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教育培训心得体会5篇

井冈山教育培训心得体会精选5篇

(篇一)

感谢局领导组织的这次教育培训,让我有机会重温

了斗争时期党的历史,悼念红军革命英烈,接受革命传

统教育,虽然只有短短一周的时间,却让我经受了一次

又一次心灵的洗礼和震撼,受益非浅。

巍巍井岗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自土地革命时期,在井岗山革命根据地,井岗山精神诞生了。这一伟大精神,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革命斗争的产物;同时,更是我们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宝贵经验,还是我们

应该而且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精神武器。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

群众,勇于胜利,这仅仅二十四个汉字,却突显着井岗

山精神的伟大内涵。

当今社会,内容丰富多彩,生活学习多样,相比于

艰难困苦的革命时期,如今的我们是多么的幸福。正因

为这种差别,井岗山精神的学习、发展、弘扬以及传承

也更有其相应的空间和潜力,更有其必要性,努力发扬

传承井岗山精神,是我们共同的红色使命。

时代在迅速前进,信息化突飞猛进,人们面临着更

广的选择和选择空间,但关键在于如何选择以及怎样决

择最为合适,在这选择的过程中,尤其会渗透一种精神

的内涵或者说自我价值的体现,以丰富并发展自我的世界,我们也因此而安心无悔。井岗山精神是我们共同需

要的精神价值,更应成为我们共同拥有的精神价值,我

们也要学会在选择中渗透井岗山精神,让我们的选择有

所坚定,懂得信念,理解艰苦,懂得奋斗,实事求是,

懂得创新,懂得勇敢,相信胜利。

(篇二)

我有幸参加了区纪委监委组织的井冈山学习培训。

这次培训时间虽短,但深受震撼,是一次催人奋进的收

获之旅,更是一次难以忘怀的特殊党课。

这是一次对井冈山烽火岁月的缅怀

当4月22日登上开往徐州的大巴车时,我的心情突然莫名激动起来。手里攥着开往吉安的车票,心里默默

的想着,这将是怎样的一段旅程呢。经过22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感受到了井冈山的空气。

