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认识有机化合物教案

高三化学认识有机化合物教案
高三化学认识有机化合物教案

高三化学认识有机化合

物教案

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

[教学设计] 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一、教学内容概述

本章内容划分为四节。第一节为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在学习了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典型有机化合物代表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基础上,本章一开始便引出官能团的概念,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呈现给学生一个系统学习有机物的学科思维,使学生在高一掌握的一些零散的有机知识系统化和明朗化。在分类表中增加了卤代烃、酚、醚、醛、酮、酯等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及其代表物。其中,酮类化合物是课程标准不要求的内容,将其列入表中是为了在后续课程中理解酮糖──果糖的结构特点。

第二节是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围绕有机物的核心原子――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和成键方式展开逐层剖析,通过系统介绍同分异构现象,使学生明白有机物为什么种类繁多。本章学习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及官能团异构。从复习烷烃的碳链异构开始,延伸出烯烃的碳链异构和官能团(双键)的位置异构,并以乙醇和二甲醚为例说明官能团异构的涵义。由此揭示出:同分异构现象是由于组成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原子具有不同的结合顺序和结合方式产生的,这也是有机化合物数量庞大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的其他同分异构现象,如顺反异构、对映异构将分别在后续章节中介绍。

第三节是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在第二节的基础上,对数目庞大的有机化合物需要有专有的名称与之一一对应就顺理成章。所以,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原则是学习、交流和研究有机化学必备的工具。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有机化合物的习惯命名法(即普通命名法)与系统命名法。学会应用命名原则命名简单的烃类化合物──烷烃、烯烃、炔烃与芳香烃等,并了解烃类化合物的命名是有机化合物命名的基础。

第四节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分离提纯有机物的常用方法以及燃烧法测定有机物的元素组成和分析有机物结构的方法。

本章具体教学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由此可见,本章以整体认识有机物和研究有机物为线索,将重要概念、具体手段方法与有机化学基本思维方法适时呈现、紧密结合。全章内容的设计,由浅入深,逐层推进,逻辑思维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

二、本章教学内容在模块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必修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有机化学初步知识,掌握了典型有机化合物代表物如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的结构与性质,但是此时学生对于有机物的认识是零散的,对官能团的性质尚缺乏认识,不能从类别上整体认识有机物,因此对于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相互关系也不能深入地进行研究。

本章正是在此基础上,把有机物的分类、结构特点、命名、研究有机物的步骤和方法等归纳为一个单元来介绍,是对中学有机化学的一个系统概述。它可以帮助学生概括、小结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同分异构现象与命名方法。进而,让学生初步了解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步骤和方法,从中体验研究或生产有机化合物(药物、试剂、染料、食品添加剂等)的过程。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结构特点和命名是学生学习后续章节的基础;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可以对学生以后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总体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以下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乙烯和苯、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和乙醇以及一些基本的营养物质。可以说,学生已经具备了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每类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命名的基础,进而为学习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奠定基础。在知识结构上本章可以充分利用化学2所学知识,如通过回忆甲烷、乙烯等的结构和性质特征,归纳出烷烃和烯烃的结构及性质等。另外从能力结构看,本章内容也可以体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演绎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本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常见的官能团;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

2.进一步认识有机化合物的成键特点;了解有机化合物常见的同分异构现象(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

3.初步学会应用系统命名法命名简单的烃类化合物(烷、烯、炔和苯的同系物)。

4.初步了解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分离、提纯有机物的常规方法(蒸馏法与重结晶法)。

5.知道现代物理方法在测定有机物的元素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结构中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有机物分类方法的学习,体会科学分类法在认识事物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2.在学习同分异构现象过程中,体会物质结构的多样性决定物质性质的多样性。

3.通过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学习物质及其化学

性质

的一般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例,体验化学实验在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等方面研究的重要作用。

2.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的良好品质。

3.感受现代物理学及计算机技术对有机化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体验严谨、求实的

有机

化合物研究过程。

4.通过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的学习,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5.通过对有机分子结构的认识,让学生知道对事物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只有不懈地探索,才能发现事物的奥秘。

四、重难点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等典型的有机化合物,了解了它们的主要性质以及在人们生活、化工生产中的作用;重点学习了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的反应特点;初步了解了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

认识了一些有机物对于人类日常生活、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初步形成了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但此时学生对机物的认识是零散的,这就需要将零散知识系统化,帮助学生认识重要的官能团,体会分类思想在有机物的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虽然了解了有机化合物的概貌,知道了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呈四价,碳原子既可以与其他原子形成共价键,又可以相互成键;碳原子之间可以形成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碳碳三键等;有机物可以形成链状分子,也可以形成环状分子。但是还需要深化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和碳原子之间的结合方式,加深对饱和烃、不饱和烃、烷烃、烯烃等概念的理解。从而进一步认识有机物的成键特点,认识同分异构现象──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并对它们进行命名。

面对种类繁多的有机物,学生应该初步了解怎样研究有机化合物,应该采取什么步骤和常用方法等,从中体验研究一个有机化合物(药物、试剂、染料、食品添加剂

等)的过程

和科学方法。

基于上述分析,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如下:

本章教学重点:

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

2.有机物的成键特点,同分异构现象。

3.有机物的系统命名法。

4.有机物的分离和提纯的一般方法,鉴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章教学难点:

1.鉴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物理方法的介绍。

2.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3.正确写出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

4.系统命名法的几个原则(选主链、碳编号、写支链或取代基名称等)。

五、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分析

(一)采用多种直观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本章中,大量出现了有机化合物分子空间结构,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学习本章时,学生有可能没有学习过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也有可能在数学课程中没有学过相关的立体几何知识,因而在教学中需要多用直观手段让学生有直接的感受,其中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是采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采用小球和短棍搭建描述分子结构的球棍模型,也可采用计算机软件绘制有机化合物分子的三维结构图等。

(二)通过结构分析及实验事实,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有机化学知识庞杂,物质种类繁多,学生不易掌握,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这一重要线索,教师可带领学生通过分析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尤其是主要官能团的结构,推导出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断裂的化学键部位,并将该化学键的断裂与相应的化学反应联系,这样在理解结构的基础上,可以将某种物质繁杂的化学性质进行本质归类,便于理解掌握。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同类物质具有相同的官能团,从而可以轻松地掌握该类物质共同的化学通性,并可以将该通性演绎到具有该官能团的陌生物质的化学性质的预测中去。同样,我们也可以根据有机化学反应发生前后,价键变化情况去归纳总结有机化学反应规律,从而认识有机化学反应的本质。

(三)充分利用探究活动,有效地进行过程性教育,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落实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由于本模块属于学术性模块,主要是抽象的学术性内容,而本章又是开篇,在教学过程中特别

容易将富含探究要素的实验,演变为验证性实验,尽管也能帮助学生形成鲜明而具体的直观形象,但却与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学习方式背道而驰。课程标准提供了较多的可供实验探究的活动建议,如“比较甲烷、乙烯、乙炔、苯的化学性质”,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探究活动,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教学目标的需求,尽可能多地采取探究性方式组织课堂教学,探究活动的开放程度应该取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必要时可以提供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支持,协助学生完成探究活动。

(四)采用对比、联系、归纳的方法组织教学

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联系、对比化学2中学生所学习的有机化合物知识,找到各种有机物的相同点,进而总结归纳,得出某类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特征,这样可以顺利突破教学重点。

