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牛顿第一定律》第二课时【创新教案】(1)

【新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牛顿第一定律》第二课时【创新教案】(1)
【新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牛顿第一定律》第二课时【创新教案】(1)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1学情、教材分析

https://www.360docs.net/doc/fb15636098.html,/portal/redesign/index/index.jsp?t=2&sdResIdCaseId=ff80808155a63f99015 5aec4069714a7 - ##

七年级下学期学生的思维习惯是: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的理性思维能力较弱,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而惯性的内容本身比较抽象,因此,本节课的教材呈现出了较多的事例,同时结合一系列的演示、分组实验,让学生概括出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无论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都具惯性。惯性现象的解释是惯性知识的延伸,学生虽然了解,也能讲出生活中的一些惯性现象,但都比较抽象,要真正用惯性知识来描述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这样安排能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所这也是本节课要重点突破的一个难点。同时事例中也结合了相当多的交通安全的相关内容,所以也是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和文明出行的最佳时机。

2教学目标

https://www.360docs.net/doc/fb15636098.html,/portal/redesign/index/index.jsp?t=2&sdResIdCaseId=ff80808155a63f99015 5aec4069714a7 - ##

1.知识与技能:能叙述惯性的意义,确认一切物体,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无论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都具有惯性。并能用惯性知识解释有关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与操作、现象描述、总结归纳等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懂得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3教学策略

https://www.360docs.net/doc/fb15636098.html,/portal/redesign/index/index.jsp?t=2&sdResIdCaseId=ff80808155a63f99015 5aec4069714a7 - ##

学习效果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惯性是一个比较重要而难懂的概念。为了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落实新课标精神,本节课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验为支撑:注重创新设计丰富的教学情境;注意发挥学科的特点,以观察和实验为主,设计生动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学习,感受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喜悦,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加师生

互动,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实验并进行交流与合作,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学准备

https://www.360docs.net/doc/fb15636098.html,/portal/redesign/index/index.jsp?t=2&sdResIdCaseId=ff80808155a63f99015 5aec4069714a7 - ##

1.实验仪器:小木条、纸条、盛水的杯子、鸡蛋、硬纸片、蜡烛、火柴、空矿泉水瓶、小车等。

2.自制多媒体课件。

5教学过程

5.1第二学时

5.1.1学时重点

https://www.360docs.net/doc/fb15636098.html,/portal/redesign/index/index.jsp?t=2&sdResIdCaseId=ff80808155a63f99015 5aec4069714a7 - ##

认识惯性,并理解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

5.1.2学时难点

https://www.360docs.net/doc/fb15636098.html,/portal/redesign/index/index.jsp?t=2&sdResIdCaseId=ff80808155a63f99015 5aec4069714a7 - ##

惯性现象的科学解释。

5.1.3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教学设计

https://www.360docs.net/doc/fb15636098.html,/portal/redesign/index/index.jsp?t=2&sdResIdCaseId=ff80808155a63f99015 5aec4069714a7 - ##

(用有趣而贴近生活的情景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学习的兴趣,用连贯的故事情节将本课重点串联起来,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惯性概念的理解。)

五一假期刚过不久,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分享小明同学的假期生活,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牛顿第一定律,所以老师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与运动有关的片断,说起运动,我们知道参照物的选择很重要,所以为了便于进行比较,我们今天会选择同一参照物,也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参照物,你们猜是什么?——地面。

1.场景一:爸爸叫小明回家吃饭,小明说想再玩会儿。

师:小明原先在户外运动,他想继续保持什么状态?

生:运动(打球…)

师:对,我们可称之为原来运动的状态。

那么第二天早晨,

2.场景二:妈妈叫小明起床,小明想再睡会儿。

师:那么此时小明又想保持什么状态?

生:不动(睡觉、躺在床上…)

师:正确,我们可以称之为静止的状态。你们有类似的经历吗?

生:有(哈…)

师:其实一切的物体都有这样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我们称之为惯性,也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主题,即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惯性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初一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采用这种打比方的方法,由学生的体验为切入点,让学生更学易理解和接受惯性这一概念。)

3.场景三:小明的早餐时间,鸡蛋掉进了杯子

老师演示实验

师:请同学们在观察的同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两个物体原来处于什么运动状态?

2)某一个物体由于何种原因运动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3)另一物体由于惯性继续保持原来的状态,于是发生了什么现象?

——说明鸡蛋(固体)具有惯性。

(通过这几个问题,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如何进行观察,有效的实验是需要观察作支撑的,同时也为后面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做好铺垫)

4.场景四:与小狗一起散步

师生共同分析:

此时我们研究的两个物体是:水、小狗

它们原来一起向哪边运动:左?右?

(学生回答有很多,所以再次强调参照物如相对地面静止的我们,统一答案:右。) 哪个物体运动状态突然发生改变:小狗,甩到极限不能再往右了。

另一个物体呢:水,由于惯性继续向右运动,于是就被甩出去了。

——说明水(液体)具有惯性

5.合作时间:

回家路上的小明在想:是不是还有其他物体也是具有惯性呢?到家后的小明找来家里的一些物品进行研究,请你帮助小明一起来完成吧。

用所给实验器材或自选器材完成P108—109的活动1、2、3,或自己设计实验,并尝试解释现象产生的原因?

