内轰击,如果苏联人宣布投降,应该予以拒绝。在列宁格勒城前,德军的挺进也因受到顽强的抵抗而陷于停滞状态。希特勒下令将列宁格勒四面围困并以的。但是,苏联人成功地通过拉多加湖给城市提供了

浅析战争与文明关系

浅析战争在文明扩展中的作用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历史系 李家琪 摘要 文明,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是伴随历史发展而传承延续的一种文化产业,记载历史发展的文化符号。一段文明时代的开启与终结,都代表着一定时期相对范围的文化产业及其与之相关产业的发展程度。我国古、现代文明是如此,世界各地文明亦是如此。在历史和平时期,两个经济发展相关联的区域之间进行文明交流的往往是原始的经济交换、贸易互补、外交等为主的交流形态。而在政局不稳的历史时期,战争则替代了和平时期单纯以经济、外交、外贸、文化为主的传统形态,用一种暴力冲突的接触和交往融合不同地区间的文明成果。 关键词:文明扩展战争 一.文明与战争之间的关系 (1)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文明与战争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和 相互促进的。一个地区文明的发展程度越低,则战争发生的可能性会相对较大,就两个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两个区域而言,生活市场之间供需矛盾的不平衡会导致战争的出现,矛盾程度越深,则战争表现的规模相对较大,与之则相反。为了获取足够用于生存的生活品、文明品和较少的社会消费品,抢掠则成了获得这些东西的可行途径之一。在抢掠的次数增多,数量不断增大的情况下,最初以抢掠为目的的非法占有逐渐演变成了战争的形态。在中国古代两宋时期,北宋与辽、南宋与金及周围地区其它民族政权对立状态,集中反映了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的特点。在文明发展程度较低的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特别崇尚先进优秀的中原农耕文明成果。在极其严峻、紧张的民族关系对立时期,战争发生的次数也相对较多,文明的融合程度也相对较高。不论在政治制度、文化形态、思想领域以及其它社会的很多领域,两种处于不同文明形态地区始终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交流。就具体方式而言,则是一个学,另一个教而已,而出现这种形态的契机包含了众多因素,其中战争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2)战争对文明的扩展也同样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战争成了文明冲撞融合的 有效契机,为文明的远播和扩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古代小农经济社会,闭塞、保守的经济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文明发展程度的高低。从战争的结果来看: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往往成为战争成败的首要因素,因而也决定文明传播扩展的方向。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文明的发达程度始终与经济发展类型和程度互有相关性。也正是由于封建农耕经济的发达,才使得在中国古代出现一系列高度辉煌灿烂的封建农耕文明,众多的封建“盛世”横空出现。在农耕文明逐渐走向辉煌的过程中,也是不断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吸收着其它民族优秀的文明成果。可以说中国古代任何一个“盛世”都包含了同时期众多的优秀民族文化类型,是当时所有文化成果的一种“融合体”。即使是这样,在秦汉、隋唐、宋元和明清高度文明出现的过程中也是通过数不清的大小战争实现的。以隋唐文明为例,“隋唐盛世”的出现,也是在中国古代称得上最为“民主”的时代,其高度繁荣文明的产生也没有避免同周围的少数民族间战争的发生,通过战争在不断吸收和融合其它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产生了以“开放、博大、兼容”为主的华夏新文明。同时通过战争,也把高度发达的“盛世”文明传播到了其它各个民族地区,其它少数民族在保留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之上,加以借鉴吸收、发扬广大,改变其原本相对较为落后的文明形态,逐渐开始扩大统治政权,扩展地域,增加人口,为开启一个新时代的“盛世”文明而积淀力量。 二.以市场化的经济角度看待战争在文明扩展中的作用

人教版历史九下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苏德战争爆发的时间、概况和影响

考点:苏德战争爆发的时间、概况和影响 时间:1941年6月。 概况:德军进攻苏联,不到几个月,德军便占领了苏联大片领土,直逼苏联首都莫斯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军民英勇抗击侵略者,使德军占领莫斯科的企图没能得逞。 影响:德国进攻苏联,二战规模扩大。在莫斯科保卫战中,苏联军民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是二战以来德军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 例题1德、日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经常“不宣而战”。在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对下列哪一国家“不宣而战”?() A.法国 B.英国 C.苏联 D.美国 答案:C 解析:题干中“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等是解题的关键信息,1941年6月22日,德军突然进攻苏联。故选C。 例题2莫斯科是个英雄城市,二战中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A.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B.粉碎了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 C.是苏德战场根本转折的开始 D.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答案:B 解析: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答案B。 1.苏德战争爆发后,领导苏联进行莫斯科保卫战并取得胜利的是() A.列宁 B.斯大林