在有机物分类的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通过比较、评价,分析何种分类方法更能体现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相似的关系,从而归纳出常见的两种分类的方法。应用分类方法对有机物进行分类练习,反思怎样进行分类能更好地体现出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对于本章中的某些重点内容,像同分异构现象等,因为教学内容较为抽象,教学难度大,如果条件允许,教学中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利用各种课件(如flash),给学生演示有机物的空间结构,以增强感性认识,可利用投影、动画、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演示多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或分子模型,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相似性。另外,限于条件,红外光谱等仪器有些学校没有,也可以利用媒体展示,使学生感受科学技术在有机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教学难度不大的内容,如有机物的分类,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手段,在学校的校园网上,为学生设计提供可以自主学习的网页。学生在教师布置的自主学习任务的指导下,明确要完成的任务,进行自主学习。

(六)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本章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建议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开展有效的研讨和交流或动。

例如,在同分异构现象的教学中,学生可以分小组依据碳价四面体理论,运用球棍模型制作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结构。由两个碳原子开始逐渐递增,当尝试含四个碳原子有机化合物时,会遇到第四个碳原子连接在哪个碳原子上的问题。从C4H10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空间结构中,理解同分异构现象,认识C4H10的两种同分异构体。通过练习制作C5H12的分子结构模型,进一步巩固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并在制作过程中小组内讨论书写同分异构体方法,重点讨论如何避免同分异构体的“重写”和“漏写”问题。由小组代表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并进行小组间的互相质疑、补充、完善,最终研究出大家认同的书写同分异构体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练习书写C6H14的同分异构体。

(七)充分利用本地区有特色的社区资源

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结合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的教学,参观大学或科研单位的实验室,或派遣学生实验小组将参观过程录制后回来观看。主要参观内容为质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仪器及其实验操作过程。参观或观看实验录像后,学生分小组交流心得。在了解有机物的研究方法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顺利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六、教学资源建议

(一)可利用大量的球棍模型和多媒体

例如,在同分异构教学中,可同构学生自己搭建球棍模型,了解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增强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在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的教学中,可播放视频材料,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在有机化学中的重要作用。

(二)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栏目

例如,在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的教学中,可组织学生阅读“科学视野”了解色谱法,并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完成粉笔分离菠菜叶中的色素,以使学生了解有机分离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可以利用校园网,将相关的学习资料放在网上,布置自主学习课题,让学生自行浏览学习。也可利用互联网,如K12网站、化学课程网、新思考网等,查找相关的flash课件及视频材料,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七、学时建议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学时

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1学时

第三节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1学时

第四节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2学时

复习与机动 2学时

合计 7学时

[教学设计]第一章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一、教学目标分析

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围绕有机物的核心原子——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和成键方式展开逐层剖析,通过系统介绍同分异构现象,使学生明白有机物为什么种类繁多。本节学习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及官能团异构。从复习烷烃的碳链异构开始,延伸出烯烃的碳链异构和官能团(碳碳双键)的位置异构,并以乙醇和二甲醚为例说明官能团异构的涵义。由此揭示出:同分异构现象是由组成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原子具有不同的结合方式产生的,这也是有机化合物数量庞大的原因之一。并为以后的学习留下思考的空间,即虽然分子式相同,但由于有机化合物中原子的连接方式不同(结构不同),导致其化学性质也是不相同的,所以这些有机物在人们平常的生产生活中的用途也是不相同的,从而体现化学中化合物学习的基本方法: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参考依据

化学课程标准教学指导意见和模块学习要求

(化学2主题1:物质结构基础)

1、了解有机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2、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化学2主题3: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了解甲烷的分子结构,了解乙烯的分子结构,了解苯的分子结构

(有机化学基础主题1: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

1、知道常见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地表示它们的结构(必修2)

1、了解有机化合物中成键特征(以甲烷、乙烯等为例,体会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之间的成键特征)

2、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3、知道甲烷的分子结构,知道乙烯的分子结构,知道苯的分子结构

4、知道乙醇的分子结构,知道乙酸的分子结构

(选修5)

1、知道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地表示它们的结构(知道常见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方式及特点,认识

必修与必选有机化合物知识点对比

1、知识与技能:

⑴进一步认识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理解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⑵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同分异构现象(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能初步写出简单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模型制作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亲身体验并能初步体会“模型方法”的意义。

⑵在学习同分异构现象过程中,体会物质结构的多样性决定物质性质的多样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⑵通过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有序性和严密性。

⑶碳价四面体学说的确定过程,激励学生勇于探索问题的本质特征,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

二、教学内容安排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甲烷、乙烯和苯的结构,可以说学生已经具备了研究每类有机物的结构特点的基础,进而为学习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奠定基础。通过必修知识与必选知识的对比不难发现,必选知识从复习必修中烷烃的碳链异构开始,延伸出烯烃的碳链异构和官能团(碳碳双键)的位置异构。学生在必修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甲烷、乙烯等有机化合物,初步了解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但此时学生对有机物的认识是零散的,这就需要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学生虽然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概貌,知道了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成四价,碳原子既可以与其他原子形成共价键,又可以相互成键;碳原子之间可以形成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碳碳三键等,有机物可以形成链状分子,也可以形成环状分子。但还需要深化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和碳原子之间的结合方式,加深对饱和烃、不饱和烃、烷烃、烯烃等概念的理解。从而进一步认识有机物的成键特点,认识同分异构现象——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使学生的认知由感性思维逐步发展为理性思维。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等典型有机化合物,了解了它们的主要性质。但现在学生对有机物的知识是零散的,不够系统。学生虽然了解了有机化合物的概貌,知道了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呈四价,碳原子既可以与其他原子成键又可以相互成键,但是还需要深化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和结合方式。碳原子和其他原子连接方式的不同,造成有机物种类繁多。碳的成键方式和烷烃同分

异构的书写是有机化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后所出现的官能团异构、顺反异构等内容都以他为基础。基于上述分析,本节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如下:本节教学重点:1.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方式

2.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

本节教学难点:1.烷烃同分异构体(碳链异构)的书写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充分利用模型法进行教学资源的有效组合

例如:在同分异构体的教学中,可利用模型或橡皮泥让学生自己搭建有机化合物的球棍模型,进行二氯甲烷结构的讨论,明确有机化合物三维立体模型的构建对有机化学的重要意义。介绍碳原子的sp3杂化轨道模型时,教师应提供模型教具以增强学生对微观结构的感性认识,也可以使用多媒体演示有机物不同的构造异构的生成过程和不同异构体的真实结构。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栏目

例如:本节科学史内容的介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建立有机结构的立体三维模型,并解释其本质的构成原因,建议只把它当作一种工具,不进行进一步要求。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例如:可以利用校园网,将相关的学习资料放在网上,布置学生自主学习课题,相关的拓展性资料可以挂在网上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资料。可以建立班级自己的博客,在博客上交流学生自己的学习心得并取得互相帮助。可以利用互联网寻找相关教学资料和拓展性资料,如k12、化学资源网、新思考网、人教网、中央电教馆资源库等。

(四)加强学生的分工合作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1、课前学生工作:完成学案对甲烷、乙烯、苯的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以及空间构型的总结,同时分组完成甲烷、乙烯、苯的空间模型(学生可以利用橡皮泥、牙签完成)。

