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策略

小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策略
小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策略

小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策略

旧铺小学魏黎川

摘要:数学反思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让学生想反思,教给学生的反思反思方法,让学生会反思,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让学生爱反思,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水平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反思能力反思意识反思方法反思习惯

托勒和布罗德福特认为:“反思和评估可以学生思考自己到底期望从学习中得到什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感到骄傲,对自己的弱点有客观的评价。”因此,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反思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它是数学潜能的重要内容,是后续数学的重要基础。意识、方法和习惯是反思能力的三大主要要素,既学生要想反思、会反思和爱反思。

一、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让学生想反思

反思意识不是先天就有,而是后天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步形成的。因此,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采取一些长期的、有效的措施,不断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检验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当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后,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对问题结果进行自我检验,检验的内容包括:格式是否规范,方法是否合理,答案是否准确等,常用的检验方法主要有:互逆验算、估算检验、不同方法解答检验、代入法检验等。第二,培养学生总结的意识。在学生初步具有了检验意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总结的意识,促进知识网络的主动建构和学习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分析失败的原因。我们常常把问题解答中出现的错误笼统归结为“粗心”“不认真”,而实际上,学生的屡次犯错是有其深层原因:有学习负迁移的影响,有材料本身“强信息”的误导,有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作崇,经常让学生分析自己错误的原因,从中找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能有效遏阻同类错误一犯再犯。二是总结成功的经验。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往往要历经“众里寻它千百度”的徘徊,才得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回顾自己思考的轨迹,从哪方面入手得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它的解答关键是什么等。第三,培养学生审视解题策略的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重新审视解题策略,一是要根据题目的基本特征,进行多角度观察、联想,探索更简单的解题途径;二是要思考有无规律可循,或进行可逆变换主动建构,达到“举一反三”等。

二、教给学生的反思方法,让学生会反思

反思方法是反思能力的重要内容,是反思能力高低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在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中,应该重视让学生掌握一些具体的反思方法,从而真正学会反思。

1、课前反思法

课前反思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前预习过程中进行一些必要自我反思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学生总是带着自己的见解、经验来到学校,并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来建构新知,因此,教师可以根据高年段学生具备一定自学能力特点,对有些学习内容可事先布置学生进行预习反思评价表,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如:五年级“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这一课的预习反思评价表,可以编拟以下题目:①我能独立分析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并能正确

解答吗?②我会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吗?③我能独立解答同类应用题吗?④我在预习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⑤我在预习中有新的发现吗?

2、课中反思法

课中反思法是指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相应反思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新知导入时引导反思。在提出学习任务时,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在记忆中搜索、反思以前所学的类似内容、类似情境、类似方法,从而猜想本课内容的探究方法。例如: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后,学生掌握了“剪、拼、割、补”等方法,体验了“转化”的思想,在后续的“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上节课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在回顾中迁移,在反思中猜想,从而轻而易举地获取知识。第二;在探究新知时引导反思。学生在探究获得知识的过程中离不开对自己学习的反思,缺少了学生自我反思,就难于促进自我提高和可持续发展。为此,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例如:在探究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沙子”和“水”做材料,分别做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的验证实验,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实验过程,想一想是什么原因造成两次实验结果的误差?正确的结论是什么?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明确这是由于沙子的“松”“实”关系及操作误差造成的。第三;在纠错中引导反思。课堂是个出错的地方,学生做错题目,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粗心大意看错题目,有笔误写错数字或符号的,有受思维定势影响而出错的,有考虑不周全而出错的。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错误作为已经得到建立的一种认识,已建构到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中。教师不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进行简单的“抹去”,而必须把学生的错误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反思一下错题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引发学生内地的“观念冲突”,通过学生“自我否定”,来有效帮助学生纠错。让错误发挥最大的育人功效。例如:在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遇到这样一道题:2/15+7/9+3/15+2/9,有些学生是这样做的:2/15+7/9+3/15+2/9=(2/15+3/15)+(7/9+2/9)=1+1=2。这时,教师可以把学生错误的做法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反思:这道题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学生通过反思,很快得出由于受“凑整”思维定势的影响,把

2/15+3/15的结果错算成了1,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反思,通过这次改错,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悟出“计算须细心,学习要有严谨的态度,不能想当然”等等。这样既纠正了错误,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帮助学生树立了纠错追因的意识,发挥了其潜在的教育价值。

3、课后反思法

课后反思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自我反思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作业反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感触最深的解题错误摘录在错题集上,对错题进行反思。内容包括: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如何订正?还有别的方法吗?让学生反思自我思维症结,写出自己思路被卡情况及原因,以防再错,从而养成善于对“错题”“不会错”反思的良好习惯。第二;考后反思。考试结束后让学生围绕知识、题形、找出自己错误的问题,写出自己当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等进行质疑、探索、找到错误的根源;引导学生变换角度,重新审视题目与解题方法,写出经过反思后的答案,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对症下药,自我提高。第三;知识阶段性反思。通过阶段性的学习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反思:“这一阶段的学习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地方,有哪些知识还没有掌握?知识与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这样经常性地引

