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教案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探究活动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讨论能够证明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答案:(1)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轮廓剪下来的地图可以拼合在一起。说明两块大陆原来是连在一起的。

(2)南美洲与非洲同时代的古老地层竟然恰好能连接在一起,说明两块大陆原来是一块整体。

(3)南美洲与非洲大陆的大西洋两岸生活着同种的海牛和鸵鸟,而海牛和鸵鸟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说明两块大陆原来是一块整体。

过渡: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但是却没有回答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后来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的动力来自地球内部,20世纪60年代,地质学家在研究大陆漂移、海底扩张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

探究活动三板块的运动

1.如图一,用手挤压书本,观察书本发生了什么变化?据此推测喜马拉雅山脉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书本的中部隆起。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使地表不断隆起抬升形成山脉。

2.如图二,用手向两侧撕拉纸张,观察纸张发生了什么变化?观察图三,板块张裂运动,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

答案:纸张被撕破断开。板块张裂运动,地表会形成裂谷或海洋。

3.据教材第42页图2.23讨论两大火山地震带所处的板块位置。

答案: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位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位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

读漫画《原来我们曾是一家人啊!》,回答2~4题:

2.漫画反映的是(B)

A.盖天说

B.大陆漂移说

C.浑天说

D.日心说

3.提出大陆漂移说的科学家是德国的(A)

A.魏格纳

B.哥伦布

C.哥白尼

D.麦哲伦

4.可以证明图示两大洲曾是一家人的证据包括(D)

①古生物化石②现代自然带的分布③地层构造④地形地貌的相似性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5.强强在课堂上当了一回地理学家,他正在讲的内容是(B)

A.气候分布

B.板块构造

C.海陆分布

D.地图绘制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陆地和海洋》知识点归纳教学设计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七年级上册《陆地和海洋》知识点归纳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Summarizing the knowledge points of "land and ocean" in the seventh grade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七年级上册《陆地和海洋》知识点归纳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一.地球?水球? 1.海陆分布的比例: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仅占29%,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2.海陆分布的特征,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陆地占48%,海洋占52%),海洋多分布在南半球(陆地占10%,海洋占90%),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东半球,海洋多分布在西半球,总体说,陆地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多分布在南半球,无论地球怎样分,分成两个相等的半球,而水半球总是大于陆半球。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其中有六个大块和无数小块陆地,面积较大的是大陆,面积较小的是岛屿,合起来叫大洲,伸进海洋的突出部分叫半岛,海阳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2.被赤道穿过的大陆:非洲大陆,南美洲大陆。 3.按面积排列七大洲的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其中面积最大的是亚洲,面积最小的是大洋洲,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 4.各大洲分界线: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地中海;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沟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印度洋和大西洋;欧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丹麦海峡,沟通了大西洋和北冰洋;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沟通了北冰洋和太平洋;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德雷克海峡,沟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欧洲和非洲的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沟通了大西洋和地中海;亚洲与大洋洲的分界线:马六甲海峡,沟通了印度洋和太平洋。 5.①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海峡是沟通两大洋的狭小水道。 ②四大洋按面积大小排列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③南极洲是最南端多的大洲,最北端是北冰洋(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 ④太平洋被亚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环绕。 ⑤南极洲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包围。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学习和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了解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说明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教材的组图和资料补充,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 究思路和方法。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课堂活动,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得到一次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障碍与生成关注 学生对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的理解不深,感性认识不多,教者应通过引导或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三、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 (一)、创设场景引出问题 用南通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 (从当地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到好奇,也为今后学习平原的形成和乡土地理埋下伏笔。学生通过思考产生疑问,进而引出“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话题。这就形成了教学的问题场。) (二)、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1、“沧海桑田”原为什么意思? 原意为海陆的变更,后人用此成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2、学生活动1:看教材图2.10——图2.12 分别反映了哪些地理现象? 从阅读材料和图2.18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应在教学中给予充重视。 (图表及文字材料是教学资源,也是教学媒体。利用好这些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这是教学情景场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合作学习加深理解 地球上的海陆轮廓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活动2:参考教材和课外知识分小组讨论,找出(1)科学依据(2)科学理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了解海陆变迁的发现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认识科学成果的形成是科学家们不断进行科学探究的结果,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与答案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陆地和海洋与答案 1、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占__71%__,而陆地面积仅占__29%__。地球表面积有5.1亿平方千米。 2、宇航员从太空看到的地球表面,大部分是_蓝_色的,因此地球被称为“__水球__”。 3、南、北半球相比陆地面积大的是北半球。得出世界陆地主要集中在_北_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__海洋__。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陆地。 4、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六个大块和无数小块,其中面积广大的陆地叫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称大洲。全世界共有七个大洲,它们是__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南极洲。 5、主要分布在东半球的大洲有亚洲、欧洲、非洲、__大洋__洲、__南极洲__洲的大部分。主要分布在西半球的大洲有__北美洲___洲、___南美___洲。赤道穿过的大陆有__非洲__大陆、__南美洲___大陆。太平洋沿岸的大洲有__大洋__洲、__亚__洲、__北美___洲、__南美__洲、__南极__洲,北冰洋沿岸有__亚___洲__北美___洲__