C.罗斯福 D.丘吉尔 2.2015年召开了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这次伟大的卫国战争开始于() A.德国突袭波兰 B.德国东侵苏联 C.日本偷袭珍珠港 D.莫斯科保卫战 3.以下事件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扩大的是() A.幕尼黑会议 B.德国进攻波兰 C.英法对德宣战 D.德国东侵苏联 4.随着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卷入了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据此回答:对苏德战争的初期概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德军占领了苏联的大部分领土 B.德军占领了苏联的斯大林格勒 C.苏联军民坚决抗击,节节胜利 D.德军攻陷了苏联首都莫斯科

战争使文明倒退

战争使文明倒退、进步 楼认为战争只要是正义的就能够推动人类的历史文明进程, 首先,你把战争局限了,辩题只在于战争而没有介定战争的正义与否!其实正 义的战争必然能推动吗?朝鲜战争的时候,中国抗美援朝——是正义的战争, 结果是什么?1.中国大量的人力、物力被浪费,生产被拖滞~牺牲了大量的战士啊战争是可怕的.再说战国朝鲜和韩国,经历了战争到现在,朝鲜民族依然希望团员如同我们希望台湾能够回家!战争的结果带给大家的是骨肉分离~朝鲜民族文化的分裂我们说,文化是多样的!对方一再的强调文化的吞并上必然,那么 某天当我们全吃肯德基,喝咖啡,奶茶,忘记中国的煎,炸,煮,炒的饮食等 等文化的时候,我们是该说文化的不够强大还是说我们都需要一种强大的文化呢?文化的消逝与合并本身就是一种后退,兼容和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才是前进!因此战争对文化的毁灭更加是残酷而巨大的!!你觉得呢? 拿个远古的战争来说吧,大家肯定知道七国时期吧?那时候各国交战,战火连连,而最后秦朝脱颖而出统一了中国。乍看一下是没关系,可试想想,在战争中,各国都努力提升自己的战斗实力,实行改革,制定新制度,谋士也在当时后成为非常重要的一员。正因为战争,才会有百家争鸣,许多学家的出现,进一步地推动了人类的历史文明。再想想看,若没有战争,世界就不会有改变,没有地理大发现,没有民族国家的形成,更不用说什么现代文明了。所以说,战争虽是带来破坏,但另一方面,它是破坏了腐败的原貌,而却推动了文明进程的 战争还有正义与不正久的之分吗?有,那么区分的标准是什么?那么我们今天是讨论所有战争还是仅仅停留某个特定的范围内? 战争的争议与否怎样才是判断的标准?战争到底能否推动人类的历史文明的进 程
本身的主体就是战争!对方一开始就说战争带来的毁灭是负面影响,那么负面影响到底是毁灭还是推动文明呢?战争是疯狂的,打个比方来说,在战场上,一枚子弹他是无法选择性的攻击的,只要打出去了,他就是攻击,无论被攻击,被毁灭的是好还是坏!对方又告诉我们说,推动进程就要负面的牺牲作为代价,那么我想请教,当美国告诉你他愿意将自身所有先进的科技文化作为代价给你,但是你必须把自身国家的文化抛弃,你愿意这样的“牺牲”吗?用特殊法无法论证普遍存在的事物。比如你可以论证女人可以分娩,但是你不能用这个论证来证明人类都能分娩,我们知道人类当中还有男人是不能生孩子的,是不是? 问题是很难说何者是正义的?如果站在民族国家的立场上,保卫祖国不被殖民,侵略,无疑是正义的。但是站在生产力的角度上,无疑生产力先进的一方是更文明的,更先进的。因此仅仅靠界定争议与否还不能解决问题。还是要从“战争”本身来说,当先进战胜落后的时候,落后被同化。可以理解为后者被“文明”了,但也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少数或者说相对不同的文明被消灭了,人类的文明多样性被破坏了。这也可以被理解为破坏了人类历史文明。因为“历史文明”指得应该不是一般的“文明”吧?是“漫长历史时期内的人类文明”的意思么。(我觉得这个提法有点问题。)
如果是落后战胜先进,先进的反而被落后一方给同化掉了,那就是说前者“野蛮”了。但也可以被理解为文明之间的融合过程,某