2.课上教学设计: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本部分知识可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完成学案以及对甲烷、乙烯和苯的空间模型学生作品的展示,学生体会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空间结构,提升到有机化合物碳价四面体理论。

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本部分知识可采用实践式教学方法。通过学生分组完成二氯甲烷分子的空间结构(无同分异构体)。一方面学生加深对碳价四面体理论的理解;同时过渡到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知识的学习。提出问题:有相同分子式的有机化合物是否具有相同的结构?学生分组完成C4H10的空间结构,理解同分异构现象,认识C4H10的两种同分异构体。并进一步落实有机化合物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练习。通过练习制作C5H12的分子结构模型,进一步巩固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并在制作过程中小组内讨论书写同分异构体方法,重点讨论如何避免同分异构体的“重写”和“漏写”问题。由小组代表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并进行小组间的互相质疑、补充、完善,最终研究出大家认同的书写烷烃同分异构体的方法—减碳法。引导学生尝试写出C3H6、C2H6O的同分异构体。强化书写同分异构体时,应考虑三种异构形式──碳链异构、官能团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在书写练习中掌握书写同分异构体的方法。

3.课后学生考核与评价。

[教学设计]第一章第三节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一、学习目标分析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要求

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2、模块要求

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1)了解有机物分类的依据,知道有机物一般的分类方法;能够举例说明一些常见的有机物类别。

(2)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烃类化合物;知道同系物的含义。

(3)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的习惯名称。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简单的烷烃、烯烃、炔烃命名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烷烃命名限于5个碳原子之内)。不要求掌握含多种官能团的复杂物质的命名。注意习惯命名法与系统命名法的区别与联系。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烃基的概念。

(2)知道同系物的含义。

(3)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的习惯名称;学会用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的方法对简单的烃类化合物进行命名:要求熟练掌握5个碳原子之内烷烃的命名;掌握烯烃、炔烃、苯及苯的同系物的命名方法。

(4)培养学生用概念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练习掌握烷烃的系统命名法。

(2)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

(3)通过问题的讨论、交流、分组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比较、归纳、动手练习。提炼出简单的烃类化合物的系统命名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交流、讨论,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2)了解学习系统命名法的重要性,体会物质分类的必要性。

(3)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各类有机物系统命名法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行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与突破

(一)教学重点的分析确定

本节课题即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教学重点落在烷烃的系统命名方法。烷烃的系统命名方法是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的方法的基础,也是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

基于以上观点确定教学重点为:烷烃的系统命名方法。

(二)教学难点的分析确定

教学重点如果处理得当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新课程的理念之一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因此如何让学生利用烷烃的系统命名方法去学习命名烯烃、炔烃和苯及苯的同系物的方法就成了教学难点。

基于以上观点确定教学难点为:如何根据烷烃的命名方法命名烯烃、炔烃、苯同系物。

(三)重难点的突破

学生已经学习了有机物的分类、结构特点,以及同分异构体的书写,知道有机物由于碳原子的成键特点与连接方式不同,有机物分子中普遍存在着同分异构现象。因此烷烃的系统命名比较容易掌握,在充分掌握这个知识的基础上给出最简单的烯烃让学生自己命名,在逐渐增加碳原子的个数,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尝试命名,于是可以小结出烯烃的系统命名法;此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讨论得出炔烃的系统命名的方法。这样,烷烃的命名方法就被运用到烯烃、炔烃的命名方法中去了。至于苯同系物的命名还是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分析学习。

因此,可以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出发,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帮助下,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协作学习,使学生自己能顺利完成对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法体系的建构从而突破难点。

所以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但在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的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支持者、引路人、评价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有机化合物结构复杂,种类繁多,普遍存在同分异构现象。为了使每一种有机化合物有对应一个名称,所以必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对每一种有机化合物进行命名。这是高中化学中唯一较系统地学习的有机物的命名方法,通过命名来区别不同物质,更重要的是利用命名来反映物质内部结构的特殊性和分子组成中的数量关系。同时,还可以从有机物名称了解物质结构,从而可以初步推断物质的大致性质。这一

第一章 认识有机化合物(全章教案)

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 2、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依据和原则。 【过程与方法】 根据生活中常见的分类方法,认识有机化合物分类的必要性。利用投影、动画、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演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和分子模型,掌握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相似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有机化合物分类的学习,体会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 认识常见的官能团;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 三、教学难点 认识常见的官能团,按官能团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分类 四、教学过程 【引入】师:通过高一的学习,我们知道有机物就是有机化合物的简称,最初有机物是指有生机的物质,如油脂、糖类和蛋白质等,它们是从动、植物体中得到的,直到1828年,德国科学家维勒偶然发现由典型的无机化合物氰酸铵通过加热可以直接转变为动植物排泄物——尿素的实验事实,从而使有机物的概念受到了冲击,引出了现代有机物的概念——世界上绝大多数含碳的化合物。有机物自身有着特定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导致了其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的特殊性。研究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方法与应用的科学叫有机化学。 我们先来了解有机物的分类。 【板书】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师:有机物从结构上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按照构成有机物分子的碳的骨架来分类;二是按反映有机物特性的特定原子团来分类。 【板书】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链状化合物(如CH3-CH2-CH2-CH2-CH3) 有机化合物 脂环化合物(如) 环状化合物 芳香化合物(如) 【板书】二、按官能团分类 表1-1 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官能团和典型代表物 双键 醚键 醛基 羰基 羧基 酯基 【随堂练习】按官能团的不同可以对有机物进行分类,你能指出下列有机物的类别吗?

高中化学第1章认识有机化合物第1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1

第一节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了解有机化合物常见的分类方法。 2.认识常见官能团及其结构。重点 3.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类别与官能团的关系。 4.体会科学分类法在认识事物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重点 按碳的骨架分类 [基础·初探] 1.有机物????? 链状化合物如CH 3CH 2CH 2CH 3环状化合物? ?? 脂环化合物如芳香化合物如

[探究·升华] [思考探究] 1.属于链状化合物,还是芳香化合物? 【提示】该有机物分子结构中含有苯环,属于芳香化合物。 2.观察下列有机物的结构简式,指出属于芳香烃的有机物有哪些? 【提示】属于芳香烃的有机物有①④⑤。 [认知升华] 芳香化合物、芳香烃和苯的同系物的关系 定义实例 区别 芳香化合物含有苯环的化合物 芳香烃含有苯环的烃 苯的同系物 分子中含有一个苯环且 侧链为烷基的烃 关系 题组1 有机化合物按碳的骨架分类 1.下列各物质中,按碳的骨架进行分类,其中与其他3种属于不同类别的是( ) A.丁烷B.乙烯

