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沪教版-古诗预习

五年级语文(上)沪教版-古诗预习
五年级语文(上)沪教版-古诗预习

五年级语文(上)

沪教版

乡村四月

[宋]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作者介绍

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温州乐清(今属浙江)人,南宋诗人,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并称“永嘉四灵”。其诗大多讲求技巧,诗风清苦。著有《西岩集》1卷,有《南宋群贤小集》本;《苇碧轩集》,有《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本。二集互有出入。

【注释】

①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平地。

②子规——杜鹃鸟。

③才——刚刚。.

④山原-----山坡原野

⑤蚕桑--种桑养蚕。

⑥了——料理完

⑦如——好像

【译文】

(1、2句)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3、4句)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中心】

整首诗突出了乡村四月的劳动紧张、繁忙。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春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川流。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几乎是没有的。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

四时田园杂兴

南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

1. 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2. 耘田:除草。

3. 绩麻:把麻搓成线。

4. 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5. 未解:不懂。

6. 供:从事,参加。

[简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三闾庙

戴叔伦唐体裁:五绝

沅湘流不尽,屈宋怨何深。

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

沅水、湘水滚滚向前无穷无尽,屈原遭到奸佞小人打击,不能实现自己宏图大业的哀怨有多么地深。日暮黄昏一阵阵秋风吹起,三闾庙边的枫林萧萧作声。

三闾庙,是奉祀春秋时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的庙宇,据《清一统志》记载,庙在长沙府湘阴县北六十里(今汨罗县境)。此诗为凭吊屈原而作。

司马迁论屈原时说:“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诗人围绕一个“怨”字,以明朗而又含蓄的诗句,抒发对屈原其人其事的感怀。

沅、湘是屈原诗篇中常常咏叹的两条江流。《怀沙》中说:“浩浩沅湘,分流汩兮。修路幽蔽,道远忽兮。”《湘君》中又说:“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诗以沅湘开篇,既是即景起兴,同时也是比喻:沅水湘江,江流何似?有如屈子千年不尽的怨恨。骚人幽怨,何以形容?好似沅湘深沉的流水。前一句之“不尽”,写怨之绵长,后一句之“何深”,表怨之深重。两句都从“怨”字落笔,形象明朗而包孕深广,错综成文而回环婉曲。李瑛《诗法易简录》认为:“咏古人必能写出古人之神,方不负题。此诗首二句悬空落笔,直将屈子一生忠愤写得至今犹在,发端之妙,已称绝调。”是说得颇有见地的。

然而,屈子为什么怨?怨什么?诗人自己的感情和态度又怎样?诗中并没有和盘托出,而只是描绘了一幅特定的形象的图景,引导读者去思索。江上秋风,枫林摇落,时历千载而三闾庙旁的景色依然如昔,可是,屈子沉江之后,而今却到哪里去呼唤他的冤魂归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这是屈原的《九歌》和《招魂》中的名句,诗人抚今追昔,触景生情,借来化用为诗的结句:“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季节是“秋风起”的深秋,时间是“日暮”,景色是“枫树林”,再加上“萧萧”这一象声叠词的运用,更觉幽怨不尽,情伤无限。这种写法,称为“以景结情”或“以景截情”,画面明朗而引人思索,诗意隽永而不晦涩难解,深远的情思含蕴在规定的景色描绘里,使人觉得景物如在目前而余味曲包。试想,前面已经点明了“怨”,此处如果仍以直白出之,而不是将明朗和含蓄结合起来,做到空际传神,让人于言外得之,那将会何等索然寡味!此诗结句,历来得到诗评家的赞誉。《诗法易简录》又赞道:“三、四句但写眼前之景,不复加以品评,格力尤高。凡咏古以写景结,须与其人相肖,方有神致,否则流于宽泛矣。”钟惺《唐诗归》则说:“此诗岂尽三闾,如此一结,便不可测。”施补华《岘佣说诗》评道:“并不用意,而言外自有一种悲凉感慨之气,五绝中此格最高。”无不肯定其意余象外、含蓄悠永之妙。

诗歌,是形象的艺术,也是最富于暗示性和启示力的艺术。明朗而不含蓄,明朗就成了一眼见底的浅水沙滩;含蓄而不明朗,含蓄就成了令人不知所云的有字天书。戴叔伦的《三闾庙》兼得二者之长,明朗处情景接人,含蓄处又唤起读者的想象鼓翼而飞。

江村晚眺

宋戴复古

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阁岸斜。

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

江边沙滩平坦柔软,残阳的余辉笼照在上面,一派金红。江水已经退潮,一艘艘打渔船斜靠在岸边。一对白色的水鸟静静地伫立江水旁,似醒还睡。突然,一个渔人来到江岸,水鸟惊觉,扑啦啦展翅腾起,转眼间没入开满白花的无边无际芦苇荡中。

江村远眺的眺:望,往远处看

眺tiào

基本字义

1. 望,往远处看:~览。~瞩。~望。远~。

2. 目不正,斜视。

详细字义

〈动〉

1. (形声。从目,兆声。本义:斜视)

2. 同本义[look sideways;cast a sidelong glace]

眺,目不正也。——《说文》

袤眺旁剔。——晋·潘岳《射雉赋》

流目眺夫衡阿兮。——张衡《思玄赋》

3. 往远处看[look far away;look far into the distance]

高望而远眺。——《孔子家语·辨乐》

眺莲花诸峰。——《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再眺山下。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嵌。——谢灵运《登池上楼》