我的观察记录单:

(对于这一环节,教师要特别重视,因为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分析、想象、设计、创造,这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要给学生充分考虑的时间。)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实验中的现象,看看你们的方案是否可行,现象是否明显?

教师巡视并作实验指导:本实验分析与论证过程,着重在于对现象的描述和分析,再从中发现规律。视情况引导学生讨论。

(教师要完全放手让学生操作,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空间,不做统一指导,只在巡视时给个别小组以提示。这些实验的操作会比较容易,而实验的重点是让学生在相互合作和讨论过程中学生如何是观察,并对组织语言对观察到的现象有条理地的进行描述,达到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进行有效训练的目的。)

评估交流

师:同学们做完实验后,要进行评估,请小组先讨论,再选一个同学说一说实验中出现的错误,是怎么克服的;也可说一说自己的实验在哪个地方设计得比较精彩。

(对于接受能力快的同学来说,交流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于接受能力慢的同学来说,则可借此机会向别人请教,最终获得探究的成功。“交流”它贯穿于整个探究活动中,教学时,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也可全班交流。)

交流结束后,并增加两个生活的例子进行分析:

一则安全带的公益广告

(分析的同时说明有时因为有惯性会给我们带来伤害,所以对于这类的,我们想办法让惯性带来的伤害尽可能降低,同时也进行安全教育。)

喷泉和洒胡椒粉

(其实生活中我们也有很多利用惯性的例子)

总结: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知道一切物体(固体、液体、气体)都具有惯性。

6.场景五:阅读时间

(1)自学课本109页

(2)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并思考惯性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学生会产生错误的结论,此时老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惯性的大小”,惯性大,说明物体保持原来状态的能力强,

我们若想改变起来就相对比较困难,这样学生比较容易得出正确的答案。) (3)师生归纳总结:

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速度无关,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结合限重标志进行相关的安全教育)

7.思考时间: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与联系

(三)检测时间 (课件展示) 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反馈情况。

1、正在行驶的汽车,关闭发动机后汽车还会继续向前运动一段距离,这是由于_______的缘故;最后还是停下来,这是因为的__________结果。

2.有一热气球以一定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到某一高度时,从热气球里掉出一个物体,这个物体离开热气球后将()

A.继续上升一段距离,然后下落

B.立即下落

C.以原来的速度永远上升

D.以上说法部不对

(设计的这两个练习并不是很简单,但却能很好的达到检测的效果,所以练习进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

六、课堂总结

设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学生交流回答:(深化概念,加深对惯性的理解)

七、布置作业

课后挑战:

1.整理并收集我们身边“利用”和“防止”惯性的例子

2.用今天所学的方法进行解释,并记录下来

八、教学反思

课题的情景导入直观形象,有创意更吸引力;教学上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多样有趣的实验和丰富生动的情景为依托,

尤其像“吹蜡烛”、“打鸡蛋”等实验,学生显得很兴奋,学生参与积极;通过几个问句引导学生有目的、有序地进行观察,同

时也学会惯性现象的解释,教学效果好;教学素材贴近生活,教师在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时应适时进行

点拨,并要求学生课后要多观察,把生活带入课堂,再把学到的知识带入社会中。

九、板书设计

1.惯性现象

(1)定义: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称为惯性。

(2)理解: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2.惯性现象

(1)惯性现象的解释

(2)惯性现象的利用和危害

(3)惯性大小,与速度无关,与质量有关

(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物质的构成 教案

第1节物质的构成 一、目标导航 1.让学生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让学生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3.确认不同的物质,分子的大小并不相同。 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并能列举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现象。 通过学习,知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了解扩散现象。 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和事实,能用分子的运动解释扩散现象。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二、要点扫描 《物质的构成》这一节课比较抽象,讲的是物质构成的微观领域,比如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以及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要讲好这一节课,关键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做好各种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 《物质的构成》是初中科学7年级第4章第1节的内容,讲的是物质构成的微观领域,比如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以及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要讲好这一节课,关键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做好各种演示实验。 在讲“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时,要从观察方型蔗糖、观察碾碎的蔗糖到观察糖水,来引出蔗糖分子,并且强调分子只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很小,要通过比喻的方法告诉学生。 “分子之间有空隙”,要做好主实验和辅助实验。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要用有刻度的小试管,比如50毫升水和50毫升红色酒精混合后的体积会明显小于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黄豆和芝麻的辅助实验很明显,要用黑芝麻。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集