C.甲苯D.CH3CH2CH(CH3)2 【解析】丁烷[CH3(CH2)2CH3或CH3CH(CH3)2]、乙烯(CH2===CH2)、CH3CH2CH(CH3)2的碳骨架均为链状,故均属于链状化合物;甲苯()中含碳环,故为环状化合物。 【答案】 C 2.按碳原子构成的骨架分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链状化合物 B.属于芳香化合物 C.属于脂环化合物 D.属于芳香烃 【解析】B为环烯;C为芳香烃;D含有氧元素,不是烃,为芳香化合物。 【答案】 A 3.在下列化合物中:①CH3—CH3②CH2===CH2 (1)属于环状化合物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属于脂环化合物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属于芳香化合物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含碳环的化合物为环状化合物,不含苯环的碳环化合物为脂环化合物;含苯环的化合物为芳香化合物。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学案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学案 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 第1课时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性质 一、学习目标: 1.说出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2.说出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反应条件对水解反应的影响; 3.知道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简单分类、主要性质和用途; 二、学习重、难点: 1.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及其检验方法; 2.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三、学习过程 (预习教材P78~ P80,找出疑惑之处) 一、基本营养物质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主要包括:、、、、和。 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的基本营养物质为:、、。 二、糖类 1.糖类的化学组成 糖类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 2.糖类的分类 糖类根据其能否水解以及水解产物的多少,可以分为单糖、双糖和多糖等几类。 (1)单糖:不能水解成更简单的糖,如、果糖。 (2)双糖:由1 mol水解生成2 mol单糖分子的糖,如、。 (3)多糖:由1 mol水解生成许多摩尔单糖分子的糖,如、纤维素。 思考题1糖类俗称碳水化合物,分子通式为C n(H2O)m。那么是否符合通式C n(H2O)m的有机物都属于糖类? 三、几种重要的糖类 1.葡萄糖和果糖 (1)分子结构 葡萄糖的结构式为,官能团有和 (醛基)。 果糖的结构式为,官能团有和 (羰基)。 葡萄糖和果糖的分子式都为,但结构不同,它们互为。 (2)物理性质:葡萄糖是一种白色晶体,有甜味,能溶于水。 (3)葡萄糖的特征反应 ①与新制的Cu(OH)2反应 反应条件:加热至沸腾。反应现象:。 该反应常用于医疗上检验糖尿病患者的尿中葡萄糖的含量。 ②银镜反应 反应条件:碱性条件、水浴加热。反应现象:试管内壁产生光亮的。 2.蔗糖和麦芽糖 分子式都是,但分子结构不同,它们的水解产物也不同,两者互为同分异构体。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教案

课题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时间班级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机化合物常见的分类方法 2、了解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及官能团 过程与方法 根据生活中常见的分类方法,认识有机化合物分类的必要性。 利用投影、动画、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演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 式和分子模型,掌握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相似性。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体会物质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特殊性,体会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 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了解有机物常见的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及官能团学生状况与对策因材施教 教学流程新课导入 有机物种类繁多,分门别类的去研究有机物,有利于对有机物性质的 理解。 新课讲解 [讲]高一时我们学习过两种基本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 分类法,那么今天我们利用树状分类法对有机物进行分类。今天我 们利用有机物结构上的差异做分类标准对有机物进行分类,从结构 上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按照构成有机物分子的碳的骨架来分类; 二是按反映有机物特性的特定原子团来分类。 [板书]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链状化合物(如CH3-CH2-CH2-CH2-CH3) (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 有机化合物 脂环化合物(如)不含苯环 环状化合物 芳香化合物(如)含苯环[讲]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链状化合物和脂环化合物统称为脂 肪族化合物。而芳香族化合物是指包含苯环的化合物,其又可根据 所含元素种类分为芳香烃和芳香烃的衍生物。而芳香烃指的是含有

苯环的烃,其中的一个特例是苯及苯的同系物,苯的同系物是指有一个苯环,环上侧链全为烷烃基的芳香烃。除此之外,我们常见的芳香烃还有一类是通过两个或多个苯环的合并而形成的芳香烃叫做稠环芳香烃。 [过]烃分子里的氢原子可以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生成新的化合物,这种决定化合物特殊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官能团,下面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主要的官能团。 [板书]二、按官能团分类 [投影]P4表1-1 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官能团和典型代表物 认识常见的官能团 [讲]官能决定了有机物的类别、结构和性质。一般地,具有同种官能团的化合物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具有多种官能团的化合物应具有各个官能团的特性。我们知道,我们把这种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关一个或若干CH2原子团的有机物互称为同系物。 常见有机物的通式 烃链烃 (脂肪 烃) 烷烃(饱和烃) C n H2n+2无特征官能团,碳碳 单键结合 不饱 和烃 烯烃C n H2n 含有一个 炔烃C n H2n-2含有一个—C≡C— 二烯 烃 C n H2n-2 含有两个 饱和环 烃 环烷烃C n H2n单键成环 不饱和 环烃 环烯烃C n H2n-2成环,有一个双键 环炔烃C n H2n-4成环,有一个叁键 环二烯烃C n H2n-4 苯的同系物C n H2n-6 稠环芳香烃 [小结]本节课我们要掌握的重点就是认识常见的官能团,能按官能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2.1《物质的分类(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

分散系及其分类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起点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学设计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分散系及其分类》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在本节课第一课时已经以纯净物的分类为例,介绍了简单分类法,本课时是在上节课的基础上以混合物的分类为例继续深人学习分类的方法。引入胶体的制备和丁达尔效应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胶体的性质与溶液、浊液有着本质的区别,仍然体现的是分类的思想。 本节只介绍了丁达尔效应。布朗运动、电泳现象以及胶体的介稳性和胶体的聚沉只是在科学视野栏目中,并不做具体的展开。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了解胶体概念与丁达尔效应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分类的方法。 2.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本节教材第一课时的学习初步把握了简单的分类方法及其应用。知道溶液和浊液属于混合物,但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经过第一章的学习,不仅体会到科学探究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散系的定义及其分类。 2..掌握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重点掌握丁达尔效应这个性质。 3.实验能力的培养。学会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并根据实验探究胶体的一些性质。 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实验、观察、对比等方法获取信息,并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归纳总结出新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的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散系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难点:胶体的概念和性质。 四、教学流程 由三位同学配制食盐、泥沙、植物油的溶液分析其共性从而进入今天的课题—分散系,根据分散系和分散剂的状态分为9种,列举相应实例。根据粒子大小分溶液、胶体、浊液,通过同学举例生活中的胶体,加深对胶体的认识。利用“科学探究”环节使同学更加深入体会胶体的性质与溶液、浊液有着本质的区别。探究2、3学生操作、教师指导,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能力。最后,总结本节所学,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五、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法:实验探究法、集体讨论法、讲解讲演法、演示观察法。 学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六、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同学主动积极参与进来,课堂也为满足学生,为学生设计了很多可以参与进来的环节,但可能时间会比较紧凑。所以上课时要注意把握教学时间。