4. 又如:眺注(犹言凝神远望);眺瞻(远望);眺瞩(登高远望)

5. 跳[twitch]

乡思

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

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

碧山还被暮云遮。

乡思是人类普遍共有的一种美好情感。落日黄昏,百鸟归巢,群鸦返林,远在异乡的游子,触景生情,难免生发乡思之愁。这首诗所表现的,正是游子在落日黄昏时所滋生的浓郁乡思。

诗的一二句从远处着笔,写诗人极目天涯时所见所感。人们常说落日处是天涯,可“我”望尽天涯,落日可见,故乡却不可见,故乡远在天涯之外。诗人极力写出故乡的遥远。诗人对空间距离这一异乎常人的感受,虽出乎常理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诗的三四句从近处着墨,写诗人凝视碧山的所见所感。第三句承上启下,既补充说明“不见家”之由,又“暗渡陈仓”,由前二句着眼于空间的距离转到着眼于空间的阻隔。故乡不可见,不仅因为距离遥远,还因为路途阻隔。故乡为碧山阻隔,已令人惆怅不已,何况眼下碧山又被暮云遮掩。诗人的视野由远而近、由大而小地收缩,色彩由明而暗地变化,乡思愈来愈浓,以至浓得化不开。

钱钟书说:“诗歌里有两种写法:一是天涯虽远,而想望中的人更远;二是想望中的人物虽近,却比天涯还远。”这首诗属于第一种写法。诗人写空间距离之远,遥望家乡的视线被碧山、暮云层层阻隔,给人以故乡遥不可即之感,突出了诗人归乡无计的无奈和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真挚浓厚的思念之情

P46

中秋月二首

唐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意思是:皎洁的中秋圆月升上了天空,人人都说四海之内都是天气晴好月光普照。你怎么知道在千里之外也会是这样,说不定那里是又刮大风又下雨呢!

首中,诗人对古代的一种习惯看法提出了疑问。古代认为,中秋这天,是阴是晴,普天之下,万里之内,都是相同的。可诗人却认为,这里天晴,安知千里之外不刮风下雨呢。诗人的这种看法,是完全符合现代自然科学的,一个地方天晴,几十几百里路外就在下雨,这是常见的事,中秋节这天,也不会例外。只是古人消息不灵通,没有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不容易发现这种现象罢了。

绝句漫兴

唐杜甫

糁径杨花铺白毡

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稚子无人见,

沙上凫雏傍母眠。

译文:飘落在小路上的杨花碎片,就像铺开的白毡子,

点缀在溪上的嫩荷,像青铜钱似地一个叠着一个。

竹林里笋根旁才破土而出的嫩笋,还没有人注重它们,刚刚孵出的小水鸭子,

在沙滩上依偎着母鸭甜甜地睡着。

这一首《漫兴》是写初夏的景色。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景中状物,而景物相间相融,各得其妙。诗中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图: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径上,好象铺上了一层白毡;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象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诗人掉转目光,忽然发现:那一只只幼雉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真不易为人所见。那岸边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首句中的“糁径”,是形容杨花纷散落于路面,词语精炼而富有形象感。第二句中的“点”、“叠”二词,把荷叶在溪水中的状态写得十分生动传神,使全句活了起来。后两句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它“微寓萧寂怜儿之感”,我们从全诗看,“微寓萧寂”或许有之,“怜儿”之感,则未免过于深求。这四句诗,一句一景,字面看似乎是各自独立的,一句诗一幅画面;而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细致的观察描绘,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留连欣赏的心情,闲静之中,微寓客居异地的萧寂之感。这四句如截取七律中间二联,双双皆对,又能针脚细密,前后照应。起两句明写杨花、青荷,已寓林间溪边之意,后两句则摹写雉子、凫雏,但也俱在林中沙上。前后关照,互相映衬,于散漫中浑成一体。这首诗刻画细腻逼真,语言通俗生动,意境清新隽永,而又充满深挚淳厚的生活情趣。

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yǎo)钟声晚。

荷(hè)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⑴送灵澈上人:玄子《刘随州诗集》(《四部丛刊》本)卷一。灵辙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现在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诗僧。上人,对僧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

⑶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⑷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⑸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译文

在苍翠的竹林寺里,远远传来深远的晚钟声。他背着斗笠披着晚霞,独自一人向远方的青山归去。

深青色的竹林寺里远远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你(指友人:灵澈上人)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

改写(散文)

好似墨青色隐隐铺盖着曲径通幽的竹林寺,神秘的色彩在悄悄氤氲,阵阵沉重的晚钟飘渺在自然的屏障中,随风驱散,给人恍若隔世的感觉。我背着轻巧的斗笠,任晚风斜阳柔柔抚摸我的青丝。向远处眺望,连绵起伏的青山外,遥遥的远行人,那晚霞的光填补了我伤感的心。

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你背着的斗笠还带着夕阳,独自归向远方的青山。

白石滩

王维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这诗是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描写白石滩月夜景色,清新可喜,颇堪玩味。

