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魏国的十八位将军

战国时魏国的十八位将军
战国时魏国的十八位将军

战国时魏国的十八位将军

魏国在战国前期一度为最强的国家,所以名将在魏国,如吴起、乐羊。后来齐国打败魏国,所以名将在齐国,如孙膑、田婴、田忌、田盼。再后来秦国强大,所以秦国名将云集,如樗里疾、司马错、白起、王龁、王翦、王陵、王贲、王离、蒙骜、蒙武、蒙恬、蒙毅。赵国是战国后期唯一能与秦对抗的国家,所以赵国出现了战神级的廉颇、李牧。笔者盘点了一下战国时的魏国将领,共找出十八位:吴起、乐羊,西门豹、公子击(魏武侯)、公叔痤、庞涓、公子昂、龙贾、孙何、魏章、魏错、犀首(公孙衍)、犀武(公孙喜)、翟章、芒卯、晋鄙、段干子、信陵君。魏文侯时,魏将有:吴起、乐羊,西门豹、公子击(魏武侯)。吴起本为卫国人,他母死不奔丧、杀妻求将,所以恶名远扬。但他军事才能非常高,是继孙武之后的又一位大兵法家。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孙子吴起列传》,另从他早年不得志的经历来看,魏文侯可能还并未四处求贤,所以吴起不能去魏国效力,在魏文侯下了求贤令之后,吴起才能去魏国。司马迁把孙武和吴起放在一起立传,说明二人从时间上相距不是很远的,所以说吴起是继孙武之后的又一位大兵法家。他们所写的兵法也被后人称为“孙吴兵法”,这也为二人生活年代相距不远的又一证据。当然,战国史上,我们能见到的第一位大兵法家,也就是吴

起了。吴起到魏国后,为魏国攻打秦国,占河西之地七百里,也就是现在山西跨过黄河往西,大致相当于现在陕西渭南市全部、延安市的一部分,现在延安有吴起县,相传就是吴起为魏国镇守边疆驻兵的地方。他不只为魏国打下了河西,还为魏国守住了河西。从公元前419年到公元前408年,魏伐秦,占领秦河西。据《史记》记载:“魏文侯六年(前419年),城少梁(今陕西韩城县西南)。七年,与秦战少梁。八年,复城少梁。”魏文侯十二年(前413年),秦国“与晋战,败郑(陕西省华县华州镇附近)下。”魏文侯十三年“使子击围繁庞(今陕西韩城县东南),出其民。”“十六年,伐秦,筑临晋(陕西省大荔县东南)、元里(陕西省澄城县东南)。”公元前409年(简公六年):秦令吏初带剑。堑洛(秦沿洛水筑长城),城重泉(蒲城县龙池镇重泉村至晋城村一带)。魏伐秦,筑临晋元里。十七年(前408年)“伐秦至郑(今陕西华县),还筑洛阴(陕西大荔县西南)、合阳(陕西省合阳县东南)。”魏国通过河西之战,建立了河西郡。而河西郡守就是吴起,这是翟璜推荐给魏文侯的。公元前389年,“秦侵阴晋(今陕西华阴东)”。这是秦国乘魏楚大战之机,攻魏河西,企图夺回河西,吴起以区区五万兵力,破秦五十万大军,成为战争史上的奇迹。吴起军事才能之杰出,不只是兵法好,还因为他创立了“武卒”制。这是精兵中的精兵,对士兵体能要求相当高,可以背负重物日行百里,才能入选魏

武卒。吴起的步兵方阵在当时可以说是横扫天下。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人物,在魏武侯时期被魏相公叔痤排挤到了楚国,过程详看笔者系列文章。魏武侯起,魏国自恃为家大业大,不重用人才,导致人才外流,成为魏国衰落的主因。吴起到楚之后,为楚国进行变法,楚很快强大,一度打败魏国,饮马黄河。可惜楚悼王死的早,公元前381年,吴起在楚悼王的尸体上被楚国旧贵族砍死,一代天才就此丧命。战国将领里,最强的怕就是二“起”了,一个是吴起,一个是白起。乐羊为魏国灭北方之中山国。中山国大致在现在的河北石家庄、保定、邢丘、也包括衡水的一部分。这个北方翟人建立的少数民族国家非常强,与中原大国从公元前600多年一直打到公元前406年,终于被魏所灭,可见当时魏之强。乐羊为了灭中山国,吃掉了自已儿子的肉。他的儿子乐舒是中山国将领。而中山国主知道乐羊为将来攻中山,来了一个狠毒的决定,把乐舒煮了,送给乐羊吃,乐羊居然给吃了,真可谓人间惨剧。灭中山国之后,太子击守之,乐羊得到了什么呢?魏文将其封在灵寿(今河北石家庄灵寿县),乐羊的后代在灵寿生存下来,后来又出名将乐毅,为燕复仇而打得齐国只剩二城。乐羊西门豹是为魏国镇守东北方邺地的大将,《史记魏世家》记载:“魏文侯二十五年(前401年),任西门豹守邺,而河内称治。”魏国的领土大致分为两块,一块以现在的山西运城夏县安邑为中心,占有现在山西西南部、

陕西东南部、河南西部一部分。另一块在现在河北南部、河南东部,以邺地(现在河北临漳)和开封为中心。而开封是公元前391年魏国击败楚国,从楚国所得的土地,邺地是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封给魏大夫的封地。公元前401年,西门豹治邺对于魏国来说意义是重大的,这表明魏国要将扩张的重点放到东方了。西方打秦国得了河西之地,现在魏国要扩展东方领地,这一扩张使魏国领地成了葫芦状,中间以太行山南端为通道。西门豹也不负魏文侯所托,不只守住了邺地,还开凿了引漳十二渠,将这个地方变成了富庶的产粮区,提高了魏国的经济能力,后来与大梁的圃田泽一起,构成了魏国的东方经济中心,超过魏西方领地的经济实力,所以魏国在公元前361年迁都大梁。

西门豹

魏文侯(前436年——前387年)时期,魏国还有一员大将就是当时的太子、后来的魏武侯公子击。魏国国君身体强健、寿命长、能征善战,大家可以看笔者系列文章。而魏武侯绝对是佼佼者。他在公元前412年,就为魏国击败秦国,占领河西重地繁庞(现在陕西韩城东南),为魏国夺秦河西地拔掉了秦国一个重要的军事据点,有人说这是突破口。实际来看,繁庞离少梁很近,都在现在韩城境内,魏在公元前419年夺少梁之后,只有拔掉繁庞才能算是完全突破秦国黄河防线。可以说是公子击与吴起一起夺下秦国河西之地。而公子

击的功劳不只于此,他还是魏灭中山的重在将领。乐羊灭中山魏文侯是不完全相信的,公子击是灭中山国将领之一,并在灭中山国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镇守中山国。按钱穆先生考证,守了三年。为什么乐羊灭中山国魏文侯不相信呢,因为他儿子乐舒在中山国为将,从这一点看,乐氏有可能是翟人,也就是少数民族人。灭中山国的三年中,魏文侯收到了很多弹劾乐羊的上书,有一箱之多。也全凭魏文侯是明君,换到战国后期,像廉颇、信陵君、李牧,早被昏君撤职或是杀了。从这个角度看,公子击在灭中山国之时,是监督乐羊的人物。到魏武侯(前386年——前371年)时,史书只记载他赶走了吴起,没有记载有哪些大将,这和魏武侯本人能征善战有关。另外此时的魏相公叔痤也是会打仗的,这从公元前362年公叔痤击败韩、赵能看出来。史书上记载魏惠王很高兴,要封公叔痤一百万亩土地,说明公叔痤在这一战中得到了韩赵很多土地。不过在随后的少梁战中,公叔痤被秦所俘,后虽归魏但不久后死去。公叔痤如此会打仗,在魏武侯时一定也是既为魏相又为魏将。这是战国时期是很普遍的事,吴起也想为魏相,但没有成功。