导学生进行反思,主动去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把自己的收获用书面的形式记录在成长记录本中。比如有哪些内容最有趣,哪些内容最有用,哪些内容还感到困难,哪些内容需要存入“问题银行”等。教师在组织学生整理时,要请注意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提供辅导,帮助他们树立知识梳理意识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反思习习惯,让学生爱反思

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协同的过程,教师不但要注重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还要注意课堂外对学生反思习惯的养成。如果教师能不断总结并付诸实践,一定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养成“建立学习档案”的习惯。

给自己建立数学学习档案,是养成良好反思习惯的途径。学习档案内容可丰富多样,如: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好的习题解法或学习方法,容易解错的习题,学习失败的教训等。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经常性的、及时的收集与分析,通过学习档案进行数学反思。这样有利于唤起学生对完美与成功目标的向往,并在与错误的斗争中,增长智慧与才干。

2、养成“反思他人回答”的习惯。

如果数学学习只是从教师讲解中、从同学的回答中获取,就无法得到鲜活的知识、灵活变通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养成反思他人回答的习惯,如“这样回答正确吗?”“错误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方法是最佳的吗?”“还有其他的解题方法吗?”学会从他人的回答中捕捉引起反思的问题或提出具有反思性的见解。让学生明白没有反思便难有自我改错纠偏的道理,明确反思不仅能及时改正错误,还能优化已有认识。提高自身学习的合理性水平。

3、养成“多向自己提问”的习惯。

培养学生养成自我提问的习惯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重要方法。在课前预习中可以设计诸如“主要学习什么内容”,“这个内容以前学习过吗?以前都学了哪些有关知识”,“哪些知识和这个内容有关呢”等自我提问;在听课过程中可以设计诸如“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可以用几种方法做”,“哪一种方法更简便”,“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等自我提问;课后复习中可以设计“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我还有什么不懂吗”等自我提问,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自身学习过程的系统反思,促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推动自我发展机制的完善,使反思伴随着自身的学习活动的常规化而逐渐自动化,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和数学反思能力。

4、养成“撰写反思日记”的习惯。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学生数学反思的习惯,是一项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系统工程,教师还可以通过“撰写反思日记”的形式,培养学生养成数学反思的习惯,比如:课堂上教师示范解题反思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想到,但未与老师交流的问题;作业中对某些习题不同解法的探讨;学习情感、体验或感受等等,都可以通过要求学生“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它是师生之间别一种互相了解、交流的有效平台。

总之,数学反思有助于弄清数学问题的实质,有利于构建数学知识的网络,更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对问题实质、知识特点及内在联系的整体把握。费赖登塔尔曾说:“没有反思,学生的理解就不可能从一个水平升华到更高的水平”,因此,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不仅想反思,而

且会反思,同时爱反思,要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反思,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水平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和和谐发展。

