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

诫子书
诫子书

15诫子书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熟读成诵,积累名言警句。

2.理解文章内容,领会其中心主旨,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运用硬读法、猜读法、联想法,自主译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

2.质疑问难,设计问题,分组讨论。教师适时给予点拨,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家书中蕴含的殷殷教诲和深切期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理解文章内容,领会其中心主旨。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同学们知道这几句诗写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吗?(学生回答:诸葛亮)诸葛亮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诫子书》,去体会他作为慈父的殷殷情怀、谆谆教诲。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著有《诸葛亮集》。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

2.背景资料

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目的在于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3.知识链接

书,即信函,如手书、家书等。古人的信函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其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形成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书与记、表、志同为古代常见的四种文体,都属于古代与韵文相对的“散文”的范畴,其共同特点是以记事为主,夹叙夹议。

4.检查预习

(1)重难字

夫.(fú) 淫.慢(yín) 遂.

(suì) (2)古今异义

宁静????? 古义:安静,精力集中。例:非宁静..无 以致远。

今义:(环境、心情)安静。

险?

???? 古义:轻薄。例:险.躁则不能治性。今义:地势险恶、复杂,不易通过;险要。 慢?????

古义:懈怠。例:淫慢.则不能励精。今义:速度低;走路、做事花费的时间长。 (3)一词多义

学?????

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成就) (4)词类活用

①非宁静无以致远.

(形容词作名词,远大目标) ②非学无以广.

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增长) 三、朗读指导

[停顿指导]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四、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诫:警告,劝人警惕。

夫: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养德:培养品德。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明志:明确志向。

宁静:文中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广才:增长才干。

成:达成,成就。

淫慢:放纵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

险躁:轻薄浮躁。

冶性:修养性情。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日:日子,岁月。

去:消逝,逝去。

遂:于是,就。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穷庐:破房子。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2.重点句子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五、合作探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是哪一句?

答案示例: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示例: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培养自己的品德,惜时勤学,志存高远。

六、课堂小结

诸葛亮不但告诫儿子要立志、学习,还要注意学习方法,要“静”,不能“淫慢”“险躁”,要珍惜时间。是啊,“人无志,非人也”,一个人若没有理想,生活便索然无味,如行尸走肉。

七、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案示例: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二、新课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概内容,这一节课,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论述其主要观点的,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论述的。

三、合作探究

(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找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说说你是如何理解“志”和“学”的关系的。

答案示例: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②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即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另一方面强调无“志”不足以“成学”,没有志向,就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的?

答案示例: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3.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案示例: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志向呢?必须“宁静”,即清心寡欲、专心致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如此说来,一个人要想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必须修养自己的品德。那如何修养品德呢?“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由此看来,“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这也正是诸葛亮的观点所在。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赏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句。

答案示例:作者运用“双重否定”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志远”,体现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淡泊”“宁静”看起来是不想有所作为,但现在的“不为”正是为了将来“有所为”,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

(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示例: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有什么特点。

答案示例:①善用对偶,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句式整齐,节奏感强,简洁精练。②善用双重否定句,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语气强烈,加强了肯定语气,起到了强调作用。

(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诫子书》和《周公诫子》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周公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

附:

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答案示例: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要立德、修身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读来发人深省。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诫子书????

??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治学修身:静正反对比躁珍惜年华: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2016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诫子书》练习含答案

《诫子书》练习含答案 一、填空 《诫子书》选自,作者是,字,他是三国时蜀汉的伟大的。 二、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三、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加点字解释1、静.以修身() 2、非淡.泊.无以明志() 3、非宁静 ..(宁静:致:远:)..无以致远 4、非志.无以成学() 5、险.躁则不能治.性(险:治.:) 6、非学无以广.才() 7、淫慢 ..则不能励.精(淫:慢.:励:) 8、年与时驰.() 9、将复.何及() 10、诫.子书.(诫:书.:) 四、翻译下列句子24%(4+4+4+4+6+2)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6、将复何及: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本文作者就和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主要运用了的论证方法。6%(每空2分) 2、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3% 答: 3、这是一篇充满力量的书:“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是的力量;“俭以养德”是的力量;“非淡泊无以明志”有的力量;诫子书只有5句话,传递出的信息,比起长篇大论,戒子的效果必然要好得多,这就是简约的力量。(3%) 4、文中有一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2%分) 答: 5、用横线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5%(2+3) 答: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是: 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的理解: 6、如何理解“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3% 7、诸葛亮认为一个人要成才成学应具备哪些条件?3% 8、请写出你读过课文后感悟。3%(只要有围绕学习、成才、修身养德、立志、惜时等阐述即可) 9、请写出一句赞美诸葛亮的诗句和一个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或典故。4%(2+2) 赞美诸葛亮的诗句: 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诫子书》原文及注释