欧洲__洲。 6、按面积大小写出七大洲的名称___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7、我国所在的大洲是__亚洲___、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是一个整体称亚欧大陆。它是地球上最大的一块陆地,占陆地总面积的34% 以上。 8、面积最大的洲是亚洲;面积最小的洲是大洋洲;面积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 9、亚洲与欧洲的分界限为__乌拉尔__山脉__乌拉尔__河__大高加索__山脉___土耳其__海峡。 北美洲和南美洲的界限是__巴拿马运河_运河,由此可以得出不同的大洲之间一般以_山脉__、__河流__为分界限。亚洲和北美洲以白令海峡为界;南美洲和南极洲以德雷克海峡为界; 10、纬度最高的大洲是南极洲。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南极洲。跨经度最多的大洋是北冰洋。

无锡市初中地理 陆地和海洋(及答案)

一、陆地和海洋选择题 1.(贵港)下列地理事物因板块相互碰撞、挤压而形成的是() A. 东非大裂谷 B. 红海 C. 海沟 D. 大西洋【答案】C 【解析】【分析】东非大裂谷是大陆板块发生断裂形成的;红海是大陆板块发生断裂形成裂谷,裂谷持续扩大,海水涌入形成的;海沟是板块相互碰撞挤压,边缘古老的洋底俯冲到相邻的大陆板块之下形成;大西洋是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张裂形成,受板块的拉伸作用,目前面积不断扩大。 2.读图“世界海陆分布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大洋洲的面积最大 B. 北冰洋是世界最大的大洋 C. 亚欧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 D. 赤道穿过非洲中部 【答案】 D 【解析】【分析】由图中海陆分布图可以看出,大洋洲的面积是最小的,亚洲面积最大;北冰洋是世界最小的大洋,最大的海洋是太平洋;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赤道穿过非洲中部。 故答案为:D 【点评】七大洲按面积从达到小的排列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四大洋面积按从大到小的排列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 2019年4月1 8 日1 3时01分在我国台湾省花莲县海域(北纬24.02度.东经121.65度)发生6.7级地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此次地震是因为下列哪两个板块的挤压碰撞产生的() A.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B.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C. 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 D. 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 (2)地震来临时,教室里的学生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A. 一直躲在教室里,等待救护人员救援 B. 立即从窗户处外跳逃生 C. 各自立刻跑向室外 D. 护头下蹲并躲在桌子旁边,震动暂停后快速撤离 【答案】(1)A (2)D 【解析】【分析】(1)我国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台湾省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多火山,地震;A符合题意。 (2)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特别是21世纪以来,全球多地已经进入地震活跃期,所以平时要掌握必要的防震知识。地震来时,千万不要惊慌,身处高楼层时,乘电梯或走楼梯危险性都较大,阳台等处也不安全. 若是在高楼层的教室上课,要就近躲在课桌旁边,或小开间的墙角处,半蹲,并用书包等护住头部;切不可因为恐惧从窗户跳下.若是在高楼层的家中,则要迅速撤离到空间较小或有三角支撑的洗漱间,可用枕头保护头部,震动结束后快速跑到室外空旷处。若是在低楼层教室或是平房中,可以迅速跑到开阔的地方,远离建筑物和危险品。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A;(2)D; 【点评】(1)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该学说认为全球地壳可以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其中要特别注意印度洋板块包括了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大陆、新西兰及大部分的印度洋。在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在不断的运动当中,相互挤压形成高大山系,相互分离形成裂谷和海洋。 (2)在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板块内部比较稳定。世界上主要有两大火山地震带,一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二是喜马拉雅山-地中海火山地震带。 (3)地震逃生法则: 1.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 2.摇晃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 3.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 4.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5.户外的场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 6.在百货公司、剧场时依工作人员的指示行动 4.2019年4月19日,台湾花莲县海域发生6.7级地震,造成不少人员伤亡和部分基础