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 第一节感觉世界 一、教学目标 1、说出人体主要感官和感受器的功能。 2、学会用实验和归纳的方法探究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的特点。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觉的形成及功能特点。 难点:皮肤觉、嗅觉、味觉的相同性,互补性。 三、课程资源开发 相关的课堂实验材料。 四、教学过程 (一)感觉到了什么? 【问】你现在坐在教室里面感觉到了什么呢?是用什么来感觉的? 【答】声音、光线、温度、呼吸、空间位置…… 走近一个学生,做要打他的姿势,他躲避了。 自然环境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我们要不停地感觉这个世界,然后做出反应,以至于能更好地生存下去:如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感知温度,增减衣服。 【读图P2】图中的人感觉到了什么? 1、音乐 2、花香 3、光线 4、温度 5、味道 学生还会说出很多,但只要理由正确都对。 【问】生活中还有哪些人对环境做出反应以更好生存的例子? 炒菜…… 【讨论P2】 1、你最喜欢和最讨厌的环境刺激有哪些?大家的结论都相同吗?分小组讨 论,小组代表发言回答:…… 说明每个人对外界环境的感觉都不一样,各有所好! 2、小明为什么要戴着耳机欣赏音乐? 个人喜好不同,不戴耳机可能会影响别人,你有影响过吗?或者其他方式?不同的人感觉不一样,所以,要确立一个标准,如测量等。 (二)皮肤的感觉功能 【问】对外界的感觉,皮肤是比较敏感的一个,拿你通过皮肤能感觉到外界哪些信息呢? 【答】形状,大小,冷热,软硬,光滑还是粗糙…… 【实验P3】 1、两个人一组,随便找一样东西让对方去感觉(闭上眼睛) 那对于同一样物体,我们感觉到的是不是一样的呢? 对于同一个人,身体不同部位的皮肤呢? 【做实验】 2、注意:用笔的后面点,轻轻的,然后交换。 如果用前面扎呢?触觉不等于痛觉 3、各种感觉几种在什么地方;我们可以用什么实验来证明呢? 触觉比较:打麻将,用手指摸,手背不行。盲人用触觉“阅读盲文”

初一科学教案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 律的一门学科。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3、科学技术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也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 第二节实验和观察 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 2、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作出可 靠的判断。因此我们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2、在科学 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范围。试管:做化学反应的容器;试管夹:夹持 试管;试管架:放置试管;酒精灯:加热; 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停表:测量时间;托盘天平:测量 质量;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电压表: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玻璃棒:搅拌加快溶解、引流;药匙:取粉末状固体;烧杯:配制溶液。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一、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二、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 1米(m)=101分米(dm)=102厘米(cm)=103毫米(mm) 10千米(km)=1米(m)=10毫米(mm)=10微米(um)= 10纳米(nm)=10埃(?) 2、常用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要求 选择不同的刻度尺): a.使用前:先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测量范围(量程):计量器具所能够测量的最小尺寸与最大尺寸之间的范围被称作该测量器具的测量范围。 最小刻度值(分度值):测量工具上面任意两个最近的刻度线表示的数量差值 b.使用时要做到: ①选对:不同的刻度尺分度值不同,精确程度也不同,不同的测量 对象选择不同的刻度尺;②放对: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的一端,刻度尺的刻度线紧靠被测物,放正。若零刻度线已磨损,则应选另一刻度线为测量起点;③看对:视线与刻度面垂直,不 能斜视;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全套教案

第一章水第一节水在哪里 1. 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 2. 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5.水的循环: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 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d地表径流 e下渗 (地下径流)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b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科学探究] 一、地球上水的组成和分布 1.地球上的水主要以液态形式存在,也有少量的水以固态和气态形式存在。 2、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它覆盖了地球大约71%的表面。 3. 陆地淡水尽管只占总水量的 2.5%,但水体的种类却非常多,与人类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为我们提供了几乎全部的生活和生产用水。 4.地球上各种状态的水,在温度等条件的改变下,会发生变化,因此地球上各种水体是相互联系的。 [讨论] 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证明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也有水吗? [答] 可以利用水蒸气遇冷能液化成液态水的知识来回答。例如,在夏天,当我们从冰箱里拿出一瓶饮料,刚拿出时,瓶子外面是干而冷的,过一会儿,瓶子外壁会有水珠出现,这些水珠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从而可以证明空气中存在着水蒸气。 二、水的重要性 1.水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物质之一。人和所有的动植物都需要水。如果生物体内缺水到一定程度,生命就会停止。 2.水和生命的关系。 (1)水是地球生命有机体的组成之一。 人体中含水量占人体总重的2/3以上,一般动物含水量占体重的 70%~80%,其中水母占98%,草本植物中约占70%~85%。 (2)水参与地球生物体的活动过程,即生物的生命活动也离不开水。例如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之一就是要有充足水分。 (3)长期生存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命体,为了适应当地水分供给特点,往往会形成特定的行为特点和生理结构特点。例如生活在沙漠地区的仙人掌,为了得到并保证充足的水分,茎、叶的形态都发生了变化,能有效防止水分的蒸发,而根却非常发达,可达几十米深。 (4)总之,水对生命活动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人来说,水比食物更重要。 [讨论] 生活在沙漠地区的骆驼,是不是不需要水? [答] 生活在沙漠地区的骆驼,与其他生物一样需要水。它为了能适应沙漠地区的生活,可以通过关闭汗腺从而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体内的水分,并且通过嗅觉系统可以在数千米以外“闻到”水源。 三、水的循环

浙教版科学七上科学在我们身边科学并不神秘教案1.doc

§1-1科学在我们身边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并找出相应问题答案的学问; (2)知道通过探究和实验可以了解自然现象并对一些现象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3)理解科学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创造过程,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4)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影响,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保护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和形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树立学好《科学》的良好习惯和决心。 [教学重点] 知道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并找出相应问题答案的学问;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春和形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方法] 讨论式、探究式。 [课前准备] 淘米汤、碘酒、白纸、气球、小石块、沙、大烧杯、玻璃棒、筷子、CAI媒体课件