诫子书概况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线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后有留存多篇《诫子书》。 《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长期刻苦努力而实现远大理想。要知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间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有益于社会而为社会所用,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反悔也来不及了。 注释 淡泊:不追求名利。 宁静:安静,集中精神。 淫慢:过度的享乐与怠惰。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 励精:奋发向上。 险躁:浮躁。 冶性:陶冶性情。 鉴赏提示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文章短小精悍,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文章思想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Ⅰ关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6 诫子书

16 诫子书 导入一他有济世爱民之心,经天纬地之才,“智绝千古”,特别是隆中决策,高瞻远瞩,不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可谓“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引后世无数英雄竞折腰,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他是谁?他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的事迹可谓家喻户晓,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导入二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其中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一部小说,下面请几位同学说出《三国演义》中几个印象深刻的人物的姓名.(刘备、曹操、孙权、张飞、关羽、诸葛亮等)说到诸葛亮,谁能说几个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名称?(草船借箭、七擒孟获、舌战群儒、空城计、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等)千百年来,诸葛亮已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但是今天我们不谈他身为蜀国丞相在治理国家时的鞠躬尽瘁,也不谈他作为军事家在指挥千军万马

作战时的运筹帷幄和神机妙算,今天我们就谈谈诸葛亮在家中,作为孩子的父亲,是怎样教育他的孩子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封诸葛亮给他儿子写的书信——《诫子书》. 导入三同学们步入初中已经很长时间了,我想,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最为关注的莫过于学习进步、成才成学.那么,怎样才能成功成才呢?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高人,他就是蜀汉名相、智慧化身的诸葛亮.相信通过和他的对话,你一定在学习和修身养性方面有很多 收获!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了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1.宁静的力量 “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不能够静下来,则无

诫子书的阅读附答案

诫子书的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①正人之行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③无以明志,非宁静④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yin慢⑤则不能励精⑥,险蹂⑦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咸枯落,多不接世⑧,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①夫:发语词。②行:指操守、品德。③澹(dàn)泊:同“恬澹”,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④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扩散精力。⑤yin慢:指过度的享乐。yin,过度。慢,懒惰。 ⑥励精:振奋精神。励,奋勉,振奋。⑦险躁:这里指暴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⑧接世: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 10.翻译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1.本文作者就哪两方面开展阐述的?又是怎么开展阐述的? 1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 13.文中常被人们援用作“志当存高远”的两句话是“ ,。”作为新世纪的学生,应该如何做?请谈谈自己的理解。 14.诸葛亮还有一篇《诫子书》,全文以下: 夫酒之设(支配),合礼致情(合乎礼节,表达情义),适体归性(适应身体和性情的需要) 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这就到达融洽的顶点了)。主张未殚(尽),宾有余倦(稍有疲倦),可以致醉(可以饮到酒醉),无致迷乱(丧失理智胡来)。

这篇《诫子书》谈的是什么问题? 三、10.靠静来修身,靠俭来养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11.作者就学习(或治学)和做人(或修身)进行阐述。不管做人,仍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取得成绩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纳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以对照,增强了阐述效果。 12.告知儿子修身养性,糊口节约,以此来培育自己的品德。 13.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新世纪的学子亦应记住,在静中求学,在学中广才,切勿浮躁,切莫虚度光明。(结合学习实际说的有道理便可。) 14.谈了喝酒问题。待人接物,喝酒要节制酒量。适度而止,不可失礼。

诫子书习题及答案

《诫子书》周练题 一、填空 二、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四.、请下面问题的选择正确答案。 (1)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君子/之行 B.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2)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五、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 (2)《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3)《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 (4)《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内阅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②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③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④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3)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答: 七、原文默写

《诫子书》(诸葛亮)知识点

《诫子书》(诸葛亮)知识点 《诫子书》知识点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君子的操行,心绪宁静来加强修养,生活节俭来培养品德。不把名利看淡就不能明确志向,不平心静气就不能实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须要勤学苦练。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不能完成学业。过度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偏激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龄同时光一起飞逝,意志同日月一起远离,于是变成了枯枝落叶,大多不能融入社会,悲伤地居守偏僻简陋的房屋,又怎么来得及呢? 【重点字解释】:诫:告诫、劝勉、警告,劝人警惕。书:书信。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导的信。夫: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君子:品德高尚的人。修身:提高自身的修养。养德:培养高尚的品德。澹泊:也写“淡泊”,不追求名利。致远:实现远大目标。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宁静:指安静,

