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一语文《项脊轩志》培优教案

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一语文《项脊轩志》培优教案
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一语文《项脊轩志》培优教案

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一语文《项脊轩志》培优教案

一.基础知识

(一)易错难懂的字词

1.易书写错误的字词

(1)珊珊

..可爱(注意与“姗姗来迟”的“姗”;“蹒跚”的“跚”相区别)

(2)迨.诸父(注意与“殆”、“贻”、“迢”相区别)

(3)异爨.(注意笔画,尤其该字下半部分别写成“焚”)

(4)象笏.(注意与“芴”相区别)

(5)扃牖

..(注意“扃”与“局”、“扁”、“肩”相区别;“牖”与“墉”、“牍”

相区别)

(6)修葺.(注意与“鹿茸”的“茸”相区别)

(7)先妣.(注意与“枇”、“秕”、“蚍”相区别)

(8)垣.墙(注意与“坦”、“桓”、“恒”相区别)

2.易读错的字

(1) 项脊.轩(jǐ) (2) 修茸.(qì)(3) 垣.墙(yuán)

(4) 栏楯.(shǔn) (5) 迨.诸父异爨.(dài,cuàn)(6) 逾庖.(páo)

(7) 鸡栖.(qī) (8) 老妪.(yù) (9) 婢.女(bì)

(10)先妣.(bǐ) (11)阖.门(hé) (12)象笏.(hù)

(13)长号.(háo) (14)扃牖

..而泣(gū)

..(jiōng,yǒu) (15)呱呱

(16)枇杷

..(pí,pá) (17)夏昶.(chǎng)

3.词语释疑

(1)古今异义

①人至不去.:“去”在这里是指“离开”,在现代汉语中,指“从所在地到别处”。

②墙往往

..而是:“往往”在这里是指“到处”,在现代汉语中,指“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2)重点词语解释

①尘泥渗漉

..:渗漉,从小孔慢慢漏下,这里是形容屋里很潮湿。

②室始洞然

...:始,这里释为“才”;洞然,这里释为“明亮的样子”。

③旧时栏楯

..:栏楯,栏杆,直的叫栏,横的叫楯。

④冥然兀坐

....:冥然,指沉默安静的样子;兀,高高地;兀坐,指危坐、端

坐。

⑤珊珊

..可爱:珊珊,拟声词,指风移影动发出的琐细响声,用来形容桂树美好而可爱的样子。

⑥先是

..:先,指先前、从前;是,这。先是,即“先于是”,译为“在这以前。”

⑦迨.诸父异爨

..:迨,及、等别;爨,烧煮食物;异爨,不同用一个灶头,意思是分了家。

⑧余自束发

..读书轩中: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这一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故称“束发”。这里指作者童年时代。

⑨久不见若.影,何竟曰

..默默在此:若,这里释为“你”;竟日,这里释为“整天”。

⑩大类

..女郎:大,很;类,类似、像。

比.去,以手阖.门:比,及、等到;阖,关闭。

持一象笏

..至:象笏,古代大臣上朝时手里拿着的朝板,上面可以记事,以备遗忘。用象牙、玉或木制成,故称“象笏”。

余扃牖

..而居:扃,关闭;牖,窗户。

殆.有神护者:殆,大概,表揣测语气。

吾妻来归

..:归,旧时女子出嫁为“归”;来归,指嫁到我家来。

凭几

..学书.:凭,靠着;几,几案,矮小的桌子;书,这里释为“写字”。

吾妻归宁

..: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其制.稍异于前:制,形式,规格。

(3) 词类活用

①雨泽下.注:下,往下、向下,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②使不上.漏:上,从上面,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③前.辟四窗:前,在前面,方位名词用作状语。这里指阁子的北面,因为

阁子是北向的。

④垣墙

..周庭:垣墙,筑起垣墙,名词用作动词。垣,指矮墙,也泛指墙。

⑤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多,均指许多事,形容词用作名词。

⑥东犬西.吠:西,朝西、向西,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⑦执此以朝.:朝,上朝,名词用作动词。

⑧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乳,喂养,名词用作动词。

⑨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亲手,名词用作状语。

(4) 一词多义

①可:

A.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能,能够)

B.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两个“可”,均译为“值得”)

②过:

A.人往,从轩前过.。(走过,经过)

B.一日,大母过.余曰。(探望)

③于:

A.然余居于.此。(在)

B.其制稍异于.前。(跟)

④以:

A.娘以.指扣门扉。(用,介词)

B.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来,顺接连词)

C.能以.足音辨人。(凭,介词)

⑤而:

A.而.母立于兹。(你,代词)

B.墙往往而.是。(修饰连词,不译)

C.客逾庖而.宴。(顺接连词,不译)

D.呱呱而.泣。(修饰连词,可译为“地”)

⑥为:

A.轩东故尝为.厨。(是)

B.余既为.此志。(写)

C.庭中通南北为.一。(成为)

D.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均释为“筑”)

E.吾从板外相为.应答。(作)

(5)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A.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就是过去的南阁子。

B.妪,先大母婢也。 -- 这个老婆婆就是我已故祖母的婢女。

②疑问句:

A.儿寒乎.?欲食乎.? -- 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用疑问词“乎”

表示疑问)

B.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 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呢?(用“何……也”表示疑问)

C.且何.谓阁子也.? -- 那么什么叫阁子呢?