俄罗斯社会与文化问答简述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

了卫国战争的胜利!为欧洲的解放&战胜法西斯作出了贡献$ !简述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影响最广泛和最深远的战争$它以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的彻底失败和美中苏英等反法西斯)同盟国*的完全胜利而告终$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是在苏德战场上进行的&苏联军民抗击和歼灭德国法西斯的战争$苏联人民以巨大的牺牲换来了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苏联的伟大卫国战争在二战中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意&日法西斯国家挑起的!在这三个法西斯国家中!又以德国法西斯为最强大&凶恶和狡猾$#*&%年#,月#/日!希特勒批准了关于侵略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企图用闪电战击溃苏联!并规定对苏战争必须在'个星期到,个月内结束$在战争初期!苏联红军遭受了相当大的损失!#*&#年#,月'日!苏军在莫斯科转入了反攻!收复了莫斯科州&加里宁州&图拉州&梁赞州的全部以及斯摩棱斯克州&奥廖尔州局部!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重大胜利!粉碎了)德国陆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莫斯科保卫战是伟大卫国战争开始以来的第一次战略胜利$它不仅给苏联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坚定了夺取最后胜利的信心!还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扭转了苏军的战略态势!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为苏德战场的根本转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苏德战场是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主战场!苏联红军是歼灭德国法西斯的主力军和决定性的力量$德军在莫斯科会战惨遭

失败之后!被迫放弃了对苏联的全面进攻!他们企图占据重要的 经济&军事和交通要道斯大林格勒$从# *&,年到#*&+年为期,%%天的斯大林格勒会战粉碎了德军集团!标志着苏德战争乃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一个转折点!即苏军从战略防御开始转入了战略进攻$随后的库尔斯克会战彻底粉碎了德军的一切企图!苏军把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苏联红军所消灭的敌军士兵和武器的数量要比英美等其他国家所消灭的敌军总数还要多$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其他任何战场都没有像苏联战场那样紧张和残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转折是在苏联大地上发生的!是苏联红军帮助解放了欧洲的大部分国家和领土!并一直打到了德国柏林$ +#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本身是对法西斯的最大打击!苏联信守承诺!在胜利后+个月内对日宣战!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缩短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时间$实际上!苏联卫国战争不仅消灭了德国法西斯!而且还与抗日民族解放战争遥相呼应!彼此之间进行战略支援与配合!共同打败了野蛮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取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苏#美#英三国首脑举行了哪几次会晤!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美英三国首脑先后在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举行三次首脑会晤!史称)三巨头会晤*"0519J $' U #534$ #!协商对德日作战问题以及战后问题$三次会晤确立了苏联在世界大国中的新地位$

