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七 统计 中位数和众数 课时练试卷习题

北师大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七 统计 中位数和众数  课时练试卷习题
北师大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七 统计 中位数和众数  课时练试卷习题

初二数学中位数和众数练习题及参考解析

初二数学中位数和众数练习题及参考解析 中位数和众数 1. 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为80,可知这组数据中大于或小于这个中位数的数据各占,中位数有个。 2.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众数可以有个。 3. 一次英语口语测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 70,80,100,60,80,70,90,50,80,70,80,70,90,80,90,80,70,90,60,80。 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是,中位数是。 4. 一组数据:x1=4,x2=5,x3=6,x4=7,它们出现的次数依次为2,3,2,1,那么这组数据的众数为,中位数为,平均数为。 5. 以下说法真确的是( ) A. 样本7,7,6,5,4的众数是2 B. 假设数据x1,x2,xn的平均数是,那么(x1- )+(x2- ) ++(xn- )=0 C. 样本1,2,3,4,5,6的中位数是4 D. 样本50,50,39,41,41不存在众数 6. 一组数据为0,1,5,x,7,且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5,那么x的取值为( ) A. x=5 B. x5 C. x5 D. x5

7. 学校体育节前一位同学在进行投掷训练中,投了20次标枪,其中3次投了45米,8次投了45.8米,7次投了45.4米,1次投了46.1米,1次犯规,求这位同学每次投掷标枪党的米数的 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 8. 在一次环保知识竞赛中,某班50名同学得分情况如下: 50分,2人;60分,3人;70分,6人;80分,14人;90分,15人; 100分,5人;110分,4人;120分,1人。 分别求出该班学生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 9. 有14个数据,由小到大排列,其平均数为34,现有一位同 学求得这组数据前8个数的平均数为32,后8个数的平均数为36,求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10. 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15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月销售定额,统计了这15人某月的销售量如下: 每人销售件数 1800 510 250 210 150 120 人数 1 1 3 5 3 2 (1)求这15位营销人员该月销售量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2)假设销售部负责人把每位营销人员的月销售额定为320件,你认为是否合理?为什么?如不合理,请你制定一个合理的销售定额,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 一半 1 2. 最多多 3. 80 80 4. 5 5 5.25 5. B 6. C 7.

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

高一数学 课题:用样本的数据特征估计总体的数据特征 第一课时学案 编制人:魏怡审核人:编制时间:2015年3月18日 【学习目标】 (1)能从样本数据中提取基本的数字特征,并做出合理的解释. (2)会求样本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3)能从频率分布直方图中,求得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自学指导】 学习重点 (1) 给出一组数据,能够快速求出数据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2) 掌握这三种数字特征的优缺点,并能够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数字特征描述样 本。 学习突破点 给出频率分布直方图,能够求得这三种数字特征,并作出简单、合理的分析。 【知识准备】 1、概念梳理 (1)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特征: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也可能没有,反映了该组数据的. (2)中位数: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成一列,处于位置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特征:一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的,反映了该组数据的. (3)平均数:一组数据的和与这组数据的个数的商.数据x 1,x 2,…,x n 的平均数为. 特征:平均数对数据有“取齐”的作用,代表该数组数据的.任何一个数据的改变都会引 起平均数的变化,这是众数和中位数都不具有的性质.所以与众数、中位数比较起来,平均数可以反映出更多的关于样本数据全体的。 2、基础知识巩固 (1)数据组8,-1,0,4,1 7,4,3的众数是__________. (2)数据组5,7,9,6,-1,0的中位数是__________. (3)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是15,17,14,10,15,17,17,16,14,12,则其平均数是,众数是,中位数是. 【学习内容】 探究一:频率分布直方图和众数的关系 问题1:频数与频率的关系? 问题2: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小长方形的面积代表什么?小长方形越高,说明什么? 问题3:经过以上思考,想想如何在样本数据的频率分布直方图中,估计出众数的值? 【尝试练习】课本72页图2.2-5是某小区100位居民的月均用水量的频率分布直方图,请问月均用水量的众数是多少? 探究二:频率分布直方图与中位数的关系 问题1:中位数处于一组数据的中间位置,因此出现在中位数两边的数据在个数上有什么特点? 问题2:如何根据频率分布直方图计算中位数?(以下图为例) 探究三:频率分布直方图与平均数的关系 问题1:计算数据组2,2,3,3,3,7,7,7,7的平均数 总结:在一组数据中x 出现了k 次,x 出现了k 次,……,x 出现了k 次,则这组数的平均数为. 问题2:如何利用频率分布直方图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以下图为例) 0.08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反思