七年级地理上册 海陆变迁教案1 湘教版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分为2课时完成。第1课时学习地表形态变化和大陆漂移假说,第2课时学习板块构造学说和火山与地震。板块构造学说、六大板块示意图、海洋的生成和发展过程及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等,都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学中关于海洋的生成和发展过程用动画展示可以使同学们从直观上了解其过程,有利于对抽象知识的理解。通过观察世界火山和地震的分布图来了解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分布带,使学生们认识到火山和地震带来的种种灾难,并掌握相关的应急措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了解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用实例加以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变化。 3.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示意图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 2.通过学习海陆变迁等实例,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2.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永无止境。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2.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规律。 (二)教学难点 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媒体呈现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 ●教学媒体 多媒体电脑、自制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海陆的变迁》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3)、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

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 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 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四、教法选用、学法指导 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等。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自主读图探究和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出示图瓦卢举国迁移的新闻资料。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导 入新课。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测试题(含答案)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所示大洲处于同一个大陆的是 A.亚洲、北美洲B.亚洲、欧洲C.北美洲、大洋洲D.欧洲、大洋洲2.图中所示大洲不与北冰洋相临的是 A.亚洲B.北美洲C.欧洲D.大洋洲 3.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是 A.乌拉尔山B.白令海峡C.台湾海峡D.巴拿马运河4.我国位于两大火山地震带上,每年5月12日为我国的“防灾减灾日”,我们学校所在的社区也有相关防灾专题板报,如在楼房里遇到地震,应该如何避震 A.跳楼 B.躲在窗下 C.乘电梯下楼 D.就近躲在床下、桌下5.大地震停了下来,你在家里侥幸躲过一关,接着,你将如何做?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关闭水电及煤气开关 B.及时抢救在碎物底下的人员 C.及时离开房屋,到开阔地带 D.打开电灯,或用打火机照明,查看损害情况 6.下图为巴拿马运河,则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A为北美洲 B.B为非洲 C.C为大西洋 D.D为太平洋 7.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和大洋是() A.亚洲、大洋洲 B.亚洲、太平洋 C.亚洲、大西洋 D.亚洲、太平洋 8.关于地表海陆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A.西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于东半球的陆地面积