大秦帝国中公叔痤魏惠王(前370年——前319年)时,魏国一度也是有很多大将的,这些大将也非常厉害,公叔痤、庞涓、公子卬、龙贾、孙何、魏章、魏错、犀首(公孙衍)等。包括孙膑也想在魏国为将,但遭排挤,将没当成,反而

被挖去膝盖,成了残疾人。魏国也因此而衰,被孙膑两次打败,魏太子被俘、十万大军被灭、庞涓自杀。上文已讲公叔痤,此不再述。庞涓本来也是很会打仗的,现在在山西还有因庞涓命名的地方(庞城),他能成为魏国最主要的将领一定不是个弱者,但史书并没有留下他如何取胜的记载。不过从他一年拔赵都邯郸可以看出来,他的军事才能很强,因为后来秦白起攻赵,打了三年,王龁攻邯郸失败,包括智伯水淹晋阳城没有成功,这些事与庞涓一年拔邯郸(前354年)比对,虽不能说谁强谁弱,但此人当不是无能之辈。可惜他遇上了孙膑,真可谓人外有人。公子卬也是一员很厉害的大将,公元前341年被商鞅诈俘,公元前331年为秦攻魏,斩首魏军八万,魏国河西为秦所夺。可惜这样一位人才,居然为秦国斩杀自已母国八万大军。详看笔者文章《他为何要把屠刀挥向自己的国家》。龙贾是与公子卬一同为魏国镇守河西的大将,此人在公元前358年即已在史书中有记载,公元前358年和公元前352年,两次为魏国筑长城。同时,在公元前341年,公子卬被秦商鞅诈俘之后,由于龙贾镇守河西,河西并没有丧失。在公子卬的军队也被秦军收编的情况下,龙贾以部分河西守军还能保持不败,可见此人才能不一般。在公元前333年,龙贾四万五千人被犀首击败于雕阴(现在延安甘泉县),公元330年,河西之战,八万魏军被斩杀,龙贾之结局史书无记载,之后史书中再无出现,当已战死沙

场。而犀首,也叫公孙衍,是首倡合纵者。公元前333年为秦国之大良造,公元前328年,张仪相秦之后,犀首归魏国,为魏将,后又为魏相,组织了公元前318年的第一次合纵抗秦。公元前314年韩、魏联后与秦进行了激烈的岸门(山西河津西黄河边)之战,犀首败逃,以后史书再无记载。魏错为公元前338年,秦败魏岸门,俘魏主将魏错于岸门,史书只记载此一处,别处再无记载,不过我们可以看出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后,秦与魏在河西的激烈战争。大战十四年,从公元前341年到公元前328年,魏国割河西、上郡与秦结束。魏惠王时,公叔痤、公子卬、龙贾、公孙衍、魏错这些人都是西方战将。而庞涓为东方和北方战将,这从拔赵邯郸和与齐马陵和桂陵之战能看出来。而南方与楚作战的是魏章和孙何,这也是两员猛将。《古本竹书纪年辑证》:“孙何侵楚,入三户郛(河南淅川西北)。魏章率师及郑师伐楚,取上蔡。孙何取隐阳(在河南郾城)。”这段记载是《竹书纪年》中“无所可系者”,但可以确定是魏惠王时的事。大概是在公元前360年到公元前350年中间的事,是魏迁都大梁后与楚国的激战。关于孙何,《史记》是没有记载的,而魏章有记载,他于公元前312年为秦伐楚,夺楚汉中之地,俘楚将屈匄为首七十余人,斩首楚军八万。这一战中,秦国名将樗里疾仅为魏章副将,可见魏章地位和才能之高。这一战是秦败楚的第一战,可以说为秦国崛起立下了很大功劳。就像公子卬灭

魏河西军八万,魏失半壁江山一样。魏章何时从魏至秦,史书无记载,当是和公子卬、魏错一样,在魏与秦河西之战中为秦所俘。魏章于公元前310年与张仪一起归魏。之后再无记载,当已支世。大秦帝国中公子卬大秦帝国中龙贾魏襄王(前318年——前296年)时,魏国大将有:犀首(公孙衍)、犀武(公孙喜)、翟章。犀首前文已述,此不再述。犀首之后,魏国的顶梁大将当为翟章。公元前308年,翟章乘韩国与秦国在宜阳激战之机,伐卫,有灭卫国之势,后来魏大夫如耳为卫说服魏襄王,魏襄王以为魏相成陵君私得卫国之宝,免其魏相之职,终生不用。同一年,韩国抵挡不住秦国的进攻,《竹书纪年》记载,”翟章救郑,次于南屈“。公元前310年,秦国樗里疾伐魏,围蒲(在今山西隰县西北)不克,也有可能是翟章率魏军抵挡住了秦国进攻。翟章有可能是魏文侯时魏相翟璜之后代,可能是翟人后代,翟章何时去世,史书无载。公孙喜有可能是犀首之子,公元前301年,韩、魏、齐伐楚,与楚大战于垂沙(今河南唐河县一带),魏将为犀武,也就是公孙喜。公元前293年,韩魏被秦打败于伊阙(今洛阳南),斩首二十四万,主将公孙喜为白起所俘,白起劝降不成,杀之。

芈月传中公孙衍魏昭王(前295年——前277年)时,《史记》所记魏将不多,只有犀武和芒卯。犀武前已述。芒卯,公元前290年初以诈术而受到魏昭王的重视。后说服魏国将

长羊、玉屋、洛林三地给秦为条件,保住了魏国上郡之一部分,同时让秦国帮助他当上魏国司徒,并让秦国派兵协助魏国攻打齐国,使魏国扩地二十二县。到魏安釐王时,公元前273年,魏、赵联合攻韩于华阳(现在河南新郑北),秦白起率兵救韩,斩杀魏赵联军十五万人,芒卯战败而逃。其后史书再无记载。之后魏将段干子说服魏王割南阳之地给秦,魏国求和。段干子史书只此一处记载,此人有可能是魏文侯时魏相段干木之后,可惜没有其祖先之才。段干木时,秦国听说其为魏相,十多年不敢侵魏。魏安釐王(前276年——前243年)时,魏将有芒卯、晋鄙、段干子、信陵君。芒卯前文已述。晋鄙为魏国宿将,公元前257年,秦攻赵国邯郸,晋鄙奉魏王之命救赵,但驻大军于边境不前,魏王处于观望中。信陵君窃符救赵,让朱亥锤杀晋鄙,信陵君曾为此而落泪。信陵君为魏安釐王之弟,为战国四公子之首。于公元前257年救赵之后,率联军反击秦军,取回部分河东(山西运城、临汾)之地。之后待在赵国不敢回魏。秦在公元前257年之后,进行反攻,公元前247年,魏国告急,魏王请信陵军回国,并任之为将军,信陵君随后进行了第二次合纵伐秦,击败秦军于河外(今山西黄河之南),秦将蒙骜败走,联军与秦军相持于函谷关一个多月。秦国施反间计于魏国。派人去魏国散布信陵君要篡位的谣言,并祝贺信陵君为魏王,魏安釐王免去信陵君将军之职,合纵伐秦因此失败,东方六国

最后一次翻盘机会失去。之后信陵君于公元前243年抑郁而终。

在魏景湣王与魏王假时,魏国基本上处于失地挨打局面,再无名将出现。

(2020年编辑)春秋战国各诸侯国世系表

春秋战国各诸侯国世系表 周(前1044——前256)西周(前1044——前771)东周(前770——前256)