③省略句:

A.又北向,不能得日。-- (项脊轩)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省略主语)

B.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借来的书摆满书架,(我)安居室内,长啸高歌。

(省略主语)

C.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 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它)来挡住南边的阳光。(介词“以”后省略宾语“之”,代围墙)

D.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轩”前省略介词“于”)

(二)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江苏昆山人,明代后期文学家。屡应科举不第,35岁才中举人。后迁居嘉定,读书授徒二十余年,被称为震川先生。60岁时中进士,授长兴知县,官至南京太仆丞。

他反对明朝中期李梦阳、王世贞等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主张,提倡发扬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

他的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善于从日常琐事的描述中寄托深情。本文选自《震川文集》。

(三)文体常识

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这类文章多因感而发,表达方式不拘一格。

二.学习指导

1.问:作者的书斋为何以“项脊轩”命名?

答:因为归有光的远祖归隆道曾在太仓(现在江苏省太仓县)项脊泾居住,

作者自号项脊生,所以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

2.问:从内容上分析本文是否写于同一时期?为什么?

答:从文中“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和“其后六年,吾妻死,”

以及“其后二年”等语句,可见本文并不是在同一时期内写成的。作者8岁丧母,23岁娶妻魏氏,从文中推算可知,此志的前四段是作者18岁那年写的。至于最后两段,从作者妻死之年手植枇杷树“已亭亭如盖”这一点来看,很可能是作者40岁前后补写的。弄清文章的写作时间,对了解作品的思路很有帮助。

3.问: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答:第二段在文章的前四段中,即文章的主体部分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

用,“多可喜”照应第一段;“亦多可悲”引起并概括了下文所要写的内容。

4.问:文中主要记叙和描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作者首先描写了项脊修葺前后的景致变化,表现了作者年青时在轩中读书怡然自得的情趣,透着一个“喜”字。再叙述了“亦多可悲”统摄下的三件事:叔伯父的分家,一个大家庭变得零落衰败、分崩离析,揭示了悲的表象;老乳母深情回忆母亲疼爱儿子,勾起对先母的追念,作者又回忆起祖母对自己的爱抚、教诲和期望的情景,这两件事是悲情的深化。而后作者又简述了自己闭门苦读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情况,是对悲的进一步补充。

后一部分补叙了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主要表现了作者丧妻前后的欢乐和悲痛的感情。

5.问:本文记叙了不同时期的生活琐事,为何并不给人以松散拖沓的感觉?

答:这是由于文章紧扣着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通全篇的意脉,因此,那些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构成了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使得全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

6.问:文中较多地运用了细节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试举例说明)?

答:作者选取日常生活中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来描写,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

例如: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达了出来。对祖母的回忆尤其感人,祖母爱怜的言辞、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手阖扉以及持象笏至的动作等,把对孙儿的关心、疼爱和期待,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又如写妻子从娘家回来后,转述的诸小妹语,及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等细节,真切地表现出作者丧妻前后的欢乐和悲痛的情感。

7.问: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答:本文抒发了作者对已故的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无限感慨。

三.巩固提高

(一) 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垣.墙(yuán) 栏楯.(dùn) 先妣.(bǐ)

B.扃.牖(jū) 婢.女(bì) 阖.门(hé)

C.修葺.(qì) 偃.仰(yǎn) 呱呱

..而泣(guā)

D.兀.坐(wù) 老妪.(yù) 迨.诸父(dài)

2.下列词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象芴枇杷亭亭如盖

B.门扉斑驳喜不自胜

C.渗漉逡巡珊珊来迟

D.篱笆归宁逾疱而宴

3.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旧时栏楯,亦遂增胜.。(美)

大母过.余日。(经过)

大手阖.门。(关闭)

B.吾妻来归

..。(回家来)

雨泽下注. (流) 亭亭如盖.。(车盖)

C.乃使人复葺.南阁子。(修补)

迨.诸父分爨。(及,等到) 时.至轩中。(经常)

D.冥.然兀坐。(沉默安静) 吾家读书久不效.。(成效、成就)

余稍.为修葺。(慢慢地)

4.归纳多义词,选出含义相同的一组( )

A.殆.有神护者。

思而不学则殆.。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轩凡.四遭火。

C.其制.稍异于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D.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5.下列句子不含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先妣抚之甚厚。

B.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C.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D.东犬西吠,客逾庖而食。

6.选出下列对课文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 )

A.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细节来表现人物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

B.本文前四段为正文,是主体部分;后两段为后记,是补叙的内容。

C.本文记叙的都是生活琐事,但并不给人松散、拖沓之感。

D.本文以作者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通全篇的意脉,侧重于描写在轩中欢乐的往事。

7.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项是()

(1)后五年,吾妻来归.

(2)吾妻归.宁

(3)三顾.茅庐

(4)瞻前顾.后

A.句(1)和句(2)相同,句(3)和(4)也相同

B.句(1)和句(2)不同,句(3)和(4)也不同

C.句(1)和句(2)相同,句(3)和(4)也不同

D.句(1)和句(2)不同,句(3)和(4)也相同

8.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讲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一日,大母过.余曰