让我惊诧的是这个星火燎原的圣地给我的第一印象

是满眼的绿,变化多端的云雾配合着形成了美妙的层峦

叠嶂。大巴车上同事们不再是疲惫的神情,都立马来了

精神,坐直了身体,争相着往窗外看,伴随着一阵又一

阵的“哇”的赞叹声。司机告诉我们,井冈山常年多雨,夏天每天都要下一场大雨,在井冈山出门必备雨伞。

又经过了山路十八弯,我们于23号下午2点,在历经20多个小时车程之后,终于到达了营地。此时大家已经是饥肠辘辘,放下行李直奔餐厅,品尝了一顿很有江

西特色的午餐。

接下来的开班仪式,宣告我们的“重温革命精神拾

忆红色初心”专题培训班正式启程。

这是一次对心灵深处的强烈震撼

当我认真聆听江西省检察院以及纪委的领导给我们

做的讲座时,我努力地汲取养分,内心充满了满足感。

傍晚,我站在宿舍窗前,用心地感受着来自这片革命圣

地的魅力,突然云开雾散,艳阳当空,一切的烦恼也烟

消云散,只想放空自己,然后全身心的投入对革命岁月

的体会。

24号晚上观看实景演出《井冈山》的时候,我终于

按捺不住泪水了。这是一个占地10万平方米的山水剧场,大约有30多个足球场那么大。舞台就是在山脚下,真山真水,参加演出的600多名演员,大多是当地的农民,

他们的先辈就是当年的红军。当巨幅红绸演化成铺天盖

地的血海和冲天而起的红云之后,一幅通体明亮的巨形

镰刀斧头夺目而出。星光熠熠下,山野间无数火把在流

动闪烁,那是深山密林中红军队伍正在前行。伴随隆隆

炮声,举着火把的红军战士在剧场中奔跑穿梭;送别路

上,唱起催人泪下的《十送红军》。当红军离开井冈山,把孩子托附给乡亲,婴儿的哭声直抓人心,长长的火龙

把红军队伍送过观众席,一直送到剧场之外。

此时此刻,除了震撼还有感动,这场演出仿佛让我

置身于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那段血与火的岁月,令人

动容。尤其听到婴儿的啼哭,看到亲人难舍的分别,我

的泪水再也控制不住。

这是一次对井冈山精神的感怀感悟

当我第一次站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小井医院、

黄洋界哨口等一处处庄严肃穆的历史遗址前,切身感受

那一段段荡气回肠的故事,我的心也一次又一次被撞击。重走当年朱毛挑梁小道,我们虽然只是走了一小段路,

还是让我们满头大汗。不由感慨当年革命的艰难,道路

的曲折,感叹现在时光的美好。当年毛委员、朱总司令

还有挑粮战士们的身影仿佛依然在这里奔走,这是对新

中国诞生的盼望,是红军的信仰和精神指引着前进的道路。

我想,这份由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而成

的精神瑰宝——井冈山精神,是整个中国革命的精髓,

也是我们纪检人工作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

这是一次继往开来的加油驿站

俗话说: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培训的

最后一天,我们来到了井冈山的瑰宝——龙潭。天空下

着毛毛细雨,这丝毫不影响我们领略美景的热情,绿水

青山经过雨水的洗涤更加的透亮。只见汹涌的河水紧贴

着岩石咆哮而下,冲下谷底又静静得如一面明镜。

爬到了顶峰,我们同行的几位同志觉得意犹未尽,

决定返程不坐缆车,继续步行返回。可是返程并没有我

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而是觉得道路愈发漫长,步伐愈发

沉重,尤其在中间有一段路,觉得特别累,特别想放弃。我们在相互鼓励下,咬牙回到了终点。我突然想到,那

时候的红军在作战时,无心领略身边的风景,他们在行

走崎岖漫长的山路时,就是凭着内心的执着与信念。那

些血雨腥风的岁月已经过去,然而井冈山精神已成为永恒。这时,我才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我们今天的和平生

活是无数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这句话的份量。

至此,我的井冈山之行完美结束了。我们重温了历史,缅怀了先烈,最重要的是,我们切身感受了井冈山

精神。正是这样的精神,支持着中国共产党人浴血奋战,艰苦创业,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学习

井冈山精神,把优良革命传统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实事

求是,敢闯新路,更好地为纪检事业做贡献。

(篇三)

“学习,是因为不足;不足,才需要学习。”井冈

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山”、“中国革命的摇篮”。5月4日到10日,我有幸参加了宁夏林业厅“我的初心我的成长——做政治合格共产党员”党组织书记培训班赴井冈

山培训学习。厅党组安排这样一次弥足珍贵的学习机会,使我来到这片革命先烈们曾经战斗过的红土地,重温革

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我倍感荣幸。

五天的学习中,我怀着无比崇敬之情,认真聆听、

用心记录井冈山革命斗争及井冈山精神的专题教学;循

着革命先烈的足迹,重走朱毛挑粮小道,感受当时的艰

难险阻;与红军后代座谈互动,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

命家的博大胸怀和感人事迹;参观黄洋界哨口、主席故居、小井红军医院、瞻仰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祭扫井冈

山烈士陵园等历史遗迹,使我的心灵一次又一次受到洗礼、情感一次又一次受到震憾。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党和红军之所以能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恶劣条件下坚持下来,不断壮大;我感受最深的还是那份无数革命先烈用

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精神瑰宝——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

胜利”。战争年代,它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和平建设年代,它是建设祖国现代化的利器,它不但不会被岁月的

风尘所遮蔽,而且会代代相传,源远流长。

通过参观学习,我认为“艰苦奋斗”是我党一贯倡

导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

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融合,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创业

精神;“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思想和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是我们党能够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敢闯新路”,就是勇于创新。创新意识不论对个人还

是对中华民族的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依靠群众”就

是坚持走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革

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这是

由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勇

于胜利”是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一种民族精神,无论

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在现代化建设时期,这种精神始终

是支撑中华民族的脊梁。靠这种精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靠这种精神中国的现代化必将实现。

1927年,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改向

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红米饭里咀嚼历史、南瓜汤里回味斗争”,回想当年这些革命先烈在艰苦卓

绝的岁月中,矢志不渝、坚守信念,在经历了惨烈悲壮

的战争,仍然孜孜不倦地探寻中国解放之路,我不由自

主地敬仰那种坚定地在艰苦斗争的纷乱年代里必胜的信念。“坚定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首要,没有坚定的共