认识有机化合物导学案

. 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基础第1课时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学习目标】掌握有机化合物分类的一般方法 【学习重点】有机物的常见类别 【学习难点】官能团分类法 【基础扫描】全员参与巩固基础 一、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特征 1、有机物的定义:组成中含有元素的化合物统称有机物 【注意】⑴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中必须含有碳元素,但是组成中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却不一定都是有机物。例如:、、、、 这几类物质组成中都含有碳元素,但是都不是有机化合物 ⑵有机化合物通常又被简称为有机物,它们均为化合物,即有机物中不存在单质 2、有机物的组称元素:有机物的组成元素,除外,通常还含有 等非金属元素 3、有机物的结构特点 ⑴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间均以结合形成或,这是有机物结构的基础 ⑵有机物分子之间均通过结合形成 4、有机物的数量特点 有机物种类繁多,达上千万种。其原因是: ⑴碳原子有个价电子,能与其它原子形成个 ⑵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之间能以、、 三种不同的方式形成共价键,且碳原子之间又能以或的方式结合,形成有机物的基本骨架结构 ⑶有机物中普遍存在现象 5、有机物的性质特点 ⑴溶解性:大多数有机物难溶于,易溶于(如、、等) ⑵可燃性:绝大多数有机物 ⑶耐热性:多数有机物较低,受热易 ⑷导电性:绝大多数有机物为,不能,不易 ⑸化学反应:有机化学反应都比较,一般反应速率,多数需要使用,并常伴有发生【练习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有机物一定来自有机体内 B、有机物与无机物可以相互转化 C、CO属于有机物 D、AB + CD ==AC +BD 一定属于复分解反应【练习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有机物的是() A、NaCN B、CH3COOH C、甲烷 D、SiC 【练习3】决定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A、碳原子间可以有多种排列方式 B、碳原子有4个价电子,可与其他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 C、碳原子之间的成键方式较多 D、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间只能排列成链状 【练习4】人类已知的化合物种类最多的是() A、第I A族元素的化合物 B、第III A族元素的化合物 C、第IV A族元素的化合物 D、第VII A族元素的化合物 【练习5】有机化学主要研究有机化合物所发生的反应,下列化合物中不是有机物的是() A、CO2 B、C2H6 C、HCHO D、CH3OH 【练习6】自然界中化合物的种类最多的是() A、无机化合物 B、有机化合物 C、铁的化合物 D、碳水化合物【练习7】下列物质属于有机物的是() A、Na2CO3 B、CaC2 C、CO(NH2)2 D、CO 【练习8】目前已知化合物中数量、品种最多的是IVA碳的化合物(有机化合物),下列关于其原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碳原子既可以跟自身,又可以跟其他原子(如氢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 B、碳原子性质活泼,可以跟多数元素原子形成共价键 C、碳原子之间既可以形成稳定的单键,又可以形成稳定的双键和三键 D、多个碳原子可以形成长度不同的链、支链及环,且链、环之间又可以相互结合 【练习9】下列物质属于有机物的是() A、氰化钾(KCN) B、氰酸铵(NH4CNO) C、尿素(NH2CONH2) D、碳化硅(SiC) 【练习10】第一位人工合成有机物的化学家是() A、门捷列夫 B、维勒 C、拉瓦锡 D、牛顿 【练习11】有机化学的研究领域是() ①有机物的组成②有机物的结构、性质③有机合成④有机物应用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学-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学案设计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认识官能团的结构,微观分析有机物的类别,体会与宏观分类的差异,多角度认识有机物。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了解碳原子之间的连接方式,能根据碳原子的骨架对有机物进行分类。 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1.按碳的骨架分类 2.相关概念辨析 (1)不含苯环的碳环化合物,都是脂环化合物。 (2)含一个或多个苯环的化合物,都是芳香化合物。 (3)环状化合物还包括杂环化合物,即构成环的原子除碳原子外,还有其他原子,如氧原子(如

呋喃)、氮原子、硫原子等。 (4)链状烃通常又称脂肪烃。

例 1有下列7种有机物,请根据元素组成和碳的骨架对下列有机物进行分类:

⑥ (1)属于链状化合物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 (2)属于环状化合物的是________。 (3)属于脂环化合物的是________。 (4)属于芳香化合物的是________。 答案(1)④⑤(2)①②③⑥⑦(3)①③⑥(4)②⑦ 【考点】按碳的骨架分类 【题点】环状化合物 二、按官能团分类 1.烃的衍生物及官能团的概念 (1)烃的衍生物:从结构上看,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而衍生出一系列新的化合物。 (2)官能团:决定化合物特殊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 2.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官能团和典型代表物 (1)烃类物质 有机物官能团结构官能团名称有机物类别 CH4烷烃 CH2===CH2碳碳双键烯烃 CH≡CH—C≡C—碳碳三键炔烃 芳香烃 (2)烃的衍生物

有机物官能团结构官能团名称有机物类别 CH3CH2Br —Br 溴原子卤代烃 CH3CH2OH —OH 羟基醇 —OH 羟基酚 CH3—O—CH3醚键醚CH3CHO —CHO 醛基醛 羰基酮 CH3COOH —COOH 羧基羧酸 酯基酯 —NH2氨基 氨基酸 —COOH 羧基 酰胺基酰胺 例

《认识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

《认识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概述 本章内容划分为四节。第一节为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在学习了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典型有机化合物代表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基础上,本章一开始便引出官能团的概念,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呈现给学生一个系统学习有机物的学科思维,使学生在高一掌握的一些零散的有机知识系统化和明朗化。在分类表中增加了卤代烃、酚、醚、醛、酮、酯等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及其代表物。其中,酮类化合物是课程标准不要求的内容,将其列入表中是为了在后续课程中理解酮糖──果糖的结构特点。 第二节是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围绕有机物的核心原子――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和成键方式展开逐层剖析,通过系统介绍同分异构现象,使学生明白有机物为什么种类繁多。本章学习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及官能团异构。从复习烷烃的碳链异构开始,延伸出烯烃的碳链异构和官能团(双键)的位置异构,并以乙醇和二甲醚为例说明官能团异构的涵义。由此揭示出:同分异构现象是由于组成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原子具有不同的结合顺序和结合方式产生的,这也是有机化合物数量庞大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的其他同分异构现象,如顺反异构、对映异构将分别在后续章节中介绍。 第三节是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在第二节的基础上,对数目庞大的有机化合物需要有专有的名称与之一一对应就顺理成章。所以,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原则是学习、交流和研究有机化学必备的工具。通过本

章的学习,应掌握有机化合物的习惯命名法(即普通命名法)与系统命名法。学会应用命名原则命名简单的烃类化合物──烷烃、烯烃、炔烃与芳香烃等,并了解烃类化合物的命名是有机化合物命名的基础。 第四节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分离提纯有机物的常用方法以及燃烧法测定有机物的元素组成和分析有机物结构的方法。 本章具体教学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由此可见,本章以整体认识有机物和研究有机物为线索,将重要概念、具体手段方法与有机化学基本思维方法适时呈现、紧密结合。全章内容的设计,由浅入深,逐层推进,逻辑思维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 二、本章教学内容在模块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必修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有机化学初步知识,掌握了典型有机化合物代表物如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的结构与性质,但是此时学生对于有机物的认识是零散的,对官能团的性质尚缺乏认识,不能从类别上整体认识有机物,因此对于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相互关系也不能深入地进行研究。 本章正是在此基础上,把有机物的分类、结构特点、命名、研究有机物的步骤和方法等归纳为一个单元来介绍,是对中学有机化学的一个系统概述。它可以帮助学生概括、小结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同分异构现象与命名方法。进而,让学生初步了解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步骤和方法,从中体验研究或生产有机化合物(药物、试剂、染料、食品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案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案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案 【篇一: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作为一堂实验课,在本堂课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着实验,每个结论的得出都来自学生亲手做的实验,而非课本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诱导式的教学。建构理论指出:“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学记中如此说“道而弗索,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意思是:引导学生而不给以牵掣;激励学生而不是强制使之顺从;启发学生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结论。引导而不是牵掣,就能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矛盾;激励而不是强制,学生就能感到学习的快乐;启发而不是代替学生得出结论,就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之增长与重组”。胶体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类物质,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这个物质,以及把性质再应用到社会实践中,满足了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也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二教学背景分析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学设计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分散系及其分类》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胶体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混合物体系。因此,胶体知识与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有所不同,它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是学生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新的切入点。教科书根据这一特点,结合分类方法介绍了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