白石滩,辋水边上由一片白石形成的浅滩,是著名的辋川二十景之一。王维的山水诗很注意表现景物的光线和色彩,这首诗就是用暗示的手法写月夜的光线。它通过刻画沉浸在月色中的景物,暗示出月光的皎洁、明亮。如头两句“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写滩上的水、水底的石和水中的蒲草,清晰如画。何以夜色之中,能看得如此分明?这不正暗示月光的明亮吗?唯其月明,照彻滩水,水才能见其“清”,滩才能显其“浅”,而水底之石也才能现其“白”。不仅如此,从那铺满白石的水底,到那清澈透明的水面,还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生长其中的绿蒲,──它们长得又肥又嫩,差不多已可以用手满把地采摘了。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个“绿”字:光线稍弱,绿色就会发暗;能见其绿,足见月光特别明亮。月之明,水之清,蒲之绿,石之白,相映相衬,给人造成了极其鲜明的视觉感受。

前两句,是静态的景物描写。后两句,作者给白石滩添上了活动着的人物,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气。“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写一群少女,有的家住水东,有的家住水西,她们趁着月明之夜,不约而同地来到白石滩上洗衣浣纱。是什么把她们吸引出来的呢?不正是那皎洁的明月吗?这就又通过人物的行动,暗示了月光的明亮。这种写法,跟《鸟鸣涧》中的“月出惊山鸟”以鸟惊来写月明,颇相类似。

此诗的意境跟《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近似,而与《辋川集》中那些清冷幽僻的诗作不同,它富有生活气息,表现了一种自然、纯真的美,也寄托着诗人对这种自然、纯真的美的追求。

P84

临湖亭

唐王维

轻舸迎上客,

悠悠湖上来。

当轩对尊酒,

四面芙蓉开。

王维乘坐着小船迎接贵宾,小船在湖上悠然开来。宾主围坐临湖亭开怀畅饮,四周一片盛开的莲花。

诗人王维在亭子里等待、迎接贵宾,轻舸在湖上悠然驶来。宾主围坐临湖亭开怀畅饮,窗外就是一片盛开的莲花。这是何等美妙的人生境界!诗歌将美景、鲜花、醇酒和闲情巧妙地融于一体,在自然中寄深意,与质朴中见情趣,娟秀飘逸的意境,令人陶醉。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冬至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如今远在邯郸的客店里,将怎样过法呢?只能抱着膝坐在孤灯前,在静夜中,惟有影子相伴。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第二句,“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身”和“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影”与“身”皆抱膝枯坐,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驿”,驿站,古代传递公文或出差官员途中歇息的地方。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家里人一定也过得不快乐。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在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吧!三、四两句十分感人,也颇耐人寻味:诗人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至于“说”了些什么,则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给予补足。

评解

白居易的五七言绝句,共七百六十五首,约占全部诗作的百分之二十七。本诗是其中早期的一篇佳作,反映了游子思家之情,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乡愁。其佳处,一是以直率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人们常有的一种生活体验,感情真挚动人。二是构思精巧别致:首先,诗中无一“思”字,只平平叙来,却处处含着“思”情;其次,写自己思家,却从对面着笔,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有异曲同工之妙。宋人范晞文在《对床夜语》里说:“白乐天…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语颇直,不如王建…家中见月望我归,正是道上思家时?,有曲折之意。”这议论并不确切。二者各有独到之处,不必抑此扬彼。

赞同

3

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羌:古代民族。

羌笛:一个古代民族的乐器。

戌楼:军营城楼。

梅花何处落:是将曲调《梅花落》拆用,嵌入“何处”两字,从而构思成一种虚景。

【作者简介】

高适(706—765),字达夫,沧州(今河北沧州)人。崇尚气节,建功立业,敢于直言。五十岁才学写诗,立即就写得很好,慷慨悲歌,临风怀古,多发自肺腑。他在贫困流浪中度过了十几年,是唐代有名的边塞诗人之一,《燕歌行》是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

【赏析一】

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面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消息,牧马晚归的开廓的情景使人联想到《过秦论》中一段文字:“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则“牧马还”三字似还含另一重意味,这就是胡马北还,边烽暂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危解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三四句之妙不仅如此。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竟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同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诗人时在哥舒翰幕府,同时所作《登陇诗》云:“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正是由于怀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笔不的诗方能感而不伤。

盛唐诗人高适曾多次到过边关,对边塞生活有着较深的体验。他的这首反映边塞士兵生活的《塞上听吹笛》,就用明快、秀丽的基调,丰富奇妙的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

【赏析二】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冬去春来,冰雪消融,已是放牧时节了,阵阵春风吹净了蓝天,沉睡了一冬的大草原又披上了绿装。蓝天白云下,牧群悠悠,人欢马叫。辽阔的塞外边地,如诗如画,生机盎然。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背景由明入暗:战士挥动着响鞭牧马归来,一轮明月悄然升起,这时从边关戍楼传来阵阵优美的羌笛之声。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羌笛吹奏的曲名是《梅花落》,在静静的边关月夜,倾听这样一首表现思乡之情的曲子,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请问这动人的曲子将要飘向何方,又将落到何处?诗人巧妙地将“梅花落”三字拆开,嵌入“何处”二字,使平常的曲牌变成了一句饱含深情的发问,并由此幻化出一种梅花随风飘舞、一夜之间洒满关山的奇妙意境。

这首边塞诗实现了诗、画、音乐的完美结合,并有着几分田园诗的风味,在虚实交错、时空穿梭之间,把战士戍边之志与思乡之情有机地联系起来,统一起来,构成一幅奇丽寥廓、委婉动人的画卷,读来亦真亦幻,令人浮想联翩。(林高俊/文)

【赏析三】

这首诗是诗人在西北边塞地区从军时写的。诗中描绘了傍晚时的边塞景色:牧马归来,月照戍楼,这时传来了悠扬的羌笛声。

诗中写景有“实景”与“虚景”之分。前两句写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造就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牧马晚归的情景使人联想到《过秦论》中“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这段文字,“牧马还”还意味着,胡马北还,边烽暂息,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晚,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梅花何处落”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同时,又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也就蕴含了思乡的情调。但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是由首句所定下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

【鉴赏练习】

1.“雪净胡天牧马还”句所写景物显示了怎样的氛围?在全诗中有怎样的作用?