高一语文必修一《师说》

《师说》教案 一、导入 二、解题及作者简介 1.看注释一 补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八代”指的是东汉以来的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这几个朝代正是骈文由形成到鼎盛的时代。另外,还可从虚的角度理解“八代”,即很长时间。“衰”是针对八代中的骈文而言的。一个“衰”字,表达了唐宋古文家对骈文的贬斥和不满。从骈文的发展看,这一描述虽不乏主观色彩,但还是很准确的。因为两晋以后,骈文风气大盛,不分内容场合,几乎无文不骈、无语不偶,走向了形式主义歧途;内容上大多风花雪月,儿女情长,无病呻吟,趋于堕落。 到了唐代中叶,韩愈、柳宗元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主张用散句单行的形式写作散文,使这种散文逐渐代替了此前的骈文,并持续千百年。在这场运动中,韩愈的开创之功是不可没的,并且以卓越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为古典散文的艺术生命注入了新鲜血液,为散文的历史发展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 2.了解题旨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三、请学生逐段朗读,检查字音句读,顺势解决通假和语气问题。 四、请学生说说阅读中难以理解的句子及困惑的问题。 五、检查学生自习情况 1.韩愈作《师说》要送给谁?为什么要送他? “嘉其能行古道。” 追问:具体讲,李蟠哪几点做得好? 具体是两个方面:一是“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是“不拘于时,学于余”。 1.好古文有何可贵? 这里所说的“古文”和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有关系。 两晋以后,骈文风气大盛,不分内容场合,几乎无文不骈、无语不偶,走向了形式主义歧途;内容上大多风花雪月,儿女情长,无病呻吟。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古文运动,主张用散句单行的形式写作散文,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提出“文以载道”(载:装载,引伸为阐明;道:道理,泛指思想。指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弘扬精神的。)、“文道结合”的观点。坚决摒弃只讲形式 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2.“不拘于时”,所谓“时”,就是时俗,指当时耻于从师的社会风气。

初中语文培优补差工作计划

初中语文培优补差工作计划 【篇一】 一、指导思想: 提高优生的自主和自觉学习能力,进一步巩固并提高中等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差生取得适当进步,让差生在教师的辅导和优生的帮助下,逐步提高学习成绩,并培养较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语文基本能力。培优计划要落到实处,发掘并培养一批语文尖子,挖掘他们的潜能,从培养语文能力入手,训练良好学习习惯,从而形成较扎实基础和较强阅读、写作能力,并能协助老师进行辅差活动,提高整个班级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成绩。 二、制定目标: 在这个学期的培优辅差活动中,培优对象能按照计划提高读、说、写的综合语文能力,成绩稳定在85分左右,并

协助班主任老师实施辅差工作,帮助差生取得进步。辅差对象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好,成绩有一定的提高,特别是语文考试这一基本的能力。 三、制定内容: 培优主要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介绍或推荐适量课外阅读,让优生扩大阅读面,摄取更多课外知识,尤其是散文化倾向方面,多给他们一定的指导,以期在写作中能灵活运用,提高写作层次,同时安排一定难度的练习任务要求他们完成,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辅差的内容是教会学生敢于做题,会做题,安排比较基础的内容让他们掌握,作文至少能写得出。逐步提高差生的写作水平,可先布置他们摘抄、仿写,后独立完成,保证每个差生有话可说,有文可写。训练差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堂上创造情境,让差生尝试说、敢于说、进而争取善于说。 四、主要措施: l.课外辅导,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加以辅导训练。 2.采用一优生带一差生的一帮一行动。

3.请优生介绍学习经验,差生加以学习。 4.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 5.对差生实施多做多练措施。优生适当增加题目难度,并安排课外作品阅读,不断提高做题和写作能力。 6.采用激励机制,对差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在优生中树立榜样,给机会表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功感。 7.充分了解差生现行学习方法,给予正确引导,朝正确方向发展,保证差生改善目前学习差的状况,提高学习成绩。 8.重视中等成绩学生,保持其成绩稳定和提高。 9.必要时与家长联系,协助解决差生的学习问题。 五、培补时间:晚自习 【篇二】

高一语文培优之诗歌精讲:《声声慢》

课内诗歌精讲:《声声慢》 学习目标 了解李清照的身世经历,对比其前后期作品风格 背诵全词,抓住意象,鉴赏艺术手法,提高审美能力 体会词中的情感,理解李清照后期诗歌的复杂感情。 词的鉴赏方法 知人论词 词牌词题 把握整体,抓住关键(意象、关键句、艺术手法) 想象共情 结合背景 知人论词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词善白描,情感细腻,被称为“易安体”。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作者生平 词牌词题 《声声慢》:据传蒋捷作此慢词俱用“声”字入韵,故称此名。亦称《胜胜慢》、《凤示凰》、《寒松叹》、《人在楼上》,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慢曲相对于令曲,字句长,韵少,节奏舒缓。虽是单遍,但唱起来格外悠长婉转,唐人就有“慢处声迟情更多”的说法。 全文阅读 声声慢 寻寻觅觅(mì),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qī)。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历年高考 2014 江西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__________! 2013 山东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_________,__________? 寻寻觅觅(mì),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qī)。 寻寻觅觅:形容内心怅然若失,又想寻找的不安状态 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 怅然若失,我在苦苦寻觅,眼前一切冷冷清清,使我的心情更加愁苦悲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乍暖还寒:忽暖忽冷,气候变化无常;乍,突然;还,立即,迅速 将息:调养,保养 天气变化无常,忽冷忽热,这时节最难调理身体。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虽然喝了几杯淡酒,又怎能抵挡傍晚时秋风的寒凉呢?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有一群大雁,向南飞去,这正是我伤心的时候,却又是旧相识。

高一语文培优之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考查内容及考查形式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考察内容及考察形式 本讲目标 论述类文本Array考查内容及形式 文学类文本 实用类文本 回忆:历年高考现代文阅读 必考部分和选考部分 一、必考部分: 现代文阅读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论述类文本的概念 论述类文本指研究各种社会科学的文章,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学、历史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等。 论述类文本的特点