化学一轮精品复习学案:第一章 认识有机化合物(选修5)

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高考新动向】 【考纲全景透析】 一、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按碳的骨架分类 链状化合物:如CH3CH2CH2CH3、CH3CH=CH2、HC≡CH等(1)有机化合物脂环化合物:如?, 环状化合物芳香化合物:如 2.按官能团分类 (1)官能团:决定化合物特殊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

又:链状烃和脂环烃统称为脂肪烃。 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1.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1)碳原子的结构特点 碳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能与其他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 (2)碳原子间的结合方式 碳原子不仅可以与氢原子形成共价键,而且碳原子之间也能形成单键、双键或三键.多个碳原子可以形成 长短不一的碳链和碳环,碳链和碳环也可以相互结合,所以有机物种类纷繁,数量庞大.2.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1)概念 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叫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 (2)同分异构体的类别 ①碳链异构:由于分子中烷基所取代的位置不同产生的同分异构现象,如正丁烷和异丁烷;

②位置异构:由于官能团在碳链上所处的位置不同产生的同分异构现象,如1丁烯和 2丁烯; ③官能团异构:有机物分子式相同,但官能团不同产生的异构现象,如乙酸和甲酸甲酯; ④给信息的其他同分异构体:顺反异构,对映异构. 3.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方法 (1)同分异构体的书写规律 ①烷烃 烷烃只存在碳链异构,书写时应注意要全面而不重复,具体规则如下:成直链,一条线;摘一碳,挂中间,往边移,不到端;摘二碳,成乙基;二甲基,同、邻、间. ②具有官能团的有机物 一般书写的顺序: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 ③芳香族化合物 取代基在苯环上的相对位置具有邻、间、对3种. ⑵常见的几种烃基的异构体数目 (1)—C3H7:2种,结构简式分别为: CH3CH2CH2—、 (2)—C4H9:4种,结构简式分别为: ⑶同分异构体数目的判断方法 ①基元法 如丁基有四种,则丁醇、戊醛、戊酸等都有四种同分异构体. ②替代法 如二氯苯(C6H4Cl2)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四氯苯也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将H替代Cl);又如CH4的一氯代物只有一种,新戊烷[C(CH3)4]的一氯代物也只有一种. ③等效氢法 等效氢法是判断同分异构体数目的重要方法,其规律有: a.同一碳原子上的氢等效; b.同一碳原子上的甲基氢原子等效;

学案1: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用).

学案1: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一、有机化合物的概述 1、有机物的定义:,组成元素: 【注意】(1)CO、CO2、H2CO3、碳酸盐,碳酸氢盐,氢化物(如KCN)等属于无机物,因为它们的结构和性质与无机物相似 (2)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无严格的界限。如有机物在空气中燃烧可以转化为无机物如CO2(或CO)和H2O;无机物氰酸铵(NH4CNO)在一定条 件下可以转化为有机物尿素【CO(NH2)2】 【例1】下列物质中属于有机物的是 ( ) A.二氧化碳 B.尿素 C.蔗糖 D.碳酸氢氨 2、有机物与无机物性质的比较 有机物无机物种类繁多(数千万种)相对较少(十几万种) 溶解性 熔、沸点 是否为电解质 反应特点 可燃性 二、有机物的分类 1、按碳的骨架分类(如) (如)有机化合物 (如) (如)【说明】(1)、链状化合物分子最初是在脂肪中发现的,所以又叫。(2)烃的衍生物:,如 【思考】(1)按碳的骨架给以下物质进行分类:

(2)类比上述方法,从碳的骨架角度给烃进行分类 (3)下列三类物质有何区别与联系? 芳香化合物: 芳香烃: 苯的同系物: 二、按官能团分类 官能团的定义: 基:根: 三者之间的关系: 阅读课本第4页表1-1,填写下表 类别官能团及名称代表物的名称和结构简式其它烷烃 烯烃 炔烃 芳香烃 卤代烃 醇 酚 醚 醛 酮 羧酸 酯 【说明】“醇”与“酚”的区别

—COONa 【例3】课本第5页“学与问” 【例4】 A 中所含官能团的名称分别是 、 、 可以看作:醇类的是 ;酚类的是 ;羧酸类的是 ; 酯类的是 ;醚类的是 【课后练习】 1.下列物质中属于有机物的是 ( ) A .乙炔(C 2H 2) B .氰酸铵(NH 4CNO ) C .氰化钾(KCN ) D .小苏打(NaHCO 3) 2.下列有关有机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凡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都属于有机物; B .易溶于汽油、酒精、苯等有机溶剂中的物质一定是有机物; C .所有的有机物都很容易燃烧; D .有机物所起的反应,一般比较复杂,速度缓慢,并且还常伴有副反应发生。 3.苯甲酸钠是常用的食品防腐剂,其结构简式为 。以下对苯甲酸钠描述错误 的是 ( ) A 、属于盐类 B 、能溶于水 C 、属于烃类 D 、不易分解 4.我国正在研制的隐形飞机上的涂料具有吸收雷达微波的功能,其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如图,它属于 ( ) A .无机物 B .烃 C .高分子化合物 D .烃的含硫衍生物 5.拟除虫菊酯是一类高效,低毒,对昆虫具有强烈触杀作用的杀虫剂,其中对光稳定的溴氰菊酯的结构简式如下图。下列对该化合物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属于芳香族化合物 B. 属于芳香烃 C. 具有酯类化合物的性质 D.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加成反应 6. 中国古代史上最早使用的还原性染料是靛蓝,其结构简式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靛蓝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 .靛蓝属于烃的含氮、含氧衍生物 B .它是不饱和的有机物 C .该物质是高分子化合物 D .它的分子式是C 16H 10N 2O 2 HC HC S S C=C S S CH CH

必修二有机化合物学案+习题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绝大多数含碳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像CO 、CO2、碳酸、碳酸盐等少数化合物,由于它们的组成和性质跟无机化合物相似,因而一向把它们作为无机化合物。 一、烃 1、烃的定义:仅含碳和氢两种元素的有机物称为碳氢化合物,也称为烃。 2、烃的分类: 饱和烃→烷烃(如:甲烷) 脂肪烃(链状) 烃不饱和烃→烯烃(如:乙烯) 芳香烃(含有苯环)(如:苯) 3、甲烷、乙烯和苯的性质比较: 有机物烷烃烯烃苯 通式C n H2n+2C n H2n—— 代表物甲烷(CH4) 乙烯(C2H4) 苯(C6H6) 结构简式CH4 CH2=CH2 或 (官能团) 结构特点C-C单键, 链状,饱和烃 C=C双键, 链状,不饱和烃 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 的独特的键,环状 空间结构正四面体六原子共平面平面正六边形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 气轻,难溶于水 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比空 气略轻,难溶于水 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比 水轻,难溶于水 用途优良燃料,化工原料石化工业原料,植物生长调 节剂,催熟剂 溶剂,化工原料 有机物主要化学性质 烷烃甲烷①氧化反应(燃烧) CH4+2O2→CO2+2H2O(淡蓝色火焰,无黑烟) ②取代反应(注意光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产物有5种) CH4+Cl2→CH3Cl+HCl CH3Cl +Cl2→CH2Cl2+HCl CH2Cl2+Cl2→CHCl3+HCl CHCl3+Cl2→CCl4+HCl 在光照条件下甲烷还可以跟溴蒸气发生取代反应,甲烷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1. 下列气体中不含甲烷的是() A.天然气 B.水煤气 C.油田气 D.沼气 2. 下列事实中能证明甲烷分子是以碳原子为中心的正四面体结构的是()只代表一种物质只代表一种物质 C.甲烷的四个碳氢键的键长相等 D.甲烷的四个碳氢键的夹角相等 3. 下列各图均能表示甲烷的分子结构,哪一种更能反映其真实存在状况() A.Ⅰ B.Ⅱ C.Ⅲ D.Ⅳ