如何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

如何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 反思,我的理解就是:回过头来分析自己言行的对错以及做事的成败得失。通俗地说,反思就是在思想上照镜子,检点自己的言行与做事,即古人所说的“鉴”。众所周知,照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美和丑,高和矮,胖和瘦,还有洁净和肮脏等等。同样道理,反思也有与之相同的功能。古语云:“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说的就是反思的作用吧。普通人反思自己,可以促进个体事业的发展;领导者反思自己,则可以促进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既然反思蕴涵着这么巨大的能量,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呢? 还是让我们从刚才的那句古语谈起。 首先,我们要“以铜为鉴”去“正衣冠”。“以铜为鉴”就是要自己观照自己,“正衣冠”就是要纠正自己灵魂的“衣冠”——言行,也就是要“吾日三省吾身”。如何才能做到这点?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静”。而要“静”,就要清心寡欲,淡泊名利。要“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没有鸢飞唳天之心,没有经纶世务的虚荣。只有做到“静”,我们才能心如止水,体察暗流涌动而辨别方向;只有做到“静”,我们才能如清风浮云,拥抱自然山水而看清前途;只有做到“静”,我们才能洞明世事万物而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否则,利欲熏心,幻想一夜暴富平步青云,狂狂然如饿狼癫犬,森森然如地府幽冥,就会铤而走险,不择手段,不达目的不罢休。其良知已泯,哪里还会扪心自问?所以,“静”是反思的第一要著。 第二,我们要“以古为鉴”去探究成败的原因。所为“古”,过去是也。相对而言,一切事物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成为过去。比如我现在所说的东西,一说出来就意味着成为过去。所谓话一说出便难以收回,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做过的事,说过的话,写出来的文章,写出的书,以及人类社会的大小事件,大千世界,哪一样东西既已存在,就是过去,都可作“古”。这些东西我们应该认认真真地去学习研究,以丰富自己的学识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大凡“古”的,都是知识,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地掌握。我们掌握的知识多了,就可以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就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审时度势,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策略,指导我们的工作,推动我们事业的发展。这个过程,就是运用知识直接或间接地进行反思的过程。如果说“静”是反思的主观意识基础,那么“知识”就是反思的客观物质基础。没有知识,反思便成了没有子弹的大炮,打不响的。社会上,有人就是因为没有法律知识而直至押赴刑场还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历史上,历代农民起义就是因为没有科学的革命理论的指导,找不出失败的根本原因而屡战屡败。没有知识的人仿如蛮牛,蛮牛又怎会知道对错呢?知识面越广,反思的面就越广,知识越多,反思得就越深。 第三,我们要“以人为鉴”而“明得失”。人,最难认识的莫过于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难能可贵啊。怎样才能更好地看清自己?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作比较。“不怕不识货,最怕货比货”,与别人一比,便知自己是优是劣了。比较得越多,对自己的认识就越丰满。所以,我们应该多见多闻。从事本专业的,要多接触其他专业的人。身居高位的,要多接触劳动百姓。不要自以为是,要虚怀若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但不是什么都去学,好人接触坏人,清官接触贪官,目的是为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更好地认识自己,求取进步而已。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教语文的,可以去听数学课,音乐课,英语课,体育课……揣摩别人的成败得失,引以为戒。横向比较,是自我反思的最有效方法。 反思,是一种智慧,一门学问。人类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反思的历史,人的一生是在不断反思之中自我完善的一生。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是反思的真正要义。让我们解放思想,继往开来,去创造一个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吧!

浅谈怎样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学反思)

浅谈怎样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反思) 有感情地朗读是体会课文内容和思想的重要方法,也是增强学生体验加深感悟的重要的训练方式。通过朗读训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从而发展语言,陶冶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写作水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必须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主动性。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办法:1、引导学生认识到有感情朗读的重要性,有感情的朗读是理解课文最重要的方式,也是背诵课文的基础,要达到背诵就必须反复诵读。2、抓好范读,以自己精彩的朗读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和兴趣。3、朗读过程中,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教育原则,学生每有一点进步,就及时鼓励,从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如: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加分激励法,抓住学生在有感情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之得到成功的喜悦,产生继续好好书的愿望。4、适时开展朗读小比赛活动。 二、引导正确朗读 学生在朗读课文时,丢字、加字、读破句子、前后不连贯,停顿不恰当等情况经常发生。那么,如何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呢?在教学中,我严格要求,打好朗读的基本功。 首先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做到“四不两要”:不丢字,不加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一要使用普通话进行朗读,读准字音正确区分平翘舌,不读错音;二要注意恰当的停顿重音,从而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训练过程中我循序渐进从一点一滴严格要求,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只有这样才能读正确读流利;才能读出感情,真正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

其次,教给朗读技巧,注意朗读的停顿、语调、语气词的音变等。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我反复引导学生注意“啊”的音变,并体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音变,使学生在朗读时更加顺畅。 三、朗读方式灵活恰当 在朗读过程中,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学生差异,所以朗读的组织形式要灵活恰当。 第一,想方设法促进全体学生参与。尽可能地给全班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可采用个人自由读、同座轮流读、小组比赛读、分角色读、齐读等,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促进学生全体参与,使每一个学生都有锻炼与展示的机会。 第二,朗读要求要有层次,步步提高。初读课文时,要求做到读音正确,不读错字不加字,不丢字,一字一句读准确,再读时要求读流利,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再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就有了保证。 第三、抓好范读。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通过精彩的范读,引起学生的朗读兴趣。我注意抓好三种形式的范读。 一种是讲前范读。对于情境性的文章以及较难读的课文,我一般放在课前进行全篇的范读。第二种是讲中范读,在讲读课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时进行范读。通过范读指导,达到了深入理解体会句子含义的目的。第三种是讲后范读。通过讲后范读,对全篇课文进行再欣赏品味,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感受能力,同时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四、抓好配合,赢得家长的支持 有感情地朗读训练,单靠在学校里的几节课的指导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抓好课前预习,让学生在家里做好初读课文活动。教师及时与家长沟通,让家长督促孩子的学习,指导孩子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做好签字工作。这样在课堂上有感情的朗读就水到渠成了。俗话说:书

初二数学教学反思

初二数学教学反思 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因此,数学教学不能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这样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 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代数式这节课中,由上节课的一个习题引入,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得出一个规律5n+ 2,由此引出代数式的概念。在举例时,老师指出,其实,代数式不仅在数学中有用,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下面,老师说几个事实,谁能用代数式表示出来。这些式子除了老师刚才说的事实