《文明的冲撞与融合》教案

《文明的冲撞与融合》教案 张永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说出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罗马征服地中海世界等基本史实。知道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等史实,探讨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在文明传播中的积极作用探讨,使学生能够对战争后果作出比较客观的价值判断。 通过阿拉伯数字与部分国家使用的数字的比较、马可·波罗在沟通中西方文明中的贡献的分析,使学生初步确立世界各地区和平交往与文化交流促进了人类的共同发展的基本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战争从未在人类生活中长时间地停留过,战争与文化紧密相联,一般来说,战争具有强烈的破坏性,会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灾难。但是它也有积极的作用:一次猛烈的战火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文化的传播与渗透。从而增强学生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积极维护人类和平的愿望,并能对战争的后果做出比较客观的价值判断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各区域之间两种交流方式的共同作用——文明的传播与融合。 本课教学难点:对暴力冲撞作用的辩证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6课《文明的冲撞与融合》。在学习新课之前先解释一下文明的概念。文明的概念,因其不同的角度和界定有不下数百种。我们这里所说的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所有物质和精神产品。 古代世界人类生活的各个区域之间是闭塞的,大河流域的四大文明以及地中海地区文明的发展是相对独立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个区域之间的交往逐渐增多。一般来说,文明的交往方式大多以两种基本形式展开:和平往来与暴力冲突。一说到暴力冲突,我们便会想起战争。战争与文明的传播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请看第一目:战争与文明的传播。 一、战争与文明的传播。 1.希波战争与波斯帝国时期文明的交流 师:(结合活动地图边演示边讲解)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经过不断征战,公元 前6世纪初,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公元前5世纪早期,波斯发动了对希腊的战争,史称“希波战争”。战争历时近半个世纪,最终希腊军民击败了强大的波斯。马拉松战役是希波战争中著名战役之一。体育项目马拉松长跑就源于此战役。那位同学能够给大家讲一讲马拉松长跑的由来。 生:讲述马拉松长跑的由来。 师:希波战争已希腊的胜利而告终,在世界历史上影响深远。此后,世界文明发展的格局变逐渐形成东西方并立共存之势,一直延续至今。希腊的胜利不仅使希腊各邦得以继续发展,尤其使雅典达到空前的繁荣,遂为日后的西方文明奠定了基础。希波战争波斯虽败,对整个帝国来说仍只是局部的边境事件,希腊人还无力越过小亚进入东方,因此波斯帝国仍在继续发展,它所继承的古代东方文明的传统后来又经安息、萨珊波斯和伊斯兰文明而持续不断,

浅谈二战的重大战役及其历史影响

浅谈二战的重大战役及其历史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反法西斯战争。战争从1939年9月开始,一直到1945年9月结束。全世界共有61个国家、80%以上的人口卷入了这场战争。在这场目前人类最大的战争之中,我们记住了战争狂人希特勒、墨里索尼、裕仁天皇,我们记住了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苏联总书记斯大林,我们记住了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沙漠之狐”隆美尔,我们记住了写日记的犹太女孩安妮,我们记住了纽约时代广场上的胜利之吻,我们可能记住了那些令人感动的故事或者瞬间,但是我们是否已经忘记了二战中那些永载史册的重大战役,以及他们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呢?这是人类文明因为她们而改变了轨迹…… ——斯大林格勒会战—— 斯大林格勒会战,又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二战中前苏联卫国战争的主要转折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战役包括下述部分:1942年5月德军横扫苏联西南地区,逼近斯大林格勒;德国空军对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的大规模轰炸行动;德军攻入市区;市区巷战;苏联红军反击;最终合围全歼轴心国部队。轴心国一方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其在东线战场四分之一的兵力,并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终溃败。对苏联一方而言,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收复沦陷领土的开始,最终迎来1945年5月对纳粹德国的最后胜利。 斯大林格勒大战给希特勒法西斯以致命的打击,德军再也无力进行大规模的反攻了,他们一步步后退,开始走下坡路。苏联红军则开始大反攻,陆续收复了失地,并攻入德国本土。斯大林格勒大战的胜利,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伟大转折。 ——中途岛战役—— 中途岛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场重要战役,也是美国海军以少胜多的一个著名战例。其于1942年6月4日展开,美国海军不仅在此战役中成功地击退了日本海军对中途岛环礁的攻击,还得到了太平洋战区的主动权,因此成为二战太平洋战区的转折点。 日本在珊瑚海海战之后的仅仅一个月就已经把中途岛拟定为下一个攻击目标。这不只能报美国空军空袭东京(DoolittleRaid)的一箭之仇,还能敞开夏威夷群岛的大门。防止美军从夏威夷方面出动并攻击日本。日本海军想借此机会将美国太平洋舰队残余的军舰引到中途岛一举歼灭。为达到该目的,日本海军几乎倾巢而出,投入大半兵力,舰队规模甚至超越后来史上最大海战莱特湾海战时的联合舰队。是日本海军在二战中最大的战略进攻,然而由于珊瑚海海战的牵制,使联

第23课文明的冲撞与交融(参考答案)