八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教后反思 中位数和众数是根据《数学课标》的要求新增加的教学内容。在平均数不能有效地反映出 一组数据的基本特点时,往往选用众数或中位数来表达数据的特点。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三个统计量虽然都代表一组数据典型水平或集中趋势的量,但是它们反映数据的特征有所不同。下面谈谈这三种统计量之间的异同点: 一、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相同点 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都叫统计量,它们在统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从不同侧面给我们提供了同一组数据的面貌,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有单位(众数如果表示的是数时,也有单位);它们的 单位和本组数据的单位相同。三者都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 二、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不同点 (一)三者的定义及优缺点不同。 1.平均数。 ①平均数的定义及特点。 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都有关系;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可靠和稳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所有的数据都参加运算,对这些数据所包含的信息的反映最为充分,因而应用最为广泛,特别是在进行统计推断时有重要作用,但计算较繁琐,并且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在平均数中有一种去尾平均数,它是将一组数据的其中一个最大值和一个最小值去掉后其余数值的平均数.它保留了平均数的集中趋势代表性强的优点.,又具有中位数的可排除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所带来的影响的特点,因而当一组数据的个数较少、且可能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常用去尾平均数去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例如,体操比赛时给每个运动员评分,实际上用的就是去尾平均数:若干个裁判员同时给一个

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 习题精选

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习题精选 默认分类2010-05-26 08:23:01 阅读17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一、你能填对吗 1.在数据2,2,3,3,4中,平均数是_________,中位数是_________,众数是_________。 2.若给定一组数据,则平均数只有_________个,中位数只有_________个,也可以_________。 3.若数据,3,4,5,6的平均数为4。4,则中位数为_________,有众数吗?_________。如有,则众数为_________;如没有,则在“如有”后的横线处打上“”。 4.某商店想调查哪种价格的乒乓球的销售量最多,应用_________来描述,想知道总体赢利的情况可用_________来描述;小文的身高在49人的班上排名第二十五,则他的身高值可看成全班同学身高的_________(填“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 5.有一百个数,它们的平均数为78。5,现将其中的两个数82和26去掉,现在余下的数的平均数是_________。 二、选一选 6.数据-3,-2,1,3,6,的中位数是1,那么这组数据的众数是() A.2 B.1 C.1.5 D.-2 7.一组数据8,10,6,8,7,8,5的众数与中位数分别是() A.8,7 B.8,5 C.8,8 D.以上答案都不对 8.以下各组数据中,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都相等的是() A.7,7,8,9 B.8,9,7,8 C.9,9,8,7 D.4,2,3,5 9.某商场一天售出男衬衫60件,所需型号和人数加下表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需78号的人数太少,78号衬衫可以不进货 B.这批衬衫可以一律按身上的平均数进货 C.因为中位数是74,故74号以后要多进一些货 D.因为众数是76,故76号以后要多进一些货 10.对于数据2,2,3,2,5,2,10,2,5,2,3有下列说法:①众数是2;②众数与中位数不等;③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④平均数与众数相等,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三、解答题 11.某居民小区开展节约用水活动成效显著,据对该小区200户家庭的用水情况的统计分析,得到3月份比2月份节约用水的情况如下表所示: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优秀篇〕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 2、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它们也是数据代表,可以反映一定的数据信息,帮助人们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做出决策。 3、会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 1、重点:认识中位数、众数这两种数据代表 2、难点: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三、例习题意图分析 四、课堂引入: 前面已经和同学们研究过了平均数的这个数据代表。它在分析数据过程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和认识数据代表中的新成员——中位数和众数,看看它们在分析数据过程中又起到怎样的作用。 请同学们看下面问题: 1、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在这个问题里,鞋店比较关心的是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并思考表格反映的是多少个数据的全体. 2、在一次数学竞赛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庆次是:55 57 61 62 98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在这5个数据中,前4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1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这时如果用其中最中间的数据61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较大变动的影响 五、例习题分析: 1、众数的定义: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中位数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求中位数与众数和步骤: 求中位数的步骤: ⑴将数据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排列, ⑵数清数据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奇数则取中间的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则取中间位置两数的平均值作为中位数。 求众数的方法: 找出频数最多的那个数据,若几个数据频数都是最多且相同,此时众数就是这多个数据。