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须:必要、一定要。广:使……增广。才:才干。广才:增长才干。成:达成,成就,使……完成。淫慢:过度懈怠。淫:过度。慢:懈怠,懒惰。励精:振奋精神。险躁:偏激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治性:陶冶性情、养成平静的性格。年:年龄。与:跟随。时:季节、时光。驰:疾行、增长。日:时间、时光、季节。意:意志。去:离开、消逝、逝去。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叶,比喻人精力衰竭,失去生活力。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与外界接触,融入社会。穷庐:破房子、偏僻简陋的房屋。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呢? 【赏析】 开篇以“君子之行”的高标准道德规范要求儿子,明确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和具体途径。“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养的关键作用。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作者将立志、学习、成才三者紧密联系,告诫儿子要志存高远,勤学成才。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入手,劝勉儿子勤学励志,提高修养。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者从学习和做人两方面进行了论述,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

诫子书

《诫子书》复习题 (①背诵并默写全文。②注意方框内字的写法。③会注释划横线的字。④要会翻译所有的句子。⑤注意节奏。按①--⑤对照检查学习。特别重要的文章,资料要全记)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学 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 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何及!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屋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的及! 1.《诫子书》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字______,三国时期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诫子书》中诸葛亮总结一生经历,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明心立志”(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 。 (5)文章中有一句话表现了“躁”的危害,这句话是:“”。 (6)全文围绕“,”这句话展开议论的。(中心论点) 3.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4.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并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 5.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语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志无以成学”。 “志”与“学”关系的理解: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

完整版诫子书习题及答案

《诫子书》周练题 姓名:_______ 班级: 一、填空 《诫子书》一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 字_____________ 、 三国时国_______________ 家 ________ 家,与他相关的故事有:___________________ 等、戒的意思是、书的意思是。 二、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夫君子之行( )(2)俭以养德() ⑶非宁静无以致远( )(4)淫慢则不能励精( )⑸险躁则不能治性( )(6)多不接世( ) (7悲守穷庐( ) 三、?翻译下列句子。 (1)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2)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四.、请下面问题的选择正确答案。 (1)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君子/之行 B.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2)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 ?“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 的重要性。 D.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五、用课文原句填空。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 , (2) 《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3) 《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 六、课内阅读。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诫子书()②淫慢则不能励精() ③年与时驰()④非志无以成学()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②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③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④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3)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七、原文默写 夫君子之行,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非淡泊无以明志,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志无以成学。,。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___________________ ,多不接世 ____________________ ,将复何及。

七年级语文诫子书优秀教案范文二

七年级语文诫子书优秀教案范文二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步入初中已经近一个月了,我想,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最为关注的莫过于学习进步、成才成学了。那么,怎样才能成功成才呢?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高人他就是蜀汉名相,智慧化身诸葛亮.相信通过和他的饿对话,你一定在学习和修身养性方面有很多收获! (板书<诫子书>) 【课件第一页】 明确目标【课件第二页】 作者及背景介绍。 1.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为避汉末之乱,大约于汉献帝兴平二年(195)15岁时随叔父诸葛玄由山东迁居豫章,后辗转至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故号卧龙先生。西晋陈寿《三国志》有《诸葛亮传》,并整理其诗文《诸葛亮集》传世。 2.诸葛亮在政治、军事上计谋超群,对后代的教育问题也十分重视。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军中的前夕,还写信给诸葛瑾:“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同时写下了流传百世的《诫子书》。他在《诫子书》中告诫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学以广才,励精治性,珍惜光阴,务求“接世”。30年后,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诸葛瞻拒不接受邓艾的高官诱降,英勇战死,时年37岁。其子诸葛尚一同战死,时年16岁。 多层次朗读【课件第三页】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

诫子书阅读题及答案

诫子书阅读题及答案 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君子的品德,靠静来修身,靠俭来养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学习必须安静焉,才能来源于学习,不学习无法扩展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甩成就。享乐过度就不能挂历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和时光一同逝去了,意志和时间一同消失了,象枯枝败叶一样凋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晚年守着破房子痛惜过去,还怎能来得及呢?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夫君子之行( ) (2)俭以养德( ) (3)非宁静无以致远( ) (4)淫慢则不能励精( ) (5)险躁则不能治性( ) (6)多不接世( ) 答案:(1)品德高尚的人(2)用、凭借、依靠(3)实现远大目标(4)懈怠、懒惰(5)陶冶性情(6)接触社会,