外,还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吗?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一位学生举起了手,一本书p元,6p可以表示6本书价值多少钱,受到启发,每个学生都在生活中找实例,大家从这节课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合作探究会给学生带来成功的愉悦。例:统计图的选择教学设计和教学中,要求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调查、了解生活中各行各业、各学科中应用的各种统计图,调查、收集你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的有关数据,必须通过实际调查收集数据,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学生或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或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调查采访或查阅资料,经历搜集数据的过程,搜集的统计图丰富多彩,内容涉及各行各业。学生从中能体会统计图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培养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在学生上网查询,精心设计、指导下,成功地进行了我是小小设计师的课堂活动:这节课是以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6页3题的作业为课题内容设计的一节课,以圆、多边形设计一幅图,并说明你想表现什么。事先由老师将课题内容布置给学生。由两位学生作为这节课的主持人,其他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并说明自己的创意。最后,老师作为特约指导,对学生的几何图形图案设计及创意、发言等进行总结,学生再自己进行小结、反思。整节课学生体验了图形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数学观,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交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6篇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一、小学数学《垂直与平行》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大家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的数学课堂也逐渐变得真实而生动,教学的设计朴实而又创新,学生学得扎实而又愉快。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垂直与平行》。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针对本节课,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努力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 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复习有关“直线”知识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的探究学习做了较好的街接准备。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 2、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朴实无华。 回顾在《垂直与平行》的课堂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提出“在无限大的平面上同学们想象的两条直线的样子画下来?”“能不能把这几种情况进行分分类?”这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观察、思考,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发现垂直与平行现象。 在处理教学难点“在同一平面内”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在长方体的不同面上画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提问学生是否平行,帮助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关系“必须在同一平面内”,直观到位。 3、新知的训练点和拓展点扎实有效。除了从主题图中找垂直与平行现象,从生活中找,从身边找,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枯燥感。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当然,朴实不是不追求完美,真实不是为了展示平淡无奇,扎实不是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和训练。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要充分应用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扎扎实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让课堂融入我们的智慧和思考,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如1、重难点处理速度较快,后进生没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照顾后进生。2、有一名学生的发言不够准确,我没有及时指正出来。3、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小环节没有完成,学生们也失去了一个自我小结、交流的机会,这也算是一个遗憾吧。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殊性和规律性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学生的良好思维能力是他们获取新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发展智力的核心。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学习数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国内外一系列研究表明:在学生学习数学的一切能力之中,思维能力居于核心地位。所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思维数学思维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重要前提条件。真正做到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新课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纬一体的课程目标,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分析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那么,教师怎样通过明理启发、诱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此谈谈一些教学体会。 一、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维。 大教育家赞科夫说:“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大家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都是站在自身的立场上来阐明思维与兴趣的重要性,这是把思维与兴趣分开来看。如果把思维和兴趣这两者结合起来,将会达到更加完美的效果。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一个数学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积极地进行教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从心理学角度看,如何抓住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有利于发现新事物和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积极探索创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营养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有效的,它能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兴趣,调动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呢? 1、利用演示、操作。演示可把图由静变动,能更好吸引学生的注意,起到直观的效果;操作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恰当运用直观操作,师生互动,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又增强了思维能力。 2、保护好小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好奇心是对所发生的新异事物感到惊奇,引发疑问,进行探究的心理倾问,它也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点燃思维的火花。 3、克服以教师思维代替学生思维、教师讲、问牵着学生听、答的教学现象。要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维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在活动探究中发挥创造性,进行自主的建构。 4、考虑到学生现有心理水平,按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原理,为学生创造一定问题情境,是引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外部环境因素。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使他们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在教学时通过谈话、设问、提问、实

低年级学生说话能力培养教学反思

低年级学生说话能力培养教学反思 低年级学生说话能力培养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低年级学生要求在说好一句话的基础上,能用完整连贯的话口述一件简单的事。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经过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这就要求对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培养。 首先,教材内容与课外内容的结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说话训练,内容必须接近儿童生活,富有儿童情趣,让学生喜欢听,听后有话想说,这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说话能力的前提。因此可考虑在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必要的课外内容,也就是引导学生由说说教材内容到说说课外内容,说说生活内容。 1、利用教材内容进行说话训练。 教材的寓言、童话,一些故事性、情节性较强的记叙文,或一些能唤起想象描述的诗歌,都可以作为说话训练的内容。选择故事作为说话训练内容,不能单纯地适应学生的口味,追求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听听而已。应该注意故事内容应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启迪和教育性,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或对其今后的学习,生活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教学《人有两件宝》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小猴自修喷水池》的故事,小猴子修喷水池修了三次,第一次光画图,第二次