B.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C.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于南半球的陆地面积 D.无论哪个半球,海洋面积都大于陆地面积 9.每年的9月1日是日本全国的防灾日,中小学生要进行防震演习。我国也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我们也应掌握一些防震知识,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应迅速撤到空旷地 B.当来不及离开房屋时应两手抱头躲到墙角 C.就坐在教室内做作业,毫不惊慌 D.如果被埋在废墟中不能自行脱险时,要高声呼救,直到有人发现为止;同时要挪开脸、胸前的杂物,清除口鼻的灰土,保持呼吸通畅。 10.科学的避震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人员伤亡。以下避震方法中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A.如果在室内(楼房),可选择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小跨度卫生间、厨房等处躲藏B.如果在室外,要躲在高大建筑附近或高架桥下 C.在教室里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蹲在各自的课桌下,地震一停,迅速有序撤离D.无论在何处躲避,都要尽量用棉被、枕头、书包或其他软物体保护头部 11.下列海陆变迁的例证,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产生的是( ) A.马尔代夫群岛将会消失B.喜马拉雅山脉发现鱼龙化石 C.荷兰围海造田,日本填海造陆D.黄河三角洲的面积不断扩大 12.世界最大的大陆是() A.非洲人陆B.亚欧人陆C.南极人陆D.澳人利亚大陆13.下列属于亚洲与欧洲地理分界线的事物是() A.直布罗陀海峡B.巴拿马运河C.乌拉尔山D.苏伊士运河14.以下选项,哪一项不是地球的公转运动产生的() A.季节变化B.昼夜交替 C.两极地区极昼极夜的变化D.昼夜长短变化 日本和厄瓜多尔都是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读日本和厄瓜多尔位置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最新初中地理陆地和海洋精选含答案

一、陆地和海洋选择题 1.下图示意“世界海陆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对图中④表示的大洲描述正确的是() A. 平均海拔最低 B. 最湿润的大洲 C. 平均海拔最高 D. “热带大陆”之称 (2)图中A表示的大洋是() A. 太平洋 B. 大西洋 C. 印度洋 D. 北冰洋【答案】(1)D (2)A 【解析】【分析】(1)南美洲是世界上最湿润的大洲;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平均海拔最高是南极洲,非洲3/4的面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绝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气候普遍暖热,因而被称为“热带大陆”,故选择答案D。(2)图中A是太平洋,它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洋。 故答案为:(1)D;(2)A。 【点评】(1)地球表面是由陆地和海洋构成,陆地占29%、海洋占71%,即七分海洋,三分陆地。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但南极周围却是南极大陆。 (2)世界上共有7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共有4大洋,按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 2019年4月10日21时,美国、中国、智利、比利时、丹麦和日本等国同时发布人类首张黑洞照片。据图2EHT (事件视界望远镜)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黑洞照片分别以英语、汉语、西班牙语、丹麦语和日语发布,其中在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分别是() A. 西班牙语、日语 B. 英语、汉语 C. 英语、西班牙语 D. 汉语、

英语 (2)黑洞照片是由分布在全球的八座射电望远镜虚拟出一个地球大小的“事件视界望远镜”捕获的。对图中望远镜的位置,描述错误的是() A. aef 所处位置地壳不稳定 B. b位于欧洲大陆上 C. c所处的纬度位置最高 D. d位于大西洋中的岛屿上 【答案】(1)B (2)D 【解析】【分析】(1)在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英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选项B正确。(2)根据图中的海陆轮廓线形状可以判断,aef 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所处位置地壳不稳定选项A正确。b位于伊比利亚半岛上,属于欧洲的大陆部分,选项B正确。c所处的位置是南极点,在图中所有望远镜中,纬度位置最高,选项C正确。d 位于太平洋中的岛屿上,而不是大西洋,选项D描述错误,符合题意。选D。 【点评】(1)汉语主要分布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新加坡、蒙古、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老挝、朝鲜、韩国、日本、美国西部州和夏威夷州等国家和地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会说汉语的人大约有16亿,居世界人口数量使用语言第一,使用广泛度居世界第二(英语广泛度第一,有5000多万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汉语是联合国承认的官方六大的工作语言之一。 (2)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最深、边缘海和岛屿最多的大洋,它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南北美洲之间。大西洋是地球上第二大洋,位于欧洲、非洲与南、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印度洋是世界的第三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北冰洋是世界最小最浅又最冷的大洋,大致以北极圈为中心,位于地球最北端,被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环抱着。 3.读世界区域图,完成下面小题。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学习本节知识,要求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培养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探究性和悬念性很强的问题,开启学生求知欲望;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地理技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三、设计思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海陆变迁的原因。 板块相对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3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地中海曾经有座美丽的小岛,它有一个神秘而古怪的名字“幽灵岛”,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小岛却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呢? 幽灵岛究竟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今天我们就揭开幽灵岛的 对幽灵岛的名称的由来发表见解。 通过悬念的设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神秘面纱。 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有些地方陆地会变成海洋,