一般论述类文本以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点分析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重要概念:含义丰富深刻、能够蕴含文章主题思想、能够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概念。 (1)与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 (2)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 (3)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重要句子: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 含意包括:表层意义、语境意义、句外意义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信息:提取主要信息 整合信息:根据试题的要求,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加以概括。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研究文章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顺序,抓住要点。 文章结构:指文字材料的组织和安排方法,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包括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标题、款识、补记等。

部编版高中语文说课稿-《师说》说课稿

部编版高中语文说课稿 《师说》说课稿 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第10课《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师说》是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论说文。文中韩愈批评了“耻学于师”的士大夫,提出以“道”,即以儒家思想为师。表现了他不顾流俗,锐意改革世风的进取精神。现依据教学大纲、考纲、教材、学情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制定及教学程序的设计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一、说大纲、考纲、教材和学情 (一)关于大纲《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诵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的用法;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关于考纲据《大纲》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文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要求: ①理解(能力层级B级):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级):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级):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关于教材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是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上可明显看出来。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多诵读、多积累,培养语感,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 (四)关于学情过初中和高一上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①掌握、积累实词“师”“传”“从”“道”、虚词“之”“其”“而”“乎”“所以”的意义和用法。(重点) ②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二)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有感情地、用多种语气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难点) ②培养学生自读注释、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点) (三)德育目标

初中语文培优补差方法措施

xx如何培优补差 一个班级,一个集体,学生水平良莠不齐,这样便给学校教学工作带来了困难。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根据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原则,在班级中挖掘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好培优补差工作,从而让优生更优,差生不差,共享成功。以下是语文教学中培优补差”之点滴: 一、认真做好培优工作对于优等生的培养,是让他们在掌握课堂内容的基础上,扩展他们的课外阅读面。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学习方法,对于发现的错误要及时更正,及时总结,让他们明白学习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尤其是写作方法方面,多给他们一定指导,以期在写作中能灵活运用,提高写作水平,定时安排有一定难度的练习要求他们完成,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二、认真做好补差工作有句格言说得好: 没有不想成为好孩子的学生。因此,我们要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助并针对其原因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认真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情况对症下药我们的学生,基本上都来白于农村家庭,学生父母的文化水平都比较低,社会认识水平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学生学习这一块来说,只注意到学校教育,没有考虑到家庭教育对此的影响。同时由于农村学校各种条件的限定,和不同学校之间的水平差异,造成了学生发展水平在小学之初就有了差异,这样学生在升入初中之后就 有了很大的差别。另外,每一个学生都有白己的特点,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发展结果。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学生的个别差异,并正确对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2、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通过和学困生的接触,我发现他们所缺乏的是让白己学习的动力以及耐心。这方面的工作就需要老师课下和他们的接触、交流,以及对他们思想的熏陶。 让学生觉得老师是重视他们的,老师是关心他们的,从而从他们的思想、心态进行相应的辅导,只有在思想观念上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有了一定的

高一语文培优教案14《劝学》《逍遥游》《过秦论》

《劝学》、《逍遥游》、《过秦论》 网上课堂 一、本讲主要内容: (一)生字: 靛(diàn)、蓼(liǎo)、中绳(zhòng)、(róu)、槁(gǎo)暴(pù)、砺(l ì)、参省(cān xǐng)、须臾(yú)、跂(qì)、跬(kuǐ)、骐骥(qí jì)、驽(nú)、锲(qi è)、镂(lòu)、螯(áo); 冥(míng)、鲲(kūn)、抟(tuán)、坳(āo)芥(jiè)、夭阏(yāo è)蜩(tiáo)、决(xuè)、枪(qiāng)、舂(chōng)、蟪(huì)、铿(kēng)、棘(jí)、鴳(yàn)、沮(j ǔ)、泠(líng); 雍(yōng)、召(shào)、倪(ní)、廖(liào)、奢(shē)、逡(qūn)、赧(nǎn)、笞(chī)、隳(huī)、镝(dí)、瓮牖(wèng yǒu)、氓(méng)猗(yī)、蠡(lí)、蹑(niè)、耰(yōu)、矜(qín)、铦(xiān)、铩(shā)、度(duó)、絜(xié)、轸(zhěn)(二)词语: 实词:(1)学不可以已.:已,停止,废弃。(2)水为之 ..:为,动词,凝结;之,代词,它。(3):使……弯曲。(4)槁暴:枯干。(5)彰:清楚,明显。(6)假:借,借助。(7)江河:文中指长江、黄河。(8)无以:无,无定指代词,没有办法。以,用来。(9)不能十步:不能跨十步。(10)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与“强”,形容词作后置定语。(11)埃土:细土。埃,尘埃。 (12)志怪:记载怪异之事物。(13)培:凭借。(14)决:快速的样子。(15)枪:触、碰。(16)果然:充实之状。果,饱,充实。(16)适:往。(17)众人匹.之:匹,相比。(18)穷发:穷,穷尽;发,指草木。(19)然后图.南:图,谋划。(20)知效.一官:效,效能,引申为胜任。(21)举:全。(22)内外之分:内外,自我与外物。(23)待:凭借。 (24)务.耕织:务,从事,兴办。(25)蒙,因:承受、沿袭。(26)相与:相互结交。(27)奋:发展。(28)践:踏,这指依仗。(26)陈利兵:携带锋利兵器。(30)疲敝:疲惫,困倦。(31)向时:先前。(32)致:获得。 虚词: 其:(可用作代词、副词、连词和助词) (1)其名为鲲(代词,它的。)(2)不知其千里也(代词,它。)(3)其正色邪?(用在选择句中,加强揣测语气。)(4)不知其力之不足(代词,自己的。)而:(可用作连词、代词和助词) (1)而寒于水(连词,却。)(2)化而为鸟(连词,连接行为、方式和目的,可不译。)(3)而宋荣子犹然笑之(连词,然而。)(4)数仞而下(连词,就。)(5)而控于地。(连词,连接原因和结果,“因而”。)(6)三飡而反(连词,连接行为发生的先后。) 之:(可用作代词、助词、动词) (1)并吞八荒之心(助词,的。)(2)取之于蓝(代词,它,指“青”。)(3)乐毅之徒(代词,这。)(4)汤之向棘也是已(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5)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列…去。)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第11课《师说》教案