光动手,结果没修成。第三次先设计好了才动手修,结果修了一个漂亮的喷水池。听了故事之后学生通过说故事、评故事,更好地理解了课文,明白了“用手不用脑啥也办不到,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的道理,达到了预期效果。 2、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说话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联系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往往能使课堂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着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师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范例,他在上《狐假虎威》一课时,有个教学片断是这样的。 师:请大家看看“管理”这个词在哪句话里? 生:(读)“老天爷派我来管理你们……” 师:咱们班王明同学是干什么的,知道吗? 生:王明是我们班的.图书管理员,是管理图书的。 师:你们的家长是干什么的?(学生纷纷举手其中一个说她妈妈是会计) 师:你妈妈当会计是管理什么,知道吗?说说。 生:我妈妈在杂货品公司当会计,她是管理…… 师:有知道的吗?――我告诉大家是管理财务的。(板书:财务)(又有一生说他爷爷是交警) 师:交警是干什么的,知道吗? 生:管理交通。 师:能不能根据你的家长的工作情况,用上“管理”这个词说一句话。

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阅读能力反思

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阅读能力反思 贾海英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 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 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 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 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 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 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 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 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 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 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第五册《晨读》中有一句“现在,他们已经懂 得珍惜时间,用功读书。”句子的意思学生不难理解,重点词“珍惜”让学生 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让学生比较“珍惜”和“爱惜”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回答, 再让学生比较“珍惜”和“爱惜”“珍重”有什么异同,然后让学生用“珍惜”一词口头造句。有的说:“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有的说:“我 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好本领,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通过说话,既加深了词语的理解,又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为了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 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如《精彩的马戏》最后一句:“马戏团的叔叔阿 姨们真有办法,能让动物听从人的指挥。”教师启发学生:“如果你们看了这 精彩的马戏,会怎么想,谁能说一说呢?”有的说:“啊!这么精彩的马戏, 多好看呀!叔叔阿姨们能把动物训练得这么听话,表演出这么精彩的绝技,真 不简单!”……这就大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二、培养阅读能力要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 小学语文教学往往只相信学生。以为学生什么都不懂,课文的理解全 靠教师的讲解。甚至学生已弄懂了的,也是一句一句地讲。这样学生的学习兴 趣就不浓了,抑制了学生积极性,学生只是听,被动地接受,阅读能力怎么能 得到培养呢?其实有的课文,或者有的段、句读读就懂了,不需要教师多讲。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形容海水种种色彩的:“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 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地交错着,五光十色,异常美丽。”形容珊瑚的:“有的象绽开的花朵,有的象美丽的鹿角。海参……大龙虾……”学生一 读就懂了而且读得有声有色,津津有味。比教师一味的分析讲解,实际效果要 好得多。 学生阅读能力能反映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如果课文中的词语、句

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反思的能力

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反思的能力 发表时间:2013-12-12T15:31:04.123Z 来源:《教育研究教研版》2013年11月供稿作者:王俊香[导读] 通过这种反思,学生不仅理解和领悟了学习思考方式,而且找到了“工程应用题”的基本解题方法。王俊香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训练的重要科目,培养学生善于反思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反思,完善认知,学会数学地思考,才会不断地进步。在反思过程中使小学生逐渐成为自律学习者,增强小学生的责任心,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从而习得积极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意义有明确的认识,懂得学习的重要性,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习中能够不断地体验到取得进步的愉悦心情,使得他们更加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更加自信。在数学活动中怎样培养学生善于反思的能力呢? 1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给学生留有反思的空间 “凡事预则立”,在课的开始时,要求学生温故而知新,引导学生反思旧知与新知的联系;新知学习过程中,通过组织小组交流活动,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他人比较,互相取长补短,并不断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促使学生建构新知。例如,在学习新的知识中,我们提出的问题有模棱两可的回答的时候,就会出现一方同学坚持自己的意见,另一方同学也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时就可以组织学生互相辩论,在争论中,学生各抒己见,据理力争,这时,思维暂时混乱或受阻的学生吸取、借鉴同伴的意见,矛盾最终得到揭示,明辩了是非,思维也被激活而畅通了。采用集体讨论,互相质疑,互相补充,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促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进行反思,让他们获得创造性的认识和沟通,完善认知结构。活动结束时,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学习过程、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回顾和思考;留作业时,又适度拓展学习内容,以强化学生反思……总之,在数学课活动中,教师在教学中务必指导学生善于在学习过程中抓住一切有利时机进行学习反思。 2 在数学问题中激发学生反思的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在课堂里老师要发扬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以学习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加活动,勇于发表自己的学习见解,敢于畅所欲言和“标新立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指导学生既要认真听取同学们发言,又要认真进行学习反思,想一想与同学们相比,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确?是不是最佳见解?这种反思,不仅能有效地开拓思路、发展思维,而且可以强化学习监控、提高调控能力。例如学习“工程应用题”时,出示例题后,让学生尝试解答之后,相互交流,对这道工程应用题学生用了画图法等多种方法进行了计算,面对多种存在自己不同的解法,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尽管大家的思维角度不同,但基本的想法是相同的,想一想,这一基本的想是什么?”“在上面的计算方法,你将选用哪一种方法进行计算呢?说说你的理由。”通过这种反思,学生不仅理解和领悟了学习思考方式,而且找到了“工程应用题”的基本解题方法。 3 引导学生坚持写数学日记培养反思能力数学日记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对每天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清楚等都可以。通过这样的记录,有利于学生温故而知新,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促进学生对知识结构的系统化,重新对原有知识进行改造,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吸收。数学日记无疑是在今日提倡教师反思性教学和学生反思性学习的良好载体之一。数学日记不仅可以写对知识的理解,自己的思维方式,对自己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像和自己谈心一样写出自己的情感态度、困难之处或感兴趣之处,还可以反思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自己学习的收获与不足等等,同时是学生自我检查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例如,蓉蓉在学习“小数加法和减法时” 这样写道: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加法和减法”,在“练一练”中,我将“13.8-8.3”的差误写为“55”。显然,漏了小数点。究其原因,除了粗心大意外,主要是因为对小数加、减的运算法则没有完全掌握。于是,我把教学内容重新复习了一遍,进一步明确了以下几点:①小数加、减和整数加、减法一样,都需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减;②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因为,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短短的几句话,却道出了一位小学生对学习小数加、减法的感悟。这就是学生在书写数学日记时,把自己感触最深的解题错误摘录在日记里,对错题进行反思。内容包括: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如何订正?还有别的方法吗?让学生反思自我思维症结、认知缺陷,写出自己思路被卡情况及原因,以防再错,从而养成善于对“错题”、“不会错”反思的良好习惯。 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县捷地镇回族小学