第23课文明的冲撞与交融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说出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等基本史实。 2.知道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等史实,探讨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3.列举古代文明之间交往方式的类型,说出他们之间的区别。 【自主学习】请你阅读课文后,自主完成下面问题 【共同探究】 1.古代文明之间的交往有哪两种主要的类型?二者之间有何区别? 类型:暴力冲撞、和平交流。 都是古代文明相互交往的方式,但是暴力冲撞对社会和人类生命造成很大的破坏。 2.为什么说暴力冲突也是文明交往的重要形式? 因为暴力冲突在客观上也起到了传播文化、扩展文明的作用 【归纳整理】

记住上面的表格即可。 【拓展练习】 1.(2011·山东青岛)英国人富勒在《西洋世界军事史》中说:“随着这一战,我们也就站在了西方世界的门坎上面,在这个世界之内,希腊人的智慧为后来的诸国,奠定了立国的基础。”文中“这一战”发生在公元前5 世纪后期,它是东西两大古文明的碰撞,在世界古代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请你判断,“这一战”是 A.希波战争 B.布匿战争 C.罗马内战 D.十字军东征2.(2011·牡丹江中考)和平交往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主流。下列不属于人类和平交往的是A.鉴真东渡 B.玄奘西游 C.亚历山大东征 D.马可·波罗来华 3.(2011·乌鲁木齐)世界古代史上,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先后兴起了一个个有影响的大帝国。在下列帝国中,按兴起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拜占廷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 B.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亚历山大帝国 C.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 D.拜占廷帝国、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 4.(2009·烟台中考)西欧有一句谚语:“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据此,你认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充当使者的是() A.马其顿人B.阿拉伯人C.中国人D.法兰克人5.(2009·太原中考)反映古代中西文明交往的史实是() A.大化改新B.北魏孝文帝改革C.鉴真东渡D.马可波罗来华6.(2010·青岛)不管世界各国的文字多么不同,阿拉伯数字却不需要翻译,人们都能认得。其实阿拉伯数字并不是阿拉伯人首创,它的创造者是() A.古代苏美尔人 B.古代印度人C.古代埃及人D.古代犹太人7.(2009·河池中考)13世纪时,有一位意大利人到中国生活了17年,他认真考察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物产。他的东方经历和见闻记述在一书中,此书是() A.《荷马史诗》B.《天方夜谭》C.《战争与和平》 D.《马可·波罗行纪》8.(2011·广西南宁)(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到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安息帝国、贵霜帝国和汉帝国一起,练成了一条从苏格兰高地到中国海、横贯欧亚大陆的文明地带,从而使各帝国在一定程度上能相互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二战苏德战争初期,苏军死伤100多万人,彻底让德军迷失自我!

苏德战争的初期,苏联情况是,整体预敌不足,边境地区的通信枢纽与线路均遭严重破坏,部队上下级之间、友军之间无法联络,加之苏军>官僚主义的积垢,各级指挥机关都陷入混乱之中,作战部队各自为战。 至7月9日为止,德军已经占领拉脱维亚、立陶宛全部,白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大部,以及俄罗斯西部各州,北路兵抵列宁格勒城下,中路进至斯摩棱斯克,并威胁基辅。短短18天中,苏军被歼灭28个师、重创70个师,俘虏30万人,损失坦克1500辆、飞机2000架、火炮3000门(数据源于资料),德国对苏闪击战初见成效。 希特勒为巴巴罗萨计划制订的战略目标就是:在对英国战争结束以前,以一次快速的战役击溃苏联。定位很明显是速决战,德国的三路出兵方案貌似也是为此目标服务,但是仔细分析发现,此方案实在有违此次战役的宗旨,德国的进军方案已在无形间成了一次赌博,而赌注压在了苏联不堪一击上。 勃劳希奇草拟的方案是把首要战略目标放在莫斯科,这是基于军人专业素养做出的选择,包括古德里安、曼施坦因在内的将军也不约而同选择了莫斯科,莫斯科为什么是重要的我会在下文详细分析。然而经过希特勒的亲自干预,巴巴罗萨计划就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样子。 怎样评价希特勒的北路与南路方案呢?希特勒进攻列宁格勒的理由是: 1、列宁格勒是苏联的革命圣地,攻陷列宁格勒可以有效瓦解苏军的斗志。 这点固然重要,但是相对于捣毁苏共大本营、俘虏苏共首脑而言,哪项对苏军更具心理效果?列宁格勒所代表的形而上意义更多是针对于希特勒本人,他自己把列宁格勒看做欧洲开始溃烂的疮口,必欲剜之而后快,实际上苏共赋予这座城市的意义远不及彼得大帝,能够象征这座城市的是彼得大帝而不是列宁,这在苏联解体后已被证明,希特勒的以上理由有些过于浪漫情怀了。 2、列宁格勒地区是苏联最大的工业基地,占领该区可以相当程度摧毁苏联的战争潜力。 这也是重要的,但是列宁格勒周边并不具备维持其工业运转的所有资源,并且苏联主要的拖拉机工业不在列宁格勒,40年德国已经占领了丹麦和挪威,这等于封锁了列宁格勒港口,而对于摩尔曼斯克,42年之前德国海军尚能有效破坏英美对苏的支援,列宁格勒工业区的原料输入与成品输出,主要依靠本国的铁路网,在没有控制苏联铁路交通线的前提下,即便德军逼近列宁格勒,苏联也有时间将大部分工业设备向后方转移,那时该城的意义就只剩下一个牵制德军的堡垒,而史实也的确是这样。从交通上来讲,列宁格勒已经是一座废港,虽然能够控制摩尔曼斯克通往内地的铁路,但这对于德军不是最迫切的。 而希特勒南路进军的理由,及对德军南路方案的评价是:

第十二讲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世界文明

第十二讲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世界文明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20世纪上半期(十月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个阶段,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及两种现代化模式探索调整是这一时期典型的特点。 政治: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社会主义由理论到现实,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局面,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由盛转衰。 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探索并建立,1929—1933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出现了大危机、大动荡,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初步调整,并行发展,相互借鉴。 文化:现代主义艺术兴起,反映人类精神空虚和迷茫,电影电视艺术发展进步 整合一俄国十月革命与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 (1)背景: ①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落后,社会矛盾尖锐,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加剧了俄国社会的矛盾,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2)过程: ①1917年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专制统治。 ②“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③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巩固政权: ①颁布《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宣布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将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②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4)历史意义: 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 ②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③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2.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背景: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国内外敌人的严重威胁。 ②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③特点:背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点。 (2)新经济政策: ①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②内容:向农民征收粮食税;运用商品交换,促进市场的繁荣;部分恢复和发展私营经济;废除实物分配制。 ③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3.“斯大林模式” (1)形成的原因: ①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②内部: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2)内容: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实行单一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③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精】2020浙江高考历史课后作业:专题十一第二次世界大战

课后作业(十一)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余姚中学高三期中)以下是根据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编制的1930-1938年大国国防开支表(以当时百万美元为单位),对这张表解读正确的是() 日本意大利德国英国法国美国 1930 218 266 162 512 498 699 1933 183 351 452 333 524 570 1934 292 455 709 540 707 803 1935 300 966 1 607 646 867 806 1936 313 1 149 2 332 892 995 932 1937 940 1 235 3 298 1 245 890 1 032 1938 1 740 746 7 415 1 863 919 1 131 ①二战前各国国防开支明显增长 ②德日等法西斯国家国防开支增长极为迅猛,美英法等国家增长相对缓慢 ③原因之一是为了缓解经济危机、刺激生产、扩大就业的需要 ④美英法等国对外推行孤立或绥靖政策,军备相对放松 ⑤各国矛盾加剧,国际形势日益紧张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⑤ C.①②③D.①②⑤ 解析:选A。从表格可以看出,二战前各国国防开支都有明显增长;其中德日等国增长极 为迅猛,美英法相对缓慢。从这种现象的原因来看,一是为摆脱经济危机,二是各国的战略 目的不同。这种现象带来的影响是国际形势日益紧张。故①②③④⑤均能从材料中得到反映,答案为A项。 2.“相约对于共产国际的活动相互通报”“当缔约国一方遭到苏联进攻或进攻威胁时, 另一方不得采取任何有利于苏联的行动并立即商讨‘保护共同利益’的措施;未经双方同意, 不得与苏联缔结违背本协定精神的任何政治条约”。以上条约的签署() A.标志着英法美三国结成反苏同盟 B.推动德意日结成三国轴心同盟 C.标志着欧亚出现了战争策源地 D.使得英法绥靖政策达到高峰 解析:选B。本题考查《反共产国际协定》。依据材料中的“共产国际”“苏联”等信息