揭于河南,是为西周桓公,形成一西周小国。因公子根的叛乱,赵成侯遂「与韩分周为两」, 前367年,西周威公去世,少子根在东部争立,赵国、韓国用武力加以支持,遂分裂成西周、东周 吴(?——前473) 齐(前1046——前378) 鲁(前1046——前256)

燕(前1046——前222) 燕召公姬奭→1燕侯克 └2燕侯旨→3燕侯舞→4燕侯憲→5燕侯和→□→□→□→6燕惠侯→7燕釐侯姬莊→8燕頃侯→9燕哀侯→10燕鄭侯→11燕穆侯→12燕宣侯→13燕桓侯→14燕莊公→15燕襄公→ (以下至文公親子關係不詳)16燕前桓公17燕宣公18燕昭公19燕武公20燕前文公 21燕懿公→22燕惠公 (以下至簡公親子關係不詳)23燕悼公24燕共公25燕平公26燕孝公(43年) 27燕成公28燕閔公29燕簡公姬戴30燕後桓公→31燕後文公→32燕易王→33燕王噲姬噲→34燕昭王姬職→35燕惠王→36燕武成王→37燕孝王→38燕王喜姬喜

蔡(前1046——前447) 曹(前1046——前487) 陈(前1046——前478) 杞(前1046——前445)侯爵 01东楼公→02西楼公→03题公→04谋娶公(24,721-698)→05武公(47,前697-651/前679-633)→06靖公(23,前650-628/前632-前610)→07共公(8,前627-620/前609-602)→08惠公(18,前619-602)→09成公(德公)(18,601-584) →弟10桓公姑容(17,前583-567)→11孝公匄(17,前566-550)→弟12文公益姑(14,前549-536)→弟13平公郁(18,前535-518)→14悼公成(12,前517-506)→15隐公乞(1,前505)→弟16釐公(僖公)遂(,19,前504-485/前505—487)→17湣公维(愍公) (16,前484-469/前486—471)→弟18哀公阏路(湣公弟,10,前468-459/前470—461)→侄19出公敕(12,前458-447/前460—449)→20简公春(1,前446-445)

春秋战国时期国际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国际关系 春秋时期的政治现实决定这一时期不可能产生一个国际法体系。春秋时期诸侯国并不是主权国家,这一点毋庸置疑。既然诸侯国不具备主权独立国家形态,那么诸侯国之间的邦交就不是所谓的国家间关系,因而也就不可能产生所谓的国际法体系。周王室与诸侯国之间形成宗藩关系——其本身就是一种封建性的中央与地方关系,虽然诸侯国正在从地方行政单位向脱离王室控制的独立政治体发生角色转变。尽管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这种宗藩关系中诸侯国有相当程度的独立性,而且周王室权威的衰落导致其不能承担中央政府的角色并加剧诸侯国的独立倾向,但是这种宗藩关系的本质属性在春秋时期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即使我们不能过度强调周王室的“天下共主”地位。由于封建制度本身的缺陷和国家管理手段上无法克服的困难,导致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事实上变成地方割据势力——这在后世的中国历史中也屡次出现。这种地方的分裂割据就像家族成员之间争权夺利而导致家族关系的不稳定一样,是王室衰弱的结果而不是这些地方割据势力自然选择的结果,并且与这种分裂割据相伴随的是重新恢复统一和谐秩序的努力。 “会盟”是诸侯国之间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最初的“会盟”是由王室主导的,其目的是密切王室与诸侯之关系并加强对诸侯的控制。进入春秋时代,王室衰微,但其政治上“天下共主”的传统的惯性使其仍有一定的号召力。齐桓公、晋文公称霸时期的“会盟”虽然本质上是以维护霸权为目的,但仍然是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举行的。到“晋楚争霸时期”,“会盟”就完全变成霸主国通过武力胁迫而确保势力范围、对中小盟国敲诈勒索的工具。这一时期的“会盟”完全撇去过去的友好气氛和家族情谊,完全成为诸侯国寻求自身利益的竞技场所。那么,在春秋时期频繁的“会盟”是否能够产生所谓的国际法规范?虽然在春秋时期的“会盟”也形成一些对诸侯国行为的制约,但本质上这些所谓的“规范”仅仅是传统的惯性,如“葵丘会盟”的誓词所表明的那样,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处理家事和维护家族内情谊的倾向。在齐桓、晋文两大霸主时期,“会盟”的作用表现为:霸主取代周王室而维护整个封建体系的秩序和家族内部的和睦;统一体系内部的分歧以共同抵御外族入侵。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霸主实际上替代周王室而继续处于体系的最高层并通过自上而下的压力维护体系的完整性,在这种体系中显然不存在产生国际法的先决条件——独立的国家、平等的共识以及共同认定的准则。 战国时代的形势是:楚在南,赵在北,燕在东北,齐在东,秦在西,韩、魏在中间。在这七个大国中,沿黄河流域从西到东的三个大国──秦、魏、齐、在前期具有左右局势的力量。 战国前期,“七雄”形成,各国将精力用在内部整理上。各国招贤才能,励精图治,像李悝,吴起,商鞅等人的变法维新就发生在这时期。战国中期,就是大战的时候。真是:“国无宁日,岁无宁日”“邦无定交,土无定主”的混战局面。各个国家为保持自己的生存和扩大国土的势力,君主们都相继称王,独霸一方。一方面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图强,加强军备;另一方面,在外交上频频争取别国的“合纵”“连横”。战国后期,秦国昭襄王用范睢为相,采用了“远交近攻”之计,破坏了各国的“合纵”,加强了秦国的国力,军事,成了战国时期的第一强国,削弱了各国的力量。 反观战国时期的“七雄”,尽管“合纵”政策对于其他六国来说是抗秦的最佳选择,六国为了自身的利益选择而在“合纵”和“连横”政策之间摇摆不定,而秦国则不断变换联盟关系,步步为营,最终各个击破。每一次“合纵”最终都归于失败,而每一次“连横”最终都能给秦国带来利益,其根源就在于这时各大国都奉行的兼并政策,没有一个国家愿意维持现状,没有一个国家不想对外扩张。一方面由于的大国都持有相同的目的,面对秦的分化策略容易导致联盟的解体;另一方面秦国在联盟关系的变幻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逐个打击联盟成员,最终导致联盟彻底崩溃。其他六国本身就没有单独抗秦的实力,联盟的彻底解体使其他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数不胜数,今天就让为你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一起来看看吧。 春秋确实有几百个小国,但具体多少,估计永远是一个谜。非常遗憾的是,那些国家本来都有各自的历史记载,但是,只有鲁国的记载保存下来了,也就是“春秋”。如此的结果,估计是鲁国历史是孔子写的,至少他参与写了,而中国的历史基本是儒教写的,所以,孔子这个儒教祖师爷的东西才能保存,并且被扩张,而非儒教的墨家以及其他历史则被忽视,直到彻底消失。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现代的学者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为止,称为“春秋时期”。 诸侯源自分封制,最迟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土地和连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贵族,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地,拱卫王室。封国的面积大小不一,封国国君的爵位也有高低。诸侯必须服从周王

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保卫王室。与此相关的有汉语著名成语即“烽火戏诸侯、挟天子令诸侯就出自这个时代”。 公元前9世纪,由于周厉王残酷统治发生“国人暴动”,诸侯各国原来一直服从周王,暴动以后代表中央政权的周王室对诸侯的控制力很弱,实际控制区只剩下几百里。进入春秋时期后,基本为混战时期,北方有燕、山戎;东边有齐;西方有秦、蜀、巴;南方楚、吴、越;中部从西至东依次为晋、卫、鲁,另外还有郑、陈、蔡、宋。诸侯列国实力不均,强国齐、晋、秦、楚、吴、越,春秋五霸在这一时期出现。客观上促进了诸侯各国分裂和统一。这一时期产生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哲学理论,如儒家学说、道家理论,学术气息极为浓厚,涌现了中国历史上难得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以后,原来的晋国被赵、魏和韩“三家分晋”;吴被越所灭,越又被楚所灭;诸侯国只剩下了秦、楚、齐、燕、赵、魏、韩。 连续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也引起中小国家的厌倦,加以晋楚两大国势均力敌,谁都无法吃掉对方。於是由宋发起,於周简王七年(前579)和周灵王二十六年(前546),举行了两次弭兵会盟,从此,战争大大减少。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馀次。春秋初年,大小诸侯国见诸经传的有一百七十馀个,然其会盟、征伐事迹彰彰可考者,不外齐、晋、楚、秦、鲁、宋、卫、燕、陈、曹、蔡、郑、吴、越等十数国。