湘教初中地理七上《海陆变迁》教案_1

海陆变迁 课题海陆变迁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1、了解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并能用实例进行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要点,并能体会其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 重点板块及其火山地震的分布难点“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教法及教具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 一、板书课题 海陆的变迁(1)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地表形态变化 1、自主学习:读教材后解释“活动”中的现象,从这些现象中你得 到什么启示? 2、小组交流: 教师精讲点拨地表形态的变化是由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 果。 学习任务(二) 1、自主学习:读图246结合教材33页完成下列任务: (1)“大陆漂移假说”是由德国科学家提出的。“假 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的陆地,被叫做 “”的大洋所包围,后来大陆开始破裂形成现在的样子。 (2)你有什么好的证据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吗? 2、小组交流: 教师精讲点拨教师指导学生找出: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 西海岸的凹进部分相吻合。 教师扩充知识:(1)以上两海岸的古生物具有相似性 (2)以上两海岸的古地层几乎一样 学习任务(三) 1、自主学习:板块构造学说 读图248253,结合教材完成以下任务: (1)六大板块分别 是:、、、、、。 (2)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 地壳比较。 教学内容个案调整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3)“→ ←”表示板块作运动,“← →”表示板块作 运动。 (4)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海洋最初是由于大陆板块发 生的运动形成的。 2、小组交流: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教师精讲点拨教师投影演示板块运动演示动画,以加深印象。 探究结论 学习任务(四)火山与地震 1、自主学习:读图254256,完成36页活动1、2题。 2、小组交流: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教师精讲点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 震。 探究结论 三、课堂小结 四、当堂训练 做地理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用案人完 成)一、地表形态变化 二、大陆漂移假说:泛大陆泛大洋 三、板块构造学说: 1、六大板块 内部 2、运动 交界地带 四、火山与地震 1、分布 2、成因 教学札记

初中地理培优(含解析)之陆地和海洋

一、陆地和海洋选择题 1. 2017年3月我市长岛县北部海域发生多次地震,相关资料如图所示,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图中相关资料可以用来() A.研究长岛地震发生的历史规律与原因 B.估量长岛地震对海洋捕捞业造成的损失 C.揭示长岛地震造成的海平面升降情况 D.明确该段时间长岛地震发生的位置、日期和级别 (2)以下是同学们对这些地震的看法,其中比较合理的是() A.地震是岛屿分布不均引发的 B.地震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有关 C.地震发生的地点分布相对集中 D.地震震级大小与发生的日期有关 【答案】(1)D (2)C 【解析】【分析】(1)图中的数据列举了长岛3月发生地震的日期和级别,可以研究这一段时间内,长岛地震发生的位置、日期和级别。由于时间仅集中在3月内,因此无法研究长岛地震发生的历史规律与原因;地震仅列举了日期和级别,因此无法估量长岛地震造成的捕捞业损失和海平面升降。(2)从资料可以看出,地震集中在长岛附近,地震发生地点分布相对集中。地震发生的原因与地壳活跃程度有关,与岛屿分布无.关,地震震级也与日期无关。长岛位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远离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所以与这两个板块碰撞无关。 【点评】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地壳不稳定。大陆和大陆板块相撞,形成高耸的高山和高原;大陆和大洋板块