王东艳中位数和众数教学案例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案例 王东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能结合具体情况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作出自己的判断。 2>能力目标 从各类统计图中获取数据,巩固学生对各种信息的识别与获取能力,增强学生的 数据处理和评判意识。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深刻体会现实世界离不开数学,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 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 教学难点:明确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判断。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多媒体课件出示问题,让学生帮小王来分析他是否上当受骗? 【想一想】:某工程咨询公司技术部门有总工程师1人,工程师1人,技术员7人,现需招聘技术员1人,小王前来应征。总经理说这里的报酬不错,平均工资是每月2000元。可技术员C 说自己的工资是1200元,在公司算中等收入;而一般技术员却说他们好几个人的工资都是1100元。小王很纳闷:到底谁骗了我呢? 下表是该部门月工资报表: 问题(1):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讨论该部门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多少?有谁欺骗了小王吗? x =)50010003110012001300170040006000(9 1 ++?+++++=2000(元) 。 问题(2):平均月工资能否客观地反映员工的实际收入? 平均数真能客观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吗? (设计意图:通过部门月工资报表这样一个实际问题不但复习了上节课平均数的求法而且让学生发现用平均数作为该组数据的代表值已经不再合适,进而激发学生寻找新的代表数据的

八年级数学下册 20.1.2 中位数和众数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中位数和众数

二、探索新知: 阅读教材116-118页 问题:1.什么是中位数?如何确定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1)将一组数据按照的顺序排列,如果 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称处于的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如果数据的个数为偶数,则称中 间两个数据的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中位数是一个位置代表值,利用中位数分析数据可以获得一些信息 2.什么是众数?如何确定? (1)一组数据中出现最多的数据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 (2)如果一组数据中有两个数据出现的次数一样,都是最多,那么这两 个数据都是这组数据的 三.合作交流 1.八年级(1)班45名同学的身高统计如下: 身高 1.50 1.55 1.60 1.65 1.70 1.75 1.80 1.85 (m) 人数 2 3 8 12 12 5 2 1 求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分析:这组数据的个数为个,所以位于中间的数据应该是第个,所以中位数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都 出现了次,所以这组数据的众数是 2.数据9.30,9.05,9.10,9.40,9.20,9.10的众数是,中位数是。 思考:1.一组数据中,中位数只有个,众数可能是个或

个,也可能没有 2.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是这组数据中的某一个数 四.知识运用: 为了了解开展“孝敬父母,从家务事做起”活动的实施情况,某校抽取八年级某班50名学生,调查他们一周做家务所用时间,得到一组数据,并绘制成下表,请根据下表完成各题: 每周做家务 的时间(小 0 1 1.5 2 2.5 3 3.5 4 合计 时) 人数 2 2 6 12 13 4 3 50 1)填写图中未完成的部分。 2)该班学生每周做家务的平均时间是 3)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众数是 4)请你根据(2),(3)的结果,用一句话谈谈自己的感受. 2.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售,生产的件数是: 15 17 14 10 15 19 17 16 14 12 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 3.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 绩如下表所示: 成绩 1.50 1.60 1.65 1.70 1.75 1.80 1.85 1.90 (单位:米) 人数 2 3 2 3 4 1 1 1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 2位)

众数与中位数教案

一、教材分析 A、教材的地位与作用:①本节教材是初三代数第十四章统计初步第二节,它是上节平均数的延续。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本节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方法,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应用问题的能力。学好本节课,也将为本章后继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②本节内容在中考命题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如:2003年河南中考选择题16题.2000年河南中考选择题19题,1997年河南中考选择题3题,1996年河南中考填空题9题。“2000一高英才杯” 选择题3题。 B.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 ②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3、德育目标: ①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②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C、重点·难点·疑点 1.教学重点:定义的理解及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 2.教学难点: ①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②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求法。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当做众数。 二、教法设计 问题情景教学法 三、教学过程 【引导回顾搭建桥梁】