春秋战国知识竞答题目大纲

春秋战国知识竞答题目大纲 1、春秋五霸指的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或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李耳,字聃(dan一声) 3、诸子百家中最有名的12家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4、孔子修订的易经里有一句话:“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请问八卦指的是:乾坤坎离震艮巽兑 5、纵横家以合纵连横的主张,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 6、纵横家之祖鬼谷子的四大弟子是:苏秦、张仪、孙膑、庞涓 7、冷成金曾在《读史有智慧》中说过,最神秘的一页是阴阳家。 8、战国七雄指的是秦燕齐楚赵魏韩 9、齐桓公名叫姜小白 10、齐桓公与谁争王位?公子纠 11、鲍叔牙向齐桓公举荐管仲 12、假道伐虢是哪个国家?晋国 13、重耳是晋国人 14、晋献公去世后,骊姬想要立奚齐和卓子即位里克发动了两次兵变,杀了骊姬和卓子。 15、晋惠公是公子夷吾 16、百里奚是秦国的大夫 17、介子推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给重耳吃。 18、晋文公就是重耳 19、退避三舍是晋国和楚国之间的事 20、俞伯牙是晋国贵族 21、伍子胥原本是楚国人,因楚平王杀了他的父亲和哥哥而逃到吴国。 22、公子光鱼腹藏剑杀死了吴王僚。(吴王阖闾) 23、《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 24、伍子胥怒鞭楚平王的尸体 25、吴王阖闾后吴国的王位给了夫差 26、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27、老子主张无为而治的思想 28、三家分晋指的是赵魏韩三家 29、西门豹治邺是战国时期魏国的事 30、吴起一开始的老师是儒家的曾参 31、田忌赛马田忌是齐国人 32、赵国围魏救赵 33、庞涓死在了马陵大战 34、离骚是著名政治家屈原的作品 35、晋文公率兵救宋,为报答楚国在他流亡国外时楚国的款待,晋文公命令部队向后撤退九十里。那么这个成语是(退避三舍) 36、.众所周知,在古代战争中,有不少以少胜多的军事战例,请你指出一下哪场战役是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 37、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争是(城濮之战) 38、下列典故与晋楚争霸有关的是(退避三舍)

七年级历史试题上学期期末调研检测

攀枝花2005—2006学年度上期期末调研检测七年级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50分。 1、暑假期间,小明随同学一起参加了以“寻找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的足迹”为主题的夏令营活动。他们应该到 A云南元谋B北京周口店C西安半坡D浙江河姆渡 2、在夏令营活动中,小明建议大家动手模仿北京人制造一些工具,体验北京人的生活,于是各位同学纷纷动手,制造了各种用途的 A打制石器B磨制石器C彩陶D玉器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你知道最早种植粟的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原始居民D浙江河姆渡原始居民 4、中华民族所尊奉的人文初祖是 A炎帝B黄帝C尧D禹 5、传说中“大禹治水的水,你认为应该是 A长江B黄河C淮河D珠江 6、海外华人经常自豪地称自己是“炎黄子孙”。是因为 A华人是黄皮肤的黄色人B从中国大陆出去的华人 C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炎黄两部落结成联盟发展而来D炎帝皇帝战胜了蚩尤 7、阅读古代史学著作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之一。《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给我们一个信息:西周统治者管理国家实行 A禅让制B世袭制C等级制D分封制 8、下列战役不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是 A城濮大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9、后人写诗称赞李冰说“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李冰获此殊荣的主要原因是他 A任秦国蜀郡太守时,勤政廉洁 B改进生产工具,推广牛耕 C兴修水利,使关中地区成为沃野 D修筑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造福于人民 10、猜一猜下列甲骨文是十二生肖中的哪一种(字略) A牛B羊C兔D马 11、《开心辞典》主持人王小丫出了这样一道题:他是战国末期楚国人,他采用楚国的方言,创造了一种新体诗歌,代表作是《离骚》,他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世界文化名人。他是 A孔子B老子C孟子D屈原 12、“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出自 A 《道德经》B《论语》C《孙子兵法》D《春秋》 13、“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的诗歌歌颂了秦始皇哪方面的功绩? A统一度量衡 B统一中国 C修筑长城 D设置郡县 14、电影《英雄》中刺客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18种写法,秦王说:统一以后只剩下一种。请问:秦统一后写“剑”字使用规范的文字是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D楷书 15、公元前207年,项羽率救援被秦军围困在巨鹿的起义军。秦军有30万人,项羽的楚军只有数万人。楚军过了漳河,背河扎营。项羽令将士带三天干粮,然后砸破锅,凿沉船,烧掉军营,楚军将士抱着必死的决心,最终打败秦军。最能体现这一故事的成语是 A破釜沉舟 B四面楚歌C揭竿而起 D打草惊蛇 16、汉朝时期,中国同西方的贸易通道称为“丝绸之路”,其线路是 A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西亚、欧洲 B长安、今新疆、河西走廊、西亚、欧洲

春秋战国130余个国家的简介

秦国 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秦人是华夏族的一支,传说周武王因秦的祖先善养马,因此将他们封在秦。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从前677年起,秦国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宫殿区、居住区、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区和秦公陵园。 秦最初的领地在今天陕西省,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一直到战国初期秦一直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也许正因为它地处偏僻,因此它一直没有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在春秋时代它是一个比较不显眼的国家。就科学技术,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战国初期也比较落后。这个形势一直到前361年商鞅变法才开始改变。从此秦国开始不断强大。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前316年秦灭蜀,从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前237年嬴政登基,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 齐国 夏商时期,淄博地区先后出现了夏商王朝的属国爽鸠、季、适伯陵、薄姑等古国。西周建立后,功臣姜尚被封为齐侯,都营丘,建齐国。淄博由此成为齐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经西周、春秋、战国,长达800余年。前221年灭于秦国。中间什么齐桓公呀管仲啊称霸啊什么的略,不废话。 晋国 晋国,周代诸侯国名,原名唐。在今山西省南部。到前403年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三家自立为诸侯,晋国被分裂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家。晋国国都为唐(今山西翼城),晋献公迁都绛(今山西翼城东南),别都为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 西周初,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翼城西),为当时重要封国之一。叔虞子改称晋,后曾迁都于曲沃(今山西闻喜)、绛(即翼,今山西翼城)、新田(今山西侯马)等地。西周末年,晋文侯拥戴平王东迁洛邑,杀死在西周故地自立的携王,为东周的缔造立下大功,受到平王奖赏。 春秋初,晋国内部出现公室与贵族争夺君位的长期斗争。从晋昭侯元年(前745)封其叔成师于曲沃,到晋缗侯二十八年(前679)曲沃武公正式受命为晋侯,经过六七十年,才以旁枝取代大宗,重新建国。新建的晋国充满活力,武公之子献公(前676-前651在位)大力扩张,曾伐灭耿、霍、魏、虞、虢等国,并战胜骊戎、赤狄等族。其后因争夺君位,晋国发生短期内乱,但到文公(前636-前628在位)即开创霸业。城濮之战,晋国打败楚国,大会诸侯,被周襄王正式赐命为霸主。以后象秦、齐这样的大国都无法与之对抗。能长期和晋较量的只有楚,但双方互有胜负,形成两强更迭把持中原霸权的局面。春秋初年,受封于曲沃的公子成师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终于夺得君位。献公吸取这一历史教训,对同姓公族采取杀戮和放逐的策略,而任用异姓大臣为辅佐。灵公时,赵盾杀君更立他人,开晋大臣专权的先例。以后,各异姓大臣的势力愈来愈大。厉公(前580-前573在位)为加强公室、削弱强臣,曾利用大臣间的矛盾诛灭掌权的异姓大臣,但接着自己也被另两家大臣栾氏、中行氏所杀。悼公时(前572-前558在位)君权曾有所加强,但也未能扭转局势。昭公(前531-前526在位)以后,晋国形成强大的范、中行、知、韩、赵、魏六卿,公室已不复成为重要力量,六卿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加激烈。定公时(前511-前475在位)范、中行两家首先败亡。哀公四年(前453),韩、赵、魏三家又共灭知氏,三分其地,晋国实际上已被三家瓜分。烈公十九年(前403),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静公二年(前376),韩、赵、魏三国废静公,建立近七百年的晋国灭亡。 重要事件 前739年,晋昭侯把曲沃封给晋文侯的弟弟桓叔,晋国被分成两个行政区 前679年,曲沃武伯统一晋国,周厘王封曲沃武伯为晋国君主,并列为诸侯,曲沃武伯改名为晋武公 前661年,晋国占领了耿国、霍国和魏国附:1 前656年,骊姬之乱,世子被迫自杀,重耳逃走 前655年,晋国使用假途伐虢之计,占据虞国和虢国 前651年,晋献公逝世,骊姬之乱结束,晋惠公即位。