2.三、四句中将“梅花落”拆用,构成了一种怎样的虚景?

【简析】

汪中《述学·内篇》说诗文里数目字有“实数”和“虚数”之分,今世学者进而谈到诗中颜色字亦有“实色”与“虚色”之分。现在我们还可看到诗中写景亦有“虚景”与“实景”之分,如高适这首诗就表现得十分突出。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与岑参并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人物。诗的前两句写的是实景,“雪净胡天牧马还”,开篇就造就了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开朗壮阔的基调。三、四句中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了一种虚景。全诗虚实结合,构成了美妙阔远的意境。

[参考答案]

1、答: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牧马归来,这一情景显示出一种边烽暂息、和平宁谧的氛围。这句诗为全诗定下了开朗壮阔的基调。

2、答:“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现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

归雁

钱起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钱起是吴兴(今属浙江)人,入任后,一直在长安和京畿作官。他看到秋雁南飞,曾作《送征雁》诗:“秋空万里静,嘹唳独南征……怅望遥天外,乡情满目生。”这首《归雁》,同样写于北方,所咏却是从南方归来的春雁。

古人认为,秋雁南飞,不越过湖南衡山的回雁峰,它们飞到峰北就栖息在湘江下游,过了冬天再飞回北方。作者依照这样的认识,从归雁想到了它们归来前的栖息地──湘江,又从湘江想到了湘江女神善于鼓瑟的神话,再根据瑟曲有《归雁操》进而把鼓瑟同大雁的归来相联系,这样就形成了诗中的奇思妙想。

根据这样的艺术构思,作者一反历代诗人把春雁北归视为理所当然的惯例,而故意对大雁的归来表示不解,一下笔就连用两个句子劈空设问:“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询问归雁为什么舍得离开那环境优美、水草丰盛的湘江而回来呢?这突兀的询问,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思路引上了诗人所安排的轨道──不理会大雁的习性,而另外探寻大雁归来的原因。

作者在第三、四句代雁作了回答:“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湘江女神在月夜下鼓瑟(二十五弦),那瑟声凄凉哀怨,大雁不忍再听下去,才飞回北方的。

诗人就是这样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优美的神话,为读者展现了湘神鼓瑟的凄清境界,着意塑造了多情善感而又通晓音乐的大雁形象。然而,诗人笔下的湘神鼓瑟为什么那样凄凉?大雁又是为什么那样“不胜清怨”呢?为了弄清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无妨看看他考进士的成名之作《湘灵鼓瑟》。在那首诗中,作者用“苍梧来怨慕”的诗句指出,湘水江神鼓瑟之所以哀怨,是由于她在乐声中寄托了对死于苍梧的丈夫──舜的思念。同时,诗中还有“楚客不堪听”的诗句,表现了贬迁于湘江的“楚客”对瑟声哀怨之情的不堪忍受。

拿《湘灵鼓瑟》同《归雁》相对照,使我们领会到:《归雁》中的“不胜清怨却飞来”一句,原来是从“楚客不堪听”敷演而来,作者是按照贬迁异地的“楚客”来塑造客居湘江的旅雁的形象的。故而,他使旅雁听到湘灵的充满思亲之悲的瑟声,便乡愁郁怀,羁思难耐,而毅然离开优美富足的湘江,向北方飞回。“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建安文学家王粲《登楼赋》中的这两句揭示羁客情怀的名言,正可借来说明《归雁》诗中旅雁听瑟飞回时的“心情”,而诗人正是借写充满客愁的旅雁,婉转地表露了宦游他乡的羁旅之思。这首诗构思新颖,想象丰富,笔法空灵,抒情婉转,意趣含蕴。它以独特的艺术特色,而成为引人注目的咏雁名篇之一。

《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释]

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评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

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八阵,指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图,法度,规模。诸葛亮所布八阵共有四得,这里是指夔州西市,俯临江沙,下有诸葛亮八阵图,聚石分布,宛然犹存。峡水大时,三蜀雪消之际,澒涌滉漾,大木十围,枯槎百丈,随波而下。及乎水落川平万物皆失故态,诸葛小石之堆相聚行列依然。如是者近六百年,追今不动。

三分国(点击浏览地图):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失策于吞吴,非谓恨未曾吞吴也。隆中初见时,已云‘东连孙权,北拒曹操’矣。这句应是说,蜀国合适吴的失策,已成千秋遗恨。

[译诗、诗意]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

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

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说起诸葛亮的功劳,在三国里要算是盖世第一,他的名气就是从八阵图上成就的。这江面上有很急的流水,但是堆成八阵图的石子一点也没有转动;到现在刘备并吞东吴失策的这一件事,到现在仍然是空流余恨啊。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