①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②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吗?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另两个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和中位数。 14.2众数与中位数(课件)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问题情景一:一家童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童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18 19 20 21 21.5 22 22.5 销售量(单位:双) 1 2 5 11 7 3 1 在这个问题里,如果你是鞋店老板,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问题情景二:某面包房,在一天内销售面包100个,各类面包销售量如下表:

中考数学精选例题解析: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

2 013中考数学精选例题解析 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 知识考点: 1、了解总体、个体、样本及样本容量等基本概念; 2、理解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会用它们描述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及集中趋势;会用样本平均数去估计总体平均数。 精典例题: 【例1】为了检查一批电风扇的使用寿命,从中抽取10台电风扇进行检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这一批电风扇是总体; B、从中抽取的10台电风扇是总体的一个样本; C、10台电风扇的使用寿命是样本容量; D、每台电风扇的使用寿命是全体。 分析:本题中的考察对象是电风扇的使用寿命,不是电风扇本身,因此这批电风扇的使用寿命是总体,每台电风扇的使用寿命是个体,从中抽取的10台电风扇的使用寿命是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容量是10。故应选D。

【例2】公园里有甲、乙两群游客正在做团体游戏,两群游客的年龄如下(单位:岁): 甲群:13,13,14,15,15,15,15,16,17,17; 乙群:3,4,4,5,5,6,6,6,54,57。 解答下列问题(直接填在横线上): (1)甲群游客的平均年龄是岁,中位数是岁,众数是岁,其中能较好反映甲群游客年龄特征的是。 (2)乙群游客的平均年龄是岁,中位数是岁,众数是岁,其中能较好反映甲群游客年龄特征的是。 分析:平均数、中位数及众数都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量,当一组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时(如甲群游客),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也比较接近;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特别大或特别小时(如乙群游客),它就会影响平均数的大小,但不影响中位数、众数,此时可由中位数或众数反映这缴数据的集中趋势。 答案:(1)15,15,15;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2)15,5.5,6;中位数、众数。 探索与创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20.1.2《中位数与众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中位数与众数》是人教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第2节内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3个数据代表,它们可以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作出决策。第1节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学情分析 学生已会用“平均数”来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本节课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平均数已经不能很好地代表有极端数据出现的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使学生感受到必须用另一种统计量来代表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必要性,进而引导学生探求新知,力求通过现实情境中的数据,强调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中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评判能力,进一步发展其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与态度: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 难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阿Q大学毕业了,开始找工作,他想找一份月薪在1700以上的工作,那天他看见三毛公司门口的招聘广告,上面写着:现因业务需要招员工一名,有意者欢迎前来应聘,当时阿Q走了进去…… 职员C:我的工资是1200元,在公司中算中等收入. 职员D:我们好几人工资都是1100元. 经理:我公司员工的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为2000元. 阿Q:三毛公司的工资水平到底怎样?我该不该去应聘? (二)活动探究: 活动:探究中位数及众数的定义及确定方法 那时阿Q问了三毛公司的所有员工的月薪,列出如下统计表: 问题1:该公司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多少?经理是否欺骗了小Q? 问题2:你觉得用平均数代表三毛公司的员工工资合适吗? 问题3: 你认为阿Q如果在该公司应聘,工资能达到阿Q预想的要求吗?他的工资很可能是哪个数?试说明理由,与同伴交流. 目的: 一是通过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兴趣 二是说明有些数据利用平均数是反应不出问题的,为引入新的数据代表奠定基础。 三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力求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引起学生对“平均水平”的认知冲突,挖掘出趣味因素,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积极投入新知识的学习。 四是通过讨论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解决问题,得到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反思3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反思3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反思3提要:在进一步明晰概念时,对两个超市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对比,更能让学生体会概念的含义,以及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反思3 《中位数和众数》是一节概念课,也是一节体会统计思想的活动课。在思考这节课该教学什么时,我认识到如果只是把“教什么”定位于“会求中位数、众数”,那么只是关注技术层面的练习,这是很不够的,因此我认为在这节课中理解概念的本质含义更重要。于是这节课我在层层递进的过程中,逐步丰富和建构对中位数和众数本质含义的理解。 一、创设认识冲突,引出概念 首先出示两个超市员工的平均工资,由平均数来对两个超市工资进行对比分析,激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平均数,初步感受到,平均数受其中每个数的影响。引导思维转入深层次思考。然后制造认知冲突,出示工资表,旺旺超市的平均工资虽然高,可是员工的具体工资却比苹果超市低。让学生感受到:受极端数据影响,平均数不能很好的反映整体状况和集中趋势。采用两个超市的对比,更加深刻的反映此时“平均数”不能很好的代表整体水平,由此激发寻找新的合适的量的必要性。 二、在对比中深化概念理解。 对比是理解概念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创设主题情景时,对两个超市员工的平均工资的比较,创造认知冲突,“平均工资高的不一定员工工资就高”,从而比较深刻的感受“平均数骗了我们”,需要寻求新的量来表示。这样的设计与教材中呈现的情境相比,学生的认知冲突更为明显,产生寻找新量的“需求”更大,自然兴趣也更高。 在进一步明晰概念时,对两个超市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对比,更能让学生体会概念的含义,以及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在深入理解概念的过程中,创设了动态的对比,将“19,20,21,21,24”中的“24”换成“49”,三个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会发生什么变化。这种在变化中的对比,促使学生能更深刻的体会三量自身的含义及相关联系与区别。 三、深入挖掘数学本质。 在学生体会了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含义,以及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后,我提出了既然平均数2500元不能很好表示旺旺超市的工资水平,可是旺旺超市的老板为何要这样写呢?学生说出这是老板的一种策略,我从而提出:“是啊,平均数2500元没错,但它会让求职者产生误会,以为员工工资都高,如果让你来重新写一份比较合理的招聘广告,你会写吗?”此时,学生都能结合中位数和众数来写广告,我又及时提出中位数众数我们都认识,可是一些阿姨年纪大,不认识这两个概念怎么办?这是学生又提出了中等工资水平,多数工资水平。可见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已经更深入地理解了这两个概念的本质意义。