数学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行动研究法,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益,而且将发展教师与发展学生相统一。同时,为以后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基本的科研方法。 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或教学结束之后,对自己教学得失可以进行总结反思,这种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从教学参与者看,可以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得失。主要涉及到的是教学方法的反思,如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概念、原理等)是否采用了相应的方法,以及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的适合性,可以反思学生的学习行为得失,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从教学进行的步骤看,可以反思教学的导入,教学各环节的衔接;从教学内容看,可以反思教学目标设置的合适性,教材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单元教学内容在学科体系中的位置等。 说课是对备课的口头说明,但它不同于备课,说课讲备课的过程及其理由,而备课主要是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说课教学反思方面具体体现在:教师在备完课乃至讲完课之后,对自己处理教材内容的方式与理由做出说明,讲出这些过程,就是讲出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而这种策略的说明,也正是教师对自己处理教材方式方法的反思。事实上,说课总是讲给同行听的,同行听后要提出建议与评比,这是一个很好且有效的教学反思途径。并能形成反思群体,共同提高。 听课决不是简单地评价别人之优劣,不是关注讲课者将要讲什么,而是思考自己如何处理好同样的内容,然后将讲课者处理问题的方式与自己的预想处理方式相对照,以发现其中的出入。教师讲课时并不总是能注意到自己教学上的得失,但若课后观看

自己的教学录像,特别是与同行、专家教师一起,边看边评,则更能看出自己在教学中的长短。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所以潜心于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教师,往往会向学生征询对自己教学的反馈意见,层次好、中、差的学生会有他们不同的看法,学生的某些想法也许教师没想到。通过对他们意见的征询,结合自己的思考,教师可以对自己的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这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的渠道。 规范化的教学应在单元教学结束时,通过多种方式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检查。检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从而提出自己改进的建议,不论检查什么内容,都包含着对自己教学的反思。这种反思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学生学习中的得失表现,造成得失的原因,大部分学生在内容掌握上存在的一致性倾向,自己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一个教师在自己漫长的教学生涯中,谁没有教得得心应手的时候?谁没有发现“新大陆”的时候?谁没有精雕细刻的得意之作?谁没有激情澎湃的创新灵感?但是这些别人无法领略的“得意之作”、“成功之法”,不及时的总结和积累,得不到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终归会“事过境迁”而“烟消云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勤于积累,善于思考,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

数学教学中提高思维能力的措施 清水县白沙乡中心小学王兴国 摘要:在近几年的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重要。当前的数学“素质教育”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灵活的思维素质,这就要求对学生加强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使他们的数学思维具有活跃性、逻辑性、多向性、形象性。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是构成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因素之一。帮助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分析和判断面临的问题至关重要。其重点应当是正确判断,准确推理。 关键词: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优化比较,引导思维认识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矗”,正确思维的主要方法是比较,在教学中,引导运用这一方法,就能使一些表面实异的概念或研究对象条分缕析,思维和认识必然清晰有序。 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既有智慧的火花,也有错误的泥沙,教师应当随时捕捉这一信息,巧妙地引导学生的认识,加以对比,在教师的引导比较中,让学生从表面上的“同”或“错”中悟出实质的“异”或“对”来。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学生学会了解辩证思维的方法-----比较。 二、设立机会,发展思维 数学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之外,还应当让学生明白,