相撞,在大陆边缘形成山脉,高原,岛弧,而海陆交界处形成海沟。世界上两大著名火山地震带为: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由于处于板块交界处,地壳相当活跃。 2.读下列四大洲轮廓图,完成下列小题。 (1)关于四大洲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大洲都为发达国家 B.②大洲落后主要在于其资源贫乏 C.③大洲内河航运发达,主要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 D.④大洲地势中部低四周高 (2)四大洲中气候复杂多样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C (2)D 【解析】【分析】(1)读图可得,①是北美洲,②是非洲,③是欧洲,④是亚洲。北美洲的国家多为发达国家,其中墨西哥属于发展中国家;非洲的矿产资源丰富,有富饶大陆之称;欧洲内河水运发达,主要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亚洲的地势特点是中部高,四周低。(2)读图可得,①是北美洲,②是非洲,③是欧洲,④是亚洲,其中北美洲和亚洲被北回归线、北极圈穿过,气候复杂多样。 【点评】(1)欧洲西部虽然较长的河流不多,但河流之间有运河相通,形成了便利的内河航运网,内河航运发达。自然原因:欧洲西部气候类型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年降水量丰富,季节分配均匀;地形以平原为主,使河流流速小,水流平稳有利于通航;本区冬季气温在0℃以上,河流无结冰期,可终年通航。社会经济原因:本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城市众多,人流与物流量大。 (2)由于亚洲南北跨纬度广,东西距离长,地形复杂多样,导致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世界上主要的气候类型有11种,亚洲就有9种,除了热带草原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这两种气候类型外,其他的气候类型都有。北美洲地跨热带、温带、寒带,气候复杂多样,以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为主,北部在北极圈内,为冰雪世界。

《海陆变迁》地理教案

海陆变迁》地理教案 "海陆的变迁" 一节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海陆变迁》地理教案,欢迎参考。 《海陆变迁》地理教案1 知识目标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示意图和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像能力。 2、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情感目标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 教学重点 1、大板块示意图 2、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 3、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 教学难点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975 年,中国地质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竟然发现,今天的喜马拉雅山上竟然发现了古代海洋生物的化石,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对回答不做评价) 一、地表形态的变化 1、对学生回答给与评价 (过渡)海洋不但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以变为海洋 你能举例说明陆地变为海洋的事实吗? 教师举例说明:设问:通过刚才的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过渡)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来源于哪里呢?主要来自于内部的火山、地震 学生看书思考:什么是火山、地震? 教师结合资料说明:火山和地震能在短时间里改变地表形态。并初步让学生树立防震意识。 (过渡)为什么地表形态会发生变化呢?很多科学家对此进行了探讨,先后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二、大陆漂移假说 1、自主学习:读图2-46 结合教材33 页完成下列任务: (1)“大陆漂移假说”是由德国科学家提出的。“假说”认为 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 ”的陆地,被叫做“ ”的大洋所包围,后来大陆开始破裂形成现在的样子。 (2)你有什么好的证据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吗?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你们好!我是考生,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说课题目是《海陆的变迁》,在说课的过程中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和指导。 一、说教材 本课本节教材包括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四部分内容。教材首先运用实例揭示地形的沧桑变化,指出地球表面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接着利用大陆漂移的过程、六大板块示意图及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形象生动地演绎地球的变化。学好这一节课对学生学好整个初中地理具有重大的作用。 二、说学情 我们的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富有个性。虽然初一的学生刚接触地理,地理的基本素养还比较薄弱。但是由于他们渴望学到更多更有趣的地理知识,学习激情也比较高,所以在教学中为学生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材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教材的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理论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发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究精神。 四、说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我把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

