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蒲柳人家》 教案 洛阳市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九下《蒲柳人家》 教案   洛阳市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九下《蒲柳人家》 教案   洛阳市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蒲柳人家》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刘绍棠充满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的乡土文学创作。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赏析人物的外貌动作和语言描写,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

2.通过品读,欣赏小说的语言特色和民族风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小说人物的侠义精神和传统美德,感受作者的乡土情怀。

教学重点:

1.把握人物性格特点。2.体会小说高妙的语言运用。

教学难点

了解小说语言的民族风格

一、导入:从本单元不同的小说风格导入。

二、检查预习,梳理故事情节

1、本文的三个主要人物是谁?

2、填空,补充完整故事情节。

(12)

引出爷爷何大学问的故事3)

3、简单了解悬念设置的作用。

三、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生跳读课文,从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中任选其一,勾画出表现其性格特征的相关描写,批注其鲜明性格特征。

2、一丈青大娘

(1)她性格泼辣,你看她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师引导学生抓住“长短句”“四六体”“骂一天”等关键词感受泼辣。

(2)她武艺高强,你看她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

师用换字法引导学生感受“扫”字的妙处。

(3)她嫉恶如仇,你看她戳着他们的鼻子说:不能叫你们腌臜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然后大打出手。

师从朗读角度引导学生赏析一丈青大娘的性格,顺势联系《水浒》总结外号总结人物性格的写法。

(4)奶奶抄起顶门杠子,要敲碎何满子的光葫芦头;何满子一动不动,眼皮眨也不眨,奶奶只得把杠子一扔,叫了声:“小祖宗儿!”

师用对比朗读,引导学生感受奶奶对孙子的宠爱。

3、何大学问

(1)他仗义,你看他爱打抱不平,为朋友两肋插刀,所以在哪一个地主家都呆不长。

师联系《水浒》,感受仗义。

(2)他不看重钱财,你看他伙友家有谁揭不开锅,沿路上遇见老、弱、病、残,伸手就掏腰包,抓多少给多少。

师引导学生抓住“抓”字,感受何大学问的随意豪爽的态度。

(2)他崇尚学问,你看他得了这个外号后,又读书,又学字,又拜文庙,非常重视学问。

师点评,这是好的传统美德,又很可笑。

四、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小说的语言特色。

2、小组代表展示

(1)大量使用口语和俗语,口语如“何满子六岁,剃个光葫芦头,天灵盖上留着个木梳背儿。”“光葫芦头”“天灵盖”都是口语。

师联系方言,感受文中有口语的效果。

(2)口语如“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

师引导押韵效果。

(3)俗语如“人配衣服马配鞍”“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

师引导学生说一句自己积累的俗语,感受乡土气息。

(4)有些句子类似评书,比如那个不知好歹的年轻纤夫,是个生愣儿,用手一推一丈青大娘,说:“好狗不挡道!”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一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

师引导学生说出和评书的相似之处--对偶,文白相间,再和学生配合读出来,感受魅力。

3、补充材料:“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我从初学写作,就比较自觉地注意讲究语言和文字,力求与众不同,至少也颇有所异。”

引导学生注意写作语言,形成自己风格。

五、联系全文,总结小说主题

1、学生联系全文,提出自己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2、补充材料:“一是为感恩图报,二是要走我的乡土文学之路......乡亲父老兄弟姐妹们,扶危济困,多情重义,我才大难不死,而有今天。感恩戴德,我怎能不以我的小说创作报恩于我的乡亲和乡土。.....”

“乡土文学在我的心目中,就是要坚持现实主义传统,.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学的民族风格,保持和发扬强烈的中国气派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描写农民的历史和时代的命运。”

学生齐读后,写感受,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知恩图报和乡土情怀。

六、布置作业

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是我国古典小说常见的表现手法。请你运用这种手法,描绘生活中一位个性鲜明的人物,力求传神,有文采。

板书:

蒲柳人家

刘绍棠

“一丈青大娘”:

性格泼辣嫉恶如仇

“何大学问”:

侠肝义胆崇尚学问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