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江楼感旧

唐赵嘏gǔ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首先,情景交融。月夜江楼,景明水净,水天相连,浩渺无垠;诗人独登,独望江月,江楼独思,绵绵无限,景新情浓,情景交融。其次,对照衬托。虽“风景依稀似去年”,但人事不同,去年赏月人“同来”,今年登楼却“独上”,两相对照倍感孤独,更衬出了诗人此时此刻的凄清落寞。再次,对比联想。拿去年和今年两次登楼,两次赏月,两次感受,运用联想对比,强调独上、独望、独思、独忆、独感,从而深化意境,突出主旨。此外,其它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顶针、反问、设问等,使诗语句写景清纯而不华丽,抒情简明而不直露。诗意境清新,风格朴实,耐人寻味。

这是一首情味隽永、淡雅洗炼的好诗。

在一个清凉寂静的夜晚,诗人独自登上江边的小楼。“独上”,透露出诗人寂寞的心境:“思渺然”三字,又使人仿佛见到他那凝神沉思的情态。这就启逗读者,诗人在夜阑人静的此刻究竟“思”什么呢?对这个问题,诗人并不急于回答。第二句,故意将笔荡开去从容写景,进一层点染“思渺然”的环境气氛。登上江楼,放眼望去,但见清澈如水的月光,倾泻在波光荡漾的江面上,因为江水是流动的,月光就更显得在熠熠闪动。“月光如水”,波柔色浅,宛若有声,静中见动,动愈衬静。诗人由月而望到水,只见月影倒映,恍惚觉得幽深的苍穹在脚下浮涌,意境显得格外幽美恬静。整个世界连同诗人的心,好象都溶化在无边的迷茫恬静的月色水光之中。这一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叠字回环的技巧,一笔包蕴了天地间景物,将江楼夜景写得那么清丽绝俗。这样迷人的景色,一定使人尽情陶醉了吧?然而,诗人却道出了一声声低沉的感喟:“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同来”与第一句“独上”相应,巧妙地暗示了今昔不同的情怀。原来诗人是旧地重游。去年也是这样的良夜,诗人结侣来游,凭栏倚肩,共赏江天明月,那是怎样的欢快!曾几何时,人事蹉跎,昔日伴侣不知已经飘泊何方,而诗人却又辗转只身来到江楼。面对依稀可辨的风物,缕缕怀念和怅惘之情,正无声地啃啮着诗人孤独的心。读到这里,我们才豁然开朗,体味到篇首“思渺然”的深远意蕴,诗人江楼感旧的旨意也就十分清楚了。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即诗人与朋友在西湖饮酒游览,适逢天气由晴转雨的意思。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好。方,刚刚,副词。

空蒙:形容云雾迷茫,似有若无。

亦:也。

奇:奇妙。

欲:想要。

西湖:这里指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则是从这首小诗而来。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姓施,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县)西,所以称为西施。

诗、诗意]

水波闪动晴天时景色迷人,

山峦迷茫烟雨中也显得神奇。

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无论淡妆浓妆她总是美丽。

水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不论她是淡雅的装束,还是浓艳的打扮,都是一样光彩照人。

沪教版一至四年级古诗

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 1 画宋佚名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3 夜宿山寺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4草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5悯农两首(其二)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6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 7登鹳鹊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9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支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0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小学一年级第二学期 1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绝句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3风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4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5悯农两首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6江上渔者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7七步诗三国魏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8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小学二年级第一学期 1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秋浦歌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4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5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沪教版 小学古诗汇总+译文

小学古诗词汇总 (一~五年级上) 一年级 画 宋〃佚名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译文】在远处可以看清山有青翠的颜色,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近枝头上的鸟儿却纹丝不动。 《赋得古草原送别》又名《草》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平原上繁茂的野草,每年枯萎、繁盛一次。野火烧不尽它,遇到春风吹拂它又生长起来。远处的芳草蔓延到古代留下的道路上,阳光照耀下的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边远的城市。又一次送朋友远去,心中充满象茂草一样的离别情意。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夕阳西沉,渐渐没入连绵的群山,黄河奔腾,汇入浩瀚的大海。虽然眼前一片壮阔,但要打开千里视野,看得更清更远,那还须再登上一层层高楼。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的行踪。 《悯农》两首(其一)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春天,农民把一粒粒谷子种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粮食。虽然全国各地的土地都被农民耕种,但农民还是因为没有饭吃而饿死。 《悯农》两首(其二)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又有谁能知道这饭菜的来历,每一粒都是那么的辛苦。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译文】山上寺院的高楼多么高,人在楼上一伸手就可以摘天上的星星。我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四周的山上没有了飞鸟的踪影,小路上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上,有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独自垂钓。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古诗译文及名言

名人名言: 1、我读书奉行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冰心 2、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通读,细读,反复读。——培根 3、没有雄心壮志的人,他们的生活缺乏伟大的动力,自然不能盼望他们会有杰出的成就。——华罗庚 4、我爱太阳、爱雪、爱风、爱山,我爱着一切。——巴金 5、自然是美的源泉,艺术的源泉,亦可说是人生的源泉。——丰子恺 6、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7、世界上没有比友谊更美好、更令人愉快的东西了,没有友谊,世界仿佛失去了太阳。——西塞罗 8、被人爱和爱别人是同样的幸福,而且一旦得到它,就够受用一辈子。——列夫·托尔斯泰 9、友谊建立在同志中,巩固在真挚上,发展在批评里,断送在奉承中。——列宁 10、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詹天佑 11、人们不能没有面包而生活,人们也不能没有祖国而生活。——雨果 12、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周恩来 13、闻名就是要造就有修养的人。——罗斯金 14、幻想是诗人的翅膀,假设是科学的天梯。——歌德 15、爱好出勤奋,勤奋出天才。——郭沫若 16、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谈空话。——爱因斯坦 17、应立志做大事,不可立志做大官。——孙中山 18、智慧不仅仅存在于知识之中,而且还存在于运用知识的能力中。——亚里士多德 19、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20、没有比历史更使人感兴趣的了。当你读着历史,你就懂得了现在。——苏里科夫 21、未来是光明而美丽的,爱它吧,向它突进,为它工作,迎接它,尽可能地使它成为现实吧!——车尔尼雪夫斯基 22、我们在享受着他人的发明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益处,我们也必须乐于用自己的发明去为他人服务。——富兰克林 23、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陶行知 24、优秀的书籍像一个智慧善良的长者,搀扶着我,使我一步步向前走,并且逐渐懂得了世界。——秦牧