人教必修三第11课《师说》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有“破”有“立”的写法。 2.体会“说”这种体裁笔锋犀利的特点。 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第2段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从全篇布局来看,作者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立”是为了“破”;“破”后再“立”(第 3段),乃其“余事”,可见“破”是要害。这所谓“破”,实质上是针对砭时弊,即批判“耻学于师”的恶劣风尚。这不是一般性问题,必须联系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比较透彻的理解。对这个方面存在的困难,不不估计到。 此外,将这一段视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还出于这样的考虑:这一段笔锋犀利,汪洋恣肆,充分体现了“说”这种体裁“炜晔而谲诳”(陆机《文赋》)的特点。学生此前已学过《马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少年中国说》等篇,对这个特点已有所认识,在此基础上着重体会一下本文作者的行文方式,对学生今后阅读同类作品必有很大的好处。 二、教学方法。 本文可以兼用诵读教法和讨论法。诵读,用来熟悉课文语句,领悟作者的思路;讨论,用来加深学生对本文思想意义和行文特点的认识。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高,在时间分配上,应以前者为主。 采取逐段进行的方式:诵读一段,讨论一段。有关全篇主旨和布局的问题,放在最后讨论。讨论题应是开放性的,可以各抒己见,不给固定答案,要在于能自圆其说,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由于本文语言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做一点语言积累的工作。 三、课时安排。 本课拟用3课时。分配如下: 第一课时:介绍本文写作背景,初步了解本文基本内容,诵读第1段,讨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这一命题。 第二课时:诵读第2段,讨论韩愈对“耻学于师”时风的批判和文章的锋芒。 第三课时:诵读第3、4段,讨论“圣人无常师”这一命题。总结全文(认识本文思想意义和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预习安排 这篇课文的预习工作十分重要,时间应相当充裕,做得越细致越好。为此,拟在课堂抽出20──25分钟让学生预习,掌握要领;未完成的部分由学生自找时间补做。 一、给下面的字注音后朗诵全文2—3遍。 谀(yú)苌(cháng)聃(dān)郯(tán) 欤(yú)蟠(pán)经传(zhuàn)贻(yí) 二、本文是针对“耻学于师”的坏时尚写的,笔锋犀利。试就下列两个方面各举出几个例子。(划在课本上) 1.批判坏现象的尖锐语气。 2.叙述正确主张的决断语气。 三、下面的一段文字出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注意加黑点的语句。仔细阅读一遍,然后说说韩愈写《师说》有什么意图。

(完整版)九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九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新的一个学年又已开始了,九年级是初中三年的关键时刻,面临着毕业的升学压力,对学生来说,取得好成绩就是最重要的事情。结合上期语文教学工作的得失,特对本期工作尤其是培优补差方面的工作做有的放矢的安排: 一、指导计划 提高优生的自主和自觉学习能力,进一步巩固并提高中等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差生取得适当进步,让差生在教师的辅导和优生的帮助下,逐步提高学习成绩,并培养较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语文基本能力。培优计划要落到实处,发掘并培养一批语文尖子,挖掘他们的潜能,从培养语文能力入手,训练良好学习习惯,从而形成较扎实的基础和阅读写话能力,并能协助老师进行辅差活动,提高整个班级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成绩。 二、制定目标: 在这个学期的培优辅差活动中,培优对象能按照计划提高读、说、写的综合语文能力,成绩稳定在96分左右,并协助老师实施辅差工作,帮助差生取得进步。辅差对象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好,成绩有一定的提高。特别是语文考试这一基本的能力。 三、定内容: 培优主要是继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话能力。介绍或推荐适量课外阅读,让优生扩大阅读面,摄取更多课外知识,尤其是散文化倾向方面,多给他们一定的指导,以期在写作中能灵活运用,提高写话水平,定时安排一定难度的练习任务要求他们完成,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辅差的内容是教会学生敢于做题,会做题,安排比较基础的内容让他们掌握,写话至少能写得出,可先布置他们摘抄。仿写,后独立完成,保证每个差生有话可说,有文可写。训练差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堂上创造情境,让差生尝试说、敢于说、进而争取善于说。 四、主要措施: l.课外辅导,利用课余时间。 2.采用一优生带一差生的一帮一行动。 3.请优生介绍学习经验,差生加以学习。

高一语文培优补差工作计划(最新版)

高一语文培优补差工作计划 (最新版) Complete each work in accordance with the work plan. The plan plays a role of supervision and supervision to prevent and correct deviation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 工作计划 )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MZ-SN-0276

高一语文培优补差工作计划(最新版) 高一语文培优补差工作计划(一) 一学期以来,在学校领导、年级组老师们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在培优补差工作过程中,能根据实际情况,有步骤、有措施地落实培优补差的内容,使学生能较好的得到发展。 通过内化教育,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大大地被调动起来,不管是优等生或是学困生,现都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学习风气较以前有明显的变化,以前是“要我学”,现在是“我要学”。通过不断的加强训练,老师帮助学生获取一个个小成功,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现将一学期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1、教学观念的积极转化,家长的热心配合。在工作过程中,教师的观念能积极转化,由以前看分数,注重优生的辅导,对学困生耐心