有“用世”的意思 2.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译文: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译文: 答案:(1)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2)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3)年华随着光阴逝去,意志随着岁月消磨。 3.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君子/之行 B.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解析】选D。D项正确停顿应为: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4.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16、《诫子书》知识梳理

16、《诫子书》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 《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你以前听过他的小故事,陆游对这篇千古传诵的表文曾称赞道:________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_ 二、句子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关键字词 1、夫静淡泊无以明志致远 2、广才淫慢淫慢励精励险躁险躁 3、治性治年与时驰驰意与日去枯落 4、多不接世穷庐将复何及 四、课文理解 1、请说说题目的意思。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4、“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 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另一方面,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6、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怎样论述的? 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就是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 人在少年时期应树立远大志向,发愤图强,以免老了后悔。

最新《诫子书》教案 (2)

16诫子书 知识与技能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 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 诵读积累法、精读探究法。 学生 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老师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反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孙权劝学》《诫子书》文言文比较阅读答案

(一)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担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②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③则不能励精,险躁④则不能治性⑤。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释:①行:行为,操行。②澹泊:也写作淡泊,清心寡欲,不追求名利。③淫慢:过渡怠惰。淫,过度,慢,怠惰,不勤勉。④险躁:过分急躁。⑤治性:约束自己的性情。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孙权劝学》的内容。(2分) 答:。 2、仔细阅读《诫子书》一文,说说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2分) 答:。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2公)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B、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4、翻译下列句子。(2分)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译文:。 5、仔细阅读《孙权劝学》一文,说说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2分) 答:

6、读了以上两篇短文后,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请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2分) 答:。 参考答案: 1、本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长进的故事。(意对即可) 2、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意对即可) 3、B 4、译文: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5、用自己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意对即可) 6、提示:本题可就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志向、目标、修身、养德等其中一个方面谈自己受到的启发或教育。(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诫子书知识点

诫子书知识点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诫子书》知识点归纳 一、【课题解析】 诫:告诫、劝勉。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本文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无限期望。 二、【走近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三、字词句梳理 1.读音:夫(fú) 淫慢(yín) 遂(suì)成枯落 2.一词多义: 学:非学无以广才动词学习 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问学业 3.词类活用 (1)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增长 (2)非志无以成学。名词用作动词立志 四、朗读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文意理解: 1、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答: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 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心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3.按照议论文的结构理解文章,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4. 填空:文中常被人们当做志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 以致远);全文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表现躁的危害的反面论证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诫子书阅读答案

诫子书阅读答案 导语:《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诫子书阅读原文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①君子之行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③无以明志,非宁静④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⑤则不能励精⑥,险蹂⑦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咸枯落,多不接世⑧,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①夫:发语词。②行:指操守、品德。③澹(dàn)泊:同“淡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④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⑤淫慢:指过度的享乐。淫,过度。慢,怠惰。⑥励精:振奋精神。励,奋勉,振奋。⑦险躁:这里指暴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⑧接世: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 阅读试题:10.翻译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1.本文作者就哪两方面展开论述的?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1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是什么? 13.文中常被人们引用作“志当存高远”的两句话是“,。”作为新世纪的学生,应当如何做?请谈谈自己的理解。 14.诸葛亮还有一篇《诫子书》,全文如下: 夫酒之设(安排),合礼致情(合乎礼节,表达情意),适体归性(适应身体和性格的需要) 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这就达到和谐的顶点了)。主意未殚(尽),宾有余倦(稍有倦怠),可以至醉(可以饮到酒醉),无致迷乱(丧失理智胡来)。 这篇《诫子书》谈的是什么问题? 阅读答案:10.靠静来修身,靠俭来养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11.作者就学习(或治学)和做人(或修身)进行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