沪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古诗及翻译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文背诵 1、第一单元 《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译文:傍晚的时候心情不好,我赶着马车登上了乐游原。快要落山的太阳无限美好,只是已经接近黄昏了。(诗人对夕阳发出的感慨。“夕阳”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既有年华易逝,美人迟暮的伤感,又有国事日非的忧虑。语浅意深,道出了人生的哲理。) 《赠花卿》 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译文:锦城(成都)的管弦乐器每日热闹、错杂而又和谐地弹奏着,那悠扬动听的乐曲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白云间。这种曲子只应该在天上才有,人间能听到几回呢? 2、第二单元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译文:一道余晖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般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这首诗是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该诗侧面反映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译文:秋夜里的银白色的烛光冷清照映画屏,宫女手拿轻罗小扇扑打着飞萤。皇宫的石阶上夜色像水一样冰凉,可是宫女还静坐着仰望天上的牵牛织女星。(这首诗描写的是皇宫高墙内宫女们孤独无聊的宫廷生活以及她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全诗描写传神,感情含蓄,耐人寻味。)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译文: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千仞华山高耸上云天。陷入敌手的百姓流干了眼泪,盼望军官收复失地又过了一年。(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已沦落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诗人被罢斥回乡,在乡间向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人民,希望朝廷早日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盖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4、第四单元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译文:在这个寂静无人的地方,芬芳的桂花轻轻飘落在地上。静静的夜晚,使这山林更加空寂、安静。月亮升起,惊动了正在树丛里睡觉的山鸟,它们清脆的叫色不时地在空旷的山涧中回荡。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才练的姑娘身穿着和荷叶一样的丝绸裙子,鲜艳的荷花正迎着姑娘的脸庞盛开着。采莲女在池塘中和荷花难以区分,若隐若现,知道听见了《采莲曲》的歌声,才发现是采莲女们划着小船出来了。

沪教版小学一至五年级古诗

---------------------------------------------------------------最新资料推荐------------------------------------------------------ 沪教版小学一至五年级古诗 小学一年级上古诗⑴《草》唐·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⑸《夜宿山寺》唐· 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⑵《登鹳鹊楼》唐·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⑹《江雪》唐·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⑶《寻隐者不遇》唐· 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⑺《梅花》宋· 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⑷《悯农两首》(其二)唐· 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小学一年级下古诗⑴ 《春晓》⑷《所见》清· 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yuè)。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唐·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⑵《绝句》唐·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1/ 16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⑸《悯农两首》(其一)唐· 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⑶《风》唐· 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⑹《江上渔者》宋· 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最新资料推荐------------------------------------------------------ ⑺《七步诗》三国魏· 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⑻《池上》唐· 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小学二年级上古诗⑴ 《回乡偶书》⑸《早发白帝城》唐· 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⑵ 《刺勒歌》⑹《一字诗》清· 陈沆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唐· 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⑺《大林寺桃花》唐· 白居易⑶《秋浦歌》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⑻《前出塞》⑷《凉州词》唐· 王翰蒲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3/ 16

沪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古诗

沪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古诗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文背诵 1、《乐游原》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赠花卿》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3、《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4、《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5、《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6、《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7、《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8、《采莲曲》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9、《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关东。 10、《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1、《百忧集行》唐·杜甫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12、《浪淘沙》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3、《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4、《墨梅》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15、《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6、《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沪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文整理

六年级上册古诗及文言文 第一单元 望驿台 【唐】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词释】 ①《望驿台》:这是白居易应和好友元稹的诗。 ②当窗柳:意即怀人。唐人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 ③望驿台:在今四川广元。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 ④居人:家中的人。诗中指元稹的妻子。 ⑤客:出门在外的人。指元稹。 【诗意】靖安宅里,天天面对着窗前的碧柳,凝眸念远;望驿台前,春意阑珊,花儿纷纷飘落到地面。两处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尽;此时,家里人思念着出门在外的亲人,出门在外的人一样也思念着家中的亲人。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词释】 ①见:现。 ②行人:此处指送信的使者。 ③发:出发。④意万重:思绪万千。 ⑤开封:打开信封。 【诗意】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想写信又不知怎么说。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赶快再添上几句,说不尽的心事,无奈太匆匆。 第二单元 宿新市徐公店 【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词释】 ①新市徐公店:地名。 ②篱落:篱笆。 ③径:小路。④阴:树叶茂盛浓密。 ⑤急走:奔跑着。 【诗意】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儿童们奔跑着,追扑翩翩飞舞的黄色的蝴蝶,可是黄色的蝴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孩子们再也分不清、找不到它们了。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沪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古诗及鉴赏