-、从科学家探究的故事过渡到H常生活中的探究1、出ZK CAI课件:金鱼在金鱼缸内上下游动让 学生观察金鱼游动并描述现象,然后提问。 2、确定探究问题:鱼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上浮或 下沉? 3、建立假设 4、演示实验「① 把软木塞浸没在水中后放手, J观察现象 [②把小石块浸没在水中放手,观 '察结果 联想解释金鱼为什么能自由上、下运动? 观察金鱼游动情况,提问: "①鱼怎么生活在水中闷不 死? 〈②鱼怎么繁殖? %1鱼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 l 上下游 %1…… 学生讨周围论后,做出多种 猜想并全班交流。 看见软木塞上浮 看见小石块下沉 自由发言:G>F浮一下沉 G VF浮一上浮

各种 科学探究A 自然现象 科 [板书设计] §1.1科学在我们身边 伊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寻找各种答案的学问 J 科学 科技改变了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要保护 I 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浮习科学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资料] 1、 不明飞行物(UFO ):是宇宙中的一种神秘现象,是出现在天空或地面附近会移动的光 或物

初中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2.2细胞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细胞发现的过程; 2.掌握细胞学说的内容; 3.知道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及功能的基本单位; 4.掌握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5.识别动植物细胞; 2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但对于细胞如何维持正常的生活、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些微观的话题,学生一时难以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动植物的细胞的结构和各结构对应的功能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建立起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理念。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动植物细胞的区别; 教学难点: 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故事开篇】从前有座山,山中有座庙,庙里有个小和尚很爱思考科学的问题。那么现在他有几个科学的问题请同学们帮忙解答一下。他看到身边的石头、树木、还有他这个人,他就在想三者石头、树、人有什么区别? 【学生可能回答】石头是非生物,树和人是生物,树是植物,人是动物··· 【教师升华问题】那么请你说出生物有哪些特征。 【学生回答生物的一些基本特征】····· 【教师总结】我们能够用生物的特征来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教师继续提问】人是动物,树是植物,那么动物和植物形态各异,但是它们所表现出来生命活动的特征都大同小异。为什么千差万别的生物会表现出相似的生命活动特征呢? 【教师提示】我们可以从结构上思考来下动物和植物有什么共同的联系。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动物和植物属于生物,生物基本特征中的一点:具有严谨的结构,一般都有构成。 活动2【讲授】2、深入学习探索新知 【教师导入】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的学习——细胞,首先是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 【教师讲解】人类很早之前就对动物和植物进行观察和研究了。在十七世纪之前人们试图回答动物和植物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但是受到观察条件和工具的限制,研究主要集中在动植物的形态、内部结构和生活方式等方面。 【教师提问】同学们可以查阅下课文,最早用工具发现了细胞。 【教师结合多媒体讲解】1655年英国科学家胡克最先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了软木塞的切片,发现了蜂窝状的小室,并把它绘制成这张显微图,他把这些小室成为“细胞”,后来科学家们发现这些所谓的细胞其实只是细胞壁。 在胡克发现细胞后的两百年间,科学家用显微镜广泛观察和研究了各种生物。

最新整理初中科学教案浙教版七年级

科学上册《科学 测量》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测量》教案 教学课题: 1.4科学测量(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长度的概念及长度的单位;了解长度的测量工具及正确选择刻度尺。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培养学生估测能力和正确细致的实验习惯,提高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 教学 重难点: 正确使用刻度尺。 使用刻度尺时做到选、放、看、读、记、五正确。 微小物体的测量 教学辅助:

米尺,木块,最小刻度为厘米的甲刻度尺,最小刻度为毫米的乙刻度尺(以上学生、教师每人各一套),皮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投影片,录像片。 教学设 计思想: 长度的测量这部分基本的技能学生非常熟悉,但如果从科学的要求上来看,学生掌握不科学也不系统。本节课旨在从科学的角度更加精细、标准的来学习长度的测量,将学生生活中的技能上升到科学的高度。另外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特殊的测量方法以及单位的换算,特别是单位的换算和科学计数法是学生比较薄弱的环节,教学中一定将这部分知识落实。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随堂记录 3分钟 新课引入 学生估计并测量,对比自己的估计是否准确。 让学生估计教室的门窗、书本等的长度 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也能真正体会测量的重要性。 2分钟 测量的定义

学生倾听、思考并理解速记 提出问题:什么叫测量? 学生不知道测量是一个比较的过程。 20分钟 单位的换算,科学计数法。 学生倾听并进行练习 教师讲授 单位的换算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要学生比较熟练的掌握还需进一步的练习。过程中学生表现的比较好。 13分钟 测量工具的使用 学生根据老师讲解进行练习使用刻度尺 老师巡视并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 学生对读数和记数还有一定的困难。 2分钟 课堂小结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学生基本能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日志与反思 总体感觉