诫子书知识点学习资料

《诫子书》知识点归纳 一、【课题解析】 诫:告诫、劝勉。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本文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无限期望。 二、【走近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三、字词句梳理 1.读音:夫(fú) 淫慢(yín) 遂(suì)成枯落 2.一词多义: 学:非学无以广才动词学习 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问学业 3.词类活用 (1)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增长 (2)非志无以成学。名词用作动词立志 四、朗读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文意理解: 1、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答: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心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3.按照议论文的结构理解文章,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4. 填空:文中常被人们当做志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 静无以致远);全文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表现躁的危害的反面论证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八、积累成语、名句: 淡泊明志俭以养德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七年级语文诫子书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诫子书练习题及答案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夫君子之行( ) (2)淫慢( ) ..(3)遂成枯落( )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夫君子之行( ) .(2)俭以养德( ) .(3)非学无以广才( ) .(4)淫慢则不能励精 ( ) . (5)年与时驰( ) .(6)意与日去( ) .3.下面的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夫君/子之行 B.非学/无以广才 C.淫慢/则不能励精 D.非淡泊/无以明志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诫子书》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三国时期著名的________、 ________。与他相关的故事有:________________等。该文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诫子书》中诸葛亮总结一生经历.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所在的学校正在开展以“家风家教大家谈”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

《诫子书》文言知识归纳

《诫子书》文言知识归纳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夫君子之行) 他们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静以修身) 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俭以养德) 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非淡泊无以明志) 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非宁静无以致远) 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夫学须静也) 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才须学也) 除了下苦功学习,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非学无以广才) 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非志无以成学) 贪图享乐、怠惰散漫就不能够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发奋向上。(淫慢则不能励精) 轻险冒进、妄为急躁就不能够陶冶生性使品德节操高尚。(险躁则不能治性)如果年华虚度,任随岁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随时间而消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就会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成灰,变成无用之人,(遂成枯落) 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于社会,(多不接世) 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穷家破舍之中,空虚叹息,(悲守穷庐) 等到将来那时知道要悔过、改过,却怎么也来不及了。(将复何及) 3、注释 ⑴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⑵行:操守、品德。 ⑶淡(dàn)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⑷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⑸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⑹广才:增长才干。 ⑺淫(yín)慢:放纵懈怠。慢:懈怠。淫,放纵。 ⑻励精:振奋精神。 ⑼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⑽治性:修养性情。 ⑾驰:消失、逝去。 ⑿日:岁月。 ⒀遂:于是,就。 ⒁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有“用世”的意思。⒂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⒃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⒄才须学也:才:才干 ⒅意与岁去:意:意志 [19]俭以养德:依靠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0]枯落:凋落,衰残。

诫子书

《诫子书》练习 一:解释下列字词含义: 《1》淫慢则不能励精意与日去 《2》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填上序号1、因为 2,用 3、用来 4。凭借 5、来 楚人以晏子短吾欲辱之,何以也? 静以修身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非学无以广才 《3》一词多义 行:夫君子之行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意:意与日去宾客意少舒 《4》翻译: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二:课文内容理解 思考;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告诉他儿子什么? “夫君子之行……非宁静无以致远”作者于篇首开宗明义,告诫子孙首先要,因为“德”是做人之基。那么如何立德呢?即“静”与“”,因为只有思想清净了,然后才能心情安宁,思考周密,坚定志向,进而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夫学须静也……险躁则不能治性”接着又阐发了和之间的关系,要想有才学必须通过学习,而求学

的过程中又必须有“静”心,如果一个人“淫慢”与“险躁”无静心,无恒心,则是求学与修身之所忌。 “年与时驰……将复何及”在篇末,又叮咛年华易逝,要。 小结:本文着重从和方面进行了论述。告诉他的儿子要。 练习研悟 1、解释加横线字词含义:(每空一分,共5分) 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君子之行 淫慢则不能励精多不接世 2、翻译(3分)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2分)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 展示提升 (1)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为什么? (1)静以修身(2)俭以养德(3)非澹薄无以明志(4)非宁静无以致远

2.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答: 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答: 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答:(1)………………(2)………………. (1)要安静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 (2)以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 (3)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显现出自己的志向。 (4)不宁静安稳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2. 品行、学习、志向讲:要宁静、淡泊、及早努力。还将三个方面连接在一起论述。 3. 用意是:表现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 4. (1)非淡泊无以明志。 (2)非宁静无以致远。

诫子书原文及译文

诫子书两汉:诸葛亮 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注释 ⑴诫:警告,劝人警惕。 ⑵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君子:品德高尚 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⑶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⑷养德:培养品德。 ⑸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⑹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⑺才:才干。 ⑻广才:增长才干。 ⑼成:达成,成就。 ⑽慆(tāo)慢:漫不经心。慢:懈怠,懒惰。励精:尽心,专心,奋勉,振奋。 ⑾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冶性:陶冶性情。 ⑿与:跟随。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⒀日:时间。去:消逝,逝去。 ⒁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⒂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 有“用世”的意思。 ⒃穷庐:破房子。 ⒄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⒅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淫:过度。▲

创作背景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诫子书鉴赏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 “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