长歌行(节选) 汉乐府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文字赏析 《长歌行》是一首中国古典诗歌,属于汉乐府诗,是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名篇。此诗从整体构思看,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全诗以景寄情,由情入理,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人生哲理,寄寓于朝露易干、秋来叶落、百川东去等鲜明形象中,借助朝露易晞、花叶秋落、流水东去不归来,发生了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浩叹,鼓励人们紧紧抓住随时间飞逝的生命,奋发努力趁少壮年华有所作为。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其主旨体现在结尾两句,但诗人的思想又不是简单的表述出来,而是从现实世界中撷取出富有美感的具体形象,寓教于审美之中。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tóng)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文字赏析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代替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这首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guì)鱼肥。 青箬笠(ruò lì),绿蓑(suō)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沪教版语文六年级上 古诗文言文

望驿台 唐·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夜泉明·袁中道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迢迢牵牛星 汉《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十六字令三首 毛泽东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山川之美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陈太丘与友期 《世说新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元方时. 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 ..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 ..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沪教版小学语文古诗名言-上海

一年级第一学期 画宋·佚名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草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悯农两首(其二)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青波。 登鹳鹊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支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一年级第二学期 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风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悯农两首(其一)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七步诗 三国魏·曹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二年级第一学期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秋浦歌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沪教版五年级上古诗全

乡村四月 南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题西林壁 苏轼(宋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溪上遇雨其二 唐·崔道融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睛。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过故人庄 孟浩然(唐代)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示儿 南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凉州词 唐·王之焕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山亭夏日 高骈(唐代)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望天门山 李白(唐代)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题乌江亭杜牧(唐代)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唐代)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石灰吟 于谦(明代)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古诗词特辑)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五年级语文 古诗词特辑 1.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参考译文】 山坡、原野间草木茂盛,一片葱茏,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起了农活,闲着的人很少。他们刚忙完了采桑养蚕的事又要开始插秧了。 【学习提示】 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南宋诗人,有“乡村诗人”之名,作品以精致优美的七言绝句见长。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四月特有的景象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平实的用词,充分地衬托出“乡村四月”农民劳动的紧张、繁忙。全诗动静结合,绘声绘色,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和赞美之情也体现无遗。

2.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参考译文】 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纺线织布,农家男女各司其事,各管一行。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学习提示】 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诗人。他的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细致的描绘,热情地赞颂了农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前两句写乡村男耕女织,日夜辛劳,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后两句通过细节描绘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烂漫,既生动又富有生活情趣。 3.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沪教版三年级课内古诗文整理

沪教版三年级课内古诗文整理三年级课内古诗文(上)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于易水送人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塞下曲《其三》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chán)于夜遁(dùn)逃。 欲将轻骑(jì)逐,大雪满弓刀。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三年级课内古诗文(下)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其一)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lóu hāo)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绝句四首(其三)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江畔独步寻花六首(其六)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沪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学期必背古诗及译文

四年级下学期必背古诗及译文 《忆江南?江南好》唐自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译诗】江南是个好地方,我熟悉那里的风景。日出时,江边红花比火还红,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呢?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诗】乌云翻滚,就如打翻的墨汁,还未来得及把山给遮住。暴雨骤至,雨花四溅,水珠犹如天上倾倒下的无数珍珠,纷纷溅入船中。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和白色的雨点,此时西湖的湖水碧波荡漾,就像天空一样广阔无边。 江南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译诗】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树映衬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昔日到处是烟雾笼罩的寺庙,如今又有多少亭台楼阁还矗立在迷蒙的烟雨之中? 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诗】绿草茂盛,黄莺飞舞,正是二月早春,轻拂堤岸的杨柳沉醉在烟雾之中。乡间的孩子们放学回来得很早,一个个借着东风愉快地放起了风筝。 蜂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译诗】不管是平地还是高山,无限风光都被蜜蜂采花酿蜜时独占了。它辛辛苦苦采集百花酿成的蜂蜜,究竟是为谁送去甘甜呢? 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诗】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被打开,清澈明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起映入水塘,不停地闪耀晃动。要问为何另一片池塘会这样清澈?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清水啊。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译诗】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百姓家。 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诗】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昕到你的演唱,欣赏到你的艺术。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落花时节,没有想到能在这时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沪教版小学一至五年级古诗

小学一年级上古诗 ⑴《草》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⑵《登鹳鹊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⑶《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⑷《悯农两首》(其二)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⑸《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⑹《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⑺《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小学一年级下古诗 ⑴《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⑵《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⑶《风》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⑷《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yuè)。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⑸《悯农两首》(其一)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⑹《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⑺《七步诗》 三国魏·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⑻《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小学二年级上古诗 ⑴《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⑵《刺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⑶《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⑷《凉州词》 唐·王翰 蒲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⑸《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⑹《一字诗》 清·陈沆 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⑺《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⑻《前出塞》 唐·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小学二年级下古诗 ⑴《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⑵《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⑶《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⑷《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沪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古诗