学案分散系及其分类

学案分散系及其分类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2课时分散系及其分类 学习目标 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及分散系的种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3.了解胶体的介稳性和丁达尔效应。 学习重点 分散系的分类,胶体的性质 学习难点 Fe(OH)3胶体的制备,辨别分散系 知识梳理 【一】分散系及其分类 1. 概念 把物质分散在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2. 组成 3. 分类 〔1〕分散质和分散剂各有固、液、气三种状态,以其状态为分类标准共分为种分散系: 〔2〕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 [思考探究] FeCl3溶液、Fe(OH)3悬浊液、Fe(OH)3胶体的差别 〔1〕三种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范围分别为多少? 〔2〕分散质粒子的结构组成分别是什么? 〔3〕三种分散系的特征分别是什么? 〔4〕三种分散系中分散质能否透过滤纸? [认知升华] 溶液、胶体、浊液三类分散系的比较

【二】胶体的制备、性质 1. Fe(OH)3胶体的制备 〔1〕实验操作 向中逐滴加入5~6滴,继续煮沸至溶液呈色,停止加热,得到的分散系即为Fe(OH)3胶体。 〔2〕检验

用激光照射Fe(OH)3胶体,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观察,可看到一条光亮的,这种现象是由于形成的。这种现象叫做。 2. 胶体的性质 介稳性:胶体的稳定性介于和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体系。 丁达尔效应:当平行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 ,这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丁达尔效应,可用来区分胶体和溶液。 [思考探究] 取少量Fe2O3粉末(红棕色)加入适量盐酸,用此溶液进行以下实验:步骤Ⅰ: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滴入NaOH溶液。 步骤Ⅱ:在小烧杯中加入20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滴入几滴FeCl3溶液,继续煮沸,即可制得Fe(OH)3胶体。 步骤Ⅲ:取另一小烧杯也加入20 mL蒸馏水,向烧杯中加入1 mL Fe Cl3溶液,振荡均匀后,将此烧杯(编号甲)与盛有Fe(OH)3胶体的烧杯(编号乙)一起放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 步骤Ⅳ:取乙烧杯中少量Fe(OH)3胶体置于试管中,向试管中逐滴滴加一定量稀盐酸,边滴边振荡。 问题思考: 〔1〕在步骤Ⅰ中能观察到怎样的实验现象?请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在步骤Ⅱ中继续煮沸至什么程度?能否一直加热? 〔3〕在步骤Ⅲ中哪个烧杯会产生丁达尔效应?根据此现象可以区分哪两种分散系? 〔4〕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5〕向Fe(OH)3胶体中加入稀盐酸,先产生红褐色沉淀,继续滴加盐酸,红褐色沉淀又溶解,为什么? [认知升华]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认识有机化合物》【创新教案】

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1课时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教学目标】 1. 从碳原子的结构特征来了解有机物的特点。 2. 掌握甲烷的性质; 3. 掌握取代反应的概念、特点 【教学重、难点】甲烷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自学阅读,讨论分析,对比归纳,认识实质。 【教师具备】多媒体课件甲烷取代反应的有关试剂及仪器 【教学过程】 【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接触到种类不同的有机化合物。你能说出哪 些物质是有机化合物吗? 【设疑】什么是有机物?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有机化合物有哪些共同性质? 【阅读】P60有机物的特点 【归纳】有机化合物的共同点 A. 多数熔、沸点低 B. 多数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C. 多数易燃烧,受热易分解 D. 多数不电离或者难电离,不导电 【过渡】本章我们主要学习和讨论几种由代表性的烃的基本性质,先从最简单的烃——甲烷开始。 【板书】第一节甲烷 【复习】说出甲烷的物理性质 【板书】一、甲烷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比空气轻,天然气、沼气和石油气(天然气体积

80%—97%)。 【讲解】写出甲烷的分子式、电子式和结构式(讲解结构式的书写方法并展示分子模型) 【板书】 二、化学性质: 【实验】 (1)可燃性(甲烷的氧化反应) ()()()()千焦气气点燃气气890O H CO O 2CH 2224++??→?+ 现象:火焰明亮并呈蓝色 【思考】 怎么用最简单的方法把甲烷和氢气区分开? 【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 CH 4通入酸性KMnO 4溶液中 结论: 一般情况下,性质稳定,与强酸、强碱及强氧化剂等不起反应 [演示实验] 观察现象:色变浅、出油滴、水上升、 有白雾、石蕊变红。 分析原因:在室温下,甲烷和氯气的混合物可以在黑暗中长期保存而不起任何反应。但把混合气体放在光亮的

《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宜昌金东方学校·高中刘立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胶体的概念; (2)掌握胶体的主要性质以及凝聚方法; (3)提高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2)让学生欣赏胶体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胶体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培养学生踏实严谨的实验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求学作风。 【教学重点和难点】 胶体的丁达尔现象及胶体的性质 【教学准备】 1、实验仪器:胶头滴管、烧杯、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激光笔 2、实验药品:蒸馏水、CuSO4溶液、淀粉溶液、泥水、FeCl3饱和溶液、植物油和水的混合液 3、投影仪、多媒体动画 【教学过程】 [学生自学]阅读课本第25页第二段并对分散系进行分类。 [老师提问] 1、什么是分散系?什么是分散质?什么是分散剂? 2、对分散系进行的分类是交叉分类法还是树状分类法? 3、根据分散质或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它们之间有几种组合方式? [学生回答] 1、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被分散的物质,叫做分散质;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叫做分散剂。 2、交叉分类法。 3、有9种组合方式。 [投影板书]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的概念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其实,初中我们学过的溶液就是一种分散系,其中溶质属于分散质,溶剂属于分散剂。初中我们还学过悬浊液和乳浊液,它们也是分散系。例如泥水中的水是分散剂,泥土小颗粒是分散质。 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的聚集状态(气、液、固)来分,有9种类型。

认识有机化合物 复习 学案(精华版)

【复习内容】 1、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2、官能团 3、有机化合物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4、有机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5、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6、有机物的命名 7、有机物分离提纯的方法 8、元素分析与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9、分子结构的鉴定 ☆知识点1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组成元素:除含碳元素外,通常还含有 、 、 、硫、磷、卤素等元素。 1、烃按碳架形状分类 、按官能团分类 【对点训练1】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有机物的是 ( ) A. 四氯化碳 B. 醋酸 C. 乙炔 D. 足球烯(C 60) 【对点训练2】写出下列官能团或有机基团的名称或符号 —OH________ —CHO________ —COOH_______ 醚键____ 酯基______ 羰基________ 氨基_________ 碳碳双键_______ 碳碳三键________________- 苯基_______ 乙基_______亚甲基_______ (提示:苯基和烃基不属于官能团...........) 【对点训练3】有机物的分类 现有以下几种有机物,请根据按官能团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 (13) (14 (15)CH 3CH 2-O-CH 2CH 3 链烃(脂肪烃) 环烃 烃 如: 如: 通式: 如: 通式: 如: 通式: 如: 饱和链烃: CH 2 —CH 3