2013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测试题

2013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测试题(一) 班级:姓名:学号: 请将选择题答案填入上面答题卡: 一、选择题 1、苏联宇航员加加林说:地球看上去更像个水球,这是因为() A 地球表面71%是海洋 B 天是蓝的 C 海洋占陆地面积的90% D 海洋是蓝的 2、热带面积最广是的() A 非洲B亚洲 C北美洲D 欧洲 3、某人的家乡位于西半球、北半球,以下选项符合要求的是() A 北美洲 B 亚洲 C 南美洲D大洋州 4、大洋的边缘部分是() A海B 半岛 C 岛屿 D海峡 5、四大洋当中完全位与北半球的是() A 北冰洋 B 印度洋 C 太平洋 D 大西洋 6、你认为下列各项不能作为海陆变迁的证据是的() A相互分离的大陆都有人类活动 B 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人类活动遗迹 C 有些大陆的边缘可以较好的吻合 D 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7、你认为下列是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的是() A 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B 潮汐的作用 C 人为因素 D 火山喷发 8、马来西亚是著名的“火山国”,因为() A 位于板块交界地带 B 位于板块内部 C 位于板块较硬的部位 D 位于山区 9、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是什么力量使它隆起()

A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 B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分离 C 印度洋板块自身隆起 D 古地中海抬升 10、几乎全部被海洋覆盖的板块是() A 太平洋板块 B 印度洋板块 C 南极洲板块 D 亚欧板块 11、日本号称“火山地震博物馆”是因为() A 位于板块内部B位于板块交界地带C 位于板块较硬的部位 D 位于山区 12、强强说要去既位于西半球又位于北半球的大陆去旅游,他要去哪里() A 亚洲 B 北美洲 C 南美洲 D 欧洲 13、大名正驾船在亚非分界线上航行,他在哪() A 巴拿马运河 B苏伊士运河 C 白令海峡 D 马六甲海峡 14、相传亚洲的因纽特人跨过了哪里到了北美洲?() A苏伊士运河 B白令海峡 C巴拿马运河 D马六甲海峡 15、假如地中海将在几千万年之后消失,那么将连在一起的大洲是() A 亚洲、非洲 B 欧洲、非洲 C 北美洲、南美洲 D 大洋州、南极洲 16、完全被赤道穿过的大洲是() A 亚洲、欧洲 B 南美洲、非洲 C 欧洲、北美洲 D 亚洲、非洲 17、下列大洲中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都穿过的是() A 亚洲 B 非洲 C 南美洲 D 北美洲 18、关于世界陆地和海洋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A 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B全球海陆分布不均匀 C 东半球海洋面积大于西半球海洋面积 D 南半球陆地面积大于北半球陆地面积 19、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大洲是() A 北冰洋 B 南极洲 C 欧洲 D 南美洲 20、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 A 北冰洋 B 南极洲 C 欧洲 D 南美洲 二、连线题 20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陆地和海洋》知识点归纳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地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地理教案 / 初中地理 / 七年级地理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七年级上册《陆地和海洋》知识点归纳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广阔的见识,可以让学生了理解到做人的道理还有生存的意义,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地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一.地球?水球? 1.海陆分布的比例: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仅占29%,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2.海陆分布的特征,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陆地占48%,海洋占52%),海洋多分布在南半球(陆地占10%,海洋占90%),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东半球,海洋多分布在西半球,总体说,陆地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多分布在南半球,无论地球怎样分,分成两个相等的半球,而水半球总是大于陆半球。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其中有六个大块和无数小块陆地,面积较大的是大陆,面积较小的是岛屿,合起来叫大洲,伸进海洋的突出部分叫半岛,海阳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

窄水道。 2.被赤道穿过的大陆:非洲大陆,南美洲大陆。 3.按面积排列七大洲的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其中面积最大的是亚洲,面积最小的是大洋洲,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 4.各大洲分界线: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地中海;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沟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印度洋和大西洋;欧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丹麦海峡,沟通了大西洋和北冰洋;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沟通了北冰洋和太平洋;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德雷克海峡,沟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欧洲和非洲的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沟通了大西洋和地中海;亚洲与大洋洲的分界线:马六甲海峡,沟通了印度洋和太平洋。 5.①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海峡是沟通两大洋的狭小水道。 ②四大洋按面积大小排列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③南极洲是最南端多的大洲,最北端是北冰洋(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 ④太平洋被亚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环绕。 ⑤南极洲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包围。