八年级数学上册《6.2 中位数与众数》导学案 苏科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6.2 中位数与众数》导学案 苏科版 6、2 中位数与众数》导学案章节与课题课时安排1 课时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使用日期或周次本课时学习目标或学习任务 1、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3、了解中位数、众数和算术平均数的区别。本课时重点难点或学习建议重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求法。难点:中位数、众数的实际意义。本课时教学资源的使用多媒体,学案学习过程教师二次备课栏自学准备与知识导学: 1、P174思考:八年级(1)班第3小组11名同学的捐款数(元)如下:0,1,2,2,3,4,1,6,8,10, 80、这组数据的平均数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全组同学捐款数的“集中程度”吗?若不能,用什么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程度”更好?定义:一般的,将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处于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最中间的数有两个,这两个最中间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P175讨论:小明抽样调查了学校30名男生的衬衫尺码,如下表:尺码/cm373839404142人数/个3614511你认为学校商店

应多进哪种尺码的男衬衫?定义:一般的,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学习交流与问题研讨:知识点一: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例一:试着求下列各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1)3,7,3,4,7(2)-1,2,1,0,6,-2思考:(1)一组数据共n个,n 为奇数时,中间位置是第个;n为偶数时,中间位置是第 , 个、(2)一组数据(可以、不可以)有多个众数,(可以、不可以)没有众数吗、知识点二: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实际意义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程度。实际生活中,如何选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呢?例二:某公司全体职工的月工资如下:月工资/元10 0008 0005 0002 0001 000900800700500人数1(总经理)2(副总经理)2(经理)512182352提问:你认为该公司总经理、公会主席、普通职工将分别关注职工月工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中的哪一个?说说你的理由。练习: 1、根据下表提供的数据,分别计算各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并填入下表:数据平均数中位数众数10,20,80,40,30,90,50,40,50,400,1,2,3,3,5,5,10-6,-4,-2,2,4,6练习检测与拓展延伸: 1、判断题:(1)给定一组数据,那么描述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一定只有一个、()(2)给定一组数据,那么描述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一定只有一个、()(3)给定一组数据,那么描述这组数据的众数一定只有一个、()(4)给定一组数据,那么描