①属于脂肪烃 ; ②属于芳香化合物 ③属于芳香烃 ;④属于卤代烃 ⑤属于醇 ; ⑥属于羧酸 ⑦属于酯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属于醚 ⑨属于酚 ; ⑩属于醛 ☆知识点2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1、碳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可以形成 键、 键、 键。 2、碳原子之间可以连成 状, 状;链和环上都可以带支链、也可以不带支链。 3、许多有机物还存在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掌握同分异构体概念) 【对点训练4】键线式可以简明扼要的表示碳氢化合物, 这种键线式表示的物质是 A .丁烯 B .丙烷 C .丁烷 D .丙烯 ☆知识点3 烃的命名 1、习惯命名法 碳原子数≤10,依次用甲、乙、丙、丁、 、 、 、 、壬、癸表示。如辛烷。 2、系统命名法 ①选主链,定“某烷”: 分子里最长的碳链。----------------最长 ②定起点,标编号: 主链中离支链较近的一端 ----------最近,最多,最小。 ③把支链作为取代基,写名称 -------- 取代基写在前。相同基,合并算;不同基,简到繁。 例: 3、烯烃、炔烃的命名规则 与烷烃比较:①选择有 的最长链为主链; ②用编号指出 的位置。 ③官能团的编号 (大于、小于)侧链取代基的编号。 【对点训练5】右图有机物的正确命名为 ( ) A .2-乙基-3,3-二甲基戊烷 B .3,3-二甲基-4-乙基戊烷 C .3,3,4-三甲基己烷 D .2,3,3-三甲基已烷 【对点训练6】 下列命名中正确的是 ( ) A .3—甲基丁烷 B .2,2,4,4—四甲基庚烷 C .1,1,3—三甲基戊烷 D .3 - 甲基 - 3—丁烯 ☆知识点4 同系物,同分异构体 1、同系物: 相似,分子组成上相差若干个 原子团的有机物属于同系物。 提示:①结构相似; ②官能团种类和个数相等;③相差若干个CH 2;④属于同类物质,通式相同。 2、同分异构现象 相同, 不同的现象。 烷烃的碳链异构:CH 3 CH 2CH 2CH 3 和CH 3CH (CH 3)CH 3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导学案新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 2、能够识别有机物的官能团 学习重点: 能够说出有机物的官能团并能够根据官能团识别有机物的类别 教学过程: 【探究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1.按碳的骨架有机物是如何分类的? 2.脂环化合物与芳香化合物有什么不同? 【一展身手】 下列有机物中属于芳香化合物的是() 下列有机物中属于芳香化合物的是()属于芳 香烃的是()【探究二】按官能团分类 1.乙烯(CH 2=CH 2 )、乙醇(CH 3 CH 2 OH)、乙酸(CH 3 COOH)分别属于什么类别?官 能团分别是什么? A B —NO2 C —CH3 D CH2—CH3

2. 区分 和 ,二者分别属于哪一类。你能得到什 3. 乙烯与乙酸的性质一样吗?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类别 官能团结构和名称 物质举例(结构式和名称) 烷烃 ------ ----- 烯烃 炔烃 芳香烃 ------ ----- 卤代烃 醇 酚 醚 醛 酮 羧酸 酯 -OH -CH 2OH

【思考】1、醇和酚的区别: (1)醇:羟基和基直接相连。官能团:—OH (2)酚:羟基和直接相连。官能团:—OH 如:CH 3CH 2 OH() ( ) () 2、具有复合官能团的复杂有机物:官能团具有各自的独立性,在不同条件下所 发生的化学性质可分别从各官能团讨论。如:具有三个官能团,所以这个化合物可看作类,类和类。 注意: ①醇和酚的官能团均为羟基,但酚类的—OH是直接连在苯环上的,而醇类的—OH是连接在链烃基或脂环上的。 ②醛基、羧基、酯基中均含羰基,但这些物质均不属于酮类,同样羧基中也含—OH,但也不属于醇类。 虽然含—CHO,但属于酯类。 【一展身手】 1 下列关于官能团的判断中说法错误的是( ) A.醇的官能团是羟基(—OH) B.羧酸的官能团是羟基(—OH) C.酚的官能团是羟基(—OH) D.烯烃的官能团是碳碳双键 2 四氯化碳按官能团分类应该属于( ) A.烷烃 B.烯烃 C.卤代烃 D.羧酸 3 下列化合物中,属于酚类的是( )

有机化合物的教学设计

有机化合物的教学设计 有机化合物的教学设计 本文由理综学习网化学网为您整体提供: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一、教学目标分析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围绕有机物的核心原子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和成键方式展开逐层剖析,通过系统介绍同分异构现象,使学生明白有机物为什么种类繁多。本节学习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及官能团异构。从复习烷烃的碳链异构开始,延伸出烯烃的碳链异构和官能团(碳碳双键)的位置异构,并以乙醇和二甲醚为例说明官能团异构的涵义。由此揭示出:同分异构现象是由组成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原子具有不同的结合方式产生的,这也是有机化合物数量庞大的原因之一。并为以后的学习留下思考的空间,即虽然分子式相同,但由于有机化合物中原子的连接方式不同(结构不同),导致其化学性质也是不相同的,所以这些有机物在人们平常的生产生活中的用途也是不相同的,从而体现化学中化合物学习的基本方法: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参考依据化学课程标准教学指导意见和模块学习要求(化学2主题1:物质结构基础)1、了解有机物中碳的成键特征。2、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化学2主题3: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了解甲烷的分子结构,了解乙烯的分子结构,了解苯的分子结构(有机化学基础主题1: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1、知道常见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地表示它们的结构2、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同分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必修2)1、了解有机化合物中成键特征(以甲烷、乙烯等为例,体会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之间的成键特征)2、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3、知道甲烷的分子结构,知道乙烯的分子结构,知道苯的分子结构4、知道乙醇的分子结构,知道乙酸的分子结构(选修5)1、知道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地表示它们的结构(知道常见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方式及特点,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中主要的官能团及其结构特点2、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同分异构现象,这是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的原因之一。能根据简单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确定其同分异构体的种类)必修与必选有机化合物知识点对比必修必选知识点对比1、了解有机化合物中成键特征(以甲烷、乙烯等为例,体会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之间的成键特征)2、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3、知道甲烷的分子结构,知道乙烯的分子结构,知道苯的分子结构4、知道乙醇的分子结构,知道乙酸的分子结构1、知道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地表示它们的结构(知道常见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方式及特点,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中主要的官能团及其结构特点2、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同分异构现象,这是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的原因之一。能根据简单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确定其同分异构体的种类)1、知识与技能:⑴进一步认识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理解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⑵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同分异构现象(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能初步写出简单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模型制作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亲身体验并能初步体会模型方法的意义。⑵在学习同分异构现象过程中,体会物质结构的多样性决定物质性质的多样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⑵通过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有序性和严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