评《文明的冲突:战争与欧洲国家体制的形成》

评《文明的冲突:战争与欧洲国家体制的形成》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6级博士宋保军[提要]伯克模式——“文明斗争冲突模式”,把社会学理论与历史学研究结合起来,在研究的论题、视域、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继承与创新,并为我们留下了诸多启示与思考。[关键词]文明斗争冲突模式学术继承启示 欧洲国家体制,曾给予欧洲崛起以一种体系性的制度和结构支持,推动着欧洲资本主义向全世界扩张。因此,对于欧洲国家体制形成的研究是探索欧洲崛起原因的重要内容。到底什么导致了欧洲国家体制的形成,并使这种政治体系给予资本主义扩张以动力支撑呢?对该问题的研究,如同对资本主义的研究一样,是西方学术界长盛不衰的课题。历代西方学人孜孜以求,探索不息,也因此各种理论、学说层出不穷。其中,传统的经典的社会学和历史学理论一般认为,它是欧洲社会内在矛盾运动的产物。 但是,20世纪后期,对于欧洲的崛起是欧洲自身社会内在伟大特点产物的这种西方中心论式的解释,受到一些学者的挑战,这些学者著书立说,提出自己的理论,而美国社会学者维克多·李·伯克的《文明的冲突:战争与欧洲国家体制的形成》(王晋新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就是这些挑战西方学术传统观念的有限著作中的一部。

维克多·李·伯克(Victor Lee Burke)是俄亥俄州立大学社会与行为科学学院的副教授,曾师从美国社会学理论大师查尔斯·梯利(Charles Tilly)和梅耶·扎尔德(Mater Zald)攻读博士,后又跟随英国社会学理论家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从事博士后研究。作者在吉登斯等人社会学理论的影响下,对现代欧洲国家体制的形成提出了新的解释——“文明斗争冲突模式”(在这里,笔者称之为“伯克模式”)。笔者将在该书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其写作特点,并说明其对我们的启示。 一该书的主要内容 伯克模式,也即文明斗争冲突模式,是作者借鉴和吸收当代西方各种历史学和社会学学说而提出的理论。该模式认为:8到17世纪诸文明间的战争推动着欧洲国家的起源与转变。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该模式,将该书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在导论中,作者开宗明义地指出了自己的研究目的:一方面提出一种理论,要对欧洲现代国家体制的起源和形成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另一方面,作者要用这种理论对“战争与文明其他方面内容之间的相互作用究竟如何促进了西欧统 治体制的发展进行历史经验式的考察”[i]。紧接着,作者说明了自己理论创新所依据的各种社会理论与学说,以及自己的写作重点和创新之处。 在全书六章中,一共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现代欧洲国

二战试题

两次世界大战情况比较 一、选择题 1、一位美国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点燃这个“火药桶”的火星是() A帝国主义列强争夺巴尔干半岛 B萨拉热窝事件 C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D三国同盟的形成 2、1913年英、美、德、法的实力对比 英 德美法 在工业产品数量上所占位次 3 2 1 4 在殖民地面积所占位 次 1 4 5 2 上述表格所反映的史实导致的直接后果 是() A.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B.轴心国集团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C.北约和华约的形成 D.欧盟和独联体的形成 3、加速一战结束的事件不包括()A萨拉热窝事件 B苏俄退出大战 C 交战国发生革命 D美国对德宣战 4、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其主要依据是() A参战国都是帝国主义 B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C主要交战过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 D苏俄退出了战争

5、下列不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的新式武器的是() A飞机 B坦克 C炮舰 D原子弹 6、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之处是()A、战前都形成了两大侵略性的军事集团 B都属于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C、都使英法两国的势力遭到削弱 D、北非战场成为重要战场 7、“我不知道你们的国家是否会从慕尼黑作出的决定中得到好处,但肯定无疑的是,我们不会是最后一个受害者。在我们之后,其他人也将遭遇同样的命运。”这段话中的“我”是下列哪国人? A.德国 B.捷克斯洛伐克 C.波兰 D. 埃塞俄比亚 8、1944年,美英盟军横渡英吉利海峡,开始了代号为“霸王行动”的诺曼底登陆。这一行动() A.加快了北非战场的胜利进程 B.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C.开辟了反法西斯的欧洲第二战场 D.促使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形成 9、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的以下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1)日本突袭珍珠港(2)、八路军组织百团大战(3)、欧洲第二战场开辟(3)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 A、(2)(1)(3)(4 ) B、(1)(2)(3)(4) C、(1)(4)(3)(2) D、(2)(3)(4)(1) 10、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最主要原因 是()