战国时期的英雄人物

战国时期的英雄人物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来看,无论哪个阶级,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记忆中,故事都是传承历史的重要媒介,是陈述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以下是精心整理的战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希望能够帮到你! 孙膑围魏救赵的故事发生后,一晃13年过去了。魏国这次伙同赵国去攻打韩国,韩国频频向齐国告急求援。齐威王又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令他们前去救韩。 田忌有了“围魏救赵”的经验,胸有成竹,准备把计策再用一次,上千辆兵车驰出齐国国境时,田忌要指挥齐军急速直指魏都大梁,孙膑却让田忌叫大军早早安营扎塞。 田忌问:“军师,兵贵神速,怎么可以早早休息?” 孙膑说:“现在魏国刚刚向韩国发动进攻,如果我们急忙出兵相助,实际上就是我们代替韩国承受魏军最初的打击,不是我们指挥调度韩军,反而是听任韩军的指挥调度,所以说马上去奔袭魏都大梁是不合适的。只有当魏韩这两虎争斗一番以后,我们再发兵袭击大梁,攻击疲惫不堪的魏军,挽救危难之中的韩国,这样对我们才更有利。”于是齐军在路上磨蹭了一个多月,才向大梁发起攻击。 魏王见齐军打来,急忙命令庞涓从韩国回兵救魏,又派太子申为上将军,与庞涓合兵10万,抵抗齐军。孙膑知道庞涓的部队将到,向田忌献上“减灶诱敌”的妙计。

当魏齐两军刚刚遭遇,还没交锋,孙膑就下令部队撤退。庞涓追到齐军驻地,只见地上满是挖掘煮饭用的灶头,连忙叫士兵去清点,根据灶头的个数庞涓估计齐军有10万之众。齐军一连三天急急退却,庞涓仍派人去数灶,第二天发现齐军留下的灶头数目,只够5 万人煮饭了;第三天,减少到只够3 万人煮饭了。庞涓得意地说:“我早就知道齐军胆小怕死,进入我国境内才三天,兵士就逃走了大半。”于是他抛下步兵辎重,只带轻装健儿,昼夜兼程,紧紧追赶齐军。 这一天,齐军退到马陵道(今山东莘县境内)。孙膑见这里路狭道窄,两旁又多险阻,很适宜设兵埋伏,计算庞涓的行程,估计他将在黄昏时可以赶到这里,就命令士兵砍下一些树木堵塞去路,又选了一棵大树,将那大树面对路的树干,砍去一大块皮,让它露出一大片光滑洁白的树身,然后在上面写上一行黑字。接着,孙膑命令一万名弓箭手夹道埋伏,对他们说:“等到魏军来到,大树底下有人点火,就万箭齐发。” 天刚黑,庞涓真的领兵追到马陵道。在士兵们搬拦路的树木时,有人发现路旁大树上的字,忙向庞涓报告。庞涓叫士兵点燃火把一看,上面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下”几个大字,不由得大惊。此时,齐军伏兵对准火光处万弩齐发,箭如雨下,魏军死伤无数,庞涓也身中几箭,倒在血泊之中。他自知中计,绝难脱身,只得拔剑自杀。齐军乘胜追击,俘虏了魏太子申,彻底打败了魏军。 战国时期的英雄人物篇二:秦惠王送屙金牛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富强,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秦惠王为了与六国争

战国时期魏国疆域变迁

考文章来源: [url=http: 一、问题的提出及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 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在西方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发展,并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在我国,政治地理学长期以来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尤其是作为其分支的历史政治地理的研究,几乎是鲜有人涉猎。近年来,情况有所改观。在理论方面,周振鹤先生率先著文,对历史政治地理学的理论与学科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不过对具体的中国历史政治地理的断代研究,则尚未出现。 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征战频仍,其各自之间疆域变动之剧烈,在中国历史的其它时期,很少有能与其匹敌者。这段历史时期所发生的政治、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的变化,无疑给我们探讨历史政治地理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案例。而欲进行战国时期政治地理的研究,理清其时各诸侯国的疆域变动的轨迹,应是首要进行的基础性工作。 关于战国时期诸侯国的疆域,迄今为止仅有钟凤年、顾颉刚与史念海、杨宽、雁侠、陈伟、徐少华等不多的几位学者做了一定的研究。在上述这些研究中,除去陈伟、徐少华先生对战国时期楚国北疆的变迁考证较为详实之外,其余的研究都是比较初步的,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重新审视。本文拟在此即对战国时期三晋之一的魏国疆域变迁做一全面的考证,以期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有所推动。 现存先秦时期的文献中可作为疆域研究的资料极其有限,且已被以往的学者几乎利用殆尽,因此想要对前人的研究有所突破,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依靠地下新的出土资料。前些年出土的一些先秦时期文字资料,其中主要有秦简《编年记》、曾侯乙墓中的简册、《包山楚简》及大量的秦封泥等,恰好都为考订这一时期的诸侯国疆域变化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在进行战国诸侯国疆域变动的考证中,首先遇到的最大问题即是战国史料的编年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整个考证的结论,因为依据不同的年代,就会复

战国史四个阶段

战国史—七雄并列四个阶段 (BC475—BC221) 史记将周元王元年(BC475),称为战国开端。战国是上接春秋的一段诸侯割据时代,春秋初年周王朝有大小诸侯国170多个,经过连年征战兼并,到了战国初年剩下10多个国家,其中实力较为强大的有魏、楚、齐、秦、韩、赵、燕七国,史称战国七雄,中国历史的正元时代形成。 战国初年(BC403),韩、赵、魏三家分晋,建立韩国、赵国、魏国。原齐国的大夫田氏取代了原来的姜氏齐国,建立了田氏齐国,秦、楚、燕三国不变,这就形成了战国七雄的初期局面。 战国从BC475—BC221共历时250余年,两次大的战役将其分为四个阶段,每个大战役都改变了天下的格局。 第一阶段:魏国独强(BC403—BC341)终结于齐魏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这段时间魏国独强。魏国在战国初年改革较早,李悝改革后,魏国实力最强,对外也不