中考数学精选例题解析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

2 015中考数学精选例题解析 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 知识考点: 1、了解总体、个体、样本及样本容量等基本概念; 2、理解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会用它们描述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及集中趋势;会用样本平均数去估计总体平均数。 精典例题: 【例1】为了检查一批电风扇的使用寿命,从中抽取10台电风扇进行检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这一批电风扇是总体; B、从中抽取的10台电风扇是总体的一个样本; C、10台电风扇的使用寿命是样本容量; D、每台电风扇的使用寿命是全体。 分析:本题中的考察对象是电风扇的使用寿命,不是电风扇本身,因此这批电风扇的使用寿命是总体,每台电风扇的使用寿命是个体,从中抽取的10台电风扇的使用寿命是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容量是10。故应选D。 【例2】公园里有甲、乙两群游客正在做团体游戏,两群游客的年龄如下(单位:岁): 甲群:13,13,14,15,15,15,15,16,17,17; 乙群:3,4,4,5,5,6,6,6,54,57。 解答下列问题(直接填在横线上): (1)甲群游客的平均年龄是岁,中位数是岁,众数是岁,其中能较好反映甲群游客年龄特征的是。 (2)乙群游客的平均年龄是岁,中位数是岁,众数是岁,其中能较好反映甲群游客年龄特征的是。 分析:平均数、中位数及众数都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量,当一组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时(如甲群游客),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也比较接近;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特

别大或特别小时(如乙群游客),它就会影响平均数的大小,但不影响中位数、众数,此时可由中位数或众数反映这缴数据的集中趋势。 答案:(1)15,15,15;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2)15,5.5,6;中位数、众数。 探索与创新: 【问题一】某校为举行百年校庆,决定从高二年级300名男生中挑选80人组成仪仗方队,现随机抽测10名高二男生的身高如下(单位:米): 1.69,1.75,1.70,1.65,1.72,1.69,1.71,1.68,1.71,1.69 试确定参加仪仗方队学生的最佳身高值。 分析:理想的仪仗方队应由身材较高,且高矮一致的人组成,因此身高的挑选标准应由身高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所确定。 解:上面10个数据中的众数为1.69米,说明全年级身高为1.69米的男生最多,估计约有90人,因此将挑选标准定在1.69米,便于组成身高整齐的仪仗方队。 【问题二】某车间准备采取每月任务定额,超产有奖的措施提高工作效率,为制定一个恰当的生产定额,从该车间200名工人中随机抽取20人统计其某月产量如下: 每人生产零件数260 270 280 290 300 310 350 520 人数 1 1 5 4 3 4 1 1 (1)请应用所学的统计知识。为制定生产定额的管理者提供有用的参考数据; (2)你认为管理者将每月每人的生产定额定为多少最合适?为什么? (3)估计该车间全年可生产零件多少个? 分析:在确定生产定额时,需参考的数据应当有: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合理的生产定额应确定在使多数人经过努力能够完成或超额完成的基础上。 如果将众数280定为生产定额,则绝大多数工人不需太努力就可完成任务,但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若将平均数305定为生产定额,则多数工人不可能超产,甚至完不成定额,会挫伤工人的积极性。 解:(1)平均数305,国位数290,众数280; (2)取中位数290作为生产定额较合适,原因是这个定额使多数工人经过努力能完成或超额完成。

中位数教学反思共5篇

中位数教学反思共5篇 中位数教学反思一: “中位数”是《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一个新的要求。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能解释其实际意义。这是一节概念课,同时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课。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非常好的素材。通过这一课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到: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不仅能用“平均数”来反映,在一些情况下,还能用“中位数”很方便快捷的反映出数据组的一般水平 探求中位数的方法是一项技能,是教学重点但不是教学难点。我主要是先让学生直观感知,体验错误,在错误中先解决求(奇数个)中位数的方法。然后在练习中安排偶数个,学生在碰到了问题,教师不急于解答,而是由觉得能解决的学生来解答。这样的教学,让学生

学得开放,学得明白,教师教的轻松,又省时又高效。 为进一步体验中位数在统计学中的实际意义,通过二幅条形统计图,一幅是一组数的中位数与平均数差不多,另一组是中位数大于平均数(在这组数据中平均数82排倒数第二位)。通过与平均数这个统计量进行有效地比较和沟通,以此来突破“平均数和中位数的联系和区别”。同时让学生明白,当一组数据相差不大时,中位数和平均数都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当出现极端数据时,平均数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而中位数一般不会受到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从而只能用中位数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通过以上理解,学生就能依据数据的特征选择合理的统计量。最后通过两个例子的探讨,进一步领会中位数的价值。 然后进入“拓展应用”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我创设“我的成绩”“假如我是老板”“你知道吗”等不同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灵活的加以应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本节课我创设了大量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整理数据、