产主义理想和矢志不渝的革命信念,就没有井冈山革命

道路的开辟和革命事业的成功。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进

步的今天,我们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必须与实际工作

相结合,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和林业工作者,我们要做

的是:在工作中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坚定信念是

对党员干部最基本的要求,是党性修养最核心的内容。

我们今天建设“美丽宁夏”和沙漠化治理的过程中,必

须具有这种理想和信念。正如人大代表、林业人王有德

的人生信条“生命不息,防沙不止”一样,我们林业人

都要有“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

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是中华民族宝

贵的精神财富,集中体现了我们民族精神的精华。此次

井冈山红色之旅,使我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洗礼,一次革

命历史的洗礼,一次党性党风的洗礼,进一步提高了思

想素质。红军战士英勇斗争、不屈不挠的精神将会一直

激励着我不断努力前进。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宁

夏考察时指出:“宁夏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要大力加强绿色屏障建设。”、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

建设“美丽宁夏”等一系列的要求一样。如今我们林业

工作也到了勇于攻坚克难,不畏激流险难的时候,作为

林业干部更要将井冈山精神熔入其中,把革命优良传统

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坚定信念,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

自己,做好本职工作,展开林业工作波澜壮阔的新画卷。

(篇四)

去年12月份,我参加了信宜市组工干部培训班,到井冈山干部培训学院进行了为期一个星期的学习培训。

在井冈山,我们穿红军衣、走红军路、参观革命遗址、

与红军后代互动交流、重走挑粮小道……亲身感受中国

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建立时的艰辛和不易,感受这片土地

所承载厚重的历史,一路行程,一路收获,一路深深的

感动。在井冈山上,我们听到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

无数革命先烈不畏艰辛、勇于牺牲,换来今天幸福安定

的生活。“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是我们党带领群

众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思想武器。今天,井冈山精神也

同样是我们做好组织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在不同的历

史时期,井冈山精神有着不同的时代内涵,作为一名处

于和平年代的组工干部,我们要用结合时代特征,用实

际行动诠释井冈山精神的新内涵。

一、要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做特别能吃苦的组工

干部

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身先士卒、

以身作则,带领井冈山军民自己动手挑粮、种菜、熬硝盐、办军械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克服了各种困难艰险,打破重重包围封锁,巩固和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艰苦奋斗是一种精神力量,有了这种精神,就能始终保持不畏艰难、不断创业的锐气。新形势下的组织工作要求越来越严,标准越来越高,工作的外延不断扩展,内涵不断丰富,工作量大任务重,而且节奏快。做为组工干部如果没有良好的吃苦精神,就难以胜任工作。所以,我们应积极传承和发扬的,就是老一辈革命家那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毅力和精神,首先要不抱怨。面对各种工作,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任务。在加班加点时,不要带有抱怨的心理面对工作,要乐于吃苦,甘于吃苦。其次要不计较。组织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工作是很复杂的。组工干部比一般的干部也许付出更多,牺牲更多,承受更多。有时付出了,未必能得到相应的回报;作出了牺牲,有时却不被理解,无端的责怪,不解的埋怨,甚至各种误解怨恨,会常常相伴左右。面对这些,组工干部必须要坚定信念,正确对待个人得失,甘于寂寞,甘于平淡,甘于清贫,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

二、要实事求是、敢闯新路,做特别能战斗的组工干部

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毛泽东不唯书、不唯上、

不唯洋,开创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的

道路。毛泽东之所以敢闯新路,除了他坚定的理想信念

之外,最重要的是他对对中国现状与历史的了解。我们

在培训时,为我们授课的教授谈到,毛泽东同志非常注

重学习和调查研究,正是因为他实事求是地了解和结合

当时中国的现实社会状况,才能闯出一条新路。随着形

势的发展,组织工作随时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组织工作既是具体的业务工作,又有很强的政策性和原