七年级下科学教案

龙文教育学科老师个性化教案教师学生姓名上课日期 学科科学年级教材版本华师大学案主题授课时段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个性化学习问题解决 教学重点、 难点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第三章阳光 1、运动会上进行跑步比赛,为使计时准确,计时员应在____________ A、听到发令枪响时即开始计时 B、看到运动员起跑时即开始计时 C、看到发令枪冒烟时即开始计时 D、看到发令枪的烟散开始即开始计时 1、受到下列电磁波辐射时人体最能感到热的是____________ A、红外线 B、紫外线 C、可见光 D、X射线 3.一位在北京剧场里看演出的观众,坐在离演奏者30米远处。另一位在上海的观众,坐在家里的电视机前看同一演出。北京与上海相距1460千米,哪位观众先听到演奏声?(电视靠无线电波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与光速相同。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4.下列电器中利用了红外线的是____________ A、微波炉 B、消毒柜 C、电视机 D、电冰箱 5.在海边游泳时,对人的皮肤伤害最大的是____________ A、红外线 B、紫外线 C、可见光 D、X射线 6.下列关于空中出现彩虹的说法中,错误的是____________ A、彩虹一定是弧形 B、彩虹的外侧是红色,内侧是紫色 C、彩虹的外侧是紫色,内侧是红色 D、彩虹会在雨后的天空中出现 7、我国古代有句成语:“坐井观天,所见甚小。”从物理学角度分析,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如图(课本P78)取两个大小相同的甲、乙锥形瓶,甲瓶的外壁用烟熏黑。在两个瓶中注入质量和初始温度和质量都相同的水,用带有温度计插孔的瓶盖盖紧、,再在两个瓶中分别插入一支温度计,舞蹈家的玻璃泡要浸没在水中。然后用发光的电灯对这两个锥形瓶照射: (1)在这个实验中,还必须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同。(2)照射一段时间后,你可能会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对此,你将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秒内光在真空中通过的距离是____________米。 10、红外线取暖气,主要是利用红外线的____________来工作的。 11、在开凿大山隧道时,工程师们常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保证隧道方向不出偏差,这是应用激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工作的。 12、光线从空气进入某种液体,它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___ A、增大 B、减小 C、保持不变 D、可能减小、也可能增大 13、在阳光的照射下,沙漠中的物体最烫手的是____________ A、植物 B、浅色的子 C、动物 D、黑色石头 14、下列属于光源的物体是____________ A、月亮 B、放映电影时的银幕 C、流星 D、放电视时的荧光屏 15、下列现象中,不能证明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是____________ A、月食 B、小孔成像 C、水中出现的倒影 D、人在光照射下有影子 16、下列事例中用到光的志向传播规律的是____________ A、用两只眼睛确定物体的位置 B、住房装修设计时测量房屋的长宽高 C、射击时瞄准 D、岸上确定水中鱼的位置 17、下面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A、一个光源只能发出一条光线 B、光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C、光线是用来表示光传播途径的直线 D、光线是用来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 18、光在下列物质中,传播速度最大的是____________ A、玻璃 B、水 C、真空 D、空气 19、买早点时透过炉子上方看前面的物体在晃动,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可以解释。 20、下列各种光不属于复色光的是____________

最新整理初中科学教案七年级科学教

学反思七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担任七年级科学教学工作半年来,在不断地摸索和学习中进行教学。认真回顾这一年的教学工作,现对自己的观点和做法进行重新思考,将反思所得总结如下: 第一,摒弃旧的教学观念,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改变了自己在以往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角角色:将要讲述的内容为自己编好“剧本”,然后自己在讲坛上尽情演绎,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现在是给学生编好“剧本”,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主角,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演绎,自主、合作地获取知识。 第二,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要让学生演好主角的角色就必须为学生设计好适合学生演绎的剧本。因些,本人认真钻研教材,为集体备课和学习材料的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三、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标努力提倡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别,不挖苦、不讥讽,相反在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中,都要尽可能让全体学生能主动参与,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或有能者有大作为,小能者有小作为的练习。如在七年级第二学期,学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给出方程编写联系实际的应用题,并让学生交流评议,这样有能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理解不深者也可以仿照例题的背景通过借鉴书本完成。 第四、在课堂教学上突出了精讲巧练,做到堂上批改辅导和及时的反馈。新学生的数学层次参差,有针对性的辅导还不完善。另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还可以提高,体现在小组讨论、新知识的举例交流等合作学习,今后还可适当增加。七年级的学生学习方法较单一,可加强学法的指导。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目录及教案全集

目录 1.1水在哪里 课题 1.1 水在哪里 课题 1.2 水的组成 课题 1.3 水的密度 课题 1.4 水的压强 课题 1.5 水的浮力 课题 1.6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课题第7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课题 1.8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课题 1.9 水的利用和保护 1.1水在哪里 课题 1.1 水在哪里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名称河分布,并能描述水体之间联系的途径。 2、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认识水体运动的基本特点。 3、通过学习,认识水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保护水源,节约用水的观念。 重点:水的重要性及水循环的过程及特点 难点:地球上水循环产生的原因 一、引入: 地球是一颗“水”的行星,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布在大气、岩石和生物等圈层中。在地球引力和太阳辐射能的作用下,各种水体相互联系,相互转换,组成了地球上连续但不规则的水圈。 让学生谈谈对水的认识。 二、地球上水的组成及分布: 海洋水 96.53% 冰川冰 68.69% 陆地淡水 2.53% 地下淡水 30.06% 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 0.94% 2、多水体是相互联系的——水有三态,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三、水的重要性: 1、水是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见P4表实验:黄瓜放糖 2、水参与地球生命体的活动过程