沪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古 诗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文背诵 1、《乐游原》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赠花卿》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3、《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4、《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5、《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6、《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7、《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8、《采莲曲》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9、《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关东。 10、《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1、《百忧集行》唐·杜甫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12、《浪淘沙》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3、《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4、《墨梅》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15、《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古诗诵读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诵读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诗意简析: 山中留客,是生活中的小事,诗人却小中见大,悠然有远意,使读者的感觉,并不局限在留客的范围之内。 试看他怎样在留客?客到山中来,正是春阳艳发时节,可以充分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开头一句就点出山中的优美物态,不论草木的发荣,禽鸟的飞鸣,云雾的舒卷,溪涧的进溅,都在春天阳光的照耀下斗妍[yn]争奇。 客人为什么要走了呢?不是景色已经看尽,而是看到阴云渐涌,怕逢天雨。拟就是打算,拟归就是打算回去了。这时主人相留,怎样说来最合适呢?他先说了一句:不要因为稍有点阴云就打算回家啦!接着又引申开,说了另外一层意思: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这样,就把思想和意境都打开了。 首先,这反映了山中的特点。春天是雨水多的季节,云雾缭绕,空气湿润,而阳光又比较柔和。山中的游客,在初晴的时候,穿入山深林密的地方,有时是叶上的露水,有时是空中的云气,会把游人的衣服弄得润滋滋的。不说入山深处,而说入云深处,增强了水汽湿润的感觉,使语言更形象化了。

其次,针对客人的归意,做了恰当的挽留。你怕下雨吗?在这山中,即使是晴天,没有雨,也一样会打湿衣裳的。这是从反面来说。这可以使人们从另一方面去理解:下雨有什么可怕的,也不过打湿衣裳而已。晴天,雨天,结果几乎是一样,就不必避雨而归了,还是留下来欣赏山中的景物吧,何况雨中还有别样的景色呢? 教学建议: 1.张旭与李白、杜甫相比学生较为陌生,我们在学习诗歌前了解诗人重在了解他的写诗风格,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山中留客》这首诗。 2.引导抓住弄字展开教学,这个弄字,本意为卖弄,加以引申,就和后来宋代词人张失的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一样,具有巧妙的含义,使山光物态顿时活化起来,给人灵动的美感。山中景色的不断变化,只用这一个字就精确地表达出来了。 3.读懂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读了这首诗,还能给人另一些启示。一件事物中,包含有多种因素。人们只看到雨天的雨,却没有想到晴天也同样有雨。推而广之,世界上许多事物都可以这样看。那末,这两句诗就给人以更深的启发,它的意义,已超出于山中景色之外了。 4.背诵古诗

沪教版四年级下语文必背的课文

四年级下语文必背的课文 课文 1、燕子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阳春三月,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伶俐可爱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了,加入这百花争艳的盛会,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 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带着它剪刀似的尾巴,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的一声,已经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还有几只横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就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有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啊! 3、笋芽儿 笋芽儿终于钻出地面来了。她睁开眼睛一看,哎呀,地面上多么明亮,多么美丽!桃花笑红了脸,柳枝摇着绿色的长辫子,小燕子叽叽喳喳地唱着……笋芽儿看看这儿,看看那儿,好像永远也看不够似的。在笋芽儿的脚边,有一棵小草在摆动身子。笋芽儿问:“小草弟弟,你在做什么呀?” 小草向笋芽儿看了一眼,回答说:“我要趁着这美好的时光,快快长大!”笋芽儿听得心里暖烘烘的,对自己说:“我也要趁着这美好的时光,快快长大!”可是,竹妈妈怕她冷,用衣服把她裹得紧紧的。笋芽儿急得大叫:“我不怕冷,我要赶快长大!”她勇敢地脱下裹在自己身上的小衣服。 春雨姐姐笑了,用细细的雨丝爱抚着她,滋润着她。太阳公公笑了,用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她,温暖着她。终于,笋芽儿脱下了一件件阻碍自己长大的衣服,长成了一株强壮的竹子。她站在山冈上,迎风跳起了优美的舞蹈,自豪地喊着:“我长大啦!” 4勤读 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6、祖先的摇篮 爷爷说: 那原始森林 是我们 祖先的摇篮. 真有意思, 这是 多大的摇篮呀, 一望无边, 那浓绿的树阴 遮住了蓝天。 我们的祖先, 可曾在 这些大树上,摘野果, 掏鹊蛋? 可曾在 那片草地上, 和野兔赛跑、 看蘑菇打伞? 那时候 孩子们 也在这里 逗小松鼠、 采野蔷薇吗? 也在这里 捉红蜻蜓、 逮绿蝈蝈吗? 风儿吹动树叶 "沙沙!沙沙! " 那回忆 多么美好,又 那么遥远…… 啊! 苍苍茫茫的 原始森林, 我们 祖先的摇篮! 但愿 地久天长, 永远永远 不被污染, 那是 人类 文明的起点, 那是 神圣的 天然博物馆!

沪教版小学阶段古诗

沪教版小学阶段古诗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咏鹅》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山村》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画》宋佚名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风》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草》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登鹳雀楼》唐王之焕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夜宿山寺》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江上渔者》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塞下曲》(其二)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悯农二首》(其二)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小池》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遗爱寺》唐白居易 弄日临溪坐,寻花绕寺行。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前出塞》唐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cui)。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竹里馆》唐王维

沪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文

沪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江南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4、《绝句》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5、《雨晴》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6、《题弟侄书堂》唐·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7、《南园十三首》(其五)唐·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8、《对酒》清·秋瑾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酒去犹能化碧涛。 9、《狱中题壁》清·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10、《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11、《客中作》唐·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12、《游山西村》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3、《丰乐亭游春》宋·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4、《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清·纪昀 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 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 15、《问刘十九》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16、《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7、《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宋·杨万里 岭下看山似伏涛,见人上岭旋争豪。 一登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 18、《海棠》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9、《泛吴松江》宋·王禹偁 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唯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20、《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1、《黄鹤楼》唐·崔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