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其主要措施应当是:首先思考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在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大胆的探索,在不断的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认识知识结构,其次教师要努力引导创设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思维度,让学生积极思索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 比如:画圆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怎样才能画出一个既规则又美观的圆呢?你们可以想一想,说一说。有些学生不一会就概括出画圆的方法。我按照学生总结出的画圆的方法在黑板上迅速画出一个标准的圆。这时,学生个个兴高采烈,跃跃欲试。我见时机成熟,急忙请学生再一次画圆。通过我的巡视和学生的互相检查,第二次画圆没有一个学生出错。然后我又不失时机的让学生归纳总结画圆的方法,把刚才的思路进行了梳理,又在交流中内化知识和获得方法。光讲不行,还要让学生有实践纠正的机会,于是我又给了学生再一次画圆的机会,这样一来,不明白的也充分理解了方法,而且印象特别深刻。只有这样,在理角画圆的方法的同时,感受到图形的形成过程大大地开启学生的智慧,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逐步迈入知识的殿堂。 三、教师出错、学生质疑,引导创新思维的发展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板书时也可以故意出现错误,利用这一资源,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 如:在探究乘法分配律时,学生顺利完成了基础练习,接下来我随手出了一道练习(660+60)÷6,目的是想说明并不是所有的题目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0篇简短

教学反思 一、角的度量 1.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二、轴对称 本节微课的设计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内容设计科学合理,能够采用技术手段达到图形的变化和演示到位,教学重难点突出,使学生学习起来很轻松,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本节微课注重联系生活,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微课制作的目的是让学生观看的,所以在设计时采用背景音乐,目的是给观者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这一做法还是有必要的。但老师的语言表达上过于严肃,少了一点童趣,如果讲解声音再亲和一点,个性一点效果会更好。 微课设计缺乏大胆创意,要勇于做出自己独一无二的东西。 三、8、9的分与合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分与合的意义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教学2到5的分与合时,我一直认为有序地说出一个数的分与合才是最重要的,也只有有序才能做到不遗漏,况且有序也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数学思维方式。因此,我在教学时,重点强调有序的操作,引发有序思维。而在教学6和7的分与合是出现了虚线框,要求学生用联想的方式得到 6 7的另外的分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在教学8 9的分与合时已没有了虚线框, 数的分与合教学,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实际大小,数与数的之间的关系,渗透加、减法的意义以及掌握10以内的加、减的基本计算方法,都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实践探索与合作交流由学生自己完整的说出:8 9能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成8 9两句话是本课的重点,有序的掌握“8 9的分与合”是本课的难点。多媒体动画分苹果的设计,突破了这一难点。 根据内容安排,孩子们的年龄特点等原因,我在本课一开始就安排了“开火车”的游戏,通过游戏学生对猜谜的奥秘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从而对新知识的学习热情空前的高涨。接着是在把授课的内容讲完之后加了一个“点子数”的练习和一个“抢答题”的游戏,把所学的内容加深巩固了一遍。然而,他们毕竟只是 小孩子,到下半节课的时候,注意力就不那么集中了,如何让学生“跟着老师走”?

数学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反思2 统计与可能性的教学,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并学习有关的统计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进行过简单的统计和已经初步认识某些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的基础上安排的。李老师给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按照“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小组活动,大胆猜测——及时交流,进行验证——想想做做,丰富体验”这4个环节进行设计的。通过实际教学,李老师觉得通过大量的小组游戏实际操作进行数学知识的传授,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加深了学生的思考,突破了学生思维和经验的障碍,而且为学生创造了自主探究的机会,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合作交流的能力,使课堂充满了活力。 首先李老师让学生初步体会了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并能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其次,李老师通过让学生摸球的实验,引导学生先估计、再实验、再统计分析数据,从实验中发现摸到两种球的次数是不一样多的,而是白球多,黑球少,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与箱子中的球的多少有关系的。并且在此过程中,学生用多方法来方法收集、记录数据。并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的能力,在分析思考的过程中理解题的意义,从而更好的解决问题。 在这个环节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①摸球后的让学 生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从中找出规律来,教师的教育机智还不够成熟,对于后两组同学摸到的黑球比白球多的情况,只是用运气好来说一下是不够的,应当让学生知道这是事件的偶然性,随着摸球次数的增多,这种情况就不会发生了!②小组分工虽然很明确,但大多是老师预先设计好的,可以由学生自主商量分工,更多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并且也能使他们体会分工的好处,加强合作的意识。指导上还不够细致。③课堂上应变能力不足,对于“预设”的内容比较熟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殊性和规律性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 学生的良好思维能力是他们获取新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发展智力的核心。新课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分析解决问题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数学思维与数学思维能力的含义 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 数学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 2.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 3.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4.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新课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标关注的是数学课程目标,它包括:数学素养、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培养小学生的反思能力-模板