断用兵,公元前354年,赵国为了抵御魏国的扩张,便向南面的卫国发动进攻,魏国发兵10万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国出兵8万使用“围魏救赵”之计,大败魏军于桂陵,魏国国力有了很大的衰弱。 经过13年的休整,魏国国力逐渐恢复,于公元前341年出兵10万进攻韩国,韩国求援于齐国,魏国与齐国战于马陵,魏国再次失败,主帅庞涓死,军队几乎全军覆没。魏国再次遭受重创,逐渐退出霸主舞台,开始走下坡路。 第二阶段:齐、秦分别称雄于东、西 (BC341—BC284)终结于燕齐之战 魏国衰落下去后,齐国作为两次战役的战胜国,其实力、声望都得到了大的提升,成为山东六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秦国经历了商鞅变法(BC356),确立了耕战策略,实力大增,惠宣王五年,张仪相秦,确立远交近攻策略,这段时间秦国在河西打败魏国,在函谷关打败五国联军,在丹阳、蓝田打败楚国,成为七雄中实力最为强大的一国。 第二阶段形成了“东有大齐,西有强秦”的局面,后因齐国不断进攻周边诸国,打破相对平衡的均衡,导致燕将乐毅率赵、秦、燕、韩、魏五国伐齐,齐国惨败,败的一塌糊涂。齐、秦东西称雄对峙的局面打破,第二阶段结束。

战国时期舍人文化

战国时期舍人文化(研究性学习小论文) 钱老师下水作文 抗疫期间上网课。最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廉颇蔺相如列传》,不料对战国舍人发生了兴趣,给同学们出了个小论文的题目《战国时期舍人文化》。以身示范,自己也下谁做了一篇。 课文中不仅蔺相如起初是宦者令缪贤的舍人,蔺相如被任命为上卿后,躲避着扬言要当面羞辱他的廉颇。家中舍人群起请辞。蔺相如急切之下解释道:“不是我怕廉颇,有我俩在秦国不敢对赵国怎样,如果我俩内斗那势必给秦国有机可乘。我只是把国家利益放在个人恩怨前面考虑而已!”蔺相如这顿表白不知如何传导廉颇耳朵里,我看大概率的可能是两家舍人互相通气。最后还是廉颇家舍人领着老将军到蔺相如家负荆请罪。这段故事名唤将相和。将相之间那帮舍人暗中联络,促成将相言和,为维护赵国安全做出了很重要贡献。战国时期舍人的作用真的不可小觑。 舍人,亦称门客、宾。舍人一般指的是依附于豪门权贵的有一定能力的人才。 春秋时期,权贵阶层逐渐形成豢养舍人(门客)的风气。原因有多方面。 一方面是国家需要。诸侯国国君把选拔收罗底层人才的责权分摊给了贵族权臣,国家有需要有岗位的时候,贵族权臣可以推举贤才,一时没有合适岗位时,就拜托权贵豪门把人才或者潜在人才养在府中。这样至少可以做到人才不轻易流失,为敌对诸侯所用。 另一方面是贵族权臣的需要。贵族权臣伴君如伴虎,春秋争霸,内外竞争都很激烈。公子将相都会感觉危机四伏,需要贤能之辈相助。各种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权贵们争夺人才网罗豪杰甚至异化为把舍人数量当作身份的象征,显摆的装饰。 还有一方面,是底层有志之士、身怀绝技之辈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春秋末期,百家争鸣,私学兴起,底层人才需要谋求生机,需要一展才华的上升通道。 到了战国时期,舍人队伍渐成一个阶层,逐步形成了华夏特有的一种文化,绵延直到当代。不同时期,舍人文化的特点有所差异。本文试图探讨的是战国时期舍人文化的整体概况。 战国舍人大行其道。从成就和知名度来看,至少有高级(上宾)、中级、低级三个层级。高端舍人,凭借勇气和才能,抓住机会报效国家“闻于诸侯”,甚至出将入相。吴起、苏秦、张仪、蔺相如、李斯就是这个级别的;中等级别的能够为东家效劳,取人钱财,替人消灾,很有职业操守。冯谖、毛遂、侯嬴便是这等职业人士,都是当时的高级白领,俸禄优厚。低端舍人不仅寂寂无名,也许还要时时面对生存危机。 从技能分类,战国舍人主要有文武两大类。 文士类舍人中蔺相如和李斯最为出名。毛遂自荐中的毛遂、唱“长铗归来乎,食无鱼”的冯谖都还算是有些名目,文职舍人中有很高成就却寂寂无名者更多。比如秦相吕不韦门下有三千门客为他编撰《吕氏春秋》,诸子百家门生集中一起,终于成就这部杂家名著流传于世。 武士类舍人中吴起、李同、专诸、朱亥、荆轲等较为著名。有成为军事家(兵家)的,比如吴起,有《吴起兵法》流传后世;有成为率领敢死队冲锋的,比如李同,为保卫平原君率领三千死士浴血奋战;更多是绝命刺客,比如专诸、朱亥、荆轲,为国为主,以命相搏,士为知己者死。 还有一些舍人既不是文士,也不是武士,只是身怀一技之长的食客。比如孟尝君门下的鸡鸣狗盗之徒。关键时候能为主人排忧解难,也算人尽所能。 战国时期,豢养舍人门客已成为公子卿相身份的象征,“战国四公子”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各个门下数千舍人。秦相吕不韦也不遑多让,其余众王子卿相也都以门下人才济济为荣。人多了自成江湖,自然就会产生江湖规矩,形成族群文化。战国时期,舍人(门客)与东家(主人)是双向选择的契约关系。舍人界最初就有“良禽折木

春秋战国各主要诸侯国历代国君

春秋战国周及各主要诸侯国年表 周历代天子年表 西周 周武王发前1046年—前1043年 4 周成王诵前1042年—前1021年 22 周康王钊前1020年—前996年 25 周昭王瑕前995年—前977年 19 周穆王满前976年—前922年 55 周共王繄扈前922年—前900年 23 周懿王囏前899年—前892年 8 周孝王辟方前891年—前886年 6 周夷王燮前885年—前878年 8 周厉王胡前877年—前841年 37 (共伯和) 和前841年—前828年 14 周宣王静前827年—前782年 46 周幽王宫涅前781年—前771年 11 春秋时期(14位): 周平王姬宜臼前770年至前720年 周携王姬余臣前770年至前750年 周桓王姬林前719年至前697年 周庄王姬佗前696年至前682年 周釐王姬胡齐前681年至前677年 周惠王姬阆前676年至前652年 周前废王(王子颓)姬颓前675年至前673年 周襄王姬郑前651年至前619年 周中废王(王子带)姬带前635年? 周顷王姬壬臣前618年至前613年 周匡王姬班前612年至前607年 周定王姬瑜前606年至前586年 周简王姬夷前585年至572年 周灵王姬泄心前571年至前545年 周景王姬贵前544年至前521年 周悼王姬猛前520年 周敬王姬丐前520年至前477年 周后废王(王子朝)姬朝前520年至前516年 战国时期(12位): 周元王姬仁前476年至前469年 周贞定王姬介前468年至前441年 周哀王姬去疾前441年 周思王姬叔前441年 周考王姬嵬前441年至前426年 周威烈王姬午前425年至前402年 周安王姬骄前401年至前376年