初中地理陆地和海洋知识点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⒈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占29%。概括地说,地球上是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海陆分布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 2.无论我们怎样将地球平分为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3.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是太平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大西洋(形状如同“S”)、印度洋、北冰洋(面积最小、跨经度最广、纬度最高、全在东半球)。(面积由大到小排列:太大印北) 5.全球陆地被海洋包围,并分割成大大小小许多块,其中面积广大的叫大陆(共六块大陆:亚欧大陆、南美洲大陆、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南极洲大陆),面积较小的是岛屿。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半岛则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最大的岛屿是北美洲的格陵兰岛,最大的大洲是亚洲,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 6.全球陆地共分为七个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面积由大到小排列: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洲)。面积最大的是亚洲,面积最小的是大洋州;平均海拔最高的是南极洲,平均海拔最低的是欧洲;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全部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非洲,全部位于西半球的是南美洲和北美洲;主要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亚洲、欧洲、非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和欧洲,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是南极洲;被三大洲(亚洲、北美洲、欧洲)包围的大洋是北冰洋,被三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包围的大洲是南极洲;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洲都是南极洲;跨纬度最广的大洲是亚洲;跨东西南北四个半球的大洲是大洋洲和亚洲;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都是北冰洋。 7.大洲的分界:亚欧两洲的分界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里海、土耳其海峡、黑海;亚非两洲的分界是苏伊士运河;南、北美洲的分界是巴拿马运河;亚洲、北美两洲的分界是白令海峡;北美、欧两洲的分界是丹麦海峡;南美、南极两洲的分界是德雷克海峡;欧、非两洲的分界是直布罗陀海峡。 方法清单: 方法一.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位置记忆方法: 1.图示与口诀结合记忆: 站在北京向西看,亚欧两洲连成片。东南方是大洋洲,非洲大陆在西南。 站在北京往东看,南北美洲在彼岸。南极洲位置最特殊,位于地球最南端。 2.构建脑图: 七大洲、四大洋的相互位置关系地图进行空间记忆,按一定的方向或顺序,在大脑中构建空间分布图,如北冰洋周围的三个大洲由亚洲开始按顺时针分布为亚洲、欧洲、北美洲。在以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南极半岛和南美洲隔海峡相望。然后联系世界海陆分布图,从南美洲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是南美洲、大西洋、非洲、印度洋、大洋洲、太平洋。 方法二:在半球图上识别七大洲、四大洋的方法: 1.在东西半球图上判读大洲、大洋 (1)根据陆地面积判读东西半球:东西半球中陆地面积较大的为东半球,陆地面积较小的为西半球。 (2)根据大陆的分布判读大洲:两个大陆手拉手的是南北美洲,北面是北美洲,南面是南美

七年级地理教案海陆变迁_0267文档

2020 七年级地理教案海陆变迁_0267 文档 EDUCATION WORD

七年级地理教案海陆变迁_0267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 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 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题海陆的变迁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能力目标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情感目标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过程环节活动实施能力培养情感培养反思引入通过星海湾新旧图片的对比,探究星海湾的变化培养观察能力激发爱家乡的情感由近及远一、海陆在变迁通过实例研究海陆在变迁培养观察、感知、分析的能力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有感性到理性演示海陆变迁的动态效果,探究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地壳变动海平面升

降人类活动培养归纳和表达能力认识到‘物质是运动的’这一客观规律由现象到本质二、海陆怎样变迁――大陆漂移假说通过拼合游戏,研究怎样寻找大陆相连的证据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研手段激发对科学研究的热情由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由浅入深通过对各种证据的筛选和“大陆漂移假说”的演示,使学生掌握并会运用这一假说解释一些现象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及掌握科学的论证方法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知识迁移、指导实践阅读魏格纳的故事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学生质疑提出不解的疑问发现和提出问题激发兴趣板书第四节海陆变迁海陆在变迁:地表形态变化海陆怎样变迁――大陆漂移假说课堂练习略课后小结略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示意图和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像能力。2、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情感目标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教学重点1、大板块示意图2、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3、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教学难点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媒体呈现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板块构造学说、火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