不足,恨铁不成钢,急功近利的心态转变为能正确看待每一个学生, 以培养学生素质的提高为自己工作的重点。在工作过程中能找出每个学生的优点,缺点,用发展的眼光看自己,分析别人,积极对待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恰如其分地对他们进行鼓励性评价。同时,家长能热心配合,使得每一位学生能安心于课堂的学习。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询问家长学生在家里的表现情况,并把学生在校表现反馈给家长,和家长合作找出一个合适的方法来帮助学困生。家长在家督促孩子完成当天布置的作业。要求每个学生每天要把作业按时完成,对于在检查时没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要求他在检查的那天放学时完成。经过一学期的严格要求,文智雄、陈子琪、王奕、陈艺楠、孙晨阳等五名学生也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尤其是王奕同学的学习成绩有很明显的提高。而陈子琪则由开学初期怕进学校到喜欢学校,怕学习到爱学习、会学习了,学习成绩现在已能保持优良。 XXX图文设计 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师说教案 粤教版必修4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师说教案粤教版必修4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并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 愚(yú)句读(dòu)谀(yú)经传(zhuàn) 郯(tán)苌(cháng)聃(dān)蟠(pán)巫(wū) 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五、分析课文 1.第1段 (1)补充注释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今异义,今指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学的人。

七年级下语文培优辅差计划

七年级下语文培优辅差计划 陈鹏 本期我担任七年级语文课教学,大多数学生知识面比较狭窄,语文素养较差,学习方法也比较死板,因此,为了在本学期中有效的提高成绩,使学生在语文素养上有明显的提高,特制定以下培优转差计划。 一、指导思想: 提高优生的自主和自觉学习能力,进一步巩固并提高中等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差生取得适当进步,让差生在教师的辅导和优生的帮助下,逐步提高学习成绩,并培养较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基本能力。培辅计划要落到实处,发掘并培养一批尖子,挖掘他们的潜能,从培养能力入手,训练良好学习习惯,从而形成较扎实基础,并能协助老师进行辅差活动,提高整个班级的素养和成绩。 二、现状分析 我所教的两个班共有学生66 人,从开学两星期的学习情况及 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不够扎实,学习不够灵活,知识面比较狭窄,学习习惯很差,优生不优,差生很差,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有少数学生的态度也不够端正,书写较潦草,,因此本学期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外,我准备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通过培优辅差的方式使优秀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潜能生得到较大进步。

三、任务和目标 通过集体和个别相结合的方式,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成绩。让差生在我班消失,争取让优生突破15%。 四、方法措施 1 、认真备好每一次培优辅差教案,努力做好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 2 、加强交流,了解潜能生、优异生的家庭、学习的具体情况,尽量排除学习上遇到的困难。 3 、搞好家访工作,及时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交流、听取建议 意见。 4 、沟通思想,切实解决潜能生在学习上的困难。 5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安排不同的作业。 6 .采用一优生带一差生的一帮一行动。 7 .请优生介绍学习经验,差生加以学习。 8 .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 9 .对差生实施多做多练措施。优生适当增加题目难度,并安排课外作品阅读,不断提高做题和写作能力。 10 .采用激励机制,对差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在优生中树立榜样,给机会表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

语文培优试卷及答案

中报附中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培优试卷 高一语文 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好声音的精神追求 张颐武 最近,《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既获得了诸多好评,也引发了对于选手的经历等方面的争议。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歧共存,这其实是近年来中国选秀文化变化和发展的一个新的状况的投射,也是中国电视文化的新的变化的投影。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中国的选秀文化经过了2005年以后的第一波的高潮之后,在相当程度上进入了某种困局。一是造就超级明星的功能业已减退。通过选秀为公众所认识好像越来越难。这既是由于这些年唱片业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的问题复杂,也是由于歌手的形象风格都相当接近,难以脱颖而出。一开始通过选秀的梦想舞台选出青春偶像的情况已经不再出现,反而是许多参加各电视台选秀的选手都差不多,观众的印象模糊。二是观众的新奇感消退之后,对于选秀的形式已相当熟悉,各个电视台的选秀节目也都有重复之嫌,使得观众产生了疲劳感,觉得没有什么新意了。这几年选秀一直处在瓶颈之中。 当下引发观看热潮和争议的中国好声音一出现就引发了轰动效应。它力求超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从音乐专业方面着力,从好声音中寻求新的可能性。让刘欢、那英等这样最有声望的音乐人来指点新人,让迷人的好声音得以展现。通过这些华语歌坛的最重量级的人物收徒,而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的做法,使普通人能够成为音乐人,进入这一专业领域得到更多的培养和深造,从而能够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其实是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他们得以进入专业领域。这个构思另辟蹊径,让选秀不再一下子就能实现梦想,也不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通过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这是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学习的长期的努力的过程,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 今天的80后90后面对的是一个竞争激烈,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压力较大的社会环境,而独生子女的适应和抗压能力又相对较弱。一举成名的冲动,展示自我的激情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的路径,正是青年一代的焦虑所在。诸多选秀节目尚未从这一方面加以具体的指点,而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在中国好声音中得到了展现。这很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激励青少年更好地学习,更艰苦地磨练,给他们提供更加积极和向上的价值。这样,音乐大家和青年选手的双向选择就有了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所标举的是脚踏实地,所倡导的是一种正面而积极的价值观。通过艰苦的奋斗实现梦想的路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这里不是梦想止步之处,也不是梦想遽然实现的展台,而是一个走向梦想实现的起点,一个修业和锻炼的开始。幸福感来自奋斗和梦想的力量,而这一切又在公平和公开的程序中进行,这是具有魅力的。 但这个节目引起的质疑和思考也值得我们反思。好声音的几位选手的经历和过去的生活引发了一些争议,这些问题曾经是电视节目为了制造效果而经常存在的,但这一次引发的争议似乎相当大。这其实说明,这些年来公众对于诚信的要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并要求电视节目有更严格的自律,要求出现在屏幕上的人更为真实。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胡乱编造的情节。因为人们越来越明白,诚信的缺失造成的损害和冲击是社会无法承受的。只有诚信,社会才能向更高处进发。年青一代所需要的是更真实的人生的反映,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大全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大全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大全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 ②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习借鉴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并学会本文学习本文正反对比,有破有立,反复论证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情感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职能、作用以及择师标准等方面的观点,进一步树立尊师重道的思想,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2.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会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交流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疏通文意,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课前布置预习: 让学生提前疏通文意并分类归纳文章的文言知识点,有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在课本上。 一.导入: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从这句话我们能看出古人对老师的尊重,现代社会,人们把老师比作辛勤的园丁,把教师职业比作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大家对老师的尊重。然而,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以从师学习为耻,社会尊师重道的风气日下。在这种情况下,韩愈站了出来,批驳这样的形象,著《师说》大力宣扬从师学习的正确性和必要性。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对此有很好的记录:“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二.认识韩愈 韩愈(768-824),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自谓郡望昌黎,也称韩昌黎。曾任监察御史、国子监博士、刑部付郎等职。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