中国各朝代版图变化

这是一张夏朝的地图,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关于夏朝有非常多的传说,夏朝在二里头的遗址是有可考的证据。我们现在先观察一下夏朝的地图,上面是一张夏朝略缩图和夏朝地图。夏朝建都在黄河北岸的山西安邑(今山西安邑县)。在当时属于夏王朝有很多的小部落,从略缩图可以看出。这些小的部落经常受到夏朝的君主欺压,夏朝建立之出,这些部落还都派人到安邑去朝贺进贡。到了泄时也就是(前1823年---前1808年)时正式赐封九夷各部落诸侯爵位。 经过了几次传位,廑(前1727年---前1707年)时,夏朝已经衰落了。传到发时,各个诸侯已经不来朝贺了,我们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夏朝的势力比起那些部落的联合,只能是望尘莫及了。然而当时商部落已经在夏都的东部也就是现在的河南郑州建立起来了势力,然而在这里我介绍一下,周部落就是后来西周,周部落在夏朝时候,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一个中等部落,势力也比不上商朝的力量。夏朝直到暴君夏桀,已经名存实亡了。但是夏桀很会享受,他用人当坐骑,并且修建酒池肉林,同时还与美女妹喜天天在后宫作乐。各个部落终于忍不住了,夏朝的子民也已经愤怒了。此时商部落的商汤已经有足够的势力可以灭掉夏朝。终于在伊尹的辅佐下与夏桀在鸣调打了一仗,夏军打败,夏桀也被流放到了安徽巢湖地区。 商汤在步骤亳建立起来了第一个都城。根据史书记载,夏桀的儿子獯鬻却是北漂了利用他的能力和智慧重新建立起来了一个第二王朝,当然了历史上就没有什么太多记载,但是到了战国时,荤粥、鬼方、猃狁逐渐演变成西戎、犬戎,到了秦朝以后,就改成匈奴了。还有记载荤粥则是鬼方的前身,在夏朝叫荤粥,商朝时称鬼方,尽管说法不一,但是我们考证的

战国时期各国灭亡年历表

前285秦国伐齐国。秦国、楚国相会。燕国、赵国相会 前284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伐齐国(合纵),攻陷齐都临淄(山东淄博)。齐国迁都莒(山东日照)。苏秦被车裂 前283秦国、楚国相会。赵国、燕国相会。秦国伐魏国。赵国救魏国 前282秦国伐赵国。赵国伐魏国。秦国、魏国相会 前281秦国伐赵国。赵国伐魏国 前280秦国伐赵国。秦国伐楚国 前279秦国伐楚国。秦国、赵国相会(渑池之会)。齐国伐燕国(火牛阵),复失地 前278秦国伐楚国,攻陷楚都郢(湖北江陵)。楚国迁都陈(河南淮阳) 前277秦国伐楚国。屈原投汨罗江 前276秦国伐楚国、魏国。公子魏无忌受封为信陵君 前275秦国伐魏国。韩国救魏国 前274赵国伐齐国。秦国伐魏国 前273秦国伐魏国。赵国、魏国伐韩国。秦国救韩国 前272楚国、魏国、韩国伐燕国。 前271赵国伐齐国 前270秦国、楚国伐齐国。秦国伐韩国。赵国救韩国 前269赵国伐秦国 前268秦国伐魏国 前266秦国伐魏国 前265秦国伐赵国、韩国。齐国救赵国。平原君任赵国相国。赵国使长安君质齐 前264秦国伐韩国 前263秦国伐韩国 前262秦国伐韩国、赵国、楚国。春申君黄歇任楚国相国 前261秦国伐赵国。秦国伐韩国。楚国伐鲁国 前260秦国伐赵国(长平之战) 前259秦国伐赵国 前258秦国包围赵都邯郸 前257楚国、魏国救赵国(春申君、信陵君救赵)。白起自尽 前256西周室号召诸侯讨伐秦国。秦国伐西周室。秦国伐赵国。韩国、楚国救赵国。楚国灭鲁国,迁鲁国国君于莒 前255秦国灭西周室。楚国伐齐国 前254魏国伐卫国。秦国伐魏国 前253魏国伐齐国。楚国迁都巨阳(安徽阜阳) 前252魏国灭卫国,杀卫国国君 前251燕国伐赵国。赵国伐燕国,包围燕都蓟(北京)。平原君去世 前250燕国伐齐国 前249秦国灭东周室,周朝亡国。秦国伐韩国。赵国包围燕都蓟 前248秦国伐赵国 前247秦国伐魏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伐秦国(合纵) 前246秦国伐赵国、韩国 前245秦国伐魏国 前244秦国伐魏国、韩国 前243赵国伐燕国。信陵君去世

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元和郡县图志》 书名,即《元和郡县志》的原名。唐李吉甫撰。四十卷,目录两卷。书成于元和八年(813)。仿《括地志》体例,以元和时全国行政区划为准,依十道分卷,据四十七镇分篇,篇首各冠地图。分叙以府州为单位,大抵首列户名,次叙沿革,继以府境八至、贡赋,终以辖县建置、去州府里程、山川、河流、城邑、名胜、古迹及历代大事。凡垦田、监牧地、水利设施、工矿盐政、军事设施、病马配备、重要关亭寨障,无不叙及。所记开元、元和户数、乡数、贡物名品、各地境界及去长安里程,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有关自然、经济地理记载,可采甚多。叙述沿革,往往直源《尚书?禹贡》。于南北朝政区及治所变迁,尤为可观。宋以后地图、目录并佚,缺卷十九、二十、二十三、二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共六卷,故今本三十四卷,其中卷十八、二十五又各存半卷。书初刊于南宋淳熙三年(1176)。 《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全文亦仅l189字,无卷,历代注释家为了行文方便,就该篇条目分明的特点,往往提到禹贡扬州章、徐州章,抑或禹贡导山章、导水章云云。由是,九州中每州条文均可称章,后面导山、导水、五服,率皆如此。 《汉书·地理志》 中国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地理著作。由东汉学者班固撰写,成书于公元54~92年间,为《汉书》十志之一。它对汉代郡县封国的建置,以及各地的山川、户口、物产、风俗和文化等作了综述,保存了汉代及其以前的许多珍贵的地理资料。是中国地理学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它是中国最早以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地理著作,开创了疆域地理志(以一个朝代一定时期的疆域政区为主体、分录各区山川物产)和沿革地理的体例。汉以后的15种正史地理志和各种地理总志,都是以其为典范编纂的。、 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亚洲,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贸通道,以运销丝绸闻名于世。丝绸之路东起长安(今西安),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跨越葱岭经中亚而达地中海东岸。全长7000多公里,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总长4000多公里,约为丝绸之路全程的二分之一多。 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著称于后世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大秦(今地中海沿岸)行政区域划界的原则――山川形便、犬牙相错 山川形便 唐代开过以后,正式提出“山川形便”的原则。“天下初定,权置州郡颇多。太宗元年,始命并省,又因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 唐代的州界多于山川走向相一致,300多州分为十道,,十道与自然地理区域相符合,对后世影响较大。 秦代疆域

春秋战国诸侯国列表

春秋战国诸侯国列表 春秋战国诸侯国列表 国名姓氏今地爵位起迄年灭国者出处 秦国嬴陕西省中部、甘肃省东部一带伯约前900年- 前206年西楚、汉朝《秦本纪》 《始皇本纪》 齐国姜山东省东部、河北省南部一带侯前11世纪- 前379年田氏齐国《齐世家》 鲁国姬山东省曲阜市侯前11世纪- 前256年楚国《鲁世家》 《战国史》 郑国姬陕西省华县 后迁河南省新郑市伯前806年- 前375年韩国《郑世家》 宋国子河南省商丘市、通许县一带公前11世纪- 前286年田氏齐国《宋世家》

卫国姬河南省淇县、濮阳市一带侯前11世纪- 前209年秦国《卫世家》 陈国妫(音:归)河南省淮阳县侯前11世纪- 前478年楚国《陈杞世家》 《左传.哀十七年》 蔡国姬河南省新蔡县侯前11世纪- 前447年楚国《管蔡世家》 吴国姬江苏省、安徽省东部一带子、王前11世纪- 前473年越国《吴世家》 越国姒浙江省一带子、王前20世纪- 前306年- 前222年- 前110年楚国《勾践世家》 《战国史》 初亡于楚国,后降秦,建闽中郡,秦亡后受汉封为闽越、东瓯二国。 唐国 后改称晋国姬山西省、河南省北部、陕西省东部、河北省西部一带侯前11世纪- 前349年韩国、赵国、魏国三