则性。因此,作为新时期的组工干部,既要有实事求实

的精神,又要有敢闯新路的气魄。在工作中,我们要熟

悉组织工作的业务和流程,认真细致,注重具体工作的“严”和“实”,确保工作不出现任何差错和闪失。在

对组织工作抓稳抓实的同时,我们还要稳中求新,勇于

开拓,培养自己广阔的视野、活跃的思想、敏捷的思维

和灵活的应变能力。敢于用新眼光看待新事物,在组织

工作形式、工作内容上勇于提出新思路、采取新方法。

就好比体操运动员一样,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

“自选动作”有创新;既要经常“回头看”,总结过去,还要继续“向前看”,谋划未来。

三、要依靠群众、勇于胜利,做特别能奉献的组工

干部

井冈山互动教学中,培训主办方邀请了曾志的孙子石金龙座谈,讲述曾志同志传奇的一生。曾志,一位伟大的红军女战士。革命战争时期,她的第一任丈夫和第二任丈夫都先后牺牲,3个孩子或忍痛送人或为筹集革命经费被迫卖掉;革命成功后,她曾任中组部副部长,在三年自然灾害时,她在井冈山的亲人,恳请她为他们解决商品粮户口救上一命时,被她拒绝。曾志死后,根据她的遗嘱,不发讣告,不立墓碑。井冈山上,我们肃立在曾志老人墓前,面对一块毫无雕刻的石头上,后人自发镌刻的“曾志墓”三个字,在场所有人无不为之动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常常被我们挂在嘴边,但如何把这句话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中?身处和平年代的组工干部,现实并不需要我们象革命战争年代那样抛头颅、洒热血,但是需要我们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去证明。所以,组工干部要“服务”和“奉献”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就是要加强学习,提高能力水平。组工干部是服务于党员、干部、人才的干部,组工干部能力的强弱,不仅决定了服务水平的高低,还直接影响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因此,组工干部必须加强各种领域知识的学习,努力成为个人素质全面、学识和修养并俱的复合型人才,才能让群众信服,才能更好地为党员、干部、人才服务。二是务实工作,切实

为人民服务。组工干部对群众要倾注感情、付出真情,

用实际行动来实现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

于组工干部而言,把干部选准用好,培养出并配备好让

群众满意的好干部,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深刻

体现。三是低调做人,密切党群关系。组织部门是党委

的重要部门,组工干部往往被别人“高看一眼、厚爱一层”。但身为组工干部,我们决不能高高在上、自以为是,要自觉摆正自己的位置,认清权责,始终保持谦虚

谨慎的态度,低调做人,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件事,以

实实在在的行动取信于民。

在井冈山的学习虽然短暂,但却受益非浅。重温井

冈山的历史,让我们了解过去,掌握现在,看清未来。

今后,我们应不断传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坚持勤政为民、求真务实,全力服务党员、服务干部、服务人才、

服务群众,争当一名人民满意的组工干部。

(篇五)

以小见大忆初心牢记使命再出发

井冈山作为中国革命的圣地,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

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起点,众多革命领袖在这里经历革命

洪流的洗礼,众多革命先烈在此献出了宝贵的年轻生命。九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结合在井冈山培训期间的所思、所见、所想,重温与井冈山相连的一件件革命往事,不

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这些看似微小的革命往事,承

载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中国

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力量源泉,是中国共产党永葆革

命青春的致胜法宝,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与人民保

持血肉联系的根本原因。

一、主席的灯芯

井冈山革命期间,由于反动派的严密封锁,各类物

资供应极度匮乏,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只能采取配给制。

在参观毛泽东同志旧居的过程中,一个细节吸引了我们。井冈山革命期间的物资虽然采取配给制,但对毛主席等

领导同志还是给予了照顾,以灯芯为例,一般同志用一

根灯芯,毛主席可以用三根灯芯。从常理看,毛主席作

为井冈山革命的领导者,经常读书写作到半夜,多用几

根灯芯,让照明条件更好一点合情合理,但毛主席毅然

拒绝了这一待遇,坚持只使用一根灯芯。

拒绝特殊待遇,看似容易实则难。苏联解体的一个

重要原因,是苏共的高级干部长期脱离群众搞特殊化,

不但耗费了巨大的国家资源,也丧失了党心、民心,最

终在历史的洪流中轰然坍塌。抗日战争期间,到访**的

国外记者,看到共产党的领导干部穿着打补丁的衣服,

与群众打成一片,不仅感慨中国的希望在**。一根灯芯

发出的光看似微弱,却照亮了整个中国革命的前程。

二、朱德的扁担

重走挑粮小道,是井冈山培训期间的一项重要体验。挥汗如雨走在蜿蜒陡峭的挑梁小道上,在感叹革命战士

不易的同时,也不由想起了小时候读过的那篇著名课文《朱德的扁担》。想当年,朱德同志虽然已年过40,却

和普通战士一样,用扁担挑着重重的粮食,走过20多公里的山路。

井冈山的培训,让我们对朱德同志的革命生涯有了

更为详尽的了解。在投身革命之前,朱德同志已经在旧

军队体系中肩扛将星,每个月拿着1000大洋的俸禄,住着环境优雅的独栋花园洋房,可是说是高高在上、衣食

无忧。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德同志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直上井冈山,实现朱毛会师,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征程。一个人本可以走一条众人眼中的坦途,却选择了荆棘密