初中语文培优补差工作总结

初中语文培优补差工作总结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认识到培优补差是教学工作的重头戏之一。本年度在“培优补差”工作过程中,我根据班级的基本情况,针对班上出现的一些具体表现,如:不爱学习、学习习惯不好以及学习时懒惰等情况,有步骤、有措施地实施落实“培优补差”的内容,现将“培优补差”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培优”方面: 1、分析中等生的个性,加强思想教育 培优,重点不在于优生身上,而在于中等生身上。培养他们有正确的思想,认真的学习态度。因为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他的态度,而态度又决定了一切。因此,我先了解学生的个性,根据他们不同的特性,在课余的时间采取不同方式与他们沟通,结合平常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使学生理解知识的重要性,从而让他们明白读好书的作用何在,调动起他们的求知望和学习的自觉性。 2、竞争机制寻找原因,体现成功感 在课外辅导时,我通过做大量的练习,让中等生分成小组来竞争,寻找错误的原因。在不断的练习中,使他们自己发现错误,并予以更正。在课堂教学中,我善于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有意识的把不同题目抛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给机会他们表现,这样不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让他们体现成功感。 3、体现优生的价值,争做优生 在班里我非常重视优生的能力,放手让他们大胆地抓好班上的一切事情,让他们尽最大能力做到最好,使他们成为了我的左右手。在学习上,纪律上他们都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很有威信,我利用他们这样优异的成绩、健康的思想和良好的纪律去帮助中等生和差生,经过一学期的坚持,班上有好几个中等生变成了优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在“补差”方面: 后进生,他们具有与一般学生不同的特点:自卑感强;经常受到父母的训斥、怒骂;同学们的嘲讽、瞧不起;老师的忽视与冷落,使他们感到很自卑或形成了逆反心理。其实,他们是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想得到同学、老师和家长的关爱。因此,我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扶差”工作: 1、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 就像黄全愈先生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写的:“孩子作为一个自然人,毕竟是孩子,但孩子又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人,他们是有自己的尊严,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独立意志和独立追求的人。”因此,作为教师,不应一味地去挑剔、埋怨、责备,而应更多地去发现,去欣赏,发现他们的进步,欣赏他们的点滴成功,并且让他们学会自我发现和自我欣赏。 2、多鼓励,多表扬。 后进生虽然缺点多,但他们同样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表扬,如果这种期待总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对自己也越来越失望。所以,在这一年中,我在他们取得进步或是成功时,给予及时肯定,使他们慢慢的走出困境,找到前进的方向。差生和其他学生做了同样的好事,取得了同样的进步时,我总是先表扬后进生,借此机会增加其自尊心,确立其自信心,强化其正确行为,并且将这方面的优势或进步迁移到其他方面。心理学家指出,当一个人得到赏识时,他心里就有了一种成就感,就会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而一个有信心的人,会更积极地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因此,我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和环境,使学生获得表扬的机会。如在