家分晋《晋世家》 《战国史》 楚国芈湖北省、河南省南部、后扩张至安徽、江西、湖南、江苏子(自称为王)建于商代前11世纪受封- 前223年秦国《楚世家》 《战国史》 [编辑] 周畿内诸侯国或者周朝世卿采邑 国名姓氏今地爵位起迄年灭国者 酆国姬陕西省户县东侯前11世纪- 成王十九年周朝 温国己河南省温县西南子?- 前650年狄国 刘国姬河南省偃师市缑氏镇西南前712年- 前455年周朝 荣国姬河南省巩义市一带公 甘国姬河南省原阳县公周襄王时立 樊国姬仲

庞涓,战国时魏国人,在魏国任

庞涓,战国时魏国人,在魏国任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庞涓墓。庞涓。战国时魏国人。在魏国任大将。 公元前4世纪中期。庞涓率大军包围赵都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命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孙膑乘魏国内部空虚。率军直捣魏都大梁。庞涓撤军回救。疲惫不堪的魏军走到桂陵遇到埋伏在那里的齐军。齐军以逸待劳。大破魏军。“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成为历史上的著名战例。十多年后。魏国又进攻韩国。韩国也向齐国求援。齐国仍用孙膑出兵救韩。魏国又派庞涓带兵十万迎战。孙膑用减灶计透敌深入。 庞涓中计。轻敌猛进。在马陵遭到埋伏。齐军万箭齐发。魏军主力被歼。庞涓自杀。庞涓庞涓死后。其遗骸葬于何处众说纷纭。目前以河南通许。山东

淄川。山西榆次三个地方的庞涓墓最为出名。 中文名,庞涓墓。庞涓,战国时魏国人。位于,通许县城东约公里。宽,36米。 河南通许庞涓墓。庞涓墓是通许县境内的一处历史遗迹。 该墓位于通许县城东约公里的三里岗村西北约500米处。庞涓墓南北宽36米。东西长为米。高5米。墓冢完好。呈圆丘形。西紧邻涡河河道。庞涓是战国时期魏国有名的大将。当时。孙膑和庞涓同学兵法。孙膑比庞涓聪明强干。庞涓就非常嫉妒他。阴谋加以陷害。把孙膑骗到魏国。割去他的双膝。孙膑假装疯癫。才没有被庞涓杀掉。齐国使者出使魏国。暗地把孙膑带回齐国。 刘威王委派孙膑为军师。齐军进入魏地之后。孙膑令军队砌垒火灶10万。此后。每天减少数万。庞涓见此现象。很高兴地说:“我就知道齐军到魏地后。士气不振。逃亡很多”。便命令军队很快追了上去。在这里设下埋伏。庞涓赶到

后陷入齐军包围之中。齐军万箭齐发。魏军一败涂地。庞涓庞涓不能脱逃。自刎而死。孙膑把庞涓的头割掉带回齐国。身子埋在他死的地方。庞涓墓南传说原有小墓冢3个。是庞涓的马。马童及兵器的葬处。3个墓冢早已无存。 马陵山北侧的样山。有安子庙。其西北侧有一庞涓墓。该墓在1982年被当地村民挖掘。为石椁木棺。一椁二棺。合为三重。据蔡凤书。宋百川主编《考古学通论》载。齐贵族大墓使用石椁。《荀子;礼论》。《庄子;天下篇》所记“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之别。此墓特征符合战国时期齐国的墓葬形制。墓前有一无字碑。该墓为孙膑念庞涓同学之谊。葬庞涓于此。经调查该墓葬的形制。同以上记载相吻合。应为战国墓葬之制。有无字碑时。 亦为秦及先秦之制。秦始皇在泰山树立的无字碑。至今犹存。刻字以记墓内主人一生行事的石碑。最早的始于汉代。此墓虽于1982年被破坏。但其石椁

战国中晚期魏国铜器制度新考

战国中晚期魏国铜器制度新考 (首发) 有虞同 (吉林大学古籍所) 黄盛璋先生曾撰文考证了战国时期三晋铜器(不含两周)铭文所反映出的制度问题。1根据黄文的研究,三晋铜器的铸造方面已经有一套完整的监、主、造三级制度,“监造中央以司寇、司马、封君,地方以令,同于三晋兵器(多出司马),它国未见;主造除工师见于秦铜器外,其余它国亦不见;制造惟冶及冶客见于东周铜器。”(第52页)客观地说,黄文的这一结论为进一步研究三晋铜器制度奠定了基础。 随着新资料的不断公布以及文字释读水平的提高,学界对三晋铜器的监造制度有了新的认识,黄文的结论已有了局部修正的必要。比如,收录了非三晋文字的“原氏扁壶”,对“襄阴鼎”的国别判断有误;所谓的“冶客”实应释读为“斪(斠),客(格)”,2与铸造制度无关(这已为下文将要介绍的“十六年邢丘令鼎盖”铭文所证实);安邑下官锺的“十年”等文字实为韩国另刻的铭文,而所谓的“冶吏”应释为“左史”(即任府佐的史[狄]),3实际并不存在“冶吏”这一级制造者,等等。此外,在当时的资料条件下,黄文也无由考察三晋各国的铜器制度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新资料的发表使得考察战国中晚期三晋铜器制度的变化问题有了切实的可行性、必要性。本文拟先考查资料较为丰富的魏国铜器及其制度,韩、赵两国待另文详述。为行文方便,释文多用宽式;常用的资料书使用简称,文末附有“简称对照表”以便核检。 目前所见魏国有铭铜器的制造大致可分为魏都与地方政府、封君贵族两个系统。 魏国都城大梁制造的铜器有魏惠王时期的《集成》2609—2610号的“二十七年大梁司寇鼎”、2746号的“梁十九年亡智鼎”,4以及9707号的“安邑下官锺”等。这一时期地方制造的铜器有《集

历史趣谈三国时期曹操魏国的疆域版图究竟有多大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三国时期曹操魏国的疆域版图究竟有多大 导语:魏朝(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4日),中国正史称为魏朝,后世史家多称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于是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 魏朝(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4日),中国正史称为魏朝,后世史家多称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于是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一国。 东汉末年,天下扰乱,群雄逐鹿,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势力逐渐增强,并且控制了东汉朝廷,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曹操受封魏公时,治所在东汉时期魏郡所在地的邺,因此汉献帝封他为“魏公”、“魏王”,因此国号为“魏”。由于曹魏在三国之中占据长江以北的广大中原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实力远胜蜀汉和东吴,曹魏一朝,最重要的改革有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对魏晋时代之政治产生深远影响。 据史料记载:曹魏户六十六万余,人口四百四十余万,置司、豫、兖、青、徐、凉、雍、冀、幽、并、荆、扬等州,并且继承了东汉在西域的统治,设立西域长史府进行管理,在毌丘俭征伐高句丽后,朝鲜半岛的一半地区也并入了曹魏版图,北部幽州的地境达于辽东,南部诸州大致依秦岭、淮河分别与汉、吴相接。 公元263年,灭蜀汉,将益州和南中纳入版图,魏朝疆域达到鼎盛,约为450万平方公里。 曹魏的疆域主要在曹操时即大幅发展,至曹丕称帝建国后定型,约占有整个华北地区。 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东至黄海;东南与孙吴对峙于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寿春、襄阳为重镇;西至甘肃,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西南与蜀汉对峙于秦岭、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