布的革命道路,如果没有异常坚定的革命意志,没有胸

怀天下的家国情怀,没有超然生死的革命信念,是断然

无法做到的。朱德同志放下了荣华富贵,却用扁担挑起

了民族的希望。

三、大娘的水桶

中国共产党的军队以纪律严明、心系百姓闻名于世,但优良传统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在长期艰苦卓绝

的革命斗争中不断发展完善而来。井冈山革命期间,有

一次毛泽东同志在大井暂住地读书,见到一个80多岁的老大娘,吃力地用水桶往家里运水,便急忙上前帮忙。

之后,毛泽东同志关切的问老大娘,为什么不让红军战

士帮忙。老大娘说有的战士不注意卫生,用水桶洗衣服。自此,毛泽东同志马上要求红军战士,尊重当地百姓的

生活习俗。井冈山的老百姓赞扬道,这支部队跟其他的

不一样。

现在众所周知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也是在

井冈山革命期间形成并不断完善的。例如,以前要求红

军战士从老乡家里借了门板之后,要记得“还门板”。

但门板还回去之后,老乡还要自己把门板上回去,为此,党明确要求红军战士还要做到“上门板”。一“还”一“上”,虽只是一字之差,体现的却是心系人民。你的

心里有人民,人民的心里一定有你,所以即便反动派占

领井冈山后,叫嚣着“石头要过刀、草要过火,人要换种”,也始终动摇不了井冈山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

这也验证了那句话,军民团结如一人,试问天下谁能敌。

四、将军的授衔

井冈山前后走出了几百位将军,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山。但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里,讲解员告诉我们,建

国后授衔的将军,都会拍一张授衔照,但绝大部分将军

都不苟言笑,甚至面色冷峻。因为每个将军都知道,他

们是革命的幸存者,在他们身后,是千千万万的死难烈士,他们笑不出来啊。据不完全统计,井冈山牺牲的革

命烈士有4万多人,有名有姓的仅有不到2万,绝大部分是无名烈士。而井冈山还只是中国革命艰苦卓绝历程的

开端,无数的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贡献了青春和生命。

瞻仰烈士们的遗照,看到的是一张张英气逼人的面庞,他们之中,有的是北京大学的高材生,有的是家财

万贯的富家子弟,有的是旧军阀的高级将领,但他们的

生命绝大部分停止在了不到30岁的青春年华。每一个烈士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他们也有淳朴真挚的情感,牵

挂着父母、妻儿,他们的离去,意味着父母失去儿子,

妻子失去丈夫,孩子失去父亲,但他们为了更崇高的革

命理想,为了更广大群众的幸福,毅然决然献出了一切。“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他们的生命虽

然短暂,却像流星划过天空,短暂而又辉煌。

五、曾志的遗愿

曾志同志作为井冈山期间参加革命的女红军,一生

历经坎坷,既曾被组织误解,也曾位居高位,但始终不

忘初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什么才是一个

纯粹的共产党员。她难以忘怀在井冈山一起并肩作战的

战友,当以近80岁高龄重返井冈山时,她在小井死难红

军烈士的墓前高喊“同志们,我回来看你们了”,泪流满面、长跪不起;她拒绝利用职权为家人谋利,婉拒了失散20多年儿子离开农村的要求,让亲生儿子当了一辈子的农民;她两袖清风不留遗产,身后8万多元的积蓄全部上交组织,清清白白的来,干干净净的走。

最让人震撼和感动的,是曾志同志立下的遗嘱,她要求自己的葬礼真正做到节约不铺张,把自己的遗体先交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无用的火化,骨灰一部分埋在井冈山一棵树下当肥料。后人遵从她的意愿,将她的骨灰安葬在小井红军烈士墓的周围,小小的墓碑安然立于树下,简单的记录着“魂归井冈红军老战士曾志”。简朴的墓碑,承载的是一个高贵的灵魂,是一个真正共产党员永恒的丰碑。

井冈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起点,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革命前辈们在这里点下的革命火种,必将穿越历史,永远指引着中国革命的方向。我们的所思所想,宛如辽阔大海中的几朵浪花,但无数革命先烈用青春和热血铸就的井冈山精神,必将成为我们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指引着我们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而不懈奋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