培养小学生的反思能力 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不是靠教师将知识讲清楚、讲明白,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对自己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从而“消化知识”。教师不能只以“学会知识”作为学习目的,只关注学生眼前成绩;而应以“学会学习”为目的,既关注学生的眼前成绩又关注学生自身未来的发展。反思性学习以追习反思的成就感为动力。学习中学生之所以要反思,主要是为了改进学习方式,这实质是向更合理的学习实践努力。我们研究反思性学习方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们通常假定,反思在本质上是学生学习与学校教育的好的和合理的方面,而学生越能反思,在某种意义上越是好的学生。”“当学生努力追求合理性,并确证观念与行动, 以形成对现象的新的理解和欣赏时,就要激励学生反思性体验性学习。”“反思性”学习就是以“学会学习”为目的。它要生通过反思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解释,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沟通知识间的相互,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并进而产生新的发现。通过反思学习,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作为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教师,更应该培养学生“反思性”、“体验性”学习方式。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呢?我觉得应做到以下几点: 1、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培养学生反思意识。 在学习中,教师让学生明确没有反思便没有自我纠偏的道理,明确反思不仅能及时纠正错误,还能优化已有认识,提高自身水平。培养学生反思学习习惯化,必须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根据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强,竞争意识浓,本课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实验: 图文结合,激趣唤起 要想培养学生的反思智慧,明确反思的内容是实践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反思的内容直接影响到反思的质量。但我们实施的对象是低年级儿童,如果用成人化的语言表述,用成人化的方式呈现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达不到反思的目的。例如,最初我让学生反思自己课上采用的主要“学习方式”是什么时,学生不理解什么是“学习方式”,经过老师的讲解学生仍不能完全理解:再如,我请学生反思“信息来源的渠道”,而什么是信息、什么是渠道,孩子理解起来也十分困难。 怎样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选择低年级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

初中生数学反思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初中生数学反思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提出是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需要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数学认知结构水平、自身心理特征的限制,在数学学习中很多人表现出对基础知识不求甚解,对基础训练不感兴趣,热衷于大量做题,不善于(有的是不愿意)对自己的思路进行检验,不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不会分析、评价和判断自己思考方法的优劣,也不善于找出和纠正自己的错误。总的来说,学生对学习的认识也只浮在表面,认为只要完成了学习任务,就达到了学习的要求。很少有学生以“学会学习”为目的,积极地去回顾学习过程,检查学习策略,检验学习结果等来反省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虽然部分学生作了反思,但仅仅是对学习的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没有深究学习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等。 (二)课题的提出顺应教师成长的需要 教育改革中,教师是关键,学生是主体。研究表明,教师能力的提高和学生能力的提高,都是在实践的探究中逐步确立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大多采用传统的“讲练结合”与“精讲少练”方法,以传授正确的知识为主,对知识的理解力求一步到位,很少暴露自己的思考过程,更少暴露通过反思错误想法从中调整思路,最终解决这个问题的思维过程。这样的教学中,师生的交流很少,教师不示范反思的方法、技巧,学生没有反思的机会和时间,也无法模仿学习反思,造成学生反思性情景知识的缺失。教师在帮助学生培养反思习惯,指导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帮助提高反思效果等等方面,其实也是教师的一个自我教学反思过程。通过学习与反思,可以帮助我们清除教学中的陈旧,也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生涯中自我的潜力,作为数学教师无论我们是年轻还是年长,和学生一起反思,才能和学生一同成长。所以,课题的提出顺应教师成长的需要。 (三)课程标准为学生反思行为的培养提供了政策依据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殊性和规律性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 数学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②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③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④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学生的良好思维能力是他们获取新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发展智力的核心。新课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分析解决问题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学生数学思维受阻的原因 根据我们课题组的研究以及参考有关资料,分析学生思维受阻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教法差异造成衔接不当。 众所周知,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知识水平的特点,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培养,但在各年级段的教学中教者仍然存在着各自为政、各扫门前雪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教材因素导致数学知识点脱节。据调查,38.5%的教师只对本年级段的教材深入钻研,38.5%的教师对上、下年级 段的教材所要教的内容了解,15.4%的教师对小学阶段各个年级段的知识点了解。 ②教学方法的差异。有48.07%的学生认为数学课大部分由老师讲解,小部分由 学生练习,认为重视学生讨论与合作的仅占9.2%。这表明学生讨论与合作的这 一学习方法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没有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③节奏变化。就一节课的知识容量而言,低年级远比不上中、高年级,因而在讲解中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