举例:绿色植物A.光合作用 B.承担输送养分的任务 C.蒸腾调温 3、长期生存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命体为适应当地水分供给特点,往往会形成特定的行为特点和生理结构特点(举例:气根、叶刺、骆驼) 四、水的循环——水体运动的重要形式 1、水循环的过程特点:蒸发,蒸腾,凝结,降水,径流 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水的物理属性,即水随着温度的不同,会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出现。 导致水循环的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水循环:(1)小循环1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2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2)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2、水循环的重要性: 水循环是地球上各水体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使水圈成为一个动态的系统。 通过水循环,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滋润着土地,哺育着生命。 五、小结: 【讨论】如何节水?即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课题 1.2 水的组成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电解水的实验现象,确认其产物,知道水的组成。 2、能结合生活实际,运用现有知识归纳水的重要性质,并解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 重点:水的电解产物分析及结论,水的重要性质 难点:电解水实验的分析及解释 【复习】水循环过程中,水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怎样的变化? 有没有变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引入】若把水通直流电,又有什么现象产生? 一、水的电解: 1、介绍实验装置及电路连接。 2、观察内容及步骤: A.电极上产生的现象: B.两支玻璃管内液面出现的变化: C.产生的两种气体的体积比: D.验证让两种气体所采用的不同的方法: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教案集

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科学并不神秘 教学目标:1、知道科学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问,知道科学的发现可以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入手。 2、熟悉科学实验室里的常用仪器 重点难点:如何鼓励学生观察、思索身边的自然现象,引导他们自觉地提出疑问,激发探究的兴趣,形成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1. 什么是《科学》? 广袤的宇宙、神奇的生物、形形色色的物质,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我们就生活在这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那里有无数奇妙的现象,并且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都在发生变化。这些自然现象是怎样发生的?又将怎样变化?《科学》就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对各种疑问找出答案的学问。 2. 科学离我们很远吗? 你一定知道牛顿由一个苹果的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由观察沸腾的水顶起壶盖而发明蒸汽机的故事。他们都是从研究身边的问题着手,最终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们都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 二、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科学技术带给世界哪些改变? 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但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我们在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推动技术进步的同时,更要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1)介绍先进的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1交通工具的变化 ○2通讯方式、工具的变化 ○3家用电器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4登月,探索海底、地球内部 讨论:科学技术还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 (2)先进的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1给人类带来的好处:火箭使人类认识了地球以为的世界。 ○2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与火箭相同原理的导弹等却摧毁着我们的文明。

七年级科学上册 科学在我们身边教案 浙教版

§1—1 科学在我们身边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并找出相应问题答案的学问; (2)知道通过探究和实验可以了解自然现象并对一些现象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3)理解科学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创造过程,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4)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影响,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保护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和形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树立学好《科学》的良好习惯和决心。 [教学重点] 知道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并找出相应问题答案的学问;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和形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方法] 讨论式、探究式。 [课前准备] 淘米汤、碘酒、白纸、气球、小石块、沙、大烧杯、玻璃棒、筷子、CAI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主导)学生活动(主体)

引入1、小调查:有经历过外出旅游的同学的人数。请 其中几位同学讲述看到的难忘的景象。 2、过度:我们都生活在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其 中有无数奇妙的景象。(出示CAI课件:奇妙 的自然现象) 3、问:你们见过吗?知道他们是什么吗? 4、过度: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还会发现大自然中 的各种事物都在发生变化,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不 仅是一种美的享受,还有无穷的奥秘等待我们去 探索。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的课程—— 科学。科学是一门非常有趣而且有用的学科。 感受丰富多彩大自然,激发对 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学生举手讲述、补充,教师给 予恰当评判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1、出示CAI课件:不断变化的自然界 春夏秋冬四季变化 种子长成了幼苗 鸡蛋会孵出小鸡 大雁迁徙 实验:直筷子插入水中 要想知道筷子为什么“断了”你必须要学懂有关 科学知识(造成悬念) 感受可变的大自然,知道各种 事物都在变化(即在运动) 雨后出现了彩虹 晴朗的夜空会出现流星 2、过度并提出讨论的问题:大自然除了这些还 有许多自然现象,谁能说说你最感兴趣的自然现 象是什么? 讨论:你最感兴趣的自然现象是什么? 昆虫蜕皮 青蛀冬眠 自由发言火山地震 刮风下雨 日出日落 ……