一中高一语文简笔与繁笔培优教案

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一语文简笔与繁笔培优教案 网上课堂 一.本讲主要内容: (一)生字: 拖沓.(tà) 言简意赅.(gāi) 汩汩.(gǔ) 毛骨悚.然(sǒng) 磬.(qìng) 钹.(bó) 铙.(náo) 刘勰.(xié) 累赘 ..(léizhuì) 冗.(rǒng) (二)词语: 掌握:繁冗拖沓、言简意赅、凝练、描摹、穷形尽相、惜墨如金、洋洋洒洒、毛骨悚然、索然寡味、焦躁不安、字斟句酌、拖沓累赘、用墨如泼、洗练、汩汩滔滔、细致入微理解: 繁冗.拖沓.:(文章)繁琐冗长,拖拉,不爽利。冗,繁琐;沓,多,重复。 言简意赅.:言语简单而意思概括。赅,完备,全。 描摹:用语言文字表现人或事物的形象、情状、特性等。 穷形尽相:形容尽致的意思。指文章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 汩汩滔滔:汩汩,水流动的样子。这里形容用的笔墨多,像水一样汩汩流出。滔滔,形容大水滚滚。这里也形容笔墨多,像大水一样滚滚而来。 细致入微:精细周密,达到十分细致或深刻的地步。 洋洋洒洒:形容写作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 字斟句酌:对每一字,每一句都仔细推敲。形容说话或写作的态度慎重。 点染:绘画时点缀景物和着色,也比喻修饰文字。 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悚,害怕。 神韵:指文艺作品的精神韵致。 索然寡 ...味:形容文章的内容空洞,文字枯燥。索然,枯燥无味的样子; 寡,少。 (三)语文知识: 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文艺短记),是文艺评论的一种。这种文章形式是一事一议,论题集中,篇幅短小,生动活泼;既发议论又写感受,语言警辟,议论形象化。 (四)阅读重点: 1.学会辨证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简笔与繁笔的关系。(简笔即写得简约,用语简洁扼要;繁笔即写得详尽,写得充分。简笔与繁笔主要是从内容和语言表达上讲的,当简则简,当繁则繁。“简而淡,繁而冗”都不好。) 2.体会文中关键语句,中心句的含义,弄清文章思路,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 3.学习本文表达技巧上的四大特点:①运用辩证的观点进行分析说理; ②运用典型事例论证论点;③引用经典著作或者古今中外名人的言论作为道理论据论证中心; ④用简炼而生动的语言论述事理。(运用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生动性。) 4.找出课文中承递性语句,认识全文结构层次及层次间的逻辑关系。 二.学习指导: 1.结构层次及层意: 第一部分(1—5段)阐述简笔与繁笔的辩证关系。可分为三个层次: (1)第一段,说明简笔和繁笔二者各有所长。(“文章的繁简又不可以文字的多寡论”;“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2)第2—4段,对上述论点加以阐释并举例论证。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师说名师教案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师说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培养和提高鉴赏传统经典的能力和方法。 5.积累韩愈名句。 素养目标 1.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熟读成诵,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理清思路,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学习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重难点 1.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2.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一、走近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

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韩潮苏海”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二、了解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三、了解背景: 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

初中语文培优补差工作计划4篇

初中语文培优补差工作计划4篇 【篇一】 一、指导思想: 提高优生的自主和自觉学习能力,进一步巩固并提高中等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差生取得适当进步,让差生在教师的辅导和优生的帮助下,逐步提高学习成绩,并培养较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语文基本能力。培优计划要落到实处,发掘并培养一批语文尖子,挖掘他们的潜能,从培养语文能力入手,训练良好学习习惯,从而形成较扎实基础和较强阅读、写作能力,并能协助老师进行辅差活动,提高整个班级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成绩。 二、制定目标: 在这个学期的培优辅差活动中,培优对象能按照计划提高读、说、写的综合语文能力,成绩稳定在85分左右,并协助班主任老师实施辅差工作,帮助差生取得进步。辅差对象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好,成绩有一定的提高,特别是语文考试这一基本的能力。 三、制定内容: 培优主要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介绍或推荐适量课外阅读,让优生扩大阅读面,摄取更多课外知识,尤其是散文化倾向方面,多给他们一定的指导,以期在写作中能灵活运用,提高写作层次,同时安排一定难度的练习任务要求他们完成,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辅差的内容是教会学生敢于做题,会做题,安排比较基础的内容让他们掌握,作文至少能写得出。逐步提高差生的写作水平,可先布置他们摘抄、仿写,后独立完成,保证每个差生有话可说,有文可写。训练差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堂上创造情境,让差生尝试说、敢于说、进而争取善于说。 四、主要措施: l.课外辅导,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加以辅导训练。 2.采用一优生带一差生的一帮一行动。 3.请优生介绍学习经验,差生加以学习。 4.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

5.对差生实施多做多练措施。优生适当增加题目难度,并安排课外作品阅读,不断提高做题和写作能力。 6.采用激励机制,对差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在优生中树立榜样,给机会表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功感。 7.充分了解差生现行学习方法,给予正确引导,朝正确方向发展,保证差生改善目前学习差的状况,提高学习成绩。 8.重视中等成绩学生,保持其成绩稳定和提高。 9.必要时与家长联系,协助解决差生的学习问题。 五、培补时间:晚自习 【篇二】 一.指导思想 以教师特别的爱奉献给特别的学生。“帮学生一把,带他们一同上路”。对差生高看一眼,厚爱三分,以限度的耐心和恒心补出成效。(本班为差生班) 二.差原因分析 寻找根源,发现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有生理因素,也有心理因素,但更多的是学生自身原因。 1、志向性障碍:学习无目的性、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自己的日常学习抱自暴自弃的态度,把接受在校教育的活动看作是套在自己身上的精神枷锁。 2、情感性障碍: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成天无精打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欠帐日益增加,成绩每况愈下。上课有自卑心理,不敢举手发言,课上不敢正视教师的目光,班集体生活中存有恐慌感。久而久之成为学习困难学生。 3、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困难学生通常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缺乏兴趣,把学习当作完成父母教师交给的差事。他们一般贪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差,较随便,上课不听讲,练习不完成,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作业不能独立完成,甚至抄袭作业,拖拉作业常有发生,即使有不懂的问题也很少请教他人。不能用正常的逻辑思维和合理的推理分析来对待学习。他们对自己要求不高,甚至单纯为应付老师家长,学习并没有变成他们内在的需要。 4.环境因素,其中家庭教育因素是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一个突出因素。父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