第63讲 根据频率分布直方图求中位数众数和平均数-高中数学常见题型解法归纳反馈训练

【知识要点】 一、用样本估计总体的两个手段(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需要从总体中抽取一个质量较高的样本,才能不会产生较大的估计偏差,且样本容量越大,估计的结果也就越精确,分析数据的一种基本方法是用图将它们画出来,或者用紧凑的表格改变数据的排列方式,作图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从数据中提取信息,二是利用图形传递信息. 二、频率分布是指一个样本数据在各个小范围内所占比例的大小.一般是用频率分布直方图反映样本频率分布. 三、样本的数字特征 众数:就是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比其他的都多,如果几个数据出现的次数都是最多,则它们都是众数;每个数据都只有一次,那么数据没有众数.所以众数可以不止一个或者没有. 中位数:就是这些数据排列好了以后中间的那个数字,那么如果有偶数个数据,那么就是中间两个数字的平均数,如果有奇数个数据,则中间那个就是数据的中位数.所以数据的中位数不一定在数据中. 平均数:这个就是把所有数据相加,除以个数,就是数据的平均数. n x n ++ (n x x ++-(n x x ++-四、茎叶图 茎叶图又称“枝叶图”,它的思路是将数组中的数按位数进行比较,将数的大小基本不变或变化不大的位作为一个主干(茎),将变化大的位的数作为分枝(叶),列在主干的后面,这样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个主干后面的几个数,每个数具体是多少. 当数据是两位有效数字时,用中间的数字表示十位数,即第一个有效数字,两边的数字表示个位数,即第二个有效数字,它的中间部分像植物的茎,两边部分像植物茎上长出的叶子,因此通常把这样的图叫做茎叶图.

【方法讲评】 【例1】对某小区100户居民的月均用水量进行统计,得到样本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则估计此样本的众数、中位数分别为() A. 2.25,2.5 B.2.25,2.02 C.2,2.5 D.2.5,2.25 【点评】(1)求频率分布图中的众数,一般先计算出频率分布直方图中的每个小矩形的面积,找到面积最大的那个矩形,取该矩形的横边中点对应的数为众数.(2)求众数也可以直接找最高矩形的横边的中点. 【反馈检测1】某学校900名学生在一次百米测试中,成绩全部介于13秒与18秒之间,抽取其中50个样本,将测试结果按如下方式分成五组:第一组[13,14],第二组[14,15),…,第五组[17,18],如图是按上述分组方法得到的频率分布直方图. (1)若成绩小于14秒认为优秀,求该样本在这次百米测试中成绩优秀的人数; (2)请估计学校900名学生中,成绩属于第四组的人数; (3)请根据频率分布直方图,求样本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 今天用多媒体上了《中位数和众数》,虽然没有什么大问题和疑问,但还是有一些知识需要整理和补充。以下是我在教学过后从网络上学习的内容,虽不是我所写,但是却是我所想。中位数和众数是根据《数学课标》的要求新增加的教学内容。在平均数不能有效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基本特点时,往往选用众数或中位数来表达数据的特点。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三个统计量虽然都代表一组数据典型水平或集中趋势的量,但是它们反映数据的特征有所不同。 一、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相同点. 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都叫统计量,它们在统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从不同侧面给我们提供了同一组数据的面貌,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有单位(众数如果表示的是数时,也有单位);它们的单位和本组数据的单位相同。三者都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 二、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不同点 (一)三者的定义及优缺点不同。 1.平均数。 ①平均数的定义及特点。 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都有关系;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可靠和稳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所有的数据都参加运算,对这些数据所包含的信息的反映最为充分,因而应用最为广泛,特别是在进行统计推断时有重要作用,但计算较繁琐,并且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在平均数中有一种去尾平均数,它是将一组数据的其中一个最大值和一个最小值去掉后其余数值的平均数.它保留了平均数的集中趋势代表性强的优点,又具有中位数的可排除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所带来的影响的特点,因而当一组数据的个数较少、且可能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常用去尾平均数去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例如,体操比赛时给每个运动员评分,实际上用的就是去尾平均数:若干个裁判员同时给一个运动员完成的动作评分;然后在去掉其中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将其余分数的平均数作为该运动员的得分。 ②平均数的优点。 反映一组数的总体情况比中位数、众数更为可靠、稳定,它也是学生今后学习计算离差、相关和统计推断的基础。 ③平均数的缺点。 平均数需要整批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都加人计算,因此,在数据