七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七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一:浙教版_七年级上册科学_新版教案(第四章)】 第一节物质的构成 【教学目标】 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现象。 3、了解扩散现象,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科学方法。【重点难点】 分子概念的形成和分子的基本性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对分子涵义 的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因为分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只能通 过某些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日常生活现象的分析来诱发学生的想象, 建立分子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方糖,糖粉,水,酒精,空气清新剂,烧杯三个,量筒二个,胶头滴管一个,玻璃棒一根,放大镜一个,一次性针筒二个。(以上器材每个实验组一套) 【教学过程】 [引入]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细胞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 请你以植物为例,说明细胞是不是可以再进行分解?(细胞壁、细 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等等。) 如果我们对甘蔗进行压榨,可以从中榨出甘蔗汁。然后又可以将甘 蔗汁分离成蔗糖和水。甘蔗汁来自哪?这个事实能为我们认识细胞 提供什么信息?(甘蔗汁是含有蔗糖和水等物质,说明细胞含有多 种的物质。) (该问题需要老师引导) 那么,存在于甘蔗细胞内的糖和水等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课堂小实验]课本中观察蔗糖实验 用放大镜观察方糖或糖粉,你看到了什么?(蔗糖小颗粒) 这些蔗糖小颗粒是否可以再分?(有的说可以,有的可能会说不可以) 可以从糖是甜的,糖水也是甜的引入到蔗糖在水中是以一种称为分 子的微粒存在。分子这种微粒是很小的。 [新课]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解释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说出声源的概念;2.了解声音传播的途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知道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4.知道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快慢不同,并能进行判断与比较;5.知道回音的产生原理,能够利用声波反射原理进行距离计算;l过程与方法:1.通过利用小物体发声活动,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出声音的产生原理;2.通过实验现象,推测总结出声音传播的条件;3.通过类比水波的方法,建立声波模型,生动形象地认识声音是以疏密相间的波传播;4.通过自学的方式,读图了解影响声音传播快慢的因素; 5.通过习题的练习,独立思考,提炼利用声波反射原理进行距离计算的方法;l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树立辩证的观念和批判的精神;2.通过学习,培养图片分析能力,树立良好的科学习惯;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和互相帮助的精神;l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能利用声音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重点: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难点:能够利用声波反射原理进行距离计算;教学准备:PPT、水缸、2个铁块、电铃装置、土电话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聆听]各种声音[引入]各种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的呢?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板书:2.2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原因[活动]你能利用身边的物使它们发出声音吗?T:你发现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吗?按住后出现什么现象?S: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按住后声音就没了。T:这说明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小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体验]声带的振动发声[观察]《音叉振动》,我们听

浙教版科学教案

浙教版科学教案

浙教版科学教案 【篇一:浙教版科学教案全册】 第1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用符号和模型来表示复杂的事物或过程的科学方法。2.举例说出学习和生活中所见过的符号和模型。 3.学会用模型解释简单的科学现象和过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用符号和模型来表示复杂事物或过程这一科学方法。2.了解模型的各种不同类型及作用。 3.能用物质粒子模型解释水的状态变化,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三、教学准备 1.随身听、饮料罐 2.地球仪、细胞模式图、细胞模型、眼球模型、水分子模型四、教学方法 1.演示法 2.谈话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观察与思考。(展示一部随身听给学生看)请大家看一下这部随身听,你能告诉老师如何使用它吗?(学生说出使用方法) 这部随身听上并没有汉字,而且你也没有看过说明书,你怎么知道它的使用方法呢?(根据机身上的符号,特别是按键上的符号) 2.讲述。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一些类似的符号来表示事物,有时我们也会用到模型来表示事物。这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科学方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二)符号 1.列举。你能说出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用过的符号吗?(学生回答:如“速度v”、“冷锋、暖锋”等。让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思维的发散性)你能说出在生活中,我们用到过哪些符号吗?你能简要画出来吗?(学生回答并画简图:交通标志、厕所标志、电源标志等) 2.读图并思考。请同学们看课本上图1-1,结合刚才大家所举的例子,思考为什么人们常用符号来表示事物呢? (1)分析交通标志,得出结论: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 (2)分析电流表符号,得出结论:用符号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3)分析时间符号,得出结论:用符号可以避免由于表达事物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3.提问。请大家分析并说出下列符号所代表的含义。(展示饮料罐上的请勿乱丢的提示、开关上的“开”与“关”、交通标志等) 4.实践。学习了符号作用,同学们能否结合生活实际课外自己设计制作一些标志符号呢? (三)模型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

浙教版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3、科学技术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也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 第二节实验和观察 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 2、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作出可靠的判断。因此我们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2、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范围。 试管:做化学反应的容器; 试管夹:夹持试管; 试管架:放置试管; 酒精灯:加热; 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停表:测量时间; 托盘天平:测量质量; 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电压表: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 玻璃棒:搅拌加快溶解、引流; 药匙:取粉末状固体; 烧杯:配制溶液。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一、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二、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 1米(m)=101分米(dm)=102厘米(cm)=103毫米(mm) 10-3千米(km)=1米(m)=103毫米(mm)=106微米(um)=109纳米(nm)=1010埃(?) 2、常用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刻度尺): a.使用前:先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测量范围(量程):计量器具所能够测量的最小尺寸与最大尺寸之间的范围被称作该测量器具的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值(分度值):测量工具上面任意两个最近的刻度线表示的数量差值 b.使用时要做到: ①选对:不同的刻度尺分度值不同,精确程度也不同,不同的测量对象选择不同的刻度尺;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教案集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3、科学技术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也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 第二节实验和观察 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 2、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作出可靠的判断。因此我们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2、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范围。 试管:做化学反应的容器; 试管夹:夹持试管; 试管架:放置试管; 酒精灯:加热; 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停表:测量时间; 托盘天平:测量质量; 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电压表: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 玻璃棒:搅拌加快溶解、引流;