战争与文明

战争与文明 作者:张蕾建筑学C141 摘要:历史的发展中,战争从未停止,即使到了高度文明的当代社会,我们也 躲不过战争。战争的存在深深的影响着文明的发展,正确的看待战争的利与弊是十分重要的。战争在毁灭的同时又传播着文明,推动社会进步,我们必须承认战争在人类文明史中的作用,一味的否定战争是不客观的,我们要做到正确的看待战争和文明的关系。 关键词:战争文明发展 自人类出现以来,战争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和文明始终交错,既对人类 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起着催化和促进作用,又时刻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战争总 是给人类带来不可磨灭的伤害,但从战争的长远发展来看,战争又促进了文明社 会的发展,我们往往认为,有战争的地方就不会有文明,而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是 对立存在的,我们都知道,只要有人类存在,便会有战争,而一个我们认为文明 的社会,一定是由很多人所组成,那文明社会的背后,一定经历了战争。 战争的存在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有人认为战争只是以暴治暴的 一种手段。执政者掌权的一种方式。战争的起源是因为文明和科技的不协调。现 在的科技发展到了一定高度,但是文明的高度没有跟上科技的脚步。失去了平衡。 就会有欲,无法达到共产和谐。而有些人认为是利大于弊,没有战争,哪来的人 类进步,诸多的发明,哪个不是率先运用到军事上,战争不只带来了死亡,还带 来了战俘,带来了流民,带来了劳动力,促进人口流动,只有强者才能更适应这 个世界,只有更好的文明才造就物质,一个文明的覆灭,必将有个更好的来替代, 战争本就是优胜劣汰。也只有战争,才能使人更加怀念和平。人类如果没有战 争,人类就会灭亡。 战争有什么作用?人类经过 1 万多年的进化,终于摆脱了部落与个人之间 频繁的互相残杀,人类的暴力死亡率即便在激烈动荡的20 世纪,也比在石器时 代下降了90%。而战争在这一过程中起了莫大的作用。尽管战争有着对立的建设 性与破坏性,但总体发展来看,战争还是呈建设性,而战争之所以在总体发展起 到好的一面,是因为战争的发生,人类创造,建设了更庞大的群落,更有力的统 治,这种统治更有力的维护和平,使得人类的生命得到更好的保障,一个社会的 中心便是处在这个体系中的人,当人类得到保障,那这个社会离文明与和平也便 不远了。 战争,推动社会进步,还是阻碍社会发展?在整个历史的发展中,古希腊是 西方历史的开源,古希腊也对世界文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是世界文明发展的 一大里程碑,著名的希波战争让希腊人真正的看到了外面世界的文明发展,不甘 落后的希腊人在雅典和斯巴达城邦的带领下团结一致,最后打败了强大的波斯帝

九年级上册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课题: 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一、教材地位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世界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的第一课的内容。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暴力冲突的方式;另一种是和平交流的方式。这一课主要介绍利用暴力冲突的战争方式来传播古代的文明,而下一课则是介绍利用和平交流的方式传播古代文明。本课主要包含三块内容,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一般而言,战争具有强烈的破坏性,给人类带来沉重的灾难。但它也有积极的作用,就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这些大帝国在对外侵略扩张的同时,也传播了先进的文明,促进了文明的发展。这样可以让学生正确客观的看待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对战争的后果做出客观的价值判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课程标准 了解亚历山大帝国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了解罗马帝国的征服与扩张。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与了解波斯帝国的形成与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与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的传播,并会识读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等历史地图,提高学生的识图的和运用地图学习历史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图文资料,探讨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在文明传播中的积极作用。学习阅读文献、解读历史图片,从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战争后果作出比较客观的价值判断,增强人类维护和平的愿望。认识古代的战争与征服利于古代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的传播。 难点:理解战争在文明交融与发展中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马拉松长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