人教版初中数学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设计

20.1数据的集中趋势 20.1.2中位数和众数 第1课时中位数 教学目标 一、基本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中位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过程与方法】 经历认识中位数,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的过程,进一步认识数据的统计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会利用中位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了解中位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重难点目标 【教学重点】 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学难点】 利用中位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教学过程 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 【5 min阅读】阅读教材P116~P117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3 min反馈】 1.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称处于中间位置的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称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数据8、9、9、8、10、8、9、9、8、10、7、9、9、8的中位数是9. 3.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给定一组数据,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一定只有一个.() (2)给定一组数据,那么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一定只有一个.() 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对学) 【例1】某住宅小区四月份1日至5日,每天用水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那么这5天每天用水量的中位数是一吨.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根据中位数的定义先把这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找出最中间的数即可得出答案. 【分析】把这组数从小到大排列为:28,30,32,34,36,最中间的数是32吨, 则这5天每天用水量的中位数是32吨. 【答案】32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此题考查了中位数,注意找中位数的时候一定要先排好顺序,然后再根据数据个数确定中位数,如果数据有奇数个,则正中间的数字即为所求,如果是偶数个,则找中间两位数的平均数. 【例2】某市首批一次性投放公共自行车700辆供市民租用出行,由于投入数量不够,导致出现需要租用却未租到车的现象,现将随机抽取的某五天在同一时段的调查数据汇成如下表格. 请回答下列问题: (2)由随机抽样估计,平均每天在7:00-8:00需要租用公共自行车的人数是多少?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1)表格中5个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中位数应是第3个数据;(2)根据平均数等于数据之和除以总个数求出平均每天需要租用自行车却未租到车的人数,再加上700即可. 【解答】(1)表格中5个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1200,1200,1300,1300,1500, 所以中位数是1300.

中位数教学反思

望远小学苏少先 《中位数》,一看到这个名词,脑子里最直接的反映是:什么是中位数,有什么应用价值。什么是中位数比较好理解,但是,为什么学习中位数呢?平时生活中,我们用得最广的是平均数,对平均数的体验也较多,要学生舍弃平均数选用中位数体验的过程就需要相当地清晰。因此,我把课的难点定位为: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即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才会思索,有了问题才可以引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一开课,我提供了李叔叔去找工作,看到一份超市招聘公告上写着该超市月平均工资1000元,觉得条件不错,可当他看到该超市月工资表时,却有疑问了。同学们,你们认为广告是否符合实际呢?这是一个生活中的真实问题,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引起了学生对“月工资水平”的认知冲突,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是不合适的,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我没有直接给出,主要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认识到不按顺序排列,处于中间的数是不确定,而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后中位数是确定,从而理解求中位数时,数据应该排序。 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构出这两个概念,这样做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这两个统计量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是描述的角度并不同,这样可以比较全面、正确地理解所学知识。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各种回答给予肯定,各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得到不同的结论。然后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研究数据的必要性。由于教材出现的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奇数,直接找中间的数作为中位数。“老师,如果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该怎么办?”(2)班的池美君和(3)班的程令同学问道。多好的问题,这一问题引发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自学,看书上有没有教我们。这时有学生读出教材的方法:当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根据这两位学生的提问,我立即与学生 一起构建求中位数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求中位数的方法与步 骤。 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为加深印象,我适当补充说明:“中位数”中“中位”是指位置居于中间,即某个数据在按照大小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位置处于最中间的数。(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众数”中“众”即多,也就是某个数据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形象语言的描述让学生更易理解、掌握这两个概念。 三、在学以致用中体会区别 这一环节,由浅入深设置问题串,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目的是突出本节重点,分解了难点;通过追问层层引导,启发学生运用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方法探究问题,揭示概念的实质,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练习时,在同一具体问题中分别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目的是为了比较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有助于了解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样更加具有很强的生活色彩,让学生体现了众数,中位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感到学生的参与性很强,乐于与同伴交流、探索知识。需要强调的是: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师不可一味的否定学生。教师要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千万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更不可强加给学生固定的思维模式。篇二:《中位数》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