药匙:取粉末状固体; 烧杯:配制溶液。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一、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二、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 1米(m)=101分米(dm)=102厘米(cm)=103毫米(mm) 10-3千米(km)=1米(m)=103毫米(mm)=106微米(um)=109纳米(nm)=1010埃( ) 2、常用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刻度尺): a.使用前:先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测量范围(量程):计量器具所能够测量的最小尺寸与最大尺寸之间的范围被称作该测量器具的测量范围。 最小刻度值(分度值):测量工具上面任意两个最近的刻度线表示的数量差值 b.使用时要做到: ①选对:不同的刻度尺分度值不同,精确程度也不同,不同的测量对象选择不同的刻度尺; ②放对: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的一端,刻度尺的刻度线紧靠被测物,放正。若零刻度线已磨损,则应选另一刻度线为测量起点;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走向成熟》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走向成熟》教案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走向成熟》教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a、了解人体的发育过程。 b、了解青春期的发育特点和生理变化。 、理解青春期的心理变化 d、了解衰老和死亡的实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青春期发育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教学难点:青春期发育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幻灯片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个人复备 一、情感调节 图片:人的生长时期

问题:人的一生经历了哪些生长时期? 二、目标展示 三、新课学习 (一)自学一 自学时间:2分钟自学内容:P8-10 自学提示: 1、什么是青春期?男孩和女孩的青春期时间相同吗?谁早谁晚? 2、什么是第一性征,什么是第二性征? (二)互帮一 时间:4分钟。 交流讨论: 1、读图1-12,图1-13,图1-14,结合自身,说说青春期人的外表有哪些变化?男女生在外形变化上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 2、阅读P10,除了外形上的变化,还有哪些进入青春期的标志?(三)释疑一 老师解决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和老师觉得需要讲解的内容。 讲解内容预测: ①外形上的变化(出现第二性征) ②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最大变化) 月经 遗精 ③内脏器官功能的日渐健全

(四)自学指导二 自学时间:2分钟自学内容:P11 自学提示: 1、什么是衰老? 2、影响人体衰老的因素有哪些? 3、衰老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4、死亡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五)释疑二 老师解决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和老师觉得需要讲解的内容。 讲解内容预测: 1、衰老的实质:身体各部分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衰退的过程。 2、死亡的标志是心脏、肺、大脑停止活动,其中大脑停止活动是死亡的主要标志。 四、知识建网 ?心说:闭目1分钟思考,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互说:1、2号结对;3、4号结对;5、6号结对,先单号说。 ?竞说:用最简洁的话或关键词说出(组内选两人说)。

浙教版《科学》初中科学教案《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4-2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体验用模型和模拟实验来探究科学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知识与技能:了解地方时、区时的含义;知道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变化;学会查找世界各地的时区,并计算它们的区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体会科学规定在实际运用中的人本主义思想。 4.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体会科学的规定对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时区的判读和区时的计算 教学难点: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变化 教学准备: 1.场地:如图所示,室外地面用24张桌子围成一个圆,圆内桌上有4个两面都标有东西方向的指向标,表明各不同位置的方向,方框为黑板所在的位置。 2.学生带课本和笔,围绕圆的内外坐好。其中24个人背向圆心坐在 0°和180 3.0°和180°;贴有各时区名称的太阳帽24顶;日界线的挂图一幅;比较北京和其它城市的时区、区时的挂图一张(表中的黑体字部分先空着,课堂上边讲边填);

各城市和北京(东八区)相比较 表格(内容同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述:五·一期间,老师看了一个介绍我国西部边疆某地人生活的片子,片中说:那个地方的人是晚上九点半吃晚饭,夜里两点钟才睡觉,早上十点钟起床,十一点半去上早班。大家觉得奇怪吗?为什么那里的人的作息时间会是这么奇怪呢?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讲述:首先,我来介绍一下今天出席讨论会的嘉宾,坐在圆的里边,背向圆心的24个同学将为我们扮演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的角色,大家用掌声对他们表示感谢。不过,你们千万别得意地找不到方向,因为辨明地球上的方向非常重要。圆里边方向标上标的方向表示的是地球自转的方向,我们规定不管是圆内外的同学最靠近你的那个方向标所标的就是你所在的地点现在的方向。坐在圆外面的同学,你们将代表生活在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 讲述:大家现在把我想象成太阳,太阳发出的光,将地球照亮。由于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集

浙教版 初中科学 学 生 笔 记 本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3、科学技术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也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

第二节实验和观察 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 2、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作出可靠的判断。因此我们经常 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2、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范围。 试管:做化学反应的容器; 试管夹:夹持试管; 试管架:放置试管; 酒精灯:加热; 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停表:测量时间; 托盘天平:测量质量; 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电压表: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 玻璃棒:搅拌加快溶解、引流; 药匙:取粉末状固体; 烧杯:配制溶液。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一、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二、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 1米(m)=101分米(dm)=102厘米(cm)=103毫米(mm) 10-3千米(km)=1米(m)=103毫米(mm)=106微米(um)=109纳米(nm)=1010埃(?)2、常用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刻度尺):a.使用前:先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测量范围(量程):计量器具所能够测量的最小尺寸与最大尺寸之间的范围被称作该测量器 具的测量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